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22:3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姐弟情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3年7月的一天,正逢小筱月珍的生日。王盘声不顾当天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更不理小辈们的劝阻,前往位于老城隍庙附近的老年护理医院为姐姐祝寿。刚进病房,只见姐姐被带子固定着坐在轮椅上,正对着房门等候弟弟到来。王盘声不禁老泪纵横,蹒跚上前,姐弟四目相视、双手久久紧握。王盘声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没有姐姐,就没有我王盘声!”此刻情景,让周围他们的子女、学生潸然泪下。
姐弟两人,都姓黄。小筱月珍原名黄根林,后随筱月珍学戏并传承她的“钢派”唱腔而改名小筱月珍。王盘声原名黄盘生,沪音“黄”、“王”不分,当年剧团写水牌的先生嫌“黄”字笔划多、书写麻烦,就三横一竖了事。成名以后,王盘生以“金嗓子”闻名,自己觉得“声”比“生”更具魅力,于是又改成“王盘声”。
姐弟二人从孩提时就跟父亲黄增福来到上海,帮着东家看管天潼路慎舍里的房产。姐姐十四岁拜前辈琴师杨洪声为师学习申曲,两年后进入筱文滨、筱月珍组建的“文月社”。她聪颖好学,加上天生的钢嗓好喉,很快得到两筱的认可。旧时拜师学戏,班社只供学徒吃住,不但没有工资,还要白唱三年。为了资助弟弟读书,姐姐将每次唱堂会得的两毛赏钱,攒起来交与父亲。但是杯水车薪,弟弟读到五年级时,因为无钱以继,就辍学回了苏州乡下。回乡那天,十五岁的姐姐就在苏州河边的小船上,塞了块把钱给弟弟当盘缠。三年以后,弟弟重到上海,原来他在姐姐的影响下有了“开口饭”的念头。
1937年的小筱月珍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唱戏小有名气。她带着弟弟来到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滩簧先生陈秀山家中,送上拜师帖,递上两块大洋,点上香烛,让弟弟磕头拜师。从此弟弟踏入师门,很快与姐姐同在文滨剧团开始了漫漫申曲之路。
王盘声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一次,师傅叫师兄操琴,他亲自点板,让王盘声唱一曲开篇。这下着实吓坏了王盘声,只见他憋得满脸通红,直咽口水,师傅见状赶忙降低规格,让王盘声唱两句即可。可王盘声两目盯地,急汗淋漓,发不出音,吐不出字来,这下让围观的人们大为失望。有一位仁兄还扬言:“哟,这小家伙要出道,起码要到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不料此言竟成了王盘声成名的终生动力。
王盘声一口苏州土话,连上海话都说不准。姐姐急了,一字一句予以矫正。见弟弟上台手足无措,姐姐又耐心教他“手眼身法步”。在姐姐的培养下,弟弟放大胆子去郊区演出。临行之前,姐姐特请裁缝做了两件绸长衫、一顶瓜皮帽和一双镶鞋――这就是王盘声从艺后的第一套行头。
在文滨剧团,姐弟俩对申曲从不懂到懂、从不熟到熟,直到成为名旦生角,他们对筱文滨、筱月珍的厚爱感激不尽。在长辈的撮合下,姐弟后来分别成了两筱的儿媳和女婿。然而,文滨剧团人才济济,王盘声虽已有了一定的演艺功底和舞台经验,但始终当着“七客一过路”(七客:吃客、茶客、客、看客、贺客、吊客、赌客。一过路:过路人)这样的龙套。1944年剧团分流,王盘声才开始演起主要角色来。而此时的姐姐,早已是沪剧“名旦”之一。姐弟搭档的第一部戏,是《母爱》。
由于少年时期得到姐姐的资助,王盘声念了点书,在申曲界便以“秀才”闻名。旧时的艺人,大多是文盲,他们对唱词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词涵字意。王盘声却不然,他不但能了解唱词意思,且对旧的唱词作了去糟粕、存精华的改革。经他改动的唱句更具文学性,唱来朗朗上口,深得申曲艺人的赞誉。比如曾轰动上海滩的《志超读信》这段唱词,原设计是女主角李玉茹在病床上唱,男主角汪志超则呆呆站在台角看信。这段情节是全剧的部分,这般演来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冷场,同行纷纷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王盘声采纳了扮演李玉茹的姐姐的设想――信由汪志超来读。于是他躲在后台,用了几天工夫将原来八句唱词扩编成了百来句。此信经他唱来,感人至深,让全场观众屏息侧耳,噙泪注目。当“志超不能负情义”唱罢,雷鸣般的掌声夹着泪花顿时飞扬起来。如今,剧场和电视电台依然在演出和播放这个经典唱段,“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上海乃至江浙一带的戏曲爱好者无人不晓。
1955年,沪剧名家联袂演出名剧《雷雨》,小筱月珍和王盘声分别饰演鲁妈和周萍。王盘声的角色无人敢争,而小筱月珍排在石筱英之后,成了B角。因此现在听到的《雷雨》录音,只有石筱英的那个版本。此时王盘声和他的“王派”唱腔已如日中天,有“十生九王”之美誉。小筱月珍也被公认为筱月珍“钢派”的最好传承人。
王派与丁派、杨派的结合,向来被观众誉为“黄金搭配”。只是因为他们分别属于不同剧团,互相合作的剧目屈指可数。于是有人认为,真正的“黄金搭配”,非小筱月珍和王盘声莫属。确实,姐弟二人几十年来潜心整理传统剧目达百余部之多,其中最为经典、传唱至今的有《母爱》、《大法官的私生子》、《连环记》、《陆雅臣》、《玉蜻蜓》、《碧落黄泉》、《风流英豪》、《断线风筝》、《雷雨》、《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金银花开》等大戏和大量的小唱,王派、钢派珠联璧合,流传广远。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台请姐弟二人在荧屏上合演《雷雨》。小筱月珍了却了二十多年的“鲁妈”之梦,而王盘声通过饰演周朴园,也过了一把老生的瘾。小筱月珍的唱腔爽朗朴实、遒劲刚健,只要一开腔,台下便掌声一片;王派音色甜糯、潇洒飘逸,易学不易唱,因此尽管王派习者众多,但佼佼者仍少。王盘声曾说:“我感到内疚的是,这么多人来学王派,却是‘一沉到底’,王派‘害’人不浅啊!”他的意思,是希望后生们不要盲目学习自己,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1、剧情简介
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中的姐弟俩,原本关系冷漠疏离,但在父母车祸离世后,面临抚养弟弟还是追求个人独立生活抉择的姐姐,重新意识到了亲情深处血浓于水的意义。
2、《我的姐姐》是殷若昕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遥源、王圣迪特别出演的温情电影。该电影讲述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亲情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看点提示:本书由十四个精彩的故事组成。在这些故事里,各式各样的魅力女生魅力登场, 新新女生新新主张让你开怀感慨。在作者行云流水又奇妙丰满的文字里,所有的不如意最终 都转换为一个满足的音符,所有的叹息都凝固成一朵释然的微笑。年轻真好,相信我们都会 有还算不错的结局。没来得及学坏,就可以这么一路地年轻飞扬下去。
《忧伤兜兜转》(一个骑士男生的女孩路线)郁雨君/著定价:14.00元
看点提示:杰潘是个善良热情而冲动的都市男生,他像骑士一样游走在不同女生不同人物中 ,他遭遇了一群心灵有隐痛的人物:退役运动员的滑板男孩、心力交瘁的老闻香师、昆曲班 的退学女生、一意孤行追梦的外乡女孩、与以前判若两人的老同桌,杰潘以奇妙真诚的方式 融入到他们的喜与悲中,发生了一段段此起彼伏、有情有义、浪漫而忧伤的纯真传奇。不少 一 路追随这个偶像男生的"死党读者"的评价是"假如上帝多造就几个杰潘,就能造福更多一 点的忧伤弱小的女生了。" 本书以不同的故事场景串起一条主人公的城市漫游路线,在读 者面前仿佛摊开了一张很都市、很上海、很少年也很感性的成长地图。
《同桌冤家》(一对男生女生的幽默派对)伍美珍/著定价14.00元
看点提示:乖乖女生罗洁和坏坏男生惜城似乎天生一对同桌冤家,他们笨笨、他们闹闹 ,他们冒失、他们骄傲,他们时时心血来潮地异想天开,容易兴高采烈也容易垂头丧气…… 他们和其他同学、阿呆、肥仔都是单细胞的一群,个个清澈见底,超级乐观。明亮的无 厘头幽默、憨态可掬的人物、原汁原味的校园友谊,让你陷入青春色彩的爆笑。
花衣裳幽默版(一套三本 伍美珍/著福建少儿出版社2003年9月推出)
《姐弟反斗星》(一对孪生姐弟的生活故事)定价:?元
小米、小弟,两个普通的名字,一对普通的孪生姐弟。同在一个班级,拥有不同的性格、死 党和各自的"隐私"故事,却有着共同的生活场所--课堂、家庭。所以两人时常碰撞到一 起,口角、矛盾和阴谋诡计不断,而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手足之情深。
《猪豆木木》(一对男生女生的美味故事)定价:?元
单细胞的女生猪豆酷爱美食和童话,很容易就喜欢上帅哥。她的邻居兼死党木木温厚、善良 ,正在烹饪学校学习。猪豆在遭遇一系列情感困惑的过程中,总有木木和他做的美食在默默 地支持着她。11个系列故事,美食、童话、友情、情感在故事里不停地穿插,使阅读也带上 了色香味俱全的诱惑和美感。
2.以真诚为半径,用尊重为圆心,送您一个中秋圆圆的祝福愿:爱您的人更爱您,您爱的人更懂您!好事圆圆!好梦连连!预祝中秋快乐,月圆人更圆!
3.兔年中秋就来到,月宫玉兔送祝福:玉兔蹦蹦,五福相送;玉兔噌噌,好运临门;玉兔跳跳,福星高照;玉兔扑扑,幸福一路;玉兔看看,快乐永伴。
4.八月十五中秋节快到了.送你一个月饼,含量成分:00%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
5.中秋佳节,月饼可以没有,但是短信不能没有,短信可以没有,但是祝福不能没有,祝福也可以没有,但是你不能没有,团圆佳节,期待你早日归家!
6.中秋就要到了,祝福的信息将塞满你的手机,我及早准备,提前表表我的心意,祝福你有的运气、的福气、最真挚的情谊,事事都大吉大利。
7.愿中秋佳节:春风洋溢您、家人关心您、爱情滋润您、财神宠幸您、朋友忠于您、我会祝福您、幸运之星永远照着您!
8.佳节又到中秋,月亮照在当头。举杯饮尽美酒,幸福填满心头。饭后上街走走,一家欢喜无忧。中秋快乐,事事顺心。
9.如果我有一百万,我将送你,我有一百万吗?没有,所以我只能用一毛钱发个短信,用真心祝福你中秋节假日愉快!
10.秋高秋爽秋日恰逢双节,花好月圆今宵再度良辰。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是我问候万千,倍相思,只祝你如意有佳!
11.祝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得脸圆圆,肉鼓鼓,都像无锡大阿福!
12.花香好月圆好中秋真美好,身体好事业好生活更美好。中秋将至,祝您工作顺心,生活舒心,爱情甜心,中秋开心!
13.秋高秋爽秋日恰逢双节花好月圆今宵再度良辰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是我问候万千倍想思只祝你如意有佳!
又是一位知名女歌手,又是一场姐弟恋,年轻的凯文·杜兰特也没有逃得出许多NBA球星恋爱的俗套剧情。尽管没有正式公开,但是刚刚从总决赛铩羽而归的杜兰特情场得意似乎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了。当然,阿杜几个月追求的对象并不是他之前想喝其洗澡水的心目中的女神斯嘉丽·约翰逊,而是黑人女歌手拉托雅·拉吉特。
恋情的曝光是因为当美国“梦十”队在拉斯维加斯训练时,有人拍摄到了杜兰特与拉吉特在酒店共进晚餐的照片。如果说与女孩进餐还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么之后两人在社交网站上互相示好或许能让他们的关系进一步明朗化。在拉吉特的社交网站页面上,标注了8张自己喜欢的照片,这当中,有4张来自杜兰特灿烂的笑容。而在杜兰特的主页上,也挑选了7张拉吉特的照片作为展示。这一次,一脸稚嫩的杜兰特是真的告别单身了。
或许单独提到拉吉特的名字会让你感觉有些陌生,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由碧昂斯等几位女歌手组成的真命天女合唱团中,拉吉特正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1981年出生的拉吉特如今已经31岁,比杜兰特大7岁之多。同样身为歌手的父亲从小就用专业的方式栽培着拉吉特,五岁时它已经担任起当地教堂唱诗班的独唱角色了。在带着出色的唱功进入小学的同时,拉吉特结识了碧昂斯。1993年,她与碧昂斯、罗伯森和凯利罗兰组成了影响~代人的女子团体Girls Tyme,乐队经过了三次更名后在1997年签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才变成了今天的被世人熟知的真命天女(Destiny’s child)。拉吉特凭借着火辣的身材、优秀的歌舞技巧和出色的创作才华,人气并不输于碧昂斯。真命天女的两首畅销金曲《Bills Bills Bills》和《SavMy Name》就是由拉吉特所创作的。
但合唱团体总是逃不过合久必分的命运,就在乐队了第三张专辑前不久,拉吉特退出了真命天女,开始了单飞的生涯。而在她淡出乐坛之后,还因为专辑出版税的问题陷入了与碧昂斯的父亲马修之间的一场官司中。虽然这场官司最终以和解而告终,拉吉特也拿到了她应得的出版税,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拉吉特都无法摆脱乐队留下来的阴影。人们或者只将她和真命天女联系在一起,或者只记得她与碧昂斯老爹打的那场官司。“我总是告诉别人,我有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总是问我,‘你不就是那个真命天女的女孩吗?”’拉吉特说。
为了摆脱这样的困扰,拉吉特甚至曾转行在休斯敦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时装店。但是她的身体内终究是流淌着热爱音乐的血液,对于一个善于创作的歌手来说,没有什么比为自己写歌更完美的事了。于是在阔别歌坛六年之后,我们听到了这位黑珍珠单飞后再次散播的曼妙佳音。拉吉特在2006年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LeToya》,随后每隔三年她都会发行一张新专辑,2009年的《Lady Love》和今年的《Life,Love&Music》也让她重新回到了欧美乐坛的一线歌手的行列。而且对于曾经被真命天女捕获的一代歌迷来说,更好的消息是拉吉特与碧昂斯早已冰释前嫌,与乐队成员们也已经和好。
“她们正在做她们的事情,她们在好莱坞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也有了这么多白金专辑,我为她们感到自豪。她们很努力,我现在也是她们的歌迷。”拉吉特说,“我们都长大了,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个人生活上,在杜兰特之前拉吉特一直钟情于MLB的职业棒球手马特坎普(他也曾是歌手蕾哈娜的前男友)。两人曾经相处,但分手后拉吉特仍然对坎普一往情深,并希望复合,而这也是杜兰特近几个月一直在竭尽全力追求拉吉特却久攻不下的原因。如今在杜兰特的软磨硬泡下,拉吉特渐渐接受了这个比他小7岁的大男孩,并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约会。虽然你很难称他们是一对金童玉女的组合,但两人无论在名气和地位上,或许都很合适,而且在体育界与娱乐界间,姐弟恋不会成为两人交往的瓶颈。也许拉吉特,正是属于杜兰特的那位真名天女。
作者:蔡亮、蔡澜、蔡萱
出版社:天地图书
出版日期:2013年2月
由蔡氏三姐弟撰写,首次披露这个华侨家庭温馨而有趣的亲情、个性及故事。蔡澜兄弟的母亲洪芳娉,是女权分子的先驱,为争取求学不惜绝食抗议。父亲蔡文玄在乱世中坚守文人风骨,曾被妻子大骂为“和平时的君子,乱世中的窝囊废”。虽如此,夫妻俩却鹣鲽情深七十多年。……读过《蔡澜家族》,会对大众所熟悉的蔡澜和他的家人朋友们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点点回忆充满趣味,但洋溢着更浓郁的人情味。
行山看草药
作者:李宁汉、郑金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香港虽小,但山水俱全,更有不少奇妙的中草药生长于山岗上、小路旁、溪涧边,静待有心人发现探索。本书设计了10段景色优美的草药路径,带你走遍港九新界。书中图文俱备说明行山路线详细资料及注意事项,如路线全长、步行时间、注意景点等;更以彩图收录沿途可见草药共100多种,并列出观赏时节、生长环境、形态、性味功效、主治等,为远足旅程增添寻找草药的乐趣,增加读者的植物学及草药知识。
澳城记事:望厦1849
作者:枫灵
出版者:梁倩瑜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
本书创作意念来自1849年亚马留将军被刺杀的历史事件,改编自2009年末已于牛房仓库上演的戏剧《冇眼睇6:望厦1849》。故事融合澳门现今的社会面貌,以图文形式呈现出一个关于人与城市故事。小女孩乘木马翱翔于澳门天空,一起去寻找木马耳朵上的数字“1849”究竟是何含义,展开木马与人同去寻找各自的身份来源与身份认同的故事,带出了澳门人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剧变。
雷锋是怎样炼成的:一个香港人的角度
作者:余非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三峡移民外迁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首批1000名正式外迁的库区移民去年5月安置到沿海的江苏省如东县。为此,南通电视台新闻中心先期派出两名记者两次奔赴三峡库区,跟踪采访拍摄了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库区移民千里迢迢到如东县安家落户的过程,制作了电视系列新闻专题片《移民心・三峡情》,之后又进行了后续报道。回顾此次采访的亲身经历,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采访,首先是一种接近。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深入大众的情感世界,是新闻报道的不朽主题。
报道视角与报道对象的选择
移民搬迁的主角是移民,记者报道移民搬迁的过程,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移民离别割舍与新地接纳的情感变迁历程。作为唯一全程跟踪采访首批移民正式外迁的地方电视台,不大可能像中央台和省台那样去搞宏篇巨作,只能精选视角和切口,从小处着眼,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讲述他们的情感故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到云阳县故陵镇,便选择了这次移民外迁人数最多的水让村作为第一采访点,一头扎了进去。我们首先采访了正在拆房子的山民、坐在门前抽旱烟的老人和帮大人搬东西的小移民,还偶遇了一位即将跟随大伯一家外迁的孤儿,收获不可谓不丰。然而,晚上我们整理素材时却发现:这样的拍摄“量”虽多,但并未真正深入移民的内心,采访的“质”还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立即改变策略,选择偶遇的孤儿姜大芳姐弟三人以及年过七旬的姜家启一家作为重点采访对象。
在移民起程的前一天,我们又上水让村,拍下了姜大芳饱含热泪跪在父亲坟前告别的镜头,拍下了她最后一次从山头上那间早就难以遮风挡雨的屋里走出时既留恋又决绝的复杂表情,也拍下了姜家启三兄弟在父母坟前一张张老泪纵横的脸,同期声录下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真情告白。由于两次造访,我们与姜家启一家比较熟悉,拍摄到晚上当他的二弟以及两个外嫁的女儿全家人回来团聚,十几个大人小孩围着一张小方桌,共进在故乡的最后一顿团圆饭也是告别饭时,全家老小声泪俱下,几个女儿向两位老人千叮万嘱,尽吐肺腑之言,尽抒离别之情的镜头,在场的记者视线也模糊了。此时,我们真切地体味到了什么叫故土难离、骨肉情深,体味到库区人民为了三峡大坝作出了怎样的牺牲,经受了怎样的感情历程。由于选择了较为理想的采拍对象,又把握好了适当的时机,我们顺利地拍到了所需要的镜头,达到了预期的采访效果。由此可见,重大题材和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如果不能凭着新闻敏感,选好报道角度和采访对象,其结果很可能是深入宝山,空手而归。
采访首先是心的沟通
三峡库区的许多移民,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巴山蜀水,也从未见识过电视采访。他们对外界缺少直观的了解与认识,对外人也有本能的戒备。当你去采访时,他们要不是一脸的茫然,要不就是答的比问的还要简单,不外乎是“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国家建设”、“舍小家为大家”这样一些套话。即将永远告别世代居住的老屋,千里迢迢搬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落户,谁的心底里都不会没有疙瘩。特别是因为外迁移民条件限制,有不少人从此将父母儿女分离、兄弟姐妹天各一方,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感情历程。如何让他们在镜头前把真实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绝非仅凭采访技巧所能奏效的。孤儿姜大芳的姐姐及外公、小姨开始一直回避记者,直到我们扛着摄像机随着姜大芳艰难地爬了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跟拍了她告别老屋、拜辞亡父之后,才使他们一家人面对摄像机镜头敞开了心扉。姐姐姜小兰叙述了15岁去昆明打工受骗,老板仅给300元路费的经历;小姨表达了舍不得,可又供养不起的矛盾心理,希望通过这次移民的机会,姐弟三人从此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并拜托记者与当地政府联系对他们多加照顾;外公也讲了当初是如何把他们拉扯带大,现在却要将他们送走,真是难分难舍。
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没有半点做作。我们到一户移民家去采访,看到房子拆得只剩下四堵墙,便从房子聊起,直到他讲出了心中的担忧:小孩就要考高中,到那儿能不能考上?在这里是种水果的,到了那边又不会种田,本来在这里有一番事业,现在只好放弃了。再比如,我们去拍摄一家移民最后一顿午饭的情况,看到四壁空空的墙上贴着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就告诉她,小孩到我们那里学习,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渐渐地,女主人也在摄像机前打开了话匣子:本来早就打好地基准备盖房子,因为要移民不盖了,这破房子一住就是七八年。是啊,广大移民为了三峡大坝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姜家启的弟弟姜家洪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当记者一边请他抽烟,一边吃着他外孙从树上摘下来的山杏时,他也道出了心中的苦衷:自己本不想走,但独生子愿意,儿子二十七八岁了,还没说上媳妇,到了如东就更难找了,花钱又比这儿多。女儿女婿又不能随迁,老伴舍不得这两个外孙。他把记者当作了知心人。
与移民的心沟通了,移民才会对你讲心里话。因此采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只要你放下“架子”,真正将自己融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和情感中,设身处地去想他们所想,问到他们的心里去,就能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5月18日,移民专用船抵达南通港,移民们要在船上度过千里大迁徙的最后一夜,我们又深入到船舱床头进行采访。许多移民毫无顾忌地谈到他们的种种担忧:有担心房子问题的,有担心语言不通的,有担心孩子缺课跟不上的,有担心地不会种的,还有一位老太太担心家具运不上岸,要跟家具一起上岸……但却没有一个人说以后还想回去的。我们听后大受感动,对他们质朴的情感世界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船采访中,我们还拍摄了迁徙过程中诞生的一名小移民,这一新闻花絮,也为这个报道平添了许多生机。至此,我们也确定了系列新闻专题片《移民心・三峡情》的感情基调。
情感与主题的升华
1022名移民上岸后,各自奔赴新的家园。移民搬迁的采访报道按理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重要的不是移民搬得来,而是留得住,如何让他们很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逐步走上致富之路,特别是在感情上认可新的家乡,接受新的乡邻,不致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这既是一个实在的生活经历,更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又几度奔赴如东,拍下了他们在新邻居的帮助下做饭、上学、生活等一系列镜头。我们还报道了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移民中的所有学龄儿童第二天就走进新的学校,率先迈开了融入新生活的第一步。许多移民将故乡背来的柑桔树苗栽到了属于他们的承包地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始播种新的希望。还有一对恋人到如东不久就举行了婚礼,在新的家乡建立起了新的家……这些跟踪报道,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三峡移民一步步融入新环境,走向新生活的过程。电视系列新闻专题片《移民心・三峡情》播出以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观众对孤儿姜大芳姐弟三人的生活甚为关心,纷纷来电询问有关情况,先后有包括南京一对夫妇在内的八九户人家明确表示愿意领养。其中一对退休工资不足千元的老夫妇已经领养了一名孤儿,看了节目后又两次去如东把孤儿姜小兰接到家中。这些,都充分说明同饮长江水的江海儿女和库区移民一样,为三峡大坝的早日建成作出了奉献。正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与无私奉献,才会撑起巍峨雄伟的三峡大坝。这些仍在进行的三峡移民后续报道,使我们的系列报道在情感和主题方面得到了升华。
由于妈妈的姐弟几个都在厦门工作,留下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在山东老家。没有儿女在身边,农活也没人帮着干,两个老人很是孤独,干活也很辛苦。妈妈早就让他俩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可父亲和母亲怎么也舍不得他们那种了半辈子的田和感情深厚的老家。在我们再三劝说下,2004年的冬天,姥爷和姥姥终于背上了行囊,从山东老家来到了厦门。
姥爷姥姥勤劳习惯了,一旦没了活干,他们别提有多难受了。姥爷说:“你们谁要是孝顺我,就给我找一份工作。”话虽这么说,在城市,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找工作,又何谈容易,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姥爷姥姥每天早晨很早起来,就去菜市场买菜,买的次数多了,姥爷就发现了一商机:批发市场的菜比零售市场的菜,每斤只少便宜五、六毛钱。于是,说干就干,第二天早晨很早,姥爷就用一辆自行车去批发市场批了一大堆青菜,挂的自行车上到处都是。记得第一天,赚了20多元钱,姥爷姥姥很是高兴,第二天,又赚了30多元,姥爷高兴的说:“这样算下来,一个月,也有几百元,够我们两个零花的了。就这样,姥姥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开始了卖菜生涯。由于是摆在路边,城管时不时就会来赶,姥爷说:“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稳定下来,就必须租一间店面,于是,父亲又开始到处去寻找店面。
经过反复考查,最后,姥姥姥爷终于在高浦菜市场租了一间店面。第一天开张,菜基本上没怎么卖出去,到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菜市场转悠,调查一下,别人的菜卖多少钱一斤。最后父亲得出了一个结论,别人每斤青菜赚5角,我说赚2角,首先在价格上取得优势。这一招果然有效,到姥爷姥姥菜推上买菜的人渐渐多了,每天的销售量在慢慢增长,批发的菜量也越来越多,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力不从心了,于是,姥姥就换了一部脚踏三轮车。第二步,就是要服务好:凡是到姥爷姥姥菜摊上来买菜的老人、小孩儿、带孩子的妇女,都会给予特殊的照顾。一些快餐店、小炒店、烧烤店……买的菜量多的,父亲都会亲自送货上门。第三步,就是要诚信:不缺斤短两,童叟无欺。
姥爷姥姥的菜摊儿,口碑越来越好,诚实度越来越高,生意就越来越兴隆,父亲和母亲也就越来越辛苦。每天凌晨2点多,父亲和母亲就去批发市场批菜了,风雨无阻,夜以继日。这时候,批发的菜量,已不是几十斤了,而是四、五百斤,用一部脚踏三轮车载这么多的菜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亲在前面骑,母亲就在后面帮忙推着,每天早晨,从批发市场回到店里,父亲和母亲都是汗水淋淋的,衣服全湿透了。我曾问父亲说:“你们不累吗?”姥姥很满足地说:“累,干什么不累,在老家种田也累,可挣不了几个钱,卖菜挣到钱了,累也值得。”姥爷姥姥就这样辛苦、快乐、并满足着……
现在姥姥姥爷的菜摊儿,已不是姥爷姥姥两个人了,小姨小姨夫都辞了职,和他们一起经营。姥姥的自行车、脚踏三轮车,都早已“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两部大卡车,现在菜摊儿的经营方式,也不只是零售了,而是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现在的日售销量,也不再是几十斤、几百斤了,而是上万斤,每天的纯利润,也从刚开始的二三十元,上升到了两三千元。父亲和母亲,在农村种了半辈子田的农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诚信,在繁华的都市,在卖菜一个很不起眼的行业,书写着他们后半生的人生辉煌,实现着他们的人生梦想。
作者:朱颖雯
由于妈妈的姐弟几个都在厦门工作,留下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在山东老家。没有儿女在身边,农活也没人帮着干,两个老人很是孤独,干活也很辛苦。妈妈早就让他俩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可父亲和母亲怎么也舍不得他们那种了半辈子的田和感情深厚的老家。在我们再三劝说下,2004年的冬天,姥爷和姥姥终于背上了行囊,从山东老家来到了厦门。
姥爷姥姥勤劳习惯了,一旦没了活干,他们别提有多难受了。姥爷说:“你们谁要是孝顺我,就给我找一份工作。”话虽这么说,在城市,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找工作,又何谈容易,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姥爷姥姥每天早晨很早起来,就去菜市场买菜,买的次数多了,姥爷就发现了一商机:批发市场的菜比零售市场的菜,每斤只少便宜五、六毛钱。于是,说干就干,第二天早晨很早,姥爷就用一辆自行车去批发市场批了一大堆青菜,挂的自行车上到处都是。记得第一天,赚了20多元钱,姥爷姥姥很是高兴,第二天,又赚了30多元,姥爷高兴的说:“这样算下来,一个月,也有几百元,够我们两个零花的了。就这样,姥姥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开始了卖菜生涯。由于是摆在路边,城管时不时就会来赶,姥爷说:“这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稳定下来,就必须租一间店面,于是,父亲又开始到处去寻找店面。
经过反复考查,最后,姥姥姥爷终于在高浦菜市场租了一间店面。第一天开张,菜基本上没怎么卖出去,到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菜市场转悠,调查一下,别人的菜卖多少钱一斤。最后父亲得出了一个结论,别人每斤青菜赚5角,我说赚2角,首先在价格上取得优势。这一招果然有效,到姥爷姥姥菜推上买菜的人渐渐多了,每天的销售量在慢慢增长,批发的菜量也越来越多,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也力不从心了,于是,姥姥就换了一部脚踏三轮车。第二步,就是要服务好:凡是到姥爷姥姥菜摊上来买菜的老人、小孩儿、带孩子的妇女,都会给予特殊的照顾。一些快餐店、小炒店、烧烤店……买的菜量多的,父亲都会亲自送货上门。第三步,就是要诚信:不缺斤短两,童叟无欺。
姥爷姥姥的菜摊儿,口碑越来越好,诚实度越来越高,生意就越来越兴隆,父亲和母亲也就越来越辛苦。每天凌晨2点多,父亲和母亲就去批发市场批菜了,风雨无阻,夜以继日。这时候,批发的菜量,已不是几十斤了,而是四、五百斤,用一部脚踏三轮车载这么多的菜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亲在前面骑,母亲就在后面帮忙推着,每天早晨,从批发市场回到店里,父亲和母亲都是汗水淋淋的,衣服全湿透了。我曾问父亲说:“你们不累吗?”姥姥很满足地说:“累,干什么不累,在老家种田也累,可挣不了几个钱,卖菜挣到钱了,累也值得。”姥爷姥姥就这样辛苦、快乐、并满足着……
现在姥姥姥爷的菜摊儿,已不是姥爷姥姥两个人了,小姨小姨夫都辞了职,和他们一起经营。姥姥的自行车、脚踏三轮车,都早已“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两部大卡车,现在菜摊儿的经营方式,也不只是零售了,而是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现在的日售销量,也不再是几十斤、几百斤了,而是上万斤,每天的纯利润,也从刚开始的二三十元,上升到了两三千元。父亲和母亲,在农村种了半辈子田的农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诚信,在繁华的都市,在卖菜一个很不起眼的行业,书写着他们后半生的人生辉煌,实现着他们的人生梦想。
作者:朱颖雯
善良的妇女主任给了“疯子”一个家
60岁的康金环至今仍记得自己将李文魁领回家时的情景。1985年,大批知青早已返城,农场只剩下疯子李文魁无家可归,成了唯一滞留在农场的知青。那段时间,李文魁所在的23队分给了他一口锅以及油盐米面,试着让他自己做饭吃。可他一顿饭也没有做,到了吃饭时间,就拿着个饭碗挨家挨户去要饭,要不到饭就只有饿着。
李文魁1968年下乡,刚来北大荒的他多才多艺,能写会画。两年后,农场决定保送李文魁上工农兵大学。谁知,李文魁却在这个时候和一个同样来自哈尔滨的女知青热恋了。李文魁为了爱情,忍痛把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深爱着的女友。可女友上大学后,就再没有和他联系了。1971年,李文魁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找到了她,得到的却是一句分手的回答。李文魁遭受了这次打击后,就患上了暴躁型精神分裂症……他的家人实在难以忍受他发病时的折磨,通知农场将他接回去,送往精神病院。
李文魁被退回到农场后,农场领导想找李文魁的家人协商安排他的生活,但他的家人搬的搬,走的走,无从联系。领导只好把李文魁安置到相对僻静的23队,并专门给了他一间平房住,吃饭就在集体食堂解决。当时,身为23队妇女主任的康金环看到李文魁可怜,便经常去帮他拆洗被褥,打扫卫生,一直照顾了他7年。
1985年,食堂解散了,康金环主动找到队领导做出承诺:“我来养李文魁吧,我比别人更熟悉他。”这个山一样重的担子被康金环扛了过去,队领导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当天中午,康金环做好午饭后,把疯疯癫癫的李文魁领回到家里,对丈夫刘汝奇和3个孩子说:“从今天起,文魁就在咱们家吃饭了。”刘汝奇和3个孩子面面相觑。半晌,刘汝奇铁青着脸说:“金环,难道你也疯了吗?咱家本来就困难,你弄个疯子来,以后这日子怎么过?疯子伤到孩子怎么办?”康金环平静地说:“老刘,李文魁是响应号召来农场的,现在他有病,咱不能看着他不管啊。”随后,康金环叮嘱3个孩子:“你们记住了,看见他犯病就赶快往外跑。”丈夫和孩子们拗不过她,只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然而,康金环万万没想到,她的大义之举竟然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磨难。有一次,李文魁犯病后,站在康金环家的院子里指天指地乱骂一气。骂得肚子饿了,便走进屋子里吃饭。此时,康金环的3个孩子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李文魁端着饭碗进屋,抬脚就把桌子踢翻了,书本散了一地。3个孩子见状,吓得赶紧收拾起地上的书本跌跌撞撞地跑到了屋外。可是李文魁并不罢休,仍然跳着脚大骂不止。
这时,在家休息的刘汝奇实在看不下去了,冲着李文魁喝道:“你还有完没完?”孰料,这句话更加刺激了李文魁,他把饭碗往地上一摔,顺手拿起劈柴用的斧子就朝刘汝奇身上砍。刘汝奇侧身躲过了斧子,撒腿就往屋外跑,李文魁拎着斧子也追出了门外。
刘汝奇一口气跑出了院子,回头发现李文魁仍在疯疯癫癫地追杀他,只好拼命地往大街上跑。被自己家抚养的疯子追得满大街跑,刘汝奇感到遭受了奇耻大辱,恨不得回身和李文魁拚个你死我活,但想到李文魁是个失去自控能力的精神病人,刘汝奇又觉得无可奈何,气喘吁吁地跑回到自家的院子里,趁着李文魁没有追上,钻进仓房躲了起来。
刘汝奇在仓房里一直躲到傍晚,直到康金环下班回家才从仓房里出来。见到妻子,刘汝奇第一句话就是:“赶紧把李文魁送走,他不走,我走,咱们离婚!”康金环在回家的路上已经听说了李文魁满大街追砍丈夫的事,她既心疼丈夫,又感到为难。“老刘啊,求求你不要赶他走,他是一个病人,你就别和他一般见识了。再说,是我主动跟领导说养他的,咱说的话不能不算数啊。咱们结婚这么多年了,不能因为一个精神病人就把家散了呀,孩子们更不能缺爹少妈啊……”说着,一向坚强的康金环流下了热泪。
刘汝奇的眼眶也湿润了。他何尝不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啊!一家人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他怎么舍得抛弃他们呢?一声叹息,透着几多无奈,这个朴实的山东汉子握住妻子的手不再吭声。
节日变祭日,悠悠岁月几多痛楚
为抚养李文魁,康金环经历了多少磨难,受尽了多少委屈,她的3个孩子心里最清楚。因为李文魁,他们曾经恨过母亲。3个孩子聪明伶俐,学习都很优秀。然而,由于家里养着个疯子,孩子们每天都受到干扰,成绩每况愈下。康金环和丈夫商量后,忍痛将3个未成年的儿女送到了离家20公里外的场部上学。孩子们每周只能回家一次。
周末,刘晓红领着妹妹和弟弟,饿着肚子往家里赶。本来,中午放学后,姐弟三人应该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食堂吃过午饭再回家的,因为这20里的路是不通车的,姐弟三人只能步行回家,体能消耗很大。但他们记住了母亲叮咛过的话:“咱家穷,你们就别在学校吃了,回家吧,妈做好饭等你们。”姐弟三人知道家里养着个疯子,经济异常窘迫,每个周末都把这顿饭省下来。
他们背着脏衣服和几个装咸菜用的空瓶子走出5公里左右时,天忽然变了。凛冽的西北风裹挟着沙粒般的雪沫子扑面而来,刮得他们睁不开眼睛。弟弟拉住大姐刘晓红的衣角说:“姐,我饿。”妹妹也嚷嚷道:“姐,我好冷啊。”刘晓红望着弟弟、妹妹冻得通红的小脸,一手拉过弟弟,一手拉过妹妹,说:“快走,家里有热乎乎的饭菜等着咱们呢。”听了这话,姐弟三人仿佛闻到了饭菜的香味,顾不得风雪严寒,连滚带爬地往前赶路。
3个小时后,姐弟三人终于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到家里。书包还没来得及放下,他们就像饿极了的小老虎直奔锅台。锅盖热气腾腾,可揭开锅盖,他们立刻傻眼了,锅里面除了一汪热水,竟然是空的。再看灶台附近的地上,散落着馒头碎屑和几片菜叶。
“姐,一定是李文魁拿饭菜喂那些野猫野狗去了!”妹妹气鼓鼓地把锅盖扔在了地上。刘晓红相信二妹的话,因为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这时,康金环回来了,孩子们便将心头的怨愤宣泄到母亲身上:“妈,快把李文魁撵走,我们在学校没饭吃,大老远的赶回家也没饭吃,这还是不是我们的家啊?”康金环心怀愧疚,急忙给孩子们做饭。饭菜端上来了,孩子们却没有心情吃了,一个个气呼呼地背对着她。
面对孩子们的责难,康金环像吞黄连一样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她理解孩子们。姐弟三人的作业本经常被李文魁撕得面目全非,老师批评他们,他们不敢说明原因。他们更不敢把同学领到家里来玩,怕别人知道他们家养个疯子而嘲笑他们。孩子们因为李文魁而缺少了别的孩子应有的那份快乐。
下对不起孩子,上对不起老母。康金环7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在山东老家生活。由于照顾李文魁,康金环十几年没有回家探亲,母女俩彼此非常牵挂。于是,康金环千里迢迢把老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赡养。可是,老母亲住了不到一个月,就被李文魁吓得犯了心脏病,康金环只好花了两千块钱,买了一间土房,让母亲单独住。
2000年农历正月十五,康金环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天下小雪,家家户户沉浸在元宵节的喜庆气氛中。临近中午,康金环想要去给母亲做饭,忽然李文魁发病了,他瞪着眼睛,见东西就砸,见人就骂。康金环怕他出门惹事,急忙好言相劝,平息他的暴躁。折腾了三四个小时,李文魁渐渐安静下来。康金环又给他煮了元宵,照顾他吃过饭,这才脚步匆匆地赶着去伺候母亲。
推开母亲的屋门,康金环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母亲一动不动地趴在炉子上,炉膛里已经填满了柴禾,一根没有划过的火柴杆被母亲攥在手里。缓过神来,康金环急忙喊来卫生所的医生。医生检查后告诉康金环:老人已经去世了。母亲是等得肚子饿了,想要自己点火做口吃的,才猝然而逝。康金环想,如果自己能早点来照顾她,她也许就不会死啊!想到这些,她捶胸顿足,后悔不迭,泪水打湿了衣襟……
然而,厄运并没有就此停住脚步。因为李文魁,康金环家里不久又遭一劫。康金环的儿子刘建军结婚后,和他们同住。不久,儿媳妇怀孕了,康金环高兴得合不拢嘴。儿媳怀孕不久,有一天帮婆婆洗碗,她不知道李文魁的东西是别人动不得的,她出于好心顺手把李文魁的碗筷一起洗掉了。正在这时,李文魁从外面进屋了,看见有人动他的碗筷了,不由分说,操起一个盘子就向康金环的儿媳砸来。儿媳吓得一声惊叫,放开脚步就往门外跑,不巧被一个石块绊倒,导致了流产。
得知儿媳流产,康金环痛心不已,但事已至此,她也没有什么办法。儿媳再次怀孕后,主动提出:“妈,我在这个家没有安全感,还是让我们搬出去住吧。”康金环只好忍痛让儿子小俩口搬到了其他地方生活。
一声“大姐”,道不尽30载“姐弟”情深
接二连三地遭受磨难,令康金环陷入思考:收养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精神病人,弄得家里乌烟瘴气,甚至众叛亲离,到底值不值呢?夜里,辗转反侧的康金环听到窗外蛙鸣虫唱,忽然感到世界竟是如此的安宁。对啊,自己家虽然一直不得安静,可整个23队不是安静了二三十年了吗?李文魁不是也活下来了吗?谁能说自己的艰辛付出没有价值呢?
康金环的心胸更加豁然。她把李文魁当作自己的亲兄弟看待,凡事都顺着他。李文魁爱抽旱烟,康金环就和丈夫每年在坡地上种两百棵烟叶。李文魁喜欢吃哈尔滨面包,康金环叮嘱成家的儿女们回来看她时必须带面包。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刘汝奇和儿女们渐渐理解了康金环的所作所为,和李文魁也有了亲情。
2005年除夕夜,康金环做了一桌子菜,并煮好了饺子。她把给李文魁买的新衣裳拿出来,让他换上。和往年一样,李文魁不想穿新衣裳。刘汝奇指着桌子上的饺子,像哄小孩似的对李文魁说:“不换新衣裳,不给饺子吃。”李文魁乖乖地换上了新衣裳。
腾空的烟花映亮了窗子。康金环和丈夫一起拉李文魁入席吃团圆饭。忽然,李文魁站起身,挟了口菜放到了康金环面前的碟子里,毕恭毕敬地叫了一声:“大姐!”康金环愣了一下,以为李文魁出现了幻觉,急忙说:“我不是你大姐,你大姐在哈尔滨呢。”李文魁望着康金环说:“不,你就是我的大姐,我的亲大姐。”说着,李文魁眼里泪花闪动。
一声“大姐”啊,这30年前就应当有的问候与回应,尽管来得太迟了一点,但终究来了。这一刻,康金环只觉一股热流瞬间涌遍全身,那么多年的酸甜苦辣化作滔滔泪雨倾泻而下。李文魁的病情有了好转,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康金环高兴地举起酒杯,就着滴落到杯中的泪花一饮而尽。刘汝奇也喜出望外,还没喝酒,人就醉了……
如今,在康金环全家的倾力照顾下,李文魁发病次数大大减少,也很少再砸东西和打人。但有一个话题,李文魁是无论如何也听不得的,那就是他的家人。一旦有人在他面前提起他在哈尔滨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时候,李文魁就会变得情绪异常,嘴里会立刻语无伦次地狂喊“杀人犯……杀人犯!”但当他清醒的时候,他会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农忙时节,他会随着康金环下地干活。心情好时,他就拿着扫帚去清扫院子。每当李文魁称康金环为“大姐”,康金环则热情回称他为“老弟”,尽管李文魁比康金环还大一岁,可听到康金环叫他一声“老弟”,他就会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又蹦又跳……
李文魁虽然有些清醒了,但他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年代。康金环要买布给他做衣裳,他就问康金环带布票没有?康金环花一元钱买了一小捆韭菜,他嫌贵了,说是一毛钱就能买下来。康金环告诉他时代已经变革了,他却听得懵懵懂懂,一脸茫然。
经过长期观察,康金环发现,家乡和亲人成为李文魁的一个心结,阻碍着他的病情彻底康复。于是,寻找李文魁亲人的想法猛然跃入康金环的脑海,她想,如果他在哈尔滨的家人真的出现了,也许就能真正打开李文魁的心结,从而彻底唤醒他啊!此后,康金环在丈夫的支持下,多次到哈尔滨打听李文魁家人的下落,然而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原名李钢,著名情感专栏作家,文化策划人,资深媒体编辑。曾在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发表作品,并被多家报刊转载。有部分作品被改编、搬上影视屏幕。
她是我在读高一时认识的一位姐姐,虽然我们年龄相仿,又曾是同班,但她要比我成熟许多。在她的身上,有着和当时其他女生不一样的东西,具体是哪里,我也很难说的清楚。只是每当我看到她微笑起来的样子,还有那清澈的眼神时,我都会很自然想到善良二字。她的确是我见过的最善良纯真的女孩之一,所以我十分喜欢她,并且无条件的信任她。
那时候我性格有些孤僻,在班级里并不是很受欢迎。而她更是对我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那样,在众人对我的排挤和误会中,尽其所能的给我理解和保护。
于我,那是一份极难得的情谊,我很珍惜,也很感谢。
我和她的关系在高中时代维持的一直很好,她母亲至今仍记得我。我记得第一次去她家里吃饭,阿姨跟我说,姐姐最喜欢吃香草味道的冰激凌,便叫了一大份让我们一起吃。姐姐总会很细心,比如她会在吃冰淇淋的时候,把我爱吃的巧克力部分盛到一个小碗里,笑着递给我。
高二分班后,她转校,我留在本校读了文科。本来就是姐弟情谊,我并不像她与闺蜜那么交好,很多事情我并不清楚。只是突然她便转走了,选择到南部某个偏远的寄宿学校读理科。走的时候匆匆,她也只是托同学把想跟我说的话转达给我。她希望我一个人好好生活,希望我快乐。
后来过了些日子,由于太过想念,我便逃了一天的课,独自一人坐了将近3个小时的车,中途又转了两次车,跑到她的学校去找她。
她还是那么美丽,在那个土气的学校里鹤立鸡群。她告诉我过得不好,也不开心,但是周围的人纯朴。虽然觉得她太特别,但也很好相处就是了。而离开的原因,她之前悄悄的曾和我说,是因为要躲开当时的恋人,而更多的,我也是今日得知,是个秘密。
我当然知道他们的故事,两人都是容貌气质上佳,金童玉女般的样子,都来自破碎的家庭,但家境都极好,所以皆是敏感又骄傲。
那时她同我讲过很多他们之间的故事,印象深的是两个人为了寻刺激去果林偷苹果,被发现了,她叫男孩子先跑掉,她在原地对农夫解释说他们不认识,后来两个人笑得要死抱在一起。
如此种种,情深难负。年少的爱情难成正果,又有些畸形。
我听过他们牵手的心跳,吵架的暴戾,互相间出轨的委屈和痛心,却也从那时就知道,这两人性命纠葛,惺惺相惜,怕是扯不断的孽缘。
高考之后我由于成绩不理想,最终选择在某座不知名的小城读一所二流大学。她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心之向往的南方某所大学,然后便断了联系,竟然连彼此具体考去哪里,都不知道。她急着躲避旧人,而我心性骄傲,本来也不愿联系高中的那一群人了。这样耽搁着,我曾经想办法寻她,她也寻我,却总是找不到,仿佛这个人突然一下子就这么消失了,心里空荡荡的。
我们注定不会那么轻易的失去和忘记彼此,后来我还是费劲周折找到了她联系方式。打电话给她,她接到我的电话激动到落泪,一遍又一遍的埋怨我,一遍一遍的问我到底去了哪里。然后她像高中时候我见她那样,独自一人坐了将近12个小时的火车来学校看我,这才不至于让性子凉薄的彼此又失了对方。
如今我们两个人,容貌依旧,分别却已经将近3年。她说最近一年,因为日子过得孤单,喜欢上了咖啡的味道,我虽然从不喝咖啡,但还是愿意再分享她喜欢的东西。
那天我们两个人毫无芥蒂的聊过往的情路,遇到的人渣,爱过的陌生人。然后提起当年的旧事,果然两人大学期间仍是拉扯,不清不楚,又白生了许久的哀怨,时至今日,还是没有结果。
我也曾经狠心的想忘掉某个人,因为理智的主导,却也疼了许久。一到空阔无人时,就只想放声大哭。那时的心境,虽已经时过境迁,但却好似历历在目。只是知道比起恒久绵长的委屈,不如一下子被打的半死,人的恢复能力何其强,人心何其坚韧。只因为我们有太柔软的内在,外壳才需更加坚硬。
她用我最熟悉的微笑,安静的告诉我,爱是可以再生的能力,哪怕你心里只剩下那一点点,命运总还是肯给你机会。怕什么,其实从来都没有什么阻隔我们去相爱,都是心结罢了。总有峰回路转,我从来怕的都不是爱错人,既然想要在一起,想的一定是一生一世, 即便是做了别人的风景怕什么。重要的是,你是漂亮的风景,患得患失被人遗忘才是可悲,你要时刻记着,你这边的风景最美好。
成长不过是一刻的事,恰如琢磨不定的离别,是连绵不绝的裂锦之伤。但仍需感恩,就像从前你说这边风景多美好。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你若爱我,便不要躲开我,不要去衡量左右,不要患得患失。我若爱你,只会给你欣赏,做你知音,也不想更多些什么。
我想,我和姐姐或许就是如此吧。有时候,失了一个人,就是失了一世。有时候,爱惜一个不能爱她的人,也是爱惜自己。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多项解读
1.坚定的信念可以战胜一切苦难。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念,就不会有人生的方向,就不会有完美的生活。而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事业奔跑,即使自己有可能被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2.面朝前方,春暖花开。
在人生的河道里,流淌的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时间。即使你站在曾经的河岸上,你也不是从前的你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朝未知的前方迈进。
3.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行走的时间长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自己。于是,人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放松、歇息的去处。于是,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当崔颢可以回家一趟时,那个可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4.我们要学会拒绝诱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总在诱惑着我们走出家门,让我们充满着渴望。而人生便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在我们得到的同时,我们也有可能失去很多:家人、健康,甚至自己。
《冰心:
巴金这个人……》
巴金和冰心的友情,在文坛人尽皆知。从上世纪30年代相识,60余年来,他们一直以姐弟相称,巴金是冰心的“老弟”,冰心是巴金的“大姐”。1999年2月28日,冰心辞世,所有人向巴金封锁了这一消息。就在这时,住在医院的巴金也因感冒发烧,病情反反复复。3月的一天下午,巴金终于从抢救室转到监护病房。已有20多天未开口的巴金,这时突然嚅动着嘴唇,似乎在说着什么。他的女儿李小林赶忙凑上前去细听,巴金终于说清楚三个字:“打电话。”小林问道:“打给谁?”巴金很快回答:“给冰心。”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小林急忙找话搪塞:“医院的电话不能打长途,晚上回家打。”巴金却不依,要她现在就回去打。小林又问了一句:“你要说什么话?”巴金说:“告诉她,我没事。”这就是友情。巴金在从死亡线上回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冰心。据说后来,就在巴金要给冰心打电话时,冰心的骨灰刚由家人迎回家中。
多项解读
1.知音。
冰心了解巴金,理解他诚实、善良、敢说真话的性格,巴金感动于冰心的细心和关爱。所以,即使姐姐冰心离世了,巴金清醒后第一件事也是打电话让她放心。这种交情感人至深。
2.血缘。
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一个生长于福州,一个生长于成都;一个住北京,一个住上海,却能常常心心相印,姐弟情深。
3.友情。
清醒后的巴金所要做的事情,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姐弟神交至深、割不断的深厚友情使然。
《我的五样》
《我的五样》中毕淑敏通过一次虚拟的选择,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我为何而生?她的回答是为了写作。所以,当面对“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心中热爱的东西只能留下一样时,她留下了笔。因为她是作家,离开了笔,就没有了灵魂;没有思考,没有了批判,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人因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舍弃时,就会镇定自若,还会恰当地理出轻重缓急。
多项解读
1.追求是人生不竭的动力。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毕淑敏源于对写作的不断追求,可以舍弃生命中其他的东西。追求目标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它并不苦涩,因为不断有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幸福感在支撑你勇往直前。每一步成功的实践,都带给你无限的欢愉。
2.人生处处需要选择。
每一个坚实的脚步都有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次次生活的选择,便是一段历程,一些印迹,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当我们遵循着选择的道路不停不息不倦地去探求时,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而充实。
3.找准自己的位置。
人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很难像达・芬奇那样精通各个领域,但至少总有一个领域、一个位置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4.理想需在现实中起舞。
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然而当我们离开现实的大地时,这些就注定是幻想。当毕淑敏放弃“空气、水、阳光”,她的理想也终将是水中花。
《我很重要》
1969年,17岁的毕淑敏在阿里高原当兵。那年的冬天,部队拉练,要穿越无人区,毕淑敏身背重负,行进60公里,还要翻越6000米的高山。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她就再也走不动了。她决定自杀,以结束这段痛苦的“拉练”。但她想:“如果我自杀了,我父母亲连我的骸骨也见不到了。我父母该会多悲伤啊!”她最终没有跳下山崖。后来,遇到收容队,队长对她说:“为了你,我们大家都很紧张!”终于,在朦胧的月光下,沉重而坚持的脚步把她带回了宿营地。
多项解读
1.我很重要。
毕淑敏顽强地活下来,坚持到遇到收容队,其事件可直接印证毕淑敏文章的观点“我很重要”。
2.为他人着想。
从毕淑敏当时的心理来看,我们应清楚“凡事不能总想着自己”的道理。
3.坚持。
人生旅程总是与坎坷、艰辛相伴的,只要能坚持就会成功。
4.看重自己。
从收容队长等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会知道其实每个人在别人的心目中的分量都不轻。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
中国》
香港作词家黄自述写《上海滩》主题曲的歌词时“非常赶”,写了20分钟。那时候没有传真机,他跟作曲家顾嘉辉打电话合作,顾嘉辉在那边说:“mi半拍,so半拍一个小节,la三拍!”并把歌唱出来,黄就抄下,唱一次给他听;他再唱一次,对对有没有错。早上2点钟两人开始打电话,黄2点20分就写好了歌词。
黄还说他没有去过上海,对黄浦江出海有没有浪没把握。他只好翻书,但到最后也不知道黄浦江到底有没有浪。后来他去上海,跑到黄浦江边一看,发现江里有浪,船开得快时,后面就有人字浪,这才解了他的疑惑。
多项解读
1.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不完全出自真实生活,像黄那样,即使没有去过上海,也可以写出关于上海的歌。我们也可以凭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加以发挥,写出好作品。
2.艺术魅力。
艺术能在紧迫情况下“智慧”地出现。黄仓促之下能将歌词写得那样动情,那样长达数十年地影响香港和大陆无数听众,可见艺术之魅力。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原配叫张幼仪,其家庭本来是完整的,但他却放弃张幼仪,追求社交名媛陆小曼。陆小曼是有名的美女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个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和折磨后走到了一起。再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徐志摩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多项解读
1.珍惜。
拥有的一切不珍惜,最终造成徐志摩“二次”婚姻的失败,造成他人生的巨大痛苦。
2.适合。
即使对原配不满,再婚后如果能严格约束对方,徐志摩的创作就不会陷入“穷、窘、枯、干”的尴尬境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想象自己有这样一个既可以喂马劈柴,又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的房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远离生活之外,可以眺望大海(超越尘世的理想彼岸)的空间。也许,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拥有的那座木屋。完成这首诗两个月后,1989年3月的一天,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这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至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海子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惊人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渊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多项解读
1.简单快乐地生活。
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如意,更要有朝气地生活……懂得放弃,懂得追求,懂得时刻有一颗快乐的心。
2.珍爱生命。
在这匆匆的岁月里,生命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在阳光下慢慢地绽放。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朵花,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挑战自我,珍爱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