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14:5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致富带头人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张“金名片”
“秋冬出门上菇山,春夏回乡务农活。”早在明清时期,浙江省云和县的大批“香菇客”就远赴江西、安徽等地揽活儿。1999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就作出“云和菇农异地开发的效果好,意义十分重大,请当地政府要注意总结经验,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注意保护异地开发菇农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批示,为云和县加快异地开发步伐、深入实施“云和师傅”品牌战略提振了信心,奠定了基础。
从西部的四川到东部的杭嘉湖地区,从北上河南到南下广西云南,所到之处,“云和师傅”无不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尊重。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中外,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云和县政府可谓呕心沥血、全力护航:培训平台的搭建,让云和师傅有了技术;激励平台的搭建,让云和师傅有了地位;管理平台的搭建,让云和师傅有了秩序;宣传平台的搭建,让云和师傅有了名头;服务平台的搭建,让云和师傅有了依靠。
2008年,“云和师傅”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成为浙江省首个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品牌,也是浙江省第一个以人称命名的商标。这一批接受云和县多年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知识,并获得农民技师以上职称的带头人,早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而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则让“云和师傅”品牌由“劳务品牌”向“扶贫品牌”转化,促使其聚焦于农民的致富能力,也担负起新时期精准扶贫的使命。
为把“云和师傅”群体真正培育成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作为全省培育工程试点县的云和,从制订政策、开展培训、强化服务、引导带动、责任考核这五个方面入手,采取教育培训、创业服务、政策激励、考核评估“四位一体”的培育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出540名“云和师傅”,着手培养“后备云和师傅”6000多名,涵盖食用菌、茶叶、商贸、种养、加工等9大产业。
云和师傅走天下,异地开发奔小康。多年的开发创业实践,让“云和师傅”品牌建设的做法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更是让这一浙江省著名商标誉满全国。在云和县的积极推介下,有375名“云和师傅”被邀请到四川、河南和省内文成等地参与技术入股或成为“政府雇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开出24万年薪聘请“云和师傅”前往该县贫困乡镇进行食用菌技术指导,这样的技术邀请使云和实用人才实现了异地开发卖“体力”到卖“技术”的华丽转变,也间接推动了一些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
如今的“云和师傅”,不仅代表异地创业农民的技术,而且成为了异地开发农民的信誉名片,更是推进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的一张“金名片”。
从“个人富”到“全民富”
2011年6月,云和县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带头人“十百千”帮培工程。利用“名师带高徒”帮培运作优势,采取“传帮带”等培训模式,积极培育产业带头人,重点培养百名科技示范户,从而帮扶带动千户家庭致富增收。2015年7月,“云和师傅”协会党总支发出《“百师扶贫助千家”倡议书》,号召各行各业的“云和师傅”积极参与活动,为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脱贫搭建梦想平台。为低收入农户带去真金白银,“云和师傅”品牌由“个人富”向“全民富”迈出了一大步。
结对帮,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目前,创业致富带头人累计赠送种子、化肥等农资共计25.5万元,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食用菌200万袋、茶叶132亩、雪梨300亩、中药材110亩,通过带头人的技术指导,预计今年可新增效益近15%。创业的经济实体及设置的公益性岗位等优先安置低收入农户,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212个,累计安排近150个公益性岗位。雾溪乡雾溪村带头人栾少波,精心帮扶和指导低收入农户4户,并在其经营的中药材公司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增加收入达1500元。
基地带,低收入农户融入产业项目。2008年,“云和师傅”卓炳长带领85位云和菇农进驻四川青川县,开展组团式开发,招用350名当地民工,生产代料香菇170万袋,带动当地农民有计划地生产香菇800余万袋,年经济收入增加1500余万元;正凯地产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系的种植药材专业户遍及云和县赤石乡、崇头镇、石塘镇、元和街道等“一乡两镇一街道”,380余户低收入农户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为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全县中药材产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师带徒,全方位帮扶贫困户创业。师傅们为低收入农户产前提供种苗、资金等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保证市场销路。“云和师傅”叶李先利用农民下山转移后的闲置农田,组织村里32户农户成立“云深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其中低收入农户8户,建成基地100亩,注册了2个梯田商标,生产“梯田老茶”、“梯田大米”、“梯田太子参”三个品牌系列农产品,年产值近百万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
从“个人富”到“全民富”,“云和师傅”的示范帮带,让云和县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5万农民从事异地综合开发。走出云和、发展云和,“云和师傅”的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292个县、3786个乡镇,带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100多万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食用菌产业更是成为陕西汉中、湖北襄阳、河南商丘、四川广元、宣汉等20多个省、50多个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
2016年,“云和师傅”经济效益达120亿元。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百亿产业”正在冉冉升起。“云和师傅”已真正成为云和农民创业致富的榜样和引领者。
不断书写的奇迹
“云和师傅”品牌的传奇,从未停歇。
2014年初,“云和师傅”刘明远赴巴西担任巴西利亚州一家庭农场食用菌技术指导员,年薪40万元,另有8%的技术股份;2014年夏,“云和师傅”石余伟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任食用菌技术指导员,年薪20万元……一名名“云和师傅”漂洋过海,涉足国际市场,为这方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低收入农户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6年,在贵州省凯里市镇远县江古镇,“云和师傅”梅海斌帮助指导当地606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每户年增加收入5万元,当地政府为此奖励他60万元。在“云和师傅”群体中遴选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跨区域精准扶贫工作,无疑帮助“云和师傅”这一品牌获得了更多的人心,也让“云和师傅”走得更远。
云和县倡导的扶贫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云和师傅协会组织“云和师傅”开展“助学、助老、助贫”的三助公益行动、“百师扶贫助千家”等多个公益事业;协会牵头成立的“云和师傅慈善公益基金”已筹集资金14.2万元,结对近200余户低收入农户,帮助低收入户发展茶叶种植、稻田养鱼等产业,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与市场支持,预计可为低收入户直接增收600万元。
如何打好“云和师傅”这一品牌,促进“劳务”与“扶贫”深度融合,是云和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县里出台《鼓励支持云和师傅返乡二次业若干政策》《关于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产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云和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云和县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制度的通知》等政策,吸引了大批在异乡搞开发的“云和师傅”回乡创业,争当创业致富带头人。
对于低收入农户,县农训办整合最优师资力量,为他们提供免费、有针对性的专项辅导,确保每户至少掌握一项适合自己发展创业的技能。目前,已累计开展培训班5期共250人,涉及食用菌、养殖、水果、茶叶等多个产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最重大的战略来抓,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求广大青年要自觉奉献青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作贡献。在脱贫攻坚战中,共青团应积极行动起来,冲在前、干在前,做党的好助手、政府的好帮手、脱贫的好能手,调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发挥组织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组织系统健全、社会基础广泛、体力智力充沛,是共青团的显著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精准扶贫为目标,以智力扶贫为重点,围绕就业创业、科技支持、志愿服务等领域,扎实开展一批有声势、有力度、有成效的青年扶贫行动。通过选派青年人才到贫困村开展支医、支教、支农等扶贫志愿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到贫困主战场开展科技应用、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要通过提供小额信贷、组织创业培训等方式,引导贫困青年参与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特色农业等产业扶贫项目,培养一批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青年创业致富行动。
树立大局意识,全力奋发作为。一是积极配合所在地区党委、政府抓好特色产业帮扶,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工作,鼓励引导各级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所在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提升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能力,吸纳贫困青年就地就业。同时,支持贫困青年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走上创业致富路。
二是共青团在开展教育扶贫上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可以着力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吃饭、穿衣、出行、住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深化“希望工程”等品牌工作,广泛开展学生营养餐等资助项目,努力让贫困学生吃好穿暖,有尊严地读书。同时,广泛筹措资金,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图书室、网络教室、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
三是大力开展对创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等各方面人才的培训,为贫困地区党政部门培养熟悉现代农业、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培养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青年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文化素养、爱教育爱学生的青年教师队伍。
四是发挥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优势,通过打造青年扶贫公益品牌、积极开展青年扶贫志愿服务等方式,当好桥梁,汇聚参与脱贫攻坚的各方力量。
扎根服务基层,磨练意志品质。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在青年时期树立了牢固的理想,就能够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地去实现人生价值。
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落到田间地头; 群众的愿望诉求,也要靠基层干部带到工作案头。在助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到基层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是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广大青年干部就是要勇于承担脱贫攻坚重任,到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为私所惑,不为邪所媚”,在脱贫攻坚一线砥砺品质,提升自己,做出贡献。
善于总结经验,注重宣传推广。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中,要及时总结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参与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和指导,善于发现和总结共青团扶贫工作新成果和好经验,并及时上传下达,使好做法、好经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战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的宣传密度和力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舆论氛围。通过推出一批帮扶先进典型,一批脱贫致富成功案例,适时开展先进表彰,在全团、全社会营造投身大扶贫战略的社会氛围。
一是兑现好全市60797人的现金直补,兑现现金直补资金3647.82万元。二是完成后期扶持项目年度计划实施、验收和移交,完成对接的相关部门2012年项目实施计划。
二、完成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后期扶持移民人口的审核统计上报工作
做好新建水利工程后期扶持移民人口的审核统计上报工作。
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部委”文件精神
要抓紧对接相关部门,在《两区规划》中梳理一批项目纳入相关部门2012年度项目计划,整合各部门资金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投入量,要求按年度上报项目投资计划超过移民专项资金投入量的50%,并建立信息上报和反馈制度,重点抓好各部门《两区规划》年度计划移民项目的统计汇总工作。
四、有效推进移民后期扶持长效机制工作
一是按照移民示范新村建设规划,完成9个移民示范新村的检查验收、总结,确定下一步移民示范新村的选点、报批工作,并编制第二批移民示范新村建设(整村推进建设)规划。二是完成移民劳动力转移及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五、按时完成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工作报告,推进常态化,建立固定监测点
六、抓好老库区三年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工作
完成《市猫跳河、乌江渡、东风三座水库2012-2014年三年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七、创新移民后期扶持“四自”加政府监管服务试点工作
八、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推进面上工作。对有条件的地方要重点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经济发展,坚持开发式移民扶持政策;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要配合发改部门抓好移民的易地生态搬迁安置工作;对生活困难的群体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要抓好移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连队妇联上半年女工工作总结
XX连妇联在团工会的正确领导和连队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引导妇女加强学习引用新技术,勇于创新,为单位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前一阶段女工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妇女素质,加大培训力度
组织妇女参加了冬季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女职工们参加培训到会率较高,上课时大家都认真做笔记,专心听讲,积极性较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增长了妇女们的科技知识,丰富了她们的社会知识,开拓了她们的视野。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突出建立健全女工委工作机制,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立足本职岗位创先进,争当科技兴家、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女工委岳丽萍多次被评为巾帼致富能手,在她的带动下,连队又涌现出颜雪凤、陈远珍等一批勇于创新的致富新手。充分发挥了妇联的组织作用,结合三八妇女节活动,丰富发妇女们的生活。广泛开展知识形式多样类容丰富知识竞赛、劳动技能比赛。
三、创建和谐小康家庭,推进了和谐连队的建设步伐。
依靠单位的妇女之家,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以构建和谐连队为己任,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在连队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创业人才 培养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创业人才是带领农民致富的排头兵。未来十年,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就是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尤其是创业创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养,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造就一支农民创业大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一、农村创业人才队伍现状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迁到城市集镇,城乡之间人力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单向流入城市,将导致农村人才资源枯竭。大部分农户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中不能发展壮大,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农村创业人才的总量匮乏、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另外,由于财政经费紧张、组织不到位,对农村创业人才缺乏系统的培训,使农村创业人才的开发、培养、管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缺乏全面统一规划和培训需求调查,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没有分类对待,培训的效果不佳,致使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开发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
二、农村创业人才培养对象特点分析
(一)创业型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创业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与传统农民相比,创业型职业农民有胆识,他们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二是实践经验丰富。创业型职业农民来源于农村、熟悉农村,在农业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能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创业型职业农民善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能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勇于实践。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不仅自身由穷变富,而且带动了更多农民走向富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农民是农村创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他们还在示范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中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创业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不仅直接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将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返乡创业人才
返乡创业人才主要是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多年的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能和经营管理理念,自愿回乡创业的一类人。他们回乡创业不仅能够带回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而且可以吸纳当地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返乡创业者的特点:一是有敢闯敢干的个性,通过在发达地区的多年磨练,发展理念具有先进性,带动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一些务工者,把资金转投到家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三是眼界开阔,带回了先进生产力,通过在外务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回乡创业带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四是带动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渠道。五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返乡农民工创业向城镇、交通便利的村落发展,带动了就业人口、社会资本向城镇和农村社区聚集,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农科类大学生
相比较而言,农村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在农村创业竞争压力较小,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科类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之后,掌握了专业的农科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尝试创业。农科类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一是难以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很多大学生只有模糊的创业想法,但是却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项目。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市场预测过于乐观,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二是农科类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风险。他们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由于农科类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实践经验,对可能遭遇到的风险缺乏必要准备。三是国家政策支持。近几年,全国开始大范围实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计划,这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裕的后备人才资源。农村自由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成长。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在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府的扶持推动着大学生的创业进程。
三、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基于创业胜任力模型,调查培训需求
开展培训,首先应该掌握培训对象所思所需,根据重点需求,量体裁衣安排培训内容。胜任力模型是指能力素质模型,是将某项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由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组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也是以此为基本框架,但不同之处是,它将重点放在创业人员胜任力特征的综合分析上,以此来确定具体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需求分析:第一,评估目前农村创业人才队伍的胜任力现状,了解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瓶颈;第二,找出创业人才胜任力现状与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差距,即农村创业人才的能力“短板”;第三,分析创业能力差距产生的原因,确定培训的重点;第四,调查研究创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了解其培训的意愿及意向课程;第五,结合创业人员胜任力“短板”和培训需求调研结论,得出培训需求分析结果。只有在充分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才能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相比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制订出分层次、有侧重点的培训计划,并且将创业所需的胜任力与培训内容有效对接,有助于认清受训人员的能力短板,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培训真正有效果。
(二)明确创业培训对象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根据对创业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容: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政策法规宣传、农业技术指导、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突破传统的思维,以新的理念推动农村创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模式从根本转变,采取培训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就地就近培养。教学安排上,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另外,培训方法可以多样,第一,经验交流、案例分享。请致富带头人介绍艰苦创业的历程,分享农业生产、经营推广经验。通过对新农村创业典型案例的分析,介绍一批先进典型村、带头人的经验和做法,增强创业培养对象的信心,同时通过对先进典型村、典型人物的学习探讨,总结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从中得到启示。同时,针对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座谈研讨,让学员与致富带头人,优秀创业人才和同行面对面交流,起到集思广益,学习借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第二,现场参观,观摩学习。在创业带头人传授经验的基础上,让学员参观学习农村典型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特色和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的现场,促进学员把先进经验、发展道路与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起到开阔眼界,启迪思路的作用。第三,专题讲座,技能培养。要想在农村创业成功,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针对培训对象的盲点,可以会同社会各界力量,请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政府专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普及法律、金融贷款、农业技术、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对症下药,让学员结合自身存在的短板,及时充电。
(三)设计精品创业课程,加强能力建设
根据农村创业人才和农科类大学生注重农业农村工作的经验学习和案例分析,因此,可以按照贴近农村、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口味来选择授课教师,设计出精品课程。对学员喜欢的课程,可以编写成讲义,让更多的学员受益。坚持用成功创业案例教学,现场挖掘学员自己的创业案例,以学员演练提问,老师启发答疑的互动方式教学,突出课程的实用、有效性。此外,还可以把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程中,把大学生经历的事表演出来,请学员讨论,老师辅导,优秀带头人和专家点评,让学员有直观的感受。除此以外,建立农村教育培训网络,拓宽培训场地和实习、实验基地,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一要扩大规模,拓展培训能力。充分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打破多口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格局,由政府主导,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协调农业、科技、教育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升办学效率。二要实行集约化办学,依托农村,加强与当地职业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联合办学;着眼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涉农项目工程建设,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发挥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四)重视培训效果评估,促进成果转化
培训评估包括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者的传授能力、培训方法、学习环境等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采用客观的评估标准、方法,在合理的时间内,比较受训者在学习前后的情况,考核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不断的改进培训质量,让培训学员有收获。每次培训结束后可以设计一份《培训效果反馈表》发放到学员手中。评价内容涵盖了培训的组织安排、课程设计、实用价值、讲师的授课方式等各个方面。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下一次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培训机构的选择。通过培训评估可以把培训的实际效果及时、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结合学员在创业中表现出的普遍性问题,适时的对培训体系、培训计划予以改善,以确保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另外,可以与学员保持密切联系。一是组织老师开展回访活动,及时了解他们把培训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效的情况,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总结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开辟专栏,树立典型。宣传报道把培训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效的先进典型学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并把这样的学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请他们到培训班上介绍经验,交流体会。三是协调相关部门,更好的支持有创业意愿的学员少走弯路,学以致用。
(五)加大政府投入,创设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环境
政府相关负责人应重视农村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农村创新创业型职业农民、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返乡农民工、扎根农村的农科类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工作,不断摸索创新培训机制,形成当地创业培训品牌,利用多种机会与创业对象座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安排创业调研活动,支持他们立足农业农村创业。同时,政府应优化创业服务。建立农村创业服务专门窗口,公布各项行政审批和办事指南,以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为基础,免费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贷款贴息等服务。在物质环境的优化方面,为了达到稳定农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的目的,把农业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制定奖励标准,制定促进农业创新型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鼓励政策和基金配套政策等。把奖励和创新挂钩,充分调动大家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在精神激励方面,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针,把一流的农业学术专家请进来,抓紧抓好中青年创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有计划地安排脱产培训;另一方面,要把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派出去,通过不断地田野考察,在农村第一线进行实践,使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交流;把进修、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培养和创造农业重点产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催人上进的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向华.对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3(5)
[2]胡清华.大学生与务工返乡青年农村创业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2(9)
[3]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田明.中国就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8
奈曼旗通过在全旗党员中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探索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全旗各苏木镇场在开展“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中,注重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着力抓好政策支撑,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扶持党员群众发展生产,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沙日浩来镇建立了“党员创业信用贷款”和“党内关怀基金”,为创业愿望强烈或有一定创业基础、信用好,但缺乏创业资金的党员提供贷款利率优惠和贷款办理绿色通道。青龙山镇农业、林业、畜牧、旅游等部门联合对创业带富党员进行种养殖技术、旅游接待业务培训。义隆永镇切实解决党员在创业带富过程中遇到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困难,修建“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点连接公路36公里、果园小水窖104口、灌溉水渠9公里,进一步改善了创业党员的生产条件;投入资金30万元,在两个重点产业村建立了农产品流通市场,搭建销售平台,促进产业发展。新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创业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创业难题,目前已帮助农村创业党员协调中药材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种草养畜、无公害蔬菜种植及加工等帮扶项目75个、帮扶资金40万元。治安镇六号村党支部聘请通辽市农业科技、种植、饲养等方面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设“流动课堂”,向农村党员和群众传授实用技术,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引导群众优化产业结构。各苏木镇场结合本地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成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白音他拉苏木投入资金10万元、规划用地6600平方米,在白音他拉村建立“绿壳蛋鸡”养殖学用转化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养殖“绿壳蛋鸡”2000只,带动了“绿壳蛋鸡”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了辐射大林子、高图等半径10公里的养鸡经济圈。八仙筒镇建成无籽西瓜、红干椒等特色种植基地5个,优质土鸡、小尾寒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3个,努力做大做强产业实体,做优做精特色产品。大沁他拉镇得隆地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返乡党员+农户”的模式,建成3000亩温室大棚;兴隆庄村采取“协会+党员致富带头人+果农”模式,建成10000亩的优质果树基地。义隆永镇坚持推行“1+1”村企联动帮扶,充分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该镇永隆中药场党支部帮扶南梁村、大沟村等村建成野生中药材种植基地200亩,采取“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方式,积极打造北虫草草药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辐射带动周边1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以点辐射、示范带动,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增收致富。该旗各苏木镇场十分注重发挥创业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示范户在创业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周边党员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大沁他拉镇建立“党员创业带富”评价激励机制,每年评出“优秀创业带富党员”5名、命名 “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 5个。青龙山镇开展“党群共富”联创活动,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创业积极分子分别与2户以上农户结成帮联对子,帮助结对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掌握致富技能,找准致富门路,获取致富信息,提升了党员群众共同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固日班花苏木干歹嘎查由10名创业党员组成党小组,带动126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200亩,户均增收7400元。八仙筒镇双星村党员示范户王富大力发展红干椒产业,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200余名农民发展红干椒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明仁苏木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创业带头人与一般党员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党内互助”,全苏木逐渐形成了“先富带后富,齐奔致富路”的创业热潮。该苏木好幸福村西瓜种植大户燕长波承包土地种植无籽西瓜50亩,牵头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技术和资金扶持了周边30余农户种植无籽西瓜,实现了共同致富。
奈曼旗实施的“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使全旗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良好格局。
(作者单位: 奈曼旗委组织部)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我县“526”经济格局为载体;以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为宗旨;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以加快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注重实效、突出实用为原则,面向全县广大农民,开展大规模的科技之冬活动。
二、工作重点
围绕全县六个农业经济区的建设开展培训。
种植业:由农经局、科技局牵头,重点进行树莓、万寿菊、保护地蔬菜等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培训;以三樱椒、地膜花生、食用菌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培训;以绿色食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为主的产加销等方面的培训,整体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林果业:由林业局牵头,重点进行速生丰产林的品种介绍、高效栽培模式介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苹果梨、南国梨、尖把梨、寒富苹果、葡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培训;果品标准化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培训。
农村能源:由农机总站牵头,重点培训沼气运行后的使用管理及沼液浸种、沼液喂猪、叶面喷施、根灌等综合利用技术,同时侧重培训“四位一体”中沼渣、沼液在棚菜中的应用技术,提高沼气能源生态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
养殖业:由动监局牵头,重点进行牛、羊、猪、禽的饲养和饲料的利用及畜牧饲养小区环境治理技术的培训。即以短桩快速育肥牛的饲养技术、以肉羊的饲养技术、以猪的饲养、病害防治、以肉鸡和蛋鸡的饲养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饲料的利用主要以青贮、黄贮技术、EM原露的应用、青贮宝的应用为主。畜牧饲养小区环境治理技术主要以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主。
科技信息网站建设及网络培训工程:由科技局牵头,以“东北瓷都”信息网站为平台,辐射全县建立农村科技信息网,培训农民利用网络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纪人队伍:由科技局、农经局牵头,重点进行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有关政策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任务目标
从20*年11月末至2009年3月末,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活动期间,推广农业新品种35个,推广新技术25项,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5项,农民受益人数达到9万人次。
1.致富带头人培训2000人。以示范户为重点,以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掌握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使其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的重要传播力量,同时也作为乡和村普及科技的师资力量,起到带动、带头作用。此项工作由农经局、林业局、动监局负责。
2.技术骨干培训8000人。以“一乡一业”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训具有一定影响力、主要依靠农业致富、热爱农业科技、求知欲强的农村技术骨干,使他们成为科技“二传手”、村技术培训的宣讲员。此项工作由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负责。
3.新型农民培训80000人。以普及型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实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户1-2个科技致富项目,整体提高劳动力素质。此项工作由农经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总站、动监局、科技局、科协负责。
4.经纪人队伍培训600人。以优势特色产业、市场营销为主要内容,培养一批精通技术、市场、管理的农民科技经纪人,成为广大农民科技致富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带头人。此项工作由农经局、科技局负责。
5.农业信息化培训800人。以传授最新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销售渠道、市场价格为主要内容,加强电脑知识和农业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的培训和普及。此项工作由科技局负责。
四、培训方式
1.高层次的科技培训:在乡(镇)、村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市农村科技讲师团的专家、教授及科技特派员授课。
2.互动式的科技培训:请有实践经验的科技示范户到田间地头、畜舍和棚区,边指导、边讲课、边答疑,对农户进行示范引导。
3.考察式的科技培训:组织广大农户到产业发展好的地区参观、考察、学习,谋划来年的产业规划。
4.利用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乡(镇)科技宣传画廊,宣传农业科技信息及相关科技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达到培训农民的目的。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科技之冬工作,县政府成立科技之冬工作领导小组。代县长冯守权同志任组长,副县长刘永熙、徐凤贵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科技局、科协、农经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总站、动监局、财政局、气象局、广播电视站、县妇联、团县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局,科技局局长黄振庭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科技之冬活动的综合、协调工作。
六、具体要求
1.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涉农各站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科技之冬实施方案,落实任务,量化指标,精心操作,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把科技之冬活动与明年农业生产、产业区建设、项目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把农民致富急需的技术、信息、项目送到农民手中。
工作总结网免费20165年扶贫办季度工作总结,更多20165年扶贫办季度工作总结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总结网。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关键之年,我们的扶贫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重要任务,以“两轮驱动”的扶贫战略(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扶贫手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实现稳定脱贫,使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深入学习贯彻我县经济工作精神,开拓思路推动扶贫工作
我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全体扶贫干部通过学习结合本职工作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决心联系实际,开拓思路,以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己任,以发展项目为抓手,以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向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向下进村入户办实事,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二、扶贫移民搬迁,着力改变贫困人口生活条件
20xx年,我县移民搬迁任务涉及3个乡镇、3个行政村、288户、1000口人。其中郭道镇阎家庄村整体搬迁680人,与我县重点工程永和水库修建同步进行,目前选址,土地都已落实,移民工程“三通一平”工作也已完成,移民房屋修建随工程进度推进。中峪村和李家庄村320人的建房工程正在规划实施阶段,年内主体工程可全部完工。
三、科技培训,为贫困农户集聚发展的正能量
为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种养特色品牌,促进贫困农户有效增收,达到扶贫扶智、科技脱贫的目标。新春伊始,县农业、扶贫部门组织举办了全县农村经营人才培训会。来自我县14个乡镇的450多名种养能手,产业带头人,贫困农户参加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种植、养殖现代技术和农村实用法律法规以及新阶段的扶贫政策。
四、机关内部各项工作有序运行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全体干部职工争先创优,勤奋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公开承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关中心理论学习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良性运行。与此同时,机关内部的理论业务学习制度、上下班签到制度一以贯之。对外宣传报道、扶贫信息平台运作、电脑、传真、电子邮件等现代化办公手段保证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主要任务
(一)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繁重,妇联组织要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广大农村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着力点,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培训,引导女能人创办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她们的“二传手”作用,辐射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对普通女农民的普及培训,积极开展对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率,促进科学种田,使妇女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她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的目标,引导、组织广大农村妇女以__村的养殖、果蔬为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体现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创建1个示范作用强、带动效果好的示范基地,发展1个具有地方特色、妇女特点的“妇字号”生产经营项目,培养树立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女带头人。
3、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该村贫困户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努力用服务搭建转移平台,用品牌打造输出强势,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用维权促进公正公平,着力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两支队伍,搞好岗前培训、职业介绍和权益维护三项服务,畅通就地转移、就近转移、跨省跨地区转移等渠道,探索建立上下互动、城乡互动、内外互动妇女劳务协作新机制,有效调动和保护农村妇女参与“打工经济”的热情,五年内力争使80的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外出就业,形成转移就业的规模优势和群体效应。
(二)以“美德在农家”为载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作用,在__村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抓好家庭美德建设主题活动,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科技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组着力培植1个文化中心户,组织全村妇女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抓好“零家暴”示范村创建活动,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该村建立“零家庭暴力”示范村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队伍,及时介入调解有倾向性的家庭暴力事件,努力为妇女创造一个和平安宁、没有暴力的世界。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考核。县妇联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将工作任务日程化,实行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确保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广泛动员,精心部署,通过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 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和动员广大妇女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才 培养 建议
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专业化管理模式的确立,昭示了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在供电企业国际化、专业化道路前行中的重要意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究其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供电企业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带着这样的思考,2012年9月,笔者有幸走进了鄂州某区人民政府,挂职区长助理,全面学习和了解政府部门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方法,重点联系供电公司工作,对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鄂州某区人才工作的学习与观察,提出笔者公司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鄂州某区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鄂州某区以渔业观光旅游为主体的经济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效,应该说,这与区委区政府的“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必须要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政策理念分不开。近年来,鄂州某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批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人才队伍。具体措施概括如下:
1.注重政策倾斜,确保人才稳定。为了推进人才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鄂州某区始终按照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原则,竭力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人才发展规划。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鄂州某区人才发展规划》,落实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各项政策,为人才施展才能搭建平台。三是落实人才待遇政策。区委区政府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对晋升职务的各类人才相应地调增待遇。根据区专业人才紧缺情况,从专项奖励、住房条件、脱产进修等方面认真落实人才待遇,确保高层管理与精尖技术人才队伍稳定。
2.加大引智力度,强化人才引进。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鄂州某区十分重视各类人才的引进工作。一是通过公开招考、外部聘请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该区公开招考27名国家工作人员,从国家“211”院校遴选选调生6名进区直机关,面向省、市大学本科生招考15名乡镇公务员、138名大学生村官,从优秀村支部书记中招录6名乡镇公务员。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引进与储备。2012年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指导各镇都实行了“村级百名后备干部计划”,并同步研究制定“招硕引博”计划,进一步强化区域人才储备,为该区科学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3.突出实践锻炼,强化人才培养。一是扎实开展“上挂下派”工作。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党政人才队伍,区委采取“上挂下派”的方式加强人才锤炼。2006年以来,该区先后从党政机关选派8名科级干部到省、市机关进行挂职锻炼、选派78名科级后备干部到温州等地挂职招商。2012年,区委又下派100名左右区直机关干部到挂点村任村“第一书记”。二是强化实操技能培训。结合该区产业经济发展需要,与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大力实施企业生产人员新型实用操作技能培训,实行校企技术人员不定期双向交流,切实提高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技能素质。
4.实施人才选拔,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开展农村乡土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在全区开展了乡土人才选拔推荐活动,建立了乡土拔尖人才库。二是开展农业致富“十大状元”评选活动。全区按种、养、加、销等10行,每一行评10名农业致富状元,并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三是开展首批新农村建设“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该区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广大个体工商户以及涉农企业主要负责人中,评选出10名科技兴农带头人、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工商创业带头人和优秀农村经纪人等4种类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四是开展“农村科技致富手拉手”活动。实行领导联系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联系示范户,示范户联系一般农户,形成“领导-科技人才-示范户-一般农户”的科技致富手拉手格局。
通过对鄂州某区在以上人才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和思考,结合企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进一步认识到了公司领导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的初衷以及做出高屋建瓴决策的深远意义,公司正是希望通过实施和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使自己的强企战略、管理思路能够尽快得到实施,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近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电力企业资产和规模快速增长,与一般民营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相比,电力企业更有着集电力技术专业性和经营管理复合型于一体的特殊行业要求,要适应发展的步伐就需要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精尖人才队伍作为坚强的人力资源储备。为此,有必要借鉴鄂州某区人才培养的若干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现状
近年来,供电企业持续推进各项改革,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载体,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为促进“两个转变”、构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与“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高精尖人才相对匮乏,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1.高技能人才总体匮乏。从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结构看,传统人才较多,高新技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较少。由于历史原因,供电企业内部人才管理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员工的岗位流动较少,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复合程度较低,一般技能人员缺少多样化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降低了企业人员配置效率,也阻碍了拔尖人才的成长。
2.用人制度有待完善。供电企业由于工种的专业限制,岗位与员工能力之间客观存在匹配错位的问题,人员内部合理流动、员工竞争上岗和岗位晋升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另外,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供电企业在人才工作上“重引进、轻使用”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合理配置。这些因素叠加以后,使得供电企业很难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人才培养方式有待创新。为了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供电企业尽管投入了不少培训经费开展员工后续学历教育、技能鉴定、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培训效果不佳。人才培养主要依赖理论灌输的方式,显然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任重道远。
三、对供电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建议
根据对目前供电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笔者以为,公司要长远发展,要努力超越,加快公司各类人才培养与管理刻不容缓,需切实做好“一二三”人才工程,即人才培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围绕“一个中心” :即以确保企业发展为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强调“三个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分层分级培养与管理。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实施:
1.加强科学规划,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做好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供电企业加强人才培养,首先要根据近期工作重点制定出人才培养的短期规划,再根据电网发展规模、企业管理变革等多重因素,制定好中长期规划,使人才培养开发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在人才培养中,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把握培训对象分类,对不同类别人员,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把握培训重点,对不同类别人员,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把握培训方法,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提升培训效果;把握培训评估,总结培训经验,评价培训质量,不断完善提高。三是人才培养注重“四个结合”,建立科学的人才开发体系。要将领导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一般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内部培训与外送实训相结合、将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将理论培训与实操技能培训相结合,并建立系统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人才开发的科学化水平。
2.创新培养方式,提高培养效率。一是要实施分层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创新培养方式,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二是要分层施教,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工作多年的低学历人才,实现由能力型向知识型的转变;对新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对于现有拔尖人才,实现由能力型向创新型转变。三是加强岗位交流,注重实践锻炼,补齐人才培养短板。通过交叉挂职、技能锻炼、项目锤炼、外送实训等方式,在具体工作项目实施中带动人才参与实际工作,着重培养专业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当一面的能力。
3.创新管理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要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机制。在企业人才尚不具备正常晋升途径以及岗位胜任能力断层的情况下,实行竞争上岗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之看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前景。二是建立常态化的轮岗机制,深度挖掘人才资源。轮岗,也叫岗位交流,就是定期在单位、部门、班组内部实行岗位相互交流,挖掘人才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建立以全员绩效管理和有差别的薪酬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结果在薪酬分配领域的调控作用,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基于能力和业绩的、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成才的积极性。
河北巨鹿职教中心是河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94年6月,是巨鹿县唯一一所融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于一体、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劳动力技能长短期培训于一身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河北省扶贫办认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省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实施单位、省“阳光工程”百家品牌基地。办学事迹曾被《中国教育报》、河北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荣获县实绩突出单位、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就业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功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一、服务“三农”,致力做好双带工程送教下乡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致富带头人和改革发展带头人的双带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欢迎。在工作中,学校坚持把“双带工程”送教下乡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把做好这项工作看做是检验学校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在学员相对集中、产业结构优异明显的薄庄、闫疃设教学点;选聘了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专业课师资队伍,能深入田间地头、大棚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种养殖,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本领;建立了督查督导工作机制,学校不定期对教学点进行检查,了解学员、教师、班主任的学习工作情况,并记录在册,将督导结果和考核相结合;在学校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及时为学员发放了误工补贴。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双带工程”送教下乡工作的健康发展,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积极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功能,将培训课堂搬到农村田间、工厂车间,先后开设了木材加工、毛线编织、特种焊接、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内容实用性强,形式灵活多样,农村青年、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掌握技能,培训效果明显,一年来共开办各种技能性培训10期,培训学员1100名。主动为企业服务,提高员工素质,和神州巨电、宏福公司等县内规模企业合作,免费为企业员工提供中职教育机会。
坚持中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做好学校各专业的招生工作。为进一步办好专业,增加中职办学吸引力,职教中心和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中原中等职业学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开发市场广阔、就业报酬丰厚的铁路、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走院校合作、互利双赢的联合办学之路,在办好新专业的同时,不遗余力的搞好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和涉农专业。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招生宣传,利用杏节、中高考等时机上街设点,通过电视广告、发放宣传品和学生及家长见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招生政策,提高社会对职教招生的认同度;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招生,充分利用国家涉农专业免除学费和学生享受中职助学金的政策优势,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为增加职业中专办学吸引力,学校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行了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职教培养新模式,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中断学业参与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形成“学习―实习―再学习―就业”的良性发展。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为总结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
二、强化内部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在廉政建设上,学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严格按审批程序办事,节约办事、廉洁办事、公正办事,做到干净干事干成事,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在思想、行动、制度、教育等方面有完善的工作机制,保持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形象,学校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严格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做到科室职责分明,制度完善,建立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加大财务收支管理改革,使票据审批更加合理、规范,财务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在教师晋职晋级、福利待遇、培训学习、评优评模等方面及时公开公布,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教职工。涌现了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省中职德育先进个人、市县优秀教师等。校园安全、学生纪律、教职工计划生育、党务校务公开、教师业务培训、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继续教育、党团等工作有序开展,安全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等有章可循,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学校在内部管理上建章立制,规范公开,赢得了教职工的信任,进一步弘扬了正气,凝聚了教职工事业心和责任感,弘扬了正气,全体教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农业科技培训教学现状分析
1.学员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培训对象以农村知识青年、养殖户、种植户、返乡农民工为主,他们年龄层次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过多的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较差,机械模仿能力较强。
2.农广校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由于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教师队伍尤其专业课教师队伍来源渠道较窄,专精教师较缺,大多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较弱,很难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二、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教学质量的方法
1.提高农广校教师的业务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农业科技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专业课教师实行定期轮训,提高、强化专业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师培训上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瞄准新知识,学校鼓励教师到相关高校参加培训,与各科研机构取得联系,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二要接触生产实践,深入田间地头示范指导,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定期考核专业技能水平,激发教师自觉学习和提高业务能力的能动性;四要聘请知名专家现场指导教学,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扩大培训范围。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在农业科技培训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采用实地讲课、实地操作示范等方式,最好选在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场进行,组织广大学员前来观摩,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黄瓜大棚栽培管理,教师要在讲解生产技术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品种引进、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秧苗病害、果实病害详细讲解,引导学员根据讲解的要点,自己去发现病害,寻找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也可使教师的教学轻松自然。
3.充分发挥教师“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首先应摆正自己“教”的主体地位。教是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重点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用语,尽量做到语言简洁,注重提问引导与详细讲解。
教师的教学还应体现在“学”上,认真听取学员的心声,善于抓住学员的兴奋点,结合市场的需求,边教边学边总结,边总结也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4.为学员搭建信息平台,激发学员学习动力
为学员创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包括技术指导、价格信息、销售渠道、市场动向、专家咨询、网上投诉等栏目。通过使用信息平台,学员可解决生产以及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激励其自身努力学习,大胆生产,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