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01 19:3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汉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规模都急剧上升。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过程中都面临东南亚语种、英语、汉语言文化的多语教学和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东盟国家语言政策和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兼顾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东南亚语、英语、专业方向、汉语及民族文化教育的多语教学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供借鉴。

1 东盟国家语言政策概况

东盟各国都是多民族国家,语言种类繁多且状况也较复杂。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一般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新加坡有4 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印尼、柬埔寨、泰国有3 种官方语言。越南、文莱、老挝有两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和华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政府从1966年开始全面实行强制性的双语政策,要求新加坡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英语和母语。而缅甸独立后,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就学习英语。此外,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睦邻关系,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合作与交流,而在这些国家中,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华语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较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四个国家把华语列为本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2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现状

广西和云南都有十余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以云南省高职院校为例,据2011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云南省37所高职院校中现有11所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其东南亚语种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专业方向型、双语型和选修型。11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数都立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采用“东南亚语种+专业方向”的形式,设定专业方向的大都为旅游、商务和法律等方向。其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由语言知识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组成,语言知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东南亚语种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包括经贸知识、旅游知识、经贸法律知识等,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语言应用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相关课程,如,在学生学习经贸知识的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商务谈判、报关知识等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识课程中开设英语的目的仍是通过全国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从人才模式上看,多半采用“2+1”(即国内2年,国外合作1年或半年)的模式。

3 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多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应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在秉承“语言+专业方向”的理念下,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东南亚语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外语(东南亚语种)培养为主,这既是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高职生未来就业领域所决定的,也是在就业市场避免与本科东南亚语种专业毕业生正面冲突的需要。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有别于英语,学生的东南亚语都为“零起点”,而掌握东南亚语语言能力是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区别于其他高职专业的立足点,同时,由于该专业现有的专业方向一般以文科类的旅游、商务、贸易、法律等为主,技术性并不太强,在人才培养中应科学处理好语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即必须以语言课程为主,增加东南亚语种在开设课程门数、学分要求和学时的比重,专业方向应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专业方向的自学和拓展,这样的话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才具备基本的发展空间,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2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走实用英语教学道路

由于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仍为英语,因此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仍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反思高职英语专业不断萎缩和本科英语类专业就业日益困难的局面,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直接定位于行业东南亚语无疑是合理的。但在高职有限学制内多语教学的问题也决定了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避免以英语应试教育为主(考级),压缩传统的通用英语的教学学时和内容,强调英语辅助交流的作用,以实用为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加强专业英语课程,树立东南亚语种为主,英语为辅的教学观念,才有可能避免学生毕业后东南亚语种、英语、专业方向都不精的“四不像”局面。

3.3 重视结合东南亚国家文化开展语言课程的教学

不少学者都对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与文化背景脱节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高等教育阶段通用英语的教学,常会出现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作用,忽视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的问题,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学习效果差,达不到第二外语本身应有的对思维、逻辑能力培养的作用。以此为借鉴,东南亚语种作为小语种,通用性并不强,结合东南亚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开展东南亚语言课程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东南亚语种,也为今后从事对外行业的对象国文化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贮备。

3.4 紧跟汉语国际化脚步,弘扬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华人、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汉语文化更是倍受关注,部分东南亚国家中汉语是其官方语言之一。为避免在多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在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时不能忽略汉语文化教育,特别是在通识课程的设置方面,可开设中国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不少东南亚语种毕业生都将在国外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加强我国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既可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又可推进汉语国际化,增强国家的地区影响力。

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承担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云南、广西等省份,其独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也是该地区的特色优势之一,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将优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都成为政府发展的战略之一。

4 结语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规模都急剧上升。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在多语教学中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分清主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重视东南亚国家文化和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问题在教学中的要求是开展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多语教学的关键。

注:云南省教育厅2011年5月基金项目和2011年4月院级重点课题项目总结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居设.东盟国家官方语言及其相关政策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1.6.

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师职责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03-03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培养学生能同时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的教育,在我国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国研究双语教学的文章很多,其中不少也提到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但都是作为多个因素之一进行讨论,专门研讨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职责的文献还未见报道。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其目的是要培养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俱佳的复合型人才,以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外语交际能力,更使他们具备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现代人才的需要。推行双语教学就是要把应试英语转变为应用英语。采用双语授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练地用英语获取本专业领域内的信息,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世界科技最新成果,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外语交流能力和实际使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也将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培养双语人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

在2004年吉林大学召开的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研讨会上,主办方对参会的22所高校进行的调研显示,现阶段高校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形式为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师课堂板书、学生作业及考试为英语,但是教师采用汉语讲解;第二种模式为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板书、学生作业及考试为英语,教师采用英汉两种语言讲解;第三种模式为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板书、学生作业及考试为英语,教师讲解也是英文,即全英文教学。[2]其他课程的情况与此类似。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基本上有三种模式:全外语型(英文教材,英文授课,又称浸入式教学)、混合型(英文语教材,英汉语同时授课,又称过渡型)和半外语型(英语教材,汉语授课,又称保持型)。[3]在我国不同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调查中,重点院校过渡型的比例为63.6%,保持型为9.1%,浸入型为27.3%。而地方院校几乎都是过渡型双语教学。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授课经验,仅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双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负有的职能及责任。

三、教师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职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这么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从这个公式可看出,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一)外语水平与专业质素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精深,而且语言水准要高,即要用熟练、准确的英语来表达专业知识及分析专业术语和词汇,还要求教师在熟练运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英语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这三方面的功底。这样才能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使其能运用外语熟练进行专业交流,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

傅淑玲等在中南大学开展的调查表明,24%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5%的学生担心教师的英语水平不够,55%的学生则担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4]可见,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二)教材的选择

选择好的教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学效果能否事半功倍的关键因素。不合适的教材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削弱学生学习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双语教学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以《有机化学》为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重点突出、内容简明、结构清晰;2.强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形成有机化学思维模式;3.反应机理的表达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4.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采用三维模型来描述化合物的构造、构型和构象,帮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5.关注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生化过程中实际应用的例子,介绍有机化学在相关科学领域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应用;6.每章结束配有重要概念和知识点的小结,将重要的有机反应以及有机官能团之间的互相转化总结成路径图;7.有例题及习题解答过程,注重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8.再版次数多,内容更新快,融入学科发展最新发展成果。

除了指定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给出一些中、英文参考书籍,鼓励并推荐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外文资料,特别是原版书籍和论文,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责任心

对于习惯了母语教学的学生来说,接受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毕竟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学生不太适应在所难免。双语教学不仅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都是传统教学,英语运用能力比较低,部分学生不具备听懂英语授课的条件,容易产生对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心态变得尤为重要。

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简单地讲,责任心就是教师期望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具有责任心的教师教学工作会非常认真,会想方设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爱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对学生的容忍。只有具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爱心是教育的信念与力量所在,罗素曾写道:“教师应该比爱他的国家更爱他的学生” 。

人与人的认知是相互的,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学生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恰恰也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源泉。责任心和爱心是一名优秀教师必要而且充分的条件。

(四)教学模式

在我国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以及经验总结中逐步形成了“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5]“浸润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来实施的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和跨越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借鉴柯林・贝克(Colin Baker,1985)的输入―情景―过程―输出的双语教学模式(Input-Context-Process-Output Mode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6]的设计框架,充分考虑中国学生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种“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景―协调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7]“浸润式”双语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努力创设的互动性、参与式的教学氛围,具有“渐进性”和“添加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多门课程进行分工合作,以学科或专业为整体采用“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非常科学,也是我国双语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国双语教学尚在发展阶段,多课程同时进行双语教学目前在很多院校还难以实现,但“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精神可以借鉴。前面提到,我国双语课程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各的适合条件,如果三种模式协调统筹使用效果应该更好。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基础较差,这时采用英文教材,汉语授课;接着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入英文授课,自然过渡到混合型模式;然后不断扩大英文授课比例,在学生的不断提高中最终达到全英文授课的目的。其精髓是循序渐进,这样既能防止在授课开始时学生由于基础差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尽可能快地转变思维方式,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改革和尝试。在对上述教师职责的认知基础上,我们积极实践,努力履行教师职责,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英语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认真考查教材,端正教学态度,钻研揣摩教学模式,本着坚决不能误人子弟的思想,力争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8]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使用多种感官感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理解、掌握、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构造各种教学情景,通过小组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环境,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英语与学科知识的交融增加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时间、范围和程度。这不仅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

双语教学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接轨、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有利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丁丽红.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误区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07.

[2] 艳梅,许丽.部分高校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大学化学,2006,21(2):10-15.

[3] 许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4):84-88.

[4] 刘慧玲,冯涛,樊华.论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素质与育人功能[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4):98-100.

[5] 郑岩,姜宁.高校“浸润式”英汉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1):104-105.

[6] Colin Baker. Model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M].London:Longman, 1985.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性教育理念课改教育创新办学定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学校制度下的中小学校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基金号:FFB108107)和国家教师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生态化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学校创建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NO: CTF120669―Z22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7-02

新课改要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处理好提高教师魅力和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关系。在这方面,生态性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一、生态性教育理念概述

生态性教育理念,是一种确保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学生、教师、课程、教育方法与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的质量和品质提升,更重视彼此之间的连接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和效能;不仅重视每个教师的作用,更强调教师团队的整体影响力。此外,生态性教育理念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倡导尊重多元存在。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具体发展目标是“十态平衡”――健全的体态;健康的心态;规范的行态;丰富的个态;民主的教态;自主的学态;科学的神态;人文的情态;共赢的状态;发展的势态。生态性学校具有五个基本特质:个性化、和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

二、用生态性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办学定位

我校基于生态性教育理念,提出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展个性、奠基人生”的办学理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品质;“发展个性、奠基人生”,表达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的教育目的。

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目标,基于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主体性理念,把校训“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内涵具体分解,将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自信、自主、自理”能力和态度,形成“爱心、责任、合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一个能走向世界的豪迈的中国人。

三、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特色的基点是课程特色。学校用生态性教育理念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建设立足师生能力培养与和谐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架,形成了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活动实践型课程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内容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立足学生实际,坚持课程的国际化、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现代化和个性化。课程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保证使麓山的每个学生“会一门乐器,懂两国以上语言(汉语、英语及其他外语),擅两种书法(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掌握七种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

在课程形式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在课程实施上,过程与结果、预设与生成相融合。课程实施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我校的课程改革从课内延伸课外,重建校园生态、关注学生的闲暇状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情商成长、情操陶冶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生态教育的“信号”,零盲区,全覆盖,让学生享有活动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课堂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建立和谐、健康的课堂成了新的研究热点。课堂的构建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课堂生境。我们坚持生态性教育理念下的现代教育资源观,努力实现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各要素的综合平衡。我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包括有效教育理论在内的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策略。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三个转变:即教学方法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师生活动由主导型向互动型转变,学习方法由听说式向讨论式转变。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更加自主,教师更加自由,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近5年来,先后有20多个年级、100多个班级、280多名教师实践EEPO课堂教学实验,有近50余名教师正逐步成长为有效教育专家,我校教师在各种课堂教学比武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近100人次,有多名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去年长沙市“星城杯”教师教学比赛中一鸣惊人,学校凭借4名参赛教师出色的表现赢得比赛团体第一名,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闪耀“星城杯”。

参考文献:

[1]范国睿;人民教育出版社[M];教育生态学,2001年12月,P85。

[2]李素洁等;为“世界公民”的人生奠基――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教育创新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P29。

[3]杨小秋;生态性教育实践寻绎[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第4篇

关键词: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惠平(1974-),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朱鹏(1976-),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A22/1020M10CJ10,A22/1020M11001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20Q110010)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020T101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8-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教育部于2001年就明确提出要在国内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其目的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1]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很多专业均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对于双语教学,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调查发现,国内某些高校(特别是实力较弱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些学科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流行于形式,教材选择随意,课堂上以疏通英文词汇和语句为主,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倡导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笔者根据从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发现,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要想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必须要综合考虑学校、学科、课程的特点,还要考虑授课主体(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客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套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否则,盲目开展双语教学只会使双语教学看上去很美,而达不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2]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相对重点大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较弱,由于创办目标及发展历程不同,该类院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类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市属院校,主要为上海市各行业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城建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在上海市各高校中独一无二,为上海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安全专业人才。

二、“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为了更好地满足上海市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双语教学及改革工作展开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自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于2009年开展“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以来,笔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问题。

1.直接选用的国外教材有些内容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关于化工过程安全,国外最经典的两本教材是《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这两本教材的内容较多,且难度深浅不一,若直接拿来使用,有些内容不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的内容包括Introduction(绪论),Toxicology(毒理学)、Industrial Hygiene(工业卫生)、Source Models(源模型)、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 Models(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Firestone and Explosion(火灾和爆炸)、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防火防爆设计)、Introduction to Reliefs(泄压系统)、Relief Sizing(泄压量计算)、Hazards Identification(危险辨识)、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价)、Accident Investigation(事故调查)以及Case Histories(事故案例)等,对化工过程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只有一些粗浅了解,没接触过涉及流体力学的化工专业知识,对书中那些涉及理论计算及推导的源模型、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泄压系统和泄压量计算等内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上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只能尽可能简化,不能盲目照搬使用,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 ―― 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则主要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化工安全知识,知识点很具体,但知识体系不完整。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1)师资力量缺乏。我国安全科学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安全专业的人才相当缺乏,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安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国内除了几所名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有一些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海归”教师外,一般普通高校(比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国内本土出身,虽然很多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英语读写水平也较高,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也只能采取“双语过渡型”的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教学。

(2)教学模式较单一。目前高校双语教学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基本教学型、双语过渡型和沉浸型。基本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汉语教学为主,在讲课过程中主要强调一些专业词汇、概念或定义等的英文表述;双语过渡型教学是在教学的初期采用汉语辅助教学,等学生逐渐熟悉了相关专业外语环境后,再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沉浸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完全采用英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我们对“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第二种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及外语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差。

(3)实践性内容不够。在“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化工厂或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工作。因此,对化工过程安全的管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一直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论层面,没有真正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由于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学习的专业英语缺乏实战环境,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在需要时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授课对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实施客体(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而言,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要差;而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要比内地相应高校学生的要好。另外,针对某一特定的授课群体,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如笔者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有110人,其中通过国家四级的90人,占81.8%;通过六级的只有16人,占14.5%。但是,即便是这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相当部分也只把英语当一门课程来学习,通过等级考试后就弃之不学、不用,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由于学生在双语课堂上要碰到大量没学过的化工过程安全专业英语词汇、词组及特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上课时他们可能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最后甚至连考题也看不懂。

(2)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安全工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行业非常广泛。如化工过程安全就涉及到化学、化工设备、化工工艺、流体力学、电学、职业卫生、毒物学和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化学、化工、电学、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要想通过双语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则更难。

三、“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改措施探讨

为了有效地实施“化工过程安全”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课教学效果与质量,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一些教改措施。

1.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

(1)优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体系,即教材涉及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是保证“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和英语水平来看,“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知识体系的范围要广,但内容不能太深,要尽量避免专业性很强、涉及很深理论的复杂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同时,要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内容,将与化工过程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事故案例及实践性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据此,笔者从原版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中选择了合适的内容进行调整、简化和修改,编写了一本适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原版”《Chemical Process Safety》英文讲义。

(2)更新课程知识。一般而言,教材的内容是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不能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教材引用的案例陈旧,较难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需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引用最新的案例,以更新“化工过程安全”讲义内容,并将其体现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双语教学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教师既要有精湛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国内高校中,不乏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也不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既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的人才并不多。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双语教学工作才刚开始尝试,在加强师资力量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进双语教学人才。乘本专业急缺教师的机会,引进1-2位具有海外学习和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这样既可以充实双语教学队伍,又可以指导并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2)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将教师定期派遣到国外安全学科发展较好的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以促进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其双语教学水平。

(3)加强国际交流。美国、日本等国在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合作办学的方式和机会来增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学习,以此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英语水平。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生的专业基础、英语功底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

(1)采用“由浅入深、顺序渐进”的双语过渡型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化工过程安全”在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是由于教师还不能全堂利用流利的英语上课;二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双语教学;三是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教学需要兼顾所有学生,否则会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对涉及化工过程安全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Toxicology、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Firestone and Explosion和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等。而其他如Industrial Hygiene、Hazards Identification、Risk Assessment、Accident Investigation等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双语教学过程可参照国外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上设计简单有趣的环节,设置小型话题、案例等让学生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类话题开始可由任课教师发起,随着双语教学开展到一定的程度,可由学生自己查阅英文文献来设计讨论的话题。

(4)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尽可能组织学生去外企参加实习,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又能将课堂所学的化工过程安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以加强。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一直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如果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英文试卷、闭卷考试并用英语答题,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及格,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由知识导向型、期末考试模式向能力导向型、课堂参与、平时成绩模式转变,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参与、作业完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情况给学生评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减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又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英文文献的查阅及专业论文的撰写,还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求、推动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指导今后该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并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爱秋.对双语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100-101.

[2]董珍望.关于双语教学目的与方法的思考[J].高校之窗,2007,(10):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意义;制约因素;途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及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是亟需培养一大批既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又具备高水平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显得日益重要。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教育部强调指出:今后,教育部将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进一步作为高校评估的一项指标。高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迎来了机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素质、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推行更加灵活务实的开放政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响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旅游从业人员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以及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承担起了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母语与外语均强的旅游人才的重任。

第二,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知识。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考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进一步了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并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级旅游涉外管理人才非常重要,这些人才诸如导游、接待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且还要能够用英语直接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并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这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双语教学集专业学习、英语学习为一体,在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涉外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单纯地重视专业知识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旅游业需要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过硬的旅游专业相关英语的运用能力。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帮助其及时了解国外前沿知识,并进而促进旅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培养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也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客观需要。然而,现有的关于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1. 缺乏适用于旅游专业课堂教学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教材的选用对于双语教学的成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教材的选用,一般有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双语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科学选用教材,十分重要。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成熟的双语教材很难找到,直接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也并不合适。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国外教材内容的编排、教学案例等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如果完全依赖原版教材,教师难以把握重点,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原版教材使学生感到不适;语言风格的不同和地方语的运用,导致学生感到“茫然”,进而容易使其丧失信心。另外,原版教材信息量大,篇幅往往很长,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相差较大,还有些内容可能与我国的国情校情不相符合,直接用于教学显得不合适。

2. 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缺乏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无论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还是进行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为了丰富教学信息,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往往要花费数倍于母语教学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总之,从事该项工作的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如果学校不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双语教学很难深入开展下去。并且刚处于摸索阶段的双语教学也未必能受到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好评,因而容易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给双语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有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模糊,信心不足,甚至是厌恶学习英语,他们觉得自己的母语都没学通,学什么英语呢?干脆逃课不来上课。有的学生功利性太强,觉得双语教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多大作用,派不上用场;有的学生由于实用主义思想太强,认为自己不会在外资或合资企业工作,从而不愿意上双语课,甚至在双语课堂上复习过级、考证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学生还存在理解双语教学教材的内容和背景的困扰,文化习惯的明显差异及思维方式的显著不同等问题。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学生思维不连贯,学习效率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理解原版教材的语意,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理想,严重地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

3. 缺乏双语教学的氛围

双语教学需要有很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来推动其顺利实施。就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来看,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显然是“工具型”的,内驱力严重不足。例如,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四、六级的考试,或是通过托福、GRE等考试,寄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是到国外去深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恰恰是语言习得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缺乏英语语言氛围,事实上,在非母语国家学习外语,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语言应用环境的不足,看的、听的、讲的都是母语。这既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持续性、连贯性,更无法营造出良好的双语氛围,难以达到推广和发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4. 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实施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师。要进行双语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其中包括教师本身的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较丰富的英语知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教师匮乏,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太少。多数教师英语口语较差,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教学效果差。部分教师对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用英语能讲授清楚,但对学生的提问却难以应付,导致交流困难。

5.学校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支持,管理不到位

当前许多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对双语教学缺乏评价体系和制度保证;双语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活动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绝大部分的双语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努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具体的方案,并没有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的支持,也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这进一步制约了双语教学顺利开展。

首先,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建立针对双语教学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在对双语教师的课时量计算、薪酬支付、职称晋升、进修提高等方面并没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其次,学校也未能对双语教学效果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由于许多学校在开设双语课时都是力不从心,在起初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是只要有老师能开设双语课就已基本满足了,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如何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甚至连考试采取怎样的形式都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及做出相应规定,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这就使得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做法很难保证双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6. 旅游管理专业班级规模过大、缺乏考核标准,不利于双语教学

就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规模来说,一般在40人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00多人。从教学规律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否则无法兼顾到每位学生,班级规模过大,大大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减少了学生的口语训练机会。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状况下,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不能提供给每一个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也就无法保证双语教学的成功。另外,当前高校中大多数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缺乏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三、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途径

实施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开展双语教学,促进旅游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纯在个别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尝试其效果必然有限。因此,应整合本学科的各专业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对于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分学期、分阶段开设。为此,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作如下探讨:

1. 教材的选用上,采取以原版为主,自编教材为辅

原版教材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存在很多缺点。因此,在大量引进原版教材时要谨慎对待。为使双语教学能符合中国国情校情和富于成效,不能直按照搬原版教材,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选择英语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同类教材,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基础,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既要考虑跟踪学科前沿,又要分析其叙述方法和特点。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批学科专家、外语专家和一线任课教师,共同编制本专业适用的教材。也就是说在教材的选用上,采取以原版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方法。

2. 实施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管理与激励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学校应在提倡和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同时,实施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管理与激励办法,如: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及教学标准,合理评定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双语教师进行资格认证,为双语课程的开展创设宽松环境;增加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的课时量;适当提高开展双语教学教师的课酬,以此肯定其付出的艰苦劳动;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定岗定级或奖金发放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其工作付出给予认可和补偿;也可以将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作为一项业绩指标,与工资待遇、岗位津贴直接挂钩,以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角度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和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通过感官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和设施,用电影片段、录像资料、录音等视听辅助教学手段营造情景性、功能性的语言环境和实践环境,使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立体性,帮助学生排除语言障碍,理解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在交际和实践中获取、感受和体验丰富的语言内涵。鼓励学生用英语参与交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如帮助学生克服担心语法不熟练、可能说错话等心理障碍,只要做到语言应用较准确,表述清楚,没有严重语法错误即可,不必要求说得像英美人士那么地道,每句话都完全符合语法规范,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双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加大双语教学宣传力度,通过各教研室学习园地、教室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方面的知识及具体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实行双语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需要,是提高自己外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好机会,以极大的热情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进行双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3. 创设条件,营造学习双语的氛围

创造良好的双语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在游管理专业所在的院系,连续、系统地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使学生也能不断处于双语教学的氛围中;学校图书馆以及各系资料室都应加强建设,购进大量的较新的外文图书和杂志,并对学生开放,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种最新的外文原版图书和杂志。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留学归国人员、跨国公司以及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等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课余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如建立校园英语广播、校园英语简报、校园标志双语化等,开辟英语角、英语园地、英语讲座、英语沙龙;进行英文歌曲、专业英语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大力开展“双语班级”和“双语寝室”创建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涉外旅游企业见习,与外宾进行直接交流等,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机会、氛围,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不断的应用中得到提高。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使学生真正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

4.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与引进

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远远大于母语教学,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师资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双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学校要有专门的双语师资选拔原则与方法,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支持。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出国学习,既学习本学科最新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为回国后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在职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的外语培训与进修。高质量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还要肯下工夫、甘愿付出。因此必须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教师上有自己特色的课。

引进合格的双语教师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引进留学人员回国进行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双语教学的方针,可以引进更多的外籍教师来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

5. 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该针对双语教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课时量的计算、课酬和奖金的发放、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进修与培训等方面应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以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有一些高校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苏州大学为鼓励教师使用双语进行教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补贴。该校规定:承担双语课程任务的教师,其教学工作量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1.5倍。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任何一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双语教学同样也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来指导。如在考试方式和命题结构上应该体现双语特色,即应当考虑口试、笔试相结合,中文、英文相结合,并且将平时的课堂表现也切实考虑在内。

6. 缩小旅游管理专业班级规模、制定学生成绩考核标准

为了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课堂教学中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应缩小班级规模,双语教学班最好不超过25个学生,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机会。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问题,针对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要求。既然实行双语教学,以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也应当要求学生使用英语来完成作业,解答考试题目,甚至撰写毕业论文。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合理适用的考核标准。

可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半开卷等考核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

总之,普通高校作为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必须明确其重要意义,与国际教育接轨,双语教学是必经之路。为此,必须认真探寻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做好教材的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双语氛围,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以旅游英语学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2.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杨劲松,雷光和.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35.

[4]陈小红.审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 ,2004(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