时间:2022-06-21 11:3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阅读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通过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通过对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还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呆板、形式单一等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阻碍小学语文阅读水平的提升。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如何创建情境、总结学习方法、提高阅读的准确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问题的解决,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改进,希望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指导有所助益。
一、创设思维式教学情境
鉴于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指导时,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巧妙地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小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灵活教学,就以“自主学习”为借口,罔顾课堂教学效率,盲目追求“自主学习”,这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模式,通过对思维式情境的创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自主、活跃地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引导小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充分的发小学生的课堂主题作用,以便于得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总结学习方法
想要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良好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和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益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句子深入内涵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不断增加阅读实践,累积阅读量,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找出一定的阅读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主动的进行语文课文的阅读,并积极地总结经验和规律,找到真正适合的阅读方法,以便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针对课文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及较强的概括性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阅读,共同总结规律,通过提高规律实用性,提高小学生对阅读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三、提高学习实效性
阅读方法总结之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提高小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对于那些相对较难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进行指导,加强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掌握阅读方法掌握。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可以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难度,通过累积阅读,提高小学生领过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实效性。小学语文学习范围不仅仅是课文对课文的阅读、学习,还有课外的阅读和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多阅读普通的、有益的读物,增加经典作品的阅读,并在阅读中使用课堂上学习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方法的运用程度,以达到提高阅读方法熟练度的目的。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提高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阅读实践,促使学生自主的分析文章,在结合课内的阅读方法,通过规律,加强对文章深入内容的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科目,而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需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加强重视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提高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品格、学习能力等都会对小学语文阅读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时,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方法的分析和指АMü教师对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有效的途径和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小学和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拓展,有效的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指导的问题。
一、以课堂为阵地,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命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承诺,我们语文组在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自己要严格备好每一堂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备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通过教师的随堂听课来检查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中要安排好每堂课的练习时间,可以是口头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留有书面作业的时间。为了提高老师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语文组规定,每节语文课不得不许拖堂,语文课堂作业不得挤占其他课时间完成,教研组要经常商讨备课情况,及时探讨上课后情况,安排好每一单元的检测练习,并要做好每次检测的量化分析。课堂有效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老师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的时间也就多了。
二、以课题为抓手,提升了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是我们严店学区中心学校的课题,针对大课题研究的方向,教研组可以自主寻找研究的切入口,也可以老师针对教学的问题自己研究,但每次的教学要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小问题进行思考,针对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我们要求语文老师反思一节课堂教学情况。反思的主题要围绕自己研究的主题进行,通过课堂教学的反思,找出以后教学改进的措施,或者比较好的做法年级组推广。每周的反思有指定的骨干教师评议和探讨,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老师们自己反思能力的提高,目前我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逐步增强了,老师从实践到理论的水平也提高了。
三、以发展为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为其他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小学里语文学习是最基本,最根本的素养培养,老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语文组开学初就针对每个年级制定了各学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让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观念。我们从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扩大阅读知识面等全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语文组进行了各个年级的语文素养考核,检测方法由老师自主检测和学校抽测相结合,集体检测和个别检测相结合,平时检测和期末检测相结合,检测内容朗读、写字、说话或习作,评改同年段交互流水批阅,每次检测教研组总结情况,反思问题,找出改进的措施。平时老师就特别注重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学校开展了诵读经典等比赛活动,开展“迎四体”等学生征文活动,参加了学区中心校组织的“写规范字”活动。
四、以常规为核心,周密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以做好常规为基本,在老师们做好每天的日常教学中,语文组定时定点安排好老师们的教研活动。开学初教研组根据年级课务的安排,自主安排好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每周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中的困惑,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的学校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教研组集体备课,试教研讨课再到学校层面展示。语文组方少华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严店学区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就帮助他为大赛做准备,其他老师参与听课和评课。从课堂教学到说课的磨练,老师们参与的热情较高,学习收获也多。在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研讨课中,老师们展示的课堂教学都比较精彩。本学期语文组开始探讨作文教学,从开始的尝试作前指导到现在语文组作文教学基本形成模式,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成长。学生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
五、以阅读为根本,大力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扩大阅读面。推进阅读,大力提倡阅读,成就书香校园一直我校的愿望。本学期我们依然启动好每班的小书架,定期定时更换图书,图书馆推介新书,学生自主借阅,同伴交互阅读,班级内好书漂流阅读,每班设计阅读墙报,开展阅读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读书节中根据每班阅读情况还评选了书香班级。通过读书,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在提倡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语文组也推荐语文老师去大量阅读。
追随着岁月的脚步,我们总会感叹时间的无情。我们语文组在本学期踏踏实实工作的基础上,相信以后的语文教学教育工作还会做得更细致,更成效。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严店学区郑岗小学的语文教学之路开创新的蓝天而不懈努力吧!
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研组长课题研究组长开展校本教研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学生对语文课堂枯燥的语言文字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为抓手,实现语文课堂“情”与“理”的协调。文章要表现的“理”,写进文章中的材料、包括安排的结构等则是一种外在的“情”,通过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探究作品这种“情”与“理”的协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的写作也有较大的帮助。以精品细读作品内容为手段,促进学生“物”与“我”的融合。语文课堂中的“物”就是文章内容,语文课堂中的“我”,就是学生的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语文课堂就会真正地“立”起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就会被真正地调动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理”协调 “物”“我”融合 “道”“法”统一
语文课堂,一般不如历史课堂有生动的历史故事可以感染学生,也不如理化课堂有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语文课堂似乎只有枯燥的语言文字,有许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笔者以为必须让语文课堂“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立”,既不是一般意义的“站立”――以具体、形象、可感的语言感染学生;也不是所谓的“立体”――以多维度的理解吸引学生。语文课堂的“立”,应该是一种“情”与“理”的协调、“物”与“我”的融合、“道”与“法”的统一。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立”起来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为抓手,实现语文课堂“情”与“理”的协调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整篇有整篇的写作目的,部分有部分的安排意图,即便是一句话、一个标点,严谨创作的作者都会有所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文章要表现的“理”,而写进文章中的材料、包括安排的结构等则是一种外在的“情”,通过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探究作品这种“情”与“理”的协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对学生的写作也有较大的帮助。
我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紧紧抓住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从最后一段着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材料的选择意图和结构的安排意图等具体内容上来。邹韬奋在《我的母亲》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段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后认识到,作者写作本文除了要赞美母亲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外,更主要的是批判封建社会对妇女才能的埋没。然后引导学生在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基础上,探究作品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意图。通过这样探究,就不仅防止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受其他歌颂母爱的作品的影响,把这篇文章仅仅理解为歌颂母爱的作品,更让他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他的作品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许多内容。如:学生理解文中写母亲的片段时,就不会仅仅理解为写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具有丰富的情感、期盼儿子上进、勤劳的美德,而是理解为表现母亲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并通过母亲英年早逝来揭示封建社会对妇女才能的埋没。
二、以精品细读作品内容为手段,促进学生“物”与“我”的融合
语文课堂中的“物”就是文章内容,语文课堂中的“我”,就是学生的感悟,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就必须以精品细读作品内容为手段,把对作品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物”与“我”的融合。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采用精读细品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感悟。例如文中这样的一段文字: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句话,感受父亲此时的情感。学生一开始只是抓住句子中的语言描写,认为父亲担心里面没人,让我回去照应东西。我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走了几步”“回头”两个关键词,结合人们送别的场景细心品味。学生最终明白:父亲仅仅“走了几步”就 “回头”,这是对儿子的不舍,发现儿子注视着自己后,用“进去吧,里边没人”来遮掩自己这种不舍得心情,更显得父爱深沉而感人。通过这样的精品细读,将学生置身于相应的环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也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领悟能力。
三、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为目的,实现语文课堂“道”与“法”的统一
语文课堂的“道”,不是“王道”,而是语文阅读的内容,语文课堂的“法”,也不是法律法规,而是语文阅读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要求学生拓展语文阅读的内容而不重视语文阅读的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失去方向;只重视语文阅读的方法而不重视语文阅读的内容变化,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机勃勃。
语文教学必须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方法为目的。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归纳阅读方法,并用它来指导阅读实践,有利于学生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而学生在拓展新的阅读内容的时候,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阅读问题,探索、归纳和总结各种新的阅读方法。这样,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探索、在阅读中归纳总结,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出来。
四、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文本”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却视而不见。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多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文章的意思,才能做对题目。但是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地位取代,并且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教师提出问题,打断了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另外,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总是会使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几乎没有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学生只是作为被灌输的工具。学生在这种主体角色完全错位的情况下,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的欲望。这样阅读教学成了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教学课堂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对语文生字词以及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学习。然而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使用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对学生灌输阅读技巧和阅读习题答题模板的总结。初中阅读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会话,但是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还是缺乏一定的交流,只是停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个层面上。甚至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给学生的总结也是比较简单的,这样就不善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调整,学生也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怀疑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积累语文知识,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在充足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转变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要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取得发展。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而教师只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课外的阅读素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拓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知识的讲解总是局限于课本中,很少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涉及,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同时,这样还可以反馈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是靠教师的传授还是不够,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教师还应该总结出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原因;解题技巧;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原因
1.缺少基础的阅读知识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要求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知识,使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能力。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题,在命题时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理性思维与象性思维,并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命题。所以,部分学生在平时没有跟紧老师的教学步骤进行语文的学习,自己本身的语文阅读基础较差,对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的语文词汇不能很好的理解,对于词汇的一般应用方法及常见意义没有良好的掌握。这使得学生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良好的总结归纳,更谈不上理解文章主旨、说明文章使用的艺术手法了。不能理解文章提供的信息使得学生在答题时思维逻辑混乱,造成失分情况[1]。
2.逻辑思维较差
初中的语文阅读理解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些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是当这些字词组合成为一个句子段落时,就不能很好的在里面找出答题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在对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的题目上容易失分。
3.缺乏常用文体知识
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一般常用文体的特点了解不够到位,在答题时不能按照文章的问题特点作答,也是导致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4.答题没有按照阅读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
一些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理解文章的含义,但是在答题时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往往不能按照阅读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进行作答,造成失分现象。
5.解题技巧的缺乏
语文阅读理解在解题时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在平时授课以及试题的讲解时也有过具体说明,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体型教授学生解题技巧,但是一些学生在平时不注意使用这些解题技巧,不能对这些解题技巧进行总结,应用的不够熟练,导致语文阅读理解题失分。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1.看准题目要求
初中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作答时,要想不失分,在答题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所以看准题目的要求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在阅读语文阅读理解题提供的材料之前,先看一遍题目,并重点标注题目中具有关键信息的字、词、句,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准题目的要求,了解题目中想要你在文章中提取的信息,带着问题再读材料。这其中有些题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进行作答,这类题目学生可以直接作答,不用看提供的材料。还有一部分是针对某一段落的题目,这时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就要重点阅读这一段落再进行作答。还有一些题目是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在作答,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根据题目的要求,大致确定阅读方向,再进行阅读。这样了解了题目的要求,在阅读与答题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2]。
2.材料的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的信息来源就是所提供的材料,如果在阅读时不注意运用技巧进行阅读,很难在材料中找到所需信息,然后在重复的阅读,很容易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之前说了在阅读材料之前要看清题目要求,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读材料时要注意要想从文章中准确的提取信息只读一次材料是不够的,至少要读两次:第一次阅读讲求的是“快”,快速粗略的通读全文,大致理解提供材料的主题内容,理解结构层次、理清文章脉络,首先对材料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遍虽然要求快,但不代表阅读可以马虎,需要标注好与问题有关的重点词、句,以便重点阅读及再次查找;第二遍阅读讲求的是“精”,这时读材料就要求学生认真仔细的进行阅读,并针对上次阅读标注的地方重点进行阅读,对上下文建立起联系,明确文章主旨,归纳总结每段含义,提取出答题的所需信息。
掌握好阅读材料的技巧才能快速准确的从材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可以提高答题效率,还能提高答案的准确性,避免失分。
3.修辞手法的解析
在初中阅读理解题中一部分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章中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反复、拟人、对偶、反问、设问、夸张、排比、比喻,下面我们一一进行解析。
反复:这类句子格式整齐,大致意思相同,在阅读时能够感觉到表达的情感逐渐强烈。
拟人:通过对某种事物使用人类的特点加以描述,在阅读时对事物的印象会更加鲜明。
对偶:句式工整、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语言较为精炼,一般以对仗的形式出现,有韵律美。
反问:阅读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语气的加强,关键词语有“难道”等。
设问:通常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
夸张:阅读时可以感觉到气氛的提升,对原本事物的描述有所夸大。
排比:句式整体较为工整,一般不以对仗的形式出现,阅读时可以感觉到较强的语言气势。
比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或事物特点描述另一种事物,或者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描述出来,关键字有“像”等。
了解了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在答题时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类问题,避免失分[3]。
4.先易后难进行答题
在答题时不一定非要按照题目顺序进行作答,如果碰到较难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去,先做简单的会做的,最后再做较难的题目,能得到的分尽量全部得到,减少失分。
结 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是语文考试的难点,但是只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多练习,提高自己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在答题时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使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得到提高,使答题的效率及准确度得到提高,最终避免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失分,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培民.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原因及解题技巧分析[J].教师,2014,18:26.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首先教师对整篇文章进行诵读,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初步了解,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交流、分析阅读体会,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与文章包含的情感,然后教师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让学生熟记。
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是教师讲、学生记的过程,学生通过做笔记的方式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当做标准答案来背诵。而似乎大多高中语文教师很是喜欢学生的这种“听话”的表现,甚至于督促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教师对教材要求的重要文章进行非常详细的讲解,从文章命名的由来、作者出生的年月、家庭情况、时代背景等等,到句子涵义、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语言情境、作者手法等等讲述的面面俱到,包含面甚是广阔、细致。让学生牢牢记住,并作为“标准答案”熟记,以至于现如今的高中生学习语文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
1.丰富阅读内容,培养信息素养。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
2.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完教学内容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互联网上搜索学生自己想阅读的期刊、杂志等,教师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互动,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与学生共同交流阅读心得,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全身心地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让思想融入到文章中,去深入了解、想象文章包含的主体思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归纳总结,共同学习。阅读在于交流总结,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文章的时候,可以浏览的其他阅读者对文章的感悟分析,学生可以仔细琢磨其他阅读者对文章的赏析,再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周围同学及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了解文章情境、中心思想,最后在进行归纳总结,全面地、透彻地对文章有个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课文教材的结合,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主体性;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目的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9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1 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
1.1 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1.2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1.3 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2 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阅读教学
引言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提高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创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创建高效阅读课堂提出以下见解。
一、小学语文课堂高效课堂创建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到一些好词好句,从而活学活用到写作中。与此同时,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可以在早期阅读到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可是在阅读完成以后也能够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因此,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除此之外,开设高效的阅读课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与理解能力,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开展的有效建议
(一)注重学生文章分段与总结段落大意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段落划分,并且归纳段落的意义,学生在进行段落划分的时候要注意分层,把重要的部分总结出来,概括内容的同时要考虑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课文的内部联系有准确的认识,也能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木兰从军》这篇古文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段落指导教学,鼓励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中的大概内容,并且将故事进行段落的划分。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讲述了四个部分,并且按照故事的完整度把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老师在学生分好段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并且让学生通过简短的话语表述每一段的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词,并且进行概括。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并且在老师科学系统的指导下,了解到故事的内在含义,并且总结出每个段落的真正含义,文章开篇即写木兰是古代英雄。寥寥几笔活化了人物,为日后成为“将军”打下伏笔。接着又以较多笔墨写了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想到了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这是她对亲人的爱。“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则又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爱。这些是木兰这个人物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日后战场上的勇武、威猛,屡建战功。而最后一段中的“惊呆了”则急转直下,原来“花将军”却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阅读课堂上,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文章的内在含义,达到教学目标。
(二)全面发挥老师的指导性作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要在教学的工作中担当指导者,对学生开展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能够掌握学习的正确方向,进而有效的节省时间,防止出现学习的误区。老师的科学有效指导,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更好的进行阅读学习。现在社会中,学生所接触的事情比较多,视野也更加开阔,获取知识的来源渠道也更加广泛,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传统的阅读,购买阅读辅导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需要了,因此老师应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阅读教学的方法。
(三)开展情景教学,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生天生好动,爱表演,因此通过表演的方式更加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对文章的了解程度。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祝你生日快乐》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表演,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也能够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微课
初中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和发育的阶段,思想意识也快速发展,如果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不正确的思想观念。语文阅读作为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自身原有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微课伴随教育信息化过程出现,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语文阅读课堂的创新,强化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在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原则进行设计,紧密结合阅读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微课应用的有效性。
一、语文阅读微课的设计原则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微课设计应当遵守完整性原则[1]。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即使是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也应当制订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系统化地深入了解阅读内容,感悟其内在情感。阅读学习评价是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也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结合阅读学习评价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方法改进。其次,初中语文阅读微课设计应当遵循知识点化原则。语文阅读教学包含许多重点,如生僻字词、阅读主题总结、写作体裁、写作技巧、优美段落等,教师应当按照知识点化原则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再融入微课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初中语文阅读微课设计应当遵守线性排列原则[2]。在内容编排上,初中语文教材会把具有相似特点的阅读内容放置在同一单元内,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具有单元性特征,这一特点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的角度出发,对单元内的阅读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点以线性排列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时,可以将诗词按风格进行分类来制作微课,如专门制作婉约派词人的微课,包含柳永、李清照等,将其代表作品和作者简介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婉约派诗词的特点。教师要确保微课内容与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匹配,防止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二、语文阅读微课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语文阅读微课设计时,要掌握合理的设计方法才能够保证实际应用的效果,充分发挥微课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第一,要做好前期分析工作。包括三个环节,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明确本次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分层原则对教学目标进行阶梯式设计。第二,对微课相关要点进行总结,针对要点进行合理设计。微课设计要素包括学习内容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活动、反思和总结,要求教师能够利用合适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第三,要重视评价反馈环节。包括学习分析、获取学生反馈以及自主反思,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次微课设计中进行弥补和改进。
三、语文阅读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用微课微课具有时长短、讲解知识点有针对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插入教学环节之中[3]。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微课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知识点,并结合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实施课前导入。微课视频应当同时具有引导性和趣味性,这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连接阅读脉络及重难点问题,展现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4]。课堂导入的效果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语文阅读这一类需要调动学生情感的课程而言,应该更加合理地利用该环节,否则难以创设出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会影响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领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更要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例如,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抉择的概念,之后将文章中所涉及的六个抉择分别列出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首先,教师先利用微课视频展示抉择的含义,让学生思考所做过的抉择,并结合阅读内容设计多个不同场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做抉择,微课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话语“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对待人生重要抉择的”,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营造的阅读和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对抉择的意义有所了解,明确抉择这一行为的具体内容,从而让学生将语文阅读和自身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学生在阅读时还可以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以抉择为线索,找出文章中作者所做的抉择,此举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有序性,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对提高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微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主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讲解,教材上图片数量有限,学生无法获得对阅读内容的形象化理解[5]。利用微课视频,教师则可以添加有关阅读内容的图片,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除视频之外,教师还可以引进各类不同结构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音频资源等,多种资源相互结合可以将阅读内容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获得具象化的认知,深化理解。微课视频的引入能够使学生与课文中的阅读内容快速建立起联系,缩短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的距离,以让学生真正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6]。例如,在针对《黄河颂》这篇文章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微课视频作为辅助手段。《黄河颂》是现代诗人光未然1939年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内容,展现了黄河的豪迈,并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加入有关黄河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体会黄河水奔涌前进所展现出来的波澜壮阔,体会《黄河颂》中所描写的“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插入《黄河大合唱》的音频内容,利用音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黄河颂》的阅读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收获德育成果[7]。3.在语文阅读课后复习中应用微课微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只局限在课堂之上,还可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提升课外学习的效率。与“板书式”教学具有极大差异,微课视频可以由学生自行下载,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观看,这意味着延长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存储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间及时复习。微课打破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空局限,使学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并在微课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视听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作具有拓展性的教学视频,并在视频后附上小测试,以此来提升微课的教学效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8]。例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行录制微课,为学生讲解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是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阅读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在录制微课视频时从人物、作者和时代三个角度出发,向学生系统性地分析《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培养自身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设计小测试,以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完成课程检测之后可以点击附带的知识拓展链接,自主选择某一课外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如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该体裁的写作技巧、相关阅读书目等,从而丰富知识内容,拓展阅读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四、结语
阅读教学能够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促使学生从阅读内容中学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也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对微课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完整、系统和规范地进行微课设计,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语文阅读课程中。
参考文献
[1]王璟璟.简析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1(4):91-92.
[2]柴秀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展示环节的优化探究[J].新课程,2020(37):26.[3]刘芳.“互联网+”时代下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19):19.
[4]梁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阅读思维深度发展[J].广西教育,2020(21):61-62.
[5]龚静.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课实践思考[J].新教育,2017(14):41-44.
[6]阳红玲.探讨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7):26-28.
[7]王婧.借助微课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课外语文,2020(25):22-24.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diyifanwen.com第~整理该文章……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