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课程总结

计算机课程总结

时间:2023-02-18 21:4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课程总结

第1篇

摘要 本文从实验课计划和提纲、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课的实施和总结几个方面介绍了怎样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实验课

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大专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例如,我系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FoxPro程序设计的总课时数是80,其中讲课44课时,实验36课时,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开设实验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来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是怎样操作、如何运行的。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演示和操作软件的各种功能,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尤其是《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实验中要自己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处理,程序调试和运行,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学习编程的经验,最终获得所需的结果。因此,如何开好计算机实验课,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课。

1.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的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验都要有实验提纲。实验提纲格式为:

(一)实验题目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要求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六)实验思考题

实验提纲必须和实验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验提纲是实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由系或者教研组组织有经验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对每一门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精心策划,统一编制,在教学中不管是那个老师上这门课,都要按照统一的实验计划和提纲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验课程,根据实验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验报告。教师也是按实验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验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验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2.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硬件环境

实验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验,学生所用的磁盘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

(2)软件环境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帐号,根据实验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实验室要实行学生上机自动管理(学生上机之前用上机证划卡,系统自动为学生分配一个机号,该生即可在这台计算机上上机,否则该生不能上机),该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上机时间,我们曾经根据这个功能破获了学生盗窃计算机内存芯片的案件。如果实验学生的人数超过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验,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

(4)教师和学生

教师要对实验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验提纲作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特别要学生自己编程上机时,学生一定要在上机前准备好程序,实验时主要是编辑输入程序和调试程序。

3.实验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验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验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验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开发的一些应用软件,将一些程序设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程序设计。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课,可选择集编辑、编译、调试为一体的Pascal可视集成环境VP1和算法与数据结构的作业系统AD1,Pascal源程序可以在VP1上可视执行,能同步演示程序和数据的动态视图,为学生理解算法、学习编程,调试程序提供了便利的环境,AD1可对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作业进行测试评分,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最后一点,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如,开机、关机、入网、退网等要按正确的步骤,键盘打字的姿势要正确,特别是学生在编程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风格。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实验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验,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术和有关算法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直接体现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是对实验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及课时数

(二)实验题目

(三)实验目的

(四)实验要求

(五)实验过程

第2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就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各种形式融合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社会交往、工作学习、经济活动、事务处理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包括人文外语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是培养面向社会应用需求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能将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问卷的设计

(1) 目的

经过调查,以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哪些计算机课程受到人文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喜爱,在实际工作中能给予其及时有效的帮助,根据调查结果适当调整课程的设置,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对象

这次调查,向历届人文外语类各40名毕业生下发紧扣研究主题的电子调查问卷,实际收回74份,有效问卷74份。

(3) 调查内容

根据人性化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电子问卷调查设计成选择加问答样式,问卷内容包括:

① 刚进大学时您的计算机基础如何?

② 在完成计算机一级考试后,如果给您一个机会,选修N门以下计算机课程,您会选择哪几门?

③ 除了学校开设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您还接触过(听过或自学)哪些相关课程?

④ 请写出您觉得开设最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

⑤ 请写出您觉得开设最无关紧要的计算机课程?

⑥ 您现在从事的职业?

⑦ 您觉得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存在哪些问题?

⑧ 经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您感触最深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您还想学习关于计算机哪方面的知识?

2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1) 为了正确研究课程改革方向与合理设置课程的安排,需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有正确的了解,特制定第一问题,即刚进大学时您的计算机基础如何?调查所得的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80%的学生在刚进大学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也正符合自2004学年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非零起点”教育的事实。“非零起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利于后继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2) 第二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自主选择出他们希望上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喜爱。结果如下图2所示。

由上图可以反映出,在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课程项目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技术基础、视音频编辑,其中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为最。或许这些课程在实践操作中能比较快地看到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所以这几门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

(3) 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人文外语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有限,而学生通过从周围了解或接触到一些关于计算机的课程内容,让我们相信这些课程内容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所需要并熟练使用了。鉴于此,特设置第三个问题,即除了学校开设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您还接触过(听过或自学)哪些相关课程?

A.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B.网页设计与制作

C.二维动画设计

D.ACCESS数据库

E.办公自动化

F.计算机网络

G.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在外语专业学生的选择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几项;而在人文专业学生看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技术基础这些课程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被学生所需要,其认可度最高。

(4) 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毕业学生,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老师传授的知识哪些是重点。故我们将第四题设置为问答题,即写出您觉得开设的最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图3为调查结果。

图3所示为学生自主认为开设的较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虽然结果中课程所涵盖的面比较广,基本囊括了平时所上课程,但不难发现在众多课程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其应用面广,学习上手快的优势脱颖而出。

(5) 为了正确、全面、系统地制定出课程改革的方案,在对学生觉得开设的最有意义的计算机课程的研究与探讨后,提出了请写出您觉得开设的最无关紧要的计算机课程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修改与调整某些课程的授课模块,其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结合自己工作中所用知识的实际,总结现实经验,认为ACCESS数据库在平时使用最少。或许是因为数据库数据的繁杂对文科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低,因此,学生们得出这一结论。这些学生虽然已经走上岗位,但工作时间还比较短,在认识上可能不太完善,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可将此结果作一定的参考。

(6) 考虑到课上内容的应用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对学生现在的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多为教师与文员,而人文专业类的学生大多为教师与管理人员。这些职业的特殊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对课程偏爱选择的理由,故在设置人文外语类学生计算机课程时应将他们将来就业趋向考虑进去。

(7)“您觉得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存在哪些问题”是问卷调查的第七题。“偏于理论,所学的不精通”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学生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依赖书本,考试也偏于卷面,再加上短短四年的大学时间里计算机课程开设有限,想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成了学生难以实现的梦想,这导致了上述问题的产生。故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并进,适当增加学生上机作业时间,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8) 最后,我们发出总结性的提问,即经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您感触最深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您还想学习关于计算机哪方面的知识?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文外语类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其调查结果整理如图5所示。

结果分析:或许因为人文和外语类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文员与教师工作,所以,他们更喜欢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学生迫切需要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课程内容。

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工作,学生在之前的教学基础上还希望能获取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新增一些课程设置。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显示可知图片编辑这门课程已成为外语与人文类专业的学生最想要学习的课程。这或许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用到一些图片,而这些图片需要进行一些处理,故图片编辑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进去。

学生对ACCESS数据库这门课的学习存在一些疑问,或许因为这门课程自身存在一定难度,也许是被调查研究的人文外语类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对数据库的使用频率低,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不太积极,故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换成别的课程或减少课时,降低要求。而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认为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的课程是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图片编辑,这些课程不仅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快上手,并能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对毕业生今后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这几门课程可以作为设置的重点。

3对课程改革的建议与设想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1+X+Y”课程框架,在大学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这门课学生可根据自身计算机基础程度的不同选择一般程度或高程度)。第三学期开设面向专业“X”课程群,主要有“课件制作”、“多媒体网页设计”课程。第四学期继续学习面向专业的“X”课程群,主要有“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课程。第三、四学期的面向专业的“X”课程以重应用为主。“X”课程主要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布置大作业,做小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学习的意义,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目标。完成“1+X”课程体系的学生可以选修“Y”选修课程群,如图片编辑与视音频技术。“1+X+Y”课程框架如表1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开设的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其内容照搬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因此,如何修订面向专业的“X”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非计算机专业,又能面向专业,促进学生的发展(深造、就业)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结束语

高校人文、外语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担负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任务。通过对学生的深层次计算机内容的教学不但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就业、深造的竞争力,也能推动计算机教学在新形势和新技术方面的发展要求,将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谌新年,何宏,肖伟平. 基于“非零起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5):46-47.

第3篇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计算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与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

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我认为必须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出发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习者这种本质需要和特点呢?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之外,再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之类的活动,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活动比较单调。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我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而且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平时的生活,激发对这门课的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四、情境与任务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计算机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成果欣赏等,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学好计算机的,计算机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尝试,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地进行创作。

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第4篇

关键词:实训任务书;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74-01

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学都是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需求,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实践操作内容,并且要善于利用实训任务书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1.传统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分析

1.1 计算机实训课程目标不明确。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并没有使用过计算机课程实训任务书进行教学,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程时不明确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课堂或课程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了许多实训题,但是由于教师自身不明确教学目标,因此也无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得学生对实训过程不重视,不认真完成实训任务。

1.2 计算机实训课程步骤不具体。就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来看,因为教师缺乏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经验,导致在实际计算机实训课程中,教师只给予学生实训要求,对于具体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不是直接省略就是讲解一部分,其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在实训过程中自己领悟,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面对实训任务无从下手,对实训降低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1.3 计算机实训课程结果无总结。由于没有实训任务书提醒教师在结束计算机实训课程后,要对学生的完成度和实训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实训步骤和结果,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在实训过程是否正确操作,导致学生即使在完成实训课程后,学习能力仍然无法提高。

2.实训任务书的设计要求

2.1 实训要求。实训任务书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实训目标,能够通过实训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因此实训任务书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实训要求。实训要求有三个步骤,一是要明确实训目的,如学生能够通过哪些实训内容,提高实践能力或者学生在通过规定时间内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出来等,二是要根据实训报告格式,写出能够执行的相关文件或者是罗列实训中所应用到的知识点,三是确定实训时间和交报告的时间。

2.2 实训任务详解。实训任务由能力目标、实训要求、实训项目及内容摘要组成,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达到实训确定的目标,如通过2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实训,要求学生对办公软件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使用办公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实训要求,如学生需要利用办公软件完成校园文化海报的设计,教师只给出相关素材即可,其余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集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实训项目及内容摘要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实训项目及学生完成度进行设计和填写。

3.实训任务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3.1 明确教学目标。计算机实训课程通常是两节课完成的,一节课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另一节课用来实际操作,若操作难度较大可以多增加一节实训课,多数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程时,都是根据前一节理论课的内容或是教材给出的实训步骤安排实训过程的。然而在实训任务书出现之后,教师能够将自身的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经验运用在实训课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能有一个准确的方向进行学习。

3.2 完善教学内容。实训任务书的核心部分就是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包括实训要求、实训内容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能够达到完善教学内容的目的,例如:设计运动会班级海报。第一步,根据教师给出的素材,确定设计创意;第二步,搜集素材,整理资料;第三步,确定海报文字和图片版面位置;第四步,对图像进行加工、编辑;第五步,添加文字,选择合适的字体,最后一步,完善整个海报版面。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整个实训过程的流程。

3.3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在于实训任务书的最后一部分,即是评价、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态度、实训质量以及完成任务之后的实训报告等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之后,写下对实训过程的心得。

4.实训任务书存在的必要性

实训任务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任务驱动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首先是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一项或多项具体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若编制的程序出现了问题,模拟仿真时就会发现,学生就会要设法解决;学生就会寻找原因,研究对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规范作业能力。这些都使任务驱动教学法成为职业学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5.结语

实训任务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正确的、科学的完成实训任务,以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玫娜. 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互助教学;运用

引言

互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并在交际的过程中开展互助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同时也是对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1互助教学的概念

互助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其他学生的帮助,那么在高校中开展互助教学首先要学会如何去帮助别人,还有就是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如何向别人求助。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接受他人帮助的时候能够将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充分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良好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实现互助教学。由此可见,互助教学的定义主要满足两点:(1)属于一种社会活动,互助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产生的一种学习行为。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组织的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竞争,互相提高[1]。(2)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互助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够考验学生自身的自身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促进和谐的同学关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

2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互助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助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提高自身的高校计算机技术水平,同时在帮助其他学生的时候能够对自身的计算机实际进行有效的巩固[2]。因此,在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现互助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互助教学

3.1掌握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互助教学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具有教学原则的,只有在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性的原则,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开放性原则[3]。(1)主体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当前我国的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采取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互助教学要想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实施,首先要遵循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同时教师在一旁辅助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2)差异性:当前的高校学生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因为教学程度不同,上课过程中听讲的程度不同,,同时学生之间的个性以及心理素质不同,使学生对高校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解,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3)开放性:开放性原则在互助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前部门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身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4]。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开放性原则,改变传统观念对学生的束缚,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学生能够真正开展互原则。

3.2重视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在进行互助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有课前准备、具体的教学过程、最后的教学总结等,通过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开展互助教学。因此,重视互助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积极完善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的实施。(1)课前准备,计算机课程在高校中是一向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在进行计算机课程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前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计算机教学[5]。(2)具体的教学过程: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到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气氛的问题,良好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积极扩展自身的思维,同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开放性,促进互助教学有效开展。(3)教学总结:高校计算机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实际表现进行课堂总结,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自身的课堂表现能够呈现在自己眼前,反映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总结与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3实现分组互助原则: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同时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所掌握计算机水平互相错开,例如:在一个小组,有些学生的上网能力较强、有些熟悉Word、有些熟悉PPT等,使每一个小组成员所具备的强项互不相同,使学生能够对自身不熟悉的计算机软件学习过程中,询问小组中熟悉该软件的人,采取这样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掌握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重视互助教学的教学原则、实现分组互助原则三个原则出发,分析互助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计算机成绩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江.现代计算机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2(35):134-135.

[2]石平.论高职合作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6):144-145.

[3]牛惠.“互助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2,08(32):35.

[4]梁建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互助教学模式运用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07):38-39.

第6篇

关键词:主题作业 中职计算机 实验教学

一、计算机课程的典型特点

1.计算机从发明到如今,硬件和软件时时在更新,新软件及其设计思想也层出不穷。为了使计算机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的发展保持同步,就必须时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所以说“教学内容更新快”是计算机课程的一个典型特点。

2.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前后渗透性较大,知识点彼此关联,相互引用,成网状结构,很难做到循序渐进地进行编排。如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还未来得及介绍的新知识,在课程一开始可能就要用到。如上所说计算机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教学内容成网状结构”。

3.计算机课程的最典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课堂信息密度大”。计算机每天都有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涌现,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会越来越多,从而走进课堂的信息量也就如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却没有增加。

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主题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二、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教学的“纲”和“灵魂”,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许多大问题,如教学内容实用性差且更新缓慢;实验与理论的教学比重不合适;教学方法简单老套,师生交流少,数字资源共享不够,环境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等。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更存在以下现象:

1、指导教师给出的实践任务布置不具体,没有讲明具体目标要求,也没有进行具体的演示,不能给学生及时纠错、指导,时时出现“放羊”现象。

2、学生玩QQ、游戏、非上网教学时间上网等违纪情况。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实行主题作业,可以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实验课堂有事可做、有事要做的习惯,从而改掉上面这些陋习。

三、主题作业及其特点

1.主动性:学生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强化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2.实践性:教师在提出主题作业时,应该与社会需求和生活紧密接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不生疏,有兴趣做下去。学生要努力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尽力独立完成主题作业。

3.开放性:一般主题作业都要进行公开的讲座、评定,借此相互之间可以借鉴与技术交流.对自己的主题作业进行动态更新,引导学生深化学习和相互监督。

4.协作性:对于某些主题作业不可能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时就需要协作。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

在主题作业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在教师引导下,主题作业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和以往知识进行自主分析与综合,对相关知识片做有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因此接近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四、主题作业的构建特点及实施

1.主题作业的构建步骤

在课题设计阶段,考查学生设计课题的能力;

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2.主题作业的构建实施

在学习了相关课程或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布置主题作业。作业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应该介绍完成本作业的意义、大致内容和注意事项,然后将作业布置给学生,同时可以给出一个成功的实例。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和到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等收集资料,进行创新设计,开展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书面报告。

阶段三:评价、交流。在教师阅读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主题作业的构建特点

开放性:学生将完成的主题作业递交到文件服务器上公开,相互之间可以借鉴经验与交流技术,并刺激学生攀比自己呈现的作业质量;

展现主动性:学生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来展现,所以极大地刺激了其学习热情的提高;

逐步求精:开学即布置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要求,学生可以不断改进到期末截止。它有利于对知识片整合效果的体现,以及对新学知识的挖掘与巩固,能象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作业评分公开:在作业成绩表分数上给予点评。对主题作业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与动态更新,引导学生深化学习和相互监督;

强化自学能力培养。因对作业中的技术应用表现不设上限限制,同学们在计算机应用全过程中经受了各种不定因数影响下的反复磨练,甚至自主学习了大学后续课程内容。

五、结束语

笔者在多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使用了主题作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等都明显增强。笔者计划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建立分类课题库,以及成功案例库,进一步提高主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主题作业的能动性与交互性的研究》刘晓薇

第7篇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③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专科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 资源整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40-02

Discussion on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Que Qingxian, Yuan Meixiong

(Computer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courses are listed in both curriculums of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in colleges in China. Due to lack of mathematics and logical thin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social scienc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majored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 are analyzed and some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quality for social scienc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eaching reflection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文科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部分高校均设有专门负责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研室或教学部,教研室教师人数不多,但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如文理科均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同样的教学内容)。理科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方面较文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1],文科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趋向于接受、理解、记忆,有时是没有理解的记忆,最终导致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同的教学策略却往往使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制约了高等学校文科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多年来担任文科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谈谈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1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难易把握不准

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教学内容包含了Windows、Office等知识,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在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学生基础差参不齐,以至于担任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上左右为难,重复中学学习过的内容,经常出现课堂三低(抬头率低、到课率低、响应率低)现象[3],较难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恐惧心理。

1.2 教师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重

文科计算机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文科专业的学生,具有覆盖专业种类多,教学班级多的特点,且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中文专业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上,习惯于记忆,很少从原理上理解和分析,更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某些计算机水平考试中,就有学生用笔加纸的方法去进行数学计算,殊不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台高速且高精度的计算器(如:计算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真正有效提高公共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原则上,承担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应于该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公共计算机课面向全校范围内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重,有些教师每周有近20个课时,且同时兼任二门以上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故难以做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该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1.3 课程门类少,教学周期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入的教育过程,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仅开设了一年,有两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语言),对今后将成为外交官、法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计算机系统维护、图像加工、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样的课程设置违背了“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而且部分文科专业因为专业课时的需要,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但实际教学内容是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增加的,教师要想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讲解,就只能加快教学进度,顾不上对实践性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结果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提出,将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全部改到计算机实验机房中,这种想法尽管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但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操作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渴望。

2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体会和想法

2.1 整合教学文档,共享教学资源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采用计算机加投影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课件使用PowerPoint制作,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阐述,而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通常采取实例演示或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产生诸如:案例文档、操作步骤、流程图、实验结果、程序源代码等教学文档,如Word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有编排前后的文档,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算法分析、源程序代码及运行结果等。教师在完成一个基本教学单位(如2课时)后,应及时将这些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日期或知识点命名,将其上传在个人主页、精品课程网站、班级群共享等网络平台,即帮助低年级学生事先预习,也有利于当前教学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于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可以使用屏幕录像专家、Screen Recorder Gold等软件,将教学过程中的语音及视频录制下来,共享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重现,同时也可以共享给其他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担任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文档进行整理,并通过网络共享,不仅解决了文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门类少,教学周期短的缺点,而且也方便教师的教学档案整理。

2.2 加强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成败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且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大的体会是课前预想的教学设计与课后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4],通过回忆当时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反应、自己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否得当,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一方面,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记录到备课本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从细节上减少教学上的失误点。笔者曾经在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整型数据(int)的字节占位长度时,按教材描述讲解成2字节,结果在进行代码测试时,输出结果为4字节,后经VC和TC二种编译环境的测试,查明是因为编译器版本而产生的问题,尽管这是一个偶然的教学事件,但还是让笔者深感内疚。教师需要具有课后反思的习惯,教材是否吃透、实验结果是否验证、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等等。

2.3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更擅长形象思维[5],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讲解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学生当时可能记得,但当他们回到实验室自己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忘记部分操作步骤,导致实验进展不顺利。而教师单独辅导就会大大增加自己在课堂上的工作量,这样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经常利用网络或广播式教学(如: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每一次实验课开始前半个小时,要对本次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并重点解析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短时间的直观讲解和分析,布置好本次实验的要求,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应用,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对于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特别是教学文档的整合及网络化共享(如:精品课程网站、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网站)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平台,收到了较好的成效,部分对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借助该平台自学了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受益面不断扩大。开展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本上的反思记录,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显著。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必须立足现实,从文理科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入手,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我们公共计算机教学组今后将继续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曼,邢继军.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9(5):552-554

[2] 汪世杰.本科文科计算机教育与中学对接的调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118-119

[3] 胡钰强.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494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氛围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已经从规模教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计算机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课堂教学,那么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怎样漂亮,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提高,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对课程和学生充分了解

一方面,要了解所要教授的课程,传统的做法停留在对课程教材的了解,计算机课由于其自身更新迅速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要对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其发展方向以及与职业的关系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我教授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很不错,但仔细研究发现,教材讲的完全是通用性的知识,也就是说仅仅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并不能真正明白学到这些知识后可以做什么,因此,我决定使用与教材配套的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要了解你要教的学生,学生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了解这些差异,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在讲授PowerPoint时,笔者事先通过谈话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同学对制作幻灯片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门课兴趣并不高。因此,将全班学生分组,感兴趣的作精美的幻灯片,不感兴趣的可以先欣赏其他同学的幻灯片,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原来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被激发了制作幻灯片的兴趣,这样消除了课堂的消极因素,效果自然提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如今的职业能力不是单靠某一门课程就可形成,一门课只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份子,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余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讲授PowerPoint时,笔者只知道熟练工具的使用,教会书上的例子,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学生出去后还是什么都不会。后来就去找原因,发现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教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很少有推广应用。因此,笔者就专研幻灯片设计方面的知识,注重自己的审美观的培养。中职学生往往佩服有本事的教师,尤其是你的本事能在社会上施展,他们更是崇拜,愿意听你的。所以,教授一门课时,千万要检查自己是不是这方面的权威,若不是,则尽快充实自己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三、加强课堂管理,设置有效的课堂管理规则

课堂管理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率。所谓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提高课堂有效性。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特别是在计算机课堂教学管理规则的设置上,要随着教学的进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例如,在每堂课中,教师完成哪些操作,时间是多少,学生完成哪些操作,时间是多少,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方式是什么,什么时间发生等。有效的管理规则的设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锻炼其学习意志,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切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充满信心,对自己在上机过程中发现的电脑新功能或好的操作方法,能及时反馈老师,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教老师、教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在互相教、互相学的教学氛围里学习,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对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

总之,提高计算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沈毅,崔允.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 计算机 中职物流专业 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出路只有联系企业,将企业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专业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最近几年,很多中职院校对物流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在不断探索之中,究竟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满足我国目前和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呢?本人经过多年从事计算机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探索,依据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情况,我认为如何使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有效使用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演-练-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我校的物流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我校中职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数学、英语、写作、书法、就业心理教育。二是技术理论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会计基础、礼仪沟通、财务软件、商品学。专业课:物流法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实习。

目前,我校的中职毕业生在河南长通、豫新、万里、金辉等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工作岗位主要有:1.财务部整理统计单据、催收货款。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4.客户服务。

以上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太复杂,易操作,但要求细心、专业。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采取专业知识层层推进,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训练方法,有效地利用“演-练-评”三步走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培养其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

学生毕业实习时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每分钟打字速度要在50字以上,物流系统专业知识扎实、全面。下面针对各岗位中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加以说明:

1.财务部整理单据、催收货款。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会计基础》和《财务软件》,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课堂老师讲解会计知识,学生课下演练《会计案例实训模拟题》,老师进一步讲解实训题,让学生在情景案例中掌握财务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会计软件》,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老师再评价总结,最终使学生熟练使用电子财务软件,达到会使用计算机整理物流出入库等单据、催收货款的能力要求。

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及物流系统知识,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主要是打字、五笔字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办公软件》,主要学习微软的OFFICE软件,如:排版软件word、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本岗位要求学生打字要使用五笔,打字速度必须在每分钟60字以上,工作要细心、专注,老师在讲课时需注意这一点,加以点评和总结。

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物流法规》、《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前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要记住重点法规,《物流信息系统》老师则利用“演练评”模式教学,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物流信息软件,熟悉物流流程中收发货的程序,老师进行讲评总结收发货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正确开具收发货单据。

4.客户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算机教学;微课理念;教学改革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形势下,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目前不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向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转变,在学生主动学习与提高思考能力方面产生了推动作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1]。因此,积极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具有丰富信息的教学内容,有效将计算机课程内容以微视频的方式处理,更高效、更简便地展开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理论学习效率。

1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在“微课”理念下展开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1.1教学特点分析

微课教学模块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具有较多的特点,第一,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将丰富的教学内容浓缩在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中,一方面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利用琐碎时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巩固所学内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微课模式可以很好集中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种具有高度集中性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辅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根据学生的问题与教学难点答疑解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效率[2]。第三,微课教学模式具有丰富的形式,其中包含了教学视频录制与播放、教学素材呈现以及教学案例的展示,可以完整全面地呈现教学内容,也能够帮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

1.2教学优势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下获得了更加宽广的、更加科学的应用平台,在教育领域中微课的全面融入与发展推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极大转变,但是其与传统的电子课件有一定区别。微课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着所学课程内容展开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构建起半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微课模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与此同时,微课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微课模式具有多样化的教学风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耳目一新。

2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

2.1教学模式单一陈旧

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出现思想不集中、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等多种情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3]。一般情况下,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采取课件演示与讲解的方法,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计算机教学产生抵触心理。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看演示过程,很容易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2.2不注重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性

在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的问题,这给教学的高效率展开增加了难度。因为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以及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存在差异,老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在实际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老师不注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导致教学难度增加,还极大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效率[4]。除此之外,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功底普遍较薄弱,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因此,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抽象思维与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高度理解与掌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极易出现厌学的情况,不利于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

2.3缺乏对理论教学的重视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任课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机会,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不具有完备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师资力量不足,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需求。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只注重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尽快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的长足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5]。

3进一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当前信息化发展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学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推动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解答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对于那些操作性强的知识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现场的操作演示。与此同时,还应设置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组织合作或者是独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展开协作性探究,并及时在课堂学习中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3.2应用高效化微课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难有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在学习中并不能有效抓准教学难点与重点,造成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微课可以将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集中起来,实现教学内容设置的高效化,剔除无用琐碎的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高职学生在大脑思维较为活跃的时期具有较强的信息与知识接受能力,所以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展开中充分应用高效化的微课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6]。例如,在《信息存储与病毒防护》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利用高效化的微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老师应在课前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整理总结难点与重点内容,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架构。除此之外,微视频制作过程中需要关注与重视知识点的逻辑性以及视频播放的节奏性,确保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并紧跟教学内容播放的步伐,从而学生根据微视频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实现学习的高效性。

3.3正确利用好微课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在遇到难题时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之中所遇难题,能够保证学生充分把握教学内容。课后老师可以提前发放下节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当课程结束之后,老师可以将学过的课程内容微视频及课件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做好课程学习的查缺补差工作,实现学生之间教学知识的有效传递[7]。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应用在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计算机课程因其高度的技术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通过微课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刻不容缓。文章首先论述了我国高职计算机课程在“微课”理念下展开教学的特点与优势,接着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航,何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117-119..

[2]殷正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8):176-177..

[3]刘长生,刘新桥,唐歆瑜,等.“从做中学”与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04-106..

[4]顾鹏尧.“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5,35(2):90-93.

[5]袁良凤,叶文.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245-246.

[6]贾,徐博文.高职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7):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