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3 09:4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办事处挂职锻炼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这个暑假,我实现了实习的愿望。在学校和公共管理学院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青春社区行暑期挂职锻炼”这一活动。在学校和有关学院的安排下我来到了白云区同和街街道办事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让我值得高兴的是,我被安排到社会与经济事务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兴奋极了,因为我是读经济的,这一岗位与我的专业相关,那就能更好的发挥我的专业知识了。
刚去报道的第一天,我和我的搭档小唐就马上跟随我们科室的钟科长与各居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开会,向各居委会下达任务了。那时候我又点纳闷的,我们科室是社会与经济事务科,不是负责经济事务的吗,为什么连居委会的事情都要我们来管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在工作中寻找答案。经过一天的工作,我终于明白了。我们作为街道办事处的,是政府部门的最基层,居委会是落实更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基石,通过居委会的配合,才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再来说说我们的经济科,别小看这个部门,这可是街道办的心脏埃街道大大小小的事务都需要经济科来进行经济计划,大至年度计划方案,小至老年人社会保障等事务,总之凡是涉及经济问题的,都需要我们这一部门来负责。因此,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刚开始时,由于我们对其中的一些运作不大熟悉,所以科长就吩咐我们跟着科员关哥哥负责老年人社会保障卡的工作。别小看这项工作,同和街下设十三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到两、三百名老人家,要切切实实的对每位老人家办理好这个业务,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及时享受应有的福利是相当的困难的。为了让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我们先安排居委会的人员进行登记,然后再有我们老汇总,所以刚开始我们的工作还是比较少的。当我们得知退管办那边科室工作繁重,需要人手时,我们就暂时调配到退管办了。在退管办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新闻稿的编写。这是我从来没接触过的,那时候我还是很担心,怕自己做不出来。还好,我的搭档小唐有上过应用文写作等相关课程,于是他给我上了简单的一堂应用文学做课程,在他的帮助下,我对新闻稿的编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分工合作,一个人找资料,一个人负责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小唐不是教我应该怎样写比较得体,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此外,退管办的冯主任也不是看看我们的进度,对于我们文章中的不足给与也宝贵的意见。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将主任交给我们的任务出色的完成了。同样的,我和小唐以分工合作的形式,一一完成了年度计划书、年度总结等任务。在退管办工作了将近五天,这五天让我在写作方面有了进步与升华。
不久,我们就被调回到经济科了,在经济科的工作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跟随科长到各社区街道进行“创文明城市”检查,督促街道和居民们配合政府工作,对各个盲点、乱点进行整顿。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街道工作的艰辛与困难。为了使工作有序进行,我们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干部亲力亲为,顶着烈日走到各社区中与居民们一起搞卫生,对于那些没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社区,我们的钟科长亲自找相关负责人进行整理;对于那些不合作的居民,我们的钟科长还主动多次上前劝导,以实际行动参与“创文”工作。他们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是长期的。从我到同和街办事处以来,我每天都能看到有工作人员和领导们出访、巡查,目的就是要保证“创文”工作的出色完成。
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政府基层的工作人员切切实实地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敬业精神。不少人认为政府部门的人都是不干活的,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和亲身体会,我并不赞同这一观点。相反,在同和街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基层人员怎样为百姓、为社会奉献自己。他们为了百姓,日日夜夜地加班加点,为的就是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让百姓及时享受福利;为了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他们身体力行,与居民一起努力,营造政府与居民一条心的和谐气氛。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让我真真正正的了解了基层的运作,让我深刻体会了基层人员的辛劳。这也激励着我要更好地珍惜这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
社区挂职一个月心得体会
谢慧玲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我于2015年6月16至7月15日在镜湖区周家山社区挂职锻炼,周家山社区隶属安徽芜湖市镜湖区弋矶山街道办事处,西临长江,东至长江路,南至中山北路,北至赭山西路,占地0.41平方公里;辖区总户数3533户,总人口10599人。
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我努力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虚心向该社区班子及工作人员学习请教,尽量做到帮忙不添乱,从工作中学习经验,寻找自身差距,弥补自身不足。以下是我这挂职一个月来的的心得体会:
一、注重学习,全心投入
挂职锻炼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种新的工作体验。本次挂职锻炼我侧重于向先进社区学习,借鉴先进社区的工作经验,促进和开拓自已的工作思路,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并很快实现了角色转换,通过参加该社区的每一次会议、每一回下片、每一项交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每个工作日都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她们的先进社区管理方式及开展服务方面的工作经验,包括社区综合管理、社区服务及发展理念、服务项目设置、如何开展志愿活动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不同之处,认真分析总结该社区干部与居民交往的艺术,学习他们那种工作中不怕繁琐、真诚待人,稳扎稳打、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
二、牢记使命,完成各项任务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只有一个月,社区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初来的第一天让我感受到这里的工作环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社区的工作程序结构相差不大,陌生的是市里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每项工作的工作量大而繁琐,每项工作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短时间里我想只能通过"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来开展工作,确定我自己的工作思路后,我采取积极主动,通过多了解、多观察来分析该社区干部每一次与居民交往的艺术,并通过他们和居民的日常工作来了解该社区的党务工作、财务工作、民政工作、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劳动保障工作等等,利用空隙时间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工作方法和经验,并把自己一些好的想法和经验说出来和他们一起分享。在相互了解和沟通中,通过对比自查,让我深有体会,开阔了视野,更加了解了自身差距和不足之处。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从更高的层面认真思考,不断提高本社区各项工作的业务水平,便于更好的促进本社区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到先进社区挂职锻炼,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一种收获。这使我丰富了工作经历、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次挂职锻炼虽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收获不少。我不但学会了着眼全局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先进社区工作和社区干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周家山社区干部那种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还有就是他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帮助也时时感动着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次挂职锻炼的经历作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加以珍藏,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争取为居民多办好事、实事,我要不断鞭策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工作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从整体利益看待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我社区的发展尽心尽力,决不辜负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与厚望。(谢慧玲)
主动适应新环境
初到社区,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对象都相对陌生,为尽快实现角色转变进而适应工作,我首先从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社区,以能为社区做一些工作感到光荣,于是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我所挂职的向阳社区位于营口开发区海东办事处,是成立较早的一个社区,其特点是地域广、人口多、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口结构多元化。为了进一步做好社区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近年来,向阳社区积极探索和实践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展网格化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统计出辖区内所有住户、居民的信息,并录入数据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访到每一家、每一户,这样才能确保基础信息准确。由于向阳社区人口结构多元,流动性较大,这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在走访过程中,对于我们掌握联系方式的居民,我们会提前打电话进行走访预约,对于没有联系方式的居民我们只能挨家挨户地敲门。由于多数社区居民都早出晚归,所以我们的走访工作也都在早上上班前或晚上下班后进行。尽管大多数居民都会理解、配合我们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居民因为我们的打扰而表示不满。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通常都会耐心解释,取得居民的谅解和配合。
经过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了数据统计工作。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社区工作的不易,同时,也让我进一步融入到基层、融入到社区之中。
学会解决基层的“特殊情况”
基层是一个大熔炉、大课堂。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机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知识。
向阳社区有很多回迁小区,这些居民大多是由农民转为市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很多居民都不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这就造成了部分小区没有物业公司进行管理。
针对这一情况,向阳社区积极引导大家爱护自己的家园,鼓励、扶持居民组织志愿者清扫队。在社区的引导下,这些“弃管”小区纷纷成立了志愿者清扫队,每天都对小区的重点区域进行清扫。社区其他居民也能积极主动地加入进来,没参加清扫活动的居民会给志愿者们送来瓜果梨桃等水果,对志愿者表示感谢。
在社区工作的这段时间,让我懂得了什么叫作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其实在基层,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
架起沟通的桥梁
挂职锻炼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难忘的工作经历。由于自己有着特殊身份,自己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形象,更是党工委、管委会的形象,肩负着组织的使命、厚望和期待。我十分注重与社区干部群众的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同时,借挂职锻炼的机会,搭建起我的原单位——营口开发区信息中心与社区交流沟通的桥梁。
作为营口开发区较早成立的社区,向阳社区在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向阳社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都是营口开发区的宝贵财富,应该向全区推广。
我在原单位工作时是记者。所以我就利用“记者+社区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下向阳社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报纸向全区特别是其他社区作宣传和介绍,让大家共享这一宝贵资源。
——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挂职锻炼,挂任XX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第一
鉴于这次挂职时间较短,XX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开展调研、宣传和交流。两个月来,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考察,虚心学习。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XX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浙江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杭州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浙江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浙江发展的真经。
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浙江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XX和XX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XX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浙江,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XX和XX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XX和XX的了解,增强了向XX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XX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2户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XX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XX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XX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XX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XX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XX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共2页,当前第1页1
兴业,坚持多点布局,重点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带和发展链。在调整产业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浙江各级政府“无为而治”和“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技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支持群众,切不可盲目采用行政手段,对群众的生产经营横加指责和乱加整顿,更不能行政命令或强行组织群众从事不乐意的生产经营活动。
3、抢抓浙江机遇,拓展招商平台。坚持开放开发,突出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浙江相比,我们的开放意识还不是很浓厚,开放力度还不是很强劲,开放区间还不是很广泛,不少地区和企业对如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还是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开放意识,把走出去开拓市场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进开放的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来抓。当前,浙企浙资外流已成新的经济现象,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招引浙商,这无疑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要把面向浙江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点,不仅要加大力度委派干部到浙江挂职锻炼,更要鼓励并积极扶持经贸企业和民间经销组织到东南沿海推销XX工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对广交会、西博会、义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商贸活动,要尽量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要及早部署,认真准备,力争XX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有XX的柜台和产品面市。要按照“政府协作、市场运作、民间动作、企业合作”的思路,鼓励企业到浙江寻求发展,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对改制不到位或虽经改制但发展依然困难的企业,一定要加大改制、破产、出售、兼并力度,引导浙江企业和资金进入我市工商经济发展领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下势解决项目储备和项目包装问题,真正有项目、有好的项目、有吸引客商的项目、有一定深度和审批进度的项目用来招商。要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像浙江一样,切实做好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尤其是对有些地方形成的“没有项目急、招引项目难、实施项目怕”的恶性循环及“招进投资商、放出大灰狼”的怪圈,必须真正重视解决。当前,要改进招商办法,完善引资奖惩,实行必要的招商引资部门分担任务、领导扛死指标、干部捆实责任、月询季查年度考核、工资奖金挂钩及一票否决、重奖重罚等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政重视招商、机关干部专于招商、全社会积极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第一
4、发扬浙江作风,强化政府效能。浙江经济是民营经济。过去,隐藏于民营经济背后的强大推力,是浙江各级政府多年奉行的“无为而治”。如今,浙江各地强力推进的效能建设,就是通过对政府效能的整合与提高,充分使各级党政由台后的“无为而治”转向前台“有为”地组织、协调和拉动经济发展,其力度、强度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全国有一定的首创意义,对我们教育启发很大。作为落后地区,资源、能源、劳动力固然是我们的优势,但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显然不是我们的强项,特别是囿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型政府和“官本位”的衙门作风,长期以来已经使我们形成了对政府效能与干部作为考核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学习借鉴浙江经验,最当紧的就是要像浙江各级党政一样,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许可审批,端正机关作风,整顿机关纪律,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干部作风的改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政策、人文和社会环境。各级领导、广大干部一定要从加快XX发展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果断措施,强化组织领导,构建组织网络,营造舆论氛围,健全工作制度,创新有效载体,激活效能建设,推动XX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挂职锻炼,挂任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鉴于这次挂职时间较短,街道办事处没有给我安排具体工作,主要根据我的意愿,采取“全面了解、有所侧重”的办法开展调研、宣传和交流。两个月来,自己自觉服从安排,积极争取主动,不断总结别人好的经验,学习好的做法,接受新的观念,较好完成了挂职锻炼任务。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考察,虚心学习。除自觉参加有关会议,翻阅区情资料、文件和当地报刊,拜访领导外,坚持深入部门,深入街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社区建设、科教兴区及党政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同时多次赴周边区县和温州、金华、宁波、义乌等地考察,参观娃哈哈、UT斯达康、万向集团和天水街道办的几个社区。既对浙江地域文化所独有的创业精神及杭州市以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感受,又对浙江各地效能建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学习,还对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企业上市等热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基本掌握了浙江发展的真经。
二是深入思考,解放思想。无论是阅读当地党政机关文件,还是浏览媒体网站消息,随时注意用浙江的思维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取人所长,弥补以往工作过失。考察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不忘对照和的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探索别人经验,寻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计妙策。通过学习浙江,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脑筋进一步灵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沟通,结交朋友。加强和当地党政干部交流并融洽感情,上班瞅机会,下班抓机会,虚心做他们的小学生,诚心和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加强与浙江各地的企业界人士沟通渗透,坚持互换名片,真诚相待,实情相告,有几十名浙商表示了加强交往与联络的意愿。注意与在浙江任职的陕西同乡联系,聆听他们的介绍,倾听他们的建议,为今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四是广泛宣传,争取项目。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向浙江的各级领导、政府部门,特别是企业和街道,宣传和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介绍可与浙江对接的企业和项目,使浙江的党政领导和企业界增进了对和的了解,增强了向开放的意识和信心,扩大了在浙江的影响及知名度。有近12户客商初步形成拓展西部市场、投资开办企业的意向,表示在适当时候,将到实地考察和洽谈。
五是严格要求,塑造形象。挂职两个月,严格按照机关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有事请假打招呼。上班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并在不干扰、不添乱的前提下,随时注意与街道领导和有关科室沟通交流。基层调研考察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吃住在招待所,从未搞特殊化。自觉参加挂职组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主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一切行动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按照既定日程及内容开展工作,从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尊重当地领导,团结周围同志,与天水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感情。
两个月来,通过考察、学习、参观,对浙江省在解放思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协调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学到了很多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从中也受到很多启发。
1、学习浙江精神,营造发展氛围。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计划经济浙江失宠,以至煤电水运及宏观调控联合指向浙江,浙江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但在困难面前,他们不是怨天忧人,畏缩不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保持一种谋发展、求发展、争发展的激情和热情。他们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所取得的成绩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和拼出来的。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拼命苦干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应当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力量源泉。相对于浙江而言,我们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改革开放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全社会的整体发展意识,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应有的改革、开放、法制、民主、发展、价值、自强、战略、市场、竞争、风险、创业等意识相对落后或滞后,而地域封闭、传统保守、小农经济、小市民等意识又更加严重。因此,加快发展,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才会不失时机、抓紧时机,加速发展的步伐。
2、借鉴浙江理念,创新经济模式。借鉴浙江经验,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创新经济模式。无论是温州的民本民营民生民利经济,义乌的“贸工联动、兴商强市”战略,绍兴企业的借壳买壳上市,杭州“精致大气、和谐开放”的和谐创业理念,省委、省政府“平安浙江”的打造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区围绕中心商务区建设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都有很大启发。发展经济,就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大统筹,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紧紧围绕资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整合和百姓就业,发展工交商贸。既要立足现有工业抓好改造提高,又要舍得出让资产借壳上市,更要像义乌那样,学会反弹琵琶,通过大办特办商贸市场,刺激诱导区域加工工业发展。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块状经济格局。要积极运用工业的理念和办法经营农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抓大不放小,培育地方品牌。要坚持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优先超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植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突破点。要坚持民本民生民营民利原则,在开发引导的基础上,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要高度重视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国道省道沿线,一定要围绕产业集聚和商贸兴业,坚持多点布局,重点发展,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带和发展链。在调整产业过程中,尤其要学习借鉴浙江各级政府“无为而治”和“睁一眼闭一眼”的方法技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支持群众,切不可盲目采用行政手段,对群众的生产经营横加指责和乱加整顿,更不能行政命令或强行组织群众从事不乐意的生产经营活动。
3、抢抓浙江机遇,拓展招商平台。坚持开放开发,突出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浙江相比,我们的开放意识还不是很浓厚,开放力度还不是很强劲,开放区间还不是很广泛,不少地区和企业对如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还是心中无数,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开放意识,把走出去开拓市场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进开放的一项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来抓。当前,浙企浙资外流已成新的经济现象,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招引浙商,这无疑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要把面向浙江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点,不仅要加大力度委派干部到浙江挂职锻炼,更要鼓励并积极扶持经贸企业和民间经销组织到东南沿海推销工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对广交会、西博会、义博会、消博会等大型国际商贸活动,要尽量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要及早部署,认真准备,力争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有的柜台和产品面市。要按照“政府协作、市场运作、民间动作、企业合作”的思路,鼓励企业到浙江寻求发展,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对改制不到位或虽经改制但发展依然困难的企业,一定要加大改制、破产、出售、兼并力度,引导浙江企业和资金进入我市工商经济发展领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下势解决项目储备和项目包装问题,真正有项目、有好的项目、有吸引客商的项目、有一定深度和审批进度的项目用来招商。要努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像浙江一样,切实做好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工作,尤其是对有些地方形成的“没有项目急、招引项目难、实施项目怕”的恶性循环及“招进投资商、放出大灰狼”的怪圈,必须真正重视解决。当前,要改进招商办法,完善引资奖惩,实行必要的招商引资部门分担任务、领导扛死指标、干部捆实责任、月询季查年度考核、工资奖金挂钩及一票否决、重奖重罚等机制,真正形成各级党政重视招商、机关干部专于招商、全社会积极参与招商的良好氛围。
4、发扬浙江作风,强化政府效能。浙江经济是民营经济。过去,隐藏于民营经济背后的强大推力,是浙江各级政府多年奉行的“无为而治”。如今,浙江各地强力推进的效能建设,就是通过对政府效能的整合与提高,充分使各级党政由台后的“无为而治”转向前台“有为”地组织、协调和拉动经济发展,其力度、强度和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全国有一定的首创意义,对我们教育启发很大。作为落后地区,资源、能源、劳动力固然是我们的优势,但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显然不是我们的强项,特别是囿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型政府和“官本位”的衙门作风,长期以来已经使我们形成了对政府效能与干部作为考核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学习借鉴浙江经验,最当紧的就是要像浙江各级党政一样,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许可审批,端正机关作风,整顿机关纪律,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干部作风的改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政策、人文和社会环境。各级领导、广大干部一定要从加快发展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果断措施,强化组织领导,构建组织网络,营造舆论氛围,健全工作制度,创新有效载体,激活效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
今年石平顶山市龙区法院办公室在区委和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市中级法院和区委办、人大办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判服务”这两个工作重心,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当文明办公室为目标,以调研、信息、法制宣传工作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全室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工作毅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实干进取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与时俱进,争先创优,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全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实现了“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新突破”的目标。
一、搞好支持工作,当好院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在今年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活动中,活动办公室设在院办公室,以此活动为契机,办公室同志不断强化全室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切实做到围绕工作大局认识,思考问题,从全局角度筹划、协调工作。办公室同志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阶段活动的开展,草拟编写活动阶段方案、简报、信息、总结,筹备每次会议,搞好接待,确保两个活动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确保了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活动简报有五期被区委办采纳予以转发,院活动办也被区委予以通报表彰。
文秘工作中,一是积极做好综合材料保障工作。办公室文秘人员在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字材料撰写能力,切实强化工作责任心,增强工作积极性上下功夫,竭尽全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各类文字材料的撰写工作。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志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工作,精益求精草拟领导讲话、文件,所有文件均提前交付领导审批、打印、发出;二是在信息、宣传工作中,加快编写速度,遇有重大事项等信息,都是当天编写,当天发出,确保快速传递。三是文印工作中,急件不过晌,一般文件不过天,并确保准确。四是院领导交办的事宜立即办理,不推不托,办后立即汇报。今年共协助院领导制订各项岗位职责、目标责任和工作制度50余项,确保院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搞好信息、调研和法制宣传工作,确保“单项工作进位次,整体工作有突破”。
为开展好办公室工作,今年办公室研究出台了《争先创优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调研、法制宣传、案例编报、司法统计等五项工作意见》予以指导规范,把信息、调研、法制宣传工作做为工作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今年办公室共撰写各类稿件一百余篇,其中有40篇宣传稿件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发表,有10篇调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有15篇以上信息被市级以上单位采用转发。在调研工作中,认真完成了市中院下达的重要调研课题,均超额完成,做到上报及时,其中有2篇被省级以上书刊采用,有2篇被市中院《调查与研究》第二、三期上采用。今年调研、信息、法制宣传工作均超额完成了年初签订的责任目标,办公室所分管的单项工作有望进入省、市先进行列。版权所有
三、加强办公室其它工作,确保办公室工作整体推进。
1、对办公室分管的机要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我们进行了制度规范化建设,出台了《公文传阅管理办法》、《机要收发规定》、《档案员职责》、《档案归档制度》等十多项制度予以规范,做到件件收发及时准确,档案归档及时无误。在今年市中院组织的机要保密、档案管理检查评比中,办公室分管的档案工作继续保持省颁标准市县一级先进单位称号,机要保密工作也被市中院予以通报表彰。2、认真做好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发、签收、批办、传阅、催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继续保持法院公文处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赴佛山市高明区挂职锻炼感受
安图县人民政府县长尹成龙
(2004年10月25日)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安排,我被分配到佛山市高明区沧江工业园管委会挂职锻炼三个月。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了解和亲身体会,我感到收获很大,自己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作风等方面都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既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也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增加了工作压力和动力。现将学习锻炼的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佛山市高明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佛山市高明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紧靠西江,东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临鹤山,西接新兴,北与高要接壤。全区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荷城、西安、三洲3个街道办事处和富湾、人和、杨梅、明城、更楼、合水6个镇,户籍人口28.85万,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10多万人,是广东省侨乡之一。区政府所在地距广州68公里,距佛山34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通;水路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门74海里,有客货船直通。高明区2002年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名列第50位。2003年,全区完成本地生产总值8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3.4:56.6:30;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09.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工业总产值19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表明高明区经济己经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2亿元,比上年增长59.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全年出口总值3.67亿元,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财税总收入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区本级收入3.02亿元。全区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151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年人均纯收入4727元,比上年增长5%。
二、佛山市高明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学习,我感到高明区最成功的发展经验就是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发展工业园区经济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总结概括之后,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放、活、大、上”四个字上。“放”就是思想解放,对外开放,权力下放;“活”就是政策活,机制活,市场活;“大”就是投入大,项目大,产出大;“上”就是上速度,上效益,上台阶。这四方面的经验正是我们最欠缺的,也是最应加强的。他们具体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靠观念创新,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
高明区在珠三角经济圈和佛山市属于相对落后的区之一,面对这一落后形势,他们全面分析本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抓住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各种资源整合的有利时机,借助珠三角经济圈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东风,动员全区各级干部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是注重摆脱束缚,增强各级干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区委、区政府在全面客观分析区情后,认为当前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摆脱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摒弃阻碍发展的等靠思想,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抓机遇,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靠各级干部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突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区里都要求各级干部按“三个一切”的原则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二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面对落后形势,区委、区政府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经验和不足,并对区情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确立了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为主要载体的发展思路。同时,根据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产业强市、现代化大城市和文化名城等战略决策,确定了高明未来五年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在发展模式上,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只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的短期行为,彻底改变了“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注重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同时,将能最大限度体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聚效应的园区经济,确定为实现既定目标的载体和重点,积极发展以沧江工业园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
2.靠体制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
为扫清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区委、区政府在“三个一切”中明确提出,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改变,并以此原则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改革,解决了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一方面,建立新的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管理关系。成立了沧江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内设规划、建设和土地开发等六个局,行使区一级经济管理权。在园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严格坚持“四个统”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筹开发、统树形象和统协管理,使各镇(街道)在园区建设工作中步调一致,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对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等社会事业进行了体制性、政策性改革,使之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经过大胆的改革和实践,区委、区政府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不断地深化体制改革,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
3.靠所有制结构创新,带动全民创业。
高明人不断完善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鼓励全民创业,构筑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实力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向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在高明,民营经济从最初的异军突起到占有半壁江山,再到铺天盖地,进而顶天立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目前,高明的民营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84%,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他们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实业”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近几年高明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达3800多户,新增注册资金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个体私营企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涌现出了“派”、“波顿”、“威鹏”等名牌服装系列,正野电器、松本电工、万和家电等一大批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这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主导了高明地方经济的发展。
4.靠工作方法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解决思想观念和体制创新问题后,区委、区政府更加注重解决工作措施和方法的创新,不断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招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是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将重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通过责任制的实施,使每个干部都有工作目标、有责任、有压力,有不干好工作无法向组织和人民交待的责任意识,“逼”着各级干部抓经济,促发展。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就如何加强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由于中层岗位本身的特殊性,监管起来难度较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中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一)队伍活力有所增强,但人员流动不畅,整体年龄偏大。20*年,我县曾推出县财政局预算科长、县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科科长等10多个部门20多个一线热门中层岗位,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有效地推动了各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规范开展。各乡镇、街道也纷纷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缺位竞岗、末位待岗等制度,干部队伍活力得到增强。但是,整体而言,中层干部队伍的流动性还是相对较差,尤其是一些业务部门和部分效益较好的单位,“中层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有的中层股级干部如果没有被提拔,就一直待在原地,甚至10多年不挪位。据统计,截至到今年4月底,*县共有中层干部1214名(县级机关部门876名,乡镇街道338名),其中,30岁以下的153名,占12.6%,30-40岁的465名,占38.3%,40岁以上的596名,占49.1%。年轻人偏少,直接局限了中层干部的选拔余地,有的单位想实施内部竞争上岗,也因符合条件的人选太少而形不成有效的竞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员的不能正常流动,不仅造成了中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使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激情,而且容易产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滋生腐败的土壤,从而影响整体工作。
(二)学历结构得到改善,但经历相对单一,基层工作经验较缺乏。据统计,*县目前的中层干部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1名,占0.1%;大学学历的421名,占34.7%;大专学历的521名,占43%;中专或高中学历的247名,占20.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4名,占2%,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县先后选派了80多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企业、农村、一线和招商引资一线培养锻炼,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各单位内部的交流轮岗一般不多,跨部门交流更少,不少中层干部一直都在一两个固定岗位上工作,接触的工作内容、范围、对象,处理工作的方式基本类似,就容易导致部分干部尽管工作多年,工作阅历、基层实际的工作经验还是比较缺乏。同时,部分单位对中层干部的任用仍停留在论资排辈上,老的中层下去了,下面挨着上,形成40岁干部接替50岁干部的现象,不少优秀年轻干部不能及时上台阶经受锻炼,阻碍了他们成长的步伐。
(三)编制管理难度较大,超职数配备和政事混岗使用现象较为普遍。按照“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规定,一个单位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都是一一对应的,而实际上,目前各单位事业编制人员从事行政职位工作的不在少数。据初步统计,目前县级机关配备的421个中层职位中,由非行政编制人员混岗使用的有113人,占26.8%,这其中若除去不存在混岗现象的181个公检法司中层职位,混岗的比例则高达47.1%;乡镇、街道中层干部混岗使用的比例为34.1%,而且,从目前情况看,这个比例还呈上升趋势。同时,根据机构改革有关文件规定,科室配备中层干部原则上是,4人以下设1职,5-7人设1正1副,8人以上设1正2副,人员特别多、任务特别重、工作性质特殊的科室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设职数。据统计,全县机关部门按照“三定”方案可设科室367个,实际设置了412个,平均每个科室实际配备中层干部2名以上;各乡镇、街道规定的内设科室数为120个,实际设置的科室包括下属办事处超过了160个,平均每个科室也配备了近2名中层干部。这其中还不包括由于各种原因“三定”方案没有明确编制、职数和规格的单位。作为干部晋升的第一个台阶,尽可能多地设置中层干部,短期内是有利于调动本单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从长远看,由此导致的“官众兵寡”,不仅不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降低了中层职位本身的含金量,最终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优化。
(四)制度逐步建立,但个别单位执行不够到位,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为进一步规范中层干部的选任程序,强化监督管理工作,20*年,*县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层干部的任用原则、条件和程序,建立健全了中层干部任前审批和任用备案、交流轮岗、选拔任用工作检查等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关于中层干部选拔方面的反映明显减少,新提任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调查中发现,各单位在上报竞争上岗的方案和正副股级干部任前请示、任用审批、备案方面做得还比较规范,除极个别外,都能按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但在超职数配备股级干部、注明拟任干部曾受党政纪处分情况等方面,个别单位却打起了“球”,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行任命或隐瞒不报的现象。部分单位对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缺少系统和长远的选拔、培养、教育规划,重提拔、轻培养,重使用、轻管理的倾向较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和监督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力,容易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的存在,也助长了工作懒散、敷衍了事等不良风气的滋生,挫伤部分干部想事的主动性和干事的积极性。
二、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县中层干部队伍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公务员进口环节存在瓶颈。按照规定,各单位的行政编制数都是固定的,只有在出现编制空缺的情况下,才能拿到进人指标,并主要通过全省统一招考的渠道录用公务员。但实际上,由于各单位间的横向交流不多,内部人员除去被提拔到其他单位或到龄退休外,很难腾出空余的编制,同时实行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制度后,有限的行政编制又往往被退二线的老同志所占用。这样就直接导致各单位年轻人缺乏,人员整体老化严重,在街道和一些“热门”单位尤为明显。
(二)干部交流制度不够完善。我县尚未统一出台关于科级以下干部交流的规范性文件,20*年制订的《关于加强股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若干意见》中虽然提及股级干部的交流轮岗制度,但有关表述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干部单向趋利流动的迹象比较明显,大家都希望从落后乡镇流向发达乡镇,从乡镇流向街道、部门,从“冷门”单位、岗位流向“热门”单位、岗位。而且现行的机关、事业、企业三类干部条块分割的状况,也给干部的正常交流增加了难度,没有全县统一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跨部门、跨地域的双向交流轮岗显然很难开展得起来。这也是造成“领导干部临时工,一般干部长期工”、“中(层)梗阻”等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干部出口不畅能上不能下。乐上恐下、上荣下耻的传统“官”念深入人心,而中层股级干部虽然是“将尾”但好歹还是“兵头”,或多或少的实惠和荣誉感,更促使干部“保官进位”,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下”的难度。在一个单位内部,除非有很明显的失误或年龄因素,否则要“下”一个中层干部,谈何容易。同时由于机构改革后的职位限制,中层干部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少,“后备”中层干部十来年仍原地踏步的不是少数。原有的中层干部很难“下课”或晋升交流出去,下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需要及时调动,自然而然,超职数配备中层干部也就在所难免。
(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乏力。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针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约束机制。相对而言,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干部任用的公开度和民主程度都还偏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县中层干部选任方式比较单一,单位党委直接任命的比重偏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还不够大,中层干部提拔任用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很大程度上仍掌握在少数领导者的手中。尤其是在超职数设置和混岗使用中层干部方面,赋予所在单位领导太大的自由裁定权,带来的弊端更大。
(五)干部年度考核失之于宽。省市对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出台了具体的政策规定,提出了量化测评打分的详细标准和栏目。我们姑且不去谈论考核方法和指标体系本身的合理性如何,实际上,各单位在执行这些规定时,走过场决不是个别现象,“排排坐、分果果”,“轮流坐庄当优秀,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直大行其道,除非有逃不掉的“硬伤”,一个单位干部年度考核出现“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作为干部中的一员中层干部自然也不例外。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推进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求各单位把加强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利用周一学习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切实加大对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项规定和程序的宣传力度,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和强大的舆论氛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旧观念,增强广大机关干部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各单位党委(党组)尤其是主要领导要解放思想,敢于放权,敢动真格,引导广大中层干部提高认识,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为推进本单位的干部人事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抓住源头,严格机构和职数管理
进一步明确中层干部管理权限与选拔培养途径,严格按照职位设置和标准,把好中层职位配置和职务升降任免关,从源头上堵住超编超职数配备和不严格按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现象。已超职数配备的单位,要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及时将职数调整到规定的范围内。未经批准擅自增设的内设机构和增配的中层干部,组织部门在后备干部选拔等工作中将不予以承认。乡镇、街道办事处中层岗位原则上由班子成员或科室中层干部兼任,个别出于工作需要另设的,作为培养年轻干部压担锻炼的岗位,不归为中层职数。下属事业单位干部提任机关中层职务,要从严控制,一般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提任中层副职,一般应具有4年以上工作经历,提任中层正职的,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且担任中层职务两年以上。对不按照要求任用的股级干部,组织部门坚决做到“四个不批”:即超职数配备的不批、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不批、未按程序选任的不批、公示有反映未核实的不批。
(三)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明确规定任现职满5年或在同一科室任正副职满8年的中层干部,必须在单位内部轮岗。特别是从事人、财、物管理,负责证、照、牌核发以及项目、经费、配额审批的中层干部,要首先考虑轮岗交流。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轮岗交流决定的,给予批评教育,仍不服从的,免去职务。同时本着调优、调顺、调强的原则,加大中层职位公开竞岗的力度,通过经常性的合理的轮岗交流,保持中层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二是严格实行中层干部任职回避制度。与本单位正副职领导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担任中层干部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也不得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三是探索开展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实行中层正职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在党委讨论决定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和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得票情况,竞争上岗还应公开竞争者笔试、面试的综合成绩,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相关的任职手续。四是实行中层干部岗位胜任度评价制度。对中层干部的年度考核增加任职评价栏目,并规定在任职评价中基本胜任、不胜任票合计超过30%的,进行谈话诫免或交流;连续两年出现基本胜任、不胜任票合计超过30%的,予以免职;面向基层的窗口单位,还要在服务对象中开展测评,对不满意票数比较集中的中层干部,予以交流、免职。五是着力拓宽中层干部的锻炼培养渠道。不断创新干部实践锻炼的形式和方法,搭建平台,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在大力选派中层干部到急、难、险、重一线锻炼,挑担子、学本领的同时,积极联系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项目挂职锻炼,通过上挂下派,多岗位交流,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
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75.9亿元,比年的14.15亿元增长61.75亿元,增幅为436%;各项贷款余额为61.6亿元,比年的12.94亿元增长48.66亿元,增长376%。存贷款增幅连续5年保持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存贷款市场份额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各项收入3.95亿元,比年同期的0.87亿元增加3.08亿元,增幅为354%。全市6县(区)联社“十一五”期间,连续五年实现全面盈利,累计消化历年亏损挂账1.96亿元,彻底扭转农村信用社长期亏损的局面。五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固定资产总额从6076万元增加到16231万元,增加10155万元,增幅达167.1%。
全市农村信用社在2004年的基础上投资2300余万元,增设和恢复营业机构网点(便民服务点)22个,并按照统一设计标准进行了全面新建和改、扩建。其中增设、恢复乡镇网点22个(固定网点12个,便民服务点10个);在中心行政村增设网点5个。截止2010年10月底,增设和恢复网点共办理存取款业务115121笔,新增存款7249万元;累放贷款3864笔,金额4021万元。全市农村信用社达127个机构网点,按照现代银行的标准,实现了通存通兑、实时电子汇兑、自动存取款机等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得到国家银监会的高度肯定和地方各级党政的高度评价以及广大群众的欢迎。2009年11月,在贵阳参加全国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推进会的中财办、中农办、国办秘书二局、人总行、银监会、农总行、国家税务总局等10余个国家部委相关负责人以及重庆、内蒙、河北、广西等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行、银监、农信社、农行、邮储的负责人到安顺,参观学习安顺农村信用社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经验及做法。
为构建诚信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实施信用工程创建工程,通过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组)、评定信用户,彻底解决农户贷款难、企业贷款抵押难、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回难等一系列问题,换回社会诚信意识,截止年10月,全市通过省联社验收的信用乡(镇)9个(其中新增3个),达省联社任务数的150%;全市514400户农户中,完成建档492074户,建档面达95.66%,已评定信用等级农户405577户,评级面达96.17%,226594户农户获得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33.28亿元,农户贷款面达44.05%。全市已为32000名机关干部职工进行评级授信,创建信用单位2个,累计投放给全市机关干部各类消费贷款1.32亿元。基本实现“巩固农村市场,占领城区市场”的目标。
为解决农民工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年,办事处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实施“服务跟着农民走”战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各级党政和中国银监会领导的高度肯定。截止年9月末,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累计组织农民工汇款到社350755笔,金额20.6亿元;发放外出创业贷款9389笔,金额1.4亿元;发放返乡创业贷款10309笔,金额2.05亿元;清收不良贷款701笔,金额774.93万元;发放困难帮扶贷款66笔,金额96.95万元;支持中小企业195户,金额1.3亿元,带动就业5348人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2236条,维权信息1213条,协助处理农民工维权事件249起,追回赔偿金455.86万元;年金融危机期间帮助23户中小企业恢复生产,投放贷款金额12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79人。同时,省外服务点积极帮助外出农民工提供法律维权、就业咨询、信息资讯等服务,做出了突出成绩。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扎实有效的工作,形成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了“地方党政满意,农民工得到实惠,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社会各界认可”的多赢效果,开创了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崭新局面。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金融时报等国内重要媒体多次进行采访报道,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亲笔批示:可推广。贵州省委宣传部将安顺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民工的举措誉为“安顺经验”,并下文要求在全省推广。2009年9月,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专门视察安顺农村信用社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并对“安顺经验”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五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把“善贷且成”作为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把善于给予万物并成全万物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凝聚员工,团结队伍,提升素质。加大员工教育培训力度,采取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脱产学习和函授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员工接受教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参加职称考试。并对高管人员采取挂职锻炼、专题培训、交流学习,选送参加高校专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提升和培训;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礼仪培训等。通过一系列培训、教育,提高了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自年来,安顺农村信用累计培训信用社员工35802人(次),到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有员工1300人,比年的848人增加452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370人,占28.46%,比年的35人增加335人,本科学历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大专538人,占38.46%,比年的294增加244人,大专学历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中专276人,占21.23%,比2005年的394人减少98人,中专学历占比降低25.23个百分点;高中以下116人,占8.92%,比年的125人减少9人,高中以下学历占比降低6.45个百分点。全市农村信用社取得技术职称的员工共456人,占35.08%。
实行行业标识统一设计、网点装修标准统一、员工着装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树立全市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形象。切实以宣传助推发展。通过户外广告、媒体宣传、开展文体活动等树立了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社会形象。五年来,累计制作户外广告牌、墙体广告、宣传海报等20余万幅(块),制作电视、报纸专题广告100余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金融时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刊载农村信用社宣传稿件600余篇(条)。积极组织各类文艺宣传活动,成功主办了“信合之春文艺晚会”,成功组织了“职业团队培训”、“温暖农民工万里行”,即参与“春晖行动”等大型活动。其中,“—乡亲、乡音、乡情温暖农民工万里行活动”为全省农村信用社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活动,整个活动以“会乡亲、传乡音、叙乡情”为主题,通过慰问演出、召开座谈会、发送慰问品(慰问金)的形式,将地方党委政府和农村信用社的关爱、关心温暖到籍外出务工的乡亲父老。全团200余人、19台车辆、30余家单位(企业)横5省,慰问农民工数十万人(次)。、、19家媒体随团采访报道,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效果显着。同时,积极组织员工“业务技能比赛”、“爱岗敬业演讲比赛”和文艺调演等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文化下乡”、“义务送春联”等活动。组织开展到贫困户家中“送温暖”活动、到外出打工人员家中慰问、组织书法爱好者深入农村为农户免费书写春联等。组织编辑,并公开出版了《农村金融知识普及读本》、《农村信用社志》、《历程—农村信用社五十八年回望》等书籍和大型宣传画册《黔中信合风采录》。同时,在全国首创信合陈列馆,填补全国农信社藏馆建设的空白,得到银监会、省联社和地方各级党政的高度肯定。在年度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核中,农村信用社获银行业系统第一名。
发展不忘奉献,是农村信用社一贯坚持的发展观。五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参与了年“抗雪凝、保民生”、年“抗旱救灾”,“5·12献爱心”等活动,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2000余万元。特别是年7月至年5月,安顺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受灾群众最多,灾害损失最严重为历史罕见。面对严重的旱情,全市农村信用社在办事处的统一部署下,因地制宜,结合本县(区)实际,通过发放贷款支持老百姓购买抽水机、发电机、水管等物资;无偿捐赠款捐物帮助群众修水窖、建水池、建提灌、修水渠等抗旱基础设施;义务为受灾群众送水到户;帮助村民培育水稻秧苗;实行到期贷款展期、优惠贷款利率等措施,全力与旱魔作斗争,取得了显着成效。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灾区群众发放抗旱救灾及春耕生产贷款5.7亿元。其中:1.65亿元投向抗旱工程建设和抗旱设备物资购买,新修水池(水窖)32个,兴修水渠和提灌站13处,支持农户、农机和水利部门购买各种设备3200套,寻找水源12处、购买柴(气)油32.4吨、水管12000米,整治水渠5.8千米;2.28亿元投向抗旱保苗种植,积极支持农民补种改种,实现抽水保苗13.5万亩,灌溉面积13570万亩,为夏季粮食作物的丰收奠定基础,千方百计减少因旱情造成的损失;1.77亿元投向其它涉农项目,支持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创收增收,实现大灾之年不减收。同时,全市信合员工自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52万元,组织送水1692人(次),出动送水车600台次,义务送水3000余吨。安顺农村信用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举措得到安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全市资产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最显着的地方性第一大金融机构。五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信用社开创了“广大客户得实惠、地方经济大发展、社会各界赞誉、地方党政满意、农村信用社盈利的新局面,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向强的嬗变,实现了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未来的五年,是农村信用社更好更快发展的五年,全省将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区域经济和县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经营转变目标。这些难得机遇将给农村信用社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将给农村信用社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将给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此,“十二五”期间,农村信用社将切实实现走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变、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切实加强“三农”和扶贫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深入推进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工作,不断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劳动、人事、分配等项制度;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积极主动介入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中多元化的需求,全面推动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努力实现“三个100%覆盖”,即针对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覆盖100%的乡镇,覆盖100%的农民,覆盖100%的中小企业,努力打造农村信用社“农民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社区的银行”品牌。
二是努力实现“五个最”。即: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全市“资产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最得客户信赖、最讲社会责任、最具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实力”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三是全市6县(区)联社达到组建商业银行标准,力争实现以市为单位组建商业银行。
为完成上述发展目标,农村信用社将组织实施“五大战略”,促进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坚持抓好农民工金融服务,扩大并完善服务功能,延伸金融服务,搭建新的融资和发展平台,力争实现跨省设立农信社机构。
二是实施文化兴社战略。以“善贷且成”为农信社核心企业文化理念,坚持做实、做新、做大、做强企业文化,凝聚员工队伍,鼓舞员工士气,助推业务发展。
三是提高质量战略。把提升资产质量放在工作首位,把资产质量作为赢得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靠提升质量求生存,靠提升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今,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有114个布局于县域,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占据全省过半。从本期开始,杂志社将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产业集聚区,感受改革创新的魅力。
核心提示
提起太康县,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黄淮平原上一个盛产小麦、棉花的农业大县,棉花年种植面积曾高达百万亩,在全国素有“银太康”之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昔日的粮棉大县,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纺织工业大县和中部地区最大的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基地。
截至去年底,太康县投产及在建纺织企业精梳纺规模达到100万锭,年产坯布1.77亿米,年产服装可达2100万件,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居全省前茅,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民用锅炉省内市场占有率达48%以上,产品远销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太康县的巨变,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的关注,称之为“平原农区的有效突破”。
平原农业大县的新思路
农业大县要想有出路,必须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如是说。
太康的农业,有太多的骄傲,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猪养殖调出大县、全县平安农机示范县等等,全国性荣誉称号数不胜数。但是,农业的辉煌没有带来县域经济的强大。到2008年底,作为一个总人口达140万的大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不足百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周口市的5.67%;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2009年还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没有产业集聚区的县(市区)。
太康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刚从周口市工业局长岗位上调任太康县委书记的王国玺认为,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精耕细作的历史传统,使得农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光靠地里刨食,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难度很大。只有尽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办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收入才会有持续的增长,县域经济才可能有跨越式发展。
然而,太康县地上无矿山,地下无资源,附近无海洋,要想发展工业,搞活三产,谈何容易?经过深思熟虑,以王国玺为首的县委一班人决定,充分利用太康县现有的农产品和人力资源优势,在主导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力争做单项冠军。有鉴于此,太康县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点,县里成立了高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工作推进委员会,县委书记王国玺任主任,对招商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县级领导、一抓到底等“七个一”工作机制;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历练选用干部的主战场,先后派驻17名正科级干部、36名科级后备干部和20多名县直干部挂职锻炼。
为了真正把产业集聚区建成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太康县紧紧抓住东部产业加速转移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探索完善要素供给、人才引进、品牌培育、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奖励、企业创新扶持、企业融资担保等政策,建立健全承接产业转移领导体制和联动协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力、配合联动的产业转移长效机制和“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环境优越”的项目建设环境。
以产业招商实施联动
在调研中,王国玺了解到,作为产棉大县,太康县有多年的棉花加工传统,小型加工企业遍地皆是;符草楼、张集等乡镇,是当地有名的锅炉产业带,懂技术的工人也有很多。为了真正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太康县确立了以产业招商、实施产业联动的指导思想。
他们发挥棉花资源和锅炉制造传统优势,编制棉纺织产业和锅炉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发挥本地企业家聪明才智,开展以商招商,不断延伸纺织—染整—面料—服装产业链条。紧盯长三角等高端区域、重点区域,重点做好与江苏南通、吴江和浙江柯桥等地合作,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为了做大做强锅炉压力容器行业,他们在对锅炉压力容器核心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紧盯上海、北京和西安等行业技术高地,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行业迅速升级。
为了提高招商效果,他们首先创新了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由原来的盲目的“大呼隆招商”,逐渐向专业化、阵地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围绕完善产业链为主导的专业招商局面。几年来,由县主要领导带队,太康县10余次组织中层以上干部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多次赴江苏南通、吴江等地召开县情会和产业对接会。以吴江闽南商会为依托,加强沟通交流,举行了“百名闽商太康行”、“百名浙商太康行”等大型“请进来”招商活动。
为了随时掌握行业最新信息,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太康县在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批发市场浙江绍兴县柯桥镇、“绸都”江苏吴江盛泽镇设立办事处。同时,他们还选派23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到南通、常熟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及时掌握产业转移动向,加强与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联系,引进产业配套的核心项目。此外,他们还成功举办了有300名闽商参加的鸿闽纺织产业集群项目研讨会和“中国纺织产业高层论坛”。
针对棉纺、锅炉两项主导产业,太康县集中更多的土地、资金等资源,向这两大主导产业倾斜,使之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对两大主导产业服务配套项目降低入驻门槛,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可以单独供地,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下配套项目,采取中小企业集群式引进,支持其建设专业园区。以企业为主举办国家级、省级行业协会年会的,分别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助。
农业大县斩获多项“冠军”
通过近四年时间的积极培育和引导,在传统农业大县太康,纺织和锅炉等工业主导产业优势开始彰显。
在太康县产业集聚区,江南鸿文纺织、海盟织造、万利源棉业等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比邻”而居。万利源棉业董事长轩敏义说,他是太康本地人,靠棉花、棉纱收购起家,2001年开始自己建加工厂,十年时间,才从1万锭发展到5万锭规模。2010年企业搬到县里的产业集聚区后,由于产业链条延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短短三年时间,生产规模已达到20万锭。目前,该厂生产的70%的产品,可以就近供应给两公里之内的纺织企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也大大增强。
据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党组书记刘施恩介绍,近几年,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海盟织造、鸿文纺织、通泰纺织、台湾宏星制衣等国内有名的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纷纷到太康县投资建厂。纺织服装产业在该县形成了“抱团”投资、“扎堆”入驻效应,随着6个总投资110亿元的纺纱、织布项目的落户,太康县在方圆二十平方公里之内,实现了从纺到织再到服装加工的产业结构完善和升级。目前,全县投产及在建纺织企业年产坯布1.77亿米,年产服装可达2100万件,全县从事棉纺产业的人员达近十万人,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居周口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其中鸿文纺织建成了全省唯一的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
作为太康县传统产业的锅炉压力容器产业,近几年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锅炉产业年生产能力达2万蒸吨,一诺容器、四通锅炉等4家企业已顺利通过国家双A级生产资质认证(全省只有6家企业通过这一认证),15家锅炉获得ISO9002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民用锅炉省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8%以上。
神风锅炉的老板袁国东坦言,他从生产蒸馍店里用的民用小锅炉干起,在乡镇干了40年,年销售收入还不足1000万元,现在搬到产业集聚区后,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仅装备水平提升,技术能力提升,市场份额也大幅度提升,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实现了由B级资质向A级的转移。
纺织、锅炉等单项冠军产业的发展,使太康县县域经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经过四年持续努力,太康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7.38亿元提高到43.6亿元,增长250.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84亿元提高到5.01亿元,增长17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65.03亿元提高到120.4亿元,增长85.1%;2008年,太康县三大产业的比重为:40:34.7:25.3,农业比重最大,2012年,这一比重转变为32.1:42.1:25.8,工业超过农业10个百分点;2012年,周口全市10个县市区科学发展观考评综合排序,太康县位居第3位,较2008年提升6个位次。
(本刊综合报道)
链接》》相关新闻
中原经济区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市场优势
2011年1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介绍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郭庚茂认为河南打造中原经济区内陆开放高地有四大优势,第一,市场优势,一是河南本身有1亿人口;二是处于中原核心地区,无论是自身的消费还是对周边的辐射,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河南的一个工厂去考察,那里的主管告诉我,他在河南的生产基地是可口可乐全球销售系统当中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三年翻一番。”
第二,河南有着明显的交通优势,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河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实验中学位于禹城市中路南首,是由原市中街道办事处中学扩建而成,学校占地160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现有64个教学班,学生3784名,教职工329人。学校以“用心工作,用心管理,用心育人”为办学理念。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关怀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一年上一个大台阶,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加强队伍建设
1.抓班子队伍建设
一所优秀的学校离不开一支拼搏务实、求真团结的领导班子。学校一直在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业务型”“服务型”的干部队伍。每学期读一本管理书籍,每学期举办一次干部读书报告会,每月举行一次专题性集体学习,既提高了领导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干事创业的能力。学校坚持一周一次校级干部会议,间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分管工作展示及管理案例分析会、管理论坛,是每一次会议的重点。
校长经常同每一名干部沟通交流,树立成就教师就是成就学校、成就副职和中层就是成就校长的观念,鼓励他们干事创业,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团结协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海尔集团在位监控理论引入到班子管理中,设立行政团队。从考勤、工作简报、反思周结、值班考核、日查周清报表、工作效能,校长周评七大方面落实周结管理考核,设立金标准、银标准两个考核标准,形成了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事做的良好运行机制。
2.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发展的脊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大发展。学校把每年十月份的第二周定为班主任节,以此为平台邀请名家和名校的名班主任来校做报告,为班主任搭建了学习交流的成长平台,提高了班主任的素质和能力;学校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定资金大力提高班主任待遇,使班主任费达到每月520元,极大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为使班主任队伍真正成长并成熟起来,学校制定了《名班主任培养计划》,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定期培训、交流例会、师徒结对、督促学习等措施促使班主任业务能力提高,通过名班主任评选来激励班主任们向先进看齐,使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3.抓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注重校本培训和校外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平台。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学习,定期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禹城市教育局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而在政治思想上保障教师健康成长。大力开展教师的借脑、富脑工程,每学年给教师精选一本书,发至教师手中,引导广大教师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通过读书读出管理智慧,读出良好的心态,读出业务水平的提高。力邀名人名家到学校讲学,让老师们耳濡目染,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共鸣。
其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学校承担20个禹城市教育局的子课题研究之外,根据学校实际,实行校本研修项目组管理,成立“理想学生研究”项目组、“高效课堂研究”项目组、“学生管理社团研究”项目组、“家校合作研究”项目组、“学校制度建设”项目组、“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组、“学生海量阅读研究”项目组、“中小学衔接教育”项目组项目组,组织干部和精英教师成立研究团队,设立重大项目建设公关奖。一年提出可行的方案,二年铺开抓落实,三年出成果出经验。学校大力落实青蓝工程,教师结对、班主任师徒结对等工程,每天各个年级都有大批教师赛课,每学期实行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级优质课评选,两区教师课改对抗赛等各项业务活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最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训是教师最好的福利,先后选派80多名优秀教师到东芦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杜郎口中学、枣庄舜耕中学、上海闸北八中、南京六十六中等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挂职锻炼;请来了齐鲁名校长张京文、教育名家郑立平、省名班主任宋丽婷、杜长德、徐晓彤等到学校讲学;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号召,派出多批次教师到基层学校送课,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
1.用机制培育活力
(1)建立两区竞争机制。学校实行两个学区竞争的管理格局,每个学区由34个教学班,等量的初三、初二、初一班级组成。在校长的领导下,由业务副校长抓两个学区副校长,两个学区副校长再带领各自独立的行政团队,按学校总体要求和部署去工作。学校成立管理中心(学生管理中心、考核管理中心、政务管理中心、后勤服务中心、餐厅管理中心、宿舍管理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家校协调中心),管理中心重点对两个学区从教师常规到学生管理,从早自习到晚休全方位立体考核。日查日报两个学区的日常管理,每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周结考核,评出每周业务管理最佳学科团队,周考核20名最佳班级管理团队、3名最佳年级管理团队、1名最佳学区行政管理团队,坚持周结月清期评、学校管理收到了奇效。
(2)建立赛课机制。为早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学校坚持每天都举行大批教师赛课,赛后马上评课跟上指导,然后再二次听课检查整改效果,并把成绩纳入教师的常规考核。
(3)建立学科教师捆绑机制。实行同学区、同学科教师赛课捆绑、常规捆绑,增设绩项合作分(差值为30分)。建立同学科教师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4)建立教学抓差生机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推出了几项重大的固本培基工程,其中包括教学上以抓差生为主(尖子生优秀率得分占20%;中游生提升率得分占30qo;学困生控制率得分占50%),通过教师对差生的关爱与关注、督促与检查、小师傅与小徒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抓差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
2.德育工作精品化
(1)文化引导,自主管理式的制度管理。学校处处皆文化,文化时时引导人。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的楼房、墙壁、道路、花草都变成育人的文化阵地。每一幢楼房都有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名字,教学楼叫博慧楼、润德楼,办公楼叫行知楼,实验楼叫致知楼,餐厅叫百味堂,男生宿舍楼叫正德楼,女生宿舍楼叫兰慧阁;教学楼内墙壁布置是二十四孝图、唐诗宋词、世界名人等;教育内容丰富的大小宣传栏遍布学校各处,道路两旁有秩序地排列着养成教育方面的名言警句;学校的每一条道路每一片绿地每一棵树木都有自己美丽的名字。校园内弥漫的文化气息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每一个孩子的精神面貌。
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和德育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等32人组成的教育训导团,每人包两个班级,每学期至少作两场报告,重点进行理想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等,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学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成立了校学生会,按照职责分工对学校的学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各级部也成立了自己级部的学生会,管理级部的学生事务。这样既保障了学校的良好运行秩序,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学校的班级管理也体现了自主管理的特色。学校要求广大班主任老师追求“三精”意识,学生管理的每项工作要精细,每一个环节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要求各个班级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的局面,大力推行分工精细化,工作包干制。把班级管理工作分成若干块,卫生、门窗、开关门、出门证及学生证发放、擦黑板、出板报、卫生保洁、图书借阅与发放、作业收发、公物管理、开关灯、工具摆放、饮水机管理、学生帮扶、宿舍值勤、餐厅值勤、楼道管理与值勤、班务等一系列包干给学生,并保证考核与监督管理的正常运转,结合积优分、积差分管理办法,推行学生管理千分制考核,把它作为评选文明学生、少年君子、进步之星的依据。通过种种措施,学校基本做到了人人都是班级主人,人人都是班级服务者,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另外,学校提出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情感管理精细化,才是学校成功的最大关键。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和学生签协议书、军令状,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班级的上空飘扬着正义之旗、公平之旗和博爱之旗。无论是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从不偏信偏爱,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的学生观。
(2)狠抓养成教育。学校建立四级监督考核机制:值班组每天负责制、管理中心日检日报制、值日班主任督查制、学校学生会和年级学生会日查制,每天都把早操出勤率、早读出勤率、课间操整齐度、午休晚休安静度、课间楼道内排单排靠右行情况、良好就餐秩序作为检查的重点。
学校突出“五个一”日常养成训练:
①整顿一个阵容——升旗仪式要严肃、出操队列要整齐。
②建立一种秩序——课堂秩序(让学生主动、专注、积极发言、表现自我)、课间秩序(排单排、靠右行)、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要井然,校园内及校门外硬化路上严禁骑自行车。就餐时要努力做到排单队、食无语、无剩余。
③培养一种习惯——穿校服、戴学生证、讲文明礼貌用语,校园内不随手扔垃圾、不破坏公物。
④树立一种意识——人人做少年君子,争当班级文明之星。
⑤坚持一项制度——班级管理日检月报制度。
3.社团活动多样化
学校本着“释放青春活力、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对学生实施“自我锻造工程”,成立了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学校统一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通过各种社团活动,让小舞蹈家、小演奏家、小歌星、小发明家崭露头角;让许多体育人才脱颖而出;通过书画摄影展室、宣传栏使小书画家、小摄影师有了展示的平台;校园广播、《云帆》校刊让小播音员、小作家有了锻炼的机会;学雷锋大队等志愿者组织让学生培养了责任心;每年一届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更是各种社团绽放风采的集体盛会。通过社团活动的扎实开展,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增长了知识,同时使校园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气息。
4.教学管理精细化
(1)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学校积极完善和落实常规检查的各项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导学案的设计及导学案中达标题的难易比例(8:1:1),课后反思、作业批发、周结质量分析报告、月清质量分析报告、期中测评质量分析报告、期末测评质量分析报告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真正落实在实处。
每周形成抽测抽评教师常规制度,侧重于导学案、周结测试及周结质量分析报告,每月对教师的各项常规由教学管理中心普查一遍,记入教师的常规考核。考核管理中心每月抽测1/2的教师常规检查给两个学区计分考核。在此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注重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每个年级都配备了集体备课室,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集体备课要努力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以备资料、备中差生学法指导、备达标题、备周结测试为重点。通过狠抓集体备课,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意识明显提高。
坚决落实“三清”: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等过硬措施。“清”不是考试,“清”的对象不是所有学生,而是“清”尖子生、中游生、学困生中未能完成基本任务者;“清”的内容是基础知识;“清”的时间是学生在校时的边角时间。通过三清工作的坚决落实,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课堂教学精细化。“师友互助,合作学习”是学校重要的教学方式,这样做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表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的主要办法是:同桌两人为一组,两人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本学科学习优秀的是学师,较弱的是学友,学师一列,学友一列,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师友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共赢。
建立小组考核机制,学校重点评价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给每个小组集体量化加分点是:发言率、质疑率、展示率、纠错率作为重点。值日班长每天评价优秀组5组,学科教师每周评价最佳优秀组(各小组一周表现+周结测试前5名小组加分),凡是评上每周最佳优秀组的小组每名学生给本人以积优分的方式在学生千分制考核里加分,并由班主任给家长发周喜报。
每月召开一次课堂教学解惑会,学科教师做好发言,共商解决之道。学校达成了几项共识:教师要“三讲、三不讲”,讲学生自己讨论不能理解的问题、讲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通过一年艰苦的探索,学校主流课堂教学模式固定为:三环节(自学、讨论、质疑)、三探疑(自学探疑、合作探疑、质疑再探)、一达标(当堂达标)。
学校2013-2014学年的目标是:管理全市先进,教学成绩一流。329名实验人同心同德、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学校有决心、有信心经过3~5年的栉风沐雨进入禹城市初中教育教学第一方阵,经过5—8年的顽强拼搏创建德州市现代化区域名校。
一、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发展基本概况
***镇共有19个行政村,224个村民小组。作为青浦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镇区内企业多,外来人口大量导入。辖区内所有行政村的来沪常住人口均数倍于本地常住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19个村户籍常住人口32426人,但是来沪常住人口达到148323人,来沪常住人口占全部行政村总人口的82%。镇区内企业2000余家,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目前约80亿元人民币。这一方面带动了各村经济的增长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来沪人口导入和大量企业的进驻给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带来巨大和严峻的挑战。
1、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委会组织建设情况
我镇共有19个行政村,19个行政村中符合“空壳村”条件的共有7个行政村,多数为满足“80%以上土地已被征用或使用”及“80%以上村民农转非”。其他不符合“空壳村”条件的行政村也存在“土地被征用或使用”及“村民农转非”的情况,只是80%的标准还未达到。因我镇无撤制的行政村,故我镇不存在“城中村”现象,辖区内亦无“村改居”情况。
在村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镇近年来各项村级制度也日趋完善,我镇19个行政村都有村民代表、户代表例会制度、各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与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情况较好,各村都开辟专门的村务公开栏和党务公开栏,将村里发生的重大事务、资金使用情况、村干部待遇情况、党务情况等各项重大事项每月进行公示,镇纪委、党群办公室、经管中心、社区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定期对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栏进行抽查。应该说,随着一方面村民自治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农村社区自治的热情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对此类事项逐步纳入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和暗查,两股力量共同“逼迫”着各行政村两委班子将本村的事务公开化、透明化,将其放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另外,每年镇党群办和社管办两部门分别对各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进行班子及个人的述职评议和民主测评,参加评议的人员包括了各村的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户代表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评议结果也作为年终对各村考核的重要依据。
2、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来沪人员基本现状
上文已经提到,我镇19个行政村户籍常住人口3万多人,但是来沪常住人口达到14万多人。由于镇区内对房屋管理较农村相对严格,不允许群组及违法分割房屋情况,且镇区内房屋的租金价格相对农村要高出许多。因此,大多数来沪人员都租住在离工作场所较近的村民家中,而本地村民也将自己宅基地房屋分割出租给多位来沪人员,甚至搭建违章房屋出租给来沪人员租住,租金价格相对便宜,但是总量相当可观。据保守估算,每年这些来沪人员的房屋租金收入可为每个行政村的村民带来至少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额外收入,对于那些厂房集中、来沪人员多的行政村,这一收入可达上千万元人民币。作为当地政府和所在行政村,一方面我们感谢这些来沪人员对全镇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这些来沪人员学历层次不高,文明素养不强,给我镇及各行政村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违章搭建、计划生育、环境治理、治安管理等方面。但是对于有房出租给他们的本地村民而言,来沪人员无疑是这些村民的“衣食父母”,每年能带给村民们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房租收入。这也助长了违章搭建、动拆迁补偿等工作的难度,可以预见,对这些村民在今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动拆迁工作将变得十分难以开展。
3、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我镇历来十分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虽然村民委员会是由各村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但是镇党委政府还是通过对各村党支部人员的考察和任用,达到了对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的有效管理和组织监管。
目前,我镇农村干部队伍主要表现出“二高一低”的特点:收入较高、年龄较大和学历较低。
收入较高。由于我镇经济实力和各村经济发展较快,各村干部收入水平较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收入根据各村经济水平和年终考核确定,再根据各村党支部书记的薪资进行打折发放。各村党支部书记的每年薪资为20万—30万元左右。村主任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70%,村党支部副书记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55%,村委会副主任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50%,村党支部委员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45%,村委会委员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40%。
年龄偏大。目前我镇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但是随着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和干部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70后和80后加入到村两委干部的队伍中。
学历较低。我镇各村大多数村干部的学历都是高中、在职大专等,较高文化学历的非常少,这给目前和今后越来越沉重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管理脱节”,很多老方法、老经验变得没有以往有效。
由于目前各村的工作量持续增大,对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我镇各村干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从2006年起,市、区选派了多批大学生“村官”到各村任职,至今共计选派了近20人大学生村官。由于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性”较大,镇组织部门又从2011年开始对每个村选派了年轻干部到各村进行挂职锻炼,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年轻干部,有效地帮助各村缓解人才缺乏的困境。
关于妇女干部的培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我镇也大力宣传,积极落实此项政策,目前全镇19个行政村中有18个村都有妇女在村委会中担任职务,各村的妇女干部也都由妇女担任。
4、撤制和村改居
我镇共有19个行政村,224个村民小组。在这224个村民小组中,生产组人均耕地少于0.2亩的共有87个村民小组,接近总量的40%。共有4个行政村全部生产小组人均耕地少于0.2亩,符合撤村条件。上文也已经提到,我镇共有7个村符合 “空壳村”条件,其他不符合“空壳村”条件的行政村也存在“土地被征用或使用”及“村民农转非”的情况,只是80%的标准还未达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我镇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和不远的将来将掀起撤村和大量村改居的热潮。
二、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存在问题和困难
1、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面临瓶颈
城镇化必然带来大量村改居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
我镇属于青浦工业重镇,目前农业生产在我镇经济规模中所处的比重相当少。而且由于务农辛苦,收入也不高,我镇本地村民中务农人口非常少。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各村都将耕地打包出租给外来人员进行种植。随着我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村民居住区和大量耕地难以避免地会走上商业化开发的道路。由于本地村民基本已经不再务农,耕地的存在和中央18亿亩的红线会在政策上制约各行政村的撤村和村改居进程。出现城镇化建设中“道路一面是高楼大厦,另一面是水稻农田”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面临困境的另一大原因是动迁难度大。上文已经提到,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带来大量村民的动拆迁。而一方面随着土地价格的持续走高和房价的快速攀升,村民对于动拆迁的补偿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许多村民每年把房屋出租给来沪人员,每年的收入也相当可观,遇到动拆迁情况,他们对于政府的额外补偿也会提出很高要求,这会对城市化进程带来很大阻力。
2、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日常社区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虽然目前各行政村还是将经济发展摆在村级发展首要位置,而且村干部的薪资与本村经济相挂钩。但是随着来沪人员的持续增加,社会管理所带来的难度和问题正在持续增大,集中表现在来沪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环境卫生治理和治安管理、违章搭建等多个方面。基层干部将越来越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这些工作中去。
3、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较差
目前,我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社区建设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道路狭窄坑洼、公交线路匮乏、商业配套较少、房屋年久失修与新建住宅区形成巨大反差等。村容村貌的脏乱差也是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同于街道的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中的社区居民区,由于辖区大多封闭,小区内环境卫生由物业进行管理。小区外就是人行道、沿街商铺和马路,环境卫生由社区居委和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协同负责,另外城市居民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对他们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小。而我镇各村由于大量来沪人口的导入,人员素质较低,且环境卫生由各村自行负责,这给无疑给原本就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的管理“雪上加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环境状况和城市无法相比。
4、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干部与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首先,现任农村社区干部及工作者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解决社区建设各种问题的方法不活、招数不多,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缺乏应对能力。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其培训过于形式,且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干部有效地提升素质。往往是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系统培训,任职后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方式单一。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寻找农村社区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创新方式
随着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使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模式向纵深发展,如有更加有效地管理好农村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镇各单位、村、居都在积极探索。2012年,我镇杨家庄村民委员会推出的“讲理堂”项目获得了“喜迎十——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的第十八名,也是全区唯一进入到50强的项目。我镇的叙中村,在去年创建“上海市自治家园”的过程中,推出了“道德坊”项目,让村民在“道德坊”中熟悉本村事务,参与到本村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的工作中来,达到了“自治”的目的。但是,这些项目所带来的借鉴价值毕竟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过大的治理难题。这要求全社会集思广益,并借鉴国外城乡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城市化进程惠及更多的百姓。
2、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营造学习氛围
应该说,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是基层的干部,各项工作落实的程度,执行的优劣都与基层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息息相关。在目前城镇化建设加快的过程中,更需要这支中坚力量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对基层干部能力的建设,每年都会开展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小组成员以及条线干部的各类培训。着重培养他们对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民生保障、村(居)务公开以及民主管理、民主自治的各类知识。通过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工作态度和大局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从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培训情况来和实际效果来看,培训的效果还是有限。这也给我们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毕竟比不上个人的主观学习,如何营造我们几十年来所喊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学习氛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3、破除旧观念,服务好新时代的“新居民”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正向城市居民所转化。但是正如城乡存在二元结构,目前的转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中,他们和居民之前始终还存在“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他们对社区管理、基层民主、社会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社区的各项工作,为这些“新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对此,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走在时展的前沿,破除旧观念,使自己的理念“新起来”,符合时展的方向。
4、不断完善各类制度和法规
目前,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多,但由于全国各地农村的差异很大,许多法律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我镇去年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章《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第十三条中规定了“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可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但是这一规定目前我区各乡镇都将外来务工人员从实际操作中排除在外。因为一旦允许他们参与选举,那么数倍于本地村民的来沪人员势必将“夺取”我镇各个行政村的村委会行政职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来沪人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据理力争,并且我们无法给出拒绝其参选的正当理由,可能会发生不稳定因素,这一点希望上级有关部门根据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妥善研究。
另外目前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选举,基层干部也纷纷建议将换届周期延长至五年。因为目前每三年中就要进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次大范围的选举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占用了基层干部很多精力,而且以三年为周期,对于一个新当选的干部来说,今年当选,明年适应工作,后年又要选举,会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应该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城乡结合部地区正逐渐向镇区化、城市化方向过度和发展。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给全社会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许多问题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其中的许多问题还可能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我们党和政府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期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