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03:3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美文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的介入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一般遵循以下模式:其一,文学史串讲;其二,作者及其创作介绍;其三,作品的阅读体验;其四,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这种传统的程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直接得到的是“鱼”,而非“渔”,致使作家用灵魂和生命书写的经典作品成为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基本常识、一串符码、一项智力游戏,文学的趣味和其传递的生命观、自然观、社会价值荡然无存。略萨说:“文学是一个人、一个公民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搭建了桥梁,拉近了同其他文化、思想、宗教的距离,我认为这是文学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一个现代、民主、公正、自由的社会,文学是完全必要的。”由此看来,不是文学无用,而是教的人和学的人需要重新审视文学这门崇高的学科,重新将文学拉回现实轨道,正视社会问题。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并非自以为是的主宰者,而是依赖自然而存在并循环往复的。敬畏与禁忌是人在自然面前的唯一态度。然而,从笛卡尔时代开始,人类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之后,便将自然物质化为可以征服并加以利用的对象。于是,人类开始高举理性的大旗,驾驭科技的战车对自然进行无尽蹂躏与索取,企图创造人超越自然的神话。终于,我们的大自然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降雨模式改变,海洋过度捕捞,沙漠扩展,淡水资源匮乏,物种加速灭绝……人类行为正在使自身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加速走向灭亡。而于20世纪末渐成显学的生态批评,则试图对处于自杀困境中的人类进行重新探索,重新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闭樊篱,为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王诺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整体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生态整体主义强调一种和谐的、整体的、多样化、互蕴共生的关系,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定位自己的一种方法论。生态批评作为理论是新兴的,但是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和生态联系在一起的。从神话时代到宗法时代,再到现代时期,人类在世界整体结构中的角色始终是贯穿文学的一个主题。在神话时代,人是渺小的,只不过是宇宙世界最微小的造物而已。而每个民族的创世神话都是以神为本,讲述作为自然象征的神的故事,人对于自然世界不可窥知,不可操纵,只有顶礼膜拜。这个时期的文学样式如祈祷词、颂歌,甚至诗歌和戏剧等都讲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在宗法时代,自然只不过化身为圣人、上帝、耶稣甚至真主等,而人与这种最高秩序之间依然延续下与上的关系。即使人类社会过渡到了以工业文明为主的现代社会,浪漫主义田园精神依然成为人类的理想家园。在我国有“采菊东篱下”的情怀,在英美有梭罗和华兹华斯对朴素田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用文学的思想武器来重塑人们的自然观是非常可行,而且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日新月异却又危机四伏的时代,他们或许无暇顾及那些与生活相去甚远的诸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但却不得不正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迫切问题。生态文学可以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现状,重新发现自然的崇高与瑰丽,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观念,从而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和引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将生态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首先,教师要在介绍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将文学的社会价值、文学作品的生态内涵灌输给学生,并简要介绍关于这门崭新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文本”“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等概念;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生态批评新动态,熟读生态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理论与文本结合,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绿色”思维。再次,为了使文学适应社会,加之文学课时量的削减,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内容,如作者简介、小说要素分析、文学理论少讲或省略不讲,而应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生态文本,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仔细琢磨,用心感悟,从而启发其智性,陶冶其情操。
二、生态文本的挖掘与重读
1.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读当前,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面临课时削减、内容压缩的现状,而文学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必须进行外延的扩展。笔者所任教学校英美文学课每周2课时,且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开设1学期,实际授课中只能挑选其中一部分作品进行讲解,对于其余作品都要求学校以观看电影或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比如笔者在讲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时,引导学生重点欣赏总纲里的环境描写:“春雨给大地带来了喜悦,送走了土壤干裂的三月,……美丽的自然撩拨万物的心弦,多情的鸟儿歌唱爱情的欣欢。”自然催生万物复苏(包括人),而万物相互依存,和谐欢快,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此可见,乔叟是一位具有自觉生态整体观的诗人。莎士比亚作品繁多,思想深刻,但一般只重点讲授《哈姆雷特》,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主人公的“独白”是重中之重,以此认识人文主义者宣扬的虚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视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幻象最终只能导致报复和悲剧。弥尔顿《失乐园》中对地狱丑陋不堪、悲苦绝望的描述难道不是人类失去家园后的预言吗?人类岂不是真正需要敬畏上帝、敬畏自然吗?而鲁滨逊的经历却又一次让我们目睹了人类如何占有土地,挖掘自然,利用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神话。及至最亲近自然的浪漫主义作家,“自然崇拜”被“视觉化和原型化”了,读者通过阅读欣赏以自然为主题和意象的诗作,可以真正体悟自然作为人类向导和保姆的功能,体验自然的瑰丽与伟大,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续被工业文明割断的本真的关系。从奥斯汀以后的文学主要以小说为主,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简爱》,虽然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审美,但依然可以凸显自然之美对故事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主义作家基本都具有反现代文明倾向,劳伦斯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自然之子,只有在和自然的交融中人才能流露出其本真完美的状态,而工业文明束缚下的人都是畸形扭曲的。美国文学虽然只有400年历史,却因独特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浓郁的生态或反生态气息。在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和梭罗笔下,生命与自然、自然与精神合二为一。
虽然两者审美取向不同,爱默生更倾向于借助自然表达思想,而梭罗却是将自然本身视为生活的本质,视为他的亲人和朋友,他的《瓦尔登湖》不单是为在物质文明中迷失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也传递着和谐的生态主义整体观。《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海斯特只有在森林里、在河边才不需要清教主义的遮羞布,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而代表文明和科学的齐林沃斯却是虚伪、狂妄、灵魂的谋杀犯。《白鲸》和《老人与海》两部小说都可以作为反生态文学中的经典,并且交相呼应,尽管两部作品在最后都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做了毁灭性的预言,但其立场和主旨却基本是反生态的———人类都企图通过征服生养自己的自然的方式来彰显其价值和尊严(亚哈对白鲸的疯狂报复,圣地亚哥老人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归根结底都是为弘扬“人”的价值,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企图主宰世界的妄想)。马克•吐温和维拉•凯瑟都映射了人与自然应该相融相契。《荒原》更是将现代文明的荒芜推到极致,人类面临的不单单是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丧失,更是精神世界的支离破碎,艾略特为现代文明奉上一曲挽歌,更为生态破坏后无处依存的人类进行了预言。“文学和批评的功用绝不仅仅是局限在人类内部,它还可以通过人而作用于非人类,作用于整个世界。”文学就是要通过其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唤醒人类沉睡的灵魂,启迪人们的智慧,实现文学与社会接轨。
2.生态阅读的误区当前生态批评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生态审美,对于一些生态或反生态思想突出的作品和作家似乎已经形成诸多的固定模式。比如,《圣经》是奠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根源,是具有反生态倾向的;莎士比亚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杰出代表;海明威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虚妄与残暴;《瓦尔登湖》是一部最好的生态文本。这种定式思维固然可以启迪学生,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忽略了每一位作家和作品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生态视角的重审和重评应当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传统文学经典,避免孤立化、简单化和以偏概全的片面倾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创作语境,另一方面要全面顾及作者思想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每一部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圣经》和古希腊神话被认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渗透到每一部文学作品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圣经》在宣扬人类中心论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上帝毁灭罪恶之城索多玛、诺亚方舟、自然万物有灵论等等不都传递了人应善待彼此、善待土地、善待非人类生物的生态意识吗?古希腊罗马神话通过神和英雄的故事张扬了人的力量,也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哈姆雷特作为人类中心主义代表的悲惨结局难道不是一个反讽吗?鲁滨逊凸显了人的理性与征服欲望,但鲁滨逊热爱自然,并未以毁灭自然为代价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经典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想,教师在进行生态解读时,不能一叶蔽目,忽视其本身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能断章取义,将作品孤立化、简单化;更不能被定式思维束缚,片面地看待问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不僭越、不虚妄,才能与自然互蕴共生。当今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担当者,而生态问题将成为其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文学将会以其润物无声的细腻向学生灌输生态思想,培养生态意识。文学作品以隐喻方式预言了人类命运,它的功用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和生态危机四伏的时代更应该彰显出力量,促使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尊重自然,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作者:马雷曹永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摘要]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高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和外语院系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英语教师整体素质,让学习成为英语教师的习惯;通过构建科学的英语教师评价机制,发挥英语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和谐发展。
[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英语教师队伍校本培训 评价机制
[作者简介]白爱娃(1982-),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陕西 西安71 006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71-02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高校英语教师整体素质
高校要发展,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和外语院系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激励大学英语教师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一)确定学习目标
1.帮助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成长。通常情况下,外语院系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青年教师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准起点较高,思想观念较新,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工作起来有激情。但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缺乏实际的教育锻炼,教育教学经验不足,业务不成熟。要想培养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英语教师团队,高校和外语院系必须想办法帮助青年教师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努力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帮助全体英语教师适应课程改革。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这需要教师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角色转变,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教授学生英语专业技能,而应该做一个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些都需要教师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教育教学技能,比如,要学会爱、理解和激励学生,学会与学生分享、沟通,学会在工作上进行创新。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
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高校提供一定的政策保证,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质量评估体系。
1.用制度保障学习。首先,高校要把有效的做法制度化。比如,高校每年都要进行英语教学技能竞赛和德育研讨活动,并将其正式确定为面向全体英语教师的学习活动。高校还应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对在一些活动中获奖的英语教师给予颁发证书和奖金的鼓励。其次,要建立校本培训制度,为高校英语教师学习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通过送英语教师外出“镀金”,或者引进专家开办讲座,向全体英语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2.立足课堂进行教研学习。高校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往往来自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是通过处理师生、生生、人与教材等复杂关系得来的。这就需要高校走“科研、培训、教研”一体化的道路,在英语教研中倡导教学中的问题即课题,积极落实英语研讨课,在研讨中充分发挥集体互助精神,集体备课、授课、评课,广泛开展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为内容的教研活动,使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研与教学相结合。
为使英语教研活动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需要组建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其中,教务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备课组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开展教研活动。此外,高校还要号召、发动、倡导全体英语教师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有组织地定期开展英语教研活动,集体分析、解剖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使整个英语教师团队都能在不断反思、创新中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知识结构。
3.提供平台,促进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共享的平台,有助于超越自我、缩短差距的平台。
第一,构建政策扶持平台。为鼓励高校骨干英语教师尽快成长为名师,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成熟,高校应推出“英语名师培养计划”,评选名师,推荐名师培养对象,为名师、名师培养对象提供一定的教育科研优待。同时,高校也要对他们提出相应的任务,如承担校本培训等。这些规定有助于挖掘英语骨干教师资源,激发英语教师努力促进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第二,构建教育培训平台。高校要多次组织英语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科研素质。此外,高校还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讲座与辅导,并聘请他们组成专家组,不定期地指导英语教师的工作。在符合高校和教师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为英语教师提供各类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鼓励英语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第三,构建知识交流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最难做到的是在高校内部实现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把英语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提升为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高校要开展“读名著、做名师”的读书活动和“教师论坛”,以促进英语教师教与学的统一;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让在新课程实践中表现优秀的英语教师在全校进行展示;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学论文评比和德育研讨会,努力激发英语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让学习成为英语教师的习惯
高校要倡导英语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并将其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高校科研处要为英语教师制订一系列读书行动计划,给每一位英语教师发放购书卡,定期向他们推荐优秀的新书,并提出每学期每位英语教师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撰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的硬性要求。每半个月举行一次英语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围绕中心议题各抒己见,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增进彼此间的共识。同时,英语教师要把进行课题研究作为团队学习的重要形式,每次选准课题后,都要积极地深入实验,有分工、有协作地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高校不但要增强开放意识,努力开辟对外交流的窗口,更要邀请校外英语专家来校讲学,向教师传授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通过专家、学者的引导,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会进一步确立“终身学习”“合作学习”等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开阔视野,为职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此外,高校还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分期分批选送英语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专项研讨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外出进修教师学习的辐射效应,每个学期末,高校外语院系都要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让那些外出学习归来的教师跟大家分享外出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措施
(一)创造学习条件
高校应该积极改善英语教师学习场所的环境,对有关英语教师学习的硬件建设给予重视。比如,高校可以给英语教师配备电子备课室;为便于英语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在网上搜索英语资料,可以给每一个教研室多配备几台电脑;另外,高校还可以为校图书馆、阅览室多购买一些英语书籍,并且给英语教师安排阅览专位。
高校每年都应该投入一定的购书经费,专门为英语教师订购一些教育专刊、教育理论专著,专门设置英语教师培训基金,专门安排一定的费用购买教学软件。
另外,高校还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书店购买适合其本人阅读的教育书刊,并为之报销一定的费用,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
(二)开展校本培训
开展校本培训是在校内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渠道之一。高校可以通过英语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三个途径,构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
1.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高校应该积极引导英语教师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反思,并在反思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评比活动,引发英语教师的思考,促进英语教师的反思。此外,高校还可以要求英语教师在听完公开课或者上完公开课、研讨会后,及时总结,畅谈感想。
2.开展互助活动。高校英语教研组不仅是英语学科教研的平台,也是英语教师之间有效开展同伴互助的学习型组织。为此,高校有必要加强英语教研组建设,广泛开展先进英语教研组评比活动,并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为教研组评比的重要内容。各教研组则应该以公开课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活动,积极引导英语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另外,外语院系还可以通过开展“以优带新、师徒结对”等活动,促进英语教师之间的正向互助。
3.发挥专家作用。为使英语教师在校本培训和课程改革中少走弯路,尽快实现专业成长,高校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一方面把英语教师送出本校到国外进修,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或者把英语教师送到外省市,参加各种校外英语培训、研讨会,多倾听英语教育专家的报告,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也可以经常邀请一些英语教育专家来高校作报告、开讲座、办演讲,进行面对面的专业指导。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校和外语院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的英语教师队伍。要想充分调动高校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高校英语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英语教师的评价涉及英语教师队伍的引进聘用、职称评审、培养考核等诸多方面,是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制订激励性评价体系,可以激活英语教师潜能,鼓励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科学、公正地评价英语教师,是最大限度调动英语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有力措施。那么,怎样对英语教师进行评价,才能激发英语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育事业中去,不断地提升自己,满足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呢?首先,要明确英语教师评价的目的。目的明确,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教师激励评价体系。对英语教师进行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选拔优秀的英语教师,更是为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促使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对英语教师进行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奖励或者惩罚,更是为了让教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其次,外语院系应该构建一种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英语教师从多方面获得评价信息,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
参考文献]
[1]田延光,陈上仁.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张维平,唐卫民.自由教育——高等院校普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侯涛,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