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21:5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通信工程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高等学校到底能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点[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知识陈旧,转化率低;现行教育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缺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远高于高校专业培养人才培养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2]。只有在国家教委的有效指导、调控才能缓解此矛盾。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了全校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2007年,进入“强化实践技能,和市场接轨”的实践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
1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学校要求把实践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学院、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我校实践教学安排已经达到教育部在高校评估中规定的优良标准。
通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课中有85%以上的课程开设了实验课,专业选修课的实验课开设率近80%。理论课学时和实验课学时之比约为6:1。课内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设备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综合性实验强化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及调试方法,拓宽知识面。通信专业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的比例≥85%。根据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和应用性不同,部分课程除了开始课内实验,还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目综合性强,所用的知识是课堂所学理论的延伸,促进了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环节。通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到具体实现,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
2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硬件实验较多,绝大多数硬件实验利用实验箱完成。用实验箱做实验有以下缺点[4]:一、大多数实验箱开发厂本文由收集整理家都能根据授课的重点设计实验内容,但是实验箱把功能模块都集成封闭起来,让学生不能接触信号处理的各个环节;二、实验箱比较适合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箱的功能模块固定,所以能作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三、利用实验箱所作的实验内容较陈旧,与生产脱节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部分专业课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目前在实验、实践课程中体现的还远远不够。一门课中学到的原理可能应用在多门课中。例如《信号与系统》中讲到的著名的nyquist采样定理是《数据压缩》、《通信原理》中数据采用基本依据,采样电路的硬件实现方法又在《微机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有不同的实现方案。让专业课的知识融合贯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
3 改革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继续推进课程内实验教学改革
课程内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保证一定学时的验证性实验以促进学生对课堂上传授的基础理论的掌握之外,改革部分实验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使之于实际应用结合地更加紧密。例如《程控交换原理》中设计性实验是数字时分接线器编程,实验目的是了解数字时分接线器的编程方法,熟悉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其它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可以调整实验安排,加上“程控交换机电话用户开户”、“分别用1号信令或7号信令传输话务”、“对比建立局内呼叫和局间呼叫的不同”等在电信局业务中实际用到的各种操作作为选做实验。
3.2 增加综合多门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信工程主要学习通信系统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通信系统主要解决信息如何从信源端经信道传到信宿端。扩展高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内容,加入《通信原理》、《信息论》的内容,把信源编码、无线信号的传输、信宿解码实验综合在一起。结合信息传输的实际过程,加设多平台通信综合实习。该实习主要内容是利用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设备、综合业务数字平台和无线基站实现模拟电话业务、计算机网络业务、无线通业务的传输。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了程控交换、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多学科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这些业务在实际生活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了解、学习此类业务,能够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3.3 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
虽然通信工程专业配有校内专用的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可以模拟一些简单的通信业务,但是由于资金和规模限制,学校的设备比使用中的设备要简单,处理的业务类型也不够丰富。学生通过到工作现场考察,能够学习通信运营的常见业务。目前,通信工程的实习基地还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熟悉生产的需要,所以加快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生产技能的重要途径。
4 总结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92-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达到13亿,人口普及率达94.6%;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占比达64.4%;4G用户总数达到6.13亿。另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超过68%,IPTV用户净增1991.7万户,总数达到6581.2万户。电话用户总抵多,位居全球第一。另外,在通信科研和生产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各层次大学中,开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500所。在众多的通信工程专业中,制订一个适用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能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并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应生产过程;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全面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具有特色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原则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原则。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位实习,探索“3+1”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冠名班及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与工程认证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改造国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原则。按照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开设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为了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适度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增设专业导论课程,形成专业自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教育为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和形成,提供必备的课程支撑。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结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课程对应职业标准,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和教育需求,重新审定、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专业培养同质化,突出体现高层次、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本着够用、会用和终身学习发展必需的要求设置,压缩理论性强、应用程度不高的课程学时数,适度降低课程难度系数。
按照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链的要求,引入行业企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职(执)业资格和工程认证课程。按照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专业方向课程,适当开设与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应的微课程。根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中,设置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连通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打通上升通道。
4.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相匹配,坚持“应用性、差异化、集群化、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在结构上注重层次性,知识与能力上注重系统性和完备性。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把课程实验、认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岗位见习、学科综合实习、企业岗位操作和技术开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第二课堂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5.创新性原则。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由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面向新(兴)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形成应用技术型交叉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培养方案的结构主要包括:(1)专业代码;(2)培养目标;(3)专业优势与特色;(4)培养要求;(5)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能力实现方式;(6)指导性专业方向;(7)主干学科;(8)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或核心知识领域;(9)学制与学位;(10)最低毕业学分;(11)专业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12)毕业条件及其他必要说明。
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技能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学分五个部分构成。
通识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强调在不同学科之间构建共同的知识结构基础平台,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专业教育类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该类课程设置应本着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行业企业要求,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是培训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根据行业职业岗位和各专业实务中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专业性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应开设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课程2―3门,积极引进工程认证课程。同时,兼顾行业的发展和细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新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开设3―5个学分和职业岗位对接的微课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由独立于理论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组成。
设置10个课外学分,学生可利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时间参加教科研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科技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等,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
四、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信息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及趋势
根据“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未来10年社会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学分制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趋势,把握专业发展内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定位,制订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创新性强的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前置,技术培养提前,改革培养过程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课程教学习惯顺序:从高等数学开始,接着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样的顺序,虽然看起来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但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一些应用技术类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开课时间,会因基础课程的习惯性排序而被推后,甚至在大学三年级时才开课。显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将专业课程适当前置,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始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直流电路部分,这部分内容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支持,只要具备高中基础知识即可进行教学。在大学第二学期讲述交流电路时,所需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已经具备。同时,由于有了电路分析基础,这一学期可以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这样技术培养的过程就得以提前了。
(三)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从学分制管理出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对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选择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组合成具有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相关性和衔接性出发,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归纳为以下四个课群。
1.学科基础课群。主要组成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2.信息处理课群。主要组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图像处理与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高级程序设计、数值计算方法。
3.通信系统课群。主要组成课程: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原理与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
4.应用技术课群。主要组成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EDA原理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
针对上述课群组成教学组,对与课群相关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课时安排、教学环节衔接等问题进行研讨,使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得到充分论证。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项目
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采用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利用通信系统综合平台、单片机应用实践平台、嵌入式系统实践平台和FPGA应用实践平台,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综合实验技能相结合,针对上述四个课群,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科基础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仿真为主,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编程实现为主,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通信系统综合平台训练为主,应用技术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主。
五、结语
研究并制订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是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在方案实施阶段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形成高质量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1).
[2]曾章.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N],湖北日报,2014-06-24(4).
[3]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01(10).
[4]U硕来,诸园.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转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5]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12).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LIU Lan,YU Hua
通过分析学院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培养问题阐述了学院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论文摘要: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特点、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和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质量,适应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信信息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伴随着通信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新通信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新通信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通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通信原理教学,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开展网络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校如何立足学校定位和现有资源开展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加以分析。
一、近年来通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今年来我国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电信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基础电信领域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强竞争的格局,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 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1] 。
面对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各运营商不断探索新的赢利模式,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电信企业人才需求由此引起新的变化:
(1)在通信网络 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向基于全ip化的网络演进过程中, 需要更多的既熟悉通信技术 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信boss系统、综合营帐系统和其他一系列信息支撑系统的建设,急需切合电信业务管理需要的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
(2)固定、移动网络与业务的融合对熟悉移动和固定通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旺盛。
(3)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的维护体制将由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向集中监控和集中维护的模式,网络维护人员从量上来讲会大大减少,且要求具有更加丰富的全网知识和技能,专业分工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而随着主体运营商对行业价值链整合力度的加强和业务外包政策的实施,在主体运营商周围将出现一大批电信服务商和虚拟运营商,以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传统通信人才将主要服务于主体运营商以外的通信服务商。
(4)以数据业务为代表 的增值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 因此需要更多的增值业务开发和管理人才。
二、我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是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校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都为必修课,共有76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采用实验箱做八个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项目。经过几年教学发现了几点不理想的地方,主要体现有:
(1)部分基本理论仅是记忆而没有真正理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概念,知识点支离破碎,其次是部分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深奥理论不易于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创新性训练不够,首先是教师大都没有工程背景,其次是实验设备较落后,与实际系统有很大的差距,最后由于科研实力和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性训练。
三、确定通信原理课程定位,统筹协调与前期和后续课程关系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为学生以后分析通信问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支持,是学生建立通信全程全网概念的重要基石,是通信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但单单靠通信原理课程分配的学识是很难让学生完全地掌握,这就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前期和后续课程为其提供一定通信原理问题的训练,例如在单片机、dsp、matlab、eda等课程或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通信原理的应用,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课程中加强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实际系统的训练。我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无力大范围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只有确立通信原理课程的定位,明确目标,多门课程为之服务,集中资源有效利用,才能在有限师资条件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多课程融合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平时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对有条件的专业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受学校办学条件影响,我校通信原理实验设备资源相对较少,现有实验箱可开项目较少,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创新试验极少。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非常不利。因此不能局限于通信原理实验箱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软硬件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单片机、fpga、dsp等实验室进行通信系统某个模块的设计实验;利用matlab实验室进行仿真试验,让学生有直观认识,加深理论理解,避免繁琐的算法,让学生掌握结论的应用;利用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原理实验室和课程设计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加强学生对原理的应用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建构主义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安排很难与学生不同的情况完全匹配,这就需要某种途径延伸课堂教学,而互联网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平台。
首先建设通信原理教学网站,让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网站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利用习题资源进行自我训练,利用教学文件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其次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利用论坛或qq群等方式让师生互动,构建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交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更好匹配学生个性需求,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通信专业的最新动态,了解通信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六、总结
要较好地开展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是要尊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规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通信原理不仅仅是讲出来的还要使做出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定要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二是一定要切合学校校情,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相匹配的教学大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构建主义学习思想的通信工程网络教学研究》(09yb472)。
参考文献:
[1]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现代电子技术,2010,9(320): 194-196.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9,2(69):11-24.
陈文,刘绍清,王琳燕.管理信息系统的多课程融合教学探讨.计算机教育, 2010,41(7):41-44.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通信技术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型人才的形式繁荣发展。为应对市场对工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海量需求和更高要求,工程教育改革刻不容缓。高等教育应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1-2]。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更好地与国内、国际接轨,增加通信工程教育中的工程性、实践性及创新性,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等进行改革,切实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1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完备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教学理论,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但忽略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高端创新科技和工程科技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求各高校全面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培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人才为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大多不擅长处理工程问题,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形式简单;②缺乏对课程系统认知能力的培养;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④创新创业教育层次亟待深挖。为此,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服务轨道交通行业为己任,紧跟通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密切关注铁路与轨道交通行业及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紧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动态,以社会人才需求特点为导向,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紧抓“新工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教学科研优势,梳理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构建通信技术课程体系;改变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良教学内容,丰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打造通信技术课程群。通信技术课程群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不仅能在教学内容上完善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还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优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1通信技术课程群的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通信系统原理”“移动通信原理”“现代传输技术”“通信网技术与现代交换技术”,课程间内容相互联系,独立讲述不仅会出现重复内容,还会使学生知识面受限,使学生无法对通信技术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认识。为更好地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好每门课,笔者结合专业特点及行业需求,确定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内容,减少冗余知识,明确各核心课程间的关系,以及通信技术课程群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讲授核心课程时,从整体性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具体方法是:①调研课程设置情况,重新编写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重新规范每门课程应讲授的内容,列出重点和难点,安排每个知识点的学时。②以通信网为主干构建通信技术理论体系,并对通信技术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章节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做到大的知识点不重复、小的知识点间联系共通,将各类知识点融会贯通。通信技术课程群建设如图1所示。
2.2层次化的实验/实践教学设计
实验/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教学和提升教学2个层次。基础教学包括基础理论阶段、基础实验阶段。提升教学包括创新实践阶段、课程设计阶段、专业竞赛与培训阶段。教学时需精心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践内容。笔者从3个方面进行实验开发:①在原有的实验平台上拓展开发实验项目。②利用eNSP模拟器、OPNET等工具搭建实训环境,进行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eNSP模拟器可以把真实的网络设备图形化,学生可借助图形化的网络设备快速熟悉基于华为网络技术相关产品的操作和配置,了解企业的ICT网络是如何规划、建设、运维的。OPNET具有仿真网络体系结构,方便学生了解各种网络协议的作用,理解网络结构并学会评判网络性能。③深入实验室,在真实网络设备上进行实验项目开发,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检验专业学习成果,提高动手能力,获得工程知识与工程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力合作完成探究性、趣味性实验任务,解决综合性、开放式实践难题,养成工程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2.3新型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教学中将传统授课方式与雨课堂相融合,理论教学时,利用雨课堂实时推送课件,建立新的预习和复习方式,形成教师和学生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学促教、以教促学,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开设了“通信系统原理”“移动通信网络与优化”“移动通信原理”等多门SPOC,提高了学生课外学习的自由度、灵活度、便利度。学生不仅可以线上预习、巩固、复习、交流学习经验,还可以观看其他相关课程资源,拓展了知识面。通过在线直播等方式邀请专家介绍最新技术进展和技术应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导学、督学、维纪、答疑、考核等。线上教学虽然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但很难把握学生学习的质量。通信工程专业为学生制订了网络学习计划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线上随机签到、课堂提问等方式监管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2.4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评价考核体系
传统考核以考勤和期末成绩为主,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完善。通信工程专业着眼强化学生学习过程,将学习过程考核纳入最终评价考核体系中,使最终成绩能够对学生形成综合、全面的评判。学习过程考核具备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等特点,主要包括考勤、课堂答辩、小组合作、课题讨论、论文评价、阶段测试等。期末考核内容也进行了相应改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思考,增加了综合性、开放式主观试题的比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核与过程考核按比例加权得出。
2.5将学科竞赛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以竞赛促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中,通过实验/实践选拔出拔尖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并通过专项训练,组织拔尖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学科竞赛等,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带动不断吸引、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竞赛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挖掘潜能。校企联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优势,进行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形成校企联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3结语
论文摘要: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是目前拉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尸,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教与学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旨在借助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的理论,结合笔者所从事的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对中等职业教育中通信专业的课程分层和模块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分层模块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中国考试模式下的失败者,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失去信心,对于中职教学,必需首当其冲的是点燃他们学习的希望。所以分层教学的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燃起学习的希望,培养起学习的兴趣。而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各种简单的考试,因为中职教育的任务是向用人单位输送会学习、会创新、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通信专业学生而言,就业渠道主要是通信工程单位,而通信工程单位急需的是会干活的技术工人。这样促使中职学校通信专业加大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这些训练可通过通信教学模块来实现。这促使通信专业必须设置相应的模块,来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通信专业分层模块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分层种类
由于通信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通信专业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应该采用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采用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给予
应有的肯定。借助以上理论和结合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的实际情况,通信专业学生可分三层。如表1所示。
2.模块种类
对于通信而言,通信的目的是传递和交换信息。完成这一任务的设备从功能上可分为三部分:通信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对应的主要课程有“通信线路”、“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等。通信专业模块的种类将围绕这三部分展开,分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两大类,如表2、表3所示。
3.实施方案
(1)分层原则:1)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通信专业及相应的层。在这一环节学生要考虑自己的毕业大致去向及自己学习的能力。2)通信专业课在第二学年开设,教务部门根据学生的成绩及结合学生意愿进行具体分层。并在学校公布。3)这种分层是动态的,根据学习效果情况及后续学习的成绩,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可向上一层,也可降一层。
(2)模块选择方案:每个学生的层确定以后,将学习相应的模块,具体方案如表4所示。
三、需要克服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实施分层模块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情分析、研究教材、模块划分设定教学目标、动态管理、全程评价等方面的探索,达到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说分层模块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水平。那么怎样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从业水平呢?1)教学相长。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两个生命的交融与渗透,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来完成的。2)与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从业水平。3)必须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实训课教学大纲和实训目的。当然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
2.各模块的设备的更新和购置
对于通信专业而言,实验设备比较贵,加上通信技术更新比较快,要求设备更新也比较快,所以在教学中要投人比较多的资金。可以说,即使模块设置再好、专业教师再优秀,没有设备,一切都是空谈。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3.学生对口就业、就业渠道通畅
学生学得再好,但就业不好,或者不对口,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求学校就业部门要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让学生能就业,而且尽量要专业对口。笔者认为,如果克服和解决了以上几个关键问题,通信专业分层模块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比较妖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从业激情。
【关键词】扩频通信教学实践实验教学Explore the Teaching Schemes of Direct Spreading Spectrum System Kun Yan
(Guangxi, Guil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bstract: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ost pop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Direct Spreading Spectrum System (DS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s in Tele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novel ideas and the useful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DSSS. The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education through inspiration can be achieved thereupon.
Keywords: DSSS,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ment Teaching
引言
扩频通信在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关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通信原理的后续课程,通信与实际联系紧密,深入认识扩频通信的相关知识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提供其就业竞争力。作为一门多学科、专业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如何有效开展相关理论与实验教学,让学生更深入、更形象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化课堂教育效果是探讨的热点与难点。经过多年教学,作者总结了扩频通信的教学难点,提出了相关教学方式方法。
一、主要问题
扩频通信[1]的教学涵盖了通信工程教学中的大部分知识。通过长期的教学,笔者发现这门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涉及其他课程知识较多
作为当代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涉及了全部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中通信原理被应用于扩频通信的误码率分析中、信号与系统被应用于扩频信号的频谱分析中、编码与信息论被应用于扩频码的设计中。这种现状为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一般而言,扩频通信被安排在通信系统本科专业教学后段,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多数课程学习。但是由于遗忘和僵化教学等原因,很难要求学生随时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为学生复习各种课程的相关理论。但由于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复习的效果并不如人意。甚至会好心办坏事,将学生本就混乱的知识体系搅乱。
1.2实验设计的创新难度大
扩频通信系统实验一般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完成。由于系统理论已经成熟,现有实例程序较多,很难对其进行创新。曾有人探索用system view或simulink进行扩频通信系统仿真[2,3],但受限于时间与设备等因素,如何跳出现有的框架,从新的角度更有效地教授学生仍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由于实验设计的老旧,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将程序设计作为考核内容,学生们也常常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找到相关程序应付了事。这种现状更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1.3扩频码设计教学难度高
扩频编码属于编码理论的一个分支。作为通信理论中的最抽象部分,编码理论的教学是整个通信工程专业教学中的“硬骨头”。虽然有信息理论与编码理论的基础,但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理解编码设计的原理,扩频编码的设计教学难度仍然很大。大多数的教师只能停留在教授学生几个移位寄存器的设计方法,更深层的编码理论无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清华大学的扩频通信教材试图将编码的基础知识(有限域)引入扩频码的教学中,但只是隔靴搔痒,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二、改进措施
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扩频通信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1打好基础
针对扩频通信涉及知识面广的学科特点,我们采取先复习,后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开始的前三次课依次为学生复习通信原理中误码率分析、信号与系统中频率分析、信息论中信息量计算等内容。重点是向学生介绍有限域的基础概念[4],并将现有的编码设计方法向学生进行简单说明。虽然花费了教学时间,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初期为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学生之间的基础也存在差异,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课程上复习所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总结了扩频通信涉及的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借助于该框架,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较容易明白相关知识复习的必要性,认识扩频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的学习,以弥补教师在课程复习中的不足。并且能够为学生建立较好的学科体系。经过多年总结,我们总结出以下扩频通信相关的知识结构框图应用于教学中:
2.2实验教学
在扩频通信的授课过程中,完成相关的基础实验内容。这种将实验引入教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科院校的各种课程中,其效果是显著而且良好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抽象的理论被具象化。在我们的应用中主要强化以下两点:一是将课堂上的实验与课后的作业相结合。比如,我们将常见的简单扩频通信系统设计放在课堂上介绍,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解释由教师提供的程序的物理意义。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训练和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二是将扩频通信的原理与实际的系统结合,考核学生设计满足某种条件的扩频系统能力。常见的CDMA系统设计就是基于扩频通信系统的,我们为学生指定某种国际标准下的信道模型,设定合理的通信系统参数,指导学生设计满足各项要求的扩频通信系统。这种教学和考核方法能够加强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并且将老旧的程序设计具体化、特殊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工业界对通信专业毕业生的需要。
2.3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在将教学变得有趣是教师的重大课题。扩频通信作为一门理论专业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寓教于乐的难度较大。我们希望用下面的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首先,在教学中引入课程的背景知识。作为二战时期发展出来的通信理论,扩频通信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传奇色彩,对这段历史的介绍能够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特别是扩频通信的发明人,海蒂・拉玛女士,作为好莱坞知名演员和通信专家,其人生经历就能够编成一部优秀的电影。无独有偶,编码理论的奠基人,伽罗华的人生经历更具特色,这些历史的引入很好地丰富了学科背景,调剂了紧张的教学过程,并将具体的人物投射在抽象的理论中,能够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学习相关学科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梳理理论发展的脉络。扩频通信的研究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虽然相关基础通信理论已有较好发展,但更优的编解码方法和扩频抗干扰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希望在教学中引入一两篇最新的扩频通信方面论文,指导学生阅读。加强课程与当下科研发展的联系。
总之,我们希望能将教学从课本的知识延伸开去,追溯学科历史,展望发展前景。这种谈古论今式的教学方法常出现在文科类的教学中,工科教学中使用较少。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事实上,国外相关领域的授课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比如,数学课教授常常从数学史的发展入手,用时间线连起看似无关的各种学科知识,进而介绍本课程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能够较好的将知识趣味化,也能避免只见树叶不见树的教学盲区,为学生打开兴趣之门。
2.4编码教学
编码教学是扩频通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为了将这一个部分与其他通信知识融会贯通,这里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扩频码的使用与效果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编码设计不需要考虑。相反,编码设计才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的部分。现有教材上的编码设计方法着重在查表法,常常有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所用的编码表从何而来?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们在课上点出编码设计的几种方法,如,搜索法,椭圆曲线相关理论。由于这些知识本身的复杂性,这部分介绍的重点放在知识背景和理论框架的建立,目的在于为学生指出方向,是其未来能够通过学习按图索骥,如果有兴趣,也能继续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索。
三、结语
以上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初步应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成果有明显改善。学生对扩频通信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更为轻松活泼,实践经验增加较多,这样的教学成果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如何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未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朱近康.扩展频谱通信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2]李颖,朱伯立,张威. Simulink动态系统建模预防针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通信工程;实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33―03
引言
无线通信系列课程覆盖面广,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射频理论设计与应用,到先进应用背景的专业型课程,如宽带无线接入和移动通信等课程,都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紧密。这些课程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如电子标签设计(RFID),物联网中的远程智能遥控技术,高速宽带无线接入方法,远程无线智能定位等领域中都得到迅速和广泛地应用。但是受到软硬件条件的影响,实验教学课程不能及时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造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对高校的无线通信系列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成为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关注焦点[1]。
一 无线通信工程课程系列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开设的无线通信系列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环节薄弱,缺乏必要的授课基础
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对无线通信系列课程的忽视,很多学校取消了微波技术基础等课程,师资也随着出现断层,以致造成国家在无线技术关键领域与美国相差很多年。随着无线通信业的发展和国家对无线通信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为解决物联网,电子标签技术(RFID),以及军事中的遥感遥测,国家北斗导航系统,国家探月工程等实际工程问题,对具有无线通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本世纪初很多学校又恢复了无线通信系列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但是师资力量已经严重不足,实验设备也严重老化,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授课基础薄弱[2]。
2 技术更新过快,授课内容难以紧跟学科发展
无线通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一方面需要授课教师紧跟学科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因循守旧,另一方面又需要授课教师注重与基础课程的衔接,在提高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相关的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和课程设计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要求无疑提高了对教师本身素质的要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需要授课的内容同样具有较高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难度。但是现在国内这类应用型课程缺乏教学实验平台,授课效果也很成问题[3]。
3 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性理念和工程思想的灌输。
无线通信系列课程的实验问题是困扰各高校的一个难点问题,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专业型实验的开设,都涉及到频谱和射频相关的设备,而这些设备的科技技术含量都非常高,而且几乎被国外垄断;而国内不但生产的厂家少,而且同样价格昂贵,因此,即使是购买基本的实验器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思路也对课程的开设带来了问题,在过去,无线通信系列课程实验不是验证性实验,就是演示型实验,缺乏向上拓展空间;但是,就业市场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性理念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定的工程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测试仪器,这与传统的演示实验思路格格不入[4]。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新的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
就目前的就业市场而言,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与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相关的各公司企业,特别是对无线通信方面的学生尤其青睐[5]。因此国内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无线通信方向发展,无线通信不仅仅是高校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发展对象,各高校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无线通信的教学体系展开研究,以期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6]。
二 构建新的无线通信系列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无线通信系列课程体系,研究实验内容,以及系列课程实验的衔接问题,开发相关的专业实验平台,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现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首先开发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下一代无线物联网互联技术、卫星通信系统技术等国家发展规划相关的实验课程体系。其次结合社会的实际要求,开发RFID设计和无线智能遥控邻域等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实用型实验课程,构建完整的无线通信实验基础教学和应用教学体系。最后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发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构建交叉性的大型实验,并设立为期两周以上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构建上述三大类实验内容体系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实施方式,也就是实验课程的具体的实现方法体系。整个实验体系将以现有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基础,在应用型课程中推出创新性实验环节,通过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实验学时的比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并通过创新性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根据上述的实验内容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法体系,需要进行具体的实验教学体系规划。国内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也有不同的具有实现方式。根据自身状况,各高校形成了各自的实验课程体系,并针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和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教学基础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分别实施了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譬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都拥有阵容非常强大无线通信系列课程教学群,开设了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技术、遥感技术、无线微控制技术、医疗电磁技术、能源电磁转化技术等具体的实验课程体系,并且还在不断扩充中,为了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对无线通信系列的实验课程改革和研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
从纯粹的知识基础角度分析,无线通信系列课程必须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宽带无线接入、锁相技术、天线与电波、射频电路设计、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课程。目前,重庆大学具体实施的无线通信课程系列的主要实验教学架构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理论基础课,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和射频电路设计与应用,第二个层次为实验教学课程,课程包括为微波技术基础实验、射频电路设计实验、数字通信实验和移动通信实验,第三个层次为无线通信的应用环节。以微波技术基础实验和射频电路设计实验为基础,学习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后,进行较为综合的课程设计,设计时间连续两周。设计的内容涵盖射频电路知识,射频电路的仿真、宽带无线接入、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课程等相关的实验课程。
三 适时引入实验课程的创新机制
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还需要引入创新机制。利用已有的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分析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建立实验课程的创新机制。
一方面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和鼓励措施提高教师开设新的实验教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实验教学经费和设备,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征集有意向的志愿者参与平台开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实验体系,并确定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基础,三个层次的实验在整个体系中的分布情况和切入深度,构造立体交叉性实验平台,并检验实验平台的设计思想的可实现性,积累经验,完成创新平台建设。
构架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和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建立实验课程发展体系。紧跟前沿无线通信技术,建立最新实验内容。实验中引入最新实验内容和实验仪器,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培养出能为企业带来技术革新和提高效率的人才,同时将实验内容和企业提供的项目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针对理论教学的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进行同步改革,我们引入更多的设计性环节,并加入先进技术发展趋势讲座。通过趋势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使之能逐渐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这是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意识基础环节,实现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脱节。以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为目标,坚持以理论与实际、基础与先进、经典与现代技术统一,面向不同专业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建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四 加强科研和实习的教学实践活动
实验体系涉及到大量的工程设计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些不能在实验室中完全解决,需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认识。为此,我们每年专门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移动公司科技生活馆”、“中国联通公司科技中心”“重庆大学电信机房”、“重庆有线电视中心”、“重庆铁通公司发射中心”和“重庆广播电视中心”等基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校外基地并未真正发挥其优势,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活动也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参观,难以真正涉及工程问题的解决,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设立研究中心和交流基地。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求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两方面都促进了教师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状态,也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研究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具体问题,抓住学校本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也不能以创新实践为名,盲目将本科生引入科研活动,必须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低年级本科生主要进行基础性的实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高年级学生需要结合教师实际项目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总体上本科阶段的学生还是缺乏实际科研能力,还需要诱导,因此安排学生参与哪类科学研究,参与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研究的。
总之,研究面向应用和创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是无线通信实验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郑玉甫,蒋占军,杨桂芹等.通信工程专业三维一体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4-86.
[2] 邵玉斌,龙华,刘增力等.通信工程教学实践环节中仿真技术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09-311.
[3] 李正,李菊琪.工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论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4):45-47.
[4] 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国大学教学,2006,(4):54-56.
[5] 何宝祥.陆桂荣,储开斌.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19-22.
[6] 熊庆国,陈和平,吴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9-72.
The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 of Teach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EN Jian-junJIANG YangHAN Qing-wenFENG Wen-jiangWU Yu-cheng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鉴于此,全世界众多高等学校都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信息论基础”这门课。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这种需求,南京邮电大学很早就开展了“信息论基础”的本科教学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主要对自身所讲授的“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本科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讨论。在引言之后,本文将依次讨论教学组织活动及改革、课程结构与提纲、一个教学结果举例和结论与可能的改进等4个部分。
1 教学组织活动及改革
在“信息论基础”专业课程中,我们选择了曹雪虹老师主编的教材《信息论与编码》一书[1],参考书包括傅祖芸所著的《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2]以及周炯磐所著的《信息理论基础》[3]。为促进学生领会信息论开创者香农最初的一些创新性概念,本人在教学意将香农的经典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列为重要参考文献[4]。
该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处理、存贮和传输所依赖的基本规律,及其在通信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本课程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给出主要结论,而不涉及烦杂的数学推导和证明。
由于课程整体只有32个学时,相对于信息论基础的丰富内容来说,应该说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为此,如何精选部分章节又不影响本科专业课的整体性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导向下考虑在此类课程教学中引入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的理念[5], 以实现教学组织活动的改革。具体执行而言,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集中于信息论相关基本概念的讲授与理解。
为解决学生理解信息的度量――信息熵的困难,本人在课程的第一讲中采用了香农最早在经典论文中给出的公理化体系,解决了信息论入门难的问题。在第四章有关信息率失真函数的讲授中,一般需要引入假想信道,但学生很难理解假想信道模型。为解决该困难,本人引入了“随机矢量量化”概念来解释假想信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结构与提纲
2.1 课程结构
该课程每年春季开课,含有16讲,每讲2课时,其中含有3课时的课堂习题课。此外,作业为四次和一次半学期的考试。为了巩固多媒体教学中学习的知识点,近20题的课后作业量是必要的,它要求学生自学和理解所学教材。
2.2 课程提纲
主要提纲与相应知识点简述如下:
2.2.1 绪论
涉及教科书的第一章内容,介绍了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及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2.2.2 信源与信息熵
涉及第二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自信息量、条件自信息量、单符号熵、互信息量、条件互信息量、平均互信息量、马尔可夫信源熵。要求掌握信息的量度的计算。
2.2.3 信道与信道容量
涉及第三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信道模型、信道容量及其计算方法,要求掌握对称及准对称DMC信道、限时限频限功率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容量的计算。
2.2.4 信息率失真函数
涉及第四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失真函数、平均失真、信息率失真函数、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要求掌握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2.5 信源编码
涉及第五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信源编码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定理,要求掌握最佳变长编码的方法。
2.2.6 信道编码
涉及第六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纠错编译码的基本原理、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伴随式、码距、纠错能力,要求掌握线性分组码编码过程。
2.2.7 加密编码
涉及第七章内容。知识点主要为加密编码中的基本概念、加密编码中的熵概念、换位和替代密码、DES密码算法、公开密钥密码体制、RSA密码体制等。
3 一个教学结果举例
图1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绩分析
每年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3~4个班近200名本科生修习该课程,我们考虑以闭卷方式来检查和评价教与学,考试的内容与习题中的问题有比较大的相似,以取得合适教学效果。这里仅仅以一个教学班的考试成绩为例,其他班级与该例有一定相似。图1显示了所研究的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绩分析。该班平均分79.2,学生成绩可以用一个对数曲线来拟合,即中间分数的人数比较多,它与我们原来预订的学生考试评价范围比较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案还是可行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数学;教学改革
1 工程数学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量不断增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数学系列课程是继高等数学之后又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主要包括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都要开设工程数学,如:电子技术、通信、机械设计、地质、能源等[1]。学习工程数学为工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所以工程数学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 工程数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存在问题
首先,授课时,从数学到数学的多,联系专业实例的少,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生只记住相关知识,单纯应付考试,未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是单纯应付考试的教学,学生会因为单一的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工程数学本来与专业知识联系很紧密,但由于学生并未先接触专业知识所以并不十分明确工程数学的重要性,因为无法了解工程数学的魅力,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动力。当真正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工程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最后,教师教学方法大部分比较传统,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还要做相应的改革。
2.2 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高等教育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2]。工程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工程数学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工程数学的特色和重要基础作用等等新问题又不断出现,这些都使得工程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兴趣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凡是数学类课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知识系统概念、公式、定理等多且繁杂,学生记忆难度较高;其次,学生认识不清楚工程数学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再加上工程数学课课时较少,以为工程数学无关紧要,对工程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后,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学生被动学习,致使教学效果不够好,学生一但开始觉得学不懂,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可以采用多次重复循环联系法。包括几个要点:每次上课先复结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下课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讲授完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做练习,并布置课后练习,每次作业批改并在课堂上讲解作业,课程的一章内容结束给学生小结,并上一次习题课,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做完后教师批改,相当于一次小测验。经过几次课堂和课后的练习及习题讲解,相信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记忆应该会比较深刻。
2)在工程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入本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应用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工程数学知识和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知道工程数学课的重要性[3-5]。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其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信号分析与处理》、《通信原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与工程数学知识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信号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 变量的变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分析手段。如傅里叶级数、傅立叶变换等等, 是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中, 从而将时域中的信号分解成若干独立的部分。这门课程主要是运用了复变函数的知识以及高等数学里面的级数相关知识。在设计教案和安排作业等环节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工程数学课程与工科专业课程知识的联系, 增进学生对两个学科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也给学生足够的动力去重视这样的基础课程。
3)加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力度。为了减少学生被动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多时候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里,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多参杂一些教学专题演讲,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资料,做报告;另外还可以加强数学课程中的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学生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和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最终让学生摆脱盲目学习到无心学习的恶性循环。
3.2 将专业英语知识带入工程数学课堂
学生英语学习时间较长,但看专业英语论文的时候,或自己写英文论文的能力仍然不强,学习的英语知识无用武之地。所以我觉得在除英语课之外的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加入一定量的相关英语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英语知识的接触,对提高学生英文水平也很有帮助,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英文。
参考文献:
[1] 梁少辉.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12(21):139-140.
[2] 魏玉华.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 考试, 2011(53):21-22.
[3] 温静,张斌,刘继发,尹秀玲.创新工程数学教学教法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0): 18-20.
论文摘要:针对ds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方面对ds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dsp相关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了各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对地,3g、物联网等通信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人才缺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实验课程必然要紧密结合当今的科技发展。要抓住机遇,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认识,实验课程应与现代科技同步发展,从而制订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特点
通信原理是通信、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等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之一。课程主要讲述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性能,结合实际的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思想。该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抽象,对工程数学及其应用能力要求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偏大,很容易“畏难而退”。通过开设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大大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目前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的内容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效果一般,重新规划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从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整合改革。
2多种实验平台的整合
基于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以及实验设计的目的,实验平台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现有条件下,适合应用在通信原理实验当中的平台主要有通信原理实验箱、计算机仿真平台以及设计平台。在操作不同类型的通信原理实验过程中, 这些平台各有优缺点,应针对各种实验方式的特点进行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2.1 实验箱平台
实验箱平台一直是通信原理实验使用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平台对验证性实验比较适用,有利于加深通信原理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对实验箱的使用,需着重考虑实验课和理论课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实验内容与理论内容脱节,超前或滞后的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课程组长负责制,由课程组长整体协调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2.2 软件仿真平台
可用于通信原理实验的仿真软件主要有两款:systemview和matlab。这两款软件都可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整体概念,是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常用的模块自己编写文件,从具体模块的实现到整体系统的架构,可很好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3 eda的实验平台
eda实验平台相对于传统的通过一些专用集成芯片搭建通信系统的实验方式,可以避免使用种类繁多的专用集成芯片,从而简化了电路。学生用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程序,可以在同一可编程逻辑器件上完成各种不同的通信技术,避免了连线的繁琐。并且可以在一个通用的基于eda的硬件平台上,来实现所有的实验内容。而且要采用eda技术,学生必须自己在充分掌握实验理论的基础上自己编写程序,这有别于传统实验中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实验。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而言,实验平台的选择主要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尽量在现有条件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3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实验开设是否成功和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因此,为了融多种实验平台于通信原理的实验教学中,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及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转变,从仅1个学期的单一通信原理实验,向穿插于整个大学时期的多种方式的混合实验课程转变。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将通信原理实验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3部分。
3.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关键是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因此从实验时间、实验方式、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都应与理论课相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因此在验证性实验的改革调整中应贯穿这一原则,以期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针对这一情况,对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方式进行改革。
(1)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课应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紧密结合,实验时间应与理论课的主讲教师协调,灵活调整。实验内容应配合理论课的教学需要,着重对理论理解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实验方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以实验箱进行仿真实验为主,教师上课的过程可辅助以matlab仿真结果,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箱除了验证通信原理理论知识外,还和通信原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譬如它还会要求学生对通信信号的时延和同步等问题进行分析,为实际通信电路的设计奠定较好的基础。
3.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的关键是让学生构建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能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综合应用。因此在综合性实验的改革调整中应贯穿这一原则,以期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
(1)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强调对通信系统整体的掌握。学生在理论课和验证性实验课上学习了通信系统各组成模块的内容,通过综合性实验,将信号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复用解复用、信道、滤波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构架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完成信号的传输,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2)实验方法:以实验箱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一些简单的综合系统,可以利用实验箱完成,让学生利用之前做过验证性实验的模块,搭建一些简单的通信系统。对于大型通信系统,实验箱无法完成就可以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进行。其中systemview软件平台对设计综合性实验具有操作简单、贴切实际的硬件实现。因此,对大型的难度较大的通信系统,可以建议学生采用这个平台。但是对系统架构较简单的数字通信系统,建议学生采取matlab的模块仿真加eda设计进行操作,eda实验平台对数字通信系统有很好的优势,也是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的要求来进行。
3.3 设计性实验
通信原理课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技术要求实现一些简单的通信模块,为以后的实际工作预演。
(1)实验内容:主要是按照要求的技术指标,设计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通信模块,比如实现一个用于普通电话机的话音信号编码器,或者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增益要求的放大器等。
(2)实验方法:模块仿真和eda设计相结合。当前在实际通信模块产品开发过程中,大多采用matlab仿真加eda或dsp设计工具实施,其中dsp工具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一般可考虑采用eda设计工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为学生提供eda和dsp两种平台,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自愿选择设计手段。譬如卷积编码模块的设计性实验,可以采用matlab对确定的卷积编码器进行功能仿真,如果仿真和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则说明设计思路正确。在这基础上,再采用eda开发系统或dsp开发系统对卷积编码器进行系统选型、实验和测试,并对其运行速率等性能进行分析,以便重新设置参数,进一步提高它的性能等。该实验过程可以缩短开发流程,降低开发成本,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的设计方法,能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3)教学安排:这部分实验不在实验教学学时内安排,目前主要以两种形式开展,一是作为毕业设计,二是在高年级开设专门的设计性实验课程,此时学生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已经学习了,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以将各种知识整合,综合利用。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此时学生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可专心投入,收获较大,且对后面的就业非常有利。
设计性实验是偏重于应用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4结束语
针对目前通信原理实验仅采用实验箱进行验证类实验,实验方式单一,效果较差,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的情况,将多种类型的实验平台进行整合,在学院及系里教学规划和实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将课程内容调整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3部分,使实验内容既配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又与现代通信技术同步发展,使实验课程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较大改观。
总之,通过采取多种实验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使学生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luo yuanqiu, wang ting, weinstein steve, et al. integrating optical and wireless services in the access network[c]. 2006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2006 national fiber optic engineers conference,2006
[2] liu qingchong, qiao chunming, mitchell gregory, et al.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or first-and last- mile broadband access[j]. journal of optical networking, vo14, n12, 2005, 12:807~828
[3] rockwell, david a, mecherle g. optical wireless: low-cost, high-speed, optical access[j]. 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1
[4] .基于rof技术的epon和wimax融合方案的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0,16(3):53~54
关键词: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翟凤潇(1979-),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讲师;郝蕴琦(1985-),女,河南扶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十批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44-02
自从英(美)籍华人科学家高锟提出光纤用于通信领域之后,光纤通信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我国光通信设备产业近年来—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现在国家级的电信网骨干主要采用光纤通信系统,而光纤通信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特别是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必将对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会对光纤通信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由于光纤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纤通信”课程近年来一直作为国内外高校通信、电子学科的重点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这门课程系统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理论和技术。课程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系统设计方法,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最新发展方向,为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维护、设计、施工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光纤通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关于“光纤通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问题。[2-5]本文将从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光纤通信”课程存在的问题
作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一门主要专业课,其特点是光纤通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这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光纤通信”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授课方面来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由于本课程公式多、表格多、图形多,并且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数学分析推导,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公式推导、证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另外,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多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原因都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在工科院校“光纤通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向来是一个短板。随着光纤通信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实验硬件更新升级落后、实验设备陈旧、实验项目单一、实验内容老化等原因,教学内容已经落后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另外,采用封装性强、集成化程度实验箱型的实验方式在方便操作的同时却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光纤通信系统全貌。实践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导致学生普遍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由于光纤通信技术涉及的物理基础知识较多如场论、光学原理、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等。故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先修这些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本身都有比较深的难度,所以不少学生很难全面掌握。例如研究光纤中的模式分布通常是在圆柱坐标系下用分离变量法解给定边界条件下的亥姆霍兹方程来完成,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和电磁波方面的知识,如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部分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限于简单地背结论、公式,做计算题。学生不了解理论的工程应用意义,不具体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出现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现象,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逐步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鉴于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非常重要。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新教学方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缺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技术实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在讲课程前言和绪论部分宜采用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首次接触该课程时,接触到一个开阔的视野,有生动的发展历史和鲜活的应用基础,而不是让其产生理论堆积的错觉。在讲授光源时,采用flas来演示受激辐射机理。在讲授光纤无源(有源)器件时,可以现场演示一些器件。根据课程内容,把课程涉及的知识分成若干主题,如“低损耗光纤研究现状及进展”、“掺Er光纤放大器”、“光无源器件及市场调查”、“基于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等。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当讲授先关内容时,小组负责人把写出的调查研究报告,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也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为学生以后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刺激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激情。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课程的理论性,也要强调课程的工程实用性。光纤课程的理论较多,在理论课讲授时,面面俱到,都讲深入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于学生反映掌握比较困难的理论,可以适当地在课前进行一些知识的补充。比如在理论推导中用到的一些高等数学知识、电磁场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导波光学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回顾复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内容就显得容易接受了。在教学中,既注重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又在一些理论分析难度较大的内容上,结合物理意义以简化分析,以突出“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适当增加新技术、新理论的课时,使学生更多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比如在分析光纤中传输模式时候,可以不必要去细致分析每一步的公式推导,只需把结论及其物理含义进行解释。由于公式中用到了贝塞尔函数,函数的解比较复杂,对于方程的解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尤其是相关计算机软件比如matlab具有可视化功能,[6]由学生自己动手编程解方程和绘图,既可以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劳动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加强实验教学项目及硬件建设
“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光纤通信”课程的实践环境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特色。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通信工程类大学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这使得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结合工程实际越来越密切。光纤通信的实验教学环节随着学科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实验硬件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许多院校在实验教学环节严重落后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验硬件建设方面,亟待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开设多层次实验教学项目如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以验证内容为主,例如采用大恒光电GCS-FIB光纤技术基础综合实验平台进行“数值孔径测量”、“光纤准直”等实验。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综合知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自组光纤马赫-曾德干涉仪”要求学生对马赫-曾德干涉仪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实验主要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此类研究性实验。考虑到实验建设资金限制,对于一些实验可以用软件模拟的方式进行验证,例如“光纤中模式的传输”、“光的偏振状态”可以采用matlab可视化模拟的方法验证,这些实验可以由学生参与程序的编写,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参加实验建设活动,可以在其课程成绩中给予体现,以提高学生参加的热情和积极性。
4.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评价方式的特点。因此建立能够反映学习本课程情况的全面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建议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成绩比重,提高学生实验部分的成绩比重。在理论课成绩部分可以采用期末考试、主题报告、课堂讨论几项成绩的综合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实验成绩采用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模拟实验建设部分组成。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有更高的要求,实验结果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为学生后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光纤通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需要在“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显东.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4).
[2]谭振建,王志明,洪梅.《光纤通信》课程体系的思考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龙青云,左敬龙,肖明.基于大工程观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4]耿涛,冉天纲.基于项目式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