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03:0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艺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生态与文化教研室虽然成立才4年多,但在以往的本科专业教学中就有不少课程涉及到生态与文化的研究内容。在国际上,对于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地域胜文化与设计等的研究与实践己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它们是人类未来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对环境的一种负责;而在国内,这些研究方向已经在设计领域中得到开展研究和实践,最受瞩目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展馆设计,它们都力求实践和表达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这些理想目标更是受到我国政府的崖纷见,在国家及多个省市的发展敖咙中明确提出建i}T}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会议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政策方面给以指导和支持。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论坛和教学。清华大学成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训研究所”,并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举力、“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论坛,产生重要的影响;广州美术学院的多个设计学科开设低碳设计研究项目。很多国内外的设计大赛,也设置与低碳、司特续及环保设计有关的主题。其中,2012年“为中国而设计一一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设置“环保低碳室内设计专题”,获奖作品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2年博朗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增设“可持续发展奖(SustainabilityAwards)”,获奖作品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2.教学与研究方向
在整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科研力量基础上,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着重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1)基于岭南地域的设计研究
根植于岭南,围绕地域的自然因素(气候、地理)、文化因素(广府文化)和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并在设计中得到本质的体现。当下的国际化影响非常迅速,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也出现趋同的景象,这使得地域性的研究和设计成为紧迫的和重要的课题。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积极开展基于岭南地域主义的设计研究,在课程及毕业设计中开展相关的课题。例如开展岭南古建筑的研究、广府文化与设计的研究等。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詹姆斯沃尔本克(在其低技术宣言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将适合地域的技术、便于人们掌握的技术在设计中进行适当的运用,并体现当下的设计观念。我们在幵展低碳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研究,考察岭南著名的低碳建筑,考察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逐步积累适合岭南地域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法中,也得到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料(图。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开展地域性风景园林的教学研究,使之适应地域的气候、地理规律和人们的生活追求。注重地域文化的综合表达,利用地域景观元素营造空间;注重景观的实际功能运用研究,避免只注重形式和视觉审美的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广东绿道景观的功能与美学评价体系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地域风景园林教学与科研,它也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科教融合已经三年多,取得丰厚的成果(图。城中村的研究城市的发展过于追求“新”,城市中的村落也受到破坏、拆迁和改造。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广州以及珠三角的城中村,提出更温和的改造方式’用艺术介入的策略引发人们对城中村的保护和改造思考。综合来看,这些都是基于地域性所进行的设计价值研究,也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本科毕业设计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下部分就是年教研室开展毕业设计与论文教学的过程记录,也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价值的研究。例如对广州石牌村的研究,对广州隔山村的工作坊教学,对小洲村的工作坊教学等,都是城中村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2)组织田野调查并归纳整理结果
毕业设计教学,强调设计的过程:田野调查、设计推理、概念生产和综合表达。在本选题中,由于模范村历史已经约有60-100年之久,且时间跨度较大,建筑的图纸和其它详细资料已经不能找到,于是,团队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田野调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场地和建筑的测量。组织团队进行场地和建筑的详细测量,获得具体的尺寸和构造细节资料。第二,拍摄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建立图像的对比分析资料。第三,采用定量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人们对模范村的整体看法。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得到以下的认识:首先,建筑虽然是砖混结构,14栋旧建筑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除了较大的524号(马应彪屋)面积为355平米,523号面积为293平米,其他面积均在250cry以下;但在居住过程中已经有一些加建、改建、修缮和破坏。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应该是持慎重态度。其次,模范村的景观资源非常丰富且宝贵,常见的植物有32种。这些植物资源应该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们形成独特的微气候、具有魅力的光影效果和封闭的内环境(图4)。再次,基地位于学校教工居住区与教学区的中间,东西方向是从高至低的走向,高差约有10多米。
(3)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
针对基地问题以及整体认识,提出设计改造的整体策略:原则是保护场地的肌理、建筑文化以及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式的改造发展;目的是建立学校面向社会的一个交流窗口,象牙塔式学术研究与社会公众建立一种良比的沟通;功能是院系研究所、对外交流与研讨中心、模范村历史博物馆与展览厅、图书馆、商业服务中心、公共沟通平台等。基于以上的研究,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计改造:微公共空间的塑造—在校园中塑造微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并具有场所的精神;游园—吮置换功能并形成新的导线,加建连接廊道,创造一种难忘的游园体验;下凹景观一一基于保护的角度,将行走路线下凹,避免影响建筑及基地特质;静谧公共空间的营造一一研究原有建筑的构造秩序,结合室内功能与室外景观资源,营造一个静谧的交流空间。
(4)表达方式
强调清晰、有效的传达手段和方式,包括专业的概念陈述部分、调研部分、图纸部分、模型部分。概念陈述部分主要是解释对场地的判断和设计改造的观点;调研部分主要是田野调查的资料、数据整理和得到的结论;图纸部分是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图表和相关的示意图;模型部分包括四个尺度的模型表达,分别是区域尺度的模型一说明所在区域的位置和整体关系,场地尺度的模型一说明场地的现状,设计方案的模型一说明设计的整体概念和重点,细节尺度的模型一说明重要的构造或具体设计手法(图。在有可能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动画或其它能众参与的方式表达设计,众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毕业设计成果参加年中国环艺学年奖,得到专家的认可,获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何苑诗同学的方案“游园——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策略”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的景观设计类的金奖一中山大学模范村整体设计改造”获得本次环艺学年奖景观类的银奖。
二、毕业设计教学
一中山大学(南校区)模范村的整体设计改造选题中山大学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其南校区又叫康乐园,其中有栋红砖楼和亭子,均建于年至年之间。模范村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模范村建筑群建于年间,共落成栋村屋,现余栋,它们代表了教师住宅的小洋楼模式,即“屋有两层,上为宿所及露台,下则课堂、膳室、浴房、厨所、储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数弓,花圃菜畦,随意开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模范村已经没有人居住或办公,现在处于荒废的状态。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模范村应该怎么保护,模范村要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模式,模范村是否可以成为学校与社会连接沟通的重要窗口?这些难题,正是生态与文化教研室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思考的重点所在。
三、建筑艺术设计毕业论文教学
[关键词]毕业设计 艺术设计类 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能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三年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合格设计人才的主要阶段,是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过渡阶段,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以及校内外诸多要素的参与。如何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才能的人才?如何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如何使毕业设计教学达到质的飞跃?这是一个必须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现状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下设设计学等五个专业,设计学类下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8个专业。艺术设计属文化创意类,它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的转换为核心,是智慧型学科。其本质就是把文化思想、知识技能、创造力综合起来,形成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提供新的服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艺术设计与商业有密切的联系,商业的繁荣突显出了设计的竞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的进步。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其技术、理念、区域人才的培养及其效应,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归因于地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部分原因是由于发达地区艺术设计及其产业链在当地的地区优势性主导而产生的差异。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建立一套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发挥自身教学优势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注意人才培养和人才效应的平衡及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域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现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掌握性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模式上,而应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值得借鉴德国高校实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肩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学校教学和岗位培训,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一种是产学研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分为高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科研主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四种。其中将高校主导模式按学校类型的不同分为了科学研究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有一种是“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教学拟解决的问题
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程序,按照毕业设计选题市场调查设计方案形成设计表现设计提交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进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笔者通过总结指导几届的毕业设计情况,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流于形式。第三,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现存设计形式的影响,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不能有效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导致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不高。第四,由于毕业设计课程时期与单位实习和就业等时间有冲突,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主动性不够,时间上安排缺乏计划,常造成毕业设计工作“前松后紧”,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第五,毕业设计评分办法规则不够系统,老师评分时主观性较强,造成学生毕业成绩的客观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偏低。
四、对策
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失去一方皆构不成教学活动。首先,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及其实践为目标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应贯彻三年教学始终。
第二,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规划,学生由指定的指导老师进行教学指导。从选题市场调研课题开展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实物模型制作成果展示展览,企业招聘,然后进入最后阶段毕业设计答辩,从而建立起作品展览、人才展示和企业招聘“1+1+1”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第三,毕业设计内容分为两种类型进行操作管理,即定题型和真题型。
1.定题型作品。由毕业设计管理单位给出若干设计主题,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设计主题开展进行。其作品最终是展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层认识和理解。以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定题型作品是用表现设计手法展现作者一种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这类作品能力发挥空间极大,从毕业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最终效果也很令人满意。
2.真题型作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接触到设计项目或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学生都要按企业的要求完成自己的设计项目,企业家、社会专业设计师、校内指导老师同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实现了从设计创意构思到设计产品实现的整体突破,成为基于产业链系统的项目设计。既能极大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校也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能学以致用,三方皆获利。
第四,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专家教授、行业协会领导、企业家四方共同组成。学生在个人设计作品前进行答辩,从设计方案、模型实物、设计表达三方面进行评分,目的是从社会、企业与学校三个角度共同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第五,与设计企业建立对口关系,将无工程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聘请具有设计实践教育经验的名师及相关企业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为校内教师进行设计实践教育培训,由在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科研指导工作,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产学研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第六,变学校教育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学生的专业水准,最终要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评判。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面,需要我们对其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革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处理,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苏丹.环艺教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一)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要全面了解,并能融会贯通。环境设计(以下简称环设)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建筑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标志设计等多项内容。学科性质要求其人才培养需同时具备艺术性、科学性及工程性等综合能力。然而,目前“学科”取向的专业教育及其单科性艺术设计类“专才”的培养模式在当前我国高校中仍占主导地位,使得同属于艺术设计范畴的各学科被支离开来,如视觉艺术范畴的平面类相关课程在环艺教学中就少有涉及或仅仅局限于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却没有对旨在表达设计成果的版式设计,旨在呈现企业形象的标志设计、CI设计等课程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些平面类课程对环设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为推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化发展方向,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即为拓宽知识口径,变知识“隔离”为知识“整合”,化“单学科知识传递”为“多学科知识建构”,实现学科间的优化组合。(二)基于我校平面类课程现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结构上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课程之间跨度大目前,环设专业开设的平面类课程有大一阶段的基础课“平面构成”,大二阶段的基础课“图形图像处理”,大三阶段没有任何平面类课程开设就直接过渡到大四阶段专业核心课“CI设计”,整个过程跨度较大。结果是先修课程不到位,后续课程更难推进,课程的层进逻辑结构被破坏,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课题时往往无从入手,其学习积极性被削弱。2.教学内容上缺乏专业渗透性平面设计类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都有开设,但是由于视觉传达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此教学定位也应有所差异。但目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平面类课程尚未形成差异化定位,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结构,如CI课程中不能将设计流程与创意思维合理导入专题环境空间的教学中,导致课程特色不明显。鉴于以上几方面问题,通过对平面类课程嵌套入环境设计教学进行探索与改革,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厚的、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还将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嵌入式教学是指在一般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的教学形式。针对本课题,其具体内涵如下:1.以培养复合型设计类人才为出发点,在环境设计与平面设计两个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实践实训环节、师资方面的资源和活动中相互渗透,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共赢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方式。2.对平面类课程自身来说,首先,在理论学习中嵌入实践内容,深化理论基础的同时指导设计能力;其次,在专业实践中嵌入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类人才。
三、“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平面设计类课程嵌入式教学模式以培养环艺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适时导入课程、适宜嵌入教学内容为主体,以引入相关实践项目及“以赛促学,以奖促学”模式为支撑,以结课作业批判汇看制度为保障,通过深层融合,使学生得到设计思维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模式主要框架图如图所示。环艺专业平面设计类课程“嵌入式”教学模式(一)嵌入式理论教学内容。通过“打通、增加、分解、嵌入”等调整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与环境设计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将平面类课程及内容合理地分段嵌入环境设计相关教学中。1.课程开设时间上的适时导入。平面类课程合理地导入环境设计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如可在大一阶段开设平面构成、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构成原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技能;大二阶段开设版式设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表达及图面编排技巧,为后续景观作品塑造良好的展示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大三阶段嵌入CI设计、广告创意,与景观设计专业课相互穿插衔接。2.教学内容上的适宜嵌入。如在图形图像处理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教学景观平面分析图、节点效果图的处理技巧;CI设计课中将视觉传达的整体思维方式、开展程序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视觉系统三大角度对空间加以转化,在传统的CI系统平面化设计上探索空间之于企业文化的多元传达。通过这两方面的合理嵌入,逐步形成专业针对性强、层次分明、彼此渗透的课程内容。从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系统,做到前后有序安排,循序渐进式教学。(二)嵌入式实践教学方式。1.建立实训平台、引入相关的实践项目以教师的各类横、纵向项目为纽带,真题真做,使学生参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从立项、方案设计、调整修改、评定方案到制作、实施、使用和维护、评价与发挥社会效益,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的对接和转化。2.建立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把平面类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实践环节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艺术教育的推广作用,如每年举办的两次教学成果展,一次毕业设计展,相关课程、实习结课汇报展。学生在作品中把校园视觉形象塑造、主题文化活动宣传,校园空间、教学空间的美化紧密结合起来,装点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增强了教学成果的展示效果,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促进了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3.建立“以赛促学,以奖促学”模式积极举办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机会的同时,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申报各级专利,激发学生创作、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三)嵌入式教学评价制度———批判式汇看形式。在加强具体教学环节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讲制度来有效衡量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部分或全部完成时,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现场互动答疑交流。同时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集体汇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讨论、总结及评析。教师通过总结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改进,从而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
四、结语
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应突破学科平行的藩篱,平面设计类课程也应突破单一的视觉表象化教学思路,从课程内容、实训课题设置、作业评讲阶段等多方面,严谨有序地渗透到环境艺术的教学之中。二者的结合既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平面类教学思路得以突破的良好契机。希望该教学探讨能够以点带面,总结多学科融贯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对当前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孙静 李志国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华涛,张光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王冬梅.论高校环境艺术教学中CI系统的导入[J].装饰,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