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教媒体论文

电教媒体论文

时间:2022-04-05 08:46:28

电教媒体论文

第1篇

思品课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在教学中也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成人化、抽象化,使思品课疲软,从而影响思品课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优化思品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也刻不容缓。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富于浓厚兴趣,这些生理及心理特点更要求我们在思品课堂上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感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行。思品课上,引入电教媒体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连贯性和渗透性。

一、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动之以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第师”,孩子们乐学了,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用投影片、录音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矗九年义务教材第四册《要注意交通安全》一课的教学,新授前先放一段录像片:十字路口,交通繁华之处,车水马龙,交通民警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指挥疏通来往的行人与车辆,提高通行效率,确保交通安全,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然后再放一段儿童交通事故录像片,让学生象小交警一样分析交通事故,谁违反了交通规则?后果怎样?从而使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便水到渠成,效果极佳。

第四册《谦让》一文,我采用放“孔融让梨”动画片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孔融自小懂得谦让,受到大家的夸奖,这一收获是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时自然得到的,为下文分析孔融为什么让梨?理解谦让是一种美德奠定了很好的基矗八册《英勇的共产党》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提问,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用红粉笔粗体字写上“共产党”三个醒目的字,然后播放电影剪辑《烈火中永生》江竹筠、许云峰等身受敌人的种种酷刑,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片断,老师做如下旁白:像他们这样一身正气、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就牺牲了三十二万多人,他们伟大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永存。此时,学生个个泪光莹莹,热爱共产党崇敬英雄之情便油然而生。然后问: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共产党员?顺势把课题补充完整。如此学生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

二、引用电教媒体,学文悟道,晓之以理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思品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

1.用投影灯片缩短时空距离

七册《坚持民族气节》?中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用投影片可缩短时空距离,深入浅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设计一框灯片,汉武帝派出苏武出使匈奴,亲手交他一根“使节”,使学生认识到苏武此行任重道远。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一框抽拉活动片,内容是苏武被单于用种种手段逼迫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再抽拉单于一怒之下命人把苏武抛进地窖,用饥饿和寒冷折磨他。画中苏武形销骨立,连眉毛上都结了冰,奄奄一息,但他还是没屈服,这就是民族气节。而后抽拉苏武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苏武如何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时,映出第三框灯片:十九年后,须发皆白的苏武回朝,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欢迎这位光荣的使者。苏武之所以受到万民敬仰是因为他坚持了民族气节,这种爱国精神,我们后人应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

2.用投影片化抽象为形象

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脑子里没有映象,当然进行的一系列明理的思维活动也很难活跃,因此,有必要借助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七册《珍惜时间》一课教学重点是“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怎样珍惜时间?”

而“时间”这个概念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理解这个概念成为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利用投影打出字幕,朗诵录音同步进行,学生兴趣盎然,“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人重视,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

学生一番争论之后,得出谜底:“时间”。抓住这个时机,演示一框抽拉投影片: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工人能生产8.26吨钢;一台采摘机可摘西红柿69公斤;彩电生产线可组装一台半彩色电视机……这样使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时间的理解。

三、运用电教手段作结,提高学生道德辨析能力,强化主题,导之以行

人们的认识规律是感性理性实践,这样才能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运用电教媒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册《先人后己》一课学完后,把课后第二题制成有图的投影片,附加字幕,讨论该怎么办?一框为春游回来,大家都累了,车上座位少,应当克服困难,把座位让给别人。另一框为“六一”儿童节影展,班里发票时好票不多,主动要一些不太好的票。此项道德识别练习做完,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指导学生树立先人后己的正确思想,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第2篇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 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市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

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 ,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这正是他们忽略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的原因。以往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尝试着制作了一组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并且用之开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且应广泛推广运用。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什么呢?

一、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的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同学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现在的学生喜欢把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且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精彩动作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趁机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在多次的教学尝试中,我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优点,解决了教学中疑难问题,也是我更加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今教育软件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课堂教学,有的紧紧只是侧重于单个学生人机对话,交互性差,缺少跳跃、扩容、共享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加强有关课件制作方面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 ,尝试制作出符合自己教学特点,实用并令自己满意的课件来,而教师在自制多媒体课件过程的同时,也促使着自身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当然,多媒体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它作为奇妙的教学工具,为师“教”生“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教学是辅,而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创新才是主要的,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

第3篇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通过FFT课件,Flas、仿真等软件的应用,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变化成可观的形式教学,在教学时展示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属于声像、图文结合的技术软件,充分运用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教学内容。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件的完善,在呆板的教学内容中穿插有趣的知识结构,把抽象的知识宏观有趣的展示出来,这样在活跃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一)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内容,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生很难凭借想象力去理解个中意义。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则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方面对课件内容形象化,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得物理的本质可以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对规律和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到电子电工课程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效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视觉功能来形象展示各种电路图的不同结构以及元件的表达。例如,当讲解到电路这一章节时,由于电路中元器件非线性特征相对较多,抽象的描述讲解会有一定的困难,静态的东西学生也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中的动态图形的形象展示功能,就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到非线性特点。这种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的充分刺激学生感官的功能特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于电子电工课程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现、细化实验的具体过程。对于电子电工教学来说,怎样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抽象、深奥的课程知识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信息,教师会通过进行一些实验去讲解。但是由于一些实验的过程速度太快,抓不住瞬间现象,也有一部分自身危险系数大,不适合进行现场实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交流电这一章节时,按照传统的方法,老师会通过运用模型进行演示,但是模型却很难让学生观察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电流。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电流的过程、流动的大小以及流动的方向等一一直观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思维上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打破时空上的种种限制,通过调动听觉视觉等因素将实验过程以最具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了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四)增加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相对传统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到实验室进行试验,每次实验时间都长短不一的情况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实验时间,教师还可以随时对细微的步骤进行演示,对学生的疑问立刻给出解答思路,这样不仅省了上课的时间,完成每节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检索和链接功能,针对课程内容,给学生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容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学到电子线路这一课时的触发器原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相关的电路图等,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原理,大大节省了书写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的目标。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优化电子电工技术教育课程一种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推广和倡导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并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促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侯锐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4篇

    当前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电脑,便  认为教学方法现代化了,就是多媒体教学。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谈到多媒体教学,首先应该知道何谓多媒体。“多媒体”即文字、图象、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如教师的版书属于文字媒体、教师的语言属于声音媒体、幻灯片为图象媒体、录相片为视频媒体等等。多媒体电脑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所有的媒体均能在电脑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这一点来看,电视媒体与之最为接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不必象以前那样,上一堂电教课要在录像机、VCD、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上进行频繁的切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媒体的单一化

    在多媒体的实际教学当中,人们仅仅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的一小部分功能,即单一媒体。当前最常见的是将文字和一些相关的静态图片输入电脑,然后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幻灯片,它只能够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电脑在教学中的价值,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例如,在演示圆的相交、相切、相连现象时,我们可以用两个铁圈的交合、分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不必去浪费精力借助电脑来反映。

    三、板书的必要性

    既然多媒体电脑有幼灯片的功能,是不是能够用电脑完全代替教师的版书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虽然电脑能够实现板书,但由于电脑所显示的信息随着下一个信息的出现而消失,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做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许多却没有什么印象。所以,笔者认为板书还是有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四、缺乏相关课件

    目前,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校长和教师们都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许多学校纷纷购置多媒体设备,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但多媒体课件却很贫乏。市面上的软件,大多是供学生自学,没有供教师运用于整个一堂课的课件,自学软件与教师上课的软件又不一样。由于看不到样品,许多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高级幻灯+简单动感的课件。此种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会让不太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人产生误解。

    现在许多课件在演示、介绍时往往受到好评,但使用者却很少。这是因为教师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式无法配套,内容编排也不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需求。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自制课件为了简化教师的操作,将信息的切换定义为按一下鼠标或键盘,将课件做成直线型。这样既没有了交互性,更使其他教师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课件,造成课件的重要开发。另外此类课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我国目前电脑的人均占有量还很低,一所学校最多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自主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环境还不具备,当前学校也只能制作一些教师授课用的课件。

    五、课件制作问题较多

    谈到课件的制作就不能不提到脚本。软件脚本是一个软件的精髓所在。一个好的软件脚本就象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件的价值。如果脚本质量不高,再好表演也会黯然失色。而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怎样写好脚本仍然捉摸不透。现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是授课的不会制作,制作的不会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只能相互协作,但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在双方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直接影响着课件的制作时间与质量。

    教师对课件脚本不太清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多媒体课件有何种功能,有何种限制。许多教师把课件制作当成制作一部电视片,即所有的都为动态,如同动画片。

    所以目前急需对教师进行多媒体电脑相关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对多媒体软件的制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制作者与授课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授课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将自己最好的构想完美地表现出来。

    由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涉及到的相关软件较多,让所有授课教师都进行全面的培训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从授课教师的队伍中挑选一些具有一定电脑基础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而这些先培训的教师又能够带动另外一些教师学习。专职的课件制作人员可以辅助教师制作一些制作难度较大的内容,获得更多的时间钻研新的制作技术,做出精品课件。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第5篇

一、电教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运用现代化电教媒体,通过动态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能迅速对感知到的事物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如教学“聪”字,课件先出示耳朵、眼睛、嘴巴、心脏,再依次将耳朵演变成“耳”字,眼睛演变成“ˋˊ”,嘴巴演变成“口”字,心脏演变成“心”字,转眼一个“聪”字就出现了;再如教学“森”字,先由课件分别从上、左、右顺次出现长得枝繁叶茂的树木,一起涌向中间,然后闪烁成一个“森”字。精彩的画面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字形,掌握了字义。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认识字形往往只注意了大体轮廓,写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是画蛇添足,有的是部件脱落,有的是部件更换。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字形教学,针对字形容易错的部位,用醒目的颜色,通过比较,特别是将关键笔画用闪烁的方式来提醒学生注意,从而加深印象。如教学“喝”和“渴”,首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两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比较的同时,课件用醒目的颜色出示差别,同时出示顺口溜:喝水要用口,口渴要喝水。再如教学衣字旁的生字时,可将衣字旁的两点用醒目的颜色并闪烁呈现,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印象,牢记衣字旁有两点。

在进行生字的书写教学时,可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演示笔顺,可在屏幕上先出示浅色的字,然后用黑色按笔顺进行书写演示,让学生对字的书写记忆犹新。

二、电教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课堂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相互配合,教学效果就能提高。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重点理解“练功”、“苦头”、“滚”、“扑”、“撕”、“咬”、“生活的本领”等词语。如果仅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媒体,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程度是不够的,所以,教学时通过精心剪辑放映一段狮子捕捉猎物,撕咬,吞食的录像片段。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的右脑,重形象思维的作用,学生清晰地看到“滚”、“扑”、“撕”、“咬”的动态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通过电教媒体设置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对诗的内容弄清后,要求学生再潜心细品古诗,打开电脑,播放准备好的曲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想象那一幅清丽的画面,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教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曲子,诱导学生尽快入境,通过想象,体验到诗的意境之美。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再如《丰碑》一课悲壮感人,但距学生实际较远。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时,如果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多媒体出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寒风呼啸的声音,然后用电脑出示放大的被冻僵的老战士的画面,再加上语言的渲染,学生的听知注意力发挥了作用,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录音、电脑光盘)朗读教材。因为媒体朗读是语文朗读专家们认真揣摩、精心制作的语音作品,恰到好处的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文章蕴含的感彩,能帮助学生把握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停顿、快慢,调节和控制语调。电教媒体进行朗读还具有可暂停、可重复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强化朗读训练,效果很好。

三、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电教媒体既可以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又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的差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6篇

1合理采用动画效果,化繁为简提升教学质量

与普通教学相比,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动画效果,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学内容的展现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动态性、针对性等特点,能够图文声并茂展现讲授内容,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其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帮助他们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多媒体动画方式,能够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根据学生需要重复或者难以理解部分内容,强化记忆。动画效果的教学内容,更为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传递了大量信息,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中有较多的图表、接线图以及倒闸操作等,这部分知识,如果教师采用语言讲授、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的有效时间减少,信息含量低,课程枯燥,也会导致学生精力难以持续集中,学习收效甚微。而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做成动画效果,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主接线的倒闸操作部分就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本文以外桥接线方式的1T变压器由运行转检修方式为例,动画截屏如图2所示。当教师讲解部分知识,先选中动画中需要演示内容“1T运行转检修”,然后就每一步操作提问,再点击“NEXT”演示该步骤的正确操作。由于讲授倒闸操作采用了动画演示方式,课堂的交互性增强,减轻了繁重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就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反复演示,以强化学生记忆,操作极其简单。此外,当学生在复习该部分知识时,也可由学生先回忆基本操作步骤,然后逐步放映动画对照,检查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学生普遍反映动画效果教学,更容易地掌握该部分知识,这也有利于他们后续进一步学习倒闸操作的工作票制度、基本操作步骤、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知识,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发电厂、变电站运行、检修等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展示实物图片及设备工作视频,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在校学生一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发电厂、变电站的很多设备,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即便本门课程开设前,安排学生先进行参观实训,大部分学生也是“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所以,当课堂上在讲解相关设备时,仍然没有对设备基本印象。另一方面,正常运行的设备,一般不允许进行操作,学生在参观过程中难以了解其基本动作原理,况且部分设备的动作机构封闭在内部,参观实训大部分时候没有认识内部结构和动作原理的机会。因此,像绝缘子、断路器工作机构、隔离开关动作原理等部分内容教学,传统教学方式效果较差。为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绝缘子的各种类型及其使用,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收集、现场拍摄照片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各种绝缘子实物照片,如图3所示。授课时,将各种类型绝缘子进行对比,并结合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讲解,学生学习时,分类对比记忆,更加容易理解教科书上内容,记忆也更加深刻。断路器及隔离开关工作机构,机械连接多,动作较为复杂,由于没有见过动作机构,也不明白相关操作原理,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描述基本是一头雾水。如在教学中辅之以视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效果就能好很多。这里以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为例,视频演示了弹簧机构蓄能、关合、断开三部分内容,视频截图如图4所示。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按下相应按钮后,机构的动作情况,与单纯的讲述方式相比,学生注意力明显更集中,同时视频教学的方式在空间、时间上多角度地展示,使课程内容更加详实、更加易懂。

3三维动画变电仿真系统模拟现场工作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变电站巡视、设备操作、异常处理等部分知识,一般采用参观实习、播放视频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缺点,变电站参观实习一般既不能现场操作,也不能预设故障或者事故进行故障处理,而参观实习中,由于面对的均是高压系统,环境具有一定危险性,对于带队教师,这种教学方式难以集中精力讲解相关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动画变电站仿真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难题,它可以实时地模拟了变电站的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故障现象,参数状态变化;并且还可以模拟变电站的各种气候环境,如风、霜、雨、雪、雷电天气等。三维动画仿真可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犹如在一个真实的变电站工作一样,可以完成真实变电站里面的各种工作,如电气设备的操作、巡视、检修、安全工器具的使用、故障处理以及设备异常处理,避免了在变电站参观实训时不能现场操作等难题。三维动画变电站仿真画面如图5所示,其操作与真实变电站完全一致,操作可重复演练,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故障设定,使学生通过操作仿真系统,多角度、全方位学习相关知识。三维动画变电站仿真系统可提供变电站运行值班、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等生产性实训,完善本门课程教学,并且通过实训可以提高学生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现场运行和维护能力,并为学生后续完成相应工种职业鉴定奠定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中适当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丰富课堂内容,生动展现相关知识要点,学生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充满热情,也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缺点,多媒体的采用能够更容易讲清楚本门课程的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另一方面,过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一堂课信息量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上课变成看一部没有主题的电影,课后遗忘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要适度。

作者:袁辉建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第7篇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的原因,有三个不利因素影响体育教学。

一、教师的喜好和特长影响教材的选择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

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个失败的示范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此每个体育教师在具体安排教材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善长的内容安排的较多。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教师的年龄影响教材的选择

人们常说:"体育不养老",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能力一定会下降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的后果也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目前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提高,有许多中青年体育教师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是大腹便便,行动上有一定的障碍,这样,实际上也妨碍国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造成教材选择上的单一化、简单化。以上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克服的。

三、动作技术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

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教师放慢速度又影响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虽然众多体育人士都在努力探索改革途径,但由于系教师的原因,效果甚差,随着课堂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多媒体的出现,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过程,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在教学一套完整的单杠联合动作时,可以说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多体育教师已很难自如地完成动作,这样一来,教师就害怕上这方面内容的教材。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那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课件的制作上,我们可以先采用从体操大赛中截取下来的一段单杠动作让学生欣赏,感受来自体操的美,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信心。接着运用动画效果,把本套单杠的联合动作演示一遍,并穿插上重点、难点。最后,我们把组内素质好,有一定特长的教师的整套动作拍下来,做进课件,然后演示给学生看,并运用暂停,慢放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记忆。这样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弥补了教师的自身缺点或条件的限制,从而为教学的全面打下了扎实基础。

第8篇

教学手段的优劣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替代板书教学成为课程教学的主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旨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及优化策略等方面。周媛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和兰州交通大学4所学校为例,从多媒体课件质量、教室硬件、教师水平、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以分析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魏文忠等人对多媒体教学的学校普及情况、学生适应程度与评价等进行了调查,设计了包括22个项目的测量量表,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归纳为教学节奏、教学效率、教学课件、教学设施、教学技术等5大类;王娟则认为师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知不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多媒体教学技巧和方式单一、共享资源匮乏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张芝花建立了一个包括科学性、技术性、教学性、学习性、艺术性及教学活动组织性等6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设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以英语多媒体教学效果为例开展了综合评价;王淑芬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分析,认为有利于提高财经管理类多媒体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教师授课时间和课堂互动次数的最佳组合;薄红英从政策体系、培训体系、多媒体资源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了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于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关于具体课程教学效果的计量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笔者拟以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对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非参数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探讨不同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性,旨在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是在无法或无需获悉两独立样本总体分布形式的条件下,通过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技巧等建立统计量,挖掘数据样本背后隐藏的信息,从而比较样本分布位置和形状等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种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Mann-Whitney U检验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二、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关系实证分析

为分析板书和多媒体两种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分别选取安徽科技贸易学校2012―2013学年和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2012级、2013级两个独立样本,以上两个样本时间上跨度较小,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由同一名专业教师授课。考虑到研究的需要,剔除同一学期电子商务概论、语文、数学、计算机基础期末综合成绩不全以及调查问卷未收回或无效的学生,共得到2012级、2013级两个样本容量分别为31和45的样本。学校期末综合成绩是由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和出勤四个部分加权得到的综合成绩,为更准确地分析多媒体和板书这两种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笔者选取了综合成绩中的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

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2013年起采用多媒体教学,而此前采用板书教学。为了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手段的优劣,需要分析2012级、2013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两个独立样本数据分布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将两个独立样本数据混合,按照升序进行排列,并得到每一个数据相应的秩,分别求出两个独立样本数据的平均秩次及秩和,如表1所示。

从表1来看,在2012级、2013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中分别抽取31个和45个样本,两独立样本的秩和分别为1 036.00和1 890.00,平均秩分别为33.42和42.00。从平均秩次可粗略地看出,2012级、2013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的秩和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检验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两个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取2012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的秩综合为W统计量,Mann-Whitney U统计量及Z值540.00和-1.666,双尾(2-tailed)近似概率值为0.096,小于显著性水平0.10。因此,2012级、2013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Kolmogorov-Smirnov检验也表明,2012级、2013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的累积概率最大绝对差、■D观测值分别为0.312、1.336,概率p值为0.056,小于显著性水平0.10。因此,拒绝零假设,即2012级、2013级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以下模型来分析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y=α+β1x1+β2x2(5)

其中,y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x1为教学手段学生满意度,通过建立包括信息量、生动性、互动性、启发性等4个二级指标11个问项的测量量表,并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在学生无意识的条件下进行调查并得出;x2为学生基础、学风、班风等综合变量,用语文、数学、计算机基础期末综合成绩表示,如表3所示,α、β1、β2为待定归系数。

为剔除2012级和2013级学生基础、学风、班风等方面的影响,避免出现变量间的虚假相关性,将x2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

表4为剔除了学生基础、学风、班风等方面的影响之后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的偏相关系数方阵,其中相关系数为0.774,自由度为73,显著性概率p值为0.000,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

三、结论及建议

教学手段、学生基础、学风、班风等因素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分析教学手段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等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分析了安徽科技贸易学校2012级板书教学和2013级多媒体教学这两种不同教学手段下课程教学效果分布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学生基础、学风、班风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效果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比板书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好。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培训。许多电子商务教师入职前未接受过专业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较为狭隘。作为一种新型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集文字、色彩、图形、音像等于一体。要利用好多媒体,就需要强化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知,教师要明确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手段的接受程度及差异,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Authorware、Power point、Flash、3DMAX、Premiere等软件,进行文本编辑、动画制作和图像处理,科学地管理多媒体硬件教学设施,并探索性地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过程中将不同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需要充足的软件、数据、图表、图片、动画、影像、网页、课件等资源,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共享,是提高课件质量、降低制作成本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师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困难展开讨论,积极协作,寻求解决方案。学校要鼓励教师借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件建设平台,形成由电子商务教师和电化教育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团队,设计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符合教学目标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在全校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并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此外,要增加对多媒体馆藏建设和多媒体资源库的投入。

第9篇

【关键词】传媒融合 应用型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人才培养范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3-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在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即科学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范式的取得是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根据库恩的理论,范式必须体现在某种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身上,教育便是依据一定的范式训练学生,使之获得关于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成为该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事实上,人才培养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范式的传授进行。然而,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如果只是范式传递的话,那么大学教育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值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20世纪末以来,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陆续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传媒业和各地宣传部门及民营文化传播公司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然而,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媒体形态的大量涌现,广播电视编导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无疑,当下传媒融合进程的持续与加剧,很多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从而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鉴于此,高校应当注重从人才培养范式而不仅仅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加强对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质量方法与途径的探索,进而让师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又能做到不盲目崇拜所学的范式。

一、传媒融合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媒融合是在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核心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一些传统边界的打破,使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媒在技术、内容方面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传媒技术的一体化,保证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传媒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传播效益的最佳化。当前,传媒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传媒对广电编导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与广电传媒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学生学风浮躁,技术至上主义思想较严重。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大多文化功底稍差,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有创造力、重视实践,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静下心来学习钻研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鼓励和强调学生多创作影视作品,这主要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持,如摄像机、导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对机器的好奇以及对技术的崇拜使得学生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技术或者机器等同起来,认为这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就是对各种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和软件操作技巧的学习,从而忽视对于其他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双师型”师资缺乏。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按照教学规律必须有充分的教学师资、教学设施和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广播电视应用人才。然而,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置。重庆文理学院虽然2011年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也和许多应用型高校一样,师资主要是由先前讲授文学、新闻学或艺术学等转型过来的,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还比较少。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一般学历和职称偏低,传媒界的精英由于待遇、时间、教学经验等具体的现实问题,很少也很难全身心地走进高校课堂或实验室从事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高学历人才和实践性师资的双重欠缺,使得应用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往往差强人意。

(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的广电编导专业基本沿袭了“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学过程的生硬和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思考和钻研的动力较为缺乏。因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可能真正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了。

(四)指导思想固化,“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尚未确立。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全面,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基本都是能在广电系统、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从事广电编导、策划、制作和摄影、摄像、撰稿、编剧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提法虽然可以表明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但是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会产生全是重点而又无重点可言的问题,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单一技能的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和传统媒体迅速向数字媒体转型和融合的现实图景,对于人才定位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传媒融合语境下构建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质量的培养范式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融合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些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因袭式”到“创新型”的范式转换,但是遇到了传统教育活动中若干环节诸如观念、环境、手段等,尤其是观念的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范式研究,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有力的支持。

(一)注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使学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学会用业已建立起来的科学语言和规则说话,又能够做到不盲目崇拜范式。在专业教学中,教科书是绝对权威,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因此,专业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方面给学生传授本学科著名高校、著名学者所编撰教材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本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关注新闻传播、媒体经营、新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注重知识的选择性和实用性,以开阔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科书既要做到“解惑”,也要“传疑”,要多设置一些探讨性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和经典案例,把传媒融合理论与广电编导专业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学科创新性理论,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媒体思维能力。

(二)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技能得到提高的实战演练过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经途径。在实验设备方面,应用型院校必须花费足够的资金引进高端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建成集数字音频录制、数字音频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数字影视等多功能一体的传媒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重庆文理学院传媒实验室近几年来通过中地共建项目、校长专项资金等渠道,陆续争取到数百万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已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此外,要创新实验和实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就业市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开放式的特色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升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须顺应传媒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网络普及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鉴于此,应用型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以及其对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内容,尽量与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接轨,让学生尽可能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针对传媒融合加剧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节目创意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传媒融合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更多地为手机新媒体或网络媒体进行视频内容的编导,为网站制作网页、运用音频和视频制作交互式超文本的新媒体内容。这些课程和相关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四)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励机制。各高校每年都要面对激烈的招生竞争和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充分向社会展示本院系广电编导专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彰显专业办学实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师生的创作热情,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高校或知名媒体举办的影像比赛。师生创作获奖次数越多,获奖频率越高,对本专业师生自信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美誉度的打造,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各高校相关院系必须探讨如何建立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烈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们的参赛积极性,进而打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因为激励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需要。在师生创作的影像作品获奖之后,学校或相关院系应在创作经费、差旅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给予主创师生以一定的经费进行必要的奖励。

由于制定了比较健全的激励机制,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广电编导专业师生的创作激情大大提高,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截至2015年5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成立数个由教师牵头成立的专业传媒类工作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已先后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作品大赛、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影像大赛中获得殊荣。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在的文化与传媒学院还组织了“海棠里杯”新媒体创作大赛等校内外的传媒影像比赛,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校内外都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主力军,但是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也跟其他非本专业学生一样,对于新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后,传统广电媒体的巨大变革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编导理念、编导方法、编导策划、编导技巧等方面的变化缺乏认知。这既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各应用型高校必须顺应传媒融合的大潮,及时转变办学观念和思路,不断加强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真正培养出适合传媒融合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一刚.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王贤婷.媒介融合下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2)

[3]李先知.探寻“台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新媒体发展之路[J].中国记者,2013(6)

[4]李帅帅.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J].青年文学家,2013(24)

[5]王龙.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6]岳璐袁方琴.媒介融合时代广电编导人才的培养路径[J].新闻前哨,2014(2)

[7]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3年度院校研究项目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探索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多媒体技术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发掘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能,使语文教学从教授传统转变为全方位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创造潜意识的开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感谢高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1)配合新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观看、欣赏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悟文艺文学作品。教材中的许多小说、戏剧大多为经典名篇,现在都拍成了电影。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所需的片断,在声像室组织学生观看、欣赏,回到课堂上,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去体会人物情感、揣摩人物性格。如此教学,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去表现自己。展开课堂讨论学生也是见仁见智,热火朝天的。比如在教学著名文学作品时,采用此法收到了“赏而不教,启而不灌”的教学效果。教材中节选的中国古典小说和世界名篇,因小说篇幅较长,学生不愿认真仔细阅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欣赏由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写出影评或观后感,最后在全班相互交流。或先组织学生先解读文学文本,然后去欣赏电影电视加以深化。对教材中的一些文章通过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每学期安排学生在电教室观看专题电视片,如“艺术人生”、“电视散文”、 “岁月如歌”、“国际大专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等。通过电视媒体,学生边欣赏边学习,从精品节目中吸收知识营养。“电视散文”、“国际大专辩论赛”、以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配乐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情并举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唐之韵(宋之韵)”“诗歌朗诵会”,在古诗词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感;“艺术人生”、“岁月如歌”、等栏目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铸炼了他们的人格。经常组织学生观看这类专题电视节目,成绩好的学生能把优美的语言材料积累下来,甚至在日记周记中坚持写观后感。利用多媒体来教学,不仅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思想素质。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日益整合,我们还可以适时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视媒体进行教学,把知识内容与图、声、动画有机融为一体,将要表现的信息直接、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构筑起清晰合理的认知结构。由于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或深邃、或枯燥,要准确理解十分困难。有时教师提问,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反复讲解,学生也很难彻底领悟。当教材中的重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掌握而又难以掌握时,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散文《风景谈》时就可以利用CIA课件选择“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北国晨号”四幅风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配以适当的音乐,诉诸学生视听感官,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来描摹情境,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准确地表述出主要内容。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手段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盲目地认为优质课少不了多媒体,用多媒体才能体现出老师的现代性。这势必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在此提出几点不恰当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可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课堂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学生的创新活动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追求一种“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想象力是学生应具有创新能力的思维品质,是创新的翅膀。因此,采用电教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借助电视电化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它不能替代常规的课堂教学。

其次、教师对电化教学的内容要严格筛选,把好质量关。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也要备好课。

再次、教师要对电化教学的课堂纪律作宏观的调控,不能搞放羊式的教学。学生走出教室后,自控力较差,在声像室看电视时就好像在电影院一样,学生或睡觉、或讲话、或吃东西、或干其它的事,教师要对这些不良行为加以纠正。为保证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上欣赏课前要把所看的内容对学生作适当的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心中有数,观看才有的放矢。课堂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不能把学生交给电教员来管理,自己去干别的事甚至不到场。同时教师要和电教管理员协调好,共同维护电教室里的纪律、卫生、公物等。

最后,教师要对本次电视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作总结归纳。学生在观看影视时,教师不是教学主体,至于这节课效果如何,教师在回到教室后,还要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教材配套的内容还要继续研讨,对其它内容作适当的点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总结不足,提出希望,力求以后教学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是一节完整而成功的电化教学课。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之后,也对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怎样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教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初中教学,这还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作更多地学习和尝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笔者也投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许多甜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对于合理利用电教媒体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莫过于要将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切莫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把语文多媒体教学搞成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教学它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从传者到受者之间含带信息的物质工具,它的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媒体的恰当选择,使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

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三点:

一、 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表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对放映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二、 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非常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使学生变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上述的组合方法就不适用了。我尝试将制作电脑教学软件当中的资料展示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还可将课外精短的议论文移入课堂,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大大得益于恰当的电教媒体,文言文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少慢差费”的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无所不用板书,学生还觉得乏味。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三、 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媒体只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时,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教学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要与学习者的状态相适应。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初次接触电教媒体时非常好奇,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到习以为常之后注意力其中的程度便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革新,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学生以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春》时,我要求全班每人上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将自己对《春》的艺术短评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批改电邮之后分别发送回学生的电子邮箱,第二天语文课在电脑室上、学生在网上阅读到教师发给自己的邮件,非常高兴,学习兴趣大增。此举有效地调低了学习者的状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第12篇

历史是了解现实的出发点,20世纪30代,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较为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南非除外)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则仍处于萌芽状态或尚未开始。[1]英国、 加拿大、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瑞典等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到高级阶段。在这些国家中,媒介素养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并在国家或地方的正规教育体系中取得稳固地位。其中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堪称世界典范;美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被喻为“黑马”;因此本文将这四国纳入研究对象的范围。作为我国近邻的日本,其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虽然不如上述四国发达,却也具有特色;还有我国的台湾与香港,虽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不长,仍然有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

英国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首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报业与电影的发展是媒介素养源起的主要原因。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20、30年代,是英国报业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报业集团急速增长,报纸销量大幅上扬,广告业发展迅速。随着购买力的增长,广告业把关注力投入到以数量取胜的劳动工人阶级,尤其是通俗报纸的“媚俗化”倾向严重,报业大亨对报刊的控制影响到当时报刊的整个价值观。[2]1930至1960年间的英国,电影成为主流媒体,电影中所呈现的影像,形成了大众文化,相对于英国传统的文化,这些大众文化显得粗俗,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伪文化,损害了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于是当时报纸与电影被视为传统精英文化的终结者,为了捍卫传统文化,抵制大众文化的侵袭,许多学者主张通过培养公众对大众文化的辨识和抵制能力来保证英国文学的文化高级性,媒介素养教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目的就像是帮助学生打预防针,抵制媒体中传统价值观或道德标准被扭曲的大众文化。

这种批判性的思想自然有其自身的渊源。复旦学者黄旦认为:英国传播理论对于媒介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应该是如何总是有一个不安的考量,而这种思维方式和英国人经验主义的怀疑论的思想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晚期到30年代的英国流行的凯恩斯主义,其最典型的信念就是,公共事务应该而且能够由那些聪明能干且大公无私的政府精英管理。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事务之中,他们的自信急剧膨胀。这种自信同样也体现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之上,所以他们相信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不良性质一旦被告知与揭露,学生们就能自觉地唾弃与鄙视。

美国

作为世界上传媒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却远落后于英国、澳大利亚甚至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起步。我们知道,培养理论的提出也是在这个时间,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美国的电视媒介发挥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50年代末,电视进入了86%的美国家庭,60年代,彩色电视迅速普及,电视占据了传播媒介的中心舞台。当时,美国民众普遍将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校园暴力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及现象的重要原因归咎于电视媒体的不良教化。与英国为了拯救传统高雅文化不同,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诉求在于如何解救青少年于电视媒介性与暴力的染缸。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缘于“内忧”。

加拿大

加拿大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源于“外患”。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可追溯至 20 世纪 60 年代,并在随后的20年间得到巨大发展,因为加拿大非常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原因有三[3]:其一,抵制美国流行文化的渗入。美国与加拿大有着近千公里的国境线,加拿大的受众收看的电视节目60%是由美国制作,美国电视节目中暴力场面、性画面充斥着加拿大的电视荧屏,美国文化不断地侵蚀加拿大本土文化。其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运动。在上世纪60年代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兴起。1971 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多元文化主义为国家政策。为了使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以良性的态势持续发展,保护并维持各个族群及其文化间的微妙平衡,加拿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始终在为建构一个反主流论述的话语空间而共同努力。由于媒体在族群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群体归属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媒介素养项目纳入教育范畴,便成为了加拿大政府的当然对策。其三,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所以能得到国民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参与,从而得以在短短 20 多年间飞速发展,达到可与该领域“元老”英国比肩的水平,与其深层的社会背景下孕育出的国民意识是分不开的,在 20 世纪 80 年代,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趋于集中垄断,国家倡导的多元主义运动日渐势微,这一现象激发了民间力量的自发参与,并最终促成了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局面。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民族是在英国移民及其后代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种族血缘、文化传统、道德标准等方面,与英吉利民族一脉相承。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一直奉行“白澳政策”,拒绝非欧洲地区的移民,企图将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同化为单纯使用英语的不列颠文化民族。当时的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向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白澳政策”结束,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由此政府开始制定和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4]1971年,面向15岁学生的统考被废除,学校可以自己控制、管理课程和教学大纲以及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许多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了兴趣。1972年起,国家增加了对教育的政府基金投入,在分配资金时,学校媒介素养教育项目是被优先考虑的。随着官方对学校的资金的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进校园。许多学校建立了交互式卫星电视教育网。维多利亚州有2500多所中小学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据统计,澳大利亚全国有90%的学校使用交互式卫星电视教育网,75%的学校经常使用卫星电视教育网教学,40%的学校采用直播教学,85%的学校采用录像教学。此外,随着电脑成本下降,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以及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电脑辅助教学在全国广泛得到利用和推广。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澳大利亚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简言之,国家的教育改革促使校本课程迅速的发展和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催促了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发展。

日本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兴起的背景较为特别,简言之是大规模系统化的大众媒介和处于弱势的市民媒介。在明治维新时代,中央集权的全国性媒介就已经确立,这是当时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而地方性的、本土的以及和政府声音不一致的媒介则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没有受到来自海外开放文化的侵蚀,加上全国政治系统没有大的变动,日本人以被动的消费者身份平静地享受国内的大众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高度发达的产业技术力量,这为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发达的日本传媒也有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的不同之处――日本拥有的是高度集权的大众媒介系统,日本曾制订了若干和大众传媒有关的法规,政府对大众媒体的控制非常严格,其主旨就是控制新闻、出版等传媒活动,并对言论自由和传播自由横加干涉,所谓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日本的大众传媒从产生之初就处于政府强硬的管制之下。二战后,日本的媒介情境有所改善,但传媒环境已然定型,新的势力很难进入言论世界。上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开始有学校试行“屏幕教育”。[7]但屏幕教育本质上与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去甚远。20世纪90年代初,“Media Literacy媒介素养”理论引入日本。与此同时,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由媒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慢慢取得进展。需要提出的是,与西方国家不同,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偏重传播技能的教授,忽视批判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与日本媒介素养诞生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

香港

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酝酿,但真正的发展还是90年代末香港回归中国以后的事。背景之一:1997年以后的香港,传媒自我审查、政治新闻减少、言论空间收窄、不良资讯泛滥、传媒商品化风气盛行,影响到公共空间里资讯的自由流通及意见的理流。香港学者李月莲认为[8]:公共空间的破坏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政权移交中国后引发的传媒自我审查,还有新闻的非政治化;(二)“市场导向新闻”的流行造成的传媒环境劣质化。公共空间的破损引起社会对传媒的关注,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九十年代后期短短的几年间,香港已经有百多个机构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铺开了一张媒介素养教育网。学者李月莲认为这张网所以能够张开,主要动力有三方面:香港传媒环境的恶化;传播科技的进步;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思潮及经验的引进。需要说明的是,1997年及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经济打击很大,令报业广告收入严重收缩,减价战使各报业陷入恶性竞争――用煽情的手法去制造新闻、消费资讯充斥着新闻版面、大量刊登侵犯隐私的低级消息。这是香港市场导向新闻普及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背景之二:教育改革为香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注入了新动力。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发表了两份重要文件,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终身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除了对伦理,知识,社交技能,美学鉴赏等传统素质的强调,人们还希望香港的学校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具有自学、独立思考和探索新领域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学会作自由民主的社会中的合格公民。香港的教育学者普遍认为传媒教育的理念与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精神相契合,有助于培育知识型人口。教育官员亦鼓励老师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加入传媒教育。加之媒体技术在学校中的被广泛应用,在过去十年间,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显著的进步。

台湾

从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地区实施了36年的“报禁”解除,之后台湾媒体得以蓬勃发展。然而随着市场打开后媒体数量的大增,媒体开始过度重视追求利润,导致媒体经营陷入恶性竞争,媒体节目的品质持续低落。对于充满低级趣味、色情内容的报纸,广大民众怒斥为“暴纸”;对于煽动政治对立的电视,学界直呼“关掉电视救台湾”,生活在台湾畸形媒介环境及其恶质内容下的台湾民众,对于媒体大有深恶痛绝之感,他们认为媒体是社会的最大乱源,是媒体把台湾社会弄得乌烟瘴气。在这种背景下,台湾民众迫切需要发展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也因此,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自发展伊始便背负着媒体表现不符人民期待的包袱,这种对媒体极端不信任的态度使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充满保护主义的主导意识,使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批判划上等号,以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无法突显。检视台湾目前相关文献与资料,的确反映出从学术论述到社会实践的媒体教育大都落在以媒体教育来‘教育媒体’的困境中。

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的一个宏观社会背景不容忽视,即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所谓新社会运动,是指在二次大战后兴起和扩展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别于传统社会运动的、新形式的社会运动,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运动、反战和平运动、消费者运动、公共卫生运动、女性主义运动、同性恋运动等等。李月莲认为,比照“新社会运动”的特点,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几乎具备其所有特征:第一,它是议题主导型的社会运动,其议题跨越国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第二,参与运动的活跃分子主要不是直接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为了广大受众;第三,抱有社会改革的目标,希望发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作用;第四,提倡尊重自由、个人自主、反对社会不公等基本信念;第五,并非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制度层面,而是在民间社会针对价值变迁和生活方式变革而行动;第六,与传统的正规渠道动员与科层式组织不同,“新社会运动”的组织方式往往比较松散,大多属于非正式的民间机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者称媒介素养教育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家政策与社会思潮的转向是媒介素养研究诞生的基本条件,抵制媒体的负面影响是媒介素养教育诞生的主要原因,但要取得进展,国家的教育改革、媒体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是必要条件。

注释:

[1]邵瑞:《中国媒介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24页。

[2]《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载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

[3]车英、汤捷:《论加拿大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及其启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 年9月第5期。

[4]牛道生、陈尚真:《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教育――试探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体制形成的艰难历程》,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5期。

[5]牛道生:《21世纪初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发展前景探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6]于立平:《澳大利亚教育改革管窥》,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