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23 06:4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第1篇

微信读者人均每天超过40分钟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昨日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次调查的微信阅读指标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其中,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此外,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58.1%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

手机阅读

成年国民接触率首次超过50%

听音乐、用微信、手机QQ等是我国成年国民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重点消费内容。

微信阅读

聊天、看朋友圈比例均超80%

延伸解析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阅读量

第2篇

当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忙碌日常带给他们的精神焦虑时,总有人再次提起英国作家毛姆的金句:“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建造了一座避难所。”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行为带来的是精神的休憩、见识的提升,而对于社会来说,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构建一个更趋和谐、文明的社会整体。

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被写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征求意阶段。从“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折射出全民阅读推动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几乎同步,读书会在中国正呈现出燎原之势。

民间读书会第一次集体曝光于公众面前,是在2014年的首届民间读书会发展交流大会上。这个由民间读书会团体自发组织的会议,当年便汇聚了50余家民间读书会代表。

这是一股自发生长的力量,在全民阅读生态的建构中,是不可忽视的微型单元。

实际上,在近年来举办的读书会发展论坛上,不少读书会组织者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读书会的可持续发展”或“能不能商业化盈利”的问题。这反映出,目前大多数民间读书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境。

相对来说,一批借助新媒体的勃兴而发展起来的线上读书会,似乎找到了破题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读书会形态,线上读书会的出现被认为是这个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读书会往往是从线上阅读社群开始,在知识付费领域的风口中,渐渐转型为内容供应商。如今,它们依托线上社群,拓展线下渠道,努力探索着围绕阅读内容的商业生存之道。

除了媒介上的革新,对于读书会来说,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做好服务,提升体验。

读书会的参与者,因相近的阅读兴趣而相聚,他们可能是知识精英、企业白领、在校学生,也可能是带着年幼孩子的妈妈。不同读书会有不同的阅读目标,有的是国学经典,有的是西方哲学,有的是行业知识,有的是亲子教育。

第3篇

最近,由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的“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网络调查显示,尽管近80%的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有读书的习惯,但是半数以上的干部读书时间每周不足10小时。近70%的党政干部每月读书不足3本,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有一半干部每天的读书时间仅仅为1小时左右,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淹没在了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思考的快餐文化或“当官”、“发财”等世俗化阅读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阅读也正在与国人远离。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国民传统纸质阅读率已保持6年持续下滑的态势,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不到一半,网络阅读率6年增加了6.5倍。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带来的快餐文化,大大削弱了人们阅读的感受力和阅读的思考力。受此冲击,党政干部群体的阅读状况也不容乐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洲、美国、日本的大学图书馆里伏案苦读的人并没有因现代化而减少,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资料的查询和阅读,却很难代替读书本身。在欧洲的火车上、飞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年龄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旁若无人的沉浸在书中的境界中。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度警惕!

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注意观察和用心体会就会发现,一个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或是从事其他什么事情,能力素质弱一点还可得到宽容,如果修养上有问题就会受到唾弃甚至被拒之门外。所以,从古到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自身的修养极为重视,都奉为“立身做人之本”。

那么,如何加强修养呢?方式方法很多,我的感悟:阅读是条重要途径。我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健康向上的阅读。

记得著名学者朱永新就阅读的意义曾作过很精辟的论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人,是一个有希望的人。

纵观历史,大凡在做人上有着良好的品行修养、广受赞扬和喜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广受尊重和拥戴者,都是博览群书,爱书如命,读书成癖的人。唐朝的李白,人称“诗仙”,从五岁开始读书,诸子百家,佛道经典,无不过目成诵。有“文豪”之称的高尔基,自小就没上过多少学,全靠刻苦读书获得成功。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马克思更是一位阅读的巨人,单是写“资本论”,就对一千五百多种图书作了笔记和摘录。追踪一代伟人的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论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这都反复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灵魂的成长是需要养料的,书籍就是最好的养料。一个人的修养的提升是需要历程的,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

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美德”,培根曾经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以想见,一个阅读过《周易》、《诗经》、《论语》、《资治通鉴》、《红楼梦》、《人间词话》、《鲁迅全集》、《中国哲学简史》等经典著作的人,其人生才智之高低、生命境界之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生命质量,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和谐社会是书香社会。在当今充满物欲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压力多于梦想、信仰抑于物欲、躁动随时会爆破内心平和的时代,但愿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仍是我们充实内心、砥砺思想、坚定信仰、升华灵魂、引领行为的精神食粮。惟此,国之大幸,民族有望,人类兴盛!(作者单位:司令部)

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和发展模式,然后从读者群、服务能力、阅读方式和馆藏这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比较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各自的特征,最后得出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这个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畅销书;长销书;大学生;阅读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9-02

一、“畅销书”与“长销书”的概念界定

“畅销书”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所谓畅销书,一是要“畅”,二是要“销”,能够在市场上大量销售的图书。我国从1995年开始,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在《中国图书商报》上每月公布一次畅销书的调查情况,自此拉开了我国畅销书时代的序幕。畅销书的特点是符合人们当下的阅读口味,畅销书不一定就是好书,但也有可能成为经典名著。如那些人类历史文化流脉的经典、智慧的结晶,灌溉着一代又一代人,它们能长久地摆在书店里销售,虽然在短时间内销量不一定多,但却可以经过不断再版或重印而长时间地销售,以致于在家庭中成为世代传承的看家书。当然,畅销书可以转化为长销书,畅销书的生命力从几年、十几年到几十年,若得到一两代人的认可,有幸进入经典的行列,其生命力就可能是百年或千年了。

二、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看其阅读动机

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有一定规律,行为受心理支配,由此产生了心理学。读者心理学正是研究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语言、气质、性格、技能、能力等心理现象反应到行为上的科学。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发展快,好奇心强,对流行文化敏感,极易接受新事物,为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在选择读什么书的问题上会因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意志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阅读动机是由一定阅读目标引起的心理动因和倾向,直接推动和维持一个人阅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阅读动机,归纳其阅读习惯,研究阅读现象并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对身心有益的书籍,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1.求知――应试需求心理。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在阅读图书时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扩展知识面。并且迫于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压力,课余为强化课堂所学、提高知识水平、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以及应付考试为第一需要,阅读教材、教辅及专业书籍,来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普遍具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为了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他们要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阅读可以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加丰富。在求知的动机下,他们重视各种读物的知识性、理论性和专业性,也喜爱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读物,还会考虑读物是否能为将要参加的等级考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2.理论――实践转化成就心理。成就心理是人们期望做得更好和渴望卓越的潜意识,如赢得荣誉、获取财富、得到认可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渴望所学的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到实践环节中,渴望通过阅读了解各类信息,转换为个人能力,并寻求在社会中的就业点和立足点。通过不断从书籍中汲取养分来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模仿效应、从众心理。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层次、心理需求、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性,使该群体更容易形成价值观念上的相互认同,从而容易形成模仿效应、从众心理。大学生中威望越高者影响力就越大,给予他人的影响也越深刻。从积极一面看,大学生所读书籍能够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潮流;从消极的一面看,会引起“盲从”。

4.放松身心、娱乐消遣心理。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时代相比大为宽松。利用闲暇时光阅读书籍可以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或兴趣爱好以及放松身心,同时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身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放松身心、娱乐消遣的心理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为丰富业余生活而阅读文学艺术类书藉,可使大学生增长见闻,陶冶情操;消极方面,对那些意志薄弱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沉湎于武打、言情类小说难以自拔。

三、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上扬,在18~29周岁的年轻群体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其中四大名著最受欢迎,最受欢迎作者前三名依然是金庸、鲁迅、琼瑶。郭敬明以第七名入围,是唯一的“80后”。这次,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毫无悬念地包揽了前四名。从调查结果看出,当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当下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并转化为实际能力,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本条件。但调查也发现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娱乐消遣。阅读内容呈现时效性、多元化、浅显化的特征,读图类书籍、另类作品等也颇受大学生青睐。究其原因,正是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所致。“快餐文化”不注重深厚积累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

第6篇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02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86- 03

1 微信平台成为高校图书馆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要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用户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外部形势的转变,利用新技术改革资源获取方式,转变服务方式,其中开设微信公众号成为重要路径。

1.1 智能手机普及促进手机阅读终端的广泛运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为90.1%。调查还显示,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终端阅读量及其应用的开发。

1.2 数字出版快速发展推动数字文献急剧增长

在当前出版业中,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数字出版快速增长,导致数字文献倍增,并呈现数字文献赶超纸质文献的趋势。表1是近年我国数字出版的具体情况。表1表明,电子图书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为127.95%;数字期刊增长最为平稳,年均增长率为53.10%;数字报纸则出现下滑;手机出版的基数巨大,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注:表1根据2011-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整理

1.3 微信阅读成为高校用户重要的阅读方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数字阅读接触率为64.0%,其中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其中超过50%国民习惯进行微信阅读。腾讯最新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微信用户达6.97亿,学生以14.4%的比例在微信用户的职业分布中排列第三。

2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建设现状

2.1 普遍设立微信平台

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2月底,我国80%的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其中以211高校、985高校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覆盖率为100%,高职院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覆盖率较低,仅占70%。

2.2 微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

(1)提供馆藏书目查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将OPAC系统融入微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指尖上的OPAC系统实时查询馆藏书目信息,以及预约借书。比如,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微信平台设有“书刊检索”功能,用户在检索框中输入书名,便可查找到所需图书的索书号、馆藏地、副本数量以及借阅情况。此外,用户可以跟踪自己借阅读书的详细情况,关注自己所借图书是否存在超期等情况。

(2)图书馆信息通知。微信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会通过微信平台假期开放情况通知,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预告,新书上架、学术资源等信息。南华工商学院图书馆在微信平台的“活动咨询”栏目下设立“通知公告”“读者活动”等子栏目,用户可在各个子栏目获取该馆的通知和活动信息,如在假期来临时,该平台会提前告知图书馆服务时间调整、借阅期限调整等。

(3)开展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整合线下文献资源与线上信息资源,通过微信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引导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平台的“云阅读”栏目下设立“好书推荐”“杂志精选”“热门图书”“公开课”等子栏目,读者点击相关栏目便可阅读相关的图书、杂志,还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学习相关内容,生动有趣。

(4)开展参考咨询。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参考咨询,打破了时空区域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微信平台的“特色服务”下设置“FAQ问题推送”子栏目,用户可以根据问题进行相应的咨询,如文献检索、借阅密码修改、电子书下载。

3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存在的问题

3.1 容易被校内外微信公众号淹没

在各高校,党政部门、院系、科研所、学生社团等纷纷开设微信平台。根据笔者不完全调查,在广州高校中,平均每个高校设立的微信公众号多达20个。高校的各个微信平台都在加强内容建设和推广,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图书馆作为高校中的一个普通部门,其微信平台很容易被众多的高校微信平台、社会微信平台淹没,其微信平台的资源和服务也很容易被淹没。

3.2 内容比较单薄,个性比较缺乏

笔者的调查表明,相对于社会微信平台和学校的其他微信平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内容比较单薄,个性比较缺乏。比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阅读推广常用方式是推介图书,内容多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为主,缺少生动的视频、音频资源和对用户群体的类型划分,图书分类不明显,专题图书较少,从而造成图书推介流于形式,很难吸引用户的关注。

3.3 交流互动较弱,反馈机制欠佳

笔者的调查表明,相对于社会微信平台和学校的其他微信平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缺乏热烈的交流互动,而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反馈机制也比较弱。比如,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参考咨询、图书推介基本上处于“我发你收”的状态,缺少与读者的实时交流互动功能。当用户咨询的问题不属于常见问题时,往往无法及时反馈给高校图书馆。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图书馆不能针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工作,严重影响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3.4 信息资源分散,共享性有待加强

高校图书馆部门众多,资源分为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受版权限制、部门分离等因素影响,微信平台很难共享众多的数字资源。比如,当今很多学生用户学业紧张、就业压力大,在阅读上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这需要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具有丰富的电子书、数据库等资源,让用户在图书馆进行资源推介,以及馆藏书目检索后,能够及时阅读相关图书和数据资源,但事实上暂时难以实现。

4 高校图书馆改进微信平台的策略

4.1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增强黏性

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用户关注图书馆、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资源,应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增强用户的黏性。比如,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方式和网络宣传方式进行全面推广。在传统宣传方式上,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宣传海报以及用户指南上,在显著位置印刷图书馆微信平台的二维码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向全校师生普及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使用技巧。

4.2 充分调研,细分用户,精准服务

高校图书馆用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用户群体因关注点不同,信息资源的需求和服务需求也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只有通过充分调查,把握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服务需求,才能在微信平台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以教师群体为例,在教学上,他们需要阅读与教学、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在科研上,他们需要搜集具有学术性、权威性与前沿性的文献信息;在课外阅读上,他们希望获得与自己兴趣相关的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师的这些不同需求,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图书推介、学术资源推介。

4.3 增强交流互动,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参考咨询过于简单、交流互动不畅、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建议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注重挖掘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交流互动机制。比如,建立微信交流群、微信咨询群,采集用户的信息需求,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此作为个的依据;通过微信交流群进行图书推介、专题图书导读、阅读交流。深层次的交流探讨可以提升用户的阅读兴趣以及延伸用户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4.4 整合信息资源,完善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拥有丰富的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图书馆应根据图书情报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的转变,整合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实现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深度服务,一方面,方便用户快捷地利用,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图书馆应与学校党政部门、院系和社会社团在微信平台上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图书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雪莹.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图书个性化推介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5(1):112-114.

[2]曾小玲. 基于微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J]. 图书馆研究,2014,44(3):88-91.

[3]黄妙琼.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44-4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01.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

第7篇

一、阅读推广的涵义

阅读推广又称阅读促进,是现代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从开展形式上看,是指“以故事会、推荐书目、作家讲座、读书俱乐部、书展、书签等形式向社会成员宣传图书、促进阅读的活动”。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以体现自身的职业使命和社会价值,包括“培养和推动社会的读书氛围,形成爱书、读书的社区文化”、保障信息公平、消除信息鸿沟、推动终身学习,从而为自身发展赢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发展社会阅读,而图书馆在社会阅读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推广工作要从全社会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做起,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推广是本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以均等共享普惠的免费服务来凸显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非营利性,彰显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担当,它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在图书馆内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精神的放松,人格的平等,这是每个人理想的精神家园。

二、社会阅读的现状

2.1阅读能力低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2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读书,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占了很大比重。

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建成40万家,覆盖全国50%的行政村。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覆盖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公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年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法国,以色列,日本和韩国,我国公民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阅读危机。一方面是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健全,另一方面是阅读能力的低下。

我国公民的阅读能力、阅读数量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阅读危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浮躁的社会心态;工作压力大、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阅读能力低下,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籍价格昂贵使很多人买不起书等等。这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在农村情况更严重,中国广大乡村地区还处于图书匮乏的文化贫弱期,据统计,中国中心大城市每年淘汰约2000万册儿童图书,而中国贫困地区的20万所乡村学校里约3000万学生几乎没有儿童课外读物。

2.2阅读的多样性

书籍已经从单纯的纸质书发展到数字阅读,数字技术丰富了人们读书的形式,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形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如:书报阅读、电子网络阅读、音频阅读、视频阅读、多媒体互动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并存,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社会教育机构,在社会阅读推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其丰富的馆藏优势,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文献资源中心,舒适、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使之成为民众阅读的首选地。虽然现在阅读形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由于公共图书馆自身的馆藏优势及其服务性质决定可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类型与服务对象相当广泛,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的逐年加大,在推动全民读书方面图书馆已经取得积极的社会影响。阅读提升个体的品质与素养,在促进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建议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立足于读者,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策划不同的主题活动,还可以与出版社、学校社团等其他团体或组织合作,组成强大的阅读网络。

4.1要使读者活动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常态

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互相联系与交流的纽带,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读者活动既可以宣传图书馆,扩大影响力,又可以吸引更多读者,使其了解并充分利用图书馆。在策划读者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就是既要能满足读者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又要调动读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读者活动聚拢人气。

4.2活动宣传要多方位

可以建立读者QQ群,也可以通过飞信的方式,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形成一个互动,把图书馆的活动安排及时告知读者。某些大型活动如“4.23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依托政府或媒体资源平台扩大宣传效应,提高活动知名度,借助政府的主导力量来推广读书活动,利用媒体宣传推介,大造声势,借助策划、营销的经验,主动宣传推介自己,吸引读者参与。

4.3活动组织要多元化

活动的组织工作,要多方联合,我们漯河市图书馆组织活动一般和学校联合的多,学校支持配合,学生积极参与,所以我们馆的学生读者居多,如果和更多的社会不同层面接触,应当会吸引更多读者。联合各方媒体、网络平台、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到活动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双赢,实现办馆效益。

4.4活动形式要有创意

读者活动的常用形式有讲座、征文、猜谜、智力抢答、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读者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参与中,如何使这些活动更有趣味性,要有创意,让读者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他们会觉得更有趣,也可能使读者活动精彩纷呈。图书馆应当有自己的品牌活动推广活动,让每个人耳熟能详。

4.5让读者在图书馆中享受悦读

悦读从字面上理解,是将阅读活动视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而在图书馆看来,这种愉悦体验的获得,来自于阅读品味、阅读兴趣、感悟与思考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图书馆优化阅读资源和硬件条件,积极构建和改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一种身心愉悦的环境中体会读书的乐趣,交流彼此的读书感悟。

4.6充分开发“图书馆+社区”这一合作形式

漯河市中心城区面积60km2,中心城区人口60万,就一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常年持证人数为四千多人,持证率极低。遍布城区的各个社区,也很少有设图书室的。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与社区的合作,把社区当作流动书点,为之送书,定期培训人员的专业技能,经常组织一些读书会之类的聚会,特别是要把社区儿童当作主要服务对象,因为“小手”能牵着“大手”共同阅读。

4.7充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第8篇

关键词 电子图书 困境 博弈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也是网络出版发展的主要方向。一路走来,我国电子图书发展历程跌宕起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阅读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容量的不断增长,我国电子图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一、探索与磨合: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现状

从现有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电子图书还处于探索与磨合的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大多数电子图书都是纸质书的电子版,并没有形成电子图书自身的特色,很多出版商对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资源投入与产出远未达到与纸质书并驾齐驱的地步,电子图书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育和成长,其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1 电子图书销售情况

我国电子图书销售额在2002年不到美国的1/11,2003年就达到310万册,是美国同期销售的2.3倍,2004年是2003年的2.6倍,达到805万册。而2005年已经达到21万种,为全球第一,其销售额到2006年底将达1.5亿元。截至2007年底,中国电子图书实现销售收入1.694亿元,增长14%(参见表一)。

2 电子图书出版主体

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出版主体主要是传统出版商和网络出版公司。2004年电子图书出版收益超过30万的出版社有26家,超过50万的有15家,超过100万的有5家。全国约160多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用户超过1900多家。而相关网络出版公司主要是方正、超星、书生和中文在线,它们较早就进入了电子图书市场,并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将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社120多万种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集成,成为中国电子图书出版的主导力量,仅这几家公司的电子图书已经占据了全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

3 电子图书消费市场格局

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市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大众市场和图书馆。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和《中国计算机报》联合的“2006互联网时代的读者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网站读书频道浏览图书”的占22%,“在网上图书馆免费下载保真电子图书”的为21%,“从网络下载免费图书”的为19%。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电子图书大众市场已有了较好的成长。同时,目前中国最大的网上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收集了国内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以超星PDG技术制作的数字图书,可提供的电子图书在100万种左右。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电子图书的借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除此之外,其他的重要图书馆市场还包括街区、各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不仅是大众市场的重要补充,也是当前电子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方位的成长: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走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商品的普及使得电子图书市场呈快速成长之势,加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相关精神的指导,我国电子图书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产业链布局等都将得到逐步完善。未来,我国电子图书将进入一个多方位发展的快速成长期。

(一)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二元共存的市场格局进一步凸现

随着网络的扩张,纸质阅读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电子图书、通过数字图书馆借书、在手机等电子工具上看书等将成为人们阅读方式的新选择。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而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却在呈持续走低的趋势。读者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型为图书类型从纸质书向电子图书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电子图书消费的基本条件。

因此,国内图书市场由原先单一的纸质书市场分化为两个市场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动态的、此消彼长式的发展过程中,二元共存的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凸现。从下图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 电子图书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

电子图书制作的相对灵活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小众化服务成为可能。例如,传统出版商和网络出版公司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出售书中的某一个部分,可以将书的内容重新组装,做成适合自己需要的“个性化图书”。同时,这种个性化也可体现为更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加入一些动态的东西,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如电子图书与电影、电视、游戏等的联合,从而达到视觉、听觉的全新体验。

同时,针对上述读者个性化的要求,实现电子图书开发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一是,针对目标读者群来开发电子图书。对于年轻人,电子阅读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那些对传统纸质书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电子图书要想赢得“眼球”并不容易。

从表二我们也可以看出,电子图书阅读率随年龄增长呈较少趋势。同时,手机等新媒体阅读份额在整个电子图书市场中持续扩大,增长势头强劲,这是近年来电子图书业务增长的亮点。二是,针对图书的种类来开发电子图书。有调查显示,在电子图书中,读者需求量最大的是词典等工具书,约为43%。其次是小说、散文、生活指南等休闲读物,为40%,期刊为30%。此外依次为“经营等理念更新很快的图书”、“计算机、编程类图书”、“教材辅导类”,“学术著作”和“古代典籍”是读者选择最少的两项目。三是,超越当前纸质图书电子化的简单制作模式,注重选题的重新策划与整合、装帧设计的更新、对纸质书的再加工,如增减内容等,寻求电子图书开发模式的多元化。

3 电子图书市场运作的机制化和规范化

近几年来,电子图书的发展更多的是在市场力量的牵引下,传统出版商做应对性的反应,缺乏主动探索市场、创造市场、引导市场的意识和积极性。也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电子图书运作机制。鉴于此,传统出版商一方面要尽快实现传统出版管理办法中有效部分向网络出版的“移植”,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在电子图书出版流程中的相关机构职能体系。统计数字表明,基本形成网络出版机制的出版社在2003年是6家,2005年为45家,2007年将可能达到180家。因此,对传统出版商来说,成立专职机构、建立健全电子图书运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适时的。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以规范电子图书的发展和运作,如对电子图书制作流程、产权保护、行业技术标准、电子图书产业链布局等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目前,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首部电子图书产业系统认证标准《NK-WOLF安全认证(南开认证)行业白皮书》、《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当然,这些规定只为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和运作提供了

初步的法制框架和政策环境,针对今后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再出台相关措施予以规范和解决。

三、利益博弈的困境:电子图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我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将会在市场力量的牵引下会加速前进,迎来多方位发展的快速成长期。然而,目前在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电子图书运作模式不成熟

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电子图书的运作上,很多传统出版商只关注具体项目的运作,而少有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市场分析、研究,更没有进入机制化的运作阶段;其运作思路大多局限于大众化方向,对小众化、信息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关注不够,缺乏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理念。同时,现有的电子图书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协同体系、信息共享与整合机制。很多传统出版商和网络出版公司都是“身兼数职”,从产品开发到终端销售、市场信息反馈、信息平台的建设等各自为阵的现象比较突出。

2 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的难题一时还难以破解

截至2007年底,我国电子图书网站总计1425个。转载网站仍然为绝大多数,占总数95.51%(1361个)。解决电子图书的盗版问题没有很大起色。对于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是要打击盗版、阻断非法下载等问题,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一定的解决,另一方面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也是电子图书产权保护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充分考虑到保持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读者、电子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等的利益平衡,这就需要在创设和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权利的合理限制,权利限制是保证权利创设与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更是一个动态的利益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一个利益分配的“合作解”并不容易。

3 电子图书技术标准不统一

在电子图书的制作的各个环节上,元数据的处理、编码、文本格式等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标准来支撑和规范。而单单就现有市场上电子图书的格式种类来看,常见的就多达十五六种,包括超星的PDG,Adobe的PDF,清华同方的CAJ。书生之家的SEP、IFR、GD,方正电子的CEB,以及EXE、CHM、TXT等。这种众多的电子图书格式给读者阅读、电子图书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就上述这些问题来看,其反映的实质是,在电子图书运作的过程中,各方都从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出发,寻求自己的电子图书运作中的最佳方案,其结果造成了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电子图书利益攸关方理应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制定、实施相应的行动方案。但另一方面。这些行动方案并不一定都能给各方带来完全的正效用,它有可能导致自身和电子图书市场整体利益的受损。

鉴于在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仅各出版商及其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而且相互之间很难达成是否出电子图书或何时出电子图书的协议。因此,一方出版电子图书必然会给对方纸质书市场的一定冲击。同时也会占领对方电子图书的潜在的市场空间。因此,即使在电子图书会出现冲击纸质书的情形下,各出版商的最佳决策还是及时出版电子图书。

第9篇

而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迅猛增长,不仅用户规模超过5亿,使用率也达到86.2%,接近微博使用率的两倍。在放弃微博的用户中,37.4%的人转而使用微信[2]。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目前微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笔者想探讨一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当下较热的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的移动阅读,甚至是担当起延续全民阅读热情的推动者角色。

1.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2012年8月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面向个人和组织推广业务的功能模块。在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实现和特定群体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3]。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运营主体为企业和组织的可以申请服务号或订阅号,运营主体为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并可以绑定私人帐号以群发信息,关注用户超过500人可申请认证,认证后增加自定义功能。用户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取推送消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整体功能主要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一对一交流。群发推送是通过公众号主动向关注用户推送消息;自动回复则是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向公众号提取相关内容;一对一交流是公众号与用户之前针对个别问题开展的单独对话。

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以及其他方式的各种数字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占领数字阅读市场,并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的主要补充力量。

2.1平台界面干净友好,良好的阅读体验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内容在读者阅读的界面展示的十分友好。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时,希望点击之后能立即看到正文内容,没有任何其他垃圾广告或是商业营销页面蹦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在阅读之前,读者看到的每组群发消息一般是由一张清新或切题的图片作为封面,和一个字数适宜的标题组成,或者显示部分正文内容以吸引读者去阅读。点击之后,标题下面紧接就是封面图和排列整齐、字体适宜又可调的正文内容,没有广告蹦出,页面干净整洁,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优于用手机浏览的一些网站网页。另外,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每条信息内容都可以进行全文阅读,突破了微博140字的限制,但又不是一本电子书的阅读时长,因此用户阅读体验特别好,这迎合了年轻大学生读者追求“尝鲜”和不愿伏案久读的心理,大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数字阅读的兴趣和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

2.2读者真实,精准推送,互动便捷,阅读率高

微信用户从最初的注册就要求和手机号绑定,设置微信号和昵称。可以通过“添加QQ好友”、“添加手机联系人”或“查找公众号”等方式添加用户,这相对于微博粉丝的不可知性、不可控性具有极大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平台与用户的黏性。当公众号将群发消息直接推送到每个关注用户的手机微信终端上时,一般5分钟内读者会收到信息提醒,因此这种传播方式到达率和被阅读率几乎100%。与微博用户相比,除了“僵尸用户”外,其他用户即使是真实的,但由于用户所关注的微博不只一个,且的消息都在同一界面上显示,因此先的信息内容就会被后的内容所覆盖刷新掉,信息被阅读率较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一对一的问答交流以及便捷的语音交流,都给信息用户以全新的互动体验。这种自助式服务,既让读者可以安静阅读推送的全文内容,又能及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微信交流的私密性更能让读者就所阅读内容畅所欲言,这是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2.3推送信息内容质量高,用户有关注主动权

个人微信可以通过“手机联系人”、“QQ好友”、“附近的人”“摇一摇”等方式主动添加或邀请好友,但微信公众号无法主动添加好友,只能被动接受用户关注,主动权在用户。公众号可以通过“二维码”、绑定私人账号营销出去。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对每天群发的消息条数和内容都有严格限制和规定,强调以内容为王。“公众订阅号在24小时内只能群发1条消息;公众服务号,1个月(按自然月)内可群发4条消息。”[4]像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十点读书、厦大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运作比较成功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资源内容质量都很高,已在业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深受读者喜爱和关注。

3.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移动阅读建议

我国数字阅读比例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手机阅读的青睐,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APP应用在在校大学生中的风靡,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和推广移动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先天优势,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移动阅读,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3.1选择高素质平台管理员,推送高质量的知识内容,丰富内容展现方式

公众平台无法主动添加用户和每天群发消息的数量限制要求只能以质取得用户的持续关注。笔者认为,一是选择一批自身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精湛,又了解本馆读者阅读心理及习惯的高素质平台管理员。突破大学生的阅读障碍(如倾向浏览娱乐八卦新闻),选择契合社会热点的权威评论文章、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专题,进行全文推送。二是丰富展现方式。做到图文并茂、字体适中、编排工整,通过语音广播、文字、视频等多形式展现。“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哈工大威海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公众号推送内容质量高,形式丰富,给那些喜欢深夜静读的人带来了阅读盛宴。这种短篇的全文阅读,不但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且有利于培养读者日常阅读习惯,可以逐渐改变读者浅阅读的现状,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深度和阅读量。

3.2把握读者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校大学生的作息习惯一般都是晚睡晚起,每天上午的10-12点和晚上的21-23点是他们使用手机的高频时段,高校图书馆应选择在这两个时间点向他们推送信息。他们收到信息后能够及时阅读,并参与阅读互动交流。图书馆推送消息的频率和数量要适度,不能太频繁,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亦不能太久才更新一次,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两种情况过犹不及,都会造成读者退订。图书馆要做好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阅读的情况调查,然后有的放矢。“十点阅读”公众号每晚10点定时向读者推送一条包含4-5篇经典美文的消息,做的很不错,值得图书馆借鉴。

3.3以数字阅读促进纸质阅读,以大学生阅读促进全民阅读

“十点阅读”公众平台致力于短篇定时(每晚十点)推送,在后边都会将来源书目推荐给大家;此外,还会在版权允许范围内选择最近出版的新书的前几个章节每晚连载,让读者试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就读的人少之又少,利用碎片时间试读是很好的阅读体验,以数字阅读促进纸质阅读。相对于高校馆藏资源仅对在校师生开放的情况,微信公众平台则对每位关注它的用户开放,且没有关注人数上限,也没有群发人数限制,本校读者可以,外校、社会人士同样欢迎,大大提高了服务辐射面,有利于开展全民阅读。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在全社会中打造出一个响亮的阅读品牌,吸引社会人士都来关注,就能以大学生阅读促进全民阅读,很好履行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阅读特质;阅读影响

A Study on R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nternet+”era

LV Zhen-ren

(Library of Wuzhou College,Wuzhou Guangxi 54300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not only has an impact on the rea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ading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has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library.The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characteristics,and suggest strategies of reading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nternet+”era.

【Key words】Internet+;College students;Rreading characteristics;Reading impact

互联网迅速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是改变的是阅读方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大学生阅读特质,如何开展推广阅读,高校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和提升服务职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特征

1.1 传统的纸质阅读在减少

随着数字化阅读迅速进入每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它不仅阅读便利,随时可以进行海量阅读,而且改变了传统纸质阅读习惯,对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网络阅读成了阅读的新宠,成为网络阅读群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1]在此背景下,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书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是亮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

1.2 刷屏阅读,浅阅读盛行

大学生比较喜欢看图、视频和轻松的文字的阅读,选择手机刷微博、微信朋友圈,或看新闻、读电子书等方式代替深入阅读,在下课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也抓紧时间上网快餐式阅读一番。这种不求甚解泛读略读,会割裂对原文意义上的正确理解,使得读书变得庸俗化,浅阅读往往没有思索和感悟的过程, 长期习惯于浅阅读会养成一些不良品质, 做事无法专注更多的会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1.3 为考而读,趋向于功利阅读

大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竞争力,都希望拿出多一本证书,在激烈应聘竞争中增加“筹码”,除了必要考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外,大三、大四年级的同学,常常在课外利用大量时间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种学习目的只为求职所用,一方面,没有过多精力阅读,另一方面,经典阅读没有学分,也不直接有利于就业,大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无法得到短期的实惠,也就慢慢远离经典阅读。

1.4 缓解压力,选择娱乐性休闲阅读

大学生从踏入校门开始就担心就业这个问题,面对毕业时求职的火爆场面,为同学们在校学习中带来了不小压力,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减压,如体育比赛、户外活动、阅读等等,而阅读则是最好减压方式。而一些媒体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推出娱乐性休闲节目;出版商则在影视题材方面大做文章,致使娱乐化现象不断出现。

2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阅读的影响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为大学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阅读空间,“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阅读影响体现下列几方面:

2.1 阅读质量不高

大学生相当一部分同学课外阅读靠“三屏(电视大屏、电脑中屏、手机小屏)”,读屏式阅读泛滥,[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跳跃式的浅阅读,造成广告信息干扰,还沉迷于、武打的网络小说之中,使阅读质量不高。大学生长期热衷于刷屏阅读,会使视野变得不够开阔,看事物不够深入,分析问题也不够透彻,以至于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发展不利。

2.2 读而不思,缺失想象力

传统纸质阅读本质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是一个达到眼到、口到,用脑想、用心记的阅读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圈圈点点或写读书笔记,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这样的阅读大学生能做到的并不多。“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对媒体阅读的心理依赖越来越重,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分辨,且长期碎片化的浅表层阅读,易看事物流于表面,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3 品味下降,缺少逻辑,缺乏理性

读经典,能够加强一个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经典常读是助人终生发展的需要,能够助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培养良好的学养和提升品位,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而现在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破万卷”不如“点鼠标”, “读经典”不如“读通俗”,经典难读,通俗易理解,忽视了经典名著的阅读。网络上要搜寻所需要阅读的内容很容易,但只是表面过多,深层不足,从而导致大学生阅读品味下降,看待事物的方式缺乏理性。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引导的策略

大学生阅读方式趋于多元化,笔者认为:大学生阅读既要有纸质图书的“书香阅读”,也要有数字阅览的“随时新体验”。图书馆顺应大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介阅读。

3.1 指导大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现在校的大学生,阅读没有制定计划,阅读的随意性太大,这样的阅读不仅白白浪费时间,也使得读书缺乏系统性。图书馆要指导大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作为入馆教育的内容,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会提高大学生阅读效果的。在阅读过程中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时间安排上课内和课外互为补充,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写好读书笔记。[4]坚持定期回顾,及时总结阅读计划执行情况,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

3.2 设置“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

为适应“互联网+”时展,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网络化服务措施进行融合新,设置“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实行网上信息传递,加强电子阅览室建设,网络导航服务是服务的重点,对虚拟馆藏资源进行拓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培训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3.3 开设经典导读课程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就是源头活水。如何阅读经典,每个人读经典都有自己的方法,阅读经典最好做到要随时读,要反复读。图书馆联合学校教务部门开设《文学经典导读与欣赏》选修课程,用学分制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走进(下转第50页)(上接第89页)中外经典书籍的殿堂,品味经典的思想意义、领略经典的文化底蕴、欣赏经典的艺术特色。根据大学生特点和需求,推介高低年级同学所需要的阅读书目。

3.4 “校馆店”跨界融合结合体

“互联网+”的本质是创新发展,跨界融合是大势趋,互联网正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服务产业形态。如安徽铜陵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于2015年12月25日放开的“校馆店”,是全国首家跨界融合的书店结合体,大楼一、二层及负一层为新华书店,三、四层为图书馆,而五层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顾客在书店看到中意的书后,通过“你读书,我买单”的软件系统,查询图书馆没有这本书可以通过该软件把书借回去,读者看完书直接将书还到图书馆。[5]从书店的顾客变成了图书馆的采购员、读者,解决了各级各类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矛盾:读者想看、爱看的书,图书馆没有或太少;图书馆购进的书,读者又往往不爱看。对于书店来说增加了营业额,而图书馆既丰富了馆藏结构,大大提升了图书新书流通率,又方便了大学生读者。

4 结语

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人进步,阅读的人生更加精彩,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阅读的民族,把读书看作是“立身”之本。“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在全民阅读上引领大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托起时代赋予大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郑小茹.大学生阅读倾向与高校图书馆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85-88.

[2]孙凌云.高校学生读者的浅阅读倾向及图书馆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3):85-88.

[3]张岚.大学生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81-84.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中国梦;角色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众多,不仅有着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还有大量的农家书屋,这些图书馆不仅在知识传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弘扬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可以在中国梦的实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公共图书馆可以在中国梦中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以实现人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民众公开的图书馆,其所藏图书不仅有各种理论性的读本,如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解读类读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评价的读本,还有各种指导实践的读本,如农业栽培技术类读本,这就使得公共图书馆可以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传递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广大群众不仅要积极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要积极参与终身教育,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才能在中国梦的建设浪潮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公共图书馆则通过不断更新图书资料、便捷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借、阅服务,在群众知识更新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达到3076个,藏书总量达到7.89亿册(件),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4.34亿,文献外借册数达到33191万册次,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在知识传递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公共图书馆是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藏有各类理论书籍,而且科技类书籍不断增多,这些书籍不仅在教育群众掌握生产生活技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农家书屋中藏有大量的栽培技术图书,这对于开拓群众视野,帮助群众创业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实际上,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资料显示,即使识字农村家庭中,高达45%的家庭没有藏书,即使有藏书量也非常少,而农家书屋的建成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图书资料不够的问题,以已经竣工的农家书屋工程为例,2012年8月该项工程宣布竣工,截止这一时间节点,其配送图书总量达到9.4亿册,农民人均图书量达到1.13册,此外还有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资料,这就可以为丰富农民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

3、公共图书馆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信息“满天飞”,部分群众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甚至会受外部信息的困扰而误入歧途,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投资的工程项目,其所藏图书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图书所包含的价值理念、所分析的社会现象都具有更为科学,这就能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导向,推动社会的发展。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北京地区、河北地区通过卫星数字技术为传统书屋带来人气的比重分别达到86%、94%,而各村利用这一技术组织活动的分别占据了94%、70%,由此可见书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在实现中国梦中作用发挥面临的挑战

虽然公共图书馆在实现中国梦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从实践来看,由于公共图书馆数量相对不足,图书馆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图书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其在中国梦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1、公共图书馆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有限,难以有效支撑起中国梦实现的要求,除数量外,其他方面公共图书馆建设也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首先,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明显滞后,在容量上难以满足群众阅读的需要,如部分图书馆楼层阅读场地不足,此外,还存在部分公共图书馆地理位置不佳,群众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不方便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公共图书馆图书不够,图书针对性不强,部分公共图书馆虽然有一些藏书,但理论性读本过多,贴近群众实际的图书偏少,特别是一些热门图书如涉及当地特色农作物的读本少,一位群众借走后就出现空库现象,其他群众只能干着急的等,难以更好的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此外,部分图书馆还存在图书更新速度慢,每年新增图书数量非常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如按照国际图联的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为1.5-2.5册,而2012年我国仅0.58册。再次,公共图书馆配套环境有待优化,图书馆作为群众学习知识的场所,必须有幽静的环境作为支持,部分公共图书馆“身处闹市”,难以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公共图书馆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公共图书馆管理手段滞后,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滞后。部分图书馆尚没有构建图书借阅信息管理系统,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读者信息管理系统,图书外借后面临不及时归还、不归还追缴难度大等问题。其次,公共图书馆整体管理滞后,部分图书馆特别是偏远地区图书馆缺乏专门的图书管理人才,没有利用现代化的条码技术对图书进行登记,也没有定期对图书进行清理,导致部分图书遗失、损坏等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再次,部分公共图书馆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图书馆对于自身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在中国梦实现中的发展定位不明确,不了解该如何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优势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为国民答疑解惑,也没有明确自身在中国梦实现中的目标任务,从而导致各种不作为行为发生。

第12篇

摘 要:文章对跨媒体阅读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分析了四个不同层次跨媒体阅读的表现形式和附加作用,从相关阅读统计数据、青少年媒体消费习惯及出版业对跨媒体出版的探索实践实例阐述了跨媒体阅读的内生需求和外生条件,强调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同时,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和假设性场景来探讨图书馆开展跨媒体阅读服务可施行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跨媒体 阅读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26-05

“跨媒体”这个词近几年来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成为继“数字化”之后,出版业、传播界和艺术传媒领域等又一个热门词汇,并衍生出了跨媒体出版、跨媒体传播、跨媒体经营、跨媒体阅读等相关词汇。国内学术界对跨媒体阅读至今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的思考和探讨。在跨媒体传播跨媒体出版日益兴盛、国民阅读方式不断改变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跨媒体阅读”这个概念绝不仅止于概念这一层次,其内涵和外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1 跨媒体阅读的概念辨析

我国早期的跨媒体研究者主要来自新闻传播界,通过对当今的信息传播特性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跨媒体”将会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体方向。 他们从传播主体立论对跨媒体、跨媒体传播和跨媒体出版等概念进行了解释和探讨。百度百科中对“跨媒体”这一词条的概念解释是——所谓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动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报告《我国图书出版社跨媒体出版状况调查报告》给出的跨媒体出版的定义是——所谓跨媒体出版,即横跨平面媒体、磁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共存的出版方式。以上有关跨媒体传播和跨媒体出版的概念均是从传播主体立论的相关解释。若从阅读主体立论,“跨媒体阅读”与跨媒体传播和跨媒体出版相对应,所谓跨媒体阅读,即横跨平面媒体、磁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组合、交叉的阅读方式。

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依附于合适的载体呈现给受众,使受众能理解并获取信息的活动便是阅读,其本质是信息的解码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体系单独或综合感知,阅读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不同层面去进行,可以有视觉阅读、听觉阅读、触觉阅读、嗅觉阅读和味觉阅读,阅读的内容是开放的,阅读的载体是发展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讯传播和多媒体互动传播这五次传播革命[1],而与之相对应的接受信息的阅读行为也经历了多次变革:语言传播革命对应的是朗读式群体实践活动阅读;文字传播革命对应的是私人化默读阅读;印刷革命使阅读实现了由精读转向泛读,书籍成为日常消费品;电讯传播让人们在书籍之外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听觉和视觉阅读选择;多媒体互动传播已然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信息接收方式,促发了一场新的阅读革命,它消解了不同载体之间的边界,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各感官系统的充分调用,实现了全新的阅读体验[2]。这种通过多种方式(如符号、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的综合利用来解码信息的阅读便是“跨媒体阅读”。

2 跨媒体阅读的表现形式

跨媒体阅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或炒作的概念,它其实早就发生与存在着,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着。中国古代“听说书”可视作是跨媒体阅读最原始的案例,那是在当时书本稀缺条件下人们想要进行“阅读”可选可跨的另一途径。上世纪30年展起来的有声读物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书刊视觉阅读与有声读物的听觉阅读形成了良好的跨媒体阅读切换模式。最简单的跨媒体阅读模式是通过收听随书附带的MP3光盘来完成一定的阅读进度。最为理想化的跨媒体阅读模式是调用一切可调用的感官去接受信息,通过文字、声音、视频、互动等有机智能地组合呈现来完成一次阅读之旅。宽泛而更具现实意义的跨媒体阅读应该是介于最简单和最理想化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和表现形式。参照Gary Haye专业博客中《Cross Media》一文中对跨媒体的分类,可将跨媒体阅读暂且分为四个阶段,即:跨媒体阅读1.0、跨媒体阅读2.0、跨媒体阅读3.0和跨媒体阅读4.0[3]。

2.1 跨媒体阅读1.0

相同的内容或稍有差异的内容被推送到不同的平台上供人阅读是最简单的跨媒体阅读1.0阶段,即是为实现阅读的方便快捷,通过不同的平台阅读相同或类似的内容。如将一段电视视频稍加编辑后放到播客平台上或者视频网站上,或者是一本书出版后以有声读物的形式或者电子书的形式再次出现。这一阶段的“跨媒体”虽没有强大的跨媒体触发作用,但却可以通过另一平台提升同一阅读物呈现的广度,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2.2 跨媒体阅读2.0

内容主题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形成一条内容产出链是跨媒体阅读2.0阶段,该阶段的跨媒体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跨媒体对阅读内容产生附加值,使其信息传播的效果更加突出,其表现形式是在观看了一部由某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后觉得十分喜爱,进而去细细研读原著,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染或思索。如广受欢迎的莎士比亚戏剧书籍,其展现形式有原汁原味的古英语版本,有现代英语版本,有中文译本,通过不同的文字来展现,使受众更好地去阅读。除此之外,莎士比亚戏剧有歌剧、舞剧、话剧等不同的舞台展现形式,还有电视剧、电影等。这种多平台的跨媒体可以发挥各种平台/媒体的呈现优势,将主题内容传递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原内容基础上有所附加。

2.3 跨媒体阅读3.0

跨媒体阅读3.0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这样:热播清宫剧触发清代历史传记的阅读欲望,进而又引发对某清代历史学者的兴趣,观看其电视访谈或其他作品。此阶段的跨媒体最真实的展现形式是内容被创造以唤起受众的求知兴趣,通过跨越媒体的方式来完成其整个的一个阅读旅程,跨媒体起到触发作用或桥梁作用,即通过一个桥梁或者指示将受众吸引至另一个媒体平台上去深入体验。如,视频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你意犹未尽,然后屏幕上出现一个URL地址可供你去探索更多;或者是通过推送信息将你吸引至音乐会现场去聆听某名家的音乐会,然后你开始关注有关这一音乐家的电视专访,甚至去购买其作品的DVD…… 这种桥梁作用或者说是触发作用很好的诠释了跨媒体的价值所在。

2.4 跨媒体阅读4.0

前三种阶段跨媒体的一个共通点是内容物通过不同的平台展现出来,通过非线性的传播方式来传播到受众那里。生产者只是将内容加载至各种平台媒介上,并创造一个易获得环境,至于受众是如何获得、怎样获得的,它们不加以干涉,完全由受众自主主宰。跨媒体4.0阶段的特点是“共同创造”,也就是互动性。生产者和受众通过各种平台共同创造内容,并互相产生影响引导作用。跨媒体阅读4.0的表现形式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阅读者也是内容创造者,是以阅读为基线的社交网络。

3 跨媒体阅读的未来发展空间

3.1 跨媒体阅读的内生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新兴的数字化媒体不断冲击传统的纸质报刊书籍,社会阅读习惯不断发生着改变。2012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最新数据,报告称,我国2011年全国综合阅读率保持上升趋势,七成以上国民仍然偏好阅读纸质读物,但是国民传统纸质媒介和电波媒介接触时长均有所减少,数字媒体接触时长有所增加。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另外,有11.8%的数字阅读接触者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曾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

上述两个统计调查数据总体上是一致的,由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兴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阅读的比率。可以说,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除词与句之外有更多的内容值得去阅读,图像与视频就是其中之一,阅读的技巧也不止于解析文字,应该包括对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的理解力,理解视频或者图像的技能和理解小说或诗歌一样重要[3]。但是,纸质媒体以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仍旧是最主要的阅读手段之一。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不是数字化消除纸质化,而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民众也并不依赖单一的阅读媒体,他们的阅读习惯呈现出多媒介、跨媒体的趋势特点,虽然不同媒体之间在短时间内会出现相互之间在接触率上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在整体的阅读率上却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2 跨媒体阅读的外生条件

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数字出版与电子音像出版社合并,以电子音像出版社作为数字出版平台,并由各学科编辑室和分社派兼职信息员进入电子音像出版社从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整合的跨媒体出版。该跨媒体出版平台由单纯的纸质选题开发转型,开发图、文、视频、音频、互动等多媒体内容,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以及传统通道,以电脑、阅读器、手机、图书等为终端到达并服务读者的跨媒体选题开发思路,这一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

出版《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美国书商“书香公司”(Scholastic)计划推出一部拥有7本书和一个在线游戏的出版物《Infinity Ring》。这套出版物和2008年发行的跨媒体出版物《The 39 Clues》(39条线索)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可以看出这家出版商探索跨媒体出版这一全新服务模式的战略方向。新书的目标读者是8岁至12岁的孩子,在电游中融入阅读。这些青少年将在纸质书籍和在线游戏的双重方式中学习历史,探索未来。如果在阅读书籍的同时玩游戏,两种方式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让孩子们加深对历史信息的印象和理解。孩子们也可以在手机、网络或者平板电脑上玩游戏,不过,游戏过程中他们必须回到书里,因为许多重要线索和信息不会出现在网络上。 “这套跨媒体书籍将成为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式。”Stacy Lellos表示,“如果你不读完这本书,就不会知道这些角色是谁,也不会知道怎么使用这些角色。”[7]

除以上两则信息以外,国内外的其他出版商也对跨媒体出版这一全新的出版模式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的出版物中,跨媒体出版物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重,跨媒体阅读物的选择面亦会越来越广。

总之,从统计数据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来看,跨媒体阅读内生需求不断增强,单纯的纸本书或者电子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的阅读需求;出版和传播的技术理念不断升级,跨媒体阅读的外生条件也不断成熟,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将集纸本、有声、视频、游戏、互动空间为一体,以越来越完美的跨媒体衔接形式出现。他们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促成了跨媒体阅读未来的广阔发展空间,跨媒体阅读应该会成为未来阅读的大趋势。

4 图书馆的跨媒体阅读对策

图书馆的职能是收集、组织、存储、归档、保存信息,提供各种信息访问通路和服务以保障公民信息获取的权利,其使命之一便是“阅读指导”,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图书馆的馆藏十分多样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跨媒体阅读优势,作为阅读推广的前沿阵地,在跨媒体阅读得以实现的整个生命链中,图书馆需要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它可以是单纯的推广者,也可以是组织实现者甚至是创造者。与出版方和传媒方所不同的是,图书馆不必过多地去关注内容,其主要关注点是如何帮助读者实现跨媒体阅读,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更加畅通便捷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根据跨媒体阅读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图书馆可以进行组织和推广的跨媒体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限定的枷锁,进行跨媒体营销、提供跨媒体借阅服务、创建跨媒体阅览空间和跨媒体学习实验室、提供跨媒体教学支撑和学科服务等都是图书馆用来实现跨媒体阅读的有效手段。

4.1 图书馆跨媒体营销

图书馆的营销走进了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抓住一切可以用来推广阅读的社会化媒介去全方位推广服务和阅读。在微博刚刚凸显出其传播优势的时候,便有较多图书馆注册了微博账号,用其进行活动预告、新书推荐、疑难解答等,使其成为图书馆营销的新渠道,截至今年5月,我国仅新浪微博平台上经过认证的图书馆微博就有近200个,这些图书馆微博的粉丝数都在五千以上,获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其他公共图书馆及上海交大图书馆等于去年开始将自己加到了豆瓣社区的“在哪儿借这本书”栏目下的链接中,吸引豆瓣社区的会员从豆瓣逛向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读者。荣获2012年第十届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一等奖的清华大学“爱上图书馆”系列短剧通过轻松、幽默温馨的爱情故事短剧,帮助学生尤其是新生轻松快速掌握如何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利用视频短剧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来提高图书馆的认知度和文献资源的利用。

微博、豆瓣社区、视频短剧,这些图书馆的跨媒体营销手段很好地利用了跨媒体阅读3.0阶段的桥梁作用,抓住大众的媒体阅读习惯,充分利用多种平台的桥梁和触发作用,唤起受众的求知兴趣,通过跨越媒体的方式来完成其整个阅读旅程。

4.2 跨媒体借阅服务

图书馆传统基础的服务是出借书本,通过出借一段时间的阅读权而向其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数字化阅读兴起之后,不少图书馆开始尝试新的服务模式,通过移动手持设备出借电子书或者出借预装有电子阅读物的阅读器。当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在出版阅读物时选择纸本与电子同步出版的跨媒体出版模式时,我们在文献建设时即可以考虑同时采购纸本与电子版,在提供借阅服务时可以通过将纸本书与电子书配套出借的方式实现跨媒体阅读1.0阶段,也可以由读者根据其阅读偏好自行选择借阅版本,极大优化读者的阅读便捷性。

国内不少图书馆均开始尝试电子类资源的借阅服务。上海图书馆从2009年起开始引进电子阅览器并提供外借服务,2011年汉王电子书的阅读器外借次数多达1000多次,流转率十分高[8]。上海图书馆这项服务的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种新型的借阅模式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虽然电子书借阅中尚有一些技术问题(如版权保护和标准不统一)比较难解决,但是跨媒体的借阅模式必定是未来的趋势。

4.3 跨媒体阅览

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阅览室或专题阅览室现阶段即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实现跨媒体阅读全阶段。专题阅览室的主题面窄,资源相对较为集中,可以将纸本、期刊、电子、光盘、视频、图片、音频等馆藏打破原有的分类系统和存放格局全部放在同一个空间中。阅览室里的设施可包括实物陈列、图书书架、电子阅读物终端、互联网接入和打印输出等相关设备,所有资源采用跨媒体统一检索系统提供检索,并提供推荐相关阅读和延伸阅读功能。在这种跨媒体阅览室中,读者可以完成各种阅读物的无缝切换,全方位获取信息,将跨媒体阅读的触发作用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阅读的场景:一位读者在阅览室的书架上拿下一本书开始阅读,并觉得十分感兴趣,他将书本通过条码扫描机器进行扫描,发现了有关这本书的其他版本信息、评论和阅读推荐等,并通过阅读推荐指引在旁边的电子阅读终端上开始阅读,他观看了几段相关视频、匆匆浏览了几本电子书的简介,然后通过二维码拍摄直接借阅了几本电子书到自己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上,并订阅了阅读推荐信息服务,之后他离开阅览室继续其阅读之旅,并在图书馆阅读社交网络中通过个人账号了相关评论和推荐,与阅读好友进行交流互动。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已毫无技术壁垒,需要的只是图书馆打破传统格局进行变革创新的决心和努力。

很多公共图书馆提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时考虑到幼儿及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在进行资源建设时也充分地考虑了阅读物的多样性,呈现出跨媒体阅读的可行性,但是在如何组织跨媒体阅读方面却没有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其触发及桥梁关联性不强。

4.4 跨媒体学习实验室

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和麦克阿瑟基金会(IMLS & MacArthur foundation)倡导21世纪学习实验室计划,鼓励参与方以数字媒体实验室为主体思路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方案帮助青少年的学习并提供资助。此项计划的第一轮甄选评奖已经结束,共有12个项目案例获得奖励,如阿灵顿公共图书馆(Arlington Public Library)、迈阿密北达德区公共图书馆(North-Dade Regional Library)等。阿灵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项目实验室(the digital projects lab)为青少年提供想要开发或制作数字产品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提供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施和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并提供咨询帮助,读者可利用这些软硬件支持来实践其通过相关资源学习而获得的灵感和设想。北达德区域图书馆里的名为You Media Miami学习实验室供14至19岁的青少年在放学后休闲,实验室里有摄像机、电游、吉他、架子鼓、电脑等青少年喜爱的设备,还有各种图形处理软件、音频处理软件和电影制作软件,帮助青少年通过这些新媒体表达自我,并学习成长[9]。

2012年春季21世纪学习实验室计划继续得以推进,并开始了第二轮的甄选。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服务模式。这种跨媒体的实验室服务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媒体消费习惯,抓住青少年讨厌文字、喜欢音乐、喜欢网络交流的特点[10],有针对地对其进行学习引导,帮助青少年不断进步。

4.5 跨媒体教学支撑和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教学支撑服务和学科化服务是其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其服务模式如提供教参(储备)服务、提供学科导航或者是创建学科服务平台等。随着科研教学所需资源的多媒体化,图书馆相关的服务内容也需要开始跨媒体。国外高校图书馆的Course Reserves已跳出了单纯的提供书目和论文的形式,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bspace系统支持教师上传一切可用于课程教学的资源,并可以在该系统进行作业的批改和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可视为典型的跨媒体教学支撑服务。

基于云的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也已经较为广泛,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可以嵌入RSS feed、加载视频播客、嵌入社会化书签del.icio.us的云标签、上传文档、嵌入实时聊天工具等。LibGuides学科导航系统的灵活性和跨媒体性可以凸显学科馆员或专题创建者的个性,给其充分的施展空间。这个导航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科研究的跨媒体阅读需求,受到图书馆员和师生的欢迎。

5 结语

跨媒体阅读的核心要素是打破原有的阅读观念,倡导开放式的阅读。这种开放式的阅读要求我们从各种传播媒体各自为战、互相封锁的割据状态中走出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的优势,寻求一种或多种交叉融合的阅读模式,增强各种传播媒体之间的整合和互动,从而使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化、立体化、全面化。因此,跨媒体阅读的外延十分宽广,值得我们去探索实践的空间亦十分广阔,图书馆未来可以探索实践的跨媒体阅读策略绝不仅限于本文所列项目。图书馆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具有组织实现跨媒体阅读的先天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拘一格地勇于开拓新的跨媒体阅读模式,将会成为图书馆这个拥有大量资源机构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之一。虽然,在跨媒体融合过程中免不了要面临资源整合、成本预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跨媒体出版资源的不断开发、跨媒体搜索技术的不断成熟,跨媒体阅读的解决方案也将会从理念和技术上不断成熟,跨媒体阅读必定是未来阅读的方向,是未来图书馆推广阅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南长森,朱尉. 跨媒体传播与国民阅读方式变革对文化消费的启示[J]. 图书馆论坛, 2010,(6):41-44,49.

[2]黄丹俞. 阅读的未来:西方的阅读新理念[J]. 图书与情报, 2010,(2):11-13,23.

[3]Gary Haye.Cross Media[EB/OL].[2012-5-28].http://personalizemedia.com/articles/cross-media/.

[4]尚烨.“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 中国出版网[EB/OL].[2012-05-28].http://chuban.cc/tp

xw/201204/t20120420_105469.html.

[5]Lee Rainie, Kathryn Zickuhr, Kristen Purcell, Mary Madden, Joanna Brenner. The rise of e-reading[R]. Pew Research Center’s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2012.

[6]陈贝贝.复旦大学出版社:跨媒体出版效果显著[EB.OL].[2012-05-28].http://cpin.com.cn/html/szcb/74

8132.html.

[7]张硕.国外出版商探索全新的跨媒体阅读模式[EB.OL].[2012-05-28]. http: //tech.ifeng.com/media/detail_

2011_12/30/11670325_0.shtml.

[8]馆所动态.电子阅读器不花钱 上海市民数字阅读“免费午餐”多[EB.OL].[2012-06-02].http://library.sh.cn/news/list.asp?id=5744.

[9]HeleneB. digital media labs in libraries[EB.OL].[2012-05-28]http://heleneblowers.info/2012/04/digita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