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2-05-24 23:2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第1篇

认识各大类岩浆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它们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学习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加深对沉积作用的理解。通过鉴定初步认识常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积岩。

通过实验了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变质矿物和变质岩类型,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

通过对未知岩石标本的鉴定,达到复习和巩固对三大类岩石特征的认识,了解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的一些主要区别,进一步掌握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

二、预习要点

岩浆岩的常见造岩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概念。

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岩石的构造与结构;各沉积岩类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矿物;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及其代表岩石。

三、实验用品

标本:

岩浆岩: 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正长岩 、闪长岩、辉长岩 、橄榄岩 、 花岗斑岩、流纹岩 、金伯利岩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砾岩、粗砂岩、细砂岩、豆状灰岩、生物灰岩、粉砂岩、页岩、油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豆状灰岩、白云岩、波痕、泥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结核等。

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纹岩、矽卡岩、角岩、混合岩。

工具:小刀,放大镜,稀盐酸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主要分类及分析

(1)岩浆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岩石的颜色上来说由肉红色--灰白色--黑色变化。

结构上来说,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而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

(2)沉积岩:

由于组成沉积岩的矿物都是经过了风化和搬运,所以一般来讲每种沉积岩在成分上相对较简单。沉积岩的划分就是根据成分划分的,泥岩、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砂岩。所以沉积岩就以某种成分为主(如以泥质、或以石英等)。

构造上沉积岩一般都呈现层状构造。当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话可能见不到层理而是块状的。

沉积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物的出现。尤其在碳酸盐岩里面贝壳等生物的出现很普遍,这是一大鉴别标志。

(3)变质岩:

第2篇

关键词:科学;观察;猜想;实验报告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做到这些我本人任务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注重科学实验中的科学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太阳系的家族中,冥王星是一位姗姗来迟的小弟弟,它的发现和命名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佩西华尔?洛费尔认为,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误差是由于受到一颗离太阳更远的未知星体的影响。并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轨道,最后被年轻的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因为有前面《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课做基础,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三、按照学生情况设计实验过程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二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四、注重科学实验中实验报告真实性与规范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实验汇报是学生发现事物本质、科学真谛的必要途径。实验汇报力求做到“”。

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让学生解剖油菜花,发现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单上雄蕊的数量有的小组填的是6,有的小组填的是5或4,汇报时同学们就雄蕊的数量产生了争论,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没有马上把正确的数量说出来,而是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几朵油菜花,说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与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有6个雄蕊的油菜花开的很好,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了。我又提醒学生观察这几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说:“只有5个或4个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来是有6个雄蕊,是后来掉了的。”我听着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总结说:“植物的花担负着产生种子、繁衍新生命的任务。花朵传粉后,雄蕊的任务已光荣完成,这时花朵枯萎,花瓣、雄蕊凋谢,植物把更多的营养提供给果实,使果实长得更好。”学生很高兴,觉得收获很大。

五、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第3篇

关键词:实验准备;自主设计;活动延伸

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小学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入门和基础概括,而实验是探索自然学科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各个步骤中,学会观察和提高证据意识这一步,最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让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科学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科学实验开展的重要性,总结了小学科学实验开展的有效措施,保证科学课程教学彰显实效性。

一、充分的课前实验准备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开展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课前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完善设计。第一,要准备好学生的情况。开展实验教学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的实验中,教师明白学生会使用烧杯和玻璃搅拌棒,就不用增添这部分实验用具用法的讲解。反之就要重点强调具体的用法。第二,要准备好教材重点。了解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班级、季节灵活处理教材,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第三,准备材料。材料的准备必须要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准备全材料的同时对于安全性材料也要考虑充分,例如进行“热传递”实验时要准备一些烫伤膏,在用酒精灯时就要准备灭火装置等。另外,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物的营养”实验中,老师只负责准备铁架台、托盘等器材。而其他食物材料等可以由学生分小组准备。

二、实验活动的自主设计

科学实验活动不是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最后得出必然的结论,而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考虑如何完成实验,实现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溶解第六课“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节课,教师与同学共同了解教学内容之后,可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制定一杯水50 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学生的方案设计往往存在不足,教师可以帮助进行完善。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果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一杯水5 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生讨论20分钟

生汇报:A不能一次放入太多,否则会出现错误,我们准备逐步地放入,用天平称量出来的食盐。

B我们组认为一勺一勺地放入就可以了,记录有多少勺,最后再称重量。

教师补充:我们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

生:水;烧杯;盐;笔和纸;天平或弹簧秤。

教师补充:放入的每一勺的多少要尽可能平均,同时要记录好友多少勺,并仔细观察是不是达到难以溶解的情况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验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多的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科学探索的精神,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要求的。当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都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要设计好环节,重视准备工作的开展,保证能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

三、实验活动的有效延伸

科学探索不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的,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延伸实验活动。例如:教学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三年级上册的“观察蜗牛的运动”这个过程如果在课堂上进行耗费时间同时效果也不理想,学生往往会有兴趣玩弄蜗牛,而不会认真观察。因此,可以设计课外的实验观察活动,组织学习小组在课后观察蜗牛的运动,然后编写实验报告,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并通过绘画、编写小故事等形式来丰富实验内容。实验活动的有效延伸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够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有持续的科学探索积极性。

上文是笔者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述之,科学活动是一种求真活动,科学必须用事实说话;科学结论必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探索离不开实验活动。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实验前的准备,鼓励师生共同探索和设计实验内容,并尝试延伸实验活动到生活之中,实现科学实验对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伟臣.提高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实效性的探索[J].中国教师,2012(23).

第4篇

关键词: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科学教学就在于适应这种需要,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以下是我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产生问题”。如在教学《哪杯水更热》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上课,就为学生准备了两烧杯同样多、但温差很小的热水(杯子上方还飘着白气),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试一试杯子的外壁,感觉到了什么?仔细体会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从对体验结果的争执转移到寻找问题的办法上来。有的说用手仔细摸,有的说喝一口感觉一下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寻找了众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互相指出对方方法的缺点。大家认为用手摸会有误差,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分歧,在争执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

在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中,首先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点,更加全面地去感知事物再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科学课上,让学生运用理论作指导,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引导学生回到现实中来,在操作过程中都是活生生的事物,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用得上,然后转化成形象生动具体的内容。在科学课中要注意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教师的实际示范,既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视听手段结合指导,手把手的教学,把每一件作品的要求讲清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力求富于趣味性,寓乐于教,以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112―01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要开展好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演示实验能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演示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也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的分组实验时,我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尽可能地多去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的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三、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做,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3.明确观察任务。只有明确了实验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4.明确实验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 探究 开放 转变观念 体验乐趣 增长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下面就本人多年来在科学课上的一点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如何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儿童具有共同的独立的能力,渴望了解他们生活周围的更多事物是一种天赋的好奇,他们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和天赋,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有助于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使获取知识能力他们的自觉行为。

传统的科学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争辩、去研究、去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和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如讲《摩擦力》一课,我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从平时经常玩的“在地上拉着玩”的游戏中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适时提出问题:穿什么样的鞋、在什么样的地面上比较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感觉有什么不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学习“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我给了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小组共同形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不断地巡视,时而是指导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领路者。在实验方法的采用上,孰优孰劣,我并不表态,而是更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实验完毕填好实验报告后,各小组轮流汇报实验结果,其它组可提问、反驳、赞同,使全体学生在积极浓郁的探究氛围中达成一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小科学家”。

因此,在学科实验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主张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是重中之重。因为科学教学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索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教师应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科学家”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

二、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空间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新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动手、动脑,使学生能独立地、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中,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元性,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磁铁》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桌上的材料玩一玩,磁铁有哪些本领,看谁发现的多?”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做起实验来。有的同学用磁铁吸起了许多小铁钉,而且小铁钉连着小铁钉;有的同学把大头针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用磁铁隔着玻璃和水把大头针吸出来;有的学生利用学具中的硬纸板、铁垫圈、棉线等,设计了“小猫钓鱼”“蝴蝶飞舞”的游戏;还有的同学发现两块磁铁能做“推、拉”的游戏。在汇报“发现”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他们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会出现“斥、吸”现象。为学生们创设了思维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行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

第7篇

一、 挖掘材料内涵,高效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中,老师们都会精心挑选一些实验材料,精心组织活动等,确保实验现象的明显,学生活动有序,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同样的材料,却上出了不同的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却大相径庭,其问题就在于教师对实验材料的挖掘和理解上。对于实验材料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学问,创造性地对这一资源进行整理、组合,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结构性,能够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的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思维,使教学目标更加丰实。

1.用好材料,使问题指向具体、明确

科学探究的问题哪里来,一些实验现象就是问题的来源,问题是组织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连接,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并明确地指向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灵活使用材料中的资源来引发探究问题不乏为好的举措。

2.用好材料,使教学目标丰实

在教学《毛细现象》一课中,一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纸巾、布条、粉笔、玻璃片四样材料,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发现了水能沿哪些物体爬升,并用放大镜观察了材料的特点,发现纸巾、布条、粉笔上有小孔,而玻璃没有,并解释出毛细现象原因,从而教师小结什么是毛细现象,这堂课表面看起来热闹,其实比较常规、平淡。

另一位教师则挖掘了材料的内涵,进一步提出问题:水不能沿着玻璃爬升,但你能不能让水沿着玻璃爬呢?学生通过实验,找到了很多方法,把两块玻璃合在一起的,把布条贴在玻璃上的,等等,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出来了,而且还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缝隙,学生在活动中对毛细现象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用同样的材料进行实验教学,却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教法对教材和实验材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准确找到了材料之间的联系,加以整合,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完善,呈现出一堂精彩的科学实验课。

二、 捕捉学生资源,凸显实验教学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一个鲜活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的对话与对流,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随时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捕捉,并呈现资源,机智有效地进行处理。

1.善于发现实验教学中的“亮点”

在操作和交流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同样的实验会出现不同的现象,稍有不慎这些资源就会流失,如果能够及时捕捉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加热和冷却》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大部分学生都发现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时,液柱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而把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面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资源,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事实,并有效地去利用它,于是我及时鼓励和表扬了学生观察细致、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来这个实验除了显示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外,还隐藏着热传递现象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讨论积极,把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运用起来,思维能力得到了体现。

2.及时发现处理学生的“错误”

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如学生实验中操作中的错误、实验报告中与众不同的数据……这些学生的问题资源可以把它呈现出来,进行分析与利用,会更加有价值。如研究水的表面张力时,可以让一位学生演示如何在硬币上滴水,其余学生观察操作是否合理,在学生的交流中掌握了操作中应当注意的地方。在摆的研究一课,一组学生在研究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是否有关的实验报告中,角度小的摆,三次分别是18、18、17,角度大的为19、20、21,而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这当中显然有很多问题,全班学生对这一问题资源进行了分析,最后这一组的一个学生说了,我们的组长改数据了,角度大的时候我们第一次也数到18次,组长认为我们肯定数错了,他认为摆得应快一些。这中间学生表现出为了迎合自己或教师而不尊重事实的情况,利用这一资源,我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促进他们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很美妙的。

第8篇

一、在教学设计中就要融入人文教育知识

(1)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人文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出发点,对于科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小学科学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搞清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目标的制定中要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目标导向。

(2)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小学科学和学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小学生而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民主的交流,达到心灵的统一,并做到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缺点要包容、指导改正。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共同学习。

(3)鼓励学生去经历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要以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渠道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设计教学就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面对真正的科学研究,像科学家那样“真枪实弹”地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科学研究,提高科学能力,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

(4)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科学。科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是每个人的事情,包括学生都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生活化,我们要引导学生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在课堂上把教学生活化。

二、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1)科学教学以身试教。传统的科学教学是以教师的言教为主,但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只是说得天花乱坠是不行的,要以自己的行为举上来影响学生,做到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得体,对学生有一个好的示范。如在科学实验时,有的教师不注意就会把用过的实验材料乱扔,也有的在实验时丢三落四,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在做实验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好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严谨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验时要做到有准备、有顺序、严谨、精细。

(2)教学要打造民主的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民主,蹲下来教科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如学习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浇水太多,有的同学就提出反对说不能浇水太多,于时两个学生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不要批评他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做实验。教师没有制止任何一个人,而是用事实说话,用做实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3)要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遇到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有时学生的一句话也可能给教师形成一定的启发,并把这种启发反馈给学生。所以,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养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发现并捕捉这些信息,从而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

三、对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

(1)对小学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不但要沿用以前的评价方法,如测验、作业、实验等,也可以采用小发明、学习态度,实验报告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可以检测学到的知识是不是能熟练地运用于生活当中。

(2)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小学科学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如是不是创造性的学习、对科学有没有创新能力等,这些可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他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创新精神,有没有小小的奇思异想,重点评价学生“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这些都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把人文教育的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在学习中把科学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的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能力,成为合格的人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树红.“问”活科学课堂[J].山东教育,2009(13).

[2]刘海霞.四步实验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

第9篇

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教学中,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在却问题多多。据了解,目前一种通用的做法是选用部分理工科大学本科层次基础实验的方式,但问题是现有的针对理工科学生设置的实验项目并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有些院校干脆在相关课程中去除了实验部分,以求教学简便。因此,探索建设和完善适宜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理科实验开设方式,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考虑到小学教育的特点,具备宽广、全面、具有整体性特点的基础知识储备,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需的。如果将各学科的知识过分专业化,则不符合实际需求。由于学时所限,即使是本科层次的学程长达四年,也无法保障在十分宽泛的知识基础之上再趋向精深,达到专业程度[1]。因此,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加强综合性建设,以各学科专业知识为核心,注重学科知识体系间的联系,适度拓展学科课程内容,坚持师范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的是,这种综合并不是许多学科课程的大拼盘,必须是各学科课程的内在整合[2]。因此,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理科实验应把目光放宽广一些,认识到各学科的实验只不过是自然科学实验的一个有机构成。可以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一种理科整合型实验,其特点是:一方面要把各个实验项目置于自然科学实验的大背景中,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一般来说可立足于各学科本体,覆盖到其他学科,灵活应用各学科内部知识,较大跨度地调度知识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能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特色,寻求学生最易于理解、最生活化、最靠近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借助于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与技术制作活动,加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3]。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整合型实验开设实例介绍

(一)教师设置的实验课题

实验题目:测量给定导体的电阻率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实验要求和说明:(1)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充分收集相关实验资料(物理和化学方面)。(2)参考实验室现有实验器材配备,从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方面全面考虑后制订出实验方案。(3)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中的具体情况修正实验方案。(4)可着重在实验报告中阐述本小组在实验中的发现、思考,对实验的改进要有自身特色。待测导体:一卷漆包线。

(二)一学生小组的简要实验过程

1.实验方案设计。该学生小组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是先测出该导线的电阻率,再从电阻率出发分析其化学成分。依据电阻率计算公式ρ=RS/L,其中的导线长度L可由米尺测出,导线截面积S可由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后计算得出。另外,考虑到导线电阻R很小,从实验的简便性和误差方面考虑,可用伏安法(安培表外接)测量。

2.初步物理实验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该学生小组在实验室选取相应实验器材连接好测量电路后,发现通电后安培表无示数,经检查发现是导线外面涂有绝缘漆。用小刀刮干净导线两端后再接入电路,通电后经测量,所得数据如下:L=0.99m,D=0.892mm,U=0.1V(0-3V),I=1A(0-3A)。代入计算公式得ρ=(U/I)π(D/2)2/L=6.31×10-8欧•米。对比电阻率表,没有发现与之相对应的材料。再经仔细检查待测导线后,学生小组一致认为这是一条涂有绝缘漆的铜线。但铜的电阻率为1.7×10-8欧•米,与实验结果相差数倍。经过再次测量,所得数据与以上基本相同;再检查电压表和安培表,其读数也正常。因此,学生小组推测该待测导线的化学成分不是纯铜,因为如果掺入别的金属,对电阻率影响应该很大。

3.初步化学实验。经学生小组讨论,认为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帮助检测以上猜测,如果是掺杂有其他金属的话应该很容易通过化学反应观察出来。实验目的:检测导线的化学成分是否为纯铜。实验原理:用铜和浓硫酸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实验用品:导线(已刮去绝缘漆,切成小段)、浓硫酸、纯净水。实验现象预测:因为CuSO4溶液为蓝色,若只生成蓝色溶液和刺鼻的SO2气体,证明导线为纯铜;若还有其它生成物,则导线中应该有其它金属成分。实验结论:导线的成分中有铜,但反应后沉淀在下层的黑色小颗粒和灰白色小颗粒的成分有待进一步检验。

4.进一步化学实验。学生小组认为,若导线化学成分为纯铜,则沉淀的生成物应该也是铜的化合物,而铜的化合物中为黑色的只有CuO。学生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际上分成两步:Cu与氧化性强的浓H2SO4接触,表面部分被氧化为CuO。Cu+H2SO4(浓)CuO+SO2+H2OCuO再与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综合两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因此可以推断,因反应未彻底进行,所以CuO未能完全与H2SO4反应,则黑色小颗粒最有可能是CuO。经查碱、酸、盐的溶解表,沉淀的灰白色物质若是铜的化合物,则有可能是因为水少形成结晶的CuSO4晶体。

5.进一步物理实验。学生小组回过头再次认真检查测量电阻率实验设计,发现问题应该出在选用的铜线电阻太小,经计算其电阻约为0.027欧,若电流为1安培时,电压只有0.027伏。对此学生小组对测量电阻率实验设计做了相应的改进:(1)将J0408型直流电压表换成J0403型直流电压表,用直流1V档读数来减小读数误差;(2)增大铜导线的电阻,选用了一条2米长,直径0.5mm的漆包线;(3)因为铜导线的电阻较小,电路中电流较大,为防止导线发热产生影响,把电流控制在2A之内和控制好通电时间;(4)为防止接触电阻的影响,导线两端和接线柱紧密接触上。采取以上改进措施后再进行实验测量,所得数据如下:L=1.96m,D=0.5mm,U=0.32V,I=1.8A,代入计算公式得ρ=1.78×10-8欧•米。至此实验基本取得成功。

第10篇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一)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对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管理、配置与使用进行了自查。

一、实验室建设。

1、小学科学实验室设置与用房。

我校有科学实验室一间,其内放置了实验器材与设备,也做保管室用,各班教室也可用作实验室。(6分)

2、实验室内部设施。

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台,学生实验桌凳18套,供电到室,仪器柜数量合理,内部设施已达标。(6分)

3、安全设施和措施。

实验室内配有灭火器,具有防潮、防水、防腐、防尘、防盗、等设备。(4分)

二、实验室配置。

1、教学仪器不齐全,有破损。(4分)

2、实验人员无实验员培训合格证。(3分)

3、学校每年安排实验教学的专项经费,且占有合理的比例,每学期没有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消耗品的补充计划,所有仪器设备由正规渠道采购,质量可靠,无“三无”。(4分)

4、自制教具达一定比例。(4分)

5、实验教学仪器不齐全。(4分)

三、实验室管理。

1、档案材料不齐全。(2分)

2、实验按用、管、配、建程序,全面确定学校各功能定位,落实设施、设备、装备不同规格的配套教学仪器,各室做到经常清扫通风。(3分)

3、实验教学仪器及药品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有所欠缺,对现有的仪器、器材能做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2分)

4、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对简单的仪器有一定的维修能力。(2分)

5、所有仪器均按规定摆放。所有仪器均入柜,大下、小上,重下、轻上,高后、低前等。仪器正放、平放,仪器没有堆放。而且所放位置是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如照得到,就用窗帘遮住。室内做到一用一扫,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须防潮的做到防潮。存放的仪器,保持了成套性、完整性,同类仪器放在一起,同一仪器的主件、附件、零配件放在一起。(4分)

6、实验室内,管理制度,学科实验一览表上墙。(3分)

四、实验室的使用。

1、实验教学普及率均有90%以上。(30分)

2、各种表册齐全。(5分)

3、实验教师有参与上级规定的培训及学习。没有获奖记录。(3分)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系统性的工作,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求得创新,在改革中求得发展,我们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努力改进我校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同时敬请领导指导。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二)

实验室工作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实验室工作,在上级部门及中心学校领导指导下,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室各项预定的工作目标。自评得分为95.5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健全 责任到位

为使实验室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建华 杨有国 副组长:徐光成 成员:陈中云及科学教师,同时,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职责,组长负责实验室建设工作,副组长负责指导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成员负责具体的实验教学及日常实验室管理工作。

二、实验室建设规范达标

去秋,我校在多方争取下,在上级支持下,建起了一座标准化实验室,有64座,配套实施齐全,建设经费完全由公用经费支出。实验室教学仪器配备齐全,其费用及易损易耗品德补充费用均纳入公用经费支出范围。

三、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

1、实验室工作规范化

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实验管理规则。如实验教师岗位职责、仪器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赔偿制度并张贴在墙,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都能严格按以上的制度执行。教学使用时都有进出登记。我们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注意做好危险药品的保管工作。注意防火、防水、用电安全。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对公用物品进行维护,坚持了勤俭办学的原则。

2、仪器管理有序化

实验室管理有序,每个柜都有反映内容的目录卡,帐物相符、物卡相符、帐物卡相符。期末清点仪器设备数目,检查损坏程度。

3、教学仪器维护、保养经常化

根据仪器不同的要求做好通风、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工作,生物标本采取防潮、防鼠、防蛀等措施,对损坏的仪器及时维修,及时做好损坏维修记录,使实验仪器处于可用状态。经常教育学生要积极实验,勤俭实验,保护仪器,尽量不浪费;我们还教育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程序,防止不必要的损坏,杜绝实验事故。

第11篇

误区一: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应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为了应付考试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误区二:怎样做实验?按预先设计好的填充式实验报告来做实验,按教材要求事先设定的方案来做实验,按实验考查要求来做指定内容的训练实验。由于时间和条件上的限制,在黑板上,教师画图分析,学生听着“做实验”,在讲评中,让学生根据图示要求,看着“做实验”。不是基础教学为实验教学服务,而是实验教学为应试教学服务。误区三:做什么样的实验?近年来小学科学进行统考或抽测,但试卷毕竟是书面书写的,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因而应付考试式的实验大量存在。所以,教师学生只做考试能获高分的实验,而少做演示实验、家庭实验,不做与考试无关的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改进实验教学的对策

1.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素质

(1)强化理论学习

首先我们科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新一轮的课改:明确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实验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专门人才,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全体,耐心细致地指导,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做起,促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

备课组教师应对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评课等各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整合备课组教师的资源;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精心备好实验课,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

2.改进实验教学的措施

(1)优化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的探究性是探究的科学和探究的教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探究过程。科学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其教学过程也应当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学中的实验正是给学生提供感性知识,使他们经过探究形成理性认识的极好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把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创设探究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索性的实验问题,激励探究动机,明确探究目标,引发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当好引导者,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验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索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验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设计生活化的小实验

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教师要突破唯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已有或正在进行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设计生活化的小实验。如:生活中用漏斗倒某种液体,一下子倒不进去,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怎么回事呢?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有个小朋友,很想喝糖水,你们能不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让他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献计献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景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感兴趣了。

(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边学边实验,则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获取知识,体验发现真理的过程会感到其乐无穷。例如,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钻木取火,研究磁铁的磁极,杠杆平衡,点亮小灯泡等等。在实验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动机,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以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4)自制仪器开展实验

第12篇

【关键词】 探究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当今社会己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爆炸”,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使思维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即探究性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简述本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所做的一点尝试。

1.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过去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实验操作的指导,学生虽有热烈的情绪,却缺乏冷静的思考,从现象直奔结论,思维活动简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性的理解,在学生真正经历了一次创新思维的开发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比如对固体热传导的本领是不是都一样这个问题的研究。有的同学用凡士林把火柴梗粘在木棍、筷子、塑料尺、铁丝、铝勺的柄上,再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看粘在哪种材料上的火柴梗最先掉下来;有的同学把木棍、筷子、铁丝、铝勺放在火上烧,看谁最先开始烫手;还有的同学把他们都放到热水杯了,摸摸另一头是否发热等。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还有学生提出,所用的材料长度应该一样长,否则由于热传导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这样一来,学生创新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在指导和审查学生的设计方案时,不要轻易否决学生的设计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允许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自己去体会方案中有哪些不足。

2. 自行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实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检验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过程,又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合作精神的过程。教师在实验中应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实验环境,在实验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的态度而不只是实验结果。要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合作,积极讨论,勇于寻根问底。

如对固体热传导的能力是否相同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实验方案的实施之前,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在当今最前沿的科学领域中,其研究大多是由很多科学家互相合作完成的,比如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就是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承担的,同学们也应该互相合作。

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有的同学负责组装器材,有的同学负责实验操作,有的同学负责记录,为汇报实验现象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可有的小组成员之间你争我抢,分工不明确,反而使的原本能顺利完成的实验受到了耽搁。

另外,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意料不到的事,这时就要求教师能设身处地的和学生共同合作,做学生自行探索的朋友、助手,同学生商量,促进学生思考,而不能向学生“奉送真理”。如进行热传导的特征的实验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现,粘在铁丝上离火焰最远的那根火柴梗是第二个掉下来的,其它的火柴梗都是按照离火焰的远近,依次掉下来的,他们讨论后觉得不正常,产生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讨论,并回想设备的组装过程及实验过程,最后他们发现是因为粘最后一根火柴的凡士林太少了,轻微的一点震动,它便掉下来了。重新装配仪器,获得了正确的结论。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及时思考并解决遇到的问题,那么收获就会比做出正常现象的同学还要多。

3. 汇报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报告

由于实验方案的多样性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多样性,有的现象利用学生现有知识即可解释,但有的现象需要学生互相探讨或查阅资料才能解释,这就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由于实验现象的多样性,也使学生必须自己设计实验报告,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