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技能培训论文

职业技能培训论文

时间:2022-05-28 01: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技能培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技能培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

一、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背景分析根据对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在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事故中受伤或死亡的,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大部分农民工刚放下农具,就到建筑工地从事建筑施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应有基本技能,给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带来隐患。伤亡事故、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精神负担,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运行和社会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对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临海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我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位居台州市的前列。为加强农村建房施工的安全管理,临海市建设规划局2005年7月份出台《临海市村镇农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在全市开展农村建筑工匠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12月6日以来,在各镇、街道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共2230人,对培训、鉴定合格的2230名农村建筑工匠核发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有力的支持了农村劳动转移工作。2006年对全市在建工地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木工、钢筋工、油漆工、架子工、电工等1110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其中1108名技术工人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能竞赛活动,2006年6月2日至6月3日,临海市建筑业协会组织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有三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在于2006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举行的台州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共有三人获得二等奖,三人获得三等奖,临海市建设规划局获优秀组织奖。在2006年7月30日至8月3日举行的全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陈章清(钢筋工)、万平(砌筑工)等二人获二等奖,何飞龙(镶贴工)获三等奖。

总结临海市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拥有经验丰富、布局合理的培训机构临海市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早,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于2004年3月30日被浙江省建筑行业协会确定第一批建筑技工技能等级培训办班点,于2004年5月派出混凝土工、抹灰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种老师到杭州市参加建筑技工技能应知应会讲课教师、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相关工种的教师、考评员资格证书,拥有临海建设大楼多功能厅1个、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10个,共1750㎡的教学场所,随时可提供面积达10000㎡以上的在建工地作为实习场所,同时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光测距仪等先进教学设备,作为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用。

(二)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运行体系在组织方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网络”的工作体系。“一个中心”:建立了由分管建筑业的副局长任主任,局办公室、建筑业科、城建科等相关科室成员组成的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工作。“两个网络”:一是建筑业企业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主要是以建筑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组织在建工地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农村以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基地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对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和各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实行资源整合,实现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发挥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优势,带动各镇、街道成教中心开展培训。各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则发挥贴近农民的优势,负责开展宣传、招生等工作。

(三)探索形成了多种农民工培训模式第一,“职业技能培训夜校”模式。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利用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在建工地民工教育为平台,以“夜校”为主要形式,以公司、项目部、民工三方分担培训费用投入,以满足民工教育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2006年24月10日至6月4日组织的砌筑工、混凝土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利用夜间民工休息时间,在不影响授课老师、民工日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市建设大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建筑工地对民工开展技能鉴定工作。第二,“民工学校”模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开办了“民工学校”,把教育服务送上门,把各种教育培训的菜单送到民工手里,受到民工的欢迎。因为集中居住便于组织管理,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如2006年10月,送培训到临海市旭日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分包施工的建筑工地民工学校,集中培训了200名民工。第三,“成人教育学校”模式。在我市各镇、街道开展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以政府、建筑工匠分担培训费用投入。其中上盘镇采取镇政府全部买单,该镇农民涌跃参加,共有600多人参加。目前全市共有2300名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使镇、街道建筑工匠整体素质和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民工持证上岗的检查制度。虽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对大量农民工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但是后续的检查制度未及时跟上,使施工企业、农民工认为有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都一样,因此他们的参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施工企业参加架子工、电工等特种作业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对无证上岗人员的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过高。农村劳动力是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的规模和质量。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费,经临海市物价部门审批共为385元,实际收取300元/人,相当民工5天劳动的工资,高于普通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使得大多数需受培训的民工不愿或无法参加。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因有政府的补贴,只对民工收取135元培训、鉴定费,普通农民工能够承受,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相对高些。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企业在培养民工职业技能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因建筑行业流动性较大,民工不稳定,今天这个企业培养的民工,明天可能就跑到其他企业的工地去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在民工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培养技术工人。

(四)没有形成对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建立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持有初级以上技能证书的工人拿不到比无证上岗工人高的报酬,因而激发不起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行施工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部关于开展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督促无证操作人员参加培训,接受鉴定,开展技术工人持证上岗情况的专项检查,未持证上岗情况严重的,给予项目经理计分、列入建设工程不良行为记录等处理。为便于施工现场的持证上岗管理,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持证上岗胸卡,胸卡上印制了持证人近期免冠照片、姓名、技术工种和岗位证书编号,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劳务作业技术工人必须佩带胸卡上岗,并建立上岗证网上查询系统,加强对上岗人员的管理。

(二)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引导企业落实职工工资总额2.5%用于职工教育的社会责任,在企业普遍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行业、企业集团应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名师带徒的措施,广泛开展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攻关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主力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 资格框架建构 培训机构

职业技能培训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载体,是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职业技能培训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状况看,由于我国培训机构数量众多、所有制结构复杂、规制建设尚未全面到位等原因,部分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不能有质量地完成好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为了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督促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笔者提出了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的设想,通过资格准入、资格认证、资格管理等制度把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入门关,走好培训质量保障的第一步。

一、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的必要性

(一)培训机构无序竞争,导致培训市场混乱

由于社会成人教育培训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利润丰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教育培训行业,培训机构迅速增加,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社会培训机构也在承接政府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难免发生市场失范行为。

(二)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现在成立培训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很低,有些培训机构以小型作坊式经营,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足够的专业培训教学硬件条件。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很多社会培训机构没有一支与培养目标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临时聘请。有的培训机构甚至没有教师,只起承接培训项目、招生和中介作用,从社会上或客户那里得到了培训需求,组织到生源后,临时聘请几个教师,教师通常上课时来,下课就走。有的社会培训机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更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有的培训机构有培训教材,但培训内容系统性差,缺乏有效的设施设备支撑,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培训机构为节约培训成本,随意更改培训计划,减少学时,偷工减料,缩短学员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这样的社会培训机构明显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三)多头管理现象普遍,无法有效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实行多头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除了接受教育部门宏观管理,经营性的培训机构要由工商部门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并管理,公益性的培训机构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性质的培训机构由编制管理机关管理。综观办学审批机关和执照核发机关就可以看出,政府有多个部门在负责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这种多头管理现象,管理制度不能统一,无法形成管理合力,以致出现各自为政,最终形成重视审批而忽视监管的管理松懈局面。

二、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承训资格认证的思路及意义

(一)认证思路

资格认证以专业为对象,而非整个机构。由愿意承接培训项目或任务的培训机构,根据自身条件,确定一个或几个专业,向培训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训资格认证申请,通过专业承训资格认证的机构才有机会承办相关专业的项目培训。

(二)意义分析

1.有利于避免承训资格审批的随意性。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有资格承办培训项目的机构管理比较宽松,由于没有具体指标要求,基本上有意愿承办的社会培训机构都可以通过资格审批,职业技能培训承训资格认证制度的执行,使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专业来审批众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格,避免承训资格审批的随意性。

2.有利于避免培训项目任务给予的随意性。目前,可以承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众多,经常令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以机构为单位的现行培训资格审批制度又进一步为培训项目下达的有的放矢增加了选择难度,在海量的培训机构申报信息中,项目主管部门很容易“中招”将某个培训任务下达给并没有相应专业培训实力的机构。有了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后,通过资格认证,项目主管部门可以清晰地辨认出符合培训项目专业要求的培训机构,再通过培训任务招标确定制度,在这些有资格承办培训项目的机构中确定承训机构,下达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从而避免培训项目任务给予的随意性。

3.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在施行资格认证制度后,项目主管部门可以依据专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作更为细致的验收,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监管的针对性。

4.有利于提高培训机构管理的有效性。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中有比较完善的资格管理制度,可以帮助项目主管部门提高对承训机构的有效管理。

三、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框架及其建构策略

(一)资格框架建构

1.资格准入制度。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主体(即承训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笔者提出在现有基础上,构建一个资格框架,分专业进行承训单位培训资格认证,实行承训单位资格准入制度。资格框架构建以专业为对象,而非单个机构。通过资格认证的机构才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任务。也就是说,以后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资格准入制度,根据专业来锁定承训机构,进而通过其培训方案的筛选下达培训任务。

2.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是资格准入的第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资格认证的机构才有获得培训项目主管部门相应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可能。以专业为对象进行认证,要认证的是培训机构中某专业是否具备承担相应专业移民技能培训所需要的条件和资质。

资格认证的对象为专业,可以采取两种认证办法,一是直接认证,二是评估认证。(1)直接认证。直接认证即采取依据现有第三方权威认证结果的办法直接确认。在具有招生资格的机构中,凡是经过国家、省市主管部门认定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均可直接认证,发给相应认可证明。得到认可专业的机构有资格承担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评估认证。除直接认证以外的机构,若要承接培训项目,首先必须经过评估认证取得准入资格(仍以专业为对象),获得相应认可证明,方可承担相应专业(技能)的培训项目。

评估认证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一级指标:专业基础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训条件、管理水平及培训质量。另有13个二级指标(场地设施、资源配置、设置原则、课程计划、课程实施、队伍情况、学历职称、专业素质、实训基地情况、实训方式、实训效果、机构管理、质量保障),34个观测点(校舍条件、教师配备、教学设备、经费保障、资源建设、教育技术、目标定位、培训理念、培训教学计划、培训教学内容、培训教材选择、过程质量监控、教学方式方法、训后评价、专业教师数量、专业教师资质、学历状况、教学水平、学术及专业水平、教师来源、设备设施及价值、实训设备使用情况、实训基地承担社会培训情况、承担方式、学员满意度、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学员考核、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质量监控机制、培训实绩、学员收获、同行评价及社会声誉)。

承训单位专业资格评估认证工作(简称专业认证工作)由项目主管部门的顶层机构领导,其下各省市机构组织,聘请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具体实施。承训单位专业资格评估认证程序包括:申请认证、机构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

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应根据认证结论,撰写认证报告,并以书面方式将认证结论及专业认证报告等材料提交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市机构相关部门,如果这个部门未通过提交的认证结论,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须重新审议。重新审议之后,向其提交新的认证结论,由其再次审查,并以本次审查结论为认证的最终结论。认证结论的由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市机构负责。

承训单位专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监督与仲裁委员会由项目主管部门顶层机构、其省市级机构、省市教育委员会、专门性研究机构等推荐专家组成,其办公室设在项目主管部门省市机构相关部门)对专业认证工作实施监督,根据工作需要参与或随机抽查专业认证的过程或环节,对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

3.资格管理制度。专业认证结论为“通过认证”的,有效期4年。在此期间,其机构应针对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提交机构的认证意见,就专业建设方面的改进措施和新进展,每年向项目主管部门提交一次改进报告。改进报告采用网上公示方式。如果申请认证机构不能按时提交改进报告,则终止其认证有效期。

通过认证的专业在有效期内如对课程体系做重大调整,或师资、办学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向项目主管部门的省市机构相关部门申请,对调整或变化部分进行重新认证。重新认证通过者,可继续保持原认证结论至有效期满;对擅自缩短培训时间、套取培训经费、满意度低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立即终止原认证的有效期,两年内不准重新申请认证资格。通过认证的专业如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性,须在认证有效期限满前一年的上半年重新申请认证。

(二)资格框架运行的保障措施

1.强化资格管理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应明晰资格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重视资格管理的重要作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格管理的意识,严格实行资格准入、资格认证和资格动态管理制度,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服务。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研究设计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传统的职业培训与鉴定管理工作效率低、错误率高,其公平性和公正性也难以保证。而利用计算机能够进行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技能鉴定,形成严谨规范的业务流程。论文对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深入探究了如何有效提高该系统的管理效率。

1、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设计职业培训管理系统

研究与设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职业培训人员以及其相关数据进行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布局科学合理的报表,从而使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更加快捷有效的实现数据输入、输出、成绩查询、修改、统计、打印等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做到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够在已有的数据中直接融入上级管理系统。系统的界面设计要简洁友好,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改善过去人工操作造成的计算与报表误差,同时该系统还要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类别齐全的表格,把所需的上级表格快捷导入,同时还需要M足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管理的工作特点。系统的制作要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安全性、实用性等特点。我们要通过对数据库的软件开发和设计制作使职业技能管理更加系统化、智能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实现了职业培训鉴定管理从传统到智能、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转变,该系统节约了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系统开发以及模块设计、界面设计的过程中,程序员应该注重其实用功能和易操作性以及其美观性。软件设计研究要利用现有硬件资源以及Microsoft Visual FoxPro等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为鉴定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精确、快捷的鉴定管理方法,改变过去复杂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实现智能化综合信息管理,使鉴定管理和技能培训更加科学高效。系统设计包含了系统管理员界面、权限认证界面、系统主界面三个部分。系统管理员界面是系统管理员修改、添加、删除系统信息的界面;而权限认证界面是一个安全防护系统,它阻止非权限用户登录,以保证系统信息与数据的安全;系统主界面是为系统各项主功能的完成而服务的界面。

2、了解职业技能管理系统的构成,提高管理效率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是一项非常规范的活动,从职业技能的培训到鉴定管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衔接,是一个非常严谨、规范的工作流程。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主要是针对鉴定管理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它可以使鉴定管理实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其包括信息库管理、试题库和试题库管理、考场编排管理、计算机智能阅卷、统计和分析考试成绩以及输出打印等主要业务。程序员需要根据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鉴定管理的工作需要,去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模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包含数据输入、查询、打印、统计、数据输出、安全机制等模块。

数据输入模块是指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界面,输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技能鉴定人员的相关数据,并且把磁盘数据使用导入的方式实施数据输入。而查询功能则是通过输入姓名、单位、证件号等详细个人信息进行准确查找,并对查询结果进行输出处理或更新处理。统计功能是根据申报工种和单位进行鉴定成绩统计,评出优秀、合格、淘汰等不同等级,并对人数进行统计。数据输出功能是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信息保存、数据备份和导入。系统安全防护功能是为了防止一些非法人员对信息、数据进行恶意篡改,破坏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任何人在登录系统程序以及删除信息前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如果连续三次输入错误密码,系统自动退出,从而阻止非权限人员随意进入系统。

3、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试题库管理功能。职业及培训鉴定涉及到很多行业及工种,试题库应该由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试题能够高质量的重复利用,减少命题的成本。在进行考核鉴定时,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试题库中按照某种模式来抽取试题,组成这次考试的试卷。试题库系统设计应该注重特殊符号和一般文本以及试卷排版、图形混合编辑等问题的处理。在试题库开发设计时,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化学方程式、特殊图形等复杂数据,这些复杂数据需要使用特殊手段进行处理。如一些图形可用利用绘图软件进行录入,复杂公式利用word中的公式编辑器进行输入。当前一些系统软件都支持复杂数据的录入。如果要在GENERAL字段中插入图形数据,采用OLE进行数据编辑和技术动态显示。但是OLE技术在数据复杂时会占用太多系统资源。在试题管理系统开发设计时,试卷排版是系统管理的核心,在试卷输出排版时怎样从试题库中调出word以及其他处理软件,进行图文混和排版是解决试卷排版问题的关键。

其次信息库管理功能。为了对应试人员的技术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为社会及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信息,规避证书作假现象,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人员考核信息库。该信息库中应当包含应试人员基本信息库、考试成绩信息库、证书领取信息库等。在信息库的开发构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日后的信息维护问题,没有后期的信息维护,信息库就不能发挥出他所应有的实用价值,也不能为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此外,还要对信息库及时进行重新鉴定和更新,可以用应试者的身份证号作为信息库主码,以保证其唯一性。在考场编排时,要针对不同的职业等级考试进行插花排列,尽量让不同职业的应试人员排在一起,减少作弊现象,减轻监考压力。

最后是客观阅卷和成绩的统计分析。当前计算机阅卷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我们要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试题考核。当前市场常用的光标符号阅读技术与鉴定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阅卷造成的误差。当前我们还需要探索怎样让多职业、多级别试卷同时评阅。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系统可以对试题以难度为标准进行区分;成绩分析与统计则主要是以名次、优秀率、平均分、标准分为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总而言之,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程序员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通用性,达到易操作、高效率的管理目的。对该系统的设计研究,能够促进技能培训鉴定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工作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管理方式,让系统发挥出应有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崔云春,庄忠荣.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管理系统的设计[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35-36.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针对新的技能要求改革原有的培养方式,提出建立职前技能培训、入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目前要实现一体化的教师技能培训目标,应从教师终身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育教学,建立三个阶段相互连结的教师技能培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式与措施体系,使三个阶段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连贯的整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无疑需要教师的配合,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职业技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新的教学要求需要建立新的技能培养模式,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建立教师职前技能培训、人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职前、人职、职后技能培训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上。

一、教师的职前技能培训

    1.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目的要求。培训目的主要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与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首先是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的问题,培训重点是让师范生在掌握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基础上,掌握作为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结合学科教育进行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其次,这一阶段技能培训虽不是试图一次性培养出成熟的教师,但应为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全程提供支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应把教学技能培训单纯作为教会未来教师讲课的技术来看待,而应将其放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任务中来认识。”

    2.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上来说:一是使师范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这里的知识结构,既包括语言文学、教育与心理学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即教育教学技能,含教育智慧、教学策略等;既包括向书本学知识,也包括向社会、向他人甚至向学生学习,还包含了一种终身不断吸收知识、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给师范生常规技能培训注人新的内容。教师技能培训的新取向不能完全否定原有的技能培训,如“导人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等,但我们必须给这些常规技能培训注人新的内容,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三是对师范生进行新技能的先期培训。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些新技能,新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复杂的过程,师范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可、以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进行先期培训,为他们今后的技能提高做准备。

    从方式上来说,要遵循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依据技能形成的阶段特点来确定培训方式。我们认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定向阶段,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及观看有关技能示范。用教学示范为技能的学习定向,使他们对教学技能进行直观的感知。同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对技能产生较深刻的认识。二是模仿阶段,模仿是师范生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示范为样板,按照技能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心理模仿,然后根据技能要求,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做出实践计划,写出教案;再在微格教学设定的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形成正确、规范的教学技能。应该注意的是,在实践活动后要及时提供反馈,使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行为得到纠正,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三是整合阶段,每个教学技能都由多个要素构成,学生不仅要对某一技能的认知达到初步内化,还要与已学过的教学技能结合起来,逐步明确技能间的联系,使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实现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技能结构。四是熟练阶段,经过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趋于稳定。这个阶段重在使学生通过技能运用理解各种教学技能的教学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有所创新。

    3、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措施。目前,在师范院校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评价方式来保证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强基础课,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增强适应性,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要扩展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要引进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先进教育思想,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再次要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实践指导课。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技能培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践课,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选修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打下基础。

    当然,评价方式也有待改进。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着眼点,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适当增加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比例,考试的方式方法也应多样化、综合化。同时,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标准。

二、教师的入职技能辅导

    人职技能辅导就是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技能指导和训练,是使新教师更快进人学校文化系统扮演职业角色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教师人职教育制度,加强新教师的人职技能辅导,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1.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目的要求。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了解和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已经形成的技能。为了使新教师的人职技能培训成为沟通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主要途径,人职技能培训需要在教师上岗初期,将培训和见习结合,以便适应新的环境,解决“上好岗”的问题。新教师的人职技能培训并不单纯是为了适应工作,更关键的是为将来的技能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的技能规范,注重具体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有选择地吸收辅导教师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上来说,新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文件,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技能,尤其要熟悉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特定技能的运用,如课堂管理、提问、备课、评估、视听设备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还要增强学科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从方式上来说,主要有四种:一为带教方式,即新教师在中学实际工作中以有经验的教师为师傅,学习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技能;二为集中培训方式,即第一年集中在教师培训机构中,由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传授教学常规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这一年中花大部分时间在中学,用一部分时间在教师教育机构接受理论培训;三为实践研究方式,即在实践中探究所遇到的理论问题;四为合作方式,即由教师培训机构、大学和中学合作,以中学为基地进行新教师的上岗培训。

    3、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措施。首先要选择与培养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应对辅导教师进行严格的选择,并根据新教师的特点来为他们确定辅导教师。学校应与大学、教师培训机构或校际的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全面合作,培养有能力带教的辅导教师。其次要规范开展带教活动。“辅导教师对新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观察和评价,双方共同参与的讨论、研究等活动的经常性和制度化,正是带教质量的最重要操作保障。”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适当减轻辅导教师和新教师日常工作量,保证带教双方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共同工作和活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将新教师人职教育纳人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使之成为获取教师资格及胜任教学岗位的必备条件;将教师培训进修的权力下放到学校一级,将新教师技能培训纳人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提高高级教师评聘的资格条件,加强“名师”工程的建设,将教师培养当作取得高级教师与名师资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三、教师的在职技能提高

    1.教师在职技能提高的目的要求。在职技能提高的目的是使教师的职业技能随教育教学要求的变化而更新。这一阶段,“教师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和补充完善,技能向熟练化、技巧化发展”。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要求适当淡化理论讲授,强化技能提高与更新。既要注意提高“教”的技能,又要加强指导学生“学”的技能;既要具备自我完善与创新的技能,又要具有指导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技能。总之,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应在较广范围内进行。在当前形势下,应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创造宽松、宽容的环境,激励人人参与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

    2.教师在职技能提高的内容方法。从内容上来说,一是帮助教师在实践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论新知识。当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结合实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发展新技能。二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将形成的技能与学科教学各要素整合。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新技能,在师范院校期间已进行了先期培训,但新技能不是单纯的操作技术,而是一种综合的技能,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技能,是与课堂、教材、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对新技能和学科教学各要素进行整合。三是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技能。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常常要面对新对象、面临新问题,这既增加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也给了教师较大的自主性,为教师恰当地补充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支配各种因素提供了可能。在培训时,可引导教师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造性地使用和发展新技能。

    从方式上来说,当前可以推行这样一些培训方式:一是“培训机构本位”式,即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轮流到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学校或机构参加技能培训。二是“研训一体”式,即技能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各学科的研究学会培训各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和协调人,然后通过这些人对一般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工作。三是“校本培训”式。即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形式有假期短训班、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等。四是“现代媒体本位”式。这是一种以现代传媒技术代替教师课堂面授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教师的在职进修。具体培训的方式应注意多样化,如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典型示范,还可以把训练延展到课外。在训练内容安排上也要多样化,如说课、经验交流、课外分析等,同时,应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技能培训中,如注重调查、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培训。

第5篇

关键词:基地化培训模式;虚拟培训组织;职业化农民;非盈利性组织

作者简介:陈遇春(1964-),男,陕西杨陵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创新实验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程伟(1984-),男,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民工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研究”(编号:09YJA880103)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遇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44-04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具规模,政府上下联动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正在形成,竞争与择优机制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日益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显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日趋多样化,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存在着多家参与、多条途径进行的现状,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快速集成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的机制[1]。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与供求脱节的矛盾、教育培训形式相对单一、重复浪费现象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培训单位很少关注培训效果及后期跟踪服务等等。另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仍比较滞后,没有独立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也就无法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必须在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有观点梳理的基础上,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杨凌示范区教育资源分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区内拥有一所农业高等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职教中心、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5000多名农业科教专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杨凌示范区省部共建的体制优势和示范带动功能定位等都为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在杨凌,现在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1年8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孵化联盟在杨凌成立,这是首个全国性农业领域企业孵化的非营利性自主联盟,联盟发起单位42家,包括各类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目前,在杨凌示范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纵向上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横向上各教育机构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涉农专业的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高校、高职、中职、技校、职教中心相互支持配合的“五位一体”多元化办学结构。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村官培训工程”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工程”,依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而杨凌示范区职教中心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现代化的解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既能开展学历教育,又能开展开展短期培训。从教师来源结构来看,示范区内农民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需求。从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结构来看则由政府、学校和农民三部分来承担。

虽然杨凌示范区内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有开展大规模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条块分割,教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以营利为目的,管理松散,利益为先,协调乏力,培训与市场缺乏关联,投入不足,培训管理不完善等等问题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培训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杨凌素有中国的“农业硅谷”之称,但是多年来传统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和落后的科技推广体系却造成了许多新技术、新成果成了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论文上高深的专有名词。新技术、新成果“灯下黑”、“走不出杨凌”的现象,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因此亟需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使之发挥集约优势,并在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三、构建农民职业技能基地化培训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6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指课堂教学、课外读书、素质拓展、观看教学片、专家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是鉴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专业定位的基础进行量身构建。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初见规模,成效显著。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培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主要抓了“一点二查三评四奖”工作:(1)监控重点:主查内容有教学文档、课堂教学、考试考查、实习实践、毕业论文。(2)教学检查:包括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日常督查。由教学办统筹、各个系按教学常规按时落实。(3)教学评价:包括主管评价(例行评价、专项评价)、同行评价(随堂听课、互相评议)、学生评价(问卷评价、座谈会评价)、委员会评价(公开课评价、专项评价)。(4)教学奖励:包括优秀教学成果、考试工作先进个人、毕业生最喜欢的教师、最受欢迎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受欢迎的老师、优秀课件;教学名师、实践教学先进个人、毕业论文指导先进个人、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老师、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学文档。

2、课外读书

课外读书有益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锻炼自学能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完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组织书源:将学院原有资料室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以400余册开始运作;向学校申请争取经费购置图书,弥补学校文化艺术、修养励志、史、诗、法、管方面图书的不足;师生捐书。包括老师、客座教授、学生捐书约一千册;定时开放学院图书资料室。(2)指导交流:由专业课老师提供专业方向的推荐书目,学院读书领导小组结合年级、专业等制定出推荐书目,由学生会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互相推荐好的书籍。(3)制度管理:成立了“读书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制定了“课外读书管理办法”,“读书笔记审阅办法”,“学生书库管理办法”。

3、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环节,主抓课程教学与实战培训工作:(1)教学目的:素质培训课以“了解专业、了解自己、知书达礼、能干能言”为目标,通过每周一次培训课、每学年不同的培训计划,拓宽专业深度和宽度,培养成功心态、储备专业综合知识、加强礼仪训练等。(2)培训方式:设置教学课程,建立模拟听证会、辩论协会、单程车票等多个素质培训项目,运作情况良好。(3)组织管理:组成素质拓展证书管理小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证书所列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4)考评体系: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小组是在针对我校《综合素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所成立的组织机构,以学分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拓展进行审核。

4、观看教学片

观看教学片是指将电视剧、电影、影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和教学专题片应用于专业教育。这种教学形式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印象深刻。我们设计了影视作品(节目)应用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案、运行的模式与机制。(1)总体设想: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确定影视作品(节目)应用于专业教育的前期准备、适用阶段、教学目的、预期效果、指导方式,建立相应的模式,进而通过试点运行、组织流程、总结评估、优化循环,建立相应的机制。(2)教学模式:确定影视作品(节目)遴选的范围、渠道、基本前提、基本原则、标准、数量和方式方法;探讨遴选出的影视作品(节目)具体应用于专业教育的前期准备、阶段、目的、预期效果和引导、指导的方式方法。(3)运行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人员体系,资料信息的获取、分类、整理流程与管理体系;设备、场地等条件的保障措施;建立了经费的筹措、使用与良性循环机制;建立了学生的动员、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影视作品(节目)的跟踪遴选、匹配、优化循环机制。

5、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结合专业教育,强调文理贯通,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就业择业创业的专题教育。主要抓了课程教学与现场互动工作:(1)教学安排:听取专家讲座的对象以全体三年级学生为主,大部分讲座直接排入课表(每学期不少于10次),每次讲座3小时。提前将讲座主题和讲座专家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记笔记和写体会。(2)分工负责:专家讲座由院长总负责,院长助理具体负责,一位老师协助组织。主要由院长负责确定讲座选题,邀请专家,主持讲座,参与和学生的互动,并进行总结。(3)组织管理:讲座前注意了解学生意向,讲座中注意专家和学生的互动,讲座后注意收集学生的反映和建议。平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听讲收获,期末组织考核,可按限选课填报成绩和计算学分。学生听取专家讲座的表现和收获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

6、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学生进行初步职业选择,确立职业目标职业意向、分析职业素质,制定职业计划,参加相关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打基础。主要抓了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工作:(1)办班培训:制定了《过级奖励办法》,成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联合“鑫农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常年开设各种国家认证资格考试项目,其中有秘书、策划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等资格认证。(2)讲座咨询:举办营销类、策划类、成功学类、心理学、人际交际等讲座,扩大职业视野。组织、提示收看有关人才招聘节目及专题片,参加招聘会。支持奖励参加自考、英语四级考试、职业资格认证等资格考试。(3)信息:大量收集社会职业需求信息,并通过网站、院报、就业小纸条、班级qq群等途径进行传播。(4)实践培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20余家,聘请就业导师和就业指导老师27位,给广大同学提供了职业技能指导、锻炼和实践的平台。

7、专业实习实践

构建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专业建设高起点、高水平、超常规发展和后来居上而不懈努力。(1)总体思路: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结合课堂教学,配套确定实践教学活动的运行阶段、实践目的、预期效果、指导方式、基地建设、组织流程、总结评估,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2)领导体系:

构建院长牵头、教学副院长统筹、系主任全面负责、指导教师跟踪服务、教学办、行政办、学生办协助的开放性、立体化、网络式的领导体系。(3)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完成实习方案、制定制度、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模块、组织管理实习等一系列具体工作。(4)基地建设:与新疆房地产协会、新疆各类企业20多家保持合作关系,保证了专业实习工作进行。(5)评估机制:制定实习目标、任务、要求、考核办法;提交实习鉴定,由学生办整理归档;进行个人总结、班级总结交流、学院总结、表彰、交流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取得成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课堂教学、课外读书、素质拓展、观看教学片、专家讲座、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实习实践,经过近四年多的运行,成效显著:

1、观念领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是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来我们凝练出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人才,为了一切人才,为了人才的一切。院训――对人感恩,对己克制,对事尽力,对物珍惜。道路充满艰辛,更有无限机遇,我将全力以赴,创造人生奇迹。人际关系论――开放沟通,打成一片,团结互助,利人利己。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目标与途径。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行动。

第7篇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学中渗透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高职院校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教学的改革力度可以锻炼,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学历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要在高职教学中渗透职业技能鉴定。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情况

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相关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根据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大都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其作用主要是面向本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大多执行双证书制度,即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明确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纳入培养计划,并规定学生毕业不仅要通过全部教学环节,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尽管各校双证书制度执行力度不一,但其客观上都推动了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职业院校,历来重视职业能力鉴定和开发工作,很多学校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机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凸显工科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体现工科专业优势。

有利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就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学生的就业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企业对人才的价值取向不再以学历文凭为唯一的依据,对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才更加重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渗透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技能的“含金量”,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保证。一方面,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迅速顶岗,赢得企业的认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也迫切需要与企业合作。

二、建设功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是职业技能鉴定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有的高职院校因为资金短缺,鉴定设备数量不足或者使用企业已经淘汰的陈旧设备,导致职业技能鉴定不能顺利进行,鉴定质量得不到保障。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考评员的工作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关键环节,在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过程中,考评员必须始终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标准与地方有关规定,认真落实鉴定计划,规范鉴定实施过程。这就要求造就一支业务精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考评员队伍,必须以扎实有效的培训提高考评员的业务能力,还要加强对考评员的业务考核与管理。健全以质量为主导的职业技能鉴定方式方法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方法是影响鉴定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方式方法仍存在不足,应逐步加以健全。实行考培分离。职业技能鉴定分为“应会”、“应知”考核两部分,“应知”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应会”考核一般采取现场操作方式。编写高质量的职业技能鉴定教材。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是支撑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保障。缺乏高质量且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教材,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加强试题库建设力度。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开展鉴定的技术保障,其质量决定着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随着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不断增加,试题库建设滞后已经对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试题库建设力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环境。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树立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

我们要通过高职职业倾向与择业意向鉴定帮助学生进行选择职业。在应用职业倾向与择业意向鉴定时,我们应当注意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即鉴定内容、鉴定方法的科学和规范。要运用经过反复实地验证、被证明有效和可信的鉴定工具,而且,在用这些工具进行正式鉴定之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先经过试验验证,并做出相关分析,证明其在本地区或者本校也是适用的、有效的。必要时,还可以在进行正式鉴定之前,抽取小部分人,先对鉴定工具做一致性信度测量,确信其能够很好地反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再开始正式的鉴定工作。在进行鉴定工作时,要摆正心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运用到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单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或者政策规定而进行鉴定,而要实实在在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发展来进行鉴定工作。在鉴定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职业倾向和择业意向,鉴定人员不能表现出对任何一种职业倾向和择业意向的褒贬态度等个人主观色彩。职业倾向鉴定:对于职业倾向,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它“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还有人认为是它“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定义,是霍兰德的职业与环境理论,认为职业倾向与人格特质有相同的意义,是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的一致。而对职业倾向的鉴定(又称职业倾向测试/测评/测验),也就是被测者基于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自己的理想职业、感兴趣的活动、有能力胜任的活动以及喜欢的职业等来对其职业倾向所进行的一系列鉴定和测评工作择业意向鉴定:择业意向鉴定指的是在被测人考虑所有内外部和因素和条件限制情况下,对其将来选择或者最有可能选择的职业所进行的鉴定工作。与职业倾向不同,择业意向不仅要考虑自身感兴趣的职业,还要考虑一系列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最终确定己的择业意向。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第9篇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机械和电气不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

1.认识导向教学法。过去往往采用先实习后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专业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教学法。到与机电专业相关的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传统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实训的必备性及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第10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如何立体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教学培养方案,并对各实施单元步骤进行了分析。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已深人人心。但高职教育的现状还存在着种种误区:学校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难以形成特色和品牌;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还相当普遍;实习实衫11缺少应有的地位和空间;实习实训场地、设备还难以跟上职业教育的需要,课堂与实践教学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实验实训在更多程度上是过去活动课的延续,能力培养也不连贯,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验实训体系等等。种种这些与职业教育不合谐的音符主要是缺乏贯彻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的完整清晰的实施措施而形成的。

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论文百事通由此可知,职业技能是由一般能力经过发展和整合而形成的。按照这一思路的启迪,围绕这一核心,为高职院校建立多层次的科学培养方案提供了改革实施的总思路。从多个层面构架立体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一、设置合理专业总课程计划

按“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来设置本专业总体教学计划。“宽基础”,是指面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共同所需的基础知识、技术和基本能力,同时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基础课的设置原则是宽基础。“活模块”,具体来说,体现出:“层次性、职业性、个体性、动态性”。突出层次性,课程设置应使高职毕业生应既能开拓创新,又能动手;既有较高的眼界,又能将所学付诸实践,还具备向相关专业渗透联结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性,高职专业教育、能力培养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侧重于各种基本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应用。突出个体性,对于不同的个体对象,既有能力指向目标的多样化差异,又有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的随机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突出动态性、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处理好长远和近期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专业课、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训实践课的设置要体现出活模块。

二、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则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职业能力培养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单元课程体系。从专业教学计划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实施,层层分解,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各能力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各个能力单元的操作程序和标准,这使得课程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职业能力教育过程,而不只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积累。

2.课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根据各能力单元,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3.课后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课外科学研究等环节。认真实施每一环节。

课堂实验教学根据创新能力培养规律,建立分层次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改进实验内容,立足课程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课堂理论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造精神,非常值得借鉴,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实习环节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该大力发掘社会资源,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培训基地。采取校际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大多数学校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难题;应与劳动部门合作,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即可以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又可以逐步将高等学校的主要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相应行业、专业、公众的职业资格鉴定站,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得到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又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综合培养与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能力。通过开题申请、中期检查反馈、小组评议、答辩等程序对毕业论文进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开展课外科研与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四、加强双证制教育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职业院校通过专业课的灵活理解、专业技能实验、实训课的创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同时取得相关岗位的准人证书。使学生能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新技术和基本技能。

五、加强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在订单式教育模式下输出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单位人”,而缺少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创业者。加强创业教育,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措施有:准许试点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改善办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结合专业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引人学生的第二课堂。

六、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要不失时机的推出政策,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自己通过留学和转岗的方式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学校还可以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政策,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来提高学校的教学档次。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权益;兼职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44-03

一、大学生兼职权益的概念分析

兼职一般是指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大学生兼职通常是指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为他人提供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提高自身能力的行为。大学生兼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主体来看,是在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上;从时间来看,一般是课余时间,或周末,或寒暑假,呈现出短期性和阶段性;从劳动的内容来看,多为家教、促销、餐饮服务等简单劳动,目前还出现一些翻译、会计、导游等专业性较强的劳动;从劳动报酬来看,或者按小时来计算报酬,如家教,或者按天计算报酬,如促销、餐饮服务,除翻译、导游等少数工作报酬较高外,收入普遍偏低。

权益是指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权利是被法律所认定的利益,法律赋予其“权利”的称谓,比如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利,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财产权利,知识产权、股权、继承权等兼有人身和财产的权利。利益是指尚未被法律上升为“权利”,但对公民有影响的那部分价值。这些价值同样可分为经济、人身等方面。根据主体的不同,权益可划分为消费者的权益、妇女儿童的权益、老人的权益、劳动者的权益等。不同的权益主体,其享有的具体的权益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大学生兼职权益而言,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之外从事某种劳动的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比如在家教中,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有保障,事先谈好的报酬要及时获得,大学生的名誉要得到尊重,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名誉要受到保护。当然不同的兼职工作,其具体的权益内容也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获取劳动报酬的财产权利;兼具人身和财产权的著作权等。

二、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类型归纳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屡受侵害,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据有关部门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了权益受损的情况,其中包括遭遇雇主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等损害经济权益的,无故延长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无薪加班等违反工作制度的。这些权益受损的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经济权益受到侵害。部分大学生兼职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但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对于后者而言,劳动报酬的获得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劳动法》中有最低工资的规定,但《最低工资规定》“学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的学生不适用最低工资制度”,这是用人单位不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的依据和理由。大学生兼职活动应获得的报酬由于欠缺法律的硬性保障,导致实践中大学生兼职劳动报酬的高低绝大部分取决于用人单位或者雇主的意愿,加上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及人数较多,致使劳动报酬普遍偏低,而且就是偏低的劳动报酬也经常遭受拖欠、克扣,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经济权益。

2. 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比如在夜间的兼职路途中遭遇暴力威胁;部分女学生在从事家教、促销工作中遭遇性骚扰;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兼职劳动中面临较高的人身伤害风险,一旦发生人身伤害,其产生的医疗费用由谁承担,是自己、单位还是保险公司?事实上绝大部分是由大学生的家庭来负担,单位和保险公司承担的极少。劳动保障部门的官方网站在“实习人员的工伤政策”解答中明确指出“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保障部门不再进行工伤认定。”这也是单位对大学生人身伤害不予承担法律后果的依据。

3. 其他权益受到侵害。近年来,出现了翻译、会计、写论文、形象代言、专业设计等一些新的兼职类型。大学生在这些兼职工作中享有的权利突破了传统的权利类型,如翻译、撰写论文中的著作权、形象代言中的肖像权、专业设计中的署名权等。但兼职实践中发生的冒名顶替、盗用设计方案、滥用形象和肖像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大学生的经济权利,严重的还可能破坏该学生在学校的声誉,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此外,由于兼职大多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所以用人单位或雇主可以任意解除劳动关系,导致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利被任意剥夺,其已付出的心血得不到保障。

三、劳动法视野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探讨

(一)大学生与劳动者的关系探讨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即劳动权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合法公民,理当享有这一基本权利,而兼职就是大学生们行使劳动权的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兼职这种劳动行为中,大学生能否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争议很大。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二:一是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劳动合同”);二是大学生的学生身份。笔者认为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保护应该涵盖在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内。首先,大学生的学生身份并没有限制其劳动权的行使,大学生完全符合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兼职的客观存在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其在兼职中产生的一系列权益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其次,劳动法调整的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大学生在兼职劳动中产生的关系如果是劳动关系,又当如何认定,所以不能否认其是劳动关系。再次,既然大学生兼职形成的是劳动关系,就理应受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不能因为现行劳动立法规定的不完善、不明确就否认其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因此,我们需要从劳动法的视角下对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予以界定,同时处理好与其他法律的相互衔接问题。

(二)劳动法视野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界定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结合这些权利,对大学生兼职权益的范围作如下界定。

1. 从兼职实践中大学生屡受侵害的权益内容来看,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等权利,劳动法应无争议地予以保护。大学生兼职的劳动报酬是否适用劳动法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很大争议,但该争议不能成为否定劳动法对大学生兼职获取劳动报酬权利的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是我国宪法的规定。大学生这一劳动者理应享有休息休假权,所以针对实践中,延长工作时间又不给予报酬这种廉价使用大学生的行为劳动法应予以制止。在兼职中大学生受到伤害是否适用“工伤”的有关规定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安全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首要权利,既然不能否定大学生的兼职是一种劳动行为,而大学生又完全符合劳动者的基本要求,那么大学生就理当享有劳动安全这一最基本的权利,立法也应对这一权利给予保障。各有关机关对大学生兼职中产生的争议不予处理的事实是基于目前立法规定不明确造成的,有争议就要解决,放在劳动法中对该类争议予以解决既可节约立法资源,又可使立法体系系统完整。

2. 从兼职的主体、兼职时间的短期性和阶段性来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福利权应附条件地予以保护。职业技能培训是单位对准备就业的人员和已经就业的职工,以培养其基本的职业技能或提高其职业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教育和训练。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对具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暂时失业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单位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职工的待遇。如果将兼职大学生与劳动者完全等同,就可能存在单位为兼职大学生提供了技能培训的机会,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但兼职大学生却辞职不干,这对单位而言是一种损失。所以兼职大学生是否享有这两项权利,应附加一定的条件。如立法可明确,该学生和单位签订合同,表明其毕业后在该单位长期工作,如果这一条件成就,则兼职大学生可享有这两项权利,反之不享有。也就是说立法可以搭建一个现在和将来的桥梁,以权衡兼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益。

3. 新型兼职中产生的其他权益,不宜纳入劳动法的视野,但要做好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立法衔接。由于新型兼职的出现,兼职大学生的权益也突破了劳动法的权利范围,出现了肖像权、设计署名权、著作权等民商法上的权益。笔者认为,这些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适用民法、知识产权法及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予以保护,而不应纳入劳动法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张素君.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6).

[2]金如委,蒋馥蔚,曹阳.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

[3]朱李楠,李晓,徐吉洪.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研与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1).

[4]王小强.大学生校外兼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起侵犯大学生兼职权益案例引发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

[5]王泽宁.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现象及维权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

[6]许华.我国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法律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2,(7).

[7]项贤钦.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1,(9).

On the Scope Defi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time Interests under the Labor Law Perspective

Liu Liqing, Zhang Jieying

第12篇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