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

时间:2022-03-29 12:21:35

人工智能导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956年,在美国Dartmouth大学,由数学家J.McCarthy和他的三位朋友M.Minsky、N.Lochester和C.Shannon共同发起一个历时两个月的夏季学术讨论班,他们在此讨论班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及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是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综合性学科。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加强了从人类智能与生命现象中汲取养分的趋势,加快了向分布式系统与复杂系统靠拢的步伐,智能化的应用更为深入,影响更为广泛,其发展已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

1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特点

人工智能导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引导性课程,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需要相关课程作支撑。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其数学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则为人工智能中知识表示、逻辑推理和问题求解提供了设计与实现手段。与其他软件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强调启发性、算法上强调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是一个新思想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开拓性领域,因此其对学生的训练是鼓励创新的,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智能导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在许多信息类相关的本科教学中也有开设,一般开设在第六或者第七学期。我国目前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专才教育,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了解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由于本科阶段学生缺乏科研意识,初步的科研训练设置在第八学期,即所有课程学习完毕之后的毕业设计,而人工智能课程强调科研性,因此教学难度较大,由此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对有志于读研的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学业也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科研引导,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可见,圆满完成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这一教学任务是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

2教学内容安排

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问题求解、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搏弈、计算智能、人工生命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智能检索、智能调度与指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人工智能导论旨在为这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提供引导和基础保障。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因此需要明确“精讲”和“泛讲”的内容,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侧重。当然,首先应和学生说明,泛讲并不代表内容不重要,只是由于课程性质和课时的关系,暂时不作深入探讨。日后如有需要,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状况,根据教学大纲和作者的教学经验,对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精讲和泛讲安排如表1所示。

3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3.1穿插背景故事

为激发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喜欢听奇闻轶事、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通过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趣事来吸引其注意力,辅助思维并丰富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2]。下面列举几个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用到的背景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不但传授了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1) 人类智能的计算机模拟与人机大战。

讲授人类智能的计算机模拟时,可以给学生简述一下IBM公司的超级电脑和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之间的人机大战,以促进学生对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思考。北京时间1997年5月12日凌晨4点50分,在美国纽约公平大厦,当IBM公司的“深蓝”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的位置上时,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对“深蓝”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深蓝” 以3.5U2.5的总比分战胜卡斯帕罗夫。2003年1月26日至2月7日,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升级版“小深”又进行了一场人机大战,先后进行了6局比赛,最终卡斯帕罗夫以1胜1负4平的结果和“小深”握手言和。这也表明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较量还将持续下去。

2) 问题规约法与老和尚说教。

问题规约法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逆向推理,建立子问题以及子问题的子问题,直到最后把初始问题归约为一个本原问题集合。本原问题指不能再分解或变换且直接可解的子问题。可见,问题规约的本质是递归的思想。此时,可以给学生简述我们小时候就听说过的老和尚说教的故事,即“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3) 模糊理论与秃头悖论。

模糊推理是一种重要的不确定性推理方式,是指基于模糊理论进行的推理。讲授模糊理论时,可以先讲一下秃头悖论让学生讨论。一个人有10万根头发,肯定不能算秃头,不是秃头的人,掉了一头发,仍然不是秃头,按照这个道理,让一个不是秃头的人一根一根地减少头发,就得出一条结论,即没有一根头发的光头也不是秃头!秃头悖论的出现源于在严格的逻辑推理中使用了“秃头”这一模糊概念,因此需要以模糊逻辑代替传统的二值逻辑解决该问题。

3.2课堂辩论和多媒体教学

人工智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争议,各种学派的争论使得人工智能的发展更趋完善,加快了其纵深发展。目前,人工智能的争论主要有两方面,即研究方法的争论和技术路线的争论。前者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人工智能是否得模拟人的智能;对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是否可以分离研究;对感知、思维和行为是否可分离研究;对认知与学习以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问题是否可以分离研究;是否有必要建立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体系。后者争论的主要问题是沿着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和策略来发展人工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中存在的争论较多这一特点,针对相关议题组织课堂辩论,如可用议题“机器的反叛――机器的智能会超越人类吗?”。让学生在图书馆或者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明确自己的论点并准备证据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这类辩论无所谓输赢,旨在通过这种活动,增进学生思考[3]。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如让学生观摩电影《终结者》系列、《人工智能》、《黑客帝国》等,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3.3应用实例分析

普遍而言,本科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太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和设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讲解知识的产生式表示法时,给出产生式的概念和基本表示形式之后,可以通过“野人与传教士过河”问题来说明产生式表示法的具体应用过程;讲解计算智能的进化计算部分时,给出进化算法的几种具体形式和算法流程之后,可以通过中国旅行商问题(CTSP)来说明算法求解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实例,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下面给出两个实例的简单描述。

1) 产生式表示法求解“野人与传教士过河”问题。

问题:传教士和野人各N人过河,现只有一条船,传教士和野人都会划船,船一次只能载k人,船上野人多于传教士时野人就会吃掉传教士,问如何安全过河?(不失一般性,以N=3,k=2为例求解)。

求解简述:设综合数据库中状态用三元组(m, c, b)表示,其中m、c、b分别表示传教士、野人和船的数目,则有:

0≤m, c≤3, b ∈{0, 1}

以左岸为参照点,则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分别为(3,3,1)和(0,0,0)。据此,可以给出一条产生式规则如下:

IF (m, c, 1) THEN (m-1, c, 0)

以此类推,把所有可行的规则都求出之后,就可按照规则集和控制策略得到问题的解。

2) 遗传算法求解31个城市的CTSP问题[5]。

问题:给定有限个城市的集合C={c1,c2, …,cm}及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矩阵D=[dij]m×m,其中m∈N,dij=d(ci, cj)∈Z+,ci、 cj∈C,1≤i、j≤m,求出满足的城市序列cπ(1)、cπ(2)、…、cπ(m),其中π(1),π(2),…,π(m)是1、2、…、m的一个全排列。我们以CTSP问题为例,即求解中国31个城市之间最短巡回路线的问题。

求解简述:路径表示直接使用城市在路径中的相对位置,如有编号分别为1、2、3、4、5的5个城市的一条路径4-1-2-5-3,用路径表示方法直接可写为(4 1 2 5 3)。适应度函数值用路径的实际长度表示。交叉算子采用次序杂交,即选择父体的两杂交点,交换相应的段,其它城市则保持在父体中的相应次序。变异算子采用倒位算子,即随机选择两个位置,然后将它们之间的城市反序。通过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可得最优解为15 404 km,对应的巡回路线为“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郑州―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成都―昆明―贵阳―南宁―海口―广州―长沙―武汉―南昌―福州―台北―杭州―上海―南京―合肥―济南―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北京”。实例讲解完成后,可要求学生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案自己去实现一下问题的求解过程。

4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和课程特点,明确了教学中的精讲内容和泛讲内容,总结了三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并给出相应的实例说明,旨在为本门课程的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自兴,徐光v.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本科生用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88-296.

[2] 薛占熬,齐歌,杜浩翠,等. 离散数学的课堂导入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8):95-99.

[3] 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1):129-132.

[4] 李春贵,王萌,何春华. 基于案例教学的“人工智能”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9):53-54.

[5] 杨利英,覃征,贺升平,等. 改进的演化近似算法求解TSP问题[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21(6):126-128.

Teaching Methods for Promoting Learning Interests in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YANG Liy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teaching methods for promoting learning interes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ur teaching experience.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practice.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ethod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promote learning interests effectively.

第2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1983年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专著《智能的结构》,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止拥有一种智能,而是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若干种智能,只是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人类生物的和心理的本能,是一种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类型的不同,不认同智力水平的高低。这与传统的智力理论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的各项智能是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没有高低主次之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组成自己的优势智能结构。同时,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只是智能的高低强弱不同而已。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视同仁,帮助学生认识并展示各自的优势智能,重视自己的弱势智能,使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启示

2.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

2.1.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学除了注重实用性之外,更应该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教会学生学做真人。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要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高职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职语文课的作用是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导向的支撑,而且将从形式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空间,该理论将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很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1.2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为学生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个体拥有的各种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智能。例如职场中,如何最快速适应环境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考评标准之一,而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需要许多知识来支撑,会用到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智能组合,一个平时在学校就训练有素的学生,就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多元智能理论的这种思想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的要求。

2.1.3 多元智能理论能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积极合理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一向认为:所有智能只有所属领域的不同,而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所以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下定论。而应当促使他的优势智能向其他的智能领域迁移。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主要指的是人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这些在学校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活动中极具指导意义,能帮助学校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观,探索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多元的评价观。这种良性的互动将优化学生的智能组合,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2.2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下转第67页)(上接第43页)激发学生自信

高职学生大多在成绩上有些自卑,对课堂较为抵触。教师须根据“每个人都有其智能优势”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例如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来归纳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插图;鼓励学生用有声的方式来解读诗歌,例如朗诵、吟唱;用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对话剧单元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从传统的只关注个别智能转向关注学生身上的所有智能,不仅仅看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智能,而是要关注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2.3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加德纳指出:一个人在解决某项问题的时候,不是一种智能起作用,而是所有智能相互协作,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而学生的情况也并非基本相似,而是各个不同。这两个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所有学生各方面共同发展而尽可能采用适合每一个人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课堂后,教学工作不一定拘泥于教室,户外也是一个相当好的课堂,在进行户外授课时,有较高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同学便能汲取更多不易被一般人察觉的信息,这类信息也会很快传递给所有同学,有助于启发所有的同学观察、思考各类现象和现象背后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样,分组项目式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静坐着一味等着教师单方面的传播,而是通过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分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组教学中,有着较高人际交往智能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发挥积极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提高小组的学习效能。由于有着不同智能特长的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各得其所,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他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课堂气氛也会由以往的沉闷转向活跃。

2.4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教师,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影响极大,所以为学生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将直接对学生的发展起相应的作用。语文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情境——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抒情散文教学时,可借助音乐的形式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出的相应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图片展示法也是能让学生有效深入理解课文的方式之一,教师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能反映课文主题的图片,都能让学生对文章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对课文的好奇感,进而能对课文展开新的思索。抓住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创造性自我效能;员工创造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工作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的多变性越来越大,发展的挑战越来越艰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企业如果要生存和发展,则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创造力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才能给企业带来革新、机遇、绩效和竞争力。创造力一般被定义为产生新奇、有用的想法或者答案,当这种想法或者答案被员工应用于工作时,往往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的问题,给企业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抓住一个新的商机,或者提高企业的效率。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员工创造力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和组织成功的重要源泉。但是如何才能激发员工创造力,成为现代企业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探讨创造力的形成机制方面,有学者将创造性自我效能引入,认为知识水平、领导行为、工作复杂程度都会影响员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员工的创造力。另外,组织行为学已经研究证实了情境或者组织因素可以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造力,例如变革型领导、知识共享、学习导向等。其中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为心理认知层面的重要因素,被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组织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团队还是个人的情绪智力在促进沟通、交流以及帮助企业和员工提高决策水平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在组织行为学有关领导的研究中,情绪智力被认为是有效领导的一部分,同时被认为是激发和提高员工创造力与绩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尽管已有研究已经指出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员工创造力有影响,亦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有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将情绪智力、创造性自我效能、员工创造力相整合的研究。尤其是在国内,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以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为切人点,提出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模型,以华东地区的企业员工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弄清个体情绪智力向创造力转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完善创造力形成和转化相关理论,并为我国企业的实践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员工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

员工创造力被认为可以在任何工作、任何组织中产生,研究者们也认为员工创造力最终将由员工自身激发产生。研究表明,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对员工创造力有重要影响;团队内部员工的支持与互动对员工创造力也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和影响通过改变员工在个体层面的认知如个体的动机、技能等来促进和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形成。而以员工情绪智力作为员工个体层面的因素,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讨论,而且也已经被研究证实对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情绪智力一方面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能力,一方面也被认为是个人品质能力的结合。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人品质能力的结合,将情绪智力划分为5个维度: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动机、同理心和社会能力。有学者通过分析以上5个维度认为这种情绪智力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认知能力在四个方面的表现(情绪评估与表达、利用情绪强化认识并指导决策、情绪认知以及情绪管理)。也有学者从区别于大五人格的角度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以下四个维度:理解自身情绪、理解他人情绪、运用情绪、情绪管理。Rego等于2005年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的六度模型(理解自己的情绪、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控制、同理心、理解别人的情绪)被认为能够全面反映情绪智力的内涵而广泛被接受。

目前,在国内研究团队和组织中员工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少,而国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Goleman,Boyatzis与McKee认为情绪智力在团队绩效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团队层面上,情绪智力也被认为可以通过团队信任、协作文化,最终转化为团队创造力,同时个体作为团队的一员在团队信任、协作文化以及团队创造力中扮演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体,情绪智力在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go基于领导者的角度,研究了领导者个体的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认为领导者较高水平的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有正向显著影响

(二)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影响

自我效能被定义为个人相信自己可以组织并执行给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可以促使个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在复杂社会情境中驱动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在目标设定、承诺履行、持续努力及面对挑战中的表现,而且也被认为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内涵则更加丰富,它与创造力相关联,将知识、工作自我效能、领导行为以及工作复杂度统筹考虑,反映一种综合能力。创造性自我效能被定义为相信自己可以生产具有创造性的结果和绩效,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员工更有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享受创造性的过程并不断提高其在工作中的创造性水平。

在有关社会交互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创造性自我效能作为交换关系向创造力转化的中介变量得到实证验证。在研究领导与创造力的文献中,Gong将员工学习导向、变革型领导作为自变量,将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对于员工学习导向和变革型领导向创造力转化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将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员工内在激励,激发员工创造力。同时文章还认为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可以促使员工设立更高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水平。而员工情绪智力被认为是可以激发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产生与实现的关键因素。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有着积极的影响,员工拥有较高的情绪智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常常会促进员工提高其工作绩效。同时,员工拥有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可以更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自身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增强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最终使员工工作更具创造性和使员工工作绩效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员工情绪智力显著地影响员工的内在认知——创造性自我效能,进而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员工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性别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男女情绪智力水平无差异,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女性的情绪智力水平要比男性高。一些学者认为性别在情绪智力和其他独立变量之间扮演调节作用,例如Rego等认为女性的情绪智力使得他们相对于男性来说对生活和健康有着更高的期望值。研究发现女性领导者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面对批评时也表现得更为柔和,常常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在跨文化情境中有关个人情绪智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其工作适应性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性别对于员工的适应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学者们关于性别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影响认识,看法不一。本文认为男女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并不明显,故不作出倾向性假设。为了进一步探究性别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影响,我们把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分析。

通过上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溯和假设提出,我们经过分析与推理,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12年3月至5月期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科技企业密集的华东地区的数家企业内任职员工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在发放问卷之前,我们尽可能地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企业黄页、公开信息等途径了解确定拟调查的企业名单,然后通过电话、邮件和人际网络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达成调研意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控制了员工的年龄、工作经验、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然后采用匿名形式以邮件和纸质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在问卷发放两周后,进行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6份,收回212份,其中填答无效及不合格问卷(问卷填写不完整、数据明显存在问题等)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6%。样本中高科技行业如通讯电子、制药、科研院所、机械制造等企业占比达到73%。受访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92%,其中女性占比36%。

(二)变量测量

员工情绪智力(EI):本文采用由Rego和Femandes共同开发的情绪智力量表(理解自身情绪3个题项、理解他人情绪3个题项、自我激励3个题项、面对批评自控3个题项、同理心2个题项、情绪自控3个题项),共17个题项,该量表采用七点量表进行测定(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已经被学者广泛使用,证明能够很好地反映员工情绪智力状况。

创造性自我效能:我们使用Tierney和Farmer开发的量表来测量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该量表包含3个题项,采用七点量表进行测定(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这个量表在测量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证明有很好的适用性、效度。

员工创造力:我们采用Gong等人在对已有量表进行完善与补充的基础上开发出的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员工创造力量表。该量表共有七个题项,采用里克特七点标识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三)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SPSS17.0对各测量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在信度各指标达到要求之后,使用Amos17.0构造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确定模型的结构效度。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过程中,我们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员工情绪智力与员工创造力、员工创造性自我效能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员工情绪智力各指标中,面对批评自控与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本文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如表1括号中数值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表示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通过对数据进行球形检验可得KMO=0.788、X2=1725.152、p

(二)假设检验

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年龄、工作经验、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考察了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和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影响,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在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影响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员工情绪智力越高越具有创造力,其中员工理解自身情绪、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显著,而同理心对创造力的影响则不明显,从-而部分支持假设H1。员工情绪智力对创造性自我效能的影响表明:员工情绪智力越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越强,其中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影响显著,理解自身情绪、同理心的影响则不显著。

(三)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员工情绪智力和员工创造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我们采用“分步回归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首先,由表2可知,员工情绪智力中理解自身情绪、情绪自控、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员工情绪智力中面对批评自控、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创造性自我效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比较以上对创造力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显著影响的各维度之后,我们发现只有情绪自控、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三个维度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第二步的要求,因此我们只对这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和观察,面对批评自控、理解自身情绪和同理心的相关回归变化一并列出)。第三步,我们将中介变量创造性自我效能放入回归方程,比较第一步和第三步可以发现,员工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系数中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显著性消失,而情绪自控的显著系数有所下降。这说明创造性自我效能在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情绪自控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四)性别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的过程中的作用检验

本文将性别这一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女=1,男=0),采用分步回归方法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将年龄、工作经验、学历等控制变量强行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将员工情绪智力各个维度放入回归方程,最后将交互项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见表2)。回归结果显示各交互项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显著影响不明显,只有理解自身情绪与性别的交互系数达到较低水平的显著性要求(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果讨论

近年来关于员工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员工创造力,不仅是组织行为学中新近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心理学领域比较热的命题。与组织、团队层面的创造力不同,个体层面的创造力对个体认知层面因素的关注更为密切,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因素。认识到个体心理层面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作用特殊而丰富,有着不断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在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引入创造性自我效能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的转化形成机制。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与结果推演,得出以下结论:

1 员工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一研究结论深化了组织情境中Barcsak、Lassk和Mulki关于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情绪智力各维度之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区别于Choi笼统意义上情绪智力对员工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员工情绪智力中理解自身情绪、自我激励、情绪自控、理解他人情绪对于员工创造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面对批评自控、同理心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中,值得关注的是员工在面对批评自控、同理心上的表现越好,其创造性方面的表现就越差,不难理解一个拥有独立、开放思想的员工才不会被企业的规章所束缚,才能更具开创性的完成各项工作。

2 创造性自我效能在自我激励、理解他人情绪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情绪自控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Tiernery和Farmer关于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创造力形成中的中介作用。作为心理层面的一个重要指标,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员工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和认同,其对于创造力的激发至关重要。在现实企业中,一个能够理解他人情绪,并善于控制自身情绪以及自我激励的员工,往往能够形成较高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形成。

3 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过程中,性别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这与Hechanova和Beehr的研究相一致,他们认为女性的情绪智力水平与男性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女性同样可以在工作中富于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同时,本研究结论也为男女“职业平等”观念提供了佐证,女性在员工情绪智力向员工创造力转化方面并不劣于男性。

(二)现实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得出以下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建议:

1 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培养。企业在对员工的聘用、培训、教育中,一般更关注员工技能的提高,较少关注员工的情绪智力水平的提高。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选拔和聘任不同情绪智力水平的员工,为岗位配备最合适的人才。有关情绪智力的素质教育方面如沟通、社交礼仪等课程也应该成为企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员工的沟通技巧,改善员工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员工的创造力水平,提高员工的创造力绩效。

2 企业和员工都应该重视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中,员工应该培养自身积极的态度、正面的思想,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自身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企业领导者应该和员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员工自身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其自信心,最终促进其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 企业应重视对女性员工的任用与培养。受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文化观念的影响,现实社会中企业对男性员工的偏好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女性员工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往往也更艰辛,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应该加强对女性员工的任用和提拔,给予女性员工同等的职业发展机会,开发和激励女性员工的创造性潜能,真正实现女性员工的“职业平等”。

第4篇

关键词 :     智能手机技术;社会性;生成机制;实现路径;

Abstract: Smartphone technologies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the production,the sales,and the use of smartphones,with features such as subjectivity,intentionality,mobility,multi-functionality,and incompleteness nature of ownership transition,etc.The social attribute of smartphone technology is defined as the attribute of human interaction reflected in above activities.The subjectivity and mobility of smartphone technologies extend the sense organs,the nervous system,and the brain of human,enhancing people’s cognitive and thinking ability;the mobil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 extend temporal and spatial boundaries of human interaction,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work and enriching our lives;the incompleteness nature of ownership transition determines the special diversity of subjects,demonstrating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smartphone are generated by the permea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dure of its running process,which present as the nationality,the economy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ability and so on.

Keyword: Smartphone technology; Social attribute; Gener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path;

在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智能手机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手机不仅普及率高,而且被使用时间长。据2021年《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比2019年的100.41分钟增加了0.34分钟”。[1]反过来说,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网络移动平台,进一步加速了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时空边界,增加了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智能手机独特的技术特征将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社会性的认识,促进其规范使用和有序发展。

一、技术与智能手机技术

1. 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同时依据两个标准(是否受人控制和是否价值中立)把技术理论分为四类:工具论、决定论、实体论和批判理论。其中,工具论和决定论是价值中立的,实体论和批判理论是价值负载的;决定论和实体论都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工具论和批判理论都认为技术是受人控制的。[2]前三类理论都是从技术产品,即人造物的角度分析技术。而最后一类(即技术批判理论),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技术设计的源头。他认为,技术从设计阶段便融入了利益主体的意图、目的及价值观,主张批判现存技术去寻找可替代的技术。

伊德(Don Ihde)认为,“技术是我们在环境中以各种方式形成使用的那些物质文化的人工物。”[3]这种人工物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且其结构和功能还隐含着制造者的目的和意图。“通过人造物的结构,可以把人造物与人的因素,与人的意向和人所生活的具体情景(环境)联系起来。”[4]技术是生活世界的技术,人造物处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或某个具体情景之下,必然会依赖或聚集生活世界中自然、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对人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产生多维度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技术的概念界定如下:技术是以人造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联结人的意向和实践并对生活世界各要素聚集和反映的过程。其特征主要有:(1)主体性。技术不能脱离人单独存在,而且在技术过程中常有多个主体参与,他们都有可能影响技术发展的方向;(2)意向性。人造物中包含了技术主体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意向,这也是人造物产生的动力和原因;(3)物质性。技术最终会外化为一个人造物,或搭载在相应的工具或设备上。

2. 智能手机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智能手机的内涵,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智能手机是一种服务于媒体传播的移动媒介;[5]二是认为智能手机是一种携带方便的用于语音通讯和信息交流的工具;[6]三是认为智能手机是一种中心文化,反映了经济状况、社交活动及背后的权力关系等文化内容。[7]

以上三种观点谈论的是智能手机,所以关注的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和由此导致的各种问题,而智能手机技术除了智能手机的使用外,还包括智能手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其中手机的研发或设计至关重要:作为手机技术的源头,它潜藏着手机技术的目的、意向和本质。智能手机技术是技术的一种,其特征除了前文提到的技术的三个特征外还包括:(1)移动性。智能手机的最大特点是体积小且轻便,易于携带,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有力助手,几乎与人们形影不离。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7%,[8]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多功能性。智能手机除了可以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外,还可以上网、照相、导航等,理论上讲可以有无穷多的功能,这全看手机自身携带或安装的应用软件而定。(3)所有权让渡的不完全性。所有权是指所有者对实体占有、控制和使用的权利。一个完全的所有权让渡是指一旦实体的所有者发生了变更,则接受者完全拥有占有、控制和使用该实体的权利;同时,未经允许,其他主体则不具有上述相应权利。但是对手机这种智能产品,消费者在购买后并没有获得该手机的完全使用权限,因为其生产企业,甚至企业背后的政府或其他主体,可通过硬件或软件后门对手机实行远程控制。也就是说手机卖给你了,但企业仍然是手机的主人,甚至是手机的真正主人。这也是手机这种高智能产品与普通产品(如锤子)的重大区别。据此,可以把智能手机定义为:一种携带方便、具有多种功能的智能型人造物;而智能手机技术则可以定义为:关于智能手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活动。

二、智能手机技术社会性的表现形式和生成机制

1. 智能手机技术社会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关于社会的概念,从描述意义上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的问题》中指出:“在大量个人进入互动的地方,社会才存在”。[9]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狭义的社会仅指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概念。

技术的社会性(即社会属性)是相对于其自然属性而言的。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属性,如技术的合规律性、可行性和生态性等;技术的社会性是指技术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关系的属性。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0]另一方面,技术的产生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的社会性具有经济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特质。[11]

因此,可以把智能手机技术的社会性定义为:人们在智能手机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属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手机技术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功能,增强了人的感知和思维能力。智能手机不仅是人们的千里眼、顺风耳,还通过物联网自动“感知”各类设备信息。同时,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算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的“第二大脑”,在居家、出行、娱乐、社交、工作等领域实时自动发出相关指令,辅助人们拟定相关安排。(2)智能手机技术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时空边界,提高了工作效率,增添了生活情趣。人们通过网络化的手机平台可以随时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信、支付、购物、网页浏览等,扩展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时空边界,极大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交流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3)智能手机技术的多元主体性展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智能手机技术所有权让渡的不完全性决定了智能手机具有同时被多个不同类型主体占有、控制和使用的可能性。这里可能的主体有:手机智能技术的开发者、所有者(如企业或与企业利益相关者)、销售后的所有者、使用者、相关应用程序的开发者、所有者和使用者等。这些多元化的主体都有可能通过硬件或软件后门监控手机的运行,而这些主体的目标和意向可能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或冲突,这就反映了人与人关系的错综复杂性。

智能手机技术的社会性可分为内部社会性和外部社会性。内部社会性是指智能手机技术在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如国家性、经济性等。其外部社会性是指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携带方便的移动终端,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如观念引导性等。其中,内部社会性融入到智能手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之中,在使用阶段难以更改;而外部社会性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基本上是由对智能手机的不同使用决定的:不同的主体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宣传不同的社会文化。

2. 智能手机技术社会性的生成机制

智能手机技术社会性的生成过程就是其社会性在智能手机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渗透过程。首先,在设计阶段,技术主体的目标和意向指引手机的设计,在设计中嵌入技术主体的价值目标,使之更好地为技术主体服务。其次,在生产阶段,制造者依据设计蓝图对手机的各要素(如智能要素、实体要素和过程要素等)进行适当、有效地整合,形成一定的技术结构(即手机产品)。显然,这一生产过程必须贯彻设计阶段的目标和意向。再次,在销售阶段,产品的销售过程一方面是对手机品牌背后承载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最后,在使用阶段,由于智能手机技术的多元主体性,决定了其使用目标和意向的多元性。一般消费者用于通信、娱乐、学习和工作,企业用于广告的精准推送,政府(或政党)用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等。

三、智能手机技术社会性的实现路径

技术主体通过智能手机技术的意向性、移动性和所有权让渡的不完全性对智能手机的软硬件进行调控,以实现其相关的国家性、政治性和经济性等社会属性(属内部社会性);同时,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携带方便的具备多功能性的移动终端,也是一部高效宣传社会文化的媒介,体现为观念导向性(属外部社会性)。

1. 国家性的实现路径

智能手机技术的国家性是指智能手机在设计、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为国家或政府服务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凭借手机软件或应用程序的使用获取大量相关信息,再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等方式得到相关风险提示,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形势下,基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数量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高等特点,为了快速应对疫情,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下,搭建了“健康码”“大数据行程卡”等疫情防控小程序。这些程序搭载在智能手机上,每一个手机用户进出各类场所必须扫码登记,便于各个省、市、县、村或社区对人们的出行管理。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效率,保障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技术一旦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控制,那么该企业(或与其利益相关方)就可能运用该技术所有权让渡的不完全性,非法监控、盗取人们的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文件等私人信息,从而可能严重侵犯个人隐私,并威胁到国家的信息安全。“斯诺登事件”的发生就说明这种侵犯和威胁是现实存在的。

2. 经济性的实现路径

智能手机技术的经济性在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首先,企业在设计阶段可以对手机硬件作出调整,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和购买决策,提升其利润空间。以手机内存设计为例,从最早的16GB、32GB和64GB到现在将近1TB的版本,新款手机容量呈现持续向上增长的趋势。理论上企业可以提供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但实际上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往往通过取消32GB的版本,仅支持16GB、64GB和128GB(甚至更大容量的内存)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贵的机型,从而使手机销量和企业利润大幅提升。其次,企业在设计时往往会将手机的耐久度按照一定的周期减损,从而控制手机的使用寿命,促进新品的销售。如一台手机的核心部件的预期寿命往往被设计为3-5年,相应的材料和工艺也会被严格控制。再次,手机企业可以通过设置手机应用商店限制人们对应用程序的使用,并对部分应用程序实行有偿使用政策。这样,既增加了一部分应用程序企业的经济收入,也使手机企业因此获取额外的中间费用。最后,企业(或其利益相关方)可以利用手机软件和应用程序,获取用户相关信息,采取相应行动,以维护经济安全,提升经济效益。如国家或政府能够通过企业监控手机的操作,打击金融诈骗、赌博等经济犯罪行为,从而维护经济安全,防范经济风险;对于手机应用程序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所有权让渡不完全性收集用户偏好、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实施商品广告的精准推送,从而提高商品销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观念引导性的实现路径

基于智能手机技术的多功能性和移动性,智能手机成为思想观念传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智能手机的软件设计有较大的弹性和张力,人们能通过各类软件平台接收不同的思想观念,从而使智能手机技术具备了承载多元价值观的能力。同时,许多应用程序借助智能算法还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定制化的信息推送,极大地增强了其观念引导的效能。另一方面,手机硬件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声音、图像和视频等),以更生动地实现价值观传播的功能。现在,各国政府或政党都认识到了智能手机技术在观念引导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利用各种新闻应用程序及时推送政府或政党的相关政策,或有利于政府或政党观念的新闻;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学习应用程序加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引导。这类推送和引导,充分利用了手机的移动性、便携性和智能性,扩展了观念引导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观念引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DB/OLT.

[2]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1.

[3]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从伊 甸园到尘世[M] .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4]舒红跃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

[5]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8.

[6]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

[7]Goggin,G. Cell Phone Culture.Mobile Technology in Everyday Life[M].New York:Routledge Publisher,2006,2.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9]Simmel,G.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23.

第5篇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目前正在倡导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多元智能理论予以较多介绍,并且越来越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价值,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①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加德纳博士(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能内涵是:

1.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用词语思考,用语言和词语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复杂意义。

2.数理逻辑智能:指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有对数字和抽象模式的理解力,认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推理。

3.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视觉世界有准确的感知,产生思维图像,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4.音乐韵律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音,包括韵律和曲调、节奏、音高、音质的敏感。

5.身体运动智能: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特征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进行物体操作以及需要良好动作技能的活动。

6.人际沟通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7.自我认识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敏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用自己的知识来引导决策,设定目标。

8.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加德纳认为,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不是一种固定的数字概念,而是开放性的概念。个体到底有多少种智力是可以商榷和改变的。他所提出的8种智力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构想,随着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智能的种类将可能得到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教学理念

1.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弹性的、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

(1)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2)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

(3)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影响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有三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虽然人的先天资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

2.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

(1)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2)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有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3)传统的智力观和偏重语言、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教学观与评价观,极大地抑制了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放弃了许多人才的潜质开发,必须迅速予以改变。(4)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作用。

3.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人人拥有一片希望蓝天。(3)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4)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4.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1)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的相应智能水平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发现、展现和促进各种智能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能扬长避短,激发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

(2)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力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和所依托的不同符号系统,因而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技术,以适应不同的智力特点。

(4)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教学也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适应性的、有广泛选择性的教学技术。

5.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种多样的、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

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产品(精神的/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取向。这种评价观坚持三大评价标准——必须是智能展示、必须具有发展眼光、必须和学生建议的活动相关联;主张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单一的纸笔测验走向多种多样的作品评价,从重视结果评价走向基于情景化(专题作业/作品集)的过程评价;推崇的是一种更自然、对情景更敏感、生态学上更可行的评估方式,评估是双方参与的一项活动。

6.多元智能理论的未来学校观:未来的学校走向是向“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方向发展这种学校将扮演以下几种典型的角色:(1)评估专家;(2)学生——课程人;(3)学校——社区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这种学校教育最符合多元化、个人化、合作化的社会价值观。而决定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地向这种学校发展的四大要素是:评估、课程、师范教育和教师进修、社区参与。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今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1.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①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一样,多元智能理论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解决问题能力和制造产品能力的培养等。

2.多元智能理论科学而形象地阐明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亦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间是可以取得平衡、和谐发展的。(1)每个学习者都至少具有8种智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都可以达到合格水平,亦即“全面发展”所指的水平。(2)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结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个性发展”——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多样化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性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空间、技术、策略、方法和途径。

3.为了促进每个学生最优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并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性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操作性不同的智能或优势智能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智能特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习风格和教学方式/方法,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比如,言语语言智能的特点是喜欢听、喜欢读、喜欢写,能轻松地拼写、喜欢文字、对琐事有很好的记忆力、能言善辩等,最佳的学习风格是阅读、倾听、观看、谈话、写作、讨论、辩论等,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视听教材和运用文字的机会。如讲故事、用名字和地点玩记忆游戏、阅读故事和笑话、玩词汇幽默小品、写日记、采访、猜谜语、做拼写游戏、把读和写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编辑刊物、辩论、讨论和使用文字处理工具。②

四、教育技术在多元智能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者亲身参与的、富有实效的活动平台。如果说,多元智能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则将为这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现实化、操作化提供实施的中介和促进条件。③

1.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存在内在的联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理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耦合关系。比如,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如逻辑设备、指令集(程序)和基于文本、图形的用户界面(GUI,如基于视窗)、数据输入(如键盘、鼠标、屏幕等)等与多元智能逻辑的/数学的、语言的、形象的/空间的、身体的/运动的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多元智能可以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对这种学习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运作,多元智能的发展效果将更具系统性、目的性、连续性和针对性,成效更是显著。

2.教育技术可以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教育技术的系列功能特点,能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一种适应性、触发性、沉浸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比如,多媒体网络技术提供的多重感觉刺激,如视觉、声音、图像、颜色、结构、线条、形状、视频、音量的改变、音调等,相当适合那些难于抓住重点或缺乏耐性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感觉世界,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情境。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的学习天地里,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甚至“酣畅淋漓”。例如,对具有言语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文字的世界畅游。他可以展开一系列令人激动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如研究词的起源、学习外语口语表达、在个人网页上发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甚至在网上找一位同伴来一起探讨某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等等。对那些具有自然观察智能优势的学生,面对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的学习天地,倍感轻松。这不但表现在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情境化方面,更表现在技术在很多时候帮助他们逾越了科学和伦理冲突的困境,比如,他们可以选用“虚拟青蛙解剖实验”来代替实验室的真实解剖。

3.能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设计丰富的、基于活动的学习教育技术能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和配置适应性的学习资源。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教育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形式/方式/方法可谓丰富多彩,关键的是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和活动类型的特点,找寻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恰当地融入教育技术,并将它们统合起来。

4.能通过整合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整合,是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发展中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技术与多元智能的发展存在整合的可能。这种整合的思路就是把多元智能的特点与相关的教育技术(软件)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实施。下面的矩阵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整合的思路。

5.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者发展多元智能和强化优势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技术学习(LearnWith),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LearnFrom)。教育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①这些工具适用于任何一种智能的发展。

(1)作为效能工具:是指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的工具,它是学习者机体能力的延伸或拓展。这类工具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数据处理工具、桌面出版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运用这些工具或软件,学习者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某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态度、感受新型学习文化的熏陶。

(2)作为信息获取工具: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和搜索策略、方法,为学习者获取个性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3)作为情境创设工具:通过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微世界等教/学活动方式,教育技术能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探究问题,学会解决有意义的现实的问题,从中建构知识。

(4)作为交流/通讯工具:通过各种同步通讯和异步通讯技术,学习者可以无限地扩大交流面、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可以就某一主题或学习问题开展协作/合作、商讨式的学习。这种工具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局限,为学习者构建全球化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可能。

(5)作为认知工具:是指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这类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计算机化通讯工具、超媒体工具等。这类工具能极大地增进、拓展学习者的认知功能,支持、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发展。在运用教育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控制计算机,而不是受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必须作为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建构工具。

第6篇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运作模式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培养创新人才定位成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非常重视团队对创新型人才的积极影响。政府在一些知名大学中设立了创新中心,积极指导学生的发明创造活动。为能够系统地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中心建立了一套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课程和专业训练体系,包括: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内众多高校开始重视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做了相应的尝试。如,举办科技作品竞赛,设立科研兴趣小组,建立专门机构和相关基金等,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无论在制度的建立,支撑设施的建设,还是相应的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理论指导等方面都远远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机制尚不成熟,团队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大多是自由组合成队的,相关部门对团队的支持力度不大,使团队效能大打折扣。

第二,国内有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选题时,没有很好的理论支撑,不能很好的根据自身团队的智力构成来选择更加适合的科技项目,导致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下降。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不能根据团队成员的智力优势来规划团队的运作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出不同智力优势的大学生在团队中的作用,很难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第四,教辅资源的明显不足,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运作模式缺乏理论支持。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对智力的定义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加德纳认为,学校中的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多种智力,并且各自拥有着不同的智力强项,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异,并针对学生的智力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我院利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指导科技创新团队的经验

我校是一所重视科技创新的综合类院校,机电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科技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并协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根据成员特点探索合理的运作模式非常必要。针对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运作模式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结合我院在通过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遴选、团队的组建、科研项目的选择和团队的运作模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全方面的优化,充分激发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优势,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探析如下:

1、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分析、了解我院大学生智力特点

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明晰加德纳概括的九种智力不同特点,分别是语言――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2)根据我院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依托,结合数据库的有关知识,合理制定智力优势量表;

3)根据智力优势量表,初步确定不同学生的智力优势归属,将学生分类。

2、选择适合我院大学生智力组成与科研方向的科技项目

1)依托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问题,与企业工程师讨论探索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科技创新类项目;

2)在学院范围内走访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等有科技创新项目经验的老师们,搜集适合我院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类项目;

3、运用多元智力理论选择科技项目所需不同智力优势的大学生组建团队

1)走访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TCL公司的优势创新企业团队,探析适合于大学生团队合理的智力组成要素;

2)对之前学院较为成功的科技团队进行分析,并结合1)归纳出合理的团队智力构成表;

3)结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在有意愿、有兴趣加入科技创新团队的大学生中,根据智力优势量表评测的智力优势归属,选择适合的学生,组建团队;

运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明显优化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助于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运用,能够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更加合理化,运作更加高效化;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不仅适用于科技创新团队,它还可以应用于高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生团队的建设,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一种新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文涛.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开展高中生智力结构之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第7篇

1962年――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从事天体物理设备研制。如天体物理探测设备的研制,如天文电子照相机的研制、军用微光探测系统的研制、天文CCD系统、天体物理光导纤维系统的研制、光电成像器件的研制、高真空及超高真空系统的研制、光导纤维及光导纤维传像束的研制、工程测绘及桥梁、筑路工程等。自1985开始,主持我国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镜终端探测系统,即光纤与CCD课题的研究工作。1986年赴英国Durham 大学工作,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职称,1989年赴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NOAO)工作,均从事天文纤维光学系统的研制工作;1991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世界天文纤维光学应用研究的进展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成就,受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赞扬和好评。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获得光导纤维应用与研制系统国家专利1项。

1993年直今,从事信息技术(IT行业)工程规划、设计、实施工作,亲自主持规划、设计、实施的工程多项,并撰写了《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建设导论》专著,发表了《中国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大集成方案总体框架》、《信息在智能建筑及其他领域的内涵》等论文。一句话,总结我一生整整50年的科技工作,均没有离开《信息》,只不过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信息和不同的信息环节上,所以至今《信息论导论》论文的发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现任同方数字城市产业本部顾问。

【摘 要】本文回答了信息的简明广义定义;解释了信息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提出了信息的6+1理论;分析了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的判别标准及其内涵,例举了轨道交通建筑、轨道交通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工程图解;指出了目前最热门的与信息化有关的物联网的实质,及与互联网的关系,以及它在信息论中的地位等问题。

【关键词】 信息 信息化 智能化 医院装备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 the brief definition of the word "information" and explain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that being built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 Bring up the "six plus one" theory,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ization、infomationiz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hat's more,this article also give the specific standard in Intellectual Earth,Intellectual city, Intellectual community,Intellectual architecture, Intellectual transportation,Intellectual security. Giving the examples in the blue print of Track traffic construction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that used on Internet .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brings up the problems exist in internet.

[Key words]information; Informatization; Intelligentization; hospital equipment

引言

在我国“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7.23”浙江勇温线铁路动车追尾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其原因而言,从已报道的资料看,恰巧问题就出在信息设施(硬件)与信息管理平台(软件及活件)上,这里指的活件就是操作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的人。教训是深刻的,这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深刻理解和掌握信息论的精髓之重要!说信息是轨道交通和一切交通系统的灵魂完全不为夸张!

信息化是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慧型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安防等等领域追求的目标,或是目的,总而言之,信息化是目前人类社会走向智慧型生活的先导、灵魂,这个论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是无可置疑的了。但更为理性地认识智能化/信息化的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这个当今世界人们都甚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既然定名为“信息论导论”,自然就不是针对其细节进行讨论,而是试图在这方面给出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但又是十分明确概括地来描述信息论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可以给业内人士在规划自己本部门,或自己工作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途径,不为当前一些商业炒作而夸大某些还不够实际的东西而迷惑,是本文的目的。

信 息 的 定 义

谈到信息,当今社会人们无处不把信息这个词挂在嘴边,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其定义是什么,恐怕并不是很多人能够简单明了地回答出来。这是一个哲学名词,到目前为止,信息这个名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定义,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香农”理论,这个理论说,信息就是“确定性的增加”,这个定义是使人费解的,至少说不够通俗、不够全面和不够广义,是狭义的,这个定义是香农在贝尔研究所任职时针对通信行业而下的定义。

有关“信息”的定义,不下N种,太多版本了,这种局面,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信息”概念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够有把握,不能一针见血地说清楚,才造成各种解释都有!有点象在天文学中出现的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人类有史以来有各种版本的宇宙起源学说,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今天的“大爆炸说”等等,这些学说,不断被天文学家用新的观测事实所否定,然后又出现新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即使今天的“大爆炸理论”,仍然还有解释上的矛盾之处,需要科学家继续去进一步地探索之;“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自癌症这个词出现以来,也有各种解释癌症产生的原因的版本,但都还未见到权威性解释的报道,所以才出现人们对癌症恐慌症,才在人们中流传着这也致癌,那也致癌,其实可能就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癌病因,才会出现这种局面;“光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开始认识光的时候,只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产生了基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几何光学理论,但随着不断地发现新的实验和观测事实,又才明白,光还具有波动性,和衍射性”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这些重大的科学问题,人们认识它,的确有一个认识过程,要求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确切无误的定义,那是脱离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只有当人类累计了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实验事实之后,不断地从认识,到否定,再认识,再否定,直到得到一个比较接近于真实的那样一个定义或解释,才是比较全面而肯定的结果。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作者比较赞同较为靠谱的简单而明了的信息定义是:信息就是可被主体感知的附着于各种客体(载体)上的自然界物质或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及其运动变化呈现出的状态,例如通过感觉通道(如人或动物、植物的眼、耳、口、鼻、肢体)的神经系统能感知的某种物质或能量存在的形式或其运动变化呈现出的状态,我们称这种“存在形式或状态”就是一种信息。

信 息 的 6+1 理 论

信息论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这些可被感知的物质或能量存在的形式及其变化状态的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利用等环节的一切手段和范畴。如图1所示:

智能化是现代人类对任何物质或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状态的前6个环节(侧重技术层面)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层面在规模上做到了最大化,也可以这样认为,智能化就是这6个环节的最优的技术状态,所以说智能化是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技术支撑,就是这个意思;而信息化则是现代人类对任何物质或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层面在利用上实现了最优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就十分清楚了。它们两者是同一事物在“信息”这个概念之下的前后不同环节而已,我们称之为信息的6+1理论!

物质、能量、信息是组成自然界的三大要素。物质是什么,物质就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实体东西(小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大到组成宇宙的星球、星云、星系等);而能量则是使物质产生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能够感知但不是实体的东西;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而是反应这两者的存在形式和它们发生变化的状态。这三者不是一个概念,但又是有内在联系的组成自然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当了解了信息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之后,我们才能谈得上去利用它。利用信息是人类的目的,是根本。但为了利用信息的目的,则首先要做好信息的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6个技术环节。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1个使用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6个技术环节。根据信息的6+1理论,智能化是为信息化服务的,那么如果智能化系统做得很好,而由于利用它的人为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活件”,如政治原因、人的操作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原因,使得智能化所具备的优异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挥,打了折扣,我们就可以认为信息化不尽人意,这是“利用”环节出现了问题,是“活件”出了毛病。例如一个建筑智能化工程做得很好的小区,小区的中心控制机房,即智能化的集成中心,它的技术含量是相对比较高的,但由于使用它的人――“活件”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保安人员来操作管理,其结果是事过不久,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软件的丢失,硬件的损坏,致使其功能不能做到应有的发挥,这种例子在许多智能建筑领域,不在少数;“7.23”勇温线特大轨道交通事故,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活件”出了问题;反过来,如果“利用”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的需求来势凶猛,要求甚为迫切,在资金和人力都具备良好的条件下,那么也将是推动智能化发展的积极动力。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信息6+1理论,但其中传输、处理、存储、等4个环节在当今技术水平下有大致的共同点,做法差异也不大,所以撰写成书本或教材,有一定的共同性,因而在目前出版的一些《信息论》的专著或教材中,多以此4个环节来描述,很少提及信息的产生、采集、利用这三个环节的内容,其原因就在于此。当然在同一个行业或领域的《信息化》专著中,会将信息论的7个环节都要涉及到,才能成为一本实用的著作。然而对于信息的产生、采集和利用,在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差异就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可以说,对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来说,这三个环节,都可以写一套专著,成为一个领域!就以信息采集这个环节举例而言,天体物理研究中,我国1991年落成了直径为2.16米的光学望远镜,配备了自制的光导纤维分光系统来收集来自天体的光谱信息,以供进一步处理来解密天体演化的本质;2010年又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以光导纤维为引导的6米级的大天区多目标光谱施米特望远镜;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等)正在讨论将联合建造一台直径30米的巨型光学望远镜、等值口径约1公里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用来探索来自宇宙的更多信息的秘密;而在医学领域,用1mm左右直径的纤维透镜和5-10微米直径的相关光导纤维束作成的多种内窥镜(如胃镜、肠镜、腹腔镜等)被广泛用来采集人体内不同器官的各种医学上所需要的信息、还广泛采用各种各样的显微镜来采集人体内部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或病菌的信息;高倍显微技术用于科研等等领域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人类在智能建筑领域,楼宇自控系统中安装在楼宇机电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被广泛用来采集智能建筑内部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信息,以保证其安全正常地运行;在平安城市领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装了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监控摄像机采集安全图象信息,传至公安部门的各级指挥中心,用以保证整个城市的安全;在新闻领域,各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记者到世界各地发生新闻的现场,用摄像机、拾音设备采集各种新闻信息发回自己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进行报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领域,均已产生或正在产生着各种不同的信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都需要我们去采集,就这一个信息环节,就可以写成一部百科全书;还有信息的产生和利用这两个环节,也如同采集环节一样的,其内容之多之广,不计其数。真是太丰富了,内容太多了!

因此在已发表的有关《信息论》专著或教材中,很少去触动这三个环节(信息产生、采集、利用)的大内容,过去那些《信息论》专著也好,还是教材也好,都具有很大的狭义性和局限性!

智 能 化 / 信 息 化 的 判 断 标 准 和 内 涵

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电子政务等的判断标准和内涵是什么?其实对于上述这些智能/信息化领域,简单明了地可以用10个字就能完全给它们定义其判断标准,即只要做到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环保这10字标准就可以全盘满足这些智能化/信息化的要求,用这10字标准可以解释一切智能领域的功能要求,这10字标准本来是起源于给智能建筑定的标准,可是仔细想一想,它又何尝不是其他智能/信息化领域的判断标准呢!标准定了,那么用什么技术手段(即内涵)来保证这些标准的的实现呢,那就是在智能建筑中我们最开始提及的只要我们设计的系统,在软、硬件的配置上能保证在该智能领域,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BA、OA、CA)等功能,就谈得上实现10字标准了。如图2所示:

这10字标准里,我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有其特殊而深刻含义的,只有在一切为了安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后面的8字标准,如果人都没了,大楼被烧了,铁路火车撞车了,城市被炸了,还谈什么高效、舒适、节能、环保!?。“7.23”浙江勇温线铁路动车追尾重大事故,车毁人亡,再一次给人们说明了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最近铁道部颁发的动车降速措施,就是以人的安全为本,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干线轨道交通的正确举措。

为了保证这些内涵功能的实现,我们举几个实例参考说明一下:

图3A、3B是实现医疗系统智能化/信息化功能的姊妹图,是互为补充的图解。从图3A看到,这是所述领域智能化/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图,对于不同的智能化/信息化领域,图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CEIS)的内容是有所差别的;而图3B则是前者的细化内容,一目了然!以此类推,任何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均可按此方式进行规划,和细化,只不过改变其中的专业设施和应用信息软件系统就可以了。这一对姊妹图的图解格式,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业内智能化/信息化各领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定位,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是业内可以为之借鉴参考的实用图解格式。

1、医院是人类社会保障生命安全的救护、医治、保健的场所,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医院的装备更加现代化,这些装备可以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人类身体上采集到各种健康的、病理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时间就是生命,远程视频会诊,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不出远门,就地享受到众多国际、国内著名医学专家的会诊,得到更好的正确的治疗措施;网上预约挂号、中国人口重多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等,均需要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医疗管理平台,所有这些涉及与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无不与医院智能化/信息化有关。

2、在智能建筑中,体育场馆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甚为复杂的,我们以它为例,看看怎么来实施,下面图4A、4B是一对实现体育场馆智能/信息化系统的姊妹图,是互为补充的图解:

轨道交通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图6B是更加细化了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可能工程内容。图6C和图6D是一个轨道交通枢纽系统的宏伟概念图和一个真实的指挥调度中心实例图(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指挥调度中心)。

物 联 网 的 实 质 及 在 信 息 论 中 的 地 位

当今的物联网把信息的产生和采集这两个环节发挥到了极值。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什么,其实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它的核心内涵(与互联网的区别)就是采用了所谓RFID(射频认证)的芯片感知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使得任何事物的信息都可以被感知,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信息的产生和采集,均可通过RFID感知芯片和无线(或有线)网络技术得到,余下的环节就可以交给互联网来承担了,所以说它是互联网的延伸,互联网是它的基础,它离不开互联网。为了实现RFID芯片产生的无限多个信息的认证和处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发展IPV6的无限网络认证技术和超大规模的云计算处理、存储技术。这是物联网时代交给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物联网是我们人类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又一次革命,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特点也仅仅是前面所提及的6个信息环节中的头两个,即在信息的产生和采集上与互联网相比,有着更大的规模罢了!物联网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人类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使用的更为广泛、更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采集技术手段罢了!但是商家看好这个环节,做了比较大的商业炒作,人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去促进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形成的泡沫经济。

【参考文献】

【1】王顺德 《信息在智能建筑及其他领域中的内涵》 2011年 第8期 P83-8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2】王顺德 《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建设导论》 2007年 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内部专著

【3】王顺德 “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大集成方案总体框架” 《智能交通》 2010年 第09期 P86-88 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4】王顺德 “光纤技术及其天文应用现状” 天文学进展 第4卷 第二期 1986(4-6) P136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王顺德 “Fiber Optics Feed At Beijing Astronomy Observatory (BAO)”A.S.P. Conf.Ser.Vol.3 1988 P183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王顺德 “Working System in Fiber Optics on The BAO 2.16m Telescope”A.S.P. Conf.Ser.Vol.37 1991 P119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7】王顺德 “我国2.16米望远镜的光纤耦合分光系统” 自然杂志 1992 第15卷 第7期 P500-50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第8篇

关键词:多元教育;阅读目标;方法;测评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人际智能等等。我们实践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多元化教学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他们不仅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更能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也更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呢?

1.阅读目标、内容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

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除此之外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也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做到目标的层次性,又应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教师指导或学生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使语文阅读目标、内容多元化,让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做到事半功倍。

2.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比如说:有的学生擅长于记诵,就让他多记;有的学生则擅长于动手,就让他多实践;有的学生则需多种方法配合效果更佳,则引导他注意协调;如此等等。总之,让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使拥有的多元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3.阅读测评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阅读语文,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他未来在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侧重于单元智能的测评倾向,过分看重于文字答卷和教材的文字内容,在中高考中仍然是一卷定乾坤。而工作中的能力检验绝不像回答问题那么简单,众多的其它智能诸如人际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以及空间智能等缺乏的话,那就很难适应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了。而如能在语文阅读中开始进行运用与试验,使学生开始接受从书本到社会实际的多元智能教学,展现自己的多元智能才能,不仅使之能够应对考试测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应对今后复杂的社会实际,学会生存,使学生全面发展。

没有一个人所有各项智能都处于强势的,大多数人总是有几项弱项。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强化优势使其在某一方面智能达到天才程度。而对于弱势智能则予以补偿,使之逐步由弱变强。这样就可以挖掘每个学生本能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某些智能弱势的学生,可以增强其信心,与社会需求部门相配合提高培养的成才率!使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发挥强势,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物流管理教学 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7-02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语言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与视觉空间智能等,我国部分研究学者将其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并且加以深入研究。中职物流教学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应用多元化智能理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明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教学课程体系,进而提高中职物流管理教学效率。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逻辑数学智能的应用

在物流管理教学中,逻辑数学智能的应用,主要是发挥其数字推理能力,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或者是物流专业。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尤其是数学学科成绩较差,因此在学习逻辑数学方面,则会存在较大难度,但是部分学生还是具备一定的天赋的,因此在开发学生逻辑智能时,则要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细化并引导智能。除此之外语言智能也被广泛的应用,语言智能指的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生则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开发学生潜在的语言能力,有些学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其表现出较高的语言天赋,教师要多开发善于使用图像与声音的学生,因为他们可能具备较高的语言天赋。

(二)人际关系智能

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多元化智能中人际关系智能的应用,相对而言较为广泛,在物流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发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通常情况下人际关系智能,能够和他人开展有效的沟通,培养学生关注他人情绪与动机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开发并锻炼学生人际关系智能。

(三)空间智能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应用于物流管理中,且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此需要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这项技能在社会发展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中,被广泛的应用,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流管理工作已经难以离开空间智能,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的视野。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多元教学和物流管理教学实际不符。中职物流管理教学要基于学生智能导向,来实施教学,以此确保学生智能开发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包括多元智能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等,其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的需求,加之学生的差异性较大,难以确保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多元教学方式采取的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这样能以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得学生的多元智能没有被开发出来,因此中职物流管理教学工作者还需要积极的探索教学模式,将其与情景教学相互结合,并且与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相互结合。

其次,导向型教学目标与物流教学实际不符。中职物流管理教学,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与知识型人才,导向型教学则主要是基于企业需要,对企业岗位人才需要,采取专项培养政策,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但是目前中职管理物流教学课程体系,受到学科教学模式的限制,其课程结构还处于单科分段式,主要为基础课+实践课,这样的教学目标,难以深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学工作者要将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目标,提高多元化智能的应用效果。

最后,教学评价不完善。智能指的是:个体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智能结构与水平差异入手,加以深入的研究,做好角色的转变。多元智能不是一元的,因此评价标准不能采取语言智能评价标准,或者逻辑数理智能评价标准来衡量,且要重视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去评价,做好日常学习评价,但是目前中职物流管理智能教学中,其评价机制不完善,还处于语言与逻辑数学智能评价阶段。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用策略

(一)确立物流管理元智能教学目标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人工具备八种智能,且这八种智能水平不一致,不同的学生在智能优势方面,存在着优势与弱势,但是这不意味着学生智商存在差异,只能说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智能类型或者是学型差异,因此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教学共性的问题,不仅要制定相同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智能差异性,采取针对性教学,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优势智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譬如:对于逻辑数学智能优势的学生,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要基于课程特点,设计转项教学课程,进行智能引导,可以将逻辑数学优势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可以为其布置项目任务,由其共同完成,用任务目标的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智能。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其认为人类的不同智能,所具有的认知发展过程,以及符号系统是独特的,将其应用在中职物流管理中,要想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提供,做到因材施教与灵活教学,则需要根据物流管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够辨认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认知系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使其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在创新教学模式时,也需要运用导向型教学方法,来培养企业岗位需求型人才,专项培养人才,在此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

(三)设计物流管理多元智能课程体系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中职学校要成为学生物流管理课程的人,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共同参与到发现学生智能工作中来,并且要积极的推荐与引导学生,帮助其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在物流管理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学工作者则需要加强课程研究是,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要确保其具有针对性、导向性,情景性等特点,重视物流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系统性,并且课程目标要突出物流管理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多元智能评价标准,以及物流管理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出适合中职物流管理多元智能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而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价要侧重学生日常学习评价。

四、结语

在中职物流管理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逻辑数学智能应用、语言智能应用、人际关系智能应用、空间智能应用等,因为学生的智能优势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学生智能,制定专门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以及评价体系,充分的发挥多元智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树茂.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3(11).

[2]李中全,许彤.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3]黄新谋,许彤.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4]李一凡,张银霞,王红,李娜.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2(13).

[5]周松青,刘兵,胡建忠.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术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排球专修课教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

第10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中专英语 课堂教学 操作模式

一、引言

当今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大多还是沿袭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仍然实施的是无特殊目的教育(English for no Specific-Purpose)。中专学校因所设专业种类较多,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英语也分类较细,如幼师英语、餐旅接待英语、导游英语、经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如何能让这些英语真正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热情,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那就必须对课堂英语的教学组织模式进行研究转变。笔者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中专学生的英语教学必须摒弃传统,适应学生英语薄弱的自身条件,摆脱周边教学环境的束缚,采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来发展学生的内省智能,通过教学组织及技能训练的多样化、教学外在形式的现代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突破,来增加英语知识学习的多方来源,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也是上好英语课的关键。另外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外语课堂上,不仅仅接受具体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本身,了解和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而且能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冶人文精神,提升人生境界。如何使语言学习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又能为职业需求服务,把英语学习真正落脚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为当前中专英语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所著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他认为,智力是在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更具体是指孩子们会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正常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视觉智能(spatit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intra-personal naturalist intelligence)。这一理论还强调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并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确认。智力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个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来发展自己的智力。这八种智能综合起来进行探讨和借鉴,都会对中专英语学习和教学起到敦促提升的功效。

三、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中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从教学内容设计的多元化着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

(1)音乐歌曲和原声影片的课堂插入能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提高学生领悟、鉴赏语言的能力。

人们对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的感知并行于对语言的感知。加德纳的有关音乐智能的描述,证实了音乐在教学中的魅力。教师在课前的导入,某一语言项目的操练,以及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都可以把英语歌曲适时插入。如在介绍有关友谊的话题时,歌曲“你是我的阳光”(You are my sunshine)是导入话题较好的选择。在有关《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文字阅读中,歌曲“五百里路”(Five-hundred miles)的学习会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在讲解有关美丽大自然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挑选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所描述的情境中,目前所流行的瑜珈冥想音乐非常适合作为记忆的背景音乐。西方的经典影片,如励志影片《阿甘正传》、智慧型的影片《骄阳似我》等很适合中专学生观看欣赏,影片的英文对白和美妙音乐会使学生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学好英语的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2)英语成语典故的讲解能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希腊罗马的古代神话传说是学生最爱聆听的。如潘多拉的宝盒(Pandora Box)、丘比特之剑(Cupid’s Bow)、斯芬克斯之谜(The mystery of Sphinx)、潘神的自由(A freedom of Pan)、阿喀琉斯的脚肿(Achilles’heel)。这些故事经过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了深刻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西方人经常会把这些成语典故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自《伊索寓言》中的“Cry wolf”(喊“狼来了”)的成语典故现常用来比喻“散布不实的消息”,Cat’s paw(猫爪子)喻指“被人利用的人”。源于圣经故事中的Olive branch(橄榄枝)被喻为“和平与吉祥的象征”,A garden of Eden(伊甸园)常用来喻指“纯洁无邪的极乐之地”等。源于文化作品的Uncle Tom(汤姆叔叔)常用来喻指“逆来顺受的人”,Cinderella(灰姑娘)现常用来比喻“一举成名的人”,《鲁滨逊漂流记》中野人的名字Friday(星期五)用来指“忠实的仆人,得力的助手”。这些成语典故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对于了解英国文化,开拓英语学习的视野,提高语言使用的广度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利用诗歌的空间视觉智能用来帮助进行课堂欣赏教学。

诗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点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自信。比如,学生们熟悉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既文字简洁又朗朗上口,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第一段,When I was a child/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另外像莎士比亚的名作“Shall I compare you to the summer’s day”读起来清新明了,易于背诵。教师可挑选类似的诗歌进行课堂讲解和欣赏,课下布置熟练背诵。

2.从教学形式的组织的多样性着手,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氛围。

(1)拓展人际关系智能,以小组活动为组织形式。

课堂内容的选择,主题的讨论,成绩的自评、互评、总评,都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

(2)发展身体运动智能,开展多样化的组织模式。

英语中的名篇,如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警察赞美诗》在学完后,都可以让学生可以通过口头复述故事梗概的形式表现出来。餐旅接待英语的学习,如接电话、做预约、点菜上菜等更是要以角色扮演为基础的情景对话、小品表演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另外,学习一些有关动作、感觉的新单词时,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来充分模仿表演。

3.从教学辅助工具的多种化着手,拓宽学生语言获取的渠道。

从录音机到网络多媒体、录音笔等,教师选择适合教学内容、语言话题的辅助教学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网络信息的丰富化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化以及展示事物的直观生动化都会对语言输入有较好的作用。比如,以元认知为导向,利用网络进行监控,发展学生的内省智能,以任务为目标,利用网络布置任务,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等;以实践为助手,利用网络为依托,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等。

四、结论

要鼓励中专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首先需要教师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其次,教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再次,教师既要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又不能教条化,生拉硬套。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Basic Books,1993.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11篇

关键词: 多元职能 高职英语教学 教学质量

一、现状

随着大学大规模扩张,高职学生生源愈来愈差,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层次复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来源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又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的备课、上课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教学与指导,尤其是在学法上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灌鸭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语法分析,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3.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注重英语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同时各用人单位把各类证书尤其是英语等级合格证书作为工作面试的敲门砖。

二、举措

笔者所在学院教学改革环境友好,本课题所包含的教改内容得到单位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支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列为我院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不断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增加课堂内外的教学互动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学院英语教研室教师群策群力,本课题的参加者多为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和具有丰富教改经验的一线教师,而且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对高职英语教学课堂运用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亲身体验,能够顺利完成本课题的每项任务。

本课题引进和借鉴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核心是: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包含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都有在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许多方面都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学生大脑中的八种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本课题从以下方面出发,对高职英语进行探讨并在教学中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地充分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2.基本内容:(1)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现状,使之从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我院英语教学全面贯彻执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多元导入,激发兴趣。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境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要在英语课上以学生爱听的故事、关注的环境、直观的动画或动人的音乐导入,使教学内容快速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愉悦情趣之中学习。这样,每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特长智能来学习,吸取知识的精华,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效地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院英语教学每节课前5~10分钟,全班同学按照学号顺序,一次一个,轮流做英语演讲PPT,内容题材不限,但是要求原创。每位同学在演示PPT时,可以问其他同学问题,而在PPT演示完之后,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评论,如果有任何不解或其他相关问题,也可以向主讲人提出寻求解答或解释,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胆量,而且丰富了大家的课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是一个忠实的听众。

(2)促使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考核计划在新学期第一节课进入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指导文件:每一学期第一节课为我院例行的始业教育课,在第一次课上,我院英语老师将解读本门课教学大纲、考核标准、教学进度表,让学生心中有数。

(3)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三种英语实用能力,第一学年生活实用,第二学年工作实用,第三学年考试实用。本大纲要求教师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过程。三个学年3000的词汇量分6个学期逐步推进,加上口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学生在毕业之时能掌握足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进行较流利自然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真正达到“高智能”学生应该必备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4)任务驱动,整合智能。任何一项工作任务都是由诸多要素、多个环节和其他相关要素构成的,必然要启用多种知识和智能的思维。任何一项工作任务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完成。我院英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提出有趣或有益的话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陈述本组意见,这样同学能集思广益,整合智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都能得到全面的智能开发。

三、改革目标

1.高校教师掌握以学生活动和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2.高校教师掌握课堂里运用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3.促使我院乃至我省高校在多元智能英语教学环节上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解决传统教学过程设计不当,备而不用,用而无效及教学大纲不和学生见面的问题;

2.解决学生在课程中对学习要求、任务和责任不了解,对学好课程没有心理准备的问题;

3.解决教师课前对课程没有整体把握、对师生在课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4.着重解决学生在个人能力上的差异性、多样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五、实施方法

1.由课题组成员对省内不同层次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关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2.由课题组成员在新学期到来之际集体讨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及教学进度表,在第一节课内宣讲和讨论教学大纲,以期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本课题提出的有关计划、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3.进行中西文文献收集、翻译和研究,了解本教改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本教改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此项工作由全体项目组成员参加。

4.由课题组成员综合调研数据和文献理论,各就本学科情况撰写科研论文,并完成《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探索》的课题。

5.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发表、出版和申请结题。

6.最后却最重要的是:我院英语教学一直按照本课题提出的教学理念进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完善理论。

六、成功经验

本课题涉及多元智能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原理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易于在课堂上实施。经过三学年的探索,本院英语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每届大一新生进校第二个月举办英语联欢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每周三个晚上开设英语口语课,激发大多数学生强烈的英语求知欲;更为重要的是,在连续三年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我院学生取得很高的合格率,其中,笔者所教2014级两个班级,一个班通过率为100%,另外一个班仅有2位同学未通过考试。而2102级同学已经顺利毕业,在工作应聘时,其英语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其中很多同学进入外贸公司工作。

七、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英语教学任重道远,笔者只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同行尤其是专家学者提出真知灼见,指点迷津,我相信高职英语教学春天已经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美]JoeL.Kincheloe主编.多元智力再思考[M].霍力岩李敏谊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版.

[2]苏贺明.促进团队成员多元智能发展的项目学习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

[3]梁彩玲.多元智能与国中英语教学[J].英语教学,24(1):74-85,1999.

[4]赵子嘉.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英语教学[J].英语教学,24(2):47-62,1999.

[5]李平,译. 经营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Translated from Armstrong,T.1994.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New York:St.Martin Press.)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

[6]彭碧徽.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第12篇

2012年12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承办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上海东郊宾馆圆满结束。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为大会致开幕词,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封松林主持。

作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宣传周的压轴活动,本次论坛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之路”为主题,并突出强调“标准、融合、创新、协作、应用”五大关键词。从本次论坛的指导和主办单位阵营,以及参会嘉宾来看,可谓整合了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也决定了本次论坛的高规格和高价值,并预示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走出一条诸多环节在统一标准之下,共同参与、协作创新、融合应用的发展道路。

本次论坛精英荟萃,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和嘉宾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建筑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戴博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戴海波,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嘉骏,上海浦东新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泉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涂国身,赛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玲玲,以及来自其他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中国电信、华为、浪潮、思科等企业代表共300余人。

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住建部节能建筑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分别从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试点情况为大会做了报告,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以《紧扣主题、融合发展》为题,分享了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从前沿技术和战略思考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新城建设的构想;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首席战略官曹国辉从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角度,报告了CSST建设智慧低碳新城的思考与实践;赛伯乐投资CEO朱敏在报告别谈到了培育围绕智慧城市的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副主任顾德道、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等来自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在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也从各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智慧城市尚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而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的探索,迫切需要产学研用等各方协作创新。基于此,为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协作与完善,在本次论坛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战略合作;同时,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全球合作,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法国知名高校Institut Mines-Telecom也在本次论坛上签署了智慧城市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为促进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圆桌互动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戴博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软件研究室副主任袁媛、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研究院院长龚灼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了以国际化、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联盟模式,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令人受益匪浅。

本次论坛还有两大亮点,一是隆重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这是继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筹)在2011年7月1日正式率先《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后,经过实证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完善后的最新力作;其二是正式发起了成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应用推进联盟的倡议。

谈到本次论坛的成果,本次论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主办机构权威,与会人员层级高,内容丰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和高度重视,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角度深入探讨了打造智慧城市的新战略、新思路、新模式,使人深受启发、信心倍增,本次论坛必将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