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14:3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饰艺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畲族人民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畲族在与汉族长期交错杂居中,原先的民族服饰及文化特征正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淡出。一方面,目前畲民大部分时间都穿汉装,就是在重大节日或婚庆礼仪时,也只有少数人穿民族服饰,而且大多也比较随意。目前在浙闽地区的畲族村落中还偶尔可见穿大襟衣扎拦腰的老年畲族妇女,50岁以下的人群中日常穿着民族服饰的现象几乎消失。另一方面,畲族服饰的创作者是土生土长、富于想象力的畲族妇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妇女自己制作服饰的情况逐渐消失。比如,编织彩带曾是畲族妇女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这种织带方式对她们的经济生活已没有实际意义,畲族姑娘织彩带用于订婚的传统习俗也不存在了,45岁以下的畲族妇女几乎都放弃了织带手工艺,畲族村里会织带的只有部分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及生产生活环境要求传统服饰随之改变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原意是住在山里的客人。长期以来,畲民主要居住在山里,过着相对封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畲族妇女制作服饰完全是为了自用,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别出心裁,但一切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畲民与外界的社会经济交往愈来愈多,汉族文化、现代文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等对畲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必然都会体现在服饰穿着上。比如,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制作被专门裁缝制作和购买成衣所替代,传统的自织土布、麻布被现代涤棉混纺面料所替代,刺绣和彩带的花边也变成了机制花边等。
(二)传统服饰的一些理念、款式已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饰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缩影,只有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不断演变,才会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目前总的来看,畲族服饰设计者及社会各界对民族服饰的改进创新工作,特别是如何把畲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重视的还不是很够,畲族服饰的理念和款式比较老套,没有很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政策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宣传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景宁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三项原则,要求有关人员分批次分阶段穿戴畲族服饰,发展畲族服饰、畲族彩带、畲族银饰等特色民族手工产业,发展以畲族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打响“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举办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办法,或者政策本身存在不足,或者这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畲族传统服饰目前更多的是属于表演舞台上的,并没有实现生活化、艺术化、经济化、社会化的目标,也没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比如,为保护彩带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曾在景宁双后降村设立了畲族彩带作坊,组织了一些年轻人进行学习,但由于看不到彩带的经济价值,仅凭兴趣难以坚持复杂细致的学习,彩带作坊也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转为服装作坊。
二、对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畲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民族历史迁移、社会意识表达及畲族妇女个体艺术创造等人文资源,它代表了畲族这个民族千年来的文化审美发展,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亮点。景宁地区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受现代社会经济影响比较深,如何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保护传承传统服饰文化,把传统服饰中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是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从现代装饰与染织艺术的方向来说,畲族的编织艺术,以及畲族的头饰制作技艺都是值得重点发展和关注的。从纺织品艺术的角度分析畲族服饰,畲族服饰在色彩上主要为暗色配以亮色的形式存在,但整体缺乏一种色彩的统一性,使得服饰的色彩特质较为零散,同时畲族服饰的造型在民族服饰中不具有特殊性,服装款式上类似瑶族、苗族、汉族,缺乏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款式,无法在款式和颜色上带来视觉冲击,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这不利于畲族服饰的推广和传承。发掘民族服饰的特色进而加以扩大设计翻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畲族民族服饰的发展上,应该着重发挥畲族民族服饰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织带及头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产品中的元素提炼出来,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事实上民族服饰的装饰性多于实用性的这一特点使得传统的民族服饰不适用于现代服装市场。传统服饰想要继续的传承下去在保留原有的服饰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提取传统元素,对民族服饰文化做一番新的设计,例如具有畲族特色的编织花边手链、简化设计过的畲族头饰等。若是对于畲族服饰的推广仅仅停留在固定不变的传统服饰状态中,将很难在现代服饰市场中取得成功,适应现代市场的设计产品,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发展的规律,也更能够较为快速的传播宣传畲族文化。较为快捷的达到发展和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目的。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艺术家们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好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笔者结合当前景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支持力度
首先,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并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畲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其次,鼓励支持民间力量开办畲族服饰文化陈列馆、博物馆。再次,研究建立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实行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支持畲语教育,培养畲语人才。最后,鼓励支持畲族居民在工作中穿戴民族服饰。对在窗口服务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畲族居民,倡议先行推开民族服饰,以此增加畲族服饰的氛围。
(二)加强对畲族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整理、发掘、保护和宣传展示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和条件。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畲族服饰文化资源和遗产,但相当部分还散落在民间,应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发掘、整理,建立扩充民族服饰资料库。对所保存的服饰遗存,还应进行必要的宣传展示,一方面让畲族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另一方面也让世人增进对畲族服饰的认同感,能够接受甚至喜欢畲族文化元素。
(三)积极举办畲族服饰文化活动
适当恢复畲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习惯,进一步打响“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在景宁当地或“走出去”举办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畲族服饰时尚表演、畲族婚嫁表演,发展以畲族服饰文化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充分展示畲族服饰文化风采,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对畲族传统服饰进行创新转化设计
民族服饰不仅充当活化石的角色,也应该随着社会和民族的不断发展而进化。整合设计资源和力量,加强与服装设计院校,服装设计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适于当代生活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使得畲族民族服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促进传统服饰流行化、大众化。同时,注重把现代科技应用到服饰制作中,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可以用电脑绣图替代民族服饰中的手工绣制,以实现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
(五)把畲族服饰特色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浅谈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高
摘 要:艺术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舞蹈作为一种源自自然、来自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舞者而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受到触动,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