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8 22:0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践课,该课程总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库项目实践能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本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详细教学方案。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知识和技术储备不够。
(2)学生重编程实现而轻分析和设计。
(3)课程人员组织和时间安排不太合理,任务设计和要求偏低。
(4)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和管理过程不够科学。
2.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
本文提出的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是指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难易适中、选题丰富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的项目设计任务,参照软件公司分析、设计、编程实现应用软件的基本步骤和人员组织形式来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其重点在于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到软件工程项目的高度,并通过模拟实训加以实施。按照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的思想,结合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将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简单划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项目组成员通力协作、自主完成。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采用项目评审的方法,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阶段性评审,学生分组汇报工作成果,并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提交阶段性技术文档。项目模拟实训根据课程设计选题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项目规模和难度由指导老师和项目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协商决定。每个项目小组由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长可以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合理分配任务。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工作中,项目小组的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组与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2.2.1 课程设计的选题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设计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适当的项目,是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能将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较好的结合在一起;(2)所选项目数量要足够多,涉及面要广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的难易程度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4)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要规范,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程序编程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等理论应用到软件开发实践当中去,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整个开发流程,具备项目开发的实战经历。
2.2.2 课程设计的人员组织
按照开发流程,参照软件公司的人员组织形式,将班级的学生分组,每组5至6人,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编程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进行调整。每个同学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开发员等。
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产生一名项目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度、监督实施等工作。在组长的指挥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同学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美工好的同学负责界面设计,编程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程序调试,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教师要负责帮助把握进度,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等。
按小组形式开发项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更接近工作实际。
2.2.3 综合设计过程
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运用已学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思想和数据库设计理念、C#或C++等编程语言,具体设计实现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过程按以下顺序进行——自选课程设计课题,调查用户需求,总结归纳数据流程,分析性能,书写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系统功能模块),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进行系统整合和测试,功能完善,汇报设计成果(包括撰写设计报告、系统验收、结果汇报)。主要分为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展示。
(1)需求分析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需求分析做得不好,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返工重做。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或相应的组织、部门、企业去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据和处理进行分析,画出各层数据流图,做好详细地需求分析。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指导和评价。
(2)项目设计是关键。本阶段主要包括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E—R模型,详细描述实体的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并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定义主键、外键、视图、索引等。此外学生还应该设计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教师通过检查学生设计的E-R图、关系模型和功能模块图,对每个组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即数据库的实施、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包括应用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适时组织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4)成果展示。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了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开发后,各个小组将在课程设计末期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2.4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针对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问题,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首先增加教学计划中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学时,由原来的2周改变为4周,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课设任务。其次,提前让学生进入分组和选题环节,并将每个人要完成的任何合理分配,让学生提前进入做好项目的知识储备、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2.2.5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对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细化评价指标。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分组汇报。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lO%,平时抽查1O%,答辩20%,课程设计报告30%,系统演示30%。其中前四项由教师评分,系统演示由学生评分,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给大家演示系统并介绍基本情况,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取平均分并公布成绩。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和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
通过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实际动手开发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而且在一系列的开发设计过程工作中能够树立学生的项目开发管理思想,能够培养学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自主管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动手实践等能力。使数据库课程设计真正成为学生验证理论的“实验场”,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实战能力的“战场”,成为体验项目开发过程的“运动场”。
参考文献
[1]王艳红,章小莉,姜湘岗.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3.
[2]杜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5.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06-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越来越来受到欢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培养既熟悉专业又能把计算机技术同各领域的专业需要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数据库技术成为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后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内容是通过社会调查,选择一个实际课题,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工作,课程结束后提交应用软件系统和课程设计报告。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类的课程通常有一定的畏惧感,尤其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觉得难以驾驭和掌握。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教师应了解学生以往所学过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注意课程的衔接,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知识的体系结构,明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课程设计要求,对需要加强或充实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和补充。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要求,包括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数据静态模型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行为设计(应用软件等的设计)。学生应按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这六个阶段,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根据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应用程序的设计,熟练运用相关语言编制应用系统的界面,实现开发工具与数据查询语言的无缝连接,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要求学生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和程序清单。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各阶段的设计内容和对所开发的应用系统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的体会与建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授课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化的开发步骤和关键性问题的求解上,首先要介绍设计思想、方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查资料,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要指导学生善用软件帮助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自学和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没有实际开发软件和工作经验的特点,应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然后,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关键。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的难易程度、范围的大小和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一个好的题目应该符合以下原则:首先,要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一个好的题目应该和实践紧密联系。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先选择容易开发的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有帮助。脱离实践的题目往往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遵循互补的原则,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等。每组人员为5~6名,每组设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任务安排。在组长的指挥下,对成员进行分工,善于口头表达的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整体规划、程序调试和连编,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成员努力的成果与个体成员共同分享。教师只需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帮助把握进度。实践表明:在互相讨论又各自有所负责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各个小组通过讨论、观察、思考、查资料等方式,结合各个学生的特长,参考教师指定的范围选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应对学生选定的题目进行批阅,在可行性、工作量大小、小组成员及题目意义等方面进行把关评估,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再针对教师的意见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以选择如下题目:客房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校工资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高校设备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系办管理系统、居委会管理系统、职工人事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
四、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
选定题目后,即可着手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各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各小组应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走访专家或社会调查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通过调查组织机构情况、业务活动情况、数据情况、用户要求,确定新系统的边界,完成系统需求分析。然后,采用实体联系模型确定应用程序中的实体和联系,确定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得到局部E-R模型,异对局部E―R模型集成进行输入/输出设计和软件结构设计等,完成概念结构设计。接下来,实现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化,利用关系规范化理论进行关系模式的优化,设计用户视图,同时进行界面设计,模块设计等,完成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再往下,进行物理设计和软件实施,最后是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可以分头完成各自负责的任务,小组成员要分工负责和团结协作。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几个检查点,制定阶段性任务。如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系统规模、工作量等因素,审查各小组递交的初始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的实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建议,以避免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反复。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倡通过模仿来学习,只有多模仿才能掌握方法,才有可能创新。学生根据初始方案,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自己的题目类似的范例,通过模仿范例来实现自己的程序。有的学生在范例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适当修改,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程序中,使程序更合理,内容更丰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愿意努力去寻找答案。学生在方案设计、修改、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逐步产生了学习的乐趣。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的现象,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详细布置实验,制订上机纪律,并且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课程设计各阶段工作要求操作。实验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安排:(1)建立数据库。包括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建立字段和记录的有效性约束,建立索引,创建表间关系和触发器设计等。(2)使用表单操纵数据库。包括设计表单,创建表单,为表单添加对象,定义表单及其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3)设计用户视图。包括创建不同的用户视图,实现用视图来控制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的目的。(4)设计报表。包括创建报表,打印和预览报表,注意各个带区的使用。(5)设计菜单系统。包括规划菜单系统,创建菜单及其子菜单,为菜单指定任务,调试和使用菜单系统。(6)项目集成。包括使用项目管理器集成数据库、表单、视图、报表等数据库对象,设置主控程序,编译和发行软件等。
五、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阐述其设计思路、运用的知识及自己的体会。课程设计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占10分,平时抽查和提问题情况占10分,课程设计报告占30分,软件系统设计占30分,演示与答辩占20分。课程设计报告主要看各个部分的完备性,分析的透彻性和独到的见解。在评分方式上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首先由各小组依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给本小组打分,然后由每组各选一名代表给大家介绍系统开发的情况并演示系统,同时回答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有小组代表陈述完后,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由教师根据其自评、互评分数结合实际情况(包括软件开发水平、演示能力、回答问题能力、软件开发文档等)适当总结并公布成绩。
为有效避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当场解答;教师也可以采取删除软件中一些关键性语句由学生当场调试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激发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而且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六、结束语
课程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通过近年来课程设计的指导实践.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正确合适的选题、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科学的评价手段及课程设计规范化管理等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课程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巩固加深。课程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学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介绍,探讨了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手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类课程设计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系学生,开设各类课程设计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数据库课程设计为例,介绍了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手段,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的方法。
2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计划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早已渗透到各个行业,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数据库原理通常都作为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完整、系统地讲述了当前数据库技术从基本原理到实践应用的主要内容,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如果我们想单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既能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数据库设计和使用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之后,后续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安排是很关键的。
我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求选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同学必须先修数据库原理,具有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设计概述、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以实践为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充分重视上机实践的环节,课程在机房上,有利于学生学习。要求以一种具体的DBMS 为主,学会C/S模式和B/S模式两种方法。
本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教学周数为18周,每周4学时。每周具体内容安排如表1。
3各阶段教学方法
由于各阶段的任务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数据库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题目选取阶段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决定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阶段。如果题目选取得太大、太难,或者是学生不熟悉、很难接触到的领域,做起来太困难,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到后期的学习效果。而题目太简单,又达不到教学标准。因此在本阶段,采取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由于是完成一个较完整的项目,而且每个学生擅长的方向可能不一样,因此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由一名组长负责,同组员研究确定开发题目以及任务分工。在小组讨论确定了题目之后,组内负责整理文档的同学要完成开题报告,上交指导教师。开题报告的关键内容包括选题理由以及开发环境的选取。教师根据开题报告整理出小组题目以及成员,并简要分析选题的难易程度。在第二周的开题讨论上让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大家分析讨论题目的可行性,对于选题不合理的,重新修改。这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大家的思维,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很多学生的选题都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题目确定完之后,就要进行需求分析。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部分的重要性,选定题目后就想开始代码的编写工作,往往做了一半就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实例充分讲解需求的分析重要性,讲解具体的需求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同时掌握基本的需求分析技能。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尽可能收集课题的完备需求,可以利用不同小组互相模拟实际用户的形式,增加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开发兴趣。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完成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高质量的完成需求分析工作可以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确定用户需求后,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要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的设计要完成课题应用软件的架构设计和具体功能模块的划分。数据库设计要结合应用系统的设计,逐步完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该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要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物理设计阶段要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数据库设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ER图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能力。
系统实现阶段,教师对采用的教学案例代码进行演示,针对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对数据库的连接部分进行讲解,并给出相应的示例代码。此阶段主要是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完成系统功能。具体程序设计语言没有限制,可自由选择。要指导学生编写高质量的代码,包括变量的命名方法、代码的书写规则、代码的注释规则等。这阶段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要引
导他们学会查找资料,自己思考解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系统测试阶段,包括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要指导学生进行测试用例的编写,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对于数据库系统,还要进行数据库的性能测试和容量测试。通过系统测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有效提高软件的质量。
4考核方式
教师在每个阶段都会进行检查,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开题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并且每组的选题都要在课上进行讲解、讨论,确定选题是否合理。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求每组上交需求分析文档。在接下来的系统设计、实现及测试阶段,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实现过程及测试结果,整理出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书。在期末结课前,要求学生对所完成的系统进行现场演示,教师及在场学生均可对其设计方法及功能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给出总评成绩,包括文档的完成情况、开发环境的选取、系统功能实现情况、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现场演示答辩的效果。通过以上方式,较综合、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文字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系统设计、程序开发的能力。
5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巩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软件工程化开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可以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颖. 关于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J]. 职业教育研究,2006.
[2] 邵浩然.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
[3] 海波,朱小军. 高校实践性课程多元学习环境设计[J]. 甘肃高师学报,2007.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project)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为全面总结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学院特别组织相关课程的骨干任课教师编写了一部以课程设计内容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并于2007年下半年起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四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及六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该系列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 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 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详细分析一套典型的实际案例――银行系统的开发,指导学生应用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理论以及使用相应工具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练习项目,供者进一步练习。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SPL(Simple Pascal Language)及其编译器;涵盖了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各阶段的内容。通过对该语言编译器的分析,使学生们对编译原理有一个形象、直观和透彻的认识和感受,以便更深入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内容和实现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实效性差的问题,提出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和一种渐进式工程能力培养的训练模式,以C语言编程能力训练和数据库工程能力培养为例,从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上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案例驱动编程能力的训练和“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的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自主学习;工程能力培养;渐进式;案例教学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工程素质一直存在问题。现行工程教育模式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工程实践、重过程形式、轻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普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和自学能力弱等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工程应用能力是该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多年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计算机类课程群,以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宗旨,以4门课为基础提出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和渐进式工程能力培养训练模式,就整个教与学的管理过程及评价机制开展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1 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力图实现本科教学模式的3个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这3个转变归结起来就是以能力提升为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探索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结构,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的程序设计过程和技巧,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能力。目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是重教轻学和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往往是以语法知识为主线,考试内容偏重语言而不是编程,而编程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加强实践达到。
1.1 强化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程教学都是采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课后做作业,然后进行几次课内实验的模式。对于这种学习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必须进行大量的编程练习。针对传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彻底改变原来以理论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将目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的64总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0学时)改为96学时(周学时为6学时,课内实验4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全部采用实验课授课模式,将教学地点从教室移至实验室,不再进行理论授课,而是由学生自学理论知识,然后上机编程,通过这种形式迫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每次上实验课前或在课余时间都要自学实验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在课内实验中,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指导书验证案例,对案例进行改写,进而模仿案例完成实验要求的内容。对于程序中出现的语法等问题,我们要求学生自行查书或资料解决。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每名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内容,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班可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课内外可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并开拓思路,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遇到疑难问题时再由教师答疑。
实验平台可采用任一C语言的开发工具,鼓励学生采用在线判题系统(Online Judge,简称OJ),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学生可利用OJ系统在课内外随时学习。教师也可通过分析学生提交的程序实现代码,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间形成互相竞争的机制和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课程还提供网络和视频教学平台,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和进行大量的上机训练,逐步熟悉并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使用,具备基本的C语言编程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程序设计的兴趣和学习专业的兴趣。
1.2 以案例驱动教学,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充当主角,大多数教师都会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收效甚微,而在实验课上面对编程题又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更多地承担引导角色,改变教学模式,令学生变为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程教学完全是以学生上机实验自主学习为主,但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拟作2~3次课的讲授,一是为整个课程作入门铺垫,主要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课程概论、课程主要知识点、程序设计思想以及程序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了解课程的要求以及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了解C语言程序课程概况;二是讲解如何上机调试程序,让学生掌握判断和定位错误,学会分析、解决错误和测试程序的方法;三是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并进行总结归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在实验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实验过程中适当给予提示或帮助学生答疑,在每次实验课程结束后略加小结,然后布置下一次的实验要求。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案例和实验课程组织方案,给出能利于并引导学生自学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内容的组织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编程案例为驱动,侧重以编程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深入理解。实验指导书主要包括实验目标、知识点预习要求、实验内容等方面,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案例程序的详细内容和步骤、要求进行改写的程序以及要求仿写和完成的实验程序。此外,教师还可以另设计一些提高性的内容以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
2 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主要以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根据“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3个层次实行渐进式实践教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进行遴选。
2.1 采用工程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我们以工程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以网上书店的开发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设计技术融于案例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媒行业特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与新媒体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数据库等新技术内容,加强数据库工程应用设计及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各章的教学中,我们用案例进行分析,逐层引导,全过程地阐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中的各类概念和技术问题。
2.2 实行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
1)初步工程训练体验。
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实践,主要包括特定DBMS的使用、SQL语言的编程练习以及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另一部分是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工程化的基本思想,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现一个初步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初步工程训练体验阶段,教师提出工程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基本的数据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设计、性能指标设计等基本要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自主选题并自主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环境,在完成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一些特色功能模块,然后完成项目设计的总结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验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PPT进行项目工作汇报并演示所设计的作品,由学生推选出的若干学生评委负责项目评分。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
2)独立工程训练实践。
独立工程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该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开发实践,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自学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环境,强调独立设计,强化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除了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要求和设计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外,还给出一系列参考选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需征得教师同意,以保证选题的质量。为避免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的题目和内容必须不同。同时,课程设计阶段会要求学生采用与上一次设计不同的工作模式(C/S或B/S),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实现工作。
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评委(7人)对学生作品和设计方案进行检查,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评定作品设计成绩。作品设计和汇报答辩成绩由学生评委给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负责答疑,在答辩过程中负责点评,但教师有权对成绩进行微调。另外,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批注评语并给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作品设计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组成。
经若干次实践证明,上述实践教学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并取长补短,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提高了撰写规范的项目设计方案的能力和设计总结报告的水平。
3)从业工程训练实践。
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行业一线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工作(或作为其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库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和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服务外包等实际应用开发能力。
第3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数据库工程项目,尤其是与传媒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如电视节目查询点播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影视资料编目系统等。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在离校前具备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到一线从事数据库工程及服务外包等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
3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多数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形式,课程考试无法真正做到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此改革评价方式宜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5-02
一、引言
在2001年和2005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先后发出的2个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文件里面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上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其他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因此,各个高校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双语教学改革热潮。
双语教学是指采用除汉语以外的第二门语言进行教学,一般指的是中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教师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办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的热潮中,我院首先开展了《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现状不太理想,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学生英语基础有些薄弱,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也相对较低等许多因素都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不利条件。因此,本文研究针对在民办高校的教育改革中,使用双语教学应用到《数据库应用》课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库应用》课程针对的是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在大一时已经完成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四千左右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但仍然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很难或根本不会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上,使得学习的信心不足,这就有可能使工科学生出现极大的恐惧情绪和厌学情绪,不管是英语水平还是专业理解能力都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更进一步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二)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的适应时间较长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方面的专业词汇,而且还需要学生将专业术语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将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还可能很长。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时间太长,使得学生并没有从双语教学中获益,这将影响双语教学的初衷,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对民办院校而言,在计算机专业中,双语方面优秀师资比较欠缺。一是,由于我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市区相对较远,这就导致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不太愿意来我院授课;二是,由于限于资金等种种因素,我系教师被送到国外进行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非常少。对于我院现有的校内老师而言,外语专业的教师对计算机的专业课程缺乏了解,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又普遍不具备良好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虽然在我院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授课的功底非常扎实,而且在英语科技文章的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国外的学习或进修的经历,在口语等方面比较薄弱。若完全采用英语课件和英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三、《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英语授课仅仅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数据库专业知识并且运用其中的技术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在计算机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首先应把《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然后把双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渗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英语授课,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即可。因此,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的目的,归纳如下:通过对《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讲授,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技术。学生通过在该课程中学习的数据库的专业知识,将它们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有关数据库的实际问题,能够应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应用和维护的任务。从而,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保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等。在民办高校中开展《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首先要根据该课程的实际要求、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英语的词汇和阅读水平等具体情况,来决定在我院的《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中的具体模式。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进展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情况,可以对该课程进行及时调整,最终达到掌握数据库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双重目标。同时考虑《数据库应用》课程的特点和《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仍处在初期,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讲授+英文课件,即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英文教材,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以中文为主,同时介入英语表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运用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英语专业词汇和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所布置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数据库的知识。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式模式下,教师必须要纵观整个《数据库应用》课程,充分发掘英语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设计任务时,问题可以使用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自编相关的题目。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去拟定相关的题目。通过自主的发现和探索、自主的质疑、和同学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而且激发了学习《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兴趣,因此,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组织讨论和演讲。在上课时,授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当“老师”,给学生创造使用英语交流和实践的机会。针对在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并且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演讲。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进行总结。这就使得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是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发展着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在双语教学中进行讨论,能够让学生提高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过程。《数据库应用》课程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周的理论课之后,都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练习达到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知识。此外,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为每组学生分配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据库开发设计中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开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去,并且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巩固和提高。最后,学生需上交具体实现的系统和一份英文的课程设计报告,这将培养学生撰写英文文档和论文的能力。
(四)双语考核形式
《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采用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两种方法。过程考试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学生参与的课堂内容的情况。教师制定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平时成绩参照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上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算。采用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是评价《数据库应用》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这两项合理的结合能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数据库专业知识的学习。
四、总结
《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体现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双语是手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是目的,双语教学应该具有实用性。在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和应用的基础上,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是重点。我们必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反馈和总结,以改进教学方法。
在《数据库应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进数据库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英语和数据库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使《数据库应用》课程真正发挥作用,使得双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库应用》课程针对的是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在大一时已经完成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四千左右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但仍然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很难或根本不会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停留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上,使得学习的信心不足,这就有可能使工科学生出现极大的恐惧情绪和厌学情绪,不管是英语水平还是专业理解能力都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更进一步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二)专业英语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的适应时间较长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方面的专业词汇,而且还需要学生将专业术语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这将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还可能很长。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适应时间太长,使得学生并没有从双语教学中获益,这将影响双语教学的初衷,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对民办院校而言,在计算机专业中,双语方面优秀师资比较欠缺。一是,由于我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市区相对较远,这就导致很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不太愿意来我院授课;二是,由于限于资金等种种因素,我系教师被送到国外进行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非常少。对于我院现有的校内老师而言,外语专业的教师对计算机的专业课程缺乏了解,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又普遍不具备良好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虽然在我院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授课的功底非常扎实,而且在英语科技文章的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国外的学习或进修的经历,在口语等方面比较薄弱。若完全采用英语课件和英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二、《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英语授课仅仅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数据库专业知识并且运用其中的技术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在计算机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首先应把《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然后把双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渗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英语授课,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即可。因此,教师应明确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的目的,归纳如下:通过对《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讲授,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技术。学生通过在该课程中学习的数据库的专业知识,将它们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有关数据库的实际问题,能够应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应用和维护的任务。从而,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的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式。沉浸式(im-mersionprogram)、保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等。在民办高校中开展《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首先要根据该课程的实际要求、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英语的词汇和阅读水平等具体情况,来决定在我院的《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中的具体模式。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进展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情况,可以对该课程进行及时调整,最终达到掌握数据库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双重目标。同时考虑《数据库应用》课程的特点和《数据库应用》双语教学仍处在初期,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讲授+英文课件,即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英文教材,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以中文为主,同时介入英语表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在《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运用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学生英语专业词汇和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所布置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数据库的知识。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式模式下,教师必须要纵观整个《数据库应用》课程,充分发掘英语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设计任务时,问题可以使用课本后面的练习题,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自编相关的题目。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去拟定相关的题目。通过自主的发现和探索、自主的质疑、和同学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而且激发了学习《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兴趣,因此,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组织讨论和演讲。
在上课时,授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当“老师”,给学生创造使用英语交流和实践的机会。针对在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并且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演讲。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进行总结。这就使得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是在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发展着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在双语教学中进行讨论,能够让学生提高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过程。
《数据库应用》课程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周的理论课之后,都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练习达到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知识。此外,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为每组学生分配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据库开发设计中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开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去,并且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巩固和提高。最后,学生需上交具体实现的系统和一份英文的课程设计报告,这将培养学生撰写英文文档和论文的能力。
(四)双语考核形式
《数据库应用》双语课程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采用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两种方法。过程考试即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学生参与的课堂内容的情况。教师制定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平时成绩参照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上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算。采用过程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是评价《数据库应用》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这两项合理的结合能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数据库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总结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优化与改革;项目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405-02
SQL Server Database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YU Qiang,FANG Yue-sheng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SQL Server Database" course to optimize and reform the necessi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SQL Server database;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project oriented
1《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优化与改革的必要性
我院自开设的数据库以来,先后主要有《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和《SQL Server数据库》,其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模式,即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教师的教育教学缺乏创新性、教学中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等弊端。目前,很多高校对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课程考核采取的都是比较单一的形式,考核手段仍然停留在知识的考查为主的方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1]。抹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因此,提出对《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进行优化与改革。
2《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优化与改革的内容
2.1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来构建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是以“建库、用库和管库”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数据库基本原理”、“SQL Server的安装”、“创建和管理数据库”、“创建和管理表”、“操纵表中数据”、“创建和管理索引”、“创建和管理视图”、“创建和使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SQL Server的安全管理”、“SQL Server的数据转换”、“SQL Server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等11个学习项目。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思想,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出相关专业知识;以数据库应用为基础,展开数据库管理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由易而难,多采用观察、分组讨论、实践、师生互动的课内外活动形式,给与师生以创新的空间。
2.2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设计出学习项目,对照各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与细化,划分为具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以此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学习。下面以数据查询为例来设计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2.3教学模式的改革
《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表1数据查询项目学习情境的设计
当前学生课堂学习不够主动,上机实训上网,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布置的作业等问题,通过项目导向,围绕项目,设计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分配任务给小组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理论教学以“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来构建。
理论教学以项目任务叠加的方式进行,把知识体系分解到每一个任务中,将理论融合到项目开发步骤当中,使得学生在阶段学习中能体会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3)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型教学模式。
课程实习采用任务驱动机制实现,课程设计以项目小组方式,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安排和要求,改变过去部分同学课程设计不做或拷贝别人成果的现象。
4)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考核平台,不能以以往一张试卷确定最终考核成绩,而应当注重平时的考核,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考核中,采用形成性机制,即注重平时每个项目的学习,给出每个项目的成绩,最终综合而成该小组及成员的课程成绩。具体做法是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须提交成果,并用PPT进行展示成果,汇报代码,现场演示程序代码,对项目运行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其他项目组的同学可以现场提出问题,项目组汇报人或小组成员予以回答。项目评价由自评、互评、师评组成。项目总评分值为:组内自评占20%、组间互评30%、教师评价占30%、工程文档占20%,最终折合成该项目的成绩。
3总结
通过对《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达到了将复杂的SQL Server数据库学习变得简单化,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沟通协作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9-0074-05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均开设该门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和VFP或Access,教学重点在VFP或Access的应用上。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院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该课程于2006年获云南省教育厅精品课程称号。
1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
从国内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可看出,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针对某一类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加以介绍,其重点在关系型数据库应用的教学上。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定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关系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等内容;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涉及VFP或Access或SQL Server等,前两者较多见,该部分内容是所有教材的重点内容。通过对现行教材的研究,我们认为目前高职高专“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材在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内容不足,深度不够,重点放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教学上,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仅学习这些内容的话,不能达到对数据库原理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的目的,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在高职专科中后续课程中已经没有数据库原理的课程,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的课堂教学就只有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而依照目前的教学内容数据库原理的内容相对太少,达不到对数据库技术掌握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学习以后的课程和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是不利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掌握一定的数据库原理,如应掌握范式理论基础、数据库的三级体系结构、关系代数初步、关系模型、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等内容,同时对高职高专的学生这些理论又不能像本科生那样讲得过深,但需要加强。学生掌握了数据库基本原理是学习后续SQL Server和Oracle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1.1 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⑴ “理论够用为度”原则。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今后就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不易讲授过多,以能掌握数据库基本技术为够用原则。
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因此,在理论教学或实训教学中均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原则。
⑶“突出学生技能培养”的原则。“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其今后适应社会的需要做好准备。
⑷“重视职业道德和规范培养”的原则。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一个职业人,在校期间应强调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遵循职业规范行为的培养,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⑸“重视团队合作”的原则。IT产业的发展使得在各项工作中需要团队共同来完成,团队中有分工,更有合作,需要所有的团队成员具备通力合作的精神和相互协调沟通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⑹“重视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对一个社会职业人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以便能在今后社会中不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课程的教学中均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⑺“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源泉,人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2 课程教学设计
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上所提到的设计原则,将该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2.1“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技术,使学生系统科学地接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熟练掌握Access 2000的使用,掌握用Access管理数据的技术,并成立由5~7人组成的项目小组完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工作,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开发流程和方法。
1.2.2 课堂教学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组织好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施教学。
⑴ 数据库概论。教学要点:数据描述,实体间的联系;数据模型的定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数据库的三级体系结构。
⑵ 关系模型。教学要点: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的基本操作;三种关系运算形式的等价性;关系代数表达式的等价变换规则。
⑶ 范式理论。教学要点:数据依赖的定义;关系模式的范式;数据依赖和模式的规范化处理;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
⑷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教学要点:SQL的数据查询;SQL的数据更新;视图的定义;数据控制(安全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授权、收回权限)。
⑸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本章内容为自学部分,要求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学习,边上机边学习,要求掌握Access技术,并能完成项目开发。学习的内容:创建表(表的概念、表的设计原则、创建数据库、使用表向导创建表、设定表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结构的修改、表结构的修改、数据表的使用与编辑);查询(查询的概念、查询的种类、使用查询向导创建查询、查询设计器的中表的编辑、查询设计器的中字段的编辑、使用查询设计器进行查询);窗体(窗体的概念、窗体的设计方法、使用向导创建窗体、窗体设计器的设计工具、使用窗体设计器创建窗体、子窗体的创建);报表(报表的设计方法、使用向导创建报表、报表预览和打印、报表设计器的设计工具、使用报表设计器创建报表。);宏(宏的概念、宏的设计、宏的运行、宏的应用(可选学));模块(模块的概念、模块的功能、模块的组成、模块的分类(可选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相互交流。
1.2.3 实训教学设计
实训教学是该门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达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通过实训教学学生完成对Access和SQL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实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大内容:
⑴ Access课程实训内容。主要实训内容Access数据库和表的创建方法,表结构的定义、修改和表中数据的维护,表间关系的建立;Access中的各种查询方法,包括基本选择查询、操作查询、参数查询、交叉表查询、向导查询等;Access窗体的创建和修改,主要控件的使用;报表的创建和修改,报表中数据的排序与分组,报表的打印与预览。通过实训达到完全掌握Access技术,并最终要用该技术完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⑵ SQL程序设计的基本训练。在装有Access数据库软件的微机上完成包括定义的SQL语句、查询的SQL语句、更新的SQL语句等程序设计和调试实训。要求学生能完成一定编程和同时工作,掌握该语言的基本语句的用法和掌握一定的程序调试技术及技巧。
⑶ 项目开发实训。本开发项目主要是在学生学习Access基础上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以5~7人为一组成立项目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初步了解软件开发过程和方法,学习撰写软件开发文档资料的方法,学会团队合作和培养团队精神。在一周(40学时)内完成项目开发,各项目组完成开发工作后应提交源程序、文档资料(需求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用户使用手册、开发体会等文档资料)。
1.2.4 教学时
总学时72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实训教学36学时。项目开发一周时间,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1.2.5考核方法
⑴ 理论知识考核。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⑵ 实训教学考核。项目开发完成要求提交源程序、文档资料(需求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用户使用手册、开发体会等文档资料)等占总成绩的30%;完成课程实训并提交实训报告占总成绩的10%。
⑶ 平时成绩 平时作业及考勤占总成绩的10%。
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们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小组学习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项目小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保证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2.1 案例教学法
由于数据库理论较为抽象,在教学中一般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难度更大一些,如何讲授好数据库理论课程、如何把握理论的难度和如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是值得我们任课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数据库原理教学难度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不能像在本科教学中那样只是重点阐述理论,我们采取通过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来阐述数据库原理一般理论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库建立的过程来阐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学习数据库理论过于抽象和难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SQL的教学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认为较难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感觉难点在于学生阅读程序和调试程序困难,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讲授SQL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大量案例程序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验证程序,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和应用SQL编写程序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编写调试SQL程序,使学生掌握SQL语言的特点、语法结构和具备实际编程能力。学生掌握了SQL语言后,对学习以后的数据库类课程是十分有利的,像SQL Server、Oracle等均支持SQL语言。
2.2 项目小组学习法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求学生成立5~7人的项目组,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容学习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同时,项目小组还要完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在学习和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求项目组中学生积极相互配合,共同学习和开发项目,项目经理(组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中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在团队中每一个同学均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和承担一定的工作。
在项目组组建和今后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给予指导,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的工作,由于学生不熟悉项目小组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教学要求,教师要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制订自主学习的计划和系统开发的进度计划等,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检查学习和系统开发的进度,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以实现教学目标。
2.3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为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训36学时,课堂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完全靠课堂教学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应采取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库理论以教师讲授为主,Access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构建学生交流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对学生自主学习要进行跟踪和考核,可采取学生学习完某章内容进行实训,在完成单元实训后提交实训报告,通过实训报告来了解学生对所自主学习的内容掌握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还可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4开放所有教学资源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建立了该课程的教学网站,将该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供学生自由学习。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外,还能在网站上调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部分授课视频等资料,项目开发的相关文档模板也能在网站上下载。由于教学资源的公开极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今后会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供学生学习之用,将开发网络辅助教学课件,让学生能在网络中更好学习该门课程。
2.5 项目小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本门课程最大的作业就是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尚未学习过软件工程,而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学生遵循软件工程的思想来完成该作业,并且学生还要遵循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来实施系统的开发。因此,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就要分配任务,并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生命周期、需求分析的意义和方法、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对软件开发方法和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教师不断提示下,学生会逐渐认识和体会到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将为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提供需求分析报告模板、设计报告模板、用户使用手册模板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一种规范化的平台上完成项目开发,使学生感受开发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要组织阶段性评审工作,要让每一个项目组在阶段评审时阐述自己的开发成果,并对其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开发工作。最后要进行项目验收工作,并为每一位同学评定成绩。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有重点的工作,同时又要参与到所有的工作,程序开发每一个学生均要要完成一个以上模块的开发工作,确保每一个学生均参与了项目的开发。
3 总结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主要体现在:
⑴ 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坚持“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该课程的整个教学没有过多和过深的强调理论,理论体系构成较为合理,完全从今后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来开展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⑵ 课程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学生参与项目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能很好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⑶ 课程设计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和通过自己开发信息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软件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为今后学习软件工程、SQL Server、Oracle、Java等课程和今后顺利进行专业实训以及完成毕业设计等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反映很好,认为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学生建议应在其他计算机技术类的课程中采用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也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该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值得在高职高专相关课程设计中推广应用,以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QL Server2005 课程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3
SQL Server2005和是很多IT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可以使用编写应用程序的前端部分。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数据库管理与开发能力。
从高职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程序设计语言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就成了该门课课程教学的关键。笔者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阐述了全面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和表创建及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通过对一个完整应用系统开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继而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
一、教学总体设计
SQL Server2005和课程教学设计中,首先应明确教学任务、教学实施方法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专业能力。教学任务围绕学生应达到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完成一个后台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然后通过的教学学生完成前台管理开发。教学方法是带着问题边学边做、层层递进、举一反三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法。而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最终项目是实现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系统设计。其功能实现包括相应信息的编辑、各种查询和排序和系统维护。功能菜单如下: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维护。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实例
对于数据库,学习内容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对象创建、数据库数据管理及应用、数据库数据维护、数据库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等。建立教学实例以及对应的子项目,将实例融入分解成几个子项目(见表1)。建立项目与任务学习的对应关系(见表2)。
对于,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过程设计、窗体界面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包含的常用类有:Connection类、Command类、Data Reader类、Data Adapter类和Data Set类,实现对数据库访问连接的步骤。在其中讲解项目的创建、类的添加与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二)课堂教学
要尽量将“教”转移到“学”上。避免整个课堂大满贯,及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课程知识及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课堂教学主要分为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实训,其中,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训的课时比例为1∶2。上课前,分析本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明确哪些任务知识点需要老师边讲解边现场编程。
课堂上的讲授不断提出任务,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寻找一切可能的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在讲新知识前,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由问题带出任务,如要建立学生信息表,先与学生讨论需要哪些必要的信息,如学号、姓名以及相应的数据类型的意义和如何定义,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在学习数据库时候,学生有的还不是很明白这个数据库的作用,可以先给学生看到一个完整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对数据库的操作,然后再讲解通过创建界面,使用连接数据库,让学生明白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
另外,应优化教学内容,淡化语法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没必要侧重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和语法的详细讲解,把实例项目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在实例代码窗口中渗透语法和句法,将知识通过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至于感觉杂乱、抽象、无整体逻辑,使学生在工程项目中去掌握语法规则,不但能促进学生正确掌握语法,还能让学生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训项目任务
SQL Server2005和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且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热情较高,项目任务布置时,应该明确实训的目的、实训要求、实训内容,完成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学会分析归纳使用到的知识点,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巩固复习。每一个实训项目按照课堂的实例步步深入,通过一个个实训项目的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该项目的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在教师课堂演示实例后,布置学生完成课内的实训任务环节,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情况、学习主动性等存在的问题。教师这时就要在课堂进行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分析解决,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解决的新思路、新的方法给予奖励,并请学生演示,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软件编程思维。
(四)总结与考核
总结评价考核分为:过程总结评价与终结总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总结评价占50%,终结性总结评价占50%。每个子项目的完成都进行一次总结和讲评,对项目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总结会上与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同时,实训任务完成,根据其学习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给学生一次平时成绩。学生学习完成所有知识后,安排学生2周到3周时间完成课程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为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内容与本学期的实训任务相似。最后,学生应该提供《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及作品,总结报告包括: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回顾所学的知识,得出的经验和体会。
三、教材选择
教材应该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材体系结构。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教材应把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好是在项目中进行穿插讲解。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抽象晦涩的概念。
四、拓展设计
除了学习,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学掌握目前较常用其他的前台开发工具,如 或者JSP等。这一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实现远程登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效果与总结
教学中学生参与到项目实现,以学生较容易的内容进入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学生通过实践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编程的能力。
教学法不是单一的,它往往是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根据课程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将多种教学方法紧密地结起来,大胆进行教学法的尝试,善于总结,让学生不把学习为一种负担,这样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引涛.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在SQLServer2005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8(7)
[2]顾益民,高峰.项目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8(11)
[3]尧有平,韦抒,李士丹.课程整全与综合教学法相结合的实践[J].广西教育,2008(3C)
[4]廖继红.项目任务教学法在SQL Server2005课程教学设计[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5]王伟娜.浅谈高职高专“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J].福建电脑,2010(5)
关键词:大型数据库;真实案例;项目驱动;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3
《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之一,在软件架构中处于基础性支撑地位,无论是程序开发员还是测试员乃至应用软件服务人员都离不开对数据库技术的学习,其对应的职业技能是Oracle数据库开发能力和Oracle数据库应用管理能力。
Oracle数据库在全球高端数据库领域占有的份额较大,对数据库开发和管理人才需求旺盛。我们根据到企业调研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来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的重点放在Oracle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最核心的技术能力培养上。
Oracle数据库与数据库基本原理相比更加侧重具体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Oracle数据库应用核心技术能力,必须强化实训教学,寻求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实训教学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训的效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于Oracle数据库应用开发工程师。通过综合考虑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岗位工作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选取符合岗位技能需求的教学内容,加强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训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为:
1)学会搭建基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环境,了解Oracle体系结构并进行数据库创建;
2)熟悉使用SQL*PLUS工具;
3)能够创建和管理Oracle表,创建和管理其他模式对象,灵活运用基本查询和子查询、处理数据库事件;
4)通过学习创建过程、函数、程序包和触发器,了解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的一些工作技巧,满足对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
5)学习掌握Oracle用户管理,明确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掌握Oracle备份和恢复技术;
6)具有岗位所需按规程的正确操作的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 组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选择优秀教师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职务及职业资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优秀、素质高,在行业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的课程研发教学团队,是保证《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实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教师形象良好、言行得体、责任心强、治学严谨、技艺精湛、项目开发经验丰富等均能成为学生求知的榜样。在《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实训内容,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效果。
聘请来自企业的具有资深经历的Oracle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作为本课程的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和从事大型数据库管理的企业经历,为我们的学生传授开发和设计大型数据库工作的经验,让学生能近距离的接触到真实的开发项目。
在本校中选择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同时也具备了授业与职业引领素质的教师。为提高校内教师的真实项目研发能力,可通过到校企合作的企业顶岗工作,参加真实项目的全程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的经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项目,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掌握学科发展新动向,争取做到不断创新、改进,使自己的专业技术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3 采用合适的实训教学方法
3.1 引入企业真实案例
《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加强实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点,纠正理解上的偏差,加深对数据库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通过全方位的与企业合作,在项目载体的选择上坚持以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可行性为原则,通过专兼职教师积极配合,结合课程专任教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参与项目进行总结,从中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案例。
在众多的项目中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又易于理解的企业真实信息系统应用的典型实例――人事管理系统。因为此系统的开发应用既具有应用的普遍性,又涵盖了作为Oracle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岗位所必备的各项职业岗位技能和素养。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将系统功能模块按照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真实工作任务,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全部实训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项目具体模块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引入了“水电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等真实案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2 采取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中,《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非理论水平的专业化,以往生搬硬套的应试教学培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对实训内容进行精心安排,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将全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采用任务引领,将项目开发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分解为一个一个逐步递进的工作任务,然后转化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进而转化为课程设计的子任务,对应于每个子任务设计相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个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寻找和掌握所应具备的知识,通晓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例:学习情境对应详细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导。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建议与学习指导
了解Oracle体系结构和创建数据库 1. Oracle体系结构概述
2. 物理存储结构
3. 逻辑存储结构
4. 实例
5. 创建数据库
6. 数据库启动和关闭
7. Oracle数据字典 1.了解进程、存储管理等操作系统基础知识。
2. 预习物理存储结构、各组成文件和数据字典。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建“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
4.深入理解实例的组成、内函和工作过程。
5.练习启动和关闭数据库的各种方式,比较其不同的地方。
6.使用SQL*Plus命令通过数据字典查看相关信息。
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引导,逐步体现实训环节中涉及到的案例内容,将工作任务如项目分析、数据库设计、表设计、视图设计、查询设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以及用户安全等,各分项工作任务逐步实施和完成,最后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组建若干个项目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发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协作,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规范化编程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核心竞争力意识,以适应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学生从听课、理解、自己动手设计到上机调试的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进,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自主开发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基于工作任务的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将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整个网络教学过程,结合Oracle数据库的学习目标,在内容组织上重新编排、序化,转换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项目实训一体化,以行动为导向和体验式学习的新模式。
本网络教学平台将系统的功能(任务的实现)与相应的实现技术(核心知识技能)完全对应起来,拓宽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探索精神,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行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4 充分利用自主开发的教学仿真实训系统
教师团队自主开发了“大型数据库Oracle教学仿真实训系统”。学生根据简单的“readme”说明,就可动态地体验雇员管理、考勤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而且每一步的操作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所涉及的任一Oracle数据库对应知识的源代码,包括基本的SQL语法、各种函数的应用、各种子查询、过程、函数和触发器等,生动灵活地展现了所有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例如:通过该系统的体验式学习,可以更直观领会基本的查询语句的使用,了解子查询的灵活性,明白存储过程、触发器的创建方法和原理以及训练提高综合利用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在系统管理模块里学习创建用户、角色、授权等数据库管理的知识,实现自主、交互式学习,拓宽和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3.5 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设计
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设计思路,以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给出相关选题内容、模块要求以及适当的功能分析,其题目涵盖到数据库原理以及ORACLE数据库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供学生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参考。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掌握的专业知识,跨越课程界限,结合之前学习过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用一门前台的语言结合后台的ORACLE数据库完成一个系统的开发。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ORACLE数据库后,应用本课程知识和以前积累的知识所进行的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可实现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适当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高职院校的数据库应用课程通常编重于实用软件部分,对基础理论不太重视,一般教程中占有的比例也不大。而我们知道,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其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分不开的。
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为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在案例实训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践交替并行的方式,当实训中遇到问题时,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对照引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解多表查询时,为说明设计查询时要注意的问题,了解查询占用的时间开销,先讲解关系数据理论中的关系运算,讲解“并、交、差、迪卡尔积”的运算规则,让学生真正明白查询设计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这样将关系数据库理论的基础概念、基本方法融入到实训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为提高理论部分的教学效果,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课程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教学中。在Oracle数据库的开课之初,给学生演示以Oracle数据库为后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讲解Oracle数据库在系统中所起的很需要作用。在以后的每一堂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均可从此管理信息系统抽取相应的模块作为教学实例,对应各知识点传授,演示其在系统中的实现方式,让学生能更为形象的理解,加深记忆。
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文字说明、动画模拟、图形显示等,进行师生互动,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刺激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5 制定符合实训要求的考评方式与标准
ORACLE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数据库设计为重点”,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针对独立学院数据库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取消“期末一张卷”的单一传统考核方法,采取各培养专业相关数据库开发的课程设计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效果的评价由校内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习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职业态度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实训基地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考评方式及分值权重如下:
1)笔试(20%)
2)分阶段实践开发考核(50%)
3)综合项目实训考核(30%)
在Oracle数据库应用实训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流程,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以分阶段评价和综合项目实训考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准确考察学生的Oracle数据库应用能力、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分阶段评价,以各部分对应的需要掌握的技能为标准进行考查。如用户安全管理部分,要求学生创建不同的用户,同时给不同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查询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根据用户不同的查询要求,设计查询语句,实现查询结果的格式输出等。
例:用户和安全管理部分教学的评价详细内容及要求。
模块名称 学习内容 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
用户和安全管理 1 . 用户管理
2 . 权限管理
3 . 角色管理
4 . 概要文件管理 1. 正确使用OEM和SQL语句创建用户、管理用户。
2. 正确使用OEM和SQL语句对用户授予系统权限、对用户授予对象权限。
3. 正确使用OEM和SQL语句创建角色、管理角色和对角色授权。
4. 掌握利用OEM和SQL语句管理概要文件。 理论测试
操作测试
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关系数据库应用程序,且能够在正常环境下运行。通过提交项目、现场答辩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适当的考核评价。
这种考核评价标准,会促使学生积极认真的完成实训任务,可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训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增加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目标。
6 结束语
《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应用开发》课程实训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考虑,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奠定基础。要及时了解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将新技术新知识融入到实训教学中。为适应新的要求,对原有教学模式要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改革,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亚兴.Oracle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实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Oracle数据库;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70-03
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领域的支撑基础,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大企业的重视。随着Oracle数据库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Oracle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贴近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学习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能面对社会需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基于数据库的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时俱进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Oracle数据库教学偏重于理论,忽略了实际应用举例。实践教学设计不合理,偏向知识的验证性,难以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进一步创新能力训练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解决某些习题或不连贯的知识点为核心,教师的着眼点是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方法交给学生。案例教学大多以学生解决习题为核心,学生认为纯粹是为了做题,不能顺利衔接前后学习内容,不具备实际设计和应用数据库的能力,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针对上述问题,教学需要和企业密切合作,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符合行业与企业要求。通过分析明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以真实工作认识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因此,有必要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汲取精华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Oracle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亦称“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工作过程导向”,是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超越与创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将专业的课程结构设计成系统化的“矩阵”,纵向是N个学习领域,横向是M个学习情境,通过N×M个结构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设计,使学生掌握了N×M个具体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另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使学生获得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样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课程主要强调对学习情境进行系统化、结构化设计,并提出知识的解构和重构思想。这种模式不是企图用知识的存储面对未来,而是试图用能力的培养应对未来。在强调比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中,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策略层面。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Oracle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开发思路,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理念,并且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设计详尽的专业毕业标准。综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重新构建了Oracle数据库基础课程的课程结构,以图书借阅管理系统项目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学习情境编排上,根据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重新安排序化教学内容,将课内教学、课外练习与课程设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开发和管理的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创造力,实现能力的递进。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学习情境设计如下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同时提供差异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从开始相对简单的情境教学——往往具有“手把手”的情景教学特点,逐渐进入后续相对复杂的情境教学——往往凸显“放开手”的情境教学特征,从而完成从经验学习到策略学习的跃进的全过程。伴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有利于其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随之而来教师可以“甩开手”。“手把手”时以教师为中心,“甩开手”时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逐渐淡出,学生逐渐进入,越来越成为主体,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Oracle课程实施
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学习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进行,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学生参加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做”的有机结合中得到提高。从以下6个方面详细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Oracle课程实施,如下图。
资讯:相关资料的分析整理。计划: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制定开发计划。决策:各小组讨论并改进,共同做出实施过程的决策。实施:按照确立的工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检查:各小组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成员分工协作完成项目自查表、项目检查表、项目研究报告,回顾检查整个过程。评价:依照拟定的评价标准检查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确定是否达到目标要求。通过上述6个步骤,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既锻炼了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项目总结过程中,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融入到Oracle数据库教学的整体设计中,从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中归纳出典型系统功能模块,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系统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此种模式的探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关于情景教学或情境教学:行为与行动[J].交通职业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