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教学论论文

音乐教学论论文

时间:2022-11-08 11:47:36

音乐教学论论文

第1篇

从对笔者的工作单位及其它艺术培训中心的观察,成人声乐的学习者主要有学前教育教师、从事音乐个体教学的教师、艺术类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来自企、事业单位离退休的爱好者。他们所呈现的特点是:

(一)学习者年龄一般偏大,工作中和生活上的事情比较繁琐,课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所学内容,对声乐的发展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很少能够坚持学习。(二)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偏低,相关理论知识匮乏。

(三)能够比较认真、刻苦练习,学习声乐知识积极主动。

二、因材施教成人声乐教学要分析

并掌握学生的个体特点,清晰看到学生具有的优点与缺点,遵循成人的培养目标,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为每一位学习者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目前的成人声乐教学基本上都是专业音乐学院院校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偏重前者,结果是学生毕业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只能演唱,不能教学,所以我们应取长补短建立科学的成人声乐教学。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成人声乐学习者应尽量避免过多讲专业术语,这样会让其觉得枯燥乏味,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且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就是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在初学的时候要让成人学习者了解自己特有的嗓音条件,而不会盲目的模仿他人的音色,造成声音不自然,更不用说感动听众了,这样也避免了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众所周知,声乐中的五个元音的发声练习,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学习者,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能唱出最自然的声音。

三、不同民族的音乐概念

从历史角度看,汉族“音乐”的概念,音乐与诗词曲是缺一不可的,曲牌的表达与“曲式”不能划等号,而西方音乐的不同在于,曲式的结构是第一位的,歌词与其相比是次要的,中国多民族音乐融入地方的方言,特别讲究歌唱发声特色比“曲式”更为重要。所以在成人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认为只有一个声音概念。不同文化的音乐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说哪一种声音是正确的,哪一种个声音是错误的,只有唱出来的声音是自然的、优美的、和谐的,才会与听众产生共鸣。

四、对成人声乐教学的建议

(一)中西合璧。由于现如今的中国声乐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偏重于西方的歌剧为主,二是主要以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汉民族的为主,故此,把一体的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音乐视野结合尤为重要。对基本的发声原理进行科学而有效地结合。

(二)声音概念的形成。不同文化的音乐对声音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西方音乐学知识论或者中国民族音乐,还应该有着多元性的解释,使其更加合理。

(三)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不要认为只有国外的发声方法先进,凡是中国的发声方法就落后,应该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建立多元的音乐价值观。

(四)和谐的教学方法。演唱者诠释作品过程中会涉及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这也是声乐作品演唱魅力之所在,作为教师不能偏重使用某一种,应该是多种风格都让学习者了解并掌握,保持和谐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绽放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这一点,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利用艺术帮他们知善恶,识美丑,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那么如何让民族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呢,我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流行元素作引子,进行比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的孩子被流行文化所包围,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所以老师的思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因势利导,借助流行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可以围绕所要讲解的民歌发动学生搜集当下的流行歌曲,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聆听、分析评论歌曲的风格类型、乐曲旋律特点、歌词、配器、演唱技巧等。对于好的音乐我们还要给予肯定,这样便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加大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了解流行音乐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严格的技术规范,强调倾诉、渲泄,力求演唱的大众化、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述民族音乐是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直接生动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思想感情。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蕴味,它不如流行歌曲表现的直白,需要认真品味,领悟。如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广为流传的一首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与民歌《敖包相会》这两首歌曲作个简单的比较,通过聆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两只蝴蝶》是一首极具流行特质的流行歌曲,旋律通俗,容易上口,倾诉性极强,风格迥异,但没有地方色彩,而《敖包相会》则有明显的浓郁的地方气息的传统民歌,旋律优美开阔,随歌词变化曲调也有所改变,形成分节歌形式,抒发内心情感。分析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流行歌曲为什么广为流传,结论是流行歌曲是有朝气的年轻人做它的听众,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大力宣传,它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技术性,但究竟能否流芳百世,也要靠时间和诸多因素的检验。而我们的民族音乐却只是靠口传心授,然而它接受了时代的考验,流芳百世,是因为它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意志,有着较深的内涵。流行音乐无论多现代,它依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的流行音乐在创作中与民族音乐结合,并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歌曲《又唱浏阳河》等,听来别有韵味,很受欢迎。通过这种比较式教学,引导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二、扩充课堂容量,进行结合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开阔文化视野

在欣赏课中,避免教材中单一的曲目,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同一主题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在欣赏《绣荷包》这一作品时,可将各地区的作品让学生们集中欣赏,让同学们感受到陕北的《绣荷包》美丽动人,色彩柔和,略带伤感;云南的《绣荷包》旋律流畅,语言简洁,节奏强烈;黑龙江的《绣荷包》表现的浓浓北国音调,哀怨朴实的情感,四川的《绣荷包》则表现出浓郁的川辣味等,这样同学们在同一音乐主题下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风格。还可以将同一音乐形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可以与现代流行歌曲《茉莉花》及萨克斯曲《茉莉花》集中欣赏使学生感到同是赞美喜爱茉莉花,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色彩和表现手法。还有很多传统民歌都可以与现代新民歌、新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灵活多变,增强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开阔文化视野。

同时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时,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与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视听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有限的几本磁带里。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手段,使学生在出声入画的音乐情境中,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欣赏民族经典,进行激发式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通过欣赏民族经典音乐,让学生感受树根立魂的民族精神是进行激发式教学的初衷。

开设民族经典音乐欣赏课,赏析《赛马》、《梁祝》等经典。二胡独奏曲《赛马》曾被20岁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朗朗及身为专业二胡演奏家的父亲朗国任搬上了卡内基音乐厅。朗朗以其超凡的个人魅力与对音乐的痴迷和热情赢得了全世界乐评人和爱好者的青睐,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穿上了红色中式上装与父亲演奏钢琴、二胡二重奏《赛马》,父子俩你来我往,大有骏马飞腾、鬃毛耸立之势。朗朗自信的眼神飞扬的头发,兴奋的表情,无不显示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当学生们欣赏完这一片段后,他们非常兴奋……课后许多学生对我说,没想到民族音乐这么棒!:

《悲情而又浪漫的爱》,这是为欣赏经典名曲《梁祝》所起的课题。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世界顶级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很神圣的,必须要跪着听。

第3篇

    1实现互动教学设计的对策

    1.1做好教学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音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音乐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完善的教学准备是实现互动音乐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具、教材准备的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上课质量,而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互动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互动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习任务的设计,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的时候多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小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乐器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新鲜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和学生科学互动,比如说对唱、伴奏和使用科学软件为学生歌唱进行系统打分,这都是互动环节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1.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放松享受的状态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增加对音乐课堂的喜爱,更可以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最重要的是,课堂气氛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众所周知,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发散思维,进行超常的记忆,要在音乐课上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到放松,积极参与到互动环节。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具有注意力不持久,贪玩好动,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因此,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学生都喜欢轻松、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舒畅,思维才会得到解放,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师生互动教学才能发挥课堂的生命力。教师要让尊重学生,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分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学生学的开心,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参与音乐课。

    1.3进行有效地课堂讨论,精心设计提问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去“一个老师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师要勇敢创新,敢于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合作小组,经常以小组或全班的方式展开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课堂,参与教学环节,以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争辩、思考的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提问也是实现互动课堂的最佳途径之一,就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重视提问的效果,同时更要注重提问的有效策略,真正做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实现“互动式”的音乐课堂,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想象的场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又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会全方位的欣赏一首音乐。

    2结语

    互动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互动设计对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中,把提高小学生的互动意识作为课堂的重点,使小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4篇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的,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为此,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一、以歌导入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我在教学《失街亭》(高中第四册第11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在眼前。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二、以唱代讲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例如,在《杜鹃枝上杜鹃啼》(高中第一册第四课)这篇课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波兰民歌《小杜鹃》。文章第一段这样写:“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文章最后一段又写道:“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波兰有《小杜鹃》歌。”在教学本课时,学生自读后就提出来:作者连《小杜鹃》的歌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料定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并据此认为“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呢?这岂不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告诉学生,作者不知道歌词,而我却有幸知道。因为我小时候爱唱歌跳舞,唱过这支民歌,如今还大致能记得歌词。学生兴趣来了,一致要求我唱。于是我边回忆边小声地唱起来:“小杜鹃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找。看他鼻孔朝天,一个也找不着。咕咕,咕咕¨¨¨”那欢快的旋律与歌词,打动了学生,歌还未唱完,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我问同学们:“这支民歌是哀切的?还是欢愉的?”“欢愉之声!”同学们齐声回答。真想不到,一支歌唱活了整堂课。三、以乐带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光大纲推荐的篇目就够多了,古诗文篇目中古文20篇,诗词曲50篇,更何况要求学生背诵的还有许多现代诗文。学生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全背可谓难矣。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本人在教学中注意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以唱代教,以唱入感,以唱带背。如本人在教学《虞美人》(高中第三册第12课)时,我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直接放录音教唱同题歌曲,让学生在舒缓、哀怨的歌曲中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奔腾汹涌、滔滔滚滚的无穷哀愁,感受其深切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恨。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可谓是一举多得。四、配乐朗读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例如教《我与地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11课),在教师范读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时,我便选取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配音,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向命运挑战的倔强性格。这琴弦声,是和着血和泪,从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它是盲艺人阿炳灵魂深入的哀痛与呼唤,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与反抗,是一位饱受生活的磨难,阅尽世态悲凉的音乐家对生活的无限感慨的真情流露。而我们的作者史铁生,又何尝不是“历尽沧桑”“彻悟生死”呢?文作者与曲作者的身世经历何等相似,情感又何其相通!课文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伟大母亲对自己孩子浓浓的关爱与呵护,在教学本段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地感受母爱,领悟亲情。布置学生朗读时,我随机播放了《世上只妈妈好》这首乐曲,悠扬、真挚、深情的乐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当读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他们早已泪流满面,甚而啜泣不已。他们在诵读课文的同时,终于找到了那份多年来想倾吐而无法说明白的情感。就这样,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文字与乐曲的双重刺激,学生怎么能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又怎能领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呢?五、以曲引写音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发挥如此效应,同样,在作文教学中也有良好效果。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尤难。”但本人在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播放乐曲再写作文却常常可以化难为易。因为学生在欣赏乐曲时极易展开想象,把乐句转化为语句。前不久,我们就曾进行了先听曲然后作文的试验,一曲过后,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提笔疾书,效果相当不错。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1]

第5篇

一、加大多媒体技术在钢琴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化发展,钢琴音乐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各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表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的钢琴人才。首先,钢琴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多人的大课堂,大课堂的空间距离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具体理论知识教学时很难通过具体的钢琴弹奏来实现,因为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真切地看清楚教师的具体操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教学视频表现出来,这种形象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具体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对其长远的钢琴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更频繁地播放国际范围内的钢琴名曲,一部钢琴名曲在不同的钢琴家的演奏下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因而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开探究的窗户,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探究与思考的时间,通过观察每位钢琴家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总结出更多自己的观点,这对其钢琴音乐的发展有极大的助益,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思维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钢琴方面也同样如此。

二、推出远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交流方式,新时期的钢琴音乐教学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即远程教学。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赶回学校上课,因而教学中学校可以推出远程教学,让学生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课程的学习。远程教学模式需要在专业的摄影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实现,首先在教师中需要架设多台摄像设备,通过调整焦距来将钢琴音乐教师的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录制下来,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远程教学的形式掌握最新的钢琴教学内容。其次,远程教学过程中会将钢琴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具体录制成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传输到专业内公共的网站上,这样没有理解或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站上下载下相应的教学视频,通过这种自主学习与研究的方式更有利于推进学生在钢琴音乐学习中的全面成长。最后,远程教学模式也可以开启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模式,通过互联网钢琴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还可以进行实际的钢琴弹奏演练,而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

三、结语

钢琴音乐教学是音乐类专业的重点教学科目之一,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所以教学工作中钢琴音乐教师有必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推进钢琴音乐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文章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将多种数码科技融入到钢琴的音乐教学中,希望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为我国钢琴音乐教学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支持。

作者:江幸哲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香港、台湾两地的文化教育与内地同一根源,有着许多共同点,彼此各具特色,相同之中有差异。为更好地借鉴两地的经验,找出其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求进一步充实完善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笔者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对内地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简称试用大纲)、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1986年公布的《音乐科课程纲要》(简称香港纲要)和台湾教育部1983年颁布的《国民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简称台湾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供将来修订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时参考。

一、教学目标(目的)比较

试用大纲教学目的: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了解我国各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音乐鉴赏的能力。”

香港纲要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对所听的音乐能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作活动来表达自我。增进学生歌唱及演奏的技巧。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读、写能力。”

台湾标准教学目的:

“增进学生爱好音乐,欣赏音乐之兴趣,并提高其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演唱歌曲与演奏乐器之技能,创作音乐之兴趣。增进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发展读谱能力。辅导学生体验传统及创新的民族音乐。涵养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养成学生快乐活泼奋发进取之精神,及乐群合作、忠勇爱国之情操。”

目标比较评述:

共同点

试用大纲、香港纲要、台湾标准均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能力与对音乐的鉴赏力,通过音乐陶冶生活情趣和激发爱国情操方面,试用大纲、台湾标准则比较明确。

差异点

试用大纲着重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陶冶情操,使学生身心健康。香港纲要提出学生通过创作活动来表达自我和增进演奏技巧、读、写能力。台湾标准把演奏乐器技能和培养创作兴趣列入目标。

从上述异同点看出,港台大纲的目标紧扣音乐科目宗旨,要求也高于试用大纲。

试用大纲没有提出创作活动与乐器演奏的要求。本人认为这种要求是必需的,因为音乐是情感的形式,只有通过创作实践才能表达自我情感体验。乐器演奏技巧在今天成为音乐活动的密不可分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乐器演奏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欣赏音乐及进行一切音乐活动如比赛、演出等。考虑到条件所限,在大纲中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比较

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具体比较见表1表1

歌唱欣赏音乐基础内选用中外民中外民歌及简谱与五线地歌歌曲齐唱声乐曲、器谱是每课必

、轮唱、二乐曲、歌剧学的内容,了

声部合唱、、舞剧着重解调、音阶

合唱.重视唱在民族民间、和弦等知

歌技巧训练,音乐,了解识.

培养兼听其音乐,了解

他声部能力.音乐体裁,

音乐表现手

段.香中外民歌及中国及西洋五线谱教学,港齐唱,二声部音乐各占50%重视节奏及

及多声部合,介绍各种曲音准训练,

唱、轮唱和式.二段体、增强学生对

卡农曲.注意三段体、变节奏、旋律

声乐技巧.奏曲、华尔、和声辨认

兹、探戈、与掌握能力.

协奏曲、交

响乐等.台常用大调与台湾及西洋附乐曲结合湾小调歌曲及音乐.中国教学实践进

多拍子歌曲音乐史,西行五线谱练

,齐唱、独洋音乐史.习,和声学

唱、轮唱、对位法、曲

卡农曲、中式学创作等.

国七声音阶

曲、二部三

部合唱曲等.比都强调民族都欣赏民族音乐基础,港较音乐,内地重音乐,但西、台用五线

视技能训练,洋音乐的欣谱教学,内地

港、台重视赏内地比港简谱与五线

合唱.、台少.谱共用.

演奏创作内大纲提及根地据不同条件

选用乐器,

重视民族器

乐.香旋律乐器,简单歌曲或港节奏乐器,旋律创作伴

打击乐器.奏去配合故

事、诗歌、

朗诵、律动

或话剧.台旋律乐器,节奏、语言湾节奏乐器,、动作及和

键盘乐器.声的创作教

学,重组新曲

调,即兴唱歌

或即兴吹奏

乐器.比内地因地内地没列入较制宜,合大纲要求,

理安排,港台重视实

港、台重践训练.

视乐器训

练.

教学内容与要求共同点与差异性

试用大纲、香港纲要、台湾标准均重视歌唱技巧训练与情操熏陶。对基本乐理授课以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设置。对欣赏一项(香港纲要为音乐聆听)彼此的共识是增加学生音乐见识,开拓学生的音乐领域,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歌曲的欣赏,试用大纲、香港纲要、台湾标准都重视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份量以及通过音乐发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这里我们特别分析其差异性。

从总体上看,试用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够具体,梯度不明。大纲的基本结构只是由歌唱、欣赏、音乐基础三项内容构成,而且要求较低、范围较窄。对创作一项还没有列入教学大纲,对五线谱教学未提到必要位置上去。对器乐无任何规定性要求,只提及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由于对器乐教学无具体要求,学生不能运用乐器教学来参与整个音乐活动,不能体验音乐活动的全过程,小组合奏、歌唱伴奏效果相对减弱。对歌唱一项要求较全面,有齐唱、轮唱、二部合唱,有条件的学校可学习多声部合唱。

香港纲要则是与小学阶段的大纲紧密衔接的。因此系统性严密,起点高,具体、实用。从歌唱起到音乐专题研习,内涵丰富,梯度明确。开始的歌唱一项,首先让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传统。香港课程的六大项目,把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度融为一体,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认识贯穿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比如要求聆听的歌曲要增强学生的音乐活力,然后把节奏、旋律和声融于学生日常歌词谱写与乐器演奏之中,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音乐创作一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倡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技巧来叙事而不用对白。他们试用不同曲式(三段体或回旋曲等)去创作乐曲。这种实施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很大的乐趣,而且大大加强音乐感受。在创作中,香港的特色还配合实践创作。比如使用录音设备协助创作,为歌曲配上特殊的音响效果,创作乐曲配合图画、照片需要的气氛,创作电子音乐等。在音乐专题研习一项中,大纲所选的题目能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科学,也能让学生回顾历史。这是音乐领域较深层的问题。可以而且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打下一定的基础。选题中从爵士音乐、电影音乐、音乐中的幽默,某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到绘画与音乐、科学与音乐、音乐与音乐科技、电子讯号合作器到中国古今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这些研习无疑以生动、形象的效果达到音乐科目的目的。

台湾标准内容比香港要更具民族特色,这符合“唯其民族的才是全世界的”的哲理。在歌曲一项,把我国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歌曲列为主要内容。对歌曲的选择还明确规定我国民歌与艺术歌曲至少50%。这个比例是否符合当今世界的艺术潮流,当然也值得探讨。

台湾标准的创作活动一项,从创作节奏动作、节奏语言、节奏乐器的训练到用五音阶和分解和弦创作曲调,即兴唱歌或即兴吹奏乐器,这个过程把基本练习、乐理的教学进度体现在创作实践之中,它强化已学过的知识,用自我体会巩固初步掌握的技巧,不过对创作的实施办法没有香港多样化。

台湾标准对乐理一项的内容安排,注意了承前启后的关系,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安排密细,最基础的知识全部囊括其中。对基本练习一项,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生经过这些技巧训练以后,基本上能主动顺利地参加创作与参加社会上的音乐活动。

三、几点建议

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明细规格的大纲中才能达到。通过内地、香港、台湾三种教学大纲的比较,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音乐试用大纲的修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内地试用大纲多从理论性、政治性的认识出发,香港与台湾则多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其实两者是要相互兼顾的,但只有通过实用、实践才能达到理性的目的(审美,创造性思维的开通,净化情感)。试用大纲修订尽可能吸收港台的教学内容和参考其实施方法。

2.音乐是一种文化,是时代的音符,体现了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时代特色。因此在欣赏、聆听、歌唱等课程中,既要研究熟悉自己祖先的东西,又要研究认识世界各国的音乐传统。香港纲要在处理这种关系中比较适中,对中、西音乐及中、西著名音乐家能兼顾得当,我们的选材最好折中一些。

3.音乐素有艺术王冠之称,她以特有的表情魅力,强有力地占据人们的心灵。列宁甚至说过:“我不知道有什么比《热情奏鸣曲》(贝多芬作品)更为壮丽。”这充分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有多强。我们应抓住音乐的特性,去展开自己的施教活动。只要选材适当,施教得法,智力的与非智力的因素都会交融相会,思想性与艺术性也会和谐地体现。因此在歌唱、欣赏选材上,要增加音乐美的成分,强化音乐感受能力。

4.试用大纲的目标是正确的,但大纲的明细规格还未足以体现其目标的要求。目标高,而要求偏低,各年级之间知识点的深、广度要求欠具体明确。尽管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不够发达,教学设备尤其是音乐教学设备还很简陋,师资力量仍很薄弱,但还是应该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师资培训的同时,重视大纲的建设,如果大纲空泛则施教过程中必然出现随意性和简单化的现象,从而影响一代人的音乐素养。

第7篇

一、培养学生倾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欣赏音乐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的欣赏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第一,教师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倾听的氛围,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材料吸引学生去倾听。第二,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方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关系,同时根据音乐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倾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倾听作品的情感、风格,倾听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和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还要引导倾听作品的乐句、乐段和曲式结构,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小星星变奏曲》中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瑶族舞曲》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均应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讨论,通过倾听使学生在音乐中认识和领会音乐的内涵。

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应反复积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这既是对音乐作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音乐欣赏心理的反应过程,即由外部音响感知到想象联想,再到情感共鸣,最后到理解认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倾听的同时,要遵循音乐欣赏心理反应过程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倾听层次的不断提高。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引感共鸣,最后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使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倾听向高层次的情感倾听、理智倾听发展,从而进入艺术审美欣赏的境界。

二、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

欣赏教学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用身体的动作和表演,用歌唱,用乐器的演奏,用各种变化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从聆听音乐到欣赏音乐,并通过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题,将创作、表演与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在欣赏教学实践中,参与音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参与演唱音乐主题。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核心和精华,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美的主题常使人终生难忘。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并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演唱乐曲的主题或片段。

第二,参与节奏律动。引导学生利用节奏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这样,学生既不是单纯欣赏音乐,也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其他音乐感觉。节奏律动的方式有随音乐击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动作、边听音乐边舞蹈等。例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瑶族长鼓舞》时,教师指出长鼓在乐曲中的节奏型,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合着节奏击拍,使学生立即领会乐曲的风格特点,进入音乐的情境之中。

第三,参与乐器演奏与创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乐器演奏是学生表现音乐的方式之一。以打击乐、竖笛、口风琴等简单乐器来参与表现音乐,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和感受音乐,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与乐曲产生共鸣,而且也能获得表演成功的自信和愉快,享受参与音乐的无穷乐趣。例如,在欣赏完《森吉德玛》的第一段缓慢而幽静、表现辽阔草原和无边大漠的自然景象的旋律之后,引导学生在原来主题音乐基础上加快速度,再用乐器演奏出来,结果旋律立即变得热烈欢快。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速度对音乐情绪的影响,感受到音乐表现的奇妙,也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

以上参与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理解音乐所需要的体验,感受到丰富的音响,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让欣赏、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和创作融为一体,使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发展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到音乐中,通过音乐学习音乐,真正地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之美。

总之,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反复实践、灵活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从声音上进行节奏审美观塑造

在很早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歌唱家,她叫做秦青。在《列子.汤问》中,对秦青的歌唱技巧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和表达,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鹅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也是体现了当时的歌唱家具有的超高艺术技巧和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回到如今,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发声训练中,如何发展美好的声音,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问题。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经指出:“练声是为了训练发声的基本状态,所以练声的时候对声音要求要非常严格、规范”,这里是指,当我们唱到高声区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上不封顶”,不能有任何盖住的感觉,需要彻底的打开。然后,还要注意在换声区的一些细节问题,要做到放松,不能随意的去加力或者伸张,如果力量使用的不恰当,声音就会像粗大的线头,无法穿过钢针一样。“高音地下捡,低音天上拿。”这即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讲的。还有许多的学者在针对这个问题,建议用乐曲取代练声练习来进行开声训练,这种提法和方法,应该对如今的声乐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如中央音乐学院彭康亮教授在一次讲学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美妙而动听的声音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美感,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倪瑞霖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出,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美妙动听的,这与声音震动的频率和震动频率的均匀性有很大的联系。已故的意大利声乐泰斗帕瓦罗蒂在其自传《我的世界》一书中指出,他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男高音的音色会让听众那么着迷,甚至激动与兴奋。听众听男高音,莫过去去等待HiC或者更高音的到来,从而达到高潮。由此得知,声音本身所带来的感染力是巨大无穷的。很难想象一个充满嘶哑和干涩的音色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如著名的歌曲《一杯美酒》,这首歌曲中的前一部分表现爱情的内容,是借用美酒来进行比喻,伴随着祈祷形式的回音音型,衬托出对美好真挚感情的一种主观上的向往,而在后一部分,则以长音“啊,亲人啊”作为高潮出现的烘托方式,形成与前一部分的对比与落差,特别是在结尾部分采用的8度大跳,更加突出了这一特点。

二、从情感上进行节奏审美观塑造

这里所说的情感,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谈的。如果把声音称作形式,那么情感就是内容,是对作曲家谱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把握。情感的把握,要做到适中而不过分,即要把握“度"。这在我国古代即有相关的表述,北宋成玉石在音乐美学著作《琴论》中即推崇“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琴乐风格,要求琴乐演奏既要讲究文饰,却又不“用意太过”;既要把握乐曲之“大纲”,而又不率意自任讲的就是对乐曲“度”的把握。声乐教学中,在情感的塑造上应该追求真挚而又有说服力,感情过溢或不足都会让听众难以引起共鸣,从而削弱艺术的感染力。当然,合度合理的情感的塑造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与表演者的文化涵养、生活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是歌者综合素质的反映。王次紹教授在《论音乐的表演》一文中说,世界上一切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具有广阔知识眼界的大家,就像巴伦博伊姆一样,他既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对众多的音乐文献,如钢琴资料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对音乐发展的发展了如指掌,这些都是他成为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要做到“一发声,入人耳”,便能“感人心”,就需要在文化修养、生活体验等方面加以提高。音乐是根源于人的本性。从自然的本质和精力来创造音乐和丰富的自然。可以说,音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描绘了人类灵魂的状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最后的分析是用来享受的,听了听音乐,让人感觉它要表达的,这是我们应该感觉。因此,音乐欣赏和理解,我们不能给予固定的框架。一般情况而言(非特殊情况),音乐的理解不存在“懂得欣赏”和“不懂得欣赏”,根本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的标准。

作者:连璐璐 单位:湖北宜昌三峡艺术高中

第9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第10篇

(一)新课标中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1.开放性原则。

教材应起到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交流、感受、感悟知识的作用,以此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多元化学习方式。

2.实际性原则。

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实际发展情况;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生活经验。以避免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3.创造性原则。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二)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小学生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要求:“教材的编写包括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音响教材;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原则。”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需考虑几点因素:

1.在内容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材所选曲目应当包括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专业创作经典作品、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优秀新作品等,根据学校音乐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曲目数量或比例;内容的选择反映主流文化及审美趋势;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音乐课堂中歌唱、演奏、欣赏及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所选教材内容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要求。

2.在技能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学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训练;音响教材包括欣赏曲目、歌唱示范曲目、合唱示范曲目、歌曲伴奏、实践范例、备用曲目等内容;要求歌唱及音乐技能难度适宜。

3.教材形式方面。

书本图文并茂、文字简要、内容丰富、活泼有趣;音响包括VCD、录音带与录像带,播放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二、小学音乐课堂选材及教学措施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重视音乐素质教育。

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对音乐教学投入,增设音乐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设备、钢琴等;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的音乐教师,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2.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

为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脱离课堂的束缚后,更容易发掘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另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考验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学校可通过合唱团、成立管乐团和民族乐团、户外歌唱比赛等形式开展户外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3.提高音乐教师水平。

一方面,对现有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歌唱技能、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舞蹈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等,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班、讲座、进修三种;另一方面,引进优秀音乐教学人才,尤其引进在乐器、舞蹈等方面突出的教学人才。

4.在教材的编写或者选择方面。

学校在编写或者选择教材中,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建立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所选教材需富有情趣及艺术表现力,并符合思想品德标准;教材内容需定期修订;教材中多纳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音乐的曲目。

(二)教师选材及教学措施

1.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音乐知识、乐器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加上遗传、课后培训等因素影响,导致音乐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应注重音乐基础教学,包括识谱、音准、音符的唱名、呼吸方法、识别前奏、旋律与曲调等基础知识,此外,还应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常用乐器及基本弹奏方法;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学难度适当增加。例如,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弹奏钢琴、辨别音色和节拍等内容。

2.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曲目曲风,创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歌曲曲风比较欢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活力,在欢快的氛围中一起学唱这首歌。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欣赏、歌唱音乐,指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并通过小组合唱、单人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表演能力。最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样性教学,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教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体操和舞蹈。

3.教会学生使用乐器。

音乐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歌唱,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基本乐器,例如钢琴、竖笛、吉他等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4.选材方面注意要点。

由于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选用与调整。一方面,针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特长,适当扩展教材内容,丰富课堂;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文化背景并不符合运用的音乐的教材,教师可发挥教学创造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三、总结

第11篇

新的音乐教材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添加很多卡通与插图,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的世界;内容上更加具有丰富而且具有审美价值,融进了很多结合了优秀的作品;更加贴合学生生活,体现了教材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欣赏美、发现美、研究教材文本之美,这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审美教育途径。

1.善用插图

小学音乐教材中,教材单元都配有趣的图片。学生第一看关注的就是这些图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欣赏,然后从图片之美引入对乐曲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乐曲的欣赏与学习有审美准备。例如:在《小白船》的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图片中的月亮、星星、小船组成的图画,说出来这幅画美在哪里?制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然后通过乐曲的欣赏感受、验证这种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把音乐与美术贯通,而且能充分利用美术与音乐之间的天然联系,整合审美资源、深化审美感受。另外,教材中有一些小的故事、小问题、小互动设计等,这些素材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对音乐教学有着极大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为乐曲的学习做铺垫。

2.与作品互动

教材的核心是乐曲,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氛围,诱导学生感情动荡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作品中去,在互动中感受韵律之美。首先,与歌词交流。歌词本身具有节奏美、意境美、韵律美、和音美。如:《鲁冰花》中的歌词“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啊鲁冰花……”表现了女孩对家乡、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凄婉伤感的情绪,使人深深地沉浸在魂牵梦萦的不尽思念之中。其次,与伴奏交流,音乐节奏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生活。如: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隆隆声,虫鸟的鸣叫声,下雨的滴答声等,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节奏引领学生为歌(乐)曲伴奏。如在教学《雨滴》时,把i5555555|25555555|75555555|i5555555|采用密集的节奏,让学生用手指弹击坐的“凳鼓”,突出强拍模仿雨水声,在学生有节奏的伴奏声中,学生如醉如痴。再次,与歌曲交流,如在《卖报歌》教学时,老师先用轻松快乐的形象范唱歌曲,让学生说说老师唱得怎么样?学生马上觉得:这个小报童很可怜,不能用这么欢快的情绪来演唱。那么到底怎么唱呢?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一段的速度唱得稍快些,反映等派报时焦急的心情;第二段最后一句速度唱得稍慢,表达内心的凄苦;第三段速度可稍快,表现出小报童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走进教材,发掘背后的文化之美

针对教材中的教学主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教学的图文之美、体验教材作品中的节律之美,还要进一步发掘教材本身的文化之美,把对美的欣赏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1.发掘背后的语言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文化的发掘要结合学生实际,可以从乐曲体现的生活文化、乐曲作者的创作背景、乐曲抒发的情感、乐曲体现的民族特色文化、乐曲代表的时代文化精神等。例如:在《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中,教师要从雷锋文化现象出发,充分向学生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与故事,介绍雷锋精神对于时展与社会文化的积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化与情感的深度去领悟乐曲本身的精神之美。

2.补充素材促进理解

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的发掘,可以提高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默化作品中蕴含的音乐之美,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像挪威作曲家辛丁的《春天悄悄来临》,学生一般来讲无法很快领会作品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作者家乡的春天风景,也可增加与春天有关的其他欣赏曲等,让学生全面体会作品的意境。再如:在作品《盼红军》的教学中,同样也面临着学生对于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作品表达的显示情感的陌生问题,文化的发掘与补充能够才是学生理解这些音乐语言的基本条件。

其实,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经典名曲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发掘,因为作品中注入的那种来自作者的真、善、美,才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材料、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三、加工教材,创造课堂教学之美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使用教材,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对教材进行增、减、重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1.开发教材,让教材与实际结合

教师要重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样的教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生、不同背景、不同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加工教材,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潜力。例如:歌曲《其多列》是一首表现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时演唱的歌曲。学生刚入学,认识的字很少,这首歌曲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同时城镇学生对歌词大意与场景也很陌生。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内容调整到学期末教学,效果好多了。

2.补充教材,衬托文本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与认知规律靠拢。例如:《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是动画片《三只小猪》的主题曲,儿童在欣赏、观看动画片时,最关心的不是三只小猪的快乐、也不是大灰狼的仓皇,而是其中的矛盾冲突。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设计教学,充分展开和突出这个环节的教学,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

3.个性化教材,让课堂更加实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师生的特长之处,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设计个性化教学。如:在教学第四册《跳起舞》中,班级学生或者老师就有跳舞的特长,在教学的设计中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这个特长,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现场表现新疆舞蹈,然后大家一起学、一起玩,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而发。

四、走出教材,让课堂散发生活之美

音乐之美只有融入学生生活,才能对心灵产生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生活素材,营造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味音乐教材之美。

1.让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内容的补充。如:在教学合唱歌曲《钟声叮叮当》时,我联系生活发现:合唱声部的钟声很像中国寺庙的撞钟一强一弱有规律地响着,而主旋律的钟声像是模仿教堂的排钟,有起伏地敲着,非常动听。于是我以聆听模仿有规律的撞钟声为切入点,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合唱声部也是来源于生活,也是生动形象的,最后学生不仅爱唱合唱声部了,而且把钟声的高低、强弱模仿得淋漓尽致。接着让学生聆听像音乐一样的钟声和美妙的歌曲,再启发学生理解音乐、想象音乐。如:“音乐钟在跳优美的舞蹈”,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音乐6/8拍的节奏美;“音乐旋律的起伏像弧线一样美”,通过动作、画一画来充分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的美,最后歌曲主旋律的演唱水到渠成。

2.走出课堂

针对音乐教材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走进大自然与社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们可以根据地方音乐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和材料,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例如:海南是黎族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黎族人在“三月三”跳起竹竿舞,音乐教师把竹竿舞蹈带进课堂,或把学生带到节日聚会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舞狮”是南方逢年过节及各种喜庆场面都能见到的壮观场景,在第一册《过新年》中,可以让学生扮成生龙活虎的小狮子,滚、爬、踢、打地表演狮子。北方的《过新年》就可以“扭秧歌”,听听秧歌节奏,学学秧歌舞,学生乐在其中。北京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可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听国歌唱国歌,身临其境地感受国歌响起时雄壮威严的气氛等。

五、提升教材,让课堂闪现生命之美

1.让思维与情感飞翔

音乐什么是对生命本身的润色,是生命火花的闪耀。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每一个生命的火花绽放,让音乐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茁壮成长。

例如:在《愉快的梦》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歌词中神奇的梦境读一读:“摇啊摇啊摇啊,我的梦之船,在绿色的海上轻轻荡漾。……”在美读中初步感受歌词的意境美,节奏美;随后,引导学生按2/4拍的感觉读和6/8拍的感觉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出感受歌词那飘摇的韵律。

师:感觉怎么样?

生1:第1种感觉很快乐。

生2:第2种感觉很轻很美。

生3:我喜欢第2种,感觉梦飘得很远。

学生竟能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还让他们在形式的递进中逐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歌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美感的升华中感受歌曲的意境。

2.让心灵得到熏陶

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升音乐的育人功能。音乐是人类的心灵体验,是人心理的折射,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12篇

微观视角:作为小型社会的音乐课堂

社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复杂而巨大的系统,教育或教育构成要素本身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课堂”本身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型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因素而“音乐课堂”除了具有广义的“课堂”的共性之外,更显现出了“音乐课堂”独一无二的个性。

(一)音乐课堂中的社会组织

班级是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又是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进行运作的。因而班级从其组成就决定了它必须成为教育影响学生、按照教育目标要求来培养塑造学生的特殊环境。而在班级授课中,教师又把学生分为了固定的几个小组,作为班级的次极单位来进行管理和教学。由此看来,中小学班级与小组的组成、分配及调动原则上是学校的制度性规定,并非由学生按照自己意愿自由组合而成,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班级和小组一旦形成,学生便不能随意更改和调动,大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是遵循这样的组织分配来进行,教师不另行分配。音乐课堂却有打破这个既定规则的“特权”,尤其在班级内部的小组分配上,音乐课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安排,音乐教学的“班级”有了新的涵义。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自然有别于一般学科,它要求以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由于“音乐”这一特殊语言的存在,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比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学更加有美与乐的追求,更加活跃和互动,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被拉得更近。对中小学生来说,音乐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音乐课也不是中规中矩的知识传授,它更强调师生之间共享音乐时身心上的交流与融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课可以打破班级组织的规定性,虽然它仍是以班级为单位,但此刻的班级已并非以往“班级”的概念。在这个集体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他们共享音乐、同唱同乐,在互动与交流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其说这是一个班级,倒不如说是一个融洽的音乐小团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小歌手、小演奏家或小舞蹈家,教师好似一位指挥,引领着他们徜徉在音乐的殿堂里。音乐课也可以搬出普通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布置得温馨美丽的音乐教室。班级中小组的固定排列也变得灵活,座次的排列与组合有了更多的选择,或是半圆形,或是环形,或是分成两大组等等。音乐教师可按照学生的特长类型、性格特点或教学中演唱或演奏的情境需要来划分群组,同学们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组合位置,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

在课堂社会结构中,教师与学生在社会身份、制度资源、文化资本等主要维度上各居两极,因而构成了最基本的两大地位类别,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也成为了课堂社会中涵盖面最宽、最常见的角色分类。只有将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中,才能更加多维地揭示角色的本质与多样性。音乐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萌生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发展,它更能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要分析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角色,就更加要与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以此为研究的大前期和基础。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能遇到这样的困惑:教经典的音乐内容,也许学生们会不喜欢听;光学流行歌曲,明显又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识五线谱学调号,学生们觉得没用,不愿意听;谈“超女”议“周杰伦”,学生们感兴趣,教师却觉得“俗”………是按照课标严格授课,滴水不漏“照本宣科”?还是迎合学生口味而放弃经典,听之任之“随波逐流”?相信很多音乐教师都曾被这样的矛盾所烦恼,渐渐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音乐教师究竟在教学中要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位置上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呢?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离不开两种范畴:一种是作为音乐知识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另一种是作为音乐文化传播者的教师。音乐教师角色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场景”或“情境”中,社会的大众文化(世俗文化)、制度文化、教师自身的精英文化、学生的年轻人文化几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冲突,织成了一张错综的网络,把教师困在了网的中央。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看似单一的角色却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背景中,音乐教师也成为了如此多质的文化载体,她必须去应对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她也成了各个异质文化之间互相融通的使者,她的角色决不仅只是相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师,而是多种角色的整合。于是,音乐教师在这个复杂的矛盾结构中,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形势。随着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任务也完成得越来越圆满,各种文化之间的融通与契合也日渐增长,音乐课堂更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将会越来越成熟。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

杜威在他的《人性与行为》一书中曾指出:社会不仅因交往、沟通而持续着,而且简直可以说就存在于交往沟通之中。课堂包括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作用的主体又彼此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处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所以,它不仅只是一个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体系。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1.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现代传播学的概念中,观众、听众或读者都被称为“受众”,即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传播媒体单向传播的信息,而对此信息没有主动支配权。在我们传统的中小学课堂中,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往往是单向、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传播的信息。就好象电视这一单向传播媒体一样,学生只能在限定的时间观看规定的节目内容,没有任何主动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音乐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的课程,它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感受音乐之美。在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应被充分调动,通过倾听、歌唱、表演等形式来感受与表现音乐。所以,音乐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不只是机械地授受与灌输。教师与学生共同沉浸在音乐美的氛围中,唤起情感的共鸣。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学生能大胆地表现自我,与教师分享音乐的感受。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关系。所以,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是营造音乐教学交互氛围的关键,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2.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除了师生互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作用,即生生互动也是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或是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中,生生互动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总是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与合作却能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碰撞与灵感,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甚至优于师生互动。它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的合作和竞争,学生在互动中不断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使音乐课堂真正地属于每一个学生。反过来说,也只有以良好的师生互动为前提才能使生生互动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没有音乐教师穿针引线般的引导与作用,就没有真正良好的生生互动。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堂这个“小社会”如何处理来自“大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因素。当“小社会”遇见“大社会”,当经典遭遇流行,当音乐课堂教学邂逅社会音乐活动时,会冲撞出怎样的火花,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一)“天马行空,谁主沉浮?”

社会音乐活动的一大特征就是参赛选手的参与和表现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受约束,选手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天马行空地来展示个性。为了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选手精心设计表现的曲目与形式,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甚至频出奇招怪招,。那么,如果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纵容学生的个性、无限地给予学生自由,当他们天马行空地表现,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时,谁来主沉浮?是听之任之,还是由音乐教师来控制局面呢?笔者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给学生欣赏《空山鸟语》音乐片段,并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为其命名。有一学生将乐曲命名为《鸡打架》,教师表示赞许,说该名字有个性、有创意。于是,《捉鸭》、《鸡飞狗跳》、《杀鸡》等无厘头的命名接踵而来。然后,教师让学生模仿音乐中的音响效果,顿时,课堂内“鸡鸭声”、笑声、打闹声四起,教室内一片沸腾,闹成一团。这样的课堂似乎体现了高度的民主性与参与性,也鼓励了学生的个性,但是,试想之,《空山鸟语》是我国民乐中的经典作品,描绘了百鸟争鸣、其乐融融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也应该是一幅生机蓬勃的美丽画卷。捉鸡时鸡发出的惨叫声与布谷鸟等鸟鸣声相比太缺乏美感,这种肤浅而又粗糙且与作者的创作心愿相差甚远的理解并不是所谓的个性,而是学生为了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刻意行为。而模仿音响时学生肆意妄为,课堂内乱成一片,这也并不是所谓的参与性互动,而是无的放失、放任自流的散漫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的主导能力遭到挑战而被放弃,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课堂如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控制。在这样混乱状况中,学生非但学不到知识、受不到教育,还会更加目无纪律、顽皮懒散。音乐课堂固然需要互动、需要个性、也需要参与性,但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进行,都要适度。音乐教师在教学时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审美道路,不能带领学生走入浅层审美的局限。当学生的审美出现极大的误差时,音乐教师要耐心讲解、循循善诱,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当课堂出现混乱情况时,音乐教师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控制住局面,并把讨论和互动往良性的方向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大声呵斥或严厉批评,而要冷静客观地来处理,艺术委婉地来应对,避免引起学生的对抗。动中有静、忙而不乱的音乐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放纵学生个性、无限给予学生自由的课堂是过犹不及的反面事例。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主导能力,把整个课堂往科学正确的方向引导。当学生“天马行空”时,坚决应由教师来主沉浮。

(二)“三千弱水,取哪瓢饮?”

社会音乐活动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音乐素材,甚至有些不健康因素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瀚的音乐海洋,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来饮呢?作为未成年的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于是,音乐教师应该适时做好指导,告诉他们,哪一瓢该饮,哪一瓢不该饮。流行音乐由于其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而使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充斥其中。这样的流行歌曲趣味低下,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蕴,没有艺术性与审美价值,是颓废消极情感的宣泄,如果在学生当中得以传播,必定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由于有些歌曲情感的表达过于做作,扭曲了人类真正的情感面目,使正常的情绪严重失真,会使人陷入到多愁善感、哀怨缠绵的狭隘中,这种情绪一旦缠上学生,会导致他们品位低下、意志消沉、思想消极、乃至荒废学业,会歪曲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失去使命感。这样,音乐非但没有成为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反倒成了贻害学生的毒药。可见,三千弱水,究竟取哪瓢饮是一个多么关键的问题。音乐老师在音乐与学生之间应该扮演过滤网的角色,她像一道屏障,把有害的物质过滤掉,提取精华来呈现给学生。但是,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并且绝大多数并不在教师的掌控范围之内,他们很容易通过广电媒体、网络媒体等通道遭受有害信息的侵蚀,而教师也不可能时时刻刻来跟踪学生,担当他们的滤网,在教师面对广泛而繁多的信息渠道无能为力时,只能化堵为疏,与其帮他们过滤,不如教会他们自滤。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仔细听赏和深度分析,逐渐提高他们鉴别和欣赏优秀音乐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抵制和排斥低级音乐事物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内容健康、情趣高雅的音乐中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另外,音乐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流行音乐,学生喜欢,我们就拿到桌面上来谈,只不过在选材方面要多下工夫。流行音乐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与经典的乐曲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有进一步的论述。

(三)“重要他人,如何胜任?”

在很多社会音乐活动中,评委对选手的点评苛责严厉,有的还极尽侮辱之能事,而某些媒体还恰恰拿此作为卖点,凭借这无谓的“别出心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对选手,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影响深远的伤害,哪怕对作为观看者的青少年,都是有消极影响的。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或者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抑或萍水相逢的路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深远而巨大,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因为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当他们幼小的时候,不能够完全明辨所有的事情,以为那都是自己的错。对参加社会音乐活动的选手来说,每一位评委都可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当他们轻描淡写地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时,选手的心里却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有的甚至持续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