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配料实训总结

配料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18 20:2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配料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配料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优化;热菜制作;实训课;思考

我校自2003年创办烹饪专业以来,生源稳定,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并于2012年6月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骨干专业之一。取得这些成绩,不仅与地方政府对我校烹饪专业的重视与扶持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求有关联,当然这更离不开我校的实际办学实力。那么如何在中职生源人数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将我校的烹饪专业做大做强呢?这是摆在每个烹饪专业教师面前的急的问题。以笔者之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实训课教学抓起。我校烹饪专业实训课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特别是作为技能的实训课教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以及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同时,教师没有把实训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严格区分开来,实训课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而实验课则侧重于验证证明某一原理、规律、某一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等。因此,我们要把二者区分开来,真正按照实训课教学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热菜制作实训课教学的实践,就如何优化教学课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编写工作页,强化实训预习

教师在完成上一个实训任务后,要对下一个实训任务做出具体的安排,并且让学生通过书写“热菜制作工作页”的形式来完成实训前的预习。比如,在实训“盐煎肉”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教材、网络、阅览室等查阅资料,对制作该菜品时所需要的主料、辅料、配料,该菜品的质感特征、味感特征、成色要求,以及烹调方法、操作过程、注意事项、操作关键、菜肴变化等方面做出具体的任务安排,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工作页。由于学生强化了实训前的预习,促使实训过程前移,有利于学生作为主体提前进入实训过程。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从事操作活动。

二、讲解示范,深化实训认识

在烹饪热菜实训课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烹调理论知识,展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感性认识的表象。教师讲解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烹调方法、调味方法、操作方法、味型特点、质感特征、成色要求。因此,教师在讲解中要结合地方烹饪原料的主料、辅料、调味品,提出该菜品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实训课的讲解时间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掌握实训理论,切忌拖沓冗长,过长的讲解可能会诱发学生对实训课的反感。必要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照自己预习中书写的“热菜制作工作页”,发现自己对该菜品制作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减少操作失误。讲解结束后,教师要严格按照该菜品的成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技术要领,每一个操作环节,准确判断火候、油温、投料先后次序及数量,掌握端勺、翻勺、出勺的动作连贯和衔接要领。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进行慢速示范、分解示范、边讲边示范等;对二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整体示范、要点示范、纠偏示范、师生协同示范等。总之,教师要通过示范,强化学生对操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

三、巡回指导,规范实训操作

这一步骤是热菜实训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关键,所以这个环节所用时间比较长,此外,由于学生分散独立操作,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实训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地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进行指导。要达到预期的实训操作效果,实训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勤走动:当学生在宰杀台、水台、砧台、炉灶等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操作训练时,教师要不停地在这些岗位上来回走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

2.做到勤观察:每到一个岗位上,教师都必须认真查看学生操作动作是否标准,操作流程是否合理,操作方法是否准确,发现学生操作不当要及时纠正,决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就会使得学生错上加错。同时教师要遵循“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避免顾此失彼。

3.做到勤动嘴:作为实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要动辄打骂,以免学生厌烦实训课;同时,教师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本操作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4.做到勤动手: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对技能较差的学生,要反复演示,反复讲解,要手把手地教。

四、总结点评,提升实训技能

实训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点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出操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分析原因,以便在下次实训课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再通过启发、鼓励和鞭策,找出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及提升之处。点评时,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上,讲到点子上就是要紧紧围绕形成技能的技巧进行点评,如在点评“鱼香肉丝”的菜品时,必须要围绕味型调制技巧、上浆技巧、滑油技巧”进行;讲到关键上,就是教师在点评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技术改进的给予褒奖,达到目标的给予表扬,基本达到目标的给予鞭策,未达到目标的给予鼓励,力争做到激发全体学生的实训欲望。

总之,在整个烹饪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优化烹饪实训课结构,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提高烹饪实训课的质量。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化学 实验能力 培养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4,水泥化学分析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一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服务于社会。就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基本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指导书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都作了详细说明,做实验时照方抓药、填写实验报告时走走形式的学生不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创新的能力。

我院建筑与材料工程系硅酸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非常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开设了硅酸盐水泥化学分析实训中心,通过实验实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或中级建材化学分析检验工的职业资格证书。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虽然高职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习风气不够浓、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方法比较简单、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较弱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但高职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喜欢实际动手操作、乐于助人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如趣味性、直观性、实用性等,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牢牢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2.1 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错误的装置或演示错误的操作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操作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如半滴操作)等,则须反复训练,直至达到要求。

2.2 开展基本操作、基本实验的竞赛。如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型实验竞赛,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2.3 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如滴定终点的判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在教学中采取的各种方法,其目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与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

通过硅酸盐化学分析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掌握石灰石、粘土、铁粉等原材料、燃料及成品的化学分析方法,而且能够独立完成分析、填写实验报告,明确水泥行业的国家标准,明确各种原燃材料的质量控制指标,为工艺配料提供真实可靠数据。因此,教师每演示一个实验,学生每做一个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而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因而对其现象分析及实验结果的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硅酸盐水泥分析中测定三氧化二铁的含量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EDTA滴定Fe3+,以磺基水杨酸钠做指示剂。该操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溶液的pH值和掌握适宜的温度。在无其他干扰离子存在时,用EDTA滴定Fe3+的酸度范围较宽,pH值为1.7―2.2,滴定终点颜色变色最明显;而在实际样品分析中,Fe3+往往与其他阳离子共同存在,考虑其他阳离子对Fe3+产生的干扰,其pH值应控制为1.6―1.8,温度为60―70℃,终点明显,结果正确。实验时准确地控制pH值在适宜的范围对实验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3.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中的一切现象。不得把实验结果随意修改成标准答案,使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

3.2 当出现异常情况或实验现象与理论值不吻合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学贵乎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用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3.3 学生对实验操作以及现象、结论等表述时,常常有词不达意或不完整的情况,随意性比较强,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4 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教师在日常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

4.1争论互补法:结合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实验中有智力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注意在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加以评论,以想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实质是创造思维相互撞击,借集体力量达到产生“共振效应”的情景,从而诱发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疆域。让学生经过“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得出各种结论(或比较、优选出最佳结论)。

4.2 实验训练法:应让学生围绕确定的实验目标,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有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2.1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探索实验的最佳方案,设计反差实验(学生认为“是”的问题,设计出“非”的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矛盾”实验(两种物质之间的作用因某些客观条件不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情况)。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由教师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4.2.2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再结合实验创设部分思考题。一般按下述程序进行: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利用化学实验,设置问题情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与创造的热情,让他们在思维活化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4.2.3 更新实验内容,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接轨,开放实验室。采用近年来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水泥用硅质材料化学分析法,水泥用铁质材料化学分析法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化学分析手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3).

第3篇

关键词:电气控制;PLC;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81-02

一、概述

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逐步走向自动化、智能化,而所应用的设备一般均涉及电气控制技术,PLC及其网络更是被公认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是自动化控制领域一种极其重要的控制设备。因此,“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和社会、企业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应用类课程之一。随着社会、企业对高校人才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所招聘的人才无不要求要有工作经验,而目前,高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厌倦情绪,他们不知道在校期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知道学完这些课程或某门课程后,能做什么事情,因此,职业教育教学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由理论项目实践,通过完成每一个工作项目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融合到每一个实践操作中,这样,一方面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本课程的结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主要讲授的是:常用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典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分析、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基础、PLC的构成及工作原理、PLC的指令系统、梯形图及编程方法、PLC的应用、PLC的通信及安装接线等。特点:文字叙述抽象、专业,原理图很多,对于没有学过相关知识的高职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出它的具体实物形象,且在听课中普遍感觉枯燥乏味,总感觉似懂非懂。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以前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过后再去实验室做实验。教学效果不好,教师讲得很累,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满足不了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需要,更没有达到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三、新的教学模式

1.在理论中的实践。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在使用多媒体讲解《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理论知识时,适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元件的实际外形,并通过对动画课件的解说,使学生掌握电气元件的工作过程、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PLC控制原理等,还结合教室中现有的电气元件及电气控制线路来讲解元件的物理特性及线路的控制原理。这种理论中带有实际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让学生有了一个载体来存放所学的理论知识且不易忘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教学计划涵盖的教学内容。先由教师演示每个项目的结果,然后讲授完成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项目需要到的理论知识讲透、讲深,其他内容少讲或不讲。最后,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看书、查询资料;问同学、问老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知识是通过项目的实践而形成,学生厌学的问题可得到改善;学生为了项目的实现,会积极、主动地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由于我们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将项目案例设置成难度不同的几个层次,普通学生只做基本要求,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我们精心设计了12个训练项目。分别为:教室各用电设备电气控制、设备驱动用电动机的正确使用、设备驱动用电动机单向点动控制、设备驱动用电动机单向连续控制、设备驱动用电动机正反转运行控制、C6140车床电气控制、Z3050钻床电气控制、电动机正转的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的PLC控制、十字路通灯控制的模拟、机械手动作的模拟、自动配料装车系统控制。每个项目都是由“任务布置、组建小组、项目分析、制定方案、项目实施、知识培训、项目评估”七个环节组成,教师首先说明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和课后作业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照着项目案例做。每个小任务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巡视并随时指导。时间到,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观察、经验分析难点,并作演示讲解,之后学生再继续做,再总结,如此反复,按计划完成一个项目。课后学生根据自己做案例时的经验及自己的爱好,提出自己的创想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地完成,进一步提高知识的吸收程度。最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对他们课上、课后的作品进行欣赏讲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同学们激情高涨,认真学习,积极动手,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通过项目式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践教学。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之后又通过相应的项目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了验证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但是通过什么办法让学生的这些能力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使他们在工作之后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呢?当然是通过实践的手段去实现,就是所谓的教学实践,把以后可能的工作内容作为学生实践的任务,使理论很好地结合了实际,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根据学校现有资源对学生安排了以下的实践环节:广数983系统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西门子802D系统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fanuc系统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三菱系统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CA6140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双坐标镗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牛头刨床电气控制系统实训。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解决实际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不再感到抽象和枯燥,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将本课程的知识彻底理解并掌握,实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还安排了如下的社会实践:(1)邀请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作讲座和报告;(2)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3)通过学校组织,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深入学习。

因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的,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有一种求知欲,较好地解决了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问题,并能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贺丽平,李剑.《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实践教学思路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231.

第4篇

 

“互联网+”与水泥工业相结合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水泥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同时“工业4.0”对传统水泥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水泥混凝土行业的职业技能教育领域,相应的课程教育内容要持续更新、教育样式要不断变化、教育评价要日益多元化,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未来水泥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要求。

 

洛阳理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我校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支撑,正在建设“建筑材料专业集群”,紧跟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建材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而为建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水泥工艺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在该课程开设前已经到水泥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后续理论课主要有《水泥粉磨工艺与设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热工设备》、《混凝土工艺学》、《水泥厂生产控制》,实践课主要有《水泥性能检测》、《水泥生产模拟实训》,因而水泥工艺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水泥工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重点介绍胶凝材料的发展概况、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原料及配料、熟料煅烧原理、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硅酸盐水泥的性能、硫铝酸盐水泥及其他品种水泥、质量管理与控制,共40学时。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2],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加强互动,启发思考

 

教学相长的关键就在于互动,而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加强教与学环节的交互作用。如:在传统无机胶凝材料部分,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信息介绍古代建筑用的胶凝材料,给学生以多渠道的刺激,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知材料的性能,并结合材料组分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膏、火山灰胶凝材料的优缺点,进而通过学习古人改善气硬性胶凝材料性能的智慧以及水泥的发明和发展历史,适时渗透与课程内容相关小故事、人文知识等启发学生思考硅酸盐水泥的组成特点和生产控制理论,同时结合当今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现代无机胶凝材料的探索兴趣;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性能部分,结合当前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在水泥混合材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让学生从有关网站或期刊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组课堂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使命感。这种有“形”似无“形”的教育渗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感情饱满、充满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也体现了卓越计划的人文关怀。

 

二、建立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应用的知识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硅酸盐水泥组成及水化硬化性能部分,注意结合现代无机胶凝材料的科研动态和分析手段,融合前期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以及材料研究测试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建立硅酸盐水泥组成-结构-性能-应用的知识链。如: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部分,从熟料矿物的岩相分析图片引出各矿物的形貌进而介绍各矿物的特性,通过模拟或图片形式形象化讲解水化硬化过程中的热效应、体积变化、形貌变化、力学性质等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探寻事物本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硅酸盐水泥性能部分,结合国家标准、大量的工程案例及企业生产实际重点分析标准稠度用水量、细度、凝结时间、强度、安定性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同时注意结合性能测试试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基础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考核手段不仅能正确评判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互联网+”时代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不能简单地以唯一标准来衡量。考虑到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要求,我们最终确定学生的评定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为70%,在试题内容上增加了结合理论基础分析生产现象的客观题和综合分析题,意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是小组作业和平时表现,所占比重为30%,主要考查学生平时课堂讨论情况或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协作、书写报告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和水泥智能化制造技术发展时代,为了提高学生对水泥工艺学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纳分析以及探寻新知识的能力,并及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调整合适的授课方式和成绩评价方法,从而形成适合当前水泥工业发展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式。

第5篇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国“百科全书派”提出,其实质是欧洲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并使之闻名于世的是19世纪初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一切教学均应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1]。千百年来,我国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应该对这一定义进行拓展,变更为:师者,所以以传道、授业、解惑、创新也。二十世纪初,以德国大学的Seminar为蓝本,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2]。认为:“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因此,设立研究所,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长期流行于学界的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伯顿·克拉克基于自己对美国大学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日益分离的现状:“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者们俨然是大学中声望卓著的优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则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活必须进行重构”[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微弱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不相关,甚至有的认为成负相关。根据对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学生反而喜欢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对课程内容理解充分,而且对学生也能细致体贴,讲解认真负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过多地将时间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同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智商高,能轻松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而不注重认真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师可能存在自身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而难以给学生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就说明科研和教学相融相长并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到一些途径,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切实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也要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就会对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前沿比较熟悉,就能把所讲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使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最新科技进展有所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强调理论教学、文献查阅与实验教学三者的结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建成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布置、课外查阅、课外小组讨论、课堂学生PPT讲解与讨论四个环节,成功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的融合[4]。比如说,《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温超导材料”专题,2011年是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与Science等权威期刊都发表了重要评论,教学团队相应地建立了文献资源“超导百年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了超导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材料物理》课程共建立了约20个专题、约80篇国外权威期刊论文为主的文献资源,并逐年随着相关学科发展而完善。通过对《材料物理》各个专题的研究式学习,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听、说、读与写以及文献查阅总结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学术讨论,许多专业问题越辩越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却在运用综合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将现有科研中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态建筑涂料课题组长期的科研和开发的技术建成的,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十分对口,在基地的设计时就明确了教学、科研中试和生产三个功能,现在已完成应用化学生产实习、“化学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5]。化工涂料实训基地通过编写生产实习指南,明确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并布置个人作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作业。个人作业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础知识,涂料车间布置和设备概况,涂料的配方设计和配料计算,涂料生产的分散、砂磨、调漆、调色等训练,记录各工艺环节的速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学习涂料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判断方法和生产经验,涂料基本性能检测,涂料有毒有害指标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同学们从事产业开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试和生产级别,大大提高了相关的科研研发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产和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三、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为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原则,应该遵循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借助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支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该实验室完全是在导师所争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建成的,该实验室从大一新生中开始吸纳成员,培养其科研兴趣,但核心成员是6名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始从事实验工作,导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根本上把握实验。特别是学生参与各种标液配制和材料制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各种材料的名称。学生还学会了一些测试分析软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导师将一个较大的科研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毕业设计题目,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到问题解决、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题任务的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学生通过无机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实验,学会了如何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在样品的分析测试中,熟练掌握了X射线衍射、拉曼散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原理,增强了感性认识,使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直观、真实、具体。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做科研的过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实践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作为科研促进教学的补充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研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为了更广泛地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学生受益,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实践小班、材料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在全校每届选拔30名以工科为主、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其培养过程采用基础训练、专题研究、系统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导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首届“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33名毕业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创新班课程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并顺利通过了由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参加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学校宣传部进行现场录像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获得了结业证书,毕业论文良好率达100%,优秀率达到50%,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李海南同学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王卓然同学主编的教材《深入浅出AVR单版机:从ATmega48/88/168开始》2008年6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为了解决实践课程受益面广但不够深入、个别学生科技活动较深入但受益面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指导技术方案、研究生指导技术细节、本科生负责技术方案实施”的三级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体制,采用“一个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多个科研方向、若干个课题小组”的三级“集中-分散”模式进行管理。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表现突出,共获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13项,学生获得各级项目经费共计228,800元[6]。

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还需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关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因果关系和本末秩序进行了明确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重在科研;高校实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个聘期,科研“硬指标”层层落实,易于考核,教学“软任务”软软绵绵,得过且过;高校要上台阶,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大学排名等,都极其看重科研。宏观和微观环境都给科研以较高要求,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想挤进研究型大学,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终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的关键。

(二)建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尤其是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须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我校引进的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虽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可是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见过生产线、如何讲解工艺流程?因此,可考虑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每次至少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对教师教学任务不再进行考核。我校已经选派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工作组到中核集团821厂挂职,以“玻璃固化”项目为接入点,进行项目合作工作对接,在帮助厂方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参与集团公司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有效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校企双赢。国防科技学院为改变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涉核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的现状,也拟派遣青年教师到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厂)锻炼,这种作法值得继续推广并深入。

(三)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积极组织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合作编写教材。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因而教学应该和科研一样,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逐步挖掘和积累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科研资料和素材,将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该团队对应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带学生深入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了解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并逐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给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137.

[2] 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4] 魏贤华.与科研相融合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A].涪水华章-西南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教学成果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4-248.

第6篇

项目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有效模式已在职业教育中逐渐受到推崇,但如何实施项目教学?如何编制项目任务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教师应以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尽量做到通过该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或熟悉本剂型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关键岗位、常用原辅料、质量控制点、生产区域洁净要求及其他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其它有关的基础知识。

2 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轮廓清晰,工作成果有一定应用价值,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可安排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克服在项目工作中的现场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过程知识。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内容;明确学习者复习、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课时、内容等。按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分组安排以6~8 人一组为宜。每组成员可以好、中、差生混合,这样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亦可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2 合理分工,结果整合小组间要体现大体平衡,但在小组内可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2.3 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合作学习既追求团队总分,也不放弃个人得分;既发挥了优势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内必须人人努力,而且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才能取得团体总分上的好成绩。

2.4 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亦可分担不同任务角色,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要对学生的意见立即做出评论,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应保持旁观、克制的态度和咨询师的角色,尽量少提供直接答案,而只提供信息来源。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

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的良好职业道德,操作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互帮互助、团队合作的精神风貌;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5 项目任务书编制案例

5.1 教学项目板蓝根颗粒的制造。

5.1.1 项目任务制造1 000 包(规格:含糖5 g/包)符合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专或高职)

学习时间:查阅资料,18 课时,生产制造48 课时

5.1.2 学习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绘制颗粒剂的生产流程、写出质量控制点、知道颗粒剂质量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熟练进行各岗位操作、设备操作、工艺计算、检测仪器使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物料、状态、卫生控制等;能防止与排除常见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适应车间班组的工作、组织环境;能对产品的半成品和成品做出初步的质量评价;在工作中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以质量为本,操作上严谨细致,并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1.3 工作任务按GMP人员净化要求,进入相应洁净级别的岗位操作间;用提取浓缩设备制备板蓝根清膏;用粉碎机、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需要粉碎的物料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细度符合工艺规定的粉末;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物料,按工艺规程及配料称量SOP熟练完成物料地称、量、取,使用高效湿法制粒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物料与清膏或润湿剂混合制备湿颗粒,湿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热风循环烘箱,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湿颗粒进行干燥,得到干颗粒,干颗粒必需符合质量要求;使用整粒机、原盘分筛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的干颗粒进行整粒分级,并与其它物料混匀,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内包材,使用颗粒包装机,按工艺要求和SOP熟练将合格颗粒进行分装,分装出符合半成品质量要求的板蓝根颗粒;根据批生产指令正确领取合格的外包材,按操作规程熟练进行手工外包装,随时自查、互查外包质量。

转贴于

6 教学实施案例

6.1 板蓝根清膏的制备( 18课时)

6.1.1 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板蓝根清膏及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煎煮法、酒精沉淀法、减压蒸馏法及相关设备操作。

6.1.2 教师演示内容板蓝根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6.1.3 学习方式小组式,6~10 人一组, 好、中、差生混编式。

6.1.4 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本次为何要选用煎煮法,其它还有那些提取方法? 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1.5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2 蔗糖粉的制备(6 课时)

6.2.1 学生复习内容辅料、糖粉的质量要求,锤式粉碎机的操作。

6.2.2 教师讲授内容出粉率及物料消耗定额。

6.2.3 学习方式小组式,6~10 人一组, 好、中、差混生编式。

6.2.4 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医药生产中常用的粉碎设备有哪些?本次为何要选用锤式粉碎机?讨论并制定蔗糖出粉率。

6.2.5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3 板蓝根颗粒的制备(12 课时)

6.3.1 学生复习内容板蓝根颗粒的质量要求,湿法制粒,湿颗粒干颗粒经验判断法,颗粒机、干燥箱及筛分机的操作。

6.3.2 教师演示内容湿颗粒、干颗粒质量的经验判断方法。

6.3.3 学习方式小组式,6~10 人一组, 好、中、差混生编式。

6.3.4 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质量控制点有哪些?

6.3.5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后,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中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6.4 板蓝根颗粒的分装(12 课时)

6.4.1 学生复习内容颗粒内包材的质量要求,颗粒分装机的操作。药品内包、中包、外包材相关知识。

6.4.2 教师讲授内容包材特点及其与药品质量的关系。

6.4.3 学习方式小组式,6~10 人一组,好、中、差混生编式。

6.4.4 小组讨论或操作要求学生应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问题讨论:本次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如何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各设备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颗粒剂的工艺流程如何绘制?本次产品的出率如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