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术论文

生物学术论文

时间:2022-12-29 23:08:15

生物学术论文

第1篇

一、教学改革

1.PBL问题设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选定的内容编写PBL提纲,设计若干问题,提出教学的总体要求及预期目标。PBL教学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故问题的设计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各章教学过程中按照大纲要求设计了若干问题。例如,基因工程制药PBL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详细说明基因工程制药工艺过程,并根据各自生产实例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基因的获得方法及原理?将目的DN段与载体重组的原理及方法?构建基因工程菌或工程细胞的原理及方法?重组工程菌的发酵工艺及特点?同时请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实现高效表达的措施有哪些?请谈谈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与化学药物的区别?常做哪些项目分析?再例如讲到转基因技术制药,请同学们结合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探讨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并进一步思考转基因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完成课程讲授后PBL问题:思考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恶性肿瘤、SARS等,请运用所学知识开发相关的预防、治疗药物或诊断试剂,并阐明原理及方法?

2.PBL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采用个人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的方法。首先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6人,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内容,如基因工程制药这章,每组各选定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各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先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所提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在组内展开讨论,形成报告,并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由小组成员向所有同学陈述自己小组的成果。教师及其他同学可针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对有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可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知识体系,针对其中重点难点做进一步精讲,并注意将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纵横联系起来,对仍有未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解决,并给予指导。成绩评定在PBL教学中,教师根据各组学生的介绍及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对每位同学分别评定成绩,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二、实施效果当采用PBL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往学生课堂上只注重听教师讲授知识,记好笔记,很少提问,课堂气氛较呆板,采用PBL教学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问明显增多且思维活跃,有的是针对所学的知识难点,有的是对扩展的知识,并且会针对某些热点问题与同学与教师展开讨论,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大纲的内容,对知识涉猎更宽更深更新。采用结合PBL模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比较,学生成绩有了一定提高,平均分较上一年度提高了3.7分。特别是主观题回答中,有些问题在教材中没有直接答案,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采用将PBL和LBL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学生得分率明显高于未实施PBL教学的学生。

三、讨论

1.1PBL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的优点采用PBL教学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在讲台上介绍,与同学之间的讨论辩论,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PBL教学法的运用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教学技巧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悉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程节奏等技巧,故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

2.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本课程开设在药学本科大四上学期,到课程后期小部分学生会由于双选会、考研等原因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而PBL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外消耗很多时间搜集各种资料,进而影响学生的其他安排,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很好的参与到PBL教学中来。在今后的教学中预备通过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及进度,改革成绩评定方式,调整学生成绩评定标准,提高平时成绩比例等,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参与到本课程学习中。

作者:王俊王芳张开莲单位:泸州医学院药学院

第2篇

古人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根据学生出席卡反馈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提出的课程外延内容作陈述,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观点和意见,增加学生发言机会,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学形式的开放

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只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过程。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定位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既重视教师的“教”—教会学生学习,又重视学生的“学”—学会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辩式、问题式等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网络教学平台,这无疑是教学方法的一大进步,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的作用。针对“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部分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讨论是授课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写综述性论文,鼓励学生发表,并要求学生在课堂试讲,陈述个人观点。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每周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性的完成,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研究测试中心,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精神世界的开放,从而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的特征。开放式教学认为,面对知识的学习师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有主导作用的主体,学生是有研究探索的主体,二者的主客体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相互转化。教师由于闻道在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策略,是研究的先行者、组织者。但师生在知识、经验上的差异不能造成人格上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研究能力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应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情感、意愿等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中往往蕴藏着创造性的萌芽,对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予以及时的肯定。开放教学理论认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刺激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开放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4教学效果分析

授课结束后,我们利用同一套试题对开放教学班和正常教学班进行了闭卷测试,卷面总分100分,我们对两个班级的卷面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平均成绩等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表1可看出,开放式教学班最高成绩为96分,正常班为93分,开放式教学班平均成绩显著高于(P<0.01)正常班,正常班最低分低于开放式教学班9分,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在开放式教学班均高于正常班,不及格人数在正常班多于开放式教学班。这些指标反映出,开放式教学班教学效果优于正常教学班。试卷题型包括填空(10分)、选择(20分)、术语解释(20分)、判断(10分),简答(20分)和论述(20)六种题型。其中,客观题60分,主观题40分。对卷面主观题和客观题等在两个班的得分进行了统计(见表2)。客观题得分在开放式教学班和正常教学班差异不明显,主观题得分差异比较明显,差距接近9分,两个班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术语解释4个题型的平均得分都比较接近,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开放式教学班的均分均显著(P<0.05)高于正常教学班,差距均在4分以上,说明开放式教学班学生对主观知识的掌握优于正常教学班。

5讨论

开放式教学是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它是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教学系统的改革。生物技术概论是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动物科学、水产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他们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与农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等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而且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想象力有所启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能掌握和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以及研究原理,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制定分子水平研究路线的能力。本研究将开放式教学引入生物技术概论,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构建了生物技术概论开放式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6结语

第3篇

一、利用多媒体工具突破重案点知识

学生对一堂课的重难点部分能否充分理解和掌握是一堂优质课的重要指标。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几乎每堂课都会有重难点部分,如何有效突破这些重难点知识是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高中生物学科中,重难点知识往往都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要想理解这些抽象的重难点知识,往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一能力恰恰是大多数高中生所欠缺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化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将抽象的文字化的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在形象的知识面前,学生的学习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就拿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来说,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通过常规的实验器材又很难把这个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工具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Flash课件,将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可以看到一个形象的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利用多媒体工具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删减,而经过删减后的教学内容容易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单薄,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二是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三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被切割,知识显得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怎样才能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呢?多媒体工具就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了。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教师需要一字一笔地将重要的教学内容写在黑板上,形成板书,这样的方式不但效率低下,内容量也十分有限。而有了多媒体信息工具就完全改变了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先准备好,到了课堂上直接运用电子白板,在几秒钟内就将教学内容呈现到学生眼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密度。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围绕着各类生物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理论知识的传授相比,实验教学活动往往对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要求更高,在课堂环境下,很多的生物实验都是无法正常开展的,而这些实验偏偏对知识的讲解又非常重要,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就拿“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来说,这其中涉及到的“渗透原理”是一个难点问题,而突破这个难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以直观的实验来化解难点,然而,渗透实验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观察到漏斗中液面的变化,不仅如此,水分子透过玻璃纸的过程是一个微观的过程,用肉眼根本就无法观察到,这样就使得这个实验失去了课堂实验的价值。然而,这个实验本身对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至关重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工具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来演示漏斗中液面所产生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将玻璃纸两侧的溶液进行放大处理,并绘制出水分子渗透的整个过程,使得学生一眼就能看明白液面的升高是水分子渗透进半透膜所造成的,这样学生就直接抓住了渗透作用概念的核心,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工具的优势远不止以上提到的几点,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善加利用这个有效的教具,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努力规避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以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来为生物教学活动加分。

作者:张海兵 单位:江苏启东市吕市中学

第4篇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的活动规律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更多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心脏制造成跳动的动态节奏;“动脉血”用鲜红色表示,“静脉血”用暗红色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用“红细胞”的运动代表;毛细血管制作成动画来响应机体循环中各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和血液颜色在与气体交换后的变化形式。这样,我们会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心脏”跳动的频率,“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变过程,学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学生一定会更快地体会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意义,一定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信息技术教学能实现生物教学中微观向宏观的转变

微观性在中学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如,细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这节就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繁衍和分化;癌变和衰老等一切关于微观生物学的实质,但其微观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碍,也让初学者很难迈出这第一步门槛,造成很多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的语言叙述、板书的描写、模型的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逼迫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述“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节内容效果会大大不同,通过色彩形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整体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整体的印象,之后演示细胞质基质部分闪动方式和颜色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更好地区分开。接着逐一对细胞器进行逐一的扩大和特写,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实验经常会被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无法实施。这样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空讲实验,学生也只能勉强地熟记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现在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为中学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抓内容,要勤于动手,不应一味地依靠现在的教育科技,这样会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阻碍。课中教师注视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线导致学生不能清楚地辨别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观的语言很难叙述问题,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毕竟计算机只是创造环境让人们交流、分享隐形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选优取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体而言,现在教育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对生活现象和有关知识表现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更可以很好地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良,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等。可同时也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是相互依靠、互相补充的,把两种教育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取之长,去其短,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蒲彩虹 单位:新疆阿克苏市第六中学

第5篇

实验班和普通班的成绩比较通过对照实验随机抽取进行生物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班级与未进行整合的班级进行对照。由以下的数据,加以分析:运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将一学期学生成绩统计出来,加以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实验班的成绩比普通班级平均分约高了八分。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整合课程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喜爱程度,也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活跃的,良好的,感兴趣的课堂认真学习,轻松获得知识。

2实验的分析

访问调查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通过对进行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班级学生与未整合的同时进行问卷访问调查,通过调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整合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作用不明显;第二,实行整合课程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较明显的作用;第三,实行整合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信息素养有着一定的作用。总而言之,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的整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带有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总之,课程整合益处甚多。

3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的课程整合的优点

3.1能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过去,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老师枯燥乏味的书面知识中昏昏欲睡,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完全没有学生该有的青春朝气与蓬勃。学生们喜爱的是精彩的课堂,有兴趣的课程,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的课程整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学生想要听课的动机。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如情景模式,课外活动,精彩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全面的感官信息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有效地达到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

3.2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视频信息,给学生感官的享受。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可以寓情于景,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故事或者幽默的语言来描述书本当中枯燥乏味的东西,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热爱,从而能够自己独立去研究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技能。

3.3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就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路标,引导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在课程整合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中抽象的知识进行改编,以儿歌或者图像的形式输出,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在记忆生物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时,可以用携(撷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单(甲硫氨酸又称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这样一句话就可以将所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概括起来,记忆简单,易于学生接受。

3.4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归拢,能让教师的知识层面更加广阔,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使教师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课堂交流。另外,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化。与之相应的,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结论

第6篇

高校是较早利用物联网技术的阵地之一。凭借在红外激光、无线通信、自动识别、传感射频、认证编址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尤其是RFID技术的广泛使用,如校园卡、门禁卡等,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实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校园内的大规模集成化应用,而且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特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讯部门与部分高校签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协议为校园电子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射频卡(校园卡)或手机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进行快捷注册,在公寓门禁管理、图书借阅等方面进行自主识别,在就餐消费、电费、网费缴纳等领域实现便捷支付。在安全系统领域,如对学生进行识别、定位、查询、管理等方面,也开始有了初步探索。

二、高校学生管理应用物联网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达到2700余万人。高校的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大学新校区建设、后勤管理社会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的逐渐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独立化,迫切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近年来,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改革不断扩大与深化引发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矛盾频发,涉及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互联网正全方位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被互联网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高校学生正遭受着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史无前例的猛烈冲击。尤其是进入“微”时代后,手机客户终端的无限延伸已经使得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丧失、团结协作理念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频发的自杀、校园暴力、偷盗、网络犯罪等恶性极端事件,对高校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参与者的辅导员,鉴于当下“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状态和“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的收入状况,无法调动自身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部分高校存在辅导员配备不足、工作繁杂、职责不明等问题,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力不从心,效率不高。加之辅导员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几乎要面向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大量时间都要用在执行各部门布置的任务上,学生的全面细致管理受到极大影响。将物联网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接轨,把物联网与学生安全管理、学风建设、心理健康管理、贫困生资助管理、课外活动监控等结合起来,实现“感知管理”,从而把握主动权,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危机并改变工作滞后的局面。

三、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抓两头、略中间”的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管理漏洞,问题频发。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多向性优势,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改变以往工作对象受限的现状,全面发现、掌握和解决更多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深层次问题,使更多学生同时接受全方位管理成为可能,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现实时空走向网络时空,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在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上的创新。学校将RFID识别标签嵌入校园卡、学生证、门禁卡或手机卡中,在校园全覆盖范围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实时监控。网络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实时地对学生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通过这种工作模式,可以突破以往校园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层层传递烦琐和管理应急反应慢的局限,使学生的各类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至校园网络系统,第一时间做出事态分类甄别。

1.实时考勤反馈促学风

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由于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受到目标缺失、生活散漫、社会工作与学习安排不当、网络成瘾、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每天睡到日三杆,上课时间不到班,上课懒把课本翻,整堂只把手机玩”的现状,学习风气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务部门可通过嵌在学生校园卡、手机卡中的电子标签发送信号,由各个教室设置电子监控感应器(摄像头、感应器等)进行接收,网络自动进行到课学生信息核对,统计缺勤学生信息并传递给辅导员或学生本人,督促学生出勤。为杜绝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电子感应设备感受到嵌在手机卡内的电子标签所发出的信号后,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判断、定位,提示上课教师及时制止,或者自行将手机锁屏,让学生在课堂内无法正常使用手机。

2.智能校园监控保安全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火灾、偷盗、斗殴、死亡事件频发,让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猝不及防。高校管理人员对各类事件、隐患不能提前预判,应对起来相当被动。大多数高校为了扩招,校园面积增大,建筑增多,师生人数上升,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证。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管理进行智能化、实时化监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时段、全方位智能监管。高校一般都能将分散在校园各处独立的监控录像进行联网,对校园安全情况进行录像、监管。但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人员缺岗时不能及时反馈,存在一定缺陷。为改善现有的监控设备监测单一的局面,高校可在校园的危险区域或监控盲区,如池塘、顶楼、施工场所、治安死角等场所设置RFID电子标签,当学生进入这些区域的识别范围时,由网络上传信息进行身份自动识别,并发出语音警示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或离开危险区域。同时,校方安保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接到警报进行现场处理。为防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行偷盗、聚集等行为,高校可在教学区、生活区等限制校外人员进出的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和电子报警器,当发现可疑人员进入学生宿舍时,或者当公共场所发生斗殴或聚集事件时,监控录像会自动采集图像信息进行上传,进行甄别、预警,电子报警器则会通知安保人员及时到达现场进行事件处理;在学校门口、公寓楼门口安装电磁开关和读卡机等进出控制系统,对通行位置、通行人员身份、通行时间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生学生在非正常时间离校出走事件时,可立即显示、打印和报警,提示辅导员或保卫部门及时做出反应。

3.远程诊疗心理问题学生

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困难、过分依赖网络、角色转换与适应慢以及学习生活压力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目前,高校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的聚集地,心理不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出现自卑、抑郁、偏执、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症状。虽然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自助中心,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治疗,但部分学生不能主动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愿进行心理辅导。高校每学期进行心理测评,虽然可以有目的地关注部分问题学生,但“踏着铃声进课堂,宿舍内外无声响,互联网络诉衷肠”的生活模式,也让高校辅导员无法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学生离校出走、自杀后不能及时得知信息的局面。因此,高校可以为学生配发简易的医疗传感设备,对在校学生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学生的生理指标数据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送到心理自助中心,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关注和心理辅导,及早介入,有效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校园文体活动自主选择

除去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高校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课余时间所参与的活动也不尽相同。将所有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文体活动的传统方式既费时费力,又让学生感觉是被强迫参与。所以,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物联网的使用,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学生在入校之初填写的个人兴趣爱好,建立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每天可通过微信平台、QQ、电子邮件等形式将即将举办的各种活动信息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对应的学生,让学生可根据时间自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实时反馈参与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5.智能服务学生生活

物联网技术在服务学生生活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以购买火车票为例,传统的车站售票、代售点售票虽然是学生群体的惯性购票方式,但较浪费时间。网络时代,通过互联网电子支付平台预订车票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学校后勤部门可以利用物联网为学生购买往返车票提供便利。在开学或者放假前夕,物联网络可根据已统计汇总的各个学生的乘车区间信息,自动将票务信息推送至各手机终端或者个人认证平台上,并链接网络购票系统、个人银行卡、电子支付认证系统。学生只需用手机或者认证平台选择所乘车次,点击确认,无须其他操作则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购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许多学生解决“买票难”、“忘买票”等问题。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利用在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奖贷工作中。物联网可以将建立贫困档案学生的消费信息向财务系统进行实时反馈,实现资助资金的自主发放和使用管理。

四、结语

第7篇

一、生物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1、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专家——赵术珍博士副研究员

2、上海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应用专家王冬博士来我校讲学

3、规范标准凝聚共识发酵蛋白前景广阔——访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章亭洲博士

4、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简介——有害生物与环境安全学科

5、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生物工程部数学模型专家吴新一博士来兰州讲学

6、英国生物海洋学家克森博士来海洋局二所讲学

7、生物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专访北大未名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潘爱华博士

8、责任赢得机遇创新引领行业——访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守军博士

9、国际翘楚顶端科技——记众森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执行总裁吴炯博士

10、变废为宝的生物“魔术师”——记苏州先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旭博士 >>>>>快速掌握学术论文写法——题目的大小

11、生物医药有望甩掉“舶来品”——专访工业化无血清细胞培养专家罗顺博士

12、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13、丹尼斯克:专注益生菌关注人体健康——专访丹尼斯克生物活性产品事业部大中国区工业总监金苏博士

14、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简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

1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标准

二、大学生物博士论文题目大全集:

1、微量元素的辛勤耕耘者——记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朱年华博士

2、在生物基因的世界里遨游——记着名学者邹丹博士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标准(下)

4、我国生物医学领域博士学位获得者发表SCI论文情况

5、自主创新推动基因检测产业化——记嘉兴汇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滨博士

6、沐浴春风共发展——访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泽林博士

7、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博士论文答辩通过

8、王明伟博士谈商品经济下的生物技术

9、用高级技术训练运动员——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艾里尔博士在宁讲学全文

10、我国农业生物物理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通过论文答辩

11、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医药博士论坛

12、云南省生物产业与生物经济发展论坛举行百名留学博士发表《昆明宣言》

13、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书记生物医用金属功能材料方面学术带头人《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学术会》生物功能材料分会场副主席硕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振涛博士

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族人民以大大相传的形式所传承下的一种文化想象,例如民俗活动、民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口头传统、传统手工技能、同宇宙和自然界有关的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维系区域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还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在不少社会群体看来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老土的信息,面对传统文化往往采取一种摒弃或者是鄙夷的态度,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深入,我国不少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局面,如何扭转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的这一结局,成为我国打造文化强国的重要出发点。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工作、发展工作相关的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与优化,财政部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传承工作以及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一系列现代化科学技术被陆续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等工作中,并通过宣传手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工作的开展。“文化生态”就是一种“人文环境”,“人”作为“文化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在“文化生态”构建工作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需要依靠“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教育与媒体作为影响“人”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从教育与媒体入手提升“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使“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以及传承工作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一个庞大的教育组织体系,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渗透到教育体系,创建与非物质文化有关的教育系统、学科体系、教学制度,使教育能够成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工作、传承工作与发展工作的重要途径。艺术作为记载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结合到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继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现状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之间的不断融合,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与优化,但是从整体发展视角来看,受教育课程设置、艺术课程实践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在融合过程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传承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一)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现如今,艺术教育工作备受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组织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大中小学长期陷入到“智育第一”、“智育唯一”的思想下,大中小学校均以智育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智育教育活动,所创建的教育体系、管理制度均为智育服务。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设置课程,还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所运用的教学设备、考核制度均为智育提供服务,与艺术课程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完全无法满足艺术课程实际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将现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增设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视唱练耳、形体艺术等艺术课程,这些课程绝大多数均属于非艺术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不少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时,并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未开设民间艺术鉴赏等课程,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艺术课程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尽管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等课程均涉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等课程中所占据的比例并不大,完全没有满足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等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艺术课程实践现状

在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个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关注度极高,大学生时常会参加一些由电视台所举办的文艺活动、由学校所举办的文艺演出、由个人所具备的艺术交流活动。但是大学生所参加的这些艺术活动均以“流行文化”为主导,传统文化元素很少出现,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流行文化”的侵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不仅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还关系到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否能够突出本国特色。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共同需求。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现状,从中我们查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在融合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想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高校艺术教育更好的融合到一起,需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

(一)目标

目标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时,只有拥有正确的教育目标,才能够达到实施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我们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着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制定系统、全面的目标,确保目标的可行性与发展性。就“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言,教师在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视唱练耳、形体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授课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将专业的传统艺术理念、传统绘画方法、民乐练法、传统演唱方法等非物质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实现对艺术概论、美术鉴赏、民乐鉴赏、视唱练耳、形体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授课内容的丰富与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更能够灵活掌握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就“过程与方法目标”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需要将传统文化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正确掌握民乐、绘画、舞蹈的技巧与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想法,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非物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内容

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时,将民间艺术概论、中国传统歌舞、民族音乐欣赏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课程融入到艺术课程体系中,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构建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渗透到艺术教育教学中,将“多元化”作为艺术教育导向,将欣赏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够正视欣赏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传统艺术欣赏为起点,学习传统艺术理论,开展传统艺术实践,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不断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首先,教师在欣赏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民间音乐创作成果、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到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以及舞蹈鉴赏课程中,运用巧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民间音乐创作成果、民间舞蹈艺术,有效拉近学生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教师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注重对传统艺术理论知识的讲解,灵活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传统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直观、系统的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对传统艺术理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结合到一起,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建筑遗迹等内容引入到实践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引导,让学生能够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在实践中领略民间艺术的深厚内涵。

(三)形式

高校在选择艺术教学形式时,教师需要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媒介组织学生开展艺术教学活动,为学生开展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艺术教育活动中,使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能够成为民族艺术精神的承载体。为此,高校应充分调动现有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不断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深化高校民族艺术教育内涵,突出高校民族艺术教育的地域特色。例如,学校可邀请民间的老艺人为大学生表演民间“绝活”,例如“打铁花”、“变脸”等,以活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族艺术教育的说服力。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引导学生建设与民间艺术有关的学生社团,例如古筝艺术社团、民间剪纸社团、京剧社团、豫剧社团、黄梅戏社团、民舞社团等。

四、结语

第9篇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物哲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40多年来我国生物哲学的研究历史、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的考察,旨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促进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

建国以前,我国的生物哲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区”,1949年新的号召,形成了一支由生物学家、生物学史工作者和哲学家及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突出体现了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著名科学家率先垂范,积极参与生物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关于生物哲学的研究被看作是生物学界本身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一些著名生物学家舍得花时间从事生物哲学的研究,撰写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专著。在老一辈科学家中,童第周是最早进行生物哲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实验胚胎学中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的核质关系,提出了细胞质在动物胚胎发育中控制细胞核的崭新见解,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40〕这一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遗传学家方宗熙对进化论哲学颇有研究,生前发表过不少研究论著。其中《生命发展的辩证法》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辩证法,是70年代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代表作。〔41〕原生动物学家张作人也长期悉心研究生物哲学问题。他积几十年教学与科研的心得体会,广采博引古今中外的生物学史料和当代生物学的新成就,写成了《生物哲学》一书,对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哲学考察。〔42〕植物分类学家陈世骧以进化论和分类学哲学问题研究见长。他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从哲学的大视野对物种概念进行了新概括,提出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新概念,把林奈的“物种不变论”和达尔文的“物种可变论”统一了起来。〔43〕这个观点提出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当然,我国热心于生物哲学研究的生物学家远不止上述这么多。像遗传学家谈家桢、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沈淑敏、生态学家马世骏等对有关生物哲学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发表了一系列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使得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生物学家以外,还有一些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对生物哲学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直接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丁达夫专门探讨了生物学的自主论与还原论问题。他们认为,与已知的物理学规律相比较,生物规律处于更高级的层次。所以绝对的还原论是不可能的。〔44〕这是物理学家对生物学还原论问题的精彩论述,使得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大为增色。

⑵哲学家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主力军 我国生物哲学研究人员主要来自社科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和较扎实的生物学功底,所以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主要是由哲学家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研究并完成的。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第一部理论专著《达尔文学说与哲学》就是由哲学家舒炜光撰写的。这部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达尔文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了全面分析与探索,是50年代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45 〕哲学家胡文耕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在不同时期发表过多部(篇)生物哲学论著,可视作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新作《信息、脑与意识》一书对心身问题、脑与意识的复杂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讨论,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46〕哲学家邱仁宗主要致力于生命伦理与道德的研究,他的《生命伦理学》一书论述了有关生殖技术的伦理及安乐死问题,填补了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47〕哲学家余谋昌在生态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是我国生态哲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撰写的《生态学哲学》一书对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哲学反思,发人深省。〔48〕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哲学家王志康在进化论哲学研究方独树一帜。他在《突变与进化》一书中专门探讨了突变概念的演变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90年代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又一部力作。〔49〕由于上述这些研究者同时兼有生物学与哲学理论知识,因此,他们所探讨的问题都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而并非一些零散的、直感的哲理性体会。

⑶生物学史是生物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生物学史工作者十分关注和投身于生物哲学的研究,他们在生物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常常深入探索某个案例而阐发其中的哲学问题,这样他们既为相关方面的生物学史行家,又较好地解决了所探讨的生物哲学问题。例如,李佩珊对遗传学史及其哲学问题,潘承湘对细胞学说史及其哲学问题,张秉伦对人类进化史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都属此例。另一方面,我们许多生物哲学研究者也都是生物学史研究的活跃分子,他们把生物学史与生物哲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生物学史个案研究来拓展、深化生物哲学的研究。例如卢继传、傅杰青都是这样的“两栖”学者,他们的研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4 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建议

勿容置疑,建国40多年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对我国生物学与哲学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化学哲学、地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笔者以为,需要深刻反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我国目前生物哲学研究基本上是分散的、单打一的方式,研究者各自为阵,缺乏组织与协调。所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至今没有撰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生物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应该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尽快撰写出一批有份量的生物哲学论著,使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跃入一个新台阶。

第二、我国生物哲学研究涉猎领域虽然比较广泛,但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生物学(生物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目前,国际学术界已经将生物社会学问题作为生物哲学研究的重点,它体现了当代国际生物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开展生物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学术界应及时地调整研究方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我国生物哲学研究队伍实现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但这支队伍目前主要依托老一辈学者,中青年学者尚未形成中坚力量,从长远来看显得后备力量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加快中青年生物哲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起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使之担当起走向21世纪的历史重任。

第四、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应加快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在研究成果上互通信息,在学术思想上交融互补。要尽快加入国际生物哲学研究组织(ishpssb),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哲学界的学术活动, 使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走向世界。

目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年代,生物哲学研究者感到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争取在未来的几年里,使我国的生物哲学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与突破,为胜利跨入21世纪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40〕童第周:生物科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2〕张作人:基因学说是预成论的翻版,自然辩证法杂志, 1995年第3期。

〔3〕吴汝康:国外生物学研究的两种唯心主义倾向,光明日报, 1978.7.19。

〔4〕袁明:自然科学和阶级斗争,自然辩证法杂志,1974年第1期。

〔5〕黄国桢:现代科学对生命本质的揭示, 郑州工学院学报(哲社版),1983年。

〔6〕胡文耕:分子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7〕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8〕汪德耀:细胞分裂问题的辩证法,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

〔9〕同〔6〕。

〔10〕胡文耕:遗传物质认识史,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年第4 期,1980年第2期。

〔11〕吴乃虎:基因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第4期。

〔12〕朱长超:大脑中的辩证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5 年第3期。

〔13〕傅世侠:一个值得注意的脑—意识理论的新观点,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第6期。

〔14〕晓新:脑区定位与整合生理特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年,第4期。

〔15〕胡恩厚:半脑人向裂脑人的挑战,光明日报,1985.9.16。

〔16〕钱俊生:全国生态哲学研讨观点综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年第3期。

〔17〕叶峻:论生物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年第3 期。

〔18〕李难:孟德尔学说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

〔19〕吴晓江:摩尔根创立基因论的方法论模式,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年第5期。

〔20〕张春美:略论德弗里斯重新发现分离定律的方法论特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5期。

〔21〕郑经纬:从沃森—克里克dna结构模型的成功, 看自然科学方法论对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8期。

〔22〕汪云九:试论“数学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通报,1978年第8期。

〔23〕顾凡及: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百科知识,1982年第12期。

〔24〕叶永在:生物全息律与辩证法,福建论坛,1984年第5期。

〔25〕肖效武:全息生物学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26〕叶永在、卢继传:评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4期。

〔27〕钱学森:现代科学体系结构,哲学研究,1982年第3期。

〔28〕董国安:论生物学的自主性,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2 年第10期。

〔29〕王全志:还原方法与还原论,哲学研究,1982年第12期。

〔30〕张秉伦:“劳动创造人”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1期。

〔31〕赵寿元:劳动选择了人,复旦学报(社科版),1981 年第1期。

〔32〕朱长超:是劳动创造了人,还是劳动选择了人,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5期。

〔33〕郭华庆:恩格斯对人类起源理论的奠基性贡献,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9期。

〔34〕许志远:劳动创造了“智人”,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5期。

〔35〕张培炎:人类起源的哲学论争及其实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4期。

〔36〕黄友谋:社会生物学有待重新评价,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第2期。

〔37〕朱长超:应当冷静地对待社会生物学,自然辩证法报,1983.7.25。

〔38〕张青棋:社会生物学理论模式述评,学术界,1992年第1期。

〔39〕卢启文:现代综合进化论与社会生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3期。

〔41〕方宗熙:生命发展的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2〕张作人:生物哲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43〕陈世骧:进化论的若干基本概念,百科知识,1982年第4期。

〔44〕丁达夫:论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统一,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年第5期。

〔45〕舒炜光:达尔文学说与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6〕胡文耕:信息、脑与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10篇

1月7日(星期六)

1月8日(星期日)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金融 1020105

27007 应用文写作

国际贸易 1020109

27007 应用文写作

工商管理  1020176

27007 应用文写作

27378 微观经济学

27095 生产与运作管理

会计 1020203

27007 应用文写作

27092 财务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1020205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0164 劳动经济学

市场营销 1020207

27007 应用文写作

旅游管理 1020209

00187 旅游经济学

27010 旅游学概论

00194 旅游法规

00192 旅游市场学

27007 应用文写作

物流管理 1020228

07008 采购与仓储管理

07032 运输与配送

07802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采购与供应管理 1020265

05732 采购过程与合同管理

05727 采购原理与战略

05729 国际物流

05730 采购环境与供应市场分析

05731 采购绩效测量与商业分析

法律 1030112

20245 刑法学

社会工作与管理 1030202

00274 社会政策与法规

27035 物业管理

27034人口与环境

27033 劳动与就业

小学教育 1040103

29766 现代教师学

心理健康教育 1040109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日语 1050208

00606 基础日语(二)

27006 日语写作基础

00844 日语阅读(二)

00608 日本国概况

商务英语 1050226

27021 外贸英语函电

艺术设计 1050436

00504 艺术概论

动画设计 1050441

05712 艺术设计基础

04503 动画概论

游戏艺术设计 1050459

00504 艺术概论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1080301

02189 机械制造基础

房屋建筑工程 1080801

00170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2394 房屋建筑学

化工工艺 1081201

02481 物理化学(三)

02175 分析化学(一)

27056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03146 化工原理(二)

烹饪工艺 1081305

02530 烹饪器械及设备

02526 烹饪工艺学

02525 烹饪原料学

02531 面点工艺学

02532 筵席设计及餐厅服务

02529 烹饪卫生学

27066 餐饮管理

中药学 1100803

02975 方剂学(一)

02974 中药学(一)

03037 药用植物学

03042 中药炮制学

03035 有机化学(四)

企业管理 5020258

27869 经济学基础

27875 企业经营管理

27872 会计基础

27092 财务管理学

27707 经济应用数学

财务与会计 5020297

27869 经济学基础

27987 成本会计

27872 会计基础

27092 财务管理学

27874 财政与金融

27707 经济应用数学

秘书 5050102

27785 秘书实务

27782 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

27781 现代汉语基础

机电 5080335

27966 电工与电子技术

27875 企业经营管理

27973 农业机械运用及管理

27962 机械设计基础

27980 农村供电

27963 机械制图与公差

27982 电机电器维修

农业经济管理

5090601

27869 经济学基础

27875 企业经营管理

27872 会计基础

00135 农业经济与管理

27707 经济应用数学

农艺 5090630

27802 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

27705 养殖业概论

27809 植物保护学

00130 作物栽培学(一)

27838 设施园艺

00135 农业经济与管理

审计学 2020117

06069 审计学原理

06071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06070 审计技术方法

06074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04609 审计准则

06075 经济效益审计

06195 企业审计实务

金融管理 2020120

11002 公司法与企业法

04723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

27086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27084 金融计量分析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工商管理 2020142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30446 现代项目管理

27092 财务管理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20173

271871 国际运输与保险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27186 制单结汇与报关实务

27183 国际经济学

会计 2020204

11002 公司法与企业法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27350 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市场营销 2020208

11002 公司法与企业法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27354 服务营销学

旅游管理 2020210

27124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27126 旅游市场营销

27127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27092 财务管理学

27132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27130 旅游消费行为

电子商务 2020216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人力资源管理 2020218

06092 工作分析

30466 员工关系管理

05963 绩效管理

06091 薪酬管理

30584 员工培训管理

06090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商务管理 2020226

00937 政府、政策与经济学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00938 组织行为学(二)

物流管理 2020229

03364 供应链物流学

03365 物流运输管理

07725 物流规划

03361 企业物流

公共管理

2020267

08749 行政职业能力测评

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

工程管理 2020279

00174 建筑工程概论

28887 土木工程概论

06961 工程财务

28888 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28898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28895 建筑施工技术

采购与供应管理 2020282

03615 采购绩效管理

27332 当代中国经济运行

03614 采购法务与合同管理

03618 采购项目管理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30203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78 社会统计学

27051 社会保险学

27052 社会福利思想

学前教育 2040102

28049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

28043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28046 学前音乐与美术教育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28045 学前教育思想史

28047 学前语言与社会教育

28048 学前科学与数学教育

教育管理 2040107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01839 中外教育史

心理健康教育 2040110

28778 心理档案建立与管理

28665 认知心理学

29656 儿童教育概论

小学教育 2040112

28067 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

28061 现代教育技术

01839 中外教育史

28065 大学数学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 2040202

29770 马列原著选读

29771 毛泽东思想概论专题

29772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

29773 政治学原理专题

29778 管理学专题

29776 社会学专题

体育教育 2040302

00486 运动生理学

00484 学校体育学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99 体育游戏

00495 体育保健学

秘书学 2050104

27007 应用文写作

27192 中国公文发展史

汉语言文学 2050105

27038 红楼梦研究

汉语言文学教育 2050113

29783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2978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英语 2050201

27037 语言学概论

27036 英语泛读(三)

日语 2050202

00610 高级日语(二)

00611 日语句法篇章法

00601 日语翻译

英语教育 2050206

27037 语言学概论

27036 英语泛读(三)

商务英语 2050218

05002 商务英语沟通

08958 BEC商务英语(一)

广告学 2050302

00639 广播电视广告

27416 广告法律法规

公共关系 2050309

03296 危机传播管理

美术 2050434

07071 中国美术史(二)

00504 艺术概论

05454 中国书法史

04324 中国篆刻史

07074 外国美术史

艺术设计 2050437

28685 设计原理

动画设计 2050438

03516 媒体艺术概论

03513 影视编导

03512 剧本写作

00736 中外美术史

游戏艺术设计 2050460

10043 游戏策划与管理

历史教育 2060102

00768 中国古代经济史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773 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28214 世界文化史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29788 近代国际关系史

数学教育 2070102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02012 实变与泛函分析初步

28122 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

29790 高等几何

物理教育 2070202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02035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02032 高等数学(三)

02040 理论力学(二)

化学教育 2070302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02058 化工基础

28151 代数初步

02055 中级有机化学

生物教育 2070402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02081 进化生物学

29797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29798 计算机辅助生物学教学

29799 动物生理学

29857 分子生物学

地理教育 2070702

29767 基础教育概论

02102 遥感概论

05037 区域分析与规划

02103 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29801 旅游地理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2080302

02213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02207 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器(PLC)

30455 数控机床

02211 自动化制造系统

27007 应用文写作

机电一体化工程 2080307

27108 多媒体技术

28440 测试技术

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 2080327

02222 模具制造工艺学

02218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02220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05787 数控编程

05799 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

05791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

27007 应用文写作

计算机及应用 2080702

27108 多媒体技术

电子工程 2080705

30451 无线传感器网络

2717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27108 多媒体技术

30452 数字图像技术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计算机通信工程 2080708

06541 现代通信技术

08413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27108 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网络(委托) 2080709

29945 嵌入式软件技术概论

03137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27108 多媒体技术

物联网工程 2080798

12572 物联网工程导论

12575 嵌入式系统设计

12577 智能数据处理

12581 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

12573 无线传感网技术

27108 多媒体技术

12585 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

建筑工程 2080806

02446 建筑设备

28887 土木工程概论

06006 地基处理技术

30456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

环境工程 2081102

2844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8490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

28525 环境分析与监测

29804 工程制图(二)

28529 环境化学

28531 环境微生物学

29760 环保设备设计

化学工程 2081203

27061 催化作用基础

27062 专业英语

30450 化工工艺学(二)

06115 化工传递过程

29665 精细化工概论

28520 化工技术经济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81308

01965 食品标准与法规

02634 生物化学(二)

03277 食品分析

03279 食品机械与设备

03280 食品工艺原理

04169 食品工程原理

营养、食品与健康 2081311

28851 医疗保险学

汽车维修与检测 2081726

04946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27391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08590 汽车维修企业管理

08587 汽车服务工程

27108 多媒体技术

28648 汽车传感器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委托) 2082208

27108 多媒体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82213

021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27173 工程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27108 多媒体技术

02117 信息组织

电子政务 2082218

03336 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

03338 政府经济学

27108 多媒体技术

03339 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园林 2090115

06637 园林树木学

06640 园林规划设计

04041 园林树木栽培

畜牧兽医 2090403

0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02794 动物遗传育种学

02797 家畜饲养管理学

28583 家畜解剖生理学

现代农业管理 2090615

00129 农业政策学(一)

02683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

06629 生物工程导论

06332 资源环境经济学

护理学 2100702

28851 医疗保险学

中药学 2100804

03038 中药化学

02974 中药学(一)

03046 中药药理学

05082 波谱学

03053 中药制剂分析

药学 2100805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61 药剂学(二)

02087 分子生物学

01759 药物化学(二)

02051 物理化学(二)

卫生事业管理 2100902

03062 卫生政策与法规

02867 卫生统计学

第11篇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栎 李冬娜 唐历波 单位:海南医学院理学院

第12篇

主体论文艺学分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欠缺:将人设定为面对整个世界的主体,忘记了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 world)。要超越主体论文艺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图式,我们就必须重新领受世界的原始结构:人在世界中,意味着他生存于天地之间,因此,人永远是天—地—人三元整体的构成,把世界理解为天—地—人三元结缘而成的整体是对世界的最恰当言说。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天—地—道—人称为域中四大,实际上说出了由域中四大结缘而成的世界结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17)此处的道脱离了天、地、人而又被当作独立本体,实属虚构。海德格尔在著名论文《物》中写道:“这种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纯然一元的转让的反射活动,我们称为世界。”(18)这便是广为人引用的世界四重结构说,与老子的域中四大说是同构的。然而,正如脱离了天地人的道是纯然的虚构,神的唯一属性也是并不实在地存在,所以,世界是而且只能是天—地—人三元构成的整体。《周易•系辞下传》对此有明晰言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19)天—地—人三元整体的存在是人的实践的前提和支撑,故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绝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人化自然的结果,而是天—地—人三元互动本身。以此原始而全新的世界观来审视文艺学的历史,便会发现:前现代的以天道主义/神道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学与现代的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文艺学都是片面的,最完整的文艺学体系乃是将世界领受为天—地—人三元整体而又承认人的主动性的新整体主义文艺学。因此,文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归纳为:天道主义/神道主义文艺学(前现代)人道主义/主体主义文艺学(现代)新整体论文艺学(后现代)。

前现代文艺学明确地将人道归结为天道/神道,虽正确地认识到了人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未能领受到人在文学艺术创造过程中的能动性,有把人的人道放得过低的毛病。主体论文艺学把人推到了最高主体的地位,固然激发了人在创作中的主动性,却忘记了下面的事实:1、人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将人道抽离于整体性的世界之道,既不符合世界的原始结构,也会使人道找不到最人道的发展方向;2、主体—客体的二分法将世界中的非人存在物都当作客体/手段质料,因而在对物的物性的忽略中伤害了物乃至整个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首普通的中国民歌看到无限制的征服对世界的伤害程度:一脚踢倒山/一拳捅破天/张口吞宇宙/革新地球翻/以大山做鞍/以大河做鞭/挺起胸膛/征服自然。(20)走向极端的主体主义在二十世纪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人文灾难,因而不受限制的主体主义是必须超越的,但这超越不是回到前现代文化去,而是要为人的人道找到最确切的位置。那么,人的人道的最确切位置是什么呢?1、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其主动性也是由实在的世界结构所支撑的,他上受惠于天,下托福于地,因而其主动性不能朝着破坏其基础的方向发展,而应赞天地之化育,守万物之生机,这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辨证关系对人道的最基本规定;2、既然人是天—地—人三元运动中的一元而又有主动性,那么,他在“赞天地之化育”和“守万物之生机”的同时也有权力发展自己的主动性。所以,新整体主义文艺学是对前主体论文艺学和主体论文艺学的共同超越,指向全新的文艺学形态。

新整体论文艺学是个开放的概念:所有真正超越了主体—客体二分法而又承认人的主动性的文艺学都是它的可能形态。从目前可以预见到的范围而言,下面三种文艺学将构成其主流形态:1、生态文艺学;2、新道论文艺学;3、存在论文艺学。

1、 生态文艺学

生态论文艺学是新整体论文艺学在当下的主要形态。它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出发,系统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超越主体论文艺学所推崇的人类至上观念和征服自然的学说。它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能将人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而应以生态系统整体的平衡为终极价值尺度,以生态伦理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约束人的行为。文学艺术家必须结束对征服自然的歌颂,发现生态系统整体的和谐之美,倡导人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友好共处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建立生态文艺学的工作已经开始,鲁枢元教授多次撰文阐释生态文艺学的基本观念。(21)曾文成教授则出版了《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22)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将是生态文艺学渐成主流的世纪。但是我们在倡导生态文艺学时也应注意到:生态文艺学的视野还局限于生态/生命领域,其根本原则是维护生态平衡和敬畏生命,而生态系统不过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部分,所以,生态文艺学的视野虽然比主体论文艺学广阔,仍是有视野局限的文艺学。

2、 新道论文艺学

新道论文艺学是东方文艺学可能的后现代形态。这里所说的道既不是纯然的天道或神道,也不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道,而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统一的道。天道、地道、人道由于人的实践而交道,乃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机缘。有天—地—人三元的交道,人才能知—道、说—道、弘—道,才有文学艺术。由于我们所讲的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元统一,所以,后现代的道论文艺学不是对中国古代的道论文艺学的简单复归,而是肯定人的主动性的文艺学体系。它与中国古代的道论文艺学有根本的区别:(1)中国古代道论文艺学中的道主要指的是天道,所谓体道、明道、弘道的终极目的是认识天道并因而赞替天地之化育天行道,新道论文艺学则认为人道是不能归结为天道的本体性存在,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和尊严,充分肯定人在赞天地之化育的前提下自我筹划、自我创造、自我生长的能力和权力;(2)传统道论文艺学的理论视野集中在人道对天道的倾听、遵从、弘扬上,对社会之道即世道的具体结构的探讨几乎是空白,缺乏社会本体论这一维,而新道论文艺学则致力于自然本体论、社会本体论、人类本体论的统一。虽然这种意义上的道论文艺学作为体系尚不存在,但其观点散见于国学功底深厚而又具有当代意识的文艺学家的论述中。由于新道论文艺学的独特性,其建构过程固然要吸收西方文艺学的逻辑建构方法,更要发现汉语自身的可能性空间,因而它的成功建构将使中国文艺学超越后殖民语境。

3、 存在论文艺学

存在论文艺学乃是新整体论文艺学另一种已经诞生的形态。由于存在(being)是一切存在者(beings)之存在,人不过是诸存在者之一,所以,存在论文艺学自在地意味着对主体论文艺学的超越。(23)它的基本逻辑前提是:人与其他事物最原始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存在者与另一种存在者的关系;人之独特性在于他能够主动筹划自身的存在并让其他存在者重新结缘,成为存在的发明者和守护者。所以,文学艺术在其更高阶段必然要从“人学”进展到“存在学”,与此相应,文艺学要完成从主体论到存在论的转型。存在论文艺学在西方的最大代表当推后期海德格尔。这位诗人哲学家在《诗•语言•思》等后期著作中建构出存在论美学,其中也涵括了存在论文艺学的始初形态。他认为对存在的遗忘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因此,拯救之路必须从回到存在开始。回到存在的前提之一是超越主体—客体二分法,恢复人与世界最原始的关系,重新发现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现代性理论将物当作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当作质料和资源,忽略了物的独立和自足品格,无法认识物的真正物性,自然也无法为人的人道找到最确切的位置。那么,物的物性从根本上说是什么呢?海德格尔通过细致的诗意之思指出:在任何一个世内存在物中都居住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人),所以,物是天—地——人—神四元的聚集。(24)不仅物是天—地—神—人的四元聚集,而且,世界也是天—地—神—人四元的统一:“这种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纯然一元的转让的反射活动,我们称之为世界。”(25)从这种全新的存在论—世界论—人论出发,海德格尔得出了艺术作品的本性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设入作品”(26)、“人言说在于他回答语言”(27)、“话语是嘴的花朵,在语言中大地朝着天空开放”(28)、回到本性中的人将致力于“守护中的参与”(29)、“诗意是人类居住的基本能力”(30)等美学和文艺学观点。尽管后期海德格尔的学说有将人的主动性定位偏低的局限,但总的来说它指出了建构存在论文艺学的基本思路。

上述三种形态的新整体论文艺学都是对主体论文艺学乃至现代文艺学的超越。由于它们的诞生,以主体论文艺学为典型形态的现代性文艺学已经暴露出致命欠缺,因此,重写文艺学成为文艺学家们在新时代必须完成的使命。本文作为对主体论文艺学的解构和新整体论文艺学的导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概略地论证重写文艺学的可能途径。

1、 文艺起源观

被主体论文艺学所认同的文艺起源论——如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都是从人的活动出发探讨文学艺术的起源。这固然没有错,但人的活动依赖于天—地—人三元的总体运动所造就的机缘,所以,仅仅着眼于人的活动而忽略三元的整体运动,就不能在最本源的本源处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没有天—地的二元运动,就没有人,自然无所谓文学艺术,同样,只有天—地的二元运动而没有人的劳作,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其直接创造者。因此,对文学艺术起源的最恰当言说只能是:天—地—人的三元运动是文学艺术最原始的起源,人的活动作为对天—地—人三元的创造性聚集乃是文学艺术诞生的直接动因。前现代文艺学虽然承认天—地—人三元运动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源,但对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地位过低(如柏拉图的回忆说和刘勰的原道说都把人放到从属的位置),主体论文艺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主体性当作文学艺术的绝对源泉,忘记了天—地—人三元的整体运动对于文学艺术产生的本体论意义,所以,前现代文艺学和主体论文艺学都应该被超越,代之以全新的文艺起源论——以承认人的主动性为前提的天—地—人三元互动理论。

2、 文艺本质论

“文学(艺术)是人学”乃是主体论文艺学的基本命题。它的含义是:文学艺术是由人创造、以人为中心、为人而存在的活动。这个定义虽然对超越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文学本质论有积极意义,但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视野使得它未能揭示文学艺术更本质性的本质: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天—地—人三元运动的文学艺术化,因而文学艺术大于人学,人学不过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文学艺术不仅仅大于人学,而且大于生态学或纯然的自然本体论,因为文学艺术乃是表现天—地—人三元运动的整体学。

3、 文学功能论

以主体论文艺学为典型形态的现代性文艺学对文学艺术的看法是人本主义的。无论升华说、美育说、实践说、自由创造说或自我表现说,其着眼点都是文学艺术对人的意义。这种文艺功能观在更广阔的文艺学视野中显露出其欠缺:见人而忘物,忽略了人不过是生态系统乃至宇宙的一部分,因而孤立地谈论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把文学艺术的功能定位得过于偏狭。既然人不过是天—地—人三元运动的构成,那么,守护—参与—表现此三元运动必然是文学艺术的总体功能,亦即,既要实现人的人道,又要赞天地之化育,守万物之生机,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宇宙关怀、存在关怀统一起来。与此相应,文学艺术家不仅仅是社会的良知,也应是“天地之心”或“宇宙的良心”。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展示了重写文艺学的可能途径,其目的并非是言说新整体论文艺学的典型,而是对某种可能性的预演,由于不存在一个绝对在先的文艺学供我们重写,所以,这里所说的重写实质上是建构。建构新整体论文艺学的具体行动会产生我们现在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这正是建构的魅力所在。我们为正在诞生中的新文艺学命名和正名,意在于呼唤更多的文艺学家走上建构新整体论文艺学的大道。

(1) 如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就极力颂扬文学创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推崇“发挥个性,为至高之道德”、“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主我扬而尊天才”等个体—主体性原则。见《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56页。

(2) (3)(4)(5)(6)(7)(9)(10)(11)(12)刘再复《文学的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6页,第55页,第46页,第50页,第54页,第58—59页,第91页,第92页,第47页,第66页。

(8)(16)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13)伍蠡甫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集》,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77页。

(14)(18)(24)(25)(26)(27)(29)(30)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04—106页,第158页,第159页,第158页,第36页,第183页,第183页,第193页。

(15)徐刚《绿色宣言》,当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2页。

(17)《道德篇》,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54页。

(19)《周易》,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36页。

(20)《中国青年》1960年第15期(当时《中国青年》为半月刊)。

(21)参见鲁枢元《走进生态领域的文学艺术》,《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22)见《当代文坛》2000年第5期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