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15:1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冬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燥 心不燥
秋季气候变化大,早期的湿热会在骤然之间转为后期的寒凉,人的机体活动也会随着气候的转换,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所以注重精神的调养是此时保健的重点。而调养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
心放松 病不来
电视节目里曾介绍过这样一位女士,五十来岁,自退休后就一直崇尚健康饮食方式,但是有点“走火入魔”,到了做饭必用天平、每餐必究热量的境地。其实她的食谱并无大错,无非是建议选择低热量饮食。但是再健康的内容,经过这种不绝于脑的“碎碎念”,不就成了给精神带来压力的“紧箍咒”么?
很多高寿的健康专家在谈到养生秘诀时,都提到不同的嗜好,但是都有一个总则:“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什么都不多吃”,体现的是饮食的节制、营养的均衡和欲望的约束。“什么都吃”则显示了一种放松、自然的心态,不纠结于一个细节,即便这个细节关乎健康。试想,一个每天纠结在“今天的盐是不是吃多了”,“刚吃的蔬菜是不是被辐射了”的念头之中的人,所产生的精神压力其危害远在“没吃好”之上。
想要放松心态,不妨尝试这样的方法。找一个你觉得可以放松的姿势,让呼吸保持在肚脐下一寸半和胸口两个点中间,不要吐出来。同时,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安”和“静”这两个字,然后开始默念,开始是“安静”,然后是“安--静”,间隔越来越大。注意!在扩大间隔的时候,不要再在间隔里面插入别的东西,这样练习到间隔五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它达到的状态,就如同每天早上醒来时第一秒钟的感觉,那时候你的脑子是空的,完全放松的……抓住这个空白,在空白里停留的越长,你得到放松的时间就越长。
要养身 先养心
中国字的“病”字下边是个“丙”字,“丙”在天干中和“心”相对应。之所以把“丙”而不是把“甲”“乙”放在“病”字下面,就是因为古人很早就知道,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与心情关系密切,“身病”源于“心病”,养生必先养心,对于心思很重、心情郁结的人,常常表现为体弱多病,典型代表就是林黛玉,是一种典型的由心及身的“身心疾病”。对于此类情况,最好的养心方式就是忘我。
人的“自我”就像一个容器,心里的不快,甚至身体的不适都承载在这个容器之中,越是强调“自我”,这个容器就越大,里面装的东西就越多。如此看来,解决不快,减轻不舒服感受的办法,就是使这个容器缩小或者消失,让这些负性感受没有“立锥之地”。
要实现“忘我”,可以因地制宜地去帮助别人,或者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唱歌、画画……学会去关注他人,关注身外。就好像公园里每天用墩布在地上写字的老人,乐乐呵呵,精神饱满。无他,只是他们陶醉、“忘我”了。
秋乏 身不乏
有这么一句话: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谓“秋乏”,正是因为人们刚刚经历了酷热难当的夏天,能量损耗过度,因而急需在这个温度过渡期好好休息,补充能量,以备另一种极端气候的挑战。秋乏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为达到新平衡的过渡现象。所以,不要让你的身体“独自战斗”,也不要放任你的身体“消极怠工”,对待“秋乏”,一方面要注意增加营养,帮助身体积极弥补在夏天消耗的能量;另一方面就要加强体育锻炼,适应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动得好 睡得香
在秋冬季节,与“困倦、乏力、没精神”相伴而生的却是很多人“睡不好”,但研究发现,失眠的人多属劳心者,那些完全靠体力吃饭的人少有失眠的。所以,即便是个长年失眠者,如果这一天你先是滑了雪,之后又泡了一次痛快的温泉,自己感到体力透支,那么保你睡个安稳觉。
当然,激烈运动不能在临睡前进行,那样即便体力消耗了,精神却兴奋了,入睡反而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晚饭之前完成运动,不管什么运动方式,达到适当冒汗的程度即可(当然是在体力允许,没有严重慢性病的前提下)。然后泡个热水澡以放松身心,就更加有助睡眠了。
吃得精 补得准
秋季温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同时这个时候又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数量又多,是安排饮食的最好季节。不过,对于“贴秋膘”一说,如果安排不当,也容易由于营养过剩或是食性不当而伤身,所以,秋季营养还需精心进补。
1.防止热能过剩 对于现代人而言,“长秋膘”并不是一件“好事”。若热量摄入过剩,就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而无益于身体健康。
2.滋阴润燥 从中医食疗理论上讲,秋季气候干燥,主张饮食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和饮水,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或煎炸的食物。也可考虑选择百合、银耳、莲子、山药、藕、梨、枸杞和沙参、茨实、玉竹、麦冬等有助于滋阴润燥的食材,熬制养生汤水或粥品食用。
推荐一生姜
常言道:“家备生姜,小病不慌。”其实,这就是在讲生姜防病的功效。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保健功效,再配上红糖、大枣、绿茶等不同辅料,妙用无穷,尤其适用于秋冬养生,是茶疗养生的首选。
不过生姜气味辛烈,有很多人泡饮时可能不喜欢那种口感,可加入一些调味剂,或者用煮饮的方法来加以改善,还可以与一些其他有甜味的饮料共煮。例如我们常喝的姜汁可乐,不仅有防寒去痰的功效,还可以增加热量、暖胃,最适用于冬季。生姜对防治感冒效果很好,可以祛风散寒,也算是茶疗方的一种。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挑选表皮没有裂口、颜色鲜艳、柔软、膨胀状态的新鲜姜,不要选起皱纹、发干发黑的生姜。生姜表皮中有较多营养成分,熬汤时,应该少去皮或不去皮,避免养分流失。
禁忌:生姜性味辛温,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生姜茶疗方精选
生姜茶
配方:绿茶5克、生姜8片、葱白5~8根。
服法:混合后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1~2剂。
功效:祛风发汗。
适用:风寒感冒。
核桃生姜茶
配方:核桃仁20克、葱白20克、茶叶15克。
服法:共用水煎沸5分钟后即可。每日1剂,煎2次服饮。
功效:解表散寒。
适用:感冒发热,头痛无汗。
芝麻生姜茶
配方:生芝麻30克、生姜5克、绿茶5克。
服法:混合后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1剂。
功效:发汗解表。
适用:外感初起。
生姜红糖饮
配方:生姜30克,红糖适量。
服法:生姜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加入红糖煮沸即可,少量频频饮用。
功效:暖胃止呕。
适用:妊娠呕吐或虚寒腹痛。
推荐二党参
俗话说“冬季进补,开春打虎”,这是我国民族的进补习惯。其实,泡参代茶饮很多见,人参、党参、太子参、红参等等,虽然它们补益功效不同、用法稍异,但都可以作为茶疗在秋冬进补。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参类可以起到补气健脾、益肺生津、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有效地防治疾病,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一般来说,人参、党参、太子参都可以用于茶疗,但三者药力有强弱之别。人参为补气之上品,可大补元气,挽救虚脱重症功效显著,并能安神定志。太子参补气之力最弱,故不单独用于气虚症,而其性平柔润,无壅滞之弊,生津作用较党参好,尤适宜热病后津伤阳亏之症。在茶疗上,笔者主要推荐党参,一是党参主要功能为补中益气,兼养血,常用作人参的代用品,尤其适合中年人以及青壮年;二是人参和太子参相比较,人参药力和缓,有利于茶疗逐渐发挥药效;另外,从价格和实用性来说,党参茶疗一般家庭也可以接受。
禁忌:糖尿病病人不宜使用。
党参茶疗方精选
党参红枣茶
配方:党参30克、红枣10枚洗净。
服法:入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频频饮用,当日饮完。
功效: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适用: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数增多等亚健康状态,对兼有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
党参茶
配方:蜜炙党参10~25克、红茶1~1.5克。
服法:混合后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1剂,分3次温饮。
功效:健胃祛痰,益气补血。
适用:气血虚弱,有慢性病者。
推荐三枸杞
很多人其实都有用枸杞代茶饮的习惯,枸杞茶除了有明目作用外,也是秋冬养生必不可少的。《本草汇言》认为,枸杞能“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阳生阴长,补益气血,正适合秋冬养生的原则。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肺经,正应秋冬须补益之脏腑,同时,它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和血润燥、泽肤悦颜、培元乌发等功效,代茶饮用口感也不错,所以,枸杞茶是秋冬养生茶疗不可或缺的。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或平日大量摄取肉类导致面泛红光的人,最好不要食用。同时,感冒发热、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也不要饮用。最适合饮用枸杞茶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还有一点要注意,根据季节的不同,枸杞茶的配方也有所差别。笔者下面推荐的自制茶疗方,只适宜秋冬茶疗养生保健之用。
枸杞茶疗方精选
枸杞桂圆茶
配方:去核红枣6枚、干桂圆6颗、枸杞10粒、红糖少许,亦可视个人口味自行增减(脾胃虚弱的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红豆)。
做法:一种做法是将红枣、枸杞洗净,锅内放1000毫升水,放入红枣、枸杞。大火煮滚之后,再加入去壳桂圆,转小火慢慢煨煮10分钟左右,加适量红糖,待红枣软烂煮出香甜味,即可饮用。饮茶食渣效果最佳。另一种就是直接沸水泡用,加红糖或者蜂蜜都可以,不过效力较煨煮的茶饮弱些,适合外出饮用。
功效:补肾明目,益气补血。
适用:气血虚弱,有慢性病者,适用于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亚健康人群。
枸杞三圣茶
配方:枸杞10粒左右、黄芪片10克、党参3克、蜂蜜少许。
做法:洗净枸杞、黄芪、党参后,加水煨煮或直接泡饮均可。蜂蜜是本茶饮必加之配料,一用来调味,二有润燥制性之功效。
功效:补肾益气。
适用:体质虚弱者,适用于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亚健康人群。
其实,适用于秋冬茶疗养生的中药还有很多,笔者推荐的只是一些取材和价格较适合长期饮用的。中药茶疗养生保健也不是越贵越好,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加以选择,最好能和一些中医中药师沟通,辨证饮
秋冬养生茶疗的小技巧
1.中药在低于100摄氏度的热水中浸泡,可部分溶解挥发性成分。同时,冲泡后用杯盖盖紧,使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冷凝在杯盖上,随水珠滴落,重入茶汤中,这样才能提高药效。
2.中药的用量因药物和用途而异,一般而言,鲜品药用量宜大,干品宜小;养生保健时用量宜小,治疗疾病时量宜大。
3.中药泡茶的时间也要注意,一般需根据药物的质地而定,通常3~5分钟即可,但必须用沸水浸泡。此外,秋冬茶疗养生,还应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
寒天进补多吃根类菜
秋冬饮食一般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的原则,饮食上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做菜时,可多做一些带根茎的蔬菜佳肴,为家人健康度冬早做准备。
根类蔬菜往往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对人体增强御寒能力有很大帮助。此外,根类蔬菜的食用部分在肉质根部,比起其他蔬菜,农药残留低、绿色健康污染少。而且,它们又是价廉易储藏的蔬菜,是秋冬食用的绝佳养生食物。
根类蔬菜的营养代表
科学研究表明,根类蔬菜较其他蔬菜含有更多木质素。木质素是木材、蔬菜等植物中的粗纤维物质,对防治癌症有一定功效。根类蔬菜中又以萝卜、牛蒡含木质素量最高。
萝卜:民间有“小人参”之称。秋冬之际,很多人为了补充体力,会习惯吃一些油腻的高热量食物。而萝卜具有解腻爽口、舒坦胃腹的作用,具有消化脂肪、减肥的功效。
山药:是大家都熟悉的根类蔬菜,也是“百米飞人”博尔特的秘密武器。天冷时食用山药,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改善心血管机能。
土豆:全身都是宝。它营养价值很高,能和胃调中、健脾益气,还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是十分适合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佳品。
美食家的根类养生靓汤
天气越来越冷了,很多人都喜欢饭前先喝一碗浓汤,暖暖身子。“汤品达人”孙悠悠向我们推荐的根类养生汤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不容错过。
萝卜天麻豆酱汤 这是一道简单易做的平肝健胃汤。白萝卜入汤能促胃液分泌、调整胃肠机能;天麻有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这样一款汤品在秋冬食用,既美味、又滋补养生。
做法:准备白萝卜200克、天麻10克、瘦肉200克、味噌豆酱50克、清水1500克、葱姜适量;瘦肉在加入姜片的冷水中煮沸、捞出,再加入清水、天麻;加入白萝卜块、葱、姜,大火煮沸;加入味噌豆酱,沸腾后,撇清浮沫,转文火煲40分钟即可。
莲藕番茄奶油汤 这是体弱多病者上好的滋补佳珍。莲藕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食物纤维,对于肝病、便秘、糖尿病等有虚弱之症的人都十分有益。在秋冬食用浓香开胃、回味无穷。
做法:准备番茄500克、莲藕200克、黄油20克、淡奶油40克;番茄去蒂、清洗,将番茄放入锅中,加适量的开水,煮沸;取出煮沸的番茄,装入搅拌机打成果泥,再倒入煲中;向煲中加入黄油,再次煮沸后加入淡奶油;最后加入藕片,继续用旺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5分钟,直到汤汁变浓稠,喝时按需求调入盐或胡椒粉即可。
甲亢老人少吃这些食品
所谓的甲亢,是指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素的能力过强且失控带来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饮食上限制甲亢患者碘的摄入,有利于改善病情,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50岁以上的成人或老人每天碘的摄入量为150微克。
许多甲亢老年患者都知道不宜食用海盐或含碘盐,但对其他食物的含碘量并不了解。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老年甲亢患者应尽量避免这些食物(单位:微克/每百克食物含量):
而一个月、一天的养生,与一年四季的养生是相通的。
结合每个人体质的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让每一刻都变得健康快乐。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该怎么来养?春夏怎么养阳,秋冬怎么养阴?
历代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春夏要失助阳气,“秋冬养阴”是秋冬要扶助阴气;但也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要抑制阳气,“秋冬养阴”指的是秋冬要抑制阴气,因为春夏本来阳就多了,秋冬本来阴就多了,所以要抑制一点。那么哪种说法对?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养生总原则呢?如果理解错误,那么结果也不一样,那是很危险的。
我认为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来确定。养阳和养阴实际上就是调阳和调阴,就是调和阴阳,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主浊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就要去扶助阳气、生发阳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再去升发阳气,就会带来毛病。容易上火,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生疮、牙龈肿痛、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对于这类阳气盛阴气虚的人来说,春夏应该抑制阳气。
具体做法要按照日月的升降、早晚的长短来调整自己的起居。在饮食上要吃一些降火的、抑阳的食物,不能吃扶阳、升发阳气的食物,不然就会造成阳亢阴虚的毛病。
中医有一个治疗方法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本来是指治病的,同样也可以用于养生。热性的人、阳性的人多吃点寒凉的东西;寒性的人、阴性的人多吃点温热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和。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就要去扶助阴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再去扶助阴气,就会带来阴盛阳衰的毛病。所以偏阴的人,阴气太盛,到了秋冬时就要抑制阴气的生长。
这种道理我们要灵活运用,要按照人体不同的体质来运用养生的原则。所以区分一个人的体质是偏阴还是偏阳或者是阴阳平和,是非常重要的。
四气,就是四季之气,四时之气,就是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样一来,养生就变得非常简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四季养生总的原则。要符合天道,顺应天时。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总结,是养生的根本。
大家要记住,生命的根是什么?是阴阳。生命的根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根。
一年养生的关键时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在一年当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的保养,这四个节气分别在阳历的3月、6月、9月和12月,基本上是22日左右,这四个节气的养生以及这4个月的养生又是一年四季养生的关键的时间。在这四个节气、四个月中,夏至和冬至、6月和12月又更加重要。
为什么?因为春分和秋分,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阴阳之气相等。而夏至和冬至都是阴阳最不对等的时候。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阳气最盛就要消减,阴气最弱就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就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最弱就要增加,阴气最盛就要减少,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养肾阳,不要让肾阴过寒。
在四季养生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四季是和五脏配合在一起的。四季和四脏配合,春天是肝,夏天是心,秋天是肺,冬天是肾。
在一个月中应该怎么养生
一个月当中应该怎么来养生呢?同样,要随着月亮的变化来养生。古人早就发现一个月有四种月相变化:晦、朔、弦、望。在一个月当中,月初时月亮开始露出月牙,叫“朔”,到期初八左右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圆,接着月亮渐渐缺了,到二十三左右为下弦月,到三十的时候就是“晦”,月亮全亏了。
月亮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女子月经按月而下,其周期跟一个月盈亏的周期几乎一致,都是在二十八九天。美国有专家研究发现,月经的周期与月亮周期有关联。但是,女子的月经也因人而异,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物节律不同。
还有人发现月满的时候,犯罪率很高,人处于最亢奋状态。《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月升无泄,月满无补。”月亮刚刚开始升起的时候不能泄,你要顺着它;在月满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补。比如治病,如果月满的时候做外科手术,失血量是最多的。
养生也是此理。月开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但到月满的时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则就太过了,月满以后渐渐缺了,这时要适当减少运动量。
在一天中应该怎么养生
每一天的养生和每一个月的养生、一年四季的养生是同样的原理,每一天的养生也有4个最关键的时段,在一天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最重要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时辰。
子时是晚上11~l点,这个时辰好比是冬天,这个时段是阴气与阳气交汇的时候,是阴气到了极点而阳气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练功的最佳时期。当然,如果不练功的人,子时一定要熟睡了,要收藏,一般人亥时就是晚上9~11点就应该睡觉,这个时候应该是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了。练功是一种积极的修行,也可以看成是积极的休息,子时练功,人的阳气会随之往上长。
午时是中午的11~1点,这个时候也需要练功的,这个时段也是阴气与阳气交汇的时候,是阳气到了极点而阴气开始出现的时候,练功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如果不练功的人,要睡午觉,长短也是一样的道理,睡觉的时间要短一点。
与子时的睡觉方法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子午觉”。子时的睡眠要深度睡眠,而午时的睡眠时间要短一点。
卯时和酉时,就好比是春天和秋天。卯时是上午的5~7点,酉时是下午的5~7点。这两个时辰的养生与春秋养生是一致的。这两个时间一般的人都可以锻炼、练功。
一年四季的养生,一月四种月相的养生,一天四个主要时辰的养生,都有相通之处。总的原则就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与天时阴阳变化节律同步。宋代那首非常有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提到四季的气候、时令特征,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关键的就是要无闲事、无是非,也就是要调神,这就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关键之处。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气象因素息息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是相通的。
气象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对一般的气象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所以一般的气象条件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气候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或者是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者是使原有的疾病加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人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的医学气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40%的死亡病例是在气象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当日最低气温从零摄氏度以上降至零度以下,或当日降温幅度大于8摄氏度时,感冒病人就会显著增加。另外,气象条件致病常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季节性。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流感常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并呈流行趋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容易在秋冬寒冷的季节诱发或者加重。
各种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容易在春秋冬季比较寒冷的时间发作或者加重。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高发,因为此时气候寒冷或急剧降温,人体周围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或者容易形成栓子,从而导致以上疾病发作增加。
过高过低的温度和气压刺激,可以诱发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寒冷或者强风刺激可以出现面神经麻痹。冬季寒冷季节容易发生冻疮。溃疡病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在春季暖空气活跃时发作。急性荨麻疹在春季花粉飞扬时易发。日晒性皮炎、中暑多在炎热的夏季发生。
还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都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和气象工作者的重视。
气象对防病治病的指导作用
气象条件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疾病。
首先要加强普及医学气象学知识,定时收听气象预报,根据气象预报的提示,合理的安排衣食住行,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预先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象条件。
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在寒冷季节或温度急剧下降时,要注意及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尽量减少外出。遇到大风大雾天气,要注意戴口罩、帽子、系围巾,避免迎风而行。暑天应减少高温作业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晒。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发时,应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加强房间的通风。过敏体质患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患者在春天花粉较多的时候减少野外活动时间,尤其应当避免有风的天气外出,减少过敏原的刺激。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安排合理的饮食,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热季节宜饮食清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宜进食羊肉、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湿度较低,空气干燥,宜进食梨、百合等滋阴的食物,防止“上火”的发生。
对于疾病的治疗,气象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体现在祖国医学方面。医学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针对病人予以辨证施治。如对于因受寒冷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的关节疼痛患者,主要运用温经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一规律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辨证用药。中医学中“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理论也体现了医学与气象的重要关系,认为在夏季炎热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冬季寒冷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
专家认为,“多吃苦”还是“多吃辣”,孰对孰错不能一概而论,应视个体辨证而定。比如,秋季在高温酷热室外工作的人群,可适当“多吃苦”,以清热泻火祛暑湿;而长时间待在办公室空调环境下少出汗者,饮食上适当“增辛”,即吃辣,或有助行气养阳。
现象直击:秋冬之交“多吃辣”冲击传统观念
“我一向认为饮食养生是较安全的,我这方面的常识,多是通过媒体或亲友的介绍,然后自己去尝试总结的。”45岁的尚淑娟是一位全职主妇,闲时她经常读书看报或是上网关注各种养生话题,对饮食养生尤为推崇。
尚淑娟今年发现,不少养生保健专家对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人,提出了保健建议,应“省苦增辛”,即减少苦味瓜果的摄入,多吃一些辛辣食品,其中就包括辣椒。
“以前的秋冬之交时节,我们家里爱吃苦瓜,说是‘夏日吃苦,胜似进补’。”尚淑娟表示,现在提议要“省苦增辛”,她想知道作为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到底在秋末冬初季节,是多吃点辛辣的食物,还是苦味的果蔬。
专家说法一:“吃苦”清心火 “增辛”养肺气
天热时饮食养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说法,其实是出发点不同造成的。提倡吃苦者,看重的是降心火,而主张“增辛”(辛字这里解作‘辣’)者则重在养肺气。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功能,和自然界的五行及四季消长的变化相对应,其中,夏季属五行中的“火”,对应五脏中的“心”。而据《黄帝内经》记载,“苦入心”(苦味归入于心)、“心恶热”,因此秋季养生,不少观点都提到要“吃苦”,降“心火”以“养心”。
而与此对应的是:夏天若“心火”过旺,“肺气”就会受损,而在五行中,“辛入肺”,想养肺气,在饮食上宜“增辛”。
唐代“药王”孙思邈就曾在其重要著述《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中医师指出,天热时常喝冷饮或喜欢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下的人,更容易因为寒凉的食物或环境而伤肺。因此有中医就建议长期待在空调房里的人,多吃些辛辣温润的食物,以助宣发、补益肺气。
专家说法二:“吃苦”或“增辛” 辩证才科学
那么秋冬之交,该如何选择“吃苦”还是“增辛”?中医师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辨识。
南方湿气较盛,适当多吃点苦,有助于化除人体内的湿邪。中医认为“苦”有三大作用,除了“降火”,还兼能“燥湿”(即祛除暑湿)和“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因此两广不少地方的民间,盛行着该季节适当多吃点“苦”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便如此,也不是说南方人一到秋季就应“以苦为补”。中医师建议,无论“吃苦”还是“增辛”,最好都应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上,根据个体差异辨证做出调整,切莫生搬硬套,以免过度食用伤身。比如,脾胃虚寒者就不宜“多吃苦”,以免引起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而气虚者则不宜多吃辛味之物,以免伤正气。
相关链接:最适合吃辣的时间:中午
我国古典医学巨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观点,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而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这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其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此句即言: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此时,也正是人体的阳气生长之时。因此,人们一方面应该适当地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多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以使阳气能够顺应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从而升发调达。另一方面,按照阴阳互根的原则,阳气若要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机体的阳气、阴津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因此在酷暑炎热之时,人们应隐居避暑,保护阴津,避免因过汗而损伤津液,同时增加饮水量,多摄入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蔬菜瓜果,以促进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此外,人们在夏季不应恣意贪凉饮冷,以避免体内的阳气消耗过大。
秋冬之季,天气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补充,使积蓄,培补肾元,才能骨健髓充,使元神得养。此外,人们更应固护阳气,养成早睡早起(日出即起)的好习惯,并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同时还应多摄入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具有温阳功效的食品,在心态上应保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使阳气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与阴液保持平衡。
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观点是中医养生之道的概括,也是中医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调节阴阳,追求生命平衡之真谛的完美诠释。
【摘 要】内经养生的方法始终贯穿“天人相应”的自然界四时的特点,从起居的适应,精神的调摄上,强调适四时阴阳的养生方法。人们在适应自然变化规律上,既要顺应四时之序,又要在一日之内保持机体平衡与协调,这就是“法于阴阳”‘法,是完善和增强机体调节适应能力,提高抵抗力,免疫力的保健方法,是起居行动,精神调摄的准则。古人的这种治学精神,是中医文化的基础内涵和思想溯渊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对指导后人在预防保健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92-01
1、人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规律:
《灵枢.邪客》曰:“人与天地响应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为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即”天人相应“。如果违反这种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现象。《素问生气。 通天论》所说:”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我们的祖先在这种”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适应外界环境的养生方法。 春夏秋冬四时的转移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过程,万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古人在长期实践中,体验到自然界的严寒或酷热,都会给人类带来疾病,为了避免此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就要取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与四时自然的环节相适应,因而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以使人体能够适应万物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从人的生理来说:春夏之季,阳气充沛,但易外泄,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若泄之太过则耗伤正气,则影响人体的生长。所以,舂夏季节要防止过度活动,避热就凉,防止过汗伤阴,不过食生冷,以爱惜保养机体的阳气,为秋冬诸备阳气 。卫阳充足 则冬季不被严寒所伤,从 而 减 少 疾病的发生。秋冬之季阳气潜藏 ,阴气转盛,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 ,应注意保养体内的,防止‘醉入以房 等损伤精气的反常生活勿使外泄太过,做到《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要求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适宜四时的变化规律:。 季节四时的反常变化,会是自然界的六气,成为治病邪气的六,常于不知不觉中偷裂人体,一切反常气候和四时不正之气,都可致人以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教导人们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注意和防御外邪的侵袭,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可冒之,春避风,夏避暑,秋避燥,冬避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有不同的养生起居方法,有意识的去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来进行精神的调养,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鉴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俱夺“;舂夏由寒转暖,人们应象万物一样有朝气的生活,早起床在外散步活动;秋冬由暖转凉,人们应象万物一样趋于收藏,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节休息时间。这是,《内经》根据自然界四时的特点,从起居的适应,精神的调摄上强调适四时阴阳的养生方法。是完善和增强机体调节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力的保健方法,是起居行动,精神调摄的准则 。人们不但要随着四时气候的转变而变化,既使在一日之内,亦同样有所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型乃困薄。阳气白昼型已体表,卫外功能就强,应很好地去应用阳气;夜间阳气潜于体表,体表的阳气虚少,卫外功能减弱,易受阴寒之邪侵袭,所以白昼的一切活动,,到了晚上就该休息,不要再去劳累筋骨,以免扰乱阳气,也不要接触雾露,以免为寒湿所侵。因此,人们在适应自然变化上,既要顺四时之序,亦要在一日之内保持平 衡与协调,这就是‘法于阴阳’的具体说明。
冬季养肾,主要应从精神、饮食、起居以及运动等方面进行调养。
首先,养生当养情、养志。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精神内敛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心理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再者,冬季养生,饮食要以“藏热量”为主。正所谓“立冬补冬”,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高热量食物。但在“藏热量”的同时,也要注意“少食咸,多食苦”,并且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否则将损伤内脏。
在冬季养阴之品中,药食同源的阿胶为历代名家首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能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记载: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阿胶的养血补虚、扶正、止血、润肺滋阴、柔肝熄风、养阴回液等功效被记载和收录进多部中医名著和名方。
配料:花生50克,莲子30克,薏米30克,红小豆50克,桂圆10克,冰糖50克,东阿阿胶15克。
做法:做粥时加入花生、莲子、薏米、红小豆、桂圆、冰糖、东阿阿胶(砸碎),水适量,炖90分钟。
功效:滋阴补血,健脑益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注:冬天吃火锅时,根据情况加入适量碎阿胶,可使汤更鲜美,滋补营养更全面。
配料:黑芝麻(黑入肾)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失,精气乃绝。”
意思是说,阴阳调和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而能护卫于外,阴气固守于内而不失其位。阴阳二者若不平衡协调,就像一年中有春天而无秋天,有夏天而无冬天,那就不成其为年岁了。因此阴阳二气必须维持平衡,要防止发生一盛一衰的失衡现象,这样才算符合养生之道。阳气过于亢盛,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二者平衡协调,人的精神才会健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即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便与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根本规律相适应,这样自然有利于健身延年。在上面论述中,尤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8个字最为重要。这8个字不但被后世反复引用,而且至今仍然是指导人们进行养生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饱食无益
《黄帝内经》主张“饮食有节”,反对过于饱食,尤其反对饮食肥甘厚味。《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饱食会损伤肠胃,这是众所周知的。饮食过饱又会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即腹泻)及痔疮等病症。该篇进而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所谓“高梁”实为“膏粱”之同声字。膏即肥美的肉类食品,粱即精细的粮食。“大丁”应为“大疔”。肥美的肉类和精细的粮食吃多了容易招病,很可能长疔疮之类(古代所说的疔疮相当于现代医学讲痈疖之类的感染性疾病)。现今知道,经常饱食肥甘厚味,最易引发肥胖症、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乃至某些癌症等,其危害之烈,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经络养生堂
防治感冒,合谷最妙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经常按摩此穴,对于大肠经循行之处组织器官的不适和疾病,如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有一定疗效。古人经常按摩此穴来治疗头面部的疾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感冒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如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因此按摩合谷穴有减轻感冒症状的功效。此外,按摩合谷还有宣通气血,促使阳气之升发,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感冒的发生也有好处。
找合谷穴,可把左手虎口撑开,四指并拢,然后将右手拇指与手掌交接处的横纹对准左手虎口上,然后大拇指弯曲,大拇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合谷穴。以指尖下压会产生酸胀感。按摩可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2秒钟1下,每次按40下左右,每天2次。(本刊资料库)
四时气候虽有异,
泡汤却是一件四季皆宜的享受。
天目湖御水温泉来自于溧阳的
山水馈赠,置身万亩竹海,
四周群山环绕。从云海到竹海,
每一绿都是天地恩赐;
从山泉到温泉,
每一水都是厚德载物;
从竹尖到指尖,
可以放下一路的风尘仆仆。
隐于竹海,润以美泉
“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涧沟瀑布池,人有情泉水也有情,望瀑布淙淙,聆溪流潺潺,在这里与友人家人一起泡温泉更显情谊浓厚;山居小资的庭院汤屋是专属于您的私密享受,俏竹环抱玲珑雅致,是您的秘密庭院;此外,新增的人参、当归、枸杞各类中草药构成中草药养生泡池、清新舒心的千采旬茶汤泡池和浪漫主题的红酒泡池、以及儿童专区亲子温泉。
御水温泉拥有57处户外露天泡池,6大泡池区,秀美竹林环抱之下,温热的泉水牵绕着竹林。温泉项目以自然生态为主,更加多样化。露天泡池如同镶嵌在竹海山岭的碧玉,隐于竹海颇有高洁隐士之风。
安静恬淡泉竹相容,让人们在养身理疗的同时,养心悦目,陶醉自然,达到身心愉悦、物我两忘的境界。
竹尖温泉,高处亦可暖
御水温泉中新增的竹尖温泉,是国内唯一的竹尖温泉。整个竹尖温泉被竹海山林秀美景色所环抱,是景区内远眺竹海美景的最佳观赏处。与其他温泉不同之处在于,竹尖温泉的泡池立于竹梢,拥有层叠式的竹梢泡池,心形泡池交相融合,独具设计感。
浸泡在竹尖温泉里的时候,竹尖的叶子触手可及,万亩竹海近在眼前,山间的云雾缭绕与温泉升腾的雾气相融合,有种如沐云端、似仙似梦的感觉。苏轼常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在竹海高处泡温泉,望竹海绿秀,却能得到“高处亦可暖,一览众山小”的独特体验。
博物馆里的温泉秘境
新建的御水温泉博物馆,秉承文化调性:尊贵中的清雅,在科普与人文方面,体现御水温泉的自然养生之道。御水温泉博物馆是集温泉科普、温泉旅游、温泉养生、温泉文化、温泉感悟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博物馆,也是国内旅游景区内第一个温泉主题博物馆。天然温泉是对大自然的馈赠,泡在温泉中,可健体养生,可怡情养性,可参悟冥思,御水温泉博物馆从科普和人文两个层面,引领探索温泉的秘密,从生命的最初到如今的御水温泉,打开自然密码,展示温泉四大主题内容、四大故事、四大景观。
最是持螯赏蟹时
秋冬季出游,需要身心的放松,亦不辜负美景美食。11月起,正是天目湖的“蟹候御水温泉,养生美食”,山间珍馐、湖中鲜味早已准备妥当,恭候饕客鉴赏。这里不仅有鲜美的螃蟹免费大派送,更有百种当地特色美食齐出招,搭配健康食谱更养生,让你在泡汤之余,尽享舌尖上的美味。
无论你是喜欢品尝美食的吃货,还是想要放松舒心的度假,天目湖“蟹候御水温泉,养生美食节”将带给你身心双重享受的旅游体验,温暖整个秋冬季。
Tips:
天目湖御水温泉
摘 要:《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参考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关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与现代养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对《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理论进行了概述,内容包括养生理论渊源、养生原则与养生方法等。
关键词:《内经》;养生;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109-03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其中的养生理念,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对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关于《内经》养生思想理论的研究成果,作如下综述。
1 《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1.1 《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刘霞[1]认为《内经》参照和汲取《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探讨人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得出结论: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对立的方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人体必须保持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调理阴阳平衡,应作为养生的总原则。另外,《周易》的“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内经》中也可寻到踪迹。《周易》与《内经》的共同特征,都充分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
1.2 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尹亚东等[3]比较《道德经》和《内经》的文字及意蕴,认为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重视“养神”和“养气”的《内经》养生思想是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陈力[4]认为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致虚守静是《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而顺应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清虚养神是《内经》所述养生的基本原则。
2 《内经》养生原则
2.1 综合调摄,顺时为先
虽然《内经》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整体观念,但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涵盖了其综合调摄的养生主旨。孙松辉[5]认为顺时养生就是按照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时间性、规律性变化,采用与之相应的养生方法。周章玲等[6]认为《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从环境的四时、昼夜等节律和体内生物钟角度阐述了因时养生防病的思想。其实,顺时养生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如《内经》中“服天气而通神明”,“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形神兼养,调神第一
党炳林[7]认为形指形体,神指精神情志。形统于神,神明则形安,养神以统形,神旺可通过清静宁神、积精养神、四气调神、修性怡神等来达到。形神兼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所以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另外,《内经》在认识到形神
统一、形神共养的基础上,又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的重要作用[8]
3 《内经》养生方法
《内经》作者不仅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而且还全面论述了养生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到四时环境、饮食起居、精神情志、运动锻炼、等方面。
3.1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进行养生调摄,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顺时养生”为养生方法之首[9]。
3.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后世对此语理解多有发挥,但公认其为顺时摄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占敏等[10]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思想是提示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阴阳四时不仅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纲要,也是人类生命活动、养生防病的根本。
3.1.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内经》提出要适时避邪,即使正气充盛,对外界的致病因素亦是避之为妥,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种积极防御外邪的防病保健思想,对后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有指导意义[11]。
3.2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胡静[12]认为饮食养生在《内经》中有多篇专题论述,占有很大篇幅,是《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指出饮食“量”和“味”要适宜,不论是饮食保养,还是病后调养,饮食都要“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提倡平衡的膳食结构;再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谨和五味,以食(味)养生,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以食(味)养疾,如病后饮食调养等。
3.3 起居有常,不安作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正常的劳动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房劳过度则伤肾,过度安逸则易致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体质虚弱[13]。
3.4 调摄精神,和调情志
《内经》养生理论强调精神的调摄,认为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达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天年”。这种神形统一的整体观,是精神养生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且已经被现代医学心理学所肯定[14]。
3.4.1 顺时调神
《内经》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神志变化应与四时之气保持一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充分体现《内经》顺时调神的养生方法。
3.4.2 恬谈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恬淡虚无”,是指思想安闲清静而无杂念的状态。清静神养生思想始于老庄,虽然思想消极,但就养生而言,却是大有益处。于睿等[15]认为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3.4.3 调和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应。过度的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发生多种疾病[16]。所以对于养生而言,重视情志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3.5 和于术数,勤于锻炼
“和于术数”即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之法,或《素问•阴阳应象大沦》中“七损八益”,《灵枢•本神》中“长生久视”之类。《内经》养生理论强调在重视精神修养的同时,也注重形体的锻炼,主张通过锻炼形体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7]。
3.5.1 导引按
彭旭明[18]认为《内经》虽没有记载导引的具体动作及呼吸吐纳的方法,但强调了一年四季有规律性的起居及调神、调志在导引养生中的重要性。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治宜导引按。”
3.5.2 呼吸吐纳
刘小华[19]提出吐纳服气经历了由外丹到内丹的演变过程,《内经》提倡“采身心并练、内外兼修之长”,通过精气神之内练,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效,将人体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生命中枢中的元阴互相置换,返还媾胎之初的原始生命状态,从而使衰老机制得到逆转,生生之化不绝,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3.6 男女有别,养血固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而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所以在老年人的养生过程中,女子主要以养血为主,而男子则应该注意调理肝肾的功能,尽量避免肾精过早的枯竭[20]。
4 结语
《内经》养生理论有着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该理论把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反过来作为手段,将目的与手段相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医养生的独到之处。随着《内经》养生理论日渐受到重视,应在认识这种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以其固有的“返璞归真”的特点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霞.《内经》养生理论与《周易》内在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56.
[2] 崔勿骄.从《周易》与《内经》看养生学思想渊源[J].内蒙占中医药,2002,(6):36.
[3] 尹亚东,刘书红.《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养生思想初探[J].河南中医,2002,22(3):71.
[4] 陈力.略论《老子》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23.
[5] 孙松辉.《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观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33.
[6] 周章玲,赵红.《内经》时间养生思想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6):6.
[7] 党炳林.简论《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J].陕西中医,2003,24(10):948.
[8] 王玉芳.浅析《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指导原则[J].河南中医,2005,25(1):15-16.
[9] 周少林,林汉芳.从《黄帝内经》谈顺应四时养生[J]. 甘肃中医,2006,19(12):1.
[10] 任占敏,常淑华.《黄帝内经》养生、康复思想探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13(4):53.
[11] 陈静.《黄帝内经》养生学说浅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0(6):5.
[12] 胡静.《黄帝内经》养生观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6):1085.
[13] 孙守信,石淑慧.《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2):7.
[14] 胡西美.浅谈中医学的养生观[J].甘肃中医,2003,16(3):1-3.
[15] 于睿,成泽东.《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77.
[16] 吴静,周永莲.《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18(4):51.
[17] 李海权,孙文罡.《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33.
[18] 彭旭明.《黄帝内经》中按摩与导引探微[J].按摩与导引,2005,21(8):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阴阳者,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规律,是四季养生的根本,养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适时进行四时调摄。不然,就会像张景岳《类经》中说的一样:“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为病也。”可见,春夏养阳,能预防秋冬之寒病。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所以此时的防寒保暖依然非常重要。因为此时虽然阳气渐生,但阴寒却未退尽,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倒春寒”,让天气突然返回寒冷的“冬季”,所以大家要做到“春不忙减衣”,要学会“春捂秋冻”。所谓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俗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古代的很多医学典籍中,都曾经对“春捂”进行过正确的论述,《摄生消息论》中就说过:“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里说得非常明白,冬天的衣服不可一下子减去过多,要循序渐退,慢慢减少,才能防止阳气丧失,病魔侵入。
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春捂 ”,现在已经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答案。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在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注意,如果寒流袭来,“花开又被风吹落”时,要及时增加衣服,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天气预报,一定要在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小时~48小时内添加衣服,晚了就是雨后送伞,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了。至于什么天气加衣服,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就是该捂的信号了。
一旦衣服添加上去,也不要一见天气回暖就马上减下来,如果减得太快,仍然会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不良后果。那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将衣服减下来呢?医学研究表明,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捂上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才能适应。减得太快依然会冻出病来。
“春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经验之谈,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因为这种“捂”必定是有限度的,它是指正常气候下的养生方法,一旦有了特殊情况,要学会随机应变,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然,就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