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18:0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微企业融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健全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强化金融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应大力发展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使其成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生力军。主要是发展与小微企业、个体经济等微观主体具有信息、贷款供求相对称的、有序竞争的小型商业银行、专业支行、特色网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实现其专业化经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入股小型商业银行。其次,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健全小微企业经营部门,大力拓展对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持续积累为小微企业服务经验。第三,优化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小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模式,量身定制差别化的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及时聚集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第四,推进金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诚信、文明、守规的现代企业文化、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建设,维护良好的金融发展秩序;加强金融市场秩序管理,规范抵押、担保机构行为;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征信体系,构建小微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矛盾。
(二)搭建综合平台,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1、实现战略性转型,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商业银行要实现战略性转型,就需调整经营重心,建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愿景的新经营模式,做到既“重大户”,又“亲小微”,全面启动和强力发展小微企业普惠工程。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在风险、资本边界约束范围内着力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产比重,加大向小微企业业务的信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流程简化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优先、足额保障小企业信贷规模需求,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目标。结构调整信贷增量和存量,释放信贷存量的回收再贷,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多维度结合调整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群,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占比和产品覆盖率。2、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满足融资需求一是发挥票据业务手段作用。商业银行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等票据市场业务,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上,应适当降低抵押保证金比例,拟定较低贴现利率,做到既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又减轻其利息负担。二是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商业银行在与大中型企业或核心企业打交道时有机会接触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是大型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客户,其在整个供应链中完成大量的交易活动并形成交易记录。商业银行可借此迅速扩大对小微企业服务范围,充分挖掘商品交易记录、订单数据、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产业链或供应链上有市场、有效益、有诚信、促就业的优秀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订单企业贷款等系列金融产品,推进集成批量融资服务。三是推出证券质押融资工具。借助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的支持和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对借款人通过评分卡打分快速选择客户,简化信贷流程,以提高融资效率和便捷度。四是以理财产品为平台拓展、深化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链,发行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3、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融资贵难题缩短小微企业融资链条,整顿不合理收费,取消对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循环借款额度承诺费、拆借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或免除对小微企业收取的财务顾问费、咨询费、部分结算服务收费以及相关类似费用,杜绝只收费不服务的项目。扩大对小微企业结算同业业务覆盖范围,加大支付结算免费优惠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减负让利于小微企业。通过提前续贷审批、开展网银循环贷、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在拟申请贷款种类不变,贷款额度和期限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行为评分卡进行履约能力评价,达到规定分数审批通过后,客户可继续使用贷款额度,以减少利息负担。合理确定小微企业各种贷款期限,确保贷款期限与经营情况、订单约定支付期限及资金回流特点相匹配,减轻小微企业资金压力。4、精准定位融资服务重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密切关注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涉农产业等带来的发展机遇,聚焦民生服务以及地方特色产业,选取包括依托专业市场、工业园区等集群化发展的小微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有品牌、渠道、服务优势的物流和商贸的小微企业等提供融资服务。5、构建整体联动机制,提高融资服务速率一是构建政企、银企联动服务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社团等多方合作,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推动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额度、财务与并购顾问、债务和股权融资、PE主理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小微企业私募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广泛开展与创投机构、券商的业务合作,探讨投贷联合、股权质押等创新产品。三是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公私条线资源,加强公私业务联动经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交叉销售,发掘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高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度。
(三)构筑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新模式,提高融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在客户评级方法上,应建立有别于大中型企业、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评级模型和标准,改变只注重企业财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的传统做法,区别不同规模小微企业,分别采用评级授信、评分卡、以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减少小微企业融资屏障,降低融资门槛。在服务方式上,可采取通过市场、商会、协会、商圈、产业群、居民区等社区平台贴近客户等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服务方法,全面征询和了解企业和企业业主需求,变传统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变单一信贷服务为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营销渠道上,应打造多元化渠道发展模式,实行物理渠道、电子渠道和网点渠道等多渠道并举。对设立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中心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依托电子渠道,为新兴的网上客户群提供在线交易和融资的平台,特别是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全流程、7×24小时网上办理的“网银循环贷”业务。同时,将传统客户经理操作的评级、授信、支用业务流程合并为评级和授信业务流程,支用环节由客户按需直接发起,通过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自主支用;全面开通网点柜面渠道受理或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探索网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客户推荐和销售的业务新模式。可将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到所有结算客户,小微企业业务营销终端放到所有网点,提高业务辐射能力;把银行内部的评价、审批、监测等中后台环节集中放在小微企业经营中心,提高集约经营效率。在营销模式上,实施“平台工程”。通过搭建产业集群平台、供应链和产业链融资平台、网络银行平台、担保增信平台等营销平台,对商圈、供应链和产业链、平台类等小微企业客户进行批量化、集群化营销。在业务机制建立和考核方式上,要建立营销、经营、风控多位一体和责权利对等、风险与收益对等、激励与处罚对等的工作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客户净新增、贷款覆盖率等重要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对客户拓展和服务覆盖面的考核,以提升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贷款覆盖率和综合服务覆盖率。完善跨部门、跨条线的利益分配机制、责任共担机制,促进业务联动,调动各条线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在破解“担保难”上,通过推动银担、银企、银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把企业和个人不动产和动产抵押、存单质押、商户联保、互保、租金贷等担保方式组合打包提供给小微企业选择,为其提供第三方担保渠道。建立和推行由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商会共同出资的互保基金,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四)再造融资业务新流程,提升融资服务效能
围绕小额化、标准化,实施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流程再造。一是实施流程化零售银行工作模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立行业/产品评审中心,实现标准化批量审批、批量管理,迅速扩大贷款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效率;科学分解标准化作业流程,采用核心业务由各岗位专业操作、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形式,较大降低单笔交易成本;引进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建立小微企业业务“信贷工厂”,实行产品销售和后台作业相分离,审批人派驻,评级、授信、支用“三位一体”的流水线标准化流程,做到从小企业客户申请受理、评级到审批、发放、回收等业务全部在工厂内完成,实现提供现场受理、远程审批、后台放款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满足小微企业融资时效需求。在明确各环节操作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精简审批程序和环节,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提高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经办行应成立由客户经理和风险审批人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前台经营部门与后台风险审批部门紧密合作,实行“双人调查,一人审查,双人签批”的审批流程。规定贷款项目限时申报和限时审批制度,加快放款效率。在小微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政府服务大厅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减少工作环节。三是建立独立运行、管理高效的小微企业信贷系统。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特征,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对小微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在审批机制方面实行“差别授权、垂直审批”模式,根据风险管理水平给予不同基层行不同的信贷额度审批权限。
(五)创新融资产品新功能,多面覆盖融资需求
首先,创新贷款和担保模式,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研究创新推出“抵押贷+信用贷”、“担保贷+信用贷”等组合贷款模式;创新集合银团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债券发行、企业现金管理等业务产品,提高服务附加值含量;探索“集群式”信用贷模式,搭建批量营销平台,借助平台合作优势,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经营规模、税收等情况,扩展贷前调查维度,增强客观性,提高业务效率;加大信贷循环类产品开发,实现小微企业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对接,为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或再融资业务,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研发推出“股贷通”产品,以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作技术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帮助小微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针对存量优质结算客户,可采用无须抵押物,以客户持续有效的结算量、日均金融资产为依据,创新采用“预授信”方式开展信贷业务。针对某些小微企业抵押资产有限状况,可推出市场方担保、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差额回购、银联担保、联贷联保、出口退税质押等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同时,运用“大数法则”,实行“无抵押、弱抵押、政府增信”的新型担保模式,为弱抵押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增加授信的渠道。其次,创新适合新兴市场需求产品,提高服务灵活性。在对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和市场细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新兴产业、新兴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融资产品及服务,为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型产业集群和基地的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围绕著名商圈、协会、专业市场等小微企业客户集中区域,可采用批量授信、循环授信等方式,批量调研后给出授信额度,使小微企业客户随到随借,随借随还,节省财务和时间成本。第三,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升融资便捷性。营销人员、风险和审批人员共同对小微企业目标客户集群整体调研,总体研判,从“市场平台”、“客户”、“产品”、“风险缓释措施”等多维度进行市场准入、客户选择和产品配置,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批量化营销、集约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第四,充分利用大数据产品,以在时效性、质量和敏感度方面大大优于财务数据的海量客户实际交易数据,包括订单数据、交易数据、货运数据、客户网络活跃度数据、客户交互行为数据等为基础进行批量化处理,筛选最需要贷款、最有可能获得贷款的客户,精准预测判断客户融资需求,为解决小微企业提供可靠性强的融资方案。
(六)实施多元化管控方式,建立融资风险管理新机制
一是有效甄别优质客户。对经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筛选入库的目标小微企业引入“信用贷”标准,实行名单制动态管理。要求企业现金流,或企业主家庭金融资产,或企业主家庭净资产等能够足够覆盖贷款本息,从客户筛选源头把控风险。二是加强融资担保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强化预警预控。在运用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时,避免和防止出现交叉保证、循环保证、互保等圈链式担保现象。强化小微企业贷款全过程管理,加大早期预警、评分卡、评级模型等系统工具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力度,采用现场与非现场监测手段并用,预警和化解并行的方法,提高风险监测效率和化解风险的针对性。加强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管理,确定合理的客户换手率。三是采用催收、盘活、以物抵债、企业重组、担保代偿、现金回收、核销等多元化手段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七)营造有利的融资生态服务环境
关键词:商业银行;民营经济;小微金融;续贷业务;预测
一、 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中银监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积极促进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于2011年6月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以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随后,银监会于2015年3月《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单列信贷计划,优化信贷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要求。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金融发展规划部分提到鼓励互联网金融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发展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需求。可以看到小微金融将成为未来一段r期我国金融发展重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无论在服务形式还是在业务规模上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巴曙松、王松奇、许小年等专家认为,我国小微金融发展潜力较大,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当前金融体系离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将成为下步金融改革的重点。而各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着力于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小微金融业务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推动点。他们也指出我国小微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微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成本问题,建立社区性的服务模式,实现低成本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针对小微金融,应该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力推动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促进小微金融快速发展。
受当前宏观经济趋势性下行、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开发受制于劣势选择和逆向选择等因素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了前一阶段迅猛发展之后,显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主要体现于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有方向地增加银行小微贷款投放规模,有效确保贷款余额增长的稳定可控。为此,各商业银行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如何有效掌握行内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业务动态,并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为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策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文献回顾
在研究小微金融之前应明确小微企业的定义。刘睿(2014)指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小微企业规定,小微企业一般符合年度应纳税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崔静静(2011)认为:应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定义为小微企业。崔静静还尝试分析了该类型企业的融资行为,在对甘肃省小微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省的小微企业融资现象,探讨了在小微企业融资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从银行信贷业务的视角,郑九歌(2012)建议:首先应树立“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观念;监管机构应将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作为发展小微经济的战略重点,并采取降低这些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实施积极宽松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韩刚(2012),吴玉霞(2016)认为: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难点是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为缓解该不对称性问题,应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郑霞(2015)分析天津市216家小微企业相关数据发现,商业银行是现阶段小微企业首选渠道,社会金融机构次之;另外,政府财政资金对小微企业融资效果不显著,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用担保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刘金文(2011)支持引入政府这一角色,构建企业、银行、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动态博弈框架下参与方各自的行动和收益,以期实现政府引导下商业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目的。
其他相关研究还包括陈勇俊(2011)将大数定律引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模式和风险定价策略;刘静海(2012)将金融心理学引入小微企业融资信贷问题,大胆假设小微企业或商业银行是一个有心理波动的人,通过心理学理论探讨银行和企业的心理,并以贵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续贷(或称“续授信”)业务 方面的文献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银行业开始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仍鲜有银行接触或关注续贷业务,而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银行及相关文献则更为稀少。
三、 问题的提出
1. 商业银行着力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设想。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的关键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前期的迅速发展后,出现了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推行小微金融贷款增发提出设想: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还应及时了解行业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动态,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尤其要为行内已经发生过贷款业务的小微客户发展“续贷”业务。甚至对银行现有小微客户进行续贷可能性的预测分析,从他们当中准确识别出贷款即将到期、贷款资产良好、具有强烈续贷意向且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并为他们"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客户续贷推动策略,全面巩固银行在小微金融层面的先发优势,努力实现与客户的共赢。
2.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续贷业务定义。所谓“客户续贷”是指银行已授信客户在贷款到期或提前结清后,经授信审批,再次获得银行贷款的行为。本研究以国内某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信贷业务数据为例,结合该银行数据仓库支持情况,对客户的续贷行为定义如下:
(1)将当月贷款日均额不为“0”且月末贷款余额为“0”的客户定义为当月贷款结清客户;
(2)在当月贷款结清客户中,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再次发生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续贷客户;
(3)反之,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未发生新的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非续贷客户。
四、 商I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优势分析
1.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本优势。据相关数据表明: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费用是向现有客户推销费用的6倍以上。针对小微金融贷款产品,姑且不去计量分别向新客户和现有客户营销的具体费用,仅从向两者营销成本的高低来看,营销现有客户显然更具有成本优势。
当银行向行内现有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时,无论是向无贷款客户推介贷款产品,还是发展已授信客户的续贷业务,都可以将“名单制营销” 与“非名单制营销” 搭配使用,且通常以“名单制营销”为主。当银行向行外新客户营销时,则只能通过“非名单制营销”渠道及相关营销方法。由此可看出向行内(已授信)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比营销新客户更具有成本优势。
2.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功率优势分析。有研究表明:销售给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成功率为6%,销售给初次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15%,而销售给重复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50%。其实仅从向现有客户营销可同时采用“名单制”与“非名单制”两种方式,而营销新客户则只能倚靠“非名单制”方式,已经说明现有客户的平均营销渠道数量高于新客户,这显然与营销成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实际上,促使客户产品销售成功的三大要素可以总结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商家对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对已使用同类产品的忠诚度”。一家银行向新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的行为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新客户已经享受其他银行的信贷服务,这家银行的小微贷款营销工作将受到该部分客户对其银行忠诚度(或称“客户粘度”)的制约。此时,银行若不考虑向客户让利(如优化担保方式、增加贷款规模、延长期限、下浮贷款利率等),向该类新客户营销同类产品的成功率显然比较低。
(2)符合银行授信审批要求的新客户未曾享受过银行信贷服务。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极度不对称,这为授信审批、贷款发放以及售后服务等实操工作带来难度。因此,银行若不考虑采用针对小微市场设计的、切实有效的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如商圈、产业链、城市合作社、专业化支行等模式),向该类客户营销小微贷款产品不仅成本昂贵、潜在风险高且成功率低。
然而,如果向行内已授信客户再次营销贷款产品,即发展小微金融客户续贷,这将使银行在借贷双方信息相对对称情况下专心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信贷服务,这显然能够大幅提升营销成功率。
3. 发展小微续贷的资产质量优势―对“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的论述。对于小微金融信贷业务而言,其发展难度主要在于客户所能提供的抵质押品价值较低且缺少其他有效担保形式,以及客户经营利润较薄且经营波动受市场影响较大。无形之中,小微贷款的客户信用砝码被减轻,同时客户能力的打折空间被加大。基于这样的背景描述,小微信贷业务可能的突破点在哪?在此,本文提出小微金融续贷客户群较新贷客户群而言其银行资产质量更高的假说,即“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尝试对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这一优势进行论述分析。
不难理解,贷款可以被看作为客户与银行的一个双向产品,即银行在向客户销售资产使用权的同时,客户向银行销售自己的信用和能力,双方的谈判条件主要是价格(即贷款利息),其他条件还包括贷款规模、期限等。在信息极度不对称情况下,客户的信用和能力无以为证,银行只能认为客户的信用和能力趋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时银行除了要使贷款规模尽可能小、期限尽可能短,再就是要使利息尽可能高,这等于压低了客户销售自己信用和能力的价格。这样,但凡可以,客户将选择不贷款,而留下来选择贷款的这部分客户,无论从对资金需求的迫切程度,还是出于对他们信用和能力水平的考量,都给银行对他们进一步压价提供了理由,这将有可能制造出“柠檬”经济现象,形成劣势选择、逆向选择,使银行资产质量受到影响。
既然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上,那么银行就应该从破解信息不对称入手,向自己熟悉已久的老客户(包含无贷款客户和已授信客户)开展信贷(或续贷)业务,因为客户曾经使用银行服务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于银行数据仓库中,这比开发新贷客户所获得的信息要充裕得多。基于信息的相对对称,尤其是发展续贷业务可以使银行对客户的能力和信用(结合其过往表现)有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时,银行除了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优质”客户甄选外,还能够杜绝盲目压缩贷款规模、缩短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利息等情形,为贷款客户的“一户一价”、“一贷一价”、“价格关联价值”、“价值覆盖风险”等理念提供基础,促使银行与客户携手缔造共赢。
前文所提到的“客户自然忠诚”实际上也是消费心理记账(及“价格关联价值”)的概念。本文认为在不考虑极端因素(如银行信贷放款不到位、同业贷款价格竞争、客户搬迁等)情况下,小微贷款客户存在“自然忠诚”,并且续贷客户群应比新贷客户群更容易发生再次信贷业务和其他交叉业务。
五、 结论
为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突破,基于对业务动态的把握,提出了银行小微金融应该着力发展“续贷”业务设想和“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得到发展续贷客户将使银行销售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小微贷款资产质量更优的结论。此外经数据观察,参与本研究分析的国内某商业银行其小微金融贷款客户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在充满信息不对称并可能产生“柠檬”经济现象的竞争市场环境下,无需发生价格战,对手仅出让“蝇头小利”,很可能只是贷款规模放高一点、期限延长一点或利息降低一点,便赚得了他行最优质的那部分客户,其中不乏很多他行忠诚老客户。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应该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研发一套具备前瞻性、灵活性且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工具;还应结合同业标准制定更具竞争优势的小微信贷发展策略。此外,既然客户流失、客户违约等问题对小微续贷(尤其在客户非续贷方面)产生影响,未来应考虑开展相关预测分析工作,建立预测模型,以对当前续贷分析及预测结果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将小微金融作为改革的重点[J].中国金融, 2013,(1):18-19.
[2] 王松奇.小微企业贷款是今年银行创新重点 [N],中国证券报,2012-05-28.
[3] 许小年.中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和发展:在“2012第六届中银行家高峰论坛”[EB/OL].(2012-09-10)[2016-07-8]http://.cn/hy/20120910/155413095049.shtml.
[4] 刘睿, 张军.如何加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管理[J].税务研究,2014,(8):97-97.
[5] 崔静静.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基于甘肃省小微企业的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6(1):80-83.
[7] 韩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突破――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20-23.
[8] 吴玉霞,周明勇,吴娟频,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河北省的调研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6,(8).
[9] 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41-46.
[10] 刘金文.基于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动态博弈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69-84.
[11] 陈勇俊.大数定律与小微企业授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1,(12):114-116.
[12] 刘静海.基于心理学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97-106.
[13] 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4] 吴义根,胡志九.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动态演进与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15]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6]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17]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3.
[18]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5.
基金项目:“211工程”四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一般课题(项目号:XK2014203)。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难;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9日
一、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河北省2010年拥有中小企业共16.6万个,经过几年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增幅达到12.9%。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长,吸纳从业人员由2008年的490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1,45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人员的58%,年均吸纳就业88万人。2012年全省小型和微型企业达到10,621家,实现营业收入614.9亿元,上缴税金41亿元,安置就业33.4万人。
河北廊坊市毗邻京津两大城市。近年来,廊坊市借助特殊的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6月末,廊坊市小微企业总数达到9万余家,累计安排就业100余万人,占全市GDP产值的67.9%,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河北保定2012年以来,小微企业三季度营业利润总额达5,447.91万元,较上年同期上涨33.11%。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我们对保定市、廊坊市两地中徐水镇中线材有限公司、冀中兽药厂、永亮纺织有限公司、廊坊市全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河北华航旅铝业有限公司、宏达铝业等16家小微企业以及当地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小微企业自身信用度低、管理制度不健全。小微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实现利税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由于自身局限和金融支持的相对滞后,融资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融资难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小微企业对信用度的重视程度。(表1)可以看出,微型企业大多对信用评价认识不完全,只有80%的企业认为信用对企业影响很大。而20%的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较高的信用度有利于提高相关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有效的抵押资金不足,并且企业的信用度达不到;另一方面,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产品销路不好同样会造成融资困难。(图1,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图1显示:在企业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原因中,有37.5%的企业认为是自身有效抵押资产不足,50%的企业认为金融、担保机构门槛过高,22.5%的企业认为是自身销路不好,12.5%的企业认为企业信用不够,27.5%的企业认为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方面不够完善,20%的企业认为所在产业不是支持重点。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结构、内部规划等因素造成的融资瓶颈,再加上金融机构较高的“门槛”,使得小微企业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无法满足需求。
(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没有融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融资成本太高。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看,银行小额信用贷款的年化利率普遍在10%~15%之间;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年化利率在20%以上,而典当行30天的融资费用普遍在4%以上。同时,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除利息外,还可能需要缴纳大小不等的其他费用,如咨询费、保险费、担保费、资产(动产)评估费、律师见证费、环评报告,等等。
(三)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而其中的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占小微企业的融资比例较小。(表2)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大概1/4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较为容易,有32.5%的小微企业认为获得贷款很难,40%的小微企业认为获得贷款的难度一般,有27.5%的小微企业认为贷款容易。(图2,数据来源:河北统计局)图2显示:小微企业资金来源大多为自有资金,只有少量来自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有近80%的企业从未参与过银行贷款。有过银行贷款的企业仅占15%,2.5%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以民间借贷为主,82.5%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由此,小微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进而使融资渠道变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信贷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流通。
(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在已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到位率低,大部分行政色彩浓厚,运转不规范,同时又存在担保基金量小,协作银行选择的困难等问题。另外,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同时,一般要求提供反担保的措施来保证担保业务的安全。对大量的小微企业调研中,发现反担保品的许多可变现方式方法实际上无法操作,或者是操作的成本过高,小微企业往往缺少实物来充当反担保品。
三、河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政府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1、立法规范民间的借贷市场。民间关系型融资在一定范围内规避了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好地适应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急、快、频”的特点。所以,政府应在法律中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制定相关民间借贷的市场准入、退出、组织机构、经营行为、风险防范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专项的法律法规,由指定的对民间借贷进行管理、监督、综合运用的各种监管手段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民间借贷合理的生存。
2、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小微企业获得商业性融资。发达国家政府部门虽然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最主要形式还是提供担保支持,信用保证的制度是发达国家小微企业使用率最高并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性支持制度。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信用程度不高,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应鼓励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服务。
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尽快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政府直接给予商业银行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补贴。另外,要保证担保基金有长期并且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扶持小微企业是政府长期的任务,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应作为一项长期政策。
(二)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推动中小银行与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方面,银行需要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根据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设计信贷产品,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量身定制、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在审核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流程上,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的客观需求,对小企业业务,要“批量化”处理,有效降低成本,从而解决小微企业提出的融资贵问题。
(三)提高企业自身经济实力
1、加强人才引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申请国家专利。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人才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若想得到贷款,首先要做到让银行等金融机构看到企业的经济实力,包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收入预期。资金收回的可能性和完整性是贷款机构最先考虑的因素。
2、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由于小微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需要统一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3、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源泉,合理的生产结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证。所以,小微企业需要做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而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小微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炅宇,刘伟.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策略[J].银行家,2011.4.
[2]姜风旭.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2.
[3]吴.小微企业的融资期盼[J].金融时报,2012.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称金融国十条),金融国十条第三条明确提出:“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值此政策风向标之际,响应政策号召,优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服务小微,服务社会,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不同层次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该问题是由小微企业自身因素,金融体系因素和宏观的政策与社会环境的因素这三个层面综合所致。随着宏观经济对小微企业的日渐重视,部分政策因素已开始向小微企业偏斜,小微企业自身信用观念较低,财务管理水平不足,缺乏有效担保品等问题也有所改善。而在金融体系层面,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流融资方式的背景下,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针对金融国十条所提意见,银行或有一些思路,加强银行建设,做好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加强人才培养,形成小微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由于小微企业与银行业之间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致使从事小微信贷等金融服务的银行业人员可能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和运营情况,这要求银行的小微人才能够通过多途径来评估企业的盈利性和风险性。对企业的了解不仅要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还需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甄别,选择有能力者给予合理支持。另一方面,银行的小微人才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因为他们才是直接接触到一线的金融服务者,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估后,银行的小微人员良好的责任心可以保证信息的隐瞒和作假问题,以更有效率的运用资金,达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
二、完善小微金融制度,不断创新小微产品
银行业小微人才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不仅需要人才自律,同时还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小微人才的自,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授予成熟的小微人才适当权力,但同时也要责任并重,以科学的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来减少风险,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在良好的制度基础上,不断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源,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各行针对小微企业信贷“短、频、急”的特点,已开发出不同产品。在针对单个企业的信贷产品上,对抵押品的放宽,办理手续的简便化,放款流程的快捷化都是主流的方向,而在对多个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上,包括联合担保,基于产业集群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潜力,以一个横向的面或者一个纵向的线来创新产品,虽然难度较大,但成功的创新或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规模效应。
三、运用城商行优势,全面服务小微
城商行与小微企业的在地缘上的紧密联系,其天然优势已经被广泛认可,较之于国有银行及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对本地的小微企业更加了解,在日常与小微企业长期而广泛的接触中,累积了一些不可量化的“软信息”,且在处理这些信息上面,城商行具有经验和优势。城商行可主动培养如小微企业的借贷关系,并且提供结算、咨询等其他服务,使得小微企业客户和城商行成为紧密的结合体。从盈利性的角度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非对称降息带来的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上的贷款利率自,以及对于小微企业较强的议价能力,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或能成为银行有力的利润增长点。
现阶段,城商行运用自身固有的优势,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果,随着小微企业中心的成立,加以人才、产品、服务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信息,随着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包括成本估算,风险测评,信贷定价等方法也日渐成熟,对客户信息的处理以及进一步细分,也能加强城商行在小微企业上的优势,今后,城商行必然可以利用本地资源精耕细作,成为区域内的精品龙头金融机构。
四、响应政策号召,有选择的重点支持
金融国十条指出,所投放资金应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并且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政策所指行业内,可灵活运用产业集群融资和产业链融资方式,形成银企合作,在产业集群的融资上面,如科技型产业集中的区域,尤其地缘上的优势,银行首先在管理上无疑可以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且对一个产业的联合授信可以通过大数效应来降低整体风险,且一个个别的企业未来状况可能难以预测和监管,但一个产业具有其固定的规律,尤其是对此行业熟悉的专业小微人才,可以对整个产业未来的走势有较为精确的判断。而在重点支持的产业上,还可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其中的优质企业给予其上下游支持,形成金融机构,产业中的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企业共赢的局面。重点关注政策所指的产业,有选择的重点支持,是提升银行业效率的有效渠道,也是响应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焦桂芳,对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和分析[J].中国商贸,2012(10)
[2] 常立横.农村信社支持小微企业的路径探讨[J].金融经济,2012(24)
[3] 张艳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J].中国金融,2012(6)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小微企业
一、引言
小微企业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复杂,规模小、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生命周期较短,和商业银行所要求的融资条件相差甚远。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到全国总企业数的99%,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这些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约占90%,所以说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贡献非常大。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其发展,就需要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1]。
二、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可以对资本约束和风险资产不足的影响进行缓解。自爆发经济危机以后,银监会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进行了限制。但是银监会同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可按75%的风险权重计算”,所以那些中小商业银行就可以对小微企业的这一降低风险权重以及扣除存贷比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以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以及存贷比的“双紧”局面进行缓解。
(2)有利于市场竞争差异化的开展。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一直以来都是大型企业,主要采用的是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单一,同质化的竞争也相当的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对其在服务区域内的信息优势以及成本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逐渐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简单、灵活以及快捷的优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和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
(3)有助于对市场潜在客户群体进行开发。中小商业银行在大客户的争夺上,肯定比不过大型商业银行,所以不能一直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小微企业的数量相当的大,而且大部分由于自身的问题,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那么中小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这些企业当成是自己的潜在客户,发展成为自己的利润增长点。这样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对自己的客户结构进行优化,有效的降低风险资产的占用[2]。
(4)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现。目前来说,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国对于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不足,给我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失衡和不适应情况的出现。如果对小微信贷业务大力发展,不但可以对地下钱庄以及非法借贷现象进行有力的打击,还有效的盘活了民间资本。有利于我国健康金融秩序的建立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但实现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还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进行了体现。
三、商业银行如何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1)确定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其中美国对小微企业是这样定义的:从业人员5个或5个以下,创办资本在3.5美元以下,均有当地人充当业主和经营者,其中也包括有少数民族人员、青年、女性以及残疾人所创办的小企业。欧盟委员把小微企业定义为:经过若干年的持续经营,另外满足企业人数9人或9人以下,资产负债总额200万欧元以下,营业总额200万欧元以下之中的任意两项即可。
(2)创造适应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想要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就必须先制定一套适合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小微企业融资营销队伍,并要和大企业的营销队伍进行彻底的分离,这一队伍专为小微信贷业务服务;其次建立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要给你该对其业务总量、收益额、操作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相应的给予激励,在对其业务进行评定的时候,应该对小微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尽量进行弱化,因为小微信贷业务本身的不良信贷率都比较高,所以只要信贷人员尽职尽责,正确操作业务流程,就可以考虑免责;还需要建立一套小微信贷业务的专门风险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有流程优化、决策层授权、区域化差异、信贷政策的差异化等内容。和大型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的区别[3]。
(3)规范适应小微企业融资的操作方式。小微信贷业务本身具有风险大的劣势,所以必须根据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特点,对其操作方式进行规范。(1)信用评价可以以软信息为主,因为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都不够规范,所以可以主要以纳税情况、用水用电情况以及经营者的个人品行等软信息作为参考依据;(2)控制单户融资额度,融资的绝对额不宜过大;(3)可以实行整贷零偿、分期还贷的贷款方式,这样不但可以适应于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现金回流特点,对企业的还贷压力进行缓解,还可以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最大化的降低,也对管理成本进行了一定的降低,因为企业还贷是否按期是对眼很难过融资风险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3)控制融资期限,银行可以对小微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其融资期限也不宜超过三年,另外当小微企业发展成为中型企业或者大型企业之后,银行应该对其管理进行规范化引导,并将其纳入到相应企业行列融资业务中。
四、结语
各银行关于小微信贷业务的开展,其运作模式必须和自身以及小微企业的特点相互适应,其中当然包括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准确定位,准确的贷款定位不但可以有效的对其风险、利润进行管理,还可以对其可持续发展发挥杠杆作用。(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河北支行)
参考文献
[1]罗卿,借民间金融之力破小企业贷款难题——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谈起[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2006,4
京津冀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国家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在内11个地级市80多个县市经济带,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000万人。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河北是农业、工业大省,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京津的“腹地”、资源供给者和产业转移承载者,与京津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密不可分。
河北省保定市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势。保定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战略署地,要适应这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则需要保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2年保定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9:54.98:31.12,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一直保持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一产业结构特征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是相符合的。
我们再来看看京津保三地产业结构差异。从产业增加值看,2013年北京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8:22.3:76.9,天津的三大产业结构为1.3:50.6:48.1,保定的产业结构为13.1:55.8:31.1。北京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保定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后,直至现如今,保定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231”状态,如何甩掉这种工业化中期的帽子,加速推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朝“321”目标迈进是保定未来战略制定的方向。这需要保定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基础上,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在近十五年规划中保定应倾向第二产业投资力度、同时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地位;后十五年规划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已有规模。因此,至少未来30年中,第二、三产业必定成为保定经济链中最重要的两环。但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90%以上由中小微企业组成,其年GDP贡献达市总产值的60%左右,中小微企业势必成为保定市未来经济发展强大的种子力量。
2 保定市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
本论文对保定市50家中小微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排除了数据严重缺失的18家,最终保留了32家样本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有纺织服装业、旅游、零售、药材、房地产、加工行业、餐饮住宿业、交通、化工制药业、食品加工和其他当地企业,它们的平均成立时间为4.86年。调查内容包括主营业务、股权、年销售额、资金主要来源、筹资情况及其他。具体情况如表2、表3。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总资产规模低于1000万以下的通常存在融资限制,大约50%资产在5000~10000万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而占约12.5%的企业总资产超过5000万,其资金基本持平,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再从销售收入来看,年销售额低于100万的企业通常资金紧张;100万~500万之间的,有超过60%的企业会被认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资金压力。500万~3000万的企业占12.5%,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几乎无资金困境;年收入在3000万以上的3.125%左右企业则可认为不存在资金拮据问题。
注:由于企业有多种融资选择,所以以上比例总和大于1。
从表3可以看出,保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经营积累、有限的自有资金投入,银行贷款的外部融资比例不是很大。相对于当前保定中小企业信贷缺口,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严重不足。企业的资产级别、项目未来前景的不稳定、金融环境低开放度、当地金融管制等都限制了信贷市场的活跃程度。其次,自有资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除原创始股东以外,风投资金、机构基金吸收不足。最后,内源融资积累欠佳,中小微企业若靠这部分资金完成后续发展显然十分乏力。
3 保定银行业信贷情况摸底
据保定银监分局公布,截止2011年末,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205.19亿元,各项贷款1352.33亿元,贷存比为42.19%。全市涉农贷款约628.4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6.47%,高于贷款平均增幅9.8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约294.7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1.8%,高于贷款平均增幅16.73%。
2011年保定全市各家银行的存贷款分布情况。其中存贷款余额最多的是河北银行保定分行。河北银行是本省成立最早的城市商业银行,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为保定中小企业提供了主要的金融支持。国有4大银行在保定各地区县分布是最广的,但贷款力度却不大,总额仅约700亿,相较河北银行一家的456亿,实在不是一份理想的水平。农业发展银行是专项资金,不是一般企业均符合申贷条件,因此贷款比例也小;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保定设点很少,仅华夏、中信两家,邮政储蓄虽然老字派,但储蓄能力实在太低;村镇银行起步慢、资本市场认可度几近无。总之,保定整体银行业欠发达,积蓄力量太薄弱从而影响放贷规模。虽然,保定市一直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辖区金融服务水平,但金融开放程度依然很低。若不加强实施“引银入保“的发展战略,吸引更多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保定形成多元格局、百花齐放、公平竞争的银行业体系,恐怕很难改善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
4 搭建保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
4.1 打造京津冀三地联合融资平台
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不是一句空话,应用实际行动统筹区域利益、加强三方紧密合作。京津冀三地联合贷款就是基于三地利益一致的合作项目提供贷款支持。金融产品的设计要符合任何规模企业,特别针对中小微企要应扩大短期金融产品范围。
4.2 构建政策资金资助平台――“区域农业金融资金池”
北京和天津拥有三千多万常住人口及大规模外来人口,他们对粮食、蔬菜瓜果、蛋禽、牛奶等农林牧渔需求为京津周边农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保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从事农产品养植、生产和加工,但高级食品加工实力不足。为促进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壮大农业中小微企业实力,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建立“区域性农业金融资金池”,将当地财政收入划拨一部分来充实资金池。其次,保定的农业经济对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起到后勤保障作用,因此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来充实资金池。最后,鼓励民间个人或企业向该平台注资,由于这类注资要求返利,因此注意资金拨款流向最好是选择高端食品加工企业。
4.3 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平台
鼓励保定银行、保定商业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做精做细做强。鼓励民营企业控股公司在城市中建立。建立许多金融服务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在行动上,建立覆盖市内外的服务网点。打造本市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标杆银行。发挥民间资本组建民营银行,一个新型民营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保定分行成立不足4年,但是各项业务发展迅速、营业网点深入乡镇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是保定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力量,2011年贷款达456亿,而全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的贷款总额不过700亿。
4.4 建立“物流银行”业务平台
虽然,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货款拖欠现象突出、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也少,而中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只占企业资产很小比例,可每个企业手上都会有流动资金、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存动产资源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琐碎资产”便是利用“物流银行”融资的质押基础。“物流银行”的具体思路是:首先,建立、收集保定市中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流和物流;其次,银行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现金流信息,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配型;最后,由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这就是物流质押银行贷款业务,即企业以市场畅销、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作为银行授信条件;银行根据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向物流企业提供贷款。
4.5 建立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平台
为了方便中小微企业运用融资渠道,可搭建一个直接融资平台,该平台是企业与金主直接沟通交流,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速度。直接融资项目多种多样,有债券属性的,也有股权属性的,企业可灵活选择某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表4)
4.6创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平台
在本市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中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掌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根据产业集群建立专门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开展专门的中小微企业业务,专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建立金融机构法人系统,将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中心向乡镇延伸,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在重点乡镇、产业集群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定向资产委托业务、发展定向债的质量。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渠道,将达到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为村镇银行。为拓展中小微企业的深度和广度,由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特色保险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特色金融服务。
4.7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摘要: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小微企业信贷的扶持力度,各银行也将小微信贷作为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然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信用风险较高,银行在开展小微信贷时往往承担较大风险。本文以海南农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案例,分析了小微企业创新的信贷模式,从实务出发,以真实的业务展现海南农行在小微信贷领域的探索,并分析了其利弊。
关键词 :小微企业;银行;创新
一、小微企业贷款概述
1.小微企业的界定
2011年7月4日,由四部委联合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指出:根据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集合行业特点,将以前的中小企业细分为中型、小型、微型。小微企业是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的统称,具体标准按照四部委的通知划分,区别于大型及中型企业。具体标准结合了行业特点,不同行业各指标具体数值并不相同。如表1所示。
2.小微企业特点
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明显特征。2012 年末我国约有6000 万家以上的小微企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六成;提供了我国80%的就业机会,创造了50%以上的财政税收和出口收入,具体特点如下:
(1)市场反应迅速。小微企业一般贴合某项具体的细分市场需求,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受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利用自身灵活的特点适应变化,将会迅速被淘汰。
(2)组织模式多样化。小微企业结构简单,层级较少,往往根据某个利润点搭建公司架构。
(3)创新潜力巨大。在某些不需要大量资金技术沉淀领域内,小微企业创新潜力巨大,
(4)管理制度不规范。小微企业多为家族控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晰,公司资产常与股东资产混淆,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部分没有编制报表。
3.小微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小微企业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2012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总数超过6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业务多为大中企业不涉及的空白行业,或为其提供上下游配套产品及渠道。小微企业极大促进了生产专业化、系统化和规模化,也给市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许许多多的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完善产业结构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小微企业贷款的含义与特点
1.小微企业贷款的含义
小微企业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小微企业作为贷款对象,将资金的使用权转让给小微企业,并按照协议约定的利率收取相应利息的借贷行为。小微金融的概念最早由民生银行提出并作为战略,将小微企业贷款按照信贷对象和额度进一步细分,使得银行对此类业务进行集中的风险管理。
2.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
(1)“短、小、频、急”。即贷款要求短期,金额小,频率较高,办理期限要求急。小微企业的自由资金少,规模小,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其融资需求也一般要求短期流动性。常在每个周转期间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而且往往要求银行迅速将贷款审批下来并进行发放。
(2)违约风险高。小微企业规模小,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违约风险较高。
(3)难以提供担保方式。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除了相应的厂房土地及股东防长等外,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又无法由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其提供保证担保。如寻求融资性担保公司介入,则加大了融资成本,让小微企业难以接受。
(4)贷款利率较高。由于小微企业违约风险较高,商业银行在与其开展信贷业务时,为了实现能让价格覆盖风险的风险补偿原则,往往在基础利率上上浮,抑或通过捆绑中间业务,使实际贷款利率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三、加快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重要性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多,融资需求大,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有利于提升自身利润水平及帮助其可持续发展。
1.提高商业银行利润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脱媒的加剧,加上银行间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为提升银行的利润水平,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成为银行新的战略选择。
2.扩充客户群体
大中型企业多为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往往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早已积累了自己的客户资源与合作银行。小微企业数量多,主营业务领域广,其中不乏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客户,在其初期介入与其开展合作,不但贷款价格要高一些,也容易培养客户忠诚度。
3.履行社会责任
国有银行作为国企天然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农业银行为例,三农业务是它的社会责任之一。在许多从事农林牧渔与农产品加工的小微企业中不乏优质客户。加大信贷投放,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有利农行的利润增长及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4.满足监管要求
中国银监会2010 年2 月23 日宣布,小企业信贷投放要做到两个“不低于”。即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以往商业银行贷款对象往往选择大中型企业,因为规模较大,贷款风险较小。2010年后各银行都在满足监管要求并将小微企业作为新增长点方面达成共识。
四、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及模式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
人民银行2012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方面的贷款为115800亿元,在金融机构全部业务中占比30%,小微贷款不断扩大规模,对其业务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2012年中国银行的小微贷款的规模是8225.2亿元,同去增长10.44%,农行2012奶奶的而小威信贷客户多达40000 户,贷款余额为5998.01 亿元,各银行具体情况如表2 所示。
2.农行海南省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模式
(1)农行海南省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简介。农行海南省分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4年初成立。中心内部整合了调查-审查-审批三个流程环节,实行一站式办理,专人专岗,集中处理,以保证业务处理的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可有效解决小微信贷“短、小、频、急”的需求和传统模式中风险及成本较高的问题。具体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客户筛选上门营销贷前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审核贷后管理及维护
图2 海南农行小微中心运作流程(2)中心的创新点。一是审查前置。在传统信贷模式中,出于防范风险目的,审贷两个环节需进行分离,即调查与审查必须岗位隔离。审批与发放必须岗位隔离,这样便造成了一旦业务无法遭遇制度瓶颈,无法通过审查环节,则调查环节前功尽弃,浪费了银行的人力资源,增加了成本。将审查前置在调查环节前,需由审查人确定本笔业务符合制度要求,并向调查人提示本笔业务需着重关注的侧重点后,进入调查环节。如此一来,在客户经理正式开展调查并收集资料前,本笔信贷业务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确定性,避免了银行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审查指导下,调查岗可以有侧重点地对借款人经营情况开展调查并搜集材料,避免了多次向借款人要求补充的情况,提高了运作效率。
二是专业团队。在中心营销团队中,根据不同行业划分子团队。不同的子团队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精通。例如,现有一名借款人,主营业务为水产品加工,本笔业务将由熟悉制造加工业或水产养殖的专业团队受理。专业团队掌握了大量的行业数据与对应的信贷产品知识,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将被用来与当地行业数据进行比对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信贷产品。
三是一站式办理。中心整合了一笔信贷业务所有的环节负责人,也就是金额为300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贷款,从受理到最后放款,所有的运作流程都被封闭在了中心内部,所有的环节间可随时随地面对面沟通,确保了小微信贷业务运作的顺畅。
四是简化流程、表格运作。中心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特点,推出了一整套表格,表格包含本流程中所有需要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管客户分类、评级、调查、审查、利率定价,都实行表格化办理,业务经办人只需填写表格并提交至下一操作环节即可,避免了搜集冗余信息或者搜集信息不完整,影响业务办理效率。
五是大数据技术。中心有一个小微企业信贷专营部门,所有办理过信贷业务的小微客户数据都会被搜集起来并妥善保存。例如,借款人的单位生产成本、水电支出费用等数据。在日后办理同行业信贷业务时,将会被用来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借款人的真实资金需求及经营状况。再如,客户的上下流产业链企业,会被作为潜在小微企业客户进行营销,争取实现批量化授信,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
(3)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一是零售特点。小微信贷带有零售性质,每笔贷款金额都较小,银行单笔信贷的流程大同小异,使得单笔信贷业务的运营成本所查无几,金额较小的贷款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而不具备财务优势。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中心采用审查前置、专业团队等措施降低成本,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小微信贷的风险相对较高,必须提高利率已进行风险补偿。而过高的利率定价又会在激烈的银行间竞争中丧失优势。此类问题需要利率市场化来解决,根据借款人风险大小进行风险补偿,实行差异化定价,用价格覆盖风险。
二是批量化的难题。中心成立后,一直以介入产业链金融为目标,对园区内或产业链上的企业实行批量授信,批量发放贷款,以批量化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但是,如此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大规模提升信贷数量后,银行管理风险的难度会增加,贷后管理的难度会加大。一旦某个行业出现波动,一条链上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将会大幅攀升。中心设置专业团队制度,就是企图降低此类风险,既然无法做到风险分散,就通过专业团队对产业的深刻钻研,提前发现风险信号,采取推出措施来降低行业普遍性违约风险。
三是客户情况的复杂性。小微信贷虽然“短、小、频、急”,中心在运作过程中也尽量简化流程。但是,由于每个小微客户的发展阶段、行业背景、融资需求不一致,无法用固定方法套用在每笔业务上。由此带来的时滞与小微信贷“急”的特点不吻合,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快运作模式与产品创新,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信贷技术和更符合市场的产品,实现行业与制度一一对应、需求与产品一一对应、担保方式与产品相互联系,才能既快捷方便又能把握风险地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杜晓旭.论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陈旻.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黄武.小额贷款评估技术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本文首先就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原因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剖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的存在风险因素及风险防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就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小微企业也不会例外。小微企业从创立之初到走向成熟,其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者新手多,缺乏经验;同时,企业规模小,根基薄,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小微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带来危机,甚至于会提早结束企业的生命。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在成长发展中都会经历四个时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小微企业在不同时期,其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大致有创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等。
(一)创业风险。在企业创立之初,如企业经营者在没有对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进行严密分析下,对市场上冒出的暂时需求匆忙做出反应,或者看到别人赚了大钱,也盲目跟风;或者对所上项目或产品的市场潜力缺乏深入调研,经营方向失误,导致经营效果受损。
(二)管理风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进入成长阶段时,由业主或经理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的局面难以为继,有些经营者不注意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也不能有计划地在关键岗位上培养拟授权的对象;或者领导和管理方式不当,工作不论轻重大小,都要亲历亲为,企业主的精力和时间难以满足经营需要,其后果是企业工作受损,由兴旺转为衰落。
(三)财务风险。小微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很多,但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趋利避害,便会陷入困境。另外,一些小微企业只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忽视现金管理,或者不考虑条件,进行育目扩张,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忽视资金沉淀,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灭亡。
(四)成就风险。有些小微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它事务上。这种因成就所产生的骄傲自满也会给企业造成风险。
(五)持续经营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创办人年龄增大,逐渐衰老,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如果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而其他管理者或继承人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或者威信较低,企业的持续经营就难以为继。
另外,小微企业不仅在不同生命周期面临着各类风险,由产、购、销三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时时处处可能会产生风险,如果不能做好合理规避和防范,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造成威胁。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因素以及风
险防控中的不足
面对小微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主体,两者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难以对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信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判研,加之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难度较大
小微企业大多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完善,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现象。一是经营过程中大多采用现金交易,很少开具发票,会计记录有限,会计核算依据缺失,会计账表可靠性差、数据不实等。二是有些小微企业出于避税的目的,有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如销售收入不入账,利润不体现。三是部分企业经营者为获取融资,夸大资产和利润,少列负债;或虚装门面,虚报规模和业绩等。四是家庭式小微企业,其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费用支出与家庭费用支出难以分清,财务账表的准确性不高。
(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
近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对小微企业生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同时,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工人福利意识也不断提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小微企业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压力。此外,近几年尽管国家连续降息,贷款基准利率水平较两年前有所降低,但由于民间借贷规模大幅萎缩,间接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导致小微企业的总体融资成本并未实质降低。旺盛的信贷需求同较高的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将加大小微企业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征信体系及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潜藏风险难以把控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建O滞后。尽管央行一直在推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广和运用,但仍有部分小微企业信用和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同时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备,银行胜诉后案件执行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征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共享。比如数据上报未同步并存在遗漏,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数据与央行中心库数据不同步;信息记录不够全面,商业银行难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判断。 三是担保公司等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或担保,不少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时将希望寄托成本利息极高的投资担保公司,而小微企业及经营者从担保机构获取的融资却未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反映,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情况和信用情况的合理判断。
(四)经营效益驱动,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操作性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尽职调查”不到位。为了争取某些小微企业客户或完成营销任务,部分商业银行基层营销人员未做到真正“尽职调查”,在未完全摸清企业真正经营情况的情况下,便同意为客户办理贷款;二是不合理降低客户准入条件。在同业在竞争中,为了争抢客户资源,部分商业银行故意降低小微企I客户准入条件或互相倾轧,对其经营资金需求量的合理性不进行测算或把握,导致小微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超出其经营资金需求和偿还能力。三是忽视贷后管理。部分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或信贷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始终将客户营销和贷款投放作为重头戏,对于信贷客户的贷后管理仅是流于形式,未完全按照贷后管理工作规定定期进行贷后走访和检查,当信贷资产出了风险之后才恍然大悟。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面入手,强化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在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则对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和产品经理专家队伍,而且要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做准备,培养客户经理们多渠道、多方式了解掌握客户信息的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针对小微企业报表与其帐务不相符、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调查时,不仅要看其财务报表,更要通过观察企业生产现场、原材料、有关结算账户资金收付、纳税、用电量、用水量等指标甚至收集各类媒体、各类公告的相关信息,综合了解并分析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再次,重视并建立“与业主面谈”制度。面谈是一种“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方式,具体可通过与业主面谈,了解该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模式、经营风险;了解经营者的品德与信用、经营思路、发展计划、对风险的认识及应对风险措施等,多角度地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
(二)加快征信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完善征信系统,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与管理,预防和减少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应为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金融法庭”,加大失信惩罚力度,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二是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的中小微企业局可先建立各地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收集、汇总税务、海关、金融、社保、治安、司法等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供社会查询,以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另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融资的管理,督促其及时向人民银行上报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信息,并统一纳入征信系统,以便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及信用状况做出准确把握。
(三)完善贷后管理机制,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提高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及时、准确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平台、不良贷款报告、授信尽职、贷后检查制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二是积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要注重跟踪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信贷投入应侧重于那些专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资产负债率较低、有较强发展后劲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企业,优先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产权明晰并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秀小企业和小股份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根据信用评级、风险分类、贷后检查、信贷压力测试等情况,定期对存量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分产品的退出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小企业客户信贷结构。
(四)拓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渠道,合理弥补商业银行风险损失
一是适时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这种保险即小微企业通过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融资,相当于由保险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部门应对保险费率进行适度监管引导,并应参照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给予保险公司适当税费减免,降低小微企业通过保险途径进行融资的成本。同时,在保险公司给予充分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给予一定利率折扣,这样通过降低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方式,不仅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保证保险“融资贵”的问题,而且能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是号召各级政府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补偿商业银行因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形成的损失,银监部门可协同当地金融办、工商联、中小微企业局等部门,积极与各级政府协调,探索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的补助,给予适当补偿。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政府之间风险共担、利益互享的互利局面。
关键词:准金融体系;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57-04
“准金融机构”类似表述为:“具有金融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及“类金融”等。近年来,随着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对冲基金等新型组织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准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金融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创投、担保、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交易所、小贷和典当七类新型组织一并纳入准金融机构的范畴,分析陕西省发展准金融体系的现状、问题,进而对陕西省准金融领域战略性布局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陕西省发展准金融机构的意义
(一)准金融机构是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力量。准金融机构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金融、金融市场衍生品、民间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功能、改善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省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正规金融形成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准金融机构是陕西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的助推器。以创投基金、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担保、小贷、典当、交易所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能够有效促进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力量。
(三)促进准金融机构发展,有利于解决陕西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准金融机构拓宽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效支持了“三农”发展,对陕西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014年,陕西省再担保机构累计为全省4569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担保业务;金开贷公司为103户中小微企业融资3.2亿元。
(四)准金融发挥聚集、辐射效应的潜力巨大。陕西省传统地方金融机构受制于政策要求,除永安保险以外均未实现跨区域经营。但是,准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则受法律法规限制较小,尤其是创投基金、互联网金融、交易所,能够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的资源聚集和业务辐射,在区域金融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对维护地区金融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陕西省民间资本聚集无序、非法集资、资本抽逃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造成极大隐患。大力发展准金融机构,对于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提升区域金融业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金融活动的透明度,维护地区金融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陕西省准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目前,陕西地方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小贷、典当、创投、担保、租赁等准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陕西省准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目前主要有创投基金、小贷、典当、担保、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交易所等七大类机构,共计677家,为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一)创投基金发展迅速。创投基金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陕西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手段和工具,是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结合的重要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陕西省创司27家,在西北五省名列第二,资产规模增至36.69亿元,实现行业利润5612万元。全年共发起18起投资案例,位于第十一位,次于北京、上海、江苏、深圳、浙江等东部地区,位于西部第二,落后于四川(26起),高于重庆、新疆等地;投资金额649.72亿美元,位于全国第九,西部第一,略高于四川省,占西北五省的58.06%和73.65%。陕西省金融控股集团作为省政府的出资人代表,参与设立基金14支,基金总规模42.66亿元,其中创投基金10支,涉及循环经济、现代能源、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高技术服务、3D打印、新能源汽车、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
(二)担保行业初具规模。发展融资性担保行业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169家,注册资本金合计287.1亿元,机构从业人员2133人,在保余额690.5亿元;再担保机构1家,注册资本金5.421亿元,业务量累计达到253亿元,平均年递增187%。
(三)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当前极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业态,具备门槛低、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成为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陕西省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自2012年11月国华商贷和资商贷P2P平台成立以来,2013年成立6家,2014年成立16家,处于快速递增态势。目前,共计24家平台,在全国占比1.52%,在西北五省占比68.6%,迄今为止,共出现1家问题平台,其他平台均运营良好。其中,全国首家国有独资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金开贷”成立于2014年5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在陕西省互联网行业中树立了标杆形象。
(四)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缓慢。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改在一起的新型产业,在新常态下,对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装备制造、能源、科技等产业优势明显,融资租赁市场巨大,陕西省应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陕西省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早,但发展十分缓慢。1996年,陕西省第一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西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2亿元;2011年陕西省第一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宝信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5亿元。截至2014年底,总计8家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合计17亿元人民币,实际运营资产金额总计60.85亿元,其中外资租赁公司7家,注册资金153428万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0.41%和0.37%,占西北五省比重的50%和59.17%;金融租赁公司0家。
(五)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建设多层次要素交易市场,有利于提高陕西省要素定价能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的迫切任务。近年来,陕西省要素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西部产权交易所、陕西股权交易中心、陕西有色金属交易中心、陕西文化产权交易所、陕西煤炭交易中心、陕西环境权交易所等为代表的交易所(中心)共17家,占全国3.57%。其中,西部产权交易所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1亿元,2014年实现交易额19.49亿元;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3年12月,注册资本2亿元,截至2014年底,共有托管企业76家,展示性挂牌企业319家,发展会员37家,完成非交易性挂牌企业股权转让交易金额1270万元;陕西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成立于2014年5月,注册资本金2000万元,目前日交易额达到5亿元,个人投资1004人,机构投资375家,居间商186人;陕西环境权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5月,注册资本金408万,2014年实现排污权交易额8537.51万元,交易量6974.86吨,实现营业收入342.39万元。
(六)小贷、典当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陕西省小贷、典当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53家,实收资本金217.19亿元,贷款余额216.63亿元,分别相较2010年增长了432%和556%,占全国的2.62%和2.30%,占西北五省的33.93%和34.02%。全省典当行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开业的典当行179户,比上年增长28户,典当总额23亿元,仅占全国典当累计发放金的0.6%,注册资本总额18亿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准金融行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竞争实力弱、行业发展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融资渠道受限、人才匮乏、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准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滞后。陕西省准金融机构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发展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陕西省小贷公司2014年末实收资本金217.19亿元,贷款余额216.63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80%和72.84%,是重庆的0.39倍和0.29倍,是四川的0.38倍和0.34倍;省再担保机构注册资金5.421亿元,未达到国家对再担保机构行业对注册资本(10亿元)要求,并与江苏(30亿元)等省份差距悬殊,无法有效保障担保风险分担和转移的作用。融资租赁公司仅有8家,全国已经达到2020家,发展严重滞后,对优势产业发展未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面临风险较大。准金融机构多面向中小微企业服务,面临的风险较大,但受制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业务开拓难度较大的问题,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结构不清晰、内部约束激励机制匮乏、经营管理机制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准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
(三)缺乏龙头企业,行业发展无序。陕西省准金融机构行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在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贷、担保、互联网金融、典当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缺乏行业自律和规范,难以发挥集聚、协同效应,业务发展陷入恶性的同质竞争。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陕西省对准金融机构的重视不够,缺乏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相比广州、南京、成都等副省级城市,陕西省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创投、互联网金融发展等方面,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如广州、南京、成都每年设立5000万元、3000万、8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补助、担保体系建设、担保贴息等,而陕西省缺乏相应的专项担保业发展基金。另外,对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也缺少财政补贴,使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交易活跃度不高;在鼓励创投、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的人才补助、奖励标准、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薄弱。小贷等准金融机构的税负较重,要承担5.56%的营业税及附加和25%的企业所得税,相比上海、浙江等赋税减免地区,缺乏政策优惠。
四、陕西省发展准金融体系的战略目标
准金融机构作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对地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陕西省实现金融强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的重要举措。未来五年,发展准金融机构的目标是:
(一)扩大创投基金规模,力争创投基金达到30支,总规模达到100亿元,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挥陕西省资源优势,推进设立1000亿大产业基金。
(二)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为基础,健全区域要素交易体系,形成年交易额达到3000-5000亿元的大型要素交易集团。
(三)打造10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1-2家区域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互联网金融创新示范基地。
(四)重点打造30亿元再担保龙头企业,整合担保资源,组建50亿元的担保集团,为经济建设大项目、企业债提供担保。力争到2020年,促使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迈上新台阶,全省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400亿元,担保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力争放大4倍以上,为新常态下陕西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五)争取在3-5年内,培养100家左右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业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重点选择培育关天国际(延长集团)、中俄商飞、陕煤、陕重汽、西飞、工航、比亚迪、法士特、西电、秦川机床、宝信、金控等企业,努力促进形成10个注册基金过10亿元人民币、业务量过100亿元、财税贡献过1亿元的骨干融资租赁企业。
(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争取2020年,发展100家小贷公司、100家典当公司,发挥小贷联盟和典当联盟行业引领和规范的作用,促进小贷和典当行业的规范发展。
五、发展措施
(一)设立大产业基金。首先,设立千亿产业基金。整合200亿元财政资金,社会融资800亿元,用于投资陕西省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转化项目、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扶持地方金融发展。其次,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丝路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有关项目。
(二)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在省级层面,重点培育陕西省再担保公司,对省信用再担保中小企业担保进行增资扩股,使其注册资本达到30亿元,充分发挥再担保在增信、分险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整合担保资源,形成一个50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行业龙头企业,为大项目、企业债提供担保。在市级层面,通过各地市财政资金扶持、省级龙头担保企业参股,组建10个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担保公司,大力发展一批中型担保公司;在社会层面组建100个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小型担保公司,针对特定领域开展专业化担保。在担保运作模式上,可借鉴安徽经验,以担保机构、担保联盟(集团)、银行、担保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分担风险,形成政府引领、担保护航、银行跟进的担保联盟新模式,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担保行业规模和实力,促进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P2P、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商金融、众筹融资等金融信用中介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支持互联网金融开展活期理财产品、小贷收益权交易产品、债权资产包交易产品试点。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发起设立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以满足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建立互联网金融、交易所金融创新示范基地,推进创新发展研究开发。
(四)加快建设要素交易市场。出台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专项政策,促进各类交易所发展。加快设立金融资产、公共资源、农村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小麦、棉花、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交易市场,加快推进要素定价中心的形成,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崔亚丽,徐瑾.欠发达地区准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9,(12):27-29。
[2]何一峰,江翔宇.准金融机构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J].上海保险,2011,(6):8-10。
[3]王永群,担保升级的安徽样本―力争到 2017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平均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N].中国经济时报,
2013-10-23。
[4]王玉晨.对“准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监管问题的调查和思考―以陕西安康为例[J].西部金融,2012,(3):81-84。
[5]俞燕,中国准金融机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4。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Local Quasi-financial
System in Shaanxi Province
CHEN Hongxia
(Shaanxi Financial Holding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创新驱动,通过千企升级、千企创新、千企改造、千人支撑四个行动计划来实施。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企业要率先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千企升级”是要推动企业由一般制造向创新制造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近千家创新型、高成长型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千企创新”是要以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平台分别达2户、50户、1000户,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千企改造”是“十二五”期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技术改造投资达到3000亿元,确保“十二五”末企业技术装备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和百户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千人支撑”是要着力实施产业集聚人才工程,重点实施“百名创新英才”引进计划和“千名技术人才”培育计划,为淮安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主攻大项目,做优大产业,筑牢发展基础
大产业、大项目是发展的关键。围绕产业集聚发展招引项目。一是实施“3211”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实施30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竣工100个亿元项目,每年实施10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大项目、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大提升。二是加大推进项目服务力度。深化领导挂钩、月度“三榜”( 新开工项目榜、新竣工项目榜和快进项目榜)通报、现场推进、项目绿卡四个推进机制,形成领导挂钩及项目进展反馈、部门联合帮办和项目融资三大服务网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实施三个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力实施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五大主导产业高端升级发展行动计划。到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规模分别超千亿,把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盐化工园区建成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特钢产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着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力争2015年,机械、纺织销售收入分别超500亿元,轻工、建材销售收入分别超300亿元。强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十二五”完成投入1000亿元,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淮安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聚焦大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富有淮安特色的“5443”现代工业体系。
二、培育新增长点,做强大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新增长点达产达效是保增长的关键,重点企业是培育大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强化新增长点运行监控。每年对省级、市级以上新增长点,加强运行监控,逐月跟踪、逐季督查、按年考核。突出抓好新增长点跟踪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资金、电力、重点物资运输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的新增长点集中,确保新增长点尽快达产达效。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实施大企业培育“531”工程。突出抓好百户重点企业。对每年重新确定的百户重点企业,将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优先进行政策扶持、优先促进做大做强,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一企一策”针对性的扶持,加快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到“十二五”末培育销售超5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150户。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实施中小微企业升级“111”培育工程。到“十二五“末,淮安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力争超2000万元,用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担保服务、管理升级、改造提升、集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0家两化融合中小微企业,100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100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
三、突出节能减排,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以发展促节能、以节能保发展”的理念,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强化节能刚性约束,促进产业升级。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确保完成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全方位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各个层面节能,重点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强推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实施百户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计划,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争取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年提高5%以上。二是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以做精、做专、做强为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突出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实施锅炉、电机系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加快建设和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年实现节能量20万吨标准煤。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灯等产品,创建节能示范工程。
四、优化服务扶持,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企业加速发展
升华101%满意服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贴心服务。一是深化领导干部“三解三促”、“三进三帮”活动。进一步搞好“进企业”活动,对企业反映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交办和及时协调,直到办好为止,并不断跟踪服务,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现行扶持政策的宣传辅导,及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制订出台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九条意见和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控减涉企收费,确保全省收费最少、政策最优,促进中小企业上规模、进列统。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工作力度。加快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步伐,大力实施“321”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全国首创的中小企业BCG专业融资市场作用,每年开展中小企业BCG融资服务市场走进县(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等活动30场次,开展“助小微、送金融、共成长”进乡镇20场次、银企保专场对接县(区)行10场次,有效缓解集中区企业融资难。四是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在开展功勋、杰出、优秀企业家评比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企业家攻坚克难的先进事迹,树立企业家先进典型,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真正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有实惠。
作者简介:童玉祥,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任职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江苏省投资协会副会长,曾在《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性和政策性论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淮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主银行 中小企业贷款
一、主办银行制度的推行及影响
企业的主办银行是给企业贷款份额最大、能对企业产生监管作用的银行。主办银行制度则是指在特定的企业融资和治理结构下所形成的银企之间、银行之间及金融管理当局与银行之间的特殊关系的总称,其中银企关系是这一体制的核心内容,银企关系主要表现在信贷关系和主银行在公司监管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主办银行制度的诞生当然也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有关。1996年是我国执行九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家希望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使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逐步提高。查阅资料后得在1996年7月1日起在300户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沈阳、济南、德阳(四川)7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试行主办银行制度。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中国推行主办银行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促进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从地域上的分布看这些资金的投放地主要还是在东部城市。或许最初的这一制度的试行地区和企业类型对于现今的东西部发展不均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些问题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紧接着参看1997年国家共确定国家重点项目129个,安排投资1526亿元。资金主要投放的项目为水利工程、铁路工程、钢铁工程、石油工程、造林工程等。而这些属于各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各项工程所需的资金必然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些企业的主办银行。这些工程大多属于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为我国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承认的是主办银行制在我国的设立对经济的发展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二、中国特色主办银行制度的缺陷
参看老师分享的论文《银行对企业控制权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兼对我国现行的主办银行制度提出质疑》主办银行制的推行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内部人控制下的信贷“人质”现象,信息不对称,及委托――问题等。1995年7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即银行对企业入股是违法的。《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商业银行不能够持股,参股,虽了解公司的状况,可无话语权也使得担任企业主办银行的银行不能够对企业产生影响,只与企业有信贷关系,还贷是否按时也全靠企业的自身发展。而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制约,也阻碍了主办银行制度的推行,使银行更难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三、中国特色主办银行制度需调整
(一)银行应可持企业股份
德国与日本也同样是推进主银行制度的国家。德国特色的主银行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银行是投资公司的股东,直接参与投资公司的管理;银行是投资者的受托人;控股投资公司的投票制。而日本则是银企可以交叉持股。我国需对早些年的法令法规进行一定的修改。让银行在企业的发展中有话语权,在放款后有效监督资金运作,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并且银行能够准确的掌握企业信息,再次放贷时,可减少大量的调查审核手续,提高效率,降低每次放贷的成本。
(二)减少中小企业贷款程序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主办银行制的推行应将重心从东部城市转向东西部城市,由大中企业转向中小企业。大中企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及资金应该更多的投身于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使融资效率提高。而中小型企业底子薄,资金少,在直接金融市场上融资困难,更加需要来自间接市场、主要是银行的资金支持。而在效率优先的经济竞争中,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小、贷款频繁。而贷款程序与大企业大额贷款相当,这无疑进一步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主银行制在向中小企业推进时,应当减少贷款程序。
(三)完善评估机制
当然商业银行无论放贷给谁,最关心的还是风险的高低及资金回收速度。这就需要银行对企业进行评估,企业制度的规范完整,管理层水平及发展前景都需评估。在主银行制的推行中,有健全完善的信用评估机制可使银行更积极清晰明了地给企业放贷。
(四)做好经济导向
于此同时,银行还必须发挥其社会责任,对于企业不能仅仅从盈利性的角度来进行放贷,还应多方考虑,如产能是否过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单看河北省,在钢铁、水泥、煤炭等多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伴随着污染物的过量排放。而一些的企业仍能贷到大量资金。去年年末至今,国家出台政策,废除多家企业,对厂房、车间进行爆破。这样企业无法盈利,其主办银行收回资金也更加困难。无疑大量资金无法回收对银行放贷参加主办银行制度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银行的放贷行为应对经济的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应加大对于高新科技,可持续,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扶持。
(五)参与基础建设
1、小额贷款公司在安顺市发展的现状
为缓解融资难的问题,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作出了总纲性的规范,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目的是增加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有效供给。[1]在此基础上,《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贵州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小额贷款公司在贵州省开始启动。截至2013年5月,安顺市已获批准并开展业务小额贷款公司16家,注册资本共46700万元,全部由民营资本构成;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仍以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为主,占资本总额96.21%.
2013年1-5月,安顺市实现净利润1024万元,实现税收381万元,整体实现盈利。小额贷款公司不仅在金融市场上起到拾遗补缺作用,而且在帮助小微企业融资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安顺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机制体制不活、监管职责不清、人力资源缺乏、税收歧视、监管责任缺位以及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影响了以后的发展。
2、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的实践及运营来看,安顺的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处于饥饿、缺粮,长不大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体制机制不活直接扼杀了安顺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是介于民间借贷资本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新型金融制度安排。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将民间借贷阳光化的尝试,以其信息优势、机制灵活、服务到位,为因没有适当抵押而不能在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和贫困人群提供贷款,在支持扶贫、中小企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安顺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金融制度的创新,更应得到政府的扶持,以灵活的机制体制促进发展。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安顺市政府操作上的机械行为,为安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设了许多条条框框,就因为地址场所的变更、股东的替换等等,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了安顺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让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产生注销公司、退出市场的念头。
安顺市政府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严格按规定办事无可厚非。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种政府扶持下的金融衍生物,已经显示出的非凡意义,安顺市政府应充分考虑,不能设置门槛过高,让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上少遭遇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2.2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职责不清,监管责任缺失
安顺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分布在县或区,它的直接责任监管人是县或区金融办或下府工贸局。调研中,一些金融办说,他们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建设融资,对小额贷款公司是代管。我们看确实是代管,而且是形式代管,最为严重的是县(区)第一直接监管责任人基本上是空白。经调研,2013年3月20日颁发的安府办发(2013)26号文《安顺市委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是直接指导安顺小额贷款公司具体操作的文件,但这个文件只限于西秀区、开发区的有关部门知晓,其他县都不知道此文件的存在,可见第一直接监管责任人责任缺失的程度。
2.3小额贷款公司受到税收歧视
尽管安顺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的都是金融业务,但在实际中都是按一般的公司待遇缴税。安顺小额贷款公司除了要缴纳5.31%的营业税、20%-25%的企业所得税外,还可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等。而安顺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即使按照目前的最高利率--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计算,即年利率21.6%,除去各种经营费用和支出智后,盈利也仅在7%-15%,远远低于经营实体企业的收益。与此同时,目前国家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有特别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从事小企业贷款、农户贷款方面也有很多扶持政策,但同样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却无权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2013年3月20日颁发的安府办发(2013)26号文《安顺市委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已经明确规定安顺市法人机构所在地设立在县级及县以下地区,主要为当地农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务收入在于2015年12月31日前可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在实际操作中税务部门根本不执行,理应享受到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的小额贷款公司,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都没有充分享受到。
3、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突破体制障碍,建设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
安顺市应根据行业规划和市场取向,选择在效益搞的投资项目中选择一批向小额贷款公司放开。安顺市要注重激活本地民营资本,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政府规范和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与管理,要进一步为激发民营资本的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安顺市还应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深化改革审批制度,凡是阻碍金融市场发展的事项,都要坚决的取消。安顺市要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试行告知承诺制、项目备案制、首问负责制。安顺市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必要把安顺市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安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3.2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职责
监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安顺小额贷款公司是否能健康发展。因此,为使安顺小额贷款公司能得到有效监管,安顺市应该明确监管主体。笔者认为安顺市应建立以市金融办为主体的监管机制,同时要加强金融办与其他部门间的配合,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监管体制,最为重要的是明确县或区第一直接责任单位的监管职能,真正发挥监管作用。
3.3适当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税赋要落实在行动上
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税赋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在税收优惠上,安顺市可以考虑在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初期,给予其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惠政策,待其发展稳定后再逐步开始全额纳税;安顺市对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中涉及小企业贷款、三农贷款的方面,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给予其一定的风险补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