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17:2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为丰富而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花哨和热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给学生准备许多学习材料,而缺乏思考这些材料和所教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2)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化”。很多教师煞费苦心地准备了学习材料,但对材料的使用却不能深层次地挖掘,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数学素材?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素材选择的策略。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量,彰显数学本质
我们知道,选择好的数学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倡导新课标的今天,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材料的选择,但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材料呢?广大教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使得许多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准备许多的学习材料,学生往往被一些花哨的、大量的学习材料吸引,却难以发现真正的数学本质。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轴对称图形”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了许多漂亮的对称的图片,大约有十几幅图片,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不时发出阵阵感叹声。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争先恐后地发言: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的是建筑,有的是动物。生2:这些建筑有些是中式的,有些是西式的。生3:这些动物都很可爱。
……
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竭尽所能发现新的内容。教师在此浪费了许多的时间。笔者不禁要问:“是不是学习材料越多越好呢?”上课的气氛虽然热烈,但因为学习材料过多,学生无法找到所有材料的共同本质,所以数学的本质似乎被改变了。
其实,在材料的选择上,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突出数学的元素,直奔主题。要避免过多的学习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材料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自身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针对新的知识,巧妙地寻找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堂课《认识面积》,如何让学生认识面积。首先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手掌图形,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哪个是小朋友的。通过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接着教师出示各种物体的面,如树叶的面、盒子的面、桌子的面等,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这些物体的面,说一说这些物体面的大小。学生通过摸和说物体的面,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物体面积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选择的素材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主动架构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桥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的选择蕴涵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要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在选择数学素材中,除了育才的智育功能外,还要蕴含德育功能,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额不足,教师在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学校虽能够组织实施,安排课表和授课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认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远不及语文、数学重要,为非主要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频繁更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农村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这门课程基本都是班主任教师兼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之后,闲暇之后才会考虑这两门学科,不是大家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而是感觉明显的力不从心。当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数教师兼任。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不研究教法,更不研究学生。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握不好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重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更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教师不按课时上《品德与社会》课,常常占用上语文、数学课等。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甚者不会使用。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有效应对农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1、加强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的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对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严格按照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2、提高科任教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的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与社会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3、加大品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普遍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就必须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来弥补教师队伍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80-01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很多人喜欢把批评人、教训人戏称“刮胡子”、“上政治课”。其中含义之一是“上政治课”多是采用“讲大道理、进行说教”的方法。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是小学“政治课”。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还确实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讲大道理进行说教,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对这些理论说教感到枯燥无味,收效甚微。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普遍开展,不断深入发展,笔者在教学一线实践、探索,认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学生是质朴、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2 教学素材的选取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太太赶集卖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用计骗取了老人仅有的三百元钱。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结合其教学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植物花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和动手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笔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许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第五,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还是在有关“地震”的讨论后,学生办了“了解地震知识、地震中如何自救”的板报,以地震为主题作文、作画,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用行动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3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集体精神。活动前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及时启发引导,使活动能有序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适合表演活动,有的适合讲故事,有的适合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笔者增加了“行行出状元”的教学内容,采用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使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在教学上要明确本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在组织每一个主题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总体的教学目标,但不可平均用力,而应在具体主题单元中有所侧重。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实施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无需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丰富和创造学习内容;要打通文本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渠道,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中的儿童互动,一起感受、体验、分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活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认识,完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能深化教育、提升经验;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要注意整合教材及其他资源,理清教材每个道德主题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将教材设计的道德主题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会内容等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定各年度或各学期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要全面、合理、明确、有一定弹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了解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确保目标的适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认真审读教科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抽取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处理,归纳实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养元素。目标制定切忌“高、大、全”,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教材,研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育要素,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布局、调整、剪裁、补充教材。对补充的学习资源要进行认真地选择,注意学习材料与道德观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习材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要多样,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搜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有效为学生学习服务。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道德体验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道德观的初步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立德树人。
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挑战学生的智慧,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人格培养。对不同内容的活动主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有所不同,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应不同,应针对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学习方式,如实地采访调查、教学游戏、合作讨论、情景表演、案例分析、操作实践、欣赏活动等。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参与活动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并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等)和多维互动(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技能方法交流互动等),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探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等不断延伸与扩展活动。
【关键词】生活化;儿童化;多元化
听过很多优秀的品德课,我欣赏一些老师教学设计的别出心裁,赞叹一些老师资源开发的深邃宽泛,更佩服一些老师课堂驾驭的左右逢源……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执教者的优秀深深吸引,却常常遗憾地忽略了学生,忽略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探究足迹、生命活力,他们是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行程……“生本课堂”,“以学定教”,“让孩子站课堂正中央”……懂得这些个理念不难,难的是落实到行动。寻找儿童视角下的品德课堂,关注一点点,改变一点点。
一、学习活动贴近一点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期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老师只有把儿童当儿童看待,把自己当作“长大了的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在哪里,探究兴趣在哪里。
在学国疆域之大的活动中,我们很多老师会采用罗列出一组数字:960万平方千米;东西跨度约为5200公里,南北跨度约为5500公里等,希望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数据面前,惊叹祖国地域辽阔。有的老师还会让孩子们猜猜从祖国最南端走到最北端需要多少天,或者找个邻国来比一比,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祖国之大。但如果这些学习活动放在低段孩子中,效果真的会有我们预设中的理想吗?不要被“啊、哇”的惊叹声迷惑,数字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本身是抽象的概念。老师其实是把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取的经验传递给了孩子。
在一次参加省品德培训活动时,杭州行知小学听二年级小朋友学习《我爱你,祖国》时,我看到苏艳老师是这样引导孩子体会的。
师:看看老师今天早上拍下的校园风景照。这是哪里?
生:我们的行知小学
师:(出示杭州市地图)在地图上找找行知小学。(当孩子们一下觉得较难找到时,老师提示孩子可以先找找西湖。)地图上看学校成了小不点。这是为什么?
生1:杭州市很大。
生2:我们学校只有整个杭州的很小的一部分。
师:(接着出示浙江省的版图)这是浙江省的地图,你能找到杭州吗?(生找)还能找到我们学校吗?
生:找不到了,因为杭州市在地图上已经变成一小块了。
师:没错,整个浙江有六七个杭州那么大。(再出示中国地图)请小朋友们在中国地图上找找咱们浙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1:浙江太小了。
生2:中国好大呀!
……
苏老师从发现孩子的学习需求入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从自己的校园聊起,学习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由近及远,层层深入感知祖国之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诠释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实际,最大化地贴近学生。
二、课堂语言童真一点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小学教师不仅要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明晰、合乎规范,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
一年级《进厨房》一课教学时,我第一次的板书里设计了本课的重难点,即“数量适中荤素搭配”。结果发现跟小朋友的交流中,很难引出这几个字,最后出现在黑板上,也总觉得很别扭,感觉不是写给小朋友看的。仔细想想,一年级孩子的语言里不会有这样的词汇。孩子们不是这样说话的,课堂里交流时当然不会引起共鸣了。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改变了我的表达。我告诉孩子们,吃多了,小肚子会撑破;吃少了,小肚子又会咕咕叫。我们吃东西要注意不能太多,小朋友们马上接过我的话题,说――也不能太少。我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不多不少”四个字。在交流健康成长中需要各种维生素时,又达成共识――“样样吃,不挑食”。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起孩子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教学中,一老师对行政区的概念引入时,打了这样的比方:我们校长管理一个学校,把学校分成了一个个班级;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把班级分成一个个组。那怎样管理我们的国家呢?
教学实践表明,用儿童化语言上课,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三、评价方式多元一点
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1.重视课内评价
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前不久,参加培训学习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小心电老虎》一课,她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评价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在“找一找”发现生活中的不安全举动板块中,老师不仅对八位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了客观评价,结束时,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评价单为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八题全部答对得五星,答错一题或两题得四星,答错三题及以上得三星。“用一用”实践环节时,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又安排了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前,老师让学生看看学习评价单,算算得星情况。让学生聊聊自己对今天的成果是否满意。其中有一位男生说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是很满意,因为在小组汇报交流时笑场了,不应该。
我们发现,当课堂评价不止教师评价这一根标尺时,评价面更广了,学生自我评价触动内心,既肯定自我的成功与进步,又及时鲜明地指出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2.加强课外评价
品德课具开放性特点,评价有时也需要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在《秋天的保健》一课的课后践行作业时,为了保证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我设计了如下表格:
家长参与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以及自身的一纵向比较。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2014(12):37-3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式 课堂实施 探索实践
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仅从教学理念上带来了突破,也给教学内容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为此,如何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并将知识的学习上升到技能的程度,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开放式课堂所取得是实践经验,讨论在开放式课堂实施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课堂开放式教学的依据
新的教育理念为教学实践带来新的指导和应用,开放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由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解题方法,还能从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知识的习得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它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对知识的选择、加工、内炼、掌握的过程。开放式课堂教学适应了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在彼此思想交换的过程中将正确的知识内炼成自己的记忆,从而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中学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媒介,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数学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学习和交流,进而实现对思维能力的促进,因此,开放式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在开放式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通过开放式课堂的设置,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活动中去,开放式的课堂情境,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开放式的教育资源与课堂组织让学生得以从互动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三、开放式课堂实践与实施策略
1)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动力与先导,只有从思想上建立开放的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因此,开放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上,还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给予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将辩证地教学观念应用到教学服务中去。
2)对进行内容进行开放
学习材料是开放的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将与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材料应用到开放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对材料的选择要遵循“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要求。
3)对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的中,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效率的关键,特别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从问题的探究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讨论与总结,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并在认知过程中,实现对自身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概括与总结能力的综合培养。
4)对教学环境的开放
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加强环境对教学的有益促进,比如将课桌进行适当的变形摆放,圆圈有助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横排有助于学生们的合作等等,同时,对教学环境的设置上要与实际相结合,比如根据需要教室拉到操场上来,或者在大树下。通过丰富的灵活的环境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劲头,从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将数学教育引入。
5)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开放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比如对班级进行有效的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等因素,让各组内的成员在学习上得到优势互补。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从知识的碰撞中深化知识的吸收,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对学生自的开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实现对知识的求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中来收集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
7)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开放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引人开放式学习,能够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讨论,从学习体验中培养知识能力,同时,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评价,为学生的认知注入了活力,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思品学科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1.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思品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思品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思品五年级上册《传媒与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反映古今传媒发展的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传媒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还在课前就这个班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使用传媒情况做了一些调查,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思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思品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能力目标是能够引起学生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该民族的成员为自己找到该民族的住所,电脑给出左面一竖是该民族成员,右面一竖是该民族住所,让生点击鼠标,为该民族成员找出各自的住所,最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共同唱响《爱我中华》,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实施“四德工程”,不断加强师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为我镇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
二、目标要求
在全镇深入实施以增强爱德意识、诚德意识、孝德意识、仁德意识为重点内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四德”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道德素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倡树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员工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身边榜样学起,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形成家庭更和睦、事业更兴旺、品格更高尚、社会更和谐的良好局面,促进我镇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三、活动主题
明德修身、爱心践行
四、实施步骤
为稳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阶段(20**年10月底前)
1、20**年10月22日下午,联校召开“四德”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学习上级相关精神,大力宣传“四德”工程建设的意义、工作内容和任务目标。
2、20**年10月24日上午,召开全镇教育干部参加的专题会议,成立“四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四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3、联校通过印发相关学习材料、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己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开展讨论交流、各校开办“四德”工程建设专栏等形式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四德”建设活动中来,形成“讲文明、讲道德、我行动”的浓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11月至20**年2月)。
1、学生层面:
以校为单位开展系列“四德”建设实践活动:
(1)举办一次“四德歌”比赛,做好活动的音像、材料的存放。
(2)举办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保存好原始材料并及时入档。
(3)举办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设计比赛。
(4)举行一次“雷锋精神伴我行”系列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给父母端杯茶,洗次脚,做顿饭菜,制作感恩小礼物;或开展“走进敬老院,关爱老人”,“我为老教师献爱心”走访慰问活动,要求学生写出实践活动体会并进行评比。
(5)开展一次校级“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班会评比活动。
联校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1)现场作文比赛。要求:以“读好书、唱好歌、做好人”为主题,中心鲜明,400字左右,各小学推荐2—6名学生参加。
(2)联校对各校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
2、教师层面:
校级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1)组织一次“如何做一名幸福教师”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寻找身边的幸福,树立身边的师德榜样。
(2)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会。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拓宽德育渠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
(3)各校选拔特长生,成立中华经典诵读兴趣小组:表演组、诗文绘画组、诗文书法组。每小组不少于5人,分别安排一名校委会成员、相关老师具体负责,每天组织活动不少于1小时。
联校组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1)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这一主线,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磨课、课堂教学能手评比等),积极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与发展的平台,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根据情况,联校颁发镇级荣誉证书。
(2)开展一次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读书心得体会评比活动,以此检验学习成果,使其读有所学,学有所悟,悟有所行。
(3)组织并举行以“爱老敬老,共促和谐”为主题的庆元旦师生文艺汇演。各小学推荐3—6个节目,形式不限,歌曲、小品、相声、舞蹈等,展示我镇广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4)组织各校“四德”工程建设交流,进行评议。
(三)总结提高阶段(20**年3月至4月)
1、对各学校“四德”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选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学校予以通报批评。
2、各小学认真总结“四德”建设活动的经验和问题,明确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将活动总结于四月底前报联校,联校将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补。
(四)长效机制阶段(**年5月--)。结合活动的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使“四德”工作常态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扎实有效实施“四德”工程,切实把活动落到实处,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刘相军
副组长:唐文法孙新泽
成员:高文申 崔进超冯守亮郝洪振张广民刘玉坡刘仓柱郝继军范传波段传强
各小学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二)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联校校长是“四德”工程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联校“四德”工程建设工作负总责。各小学要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三)倡树先进典型,弘扬文明新风。
深入挖掘“四德”典型事迹,在全镇倡树一批先进典型。各校每年都要推选出2—3个“四德”典型。在学校公开栏设立“爱星榜”、“诚星榜”、“孝星榜”、“仁星榜”。联校将依此推出全镇“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好婆媳“等,并利用每年的教师节表彰会给予表彰。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宣传活动,通过广泛组织传唱《四德歌》、制作“四德”建设宣传栏、印发学习资料、悬挂标语、《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的“四德”意识,教育引导广大教育干部、师生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践行“四德”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1.转变教育思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一是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三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2.优化教学方法,多运用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1 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2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3 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3.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在儿童正式入学前,提高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小衔接不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身心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是指处于5~8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算到具体形象运算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儿童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活动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学校学习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对儿童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常常表现为对上小学缺少心理准备、同伴间合作意识淡薄、生活准备不足、对学校认识不准确等。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和小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在幼小衔接时期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随着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幼儿阶段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特点将分别呈现减弱和增强的趋势。两个发展阶段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发展特点。
2.幼小衔接中儿童存在的问题。刚从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的儿童必定会产生兴奋、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此阶段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进入小学后,儿童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儿童由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小学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学习内容都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上等。由于小学的协调工作也有实际困难,因此,新入学的儿童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压力,有的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而出现抗拒心理、适性较差等情况。
二、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下面具体探讨了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儿童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父母的行为是儿童主要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行为结果。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有较合理的学业期望,同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这样会使孩子更有动力去学习,从而发展孩子的学习适应性。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榜样,父母对学习的兴趣高低会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布置学习空间、提供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等,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
2.促进儿童兴趣的养成。研究表明,父母独立教育、祖父母与父母共同教育的儿童比祖父母教育多而父母教育少的儿童积极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广泛兴趣发展好,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不稳定的环境更利于儿童兴趣发展。所以,在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里,父母应该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统一态度对孩子兴趣的养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教育态度不统一,往往使儿童行为的标准不统一,也不利于儿童兴趣的养成,只有给予儿童统一的教育态度,才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学习兴趣。同时,家庭拥有的图书种类、数量越多,儿童兴趣的积极性、稳定性、广泛兴趣发展越好,家长可以通过图书及对儿童阅读指导发展儿童的兴趣。
3.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在对儿童进行品德的培养中,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的品德的发展;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减弱教育作用,甚至会使儿童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以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的重任。
三、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在幼儿入小学前应为孩子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准备。
家庭教育应在孩子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每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除了他自身固有的能力特点外,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恰恰是衔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的突然改变固然是会造成教育的困难,良好的适应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教育是一对一进行的,教育力量更加集中。因此,在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更值得重视。
1.培养儿童注意力,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加强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阶段儿童有意注意的保持对间只有1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节课为40分钟,需要儿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下位走动的情况。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儿童感觉很轻松、愉快;但小学学习多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儿童会感到不适应和不耐烦。研究表明,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时间较长,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亲子游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
2.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其特别注意,对该事物细致观察、深入学习和研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热爱学、乐于学,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应该热情、积极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孩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发孩子对更多问题的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3.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孩子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理和独立的能力,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孩子上大班的阶段,家长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时间,让孩子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先安排学习的时间,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的观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物品等。
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对孩子的鼓励与惩罚要适度。鼓励和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性的养成,使其能在幼小衔接时期顺利地过渡。
4.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为孩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与学校沟通的同时,要积极地把沟通的信息反馈到孩子身上。比如,教师反映儿童在学校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情况,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在家中多与儿童做一些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的游戏。训练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再与学校教师交流,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注意力有没有增强。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关键词:情感;魅力;小学;美术;丰富
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一再强调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围绕学生已有学习基础积极开展小学美术情感教育。通过有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树立学生的美术审美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主要以湘教版小学美术课程为例,对情感艺术之魅力――小学美术课程可以更丰富这一内容展开分析。
一、科学选取课堂教学方法
由于受年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求新求异学习特点,教师若是一直沿用过去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必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积极探究全新的教育路径,不断丰富课程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下,e极自主地学习美术知识,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二、注重自我实践创作
当前阶段,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一群性格多变、单纯好动的学生,由于学习心理、家庭成长情况、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群体间存在客观差异,如:兴趣爱好、气质、品德等。基于此学习差异,教师需要秉承“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借助实践活动充分感知美术课程的魅力。如:在教学湘教版一年级小学美术《由小变大的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画纸上运用多种色彩的晕染,以此来构成色彩分明的肌理效果,激励班级中学生结合自我学习想象,勇于表达自我对人物形象的见解。部分学生说画纸上的形象是水中嬉戏的小鸭子;有的学生则说画纸上是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老鹰,还有部分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在画纸背景下绘制了几个七彩的泡泡称是小金鱼在呼吸。或者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形式各异的线条和图形,然后鼓励学生借助学习想法自由在画纸中作画,有部分学生选择删减结构的形式重塑人物形象,进而有效强化自我绘画能力,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提供多样化的美术学习教具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思维属于“形象主义”,不仅学习兴趣不固定,且缺乏责任感与自我管束能力。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若是美术教师提供的教学工具一直是单一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美术课程十分枯燥无聊的学习感受,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从多个视角剖析美术作品,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绘画情感。
如:教师在教学湘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巧妙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事先从家中带来学习材料,如易拉罐、麻绳、石头、稻草等,还有一些学生别出心裁地带来了花瓣、树叶、废纸板等。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组合素材时,绘制作品的轮廓。把画面的亮点放在中间位置,然后再向添加其他材料。运用手中的颜料笔为其上色,要求形内涂满,色彩均匀,重叠部分要换颜色。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素材组合,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借助国画教学,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在相应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学学校方面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国画教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事先培养学生使用传统国画绘画工具,为班级中学生讲述中国画中笔、墨、纸、砚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花鸟画的绘作技巧,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进行美术作品的创造。借助现场纠错,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如:在教学湘教版美术三下《森林王国》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不同动物的形象特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教师需要利用国画中经典作品带学生一同进行鉴赏,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利用国画创作方式大胆绘制与众不同的森林之王,帮助学生理解笔墨情趣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在班级中学生了解国画创作技巧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使学生对文化产生崇拜之情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的核心不在于技巧的讲述,而是思维的引导、学习情绪的唤醒及信心的鼓舞。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选取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关注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美术人文素养,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 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 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式教育”的影响,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仅看分数的高低,统考、升学考还严重束缚着广大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脚,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要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以形成这样的共识:数学教学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学生计算、解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学会做人;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不仅仅是看学生读了多少书,而凭一张试卷决定,而是取决学生知识吸收、内化的程度及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