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案

时间:2022-07-15 22: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能性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能性教案

第1篇

学生对统计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二年级学习了关于平均分的知识,但在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学习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建议通过人数相同及人数不同的两场比赛,发现人数不同时用总数比较输赢的方法不公平,从而寻求更好的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得出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目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已有所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并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有所提高,本知识点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猜测—实验—修正猜测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教学重点:

1、读懂统计图表,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

四、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计划

课时授课

日期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1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练习课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1

《猜一猜》(可能性)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1

单元测试1

测试情况

反馈

合计

第1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0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圆片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必要性。学会求简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一、情景引入

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森林里好热闹阿,原来一年一度的森狂欢节又到了,每年的狂欢节森林里都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比赛,今年也不例外,首先让我们去看看集体项目“家庭钓鱼比赛”,经过激烈的竞争,有两个家庭进入最后的决赛,他们就是虎虎三兄弟和花花四姐妹。

出示钓鱼决赛成绩:

虎虎队花花队

大虎二虎小虎大花二花三花小花

7条2条6条3条6条2条5条

1、学生独立看图、独立思考,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讨论

3、质疑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个问题我还拿不定注意,能不能根据每个家庭钓鱼的总数多少来颁奖呢?请大家发表意见。

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奖牌要发给人均投得多的小组。平均数怎样算呢?大家都算一算,试一试。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投入到平均数的学习中去。

矛盾引发的争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深刻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4、摆圆片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每人钓多少条鱼呢?用圆片来摆一摆虎虎三兄弟平均每人钓了几条鱼。

(1)学生摆圆片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方法一:把多的移给少的,直到每个人的鱼都同样多。

方法二:先把三个人钓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给三个人。

5、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用算式表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7+2+6)=15(条)15÷3=5(条)

这5条鱼是大虎、二虎、小虎三人钓鱼的平均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完成教材72页的“试一试”。

2、想一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看看小朋友能不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我解决。

(2)老师不会游泳,上个星期六老师来到游泳馆准备学游泳,管理员告诉我: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5米,我的身高是1.6米,我直接跳下去会有危险吗?

(3)小组讨论。汇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把平均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2课时:比一比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习用平均数求统计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一、激趣导入

二、练习

三、回归生活

四、课堂评价同学们,“少年宫的评委组听说我们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也想请大家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儿童歌首大奖赛成绩统计表吧!

1、完成课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把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学生反馈、交流。

2、完成课本71页第二题。

(1)看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4)全班交流、反馈。

3、完成课本71页的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反馈,全班订正。

4、做课本72页第二4题。

先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1、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列成表格。

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写出计算过程。

说一说自己完成的作品的优点。

作品展示,比一比谁的统计表做得好。

2、数学故事。

看清图意,讲一讲。

略。

学生经历了观察、调查、制表的过程,会对表中的情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可以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3课时:猜一猜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转盘、纸杯、箱子、球(各种颜色)、练习纸。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三、小结

四、实践作业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个转盘,你们想来转一转吗?

在这几个转盘的身上还隐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一下吧!

游戏一:转转盘

1、猜一猜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转盘,想一想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3)反馈交流。

2、试一试。

每组拿出版界个转盘及早张表格(如下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转动转盘游戏,每个人转动5次并将指针的指向记录在表格里。

指针指向次数

合计

甲乙丙丁

黄色

蓝色

红色

实验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抛纸杯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做“抛纸杯“的试验。

(2)观察纸杯落地后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3)同桌交流,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在题纸上。

(4)通过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4、做“摸球“游戏。

(1)猜一猜

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把自己的猜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验证

指名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3)师:在箱内再放入场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4)讨论

(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

①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②小组讨论。

③全班交流反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的游戏,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试一试,并列举出来。通过谈话来营造一种和谐气氛,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跟平常一样轻松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2篇

语文教学创新的源头就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计划预案创新――教案的创新。

任何前瞻性教学理念,都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在课堂中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的理念才具有推广价值。教学预案就是实施这种理念的开始,而编写预案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一.创新教案的编写理念

1.教案要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现行的新课标强调的是师生的互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彻底颠覆了以往传统的教师主导一切的课堂模式。既然这样,那种传统的教案设计当然也要进行更新,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师本位”)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生本位”),只有教案设计中教师的角色创新了,教学过程才可能实践并体现学生的主置,如果没有在教案中想过这样做,又怎么会在实践中去操作呢?

2.教案要体现教师教学过程的转变 第一要转变教学方法。新课改理念下倡导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教师的创新教案无疑在学习活动中要体现这些方法,摒弃传统单一的讲授,练习,检测模式。可以把设问、预习、合作探讨、引导、小结等活动贯穿教学设计过程中。

第二要转变教学辅助材料的使用方式高中语文广东版教学参考书在编采教学辅助材料方面已经“杂取种种,合成一书”了,符合我们广大教师的不同采用口味。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来就应该摒弃单一的定性分析,而采取多样化的可能性分析。多元解读,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个结果的产生就起源于教师的教案设计,这也符合学生的个性解读。而如果没有教师的多元解读的预案(教案)引导,教学活动不就变成了“预设的陷阱”?所以创新教案的材料选取要尽量丰富、多样,避免单一.枯燥,当然也要精当,不能不分取舍全盘托出,也不交给学生鉴赏方法,那样真成了“没有说法”了。(当然,我们期待着评价制度与方法多元化,否则这种局面永远无法出现。)

第三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再生和开发。生动的课堂上自然会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即从学生的分析过程、结果中产生新问题,新结论,这些问题和结论就是很好的课堂再生资源,是教师下一步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和任务甚至是内容。创新教案应该关注学生,关注人性(当然更应该关注科学,关注真理!),再生资源可以充实我们的下一个教案!此外,学生或者教师、学校也可以作为开发校本教材的很好资源载体,研究地方人文、地理、治校理念、学校热点问题及现象,结果也可以编入创新教案中,摒弃过去那种“唯教材唯教参”的备课法。

要将“死教案”写成“活教案”,设计的教案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不能为了实施教案设计而不顾课堂学生实际或者新生备课资源。

第四要重视过程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往的教案注重的几个环节,创新教案不能一味照搬,也不能全盘抛弃。首先,目标设定就要改革。江苏洋思中学的“四分三清”教学法效果不错。“四分”即分层设标、分层教学、分层检测、分层评价。“四分教学法”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个体特征来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其次洋思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有利于“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这是围绕目标设计的,注重实效。新式教案也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安排符合学生个体或者小群体的认知活动,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教参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学情的情况下,真正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综合学习”来设计编写教案。

二.创新教案的编写形式

1.要改填空式的教案为多样化的“个性教案”。有经验和负责任的教师编写的教案不仅体现了教风,还体现了学情。按照教参的目标及过程,强行推进教学的方式无疑是不负责任的。过程设计有“问题激趣”“认知目标选择”“兴趣预习”“预习反馈”“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情景激发”“师生互动”“小结提高”“活动巩固”等,而不是为了书写或评价的方便,使用统一印发的教案纸,甚至是“教学通案”,不强调或者忽视教师的个人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特性。集体备课可以,但使用通案不可取,通案的本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如果教研组安排得当,一课可以安排多人备课,可以“一课多案”。

2.要提倡创作使用“活教案”。纸质教案或电子教案既然已经生成,我们就叫它“死教案”,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在实施过程中去“照本宣科”“遵照执行”呢?很多人实际上运用得最多的是“腹案”,就是在自己的大脑中生成“现场教案”,这才是真正理解后的教案,才是教师的再创造!它是先有了“死教案”,之后才产生的,没有纸质或电子教案,就很难有真正好的“活教案”。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使用活教案的,作为领导不要以此判定这些教师“没备课”,恰恰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备了课。可以想象教师照着课本或教案读给学生听的课堂是怎样的沉闷!

3.要创作有“教后案”的教案。再完整和考虑周详全面的教案都只是“预案”,而预案与现实的课堂总会有出入,把对“出入”的处理过程重新写进“预案”后,编写“教后案”,不同于简单的“教学后记”,这样做可以提高我们今后编写“预案”的水平,检验我们的预测能力,有效减少错误或问题预案。有 “教后案”的教案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案。

每一次的学生和课堂实践都是新的,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照抄的教案,尤其是教后案!

4.要简案与详案兼有、有形案与无形案共存。一线教师应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又不能陷入书写教案的繁重劳动中,所以提倡简案与详案共有,“无形”的“腹案”电子教案同有形的纸质教案共存。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时有很强的临场发挥与应变能力,即使被强迫写了详案也不会照着讲,这是现实。即然这样,作为主管领导还不如允许简案存在,预留足够时间让老师思考,“写腹案”。当然年轻的缺乏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的教师则不同,要多写详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无案”上课,即使是简案,也应该有新颖的课型、明晰的思路、细腻的层次、生动的语言、充分的活动、丰富的积累、完整的过程,不可简单到让他人看不懂,让自己没有思路。

有形的纸质教案与先进的电子教案相比,缺少了生动灵活性。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生成有声音、图像、动画、情景、过程的多媒体无形教案,应该是创新教案的生力军,有条件的地方有能力的老师都应该在教案形式上多样化。

第3篇

关键词:教案;学案;比较

目前,我国全国各地已进入新课程改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各地也都在探索之中。新课程改革以先批判后建构的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对现存的教育教学状态表达出全方位的颠覆意愿,现在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课堂活动都直面着社会的种种诘责,甚至于沿用了数十年的“教案”也成为一种落后的代名词,“学案”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被赋予了革命性教育改革的使命。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至于教师科学、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支配课堂时间,有条不紊的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学情、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学案,把教案和学案的形式混淆,将教案简单的汇编成电子稿,重新印制,认为就是学案,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案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的教学规划与实施方案,更多的偏重于怎么教,并没有突出怎么学,教案的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学科的思想方法,遇到难点时进行点拨、引导。

学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怎么学,其本质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导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通过学案降低学生在疑难问题上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学习铺垫台阶,要体现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学案栏目的设计要进一步着眼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扫除认知障碍,并在课上导学环节突破难点,在课后知识梳理环节进一步反思学、巩固学。

在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这些练习要么是为了突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进行再创造。在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如教师在介绍“求函数y=(x2-x+2)/(x+1)(-10)的最小值;(3)求函数y=(x2-x+2)/(x+1)(x>-1)的最小值。容易看出这些练习循序渐进,它们虽然解法相同,但却能起到深化概念内涵的作用。所以,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在外部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渐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从而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也是脱离了“机械练习(drillandexercise)”,“死记硬背(rotelearning)”,“灌输式教学”等的教学方式的典型,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

而在学案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数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出答案。在数学概念教学别强调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理解概念的外延。如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入:(1)先给出实例:设火车以8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千米)与行驶的时间(时)有怎样的关系?(2)问:其中哪些量数值保持不变,哪些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由此引出常量和变量的概念。(3)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常量和变量是相对的。(4)创设情境引入函数的概念。可以看出学案数学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而且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理性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可以理解的”,并通过提出内在的思想方法使之成为“可以学到手的”和“可加以推广应用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用具有双向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此,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注重“会读”;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学案”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学习方案,称之为“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教案的优势:

(1)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

(2)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3)对培养教师养成课前备课的良好习惯有督促的作用。

(4)对树立教师的威严有促进作用。

学案的优势:

(1)有利于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有利于造就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合作关系。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4篇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前似乎已进入了瓶颈期。就这一学科来说,很多高校联合出版社等机构已陆续召集了外国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会。会议普遍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教学对象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丧失了它的优势,教学效果不再显著。从个人来讲,经过十年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传统方法已越来越被学生排斥。基于此,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已是必然。就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来讲,专业融合已是趋势,此背景更促使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根据多年外国文学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现状,论文将从教师、教案及讲义、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专业融合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一、教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大学生普遍会对教师与高校存有敬畏之心,珍惜难得的大学教育机会,自主地吸纳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他们在课堂上会认真听讲,传统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辅之以学生的预习与温习,教学效果非常理想。但是,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使得大学生接触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教师在课堂上用传统方法所介绍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已不陌生,吸引力也随之消失。于是,听课率大大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有强烈的挫败感。他们已不再是大众眼中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挫败感推动了教学主体——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渴盼,也能够使改革真正实施起来。大多数外国文学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必须发生变化,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应是引导者。而成为引导者的前提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统筹安排能力。成为主体的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异常丰富,他们的见解与创新可能会类似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而专业素养高、统筹能力强的教师则能够像如来佛,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从而能够使得貌似混乱的课堂秩序井然,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的效果。

二、教案与讲义

文科类课程的教案与讲义基本上都是由大篇文字构成。它是教师上课的内容。但是由于手机与网络的普及,只要学生愿意,大部分内容都能被找到。所以,单纯的文字讲授已失去它的价值。又由于多媒体教室及电脑软件的应用,教案与讲义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文字已失去了吸引力,那么生动的图片与悦耳的声音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型的讲义,即多媒体课件也应运而生。 课件制作可以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时代的资源,将文字、图片、声音进行有效地融合,从而增加课程的直观性与生动性。这可以让大学生感受中的枯燥、乏味的大学生活变得亮丽起来,学习积极性将会随着趣味而生成。比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大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但根本无法想象莎士比亚是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吃什么饭等等,而多媒体课件可以让这一切都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那么对莎士比亚的感知就会非常深刻。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知识性的信息教师不需要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必须要由教师的嘴说出来,学生只需要看看屏幕即可,课下自主完成对它们的记忆。教师所说的应该是那些在网络等媒体上找不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专业性分析,这对于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从而,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

三、教学教程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用嘴说,学生用耳朵听。从理论上来讲,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体关系。当客体对知识渴求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对当下大学生来讲,对知识的渴求是缺失的,所以这种关系必须发生改变,即平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学过程进行相应改革,即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而这种改革有着较好的平台,即丰富异常的网络资源与普遍使用的手机。具体操作模式可以借鉴时下流行的云课堂。教师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教学内容,学生对于共享资源的学习是在课下完成的;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共享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对于《简•爱》的讲授,教师提前一周将网络上下载的知名专家对于此作品的专业介绍共享到班级群,并预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课堂上,教师首先了解大家的观点,然后对其进行评点,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此过程需要教师相当高的专业素养与统筹能力,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教师的权威。这样,推崇个性的学生们就“入瓮”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与教学方法改革相适应,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方法也需要相应变化。目前,成绩的主要构成是期末的考试成绩,外国文学课程一般是占到 70%。这种方法会出现一个问题,考试前学生死背,考完全忘,根本达不到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变化后的评价方法应较多关注学生平时的表现,比如论文写作质量、课堂讨论表现等等。 教师、教案与讲义和教学过程及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变化做到以上这些,不能说轻而易举,但是以改革的必然性及上文所述的可能性为基础,经过精心的设计必然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

[2]郑克鲁等.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 黄萍萍

第5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在教育研究中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应该是更强调孩子应该具备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为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育行动的执行者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教育活动。我国教育研究者提出,“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应尽可能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和以前的知识掌握性教育相比较,新的课改思想更强调谋求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基础教育中的反映,更强调中学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是有助其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要求教育执行者应执行激发、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反思能力的教育模式,而非目前正在执行的知识性传授的教育行动模式。

这样的教育目标要求,就使得作为教育行动执行者的教师们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教育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要和目前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有别。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本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简单结合的传统模式,转而注意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育模式上,教师也不能再单一执行以前的教学模式,应该学会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逐步具备学习能力。

国家、地方的课程、课程标准设置后,教师就应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优化组合教材,设计最合理教育计划,设计最合理教学计划,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材、课程标准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校本教研开发的一种形式。有专家这样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的需求的一切形式。”因此,通常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一种校本研究形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进行最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这样的校本研究过程中,如何让老师结合课程标准内容进行最优化处理,就需要有个可操作的模式了,而微格教学、微格教研的提出和应用,让老师们的这个研究过程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也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更能促使教师在专业上迅速成长,转变成为专业化的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研究行动的要求。

二、利用微格教学、微格教研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容、目标和方法

1.基于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基础上的校本教研内容

如前所述,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要求学校教师成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的执行者,进行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对学校、学生、自身的情况作深入了解,也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有深刻的认识,否则教学效果都有可能达不到要求,在这个角度上,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就能合理地解决好这些问题。

首先,微格教学的研究过程告诉我们,其操作系统通常分为六个步骤:讲解熟悉教学技能观看示范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录像反馈评价修改复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将此过程简化,变通为这样的更利于已经从业的教师的培训研究过程:学习技能、教育理论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合作反思评价总结。

其次,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最常见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不可能得到专家们的专业引领,而且有时候专家们的理解及操作方式和要求也并不符合教学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自行解决好专业引领的问题,在进行教学工作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专业引领的作用。在微格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先要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有深刻的认识,在编写微格教学教案时,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动力技能模式,需要教师针对确定的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制定理论依据、方法,对教师行为设计的理论依据、内容,学生行为的预判都要有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就应该有丰厚的理论土壤,熟悉教学论、方法论、系统论、学生心理学等理论,建构起较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才有可能支撑教师完成教学设计任务,这样在无形中就完成了专家引领这一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在教师本人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对教师本人来说,必将大大提高其专业素养。

最后,在借助微格教学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同时开展微格教研活动,对教师个人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学科组内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组的评价反馈,促使每个老师都来思考,借助组内或校内甚至是校际间的评价,令从事研究的每个老师都能从自身特点出发,反思性地完成最为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尤其是借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生涯中碰上的问题,集体思考,利用集体智慧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可以让不少教师少走弯路,最高效率地达成引导教学的任务。与此同时,参与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水平也会逐渐从表象总结转变为实质性总结,从而为升华创造出新的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2.基于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基础上的校本教研目标

在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基础上进行的校本教研,主要为达成下列几点目标:

(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对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有准确、深刻、广泛的理解,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体系基础。

(2)通过微格教研,促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下完成专业引领过程,快速进入发展期甚至进入创造期,为新课改理念在本校能顺利实施构建操作体系理论依据。

(3)通过微格教学和微格教研,帮助教师完成实践、研究、合作反思,再实践研究的教育行动研究模式构建,为教师将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自主对教育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从表象到本质的研究奠定操作模式基础,实现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倾向引导。

3.利用微格教学和微格教研优化校本教研的方法

(1)合作反思法

微格教研是基于微格教学基础上提出的组内教师合作反思制度,借助合作反思,可以让老师更深刻、准确地理解教育教学理论,为经验升华为理论提供了合作反思模式。

(2)教育行动研究法

微格教学是基于动力技能模式训练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行动研究方法,此类方法能让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其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为研究者重点解决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讨论

1.没有专家引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尤其可以预见的是在新课改实施后,所有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指导教师,负责对某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可能由于编制问题兼任综合实践课,在教师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我们要怎么保证教师能有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更不用说对理论产生深刻理解了,又或者,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理解方式的偏颇,对专家提出的理论的理解不到位,都会产生教学方案设计方向失衡的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在缺乏专家引领的情况下,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时虽有同伴互助、反思总结,但由于不熟悉理论的提取成立方式,有可能最终只能形成实践经验总结而无法进行理论总结,在专业化道路上与“专家型”教师始终存在差距。

2.微格教案制定后教师思维固化的可能性

在微格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一项要求是设计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认知,从而预先判断学生行为是设计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此过程不仅是设计者本人的经验反馈,有时候也是组内教师的集体经验反馈,有时候可能会对设计者产生固化影响,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而此一差异有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影响课堂教学。因而,教师的微格教研活动过程应该明确的是,要在教研活动中学会如何在理论体系支撑下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排列组合等设计过程,更要学会如何有效处理学生产生的新问题,并反思从中找出规律的可能性,只有研究者能从教案设计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教学内容观、学生观、发展观来看问题、解决问题时,才是他已开始趋向成熟的标志。

3.教师专业知识系统构建滞后的问题

在新课改理念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被新课改理念中提出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难倒了。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除了应该对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对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知识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要有基本了解,此时要求教师要和传授相关学科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些要求都希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而且这种整合的专业知识结构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且可个人独特性,只有在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有所体现时,他才会充分显示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对丰富而独特的专业知识的要求。

四、结论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确实能帮助教师们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快速掌握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点,切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设计也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引领教师、学生都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帮助非常显著,更能快速引领教师转型成为研究型教师,最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但应注意防止因为设计方案而出现的思维固化情形,在微格教案设计过程中及微格教研过程中学会灵活处理现实中的学生问题,达到快速利用微格教学和微格教研手段优化校本教研培训教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荣静娴,钱舍编著.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粗略 ; 精心 ; 灵活 ; 弹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42-02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新课程下教师该怎样备课的问题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是这种“生本”思想的构建,同样是备学生备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行为将赋予“备课”新的含义,“弹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将使课堂不再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局面从此展开。

一、 粗略预设弹性教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成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答案,若不,就努力引导,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显然,那种像剧本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案怎么也无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与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不能让学生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里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这就为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面,包括反应机智。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设想几种课堂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另外,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总之,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见,好的教案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

二、精心构建弹性学案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动态中的教学有了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为学生构建弹性学案,即在教学方案中设计好知识的“坡度”,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面向学生”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不同的人”,“目中有每一个人”。我们的教学对象各有所长,程度不一,目标的达成有快有慢,教学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全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理念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自信心。而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预设性备课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具体做法是,根据上中下三个层次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安排每一个教学程序,制定出每组学生,每一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的要求。除了将学生分层之外,还可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布置作业等。总之,要从“个性化教学策略”角度,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尽量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活”起来,使他们适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特别是对弱势学生,教学策略应成为一种能推动他们在“缓坡”上“小步子”前进的力量。如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一)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二)想当导游的同学练习说导游词;(三)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画张军阵图;(四)想当播音员的同学试着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哪能没有兴趣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灵活处理弹性教材

以往应试教育强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因为考试永远不会超“范围”,这无疑使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而善于灵活处理教材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一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编写虽有一套体系,但他们面对的是虚拟的学生,所以,它既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又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与处理上要把握好依循与改造的关系,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用”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备课时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否则,教师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的范围,立足于教材之上,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的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新动向,吸取生活中的教材,把它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对此,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

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新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我所用。二是整合和丰富教材,即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叶与次要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索;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不断地感悟、融合、创新中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材编制的命脉,用好教材,科学的处理好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无论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还是师生共用的教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才有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其如此,粗略、精心、灵活、弹性是教师备课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J]1983年.2(002):4

第7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的论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才是他们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这句话的基本精神就是必须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再是主讲人,而是组织者、辅助者和激励者。根据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我在进行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大胆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选修课的主讲者,效果颇好。

学生成为选修课主讲者的必要性。学生走上讲台,成为选修课的主讲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当我宣布每个学生主讲《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首诗词时,学生无不欢呼雀跃,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进去。

学生走上讲台,成为选修课的主讲者,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学生有了信心,就会跃跃欲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甚至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就能让他们通过展现自我而获得自信心。

学生走上讲台,成为选修课的主讲者,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的机会。语文课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让每个学生去主讲《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首诗词,既可以使学生在自主钻研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讲授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提问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辨的能力。

学生走上讲台,成为选修课的主讲者,更是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好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强化。当学生去主讲一首诗词时,就能使这三个过程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学生在自我指导的环节中,会精心制定计划,选择适当方式,营造相应的情境,以获得最佳结果。学生在自我监控的环节中,会对自己的学习和讲授过程自觉地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反思缺憾,获取经验,得到成长。学生在自我强化的环节中,会根据学习和讲授的结果对自己作出评价,这有利于积极的学习状态的持续和加强。

学生成为选修课主讲者的可能性。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具备了走上讲台的条件。因为《唐诗宋词选读》一般在高二后半学期学习,而高中前三学期语文课堂上的多种训练已为学生走上讲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坚持在语文课上课前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每个学生都有了上讲台的经验,他们知道讲课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自己的举止等。再如,经过语文必修课五本教材的教学,我已经让学生积累了诗词鉴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他们明白了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诗歌的意象,要把握诗歌的情感,要掌握诗歌常用的技法等。当然,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研读时间,让他们去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我在高二上学期结束前,就从《唐诗宋词选读》的六十几首诗词中选出五十几首,让每个学生认选一首,利用寒假去精心准备。学生可以去图书馆阅读,去互联网搜索……扩充自己古典诗词鉴赏的知识。

从心理特征看,高二学生的心理正逐步走向相对稳定与成熟,学生也能够走上讲台了。从思维品质上看,他们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能独立思考,智力也发展到高峰阶段。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实力,浮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控制,能理性地思考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怨天尤人。同时,他们又有着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能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心理特征为他们独立地钻研古诗词文本,并走上讲台讲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语文能力看,学生也能够胜任选修课的主讲任务。高二学生经过高中一年的学习,基本上已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学习自觉性得到了加强,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一方面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高二学生具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这就为他们上讲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成为选修课主讲者的可操作性。要确保学生能走上讲台去成功地主讲,首先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课前备课、课上讲授和课后巩固等各教学环节做好预备工作,安排好合理的操作流程。首先,教师要先行引导。在分配给学生任务的同时,我为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系统讲解了诗歌鉴赏知识,帮助学生理清了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分清诗歌的类别、欣赏诗歌的意象和形象、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怎样炼字、怎样赏析诗句、怎样把握情感、怎样分析技巧,等等。二是印发给学生一份较为规范的诗歌教案。教案选了一首诗歌作为案例,前面有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中间有详细的教学过程,如课文导入、作者介绍、具体赏析;后面有思考的问题、课后作业等。三是给学生上一节诗歌鉴赏的示范课。课上,我对讲课的一些要领做了特别的提示,比如,提出问题要具体而不宜大而空,学生回答不出时要有逐步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有复述、总结和评价等。

其次,学生要精心准备。学生走上讲台主讲前,我也让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仿照我提供的教案写一份教案,这份教案实际上成了一份寒假作业。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向我借阅教学参考书。对学生交来的每份教案,我都要在审阅后和学生当面交流,多数教案在一两次交流后就能得以完善,少数教案经多次反复也得以通过。二是让学生说课,即让学生向我说说上课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授课的方法。我重点检查提问是否正确、方式是否恰当等。三是让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内预讲一次。上课前,由主讲的同学先在自己的小组内预讲,获得小组一致通过才能走上讲台去主讲。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第8篇

示范/Erak Simsson( 英国草地网协注册教练,具有22 年的体能训练经验。) 编译/Shawn

职业选手,追求更高的体能,但业余水平的玩家与其说是锻炼体能来打网球,还不如说是借打网球来锻炼身体。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因为受其体能条件的限制而往往不能在打球时发挥出全部的潜力。

Erak Simsson教练自己研究了一套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the Tennis Workout”( 玩转网球)。“玩转网球”与一般健身俱乐部里的“反复训练法”有相似。健身房的做法是使用不同的器械练习锻炼同一个部位,但每个动作的练习方式都步一样,要求把这些动作不断转换,循环往复。而“玩转网球班”的训练则是只在网球场上进行,而且它的动作和练习方式都是专门针对网球运动而设计的。“玩转网球班”的主旨就是让你的训练充满乐趣,在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节奏配上合适的音乐,短暂的50 分钟就能够帮助你燃烧掉500 卡路里的热量。与此同时,你的速度、力量、协调能力、耐力、韧性、平衡能力以及敏捷度都能够得到提高。毫无疑问,这将成就你变成一个水平更高的网球手,从而使你能大大摆脱运动中容易受伤的困境。

“玩转网球班”并不需要专门的体能教练,很适合业余选手练习。只要你准备一根跳绳,一些标志物,一个练步梯(或者用网球代替)以及一些弹力皮筋、秒表等可以装进网球包的东西你就可以开始了。这套训练将在20 个能最充分利用球场空间的位置进行,它涵括一组模拟击球动作(即空摆姿势而不真的击球),一组步伐练习动作以及一组韧性练习动作――其中有一大部分动作是握着球拍来做的。

模拟击球

“玩转网球班”教案里有一组动作是在不同的位置做模拟击球动作,这就从某个层面上训练了球手的脑力,尤其是想象力。在做这组动作时,由于不是真的去击球,所以球手不会误球,只要集中精力去想如何把这个球接好。同时,受伤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减少,因为毕竟球手只是对着一个子虚乌有的球来重复同样的动作的而已。下面给出的6 组动作的照片可以让你更了解玩转网球教案的动作和练习方式。

第9篇

【关键词】研修 磨课

“磨课”运用的基本规范是“三次备课”。为了便于老师理解和把握“磨课”与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浅显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是观察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胞

在这里,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为什么大家往往对“课”的研究情有独钟?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课,总结课。其次,教师们最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第三,课是观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最客观的“直接源”。第四,课如其人。课最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授课教师的个性、能力、魅力、品德与知识素养。我们看到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研究与反思课,就是研究与反思教师这个“个体的人”。正鉴于此,课堂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必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例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确立了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之后,我们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课才具有研究价值?这里有两种课堂:一是常态课,就是发生在常规教师的课堂的课。二是优质课。这就是优秀教师创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我们称之为“课例”。“课例”往往体现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风格,是优秀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留下的教育财富,除了他培养的优秀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创造的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具有示范、引领与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广大教师对“课例”特别感兴趣。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优秀教师创造的课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师的课堂。这是因为“课如其人”,而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可以供别人学习借鉴,但他所创造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供别人复制一样。那么,在这里,优秀教师的“课例”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习、体悟和借鉴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课例背后蕴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三、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课例的范式

远程研修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学习、借鉴、实践优秀课例的范式。其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部分:(一)一堂好课是如何形成的?(二)按照一堂好课产生的范式,教师在同伴引领和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的设计,即“磨课”;(三)运用“磨课”的办法,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自己的课。前两个步骤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后一个步骤在开学后的校本研修中进行。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磨课”如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不能不谈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思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独立备课,成果是形成第一个教案;第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课例,成果是形成第二个教案;按照第二个教案上课后进行第三次备课,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个教案……。于漪老师就是借助这样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位卓越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磨课”流程设计的经验模型。

按照这个“磨课”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有以下三个关键环节:(1)独立“研课”。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分工备课,搞所谓成果分享;二是不动脑筋,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这两种做法,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必须坚持教师的独立备课,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俗话说: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其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激活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与同行对话。包括与优秀教师的“课例”对话、与同伴对话。这个环节的要害在于寻找自己与优秀教师或同伴在课的设计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识储备上……找到了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3)实践反思。包括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讨。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寻找下一步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磨课”流程是形式,蕴含其中的价值对话是关键。可以说,第一个环节是对自我的“观照”,第二个环节是对同行的“观照”;第三个环节是对实践的“观照”。在这里,所谓“观照”,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价值的观察与省思。只有出现了这种自觉的观察与省思行为,才能有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在远程研修中,我们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师们的“磨课”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而是对上述三次观察与省思的记录。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理念改进、方法借鉴、知识提高、能力发展……。

有专家提出远程研修能不能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提供的“磨课”流程离老师们的常态教学比较远。的确,每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准备,特别是每堂课不可能都按照专家们提供的范式来进行,我们只是希望教师们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要按照这种专业范式开展校本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第10篇

一、求职――四处碰壁

2004年是全国各行各业为21世纪储备人才疯狂招聘后的休整年,似乎所有招聘会都不温不火,似乎所有用人单位都不急不躁。一般的毕业生都施展出浑身解数,为自己的前程四处奔波,更别说我这个先工作又辞职,而后读研再找工作的大龄女青年了。

毕业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政治系的我,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然而,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普通教师,尽管当时教师的待遇没有现在好。我的想法,首先是瞄准大专院校,最好能做一名大学教师;其次是不放弃名牌中学,我觉得当一个名牌中学的教师也不错。为此,我海投简历,早出晚归。除此以外,我报名参加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并拿到“高中政治教师”资格证书。从2003年12月到2004年4月,整整5个月,我放弃了回家过年,一心扑在找工作上,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体会。

不过,残酷的现实是:虽然南京的高等院校多如牛毛,但却没有我的立足之地。尽管我再三申明,入职后会全心工作,但多数大专院校还是没能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

后来,经过努力争取,我终于接到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面试通知。机会来之不易,自然精心准备。面试完毕,两所学校没有回绝我的意思,但也没有立马表态接纳我,只是让我等通知。在等待的日子里,我每天忐忑不安,备受煎熬。结果,两个月后等来的还是失望。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除专业(专业是马列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歧视之外,性别歧视更是阻挡我进入大专院校梦想的关键。这两所学校想录用的是男生,刚好有应聘的男生合乎录用要求,我自然没有机会。

二、说课――柳暗花明

就在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打电话来通知我面试。虽然我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院校的教育,但全南京赫赫有名的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却给了我面试的机会,这让我备受鼓舞。

面试当天,陆续来了8位应聘者。校方负责人把我们集中在资料室,然后说明面试的内容:说课――影响价格的因素。每人准备30分钟,说10分钟,先后顺序由抽签决定。当“说课”两个字穿过耳膜,进入我的大脑时,我顿时就傻了。“说课”,师范院校毕业生极其熟悉的一个词,我却是第一次听说,它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遥远。怎么办?假装懂,再问问同来面试的人?他们会告诉我吗?还是问校方负责人?他会怎么想,会笑话我吗?他们告诉我了,短时间内我能懂吗?懂了又怎样,我能临时发挥好吗?还是干脆放弃面试?短短十几秒内,我在激烈地斗争着。最后,本能反应促使我选择“坦白”。于是,我向校方负责人简要地说明原因,诚恳请教了什么是“说课”。我的异常举动,并没有引起校方负责人的太多惊讶,反之,他非常和蔼、耐心、有效而简洁地给我解释了“说课”。

也许是我的坦诚告白,也许是我的大胆放开,也许是我的无知无畏,也许是我的不抱希望,也许是我无法知道的也许,我竟然很顺畅地完成了说课。尽管不知说课的效果如何,尽管通过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甚至觉得自己有点了不起。

3天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是我太心急,还是已被淘汰?我估计被淘汰的可能性较大。于是,我尽快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迅速调整心态,准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可就在我放弃希望的当天傍晚,幸运之神再次眷顾,我又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上午9点20分去试讲“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放下电话,我兴奋得心快要跳出来。但当我静下心来,坐在书桌旁,研究“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时,整个人立刻像掉进无底的冰窟,那种兴奋劲儿顷刻间荡然无存。

三、备课――逼上梁山

在教材上,“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只有三句话:“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所有的文字加起来就一页纸多一点。“三句话,一页纸”,我怎么能讲45分钟?除了这三句话,我还能讲什么?天这么晚了,我到哪里去寻找资料?当时租住的房子里没有网络,即使有,我可能也难有上网查教案的意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教案还可以传到网上。无助、恐惧和受挫的感觉把我包裹得紧紧的,尽管当时天气比较冷,但我的手里和身上都汗津津的,呼吸也变得不太顺畅。我闭上眼睛,拼命回想高中时老师是怎么教的,但怎么也想不起来!无奈,我只得把考教师资格证时的参考资料,还有我大学、研究生时学过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统统搬出来。

手头的资料都翻完了,我还是不知该如何完成45分钟的教案,当时已经晚上8点。我再也无法承受如此的压力,便决定放弃。在做出决定那一刻,我拨通了远在泰国出差的老公的电话。电话通了,还没有说一句话,我就哭了,而且哭得很厉害,似乎受了多大的委屈。老公吓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我断断续续地说明缘由之后,老公笑了。他说:“这可不像你,怕什么?第一次说课不是表现得很好吗?压力大,说明你太想成功了,明天有多少内容就讲多少内容,讲不好也没关系,当成一次锻炼就行啦!没事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准备就是,别想结果!”

在老公的和风细雨中,我渐渐平静下来。老公说得对,我是太想成功,想得太多,应该像第一次说课那样,放开一些!明天是我第一次走上讲台,即使讲得不好也情有可原,怎能轻言放弃?不管怎样,我都要试试。当时,真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

电话打完,半个小时过去。我深吸几口气,终于动笔写教案。看看教材,翻翻资料,写写停停,我把大学课本里有关价值规律的所有内容全部融合到教案中。夜里11点10分,教案初稿终于完成,内容也还算充实。稍作休息,对着镜子,我把准备的内容试讲了两遍。此时,已近凌晨1点。

四、试讲――满堂灌输

第二天,我很早起来,把教案又匆匆看了一遍,急急忙忙地赶往学校。穿过学校的花园,走上教学楼的台阶,陆续碰到四五个学生,他们都非常有礼貌地向我问好。我当时觉得特别温暖:多好的学生啊,倘若真能在这里做老师该多好!9点10分,到达指定教室――高一(3)班,校方负责人已在等候。9点15分,听课老师陆续进入教室,我也越来越紧张。

9点20分,上课铃声终于响了。我鼓起勇气,按捺住紧张,走上讲台,大声说:“上课”。随着一声“起立”,学生们迅速站起来,齐声说:“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我故作镇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价值规律,这节课,就来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在非常老套的导入新课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几个字。不知何故,我感觉这几个字要比平时更难看些!

接下来,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准备的内容满堂灌输给学生,其间只提问了两三次。45分钟的时间,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在讲,时间很快地过去了。下课铃声响了,我如释重负。就在我要离开时,竟然有学生过来请教问题。是他没听懂,或是我没讲明白,抑或是我讲深了?我不得而知。不过,有学生提问,说明我给人的感觉还算比较亲切吧,我聊以起来。

离开教室的瞬间,我突然很想听听下一位应聘教师的课,看看别人如何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在得到校方负责人的允许后,我随听课老师进入高一(2)班。课一开始,试讲教师竟然先让学生看5分钟的书。5分钟以后,新课才正式开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课中,试讲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两次讨论,用去15分钟,这是我想不起来设计的。整节课下来,那位应聘教师只讲了20分钟左右,这也是我难以想象的。

顿时,我恍然大悟,课还可以这样上。早知如此,我何必为完成45分钟的教案而苦恼,何必为准备那么多的内容而劳力,又何必为扩充那么多的知识点而伤神?最终还落得了“满堂灌”的评价。

一切已无法挽回,但试讲的经历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五、他就――有缘无分

初次执教思想政治课失败后,我不再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抱有幻想,而是继续自己的求职之路。一个月后的某天下午,我接到了南京市教育局组织处打来的电话。原来,组织处的领导在报考教师资格考试的材料中发现了我,邀请我去座谈。座谈会那天,有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的近30位学生。直到座谈结束,接到组织处领导的第二次电话,我才知道教育局在招聘。于是,再次来到教育局,只见到10个毕业生,当时的局领导亲自与我们聊天,就是随便聊。第三次接到电话,人家让准备自我介绍――做5分钟演讲。我又一次来到教育局时,还剩下8个毕业生,教育局领导、各处室领导和直属单位领导近20人参与了当天的面试。

三轮面试结束,我非常幸运地被录取,正式成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员。与南京市教科所签约一周以后,我接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姗姗来迟的电话,他们表示愿意录用我。也许是因为优秀的人选另攀高枝了,也许是因为我的真诚打动了学校,总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终于向我张开了怀抱。但是,我还是决定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因为那里与大专院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又与中小学校有密切的联系。最终,我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缘无分。

六、共勉――教有所思

7年过去了,我在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得很愉快:工作认认真真,研究积极进取,撰写的多篇教育论文在多家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课题指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仍会时常想起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应聘的前前后后。我经常自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究竟如何才能给学生上好一节课?”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很多,但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上好一节课,一是要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具备教师的素养,为学生奉献真爱。我们不是为了当老师而上课,而是为了上课而当老师。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言行才可能透着亲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充满魅力,我们的课堂不足才可能得到谅解。二是要修炼炉火纯青的“内功”。“教师”这个职业的根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作为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视野是必修的“内功”。唯有“功力”炉火纯青,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佩服。三是要准备营养丰盛的“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行军打仗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总要先于部队先行。同样,上课也是一样,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需要为学生精心选择营养丰盛的“粮草”。四是要探寻多姿多彩的方法。同一种菜,不同的烧法有不同的滋味。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能会相差甚远。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长教学智慧,探索各种教学方法,让“盐更好地融在汤中”,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课堂 沟通 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沟通过程,能否有效地进行沟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不应该仅仅集中在教案和教学进度上,还要能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不断调节课堂教学程序,协调教与学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设计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教师的情感吸引是课堂沟通的前提

1、教师情感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宏观上的心理需要,也是引起和保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一种“心理过滤剂”和“催化剂”,学生一旦体验到教师的爱,就会淡化各种消极情绪,产生一种教师讲什么他爱听,教师做什么他爱看的心理倾向。当然,与学生做朋友也不能建立在口头上,教师要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爱,让学生认可你,接纳你,真正把你当作他们的朋友。

2、教师正确的学生观是情感吸引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学生观,是新课程的重要标准之一。只要是自己的学生,无论是聪明的、听话的、还是顽皮的、认真的……都一样的是可爱的,他们各有所长,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让他们不断进步,成为有用的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能看到学生的向师性,又要能看到学生的独立性,能够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相反,如果看不到学生的独立性,从狭隘的教育观念出发,总看学生的不足之处,师生关系就很可能紧张,严重的就会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对该门学科反感,自然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成熟的标志,是教师教育教学艺术的起点,是吸引学生注意、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有一个教学案例:一次“三角形”的公开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能说出一些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吗?”学生纷纷举手,“红领巾”、“流动红旗”……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说:“这张纸。”老师一看,认为这张纸片是长方形而不是三角形的物体,他立即用手势示意他坐下,并迅速把目光移向了其他学生。这个学生失望地坐下了。下课后我就走到他的跟前说:“课堂上老师说你那张纸片不是三角形的物体,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又拿出那张纸片,剪下一角,说:“你看,这小片也是三角形呀!”案例中,教师的课堂霸主意识非常明显,不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在学生发言时来一个“急刹车”,他堵住的是学生的嘴巴,封闭的是学生的心灵窗户,扑灭的是学生的思维火花,扼杀的是学生的美好创意。

二、教师的教学吸引是课堂沟通的保证

1、课堂提问是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输出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形式延伸到思维,可以使学生涣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辩。比如:一元二次方程(a-1)x2+x+a2-1=0中有一个根是2,求a的值。如果三角形的边是方程x2—7x+10=0的根,则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提问清单,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发问,为师生课堂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年轻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由于提问不当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实在可惜。对课堂提问的把握如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的放矢,关键要抓备课这一环节,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实践,多锻炼,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使之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为落实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案作为一个教学方案既是教案又是学案,从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该侧重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在备教材、备教法、备课件的基础上,重点转向备学生,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设计,做到案中有人,由传统的“重教”向“重学”转变,把过去的“教案”改为“教与学方案”,并向突出传授知识转变为突出学生的活动和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正负数时,可以问学生你有姓吗?所以正负数也有姓:一个姓“+”一个姓“—”。再比如:1+2=3,1+2+3=6,1+2+3+4=10……你能得出规律吗?有N支球队,每两支之间要赛一场,共赛几场?每两人之间握手一次呢?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要分别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处理,当学生思维受阻、思路中断时,要及时给予点拨、启发和诱导,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提出问题,让他走出困境;当学生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应该给学生表达自己完整想法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当学生经过思考,沟通反馈得出有见解的答案,甚至有创新的解法时,更需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赞赏和鼓励。

总之,科学地实施课堂师生沟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课堂组织能力、驾驭课堂能力的考验。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沟通时,热烈的课堂气氛,少数同学的“思维闪光”,偏离主题等偶然因素的出现,都对教师的组织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自如地组织好课堂沟通,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俊明.心育是教书育人的美好境界[J].教育艺术, 2005,(02).

第12篇

关键词:意外;预设;生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科学课堂面对的又是错综复杂的“大自然”。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经常性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

一、“意外”是一次“生成”

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空气》一节教材中,有一个小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把空气通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学生议论纷纷,不知所措,教室里有些失控。

经过分析,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效果确实不明显。我从容地走上讲台,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学生提出了两种猜测。猜测一:广口瓶中盛的澄清石灰水可能已经变质;猜测二:可能空气中的成分并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对于第一种猜测,学生很快就用事实和实验了。

对于第二种猜测,我想,学生之所以会这么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比较有限,还不了解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的道理。于是,我决定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经过实验,学生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了。而学生知道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于是,他们自然而然有了第三种猜测: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即通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太少了。

对第三种猜测,我首先表示认可,并表扬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于是,我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气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

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通过这次活动,既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可见,意外是一种资源,是一次“生成”,把握得好,可以使一堂课山回路转,妙趣横生。

二、课堂生成就是教学资源

作为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我们不仅要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可是光靠课堂上有限的那点时间和课堂上那些按部就班的内容,还是少了些。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一切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更为重要。

那么,到底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呢?教学资源是不是教师有预设性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实验器材、教学用具呢?肯定不仅仅是这样。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物,特别是课堂中正在发生的事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类似于失败的实验,让教师难堪的问题,令教师不知所措的突发事件等,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是非预设性的、真实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样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弥足珍贵,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与好好利用。

如果处理得当,“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三、课堂需要精心预设

我们尽管期待“意外”的发生,但事实上,“意外”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发生在你精心准备过的课堂上,“意外”才能成为真正的资源。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化“意外”为神奇。

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方的、死板的、主观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灵活的、开放的。即: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预先进行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可能性,然后准备好每个可能性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出现这些预设之内的情况时,就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变“意外”为“契机”。

四、把握课堂生成,绽放理想之花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活泼有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想和教学内容不断碰撞。

教师可以及时捕捉这些即时呈现的课堂资源,巧妙地转化,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1.利用学生错误

我们常常习惯把学生的成功经验和经历当作有用的教学资源,一旦学生在课堂提问或练习中出了差错,教师可能会否定,甚至斥责学生。其实学生所犯的错误比经验更有价值,因为“吃一堑,长一智”,在挫折中学生澄清了是非,增强了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抓住契机,变不利为有利,使“错误”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既可利用学生因不理解新知所犯的错误,也可利用学生因不巩固旧知所犯的错误,及时生成课堂教学资源。

2.利用学生辩论

在科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知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不够明确,面对有关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有时甚至出现小小的争执。遇到此类问题时,教师可适时组织一些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在你争我辩的过程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

在这种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洞察力,又锻炼了学生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不同看法的能力,这样的处理比教师单方面的说理要有效得多。

3.利用学生违纪

不懂事、贪玩、调皮,都是孩子的天性。不懂事的孩子上课易“走神”。课堂中发生违纪现象时,教师一般采取“堵”“截”的方法,或者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违纪的学生。这种做法从时效性上讲,是浪费时间,效率很低。其实在特定的条件下,教师发现课堂上的违纪后不妨借题发挥,适时作些必要的疏导和指引,违纪事件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资源。

拥有理想课堂,诗意般地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意愿,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世界上没有一节绝对完美的课,更没有绝对的“理想课堂”。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