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时间:2022-01-29 18:5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平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平衡

第1篇

一般人只知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奠定了进化论的基础,不知道这部著作还蕴含着许多重要的现代生物学思想。例如,虽然还要过许多年“生态学”一词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格尔发明,但是在《物种起源》的第三章,为了说明“自然等级相去甚远的植物和动物是如何被一张复杂的关系网联结在一起的”时,达尔文已举了一个有趣的生态平衡的例子,被认为是科学史上对生态系统的首次描述:三色堇和红三叶草必须依靠土蜂来受精,如果土蜂灭绝了或变得极稀少,三色堇和红三叶草也会变得极稀少或全部灭亡。任何地区的土蜂数量很大程度上是由田鼠的多少来决定的,因为田鼠会毁灭蜂窝。而众所周知,老鼠的数量又大部分决定于猫的数量。因此,一个地区的猫的数量,竞可以决定某一类花的数量!

生态系统正是由这样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组成的。但是,不管生态系统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根据食物链将其成员分成三类:生产者(例如植物)、消费者(例如草食动物)和捕食者(例如肉食动物)。(此外,还有一类分解者,如细菌、腐食动物,在此不做考虑。)如果各个成员的数量基本维持不变,我们就可以说达到了生态平衡。这三类成员的数量多少又是互相牵制的:植物的数量取决于阳光、土壤、空气状况,但是也受到草食动物数量的影响;草食动物的数量同时受到它吃的植物数量和吃它的肉食动物数量的牵制;肉食动物的数量又受到它吃的草食动物数量的牵制。那么,在这些相互关系中,究竟哪一个是最主要的、起控制作用的?

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至今却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下到上”模型,认为植物会使用“化学武器”对抗消费者,通过改变化学成分使植物变得难以消化或不可食用,而过度的消费也会降低植被的质量,从而限制消费者的数目,进而限制捕食者的数目;另一种是“从上到下”模型,认为捕食者控制着消费者的数目,从而限制了消费者对植物的过度消费。

哪一种观点正确呢?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并非难事。如果我们把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关的捕食者全部消灭,“从下到上”模型预言消费者的数量不会改变,因为它们的数量是由生产者控制的;“从上到下”模型则预言消费者的数量会膨胀,进而又会改变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然而这个实验设计虽然简单,却无法执行,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包括肉食动物的大型生态系统,法律和道德也不允许我们在野外有意消灭肉食动物来研究其后果。因此,这两个模型孰是孰非,难以验证。

幸运的是,大自然已为我们做了实验。1986年,委内瑞拉在加罗尼河谷建了一个大坝,造出了一个面积达4300平方千米的世界第七大人造湖——古里湖。数百座山峰变成了湖中的岛屿,面积有大有小,最小的不到0.1公顷,最大的大于150公顷。1993年和1994年,一个由美国、秘鲁、英国、印度、委内瑞拉、西班牙和加拿大生物学家组成的联合小组开始对其中12个彼此隔绝、面积不一的岛屿的植物群和动物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面积不同的岛屿的动、植物群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与附近的大陆相比,在大岛(大于150公顷)上,原有的物种基本上都保留着;在小岛(小于1公顷)和中岛(4公顷~12公顷)上,75%以上的脊椎动物灭绝了。小岛上的动物剩下了三类:食虫动物(蜘蛛、蜥蜴、蛙、鸟)、吃种子动物(鼠类)和草食动物(吼猴、鬣蜥、切叶蚁)。中岛上剩下的动物还多了犰狳、刺鼠,有的还有戴帽猴。在中岛和小岛上,脊椎动物的捕食者(美洲豹、美洲狮、鹰、蛇)基本或完全消失了,形成了一个捕食者被灭绝的生态系统。结果就像“从上到下”模型所预测的,消费者数量激增,中、小岛上的鼠类密度比大陆和大岛增加了35倍,鬣蜥增加了10倍,吼猴增加了30倍,而切叶蚁巢的密度大约是大陆的两个数量级。在小岛上,密集的草食动物彻底地破坏了植被,植物的密度不到大岛的一半,而且大部分植物物种都属于难以食用的藤本、灌木。按这种趋势,要不了多久,动植物的多样性就会从岛上消失,最终演变成物种单调的贫瘠的生态系统。这已有了先例:1913年在建巴拿马运河时也形成了一个人造湖——盖顿湖,到现在,湖中已有80余年历史的那些小岛就只剩下了贫瘠的生态系统。

由于肉食动物也能对人构成生命威胁,人们对它们有天生的厌恶和恐惧。在人们入侵一个生态系统时,肉食动物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最早的牺牲品,多种肉食动物已被灭绝或成了濒危物种。在我们知道了肉食动物对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作用之后,或许能使我们对它们更加宽容,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类似的大自然实验在中国也曾经有过,将来肯定也会发生。例如千岛湖就是因修建新安江水库而形成,而三峡大坝的建成。也将会形成许多新岛。我不知道中国的生物学家是否曾经做过类似的生态研究,像这种无须先进设备、又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不应错过。

(盛文娟 插图)

第2篇

中图分类号:P64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69-01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在瞬间发生着千变万化,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和方便迅捷,但也因此造成了自然资源过多消耗,从而引起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农业与信息社会紧张的生活也使一些人心态失常,导致道德衰落,社会不稳。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生态;和谐社会

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还没有彻底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无论是从理论方面看还是实践方面来研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过去

社会发展到今,先后经历了五个社会,从古时的愚昧无知发展到现如今的文明时代。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具低下,几乎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生产力与其说不发达,还不如说刚刚起步,科学还没有产生,而技术是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所用的工具是自然状态的石器。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技术,而科学也伴随着技术而产生。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还处在利用一些最基本的手段,例如:利用铁制的工具对自然的改造,那时对自然的破坏较小,经过自然的自我调节最终能恢复,而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也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各个时期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生产,从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古代的老子和庄子反复告诫人们要依循自然界的动态节律,维护自然系统本身的和谐。他们坚决主张把自然界的自我循环过程及其形成的协调有序与和谐状态作为人类社会效法的理想状态。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绝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权利,要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在对资源利用时,一定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先利用后治理,一定要利用和治理相结合,使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时一定要想到各方面因素,考虑到利用资源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工作能使生态恢复平衡;否则,就不要盲目利用。在古代也有无限制利用资源,而不及后果利用,也没有采取适当的制止措施,以至后来的绿树丛林变成了可怕的荒漠,使人们再也无法生存,以致荒漠处人类的消失。例如楼兰古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古犹如此,何以当今此时理应为人们敲响警钟。

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周代严峻的生态保护“崇法令”规定:“填井毋伐木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不赦”。对随意毁屋、填井、砍树、猎杀动物的人处一级死刑,而且周代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了“山虞(净管山木)”、“泽虞(净管湖沼)”等机构,较好的保护了当时的动植物资源。而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他采取严厉的立法和执法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他提出“以时禁发”的思想,反对过度开发森林资源,以便使之得到永久利用。而现如今我国也有环境保护的规定,例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非法狩猎罪》等等。可见我国从古到今都有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始终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最近几十年还掀起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由此可见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科学技术与农村的关系

在现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早已与科技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科技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人们的生活和科技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每一项成功,最终都要用到人类的实践中,以此来检验它的利弊,在这里我仅以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做简单的论述。在科技还不发达时人们种地都是以牛耕地来翻松土壤,用人工播种。在庄稼生长时,要实时的经常的锄草、松土壤,以使庄稼生长的更好;而现今种庄稼可以说是现如今的科技生产出的机器一条龙的服务,机器种,机器收割,还要使用现如今的科技生产出的化肥、农药,以使庄稼快速地生长。在使用这些成果时,确切的说,是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别的职业来增加收入;但随之产生的一些影响也浮出了水面,使用机械时,排放的尾气造成了空气污染,而农药和化肥不但破坏了土壤的植被,也与水流入河流、湖泊造成了水质的污染,进而影响了水里的食物链,而人们饮用过此水,也会对人身体产生负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可见科技的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以便使大自然可以在自我调节的状态下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平衡。

现如今,我国提倡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资源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来这是件好事,可一旦农村的决策者缺乏科学意识,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就盲目地执行上级决定,以至最后劳民伤财,使人民苦中更苦。如沼气的出现,在农村,现如今可以说家家都有沼气,但真正懂其原理的没几个,甚至有些人连清理废渣和添加燃料都不会,相当部分人建成沼气就没用过,这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也使有些地方变成了陷阱,惠民政策的实施是要落实到实处,使人民切实感受到和享受到,而不是在口头上,更不是像沼气池这样。在农村普及某项科技来造福老百姓时,一定要让人民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地使用并成立咨询处,如遇到不懂的可以随时解答,真正让人民感受到科技所带来的好处。

由以上可知,我们必须重新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世界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生态价值观,精神完善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的生态实践观,建立生态伦理的基本道德准则,建立人类行为中的主要生态规范,以防止高新技术对环境的威胁和破坏。

三、建立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破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如沙漠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20世纪80年代有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同时还包括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可见,越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破坏生态环境越厉害,我们要看到科技好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到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认真反省,积极做有意义的行动,使我们的大自然在自净和人们的一起努力当中来度过这场灾难,恢复到往日的美好时期。

我们研究科技产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弊端,不能为了一时的使用就盲目地不加思考地制造,等看到危害的后果时,也为时已晚。要时刻敲响警钟,为人类的共同幸福所着想,为维持生态平衡尽应有的作用。只要我们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指导,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用于结合各个地方的特殊条件,调动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向未来,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来。为了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科技,为使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刘大椿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3篇

商业地产四种开发模式

纵观目前全国火热的商业地产项目,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开发模式。第一种是不租不售。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开发商把四种权益集于一身。房地产开发最终的使用端是商业企业,而这一模式就是地产商开发完商业地产项目,不租不售,而是自己继续跟进,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第二种是只租不售。就是商业地产开发商对于商业物业只采取出租形式,且租期较长。例如在城郊结合部的周边居民基本上达到20万人,就可以选择一个大型的商业企业作为承租方,来长期进行商业经营,但开发商只把商铺出租而不考虑出售。第三种只售不租。就是开发商将项目全部销售,由所有者自行经营和管理。这种开发模式,开发商相对省力且风险较低,但与前几种开发模式相比,缺点是失去了更大收益前景的可能性,且商业经营不稳定。第四种模式是又租又售。商业地产开发者根据市场的情况把商业物业分割成销售和租赁两部分,为售而租,为租而售,租售结合。这种模式虽然规避了前三种模式的弊端,但涉及到商业地产开发中四种权益关系最多,也最难以平衡,需要恰当处理。此种模式是四种开发模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开发模式,一旦操作不当,开发商就会受到损失,目前国内许多开发商受到资金的限制,在采取此模式上压力很大。由于这种模式与前三种相比,相对合理,所以呼和浩特市首府广场凭借丰厚的管理经验采用了这种获利模式。

项目开发需要生态平衡

四种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存在房地产开发的生态链,这种生态链有横向的,有纵向的,错综交叉。其中纵向生态链包括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要有中档、高档房产项目,有经济适用房,有商品房,而横向生态平衡指的就是各方权益关系的处理问题,这也是商业地产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开发者的“天、地、人”。

“天”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业的法规政策、政府的城市规划,作为任何一家商业地产开发商,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应该及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行业政策走向,以及不同城市的城市规划;生态链中的“地”是商业地产开发中能够取得盈利最扎实的基础,是指商业地产开发的市场,这个市场有一个特殊性,就是由地产开发商、商铺投资者、品牌经营者和商场管理者等不同的角色组成。市场消费者是任何一个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基础,因此商业地产开发中要得地利必须格外重视商铺投资者、品牌经营者和商场管理者。生态链中所指的“人”是指以地产开发商为核心的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广告人、建筑人、设计人、物业管理人、销售人、店铺投资人、品牌经营人和商场管理人等。商业地产开发商如何协调四者关系至关重要。它要求开发商要用前瞻性眼光适应城市发展,以差异化定位满足市场需求,细致调研,谨慎立项,开发建设具有极强市场生命力的商业地产项目。

呼和浩特市场前景广阔

如果说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商业地产开发已经如火如荼,那么像呼和浩特这样的二线城市还只是刚刚起步,从大的市场环境来看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足的存在,才为众多商业地产开发商们留下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

从2002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商业格局,面临重新整合,各商圈的市场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加上呼市旧城改造项目众多,规模扩大,时间集中,商圈之间、商业企业之间和商业地产项目之间的竞争加剧。呼和浩特的商业地产市场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为加快城市商业升级速度,政府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大量退出商业项目,并在政府商业规划中,将呼和浩特市中山路确定为“青城第一街”,稳固了中山路商圈的核心地位;其次,呼市整体商业规划尚未完善,布局零乱,商业区域的市政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商业环境配套,新型商业业态和外来商业企业偏少,大部分商业企业市场定位模糊,市场细化程度低;呼市商业竞争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特别是营销手段单一,商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除维多利和首府广场聘用专业的商业管理团队以外,呼市还没有其他的开发商或商业企业引进专业管理团队的概念。因此呼市的商业地产极具潜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业地产市场起步较晚,不是发展障碍,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特点、良好的发展趋势。从以上对于呼市商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呼市的市场正在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第一,大卖场将成为呼市商业发展的主流业态,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企业跑马圈地的速度正在加快,像北京华联已经在呼市南、北、中三面布阵,天津家世界也在东部两处地方割地为王,而沃尔玛、普尔斯马特、易初莲花等国际巨头,也正在研究进入呼和浩特的战略步骤;第二,大型购物中心在市场当中占主导地位,连锁品牌经营逐步引领市场潮流,专业店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总量大幅度增加,且更加专业化;第三,百货业态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新兴的大型居住小区和城市东扩南移等使呼市形成城市次中心从而建成新型商业业态为主的商业次中心。

深入调研把方向

首府广场之所以敢在呼市首开先河不做百货概念,也正是因为对于整个呼和浩特市场特点的了解和对整个市场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

2002年10月份,首府广场的筹备人员来到呼市,用8天时间调查了呼市所有的住宅小区和商业办公楼,写下了12万字的关于呼和浩特市商业竞争的调研报告,为董事会就是否购买中山路原“四毛”的地块提出意见。调研期间调研组调查的不仅仅是商业,因为这块地做什么当初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对住宅、写字楼全部进行分析,最后终于找准了定位,对其中的商业部分做出明确判断并把引入连锁经营品牌作为招商的主流目标。

在整个首府广场项目的构架上,开发商耗费心机,首先是把写字楼部分置于新华广场的一端,然后把有两条斑马线交叉的地方做了两个入口,以吸引两条路上每天10至12万左右的人流量,从而使中山路和锡林路形成整个商业圈的主通道和次通道。首府广场的百货区主通道为什么设在与维多利间隔不到30米的中山西路,也颇有用心,把主通道路口放在中山西路与锡林路交界处的正中央,把大卖场的通道次路口设计在离新华广场过来比较接近的通道上,目的就是能更大限度的吸引潜在客流。

因为首府广场属于商业地产,所以在方案建设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购物环境的舒适性,因此首府广场提出了“室内空间室外化”设计理念,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每个平面大约1万平方米面积中,拿出20%作为公共的享受空间,并在不同区域设置了三个1至6层的挑空中庭,以求提高整个商业物业室内空间室外化和整个购物环境的生态化。

满足需求争取四方共赢

首府广场是商业地产项目,采取的又是第四种开发模式,开发商必须考虑在这一项目中几种权益关系的平衡问题。因此,在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前期寻求商业顾问公司,还是后期寻求紧密性合作的商业管理团队,都坚持以开放性的眼光寻求合作伙伴。在整个项目定位和规划过程当中,最大限度的考虑商业需求,铜锣湾集团与首府广场合作以后,几乎对首府广场原有的商业规划不做任何修改就能够进行商业管理,这得益于前期的商业定位和对理念的坚持。

第4篇

1基本假定

为了突出本文的研究重点,防止本末倒置,在论述时忽略了一些相关问题,基本假定如下:(1)为了突出政府信息公开中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以便突出下文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制度在维持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所以,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简图(图1)中未标明信息传递者和信息监管者在其中的位置和相关关系。(2)政府制作和加工政府信息并将政府信息资源提供给公众使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信息生产者,而公众是信息消费者;公众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制度将意见和建议等制约性信息传递给政府予以采纳和利用,这个过程中公众是信息生产者,而政府是信息消费者。纠缠于政府和公众与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的对应关系毫无意义,只是同一问题的重复分析,也偏离了本文研究重点,故本文采用“政府是信息生产者,而公众是信息消费者”的观点。(3)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平衡问题,只考量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考虑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界限之外的其他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2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及其要素分析

(1)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一些学者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信息人、信息和信息环境,信息人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而其却以信息活动作为核心建立了信息生态系统模型[3]。另一些学者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信息交换、信息和信息环境,信息交换是信息生态系统及其模型的核心[4]。这两种观点本质上是一样的。之所以称之为“信息人”,是因为这些人实施了信息活动。信息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过程。而信息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只有通过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才能完成两者的衔接,才能实现信息本身的价值,且信息消费者才能获得信息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是信息活动的核心,其过程必然以信息的生产为前提,且以信息的消费作为结果。简而言之,其三者的关系是:信息人通过信息活动完成了信息交换,信息交换过程必然是信息人参与下的信息活动。所以,无论以信息人、信息活动或信息交换三者任一作为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其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为了便于本文的分析,本文采用了本质相同的不同表述,即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信息人、信息和信息环境,而信息交换是信息生态系统及其模型的核心。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主体、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环境等要素构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见图1)。在信息生态系统中,需要信息的双向流动来实现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制约,维持系统的调节功能和自我更新[5],所以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便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2)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监管者。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主体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传递者、消费者和监督者。政府信息资源生产者是政府信息的制作、加工和者,是向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源源不断输出政府信息的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循环的开始。政府信息资源的传递者是政府信息者,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对政府信息进行公开。政府信息资源消费者是获取并利用所需政府信息的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监督者,是监督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信息的活动者,对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等。公众既是政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的监督者。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信息,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信息,既包括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其行使社会管理权力过程中产生的,并经过制作、加工和系统化而最终输入到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环境中的政府信息,也包括公众因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向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或者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制度向政府部门提供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环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因素的总和。所谓信息因素就是对信息活动产生作用或作用的信息文化、信息法律、信息技术和设备及其他的信息人等等。同理,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要素,也是有相关主体的态度和看法、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以及信息采集、存储、组织、检索等信息技术和设备。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相关信息对一定信息活动产生作用,或者说是通过一定信息活动产生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信息。无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主体还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信息都是存在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环境中,并受到其中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且信息主体与其他信息主体之间和相关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之间都是互为对方的信息环境,受到对方的影响。

3社会评议参与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平衡分析

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工作需要人员、信息、信息环境等资源保障其正常运行。在其正常工作所依赖的资源中,信息是其核心和基础。而信息流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起到联接要素、调控运行和支持决策[6]等功能。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产生的信息流维持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平衡。首先,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要素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形成了双向且互动的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循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政府信息资源生产者通过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政府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存储,形成信息产品,经由信息媒介也就是政府信息资源传递者,送达到政府信息资源消费者,或未经由政府信息资源传递者直接送达,政府信息资源消费者及时将使用情况反馈给政府信息资源生产者。这类似于物理重力势能的信息势能差,由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从政府流向公众,从而形成其信息生态循环的动力。通常情况下,在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是从政府向公众单方向流动。就如同化学实验一样动态的平衡是两个方向转换的物质量相同,单方向流动可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循环,但难以维持其信息生态的平衡。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公众到政府的信息流动也是存在的,并且对于维持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将公众传递到政府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联性信息,就是公众由于生活、工作、学习或生产向政府提交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起到建立两者关联的作用;另一类是制约性信息,就是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向政府传递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起到制约和影响对方行为的信息。其次,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和部分是一个相对的哲学概念,也就是说在一个较大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几个较小的子系统[7]。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政府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内部也有信息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外面进行信息交流,“闭门造车”只会固步自封,没有创新、没有进步,导致信息生态失衡。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是指出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过失和不足,以及向其提出诉求和期望的过程。需求是行动的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就是保障公民知情权,满足公众生产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如果没有政府信息公开的评议制度,就断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源头———公众需求,政府信息公开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政府信息公开只能束之高阁。政府信息资源的生态系统也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才能保持自身的平衡和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由于政府所拥有的社会管理权力,出现了社会信息资源向权力部门聚集的现象,在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强大的政府信息资源种群。在政府权力和强大的政府信息资源种群之下,再加之内部监督可能出现的官官相护,公众的知情权受到很大的威胁,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更体现出其重要性。在公众传递到政府的两类信息中,关联性信息是被动产生的信息,通常是公众“看脸色、说好话”去政府部门办理个人或单位业务时产生的,在政府部门强势下产生的这一类信息,其产生过程决定了它的作用,只是建立两者的一般关系,使两者产生关联而已。而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的评议制度产生的制约性信息,在政府强势和公众弱势之间起到实实在在的权衡作用,从而主要通过政府流向公众的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流向政府的制约性信息实现信息平衡,从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语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整体角度分析,政府和公众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的信息主体,前者是政府信息资源的生产者而后者是政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这两个信息主体是政府信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动态系统,通过一系列互动的信息活动,依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更新、交流和共享,从而达到信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作者:王鲁美 相丽玲 李文龙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2 级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5篇

而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引起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射线照射:人或动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质与放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的非特异杀菌作用减退或消失,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遭到破坏,此时易发生微生态失调。

②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调、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肠道正常菌群中,耐药性传递是相当频繁的。

③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会导致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

④食品加工过精。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膳食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这些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倾向于较为精致的肉类、脂肪类食物,对于植物纤维食品的摄入较少,加之食品加工越来越精细,食物中含有的大部分益生元和维生素在加工过程中流失,更加剧了人体微生态失衡的现象。

⑤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四大要素,即水、空气、食物(包括药物)、土壤和岩石的污染日趋加剧,人们呼吸空气时,同时吸入粉尘和废气:在摄入食物时,一些化学肥料残留也随之进入了体内。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水等渠道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体,污染了体内的生态环境,当有害物含量超过了人体的忍受限度,就会导致微生态不平衡,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临床试验表明,人体受大环境恶化影响和药物所导致微生态失衡的过程是可逆的,通过合理的营养调整,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近十年来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发展迅猛,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属于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有三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1益生菌: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我国农业部1996年公布了6种菌即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DM423腊样芽孢杆菌、SA38腊样芽孢杆菌等可用于动物微生态调节剂。

2益生元:益生元是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常见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等。

3合生素:合生素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这种制品优点显著,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显著持久。

我国针对目前公众微生态营养失衡这一状况,将启动全民营养改善新项目――食物加OLIGO,这是继盐加碘、面粉强化、食用油强化之后我国改善国民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

第6篇

【关键词】: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

【 abstract 】 : the ecological garde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experienc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 multi-level and construction, multi-function,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 humans, animals, pl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order, to the ecological beauty, beauty, beauty and scientific culture art beau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garden, proposed the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balance design measures.

【 key words 】 :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园林绿化一直发挥着很独特的作用,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当前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随之有了很大改善,人们也愈来愈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所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就越来越走近百姓的生活当中。

1园林生态设计的内涵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与相关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域景观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增加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式创作而建成的优美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而作为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园林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利用一些辅助设计来美化环境,创造适宜人类居住,浏览、休憩的休闲景观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通过多种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等作用,从而调节地域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城市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三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优化配置,建立集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于一体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2.1设计要体现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绿地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要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谢家芬教授介绍说树木的供氧和吸收热能能力是同面积绿草的5至20倍。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本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形成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布局。

2.2生态设计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园林从根本属性上看,它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它融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园林环境是让群众进入其中进行赏用,它拥有群众之多是任何文化艺术门类都难于比拟的。

2.3生态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原则

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并重。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提高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功能。

3现代园林生态平衡设计的措施

3.1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2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3.3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3.4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昧。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园林的视觉景观设计与环保生态设计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还需要改善园林美观性设计与舒适性之间的矛盾,物种之间“互惠共生”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还不够突出。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不断地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并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以为社会、给国人创造更好、更优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2.陈向远.现代城市需要建设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3-6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第7篇

米氏餐厅:经典欧陆菜回味无穷

成立9年的米氏餐厅(M on the Bund)位于外滩5号七楼,由澳裔餐饮巨子Michelle Garnaut创立。它的香港姐妹餐厅M at the Fringe获得美国权威杂志《Conde Nast Traveler》评选的“全世界最令人兴奋的餐厅”荣誉。米氏餐厅主推欧陆西餐,即使是最冷门的菜式,也采用欧洲经典烹制技巧,并且引进北非风味。餐厅的访客有社会名流、皇室成员、政府要员等,所有来到这里的嘉宾都为品尝富有创意的欧洲大陆、中东以及北非的菜肴,更有富有上海独特情调的用餐氛围。(柳七)

感动“心爽”之旅狂欢“非凡”之夜

“快乐就是要心爽”!由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心爽酸酸乳,秋高心爽非凡夜”――心爽好男儿全国快乐之旅总派对上,充满了感恩、感动、青春、狂欢。“心爽快乐之旅”足迹踏遍全国11座城市,共吸引20余万人参与,光明在结束了南京、杭州、合肥等11座城市的快乐之旅后,再次携手好男儿“兄弟联”。同时,光明心爽还评选出一系列“心爽”感动大奖,以感谢“心爽好男儿全国快乐之旅”一路走来的台前和幕后英雄们。主办方光明透露,2008年心爽还将继续携手好男儿展开更大规模的互动路演,届时必将再度引爆“快乐就是要心爽”的热潮。(柳七)

上海世茂佘山艾美酒店:欢乐与爱心同在

圣诞前夕,上海世茂佘山艾美酒店举办了第二届圣诞慈善“艾心”传递活动暨圣诞亮灯仪式。以“向贫困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积极伸出援手”为宗旨,本届的援助对象选定了天马山“少年梦”民工子弟学校。这项慈善大行动通过购买位于大堂姜饼屋前的毛绒玩具募集捐款,而写有捐助人姓名的金色星星卡片也将被粘贴在姜饼屋的砖墙上。活动当晚,孩子们的质朴纯真映照着圣诞树的晶莹剔透,欢乐与爱心一起在夜空飞舞。(柳七)

玩转法兰西

自在2004年9月中国旅游团队赴欧旅游开放以来,法国旅游局已经到中国北京、上海、广州举办了四次旅游推介会,将法兰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介绍给中国的旅游者。29家来自法国各地

旅游局,饭店,景点及百货公司的专家整合法兰西的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中国游客感受多彩法兰西之魅力所在。法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数量达到7600万。法国旅游局中国办事处总经理哈吉克先生表示:法国,特别是巴黎作为旅游目的地,深受中国市场的欢迎。而中国市场对于特色主题旅游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升温,例如:葡萄酒文化旅游、会奖旅游,高尔夫之旅,购物旅游等。我们会做得更好,为中国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柳七)

大溪地珍珠

涌动非凡创意

在第三届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上,大溪地珍珠国际宣传协会带来了一系列设计大胆,新颖的历届国际大溪地珍珠首饰设计比赛获奖作品,每一款都涌动着设计师的非凡创意。大溪地珍珠独特的色泽与气质不断激发着设计师们的创作灵感,对珍珠文化的独到理解与对大溪地珍珠色彩的完美把握,开创出领导珠宝潮流的新锐设计。此次展示的大溪地珠宝饰品中有多款都曾在国际珠宝设计大赛上获奖。国际大溪地珍珠首饰设计比赛已吸引越来越多内地设计界的关注,今年出自内地设计师之手的入围作品也是历届之最。(柳七)

2007旅洽会,打造财富与梦想的顶级盛宴

第8篇

一、国内外“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现状

(一)国外集约化养殖现状

国外集约化养殖业比较先进的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等。5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进行网箱养殖。60年代,日本网箱养鱼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网箱养鱼无论在海水或淡水都十分发达。海水网箱以养殖颐鱼、真绸为主。1980年养殖绸科鱼类网箱有1.4万个,总产量达1.5万t,1982年网箱养创币鱼产量达14.6万t,已能利用网箱完成亲鱼产卵、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以及饵料培养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并己利用升降式网箱系统,将网箱养鱼向外海发展。淡水网箱以养鲤鱼为主,尚有罗非鱼、香鱼、虹鳍等,一般产量达70kg寿n3水平。前苏联建立多处网箱养殖场,养殖鲤鱼和草鱼,一般产量为60kg/m2;温流水网箱养鱼产量可达115掩/山2。近年来趋向养殖名贵鱼类如缚、蝗、西伯利亚鲜、斑点叉尾创塔。美国自1964年引进网箱养鱼技术,多采用1耐正方形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胡,产量最高达到600掩乃刀3。目前,网箱养鱼已扩展到欧洲、非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

(二)国内“两高一优”养殖业现状

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进行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等高密集高产养殖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单产水平比池塘养殖高出10多倍。如黑龙江省向阳山水库,1992年用202只体积1一4衬的小型网箱养殖鲤鱼,经103d饲养,总产鱼6.5万kg,平均产鱼187.8kg而3,同年,辽宁省大伙房水库,8只lm3产鱼214,6kg。90年代后期,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种类又有了扩展,除了仍以鲤鱼、罗非鱼为主要养殖鱼类外,在广东、湖北、浙江等地,还发展了级鱼、鳗鲡、加州妒、斑点叉尾鲍等名优鱼类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湖北省浮桥河水库,1992年网箱养级鱼,养殖面积达100()时,产鱼7233吨,平均产鱼7.2吨而字。浙江省新安江水库,1990年网箱面积1044.9衬,经18个月的饲养,从黑仔鳗养至成鳗,产量达3.1万kg,平均产鳗为30kg/1T产。x989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广东省肇庆养殖加州妒鱼,网箱面积589时,经7一n个月饲养,净产鱼2万kg。同年,肇关市鼎湖区水产局与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采用机械化自动投饵网箱养殖斑点叉尾胡,网箱面积666.7时,放养全长Zcm的鱼苗,经17个月饲养,净产达9万kg,平均产鱼135掩八11早。

在海水网箱养鱼方面,70年代末,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鳃科鱼类、尖吻妒等20多个种类,获得了成功,1981年转人生产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1984年广东省的海水网箱养殖进人了迅速发展阶段,随后在福建省平潭和浙江省的苍南一带,也出现了海水网箱养鱼的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海水网箱数量已超过5.7万个,养殖品种达到40多种,养殖产量近6000t,养殖鱼类有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蛙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真鳃、黄鳍细、平绸、黑绸、尖吻妒、花妒、高体鲡、紫红笛绸、蓝子鱼等。鱼种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苗种,以新鲜低值小杂鱼为饵料,网箱产量为20一30kg/时。近几年海水网箱养殖有了较快发展,养殖品种也有所增加,1998年全国海水网箱总数在20万个左右,仅福建省1998年全省大黄鱼网箱养殖约6万个。

二、我国“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

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仍有一定差距,最主要的技术问题是水质控制问题。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其生产性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环境是否平衡。在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中,鱼类生长快,疾病少,肉质好,相反,在养殖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失去平衡,造成养殖对象病害频繁发生,产量降低,而影响养殖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饲料。目前,我国水产饲料厂很多,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生产出来的饲料还存在一定问题:

1.生产工艺不合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产饲料主要为膨化饲料,比较注意合理的比例,饲料系数一般规定不高于1:1,减轻了环境污染;现时我国目前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硬颗粒饲料为主,在目前的养殖模式下,一般鲤科鱼类在整个养殖周期中的饲料系数为1.8一2.2。饲料系数高,饲料利用率低,粪便过多,加上颗粒饲料不便于鱼类摄食,残饵较多,沉积于水库,容易造成池底淤泥过厚和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长,同时滋生大量病原菌,常暴发鱼病。

2.粗蛋白的含量过高,氨基酸不平衡。一些饲料厂在生产过程中,常用低价位菜粕、棉粕蛋白源取代鱼粉和豆粕等价格较高的优质蛋白源,结果饲料的粗蛋白比需要的高得多。例如:鲤鱼料(30馆以上)粗蛋白含量达36%一38%,而实际需要为30%左右,鱼种料(100一3009)粗蛋白含量达38%,而实际需要为35%。根据氨基酸平衡理论,当必需氨基酸不平衡时,尽管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实际消化利用率低,而且还存在以下弊端:

(l)高蛋白饲料养鱼易诱发代谢疾病。如诱发脂肪肝,破坏肝功能,破坏鱼类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

(2)消化能低,粪和粪氮多,破坏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由于过多采用菜粕和棉粕作蛋白源,导致饲料消化能低。例如:草鱼对菜粕和棉粕的总能消化率分别为52%和46.8%,消化能分别为2.44千卡奄和2.28千卡馆;鲤鱼对二者粗蛋白消化率分别为85%和81%。所以,鱼排粪多,粪氮也高,水易肥,导致水中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尤其是蓝藻、绿藻等生长过快,易造成水体缺氧,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也易暴发鱼病。

(3)用于生长的蛋白质减少,作为能源消耗的蛋白质增多,影响鱼类生产性能。菜粕和棉粕作蛋白源,菜粕中的限制性氨基酸较少,主要为赖氨酸和精氨酸,棉仁粕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胧氨酸含量也较低,因此,吸收率低,影响鱼类生产性能,而且排泄氨增加,造成水体氨氮升高,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3.用磷酸氢钙作磷源,鲤科鱼类利用率低,污染水体环境

鲤科鱼类无胃,无胃酸分泌,对磷酸氢钙消化率较低,如鲤鱼消化率为46%,其余54%磷随粪排人水体经长时间的积累,将会使水体营养化,特别是在湖泊和水库网箱养鱼中最明显;而池塘养鱼时使水变肥,不得不经常换水,否则,池水生物量大,晚上和阴雨天耗氧大,鱼因缺氧而浮头,影响摄食和生长,常换水无形中污染了水资源,再者,用磷酸氢钙作磷源使饲料有效磷不足,鱼生长缓慢,饲料效率低和骨骼矿化不良,鲤鱼肝脏糖无异生酶活性增强,体脂增加,水份减少,血磷水平下降,头和脊椎变形及体形较粗。

4.过量添加防病促长药物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健康养殖,如挪威大西洋鱿的养殖,经常进行品种选育,以保证养殖良种化,网箱养殖的大西洋蛙80%以上是人工选育的品系,开发疫苗与强化鱼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剂,如多糖类药物,从亲体、幼苗,直到养成各阶段均可使用疫苗,使养殖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娜威1987年全国平均生产1t鱼需Ikg抗生素,而到1993年,几乎很少使用抗生素。1996年全国年产30万t鱼仅用了h抗生素。而我国一些饲料厂家利用低值原料,甚至霉变原料生产鱼饲料,为了降低饲料系数,追求高利润,在饲料中超量添加抗菌素或激素(如喳乙醇、黄霉素、生长激素等)促进生长。短期看,鱼生长较快,饲料系数降低,但是夏季高温季节,鱼不耐低氧,应激能力差;冬季捕捞时也大批死亡。有的还添加人类使用的氟呢酸、磺胺等药物防病,致使残留药物危害人体健康。

三、发展“两高一优”养殖业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措施

养殖业与生态平衡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对矛盾才能使“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生产中,既要发展“两高一优”养殖业,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以生态平衡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优化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现行的水产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当在传统综合养鱼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和模式,使品种结构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养鱼和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

(二)投喂高效饲料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因素,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水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因此,必须科学地配制饲料。

1.准确地预测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营养物质供应过量是导致排出比例增加的直接原因。准确预测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采用多阶段饲养,就能正确配制饲料,减少排出量。

2.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料,降低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一般而言,饲料中添加第1一3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降低2%一4%,氮排出量可减少20%一30%。

3.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消化和利用率。可在饲料中加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化合物、微生态制剂、除臭剂等,可提高养分消化和利用率,提高氮沉积率,减少氮的排出量。微生态制剂还可以维持水产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的附着和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益微生物还可以经水产动物排泄到水环境中,利用水环境中过多的有机物合成菌体物质,从而降低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净化养殖水环境。

4.改善饲料加工工艺,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把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工艺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饲料的饲养效果。如使用饲料的膨化加工工艺,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淀粉的糊化度以保持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有利于鱼类摄食并减少了残饵对水体的污染;而且能改善蛋白质和粗纤维的物理结构,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在高温、高压、高剪切力的作用下,膨化还能有效钝化植物蛋白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消除某些有毒物质。

5.改进投喂技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摄食习性、摄食生态和行为等进行科学投喂,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三)科学病害控制技术

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特定养殖方式下养殖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管理时期的特点,在采用合理的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发生病害的条件。

(2)生态防治。水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不仅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投喂或向水体投放微生态制剂,使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群大量繁殖,抑制和消灭病原菌,同时,还可以分解水中过多的有机物,达到净化水体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第9篇

我代表滨河路小学六年一班全体学生向你们问好。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以及世间万物共同生存的家园,她就如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存的空间。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地和蔼可亲。

然而,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一系列化学产品、工厂也逐渐增多,工厂排放的废气严重地污染了空气的质量,排放的污水流入河流,让水源不再清亮。成片的山林被人类滥砍滥伐,却不植树造林,黄色土地日渐扩张。有限的矿产资源本可以再生,却因人类的无竭制的开采而渐渐枯竭,人类将要面临怎样的灾难?起伏的群山蕴藏着宝贵的资源,流淌的河水养育着万物的生命。如果这些资源被人类使用得一干二净,那么人类将面临的只有死亡。人类啊,觉醒吧,珍惜身边的资源。为了人类的生生不息,特向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提出建议,请叔叔阿姨们采纳我们的意见:

1.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以达到保护资源、清除白色垃圾的目标。

2.对人民群众进行环保宣传,并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提倡不乱扔垃圾,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箱。

4.多加植树造林,抵防风沙,减少黄色土地。

5.节约水资源,要做到不浪费一滴水。

6、强化监督管理,发现有人破坏环境,加以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

人们常说:“一旦失去看似平凡的东西,才会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地球只有一个,是不能克隆的。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希望叔叔阿姨们加以研究并实施我们的建议。

祝叔叔阿姨们工作顺利。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生态平衡 创新驱动 河北省制造业 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河北省的支柱型产业,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的发展情况与河北省的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河北省制造业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而且科技优势比较突出,但是在信息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一定要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和措施来推动河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创新驱动提供良好的支撑。基于此,本文以信息生态平衡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对其主要路径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实现河北省制造业的快速转型和升级。

一、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品结构缺乏合理性。对于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产品来说,其技术含量比较低,低端产品的数量比较多,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以及高创汇的产品。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以及国家大型工程所使用的制造业产品比较少,产业链缺乏科学性,导致河北省的制造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小,无法占据有利位置。

(二)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差。河北省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在科研开发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而且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一些重大技术装备以及高新技术装备还要在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制造,缺少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河北省制造业中只有保定天威保变、唐车集团等少部分的制造企业具有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其余企业只能依靠技术的引进,且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的能力也比较差。

(三)缺少高素质的人才。要想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在信息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实现转型升级,人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它还是河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处在中等水平,但是技术人才的数量与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河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强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在信息生态平衡的环境下,信息服务业投入和河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服务业不仅能够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效率,还能促进河北省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两业结合的形式也将成为当代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信息生态平衡的视角下,从信息服务业投入的角度入手,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为:

1、河北省中制造业中的低水平行业应该选择一些最基本的信息服务,如培训和咨询等,从而建设出符合行业、企业持续发展需求的信息化设施,为信息化的建设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在信息服务业中订购需要的信息,定期获得推送,进而实现信息途径的扩展。

2、对于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中等水平行业来说,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扩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将管理、销售以及生产等流程与信息技术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技术的创新,经过相关信息处理,有效解决信息过量和超载的问题,加快信息的吸收。另外,还可以建立信息云平台,加快信息之间的转换,方便制造业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创新投入。

3、河北省制造业中的高水平行业必须要订购信息传输服务,在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传递的情况下提高制造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为信息化的人才非常难寻,所以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信息发展战略,在信息生态平衡的视角下,凸显出相关人才的竞争力。

(二)优化信息环境。要想实现信息生态平衡,统一的信息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在信息环境优化方面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1、河北省制造业低水平的行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全新的信息化设备来更换老化的旧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信息化的建设,而且还能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另外,河北省的政府应该给予低水平行业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其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和革新。

2、在河北省科教资源和研发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制度,实现中等水平行业的技术创新,在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促进河北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在借鉴国外的制造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平行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以及发展模式的创新。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也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人才。

(三)提升信息人的自身能力。在河北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人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决定着制造业是否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因此,一定要提升信息人的自身能力。从这个角度入手,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

1、对于低水平行业来说,一定要大力宣传河北省制造业信息化,从基层人民入手,对信息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还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信息化培训能够顺利开展。

2、在河北省制造业中等水平行业中,要从外部进行信息化人才的聘用,招聘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信息化人才,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提升信息化人才的自身能力。另外,还可以定期带领信息化人员、研究开发人员到实验基地、科研院等地进行参观,与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从而找到创新的灵感[3]。

3、对于河北省制造业高水平行业来说,不仅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还应该注重内部人员潜力的激发,善于发现人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位;矫正

作者简介:邢运凯(1963-),男,河北邢台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区域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DJA110297)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邢运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教育地理视阈的中国高职教育生态研究”(GZYLX2011031)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邢运凯。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24-05

生态位原本是一种生物学概念,常态意义是表示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生存期间必需的或可被有效利用的各生态因子或各种生态关系的总集合。目前,生态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建、土地评价、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既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指向,也是高职教育生态发展的逻辑起点。根据教育生态位的理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的一个物种,在生存期间,必然在高等教育群落中具有一定的空间、作用和积极功能。在相对的生存链中,个体的生态位越大,其相对占有并吸纳资源的作用力也就越大,其生存的能力也就越强,发展空间也就越大,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生态位的核心。

一、我国高职教育生态位现状

(一)高等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宏大复杂的多元结构的生态实体

在高等教育生态实体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形成高等教育的组群结构,按照其在整个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划分为五个层级。即建群种高等学校、优势种群高等学校、亚优势高等学校、伴生种高等学校和关键种高等学校,[1]五个层次形成高等教育组群的金字塔结构。

其中,建群种高等学校处于整个金字塔的塔尖位置,由于其控制着较多的教育生态资源,处于生态位最上游,能够在高等教育组群的进化和位移过程中发挥建构作用,决定着整个高等教育群落的基本性质。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生态积累,已从伴生种高等学校的生态位中剥离出来,向亚优势高等学校过渡,但在由普通高等院校为主要类型的亚优势高等学校组群中,虽然高职院校在个体数量上已成为这一组群的主体,但就生态位来说高职院校明显处于组群边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生态位是由生态资源确定的,高校处在生态位原点,在接受资源以后又通过知识传递、信息交流、资金运用等过程的转化,实现社会效益,完成高等教育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生态资源转化能力远比不上普通高校。

此外,高职院校与同一组群的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在资源利用能力方面也存在先天不足的生态劣势,尤其是在体现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能力与教师共创价值能力、与地方行业的合作共生能力、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参与市场的主动竞争能力等,都逊于在亚优势高等学校组群中的其他教育实体。因此,高职院校在亚优势高等学校中的边缘地位客观反映了高职院校的生态位,是对高职院校群体生存空间及生态资源输入、输出及转化能力的真实界定。

(二)高职院校体系内的生态位布局

在高职院校的生态位中,由于生态资源、生态空间、生态规模的异化,尤其是职能部门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投资导向,使高职院校通过政策资源输入和转化,生态位在体系内发生移动,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生态位段。具体而言,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10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首批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主的生态位段,居于整个生态位的上游,占较小比例;第二个层次是数量众多的能够正常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高职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的75%以上;第三个层次是办学困难,若干教育教学指标不能支持常规教学,资源输入能力差,通过资源转换实现社会效益低的少数高职院校,占有较低比例。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态位困境分析

同一生态位的高职院校是一种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分三种情况,即合作、独立和竞争。依高职院校的生态位表现现状,以独立尤其以种间竞争为主。高职院校的种间竞争具有不对称的特色,一般而言,当种群的密度增加,而资源相对有限时,竞争效应就会更加明显,竞争的程度就会更加激烈。这种发端于不对称性的竞争,其结果会导致种间的一些生命力较弱的个体消亡,另外一些个体由于生态位的高度重叠,在长期得不到有效资源之后,会主动改变其生态习性,利用其他生态位的剩余资源,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物种异化,形成新生物种或亚物种,相应地移存于其他的生态位。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主要以数量型扩张为表现形态,在其他资源并未同高职院校规模发展相应匹配的情况下,高职教育生态位反应一定程度上处于负面状态,主要表现为:

(一)高职教育趋同现象严重,导致生态位严重重叠

生态位重叠是若干物种同时利用同一资源时,一部分生态空间被共同占用的情况。一般而言,同一生态位的高职院校的生态位关系包括:生态位内含、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离三种情况。

笔者认为,合理的生态位重叠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的良性竞争,进而优化和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层次。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国情的特殊性,规模体量巨大,而这一生态位的资源在客观型资源减少和高等教育生态位上游的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双重挤压下,已出现资源紧张的迹象,如从2009年起,出现少部分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名额闲置、新生入学报到率偏低等情况。因此,在同一群种的高职教育生态位内高职教育个体竞争为数不多的同位资源,势必破坏高职教育生态位的相对稳定,形成恶性竞争。

高职教育的生态位状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指向和利用能力,高职教育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类型,由于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方向、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服务社会能力等主要生态指标上的趋同性,也相应造成生态位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职院校本身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及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各院校力图在教育教学的诸环节体现自己的生态个性,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体制上的政策属性,学校需求的核心资源都受控于职能部门,在以教育行政部门的价值取向和相对细化的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下,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很难在体制内形成自己的生态个性。如目前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尺是学术性和投入水平两个母指标,在母指标下又生成相应的评价子指标,高职院校为了通过评估取得生态位上游资格,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社会声誉,被动地按评估指标指导和落实办学要素,一些在生态位的大机体具有错位优势的学院其特色无法体现出来。

(二)高职教育生态位被挤压

我国高等教育现生态位结构和布局并非市场竞争和生态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对高等教育实行统一集权制管理,按照投资主导价值和资源分配主导价值以及产权归属所形成的。按照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方法,高等教育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教学服务型(职业技术型)四种。[2]上述四种类型的高校,由于在拥有资源上的差异性,不同类型学校的生态位虽然有局部重叠,但在办学定位差异化的作用下,局部的生态位重叠不会对整个生态位体系带来结构性的冲突,反而有利于不同生态位学校生成不同层次的生态效益。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尚未完全并入市场主导的轨道,虽然自2000年底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使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得以部分改变,高等教育管理重心部分下移,但随着中央集权的管理功能弱化,管理重心下移又形成地方集权效应,地方集权的本位思想,对原本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生态位排列带来进一步的影响。以招生为例,一方面一些本科院校试图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生态位上移,另一方面又在市场竞争法则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压力下主动实行生态位下移,招生高职班或以多种形式举办高职高专教育,从而加剧了高职教育生态位的重叠程度。此外,在高等教育生态位的下游,同一高职教育类型,但生态位状态不同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也通过资源转借、资源合作等进入高职院校生态位主段,使高职教育生态位成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链条中生态重叠现象最为严重、重叠特征最为凸显的生态位,对高职教育生态结构的平衡带来负面影响,加剧了高职教育的趋同性竞争。

(三)高职教育生态位结构失衡

生态位理论中的高斯原理认为,生态位差异大的高等学校,个体间的相对竞争也比较小,而生态位存在明显差异的高等学校,个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会明显激烈。[3]基于这一理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态位结构应通过多样化发展策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抵消由于群种数量规模带来的竞争压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生态结构在发展策略上并未真正遵循生态发展的路径,因而形成了生态位结构上的失衡,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资源生态位上,虽然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骨干高职院校等评价项目的实施,已形成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一般高职教育资源、不良高职教育资源的方阵排列,但由于居于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生态位的院校(主要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其数量较少,只占全国高职院校数的16.7%,此外,在国家宏观政策及地方投入的支持下,不良高职教育资源也为数较少,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集中于一般教育资源的生态位置上,形成“资源性”目标和范围的恶性竞争。

第二,在空间生态位上,我国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就全国而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区域,优质高职院校的东多西少现象更为明显。以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评出的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例,东南沿海的上海市有3所,江苏省有8所,浙江省有5所,山东省有7所,广东省有7所,而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较少,新疆2所,贵州、青海、宁夏、云南各有1所;[4]就局部区域而言,高职院校数量在大中城市、地域中心城市明显多于其他区域。以浙江为例,浙江共有高职院校46所,其中11所在杭州,6所在宁波,2个省内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数占全省高院校数的36%,其他中小城市如湖州、嘉兴、台州、丽水等均只有一至两所高职院校。[5]这种空间生态位结构,短期有利于高职院校利用中心城市或发达经济的集聚效应和环境优势培育学院成长,但当高职院校的成长峰值出现以后,对资源的竞争将直接挤压高职院校的生态空间。

第三,在规模生态位上,我国高职院校存在政策主导的规模与生态主导的规模之间的反差。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来,学院的成长除了办学规模等硬因素外,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期望值实现率等软指标更符合教育生态位的运行规模。职业教育理论和实务都较为成熟的德国双元制教育、美国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均有2000至3000人的在校生规模,专业设置方向明确,就业路径清晰,办学特色明显,均有良好的社会信誉。[6]我国台湾的技职教育学院也覆盖了从数千人到数万人的规模范围,形成了技职教育生态位的正态分布。在我国大陆,政策导向下的高职教育规模扩张引发各高职院校的扩招,各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以7000人至10000人居多,除了在校生规模外,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图书、实验设备、办公条件等硬性指标也受高职院校办学评价机制的影响,有明显的求大、求全、求多的倾向,而以能力和资源输出诉求为主的软性实力明显滞后,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生态障碍。

三、高职教育生态位的矫正

(一)通过生态位移动形成完整的高职教育生态链条

在生物界中,当两个或多个物种的种间竞争弱化以后,其取食格局和行为方式也将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分短期生态变化和长期生态变化两种情况。长期生态变化和表现形态为进化反应。高职教育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格局下,短期生态反应对整个教育生态格局已不起作用,惟有通过进化反应才能使生态位复位到合理密度。进化反应可以分两个方向:

第一,生态位上移。具体到高职教育生态位而言,就是以现有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为生态基础,通过合理的竞争和优出机制从中部分发展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并通过授于专业类学位的方式拉开与高职专科的生态位差。

生态位上移的策略是目前高职教育层次和教育生态发展的藕合。有学者从内涵特征的维度分析认为高职专科应与应用型本科衔接,[7]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应用性本科院校以近年来新建本科和新升格本科为主,从1999年到2010年10年间,我国共有265所新建本科院校,从2007年到2010年,有45所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8]这些院校虽然同高职院校一样都具有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征,但由于我国分类管理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高职院校归属上的认识误区,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升本之后就开始以学术性本科教育的标准规范教学与管理,其应用教育的属性不断弱化,从生态位功能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与现有的高职院校形成上下游承接关系,由于两者种属不同,隶属于不同的生态位,因此,这种衔接无法从根本上化解高职院校生态位重叠的困境。而高职教育生态位上游的高职院校发展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就可以移出生态位空间,有效解决高职教育生态位重叠的矛盾。

第二,生态位下移。生态位下移的主要策略是通过高职教育生态位不同阶段的资源流通,分散和释放重叠阶段的生态位压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生态位内高职院校个体数量的正态分布。

以大众化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扩招,从规模设计的维度统计,扩招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生态链的下游,又以高职院校最为明显。因而,后扩招时代的高职教育硬生态与扩招匹配的适应期过后,后扩招时代必将形成生源紧张、部分教育资源过剩、校际间同质发展、趋同竞争加据的过程性结果。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居其生态位下游的学历性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非学历性的继续教育合作,提高教育资源的输出率和转换效益,可以缓解高职教育生态位的压力。

生态位上移和下移后形成的职业教育格局,可以使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中职教育贯通,在办学层次上形成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高中三个梯次,在办学形式上形成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体,以远程教育、继续教育为两翼的飞鸟型生态结构。

(二)通过生态位补充构建相对均衡发展的区域高职教育

有学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基本体现了均衡原则。[9]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均衡主要体现在政策主导或评价主导下的资源配置均衡,而更能体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输出与转化情况被忽略。笔者认为,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只是为高职院校校际间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均衡起步,但由于教育发展是制度设计、经济环境、人力资源能量、人文基因等综合实现的过程,同一生态位上的竞争最终还要取决于软生态和软管理。在高职教育生态位上,存在着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竞争力”为关键词,主要包括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等;第二个层次以“发展力”为关键词,主要包括占最大比例的能正常运转、有正常办学效益的高职院校;第三个层次以“生存力”为关键词,主要包括办学困难的少数高职院校。以政策性资源配置支撑的生态位末端的高职院校,只是取得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力”,而要在生态位上相对稳定,还需要拥有制度性因素以外的能力,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安东尼・阿索斯和理查德・帕斯卡尔的“超强竞争”模型理论指出的,企业成功主要受战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能、最高目标等七个因素的影响。[10]因此,来自政策要素的资源配置只是一个组织机构的运行条件,而诸多竞争因素的基本均衡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和农村对应体间有许多差异,比如在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规范、教育投入与产出比率以及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生态补充也应相应的分三种情况,即对中小城市高职院校的生态位补充,对我国西部及边远区域高职院校的生态位补充和对农村区域高职院校的生态位补充。补充的机制宜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分别制定进行,除正常的资源配置外,还应选择性地鼓励和要求生态位上游的高职院校以合作、共建、帮扶、引领等方式,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等。

(三)通过生态位评价机制调整发展特色高职教育

对高等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选择性评价、比较性评价和实验性评价三种。我国教育体制的集权性决定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中,以选择性评价为主,如高职教育序列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评比、骨干院校评比均属于选择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由评价主体根据设定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学校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由于高职院校对资源的刚性需求,选择性评价的导向性进一步凸显。笔者认为,现行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了投资导向,对办学要素的考量注重大、全、齐、细,对于高职院校的规范教学、规范管理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但同时对高职教育生态发展视角下的特色培育与形成考量的权重不大。建议高职教育应建立生态竞争导向的评价体系,强调各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人文背景以及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发办学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基本思想包括:第一,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职能部门转向政府、社会、学院、企业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评价目标由综合实力向特色优势、校本优势转变,适度提高特色的积极评价权重;第三,评价方法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在评价中适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和可测预期给予更多关注;第四,压缩学院规模、建筑物等硬性投资元素的评价权重,增加对学院发展的生态竞争力评价。

(四)建构高职教育生态集群

集群在生态学上表现为一种适应性特征,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共同生存和繁殖的种内关系。学术界关于教育生态集群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生态位的高等院校之间的生态关联,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等不同生态位的高等院校组成的以某所重点大学为核心,其他高校及相关支撑机构组成的网络关系和空间集聚体。这些集聚体有比较稳定的分工和协作,如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集权首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科研机构的课题研究及成果转化作用等。

高职教育生态集群的构建是以同一生态位为依托背景,不同生态位段的高职院校个体参与的空间集聚体。与不同生态位生成的集群相同之处在于,集群也需由一两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承担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他高职院校作为空间集聚体成员参与;不同之处在于,高职院校的生态集群的辐射区域应小于不同生态位的集群,如同一城市的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的相同性、区域经济背景的相同性、学院归属的相同性或者具有互补、错位关联的学院组成,同时吸纳相对区域内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教育、短期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实体加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间的关系以线状关系为主,高职教育生态集群的形成,可以变高职教育校际间的线状关系为网状关系,有利于高职教育生态资源的输入和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域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助拉高职教育生态位的宽度,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

[2][3]李军.中国高等学校软实力――生态竞争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4]浙江高职教育研究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名单[S/OL]2010-05-22[2011-12-09]省略/zjvtedu/main/show_news.asp?show.

[5]浙江高职教育研究会.浙江高职教育能力的提升与展望[S/OL]2010-12-28[2011-12-07]省略/zjvtedu/main/show_news.asp?show.

[6]李震峰,袁广林.类型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

[7]鲁武霞,李晓明.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征与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

[8]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

第12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一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蓝图要包括很多设计要素,设计者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自然生态平衡、绿色容积率和节约能源这三大因素。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联,合理的分析各种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张科学、合理、可以让人接受的城市规划蓝图。

一、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侵占了大自然的大部分区域,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开采殆尽,野生动植物逐渐灭绝,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过错,为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地球资源,人们已经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够维持该区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现有的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划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城镇的建立与发展是以占用大量自然空间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地球的资源终究会被用光,地球的空间将会全部被钢筋混净土的城市所占据,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使我们能够保护自然资源,与大自然空间共生、共融。在城市的内部,应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水源,安全的燃气资源以及安全的空气质量。

2.使用经济激励手段提高有关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旧城区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性,刺激各部门树立自然生态平衡的城市规划理念。

3.利用太阳能、风力、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它们可再生、无污染,对生态平衡有着极大地好处,此外,生活垃圾的废物利用也要提到工作日程当中。

4.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理想形式。对于生态城市的度量来说,要从生态意识、生态卫生、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等5个方面来设计生态城市的度量方法,并以这种度量方法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城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度量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度量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度量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二)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

以往我国在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划中大多采用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严重,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与此同时,这种规划方式还引发了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中心、分散的网络化城市群。这种城市规划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以上出现的弊端。由于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使城市内部的运作更加灵活,城市的新陈代谢更加流畅。因此,它有效地保持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三)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主要包括汽车的尾气排放、工厂的废气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汽车尾气排放。虽然目前国际知名的汽车协会已经对汽车尾气VOC的含量做了强制的规定,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私人用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总的尾气排放量已经相当可观。应当如何解决这些严重的污染问题,国外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尽量控制市中心私家汽车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尾气污染和汽车噪音以及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当适当限制市中心的私家车流量,在城市的建造停车场,在个别地区设立禁止驶入的通告牌。

二、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把植物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有许多的优点,例如:植物的绿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城市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降低城市建筑的热岛效应。植物对城市的水文也有一定的益处。它们能够直接承接降雨,生长的土壤也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城市建筑中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小型植物也可以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绿色容积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到单体建筑中。容积率值的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右地域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域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对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1.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2.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中提倡偿还原则。

3.城市布局的规划要紧凑,要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四、结语

城市规划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结果,它可以增加社会文明、提高城市素质。只有合理的把以上三点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才能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使人类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敏.浅谈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1,(05).

[2]李长焕.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