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6:1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寒假实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心声
为评奖沦为“网抄公”
现在,社会实践成了许多高校的必备“科目”。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部分高校还通过综合加分和评奖奖金等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寒暑假自主参与实践。这些制度确实鼓励了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当中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加分评奖,以造假应付。
一位食品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学年综合测评可以加分和争取奖金,占一定分数比例的“科技入户工程”必须要做,但自己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形式上做一下,盖个章,而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只能靠在网上搜资料,东拼西凑。
而华师的谭同学则透露,学校假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但她们从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几乎全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东拼西凑就成了,而调查问卷也只是在网上随便发几份。这种情况,在广州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
无关系无社会实践?
“学校集体安排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会、团委有关系的才能去,不是我们这种‘平民百姓’有资格享受的。”一位大学生向记者报怨。“要跟老师打好关系,要不然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路过教师办公室,看到有实习活动的照片才发现。”
大学城某高校的一位男同学向记者抱怨,有些学生做的实践论文只是随便抄的。“学校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的,和去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花钱去培训班,至少还能学到一些技术,对以后工作有帮助。”
农村学生说
盖章证明,自村人好办事
寒假前,部分高校向学生派发介绍信和表格供实践单位盖章证明。但记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加实践,但表格上依然盖有实践单位的印章。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自己村里“完成”的,然后就盖上村委会的章。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透露,“谁真的会去做呢,到时去村委叫人盖个章就可以啦,反正都是自己村的,自己又是大学生,他们应该会行个方便的。”
城市学生说
缺乏专业知识,难觅实践单位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几乎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广州,有部分农业高校在寒暑假时会布置学生去做“科技入户工程”,但对于低年级还没学到专业知识的学生,甚至是非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
“很多同学不是农村的,不是很好开展。”本地一位大学生表示。有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以向家乡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或者以做一些调查的方式进行“科技入户工程”。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寻找一个实践单位实在不是易事,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特地跑去农村做一个调研。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就算做了,写论文还得依靠网络。
高校教师说法
奖励实践有利有弊
关键词: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43-02
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有限,缺乏实效,部分学生以获学分为目的学习课程、参加活动,缺乏自主发展意识,其职业目标模糊、决策困难。相较于其他形式,社会实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更为直接和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实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在实际中得到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是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构建了信息加工金字塔,金字塔底层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两部分,第二级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五大步骤,不断循环往复。顶端是执行加工领域,即元认知,思考决策制定过程。个体掌握的有关自我和职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脑在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如何接受、编码、储存和利用信息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水平。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深刻认识自我
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是个体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体验式课堂教学及测评工具帮助大学生形成初步有限的有关性格、价值观、兴趣及能力的自我认识,而社会实践推动这些认识不断趋向深入、完整和客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获得接触不同人群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其中自我情绪体验、结果反馈、他人评价等,能帮助他们不断澄清自我价值观、深化性格倾向认识、知晓能力水平和兴趣所在,建立更为清晰深刻的自我形象和人格。一般说来,个体社会实践的经历越是丰富和投入,积累的体验和外界评价越多,自我认识就越全面深刻。
(二)社会实践有益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现代社会经济和职业世界发展瞬息万变,校园与职场规则迥异,大学生如不提早深入社会,就无法了解国情、民情,不理解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要求、社会职场规则和人情世故等,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应用所学,体会用人单位需求与自身素质的差距,有助于改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同时验证自我认识结果、调整职业目标,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三)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积极有效进行职业决策并付诸行动
积极决策、有效行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环节。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真切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思考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立足现实,谋划未来,采取行动,并根据实际活动的评估反馈,不断修正调整个人规划。同时社会实践中的待人接物可以培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建立责任意识和积极主动精神,提高“元认知”技能,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思维进行职业决策以及解决生涯各个阶段的问题。
二、以社会实践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分析
社会实践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具有综合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既可以体现在认知发展、技能形成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情感体验、品德和态度的确立等方面。”以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规划职业和管理生涯事半功倍,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课程为主。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学生讨论为主,课时有限。o助课程教育的其他形式,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报告讲座等偏重于形式创新、经验传授和建立感性认识,效果欠佳。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应用实践、开展自我教育及巩固深化教育成果,它唤醒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内在动力和紧迫感,为职业规划和生涯管理创造持续发展和优化的动力源,推动大学生将生涯概念有效运用到职业选择、角色平衡及人生发展中,受益终生。
(二)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实现求职择业
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具有过高的就业期望、缺乏实践经历及就业能力低下是阻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原因。社会实践不仅帮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历经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还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未来职业角色的预演和体验,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扬长避短,找准定位,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优化求职行为,成功实现求职择业。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动态发展,能够避免大学生陷入盲目就业误区,减少高违约率,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实践观的终极关怀,其实质是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沃土,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合理平衡各类角色,不断突破,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均衡和个人全面发展。伴随着工作实践积累及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确定人生不同阶段发展任务目标及对应的生活方式,适时调整优化,实现终身发展。
三、以社会实践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1.提高认识,将社会实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要提高认识,在全校上下营造关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助推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氛围。高校教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实践关切个人职业发展、成长成才的意识,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热情,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参加实践,尤其重视入职前的就业实践,为成功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环节,课程建设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各类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要突出实践性,便于大学生践行和效仿。
2.加强组织,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融进现实的平台。各高校要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不断为在校大学生拓展实践渠道。一方面主动寻求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争取更多的就业见习、顶岗实习、生产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加强组织,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协同优势,整合内部资源,根据学生需求设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等技术类实践项目,增加办公室助理等管理类勤工助学岗位,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专业实践和职业体验。
3.合理安排,建立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制度。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必修课,建立制度确保每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增设实践模板,设置学分,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累积2―3个月的实践活动,指派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和监督。教务部门应配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专业实验、考试、论文答辩等事宜,争取在寒假暑假前后以及大四阶段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进入用人单位实践。
4.积极开拓,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根据学生需要,挖掘多方Y源,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在培育和建设就业市场的过程中,选择一些社会信誉好、技术力量强、条件成熟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双方相互协商,制定基地建设及运行规则,科学合理安排实践计划和时间,定期输送大学生到一线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学习,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情况予以鉴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环节的评分依据。
5.探索创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工作机制。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社会实践长效工作机制。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社会实践目标、内容、形式、考核等内容。其次对社会实践予以经费、政策、场地、实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如对大学生开放校内实验室、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再次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阶段内容和任务,将实践形式具体化和固定化,有步骤分层次推进。如低年级学生参加社团、专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就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最后强化对各单位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考核重点在于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契合度,以及是否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及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敬东,张玲玲.《实践论》《矛盾论》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36.
[2]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