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9:0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诺千金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几乎每个人都有打赌的经历,但是你见过下面这些“双赢”的给力的打赌吗?
【父亲跟儿子打赌】
赌 神
刘 墉
“你到底在干什么?第一次60分,第二次50分,第三次40分。”父亲狠狠地把考卷摔在地上,“再过3次,就0分了,对不对?”
“有可能吧!”儿子无所谓地说,“二三十分不敢保证,0分太简单了!”
“0分简单?”父亲哼了一声,“你考个0分给我看看!你能考0分,算你有本事。不过,你不能通通不答,用空白卷考0分不算数!”
“当然不会空白。”儿子说,“我拿0分回来,你可别生气!”
儿子决定跟老爸打赌,故意考个0分。可是连考了两次,虽然想尽办法答自己认为必错的答案,成绩出来还是二三十分。
“怎么样?你输了吧!比0分多1分,10块钱,你已经欠我600多块了!”老爸笑着说。
儿子发现要想考0分还真不简单,因为只要有选择题,没有认真学就不能确定哪个是对的,总会不小心“猜对”几道题。
零花钱都被老爸扣光了,再扣下去,就要倒欠了,儿子不得不偷偷看书。连学两个星期,果然有效果,儿子考了5分,输了50块。
老爸的脸没绿,老师的脸绿了,拍着桌子骂道:“你是还是天才?连也考不到5分啊!”
“天才!”该男生说。
老师又狠狠拍一下桌子,说:“你是天才,就考个及格给我看啊!”
没过多久,考试成绩出来了。儿子回家,把成绩单递给老爸:“不是我真输给你,是因为我又跟老师打赌了。为了赢他,只好输给你了。”
成绩单上印的都是“A”。
(选自《寻找心灵深处的感动》)
【读与悟】
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父亲想出了“打赌”的方法,利用儿子的叛逆心理,激励儿子学习,真可谓用心良苦。
【读与写】
一是巧设“悬念”,以“赌神”为题,让人想知道谁跟谁赌,谁输谁赢……吸引读者阅读。
二是全用“白描”来写,不加一句评述和议论,其中的道理全由读者去思考,思之得之,妙不可言!
三是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父亲问儿子“再过3次,就0分了”,儿子答“有可能”,为一折;父亲让儿子考“0”分,“打赌”开始,为二折;儿子接连考不了“0”分, 零花钱都被扣光了,为三折;儿子顶撞老师,又跟老师“赌”上了,为四折; 儿子的成绩单上印的都是“A”,为五折……真是尺水兴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校长跟全校师生打赌】
爬行上班的小学校长
佚 名
42岁的路克,是美国犹他州土尔市一所小学的校长,为了激起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学期初,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立下誓言:“假如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就在9日那天爬着上班!”
这下全校师生读书的热情都被激发起来了,校园里出现了空前的读书热潮,人人手不释卷,就连幼儿园里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参与了这个活动。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有调皮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尊敬的路克校长,您的话现在还算数吗?您爬不爬到学校来呢?……”有的老师劝校长:“您激励大家读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不必爬到学校了!”然而,路克校长坚定地说:“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说过的话就必须做到,我一定要爬着去上班!”11月,天已经很冷了,地上积着白雪。9日早晨,路克校长和平常一样,7点准时出门,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手脚着地爬行前进,为了不影响交通,他在路边的草地上爬……他用了整整3个小时,爬行了1.6公里,到了学校。路克校长的行为让人们肃然起敬,全校师生和路人为他热烈鼓掌,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新闻媒体争先前来采访,有的学生干脆和他一起爬……爬到学校时路克校长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破了,但是他兑现了“诺言”!当路克校长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选自《教育文摘》)
【读与悟】
路克校长通过“打赌”,“赌”出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赌”出了全校师生的斗志和进取心,使校园出现了空前的读书热潮,更令人感动的是路克校长一诺千金。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有时“打赌”也是一种独特的激励方式!
【读与写】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用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具体,比如,“7点准时出门”“手脚着地爬行前进”“用了整整3个小时”“爬行了1.6公里”“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破了”……这些真实而典型的“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别具感染力!
【班主任跟“捣蛋鬼”打赌】
你永远不会赢
杨 格
读初二时,我的捣蛋水平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父母和老师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成为少管所里的一名光头罗汉。他们放弃了对我的挽救,痛心而无奈地看着我继续沉沦。
初二下学期,来了新班主任,是个小女子,叫林青,20来岁,脸色苍白,弱不禁风。
我给小女子的“见面礼”平庸而没有创意,我在讲台上的黑板擦下放了一只被弄昏的癞蛤蟆。我想,这足够让她魂飞魄散。
小女子走上讲台,警惕地盯着鼓起来的黑板擦,说道:“我敢打赌,板擦下面一定有类似癞蛤蟆的东西。”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同学们齐刷刷地向我行注目礼。我得意地笑着,也有一丝作案未遂的遗憾。小女子又说:“我敢打赌,这个东西是一位姓杨的同学放的。”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我挑衅地望着讲台上的小女子。
没有朋友,就像万物没有阳光的照耀,变得没有活力;没有朋友,你的生活只会像冬天一样冰冷、苍白,绝不会生动;没有朋友,或许你的一生只有孤独。共同阅读我的朋友作文演讲稿大学生,请您阅读!
我的朋友作文演讲稿1同学们: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其实,微笑不仅能让你年轻,还是一座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一剂化解人们矛盾的良药。
你听说过关于日本原一平先生的故事吗?
原一平本是一位极其普通平凡的保险推销员,他相貌平平,身高只有158厘米,但是,他为什么能成为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呢?正是因为他有事没事就研究微笑,对着一面随身携带的小镜子练习,并把这些微笑应用到工作中去,才走向了成功,成为鼎鼎有名的人。
原一平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一共研究出了39种微笑,并且自己也将这39种微笑练得非常自然。有的微笑能让人感到温暖,有的微笑能让人感到亲切,有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力量,有的微笑能让烦躁不安的人立刻安静下来,有的微笑能让你不由自主地去聆听。
正是他的微笑,才让人乐意购买他推销的保险,认为他推销的保险有百利而无一害;正是他的微笑,让客户与他成为无话不谈、无事不说的知心朋友。
的确,微笑能沟通人的心灵,把彼此间的距离拉近,甚至帮助你走向成功。
记得一次去医院看病,我坐在椅子上排队等待,一个男的对着护士说:“你们这是怎么搞的?医生约了我上午9点整来,你自己看看都已经9点40分了。”我本以为护士肯定会以牙还牙,然后两人会大动干戈,谁知,护士却微笑着对那个男的说:“先生,实在很抱歉,人太多了,我进去帮您看看,也催一下。请您稍等。”过了一会儿,只看见那个护土微笑着说:“先生,到您了,请进去。”我不禁佩服起这个护士来,过了一会儿,那个男的出来了,他找到刚才一直对他微笑的护土,诚恳地说:“刚才实在对不起,请原谅。”护士依旧微笑着说:“没关系的。”
可见,微笑有时候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每天你给别人一个真诚的微笑,别人也会给你一个微笑。
微笑能让别人对你所怀的顾虑在一瞬间消失;微笑能让你与别人的关系融洽;微笑是沟通彼此心灵的无声语言。既然如此,那么,朋友,就请大方起来,请别吝啬你的微笑。
谢谢大家!
我的朋友作文演讲稿2所谓诚信,就是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以言警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代学者也有这样的表述:“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就是说,行为不正的人,不被人信服;言语不诚实的人,不必与他人共事。
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胸怀坦荡的人,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在社会主义文明高度发展、人与人相处难见真情的今天,诚信品质尤为重要。
诚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生存的必备条件。一个国家政权的真正强大,并不完全取决于财政收入,也不完全取决于军队的力量,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品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品质是诚信。诚信的社会品质,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源泉。高尚的品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魅力所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走向强大的理由。
诚信是上天赐给世人的一种考验。有许多人不能通过这场考验,逃匿了;也有许多人通过了这场考验,戴上了桂冠。逃匿的人随这时间的消逝而消逝,没留下些什么;通过得人也会消逝,但他们却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人们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诚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人眼里的“一诺千金”可以说价值连城。缺少了诚信这种宝贵的资源,人们的能力、智慧、正直、善良之心就难以维护,这个社会,这个人也就缺少了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空间。
试想,如果社会缺失了诚信,每个成员都将生活在恐惧、步履小心的怀疑境地:早上起床吃早餐你会问,牛奶是不是病奶牛产的?包子里面的肉是否可靠?听到某著名公司产值大增的新闻报道,你不禁要问是媒体虚假宣传还是公司的战略浮夸?去银行存钱,营业员把你递的钱从验钞机里过了一遍又一遍,看是否有假币;去超市买东西,对找你的钱看了又看,担心遭到暗算……
“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诚信对一个人而言,有时候与眼前利益相斥,很多人缺失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诚信,实际上,诚信只有一次,只要你有一次丧失了诚信,你的信任度就会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信任危机。
然而,在我们身边缺失诚信的事情却时有发生:虚假广告横行天下;劣质商品充斥市场;考生作弊现象严重;劣质工程造成无数人间悲剧……难怪时常有人对某些真实的消息产生怀疑,甚至有调查显示,“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我们应该远离而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多一点信任,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诚信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诚信的人生散发出金子般的人格光芒,夯筑起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我的朋友作文演讲稿3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人讲“诚信”,世界更美好》。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用,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要有责任感。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他们的言行教导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记得在元旦前夕,为了让教室的环境布置更漂亮些,我请求妈妈抽空到班上来帮帮忙,妈妈答应第二天中午过来。谁知,第二天一早就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大地就积起了厚厚的冰雪,天地间一片白色,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煞是好看,同学们开心极了。不过,路上的行人可没那么轻松了,雪大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嘴啃泥。我的心越来越不踏实,我既希望看到妈妈的身影,又担心妈妈在路上不安全。
到了中午时分,董老师带我们去演播厅拍录像,刚到楼下,我一眼就看到一个大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的头发、眉毛、衣服全是白的,连眼镜的玻璃片都是白的,她就是我的妈妈呀,她不管天气的恶劣,如约地来了!我还看到了一个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妈妈的一个膝盖又脏又湿,样子好狼狈,可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我真想扑上去拥抱她,为她送上一点温暖,可我还是转过脸去不再看她,因为,我不想让她看到我流泪的样子。同学们,你们和自己的家人之间可能也有类似的故事,你们也被深深地感动过,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诚信。
还有一次,具体的时间我记不清了,但肯定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我对数学作业有些模糊,非常着急,就想给王老师打电话问问清楚,一看,时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妈妈说:“王老师一定已经回家了,给她家里打电话吧。”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大哥哥的声音,他说:“王老师还没回家呢。”我想:老师们可是五点左右就下班的呀,王老师不会还在学校吧?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王老师办公室的电话,很快,从电话那头传来了王老师亲切的声音,我奇怪地问:“王老师,您怎么还在学校?”王老师很轻松地说:“学校刚开学,还有很多事要做哪。”我们都知道,王老师也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家,也有一个盼着她早点回家的儿子,可是王老师……这就是一个老师对工作、对学生的诚信。这件事过去很久了,王老师可能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象,因为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这件事会永远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一直会鞭策着我,告诉我要做个像老师一样对社会、对他人有诚信的人。
说了这么多,不要以为诚信只是大人的事,其实,诚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诚信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舒册,有一次我和他约好星期天上午八点在小区门口等,一起去吴山游玩。为了赴约,星期天一早,我就起床了,早早地来到了小区门口,因为我一向是这样想的:宁可我等别人,不能让别人等我。到了七点五十八分,还没有看到舒册的身影,我有些急,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应该再耐心地等一等。八点一到,舒册准时地出现在我面前,我高兴地抱住了他,可一看,他的眼圈红红的,显然哭过了,原来,这一天他的爸爸妈妈要他去奶奶家,他尽管也很想去,但觉得同我的约定更重要,为了说服爸爸妈妈,他还同大人发生了争执。从那次以后,我俩的关系更亲密了。
一个人只有讲诚信,别人才会称赞他、尊重他、亲近他、信任他,有困难时才会帮助他。否则,他将是一个孤独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讲诚信吧,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昨天你答应过老师要努力学习;今天早上你答应过爸妈要认真听讲,你就一定要做到。只有我们人人讲诚信,时时讲诚信,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真善美,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
谢谢大家!
我的朋友作文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3.15·诚信与我们:
当三月温和的阳光迎春飘洒,一切美好的食物都在不断地萌发、成长。从雷锋纪念日到三八妇女节,从植树节到“三·一五”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三月除了带给我们转醒萌发的草木,也带来了诚信与责任对我们的拷问
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个行业背后的黑幕:在一个造纸厂院子里,堆放的垃圾纸足足有上百吨,不仅有回收来的旧书本,碎纸屑,还有药品包装盒,以及剩余的药物和粪便。工人们把这些垃圾纸直接放到加工容器里,再加入半袋烧碱,40分钟后这些黑色水泥状的纸浆慢慢变成白色。这些垃圾废纸在经过荧光增白处理之后,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我们餐桌上常用的餐巾纸。据统计,这样的不达标的餐巾纸可比符合卫生标准的餐巾纸成本降低一半以上。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在金钱和诚信两者之间选择了前者。面对当今社会中种种诚信缺失的情况,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认真反省并感到愧疚:这样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做法不仅仅是商业的耻辱,更是道德的沦丧。生命不可能从谎言里开出灿烂的鲜花,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从缺乏诚信的环境中得到幸福。
诚信是我们的做人之本,是和书本知识同样宝贵,不可缺少的人生财富。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人不讲信用,不知他还能做成什么事;诚信也是一种美德,它比金钱更贵重,比知识更永恒。伴随着21世纪成长的同学们,让我们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珍惜美德吧,做一个问心无愧一诺千金的诚信少年!
诚信是最美丽,最圣洁的种子。春天来了,让我们借“三·一五”的东风,在你我的心田里播撒诚信的种子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美丽的诚信之花一定会开遍校园,飘洒锦城,走进各行各业,遍及天涯海角,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生长、绽放!
谢谢大家!
我的朋友作文演讲稿5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诚信”二字在我们周围已是频频出现,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诚信”无一不应该摆在首位。
相信在坐的各位一定听过,做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商品经济就是信誉经济之类的标语。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又是否真的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时代的新风尚呢?
记得早在孩提时代,就听到过“狼来了”的故事,朦胧中便意识到小孩子如果撒谎是会遭殃的。显然,我国的文化历来是讲究诚信的。这个故事也通俗又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要讲诚信。
然而,当我们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时,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我们身边充斥了各种不讲诚信的企业与个人。相信大家还记得“大头娃”的事件吧!当时有多少厂家生产的奶粉严重不合格,又有多少个无辜的小生命成了它们的牺牲品啊!看着那婴儿的头发掉光,看着他们的内脏器官衰退,难道这些厂家不会觉得有负罪感,不会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吗?
一个民族不能缺乏诚信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少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诚信体系,当然,一个企业也同样不能忽视信用管理。
有句广告词叫做“真诚到永远”。相信我刚说出它来的时候,你们一定猜出来了。对!它就是青岛海尔集团的广告语。海尔集团自从十多年前果断的砸毁了自己生产的近百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起,“诚信”便造就了“海尔”今天的良好信誉和知名度。这一砸便砸出了“海尔人”的真诚,砸出了整个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至今也流传了几千年。虽然它也曾苍白无力,也曾留下过许多令人叹息的故事,但真理永远会在人们最需要的
时候闪闪发光。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着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细微 坚持 育人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韧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可见,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如果做好了,长此以往,则必有收获。同样,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长期坚持下去,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孩子智力开发与艺术素质培养固然重要,但生活习惯的教养也绝不能忽视,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细节,慢慢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长大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来自小时候形成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撒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巨匠贤人的共识。
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例如在一家跨国公司里,最后入围的应聘者被通知参加面试,他们被安排在总经理办公室里等候,10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在屋里走动;15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20分钟后,有人开始翻动办公桌上的文件,小声议论逐渐变成了大声交谈,这时电话响了,有人就去接电话,对方要找总经理,应聘者粗暴地说了一句“不知道”就挂掉了电话,就在他放下电话的一刹那门被推开了,总经理走进来丢下一句话:“你们的表现令人遗憾,我们不需要不懂规矩的人!”
人生可喜的是成功,但难得的是好习惯。俗话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敬父母的曾子、忧国忧民的屈原、一诺千金的季布、坚守道义的司马迁、刻苦学习的匡衡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学生求学阶段,我们要多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先哲对话,除了要体会到文字的优美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先哲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铸成民族的脊梁。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首先要了解学生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接着让学生明确应养成怎样的习惯,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从初一时就把学生该养成哪些习惯列出一份明细表,张贴在课室内,然后让学生分周次地练习。这些习惯包括上课积极配合老师,不走神,做到专心听讲;勤于动手,会做笔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积极完成作业,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成一种负担;独立思考,不抄袭别人的答案,坚持写日记,坚持练字,坚持做操……涉及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
此外,要养成好习惯,还要有坚韧的毅力。例如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学生们每天甩手五十下,并坚持一年,一周后大家都在坚持,一个月后有三十个人放弃了,半年之后,只剩下九个人在坚持,一年之后,仅有一人在坚持,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只有他成功了。事实上,坚持本身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有了这种高度的自律,才能养成好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好习惯在坚持中养成。
曾有心理学家指出,将某种行为持续练习21天以上,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为此,我坚持让学生对表上所列出的习惯每天进行练习,且保持21天以上。如这个月坚持让学生课前演讲,养成发言、倾听的好习惯;下个月让学生坚持课前练字,再下个月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这样,让各种好习惯都尽可能训练一遍。平时也尽量关注学生的细节,及时纠正不良习惯。现在,学生已养成了写日记、练字、及时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
二、关注学生细小的变化,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来的。”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因此,在做德育工作时,班主任要仔细观察,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尤其要关注学生细小的变化,以便对症下药。如果工作马马虎虎,摸不清学生的底,号不准学生的脉,只凭自身权威去制约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有一次,我去女生宿舍巡查,女生小吴向我汇报说在宿舍丢了钱包,到处找都没找到,并怀疑是被人偷了。当时我马上召集全体宿舍成员开会,说明了这一情况,并教育大家要生活要检点,注意不要沾染生活中有可能诱导自己走上歪门邪道的细小毛病,如随意拿人财物,一旦形成习惯,长大了就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然后我又注意观察众人表情,发现一个女生很不自然,看来钱包很有可能是她拿了。我也不急着找她谈话,说:“这钱包有可能掉到宿舍某个角落了,大家再帮忙找找,没准能找到呢。我先去其他宿舍巡查,待会再过来。”然后我到其他宿舍转了转,再返回来。果然不出我所料,一进那间宿舍,大家都高兴地说:“老师,这个钱包找到了!”经确认,它的确是小吴的,而且一分钱也不少。我也故意说:“看来,小吴可真是粗心啊!”大家都笑了起来,包括那个神色不自然的女生。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一开始我不是从细节着手,而是简单粗暴地处理这件事,这件事会解决得这么完美吗?德育工作是细活,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细小的变化,揣摩其心理,妥善地处理,让学生既改正错误,又维护自尊,这比单纯地说教或呵斥效果要好。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用环境熏陶学生
首先,要重视创设优美、整洁的教室物质环境。教室作为学生在校的主要学习空间,应宽敞明亮。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充分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和动态化,即地面、墙面与空间都要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如左右两侧墙面的名人名言,用上镜框装裱,并且每月翻新一次,前侧装上国旗图板,再配上诸如“勤奋学习,团结进取”等字样的标牌,时时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后墙的班级学习园地,每三周一期,反映班级动态,各类奖状整齐张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净的玻璃窗、干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日光灯、电风扇;课桌椅、卫生工具、学生书簿整齐的摆放;讲台上再摆上一盆鲜花。虽然这些都是常规要求,但是要做到却很不容易。我经常教育学生:“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天上课前,我总会检查教室的清洁卫生,一定要学生把卫生搞好才上课。别小看这细节,如果学生经常在脏乱的环境里学习,那么心情怎么会舒适呢?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于我长期这么做,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前总会自觉地拾起地上的垃圾,拖干净地板,课室越来越洁净。学生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接受人文熏陶,必定会产生愉悦感,心灵也得到净化。
我还注意尽力打造书香班级。我布置好了图书角,让学生各带五到十本书来,放置到书柜上,做好入册工作,并安排好图书管理员,定期开展图书借阅工作,让学生受到书香的熏陶。另外,我也让一位擅长美术的学生家长画了一幅大大的荷花图挂在课室内,这样一来,既可让学生能欣赏到美的事物,又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从而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诸如此类的细节如果老师多加关注,就会让学生的素质日益提升。
其次,在教室里营造安静的氛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总结的人生经验和对安静的一种体会。所以我把“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写在黑板上,时常提醒学生,把“静”字牢记心头。我让学生明白,思考需静心,多思养静气,平心静气时,思维最为活跃,灵感最易产生,效率才会提高。目前,我班的课室安静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好转。
总之,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细致的,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毅力,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师生间情感会越来越融洽,学生会更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从而实现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兰.育人于细微处.
1.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信用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政府官员,都越来越多地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空间,经商的人也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际之间的丰富交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乃至个人与政府、组织与政府、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交易和交往都更为频繁,交往范围更大。随着交通、通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无限”可能的交往时代,人类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但是,表面上“无限”的交往频度背后是人们非常“有限”的交往深度,人们在交往日益“密切”的同时却似乎永远地丧失了交往的“亲密”。人们发现,彼此之间越来越难以建立信任了,哪怕曾经是两小无猜、亲知近邻。“杀熟”这一名词所昭示的,是人们不再珍视信用。地球“村”没有乡村里温馨宁静中的朴实与坦诚,没有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相反,现在的乡村却日益沾染了城市之风,农民也开始用自己的信用换钱而最终在几年间毁了几千年积累下的美德。信用,真如当年鲁迅所说的,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1]。
对此,许多人深感忧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指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背后依然涌动着暗流:我们正在面临着巨大的“信用危机”。[2]人们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过渡的特定时期,……诚实信用的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短期行为以及不讲信用大行其道。……从产品信用到市场信用,以至于整个社会信用存在全面短缺”[3]。这导致“当下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陷入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各种市场法制规则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部分市场主体个人信用沦丧”[4]。人们在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同时,自己的行为却又充满了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的色彩。更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林毅夫教授指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在我国刚刚出现,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谈不上成熟。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个人信用更为落后,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童叟无欺、诚实守信’的商业信用传统也大大削弱。”[5]
更让人们忧虑的是,信用危机带来的现实影响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广告遍地,企业之间三角债、银行呆坏帐、信用卡诈骗、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问题,造成全社会的信用危机感,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及各种诈骗活动也大量增加,失信泛滥进而降低社会道德水平”[5]。信用危机“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加大了交易风险和成本,阻碍了市场主体间的正常经济交往,压抑了资本的活跃程度。反映在社会层面就是扭曲了社会评价体系,品行信用恶劣者无论从社会评价上还是经济上都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反倒是只要有钱便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4]。信用的丧失也影响到了国际贸易,在西部大开发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西部各省、区政府引资的热情不能说不高,出台的引资文件不能说不优惠,但目前引资的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理想。……国内外资本没有滚滚流入商机巨大的西部地区市场”,重要的原因是西部的政府和企业还缺少良好的信用。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撤回投资“不是大陆没有市场,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商业信用和商业道德太差,应收账款收不回来”[6]。而我们知道,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信用,企业没有信用,甚至政府也不讲信用,那么交往、交易以及其他正常的社会生活都将难以进行。因而有人认为:“如果任这种信用沦丧的局面持续发展下去,不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将变得遥不可及,而且还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从而使依法治国失去最根本的道德支持。”[4]
2.理解信用危机的社会科学方法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信用危机”,人们在寻求着解救之道,如建立信用数据库、信用中介、信用排行榜等等。但是,治病必须先诊病,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必须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中会出现“信用危机”?根本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人们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信用制度的建立、道德的约束、政府的管制和法律的规范之上,那么这些措施会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帮助吗?如果不能,应对“信用危机”的基础条件究竟何在?流星,
在有关“信用危机”成因和解决之道的理解上,大致说来有两种基本的态度:一种是道德哲学的[7],一种是社会科学的。人们通常采取的是道德哲学的态度,得出的答案是,“守信”是一种美德,因此背信违约的人都是道德败坏;或者换一种表达,是认识上的错误或者观念上的落后。[8]但是,这样的回答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为什么“缺德”和为什么“失信”在很多时候不过是表里之别,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9]我们常常把一些不守信用的行为称为没有道德。但把信用归结为一个道德问题并不能使我们获得更深入的认识,除了由此引发出的“道德义愤”和相应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借以展现的社会良心,我们无法从这一进路获得更多的启示,更不要说是解决的办法。把问题归结为道德败坏也就意味着终结思考。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必须选择另外一条进路。流星,
我们或许都曾经向别人发誓诸如从今天早起床一个小时之类的事,但是我们似乎都在随后的日子里背弃了自己的诺言,铮铮誓言总会被起床时的困倦之苦所压倒。这个事实似乎表明,我们总是从衡量“当下”的、可以确知的快乐和痛苦——或者用经济学的术语成本和收益——出发来选择行动。如果我们向别人承诺早起床而没有履行,而对方也很看重这个承诺,比如他是你的老板,那么即使是这样轻微的“违约”行为也会被认为是“失信”。进一步讲,即使是很少的人履行了诺言,那么他们也不是因为履行诺言本身是一种美德,而是因为看重了早起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如身体健康、学业有成、领导赏识,等等,这和不起床这一与之相反的行为选择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是因为履行诺言对人们有利而促使“应当守信”成为原则,而不是“应当守信”这个原则促使了人们履行诺言。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人都希望别人守信而自己不愿意守信的原因,不然为什么要强调“信用”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否有信用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换言之,只有在守信是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人们才会守信;相反,如果背信比守信更有利可图,那么人们就会背信。这就是经济学和法学上所津津乐道的“有效违约”。而这样一种理解也正是本文所采取的进路。
不过,这样一条进路只是从方向上引导我们把握“信用危机”的一般原因。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下,人们都很珍视“信用”,而当我们向市场经济这个更为高级的经济形态迈进的时候却反而要面临“信用危机”时,我们还要从不同经济形态的历史语境出发来具体分析。
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信用的摧毁
1.中国传统经济中的信用制度
中国古代是一个珍视信用的社会,我们历代传下来的古训正表明了这一点:“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等。而这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人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从事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都大体类似,都遵守相同的生产和生活的规律,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对此,先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农业和游牧业和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10]7“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10]21
在这样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的“社区”中,人们彼此都是熟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的社会。”[10]22,7而且,这种“熟悉”也是因为相似,“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10]22。
深入的彼此了解是传统信用的根本。以人口定居和熟人社区为特征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无邪,造就了人们之间的亲密、默契与知根知底。在这样的情况下,信用是根本不用强调就通行的规矩:“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10]10。退一步讲,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有人想要坑蒙拐骗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日常的交往规则也全都是彼此默会的,稍有动作就会被察觉。人们之间太知根知底了,即使“一次两次”骗倒这些憨厚朴实的人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一个人口不怎么流动的地域,“再三再四”就几乎不可能了。
更为重要的是,信用是一个人在熟人社区的生存之本。一旦丧失了信誉,生存本身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小农经济的定居和熟人的特点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隔绝和束缚。在这样的社区中,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就被完全隔离并监管了起来。因为人们既走不出这个圈子,又每天都在这个圈子的注视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区的依赖也是格外强烈的,因为即使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但在其他方面也仍然需要群体的帮助。[10]9如果失去了信用从而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那么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遇到诸如水利、安全保卫这类只有群体才能应付的事情,这些人就会遇到严峻的生存危机。我们知道,以上所说的那些需要群体应对的困难在古今都是经常发生的。显然,在小农经济下,信用成了生存最大的保证。
这样的生存境地是给定的,因而守信用也就自然会成为人们的天性。“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10]10以至于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下,“信用”根本就不是个会被提出的问题。信用就是道德,就是习惯,就是天性。
在计划经济下,人口定居和熟人社区这两个特点丝毫没有改变。农民不允许进城的政策、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单位”以及各级党政组织的建立,反而强化了这一特点。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的思想高度统一,“忠诚可靠”的成为了人们行为的榜样,“不老实”的“坏分子”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就让有贼心的也没了贼胆。所以这一时期,信用甚至会比小农经济下更好。
2.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信用制度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越来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拓展,机会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口在大范围流动起来;人们日益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彼此的观念趋于多元,竞争激烈、风险加大、权威削弱,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急剧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个体的行为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逐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首要目的,人们摆脱了地缘、血缘的束缚,生活自立、选择自主和责任自负成为了现代人的特点,而这些因素对传统信用的冲击无疑是致命的。
首先,人口的流动和关系的陌生,就使得人们之间不可能有很深的了解,不可能建立起小农经济下那样无间的信用。“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凡事事先都)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10]10“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10]10-11费先生的剖析实在是鞭辟入里。传统的信用是扎根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乡土社会中的,有其存在的需求和现实条件;现在“时代不同了”,人口定居和熟人社区一去不复返,传统的信用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现代的人口流动、机会增多、变革加剧和权威削弱以及个体的自立自主都使得现代人受到的束缚和控制变小了。换句话说,人们也具有了打破传统信用的可能。
在今天激烈变革、追名逐利的社会之中,信用越来越不足以保障人们的生存,更别说发展了。“老实人吃亏”、“老实就是傻”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新标准,精明算计成了人们立足社会的根本。正如亚当?斯密所分析的,现代人的自私和理性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激荡中不得不为的生存之道。[11]传统的信用不但不能帮助人们适应时代,甚至往往成为了自设的樊篱。这时,打破传统信用已经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会成为意愿。
现代的社会环境和个体特点使传统的信用不再具有存在的基础,也不再成为人们生存的保障和有利的行为选择,因而也就不再为人们所珍视。我们可以看到,无疑是市场经济与现代化一手促成了这一切的变化。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市场经济在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以及与之休戚与共的传统信用之后,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新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信用。于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一边是传统信用的瓦解,而另一边却是现代信用的缺失,出现了信用制度的“青黄不接”,信用危机就由此而来。
信用危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不以我们的好恶和意志为转移,而是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人们对于传统信用的丧失是非常痛心的,甚至以此来批评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但是,这些批评的道德色彩过于浓重,对于理解问题本身并无补益。如果我们抛开感情因素而冷静地加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既然打破传统信用是市场经济展开和推行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放弃传统信用,在选择了市场经济后又来批评市场经济毁掉了传统道德就没有丝毫的道理。熊掌与鱼不可得兼,我们要从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就必须承担传统信用衰败的后果。市场经济带来了繁荣多彩的现代社会,但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惮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这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早已经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被刻画了出来。
因此,我们只有在正视市场经济进程中信用危机不可避免的前提下,才能找到解决之道。道德的批评和一时的意气最终只能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和推卸责任的借口,而于事无补。我们要做的,不应是发牢骚和谈感慨,而应是借助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所提供给我们的分析工具来进行心平气和的思考,寻求应对的良方。
三、市场在克服信用危机中的基础性作用
1.信用危机非市场解决机制的困境
面对传统信用危机,呼声最高的是引入政府干预、颁布相关法律和加强道德教育。许多人呼吁:“信用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最起码的基础。”[4]“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注:这一口号目前颇为流行。参见刘晓辰:《构建诚信责任对市场规范意义重大》,2002年7月15日《中国证券报》;梁庚水:《信用是财富》,2001年8月2日《茂永晚报》;李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理论与探索》2003年第3期;《呼唤信用经济》,2001年12月17日《福建日报》;任保平、钞小静:《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秩序建设的信用制度供给》,《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并且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大力培育社会信用观念和意识”,“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13],以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国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和信用制度缺失的现象有一个根本的改观,为建设市场经济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奠定坚实的社会信用基础”[4];促进“信用管理系列的立法和执法,即使用信用的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5];“加强法制建设,要维护法律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和危机中的权威性、严肃性,把社会信用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14]。
这些观点显然认为,由于市场经济导致了信用危机,必须强化道德教育和由政府与法律加以有力的引导和干预。[15]林毅夫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市场自我规范也有缺陷,比如监理公司有可能对施工队进行过分的干预或者收到施工队的好处而不负责的进行监督管理,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5]
2.市场对重建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中有人会利用权力寻租,但是政府不会寻租么?难道政府的权力不是更大,不是更有寻租的动力?愿望良好的人们显然虚构了一个公正无私的“理想政府”,并且忽略了市场自身的巨大影响。这个“理想政府”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此强调政府管制的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会阻碍市场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林毅夫教授自己也承认,“市场有自我净化功能,可以通过制度的选择和安排来实现”。他举的例子也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家居装修市场,存在着偷工减料、不按标准施工、以次充好等不守信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就自发地出现了‘居然家居市场’,进入这个市场的工程队,必须遵守它所制定的规范,报价设计合理、操作规范等,这样就把信用好的施工队和街头‘游击队’区分开,进入这个市场的施工队信誉好,生意好,取得的回报也好,市场的这种安排使守信者得到收益。同时,家装还需要专业信息和专门人才,市场上就出现了专业的监理公司,为业主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考查施工队的操作行为、用料情况等,杜绝了施工队可能的失信行为。”[5]不仅中国的市场机制已经在逐步克服信用危机,西方国家的经验也可供参考。“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专门的信用号码和由专业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以供任何公司、银行和业务对象有偿查询。若个人信用差就有可能被打入黑名册,直接影响到经济生活。”[16]依靠市场自发建立的这些消费者信用报告,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消费信贷相当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信用制度已经相当成熟。[17]这些例证都说明了林教授强调的市场的“自我净化”能力。
信用的建立需要也只能以市场为基础。面对着这样一个瞬息万变和无限丰富的现代社会,政府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18]同理,人们往往把责任归结为政府,也是走错了路:信用制度建立缓慢的原因不是政府的阻挠或者延误,而是制度本身缺乏支撑的基础,建立起来也是空中楼阁。而市场的完善,是一个公共选择,需要量的积累。[19]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个人信用消费已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10%以上,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即使在个人支付活动中,信用付款方式也已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比如在奥地利,信用制度建成已久,奥地利国民对使用信用卡和信贷消费早已习以为常。[20]
要解决信用危机,必须首先认识到市场经济是重塑信用的基本机制,认识到市场本身的基础性作用。那些把信用危机看作市场的阴暗面从而过分强调通过规制和制度建设来解决问题的观点是舍本逐末。这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许多人把解救之道放在了政府、法律和道德观念之上,而市场在这个时候成了盲点。市场经济摧毁了传统信用,也必然要依靠市场经济来重塑现代信用。[21]85-88法律只能成为辅助的工具,而道德说教已经根本起不到作用。“要改变信用沦丧的这一现状,简单的呼吁是苍白的,毕竟不讲信用,而轻松获得利益的诱惑胜过任何谆谆教导”[4]。
四、市场机制下的信用特点及其建立条件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信用制度特点
既然要从市场经济本身来寻求信用危机的解决之道,我们就必须从把握和依照市场的经济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特点着手。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人们是否珍视信用是一种在特定时空内的趋利避害的行为;而市场经济是一种跨地域的大规模经济,它在最大限度上拓展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并使现代人的利害算计成为了生活的首要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的结论是,现代信用的生命力必然不同于小农经济下的传统信用,它必须能够在大的时空格局中成为人们利益的有效保障,否则就没有意义。现代信用的基础不是固定的居民、熟悉的人群、稳定的社区,而是流动的人口、陌生的个体、变动快速的社会。现代信用对于现代个体(包括个人、企业以及某些时候的政府)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它能够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最大可能的促成这些不断流动的、陌生的、自利的个体间的有效合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作为现代的合作机制,其运行的效果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注:参见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而与交易成本密切相关的首先是信息问题。市场经济的跨地域性和交易双方陌生性就使得交易所必需的信息很难获得。现在为人们所乐道的国外“信用商品”、“信用消费”就是为了解决交易信息问题而产生的。[23]与信息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交易安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不但跨越的范围广阔,而且标的也往往非常大,在缺少信息的情况下,信用本身就是一个安全的信号,可以成为规避风险的指示灯。[23]品牌和商誉正是作为一种现代信用,来标识和保证交易安全。
至少就传递信息和节省交易成本而言,一个有信用的现代个体更有利于促成交易,促进投资和资金流通。因此,实际上现代信用本身就成了非常有价值的无形资本。之所以出现假冒伪劣的行为,恰恰是假冒者要搭现代信用的无形资本这个便车而引发的。近年很多大企业纷纷推出“信息论坛”等类似的大型研讨会,许多学者纷纷对信用问题发表看法,“信用危机”是一个直接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价值。显然,正是在这里,现代信用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我们也进一步发现了现代信用与传统信用的一个不同:传统信用,用先生的话来说,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近乎天性的习惯,而现代信用是基于人们理性算计的功利选择。一句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信用就是一件商品,虽然是比较特殊的商品。但是,市场经济中哪一件商品不是特殊的呢?
因此,影响现代信用的首先不是所谓“信用制度”的建立以及法律的规制,而是参与交易的个体对信用价格的判断;信用制度能够起作用的前提也并不是因为这个制度本身如何的先进,而是因为这个制度能够把每一个不同个体的信用价格充分和真实的标识出来。换句话说,现代信用的确立首先是人们认识到“信用有价”,它的建立则必须依赖对市场中每个个体的信用“实际定价”。这也就是张五常教授反复提及的弗里德曼的名言:“人的灵魂是可以出售的。……人各有价!”[24]
2.建立现代信用制度及信用定价的困难
既然信用定价可以解决信用危机,为什么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用危机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呢?其困难在于,从意识到“信用有价”到能够较为便利地对每个个体信用进行定价,这中间的距离仍然是非常大的。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目前炒作得很热的所谓“个人信用制度”、“社会信用制度”、“信用记录与公布制度”以及相应的“信用消费”和现在大力推行的“学生信用贷款”等等,虽然都是很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当前信用危机的解决办法,都表明了人们的热切愿望,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每个具体的个体信用进行实际定价的问题。人们期待的那些信用制度短期内都不能帮助定价,反而要以个体信用定价作为运转的基础。
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是,在以信用为基础的分期付款购车、购房这类商业交易中,商家(银行、保险公司以及经销商)并不认可所谓信用记录和那些信用中介,甚至不完全相信自己以往的信息记录,而都要从头“层层盘查,真可谓‘宁可少贷一千,不能错贷一人’。购房贷款要清查一遍,汽车信贷要清查一遍,反正只要是与信用沾边的事,都要从头再来。”[26]对风险的恐惧是贷款方或担保方设立层层关卡的重要原因。银行、保险公司、经销商都没有错,试想谁愿意将钱借给不知根知底的人?但问题是,这样周而复始的信用“盘查”何时是个尽头?对于一手托三方(厂家、经销商、消费者)的信用消费,是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的:对小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到国家拉动内需来说,信用消费都是一把难得的“金钥匙”。然而,这把在国外屡试不爽的“金钥匙”缘何带到国内就锈迹斑斑呢?难道中国人都是不讲信用的?波斯纳的目光很敏锐,他看到了“信用消费,是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的”,人们认识到了信用的价值,但是在具体定价过程中,“这把在国外屡试不爽的‘金钥匙’……带到国内就锈迹斑斑”。“主要问题之一就出在政府有关部门上(对个人资料发掘权应该由政府享有)。在老百姓遭遇到信用消费的诸多麻烦手续后,尽快建立信用制度成了长期以来老百姓的一致呼声,然而遗憾的是‘建立信用制度’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耐不住性子的一些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信用评价体系,各自为政,信息不能共享,致使一些消费者往往在某金融单位信用良好,而在另一金融机构信用为零。购房贷款与汽车信贷也同样遭遇着‘信用割据’的尴尬:购房时信用与购车时的信用依旧‘老死不相往来’。信用的一统已迫在眉睫。”[25]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在如今颇为普遍但也颇为怪异的现象:人们一方面承认信用有价,另一方面,在实际定价中又不得不否定信用的价值。于是周而复始的信用“盘查”这种怪现象的出现就是必然的,因为“个人信用”这种商品刚刚投入市场,市场还要反复的加以估量。这时无论是民间组织、中介机构还是地方或中央政府都无法通过建立几套制度或颁布几部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信用定价最终只能靠市场本身来实现,这同其他商品的定价并无差别。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这个必定信息不完全、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里,市场是定价的最佳系统。
“信用定价”困难除了这个一般性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信用不但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每个人自己对自己信用的估价很可能同市场对之的定价不等。西方国家常常会出现的信用卡透支欺诈的情况很能说明这一问题。次级贷危机是新近的例证。即使现代信用制度建立起来了,可以很便利地为每个个体定价,由于个体自己认为自己“不值那么多钱”,那么也还会出现信用欺诈的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信用存在双重估价:一是别人对一个人信用的估价;一是这个人自己对自己信用的估价。当代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信用商品的外在估价和内在估价不同这一特点。
中国社会当代的“信用危机”不应笼统地归结为“中国人都是不讲信用”甚至大而化之地指向民族素质,而是因为具体的信用定价机制没能及时建立,人们在一时没有办法给每个个体信用进行简便定价的情况下,只能把信用的价格压低,甚至确定为“零”。3.克服现代信用危机和完善信用定价制度的长期性
由于信用定价的上述特点和实践困境,现代信用危机的克服和信用制度的建立势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功近利的政府干预只能导致欲速则不达,因为信用定价既不是政府所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让人们认识到“信用有价”、“人各有价”也并不全是政府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功劳。我们必须一直坚持的思路是从市场经济本身和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的特点来理解这个问题。[26]而按照这一思路,最终决定人们行动的只能是每个人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新晨
当然,这并非是说政府和法律不该或者不能起作用。美国次级贷危机的发生的确在提醒我们注意政府监管和法律规制。我们不能把政府和法律的作用作为基础性作用,市场才是基础。[27]那么,政府和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呢?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抬高一个社会中信用的平均价格。而提高信用平均价格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个是惩罚背信行为,一个是奖励守信行为,即分别提高背信的成本和守信的收益。一个人不守信付出多少代价,也就意味着这个被背弃的信用价值多少,同样,一个人守信的收益也可以度量信用的价格。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即使是对某一个特殊个体的惩罚或奖励也都意味着在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信用价格进行调节。每个人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提升和降低自己信用的价格。
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市场经济的成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时间的鬼斧神工”[28]。时间可以把许多起初看似不利的因素化为促成转变的最初条件。“信息割据”固然可忧,但是这恰恰是最终建立统一制度的基础,至少可以培养某些非正式制度的生成。人们也需要在时间的磨砺中不断觉醒,不断认识并且最终确定信用的价值。正如苏力所说,“时间是超出任何个人或一些人的能力的,是‘上帝’的事业。事实上,时间本身并不可能有什么神力,而只是一种简便化的标记,它标记的是各种资源的积累、传统的承接或转换、合法性的确立。我们的责任只是,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注重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在创造、积累资源。”[21]22[感谢匿名评审人和伏军博士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感谢北大经济学院曹和平老师的提醒与点评。感谢曹志勋同学出色的研究帮助。一如成例,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鲁迅.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30.
[2]陈明.信用危机的发生及其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6(1):84-85.
[3]周芬棉.应当尽快建立上市公司信用制度[N].检察日报,2001-08-20(1).
[4]王锋.信用制度建设不容忽视[N/OL].法制日报,2001-07-09.
[5]胡梅娟.专访林毅夫:改善制度安排倡导信用文化[EB/OL].人民网,2001-08-11./GB/jinji/36/20010811/532993.html.
[6]刘晓辰.西部信用“缺失”吓退资本[N].经济日报,2001-10-09(7).
[7]郭建新.信用制度建设的道德思考[J].经济经纬,2003(1):88-90.
[8]夏学銮.信用制度是现代人成功的阶梯[M]∥北京大学“信用中国”论坛文集,北京大学,2002.
[9]宋希仁.论信用和诚信[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130-133,144.[10].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3.
[13]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N].人民日报,2001-10-30(1).
[14]崔砺,金秦杰.代表委员:用法制保证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EB/OL].新华网,2001-03-09.http:∥/lianghui/20010309/419914D.htm.
[15]童中贤.政府信用状况与建设思路[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1):25-28.
[16]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EB/OL].新华网,2005-02-02:/banyt/2005-02/02/content_2539204.htm.
[17]邵祖华.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信用卡,2001(1):38-43.
[18]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7.
[19]郑戈.法治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一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模型[EB/OL].北大法律信息网,2008-01-10./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8131.
[20]黎越.奥地利信用消费诚信为先[N].经济日报,2001-08-27(8).
[2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2]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M].武欣,凌斌,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3]埃里克?波斯纳.法律与社会秩序[M].沈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4]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1.
[25]清建.信用的代价[EB/OL].精品网,2001-10-23./703/a/703a065.htm.
[26]陈善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经济学分析[J].福建金融,2003(3):7-10.
[27]周汉华.信用与法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3):18-24.
[28]苏力.阅读秩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责任编辑蒋万胜]AttributiveCausesforCurrentCreditabilityCrisisinChineseSocietyandItsSolutionthroughMarket
LINGBin
(LawSchool,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Acreditabilitycrisisoccursbecausemarketeconomyhasreplacedthetraditionalcreditabilitywhichdependedontheplannedandsmallscalefarmingeconomyforsustenance,butamoderncreditabilityishardtobeestablishedinashorttimetoadapttomarketeconomy.Theessenceofcreditabilitycrisisliesinthefactthatcreditabilityasaspecialpieceofmerchandiseunderthecircumstancesofmarketeconomyishardtobepreciselypricedbecauseofimmaturemarketmechanism,whichleadstoaconfusionincreditabilitymarket,hencethecreditabilitycrisis.Thiscreditabilitycanberemovedbylaworgovernmentalinterference,butcanonlydependupon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andthecourseofsteadyaccumulation.
KeyWords:moderncreditability;creditabilitycrisis;systemofcreditability;marketmechanism
摘要: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信用赖以建立和存续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信用,由此带来了信用危机。信用危机的实质在于,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但是这种信用商品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而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定价,导致了信用市场的混乱并最终引发了信用危机。这一危机很难依靠法律制度或者政府干预加以化解,而是只能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逐步积累过程中得到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