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易模式论文

交易模式论文

时间:2023-01-03 23: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易模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易模式论文

第1篇

在金融市场中交易机制亦称市场结构,是指与价格形成有关的市场微观因素,如市场参与者、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等。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并且将二者称为交易模式

(一)市场组织形式

市场组织形式是对交易场所的特征描述,有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之分。场内市场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集中进行交易并实施集中清算的市场组织形式,它具有交易效率较高、易于监管等特点;场外市场是指交易双方通过一对一的谈判对交易要素达成一致后即进行交易,清算按双方约定方式进行,从而交易不集中在固定场所达成、清算也不进行集中处理的组织形式,它具有能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交易需要、市场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

(二)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特指金融产品价格形成的方式,是研究市场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交易方式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时间角度(即交易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易方式;二从价格角度可分为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

1、间断易和连续易。间断易方式又被称为集合交易方式,在集合交易方式下产品买卖具有时段性,即投资者做出买卖委托后,不能立即成交,而是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内,由有关机构将不同时间收到的订单积累起来,到一定的时间再进行集中的竞价成交。证券市场的开盘、债券一级市场以及一些交易不活跃的金融产品一般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而在连续易中,只要订单相互匹配,在交易日的各个时间段内,交易就会不间断地发生。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一般采用连续易方式。

2、报价驱动交易和指令驱动交易。报价驱动交易是指首先由一方发送报价,对方看到该报价并有交易意向后才应答,双方再按一定规则达成交易的方式,如场外市场的询价交易和做市商制度等。而在指令驱动交易中,交易双方直接或委托商将买卖订单呈交到市场中,市场将买卖双方订单依据一定规则(比如价格优先、时间优先)进行撮合,达成交易,如股票市场日交易和期货交易等。

二、国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发达市场多数是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共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场外市场的人工模式越来越被电子交易方式代替,交易越来越集中,同时通过与清算行的协议,场外市场的清算也趋于集中。这样的发展使得场外市场在保持能满足市场个性化交易需求和大宗交易需求的同时,兼备了场内市场信息集中、成交高效的特点。在进行市场微观结构设计时,市场组织形式被逐渐弱化,交易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价格形成机制即交易方式的选择上。

发达国家目前债券的交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场外市场,通过询价和做市商进行交易,以意大利屏幕市场(MTS)最具代表性。1988年,意大利财政部为了改变国内债券发行成本高、融资能力差的局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提高政府债券的流动性以增加债券的吸引力。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建立了交易商制度,要求债券交易商在一级市场承担承购义务,在二级市场上连续进行双边报价。为了对交易商二级市场的行为进行实时监管,意大利财政部和央行共同创建了基于电子交易平台的大屏幕市场(MTS),这正是组织形式为场外市场,交易方式为报价驱动的交易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MTS已成为很多国家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被15个国家的500多个用户采用,每天现货交易量约为250亿欧元,回购交易量约为500亿欧元。

三、目前国内债券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

对于国内的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简称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交易是集中的撮合交易,即采用场内市场的组织形式,指令驱动的交易方式。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交易双方询价达成,即采用场外市场的组织形式、报价驱动的交易方式。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最近几年两个市场无论是托管量还是交易量都在增加,而银行间市场发展较快: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148051.84亿元,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量为58481.90亿,市场成交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仅在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包括现券和回购在内的债券总成交金额就达10.29万亿元。(数据来源:银行间市场数据来自中国货币网,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量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从市场的发展看,债券交易还是主要集中在场外市场中进行,尤其是随着双边报价商制度的完善并最终推出做市商制度,国内的债券交易会逐步向一个或多个电子交易平台支持下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交易模式发展。

四、对国内美元债券二级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选择的建议

从国际的经验和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国内的美元债券交易应该沿用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模式,采用以电子交易平台支撑的、以报价驱动为主导的方式进行。

(一)以电子交易系统作为为达成交易的平台,有利于市场信息汇总,有利于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

虽然目前在场外市场中,电话或传真等传统方式仍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电子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易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报价、成交和其它市场信息能够实现高效率的集中,这对提高场外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交易和监管效率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一个成功例子,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了报价信息和成交信息的有效集中,使得市场在价格发现、央行货币政策意图传导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交易系统提供的不同报价方式(如匿名报价、小额报价、双边报价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交易需要,提高了市场流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国内发行的美元债券和人民币债券除了计价单位不同和参与主体稍有区别外,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美元债券的交易应该借鉴人民币债券交易的成功模式,在全国统一的电子平台上进行交易。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集中,方便监管。

(二)建立完善的做市商制度,提高美元债券流动性

债券市场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较好的流动性,目前美元债券发行后基本上被承销商长期持有,很少进行交易,几乎没有流动性。因此从美元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为提高流通性进行制度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做市商制度。作为做市商制度的有益尝试,双边报价制度推出后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而对美元债券来说,可以效仿MTS的交易商模式,选择几个一级承销商作为做市商,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让其承担维持市场流动性的义务。

(三)通过中介机构高附加值的服务,为美元债券降低交易成本和匿名报价提供便利

目前美元债券市场容量很小,要想在合适的价格下寻找对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通过中介可以大大节省这方面的成本。同时美元债券的特性决定了其不仅面临人民币债券具有的利率风险,还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所以在债券定价和投资策略上需要更高附加值的信息和分析咨询,中介机构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为交易成员投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通过中介交易不仅有匿名报价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交易系统之外的交易信息,有利于市场监管。所以大力培植有资金实力和研究实力的中介机构,为市场成员提供更多的交易手段,也是美元债券市场建设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欧洲金融市场组织和微观结构考察[J].中国货币市场,2003(10).

2、戴国强、吴林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

 

0 引言

目前国内学者对营销渠道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次,着重于交易成本、治理关系、技术变革方面对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但宏观环境对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影响缺乏系统化研究。罗必良等认为创新渠道模式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以较低的交易费用执行渠道功能[1]。庄贵军分析了治理结构、控制机制和控制程度在营销渠道模式上的影响,认为减少渠道交易的投机行为是渠道控制的主要目标[2]。范小军等认为渠道模式创新和优化中主要关注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各种影响[3]。梁惠琼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渠道模式创新的发展趋势、基本原则、思路以及评估标准[4]。

本文认为外部宏观环境与营销渠道内部机制的变迁是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动因,其运行机理为外部宏观环境的变迁引发白酒营销渠道内部机制的适应性创新,即白酒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渠道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等目标对渠道通路的长短、宽窄、渠道成员的类型以及渠道成员之间的治理关系进行的各种调整、变革与改进。因此,本文将从内外环境两方面出发分析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动因与机理,探讨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1 白酒营销渠道现状

白酒作为社会消费品,消费周期较短,重复消费频率较高,需要通过市场高覆盖率以及规模的市场量获得渠道成员的利润与价值。白酒营销渠道是从白酒制造企业转移到消费者的路径和通道,白酒在渠道体系内的转移与流通创造价值效应、实现白酒产品价值增值以及增加渠道成员的利益分配。

目前,白酒企业营销渠道模式主要包括传统经销制、深度协销、直分销以及盘中盘模式,这些营销渠道模式各有特点(如表1),但总的来看,现行营销渠道模式存在诸多的弊端毕业论文模板,主要表现为渠道交易成本高、渠道关系不稳定、渠道结构臃肿、渠道效率低,流通业态单一,上游参与主体力量薄弱,这严重阻碍白酒行业的发展,因此,亟待对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创新。

表1 白酒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渠道模式 渠道特征

传统经销制

深度协销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合作 合作动因 伙伴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对立型竞争向合作型竞争转变。这种合作竞争不仅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学者对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基于战略联盟、供应链、虚拟企业的合作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我国研究企业间合作问题的基本状况

我们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社会科学、经济范围内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检索项选“题名”,检索词为“企业合作”,通过精确检索之后,一共检索出245篇文献。另考虑到CNKI没有收录部分权威杂志,故我们又检索了《经济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期刊,数据采集时间是2006年11月,此刻,CNKI只录入到2006年9月刊物的文献,而且这是全国文献的不完全统计,所以本文只能给出研究的概貌。

除去非论文文献以及内容与企业之间合作无关的文献,1997年至2006年历年发表的题名含“企业合作”的论文共计120篇。其中2006年各刊物发表的论文总计10篇,因其不能反映2006年全貌,故我们只画出截至2005年数量的统计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历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而且1997年至2000年数量平均,几乎呈水平直线;2000年之后,论文数量开始增多且逐年稳步递增,2005年达到高峰。从整体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

通过阅读这120篇论文,我们发现在宏观层次上,学者们侧重于对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这三个领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问题的研究(具体比例分配见图2)。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企业合作内涵与模式、企业合作动因、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合作关系协调与管理等四个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普遍采用实证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问题。

由于篇幅以及笔者水平有限,我们只能选取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来加以简单的总结和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1.企业合作的内涵与模式

在现有文献中,专门研究企业合作内涵和模式的论文几乎没有。企业合作的概念在理论上也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贾若祥在《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把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合作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罗定提指出“企业间的合作是指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李秋容提出了虚拟企业合作的概念,认为“虚拟企业合作指当某种市场需求出现时,为了应付这一共同目标,各个主体集中核心优势,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共同及时的开发生产、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暂时的联盟形式”。衡朝阳认为“互补是企业合作的基本前提,双赢是企业合作的结果,市场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矛盾的关键”。比较公认的概念是:企业合作指在某种经济体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场交易而又没达到一体化程度的以经济交往为主、同时包括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在内的密切往来关系。

在企业合作模式上,我国学者们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讲的,但都有较一致的看法。合作模式按企业间合作程度可分为市场交易、固定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网络、松散的合作网络、中心转包人、许可协议、战略联盟等;按企业间关系方向的不同分为:横向合作(与替代者或互补者合作)、纵向合作(与供应商或顾客间的合作)和网络型合作(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按合作内容可分为生产合作、研发技术合作、销售合作、资金合作;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的不同,合作还可以分为能力聚合型、能力提升型、能力创造型和能力补充型等四种类型。

2.企业合作的动因

目前,我国学者大都围绕着国外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合作动因展开探讨,同时还有规模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专业化分工等理论流派。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学习理论与制度理论等多种理论。以下笔者就以交易成本理论为主对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

(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率先提出,后来,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理论,为我国学者分析企业合作动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砾认为“寻求交易关系的稳定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内在动因”,他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来研究得出:①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组织学习”,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同时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因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②企业间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合作组织的稳定性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何苏华也指出企业通过建立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契约谈判费用,简化协调过程,增加关系性专用资产投资,最终达到降低总体交易成本的目的。张浩成在研究企业合作动机上提出新视角即企业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追逐产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是促成企业间研发合作的主要因素。罗炜等认为“合作协议使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资源投入,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合作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其他理论

首先,是规模经济理论,何苏华认为企业间通过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其他企业的经营资源,无需通过设施、组织和机构的扩张就能实现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功能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的扩张。其次,企业合作能使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罗炜等提出“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

总之,无论用哪一种理论来解释企业为什么要寻求合作,归根结底有以下几点: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第二,降低交易成本,共同分担经营风险;第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第四,提升企业实力,实现规模经济。

3.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

在现有文献中有63%的论文是研究合作伙伴问题的,统计表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刘希松通过模型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流程即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对通过检测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以及优选三个阶段。AHP层次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两者的综合是学者研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 Satty 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目标权重后得出加权值,然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上一层的因素排序,得出加权值,逐层计算排序权值,得出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即可用于决策。邵良杉等在《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详细介绍了AHP法,提出了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基于AHP的多目标决策评价策略,并结合实际验证了该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Rhod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效率评价方法,其实质是关于一组多输入、多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据此进行多目标综合效率评价。DEA模型有很多种如CCR、CCW等被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于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刘希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CCR模型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选择流程对每一个阶段逐步进行评价最后择优。当然,数据包络分析法偏向定量方面的因素,忽视了“信用”、“文化”等非定量因素。

郑政平等认为AHP法过于依赖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当决策者数目过多时,决策者很难给出满意的决策结果。而DEA方法的评价结论则又完全依赖客观数据,往往不能反映决策者对各准则的偏好程度,所以他将两者结合,建立了含AHP约束锥的DEA合作伙伴的评价模型,很好地解决了两种方法的不足。

张丽梅从理论上提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4个一般原则即核心能力原则、总成本核算原则、学习能力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同时,要注意合作伙伴是否具有突出的互补或相似资源,基本价值观是否一致。万映红等也指出选择合作伙伴是关系到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注意双方共同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匹配性,从而优化双方的合作。我国学者对合作伙伴选择和评价的研究尽管论文数量较多,但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创新性低,大部分都是实证分析,对方法的实际验证较多。

4.合作关系的协调与管理

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分析企业间的合作过程,设计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强对合作关系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关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学者运用博弈论和委托理论来分析该问题。王永平等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竞争的动态过程,结果发现,该系统的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另外,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双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贴现因子是影响供应链合作竞争关系演变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双赢的境界。刘松先则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对联盟内各企业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关系的六个约束条件,特别强调博弈必须是无限次重复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沟通和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稳定而长久的前提。

冯春花把企业合作看成委托关系,她认为企业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础去与其他企业合作,所以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共赢的目标,而能力强居于主导地位的一方为委托方,能力较弱的一方则为方。委托方要设计一种合作方式使对方在合作中参与并积极参与,双方必须通过协商或者讨价还价最终形成一种使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从而双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该委托模型有时候不存在最优解,只有次优解。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来看,企业间的合作带有不确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追求合作的最优解,而是寻求合作的动态均衡。

赵忠华建立了合作伙伴合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信任程度、和谐度、积极性、满意度、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伙伴企业的竞争力与运营能力六大指标,并应用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合作效果进行了评价与验证,为我们评价企业合作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

近年来,研究企业合作问题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大都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以及供应链下企业之间合作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以及合作过程的管理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在合作伙伴选择的问题上,学者们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非常有效及可行的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企业合作过程的复杂性,合作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合作过程的研究我国学者还仅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大量的、实证性的定量分析。如何在理论基础上作更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我国学者今后在研究企业合作问题上的又一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贾若祥等:企业合作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5.7第24卷第4期:P641-651

[2]罗定提:企业间合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第19卷第1期:P1-7

[3]李秋容:中小企业虚拟合作成功因素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第7卷第2期:P47-51

[4]衡朝阳:企业合作竞争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5-58

[5]王砾:浅议企业竞争优势中的合作协同作用 [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第28卷第5期:P132~136.

[6]何苏华:企业合作网络的成因及其运行机制 [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第21卷第3期:P1~3

[7]张浩成:企业合作研发动机研究的新视角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P26~28

[8]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9第19卷第3期:P91~95

[9]贾若祥刘毅:企业合作问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P30~36

[10]刘希松陈蕊:灵捷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05.5总第313期:P19~21

[11]邵良杉等:AHP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4第24卷第2期:P214~217

[12]郑政平周燕飞:含AHP约束锥DEA模型在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J].现代机械.2005.1:P43~44

[13]张丽梅: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3.3:P24~28

[14]万映红李江:企业合作策略动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4:P82~86

[15]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2:P96~98

[16]刘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7(下):P153~154

[17]冯春花.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动态均衡分析[J].市场周刊.2004.10:P32~34

第4篇

关键词:SSL协议,中间人攻击,原理

 

SSL 是Security Socket Layer 的缩写,称为安全套接字,该协议是由Netscape 公司设计开发。使用SSL 可以对通讯内容进行加密,以防止监听通讯内容,主要用于提高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的传输安全。SSL协议分为三个子协议:

(1)握手协议,用于协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会话的安全参数,完成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认证。

(2)记录协议,用于交换应用数据,所有的传输数据都被封装在记录中,主要完成分组和组合,压缩和解压缩,以及消息认证和加密等功能。

(3)警告协议:用来为对等实体传递SSL的相关警告。

SSL协议的实现有Netscape开发的商用SSL包,还有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的Open SSL软件包。目前在国内的金融系统中,广泛使用OPENSSL软件包进行应用开发。

网上银行因为考虑易用性,大部分采用单向SSL认证.单向认证 SSL 协议不需要客户拥有 CA 证书。X509数字证书是SSL的重要环节,CA证书的任务就是确保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会话,并且保证使用的密钥是正确的。缺少了这个重要的环节,SSL中间人攻击也就难免了。

现在的网上银行因为考虑易用性,大部分采用单向SSL认证,这正是SSL中间人攻击的理论依据。

对于SSL中间人攻击,以CAIN工具软件为例:

首先在SNIFFER窗口中进行一次本网段的扫描探测

很快找到所有当前跟在同一网段内的活动主机IP地址与其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今天我们要欺骗演示的实验对象是192.168.121.199,这是另一台的笔记本电脑IP地址。

获取到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后,继续到ARP的子窗口中,选择添加欺骗主机在窗口左边选中当前网络的网关IP地址就是192.168.121.129,窗口右边选中我们要欺骗的IP地址192.168.121.199,选中后直接确定生效。毕业论文,SSL协议。毕业论文,SSL协议。

然后在ARP-HTTPS的选择树中添加一个当前我们需要伪装的HTTPS站点,选择确定后CAIN会自动把这个站点的证书文件下载回来备用。毕业论文,SSL协议。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点击CAIN工具栏中的ARP模式开始工作了。毕业论文,SSL协议。CAIN软件在后台采用第一章的ARP欺骗攻击的方式将被欺骗主机与 HTTPS网站间的通讯切断,在中间插入我们伪造的证书给被欺骗主机,同时伪装成为中间人代替它与HTTPS站点通讯。CAIN在其中把所有的通讯数据包 进行加密解密再加密传递的过程,当然所有原始的访问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都被我们获取到了。

对于被欺骗主机在实际打开IE访问中,感觉不到任何异常本地显示依然是安全的SSL128位加密,只是不知道所有的访问行为在CAIN中都可以VIEW的方式来查看到了。

在VIEW的窗口中我们可以查看到所有通讯的访问原始记录,包括此台笔记本的登陆帐号与口令信息。

网上银行存在的攻击风险归其原因是SSL协议使用不健全导致,安全的解决方案建立以PKI技术为基础的CA认证系统,加入已经在运行的可靠的CA。 CA体系建立或加入时,通过对网上交易系统的二次开发,将数字证书认证功能嵌入到整个网上交易过程中去,这将实现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和交易安全。

目前, USB Key存储证书的方式正逐步应用于国内的网银领域,也是公认的较为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毕业论文,SSL协议。通过硬件USB Key进行证书的存储,加强对证书的安全保护,用户登录时必须将USB Key插入所操作的终端。毕业论文,SSL协议。利用USB KEY存储用户的私钥以及数字证书,实现对用户身份的安全认证。

第5篇

文章编号:1001-148X(2016)08-0152-11

福建 厦门361005;3.英国诺丁汉大学

>> 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物流服务 双渠道供应链中的价格决策与服务决策研究 从绩效驱动因素看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变革 非对称信息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形态研究 供应链管理中的大数据运用 大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随机需求下产能充足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探讨 需求不确定环境下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 全供应链下的库存管控 碳交易风险下供应链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框架研究 供应链管理框架下的零售渠道合作 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 网上代销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决策 浅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物流供应链价值 SaaS服务供应链的创新结构研究 试论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8]武汉市五交家电商业协会.关于2013年全市家电行业发展情况和2014年行业发展建议[R/OL].[2014-04-15]..

[49]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1-9.

[50]Ernst & Young.Globalonlineretailing[EB/OL]..

[51]徐思雅.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商业模式新颖性设计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论文,2014.

[52]李书娟.考虑交易者行为的双渠道供应链定价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论文,2012.

[53]臧玉卫,王萍,吴育华.贝叶斯网络在股指期货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22-125.

第6篇

关键词:输配电系统,电能损耗,输配电损耗,损耗分配

 

节能减排是我们国家的国策,各行各业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降低电能损耗是电力部门的重要的工作,也是重要的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配电网主要电能损耗设备的电能损耗计算,阐述了如何降低配电网的电能损耗。

1.电能损耗的计算

配电网的电能损耗主要包括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两部分。对供配电系统电能损耗的理论计算是降低电能损耗、加强电能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能够对降低电能损

耗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1输电线路电能损耗

电力线路的运行状况和线路的电能损耗随时间而变化,如一年内某一条线路的电能损耗,即是若干更短时间段内电能损耗的总和,由电能损耗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线路的电能损耗与输电线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平方、线路电阻成正比关系,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1.2变压器电能损耗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造成功率损耗,因此,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也包括有功损耗和无功损耗两部分。变压器的电能损耗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空载电流百分比、阻抗电压百分比成正比,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正比。

2.输配电损耗分配方法

输电网损耗的分配,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免费论文。已有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比例分配法,思想简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将输电网损耗按节点发电或负荷有功大小成正比分配。没有考虑发电和负荷在电网中的相对位置,没有考虑无功对损耗的祸合影响和交易间的相互作用,要人为指定分配给发电方和负荷方损耗的比例。

2.2 MW-MileMethod(简称MWM法)

它基于DC潮流求各交易引起的线路功率,按与被传输功率的大小和路径长度的乘积成正比分配电网损耗。它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比例分配法无法计及电网结构的缺陷。因此,没有考虑无功潮流对损耗的影响,也没有考虑交易之间的祸合作用。

2.3 微增损耗法(Incremental TransmissionLoss Meth-ods,简称ITL法)

由于ITL在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因此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其中基于最终潮流解的ITL以边际微增系数)求得的损耗分配结果通常会导致收益盈余口,因此需要做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收支平衡,同时这种分配方法不具有唯一性。基于ITL积分给出了将损耗分配给Pool中的发电和负荷方的方法,采用分散平衡节点来消除计算结果对平衡节点的依赖性,但需要人为指定负荷分配系数与损耗供给系数,当损耗同时分配给Poof中的发电机和负荷时还需要指定两者的分配比例。

2.4功率分解法(Power DecompositionMethods,简称PD法)

基于电网总损耗表达式或支路总损耗表达式,结合阻抗或导纳矩阵方程(即按电路定理所得的方程)进行推导,以求取以交易有功或发电有功或负荷有功为变量的损耗分解表达式。注入功率着手分解有功注入,得到了有功注入的总和(总损耗)与节点阻抗矩阵及节点注入电流的关系,从而得到将各节点注入功率分解为损耗和负荷的两个分量,数学上这种分解是不唯一的。配电网损耗分配方法原则上与输电网损耗分配方法相似,但配电网有它的特殊性,对配电网损耗分配的研究,目前国内国际研究较少。归结起来,现有损耗分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1.分配比例问题。上面各种方法不能将输电损耗同时、自然地分配给电网中的所有电源和负荷,都必须指定电源和负荷的网损分配比例,难以适应含有Pool.和Bliateral交易的任意复杂的电力市场模式。2.基于电路方程推导的方法对平衡节点的选取具有依赖性,且平衡机不分配损耗;它们缺乏经济学意义。3.反向潮流与分配负损耗问题。在电力系统输电网络中,市场中的任何一个交易都会产生损耗,但在某些情况下,某交易的存在实际上却减少了系统总的输电损耗,原因是这一交易在系统中某些线路上所引起的潮流与这些线路的主导潮流的方向相反。反向潮流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交易的最终输电损耗分配结果中应当反映引起反向潮流的作用。免费论文。是否真实地反应交易提供反向潮流的情况是评价输电损耗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向潮流的存在,损耗分配结果就有可能出现负值的情况,究竟是否应该给引起反向潮流的交易分配负损耗没有明确的说法。

3.减少网络电能损耗措施

减少电能损耗,就是减少线路和变压器中的电能损耗,具体措施如下:1.使无功功率合理分布,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传输,会使功率和电能的损耗都增加,导致电压下降,因此应在受电区域装设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目前有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无功功率计算来实现无功功率经济调度和随机补偿的,应用比较普遍。2.合理选用电力变压器和使之经济运行,电力变压器的容量不得过大。免费论文。否则,变压器空载或轻载运行,会消耗较大的无功功率。而这些无功功率是由电力系统供给的,既增加了初次投资,也使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增加,因此必须合理选用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的原则是:(1)既要考虑变压器的额定容量足以满足全部用电负荷的需要,又不使变压器长期过载运行,同时在能耗最小的情况下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因此,变压器的容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装有两台和两台以上变压器的变、配电所,应考虑有一台变压器发生故障时,其余变压器能满足一、二级负荷的需要;(2)选用的变压器,其容量等级应尽量少,以达到运行灵活、维修方便和减少变压器台数的目的;(3)变压器的经常负荷以大于其额定容量的60%为宜。3.减少电压变换次数每进行一次变压,大致要消耗1%~2%的有功功率,所以应尽量减少变压次数。4.合理布设线路,在输、配电线路的布局方面,应避免对负荷重复或迂回曲折布线,以减少线路中的电能损耗,变压器应尽量放在负荷中心。

4.结语

输、配电损耗分配是电力市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降低电能损耗也就是节约了电能,既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电能损耗不但是电力部门的一项工作,也成为部分拥有自己配电网络的各行业的当务之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必须坚持降低电能损耗。不断采用新技术,利用配网自动化,数据无线远传等先进技术,提高配电网降低电能损耗的管理水平,争创企业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戴彦,倪以信,文福拴,韩祯祥. 基于潮流组成分析及成本分摊的无功功率电价[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0, (18) .

[2] 余志伟,谢志棠,钟志勇,黄耀光,钟德成,赵学顺. 多区域电力联营体运行下的输电成本分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2, (06) .

第7篇

关键词:可分离债券;价值评估;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6-0046-03

一、可分离转换债券概述

目前我国推出的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实质上即为附认股权证公司债(Warrant Bond)。权证持有人享有在一定期间内按约定价格(行权价格)认购公司股票的权利,债券一般到期还本付息。由于发行时,权证和债券组合在一起,而上市后,可分离转换债券又自动拆分为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交易,因此也称分离式可转债。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其可分离的特点,因而风险由不同的投资者分担。

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到美国企业界青睐;到了80年代,由日本公司发行的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风靡欧洲,为日本公司在海外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一些著名公司也纷纷发行附权证公司债;同一时期香港也发行了附认股权公司债,不过当时是由大型上市公司发行的,主要目的是筹集资金。目前香港附认股权证公司债主要是由交易双方签订契约,透过OTC市场交易,而不是通过集中交易市场。

根据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包括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在内的混合型融资工具,依然是成熟市场一个可供选择的投融资品种,一些新兴证券市场更是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品种。最近的四、五年时间里,由于网络股泡沫破灭引致全球股票市场震荡,以可转债为代表的混合型证券优势凸现,其市场规模及融资规模不断创出新的记录。而我国则是去年才允许进行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交易。当前我国权证市场的火爆行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

二、可分离转换债券价值评估

与传统可转债不同,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是各自交易,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可转债涵义只存在于一级市场。这种分离交易导致了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现。其价值是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价值之和,因此需要对两部分的价值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加总得到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的总价值。下面分别说明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定价方法。

(一)纯债券价值

传统的债券估价通常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即债券当前的市场价值是预期的所有利息和到期本金现金流量折现之和,估价模型为:。其中,C t为各期的现金流量,r t为市场利率,n为期数。在金融市场表现的名义利率由三个成分组成,资金的纯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率和风险补偿。其中资金的纯时间价值也就是无风险利率是确定有风险利率的基准,无风险利率会因期限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利率的期限结构。

(二)认股权证部分价值

认股权证是与债券一起发行的,它使所有者拥有在一定年份以一定价格认购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因此,认股权证在本质上是一份有关普通股的看涨期权。公司把认股权证作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时的附加优惠条件。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看涨期权和认股权证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差异。当一份看涨期权证执行时,发行该只股票的那家公司并不受到影响。但是,执行认股权证就意味着公司本身实际上要发行更多的股数。因此,认股权证对发行在外的股份有稀释影响,使认股权证的估价稍低。

关于期权的定价方法有很多,布莱克斯科尔斯(B-S)模型是开创性的,为投资者提供了适用于股票和任何衍生证券且计算方便的期权定价方法,但它过于严格的假设使其在理论和应用上存在缺陷,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根据不同金融环境提出了CEV模型、跳扩散模型、二叉树等树模型、利率期权定价模型、波动率变化期权定价模型以及OTC市场上常见的奇异期权如亚式期权,回望期权、障碍期权、彩虹期权、复合期权定价等。有关各类期权新型定价方法的研究仍在不断的探讨和发展中。

在众多的期权定价模式中,最常被人们应用的模式为Cox,Ross&Rubinstein(1979)所提出的二项式定价模式和B-S定价模式,由于B-S期权定价摸型简单好用,广为券商所采用,国内权证定价也多采用此模型。

(三)可分离转换债券的总价值

债券部分和认股权证的总和即为可分离转换债券的总价值。

(四)实际操作期权定价的应用

由于理论模型必然无法包括所有的影响因素,因此实际操作中的定价是基于理论模型算出一个基准值,然后构造一个定价区间,从中选择一个最接近现实条件的债券价值。

三、可分离转换债券风险分析

可分离转换债券的债券部分和权证部分是各自交易。这种分离交易导致了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现,同时风险由不同的投资者分担,使不同的风险偏好者能选择各自适应的风险产品。因此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能够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供选择,丰富了市场。同时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供需两方面的市场主体都要承担这两部分的风险。

可以从发行人、投资者两个方面分析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存在的风险。

(一)从发行人角度来看

1.发行风险。新产品上市,投资者都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由于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与可转债比较类似,这一方面虽然也可以令市场参与者对该产品迅速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已有参与者较为熟悉的产品存在,因此只有吸引各方参与,才能保证产品成功。这是附认股权证债发行所面临的问题。

2.利率风险。由于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多半不具赎回条款,所以发行人对利率走势的判断必须准确,否则当利率变动时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可能不利公司资金成本的降低。当然,发行人也可以增设赎回条款或者浮息条款来防范这一风险。

3.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由于可分离债附认股权中规定的转股价格不能更改,所以发行可分离债将受到本股价格波动的影响。股价超过转股价时,投资人转股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股价低于转股价时,投资人不行权将使公司无法实现再次融资的目的。

4.经营风险。由于可分离债中有纯债的成分,发行可分离债将提高企业的负债比例,如果经营不善可能会导致偿本付息时发生财务风险。

5.权证到期是否行权的风险。从目前市场公布的方案来看,关于权证行权募集的资金用途已经确定,如果到期不能行权,可能给公司项目带来一定难度。

6.股本摊薄。和其他股权类融资一样,一旦权证被行权都会使股本摊薄,影响老股东的利益。

(二)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分离交易可转债对投资者不利因素为由于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时派送了认股权证,债券部分票面利率一般比普通企业债低。同时,投资者也将面临下述相关风险:

1.信用风险。持有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的信用风险来自于发行人的信用状况。投资者在整个债券存续期内只能享受债券利息;相对于普通可转债,面临更大的不能转股的风险。当发行人出现资信问题时,发行人的股价下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不但认股权证失去价值,甚至连债券价值也难以保全。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清偿级别较低,仅高于普通股、优先股和可转换优先股,而且根据规定,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的无需提供担保,投资者面临比普通企业债更高的信用风险。

2.利率风险。若发行后市场利率走高,股价成长可能受限,使得认股权证处于价外而没有履约价值,另一方面,投资人也丧失获取高利息收益的机会,市场风险变相增加。

3.股价风险。若认股权证处于价内,非分离型的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的价格将随股价而水涨船高,若处价内,则股价的变动对非分离型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影响较小。同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是权证极重要的价格要素,波动程度越大,权证处于价内的机会越高,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也就越有价值,反之亦然。

4.流动性风险。由于没有做市商制度,二级市场上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的交易量可能不足,交易价格也因此无法反应其理论价格,流动性风险较高。由于权证和债券可分离交易,根据我国的市场情况,可能会出现权证交易火爆而债券交投冷清的情况,导致投资者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5.炒作风险。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认股权证具有市值较小、杠杆性高、价格涨跌跟随标的股票价格等特点,极有可能成为纵对象,相对于传统的股票风险较大。

四、可分离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从现实来看,去年11月以来,已经有7只要发行和即将发行的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

下表为已公布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初步方案的公司,其中,马钢股份、新钢钒和中化国际已经过会发行,马钢股份已经公布了分离交易可转债募集说明书。

已发行或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情况

对可分离转换债券的价值评估及风险深入分析之后,可以简略判断一下可分离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权证市场的行情,而权证的价值又依赖于标的股价和人们的预期。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性,有严重炒新的倾向,因此近期可分离转换债券的前景十分看好。

参考文献:

[1]危慧惠,2007:我国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及交易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第5期。

[2]陈华美、胡庆平,2007:分离式可转换债券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第6卷第7期,。

[3]蔡燕莎,2007:创新型金融产品―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债券[J],证券与保险第6期。

[4]林波,2007:我国可分离交易转换债券融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5]白传锋,2004:公司债券定价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6]宋逢明,1999: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7]彭斌,2005:期权新型定价与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商务模式;赢利模式;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09-01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作为一种信息时代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观念正不断深入人心。许多用户通过网上搜集信息、网上营销等方式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积极实践者,网上交易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我国,网络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覆盖率不大,电子商务的推行还需要时间,在开放的网络上从事商务活动时,绝大多数人担心的主要问题还是网络的安全问题,所以嗤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快速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地发展,以便于更好的迎接电子商务的到来。

二、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滞后。电子商务的交易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它采用电子支付方式,需要有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要有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来支撑。然而,在我国电子商务还属于一个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和实施电子商务法,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生的问题存在着原有法律条文没有涉及或者有涉及但不完全

适用的情况,这就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2.整个商业虚拟市场尚不成熟,电子商务环境尚未被大部分消费者完全接受,许多商业活动基本上仍是传统作业方式。传统的购物习惯是“眼看、手摸、耳听”,消费者普遍感到网上购物不直观、不安全,大家普遍存在防骗的意识,客观上觉得没有必要在网上交易。

3.对电子商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电子商务在我国属于一新生事物,绝大多数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依然很表面化,认知程度比较低,理解很肤浅,甚至一些人对电子商务还比较抵触。一方面,大多数人只注重电子商务收集、信息的功能,还有的人认为电子商务只是打字、上网聊天、发送邮件、建个网站,引起大家的注意,提高知名度,宣传企业的形象,绝大多数人没意识到电子商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另一方面大家将电子商务看得过于复杂化,认为只有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与电子商务结缘。

4.电子商务交易存在安全问题。计算机安全技术本身的发展就存在一个安全隐患的问题,病毒感染、黑客的侵袭更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特别是网络上电子商务进行交易活动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这种情况对电子商务的推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公众在电子商务前裹足不前。

三、电子商务发展困境的对策

1.拟定实施电子商务的总体规划,实现稳步发展,其中包括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选择、目标与计划的制定等。进入电子商务之前,首先要设计商业模式,也就是: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怎么结算?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网民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排在前列的是互联网浏览、发送电子邮件、聊天等、上网购物等其他商务活动并不是很多;还有就是上网群体主要以年轻人、高学历、中等收入以上者居多等。这些情况可以使用户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是采用何种形式,整合所有资源建立商务平台进行个性化的商务活动。

2.明确应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及盈利模式。网上商务模式与原有的商务模式比较要有所创新,包含经营观念、内容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创新等。

3.明确新环境下电子商务策略。电子商务时代需要突破传统商务模式的影响,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发展战略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生存。电子商务可以开拓服务领域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开展全方位的服务配套,为用户提品和劳务,或根据自身特点在无差异的市场上划出相对安全的经营领域,抓住市场空白领域为发展提供自然的发展空间。

4.建立一套完备的信用体系。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信用经济,只有具有完备的信息体系做保障,才能提高交易效率。只有每个人信守承诺,电子商务才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否则,在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不要说无法开展电子商务,就是传统的商务交易也会假冒伪劣,防不胜防

5.确认交易方的身份。采用实名制,利用技术手段确认交易方的身份,确保内容真实。另外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从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结语

总之,电子商务渐渐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它将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完全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用互联网赢得新市场、创造新的行销手段,正日益成为新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敏,高水发.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

[2] 刘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3).

[3] 袁青,我国电子商务中外商避税及其法律防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协同供应;联合采购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企业现行采购机制的外部特征是各企业的采购基本各自为战,企业间缺乏采购及相关环节的联合和沟通,或采购政策不统一,重复采购、采购效率低下等现象十分突出。为解决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我国一些企业正在探讨企业间联合采购的可能性。我国有关协同供应的研究刚开始,协同供应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一、目前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物流存在的问题

1.供应物流没有实现系统化、一体化

在传统的供应物流模式中,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相互分离,采购的物品不能马上投入生产和形成销售,增加了产成品与原材料库存。

2.企业内部物流与外部物流相脱节

采购物流与销售物流是企业内部物流与外部物流、或者说社会物流的结合点。要搞好内外物流协调,企业必须要把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等的关系协调好。

目前,中小型制造企业没有也难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通常情况下,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采购量少,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短期的博弈关系,这样降低了企业物流运作的效率,最终损坏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3.生产物流管理与生产模式不相匹配

在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经营模式中,由于产品种类多样性、生产过程变动性、生产设备复杂化、生产计划和作业困难性、生产实施及其控制动态性等特点,中小企业难以进行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使企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实施协同供应模式的必要性

1.协同供应的内涵

协同是指企业间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联合体,目的是提高整体竞争力而彼此协调和相互支持。协同供应模式是多个制造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供应物流成本,稳定供应,进行联合采购与共同配送。协同供应模式是联合采购与共同配送的统一体,是二者优势的结合。

联合采购是多个企业之间的联盟采购行为,对于同类多品种或同地多品种均可以实现联合采购。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的配送方式。

协同供应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为商业运作模式,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协同商务战略联盟。

2.中小型制造企业实施协同供应模式的必要性

中小型制造企业由于其产量较小,生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原料供应表现为批次多、数量少。如果企业采取自营物流的形式,很难稳定供应商的供应,更难获取低的供货成本。如果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供应物流,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参与制造企业生产运作的经验,加上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业务量少,运作难度大,大多不愿意涉足。

在这种情况下,协同供应模式可成为中小型制造企业较为理想的选择。首先,协同供应必须联合采购,联合采购通过多个企业共同与供应商签订统一合同,利用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其次,协同供应通过共同配送,集中使用仓储和配送设备,使单位产值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应下降,库存数量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降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者,由于中小型制造企业间协同供应,使得企业可能的短缺物料可在各企业之间调剂,应付紧急订单的能力得以提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协同供应的理论基础

协同供应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科斯的交易理论。根据科斯的交易理论,企业的产生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结果。交易成本指的是市场交换的成本,如签订合同、执行合同成本。生产成本指的是为生产而发生的组织和管理等成本。将市场交易活动内部化能有效地控制交易成本,特别是当交易成本相当高时,内部化更为有利。

在协同供应模式中,由中小制造企业联合成立一家公司或指定其中一家核心企业为代表进行协同供应的组织。下面比较一家采购和多家联合采购的交易费用。

在协同供应模式下,设n个企业联合成立一家公司或指定其中一家为核心企业,这家公司为公司A,供应商B与公司A签订总供应量为Q的合约,其交易费用为Pi+K。其中,K为签约过程中,供应商B因调查对象变化(由单个企业变为联合公司A)、签约规模扩大(由qi扩大为Q)而多发生的交易费用,则O≤K≤Pi。因为就同一种物料而言,多出的交易费用K,不会超过重新与一个企业签约的交易费用Pi。

因此,供应商B与公司A签约,较之于分别与n个企业签约,可节约交易费用

M=P-(Pi+K)=P-Pi -K。 (3)

因为O≤K≤Pi,故P-2Pi≤M≤P-Pi。即供应商B与公司A签约所节约的交易费用M,最少为P-2Pi ,最多为P-Pi。

通常物料采购的单价与采购的数量成反比,即采购的数量越大,采购的价格越低。企业间联合采购,可合并同类物料的采购数量,通过统一采购使采购单价大幅度降低,使各企业的采购费用相应降低。同理,物料的单位重量运费率与单次运输总量成反比。企业在配送环节的联合,可通过合并小重量的货物运输,使单次运量加大,从而可以较低的运费率计费,减少配送费用支出。

按照上述批量折扣规则,M是供应商B与公司A共同节约的,故供应商B不能独占,而要把其中一部分MA以批量价格折扣形式分割给公司A,自己则剩下MB。即MA+MB=M

同样,公司A也不能独占MA,因为协同供应中所有签约企业是它的基础支撑,缺少协同内企业的支持,它就得不到批量价格折扣。所以它也得把MA的大部分以价格折扣形式让利于协同内的n个企业。因此,供应商与公司A因签订大规模合约而节约的交易费用M,在供应商、公司A、协同内n个企业间得到了合理分割,形成“三赢”利益格局,从而使协同供应能持续不断地得到来自供应商、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的动力支持。

四、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展协同供应的组织管理

中小型制造企业要想开展协同供应,首先协同企业的领导应充分理解和接受协同的观念,企业之间能够达成协同共识。为了推行供应协同商务模式,必须深入研究协同内每个企业自身竞争战略和管理模式、每个环节及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方法,特别是相互之间的协同机制、信任机制和双赢机制,并落到实处。目前实施协同难免会出现一些难点。其中组织结构的选择就是其中之一,一般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

(1)核心企业型:是在协同企业中,选择一家有资金实力、有生产运作管理和物流操作经验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来承担协同供应的商务活动,利用这个核心企业的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作为共同配送中心来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性和集中化。其他企业可以保留采购、配送功能,以便进行工作衔接,并提供信息、参与决策。这种协同的形式比较容易达成。

(2)均衡链型:是协同内的中小企业根据协同供应契约,由所有协同内企业出资建立一个独立法人的合作共同体,通常这个合作共同体定位于第三方物流,它根据各企业需求,对外统一与供应商谈判签订供应计划,实现物料的联合采购、按需配送。对内根据协同企业的具体需求,协调供应商或二次供应、配送给需要的协同企业。这种形式由于缺乏核心,协调指挥的困难较大。

五、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协同供应内容管理

1. 物料选择

因为协同供应企业所需物料的种类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首先要把那些有共同需求的物料区分出来。这种共同需求并不指各企业的所需物料从交货期到品种规格完全相同,只要品种相同就可以把分散在各企业的需求集中起来,集中批量进行联合采购和共同配送。

2. 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管理的内容包括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评估、供应商联盟、供应商绩效管理等。其中供应商评选是供应商管理的重中之重。

协同供应企业应共同制定对供应商的管理办法、考核指标,共同组织或委托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定期考核,及时通报考核情况,商量对策。在目前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市场,协同供应企业应对供应商的何时以及如何的变化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戒。

3. 供应计划协同

供应计划协同是设计各协同企业的生产计划、生产节拍、需求物料的数量、供货品种规格和时间、库存控制水平等要素。

协同供应企业需通过协商建立连续协同机制,涵盖从给出具体定单到日程安排、共享预测信息、提高库存可见度乃至应急补货整个流程。配送计划协同追求的是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

六、中小型制造企业协同供应的资金流管理

协同供应的资金管理是协同供应的最大难点,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协同供应企业的资金主要是从各协同企业收集,在目前中小型制造企业资信较差的情况下,采购资金的收集、使用、调度和回笼就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理想的一种做法是实行内部银行管理制。

以我国现有企业内部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内部银行主要有三种运行模式:

其一,“双轨制”企业内部银行: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与内部银行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相互独立,各自平行开展核算。该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原有的财务体制不构成影响;缺点是另设一套机构,加大日常处理工作量,增加企业管理成本。

其二,“单轨制”企业内部银行:内部银行财务组织与原有财务会计核算账务组织融为一体,将内部银行会计核算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形成统一的一本账核算制度。该模式的优点是简化会计财务处理业务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内部银行的巩固与发展。

其三,“银企联合”内部银行:企业与在其开设基本账户的商业银行,联合开办内部银行。对内可以对协同企业开设内部结算账户,进行内部经济往来结算;发放贷款、办理结算和票据承兑贴现等。

综合考虑上述三种内部银行的运行模式,前两种是针对一个企业内部不同结算实体使用的,银企结合型的内部银行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努力的方向。对于独立法人性质的公司,应当根据各个协同企业的现状,在不影响各自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完善内部银行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对内部银行具有的结算、监控、信息反馈各项职能也应当通过银行进行强化。

七、小结

面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应该认识到协同供应是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强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系

参考文献:

[1] Zulkifli Mohamed Udin, Mohammad K. Khan, Mohamed Zairi. A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Vol. 12,No. 5, 2006, pp. 671-687.

[2] ARC Advisory Group. Collaborative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ARC Strategies, 2002.

[3] 宁方华.面向现代制造的协同物流多要素模型与应用研究 [D].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10-15.

[4] 常贵智. 集群内中小企业共用物流研究[J].物流技术,2006,1.

[5] 杨瑾. 基于供需一体化协同控制的供应链库存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

[6] 任金玉. 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 [J]. 管理企业,2005,3.

[7] 毛克宇,杜纲. 基于协同产品商务的企业协同能力及其评价模型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第10篇

[论文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更加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评述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及其特点,论述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型,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用户的超大规模、潜在的巨大价值和信息的快速,电子商务提供了各种商业机会,但其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风险灾害和不利因数。电子商务的风险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己成为信息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交易所涉及的交易各方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而是在网络平台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它可以减少消费环节和交易费用,节约时间,跨越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它既存在高收益又存在高风险。到目前为止,对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划分,但研究中普遍地把信息安全作为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一个方面,用“的风险”来定义与电子商务交易有关的风险,包括网上页面的破坏、操纵和非授权访问用户记录,互联网欺骗和长途偷窃,版权的侵害和访问拒绝等。有的把与电子商务交易有关的风险看作为机密数据的损失可能性,或是破坏、产生和使用数据的损失可能性,或是程序造成身体、精神和经济上伤害他人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硬件损害的可能性。还有的研究关注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有关商务风险,认为当一个组织发展或实施电子商务交易策略时,对组织自身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事实上,产生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电子商务交易的威胁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安全入侵、隐私入侵、声望的毁坏、身份的盗用、知识产权的侵犯等多个方面。电子商务交易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活动,它还涉及到不同的、法规和货币的流通。类似于传统的交易活动,也有难以确定利润、缺少策略、不当的领导和残酷的竞争等风险的存在。此外,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存在还在于过多地依靠卖方或其他第三方,缺少技术上的可靠性和没有有效专家意见。因此,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涉及到策略、领导、声誉、文化、安全、隐私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技术领域的风险问题,它也是科学领域的风险问题。

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分析的方法

风险的识别和评价是风险分析的两个过程。当前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它主要包括Monte Carlo仿真、失效树分析、事件树分析 、失效模式、基于可信性的风险分析、文档分析和模糊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依赖有效的信息和要求不同的细节水平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在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风险分析中,研究者多是采用模糊分析法对交易过程的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

Monte Carlo仿真根据不确定事件的要求建立概本模型,对各种风险变量(不确定因家)进行风险辨识,按照各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产生伪随机致,使用选定的序列随机数对模型中不确定的量进行限定,然后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的风险度。

失效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FTA)作为一种复杂系统进行风险预测的方法。在产品设计阶段,失效树分析可帮助判明潜在危险的模式和灾难性危险因素,发现系统的薄弱环节。

事件树分析(Event Tree Analysis, ETA)是风险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在给定系统起始事件的情况下,分析此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事件的一系列结果,从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系统的特性。

模糊分析法(the fuzzy analysis),将风险分析中的模糊变量用隶属度函数量化。由于在商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难于精确描述的指标,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是确定电子商务企业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给出电子商务企业风险综合评价的等级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模糊矩阵的确定,模糊综合评价,评出电子商务风险的最终综合价值。

三、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分析的模型

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关于它的风险研究还刚刚起步,绝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使用解释结构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技术接受模型和-技术模型等。其中,基于层次分析和解释结构的模型、社会-技术模型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是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认知风险。在基于层次分析和解释结构的模型和社会-技术模型的研究分析中,研究者选择构成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分析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性和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技术接受模型分析研究中,研究人员用改进的技术接受模型解释消费者网上的购物行为,电子商务的网上商店集沟通渠道、交易渠道、配送渠道于一身。消费者在采取购买行为时不仅仅会评价其感知利益,还会评估其感知风险。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将共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进而决定购买行为。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是一个新兴的商务模式,它的发展涉及、、技术和等很多方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必然受到交易内部条件和外部的影响和制约。电子商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研究涉及信息技术、与运作管理等方面,是一个新的涵盖范围较为宽泛的风险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1.在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分析模型方面,多是从局部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不确定进行探讨,对电子商务风险的模型建立研究尚显欠缺,目前还没有建立反映电子商务特点的完整全面风险分析模型框架。

2.有关研究采用了很多传统的定量和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已经应用的定量技术方法过多地依赖统计学分析,定性的技术方法则更多地依赖主观判断。这些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没有考虑多个风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很多研究仅仅是提出了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可能的风险因素,而没有对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结果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有的进行了定量分析,但分析仅仅是部分的或不全面的。

3.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分析还有待于探索。如应用人工免疫原理和数据挖掘等新的技术,通过对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数据进行风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风险因数间内在关系特征以及它们相互的作用对风险的影响。

参考文献:

[2]Judy E. Scott. Measuring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e-business risk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 Date: 2004 Volume: 2 Issue: 1 p. 3156

[3]D.W. Viehlandm, Managing business risk in electronic commerce,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3]李龙沫等:系统工程原理及其应用[M].延边人学出版社,1993.44- 47

[4]许树柏:层次分析原理[M].天津人学出版社,1988. 41-43

第11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会展,发展,展望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以浸没感、交互性和感知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1]。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设备仍然是计算机,即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维数字模型,以仿真的方式给用户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虚拟世界,并通过头盔显示器(HMD)、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给用户提供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使用者可以直接观察、操作、触摸、检测周围环境及事物的内在变化,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使人和计算机很好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作为尖端科技,虚拟现实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模拟军事演习、工程、教育、医学、字化酒店、商品展示、娱乐等领域,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会展。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业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迅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展示技术的结合,在展览方面也不断涌现出一些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会展。如今国外的虚拟会展业已经十分成熟,如著名的德国汉诺威展,在网络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三维立体的展示系统;国外一些城市宣传也开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如网上新加坡、虚拟庞贝古城、虚拟巴黎圣母院等,运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展品和三维场景,使用户能够通过Internet远程连接去体验。

国内的虚拟会展目前还基本属于界面包装,主要通过二维平面静态地网页展示,如中国茶叶博览会,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茶具和茶文化进行网上浏览,还有虚拟现实环球网站(www.vwww.com)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网上展销;再如武汉国际机电博览会,采用网上虚拟武博会和武博会同期开幕,未到展会现场的客户通过点击该网站,就可像亲赴现场一样,可在场馆内每一个展位前流连,任意观看各种产品,了解它们的性能和用途,甚至突破实际参观过程中的限制,深入了解展品的内部结构,浏览武博会的即时信息。

虚拟展览系统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类:①运用图文声像以及环视图展示物品和场景。这类系统因表现形式的局限,不能更生动、更全面的展示。②单纯的三维场景展示,用户可以随意漫游,但只提供展览会的表面形式,不提供展览内容与展览场景的关联。③既提供三维场景,也提供实际展览内容,并与三维场景结合在一起[3]。

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会展发展的展望

在综合考虑现有技术条件及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前景的情况下,网络会展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两种模式,即现阶段的实物会展+网络会展+电子商务模式和未来的实物会展+网络会展模式,具体理念如下:

(一)实物会展+网络会展+电子商务模式

网络会展作为会展业一种新的发展形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网络会展还只是实物会展的补充和配角,网络会展只有作为实体展览的辅助,才能逐渐地被人们认识而发展起来。免费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就目前情况而言,线上展会和线下展会二者可相互补充,二者有机融合会相得益彰的。当然双方会有部分重叠,但不可轻言取代,否则就是昏了头了,若干年后或许会的,但至少目前不会。因此,我们不能夸大网络技术的作用,基于传统会展的传统优势,传统会展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免费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同时,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电子商务技术向会展业的渗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会展技术的不足,促进着网络会展的发展。

总之,在目前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展将遵循实物会展+网络会展+电子商务模式,即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大力发展网络会展,实物会展和网络会展并举,实物会展结束后,网络会展作为实物会展的延伸和补充,继续实行“永不落幕的会展”,并不断更新、丰富和完善,使实物会展和网络会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壮大。

(二)实物会展+网络会展模式

由于网络展会的模式模糊和传统展会的主导地位,中国会展业进入网络时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从长远来看,网上会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成为现代展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代替部分实物会展,从而实现实物会展和网络会展并存的局面,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免费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免费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因为网上会展有不受时空限制、节省展览交易成本等优势,很多商品和服务都适合在网上进行展览和销售。如网络图书展就有绝对优势,因为图书没有过多的质地的要求、尺寸的要求,在网上看到的这本书和书店买到的书几乎没有差别。另外,从目前网络交易的商品清单看,网络交易的对象正从数码产品迅速扩展到服装、电器、日用品、玩具、个人护理品等众多产品,而这些产品正是我国制造的优势所在,也是目前办展频率最高的产品。免费论文,虚拟现实技术。这些产品将来都可以作为网络会展展示的对象,市场前景好。免费论文,虚拟现实技术。

此外,会展业的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瓶颈的矛盾已见端倪。政府不可能无止境的耗费大量土地进行场馆建设,同时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网络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可见,我们既要看到目前实物会展的优势,也要前瞻性的看到网络会展的优势,尤其是网络会展的后发优势和趋势,为大力发展网络会展,共创低碳会展经济做好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企业展项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24):49.

[2]许亚丹,王野.网络会展的传播与经济比较[J].当代传播,2006(5):66.

[3]顾林,刘连芳,高伟峰,苏继坡.基于虚拟实现的展览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0):202.

第12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子商务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但是,电子商务中信任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面对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很多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措施及建议。本文试图对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并指出我国目前对电子商务信任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任研究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信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的产物;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人类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结晶。由于商务网络环境大量地充斥着风险、不确定性而又需要相互依赖且愈加复杂,电子商务信任问题已成为决定网上交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电子商务信任问题之所以显得重要,是因为电子商务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与传统商务相比,表现为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情况更复杂。这是因为:第一,与传统商务一样,由于经济行为者的决策失误和容易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分布,使得电子商务易受到交易本身特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影响。第二,电子商务受交易者所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交易所依赖的技术系统平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这种风险是买卖双方即使签定协议或合同都难以避免的。

基于上述原因,电子商务信任研究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被提了出来,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此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加以梳理。

1概念

1.1电子商务的内涵由于网络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同时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目前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的定义并未形成共识。由于学界、商界有各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实践经验,因而在理解和定义电子商务时有所差别,大致可以概括为狭义的理解和广义的理解两种。狭义的电子商务,指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进行的在线销售式电子商务。它是通过在技术上、功能上更加拓展了的网络—国际互联网进行的,从更严格意义上规范的在线产品和劳务的交易活动。广义的电子商务,泛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以整个市场为范围的商务活动。在技术手段上不限定于国际互联网,而是泛指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有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其他交换、获得数据的技术。在商务范围方面,也不仅限于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在线式产品和劳务的交易活动,它还包含整个市场一活动相关的若干方面,如产品设计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广告促销、交易双方的磋商契约、产品的运送、货款结算以及售后服务等。

1.2信任的内涵近几年来,信任的含义一直在各种情境之下被思考。由于涉及和研究信任现象的领域较多,因而存在许多有关信任的观点。一类是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比如,将信任定义为“从道德上对合理行为的预期,即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道德上的正确决策和行动”。另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任是指“经济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是可靠的,并能够履行自己的承诺。”

总的来说,可以将信任概括为:经济交易的一方认为另一方是可靠的并且能够履行自己的承诺。信任是经济交易活动中的核心因素,因为只有双方相互信任,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国际上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买卖双方的信任关系对发展并维护顾客的回头率与忠诚度起决定性的作用。信任被看作是决定交易过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交易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交易双方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它们之间的信任与相互依赖关系也随之发展[4]-[5]。

1.3电子商务信任的重要意义电子商务信任重要性最突出的一面是降低交易费用,电子商务信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企业的存在是用内部管理组织代替市场节约交易费用,而电子商务信任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内部管理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实现垂直一体化以节约更多交易费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信任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与外部其它企业签订合同而不是依赖内部资源,在同等产出与收入前提下,来缩小企业规模[4]。

2当前电子商务信任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近几年才出现有关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论文,笔者在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对“电子商务”、“信任”进行检索,从1999到2006年8年期间,仅有58篇相关文章,截止到2007年就增加到450篇,2008年至2009年间便有213篇,可见最近两三年在我国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电子商务的信任机制的研究对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研究,我国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当前的大部分相关文献中,对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代表观点:①电子商务信任机制主要通过虚拟组织的建立来实现,当其无法在虚拟组织中创造共同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人性化的联系来加强大家对虚拟组织环境的信任;②B2B电子商务市场信任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制度信任为基础,具体包括认知的控制信任机制、认知的鉴定信任机制、认知的法律约束信任机制、认知的反馈信任机制、合作规范信任机制;③将不同的风险来源与不同的信任机制相匹配,主要从技术、制度法律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企业信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比较完善的B2C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等等。

2.2电子商务的信任评价模型的研究在我国,目前有关电子商务信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电子商务中的信任评价模型研究方面,其中利用博弈方法对信任问题进行分析的文章比较多,分别介绍B2B、B2C、C2C的信任评价模型,或者对具体某种类型的某行业或者是某企业进行信任评价也比较多,而系统地介绍对于整个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应该怎样评价的却不多。

2.3如何构建信任体系方面的研究目前,如何构建信任体系方面,并且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其中大多是对建立电子商务信任体系方面的研究。常用的方式是把目前的电子商务中信任缺失问题提出来,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建设信任体系的想法。

2.4电子商务信任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3种较为典型的信任管理模式,即:中介信任管理模式、交托信任管理模式、担保信任管理模式。在这些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信任管理主要通过认证制度、在线信誉系统、信用评级、第三方契约服务、设立安全交易基金、信用炒作惩罚等来实现。我国学者对电子商务信任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信任管理框架的构建方面,这些信任管理模型一般都包括如下组成元素:身份信任管理和在线信誉评估系统。2.5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信任因素分析的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影响电子商务信任的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商家、电子商务网站、消费者和商务环境。

商家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声誉、品牌、规模,为消费者提供定制服务的意愿等;而电子商务网站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信息可获得性、公布品牌促销信息、愤怒改变的导航和友好的界面等等;消费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任倾向、交易经历、对电脑的熟悉程度和对网上商店的预期、文化背景等;商务环境因素方面主要研究: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高低、社会上是否建立有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有无关于电子商务的明确权威的法律规范。

3电子商务信任研究的不足

总的来说,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中信用问题的研究,也多处于在操作层面上对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进行实践研究。从相关的文献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信任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多、很深入的,只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研究结果还比较匮乏。具体来说,当前的研究主要以案例研究和定性描述为主,这些观点还没有得到系统实证研究的确认,也没有系统的提出理论供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借鉴,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①目前国内对电子商务信任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证方面,都与我国企业和政府开拓电子商务的实践不相符,有滞后的迹象,且急需解决。②总体来说,对电子商务信任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分散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各行其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因此也很难对我国电子商务信任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③从研究结果来看,成果中直接借鉴国外信任研究的方法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信任理论与方法的较少。④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了基于制度的信任,但是给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在线企业提供参考的建议方面的研究却不多[3]。⑤虽然目前对电子商务的信任机制的研究较多。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机制”,并且对其理解也不够深入、全面和系统。⑥信任问题是电子商务的瓶颈己经形成共识,但对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很多人认为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仅仅是道德和法制问题,限制了信任问题的解决思路。

4今后的研究方向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出现是新生事物,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的管理缺位,我们无可厚非,今天我国的电子商务活动模式正日益完善,而我国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休系研究正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我们是放任自流,让微观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决定,还是未雨绸缪,高屋建瓴,发挥我国经济中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是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总的来说,将来的研究方向如下:

4.1在不断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国内外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的发展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创新;加大宏观层面的研究力度,重点研究有关政府的电子商务信任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加强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借鉴缓和深化研究成果,相互协作,尽快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化的电子商务信任理论体系。

4.2构建起一个统一的、科学的、严谨的、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

4.3从安全的角度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技术方面研究主要是对交易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等安全技术的研究。电子商务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上实现的,因此电子商务的信任也需要采用技术手段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鲁滨,张巍.电子商务信任管理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1):73-76.

[2]张睿,陈卫华.电子商务信任机制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3,(06):117-119

[3]辛明,孙洁.国内电子商务信任研究现状分析[J].光盘技术,2006,(01):4-6

[4]李召敏,宋光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信任的制度途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63-66.

[5]李召敏,李涛,宋光兴.网络营销中顾客信任的建立途径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C].见:第四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桂林,2006:32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