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13:2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会计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要面向就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初、中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从学生情况看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多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知识层次、认知水平都相对较弱,学生心理反映各不相同。
(二)从学校情况看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1.中职的会计教学大部分仍基于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中职会计大部分采用高教版教材,会计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简单地“传递一接受”的过程,较典型的“填鸭式”教学。2.理论与实践分离,尚未融合有些中职学校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两段分别进行。3.教师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关键,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决定了会计教师必须拥有“技师+教师”的双师能力,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既能上得讲台,也能下得企业,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在会计教学中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的做是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都在实习单位完成:对教师而言,做中有教,教中有做;对学生而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教学是统一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要学用一致,推行手脑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2]
(一)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会计教学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首先要坚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则,即课程以每一个工作过程所必须的理论和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入手,根据“岗位技术能力课程”的思路,确定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项目课程体系。“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该项目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项目导向法体现在“教”中,课程设计是以9个项目为中心,以13项工作任务引导“教”;任务驱动法体现在“学”中,以13项工作任务驱动岗位知识的“学”;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在各个项目的课堂教学“做”中,集中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做到“理论—实践”嵌入式教学,项目课程融合式在会计教学中。[3]2.精心策划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会计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这是大部分教师、学生的一个共识。“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下的会计的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在会计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3.制定精细教学计划,分阶段到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陶行知所说“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4]可见,“教学做合一”最终落脚点在“做”上,即要“做中学,做中教”。
(二)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借鉴理实一体化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学习必备的教学媒介。随着会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开发、借鉴适合理实一体化的会计配套教材。会计的理论教学上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要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对理论进行删繁就简,调整重组;实践中用得上的就教,用不上的就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强调“知其然,用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5]
(三)创造条件,坚持师资队伍的“内培、外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最终实施,依靠的是一批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对于会计课程教师,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六个月企业实践培训计划,利用国家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2.是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习,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建立教师联系行业实践的机制,通过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来实现教师与行业的互动。3.中职学校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坚持“内培、外引”一起上,“名师、双师”一起抓。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后,前面所谈到的教学内容的重构和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就可以轻易做到。
四、结语
摘要: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当前,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应具有下列理念:人才理念、全面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材施教理念。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身心发展,实现教育目的。但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完全按照课程安排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受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当前,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应具有下列理念:成人理念、全面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材施教理念。
一、“人才”理念
“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们使用,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说。成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名词的含义,如法律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成人。一是作为动词词组的用法,指的是成为一个人,在这里,“成”是一个动词,“人”是一个名词。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成人是作为动词词组的用法。
人一出生从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只是具备成为人的生理前提,如果脱离社会和教育,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兽孩”,即从小就被野兽叼去,在兽群中成长的孩子,由于兽孩完全脱离人类,它们的情感、智力、语言、体态、思维、行为等都失去了人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能是具有人的躯体的动物而已。从另一方面说明教育对人成为一个“人”的重要性。
成为一个“人”。也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具有知识的人,看看令我们烦恼的电脑病毒,哪一个黑客不是电脑专家,他们拥有的知识并没有造福人类,反而危害人类。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病菌试验,哪一个战争犯不是医学专家。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有才,而不是一个“人”。我们培养的目标首先是让他成为一个“人”,“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这样的人能关心他人、能够与他人合作,能对家庭、单位、社会、国家、地球勇于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其次才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而不是分离。
二、全面发展理念
根据的观点: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因此,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对自己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强烈。
关于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教育界一直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一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二是人体各种机能的全面发展;三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面貌的多方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性,马克思不可能全面地论述其含义,我们应该在其论述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实际探讨全面发展的含义,并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当前关于全面发展的误解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全面发展是少数人或多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认为受遗传决定论或传统的影响,认为少数人生来是不可教的,或者在教学中只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对少数学生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这样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二是全面发展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功课的全面发展,即是各门功课都学习好,全面发展不但是各门功课都学习好,同时它还包括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心理的健康发展,学习好并不代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自杀等问题就说明这个问题。三是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实这最大的误区。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目的只是考虑教育社会价值,没有考虑到的人的价值,从社会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但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人自身也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从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了解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打开了视野。四是全面发展是所有学生同步发展,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全面发展不但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需要个性发展作为补充,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五是全面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由学校就能完成了的。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不断拓展,已经从单纯的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走向各个领域,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自动化程度提高,脑力劳动逐步占据主动地位,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产业夕阳西下,一些产业如日中升,这要求人们必须改变一次性学习满足终身需要的误区,同时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也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终身学习。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在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我们的教学传授知识是次要的,关键是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但要考虑学生当前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即是如何终身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学生发展的初期要传授学生知识,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就是教学不但要满足学生当前发展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四、因材施教理念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根据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又针对性进行教育教学,发挥学生各自的专长提出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关键词:SPARK教学理念;小学耐久跑;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23-02
我国对SPARK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推广是在2011年,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实验的范围不是很广泛,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SPARK教学理念深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好评,目前,体育教学工作者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认真钻研SPARK教学理念的精神,结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探讨出一条适合国情的体育教学之路。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谈一谈SPARK教学理念在小学耐久跑中的运用。
一、SPARK教学理念
SPARK教学理念源自于美国,它的全称是“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汉语翻译是儿童的运动、游戏和体育活动的课程。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针对当时校园里学生普遍肥胖的问题,提出通过运动、玩耍和积极休息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致力于促进学生终身健康的科学研究。这项改革,真正的适应了新时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革新了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至于SPARK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美,并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SPARK教学理念能够得到各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必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集智慧与技能于一身,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体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SPARK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做运动的主人,有利于学生个人体育素养的养成;SPARK注重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通过培养体育兴趣,掌握运动技巧,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小学生能够从小就养成终身的体育意识,为学生以后的个人素养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SPARK注重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项目内容的创新、学生选择的自主性、项目计划的综合性,如同给体育教学注入了一股活水,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
二、小学耐久跑教学的现状
耐久跑是体育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培养持久奔跑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心脏和呼吸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小学虽然设置了耐久跑课程,但是,在很多学校得不到有效的实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耐久跑给学生心脏和呼吸带来很大压力,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健全,身体素质情况不一,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了解,导致容易发生危险,很多教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体育课上只是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轻松的项目进行训练。
2.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而且单循环的运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和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一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会对耐久跑产生恐惧的心理,最终导致逐渐地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教师也不愿意上耐久跑训练课,因为耐久跑训练见效慢,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温室里的花朵,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使得学生从小就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所以,他们惧怕吃苦受累,心理很脆弱,意志不坚定,害怕挫折,导致耐久跑训练不被学生所喜欢。另外,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经受不起耐久跑的考验,也不支持教师进行耐久跑训练。
三、SPARK在耐久跑教学中实施策略
1.倡导快乐体育。在SPARK体育活动中,教师很少说这个组获胜或那个组获胜,不关注输赢,不注重结果,而注重享受体育运动的过程。因此,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应该避免过去教师的强逼的练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努力去尝试,体会体育的快乐,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论结果如何,重在参与,要让每位学生体会到“我参与,我快乐”的思想,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面向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情感入手,强调乐学和勤学,以浓厚的情趣,顽强的毅力来调节耐久跑训练,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总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快乐体育教学。
2.调动学生的主体性。SPARK教学理念中的“个人最好的一天”,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这启示我们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美国SPARK体育活动,总是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巧妙灵活的器材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中的学生始终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运动状态。因此,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一定要借鉴这种教学理念,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追逐跑、越野跑、障碍跑、往返跑、变速跑来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利用SPARK教学理念中常用音乐渲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利用情绪铺垫来提高耐久跑训练效率;利用篮球和足球作为器材,让学生带球跑,或者让学生跳着绳子跑,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3.培养和完善心理调控能力。SPARK是致力于终身体育健康的实践性项目,在小学耐久跑的练习中,教师要根据SPARK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练习,还要让学生培养和完善心理调控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在耐久跑的训练和比赛中,常常会出现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杂乱无序,使得呼吸不匀畅,动作不不稳定,技术发挥水平失常。因此,在小学生耐久跑的训练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使得小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保证自我水平的发挥。心理调控能力的完善,有助于小学生在耐久跑的训练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锻炼良好的意志,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
SPARK教学理念在美国得到广泛的推广,获得了极大成功的事例,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SPARK教学理念,把SPARK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快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教学模式,更能促进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克服体育教育中的痼疾,全面提升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浏.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J].体育教学,2006,(5).
[关键词]教学理念 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14-0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45分钟要质量,一直是广大教师探讨的话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校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必要性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享受成功体验、激发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造”与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因此,更新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一个深受教师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教学方法改革比较晚,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逐步推广开来。如何紧跟时代,以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成为高校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教学决策,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系统的有效性。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和高校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能更丰富、更灵活、更生动,也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二、国际金融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思考与实现渠道
课堂能否用一个问题来驱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经历旋转变换的知识产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并将之运用于解决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应用性强等特点。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展开: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国际金融管理业务的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理论的最新进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具体思路如下:
(一)课堂教学方面
首先,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问题导入、情景导入、复习导入、趣味故事导入、趣味实验导入、名人轶事导入等,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其次,出示学习目标。(要进行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三,知识讲解,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具有探究性,避免探究问题答案为学生已知,失去问题探究的意义,学生无话可说。问题要给予学生较大的思考、讨论、参与的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尽可能面向全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发言评价要到位,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不同程度参与的学生在评价中都得到鼓励、有所收获。期间,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介绍、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比如在讲到国际货币制度时,可以组织讨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在讲到外汇、汇率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影响。
第四,出示自学部分的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根据教学要求,把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自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高校要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自学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有许多,我们可以把一些理论让学生自学了解。
(二)操作性实践方面
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操作性实践可以实现多样性。比如通过对外汇交易(含实盘、虚盘)的模拟交易,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外汇交易实践经验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吸收和应用。此外,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面对不断创新和迅速发展的国际金融业,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教学、实践、科研等三个平台,具有引导学习、巩固学习、拓展学习、探究学习等功能,形式新颖、层次分明,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7,(6).
[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教学理念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等设计与选择的“指南针”。基于民族舞蹈的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使他们对民族舞蹈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为此,舞蹈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以此指导民族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的制定,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效率。
二、新时期民族舞蹈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在民族舞蹈教学实践中,舞蹈教师应当正视新时期国内外舞蹈互动交流与发展的趋势,在认真分析我国教育部门对民族舞蹈教学提出的方针、政策基础上,对民族舞蹈教学理念进行大胆的创新。
1.“情技结合”理念
我国民族众多,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每个民族的舞蹈在“技”(民族舞蹈表演时的肢体动作)与“情”(民族舞蹈表演时的面部表情、内心情感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过多地将重心放在“技”上,对“情”关注不够,这样培养的学生虽然民族舞蹈技能较高,但缺乏对民族舞蹈情感的把控与呈现。为此,在新时期下,舞蹈教师应当坚持“情技结合”理念,在教授民族舞动作技能之前,要求学生了解与学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活、饮食起居,在感受民族精神风貌的基础上加强他们对所学民族舞蹈的情感体验。
2.“民舞育人”理念
民族舞蹈相比现代舞、国标舞等舞种,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文化性,正是这些特性使民族舞具有非常强的育人功能。舞蹈教师给学生讲解民族舞蹈时,会将民族舞蹈的诞生与发展,民族舞蹈历史名家与代表著作等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一定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舞蹈教师在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时,舞蹈教师应当将蒙古族人的历史文化、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同时,享受到蒙古族人剽悍、豪爽、自由洒脱的性格。
3.“人才培养”理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新时期,世界各国舞蹈艺术发展迅速,舞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各国为了突显本国的舞蹈艺术魅力,传承本国的舞蹈文化,都将学习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舞蹈教师应给他们制订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民族舞蹈交流会与比赛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知名的舞蹈教师或社会舞蹈家到校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
4.“创新发展”理念
新时期,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观看、下载各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及音视频)。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交互软件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这一切应用到民族舞蹈教学上都能产生非常高的价值。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校所用的民族舞蹈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不丰富,即使有大量内容也仅局限在民族舞蹈的动作技能内容上,而对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以及各民族舞蹈所在地的相关情况介绍甚少,这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需求。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舞蹈教师能将那些与民族舞蹈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实时交互,进一步提高民族舞蹈教学质量。
5.“快乐舞蹈”理念
新时期,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生活、学习与工作节奏的加快经常让人们深感疲惫,身体素质逐渐降低。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健身”号召,鼓励人们通过健身运动的方式放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在此号召下,民族舞蹈凭借其优美的旋律、动作以及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喜爱。为此,舞蹈教师应当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坚持“快乐舞蹈”理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我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学生了解与学习民族舞蹈,不仅能提高他们舞蹈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民族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舞蹈教师应当根据当前国内外舞蹈交流与发展情况,积极创新适应新时期舞蹈学生的民族舞教学理念,确保我国优秀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彭飞 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晶.浅谈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长江丛刊,2016
[2]李天方.试析我国民族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
“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一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后开始为人们所接收,进而推广采用。它的特点在于:扭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乃至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利用情景的设定、相互协作、沟通会话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为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构建设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地“灌输”,而逐渐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创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领导者、指挥者、意义创建的帮助者、辅助者;教学书籍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播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各种多媒体媒介也不再只是帮助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而是用来设置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沟通的工具。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介四个要素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甚至相差千里。
一、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基于研究学生认知发展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在研究学生认知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可以说它形成了崭新的学习理论,并且在进一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的环境要素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在要求学生从一个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主动学习的实施者。同时,还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由此可见,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都与传统教学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革新。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学思想。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了现实需要而被提出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本
现代社会,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渐呈现出种种不足之处,人们试图建立健全更加适用于现代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新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一段漫长的实验过程,但其基本思想及主要的原则却已逐渐清晰,那就是将以“学”为主的思想理念贯彻教学设计的始终。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教授知识,还有责任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自我意识、自制能力以及主动性等品质,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自强、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信、行动上自律,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应具有以下几点原则:
(一)明确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对教学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做到这一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力体现学生自我创新精神。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多机会地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其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我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学习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学习会与“情景”不可分割。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体来讲,学习是一个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建构的过程。
(三)学习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里认为的学习环境与教学环境二者不可混淆。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地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网络信息等)来帮助自己以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因此,可以认为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体现更多的是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更多的体现了主动与自由。
(四)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其作用高于一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点,又是教学过程的落脚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确立教学的内容,不仅如此,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教学成效和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是进行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如此一来,教学设计就不是凭借分析教学目标得出结论了,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教学的设计过程都要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而向外展开的。
三、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分析
以“学”为主的教学目标分析目的是对整门课程及其中的各个单元进行分析,确定所学知识的主题。
(二)情境的设置
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
(三)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进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考虑以下问题:(1)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争论性。(2)教师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趋势,通过提问来引起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做什么。(3)及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四)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1)自主学习能力;(2)协作学习中所做出的努力;(3)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出版.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制,正在逐渐地覆盖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也在逐渐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思路、客观的教学评价等方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理念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思路进行对比研究,让高中历史教学思路实现质的变化。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目标;高中历史
2008年末,沈阳市高中历史新课开始逐渐改革,每位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历史新课程进行学习,教师逐渐对新课标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2002年底开始,教育部就针对改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逐渐替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简称大纲),对历史课程和大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标正在逐渐地覆盖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同时希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提高,在新的教育格局下,要求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对高中历史的认知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1.在教学目标上,新课标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不仅要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更要高度重视传授教学的方式与过程的创新
之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思想教育、知识和能力为教育背景。要求我们的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重大事件、历史呈现出的现象,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并逐渐理解历史的概念,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及其主要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而新课标相对大纲有了三点不同:一是历史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并且把教学方式与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学目标单独罗列出来,加强了“继承”、“训练”、“思维”、“总结”等过程性教学内容,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变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目标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包括素质教育、学习思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对历史的情感等,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明和人文素养,并把历史理论教育与社会发展做出有效的结合;三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具体内容,表达的内容,相比大纲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2.在高中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上,新课标逐渐完成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多样性以及重典型的转换
以前的我们学习历史教科书,按照古代历史序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解释,其特点是加强历史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但这种方式强调政治史,同时没有把握好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文化史、经济史和政治史的重点分配,对学生吸收历史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广泛,学习内容比较复杂,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以至于学生对历史理解的不够透彻。新课标就不一样了,在这个方面就做出了质的飞跃,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问题,根据类别进行整合,将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思想文化演变、经济发展、政治文明3个主要学习的部分,每个部分都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重点历史作为教育主题;然后将有巨大影响和社会意义的历史进行详细分化,构建成了4个历史选学模块,主要内容包括从古至今每个历史的文化遗产、历史知识等。这种结合方式,学生可以很快的适应,内容的多样化也使历史课程体系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了重点知识、专题教学以及知识重点的系统化教学方式。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多元化历史过渡到多元文化的认知,从多元文化升华到多元化政治的学习高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更高的体现,对学生新思维的开拓也呈现出了显著的效果,从而使历史教学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3.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新课标成功转变为灵活多变、互动性极高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主导地位。历史课程是由教师自已授课讲解,学生在老师的威严下听课、记录、学习、练习等。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教学,让学生的感知、体验都在较小的空间中进行,主体地位的根本不是学生,所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并逐渐产生惰性。新课标别提出,“高中历史必须要全面呈现出新的教育能力,有效的提高现代公民在历史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要把一切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有历史读后感、课堂小剧表演、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开放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研究学生在历史上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课程的主要设置应在促进教学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在教师评价上,新课标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以各种考试为主,过渡到多元化、内容多样化以及其他活动综合评价的有效改革
以前,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评选,还是学校对教师评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肯定,都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做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创新、实践、道德、综合素质的评价总是那样微不足道。这种忽视,是完全在抹杀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的要求“不循规蹈矩是基本原则,对学生的能力体现和学习过程、兴趣爱好、自我价值和学习态度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与大纲相比,又有了二个新的变化:一是考核内容,新标准不仅只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还通过道德品质、与人沟通、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同学协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综合考核;二是多元化评价,从单向到多向,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上述“四个转变”,让学生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学习特点,同时也让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创新不够等。新课标的与时俱进,让历史课程创新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也适应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让现在的学者对历史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作者:奚亚杰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建模 教学理念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综合培养成了热门的话题[1][2]。国内教育界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最突出的表现是将素质教育看成课堂教学以外的东西,想方设法在外面加进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是保证其在学校中健康成长的相辅相成的三个重要的方面,非此不能达到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体,教学改革应该推动这一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隔离,甚至对立。数学建模的教学也不应该例外。基于数学建模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搞好数学建模教学就能体现素质教育,不需要搬救兵。
一、数学建模的重要地位
如果将数学建模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许多在实际工作中成功地应用了数学建模,并取得相当突出成绩的毕业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到的具体学科,具体的定理、公式和结论,其实并不很多,学校里学过的一大堆知识很多似乎没有派上什么用处,有的甚至已经淡忘,但所受的数学建模训练,所领会的建模思想和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就事论事,仅仅将数学建模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建模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数学建模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和要求,失去了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意义。
建模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提高,更主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建模意识,解题模型的构造也是一条培养建模方法的很好的途径。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最大值、最小值和数据处理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反映。数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模拟、经济学和社会学,甚至还有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其中建模方法尤为突出。数学建模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建模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建模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建模和理解数学建模。因此,不管从社会发展要求还是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建模方法都是大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通过数学建模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严格的建模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到的知识,而这些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实践所无法代替或难以达到的。比如: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胸中有数”,认真地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及其变化规律[3];通过数学建模的训练,使学生再次熟悉数学的一些经典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和过程,了解和领会由实际需要出发,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信念和能力。
数学建模中知识的传授,不满足于填鸭式的灌注,而是更多地针对数学建模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将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他学科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将这些方面的素质耳濡目染,形成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调将数学建模精神融入其他学科之中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采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简单地在所有的概念或命题之前都机械地装上一个数学建模的实例,而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明确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他学科之中,而不是用“数学模型”或“数学实验”课的内容抢占其他学科的阵地。(2)其他学科的原有体系,是经过多年历史积累和考验的产物,没有充分的根据不宜轻易彻底变动。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宜采用渐进的方式,力争和已有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引领作用。(3)为了突出主旨,也为了避免占用过多的学时,加重学生负担,对每一门学科要精选融入的数学建模内容。
三、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实践能力
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鼓励并推动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法,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没有规定的工具,甚至也没有成型的问题。主要靠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钻研并相互切磋,去形成相应的模型,进而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有关的结论,并判断结论的对错与优劣。教师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建模的创造过程,取得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代替的宝贵经验。毫无疑问,数学模型及数学实验的教学,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在这方面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从发展趋势来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数学模型应用范围的空前扩展,从传统的力学、物理等领域扩展到生物、化学、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各个学科和种种高科技乃至社会领域。传统的数学模型大都是清楚的,且已经是力学、物理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而很多新领域的规律仍不清楚,数学建模面临实质性的困难。因此,数学建模不仅凸现出其重要性,而且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数学建模的训练,和学习知识一样,对于今后用建模方法解决种种实际问题,是一个必要的训练和准备,这是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和素养。至于数学建模竞赛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对于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培养、取长补短、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数学建模的教学方式改革
数学建模的教学不能和其他科学,以及整个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一个劲地在概念、方法和理论中打圈子。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质。
鉴于数学建模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因对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到最能体现其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反映数学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具体说来它更应强调以下原则:(1)着重发展数学建模能力,特别是应用的能力,这不仅包括计算、推理、空间想象,而且包括辨明关系、形式转化、驾驭计算工具、查阅文献、能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分析和交流。(2)强调计算工具(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这不仅指在计算过程中使用计算工具,而且指在猜想、争辩、探索、发现、模拟、证明、作图、检验中使用计算工具。(3)更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拨乱反正”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及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谢金星等.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过程生成;基克问题解决模式;有理系数多项式;可约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15-0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是各国教育改革中倍受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的实际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高等数学课堂,大都沉浸在“定义性质定理例题”的注入教学中,无益于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为何如此?一是遗传多年的传统观念的冥顽不化,二是教育研究重理论而不重实践。笔者倡导“过程生成”教学理念,本文给出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基克问题解决模式教学设计实例。
一、过程生成理念
基于过程哲学思想,参照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笔者提出“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教学是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该过程始于某种背景,在思想、情操的层层支配下,激发对学习目标的步步追求,从而诱导已有知识、技能、方法的循循摄入,形成流变与合生:在流变中创造新知识、练就新技能、获得新方法、增长新智慧、形成价值观、积聚创造能量。
过程生成不是过程与生成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在过程中生成(因为对教学而言,有教学过程未必有生成,有生成未必有良好的过程),其中过程是基础,生成是创造,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过程生成教学以过程哲学为世界观,以意会哲学为认知论,以知识在过程中生成为基本策略,以动态性、整体性、连续性、摄入性、生成性为基本原则。
二、基克问题解决模式
20世纪初以来,人们对问题解决及其相关思维技能作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自皮业杰的认知理论面世和认知心理学产生以后,人们更热衷于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更真实地描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基克问题解决模式(图1所示)就是其中之一。
三、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基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遵循“过程生成”理念,参照基克问题解决模式,提出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基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如下:
1、提出问题
2、理解表征问题
找出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细节,分析词句含义,理解表征问题。许多问题中,运用图形表征可能更有助于理解整个问题。在理解表征问题过程中,若问题的解析与头脑中已有的的解题系统产生某种匹配(即“图式激活”),则直接进入尝试解答阶段,否则需要寻求解答的路线。
3、寻求解答路线
寻求解答路线的一般方法可能有算法式和启发式,常用的启发式有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法等。如果寻求失败即退回到№2。
4、尝试解决方案
亦即是执行解答计划,此时要保证每一个步骤的正确。
5、评价总结
当完成某个解决方案后,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如果成功且满意就停止,那么就要对求解过程予以完善且建构;否则就退回到前面几个阶段,重新求解。
需要注意的是,如此分步只是一种表述形式,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并非为如此线性,可能是跳来跳去的、跨步的。
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基克问题解决教学重在体现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连续性、摄入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解决过程。
四、案例设计
在高等代数教材或教学中,关于有理系数多项式的可约性都是直接定义本原多项式,直接给出高斯引理,直接给出爱森斯坦判别法,无益于数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使用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基克问题解决模式,给出有理系数多项式的可约性问题的教学设计,意在抛砖引玉,达到弃绝注入式教学模式的目的。
1、问题提出
我们知道,在上只有一次多项式不可约多项式,在上只有一次或二次不可约多项式,但在上却有任意次不可约多项式.那么就存在问题:如何判断有理系数多项式在上的可约性?
2、理解和表征问题
(1)分析联想:激活基本图式
有理数,即整数之比,联想到解分式方程去分母,顿悟出:有理系数整系数。如,显然与在上有相同的可约性,此例具有一般性。于是有理系数多项式在上可约性的研究可归结为整系数多项式在上的可约性来研究。
(2)奇思异想:初拟求解路线
设,讨论的可约性。因为整系数容易处理,并且“在上可约在上也可约”,所以如果能证明“在上可约在上可约”,那么有理系数多项式在有理数域上可约性问题即可以转化为整系数多项式在整数环上来研究,倘若如此岂不快哉!因此我们大胆地确定问题解决路线:
尝试证明以上“期望”:在上可约在上可约;
当“期望”成立时,寻求整系数多项式在整数环上可约性的判别方法。
3、寻求解答
探究:设且在上可约,为简明起见,简写为,探究过程见图2。
图2说明:只要证明的系数互素,我们的期望就能够实现。注意到,其中是系数的最大公因数,所以的系数互素。于是所要证明的问题即是“由、的系数互素推出的系数互素。为了表述方便,称系数互素的整系数多项式为“本原多项式”。这样所证问题即可表为:
猜想I:本原多项式的乘积是本原多项式。
4、尝试解决方案
(1)试证猜想I
设、都是本原多项式,且,,要证是本原多项式,即需证明。但因为的系数是抽象的而无法直接推演,故考虑反证法。
假如,为争取更好的可用条件,取的素因子而代替。分析已知条件与的关系:因为、都是本原多项式,所以的系数中存在着不能被整除的数,的系数中也存在着不能被整除的数,于是应抓住这些不能被整除的系数来“做文章”。不过因为或者中不能被整除的系数并不确定,所以如何“抓”就成了问题。然而“枪打出头鸟”却隐喻着深刻的数学哲理:第一个、最大的、最小的等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方法!所以不妨设、…、但,、…、但,依此假设及素数的性质即可推得,获得矛盾,所以猜想成立,亦即是得到了高斯引理。
至此我们得到结论“若,则在上可约在上可约”。于是可进入。
关键词:课标;能力;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15-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既是学习中的客体,但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中物理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练习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笔者就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红外线的应用前,要求学生自己找资料了解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由于学生在上信息课时能接触到网络,所以他们找到了许多红外线应用资料,知道可以应用于照相、遥控、报警等方面,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当课堂上需要讲授的内容比较少、难度也相对较小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学,从书本中找出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再找一些学生当众交流,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自学时有所遗漏,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讲解计算时,在评讲完例题之后,一般再把题目中的已知与未知调换,让学生倒过来求解,然后再鼓励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求解,在这里就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巧。
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物理离不开做实验,怎样设计实验来说明一个物理道理或原理,是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考试中常常有这样的题目,即利用身边司空见惯的物品来设计物理实验。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注意利用手边的东西做实验,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水杯,都是笔者用来做实验的教具,有的甚至比书本上的还要好。比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所用的器材是一个空粉笔盒,一个矿泉水瓶子,一块木板。瓶子中第一次加少量的水,第二次加滿水通过改变水的多少来改变质量,由于撞击面较大,所以粉笔盒的运动很平稳,比小铁球效果好多了。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道提高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是:你能用一张纸做哪些实验?平时学生的思维都被束缚住了,看到这个题目后觉得无处下手,最多也只能想到教师上课做过的用纸来托住杯子中的水,或者在纸条上放块石头,抽动纸条看到石头没动,很难有创意。教师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能不能把纸看成球、看成苹果、看成铅笔等等,让学生经过讨论,打开封闭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力学、声学、光学、分子理论几个方面设计出形形的物理小实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如果安排的实验新颖有趣,更会引得学生跃跃欲试。例如在讲解汽化时,我就把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小魔术作为演示实验给学生观看,把手帕浸泡在掺有水的酒精中,取出手帕后点燃,手帕竟然没烧坏,学生感到很惊奇,当再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时,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一是走出课堂解决问题。如在学过光的直线传播之后,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把学生带到升旗台前,让学生想法测出旗杆的高度,虽然开始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测量的原理,但在实际进行的时候,我控制好学生的分组情况,这样每个小组都圆满地完成测量的任务。二是把实际遇到的问题编成趣味物理题目让学生来解。学过压强后,把实际中可能遇到的现象编成题目让学生分析,学过家庭电路后,把家庭中可能遇到的现象让学生来排除,学生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指导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工将重点从知识的传播过程转向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成主动接受。探究中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收集必要的现象和数据。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物理学原理很多可以从客观实践中总结、概括、抽象面得到,这些都要通过观察来进行。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可以给学生选定范围,留心细节,尽量避免各种干扰因素出现,做好适当的记录,同时,还可以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开始训练时,可以只让学生观察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以后可以逐步增加到两个甚至三个现象。有时,实验中的现象不明显或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就要培养注意的指向性和持续性。实验中还会出现一些数据,许多物理规律往往可以从数据中得出来。因此,还要培养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最基本的处理数据的方法一般有表格法和图象法。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个同学记录了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一、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罗杰斯(CarlRogers)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迅速崛起,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习是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幼儿教学领域,幼儿教学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明确地提出了“集中关注学生”(focusonthelearner)后,教育家们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根本弊端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在幼儿教学领域,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区别于传统的创新教学方式。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徳•加徳纳(HowardGardner)教授,在贝拉尔•范•李尔基金会的资助下,提出了“人类潜能研究项目”(ProjectonHumanPotential)的计划,力图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从而找到更好的教学理论。在研究中,加徳纳把智能(intelligence)看作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文化背景中生产出或创造出该文化所重视的产品能力。”因此,他认为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笔纸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由此,加徳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及1991年出版的《未被学校教育开发的大脑》中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智能有九种因素构成: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存在智能(ExistentialIntelligence)。加徳纳认为:人的智能由这九种智能所构成,这些智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上发展。不同的人在这九种智能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在这个类型的智能活动中会表现更好。因此幼儿教师应依据不同学习者之间智能组合上的差别,寻找他们优势智能加以利用、劣势智能加以弥补,为学习者提供最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幼儿教学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多元智能理论自身的优点体现了其指导幼儿教育的优越性。首先,多元智能理论是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是某种零敲碎打的理论假设,更不是没有坚实理论依据的猜想。目前,美国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著作(包括加徳纳本人的作品)迄今为止已有40多本,它们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构筑起多元智能的理论大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可以保证教学研究从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使其更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非常吻合。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它们的内涵几近相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提供的理论基础。换言之,多元智能理论虽是舶来品,但却很容易本土化,这一点就保证了该理论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和市场。再次,多元智能理论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了其在幼儿教育中实践的可能性。再好的教学理论若是不能充分利用或是实际操作,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早已进入到了课堂的实践层面,并总结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各种方法。这些具体的、应用的该理论的方法就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借鉴、参考和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学的目的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先有多么的聪明,而在于教师如何是学生变得聪明,在哪方面变得聪明。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为幼儿教学挑战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并形成具有当今时代特点的创新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和指导。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建立多元多维的立体评价观。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注重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弥补了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就成为幼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理论。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中注重整体性,即语言、音乐、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智能同等重要,并给予同等注重力;强调个体差异性,即关注每个人的不同智能,因材施教;突出实践性,培养每个人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发现新知识的能力;重视开发性,挖掘个体的内在潜力,不断地提高每个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及语言学习能力。因此,如若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并合理运用,将对幼儿教学起到启迪,指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创新 学习目的 考试制度
高中、高校扩招,对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为此,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已取消了入学考试,招生时基本没有成绩底线,来者不拒。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诸多问题,由于生源越来越差,职业学校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他们厌倦、焦虑、自卑、茫然。我们的教师感到这些学生越来越难教?而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求却越来越高,作为教师越感焦虑、疲惫、困惑、无奈。我们是“蜡烛”,但照亮不了这些学生。这些情况的产生原因有:
(1)职业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考核评价学生体系不合理。
(2)由于经费紧张,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设备简陋,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
(3)入学时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接受和理解能力较低。可以说很多是家长管不了,干脆就不管的学生,完全交给学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一、教学理念创新在某种程度比教学方法创新还重要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又有多少人懂得相对论。百家讲坛“学术超女”――于丹精彩的演讲深受大学生等观众欢迎,但是并不太受中专生的欢迎,原因是于丹演讲不适合他们的口味。同样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不一。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讲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满头大汗,但下面学生却昏昏欲睡,学生自然对教师的评价不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也就是一句空话。故传统职业教学观念要彻底转变,要将“以教为主”转变“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师根据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种“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既要根据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社会对于职业的要求,更要考虑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计划。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领会教材,再转变成学生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这需要我们了解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要去适应学生,用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学是因才施教而不是因材施教条。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学理念的创新,不仅仅是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果理念不变,即使加入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用教学方法教学时能体现出现代职业教学的理念。在新教学理念下提问,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设计提问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例如,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这一特点,将竟争机制引入到提问中,教师事先设计难度适宜且较有趣味的问题,分多个小组进行竞赛,教师给予一定评价奖励,这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学生在抢答中,会逐渐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去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老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当前,有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他们出现厌倦、焦虑、自卑、茫然等症状。这与这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较差、没有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有关。因此,一年级着重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医学的神秘充满好奇,作为教师可以充分抓住住学生这个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及学好专业的自信心。一旦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过来会激发教师专研教学,从而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有效提高。对于二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勤奋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懂得礼仪。三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准确定位,热爱本专业,树立合作意识,掌握沟通技巧,学会与人共处、共事,有明确职业观、就业观。
因此,教师和班主任要树立起新的思想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 转变为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服务对象”,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服务意识”、“引导与转化意识”。德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以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德育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例子进行自制力教育、纪律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现代职业教学要求。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相长的过程。为此,在实践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解、示教、回示教外,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应进行大胆改革。现将我校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问题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有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护理技术教学中,采用前次课结束后,即将下次课的预习思考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预习,上课时老师再提问检查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再进行讲解归纳重难点,尤其适用于理论内容较多的章节,如静脉输液法一节中,事先设置的问题有:(1)什么是静脉输液法?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将液体输入人体的?(2)静脉输液时常选用哪些溶液?何谓晶体溶液?何谓胶体溶液?(3)静脉输液时应根据什么来调节滴速?为什么?(4)进行静脉输液时应重点观察哪些情况?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找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互动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技术操作教学中,对于实验练习课,把学生分为3~4人一小组,进行练习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矫正,小组长适时提问操作中相应的重难点问题,以及每项关键步骤的为什么?使学生在学会操作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根据练习情况,进行小组间的操作竞赛,为了使本组获得优异成绩,小组成员练习时特别认真,互相指导纠错,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竞争风气以及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
3.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技能学习的情境中,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是重要的因素。在示教课上,对部分操作的练习和相互实际操作,由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角色,针对操作内容,由每组学生自己设计不同年龄、性别与疾病的情境。充当护士角色的学生除了要给“患者”操作外,还要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有何需求,并解答“患者”的问题。操作完后,互谈感受,然后相互交换角色。对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提出假设,多设置干扰因素,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解释。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课堂反馈,促进教学相通。所谓课堂反馈,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出现的错误、缺陷及心理偏差,进行及时调控,矫正补救,为当堂达标奠定基础。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不及时补救,会积小困为大惑,导致学习信心和兴趣的丧失。教学中采取恰当的评价反馈,如课堂提问、黑板演练、测验、实验报告、作业等,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进行评价矫正。这样以来,使存在的问题的学生既发现个人知识缺陷,又获得了矫正机会,有利于学生自我的认识,自我评价,能达到当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考书本上的知识,方法主要是纸上谈兵,回答的不论是真是假,只要符合标准答案就行。这就成了:一个学生可以不关心社会,可以不问思想品质,只要文化学习成绩好,学科成绩好,听老师话,就是好学生,就能拿奖学金。这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他们,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势必使他们在中学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加上更沉重的阴影;同时,这种考试评价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的实践能力,不能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故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改革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笔记、作业完成态度、课堂提问发言情况等)及单元小测验占40%;(2)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占30%,由学生和任课教师评分;(3)期未考试占30%,实行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主要内容是案例分析资料、联系实际的论述题)。
2.对于护理专业课程考核方法,重视实践表现评价,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专业课实行开卷实际操作考试,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小老师的培养。把护理技术操作分列为必考项目和抽考项目,必考项目包括铺床法、无菌技术、静脉输液法、女病人导尿术、吸氧;抽考项目包括口腔护理、隔离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各种注射法等,由于操作考核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如果单纯依靠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考核,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在每个班内培养了一部分小老师帮助进行课后辅导及参与操作考核,采取三步阶梯考核法。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对小老师进行严格培训,根据操作考核标准先对小老师进行考核;(2)小老师对每小组长进行考核进行考核;(3)小组长对小组每位同学进行考核。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反馈了教学效果,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根据评分标准,要达到80分才算合格,在每项操作课结束时,对于达不到合格标准的个别同学,继续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直至合格为止。
3.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社会实践。这些都会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总之,转变职业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