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15:0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餐饮需求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模式;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7;F719.3;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57-02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是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1] 。农产品通过传统渠道进入餐饮企业,一般要经过农户―区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零售―餐饮企业―消费者等一条或多条冗长的供应链,使得农产品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的情况。据统计,中国现有餐饮企业近500万家。餐饮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但针对餐饮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还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农副产品“小生产”与餐饮企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和餐饮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农餐对接”这一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 [2] 。
“农餐对接”作为一种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提出了“农户“专业化农业企业+餐饮企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餐饮企业”、“农户+农场+餐饮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农餐对接”模式。本文基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式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基于商务的“农餐对接”发展模式研究
传统农产品流通要经过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环节,农产品的新鲜度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中间过程造成的流通费用和仓储费用,增加了餐饮企业的原料成本。
“农餐对接”是餐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各种形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农产品,减少中间商的参与,降低成本,实现餐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直接合作的形式 [3] 。
(一)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理论模型
基于电商服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型,建立了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餐饮企业的整个生态产业链。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中的订购系统、物流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一系列功能实现生产基地与餐饮企业之间的快速、高效对接。其理论模式如图所示。
基于电商服务平台的“农餐对接”理论模型图
餐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订购平台了解农产品信息并订购所需农产品,企业将订单统一分析处理,确定农产品采购种类和数量,向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在仓库进行农产品暂时储存和粗加工,再由物流配送部门进行包装后配送。此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运营系统包括:产业链后台管理系统、网上订购系统、物流配送系统、智能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金融支付后台管理系统。
1.产业链后台管理系统
此管理系统包括农产品管理、订单管理、会员管理、促销管理、页面管理、统计报表、基础设施管理等,同时对其他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使系统与系统之间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进行。
2.网上订购系统
网上订购系统包含着大量农产品信息,餐饮企业通过网上订购系统了解农产品信息,对服务企业下达订购指令,将自己所需农产品的种类、数量、初加工形式、到货期限、送货地点等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完整反映给服务企业。
3.物流配送系统
物流配送系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和支撑,对“农餐对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规划物流作业流程,选择物流服务方式(第三方物流或自营物流)、物流信息化等手段,为餐饮企业的供求环节打造一个实用、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4.智能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
智能数据挖掘与服务指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数据进行系统地储存和管理,并通过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各种分析报告。通过这些数据的合理分析和运用可以使企业不断改进发展。而长时间的数据分析可以进行下一段时间的销售预测和对农户生产农产品的数量、种类进行指导等。
5.金融支付后台管理系统
系统与银行、物流、短信、CA等实现相应接口,具有结算管理、交易管理、交收管理和交易中心内部管理一体化特点,功能模块划分细致,紧密相连。系统还具有严格预警和提示功能,保证交易的安全。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模式特征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是指餐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农产品的方式。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型,实现了餐饮企业与农户的对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销售数据分析与生产指导的对接。单纯的餐饮企业与农户对接,存在着服务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这个问题制约餐饮企业与农户的对接,阻碍着“农餐对接”的推广和发展。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服务为农户和餐饮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对接平台和发展环境,使餐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紧密联系,真正实现农户与餐饮企业间的“农餐对接”。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服务具有以下特征。
1.订单式生产
企业以往常食材的销售量以及餐饮企业食材的需求量做大数据分析后,为农户提供需求分析,从而有预见性地进行生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服务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分析系统,结合销售数据和市场反馈信息,能对农产品需求量进行有效性预见分析,而这种预见分析正是农户所欠缺的,每年都有大量农户由于盲目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农户为企业提供生产的农产品,为了避免出现农产品供应量不足问题,企业为农户提供分析数据,使服务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
2.扩大市场份额
网上交易平台积累了稳定的客户源,餐馆企业可以在平台上集中消费,系统的“集市”效应给农户带来了无空间限制的客户源。网上交易平台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接面向各餐饮企业,避免了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使农产品的新鲜度得到了保障,而农户的销售对象从小型卖菜户变成各地区餐饮企业,销售对象的改变扩大了销售量,同时减少了销售时间。网上交易平台经过经营推广,可以获得稳定的客户源,农户也就获得了稳定的客户。
3.减少流通环节
企业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基地将产品直接对接到餐饮企业,减少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流通环节。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一般要经过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餐饮企业这些环节,过多的流通环节不仅造成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和农产品新鲜度受损,还会使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被一压再压,这种情况使餐饮企业没有“物美价廉 ”的农产品原材料,农户销售的农产品价格提不上去。电商服务平台直接取代了农户到餐饮企业的中间过程,从农户手中直接把农产品送到餐饮企业,使农产品新鲜度和价格能够得到保障。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模式推广及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团的注资门槛,综合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手段,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建立“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评选优秀示范企业,建立“农餐对接”示范企业专项资金,对企业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在税收方面,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实行减免政策,推动“农餐对接”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搭建和发展“农餐对接”平台。政府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搭建“农餐对接”平台,规划整合已有电子商务平台。加强针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配套服务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和信用与认证服务体系。
(二)加强“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农餐对接信息平台建设。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农餐对接”信息平台,实现农户、“农餐对接”服务企业、餐饮企业之间及时准确的信息对接。二是培育参与主体的电商意识。定期对农户和餐饮企业进行“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意识培养和技术培训,重点面向大型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大型餐饮企业领导者,让他们真正了解“农餐对接”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高他们的“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意识,动员他们开展“农餐对接”工作,加快“农餐对接”发展进程。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农餐对接”模式的推广,物流改造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畅通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联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改造与升级,构建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4]。政府要加大对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和运输工具,鼓励物流企业冷链运输技术改造和自建冷库、购买先进冷藏设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餐对接”顺利进行。政府也可以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围支持建设冷库和冷链加工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电子商务管理技术,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
(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更是发展“农餐对接”的关键。目前“农餐对接”模型推广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户生产规模小和专业技术不足是制约“农餐对接”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经营可以为餐饮企业提供稳定的、安全的食材来源,进而促进 “农餐对接”模式的推广。为此,应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和属性,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不仅提高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餐饮企业的发展,从实质上真正实现“农餐对接”。
参考文献:
[1] 胡碧晴.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究――基于“农餐对接”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352.
[2] 王鹏飞,陈春霞,黄漫宇.“农餐对接”流通模式:发展动因及其推广[J].理论探索,2013,(1):56-64.
关键词:竞争情报;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时下国内竞争情报人才短缺的解决方案之一是通过院校培养推出,二是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获得。但现在的竞争情报培训并不理想。尽管很多企业对竞争情报人才求之若渴,但对培训的兴趣却日渐降温。其实,竞争情报培训的成功与否,是能否送出真正可用于商战实践的专业人才。但现在的培训似乎离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培训约束机制的缺乏,培训机构与企业沟通与对话上的被动、基础建设的薄弱以及宣传与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整个培训呈现行业性质量低下,门庭冷落的状态。所以,竞争情报培训的东山再起,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完善的资格审核与评估体系的确立
1.对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核。包括以下内容:其一,经费投入的审核。现在很多机构的组织者更多的是看重培训带来的短期收益,很少有有远见的投入。因而在人才、设备、教学与案例等基础建设上往往出现捉襟见肘的状态,这是竞争情报培训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对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核首先应该是对培训机构经济实力与项目投入的审核。其二,师资配置的审核。对师资配置的审核应该包括师资数量、师资来历、教师资历、行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持证比例、师生比例、培训与交流等方面的调查与统计。这是优质教学的基本保证。其三,资源建设的审核。资源建设包括教材与案例建设、资源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如有无固定教材,固定教材与自编教材比例、自编教材的著者情况、有无持续追加的案例库、有无完善透明的资源网站建设等。
2.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考核与评估。竞争情报培训的质量决定着培训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和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对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进行质量评估与考核,以规范和约束培训工作的开展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用户对竞争情报培训质量的要求。
考核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项目本身、授课教师和参加培训的学员。评估项目包含了项目规划、信息、方案设计、培训目标、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培训管理以及经费使用、培训绩效等各个方面的评估。在培训实践中,培训机构和组织者应把每一培训项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建设,注重每个环节的操作和每个过程的管理,诸如需求分析、课程选定和效益评估等,从而使培训质量得到保证、投资得到回报。接着是学员对课程设计和教师水平的评议,可通过学员填写评估表或意见表的方式进行。应该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与测试,了解学员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接纳,检查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还要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行业情报分析与精品项目的推出
理想的市场应该是一个门类齐全、比重合理、衔接紧密又各具特色的体系,但现在的市场却呈现项目重复、内容单一、精品缺失的不良状态。这有赖于量化的分析报告给予的动态支持。
1.需方市场的摸底调查。其一,掌握需方企业的性质、规模、地域与行业的分布数据,以针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制定差异性的发展战略。其二,对企业竞争情报力以及竞争情报兴趣的摸底调查,以寻找培训新的着陆点,并将触角伸向新的行业与领域,如食品、餐饮、娱乐、纺织业等。其三,对培训对象的摸底调查。包括对培训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单位、职业、职位、专业特色与方向,以制订适合学员口味的教学方案。
2.供方市场调查统计。其一,了解培训的机构、种类与性质,根据实际情况,削减一些实力不够的机构与部门,价值不大或重复建设的培训项目。对一些成绩显著的机构、成功的培训案例,应详细记录在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种类繁多的培训中发掘精品并做强做大。其二,了解培训的行业领域与地域的分布、收费情况、师资建设、教材编选、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反馈与售后服务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动态的信息提示随时监控市场的变化,及时优化项目与资源的分配。
三、长远的发展目光与基础建设的投入
要使竞争情报培训重新取得企业的信任,还得投入足够的资金从基础建设抓起,以缓解时下师资与教材等方面的矛盾。包括:
1.师资建设。现在很多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产业部、万方咨询公司举办的培训,都会邀请一些专家教授前来讲授。但是,由于这些专家学者多为临时邀请,而不是长期聘请,因此,他们很多并不归属于某一固定的培训机构,所以,一旦离开,教学任务也告结束,后续服务就很难保证了。同时,由于很多培训机构没有长期固定的师资,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很难说。不仅而此,就国内潜在的巨大的需求而言,整个培训业仅靠几个有限的专家学者巡回讲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巨大的师资需求还有赖于师资的培养与建设。
2.教材建设。近几年竞争情报的书籍出版一直不错,加之电子期刊的出版发行,以及越来越完善的资源网站建设,应该说,竞争情报教学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是,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学时有限,这就给我们在教材的选编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体系完善、结构严谨,同时它要求有适用于培训教学的丰富生动的案例与实战经验介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着重关注一些理论水准与实战经验兼具的经典力作。在教材的编写上,可由竞争情报协会与组织、情报机构、院校、企业界与工商界领域内有一定的竞争情报教学经验与行业经历的人士合作编写。也可以委托单位、个人编写规划中的重点教程与急需教程。编写的方式可编、译、著、注解多种方式可结合,以满足培训的各种需要。
3.论坛与资源网站建设。要使培训取得更为深入的效果,培训机构还应有自己的教学案例库或是资源网站。如SCIC所属主页有:新闻、会员园地、SCIC会讯、解读CI、出版物与资料、工作回顾、活动与交流、人才推荐等。为搭建一个竞争情报应用案例资源共享平台,自2004年始,SCIC在“会员园地”中,一直收集来自各地会员电邮提供的各种案例,以建立竞争情报应用案例原始数据库。其次,还应开辟相关的论坛与沙龙,以备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对话,使学员能在交流与讨论中接受新知,开阔视野,而老师们则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及时推广先进成功的教育成果。如有名的锐眼论坛,其中就活跃着一大批理论造诣深厚、行业背景突出、实战经验丰富的情报专家与学者,他们共同分享自有经验和本土化案例,让学员最大限度做到“学有所用”。
四、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