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17:0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与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记 者:我们注意到,国家正在推行的“三通两平台”中倡导利用信息化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而北京市近期推出的三项在线教育服务,也主打“服务”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国家和区域层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
余胜泉:记得两三年之前,北京市就提出了要用信息技术打造新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这个提法很有前瞻性,它超越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视角,强调要从技术向教育回归。实际上,提供新形态教育公共服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更高层面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要往更高层面走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北京是经济与社会发达的地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在线教育服务,顺应了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工程,走到了现在――2012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核心就是要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什么?融合就是产生新的业务形态,新的教育服务形态。在融合的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有什么新设备新技术上,而是集中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上,集中在新的教育应用形态上。就像我们拿着的手机,除了在买之前关注它的参数之外,平时谁还关心它的参数呢?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它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因此,强调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技术本身要进入教育业务的无意识。换句话说,我们觉察不到技术的太复杂的存在,只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获得以前无法提供的服务。这是信息化往更高层次走的一个基本的规律,也是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共同追求,即创新的业务流程、创新的业务模式、创新的学习服务、创新的教学服务。所以说,教育信息化迟早要往这个方向走,北京市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做法起着先导的作用。
记 者:为什么说教育信息化迟早要往“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这个方向走?
余胜泉:其实我很早之前就从“信息生态观”的角度谈过这个问题。技术在我们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基本上走过了三段历程:早期,我们把技术作为一个媒体来对待;后来我们发现技术还可以作为促进个体认知的工具;再进一步发展,当网络无处不在、智能终端无处不在、可穿戴设备无处不在的时候,技术与我们的环境就会融合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生态。在这种信息生态中,技术将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意识不到其存在。
目前,各种消费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人性化,价格越来越低廉。计算设备从专业精英的工具,变成普通大众的玩具。云技术变革了计算能力的供给方式,将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变成具备无限性能和容量的设备并使之互联互通,这使得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物理环境、生存环境、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这种智能生态环境,使得人得到进一步解放,不再以技术为中心,而是技术嵌入生活之中,以人最适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智能环境促使一种以人为中心、感知人的需求、为人服务的新型的管理、教学、服务体系的形成。
比如,电灯已成为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谁也不会把它当成高科技来对待,但实际上它当初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今后,信息技术就会像电灯一样,与我们的环境融为一体。我们不会在意用到了什么技术,只在乎它有没有为我们提供创新的服务。技术融入教育,就是要破解原来解决不了的教育难题。就比如北京驻外大使的小孩学母语的问题,这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使用传统的方式所解决不了的。这种创新的服务越多,信息化就发展得越高级,技术也就真正消融在教育之中。
记 者:国内其他省市是否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您怎么看北京市此次推出的在线教育服务的功能?
余胜泉:目前来看,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强调“三通两平台”,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资源、提供管理信息等技术层面的服务上,真正有人在提供教育服务的,从政府机构来说还没有看到。不少地区依然建设导向,只是提供一个自生自灭的社区,建完了就扔在那里,没有人组织、没有互动。我经常跟一些电教馆的领导说,不要追求平台大而全,别说花几千万建个平台,就是把腾讯QQ免费交给你们,都运营不起来。说到底,软件不仅要具备功能,还得有人提供服务,软件如果没有提供适合实际需求的服务,就是一个空壳。
北京市在建了北京数字学校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机构在上面提供服务,体现出了软件服务和运营的思路。这个方向是对的。否则,只搭个平台而没有人提供服务,聚集不了人气,平台就会死亡。做软件就像养孩子,生下来容易,养育难。服务和运营的机制就跟养育孩子一样的道理。所以一个软件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它开发了多少功能,而在于它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建的平台、做的服务一定要往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不能只是打球,要提供一些以单所学校为主体所无法提供的服务,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务,如“名师在线”,如果真的有负责任的名师在其中提供辅导和支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并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征推送一些信息,就有非常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还应该团结更多的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服务能够聚合一批人,常年有很多人从这个平台上获得帮助,这就是今后北京数字学校生命之所在。这也是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公共服务转型的焦点所在。个人觉得,这种类型的服务现在还是太少了,应该进一步扩大。
记 者:您分析得很有道理。若想让软件和服务更有生命力,除了增加服务的数量,在服务质量提升上您还有哪些建议呢?
余胜泉:服务是一个不断改进体验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从服务的改进来看,首先,“名师在线”要能够将有价值的资源沉淀下来,并关注资源的生成与进化,从答疑的问题中不断地进化、提炼出知识库。“学习信息推送”的核心是个性化与适应性,而且“名师在线答疑”与“学习信息推送”的后台应该是有关联的。比如,当有学生问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后,系统就能马上推送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学习内容给他。“在线作文辅导”要能诊断出学生存在哪些问题,描述他的知识结构,从而进行信息推送。个人认为,优先推英语作文辅导更理想一些,目前已有技术能够对语法及句型进行半自动化的辅导。语文的作文辅导则要做一些研究。我们一般不赞成在低年级就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和主题过多介入。因为小孩子观察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不一样,过多介入他的表达,会对创造性思维有些抑制。语文还是应该强调平时多写、多表达。
其次,真正需要加强的不是技术开发,而是研究。开发实现容易,建研究模型难。在背后要有研究机构对学生的行为在个性化方面(如,如何表征某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认知风格,如何采集学生交互的数据,如何诊断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去推荐资源,如何进化所生成的资源)进行建模。有了研究模型,才能够让提供的服务更有智能性和针对性,也将有助于确定今后扩展哪些方面的服务。如,作文批改后的内容要计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表征中,作为以后推荐和评价的依据,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技术透过学生写的文本,分析他对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内化程度和外化程度。目前,中科院心理所正在做的一项研究,就能够从网上打字和点击网络的模式以及语言的表达,分析出一个人的情绪,并做预警。当某位学生可能产生焦虑症时,系统就能根据上述模式提出预警,让辅导员对其进行观察与测量,如果确认就进行干预。将事后的补救变成事前的预警,这也是值得做的。
再次,要加大对应用的推进力度,让服务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师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得到的帮助。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应用的课题,还应该发动更多的专家去推动应用。先做试点,逐渐地让更多的教师常态化应用。
记 者:北京在线教育服务对于北京市近期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地,以及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能发挥哪些作用?
余胜泉:针对学生个体,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这个思路现在来看没有问题,也能缓解现阶段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有网上名师答疑总是比回家找家教强。但从理想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不能只体现在课外,还应把所能提供的服务融入到学校里去。信息化应用的根本路径一定是进入到教育的主阵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是王道,而只有降低学生的时间投入,我们以前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因为如果一个大兴的孩子每天都要正常上学,每天还都要找北京四中的老师答疑,那么每天他需要额外花费多少时间?这压缩了他本来应该出去玩和嬉戏打闹的时间。我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把“名师在线”整合到教育的环节中,比如在作业中就布置了与教师互动的环节,不要增加学生的时间投入。因为时间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财富,学生的时间投入成本非常高,此外还有教师的精力投入,最后才是钱的投入。信息技术要真正地解放人,而不是成为一个链条来束缚人,所以既应该提供个性化的、以前没有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还应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提高投入产出比。从教委层面应该去研究,如何把学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以及产出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素质,如学生的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量化,形成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就可以度量我们应该降低哪些投入、增加哪些产出,从而找到最佳的信息化投入产出比。
除了运用在线教育服务提供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之外,我认为北京市教委还可适当采用开放平台的战略,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服务整合的技术,把服务推送到学校的网站上,推送到手机里,成为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校不需要自己建一个批阅系统,只是调用相应的服务即可。如果所有学校的数字校园都在应用它的作文批阅服务,资料库越多,批阅就越简单。所以要通过云把服务推送给学校,集成到教师的个人空间里,并把服务想办法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以调用服务并将其融合到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记 者:当前国内外在线教育市场非常火爆。相当多的在线教育企业在强调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在您看来,互联网思维对于政府提供在线教育服务是否也有启发?未来在中小学将会形成怎样的教育应用形态呢?
余胜泉: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适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拼命扩张规模,以规模求效益。像淘宝和微信,业务非常聚合,而且能够做到极致,所以用户体验很好,会短时间汇集大量的用户。但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异质的群体,而且教育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和服务的需求是不稳定的,分化与离散化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要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适应,而不是将一个功能做到极致。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还是质量,而且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没有质量的东西,不仅浪费学生的钱,还浪费学生的生命。如何保证质量呢?一是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二是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三是遵循人机互动的在线认知规律。如果不遵循这三条规律,而只是用商业的互联网思维去推动教育,一定不会成功。
我觉得互联网教育一定得想办法,让它成为教师手里的利器,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儿童高级思维的发展、社会能力提升与情感的增长,也就是育人的功能,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是那些简单的知识、低级技能的学习,互联网却非常高效。而对学生来说,这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他不可能在校学习8小时,回家后再学习4小时,这是对儿童生命的摧残。所以我一直认为,无论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也好,还是互联网教育也好,不能靠在校外教育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用政策的手段、市场的手段和技术的手段,想办法推倒学校的围墙,渗透进去,让它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师借助它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并且让学生原来得用8小时学完的内容,现在5小时就能学完,还有3个小时踢踢足球、爬爬山。只有当它真正融入教学以后,互联网教育就扎根了,就有了它的核心价值。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一项显要指标。本文从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素养;能力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走进课堂,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该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应该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我国早在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从很大方面提升了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训力度。
2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现如今信息快速更新、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加苛刻,这就需要教师紧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更高的知识与技能。[1]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对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相关政策,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在今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大多数师范院校只是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相关的课程,认为只要师范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教育技术素养和基本能力。从师范生个人来讲,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刻和透彻,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所谓的使用PPT做做简单的课件,将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教育技术专业技能掌握不过硬
目前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结构繁杂,差不多包含了教育技术专业全部的课程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内容讲解不全面,教学重点难以突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师范生除了经常使用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erPoint掌握较好以外,其它如投影仪、电子白板、操控台等教学辅助硬件设施的使用都是一片空白,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
2.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板书和PPT课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被动地听,所学所知不过都是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进行,这样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凸显出来了。原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体验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然而大多数师范生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实习过程中出现各类困难。
3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照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高师院校迫切需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3.1将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列入师范生整体培养方案中
高师院校应当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意识,提升对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道路上重要性的认识,因而应该将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与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整体培养方案中。同时高师院校还可以通过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学时使师范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去学深、学透教育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提高和锻炼。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满足部分学生想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技术课程、掌握专业技能的需求。
3.2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经常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2]教育技术课程具有的特点: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融合、强调实用性等,只重理论不予实践,学生所学将是一潭死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相关的学习网站和网络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意识到提高理论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超强的实践能力在未来的职业道路是同等的重要。
3.3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
师范院校应开发建设免费开放的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构建开放的实验条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和技术支持,增强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购置质量好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资源库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寻找到有关学习的帮助并进行在线答疑,也可登陆教育技术网站获得帮助。
3.4革新传统的实习方式,在实践中加强教育技术的应用
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之前,应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对师范生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细分,并逐项进行训练提高;最后教师通过对每一个过程的有声像记录,把繁锁的教学过程进行分解、细化,及时评价从而提高被培训者的教学技能。[3]同时,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实习学校的联系,事先掌握实习学校的教育技术设备条件并提前告知实习生或与实习学校协商看是否能为实习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育理论课程结合,使自己不仅能掌握有关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还能使师范生在掌握先进教育技术理念和充分实践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和融合作用,使其在短时间内发现自身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能够恰当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作者:王芳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命洪,郑孝明.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A].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C].2005(8).
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1.1传统的体育教学现状与教师体育教学演示的困难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体育教师的课堂垄断地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几乎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合理有效的体育教法、教师动作示范的准确程度以及教师正确精炼、形象逼真、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述能力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动作的观察、理解和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决定了学生能否接收到最好、最新、最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对体育动作的观察和动作要领的深层次领会,使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受到影响。
1.2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体育学科教学的优越性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为学生学习创造数字化、探究式、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学生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通过计算机的两维动画、三维动画来模拟动作完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位、随心所欲地观察动作完成的过程,从而加速学生体育动作技能和动力定型的形成和巩固。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方法探析
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的整合,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融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1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
教师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进行学习、反馈和评价。在这种综合模式下,信息技术还用于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和发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图1所示。
2.2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学方法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实质上就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⑴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利用搜索引擎、各种类型网站(包括各类教育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或学校教育资源库来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
⑵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社会情境、文化情境、自然情境、问题情境和虚拟实验环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
⑶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Phone、Q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对话、协商和讨论。
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几何画板、信息“集成”工具和网页开发工具等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组织、表达、交流、应用和意义建构的能力。
⑸作为自我测评和学习的反馈工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学习反应信息系统和统计图表或SP表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主题和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检索相关的信息,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或学生给予评价。如图2所示。
3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进行整合,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对象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促进体育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为建立健康、高效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通过博客、QQ、MSN、流媒体等整合学校内外、师生之间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在操作和实践中培养信息能力。
3.2有利于学习方式的主体化
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机缘与平台,能让学生走出“项目技术”的小课堂,深入到“运用拓展”的大课堂,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如运用博客或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就可以给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提供空间,让学生随意写下自己在体育课堂上或体育竞赛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及体验到的有价值信息,学生在“写与录”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的建构起自己稳定的学习思维方式。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而且还要突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应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加快进行教学硬件及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推进学生个体发展。
教育技术是一种系统技术,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和是教育过程所有可操作要素,包括教学人力资源、常规教学媒体、教学设施、教学活动等资源;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用系统的方法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称。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而且还要突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从而对他们奠定做人和做学问、做专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层次人格的文明程度。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发展意义重大,要求大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培养;既要使学生具有专业技术的指向性,又要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要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席位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持
高等学校教学必然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刀波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支持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工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学生的作用常常被忽视。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由枯燥到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本身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为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不但传授知识的手段要通过现代媒体解决,学生学习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创造了学习科学文化的机会,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了多媒体、视音频、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等先进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与空间限制,扩大了教学规模,提高了教学效率,不仅适应各类学校、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还能通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推进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终身化,为国民提高学历层次、专业技能等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支持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媒体硬件不断涌现,这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奠定了物质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对策措施
(一)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传统教育认为教育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认识偏差的原因是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未能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部分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看成是一种辅的技术手段,他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主要是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或是把信息教育技术作为一项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信息技术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丰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教育的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可能。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凭借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现。教师可以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大纲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集中归类,制作相应的CAI课件,展示立体多维的课程知识体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利用CAI课件超文本交叉连接的特点,重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显示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突出重点,因材施教。师生双方都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的不同特点,汲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获取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文献,充分挖掘课程知识,将课程内容不断延伸到课外,与生活融为一体。运用教育技术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因此,在丰富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要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
(二)强化教学硬件的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部分学校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使设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学生学习中的推广和应用。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高等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开展远程教育,现行的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教育仍然沿用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远程教学模式,只是将课堂“搬”到网上,这种远程教学并不是真正的网络远程教学,要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应该实行开放的、自由的教学模式,扩大教学情境,优化创新思维训练。通过网络捕捉信息,增加教学素材,拓展思维空间。通过远程计算机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演示,不仅节省了课堂讲授板演的时间,而且可以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态为动态,表征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人间题情境,演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提高教学的启示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人类已经顺利跨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方式,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背景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育领域必须进行大幅度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的呼声,是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文尝试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涉及到教育系统诸多因素的自我发展和更新。简言之,21世纪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注重以直接经验为中心,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按照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粉笔与黑板,积极使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就水到渠成了。要使传统教育真正走向现代教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譬如,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引入相当完备的硬件建设,将计算机列为必修课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偏好使用粉笔和黑板对学生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还不会利用教育技术制作PPT,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改进。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不能不承认,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伴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来袭,新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正视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利用教育技术加强素质教育效果,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话题。
2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体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个发展”
首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技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由浏览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和话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其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应用教育技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点,从而使他们健全人格,走出自信的人生。
2.2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三种本领”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建构知识的能力,这是实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如果不能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参与,那么,任何重大发明都不可能诞生。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出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合作能力构建平台。在课堂上应用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再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着力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开展发展 性教学,从“知识—能力—情操”三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2.3 教育技术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实现“两种能力”
首先,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的知识信息超速积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高新技术正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每个人要想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不仅要具备一般能力和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时代的挑战。现代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实现自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信息高效率地传输,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进而吸收消化,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音频于一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进而培养起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摆脱粉笔和黑板的束缚,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视、听、触多个角度开展教学,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要借助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
再次,教师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创设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知识框架,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3 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在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自身不仅发生着巨大变革,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也产生着影响。要搞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王凯.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J].科协论坛,2008(3).
[2]曾斌.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5.
[3]吴永顺,李君兰.浅析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J].企业家天地,2007(12):227-228.
[4]张晓梅.论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育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82-183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
目前我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呢?笔者做了调查研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1.调查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鲁西南各市、区、县高中数学教师。发放问卷481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7.1%。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中学,与高中数学教师座谈,参与公开课和比赛课听课(事先取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行个别走访,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调查问卷包括28个问题,15个单项选择题,9个多项选择题,2个排序题,2个开放题。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态度与看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困难;教师的建议。
2.调查结果
(1)高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课题组对各个年龄段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仅有6.0%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87.7%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6.3%的高中数学教师从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年轻教师比年龄较大的教师应用率要高。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教师教学理念滞后,传统教学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大部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这和教学主管部门教学评价的标准有关,是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评课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升学,教师的主要精力用在题海战术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在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上下工夫。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对教材中介绍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您的处理方式是( )A.和同学一起实验验证;B.布置同学自学验证;C.不理会。选A、B、C的依次占22%,45%,33%。说明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认真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学理念。
在调查问卷中,19.5%的教师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益,有56.0%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仍有24.5%的教师认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不大。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比较认可,又不愿付诸于实践,原因是多方面的。
(2)数学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不利因素
教师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不利因素的看法,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没时间,太麻烦”,“同事之间缺少合作交流的氛围”和“制作课件困难”,选这3项的教师分别是78.2%,59.6%和46.7%,选择“领导不重视”和“经费不足”的分别有36.3%和35.9%,还有20.8%的教师选择“教学设备问题”。
结合实地调查,笔者认为我区高中的教学设备还是比较完善的,但仍有欠缺。6.5%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教学设备良好,完全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74.4%,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能基本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有19.1%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教学设施不完善,阻碍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总体情况是城区重点高中教学设备比较先进,农村高中教学设备欠佳。
调查问卷中,选能够独立制作课件的教师占18%,选有点困难,靠别人帮助的教师占54%,选不太会的教师占28%。有些数学教师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也会遇到种种问题,主要是课件制作太麻烦,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形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氛围,缺乏这方面的引领和培训。
(3)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心中的困惑
通过统计开放题“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您主要存在哪些困惑和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不少教师心中有困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对数学思维表现力差。数学思维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数学思维的过程传导给学生,多媒体显然难以做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无法把教师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灵活的手势的教学启发过程演示出来,而且,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创造性思考,都是课件设计时无法预料的。这样,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变得非常死板,破坏了数学思维的严密和美丽。
二是多媒体教学对课堂节奏不易把握。数学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边口述,一边板书,随着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渐渐展开的过程,教学双方在思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往往瞬间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课堂教学节奏很难把握。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技巧性强等特点,有时学生正在思考,却突然看见屏幕上显示出完整的解题过程,这势必会中断他们自己的思路,其思维的连续性、独立性必然被破坏。
三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计算机技术上不够熟练,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不够。不能将数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思想很好地在多媒体课件中体现出来。这些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经验、很好的想法,但是受制于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而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教师、学生都受益;使用不当,教师的教学会缺乏激情,学生的记忆力、运算能力会减退。结合开放题中教师提的建议,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我们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整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提升思维水平,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有丰富的理论支持,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联系表示”的数学认知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探究学习与体验学习、数学实验等等。
2.加强对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
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层次与质量,必须切实提升数学教师运用数学专用软件的水平,这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专业引领。各级教育部门要在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针对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数学教学专用软件的研习。各校的数学教师亦应该改变以往忽视数学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倾向,加强师范生运用数学教学专业软件等相关技术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采取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需要在设计上下工夫
整合的设计观要求把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教科书等教学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节约出的时间来提升学生对数学过程、数学本质的理解,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情感和热爱。
参考文献:
[1]廖运章,高中新数学课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3)
[2]张炜卓,例说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J]教学通报,2005(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41―0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各地所用的课本不完全一样了;教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信息传播手段不再单一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高中录取不再只看分数了。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黑板加粉笔式的传播手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来分析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综述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实质上,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它的内涵是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整体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并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通俗地说,就是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这里所说的“技术”主要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传播信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黄荣怀教授在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书中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南国农教授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 通俗地说,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论与实践。这里所说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形态)。是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总和。AECT的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的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如果说94定义是学科定义,那么,05定义是在学科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研究,是符合伦理道德实践的研究。要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符合伦理道德就必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高效的、技巧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内涵分析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同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手段,是物化形态的有形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模型、挂图等传统教具表现出来。或是通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卫星等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出来。而教育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有形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无形技术。这种无形技术主要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以及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正是要在无形技术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这一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站在教育技术发展的高度,侧重于课程整合,他们的共同观点是: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开创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也是当前新课改的最终目标。而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同样也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总体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达到合理的、科学的、提高绩效的、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论与实践。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使用什么样的资源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伦理道德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包括传统的模拟技术和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信息的编码、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的解码。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资源、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对象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整合的任务是通过对这二者的融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合适的资源去设计出科学的、符合伦理道德的教与学的过程,其任务也同样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其目的也同样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基础教育新课改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其目标同样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目的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绩效。
学科课程提供的是课程的结构、内容,信息技术提供的是手段、方法,只有教育技术才能提供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技巧。
三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内涵的分析,把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作为任务目标,主要是因为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三者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好与坏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优化课程教学的根本,则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就是形成好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的根源。
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来完成,而教学设计也同样离不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支撑,而这一整套的教学设计的理论系统所形成的技术正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将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和纽带。
为提高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2005年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又依据这一《标准》研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借以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这一决定也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同样的公路、同样的汽车,不同的司机将会给乘车人不一样的乘车感觉和印象,而影响结果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开车人的技术。如果司机都是新手上路,驾车技术一般,又不是参加赛车,开车的感觉可能主要是看谁的路好,谁的车好。现如今,大家的硬件基础设施都差不多了,路好车好,又是在参加赛车,这个时候驾车人的技术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光有好路、好车还不行,还得要有好的驾车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一样,在整合的初级阶段,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比较粗放,这时可能主要是看谁的多媒体设备先进,谁的学科教材开发的好。到如今,各学校都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都差不多,学生来源也差不多,教材选用也基本一样,教学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个时候教师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能力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说有好的信息技术、好的学科教材还不行,还要有能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一整套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的这种能力水平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操作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而且要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少了教育技术的支撑就如同驾车人少了驾驶技术一样。因此,教育技术是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关键技术,是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当前新课改的有力武器。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材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就象武士的一柄利剑或学生的一枝好笔,有了它并不能保证你武功长进多少、字写漂亮多少,还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如何舞剑、如何写字,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能力水平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 总结与反思
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有丰富情感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不能单纯地以技术的应用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目标,更应该考虑培养人的健全个性这一教育目标。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里,在新课改的时代里,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科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即身心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技术是在一个大的社会及大的教育背景下不断实践的理论技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技术一定要以人为本,切不可一味搞技术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培养。教育技术是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应用,面对的是学习者,而学习者是复杂的个体,因此,在使用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本,这一点正是05定义所关注的。在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字面上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单纯的技术层面,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可见的问题中去考虑教育技术,有必要加深理解,而不仅停留在对技术的简单理解上。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技术面对的也是人,它既有教师的控制也有学生的互动,人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05定义带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总之,新课改所倡导的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今天正在大力发展的教育技术事业来说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无论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都应当借鉴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驾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能力素质和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理论技术不可替代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新课改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5]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6] 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J].资讯与教育,
2000,(3).
[7]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5,(5).
[8]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9] 何克抗.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EB/OL].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单薄,劳动技能欠缺;同时,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令人担忧。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意识。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劳动教育主要途径是:第一是学校、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3.3.2 资金设备投入。学校要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帮一点等以保障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英语教学 教育资源
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辅助设施和技术。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指记录、整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教学信息的设备及其使用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生动直观,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完全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录音机、电视机的范围,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来,使教育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化:网络是当代信息革命的产物,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这种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把教育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不仅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身兼二任,就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既是学生又是教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网络又把课堂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料、教师和专家都是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所有这些教学资源的获取、传送可以在瞬间完成。
现代教育技术人工智能化:根据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结合超媒体技术、实现两者的性能互补所形成的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够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自动了解、判定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和促进教学改革。在英语教学领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至少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范围有:使用英语教学课件或软件、使用网络化教室和因特网辅助英语教学。
首先,利用教学课件或软件辅助英语教学。利用教学课件或软件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操练和练习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个别指导课件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用来教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则;语言游戏课件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或者进行操练练习;问题解答课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步骤和方法;辅助测验课件用来帮助测验学生的语言水平。
其次,利用网络化教室辅助英语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室,进行网络化英语教学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在网络教室中开展远程学习、合作学习、个体学习和测试评估。
最后,利用因特网辅助英语教学。因特网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可以说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为密切。对于学生来说,因特网可以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进行跨时空交流;使学生能够开展跨文化合作学习项目;方便学生在万维网上电子信息,学习网上课程等。
三、多种教育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第一,多种教育资源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教师的不足。
第二,多种教育资源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地域限制,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人直接沟通,而通过国际互联网,学生则可以和国外说英语的人士直接交谈。这种网上交谈与国际长途电话相比,费用低廉,而且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第三,多种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阅读教学中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等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选择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的英语阅读材料。这些形象生动的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我国英语教育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对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英语教学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支持。因此,在英语教学领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扩大教育规模和促进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要皿视的问扭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出的课件要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的眼睛、双手、大脑、口、耳朵等多种感官并用,但是这种手段更多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如果应用不得当,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要做得实用,不能华而不实,只顾表面漂亮,从而忽视了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问题。
2.要慎重选取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整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而要适时地选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合点。适量适时的选取结合点,才能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功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热情。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使学生在兴趣和热情中快乐的学习。
3.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要适当的保留传统教学方法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也不能完全丢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还要重视朗读,教师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指导。
二、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呢?
1.要多种教学媒体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将各种教学媒体结合,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以一边利用投影仪放映图文并茂的知识内容,一边调节自己的语音语调,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让学生完全进人学习状态。
2.要把教师的讲解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语言互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无法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学生理解并接受课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都要通过想象、联想、体验、感知等思维活动来进人情境。
3.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切实掌握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提高课件制作的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和课件演示同步,不要出现讲解和操作脱节的情况。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地融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冯广会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八十八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