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

时间:2022-02-18 11:5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色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色专业

第1篇

一、专业办学方向

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能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二是能充分利用E域性特色旅游资源及所在院校(系)资源。因此,要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办学方向,首先,需要各专业点对旅游业动态始终保持一个灵敏的视觉,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尤其应关注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及国家旅游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其次,各专业点应在充分了解行业与市场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联系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积极与其建立、强化合作关系,使其为专业方向建设提供实践资源和保障;最后,各专业点应在透彻分析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与实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最终决策。

从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E管理等3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个专业方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述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版块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二是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三是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四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诚然,一套成功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上述经验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但要想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非得经过我们结合实际的创新和发展不可,因而在提炼特色时应做到: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忌讳急功近利,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才能逐渐得以建立和完善;其次,产学研协作容易流于表象而难成大器,尤其需要我们精心运作、深入开展方能有所成效;再次,实践教学环节不仅需要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践资源,而且更需要不折不扣执行教学计划的精神和干劲;最后,树立品牌意识,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整体提炼和升华,如华侨大学提炼出的“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事业,校企结合、广泛交流”的人才培养思路。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元素和关键环节,也是国内高校旅游教育的软肋所在,即便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也均不尽如人意。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各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滞后是国内旅游管理教学的常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从行业需求和职业资格入手,分析旅游业最新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及对应的教学领域,组织学界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及时开发以能力需求为本位的新课程,并进一步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新、老课程群模块。

第二,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国内旅游教育历经30多年,教材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但经典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这是我们多年来重专著而轻教材建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弥补国内教材滞后实际的缺陷,有些院校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案例,其做法值得有条件的院校参考和借鉴。但是,英文原版教材容易水土不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而要想编写旅游经典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编著的《基础旅游学》、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编著的《医域旅游规划原理》等,不但需要编者们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恒心,更需要所在院校对这种毅力和恒心的足够鼓励和支持。

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国内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过于传统,其单向“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职业要求,致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造成上述教学内容滞后、教材建设缺乏原因不同的是,国内不少教师已对新的旅游教学方法进行了小有成效的探索,如对旅游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考,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对趣味教学法的思考与分析,等等,只是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资金保障的缺乏,致使新的旅游教学方法难以生根发芽,更无法枝繁叶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主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日常教学任务加以部署;二是提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所需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尤其是资金支持;三是对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四、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其可供提炼的特色元素有:

第一,可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创新性地构建起由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版块组成的“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二,以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的思路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例如,可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院式”的经典做法,使校内实验实训室既能发挥其教学实训功能,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扮演其接待服务角色。虽然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但最为成功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髙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第三,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在遵循“实践-理论-实践”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点应采取间歇性实践教学方式,将各实践教学任务穿插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进行。其中,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以单次实训不超过两周,每学期实训不少于两次为宜进行安排;只有实践实训总量达到一定总量方能进入毕业实习于毕业设计环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超强的师资阵容组合及相对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提炼上,应重在落实。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或专业负责人的带头、引领作用。教学名师或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在学术界往往一言九鼎,并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教授、中山大学的保济刚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标杆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师资队伍引进上应做到髙标准、严要求,力求多元化。国内旅游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而对其实践经验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国内实际,相对理想的师资队伍结构应是专职学术性教师、专职“双师型”教师与兼职实践性教师各占三分之一。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处理得相对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最后,师资队伍培养上应走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的新途径。学校培养重点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社会培养关键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历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来说,两者均显得不可或缺。实践证明,实战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且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旅游专业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针对当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各旅游院校(系)应将其培养重心放到社会培养上来。具体可采取让教师带薪去企事业单位挂职、利用亚余时间去企事业单位兼职、鼓励教师承接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等方式。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第2篇

一、中职体育教学要突出专业特色

1.按照专业类别进行课程编排和班级设置

课程编排和编辑设置对于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编排来说也是一门学问。笔者对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打乱班级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适合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其学习的内容和就业方向的指向性都非常强,其教育内容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理论为辅,对于有些专业来说,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项目就是其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或者会成为其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础。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酒店专业的学生可能以女性为主,工作上对于自身气质和形体的要求都比较高,因而其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当与其职业特点相契合,就不宜将班级学生分离开来进行授课,也不宜让其他专业学生参与到其体育课中来,应当将该专业的同学独立出来进行课程编排。同理,一些职业特点鲜明的中职专业,如护理专业、幼儿教育专业就应该从混杂的体育课程班级设置中脱离出来,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的授课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因而,学校在教学的安排上,需要打破以往“大锅饭”的编排形式,尽量按照专业来安排课表,组织同专业、相近专业或者有共同教学目标的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才能够形成专业性体育学习的场域,为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化的体育课程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针对专业特色与职业特色规划课程内容

如果说按照专业特色来编排课程、设置班级是打造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的话,那么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向职业化贴近的关键。目前,中职学校一些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一些专业的职业发展来说并没有重大意义,而这些专业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需求又无法在体育课上满足,因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拓展休闲体育项目成为了目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对症下药”,诚然,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划来说,要根据专业的职业特色“下对药”、“下好药”,才能使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学习的内容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本中职学校的各专业情况、职业特色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职业前景要有恰当地分析,从而梳理出整个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具体是哪几项,为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体育课套餐”;其次,在科学分班的基础上,学校要切实展开各个专业相对应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以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不断提高体育课的实用性,拓宽课程内容,在兼顾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同时,尽量拓展休闲类体育项目,以契合学生的职业特色;最后,教师和体育教学组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提出不同的考量体系,以保证学生真的能够在职业化体育的引导下学到东西,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总的看来,这一系列活动是复杂而严密的,需要中职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然而这种对于体育课程的“较真”,一定能让中职学校的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收获得更多。

二、中职体育教学方式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1.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创新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以及相当程度的模仿能力。教师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进行生动丰富的教学,迎合中职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把障碍接力赛改编成八路送情报;在进行篮球练习时,采用多媒体播放NBA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尝试情景教学,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运动技能,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2.教师引导和鼓励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改变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必须突破传统方法,大胆探索。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给予他们机会和鼓励。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种新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可以有很多的联系,教师教会学生有关重新组合的方法,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进行选择组合。除了掌握重新组合方法外,中职学生还要学会重新排列和迁移提高。比如,在学习了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后,学生可以把各种基本动作重新组合,创造新的舞蹈。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首先,新时期职业中职体育教师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独奏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这就需要中职体育教师有顽强的意志力,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职业中职体育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教学转为重视课前准备。其次,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随意压制学生,忽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再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往的职业中职体育教学往往是集体授课,强迫灌输,从而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群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3篇

一、专业特色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所谓专业特色,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办学点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办学特色,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效果。专业特色建设是指一个专业办学点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办出特色,以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国家和各高校重点支持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必定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专业只能在没有上级专门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推动专业发展。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全国本科阶段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两百多所,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布的7批34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只有12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被列入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固然需要具有鲜明、突出的专业特色,并以此取得自己的合法性,而其他未被列入“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专业办学点,不能因此放弃专业特色建设,而是需要通过自己开发资源、挖掘潜力、怡当定位、采取措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就属于这种情形。

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由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是全总所属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重点培养了解工会运动规律、熟悉工会工作的劳动关系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作为学院专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必定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目标服务。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中,既要符合专业发展的一般要求,满足行政管理专业的共性,又要兼顾特色建设,将行政管理与劳动关系尤其是工会工作紧密结合,满足人才培养的特殊目标。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位置,不仅要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还要代表工人参政议政,起到联系工人与党和政府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为了将人才培养与工会工作紧密结合,有必要将对劳动行政、劳工政策、工人参与、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与教学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专业特色予以重视。

第二,从办学资源约束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二类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专业,其声誉资源、物质资源和生源资源都无法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提并论,如果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将很难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由于就业前景被家长和学生看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200多所,39所“985工程”院校中的26所、116所“211工程”院校中的70所均设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也在迅速增长。由此可见,各专业办学点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追求与一流大学进行全方位竞争,而是依靠特色取胜,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可行性源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一,所属上级单位全总是中国唯一全国性工会组织,截至2010年9月拥有会员2.39亿,工会覆盖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到50.9%和74.7%,组织力量十分强大,是学院和专业建设的坚强后盾。工会组织及其业务不仅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了研究对象,也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平台。其二,全总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其三,学院地处北京,地理优势明显,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教学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开发出一系列特色课程,有力地支持专业特色建设。

二、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要使专业特色建设从愿望变成现实,推动专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必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基本原则

1. 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统一。专业特色建设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将人才特殊技能的培养置于一般规律约束之下。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活动复杂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扩张,也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形式、功能和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也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技能和思维方式上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应变与创新的能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在掌握以上总体趋势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劳动关系领域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工会工作的变化规律。

2. 教学与科研并重。专业特色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指引,教学工作是其直接实现手段,同时,教学工作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工作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内容,并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专业特色建设必须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劳动科学,探索劳动行政规律和劳工政策问题,熟悉劳工参与技巧,了解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并将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教学形式转化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 —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可得资源。专业特色建设要将远大的目标与现实的手段相结合,通过现实手段去促进专业发展。为此,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可得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可资利用的资源主要有:年富力强、学科背景交叉互补、对劳动科学有深刻理解的师资队伍;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在内的教学、科研资源;近年来建立起来并陆续丰富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国内外合作单位;各级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业内专家学者等其他外部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可得资源,是专业特色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二)基本措施

针对专业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 规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性是专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是保持一个专业生命力的重要支柱。针对课程设置中因人设课及机械性地强调应用与操作技能等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采取了相应措施:①整合师资力量,发挥专业互补功能,统筹安排课程体系与内容,杜绝各自为政、因人设课的弊病,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②在专业建设之初,坚持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开设出所有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以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来确保专业建设的规范性。这些措施保证了专业特色建设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使得专业发展与主流接轨。

2. 加强特色科研和特色课程建设。在保证规范性的前提下,特色建设至关重要。为突出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特别重视特色科研和特色课程建设。①在特色科研方面,近些年来,学院先后吸纳了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学科背景交叉互补的年轻博士充实到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来,并引导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切入劳动关系领域,向劳动科学发展。②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专业办学点通过以老带新,使大多数教师迅速成熟起来,陆续承担了一系列专业培养方案中计划的特色课程,有不少教师还自主开发特色课程,丰富特色课程体系。

3. 强化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工具主义的课程体系是目前高校(尤其是二类本科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知识层次的肤浅和知识体系的断裂。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帮助学生克服对经典著作既陌生又恐惧的心理,引导学生从经典名著中学习观察社会、研究学术问题、阐述理论观点的方法与思路,梳理学科理论发展的路线与脉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开设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三个系列的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引导高年级的学生读经典,帮助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推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科研相结合。大学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主动的双向建构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2007年开始,专业办学点利用学院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契机,在学生中组织起课外兴趣小组,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经过两年多的实践,2009年课外兴趣小组正式列为实践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该项工作既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又能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额的项目资助,便于学生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积累资料,因此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参与。

三、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与启示

第4篇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探讨

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为了实现促进各大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决定分五批在各大高校建立大概3000个建设特色专业点。这也就促进了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专业学科的设立。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创建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所谓的特色专业本身的特色在哪里提出了质疑,下面笔者就进行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特色的探讨。

一、如何衡量特色专业

一个学校生存、提升和发展的基石就是这个学校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该专业在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方面具有的特色,特色专业应该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这一基本条件。对于特色专业的要求就是特色专业必须能够做到满足“思路清晰、设备精良、质量优秀、改革突出、特色明晰以及师资优化”等等条件。在这里,笔者就提出自己所认为的特色专业衡量标准。

1.一个专业要想成为特色专业,就必须要做到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职业定位准确甚至精确、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能够在同类院校或者同一地区院校中非常突出。

2.特色专业必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等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杰出性。

3.一个专业是否是特色专业还有一个必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该专业社会声誉必须要好,特色专业必须要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但是,一个专业要想做到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就必须能够培养出大量的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高职业道德水平都具备的高质量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帮助,最终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4.特色专业还应该是稀缺的,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任何一个专业如果数量多,那么质量一定会或多或少的下降,没有稀缺性的专业就不会是特色专业。特色专业还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特色专业应该是各大高校特质与核心的资源,因为特色专业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创建品牌的重要要素。

二、如何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

在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特色专业以后,笔者就要对如何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特色专业进行浅谈。

(一)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想要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就要有强大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时,要先建立一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因为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根本保证。想要建立一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资队伍,就要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坚持少量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策略。这样做能够有效的改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还能够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二)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养成需要学校长期的、广泛的在日常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课堂中为学生灌输,从而使学生将数学问题看成是一种良好的生存必须要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自觉自主的养成进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和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课堂中创造新力培养将数学课堂中创造新力培养纳入小学、初中的课本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从小就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识。而高校中,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

(三)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以就业为保证

一个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的,所以,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要以就业为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关注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一特色专业,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学习的兴趣。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以就业为保证还有利于高校吸引大量优秀学生进入本特色专业,从而保证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立。

三、结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来源于生活及社会实践,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该专业教师的合理选用与课堂氛围的渲染是关键。要想搞好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要探索轻松、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从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数学各分支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打好数学与应用数学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小林,张弘强.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之特色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01).

第5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专业将围绕我国及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需求形势,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改革与建设。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针对农村病险水库整治、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农业污水灌溉、农村水安全健康风险评估及整治等问题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1.以科研及教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09年省教育厅已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教改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抓手,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继续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①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电子教案—课件—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②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二、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以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继续保持和完善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定单式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主管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指导教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和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对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科研专项辅导,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发表科研论文,确保免推或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

    2.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已引进人才4人;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形专业梯队;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加强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3.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突出优势,体现特色。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力争国家课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及水利部门的横向合作力度。

第6篇

关键词:公安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反思;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67-02

一、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特色建设的过程中,针对专业特色的表征和特色形成路径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在特色的内涵层面也有一些理论上的误区。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理论上的误区进行内涵的再认识,以此来推动专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 专业特色就是特色专业的认识误区

近些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在推动专业建设方面都无一例外地实施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也就是支持各院校立足自身优势,培植一批专业,形成特色,这实质上是在强调专业的特色。其实,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二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是不能简单相互替代的。

首先,从汉语构词法上来看,特色专业的核心词是“专业”,专业特色的核心词是“特色”,前者描述的是一个物化的事物,后者是描述一个物化事物的内在气质。其次,特色专业往往是指专业设置的原因和专业的本体属性是特殊的,在外表层面可以从专业构成的基本元素中加以区别和认识,如公安院校、军事院校、师范院校等。专业特色则是用来评价专业内在发展水平以及自身优于同类专业独有素质的。再次,从本文定义的角度考察,特色专业的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专业特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需要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和发酵的,这也是我们前赴后继对专业建设不停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驱动力。

可见,公安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不能因为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学校,就认为这些先天性的特殊因素就是专业特色。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专业的特殊性与专业的特色混为一谈,而应该从专业构成的基本要素人手,从怎样更加有效地、更加与众不同地实现自己价值的角度思考我们的专业建设。

2 特色就是一流的认识误区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评价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特色,在描述上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其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这一表述简洁直观,易于理解,但也同时给我们一个潜在的诱导,即特色就是一流。因此,在专业建设的目标中,我们发现建设者经常会把“全国领先”“行业领先”“省内一流”等表述作为专业的特色建设目标,这显然是走进了特色就是一流的认识误区。诚然,特色与一流之间是有关联的,一个在世界、全国或者某一领域或区域内属于一流的专业,其专业的特色一定很鲜明,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逻辑结论。也就是说,一个专业就算其特色鲜明,也不见得就是一个一流的专业。因为:

首先,从词源的角度考察,“特色”在辞海中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等”,侧重对事物内在本性的评价。“一流”现代汉语解释为“最好的、顶尖的、最优秀的”,不仅是对事物内在本性的评价,而且包括对事物外在形态的评价,是一种全面综合水平的评价,所以二者概念的涵盖范围是不同的。其次,从二者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考察,“一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元化的特征。“一流”的专业应该具有一流的软件和硬件,也就是其所有构成要素都应该体现为“一流”。“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因时因地而变化。此外,对于不同的特色,也不可能用“一流”和“二流”来加以评价。所以一流是特色,但特色不一定等于一流。

因此,公安类院校在培养专业特色的过程中,要摒弃特色就是一流的认识误区,在具体的建设与评价过程中,不能沿用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建设途径来要求自己。不能单纯用有多少高学历师资、高层次刊物数量以及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等标准来考察自己,应该从办学的定位、能否满足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能否培养出具有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长期积淀,形成自己的特色。

3 专业特色就是专业优势的认识误区

“优势”在辞海中解释为“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和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显然专业的优势与专业的特色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也是专业建设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这种探索和追求是公安类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无特色就难以发展成为优势,同样,无优势也很难形成特色。但是,我们不能把创建专业特色等同于创建专业优势,二者毕竟还存在很大不同。因为:

首先,二者所表达的事物发展程度不同。优势是一种超出同类的态势,不论超出多少,只要有超出就可以称之为优势。特色作为事物表现的独特风格,应该是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其二,专业特色尽管一般以专业的优势为前提,但它比专业优势具有更深的历史内涵。专业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载体,其特色必然蕴涵该大学的办学特色。一个大学的办学特色又是通过挖掘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对其独特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传统的扶持发展而形成的。从这一角度考察,特色应不同于“优势”,虽然特色常常从优势中发展而来,但优势本身不是特色,特色比优势更注重理念的指导。

综上所述,一个专业的特色必须是明显有别于其他学院同类专业的风格,而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没有区别,就不能构成特色。但是如前所述,区别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当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达到其他学院短时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特色。

二、凝练专业特色的途径

1 学院的分类定位是专业特色形成的立本之基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高等学校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分析以上三种类型的区别,显然公安院校应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在现实中,公安类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向“学术型”院校发展的倾向。他们认为,只有在“学术型”大学的评价标准方面超越了其他院校,才是成功成为特色专业的标志。其实高等学校三种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并无高低之分,更无社会地位之别。每一种类型的高校能否成为知名的、有影响的高校,问题不在于用何种评价体系,而在于能不能办出特色。正如我国解放前的上海美专一样,虽说只是专科层次,但因为自身的特色,依然蜚声海内外。

所以,公安类专业应紧紧围绕“应用型院校”的特征与要求,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应重视专业内涵的发展,形成特色边际,逾越边际就意味着对“自身性质的背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由理论主导型向理论与能力并重型转变,重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知识及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教学内容方面,要能反映本专业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要求,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开发研究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着力建设一批既掌握高深专业知识又熟悉相关行业生产领域实际操作和管理、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方面,要以应用性开发研究为主,以公安工作需要为导向,注重科研成果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和转化。

2 专业方向的凝练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力量之源

由于我国实行专业审批制,所以公安类各院校的专业种类趋于一致。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自己的专业凸显特色,就必须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专业下设置相对稳定的专业方向。相同的专业有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丰富专业内涵,而且可以引导有限的研究资源,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形成研究合力。

因此,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凝练恰当的专业方向是实现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建设目标的重要突破口,然后再由点及线最后形成独具一格的专业特色。

当然,专业方向的凝练也应以专业服务为导向,不能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由于公安类专业其属性是职业教育,所以,对于公安类专业方向的确定,应从地方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与依托自身的优质资源,在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发展的细化。

3 差别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特色形成的重要载体

从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逻辑关系的角度思考,潘懋元教授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内涵的载体。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意味着不同的专业内涵。因此,要真正实现专业特色,就必须有差别化地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从专业内涵建设的角度看,相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研究倾向性,这是每个专业特色形成的途径。相同的专业要有共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指向,这是大家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并不否认大家在研究方向上各显神通。因此,相同的专业要想在不同的院校中形成不同的特色,就必须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而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的形成,也必须以差别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载体。

从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服务方向的角度看,专业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社会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能满足社会需要,否则专业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就要求地方公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满足地方公安工作的需要,而地方公安工作的需求有些时候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地方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去培养人才,这在客观上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4 借助学科发展巩固专业特色

第7篇

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特色专业是指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某个专业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等方面有自己独特创新之处,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显著差异,且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同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一、高职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主动顺应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市场供求变化需要,积极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权。众所周知,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高等职业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等从量上实现了世界上都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高等职业教育无可争辩地占据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空间上的战略部局已基本完成,规模上的扩张竞争已经基本到了尽头。

在市场化、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大趋势下,一所院校、一个院系、一个专业、一名教师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依靠行政的、非市场化的保护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形势的发展已经逼迫我们必须迅速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自觉地将工作重点迅速由过去几年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上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措施。

(一)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和核心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不遗余力的抓好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始终是所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而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可以起到探索实践、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作用,从而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试验田,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突破口。

(二)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即品牌。一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专业往往就是这所院校的品牌专业。一所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地位、影响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这所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专业数量与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可以说,专业特色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与社会声誉状况。可见,建好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特色专业,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三)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以专业载体来实现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建设水平密切相关。专业建设水平高,必然意味着这个专业的教学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系数就大。所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目标,有效地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与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就会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有了更加有效的基础保障。

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学院建设和发展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贵在“质”,重在“特”。“特”的内涵十分丰富,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特色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如果没有先进的、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没有改革的、开放的办学心态,就不可能出现积极进取的办学模式,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也就不可能创新出特色。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特色出自于理念,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

(二)方案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规划。培养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特色突出。一是人才培养规格要有特色;二是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要有特色;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要有特色。培养方案有无特色,将直接体现着特色专业建设有无特色,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师资特色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保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特色专业建设就无从谈起。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要求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要求他们不仅是具备较强专业理论素养的教学干将,而且是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支撑。所以,高职院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并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加强对特色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还要注重从社会生产、服务一线聘任一些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四)教学特色

教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最生动表现。通过特色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来体现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一是教,即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大体系中,在课程结构、课时比例、教授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办出特色。如理论教学够用,实践教学突出,一专多能等。二是学,即学生学习要有积极性、创造性,要有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动力与决心,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充分条件,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求学环境。三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应强化特色教学意识,摸索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实现教的方向与学的兴趣的恰当结合。

(五)管理特色

管理特色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特色专业的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是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有文件规范,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制度保障。二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要不同于一般专业建设的管理,学院要赋予特色专业所在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系部可根据专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不断调整特色专业的教学基本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最终形成以管理促教学,以管理特色促教学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建不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围绕专业建设的内涵来开展,要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备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分析,提炼特色内涵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定位就是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的问题,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就某一院校、某一具体专业而言,专业的特色定位必须要有深刻的企业、行业背景,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相连。因此,特色需要在对该专业外部环境状况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充分调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精心提炼才能达到。

要深入调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调查本层次本专业毕业生当前就业与未来发展普遍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障碍是什么;调查同类院校在破解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不相适等重大难题的主要措施。

要深入分析院校内部可用教学资源,如办学历史、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实习实训条件、专业声誉、学校所处区位等在本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优势与劣势,按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及时把握外部机会,规避不利因素的原则,提炼特色内涵。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二)制订科学合理、内容全面、切实可行的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浩繁而持续性的工作,在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方向之后,依据需要与可能相协调的原则,从全局、系统的高度,从可操作性、可验证性的要求出发,制订科学合理、内容全面、切实可行的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是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应主要阐明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目标及实现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等主要内容。尤其要通过实施方案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以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特色专业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必须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建设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打造一支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专业师资队伍是否有特色。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教学团队,要实现特色专业的创建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优秀“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性的工作来抓。尤其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专业建设的特殊需要,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着力打造一支稳定的、能适应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五)配齐配好教学设施、设备,建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惟一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高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必须本着实用和先进的原则,在经费投人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加快学校基础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大先进教学设施、设备的投资,集中财力、物力建设适应专业设置要求和教学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同时,还可以依托实验设备先进、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建立高水平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法。

(六)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形成教学特色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夯实;专业特色;途径;探析

一、创新专业发展理念,改革专业建设思路是夯实专业特色的灵魂,解决的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推进专业建设发展的问题

要坚持紧紧抓住专业特色资源的优势,在专业长远发展战略上,强化专业特色,着力突出“特”字。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坚持时时注重专业建设的各种教学资源积累,在专业设置上要强调特色专业设置的稳定性,要稳中求进,着力强调“稳”字。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踯躅不前,要确定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要坚持牢牢把握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专业品牌塑造上要注重特色专业的质量与水平,着力强化“精”字。要做到少而精、宁缺勿滥,要在“特色”基础上做到“精”,防止四面突击、全面开花,确保专业发展的质量。在专业布局调整上要体现特色专业调整的灵活性,着力体现“活”字。要更加注重专业调整“稳而不死、活而不乱”,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变化。要坚持时刻盯住专业内涵建设进展情况,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要追求特色专业的创新度,着力追求“新”字。因此,专业建设发展要做到“特、稳、精、活、新”,为夯实专业特色提供可靠的思想理念保障。

二、教学紧盯企业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夯实专业特色的前提,解决的是专业建设发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夯实专业特色的内在要求。只有确定具体明确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工作。我们要坚持教学紧盯企业发展需求,坚持深度校企合作,依据企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校企联手构建课程体系,积极整合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从而保证我们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大力优化教学团队是夯实专业特色的关键,解决的是专业建设发展的主体动力问题

夯实一流的专业特色,需要一流的专业人才;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打造一流的专业特色。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夯实专业特色的必要条件。培养一支“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应当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重点,以选拔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为支撑,以能力素质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全面培养和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水平。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出台优惠配套政策,有计划引进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优秀人才,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作兼职教师,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课等;另一方要完善用人体制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进修工作,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到高校进行培训学习,整体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为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改善教学条件是夯实专业特色的基础,解决的是专业建设发展的硬件条件问题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夯实专业特色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科学举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满足夯实专业特色和教学改革创新为原则,通过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建立制度完善、设备先进、资源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全仿真的职业环境,使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实现用先进的企业设备和技术武装学校,还可以实现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管理学校,用最新的岗位要求和企业标准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发展需求实现零对接。学校要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建立起来的长期合作、共赢关系,按照“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为夯实专业特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切实推行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夯实专业特色的核心,解决的是以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促进专业建设发展的问题

无论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还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专业特色的进一步夯实都离不开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支撑。为了实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加快推进富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必须加快推进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学生工作页等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体现职教特点的工学结合制度体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只有在专业建设发展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新突破,才能不断夯实专业特色的基石,为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特色发展注入持久的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探索其他专业特色形成的规律以及有效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本专业提出了文秘专业如何形成特色以及如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文秘专业专业特色有效人才

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规律探索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

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

自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共有3000多个专业获批特色专业。但是经过近几年的特色专业建设,如何维持和巩固特色专业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难题,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师资队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的保证,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源动力。

一、特色专业师资建设的重要性

特色专业是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属性,培养的学生具有某种其他专业学生不具备的能力或素质,学生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般特色专业在与全国高校其他相同专业竞争时,能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

特色专业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不可或缺的三大因素为人、财、物。特色专业建设色师资是根本,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特色师资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转载体,不仅能决定培养的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是特色专业整体水平的体现之一。因此,要将特色专业师资建设特色化,只有将作为基础的教师队伍建设好,才能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作出特色的科研。

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事业改革发展的坚强后盾,是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大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

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特色大学建设的前提。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发展、质量提高的“基础性工作”。在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学校的育人工作的载体。

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促进和维持办学特色的基本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提升师资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二、特色专业师资建设的现状

1.特色专业师资匮乏

特色专业师资作为教师群体的部分,需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精通专业,洞悉前沿,不仅能够推动一个学校的学术底蕴,更是对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特色专业的师资不仅能够影响学生,更能带动其他教师、教学团队,乃至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创新。地方高校在发展特色专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办学传统,在特色专业培育过程中,特色师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具有原始创新、有国际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奇缺。在扩招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院校师资比已经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合格底数,地方高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可以招聘到教师,但是培养成为特色专业师资的确匮乏。

2.现有师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地方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滞后于高校教学展,

很多优秀师资担任行政管理人员,原本学习和科研的时间被大量的行政事务占据,影响自身学术的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受行政官僚思想影响,很多特色专业师资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新思维、新举措常常会被层层领导权衡利弊,而最终流失在“官本位”思想之下,打消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3.师资队伍能力不强

在国家教育产业迅速发展、地方高校扩大招生的影响下,高校迫于压力,大量引进教师,年轻教师居多,对于年轻教师的发展,完全依靠个人,师资管理部门对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规划建设,导致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专业水平不够,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看中学历和科研成果,忽视教学水平,直接导致高校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一味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能力不足。对于特色专业师资来说,教学和研究是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够基本合格。特色专业师资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要和社会发展相匹配,地方高校中仍旧能看见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套大纲、一本讲义、一张试卷、一个答案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有研究特色或求异创新。

4.现有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发展动力不强

地方高校对教师考核问题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数量问题出现时显性状态,可有制度约束,但是质量问题存在,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地方高校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绝大多数都是教师互评,导致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高校也没有相应的“能进能出”的机制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结果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发展内在动力不够。

三、特色专业师资建设的对策

1.完善制度建设

1.1激励机制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进一步深化改革聘用制度,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和指标,创新薪酬的分配,取消事业单位传统的“大锅饭”工资。根据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贡献大小、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评价的反馈等多个层面进行奖励,探索长期激励与当期激励相结合,积极鼓励教师 “走出去”,为特色专业的深度发展献计献策,让教师乐于追求创新、勇于尝试。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特色专业的渗透和发展,可能会产生新的特色学科群,从而催生地方高校新的特色点。

1.2考核机制

特色专业师资的考核应由数量转向质量,探索短期和长期考核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考核方法,科学测度。鼓励教师在岗位上做出事业,改革教师学术评价方法,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以创新为导向,以学术水平、贡献为主的评价体系,探索多元化评价方法。建议动态考评机制,淡化指标考核,将师资的价值引导到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价值。

1.3退出机制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改革现有的高校“只进不出”的怪圈,对于特色专业而言,师资队伍要求更高,因此要实现教师的流动,建立人才引进和退出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实行严格的“淘汰制”。

2.鼓励教师发展

2.1建立教师发展中心

尊重教师的自我发展,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关注教师学术和教学动态。做好特色专业师资的教育、培训,重视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化,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特色专业的师资既要有表示一定学术水平的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也更需要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鼓励教师挂职学习和锻炼,拓宽师资发展的空间。

2.2打造特色专业科研团队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不仅有社会需求,而且有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属于优势学科,打造优势学科的支撑学科,使更多的专业具有发展源泉;同时地方高校要不断发掘和增强特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这些都需要特色专业的师资潜心研究,抓住学科的前沿和内涵,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创新团队或学术共同体等平台,充分发挥教师潜能。

2.3提升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特色专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把实践教学过程当作是知识消化、强化应用、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因此,特色专业师资承担实践教学的相应工作,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利用产学研协作的条件,鼓励教师到相关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理论知识的人员兼任实践教学教师,鼓励特色专业师资和实践教师的合作式授课。

第11篇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中职学校强调职业性,以掌握技能为主要的教学任务。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推动中职数学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我们将来的工作重心。

[关键词]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专业特色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国内兴起了普高热,导致中职学校出现了生源数量的减少以及生源素质下降的情况。我们对在校的中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20%的学生很难完整地写出数学公式,15%的学生对于数学公式的用法不怎么熟练,15%的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数学公式的用法,其余的学生对曾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基本不懂。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比较弱,原因在于他们中小学时期就开始逃避数学,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逐渐发展到害怕数学课程。针对以上种种,笔者认为中职的数学教学应以专业特色为主体,结合相关的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引导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学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1改变教学思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教学调研

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因此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要以专业特色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数学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数学教学要以“够用”为原则,体现专业特色,坚持把专业特色作为教学主体,养成数学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态度,不断改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师了解相关专业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从专业课的教材入手。教研组可以组织数学教师集体研究专业课的教材,开展教研活动,邀请专业课的教师做详细地指导。第二,专门为数学教师开展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强化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第三,组织数学教师到实习单位调研,了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哪些数学知识。第四,编写一套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比如,学生如果是学习药剂专业,相应地,教师也要不断汲取这方面的知识,认识到药剂专业所涉及的方面,再结合基础的数学理论,制订出相关的教学计划。只有让教师强化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才能让教师坚持以专业特色作为教学主体,开展有效的中职数学教学课堂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2根据专业特色制订相应教学内容充分突显专业课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职数学教师应该把握好专业课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切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卫生类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基本是走向医疗和卫生岗位,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就有别于技工类职业学校。不同的专业对于数学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药剂专业,在他们的专业课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对数及对数函数。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讲授对数与对数函数时,多下功夫,切实结合药剂专业的实际,把对数及对数函数讲透,多结合药剂专业的课程来举例讲解。而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则不是太高,仅仅需要把握基本的函数知识,让其能够在为患者输液时准确算出患者输液所需的时间和输液的滴速。然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指数函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要从事护士的工作,需要每天检查患者的体温、心跳次数并能够将检查后得出的数据做成函数表格,报告给医生,让医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因此,教师在给护理专业的学生讲授指数函数时,要结合数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与临床中的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对护理专业学生指数函数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出护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职数学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专业课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教学计划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发展成为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水平人才。

3结合专业需求制订数学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