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大学论文

体育大学论文

时间:2022-08-12 15:1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大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大学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

主办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3612

国内刊号:11-3785/G8

邮发代号:80-325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排球二传技术的体育价值和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生姓名:

系 别: 体 育 系

专 业: 体 育 教 育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排球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和辉煌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女排姑娘的精神曾经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奋发前进,感动了全世界,赢得了世界对中国女排的尊敬和称赞,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世界各项大赛中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五连冠”,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姑娘们绝地反击,最终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值得我们敬佩,中国女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排球中,身体素质欠缺的中国女排姑娘们却能占据一席之地,这与中国女排的战术特点分不开的。中国女排一直提倡的全面、快速、高度、灵活、准确的全攻全守的整体排球思想和灵活多变的技战术。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中国女排长时间屹立于世界而不衰。

灵活多变的战术是由一个技术良好的二传进行组织的,在日益严密的防守里,二传如何组织起有效的进攻战术,取决于良好的比赛意识和成熟的传球手法,因此,组织者对于二传的传球技术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二传是排球场上的枢纽和灵魂。

由于现在国内对此方面研究甚少,很多书籍只是提到了二传技术的种类与方法,但由于每一种技术都与战术安排密切相关,因此,简单介绍种类和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引导人们学习和研究此项技术,所以,本课题将以理论结合实践,从练习与实战两方面来研究二传技术的体育价值与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排球技术中二传技术在现代的发展趋势 2、二传技术在排球战术中作用与价值 3、二传技术在比赛中应用

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提高排球运动中的二传技术 2、如何使二传技术与排球战术结合起来 3、二传技术与排球其他技术的连接问题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措施:

1、根据所学知识和兴趣选择论文研究方向

2、搜集排球训练与心理素质联系的相关资料并选择论据

3、确立中心论点

4、采用相关学术专著和学术期刊及上网获得更多更广泛有关排球训练与心理素质联系的相关信息

5、与指导老师或同学探讨和起草开题报告,获取更多信息与参考意见

6、整理资料,明确研究方案,列出纲领

7、正文撰稿,展开论述

进度安排:

2005年12月 设计或拟订论文方向和题目,下达任务书

2005年12月—2006年2月 查阅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开题报告

2006年2月—3月(第1周—第4周) 填写并上交开题报告

2006年3月—5月(第4周—第13周)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

2006年5月(第13周—第14周)交论文初稿,指导老师修改论文,参照指导老师意见对论文进行改正和完善。

2006年5月(第15周) 定稿、装订成册,为答辩做准备

2006年6月初(第16周) 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中佩林著[j].排球教学与训练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8. 13-22

[2] 施达生等著[j].关于排球教学训练指导[j].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2. 53-57

[3] 《球类运动——排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体育教学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 乌尔里希菲舍尔著.排球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77-102

[6] 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5-68

[7] 李安格编著.排球[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11.2-33

[8] 虞重干等主编.排球运动[m].上海体育学院,1999.37-81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体育事业;人力资本;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92-05

Discussion on th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l of China's Sport Majors from the Human Capital Perspective

LI J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port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scale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The graduation population of the sport postgraduates have bee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However, with the unfavorabl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undergraduate sport majors, the supply-dem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postgraduates start to emerge. However, according to relative data, the contradictions are only exist in the scale but also in the demand structure. In fact, these contradictions reflect the problem i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China's postgraduate students. By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model analysis, this paper adopts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combines standard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akes the exampl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to make objective analysis on China's spor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explore the in-depth problems in the model and seek for the feasible path to improve this model.

Key words: sports in China; human capital; sport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据相关研究显示,自1985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增长幅度达到34%,超过了全国研究生扩招的平均水平,体育学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也在全国平均就业率之上。但是,近年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开始突显,如何认识目前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被动局面,不仅涉及我国的体育教育资源有效配置,而且关涉中国体育人才的有效提供和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1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人是一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项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是建构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强调人作为“非物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属性和创造性价值,是“以人为本”理念集中体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人才问题,通过教育、培训、实践与保健等的投资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体育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中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1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模型解析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而且只能依托于中国体育人才数量与质量,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离不开教育过程。通过对有志于从事体育事业的受训者进行高层次的培训、教育和培养过程就是体育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也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关键内容。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体育学科及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在体育学研究生身上的积累过程。根据过程的可控性,本文所指的体育学研究生,是指全日制统一考试入学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以及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体育学研究生 人力资本具有和一般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共性,即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集合。但是基于体育学的学科特点,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具有其自身特点。从知识层面上看,体育学科的来源是人体的运动实践,在此基础上延展出众多相关的理论学科知识。它需要利用与集成各类相关学科知识与理论,需要理论假设验证或逻辑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同时需要更广泛地通过社会实践过程的检验与验证。

作为体育学研究生,体育学科技能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质量。对于体育学科而言,能够通过体育学科的技能及能力解决体育实践领域的各种实际问题,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及其体育产业中出现的现实困境与主要问题。这个方面的能力主体现有二: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生要能够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运动队,或大众健身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如,提高运动队的运动成绩,改进大众健身运动的效果等;二是科研能力,如运动人体专业研究生,针对“运动促进改善与降低身体脂肪含量”的课题能够独立完成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并通过一定条件展开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态度是研究生人力资本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层面。态度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其中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决定了其对事物的看法与做事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具体而言,态度是链接知识、技能以及发挥潜在能力的动机、状态和水平综合体现。体育研究生人力资本结构图如图1。

因此,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高低是其掌握的体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技能,体育科研能力并结合学生价值观等层面的综合体现,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影响到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价值。

1.2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现状 人力资本的培养是以人为载体的资本积累及开发的过程,通过研究生培养过程,体育学研究生的人力资本将会获得更高的存量及价值,为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提供创造更大价值的可能性。

作为全国统考选拔的研究生,应该说基本具备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生的2~3 a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及论文研究的方式增强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现有教育机制下,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及目标主要通过培养方案来体现,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构成为: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和毕业,教育实践,学位论文工作及培养方案的审定,执行与检查九个方面组成的。这九个方面分步骤、分层次地对体育学研究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态度上进行培养。将以上九个方面按照投资主体、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方面来划分可以清楚的了解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以下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2.1 投资主体 学生入校后,按照入学成绩分为自筹或公费研究生,其中自筹研究生缴纳每年1.3万学费,公费研究生则由财政统一拨款,随后研究生需缴纳一定的住宿及教材费用,在为期3 a的学习中研究生还需要各自承担相应生活费用。

1.2.2 培养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指明,体育人文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高教,科研和管理等机构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水平专门人才,以上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四方面:思想品德目标,科学研究目标,技能目标,自身发展目标。目标的具体内涵展开如下:

思想品德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帮助树立为社会主要建设服务的意识。

科学研究目标:要求学生勤奋学习,严谨治学;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从事专业研究和社会工作。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前提下,选修第二外语;具备应用计算机技能等。

自身发展目标: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卫生等。

1.2.3 培养过程 培养方案通过约定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五个方面形成了整个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其中培养方式的要求共8项,包括1)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了将系统理论学习、学科研究及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2)培养工作应当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提倡校内外相结合,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讲座;4)教研室成立3~5人小组,采取集体培养方式和措施,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并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及社会融入意识;5)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6)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7)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其思想表现,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社会实践和健康状况等作出综合评价;8)本专业学位评定委员将会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指导。

1.2.4 培养结果 方案通过课程考核、毕业考核,学位论文工作及培养方案的审定执行和检查来检验培养结果。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在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研究生为培养目标,按照学校及导师给定的培养方案,借助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

2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

2.1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仍以国家和研究生个人为主,培养投入有限 研究生人力资本的培养需要投入,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一般需要经历为期2~3 a的培养周期,其中所产生的培养费用主要分为国家、社会或学校的投入,研究生本人或其家庭的投入。

将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行业的研究生培养比较,如与计算机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比较,即发现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一方面有国家投入及研究生自身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产学研的发展,许多企业也直接或间接的投入到了研究生的人力资本的培养上,如通过科研项目委托的方式,为研究项目拨付研究费用,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使得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在我国,体育产学研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的情况不尽理想,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例如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产学研基地,各项培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一方面制约了培养投入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空间。

2.2 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单一,无法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本积累 依据全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主要包含了学科学习和论文研究两部分,部分学校处以上两项外还增加了实践环节。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体育运动人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25个学分的学习,论文的开题研究和撰写,还有体育运动队的实践环节共三部分。这些培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并未将人力资本的标志——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很好的结合起来。在上文中体育人文硕士培养的方式共有8项,但几乎所有的培养方式都集中指向了体育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层面,与实践结合的层面未单独列出,对于如何提高体育学研究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也没有限定,此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大多仅能够实现科研及知识层面的积累,但在技能甚至综合能力上的培养仍十分匮乏。因此这样的培养模式多培养出重知识,但轻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2.3 人力资本的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不够适应,调整机制尚待完善 人力资本的培养作为一种投资行为,需要相应的目标为导向。但是我国的体育学研究生 的培养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对开展学生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上给予了关注和体现,但是在对体育学研究生 人力资本培养结果的检验上仍旧实施的老标准,即指关注学位论文及课程考核,没有对其实践环节给予考核,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研究生顺利毕业要必须要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和所有课程的合格,但是对于和实践结合方面基本没有要求。这就导致了在新环境中还用老标尺,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培养符合老标准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要求,难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创新条件,因此,应该建立适时的调整机制,用以满足新环境的人力资本的新要求。

2.4 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培养效率不尽理想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市场系统,具有更高的甄别机制,由此也决定了建立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培养模式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仍旧注重科研及学生知识层面的积累,虽然现在个别培养体系中也意识到需要与外界接轨,但是调整步伐明显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现实状况。如何建立起集成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投入机制,切实改善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十分迫切结。建构起知识培养、技能培养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本着对中国体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打造研究生培养体系,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培养效率,实现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本结合的良性互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本资源。

3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模式改进

依据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培养的现状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关注人才缺口存在的实际状况,关注数量与结构的关系,注重从体制与机制上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构建适合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模式,具体表述为:完善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及其个人多方投入共赢的培养方式;正视中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着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调整与规范培养目标体系及其形成机制,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为核心,提升体育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创建教育服务于全社会、服务于未来体制(图3)。

3.1 对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做出判断,调整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接受,我国体育事业要发展,体育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关键,研究生教育过程是这个系统的核心问题。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必须置于这样的认识高度上重视起来,中国体育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体育人力资本的广泛参与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完善培养方案,建立适时的研究生方案调整机制,最大程度提升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是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使命的。

3.2 合理设定培养目标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集中在德育及科研两方面,但是通过了解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组成,除知识和态度之外,技能及能力的积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打破现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必须不断增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如体育管理研究生应当具有管理体育俱乐部的相关职业技能及能力的培养计划及相应的执行力。

3.3 实施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多方共赢的投入机制 当前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有赖于国家、学校及个人的资金投入,但是如何整合社会力量,把体育科学研究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体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体育研究生人力资本形成上,大幅提升研究生人力资本知识与能力,构建有序、良性的产学研基地模式,提升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质量。

3.4 通过合作办学等丰富培养方式 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应当不局限于课堂授课、导师指导的层面,而应当更多地以服务社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们的现实需要,通过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和提升,例如通过各种实践项目的转换,进一步在技能及能力上提升体育学研究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如聘请社会导师,引领研究生深入实践,不断的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现状的能力。

3.5 严格把控培养结果考核,打破单一评价标准 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积累应当有一个多维度的考核体系,而不应当仅仅依靠学位论文及课程考核来判定学生的培养效果。如今的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中,缺少对于技能及能力的考核,这种缺失,导致了体育学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价值无法得到提升。

4 结 语

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并将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体育人才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证实,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价值体现,离不开教育过程,研究生教育模式是确保实现体育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反映了体育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因此,正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与困境,建构适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体制与机制构成了中国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命题。因此,建立起符合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既有的弊端,提升研究生人力资本价值,是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也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借助于体制机制改进提升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在知识、技能及能力上的培养力度,增进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能力以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之基也是人力资本价值之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磊磊.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8:(05-31)

[2] 丁先琼,等. 中日体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2):23.

[3] 丁先琼. 中日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比较研究[J]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2):25.

[4] 李碧虹. 人力资本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分析[M] .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1.

[5] 董俊武. 人力资本视野的后发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经验及启示[J] . 改革,2008,(8).

[6] 崔万霞. 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中国教育[J] .党政干部学刊,2007,(7).

[7] [美] 西奥多.W.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8] 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 . 北京,清华大学,2001(2).

第4篇

参考文献的写作可以把论文当中作者的观点和文献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也可以帮助读者在同一学术研究上面提供阅读方向,同时也是核查文中的引用原始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法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纲纪著:《书法美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2]叶秀山著:《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987。

[3]宋民著:《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4]天白著:《书法线条美的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5]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7]金学智著:《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张稼人著:《书法美的表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文明.晚明书法艺术思潮新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韶华.民族性与当代性是书画家的立身之本[J].美术观察,2013,13(4):62-63.

[3]陈怀宣.林邦德实验书法作品的创新性与当代性[J].文化交流,2015,14(11):66-67.

[4]曹亚彬,葛复昌.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当代性阐释[J].中国书法,2013,24(12):192-193.

[5]徐敏,徐德.心智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论胡抗美的书法美学观[J].艺术百家,2013,32(5):209-212.

[6]高喜锋.历史与审美视域中的当代陕西书法文化观念探析[J].西北美术,2014,22(2):103-106.

[7]李思航.用传播学视角看清代书法史——对传统“碑帖两线模式”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2,12(19):132-134.

[8]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25(1):5-9.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梁:《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2]在“中国现代派书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江苏画刊》1989年第7期。

[3]古干:《现代派书法三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广州日报》,2012年4月1日。

[5]张强:《现代书法学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6]王南溟:《理解现代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梅墨生:《一点看法“关于书法主义”》,《书法主义文本》第123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侯开嘉:《“书法主义”局外谈》,《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第3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冬龄:《王冬龄创作手记》,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现代书法》2000年第3、4期合刊。

[11]张爱国:《中国“现代书法”蓝皮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2]范晔:《后汉书》卷一。

[13]陈振濂:《当代中国对日本书法之引进、融汇与扬弃》,《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4]日本《书之美》会报,1999年12月5日。

第5篇

[关键词]高尔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2013年的《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调查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中国高尔夫设施数量达到521家,净增173家,增长率为49.7%,年均增长率为10.6%,国内目前大约有639家18洞球场,新建207个,增长率47.9%,年增长率为10.3%[1].在高尔夫入选2016年及2020年奥运会项目的新形势下我国高尔夫行业的势头将更加强劲,高尔夫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我国高尔夫行业内流通的从业人员来自各个学历层次和专业方向,大多没有专业性可言,且我国高尔夫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晚,普通高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无法胜任高尔夫专业工作的需求.对当今我国高校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高尔夫产业升级,提高高尔夫方向学生的教学质量,需要转变单一教学模式,采用更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和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办学为例,具体分析其在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方面的教学实践,得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启示,目的是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尔夫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帮助.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法》曾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与鼓励高校间、高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活动,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高校的普遍教学模式还是以理论为主,不注重实践或者不安排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短时间适应社会的压力.高尔夫专业作为新兴的项目服务于社会,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21世纪高校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怎样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校企合作从字面意思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直接作用于社会,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1.2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2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教学实践过程分析

2.1教学实践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同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技术设备设施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组成的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开展实践教学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教学实践一直以来是高尔夫专业锻炼人才能力方面的重点内容,是用来验证理论知识能否运用于实际工作,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从以下三个方面安排教学实践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高尔夫方向班的教学实习包括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和学术活动三部分.按照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要求,在完成毕业论文外,高尔夫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以往在校学生注重在教室听从教师授课安排的特点,需要以大量实践教学为基础,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春季共参加两次实习,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注重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习的同时注重参加学术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增加知识储量.

3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特点

3.1培养方向定位合理,在高校内别具特色

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是培养面向亚洲,掌握高尔夫知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方向班从根本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像俱乐部运营与管理、高尔夫技术训练、高尔夫赛事与管理等高尔夫专业,并按照指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与规划专业课程,合理有效匹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计划,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学院的积极组织下,高尔夫方向班于每年五月份在校园内举办“高尔夫文化周”宣传活动.利用发放资料、现场答疑、观看电影、老生座谈、球场参观和挥杆试打等方式,宣传并将推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同学们也通过类似活动锻炼了自己,融入班级群体,增强了参与意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挥作用,迅速得到成长.通过参与及观摩国内外大赛的现场组织活动,方向班学生已充分展示了自己风采.

3.2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

高尔夫方向班在整个办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联合国内的赛事组织者使方向班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国内国际高尔夫大赛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就业及更好地承担今后的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每年北京举办“全国高尔夫博览会”上,方向班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多媒体制作视频,对学生的学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向社会宣传,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在2002年4月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欧洲PGA巡回赛—JohnnieWalkerClassic,更有主办方IMG公司与方向班接洽,安排高尔夫方向班参与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为了使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高尔夫方向班,许多媒体如:央视体育频道(CCTV-5)、旅游卫视高尔夫频道、深圳电视台高球天下和新浪网、高尔夫时代网、唐高网及一些杂志等,多次报道方向班的相关活动与发展动态,使方向班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万柳》月讯每期都要开辟专栏,图文并茂地对方向班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其中有些文章由学生主动撰稿.

3.3借鉴国外课程设计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运作,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对个别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球技课练习时间,高尔夫规则增加了判例及场地实战,减少了高尔夫发展史课时等),使目前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加规范及更加实用.与此同时,方向班在办学前3年,万柳高尔夫先后投入三百万元进行教材开发和国际交流,先后开发出《高尔夫草坪养护》、《球场管理》等教材,组织召开了“中国高尔夫教育及人才培养方向”研讨会、“中国高尔夫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等国际、国内会议.北京体育大学万柳高尔夫方向班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情景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紧密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高尔夫课程建设中,坚持“课堂理论”与“企业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注重及时获取高尔夫领域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以保持与社会需求同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3.4双方领导重视,部门合作愉快

超过了十年的合作,实践再次证明:校企联合是一个很好的办学形式,高尔夫方向班整合优势资源,面向社会需要培养高尔夫方向高等管理人才.北体大校级领导和万柳高尔夫俱乐部高层领导都对此项合作办学寄予厚望,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极大支持.北体大校办、教务处、管理学院、学生处、财务处等部门和单位对专项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配合.随着办学的深入,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北京体育大学在高尔夫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开发、专业教师培养和提高高尔夫竞赛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发挥其在行业中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场地优势,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提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向及考核标准,把握高尔夫教育的方向,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4总结

近三十年来,高尔夫运动在国内迅速发展,再加上2016年入选里约奥运会带动了新一轮的高尔夫热潮.根据高尔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决定了高尔夫专业学生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对新经济形势的要求,校企合作若要长久良性地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合理定位人才方向,设计符合实情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能力,增加社会活动,并借鉴国内外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2013年度)[M].深圳:朝向集团,2014.

[2]王幼莉.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07(14).

[3]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第6篇

摘要:以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对中、俄两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了研究,阐述其现状,发现其特点,以图为我国正在进行的面向21世纪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两国在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其特点,其中俄罗斯表现出“专才”教育模式,中国则向“通才”教育模式发展,表现出课程数量多、门类广,但基本上局限在体育的范畴之内。

关键词: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本文就中俄两个国家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有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阐述其现状,发现其特色,以图为我国体育院系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而正在进行的体育专业设置的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整或重新拟定等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

1.俄罗斯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

1.1俄罗斯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俄罗斯现有21所体院、22所体育专科学校和89个师范学院体育系。作为前苏联最大的体育教学科研中心的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前苏联中央大学),在苏联解体后自然肩负起对俄罗斯体育院系的训练和科研的指导,以及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重任。

1.1.1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位

俄罗斯的一些体育大学一般含三个系,基础系、教育系和训练系,新生入学后全部进入基础系学习基础课程,同时进行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持续两年半,从第6学期开始,根据本人志愿和专业运动成绩,分流到教育系和训练系。

4年学习结束后,考试合格且论文答辩通过者获本科文凭,再经入学考试,可攻读副博士学位,学制3年,此后再经若干年工作研究,形成有创新、成体系的专题研究系列后,可申请博士学位答辩。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对外交流的增加,1992年9月,俄教育法规定高校的学位与世界通行的学位制度接轨,开始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1.2课程设置

以俄体大为例,主要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四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

1.2俄罗斯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体育师资课程设置上呈现“专家式”的知识结构,特别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如不仅开设运动形态学40学时,而且特别重视其母学科人体解剖学,开设学时140学时;既开设统计原理40学时,也开设生物统计学50学时。

专业技术课程比重较大,约占40%左右。技术上强调一专多能,突出一专,学生毕业时专修课必须达到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注重掌握技术、技能与传授教学方法相结合。每门技术课都要讲教学法,并进行实践,

安排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

选修科目少。选修课程主要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计入教学计划的教学时数。

2.中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

2.1中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中国现有15所体育学院,另有一所解放军体院,一所体育师范学院,设有体育系的高等院校49所,设有体育科的高等院校蛇所,设有体育班的中等师范学校152所,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奠定了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

2.1.1专业与学制

5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是按照原苏联的模式制订的。一般只有两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新增设了3个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生物学专业和武术专业;同时还先后试办了4个专业:体育新闻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运动心理专业、警察体育专业。1997年缩为5个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学制为4年,要求修满150学分左右,获学士学位。

2.1.2课程设置

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4大类。

2.2中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2.2.1“重技术课轻理论课”的倾向正逐步减弱,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的思想正逐步加强。两

类课的时数约各占一半,理论课稍高于技术课。有研究在“人才素质工程”一文中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使理论课和技术课的比例达到7:3”,看来,这个目标还很难实现。

2.2.2课程体系仍体现出“一专多能”的特点。因为在专业上,要求学生在技术课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有的学校还实行了“主副修制”,可以说,现在的“一专多能”比原来的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学生的知识面方面和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2.2.3必修课的比例较高,选修课的比例较低,自由选修课程更少。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渐增加了选修课数量和范围,但这些课程基本上局限于体育领域之内。国内普通高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者之比为7:2:1正向5:2:3的方向发展,看来国内体育专业课程的三者之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3.4特别重视几门工具课程。如外语、计算机、中文写作等,新增加了科研方法。其中外语和计算机是全省统考课程,这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本身文化理论基础就较差的体育大学生,要与非体育专业文理科学生竞争,这对体育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3. 结论与建议

3.1俄罗斯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专才式”的教育模式特点,开设课程的门数较少,选修课少;非常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且理论课中实践课和讨论课的比重较大;与理论课相比,技术课占有相当比例,且每门技术课教学中都含有教学法。

3.2中国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课程门数在逐渐增加,理论课与技术课并重的思想在不断加强,必修课比例远高于选修课的倾向正在改变,工具课程和社会化体育课程渐渐得到重视。这些特点给“一专多能”的传统教育模式赋予新的内容。

3.3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当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研究并创造、完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体系中逐步转变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建立“增强意识、学会方法、培养习惯、发展能力、提高人体素质,达到终身受益”的新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中玉 中日美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第7篇

关键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22-03

On Some Questions of Cultivating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LI Jing, XUE Cuixia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is still in primary stage in China and some questions are worth researching, such as how to select excellent students and make scientific procedure, be strict with the quality of mentor and increase the quantity,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doctor postgraduates through many ways, and monitor the process of making doctor dissertation for improving quality.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many strategies should be research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octor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cultivate; questions

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简况

1986年,我国批准设立了首批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成为3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标志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到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由原来的3个学科专业发展到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专业,累计招收了64名博士生,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了体育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从原来的11个学科专业压缩到4个学科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体育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四所院校,此外,还有13所院校拥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9个、体育人文社会学6个、运动人体科学3个、民族传统体育学2个。同时还有三所体育院校联合招收博士生,也有一些体育院系本校其它一级学科下也招收体育学博士生(表1)。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学位授予点是近几年新增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体育院校为主,综合性大学为辅的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格局,改变了过去由体育院校为主的单一局面,形成了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开放性培养体系。

表1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点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招生规模就可以窥见一斑(图1)。特别是2000年以来,体育学博士点的增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收情况

(引自卢亮球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曾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调查(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的实际情况,但与次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

表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注:引自卢亮球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2.1规范入学考试,招收优质生源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衡量考生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考试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是筛选的第一步,如何把握好初试的难易度?是依据考生的数量来确定,还是依据体育博士学位的要求来确定呢?如何在初试中使有实践经验、科研能力较强但知识记忆却一般的考生和那些只善于死记硬背的考生区别开来。这些问题都是在入学考试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并不是普通意义的测验,而是一种多因素影响下的平衡、综合、复杂的对考生能力的检测,甚至有时是针对考生个体的一种判别。

在初试的笔试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一是出题,一是评卷。科学合理的试题是筛选优秀考生的第一步,除注意避免漏题外,更多的还是要对试题的难度、质量进行把关。其次是评卷过程中的客观性,避免人情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公正、可信。在初试的基础上做好复试更为重要,因为录取博士研究生的总原则是把那些科研能力较强、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创新能力,并能在经过博士期间的学习后成为本学科的高精端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考生挑选出来。但是如何在初试的基础上能把真正的人才甄别出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初试分数高低不是唯一的依据,还要注意考察考生的培养潜能,要对考生以往的科研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对考生的德行要有所了解。另外,正确把握考试成绩与导师自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导师的意见。

面对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形势,面对一些体育学博士点都是新增的局面,面对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疾呼。规范博士生入学考试,探讨适应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规律的一套相对稳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命题、阅卷、复试、录取制度,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2严格导师资格条件,扩大导师队伍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从1981年创立学位制度,制定并实行了由国家评审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办法,制定了在教授中挑选学术造诣较深、科研成果显著、对国家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原则,聘任了一批博士生导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建立博士生培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办学自的下放,博士生导师的资格确认基本上由所在高校自己聘用。

随着近年来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博士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的问题。为了满足招生的需要,一些院校不得不让导师超限带博士生,从而出现了一个导师一届带3~4名,甚至更多名博士生的现象,这其实是非正常的,远远超越了导师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通过降低导师资格条件,使那些实际上并无导师资格的教授也混入导师队伍。特别是一些新增博士点的综合院校,由于这些院校在申报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或点时,其借助的是综合实力,而实际上体育学科能力可能并没有达到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也就是说,其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是值得质疑的,有些导师甚至自己本人都没有经过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经历。

在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收规模较大,博士导师短缺的这种状况下,如何既能严把导师资格关口,又能充实扩展导师队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近年来主要采取了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体育学者或政府官员担任博士导师,或从兄弟院校聘用有资格的教授担任博士导师,虽然通过这两种途径缓解了博士导师的暂时短缺,但是从根本上是不能解决此问题的。因此,在体育学博士导师队伍建设中,要从远景考虑,改革当前的导师遴选制,建立“导师组(室)制”。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的导师进行整合,组建一个导师组或导师室,并配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科研项目、学术思想活跃、有培养前途的副教授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这样培养1~2届研究生下来,那些副教授也升格为教授了,同时也具有了博导的经验,这样可尽快的扩充博士导师队伍,真正解决体育学博士导师紧缺,水平有限的问题了。

2.3创造条件,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其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反映则主要通过其博士论文的价值折射。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也不仅是导师个人的影响,而是学校全面的培育。鉴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短,学科较弱,而且大部分博士点都是新近增加的,所以在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更显“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大多数学校主要把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心放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这是当务之急的,的确在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有计划无实施、有课程无教材、有教学无评价,等等。但是,从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来看,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凭在教学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博士生走到体育实践中去了解现实,获取需求,追踪热点,聚焦难点。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寻找创新,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因为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接触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学校体育就比较少。怎么样让博士生走向体育实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学校、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共同开辟途径,创造条件,把博士生推向体育实践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是招收博士研究生较早的学校,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北体研究生院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走过了由主干到边缘,由重点到全面的过程。所谓由主干到边缘的做法是,由抓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前沿性、规范性;抓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抓教学质量的高规格;抓导师的责任和评估;走向了开辟新的途径,抓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聘请专家定期讲学,建立“博士论坛”,加强博士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监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提升论文质量

1) 把好选题关。有了好的选题才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体育学博士生论文的选题应主要属于体育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或学科发展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选题的质量是保证论文创新性的前提条件。博士论文的选题应尽可能与导师的科研任务挂钩,成为导师科研课题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者是导师科研课题的延伸,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如果能围绕国家级重大课题,则比较容易取得新的突破。

2) 确保导师全程指导,这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严格把好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等全过程,才能保证论文的创新水平和质量。

3) 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这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根本。应围绕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具体可从论文的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三个大的环节制定规章制度(表3),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开题,开题要走一定程序,而且应建立负责人制度,这样可与最终论文完成时的评审与答辩结合起来。

表3提高体育学博士论文质量建立制度参考

论文开题相关制度论文中期检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定期开题制度是否按计划进展盲审制度开题申请制度质量监控末位淘汰制度开题负责人制度导师指导情况奖励制度在论文研究期间要对其是否按照旧开题设想进行,论文质量是否有所“注水”,导师指导是否到位与充分。在论文完成后,要对论文进行盲审以确保质量,并可采取末位淘汰与奖励制度。这样基本上对论文的由选题到最终的评审整个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控,较为充分的发挥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3.1明确形势,确定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

虽然现在有17所院校(包括联合培养)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但是从整体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发展来看,也仅有近20年的历程,而且其2/3的学校却只有7 a左右的发展时间。所以,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是个“新生物”。在这种状况下,应该由一些部门出面组织研究一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服务。

3.2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校在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实验条件、优秀生源等方面,存在着分配上的不均。怎么样充分利用、整合配置这些学校的资源,对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如何发挥各地体育科研机构为培养博士研究生服务也是要思考的课题。为了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的综合优势,应该打破高等体育院校之间,高等体育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封闭的局面,鼓励高等学校之间、与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3.3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评估机制

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总体来说发展较晚,整个培养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好的办法是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去管理,这样就需要完善和建立一系列的有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规章制度。如招生制度、导师聘任制度、社会实践制度、论文科研制度等等。国家要针对体育学科比较薄弱的特性,制定宏观的政策引导其发展,对新增的博士授予点要跟踪评估,不能只管授予,不管建设,不能只管结果评估,不管过程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各体育学博士授予点的评估,形成一定的良性机制,促进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结论

1) 目前,我国体育学共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14所大学拥有2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三所体育院校联合招收博士生,有一些体育院系本校其它一级学科下也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学位授予点是近几年新增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2) 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规范入学考试,招收优质生源,把招生纳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中;严格导师资格,扩大导师队伍;创设条件,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监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提升论文质量等问题。

3) 鉴于当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要着重研究提高培养质量的策略。可以从确定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评估机制三个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卢亮球,高鸿辉,麻雪田,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118-123.

[2] 钟秉枢,蒋家珍.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体育博士生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 7-12.

[3]新华社.政协委员疾呼必须重视博士生教育质量[N].黑龙江日报,2005-03-03.

[4]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 25(6):3-12.

[5] 牛智有,廖庆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66-168.

[6] 何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98-104.第30卷

投稿日期:2007-03-16

第8篇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应的改革和发展措施:①教学内容的扩充;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③教师素质的提高;④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的改变。 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体育教学被提到新的高度。因此,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竞技式”体育项目

由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的渗透,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成为了高校体育课堂的主要教授课程。这是全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共同问题。

2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然而受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多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只能是大班教学,学生接受统一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忽视了个人的个性需求。

3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多集中在“讲解—示范—重复练习”这样一个程序,教学内容也多集中在单一技能的传授,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同时现代的教学媒体也很少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使用,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4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单一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虽然接受着同样的教育,但体质状况、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考核通常采用统一竞技体育的考核标准,因此体育基础好的学生理所当然得分高,而那些体育基础稍微欠缺的学生,得分便低,就被认为是没有认真锻炼的结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

1教学内容的扩充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灿烂瑰丽,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差异性,是民族活力的源泉;而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其素质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弘扬并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素质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比如“中国武术”“太极拳”“抖空竹”等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娱乐性等,易于在高校中推广,同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可以将单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课程与相关学科融合,将音乐、艺术等贯穿于教学中,同时一些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可将户外涉足、游戏等这样一些活动引入体育教学中,寓教于乐。另外,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重个性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的质量。

3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更新知识储备。特别是对新事物具有较好接受能力的青年教师更应该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努力学习。图书、网络、体育方面研讨会等都是很好的媒介。另外,开展体育教师外语以及计算机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4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的改变

改变以往规定体育项目分数高低定好坏的评价标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确定合理的评价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事体育的工作者以及体育的参与者献智献策,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使现行的“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转变,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打造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这样高校体育才能得到长足而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短跑;准备活动;组合练习;效果;PNF;专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129-03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of Combined P ractice for Sprint Warmup andIts Training Effects

LUO Xuefeng, ZHANG Yingbo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makes a new combined exercis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xercise ofsprint's warmup that based on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After two combined exercises the data that can reflect the effect of sprint's w armup is collected, including isokinetic dynamometer, flexibility, temperature , heart rate, and so on. Then it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se data to get the bes t effect of combined exercise and tri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 fic training.

Key words: sprint: warmup; combined exercise; effect; PNF; special tec hnique

在我国的训练学体系中,一般将训练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分为慢跑、一般准备活动、专项准备 活动三部分,一般准备活动内容通常为伸展体操或柔韧性练习,而专项准备活动则包括一些 专门性技术练习手段。关于一般准备活动中柔韧和伸展练习的手段,其关系如图1所示[1~3]。

本文从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短跑 专项学生准备活动练习不同组合效果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以探求短跑准备活动不同组合练习 的理想效果和最佳方式,为短跑准备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男子短跑专项学生8人,受试者膝、踝等测试关节无伤病史(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调查法对来自12个省、市的33位参加全国田径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请北 京体育大学从事短跑研究的8位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判定,问卷效度较高。采用“分半信度”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33。问卷是真实有效的。

注:由于实验条件所限,8名实验对象每4人分为一组,第一周测试后,第二周实验对象 不变,再重复进行实验,记作n=8,以下各表相同。

1.2.2 实验法实验安排见表2[2~5]。测试地点为北京体育大学实验中心(Biodex等速测力指标 )和北京体育大学田径馆(其它指标),室温在15℃~25℃之间。

1) 实验对象统一采用对照组练习方法,测试柔韧、体温、心率、行进间30 m等指标,采用 配对分组法将其合理分组;2)两周的预实验中,使实验对 象能够熟练掌握本组的准备活 动练习方法;3) 进行两周的正式实验,为了保证取得实验的即刻效果,采用分批训练法 ,分批进行练习和指标测试。

依照实验教师建议和有关研究[8],把60°/s的速度定为慢速测试(膝、踝关节力 量测试, 各重复3次),把180°/s(踝关节)、240°/s(膝关节)的速度定为快速测试(爆发力或 功率测试,各重复5次)。

2 结 果

2.1 膝、踝关节等速肌力指标结果两种组合练习后膝伸等速肌力指标见表3。膝伸统计结果显示,60°/s时(表3),平均功 率和相对平均功率两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膝屈60°/s和240°/s时,两组指标统计结果(略)和膝伸指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踝关节60°/s和180°/s测速时,两组足伸和足屈指标统计结果(略)和膝关节基本相同。

2.2 膝、踝关节活动幅度指标结果膝关节60°/s和240°/s测速时,活动幅度指标(单位:度)统计结果见表5,两组均具有显 著性差异(P

2.3 柔韧性指标结果在准备活动前后分别用立位体前屈仪测试大腿后群肌柔韧性(单位:cm)。8名实验对象在 两周内共进行6轮次测试,统计结果见表6,两组柔韧性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

2.4 体温、心率指标结果在准备活动前后分别测试运动员的体温(腋温,单位:度)、心率指标(单位:次/min), 统计结果见表7和表8,两组体温和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3.1 膝、踝关节等速肌力指标讨论

3.1.1 膝关节总功指标总功和相对总功指标能够反映肌肉的整体工作能力。从两组的总功差值百分比(60°/s时膝 伸为11.12%,膝屈为10.09%;240°/s时膝伸为37.62%,膝屈为27.09%)比较来看,在240° /s时,实验组合对于膝伸和膝屈总功的影响要明显优于60°/s测速,这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组 合对于运动员膝伸和膝屈快速动作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

从两种组合的主要区别来看,可以认为实验组合中的下压式高抬腿跑、下压式跨步跳、扒地 式车轮跑等三种练习手段更符合现代短跑“屈蹬跑”发展的趋势及要求,其技术中较多地强 调“主动伸髋”、“膝关节积极下压”等动作要领,良好的激活状态使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 群的整体工作能力要优于对照组合。我国学者王保成指出“半高抬腿跑、下压式高抬腿跑和 ‘扒地式’车轮跑对改进短跑技术和提高短跑专项成绩、伸髋速度及脚积极着地速度有很大 作用”[9]。这和本研究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3.1.2 踝关节总功指标从两组的总功差值百分比(60°/s时足伸为19.33%,足屈32.22%;180°/s时足伸为45.84% ,足屈为108.9%)比较来看,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组合对于运动员足屈和足伸快速动作能力的 影响较为明显。

从实验组合练习手段的特点来看,半高抬腿小步跑中踝关节“积极扒地”和扒地式车轮跑中 “主动伸髋”等两种练习手段的技术要领更符合现代短跑“屈蹬跑”发展的趋势及要求,良 好的激活状态使运动员踝关节屈伸肌群的整体工作能力要优于对照组合[10]。

3.1.3 膝、踝关节平均功率和相对平均功率指标平均功率和相对平均功率指标能够反映肌肉的爆发力水平。从膝、踝屈伸统计结果比较来看 ,运动员在慢速和快速动作时,实验组合的膝、踝关节爆发力水平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合。 从实验的性质(测试运动员准备活动后即刻的肌肉练习效果)来看,可以认为实验组合能够 使运动员膝、踝关节处于更好的准备和激活状态。

宫本庄通过下肢肌电观察发现:“目前国内经常采用的这些专门练习在肌肉活动和技术结构 上与短跑途中跑有明显差异”[11];另外,张永虎提出“众所周知,只有结合短跑 的技术特 点和正确选择各种专门练习的方法,才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所限制,目前,我们采用的专门练习仍然是50年代的陈旧内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 、跨步跳、负重深蹲等。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些分解技术的专门练习,将导致运动员动作僵 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群容易被拉伤等不良现象”[15]。这都从另外一个侧面印 证了本研究的结果。

3.2 膝、踝关节活动幅度指标讨论活动幅度指标反映膝、踝关节的柔韧伸展状况。从统计结果来看,实验组合要明显优于对照 组合,这说明了实验组合对于提高膝、踝关节活动幅度的作用是明显的。

首先,从两种组合的区别来看,在于一般准备活动部分中实验组合的PNF练习法和对照组合 的做操相对应,这说明组合中的PNF法对膝关节活动幅度的提高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次,在于专门准备活动部分中实验组合的练习手段为半高抬腿小步跑、下压式高抬腿跑、 下压式跨步跳、扒地式车轮跑等四种练习方法,而对照组合中这一部分为小步跑、高抬腿跑 、后蹬跑、加速跑等四种练习方法。因此,就踝关节而言,通过实验组合中四种专门技术练 习中较多的“伸髋下压”和“扒地”等动作特点,不仅其动作结构、动作幅度、动作用力特 点及心理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现代短跑专项技术的特点[10],而且可以对增加踝关节 的活动幅度产生良好的影响。

3.3 柔韧性指标讨论从统计结果来看,可见实验组合对于短跑运动员准备活动后柔韧性达到适宜状态的作用是显 而易见的,在进行静力性柔韧性练习的基础上,通过PNF法练习能够更进一步的提高运动员 的柔韧性水平。

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显示[13,14],“静力性拉伸能够取得比动力性拉伸更好的练 习效果,而 PNF法和静力性拉伸相比,能够在静力性拉伸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高柔韧性”。这和我们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4 体温、心率指标讨论有关文献资料指出“衡量赛前准备活动程度是否适宜的方法之一是体温是否增到38.5℃~3 9℃这一‘最佳温度范畴’(测直肠温度最为准确)”[15];运动生理学研究认为 人体肌肉活动的最适温度为38℃[16];肌肉在最佳温度(肌肉在极量、耐力运动时 的温度),最高在39.5℃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和最好的协调能力[17]。因此,我们 认为,38.5℃~39.5℃(直肠温度)为准备活动后人体的“最佳温度”范围。另据有关资料 研究显示[16],直肠温度较口腔温度略高0.3℃,人体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略低0. 4℃。所以人体腋窝温度应该比直肠温度要略低0.7℃。综上所述,可见运动员准备活动后腋 下温度的最佳范围应该为“37.8~38.8℃”。

另外,有关文献资料显示[18],衡量赛前准备活动的程度是否适宜的一个指标是要 看心 率是否比安静时增加60~70次/min(日本佐佐木秀辛)。这和本实验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两组的体温和心率指标均在适宜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认为两种组合的负荷量和强度安排是 比较适宜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1) 实验组合能够显著影响运动员快速动作时的膝、踝关节总功指标,能够显著提高快速 动作时膝、踝关节的整体工作能力。

2) 实验组合能够显著影响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平均功率和相对平均功率指标,能够对膝 、踝关节的快速力量水平产生良好的影响。

3) 实验组合柔韧性练习部分的PNF法及其它方法的组合运用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员膝、踝关 节的活动幅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够保证运动员的体温、心率指标达到适宜的范围。

4) 实验组中的PNF法和新专门技术等练习的创新组合,能取得比对照组更为理想的练习效 果,是更为优化的组合练习方式。

4.2 建议1) 建议采用短跑专门技术练习的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练习方法。关于短跑专门技术练习新 方法的效果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19]。

2) 建议采用PNF法来代替对照组合中的做操部分。关于PNF法在柔韧性训练和整理活动中 的练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验研究。

3) 建议在短跑准备活动中采用本研究的实验创新组合方法,并根据运动员身心和环境状 况灵活调整负荷。

参考文献:

[1] 张英波.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 论[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2]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文超主编.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赵奇,熊西北.不同练习手段组合对田径跳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22-125.

[5] 周志雄,张凡,王保成.田径跳跃运动项目不同速度力量练习手段组合训练效果研究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488-490.

[6] 杨桦,池建主编.牵伸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 骆学锋,张英波.柔韧性拉伸练习新视角-PNF法[J].Bulletin IAAF RDC BEIJING,2 008,(1):67-70.

[8] 杨涛,李之俊.等速测试在评价运动员肌力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07,28(3) :68-71.

[9] 王保成,周志雄.短跑技术专门练习的创新与教学训练效果的实验比较研究[J].体 育科学,2001,21(4):46.

[10] 阿兰.吉.迈克康马斯.神经肌肉系统的运动适应[J].体育科技信息,1995,15(5 ):26-35.

[11] 宫本庄.通过下肢肌电观察对部分短跑专门力量练习分析[J]. 体育科学,1992, (3):69.

[12] 张永虎.对短跑后蹬技术的再认识[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21-22.

[13] Joel Ninos. PNF-Self Stretching Techniques[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ournal,2001,23(4):28-29.

[14] Prentice,W.E.A comparison of static stretching and PNF stretching for im proving hip joint flexibility[J]. Athletic Training,1983,(18): 56-59.

[15] 陈秀兰等.准备活动的体温监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3,11(38):63.

[16]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M]:2002:168.

[17] 陈峰镇.田径运动中适宜的赛前准备活动与运动成绩的初探[J].福建学校体育卫生 ,1993,(3):45.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综合评价;误差分析价值;误差研究现状

在体育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误差存在于多个环节,如:评价理论准备阶段、评价数据获取阶段及评价数据处理阶段。展开来说,在体育综合评价理论准备阶段误差有指标初筛选误差、指标赋权误差、评价指标选择误差,评价数据获取阶段误差包括主观评分误差和客观测量误差,评价数据处理阶段提出评价数据的审核及定性指标量化和指标无量纲化误差。因此,本课题对体育综合评价中引入误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误差分析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作出了简要阐述。

1体育综合评价中误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1.1误差分析的理论意义

在理论研究领域,体育综合评价中有关评价误差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引起广大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体育评价实施开展的科学性问题并未在体育学术界引起足够重视,还没有研究者系统地对体育综合评价过程中误差存在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探究分析和讨论。

1.2误差分析的应用价值

在体育综合评价过程中,通过误差分析旨在:评价理论准备阶段,使得评价指标的初选、筛选,评价指标的赋权,评价标准方法的选择更为简明合理;评价数据获取阶段,使得主观评分获取的评价数据、客观测量获取的评价数据更加接近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评价数据处理阶段,使得定性指标的量化过程、评价结果的标准化过程更加科学可靠。

2体育综合评价实施开展中误差分析研究现状

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体育综合评价实施开展中的一些评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且成果丰富,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是部分学者撰文过多集中于对评价本身的阐述和使用方法的讨论层面,其中有:

郭亚军在其编写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一书中指出:构成综合评价的要素有: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者。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是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被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若干预处理、建立与各项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系数、选择或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或分类、结合各评价阶段找出评价指标选择、赋权的方法等。

厦门大学苏为华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2000年)一文中,对近些来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同时对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中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给予了理论意义下的论证。对评价的物理过程、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评价指标赋权方法及各种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作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北京体育大学赵书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体育领域中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实证的研究》(2008年)一文中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这一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体育综合评价领域的基本问题和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构建了体育领域综合评价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与整体框架,论文提出: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找出体育综合评价存在的具体问题;体育领域研究中各种类型指标数据的一致化方法的比较;体育领域研究中各种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体育领域研究中各种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实证分析与比较。

西北师范大学刘著在其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省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研究――兼论专项心理能力选材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建立》(2004年)一文中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对陕西省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能力指标与运动员成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讨论,建立了陕西省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选材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通过这些书籍资料的整理:在体育综合评价实施开展的过程中,有关评价指标选择、指标处理、评价实施等讨论的文献众多,这里不再一一例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文献资料中,集中于讨论评价各环节所采用方法选择,提到了因使用的不同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及注意事项,但是缺乏因方法使用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误差存在的原因、误差处理及误差控制手段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3体育综合评价中误差分析面临的问题

翻阅中国期刊网及专业文献书籍资料发现:目前体育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有关误差分析研究的内容较少,且成果不多。经过多次较为细致的筛选,安徽师范大学王运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体育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处理措施》(2007年)中指出:体育评价大多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但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有关评价指标筛选、权重分配以及评价标准是否客观、有效,评价方法应用的是否恰当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和其改进办法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研究,重点提及:评价误差和评价质量方面以及评价误差的检验与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评价误差主要包括评价体育测量过程中的误差(第Ⅰ过程误差)和评价判断过程中的误差(第II过程误差)。并对这两种误差含义给予了一定的描述,对第I过程误差和第Ⅱ过程误差的种类、误差的检测提出了相应方法。但是有关误差分析部分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仅占较小篇幅,并且没有对两个过程中关于误差的来源、度量及减小或控制误差方法进行过多讨论。

本课题针对以上所述研究现状及问题,根据误差理论知识,依据体育综合评价开展实施的过程,对体育综合评价开展实施的主要阶段产生的误差原因、误差度量及误差控制等进行讨论分析,试给出相应环节误差的处理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体育综合评价各环节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以增加体育综合评价的科学性。

4结论

课题明确了现阶段体育综合评价开展实施中引入误差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给出了体育者评价开展实施过程中引入误差分析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对体育综合评价实施开展中有关误差分析的研究现状和面临问题作出了阐述。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有关误差分析部分应当引起专家学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4.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

[3]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0.

[4]赵书祥.我国体育领域中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实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第11篇

小学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就是生病,好像没有童年。

出生于香港的马铭杰,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到北京念大学,跟独生子女的内地同学在一起时,他最大的疑惑是,“小时候给爸妈骂的时候是不是很可怜?因为没有人跟你聊天。”

六年级的学生走过,“马老师好”的声音此起彼伏,二年级的学生走过,“一,二,马老师好”。马铭杰已经习惯在校园里听到这样的声音,他是这所实验小学二到六年级,十个班的体育老师。“体育课纪律是最难的,我一般上课是先练身体素质再玩游戏,如果不好好练就不玩游戏。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什么想法,但六年级的已经会上网了,知道很多我们知道的事,有什么明星,什么歌,问我有没有听啊。他们还经常问我是不是在跟哪个老师交往,其实我根本没这样的想法。”

马铭杰已经在北京南郊这所学校做了一个学期的实习老师,他甚至已经有固定的黑车司机载他去附近的地铁站。从预科算起,马铭杰从香港到北京已经四年半,尽管他依然无法喜欢上这里的食物。

马铭杰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他在考虑夏天毕业后要不要留下来做老师。父母希望他能够回香港,接手家里一间做校服批发的小店,但马铭杰不想放弃自己学的专业。“如果我回到香港,也能找其他工作,但肯定会接手家里的生意,所以我想留在北京,先干几年老师再说。”

不过更现实的是,在香港随便找份工作月薪2万块是没有问题的,而马铭杰预计自己毕业后正式入职这间学校的体育老师,月薪可能也就4000块钱,而最近有报告称,北京的生活成本已经超过香港。

中学的时候马铭杰喜欢上足球,放学后还要参加校专业队的训练,“要准备考试的时候爸妈就说踢球是没有用的,不过后来考试也考不好,就说那就去踢球吧。”不过足球并不是一条好的出路,要考上香港的大学,马铭杰坦言有困难,于是选择到考到北京体育大学。“我的两个妹妹成绩都很好,所以爸妈就不管我学习了。”

马铭杰小时候患有气喘,“小学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就是生病,好像没有童年,我是气喘,所以一到转换天气,晚上、凌晨就会咳嗽,就要去医院,感觉自己拖累了家人。”

跟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一样,马铭杰的中学少不了逃课,晚饭也要等到家里来电话才回去,“有时候朋友说去干什么不好的事,我就会想到家人,就不会去。”马铭杰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好人,很多人都是这样评价他,“他以前很凶,会打我的,打到初中开始才OK,我都记得他每次打我是因为什么,我都不会重复再做他说过的事。”

直到要来北京读预科那个暑假,马铭杰有突然长大的感觉,“我在香港打工,做过送货员、外卖员、派报纸等很多兼职,在外面见识不同的人,才意识到家里的人才是最好的,对你最真的。那时候父母忙,有时还要给妹妹做饭吃。虽然他们没有对我提出什么期待,但我肯定会做点事觉得有帮到家。”

第12篇

关键词:足球;比赛进攻节奏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41-03

进攻是足球比赛中永恒的主题,研究世界优秀球队在比赛进攻过程中的节奏变化以及如何控制比赛进攻节奏,对于提高足球比赛和训练水平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很少有针对足球比赛进攻节奏的研究论文,也缺乏实证研究,未能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与手段,这也是本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英格兰足球队、德国足球队、巴西足球队、阿根廷足球队4支球队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各自4场比赛,总共16场比赛。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从1994-2007年的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论文,优秀硕、博论文库收集的论文,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手工检索相关论文和专著。

1.2.2问卷调查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准确界定有关概念及统计指标的适宜程度,向本专业的专家发放问卷11份,回收11份,回收率100%,并进行效度检验。

1.2.3访谈法问卷收回以后,又对问卷提出问题的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征求他们对修改后的问卷的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相应调整,最后确定统计指标体系。

1.2.4观察统计法选取200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8届世界杯的部分比赛录像。经过预统计,逐步熟悉了统计过程,并结合专家问卷的意见,逐步完善了统计概念及尺度。然后进入正式观察统计阶段,如遇到不清楚的画面,通过重放、慢放等方法进行观察,以期获得准确的结果。

1.2.5数理统计法各项计算在 Windows XP 系统下用 SPSS 统计软件和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比赛进攻节奏分析

2.1.1比赛进攻速度分析比赛节奏的核心意义是速度快慢的变化。通过统计可以得出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这四支球队在各自的四场比赛中的完整进攻的次数,以及这四支队伍在这四场比赛中的比赛进攻速度的平均值如下表1。

经检验可知:在比赛进攻速度上,英格兰队和巴西队以及英格兰队和阿根廷队之间具有差异显著性,其余各队之间都不存在差异显著性。由此得出英格兰队在此次世界杯的比赛中的比赛进攻速度明显高于巴西和阿根廷(表2)。

2.1.2比赛进攻发起场区分析从表面看来,比赛进攻发起的场区和比赛进攻节奏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比赛过程中,如果一支球队的比赛进攻都是从前场发起,对对方球门形成威胁的距离就越近,形成射门或破门的时间就有可能更短。因此,比赛进攻发起的场区会从间接上加快了比赛进攻的节奏。从表3统计的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这四支球队的各4场比赛(总共16场比赛)可以看出,各队在不同场区发起进攻的次数是有很大差别的。前场发起的进攻次数占本队发起进攻总次数的百分比中,德国最高达41.71%,其次是英格兰达38.02%,阿根廷最低只有20.63%。中场则是阿根廷最高达49.21%,德国最低只有28.88%。后场则是巴西最高达35.17%,英格兰最低21.35%。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像德国、英格兰这样传统的欧洲球队还是更多的在前场就对对方进行防守,把防守的区域延伸到对方半场,这在无形中加快了比赛进攻节奏。

2.1.3比赛传球方式分析足球比赛的攻防有明确的方向性,要求球员在比赛中根据场上的战术需要。来选择不同的传球方式。足球比赛的进攻节奏常常以快与慢的变化形式来表现,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各种传球方式的选择及队员的跑动和运控球来实现。向前中、长距离的直传或者斜传都会认为是加快球向前推进速度的传球方式,又是进攻队员也在一定区域也会进行一些过渡性的横、回传球,它不仅可以使在攻击位置的队员得到体能上的补偿,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传递球的方式观察守方的防守漏洞,寻找更好的进攻机会。

在从表4的向前短直传、向前短斜传的次数占传球总数统计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巴西、阿根廷要高于英格兰和德国,尤其在向前短斜传的次数占传球总数的百分比上,巴西的数值最多。从表6横、回中长传的次数统计上看,阿根廷横、回中长传的次数占传球总数的百分比比另外三支队伍高,这进一步说明了阿根廷的比赛进攻速度是在这四个队中最慢的。从表5向前中、长斜传的传球次数统计上看,英格兰要高于德国、巴西和阿根廷,这说明英格兰队传统依靠长传冲吊的打法依旧是重要的进攻手段,而这种打法也是加快比赛进攻节奏的很好的办法,在对方还没有很好的布置好防线的时候,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在统计过程中,作者感觉这些传球方式的某个单一统计指标并不会对比赛进攻速度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各个指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明比赛进攻节奏。

2.1.4比赛传球形式分析通过统计可以看出(表7),在一脚球的次数占传球总次数上,英格兰最高达34.75%,其次是德国达30.25%,再次是阿根廷20.78%,巴西最少。而在两脚球占传球总次数上阿根廷次数最多达40.13%,其次是德国,英格兰和巴西差别不大。在多脚球的占传球总次数上巴西最多达52.90%,阿根廷其次达39.09%,德国和英格兰差别不大。通过上文的统计可以看出,巴西和阿根廷队还是以控制球的打法为主,英格兰追求的仍然是快速实效的简洁打法。

2.1.5比赛获得球权的方式分析通过统计可以看出(表8),进攻通过定位球发起的次数没有大的差别,通过守门员发起的次数巴西最多,英格兰最少,但是这些数据和比赛进攻节奏没有太大的关联,因为通过守门员发起的进攻都是守门员直接获得对方进攻队员的球实现的。而在通过抢截球的次数占进攻的总次数上,英格兰最高,其次是德国,最少的是阿根廷和巴西。在观察录像的过程中,感觉有很多的通过抢断球发起的进攻都是进攻队员直接从对方队员脚下抢、断球后直接攻门,或者直接自己带球突破进攻,这样无疑就会大大加快了比赛的进攻节奏。2.2不同的比分情况下比赛进攻节奏分析表9的数据是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四支球队各自4场总共16场比赛里,在不同比分情况下的比赛进攻速度分析。由于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进入最后8强的球队,而且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强队,所以比分持平对于这些球队来说,基本上都是不能够接受的,尤其在小组赛中,打平就意味着失败,所以从上表可以看出,持平的比赛进攻速度甚至比落后的时候还要快。但是从总体还是可以看出,在比分落后和比分持平的时候都会比比分领先的时候比赛进攻速度快。

2.69表10-13的数据是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四支球队各自4场总共16场比赛里,在不同比分情况下的数据之和分析,可以看出,横、回中长传的次数占传球总数的比例来看,比分领先的情况下比比分持平和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高。由于是四支不同的球队都混在了一起,观察对象选择的都是进入八强的队伍,实力较强,所以出现比分落后的比赛时间很短,对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实际的问题。就是在比分能够足以保证球队获胜的情况下,一般都采取放慢比赛进攻节奏,如果落后或者持平,不能够达到球队预期目的的情况下,都会加快比赛进攻节奏。

2.3在不同时间段里的比赛进攻节奏分析把一场90 min的比赛分成每隔15 min的6个时间段,并把每个时段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就得到在6个时间段内的比赛进攻推进速度。以下是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与不同的对手在6个时间段内的比赛进攻速度分析。

表14是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比赛进攻速度总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比赛进攻速度是不一样的。在比赛的开始、上下半场结束时都是比赛进攻速度比较快的时刻,因为在比赛开始时刻都是对方球员还没有完全进入比赛的状态,趁对方立足未稳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在上下半场比赛将要结束的时刻是双方球员都在体能状况的疲劳期或者心理变化最复杂的时刻,这个时候运动员的注意力分散,动作准确性减弱,跑动的到位率降低,失误次数增多,也是破门的最佳时机。而在16―30min和45―60min这两个时刻的比赛进攻速度都比较慢,这表明在这两个时刻各队的攻势相对平稳,比赛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队员经过一定的拼抢之后体力相对减弱;再者,各队的攻防战术、队员特点双方球员己经了解,想要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破门得分相对较难,比赛双方都在尽量控制比赛节奏寻找机会破门。

3结论

1) 比赛进攻速度、比赛进攻发起的场区、传球形式、传球方式、通过何种方式发起进攻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比赛进攻节奏。

2) 英格兰和德国的比赛进攻节奏要快于巴西和阿根廷,但是随着足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学习,德国队以快比赛进攻节奏为主的打法已经不那么明显。

3) 英格兰、德国、巴西、阿根廷在比分持平和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都会加快比赛进攻节奏;在比分领先并足以确保球队获胜的情况下,会减慢比赛进攻节奏。

4) 英格兰、德国、巴西都会在比赛开始阶段和上半场临近结束阶段选择较快的比赛进攻节奏,在其他时段没有显著不同;阿根廷比赛进攻节奏变化较为平稳,以慢节奏为主。

5) 世界优秀球队能够通过各种技战术方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控制比赛进攻节奏,这是强队的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 许在华,袁野.对第13届亚洲杯足球联赛日本队传球特点及进攻节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5):85-87.

[2] 黄大伟.甲A 联赛与世界杯足球比赛进攻进球推进情况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62-564.

[3] 何志林,等.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

[4] 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学校教材,2002,9.

[5] 李仪.解读东亚足球新格局[J].体育与科学,2002,23(4):26-27.

[6] 马纯峰,郑宏斌.关于第十六届世界杯各队横、回传球使用情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