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大学论文

体育大学论文

时间:2022-08-12 15:17:49

体育大学论文

第1篇

一、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1.认知与实践脱离

多种现象表明,我国大学生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人数还不多,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脱离的现象,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2.自我调节控制差

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体育能力下降的现象及趋势。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长期影响,体育教育考试以技能为主,导致许多学生为考试学、为考试练,出现了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许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不能自我调节控制体育锻炼过程,难以科学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锻炼。在锻炼中容易出现一些锻炼效果不佳、锻炼过度和运动伤害事故。

3.忽视个性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只强调教学统一而忽视个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体育个性发展,缺乏学生体育个性的百花齐放。如果说,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体育行为则市一个人的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个性和体育文化素养在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一项对在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发现(此处我们认为需要把参考的什么调查做上注释,使数据来源有根据),有50%以上的大学生具有有意识的体育行为;有6%左右的大学生参与社会体育交流,并有体育人群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在这些体育行为中,极其缺少的是大学生体育个性的充分发挥。

(二)原因

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同时也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影响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只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缺乏

场管器材,即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场地设施的缺乏是阻碍大学生自主锻炼的首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普遍扩招使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另外,加之大学的体育场管建设的滞后,而学校为了在有限的校园环境内解决学生的住宿和学习不得不挪用或占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这直接影响了广大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

2.时间少,学习负担重

为保障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高校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复杂的社会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往往课外活动是被忽略的。学生普遍反映,特别是下午文化课安排得太多太满,课余时间俨然成了吃饭时间,导致根本就没有参与锻炼的时间,只好放弃锻炼。

3.体育锻炼意识缺乏及无专人指导

总体来说,在校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都比较高,但认知水平和行为意识普遍脱离实践。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可分为:体育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动机。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不懂得体育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意义。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称为体育态度。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消极的体育锻炼态度。不喜欢甚至排斥体育锻炼的学生的高校中不占少数。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在高校中有很多学生的体育锻炼是以考试为动机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在最后的考试中拿到让自己满意的成绩,或是参加某种竞技比赛获得荣誉。这样的动机使得他们的体育锻炼功利化,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二、体育锻炼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

健康是由营养、运动、休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体育锻炼是最积极的因素。“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的这句话已成为体育界甚至全世界人民接受的座右铭。

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解决健康问题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有所偏重,选择的方法也往往是有次序地反映出他们对某种价值的特殊取向。下表是一组反映学生对促进健康手段的选择的数据。

对促进健康手段的选择

手段休息锻炼营养节制烟酒零食睡眠治疗疾病

比例7.14%68.00%14.2%1.22%5.84%3.60%

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锻炼促进健康的人数占大部分,这从另个一个层面可反映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对人体全面的分析认识,便可知道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生物的意义

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一个健康、挺拔、功能健全并处于最佳状态、有很强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身体。

(2)探索的意义:探索就是身体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体验。因此,环境的多样性也就构成了人的经验的多样性。体育锻炼探索的意义是指身体在完成锻炼是身体本身的体验。体育锻炼的多样性可以给予人身体和心理以多种体验。

(3)社会的意义:体育锻炼可以给予人体一定的社会经验,如与人相处和规则遵循等。

(4)人的意义:在各种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们处于一定的群体关系里。他们自己可以体验到自己具备的各种能力、自己的个性,也可以感受到他和其他人的多样性、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联系。在体育锻炼中或者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学生不仅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也发展了他个人存在的意义。

“世界健康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没有病和没有异常现象,而且也包括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良好状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它表明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加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关心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无疑对加速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锻炼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更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体育锻炼锻炼对大学生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终生体育的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接受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合,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理想的人——终身体育锻炼,它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中应处于中心地位。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体育运动》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它确认了终身体育制度的建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的中心地位提供了依据。

自主锻炼是以自我为主的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体育锻炼。自我体育意识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从自主锻炼——自我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这三个层面来看,自主锻炼是形成自我体育意识的基本途径;自我体育意识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前提。自主锻炼决定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中绝大部分来自学校体育教育中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技能、理论和技术品质掌握的越好,自主锻炼的能力就越好,实现终身体育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出发,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逐步掌握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方法,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习惯,终身受益。

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期没有形成自我体育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在他离开学校后很难成为终身体育者。大学的体育教育应促使学生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能自愿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在以后的人生中实现终生体育的长远目标。

三、促进大学生自主锻炼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支配着他们的锻炼行为,因此,要促进大学生的自主锻炼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自主锻炼意识。学生的锻炼动机是其锻炼意识的主要方面,也是维持锻炼行为的续动力。只有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及时反馈,创设良好的环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和锻炼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机,延续其锻炼行为,增强其锻炼行为的自主性。

(二)加强管理、引导和必要的强制

1.完善高校体育的管理监管机制

学生的自主锻炼不同于体育教学那样集中和有序,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各相关机构(如体育部、各学院主管领导、校团委、学生会等)的职能优势,构建一个有力而优秀的管理网络和格局。在管理机构的构建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体育参与意识,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选择的要求。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育教育部门为辅,其他职能部门协助的管理格局。同时,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只有把有序的管理监督与学生自发性的参与相结合,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名学生在一定的管理下,经过反复的锻炼,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2.全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锻炼欲望。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作用的发挥对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强烈兴趣至关重要。其次,创造自主锻炼的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愉悦身心。教学和组织锻炼目标的确立要贴近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最后,各项成绩考核应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选择其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并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使其个人特长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从全局来看,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锻炼,这就要求统筹全局、协调安排、实施学校的各项计划。

3.适当采取强制性措施

通过制定校纪校条等,在政策上求实保证学生的自主锻炼。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和要求量化,切实落实到每位学生。

四、构建和谐大学体育教育(自主锻炼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扩大校园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已经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系的具有统一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经常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是校园体育人口必不可少的素质和要求。学生的态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以及场管类型与学生兴趣、性别之间的矛盾等都是影响学生成为体育人口的因素。因此,高校要完善体育设施,加强思想教育,完善课程设置,减轻学生负担,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把学生的自主锻炼提升为校园体育人口的普遍行为,使校园体育人口在全民自主锻炼氛围的推动下不断扩大和优化。

(二)活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如清华大学具有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曾经培养出多位健将。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发展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继而培养出一批披国家水平的优秀学生运动员。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证明了清华大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并致力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工作中。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教育价值。这里浅谈一下体育锻炼与对美的追求,亦可谓对美育的作用。体育给人以美的享受,体育在创造着美。这种美以力度、节奏、平衡等表现出常人无法表现的但又潜藏着这些能力的姿态、造型、线条、韵律等。许多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这种超功利的愉悦和快乐。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他们在体育锻炼中的感受就是一种美感。体育是有功利目的的,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功利,那么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就只能有胜利的喜悦,只能有因功利欲望得到满足而激动,但不会有美感,也得不到美的享受。美,是对人类创造性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的肯定;美感,在于对创造性和自由的观照和欣赏之中。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在无形的氛围中熏陶人,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审美的空间。(对于此段内容可以放到第二部分体育锻炼的意义,修改后的内容为:(三)体育锻炼对美育的意义。美,是对人类创造性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的肯定;美感,在于对创造性和自由的观照和欣赏之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对美的追求,亦是对美育的追求。体育在创造着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验超功利的愉悦和快乐。这种美不仅体现具体的力度、节奏、平衡,同时还蕴含着姿态、造型、线条、韵律。许多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态度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在体育锻炼中的感受就是一种美感。自主锻炼时可在无形的氛围中受以熏陶,达到美德感受和提升审美的空间。

体育节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焦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体育节可开展全校性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它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最根本的是要从学生的自主锻炼出发,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使之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保存和传播的载体。只有切实加强学生的自主锻炼,才能真正凝聚成一种稳定的文化,为高校校园注入新的活力!

第2篇

1.1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依托社会体育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与社会体育接轨。在我国的高校里社会体育课程一般是公选课,从课程开设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现今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构想,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渗入,使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越来越能认识到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对科学健身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不再单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践成绩评定。为大学生制订的课外实践成绩评定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安排,参加体育俱乐部等。要缓慢地提高实践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社会体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实践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社会体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健身的自觉性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健身效果正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使体育健身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1.2社会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还要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着终身健身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体育教学演化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接轨,使社会体育教学走向社会化、人性化的道路,结合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程。只有通过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才能科学地掌握健身的基本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1.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人们进行健身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动作示范的高素质体育人员。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成功与否。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人们对科学健身、计划健身有着强烈的迫切需要,因此,壮大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迫在眉睫。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在校大学生要在加强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助力。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还能熟练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组织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组织任务。只有对全民健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对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2实践环节的优化

2.1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1.1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功底,以及基本的社会体育工作技能,掌握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团结能力,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2.1.2知识面要宽广

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素质教育由单一的社会体育理论教学转向多学科联系教学,尤其是相邻的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等学科,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拓宽体育知识的教育范围,提高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1.3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侧重创造性和能力提高的轨道上来,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

2.1.4素质的提高

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的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高校教育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市场配置资源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

2.2加强基础建设

实践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都要进行预算。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一个好的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进行。

3结语

第3篇

(一)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进程中主要存在希望一步到位、专业对口、创业太难、想干大事和寻找稳定工作等传统的就业观念。体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是由于它的庞大性,大学生很难一步到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体育产业是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也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岗位,但是那些只想干大事、不能脚踏实地,只想有稳定工作、不能置身市场调节之中的大学生,只能止步于体育产业的洪流之外了。

(二)体育产业发展对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的运行状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情况。比如,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存在各类乱收费现象和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向法制化迈进的步伐。同时,体育产业发展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制约,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调控,这种状况不能为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中提供法律保护,并且影响了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的积极性。

(三)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摄取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参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提高个体在沟通、组织、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产业应能够洞悉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发展,具有满足行业需求的和较强专业背景的全方位人才,这是体育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迎来了机遇,更是面对着挑战,如何为自身赢得机遇,是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建立良好舆论导向,保障就业公平原则

落实到位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形式,其起步晚、发展快,民众对体育产业不甚了解,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体育产业的概念,积极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就业排除观念障碍。就业公平原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体育产业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各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明确,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为了使本单位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求职岗位要求的求职意向,令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聘合适的岗位人选,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最终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进行合理监管,切实保障就业公平原则落实到位。

(二)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发挥体育产业市场的调控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担任的角色呈现出从无需负责大学生就业、到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再到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过程,显示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高校和大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在教育范围之内,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高校就业率对高校招生的直接影响的增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已经开始足够重视。体育产业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直接效果显而易见,高校应该抓住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应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渴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方向。同时,针对体育产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混杂性,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大学生提供属实、合法的就业信息。

(三)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培养就业的科学观念

当前,随着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对于就业危机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的现实情况,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面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就业机会,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观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和生存地位等问题。面对高校大众化教育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发掘自身在体育产业就业的潜力,为自身就业谋求出路。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把能够提高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作为考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对所从事的体育产业行业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热爱体育产业工作。

(四)用人单位要积极挖掘人才潜力,建立合理培训制度

第4篇

1.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还具有开拓精神、活跃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形势和社会的变化等相关信息非常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此时的思想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这种太过于强调成功的心态,使得他们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去追逐功利而忽视了自身贡献,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五、结语

第5篇

1.1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课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乒乓球教学现状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座谈等形式访问了北京体育大学乒乓球教师(屈子圆老师)获得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乒乓球课程及乒乓球课的教学改革设想。

1.2.3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编出问卷的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学生问卷2份。在所有发放的问卷中,学生问卷共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生共154人,女生共46人。

1.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和访谈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将整理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以便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理清和把握乒乓球教学的改革的脉络。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组织形式

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乒乓球专项课,从大一到大三共3年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的分班首先按男女分班,其次是按人数平均分成几个班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对乒乓球的掌握情况进行差别分班,学生的运动水平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学进度。乒乓球专项教学是由同一个教师从大一到大三连续教学3年,在技术的提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该适当地考虑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分班。理论课的讲解是由乒乓球教研室几位老师轮流上课,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

2.2课时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大纲得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课,专项课时数安排总数为576课时,理论课时数安排总数为128课时。专项课主要集中在前3年,理论课只在大一、大二开设。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的学生通过专项课训练掌握乒乓球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运动技术达到国家级二级水平,使学生能教学、能训练、能组织竞赛。根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教学大纲得知,运动训练系乒乓球专项学生专项课在大一、大二比较多,能够达到每周5节课。原因是他们体能和技术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乒乓球水平,所以前两年主要是加强乒乓球专项的训练,提高乒乓球专项的个人实际水平,掌握一定的战术方法,并通过理论课的指导,能独立完成乒乓球竞赛以及担任临场裁判。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从课时的数量上来说运动训练系比教育学院稍多,可是从课时的安排上看,因为运动训练系具备一定的乒乓球技术,所以主要是在前两年训练的比较多;而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水平稍差或者是零基础,所以课时的安排均匀分在3年,使技术水平能够逐步提高。从课程目标来看,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的学生主要是提高乒乓球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使学生做到能训练、能教学、能裁判。运动训练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技战术训练提高个人实际水平通过组织竞赛实践,能独立组织乒乓球竞赛和独立担任临场裁判。

2.3教学内容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的学生总体来说掌握情况比较好,基本技术从大一到大三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三有95%的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基本战术也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三约有92%的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在比赛和身体素质训练方面都最终达到了80%。表明乒乓球专项的学生对专项技术的掌握程度总体来说比较好,教学内容的设计比较合理。理论课主要是乒乓球战术理论和乒乓球竞赛组织及裁判的学习,这是学习乒乓球竞赛组织和技术动作及实战比赛的理论基础,能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乒乓球。调查得知,同学们希望加大比赛部分以及裁判方面的教学。

2.4教学方法

调查得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是很满意,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体差异无法顾全。从调查问卷上来,北京体育大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技术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零基础慢慢发展不断提高乒乓球的技战术,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较为新颖,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教练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入多球训练,单多球结合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游戏辅助,学生主动参与,分层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采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2.5场地、器材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现器材的统计得知乒乓球馆共有乒乓球球台37台,其中大彩虹共有21台,红双喜共16台,场地用脚步测量法统计长约50m,宽约30m。屋顶高5m,灯光明亮。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乒乓球场地的设施和球台数量比较满意,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对乒乓球专项课的需要基本上能够满足;场地设施和球台都能够满足乒乓球专项班的学生训练。能够使乒乓球专项班的学生教学顺利进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北京体育大学乒乓球专项课,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教学课时应该安排合理,适应学生需要。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课教学内容以基本技术为主,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比赛和乒乓球裁判知识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于乒乓球专项技术学习的要求。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班的场地器材资源基本满足学生的训练,灯光明亮,场地管理需要更加人性化,给乒乓球专项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2建议

第6篇

摘 要 采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对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现阶段我国发展所需的体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 大学 传统体育 人文关怀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人类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活动,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进行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学科。

一、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大学体育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大学生除了拥有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身心健康的主题。不仅仅把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课堂活动,而应把体育运动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精神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每一项体育运动中,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文化的存在及其指导作用,以利于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

二、传统体育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代的教学新思路。由于初始教育习惯,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思维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顺利地进行,而且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却束缚了学生的活跃特征,使教学课堂死板不活跃,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比如说:准备活动一般都采用原地热身,之后就是跑步的练习;每次上课总是需要排列队形,走队形等等,这种固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体育教育在大学教育当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体育科目已经被全国高等院校安排成必修课科目,但是课堂当中老师的授课模式总是采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四部分的固定模式,而且课堂时间有限,从而迫于走形式,忽略了正真的教学内容。

(三)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有限。课程安排一般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兴趣体育活动的指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体育老师通常都会安排学生统一活动,这样做无益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四)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忽视体育精神。大学体育科目考核的标准是测验达标与否,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标准。比如:某校测试体育期末成绩,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位同学要完成800米的跑步,这对于那些肥胖、身体素质差、或者身体残疾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打击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育中“人文关怀”势在必行

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当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体育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与基础。体育、体育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国家高等师范院校首先要保证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让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并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民教师。

(二)重视体育教学精神内容的传播。比如:篮球运动,团队既需要有投球技术精湛的队员也需要好的传球手,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还要传授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协作精神是保证这个团队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

(三)提高师资力量,保证因材施教。学生因兴趣爱好、自身条件的差异对各种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四)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体育精神。大学教育不应只重视体育技能的培养,强调过关率,忽视重在参与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自身差异,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合格率,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摆脱不良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

(一)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机制,并且监督实施,保证文化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到真正的工作当中去;

(二)建立体育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奖惩制度,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7篇

本文以湖北省10所高校健美操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健美操教师20人,随机抽取参与健美操课程学生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7份,回收率是98.5%,在收回的197份问卷中有效率达到100%;教师中总共发出去问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是100%,在收回的20份问卷中有效率达到100%。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大量专著、核心期刊等文献。以目前湖北省10所高校的健美操课程开展景况为主要线索,针对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的现状对高校参与健美操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依照研究目的和任务,设计问卷并随机发放问卷。

3.研究结果分析

3.1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现状分析

3.1.1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技术部分),35%的教师会选择大众等级健美操作为教学内容,30%的教师会选择健美操基本步法作为教学内容,这二者为主要教学内容,少数教师以自编套路、风格类、素质练习为教学内容。这说明教师授课内容难度适中,易于学生掌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访谈法了解到,湖北省高校健美操课总学时为32,而理论课时为4,理论课时偏少,少部分教师会在技术课中附带讲解,有些甚至不开展理论课。

3.2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教学方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上,100%采用的是示范讲解法,70%采用的是完整法与分解法,60%采用的是累进教学法,50%采用了重复、交替练习法,30%采用了口令提示法,其他教学法占10%。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健美操教学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示范讲解法,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从而掌握健美操的动作。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样化,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3.2.2教师原始专项和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原始专项来看,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占总数的30.1%,体育舞蹈占总数的25.4%,艺术体操占总数的21.8%,体操占总数的13.5%,其他专项占总数的9.2%,由此可见,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中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体育教师人数最多,成为湖北省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优势。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过健美操或正在学习健美操的教师人数居于第二,这有利于健美操教师队伍建设。

3.2.3教师年龄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及潜力,他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智力和创造力。健美操是以一项具有青春活力的健身运动,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着很严格的界定。分析数据得知,健美操教师年龄集中在31至40岁,比例高达70%,41岁以上的健美操教师只占20%,这说明,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偏中年。

3.2.4健美操课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

调查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考核评价内容可以看出,教师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止一种,采用的相同内容是课堂考勤和平时表现,除这两种外在加上一到两项技术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科学、全面、合理,不仅仅以学生的技术为单一指标来考核,还注重学生的态度与表现;但在选择技术内容来考核时,对学生自助创编、风格类、身体基本素质要求低,忽视健美操理论考试。

3.3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现状

在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选择上,健美操专业每年都会成为我们学生选择的亮点。健美操的主要目的就是健身,其动作难度及强度除竞技性质的健美操一般都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层次和职业的人适用,所以健美操是学生在体育专项中的首选,但是在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的现状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缺点。

3.3.1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现状以及激发激情的内部力量,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分别从就业、兴趣、让人羡慕、健身等方面经行了调查和分析。学生参加健美操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就业。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健美操是因为兴趣爱好,这说明湖北省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浓厚,有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

3.3.2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程的男女生比例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男生、女生在大学体育健美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这样的局面有着多种因素。从学生们的心理上分析,男生认为健美操是女生的专利,尽管也有少数男生选择了健美操,可是更多的人还是会服从大流所向,甚至有害怕别人会取笑自己的心理。教师在教学上应给男同学讲解健美操对男生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3.3.3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的197名学生当中,有的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把健身、瘦身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认为健美操场地、设备、设施及健美操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不是很满意;有的则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独特,示范优美,循序渐进,易于掌握,锻炼价值高,对大学体育健美操持满意的态度。

3.4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条件现状

对湖北省高校教学条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教学环境分为室内室外,场地平整开阔。由于室内场地数量少,且供健美操专项同学使用,大学体育健美操课场地都选择在室外。虽然室外环境能够供大学体育健美操学生学习,但对于健美操而言,场地要求高,最好选择有弹性的场地,例如塑胶场地、木质地板。体育学院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数量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大众等级健美操和健美操基本步法作为教学内容分别达到70%和60%,教学内容单一;湖北师范学院大学体育健美操课总学时为32,而理论课时为4,理论课时偏少,少部分教师会在技术课中附带讲解,有些甚至不开展理论课。

4.1.2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示范讲解法,百分率到达100%,其次是完整法与分解法占70%,其他教学方法使用少。

4.1.3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中原始专项为健美操的百分率达到40%,排序第一,这是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队伍的优势;虽然有部分教师原始专项不是健美操,但通过继续学习,具备良好的健美操授课能力;且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学习健美操的人数百分率达到31.7%,人数多。

4.1.4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偏中年,31至40岁的教师达到70%;教师健美操教龄在3年以上的占60%,健美操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有利于大学体育健美操的开展。

4.1.5湖北省高校健美操教师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并不止一种,采用的相同内容是课堂考勤和平时表现,除这两种外在加上一到两项技术内容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科学、全面、合理;但在选择技术内容来考核时,对学生自助创编、风格类、身体基本素质要求低,忽视健美操理论考试。

4.1.6湖北省高校男女学生在大学体育健美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女生占88%,男生占10.5%;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还未普及,健美操教学环境不理想,室外场地不能满足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需要。

4.2建议

4.2.1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现状

湖北省高校应丰富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适当增加健美操理论课程。

4.2.2关于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内容、方法

健美操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健美操教师在选择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时,应适当考虑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4.2.3关于学生男女生比例和满意度

教师在教学上应给男同学讲解健美操对男生锻炼的价值和意义,鼓励更多的男同学选择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可以用海报或展板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努力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4.2.4关于教学条件

第8篇

论文摘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充分润动学生的权极性.发挥和堵养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新的知识亦能达到竣燎身体的目的.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墓本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近两年来,我们根据大纲的精神,从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差异安排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排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各尽所长全面发展。在排球教学中,采取了实验法与对照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测试了各项有关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与处理,从实验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效益。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我们在学院98级、93级本科中进行实验,各为40人:

98级排球二班为实验班三班为对照班

99级排球二班为实验班三班为对照班

年龄均为I8-19岁,实验前我们对38级、”级的学生排球基本技术传球、发球、垫球、扣球、拦网等五项墓本技术进行了测定。见表I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侧得的排球基本技术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学生的起点基本是相同的。

1.2实验方法

我们很据学生的兴趣差异,以及个性、社会环境、原有的体育基础和学校体育传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班里坚持按大纲要求统一制定教学计划为主,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选项提高教材,设计了实验班的教学程序方案。见表2

在表2中可以看到实验班的教学程序基本部分:一项是新授课排球教材,一项是排球复习教材,另外安排一项排球大纲范围内或突破大纲,结合学生学习排球实际情况自选练习.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荃础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达到锻炼身休、增强体质、提高排球技术的实效。对于完不成基本教材的学生我们在选项练习时加强个性辅导.

2实脸结果分析

2.1教学效益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同一位教师授课的前提下,前者安排新的排球教学程序,后者用原有教学程序。在教学进度墓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两年实验。我们对学生在基本教材上进行了技评。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98级实验班技评在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80,而对照班占全班总人数的47.5%e99级实验班技评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77.5%,而对照班占全班总人数的42.5%,实验班比对照班高300a,这样就证实了我们原来的设想:新的教学程序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排球基本技术的。

2.2墓本技术成绩分析

新的教学程序课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排球荃本技术成绩。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所侧得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班各项指标的均值,都比对照班高,经过检验,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我们认为,实验班在这些项目中,之所以有显著性的差异,这是由于长期的、系统的按照新的排球教学程序进行教学的结果.因为,新的排球程序课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上的要求。学生在上课时,精神偷快地从事各种练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而对照班按照常规的计划进行教学,学生对体育课则感觉达不到满足。

3讨论和建议

3.1大学体育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增强学生的体质。要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特征,承认差异,有的放矢的安排教材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2教学程序要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我们实验的新的教学怪序,使练习内容多样化,组织形式变化新,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主动的、积极的练习,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增进了健康。

3.3新排球课教学程序不是“放羊式”、“自由式”的,而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指挥下进行。

3.4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材墓础上进行。不能各行其事。既要完成统一的教材,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新的排球教学程序必须在一定基础上进行。

第9篇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以其独特优势在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保健等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将以其开放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体育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生理、体育心理、体育智力及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参与健身运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丧现。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彳Fr校素质教育中起着物质基础作Hj.对培养具有良好意忠品质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公共体育课义是成功实施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坝这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的基本阵地

大学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其主要途径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参与羊1I观看休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jt中.体育课教学是日前大学生狱得体育知识和信息,接受jE训练的最主要途径。在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中,课堂教学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优势。

1.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高校体育町以说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足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将学校体育带向个民体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时间的有限性,学校体育教fj_不可能传授学生一生所需学习的全部知识。因此课常教学1王!多强调的是对大学生发展能起剖典笨作用和长期效益的基础础j论知识和方法.更多地侧重于tLh,lf’iX,l体育运动的内涵价值的充分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将体育锻炼转变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这不但能够满足人学生迫切需要比较丰南的基柑H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锻炼实践的实际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能较快地建条件反射.较好地掌握运动中较为复杂的动作。但高校公共体仃‘j体育竞技运功之存在着夺质区别.二者在教学的内涵、『_]的、体系及最终指向截然不同、此电应采取不同的微学方法‘奏。与专业体育教学不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设汁既要符合犬学生的生理、心的自然需璎,又要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实际运动能力、体育基小月,1识的掌握废、运动技能技巧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心状态等问题此教学节奏的设计必须张弛有度.存做好丽向全体学q:的Ⅲil.1还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课堂教学的人才优势。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课敦‘7:lf"J~-H织者、实施者。目前.各高校都有一批热爱教育事、具{·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々、沧知识,并掌握了较全面的体育活动技术和技能,例如l{{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体操、武术、运动医学、运动保健、艺术体操等,且精于其中3至5项他仃】:公共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优美舒展的功作示范,满足着大学生强烈的体育求知欲,同刚激发他们锻f^身体,掌握运动知1只和技巧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必将订利地逊人::生体育素质的养成。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的.是通过科学的敦过和体育锻炼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牛的运力、自我锻炼能力以及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养成体箭锻炼的习惯,服务于其健身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b公体育课教学必须强调以下内容。

1、体育意识教育。体育意以表现为人对体舒篙水的敏感度、分析、论证、判断等方面的一我意识它是由体育认、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方面构成的。体育认识是埘体俞选功n0客观过程和其中各种规律的认识。体育情感是时体育运功}j身体会和感受。当学生对某种运动项目持欢迎态度时.就会:运动中体会到愉快和喜爱等肯定态度.否则,就持否定态度体行意志就是能自觉的确立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片为实现这-fI的而不断克服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各种障碍和闲小的体ri_I^埙州入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就是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烁的意义、功能、价值,理解运动对机体的K期、短期效旖,培养仃j肜成”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电是资源”、“体育也.是空叟益”的体育f『f值观这种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对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感知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充实、方法得当的基础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二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对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思想、行为、爱好、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不断强化其体育意识。

2.体育能力教育。体育能力是指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文化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方法.它是取得和提高活动效果的决定性条件。具体来讲,它又包括运动技能自学能力、体育项日的自我锻炼能力、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及在运动中自我凋节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能力教育时.应注意:一要通过I,l】他们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教会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科学知识和理论去指导体育实践的本领。二要重视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学,使大学生不仅对运动技术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能逐步理解和认识它的理论基础、生物学价值及社会学意义,从而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技能。j要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一般身体能力。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提高了一般身体能力.才能为其发展体育能力打下恭础。

3.体育保健教育。体育保健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以卫生的观点审视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并对之做出保健性调整的能力。作为大学生不但应懂得锻炼,更要懂得怎样科学锻炼,掌握好强度和密度。为只讲锻炼不一定能增强体质.方法不当还有损于健康.过度、过量、盲目及运动损伤都会产生副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让他们掌握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怎样遵循“生物节律”的规律指导体育锻烁、怎样进行身体恢复和怎样去保证运动安全、体育与营养等等科学n{J锻炼和保健的知识.会从根本卜提高锻炼的效果和增啦体质。做好体育保健能力教育,一要注意开设好《卫生保健课》、《运动解剖生理课》、《康复按摩》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教育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要添置好体育卫生保健器材、康复按摩设备、要有专门的保健教师加强对学生的I生监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卫生保健。

三、高校公共体育的未来走向

第10篇

1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亦不例外。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大学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不仅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机。[8]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7号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发文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在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设置、学校资源利用、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

1.1传统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困境

健康中国战略核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以及〔2016〕27号文规定,学校体育要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进行,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返观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现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仅重视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考核和技术规格的传授,对健康知识、运动项目学与练的理论与方法传授较少,致使学生大多只是大体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很难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志和习惯。此点可以从大学生体质测试所显示的后两年与前两年成绩存在一定落差的现象中得到验证。另外,课堂中合作学习以及体育对情绪的积极引导不足,存在学生独自练习多、合作练习少的现象。访谈发现,学生体育课堂体验的运动乐趣较差,运用体育锻炼调节情绪的学生较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学体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致使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更加不适合当前发展的需求。

1.2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更新缺乏

就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而言,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固有的缺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体育主体内容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田径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实效性差。另外,教学模式以枯燥的技术模仿与同一动作的重复训练为主,很容易消磨掉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女生尤其如此。访谈发现,学生选择体育课内容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而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基本上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娱乐性与健身性并重的、文化性与情义性兼顾的课程。[9]这样课程内容设置,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也不符合大学体育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上,容易出现“一份教案用三十年”“一套拳教三十届学生”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不能与时俱进。

1.3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滞后

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实际,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发均较少,滞后于学生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内容,严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其一,体育课程开发对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资源和知识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学生喜爱的轮滑,电子竞技,街舞等等。以学生已有技能进入体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体育技能学习时间,有利于培养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其二,学校体育课程开发与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之间脱离,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锻炼内容不统一,出现学生组织体育活动,专业性不强,观赏性不高,规则随意,活动影响力受限。其三,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利用网络信息、体育图书、期刊等资源,丰富体育内容的多样性,文化性,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

1.4传统体育课程信息化程度差

目前,国内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其程度和水平都有待提高:首先是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亲自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有些年纪长的老师,不能高标准完成动作示范,语言讲解又不能使学生直接感知动作结构与幅度,降低了学习效率。何况尚有部分教师专业化水平、知识储备水平存在差距,会出现一些错误引导[10]。其次,学生学习的信息化资源不足。传统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课外活动的自我学练,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导致错误动作定型。在体育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文化教学中,暴露出传统体育课在时间、空间、场地、师资等方面局限性的。传统体育课也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再次,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平台缺失。目前各高校之间的体育课程资源处于相对独立存在状态,师生之间交流大多是以体育课堂为纽带,师生及学校体育组织或社团的之间的交流更加稀少。但是,传统体育课程优点也非常明显。内容方面,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强调身体的直接参与性,符合人们生活与健康的需要,能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身体锻炼方面,参与者不仅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参加,还需要参与者思维能力的参与,正确合理的参加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长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形态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环境方面,一般是比较开放的体育场馆中,活动空间比较大,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多,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直至“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国发文件出台,大学体育课程与大学生发展要更加切合学生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教学内容与形式,并对学生的生活积极引导,才能满足“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新时代体育教育目标。

2电子竞技运动进课程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电竞”在短短几年里就广受大众追捧,预计2016年电子竞技用户将达到1.6亿人口[11]。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增补专业中,电子竞技与管理属于体育类专业和体育与教育大类。虽然电子竞技运动还没有进入本科专业,但在校园中众多电子竞技参与者,他已经成为贴切学生日常生活的体育运动,“电竞”进入高校体育课程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可行性[12]。

2.1电子竞技在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优势

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体育教育目标。首先,在实现运动参与目标上,电子竞技运动对体能、环境、场地要求不高。其公平的规则、参与门槛低、娱乐性强等特点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在比赛中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参与,以及手、眼协同配合。其次,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完成。集体项目中,更需要队友之间交流沟通、协同合作、战术配合,同时在团队中,队友之间也存在竞争,一般获胜一方表现优秀的队员会得到MVP奖励,参加电子竞技比赛时要求队员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心理会因比赛波动,产生情绪的变化,参与者为比赛胜利必须控制心理波动,保持情绪稳定。再次,协助完成运动技能目标。在电竞比赛取得成功,可以增强体育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心智反应能力,促进现实中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2电子竞技特有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

体育运动本身以游戏和娱乐吸引大众参与,电子竞技也不例外。电竞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在虚拟化的体育场景中,营造比赛气氛,模拟观众、裁判、拉拉队,给参与者逼真的临场感觉,使参与者集中精力投入比赛。同时熟练掌握技术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简单几次教程学习就可参与比赛。参与虚拟类电竞项目,学生可以了解该项目规则、战术、文化等等如足球越位、篮球中传切战术、网球比赛前后礼仪等等。电子竞技运动趣味性、娱乐性强,男女之间可以同场竞技,增加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在参与中缓解大脑疲劳、释放精神压力。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补充并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使高校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电竞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激发竞争意识、丰富体育知识,对传统体育运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电子竞技独特的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开发的新资源,挖掘电子竞技在课程开发中价值潜在性。首先是电竞人力资源与比赛资源开发。在以往体育课程开发时,对已有竞技体育,民族传统运动开发作为体育课有很多,但是在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开发不多。在以大学生为电竞主体的高校中,有专门电子竞技协会或社团来组织一些比赛或文化活动,学校或政府也会给予比赛一定的支持,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其次是电竞教学资源的开发。有些电竞项目可直接作为体育教材使用,如NBA2k,实况足球等等。电子竞技资源在制作多媒体视频,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再次,电子竞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电子竞技人物设计很多都是根据民间神话人物特点改变而成,如“英雄联盟”中“盲僧、九尾妖狐”等,这些人物具有很多民族文化特征。对于宣传民族文化、武术教学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电子竞技开发体育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体育的活力。

2.4体育课程信息化发展的选择

电子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产物,兼具竞技体育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可以丰富信息化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很高的利用价值。虚拟类电子竞技项目中,教师结合电子竞技中的图像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师动作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结构,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象感知。而电子竞技的先天性平台优势与学生用户聚集效用不可忽视。现在电竞项目主要以腾讯TGP游戏平台为主,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QQ为登陆账号。改造可利用“电技”的平台,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教师课下指导学生可以不用亲临现场,通过平台给学生讲解,解答疑惑。学生在技能学习时,对于动作不清楚,动作路线模糊等问题,也可以课下自主学习。虽然电子竞技进入课程具有优势,但电竞也存在不足之处。内容上,电子竞技制造商为迎合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增加用户消费,会添加一些低俗化、暴力化的内容。方式上,参与电竞运动一般是久坐在电脑前,会造成腰椎,颈椎,肩关节等部位损伤,同时眼睛要一直注视电脑屏幕,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形成近视眼。环境上,参与者一般在网吧、宿舍等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与社会中的人交流减少,容易使学生沉迷虚拟社会,逃避现实甚至形成网瘾。电子竞技项目直接作为体育课内容最大不足在于身体的缺席。学生只需要手指和手臂的参与,其他部位都处于静止状态,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电竞与大学体育课程融合时,应避开不足之处,发挥出电子竞技教育作用,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电子竞技融合与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走向融合

电子竞技融合体育课程不是两者之间的捆绑,而是优势互补:利用电子竞技的长处来更好发挥传统体育的优势,弥补开设体育课程的不足,使大学体育课更好的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以“健康第一”与“健康成长”为指导思想中走向融合,有利于大学在体育课程中都达成自我实现成长目标。

3.1参与方式上促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现在电子竞技运动有很逼真的虚拟技术,尤其在比赛中“人员”的各种跑位,“人员”战术意志和现实中几乎无差别。学生在玩电竞时可以学到正确的战术配合,在现实的比赛中,直接运用就可以达到效果。在技术学习上,虚拟化的图像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且人物可以旋转观看,从不同角度观看动作顺序、技术路线等等。给学生的感知信息更多,更有利学生学习。在体育学习中增加数字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门槛降低,主动参与的人就会增加。在参与中增加人与人的交流机会,提高技能、战术有效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进入体育场馆锻炼的频率,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3.2运动方式上促进体育课程生活化

在访谈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主要是太枯燥,女生反应更加强烈。作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的电子竞技运动融入传统体育课程,使体育课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娱乐性,技能学习更加形象化、立体化,运用电子竞技中营造出虚拟的比赛环境,增加了学生竞争比赛的经验。而且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也能和正常学生同场竞技。首先是课下学习与课上知识内化。融合后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在依赖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和教程化的操作学习,课堂上通过与师生交流消化、巩固提高、练习运用,技能学习可接受性提高。其次是体育文化更好渗透课堂中来。体育教育的根基是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13]。融合后的课程,体育文化、理论在教学与练习中很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潜移默化改变体育文化素养,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

3.3需求上满足师生多元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学生课内与课外资源整合,需要把学校中社团活动与体育课程有机连接,使课外活动在课上也能发挥其教学作用。另外课堂教学很好的服务于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课内外锻炼项目保持一致。首先是满足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需要。利用电子竞技录制教学视频、图像制作,满足教师多媒体素材需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电竞高度的信息平台化,减少高校建设平台的困难。利用电子竞技平台,可以整合各个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更好为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服务。其次是满足民族文化资源传播需求。融合后的课程,课堂上学生更加形象化的接收民族文化知识,如在武术、太极拳服装特点,表演方式等。

3.4教学上信息化促使教与学模式的改变

利用电子竞技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化的体育课程预习或复习。教师在教学中变成辅导者、服务者。教师转变成指导解惑、纠正动作错误,组织比赛的角色。构建体育课程信息平台,高校之间体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平台可以囊括校内外体育资源,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反馈问题,与老师交流。利用平台可以“一师多班”“一师多校”开设健康知识课程,体育文化课程。利用信息化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多媒体的教学更加形象化,师生之间交流更加便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会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4结束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肩负着促使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重任,而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导致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大学现在化的发展迫在眉睫。“互联网+教育”模式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电子竞技对大学课程的目标、内容、资源开发、信息化发展都有很多明显优势,“电竞”在参与方式、运动方式、需求满足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深度融合传统体育课程的长处,遵循时展与学生发展的规律,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机制,合理解决身体的缺席与在场的时间张力,更好发挥体育课程在“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中的教化作用。唯有如此,体育课程才能受学生的喜爱,健康促进的效果才能更加突出,学生身体素质才能积极的提高。

作者:房大帅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燕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2][13]葛青,张秋亚.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87-90.

[3]刘衡,冯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49(6):649-65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6,(2):70-73.

[5][10]郭赟程.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6,(7):55-56.

[6][11]艾瑞质询.2016年中国电子竞技及游戏直播行业研究报告[R].2016.

[7][12]杨喜明,武燕燕.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88-91.

第11篇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和消极影响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日益凸显。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贫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体现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注重诚实守信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收入,努力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现状及消极影响

1.经济弱势群体经济压力大,易自卑失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即所谓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的压力比较大,在理性消费、节俭开支的状况下更多的是捉襟见肘。但有时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经常穿名牌服装、不断购买和变换越来越贵的手机和电脑,贫困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2.身心弱势群体敏感脆弱,易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身体残疾大学生自尊心、自卑感较强。心理“弱势”引发的各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时期的压力来自学业、就业及感情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走上极端的案例也很多。3.地位弱势群体适应能力不强,易患得患失。大学生地位“弱势”群体指由于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其他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参加各类比赛,例如体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社团活动比赛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和同学们相处不容易。他们受到的关注度较弱,在获得各种奖项和担任班干部方面竞争力都不大。这些学生常常存在失落感,自信心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能力难以施展。他们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做事又容易盲目从众。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首先,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交不起学费、住宿费的经济弱势群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困难,情绪消沉。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心理变化。其次,大力倡导“教育关怀”的理念。经济、心理、生理弱势大学生,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拒绝他人帮助;有的人依赖性太强,自己不愿做一点努力;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典型案例的宣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充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1)注重诚实守信教育。个别学生造假、骗贷,不及时还贷等行为都是失去诚信的行为。诚实守信是弱势群体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建立诚信档案,或者建立规范的诚信评价体系。在奖励方面要倾向于重诚信、守承诺的大学生。(2)进行挫折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克服浮躁紧张的心理状态,用挫折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创建一个逼真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从而锻炼其抵抗挫折的能力。(3)推进创业教育。首先,要激励和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其次,要指导他们认真选择创业形式、创业项目,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创业计划书,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既锻炼了创业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4)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感恩,一是感恩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感恩父母给予了生命。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在自己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三是对生活的感恩。只有对生活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保持对生命与生活的激情。(5)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是自我设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一个合理职业发展目标。二是自我行动。走上社会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灵活地调整目标。三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包括检验、控制、纠偏等环节,并以此来约束自己,以保证具体目标的实现。4.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用心去关爱弱势群体大学生,走到他们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能力。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三要不断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为弱势群体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曾昆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小琳.论大学生弱势群体及其扶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2]李琪.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5

第12篇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的创造性探索和有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生教育”在内容内涵、科学体系、功能作用上是相互联系的。

(一)“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

从各自的内容内涵来看,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三生教育”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三生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三生教育”的为切入点,因此两者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使人在教育活动中初步领悟生命,勇于生存,学会生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三观又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也为“三生教育”指明了方向。“三生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三生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两种精神”,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而是要把“两种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三生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教育,主动追求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善、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三生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融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正确荣辱观的指引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二)“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8年云南省响应党的号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来的,他们在科学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三生教育”又结合了本省的省情,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的功能作用表现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树立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生教育”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二、用“三生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地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云南省推行的“三生教育”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一)“三生教育”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三生教育”,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学会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教会大学生运用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的旗帜。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渗透到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育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和热爱人民,知道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三生教育”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的沉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生教育”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运用图片和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影片,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处在危急关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体现出这种中国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运用鲜活的实例告诉大学生,当宝贵的生命受到考验和威胁时,正是因为这种不朽的中国精神,我们国家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各种困难和灾难,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战胜“5.12”大地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存的意义。

(四)“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确定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三生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教会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骄奢淫逸、腐败没落的社会风气;教会大学生知荣辱,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地坚持和提倡“八荣”,反对和抵制“八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