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14:0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解剖实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麻醉小白鼠
实验方法以及操作
1.小白鼠取拿方法 提尾
2.麻醉剂 1%戊巴比妥那 (0.5ml/100g体重+0.5ml)
3.注射位置 小白鼠腹中线与一侧后肢连线的1/3处进针
4.注射方法 45度角度进针,进针后回针筒以检验针头位置是否合适。如果感到会有阻力,且回抽出气泡为正确。
实验结果
小白鼠成功被麻醉
讨论分析
1、称出小白鼠的体重,按比例来抽取适量戊巴比妥钠溶液
2、由一人提起小白鼠的尾部,并控制住小白素另一个同学打针,回抽并注射溶液。若回抽阻力很大,且松手后,针筒会还原,则可能插入到肌肉中;若抽出血,则可能插入肝脏中。
3、成功麻醉后,由第三个同学做好标记。
4、洗手。
5观察小白鼠情况。
思考题:如何完成一个好的动物麻醉?
1、麻醉剂的取量要精确。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临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组成,实验课基本上还是按课程孤立设置,学生按照编好的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学生都是在“接受性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医学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的模式,我们初步尝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进行整合,在前期系统解剖学验证性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安排,分不同层次、由浅入深提出实验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老师审核后开始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到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并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标本制作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实验进行独立的设计,改变原来的实验依托理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手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尸体和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课程实验、课外第二课堂等实践形式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新苗计划等活动延伸,不断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层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1.拓展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层
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讲解对尸体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标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术、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实验对学生进行解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堂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解剖学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撰写,布置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掌握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并与临床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结合起来。将实验课内容分为骨学、节学、下肢、上肢、头颈部、脊柱区、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十一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章节(如上肢、躯干、头颈部等)实验开始和结束都由教师进行15min的结合临床案例的前言和总结的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临床结合。以颈部为例,我们通过和临床医师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把颈部的内容提炼成以下几个问题:(1)简述颈动脉鞘内结构的排列关系;(2)甲状腺切除术时,从皮肤切口到暴露甲状腺依次有哪些层次结构,术中需特别注意对哪些重要结构的处理,为什么?(3)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4)左、右喉返神经的来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颈部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有何特点?颈部局部麻醉宜选在何处?(6)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上课时先由带教教师介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步骤、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然后将问题一一列出。
3.以创新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该部分实验分为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实施过程,教师全程指导、启发和评价,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比如教师结合某些知识点或关键的实验技术,提供一些与临床联系较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第一、第二阶段已掌握的理论和的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并根据完成情况提交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学术论文。
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形式为:给定有关题目;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验指导书修改为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查找资料,设计综合实验,正确记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一步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正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决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安排临床病例讨论课,提供相应的病例设计问题和相关的参考书籍书目,让学生围绕病例,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常见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虚拟人、医学仿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的BB平台、已经建好的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平台和人体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把虚拟实验、医学仿真实验和临床实践问题想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与创新和临床应用接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将尸体上的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网络化远程互动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虚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验教学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性和常见手术操作的前瞻性,促进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课外开放实验。在开放性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提前设计的,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也可以完成课外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设计制作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大赛。开展“解剖学实践大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设计方案,拟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师和实验师指导下,完善方案,独立完成解剖学标本制作和实验报告。如学生制作阑尾炎手术的解剖学入路。
4.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实验中有创新。(1)实验报告为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能力。此部分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2)以实验考试、考核成绩反映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考核的内容除解剖、观察标本外,还应包括X光片、螺旋CT图片阅读及相关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等)。此部分成绩约占40%;(3)学生设计方案及实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情况、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此部分成绩占30%。
五、结语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与临床课程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是学生巩固和深化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发现和解决临床应用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实验教学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不断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心脏解剖;实验设置;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在护理学基础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护理学基础课中内容最繁多、最枯燥的学科之一,这势必影响到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实验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21世纪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和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对解剖学中学生反映较难理解的心脏解剖实验进行了大力度的改进,与传统的实验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11级高职护理7班学生62人,11级高职护理8班学生61人。
2.研究方法:对7、8班分别采用传统实验和改进型实验教学,课后同时进行心脏标本考试,然后对成绩加以分析。
①传统实验设置。即教师示教(心脏表面结构,心脏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结构),学生观看标本,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②改进型实验设置。教师示教标本的制作过程:取人游离完整心脏标本1个,用剪刀自上腔静脉根部,沿右心耳周缘向前右后方向作弧形切口,切至下腔静脉根部,将右心房切片向后上方翻开,即可观察右心房内部结构。在右心室前壁距前室间沟右侧1cm处,与前室间沟平行作“丿”形切口,上端切至肺动脉口下方时,用剪刀剪开肺动脉干前壁,暴露肺动脉口,显示肺动脉瓣;下端切至心尖切迹附近时弧形向右适当延伸,向下翻开则可清楚显示右心室结构。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之间先作垂直切口,下端切至冠状窦上方,以不破坏冠状窦为宜;上端切至上肺静脉平面后,以最短距离切至左心耳上缘,继而沿左心耳上缘剪开,以扩大观察视野。沿切口向左翻开即可完全显露左心房腔,可清晰看到左、右肺静脉口和左房室口。在前室间沟左侧1cm处,作一条与前室间沟平行的弧形切口,上端自主动脉根部切开,向下直至心尖左侧,再向左适当作水平延伸;用手沿切线分开左心室前壁,即可充分暴露左心室腔流入道和流出道格结构情况。
然后,取心脏标本6个,把学生分成6组,指导学生完成标本的制作,并标注心脏各结构的位置;讨论心腔各瓣膜的作用及心内血流方向并完成实验报告。
③设置标本考试。课后取心脏标本10个(每个10分,总分100分),每个标示出一个心脏结构(不重复),排成环形一列,每10个同学一组循环进行考核。
④批改试卷并统计结果。
二、考核结果:
改进实验设置后班级的学生成绩合格率、优秀率都明显要优于传统实验教学设置的班级。
三、讨论
心腔结构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课观察心脏解剖标本,能真实地观察到心腔各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和形态,正确理解心腔的血流方向,对护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解剖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机械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在教师把心脏表面及各腔室进行示教后,学生再简单地被动地完成实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考核结果来看,效果一般。
而改进后的实验设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体验标本制作的过程,标示心脏各结构的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实感,更贴近临床,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考核结果来看,参与改进型试验的学生成绩明显要优于参与传统实验的,说明改进型心脏解剖实验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更适合护生解剖实验学习,为今后解剖学实验改革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雪彦,吕端元,欧伟.示教心脏标本改良剖切法[J].解剖学杂志,2006,29(2):262-264.
[2]张蓓,赵琛,杨成杰等.心脏血液流通标本的制作方法[J].解剖学杂志,2002,25(3):334.
[3]高叶梅,彭湃,黄大元.心脏腔内结构标本设计与制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0):137.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 天津 300203)
摘要:为适应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9-03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的内容,为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及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生药品质评价所采用的四大鉴定方法,有3种即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所用到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知识均渗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同时,“药用植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学》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实验课所占课时较少。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学生主要是根据实验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实验课学生往往是“按方抓药”,是缺乏自主性的被动接收,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目标
一是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实验课的重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是通过植物解剖学实验,掌握植物细胞后含物特征,掌握典型根茎类药材、皮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的显微鉴定特点,能为辨别药材真伪及品质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三是通过植物分类学、形态学实验以及野外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材原植物的特征及中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能够科学地描述近似种的特征,澄清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学生通过掌握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掌握中药材原植物鉴定的基本技能,对将来从事中药研究、生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探索
实用型技术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壁垒,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用植物学》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增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植物细胞”一节,教材对植物细胞的显微构造、亚显微构造以及细胞分裂做了大量描述,而细胞后含物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在生药显微鉴定的实际操作中,经常用到细胞后含物。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相应减少了细胞亚显微构造和细胞分裂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介绍了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形成、特征及类型,并结合实际对不同药材粉末中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鉴别特点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二)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将实物引进课堂
植物形态学术语的掌握是描述、鉴定药用植物的基础,常用术语有百余个,难记忆、易混淆。传统教学仅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印象不深,到实习鉴定药用植物时,学生往往记忆模糊、一脸茫然。我们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把实物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印象。如在介绍叶片形态时,要求学生课前采集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片,课堂上,把叶形描述的原则告诉学生后,让学生对实验材料(多种植物的叶片)分小组讨论,判断叶片形状、叶片分裂、叶脉类型、单叶、复叶、叶序等。然后,小组间对不同结果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评价。在学习花的形态时,让学生协助教师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花,由于花的类型特点比较突出,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各类型花的基本特征。
由于植物分类学知识中涉及的植物科较多,课时又少,应选取典型药用植物较多的科进行重点讲述。针对“科的特征”内容难记忆的特点,要求学生抓住这些科的最独特的特征再配合典型植物加深记忆。教师把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带入课堂,这些标本有的是刚采集的新鲜药用植物,有的是腊叶标本,利用这些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听教师讲解边对照观察,深刻理解植物科的特征。如要求学生掌握菊科的关键特征:“舌状花、管状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具冠毛,聚药雄蕊,瘦果”。配以典型药用植物:向日葵的头状花序是由外围舌状花、中央管状花组成;蒲公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红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管状花组成。十字花科的特征是“十字花冠,四强雄蕊,角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独行菜和萝卜来加强记忆。唇形科的科特征是“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小坚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薄荷、益母草等。在学生掌握了分类学知识要领以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药用植物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草药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分类学知识的兴趣。
(三)植物解剖学实验与理论同堂进行
植物解剖构造的理解历来是“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难点,由于实验课是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导致在理论课上,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困难,在实验课上,学生不能果断、准确地分辨出植物各部分解剖构造。在讲授植物营养器官显微构造时,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例如,根、茎、叶的解剖构造,根据教学内容和人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及次生结构,采用教师先讲细胞特征然后学生对照观察永久切片的方法。由于植物根与茎的内部构造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根尖、茎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特征基本相似,只是茎尖没有根冠样结构、没有根毛,但具有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小突起。茎的初生、次生结构则采用边看边讲,按照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厚角组织、皮层细胞、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观察。植物叶片的内部构造比较简单,采用先看后讲,先由学生仔细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判断出各部结构,然后教师再做详细讲解。植物解剖构造理论与实验同时进行的教学既可以解决教师单纯介绍植物显微结构时不直观,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实验课学生为实验报告得高分照搬书上原图不能真实反映镜下观察内容的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达到准确、直观、省时的教学效果。
以往开展植物解剖学实验时,教师只能通过显微镜指针对学生逐个进行指导,教学语言与显微镜下图像无法实现大家共享。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反映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一起观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植物细胞后含物”一节的实验中,运用显微照相技术,把显微镜下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晶体拍摄下来,让学生观看,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更加真实反映出细胞后含物的特征。如淀粉粒的层纹结构是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吸水性不同,两者遇水膨胀不一,显出折光的差异,从而在脐点周围形成许多亮暗相间的层纹,还有大黄草酸钙簇晶的立体结构,这些结构在教材上的插图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差距较大,造成学生识别困难,通过多媒体技术这些困难迎刃而解。根茎次生构造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动画技术制作根、茎生长的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形成层的产生和变化以及次生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
植物分类学实验多利用失真的浸泡标本和呆板的蜡叶标本作为教具,学生缺乏兴趣。制作影像资料反映植物真实生长情景,选取典型药用植物利用照片、录像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看到自然状态下的植物形态以及其不同时期的生长变化。学生反映多媒体配合传统的标本可以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形态及科、属的特征。
建立科学的实验课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掌握实验操作流程的情况,对实验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对实验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变以往实验课考试形式单一,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依据的状况,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学习,自觉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多元化考核标准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野外实习。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出勤、卫生等方面。在预习报告中增加“预计困难”一项,教师讲解实验的时候,对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重点介绍,比如粉末透化技术,学生对水合氯醛加热时间的长短没有把握,教师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加热时水合氯醛的变化来控制加热时间。实验前,学生主动思考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避免实验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考核学生实验成绩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看实验操作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要主动记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药用植物学”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检查操作规范,尤其是高倍镜的使用能力,能否快速找到所要观察的组织。(2)临时装片及根茎叶等器官徒手切片的能力,主要检查制作的临时装片质量是否适宜观察。(3)读片识片能力,对所观察玻片能否迅速画出简图,并指明关键结构如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位置。(4)用植物形态学术语对植物进行描述的能力。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所观察的药用植物宏观或微观结构的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实验内容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实验报告考察中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考察标准,应严格要求学生,杜绝抄袭和编造实验报告的现象。
实验考试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进度,将实验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1)在植物细胞与组织实验之后,进行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制作技能的考核。(2)在植物营养与生殖器官解剖实验结束后,进行识片、读片能力及画图能力的考核。(3)在分类学实验结束后,进行粉末药材及生药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分阶段考核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修正,同时避免学期末一次性考试造成的学生只对考试内容感兴趣,不注重平时实验训练的现象。
野外实习是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野外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种子植物形态描述与标本鉴定、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考核。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尝试,为社会培养优质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秀珍.谈强化学生药用植物学技能的“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96-97.
[2]晁志,梁镇彪,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8-781.
[3]王利国,潘超美,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31-2632.
[4]林泽燕,林美珍,巫庆珍.高职高专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88-89.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90-02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安排上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是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科研素养及方法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优势
生物实验孕育着大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各种因素。千姿百态的人体外部面貌、复杂精密的内部机能,都成为学生探究人体奥秘的不竭动力,也为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提供了源泉;前辈的经验与教训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无声的老师;实验仪器与设施也为学生创新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这些因素都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二、关于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解
创新精神有着广泛的内涵,第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行为的核心和关键,创新思维的品质特征表现为独立性、辩证性、超越性、多向性、综合性。第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第四是创新情商和创新胆商的培养,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胆识为勇气。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三、实施PBL学习法,引他山之石攻创新之玉
医学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此教学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在当代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广泛影响。这种学习方法围绕临床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讨论和自学为主要形式。与传统的以讲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它能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依目前我国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现状,可以采取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PBL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从旁指导取得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书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去查文献、分析取舍资料,进行小组实验操作。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从2009年起开始就装备生物信号实时处理全套软件和硬件系统。选用RM6240B/C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显示、存储、重放、放大、画面停止,十分有利于生物活体细部、微观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很受学生欢迎。自制实验手术操作演示课件在实验各小组的电脑中都存有《家兔手术演示》《蟾蜍手术演示》等课件,学生可以随时调用观看,指导自己实验。建立实验网站,师生随时将课件、相关资料挂到网站上,发表对相关实验的看法,既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又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五、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上好三个实验
(一)上好基础性实验,让学生打好创新技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反复演示经典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物品准备、实验程序、实验动作等,掌握动作要领,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掌握操作技能。
(二)增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精心选择了几个多系统多指标的综合性实验,如:以蟾蜍为实验材料研究“形态结构”“毁脑不同部位的观察”“反射弧的分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蛙类心室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等,将与之相关的所学知识,甚至是相关学科的有关内容或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思维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由模仿型向创新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对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作用无可替代。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帮助学生确定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教学竞赛;同组学生多方查阅文献资料,合作研究,确定具体方法步骤、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案。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每个人都能做到“主角”,使其得到锻炼和获得自信,保证每个人都当过“配角”,使其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次实验都要求以组为单位展开实验、评价效果,最后评比表彰,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极受学生欢迎,培养了学生良性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感受到了实验的艰辛,更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实行开放式实验课教学,拓展学生学习和实验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全天候”地到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复习――再实验”的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以及那些增设的设计性、综合性、开发性的实验项目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予了有力支持。实验室的开放还给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更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
六、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我们近年来逐步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构建了以平时表现、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和结业考核四个方面为指标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加大了创新精神与行为的权重,实验课成绩评定强调全覆盖与全时段。
平时表现占40分,根据学生平时每次实验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情况、写作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设计的选题、设计方案、实验报告质量逐项加以评分。尤其对那些创新性设计酌情加分。
期末考核占60分,包括理论考试、准备实验物品和操作考核3个方面。其中理论占20分。操作考核占40分,侧重于基本操作技能的考察。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我们编制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题库,包括解剖操作、实验设计等内容,采取现场抽签考核的方法,由学生对两部分进行组合。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全面、公正,既全面检查了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全面评估教学质量,而且极受学生欢迎,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动力更加强大和持久。
七、结束语
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理念探究、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硬件应用、国外教学模式借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日后进行科研奠定了创新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于问题学习;护理实用人体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35-03
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制的原因,在校进行学习时间短,开设的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了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顺利实现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院自2008年起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按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的需要进行删减整合[1],成为一门以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为主,以生物化学和组织胚胎学为辅的《护理实用人体学》[2-3]。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护理使用人体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原有的教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本院自2009年开始,在护理实用人体学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级护理专业的2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护理8班作为实验组,均为女生,合计54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2011级护理13班作为对照组,均为女生,有52名学生,采用LBL教学模式。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高考入学成绩和智商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按照班级人数分为9个教学小组,每个小组有6名学生。在进行授课之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和负责理论教学的老师共同讨论实验教学的内容,列出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通过讨论确定和实验有关的问题,并且在课前将有关的问题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课前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的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并且进行讨论。在进行实验课程时,每个小组推选1名代表回答问题,小组的其他成员对未尽完善之处进行补充,然后由实验老师对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予以评分,同时实验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不完善之处进行补充,实验完成后,每个学生均要完成实验报告。
1.2.2 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在授课之前,同样也由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和负责理论教学的老师共同讨论实验教学的内容,列出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在授课时加以讲解,学生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实验报告评分 通过批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按照其书写的完成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1.3.2 学期末实验考核评价 学期结束时,根据本学期已经完成实验的内容进行考核,并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考核的成绩。
1.3.3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在学期结束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文献查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明显提高、一般提高和无变化3个选项。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输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验报告评分比较
实验组实验报告评分为“优”占38.89%,对照组为13.46%,两组实验报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4,P < 0.05),见表1。
2.2 两组期末实验考核评价比较
实验组期末实验考核评分为(87.62±14.25)分,对照组为(75.43±11.23)分,实验组的考核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88,P < 0.05)。
2.3 两组问卷调查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学习兴趣、文献查阅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5个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尽管护理实用人体学这门课程已经根据3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需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删减整合,但是课程的内容仍然偏多,加上课程的安排在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后还没有适应3年制高职的学习特点,教师采用以往常用的LBL教学模式,尽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较多的知识,但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未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效率低,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找文献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PBL教学模式最初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于1969年首先提出并且引入医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我国在80年代末期也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医学领域的教学,并且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
笔者通过在护理实用人体学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了PBL教学模式,并且比较与LBL教学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学生完成试验报告的质量明显高于LBL教学模式,同时学生的学期末实验考核的成绩也明显好于LBL的教学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采用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献查阅能力,并且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较LBL教学模式有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指导作用,其原因在于PBL 教学模式主要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小组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和问题相关知识的准备、收集、整理,并且就问题开展讨论,真正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对每个小组的回答予以评分,通过上述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5]。而以往LBL 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查阅的能力因为缺乏锻炼而得不到提高[6-7]。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护理实用人体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唐成和,杨留才,郝玲. 课程综合化教材《护理实用人体学》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9,(6):139-141.
[2] 唐成和,常唐喜,杨留才,等. 护理实用人体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33-35.
[3] 王树树,唐成河,钱春野. 高职护理实用人体学课程改革浅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9-80.
[4] 马善峰. PBL结合传统讲授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教育探索,2005,4(3):155-157.
[5] 赵薇,孙世晓,沈宁,等. PBL在循环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16-319.
[6] 王向玲,王素利.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P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8):149-150.
论文摘要: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建设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影像设备越来越先进,影像诊断学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人体断层解剖学知识,从而使断层解剖学成为医学生继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后的又一门人体解剖学课程。我校于2001年对影像学专业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课程,并不断的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的工作,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提出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1.教师应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
断层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种方位断面上器官和结构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形态科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知识,同时对每个断层的器官结构位置毗邻关系以及各个断层间的变化都应了如指掌。因此,我们先后选送中青年教师全脱产到山东大学医学院及其举办的断层解剖学学习班学习,以丰富教师的解剖学知识。
2.教师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必须有足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所以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标本的制作技术,如分离脑、肺、肝等主要器官的断层标本制作技术。熟悉断层标本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的磨损情况,标本的变异情况等,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指明。
3.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临床知识
一个合格的断层解剖学教师,不仅要知道解剖学知识,教授尸体断层解剖知识,更应该了解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包括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特点及进展,能熟练讲授DSA、CT解剖、MRI解剖和ECT解剖的器官结构。因此,我们进医院影像科学习正常CT解剖、MRI解剖和ECT解剖,同时了解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讲授时能使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建立以疑难问题为中心,学生自行观察在体器官、断层标本、亲手切制离体器官断层标本,并对照CT、MRI图像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1] 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1.设立“疑难问题”,做好课前预习准备
在实验前给学生出几道能概括实验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做好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会了自学的方法,树立了自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整体-断层-整体”断层解剖思维
实验课要让学生观察在体标本,反复在大体上模拟做断层,再结合断层标本让其知道断层标本上结构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会出现;最后亲手切制离体器官断层标本进行比对。让学生明白学习断层解剖学不能光知道一个器官的整体,也不能光从断层到断层,而应该让学生建立起“整体-断层-整体”断层解剖思维。
3.断层标本与影像图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断层解剖教学过程中,实物标本的观察和临床CT及MRI图像的观察是重要的内容。临床CT及MRI图像的观察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整体-断层-整体”断层解剖思维,观察每个器官的立体结构及平面结构,再通过CT及MRI图像一一进行比对。这样从大体标本到断层标本,从断层标本到CT及MRI图像,反复进行观察。从而达到记忆CT及MRI图像及断层标本上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学习影象诊断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实验条件和教学设备
1.模型、挂图、标本及CT、MRI图片
实验室内必须具备足够数量及较高质量的教学标本,这是完成一次实验教学最基本的条件。我们根据教学计划提供和断层解剖学相关的局部解剖标本和盒装的系统化的断层标本及临床正常的CT、MRI图片。同时准备相当数量的模型和挂图,因为有些结构不能在标本上直接观察,必须借助模型或挂图来显示。
2.标本陈列室
标本陈列室是解剖学科乃至一所学校的窗口,陈列的标本是解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建立了大体(系统解剖、局部解剖)陈列室和断层解剖陈列室两间。尤其在断层陈列室内陈列四套全身各个部位的横断层、冠状断层及矢状断层的标本,在每个标本旁边摆放该标本拍照放大过的教学照片(35cm*40cm),并对照片上的结构进行标注。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的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
为了检验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力争做到公正、合理,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平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脑、肺、肝脏的离体器官的断层标本的制作。②实验报告:我们要求学生把上课观察到的主要的断层结构进行绘画。通过绘画有助于对结构的毗邻关系加深记忆。③标本考试:标本考试是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和客观依据。通过标本考试能调动学生观察标本的积极性,对断层解剖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促进的作用。
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既要给学生以扎实、宽厚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病理解剖教学过程中如何紧扣自己的专业特色实施创新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
1 设计“综合课型”为主的课型
病理解剖学是基础学科,枯燥无味,抽象难理解。病理解剖老师应充分运用感观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力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不能把理论课与实验课决然分开。除了多采用挂图、投影、幻灯、黑板画等手段外,实体直观感观刺激也是难以取代的,在课堂上搬上几个标本上课,学生的眼神、注意力都会非常集中[1] 。此外,还应多留些课堂空间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发言、讨论、发问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注意开辟多媒体的应用,设计以综合课型为主的课型。师生双向活动,共同“演出”,共同完成课堂目标,有利于轻松有趣地学好病理学,学习效果强过满堂灌的传统讲授。如“肿瘤”一章,可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让学生找出良、恶性肿瘤不同特征的卡片,学生总结,老师纠正,结合临床病例、趣事、名人典故等,学生就可轻轻松松地学好肿瘤这一章的基本常识。
2 融入智商与情商教育
培养学生智力发展一贯是学校的神圣职责,但情商(EQ)教育则尚未十分普及。过去认为情绪是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现在虽有进步,但许多老师还是忽视它,认为这是心理学老师要做的事。其实教师是学生情绪的调节器,也是学生很好的情绪洞察者,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提高学生的情商。故此,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智力技能发展,而且要注意启导情商,相互促进,更好更轻松地学好病理解剖学:①发挥非智力因素,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说明学好病理解剖学的重要性,多举例子,尤可在疾病的病因,影响疾病康复因素中说明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自觉学好病理学,感受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端正学习动机;②言传身教、熏陶学生,老师应关心学生所需,融爱心于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启导学生培养师生间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信奉“信心是金,乐观者胜”,在不知不觉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③训练心理素质,做好心理辅导老师要有洞悉学生情绪以及觉察学生表情暗码和体态语言的能力,面向全体,对学生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批评:对成绩好易骄傲者,多出些难题,提高他们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对成绩差有自卑感者及时开导、鼓励;而对无心问学、学习不认真者,则给予不理睬、失败教训后再教育。
3 增加临床病例讨论
克服过去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围绕课堂实习的标本及近年病理解剖研究热点,将题目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将要讨论的背景资料,并查阅相关的综述性文章,坚持以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前几次讨论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参与,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大家比较拘谨。经过几次讨论后,学生们一改过去那种正面理解多、逆向质疑少的思维定势,不断地反问、质疑,甚至抓住一两个问题争论不休,讨论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也从中得到启发。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理论课程内容,还能逐步掌握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进行选择、吸取精华的要领。
4 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病理解剖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尸检或制作大体标本或切片,自己设计、拟定动物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的实验步骤、观察指标及方法,最后提交准确的实验报告。在整个动手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想去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提出题目、要求,指导启发[2] 。因而,学生们能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与创造的兴奋,从而逐步养成创造的能力。另外,针对那些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我们吸收他们加入课题研究小组,参加部分科研工作,培养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及逻辑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逐步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总之,在我们的病理实验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探索性、个性化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使他们在创新的发展道路上又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课;医学教育;教学体会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而且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形态学课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理知识与实验内容相结合,高度重视实验课非常必要[1]。理论指导实验,而实验教学又是理论学习的进一步验证,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可以将理论课上的抽象知识如: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转化为直观的形态、结构学知识,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病理学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能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本校本教研室的实验课设置为多媒体示教,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大体标本,实验课课后作业和实验课考试五部分组成,争取逐步强化教学效果。
1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
在上实验课时,本节课前10分钟复习和本次实验课相关的理论知识,再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而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解剖组织学基础,有些同学解剖组织学的基础不好,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就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先跟学生复习正常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再讲解病理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和无法观察到的病理变化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比如讲授泌尿系统疾病时,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组成,而肾脏是泌尿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物通过尿液排到体外,从而来维持机体体内水、电解质的含量和酸碱平衡,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和前列腺素等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肾脏复杂的结构是完成这些功能的基础,因此学习肾脏病理学必须掌握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多媒体用立体图片可以让学生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结合一些Flas使得学生掌握肾单位的工作过程,让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正常的组织结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情况下肾脏疾病的热情。
2 观察病理切片
在观察切片前,先给同学们讲授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从概念推导出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内容。比如要求学生观察肉芽组织这张切片时,指出肉芽组织的概念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因此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向着创面垂直生长,其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另外,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时指出制作切片取材时是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交界处取材,这样让同学们在组织切片的对比观察中去理解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病理切片的结构。
3 大体标本示教
我们在学生充分理解病理切片的结构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推理出大体标本的形态改变,使病理切片观察和大体标本观察统一起来。比如可以从肝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的细胞质出现了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的蓄积)和显微镜下观(可观察到肝细胞的细胞质里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空泡是脂肪被制片时的有机溶剂溶解之故),重度脂肪变的肝细胞的细胞核被蓄积融合的脂滴挤压到一侧,形似脂肪细胞)推导出大体标本表现为病变肝组织颜色淡黄、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质软,切面有油腻感。从而把显微镜下观察的切片和肉眼观察的大体标本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并可由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推导出脂肪肝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4 实验课作业
观察病理切片和大体标本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一、实验的目的及要求,二、实验内容即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大体标本的特点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切片的特点,三、实验结果是用红蓝铅笔进行画显微镜观察切片的图,通过做实验报告绘图可以督促学生在实验课时认真细致,加深学生对组织、器官病理变化的记忆。本校制定了一套作业评分标准,对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然后和学生期末的实验课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一起计算学生的本门课程总成绩。
5 实验课的操作考试
本校的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总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每次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操作考试参加还有理论考试成绩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病理学实验课操作考试包括两部分:一是,观察大体标本,二是,观察病理切片。把10个标本编好序号分别放置在桌子上和6张切片编好序号放置在显微镜下,然后让学生抽签对号入座考试。实验课操作考试可以直接、客观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实验教学继续改革的探讨
目前本校开设的专业有中医学和护理学这两个专业要学习病理学这门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教学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我们取舍一些教材内容使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和护理工作的需要[2]。在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中,我们除了常规的书写病理学实验报告这项作业和期末操作考试考核外,还将学生平时每次在实验课中的综合表现也作为一个考核点,以减轻学生最后期末考试总成绩的压力[3]。实验课结束后还布置病例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结合书本上、网络上的内容,最后得出答案[4]。
总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将患病的机体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与其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有机地结合,对患病的机体有整体的认知。病理学教师应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病理学这门课程,提高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国胜,苑光军.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袁锦玉.关于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55-57.
【关键词】实验教学 问题 途径 创新
生物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就经常用到实验法,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去重在验证以及定性为主的实验有显著差别,现在的实验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课本中,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的演示实验较旧教材大幅度增加,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数的20%。实验内容和数量的增加、实验类型趋于多样化的态势,促使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我们生物教师应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应克服种种困难开齐课本要求的实验。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1 课时量不够问题。按照北师大版生物课本内容,每周要求安排3个课时的生物课,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学校只安排了每周2个课时,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任何内容都不能轻易舍去,真是叫人左右为难,只好拼命赶课。课时量的严重不足,要想把课本要求的实验一一完成是不太现实的。
2 教材实验内容的地区适应性问题。因为我们全区选用的课本是北师大版的生物课本,而北师大版生物课本安排的实验大都立足于北方地区,对于南方地区实验材料、实验对象甚至于实验内容都要做很大的变动。这就要求生物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活动所用的桃花在南方地区是不可能这么早开放。
3 实验保障问题。由于农村学校收费实行“一费制”,没有核定收取一定的实验经费,学校又没有其他的收入来补充实验经费的不足,因此学校的实验经费便无法保障,实验教学“无米下锅”便是当然的事了,特别是生物实验室平时需要购买大量的新鲜材料,因此开支更大,矛盾更为突出。如做“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实验所需的长骨就要花费上千元,这在初级中学是不大可能提供这笔经费的。
4 实验室管理问题。各类学校虽然基本上都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但很少有专职尤其是专业的生物实验员,生物实验员多数是非生物专业的教师担任,只是负责管管钥匙,要做实验生物教师只好自己准备,准备实验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有很多生物教师不愿上实验课。再者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教师的责任感不够强,好不容易借“双高普九”东风配的实验器材,今天丢一件,明天丢一件,过不了多久又无法开展实验了。
5 实验评价问题。中学实验评价普遍采用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实验报告,借以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考试,借以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实验报告的考核形式被多数教师认可,因为它简便、省时,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在内容上如何调整,它都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习惯;而操作考试评价往往是突击性的,为了应付上面生物实验会考,学生们反复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受到限制。转变实验评价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也被提到日程中来。
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可寻求途径
1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教材中有些实验完全是可以由学生在家中完成的,如“观察鸡(猪)小肠的结构”、“观察心脏”、“观察肾脏”、“观察长骨的结构”等,这些实验如果要做,成本比较高,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考虑到每个家庭的餐桌必然少不了这些食物,因此可要求学生在家完成此类实验,即节约了成本,又让学生找到用武之地。又如我们当地冬天都有酿米酒、做泡菜的习惯,像“自制泡菜”、“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实验就可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即一种亲子活动,又能将课本知识联系实际。
2 勇于、善于改进实验。如在“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活动所用的桃花在南方地区是不可能这么早开放,可改用当地的茶花或十字花科的植物;“维生素c的检测”实验中所用的吲哚酚比较昂贵,也难买到,可用高锰酸钾替代(化学实验室一般都有配备),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实验效果更好;“观察种子的结构”所用的大豆种子可用皇帝豆替代,尤其对于没有放大镜的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种子大,可不用放大镜,直接用肉眼观察胚的结构就非常清楚。
3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验。如前所述很多实验如果要开展,成本比较高,一般学校难以承担,而对于来学生家长来说只是附带的事情,因此可要求学生在家完成此类实验。
而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器材短缺导致无法开展的,有些设备其实并不昂贵,只是无人负责购买,像载玻片、盖玻片、碘液,这类东西并不值钱,但很多学校因为此类小设备而无法开展一些实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向领导请示,甚至亲为去购买,如果本地区没有的,可利用开会、进修、旅游等机会购买,出门在外还要提这些东西确实辛苦,但看到原来不能开展的实验现在能开展,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4 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实验重在过程不在结果。传统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实验的评价方式。除了比较常用的实验报告和操作考试外,还可以采用组间交流、报告会、成果展、建立档案、日常活动表现记录等形式。
总而言之,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善于发掘生物实验中适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才能真正把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CBL教学法;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特别是以手术为治疗手段的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局部解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1]。以往的实验教学大多以查证型教学法为主,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显现出一些明显弊端。根据课程特点及本校的教学情况,我们将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2~4]运用到《局部解剖学》的课程之中,专门针对CBL的案例如何设计进行探讨,对培养学生纵向性学习、横向性思维、应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效,将体会介绍如下。
1方案设计和实施
随机选取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4班、23班为实验组,共计60人,进行CBL教学改革实验;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9班、17班为对照组,共计59人,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室配备有多媒体。具体方法是:①受实际教学学时的限制,于课前一周引入CBL模式,精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临床病例发给同学,并就病案设计解剖学问题,附加简要的分析说明,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组织班级学生随机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轮流派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本组课堂中的学习讨论。②发挥网上在线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习前,课前在线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感性认识。以提问方式为主,时间尽量控制在5~10min。③标本操作和观察是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神经走行的观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局部配布规律的基础知识。④实验结束后就之前提出的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每周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准备课堂结束时的发言,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质量进行评分。⑤评价方法:a.理论考试,每年均用标准化试题库抽取的同类型、同难度系数的试题,进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b.学期末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学生对CBL中案例的要求和认识,共发放调查表119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15份,有效回收率为96.6%。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P
2结果
2.1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分析 见表1。两组学生卷面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问答题得分优于对照组(P
与对照组比较,P
2.2问卷调查分析,如表2所示,实验组中100%的学生认可C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结合本次教学研究实验结果分析,CBL教学模式显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以下优点: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围绕临床病例和问题查阅最新的文献,以更新相应的知识。②培养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法只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至于为什么,教科书没有写,教师也很少介绍。有些内容已经过时,有些内容非常乏味。恰当的案例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带着问题学"的状态,更加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钻研过程,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案例版教材为媒介,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能够促进他们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教学中通过接触临床外科病例,使教学过程近似的模拟了外科临床的工作程序,进而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③促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听没听,懂没懂,到最后考试的时候才见分晓;考的大都是一些死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实施CBL,学生在阅读案例后首先要进行消化,然后再去查阅各种大量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遭遇一些新的问题,自然会产生一些新的办法。师生之间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共同体验"教学相长"境界中的美妙,良性循环的教育理想离大家更近了一步[5~7]。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认为还有需要突破和完善以下几个地方。首先,怎样选择合适的病例,构建高水平的问题是C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病例的内容应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外科融会贯通,以便于学生讨论和分析,并能系统的掌握有关知识,真正达到CBL教学的预期目标。其次,CBL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文献查询的能力才可参与讨论。再次,陈旧的案例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一些案例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自然落后于学生所面对的现实;最后,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实施方式把握不够。
总之,CBL教学模式对于《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理.局部解剖学有机结合临床病例的教学方法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1:57-58.
[2]Carder L,Willingham P.Case-based,problem-based learning:Information literscy for the real world[J].Research Stategies,2001,18(3):181-190.
[3]方海明.CBL教学模式在药理教学中应用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2)155-157
[4]CBL教学法在胸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76-78.
[5]易西南,孙建水,伏灰.局部解剖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PBL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2-24.
关键词 人体形态学 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的精神,教育部将对全国各高等院校分期分批地展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我校也将在2009年迎来教育部的检查评估。应该说,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因此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迎接评估检查,我室按照评估指标中与基础医学教研室有关的9项指标(师资队伍结构与主讲教师、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质量控制、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教学效果)进行认真积极的准备,建立和健全了一套完整的自评体系。通过这次自评工作并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们认为要努力提高人体形态学本科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优化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医学及护理教育中,多数采用《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设置。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能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调整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选用了卫生部规划护理专业本科教材《人体形态学》,教学内容涉及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根据专业特点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纲要、实验纲要,组织科室人员编写了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完善了人体形态学考试试题库,做了大量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为了突出护理特色,体现培养目标护理医学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 更新实验体系,加强综合训练
形态学的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看实验课的质量。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看事容易,做事难”。解剖学结构及其毗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必须亲自进行解剖操作,才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为了加强实验课教学,我们首先是增加实验课的开出比例,严格实验课考核程序,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学习。其次我们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辨认标本上的结构,在尸源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了4学时的人体解剖课程,学生自己动手对尸体进行解剖,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不敢进实验室到喜欢进实验室。
3 更新实验设备,提高教学保障力
我室在辽东学院医学院和医学院实验中心配套经费的支持下,几年来对实验室的标本、挂图、仪器进行了大幅度更新。两年来我们积极寻找尸源,通过接受遗体捐赠、购买等方法完善了学院的尸体库,独立制作了瓶状及大体标本500余件,切片300余张,引进了全套断层解剖学标本、不锈钢液压升降式尸体解剖储藏两用台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还对实验室进行了水电改造,对实验室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设计装修。这些工作都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4 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其具有“图、形、声”三色并茂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解剖学的《感觉器-视器》以及《神经系统-视觉传导通路》这两部分内容的讲授中发现学生对于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的理解很模糊,让学生说出传导通路的路径没问题,但一旦遇见真正的临床问题,遇见一个对光反射发生障碍的患者时,如何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定位诊断却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瓶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弄懂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导过程,使其知道其所以然,需要我们做一些工作,于是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Flash的方法把对光反射的正常传导以及异常传导的过程演示出来,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难懂,形式上也更直观,形象,生动,对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5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室教改的重点之一。它不仅是对学生“学”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的挑战。我们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选择教材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双语教学效果。通过我室教师的协同努力,我室的双语教学,尤其是在小班课的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解剖学名词,用英语完成组胚实验报告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们多年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一些教改体会,也是这次本科自评中的一些感受。我们力图通过这次教学评估,健全和完善教研室的长期自评体系,通过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把提高教研室的教学水平落到实处,真正提高人体形态学的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让成.以本科教学评估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35~37.
2 伍少思等浅谈解剖学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