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08:5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排序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案例实验教学法的组织策略和实施过程。文中以C语言为例详细论述了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设置实验环节,并给出数组单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实验;C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教学目标
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存在着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随教师被动地学习,对程序设计没有整体的观念,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甚至学习效果如何也不知道,最后即使拿到高分,在真正编程时仍然觉得难以下手,没有思路,完全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编程中。这种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教学效果应如何衡量?课程应怎样组织?
很显然,仅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句、语法等细节是不行的。通过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掌握的是程序设计思想和相应的学习方法,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具备知识扩展的能力。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衡量教学效果:
掌握一门语言的主干,并能在相关参考资料的帮助下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如何和怎样得到帮助);
掌握一定的算法和程序设计思想;
具备上机调试的能力。
相应地,课程的教学有两层目标:
帮助建立程序设计中应用到的概念以及理解计算机语言规则;
帮助建立编程思想以进行真正的编程活动。
2案例实验教学法
不同于其他学科,计算机科学的学习仅仅有解决方案还不行,还需要动手将其变为现实,也就是要通过实验来巩固和验证所学。实验的过程还可以发现知识结构的欠缺,进一步引发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案例的讲解,也要重视实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结合案例的课堂讲解,可以设置两类实验:
同步实验: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程序设计中用到的概念以及语言规则,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程序调试方法;
自主实验:通过阶段性学习后进行较为综合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编程的方法并进行真正的编程活动。
案例实验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教师首先从案例演示开始,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语言应用的场景,能解决的问题,产生学习兴趣;然后,逐步分解案例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学习目标,并引入不同的知识单元;再针对当前知识单元,布置同步实验。通过阶段性学习后,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扩展,布置自主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主动学习;而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应的调整教学方案,并且通过对学生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实验教学法的整个组织强调的是课堂讲解和学生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实验实施情况都成为后续教案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学生也能体会主动学习以及成功的经验,主动完成知识构建。
3案例实验教学法的实施
从案例实验教学法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看见,案例和实验环节是联系教和学的纽带,也是教学活动能有效实施的关键,下面以C语言为例,说明案例和实验环节如何设置。
3.1案例选择及知识点的分解
案例的选择不能强调难度,而应具备普遍的代表性且是学生易于理解和感兴趣的。例如可以选择用C语言实现的迷宫、贪吃蛇等游戏,也可以选择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书籍借阅、学生管理等。在这里我们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选定案例后,先进行程序的演示,以便学生理解C语言可以作什么,有感官上的认识,然后结合软件工程设计思想,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调试、运行各个阶段展示案例,使得学生对将需求从客观现实世界映射到计算机软件世界有初步的了解。再结合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思想,从功能角度将系统分为若干主要模块:
第一阶段:基本的程序设计和实现
(1) 数据的录入和显示: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输入输出方法;
(2) 数据的计算:算法思想、表达式、三种控制结构;
(3) 成绩排序和查询:数组、排序算法和查找算法;
第二阶段:提高程序质量
菜单的实现:函数和预处理命令;
第三阶段:高级应用
(1) 数据的访问:指针;
(2) 数据的存储:结构体和共用体;
(3) 和外存的交互:文件;
上述模块划分后,学生很自然地了解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是用什么方法以及知识可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后设置同步实验,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并作相应的扩展。将全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后引入自主实验,通过一个较为综合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知识面。自主实验后应有相应的评价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对欠缺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为后阶段的教学作铺垫。
3.2案例实验教学法实例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程序的实现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算法,二是语言。对程序设计而言,语言仅仅是一个工具,算法才是本质的内容,因此每一部分的学习首先都应该强调算法的思想和程序设计的方法,然后才是具体的语法规则的学习。
计算机语言中数组是非常重要也很实用的存储结构,而排序和查找算法则是计算机应用中最基本的操作任务。下面以第一阶段第三个知识点即学生成绩的排序和查找为例说明案例实验教学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教学目的〕
1. 理解排序查找算法的思想
2. 数组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强化顺序、分支、循环控制结构的应用
〔案例教学过程〕
程序设计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在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案例后就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以问题驱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 问题引入:演示对M个学生N门功课的成绩排序以及查询某个学生各门课成绩查询的程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结合当前应用热点如数据库、搜索引擎讲解排序查询算法的实际需求。提出问题:如何实现查询和排序?
2. 分析讲解:通过对问题的逐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算法思想和语法规则。
(1) 简化问题,组织讨论,理解算法提出的必要性。例如对a,b,c三个数进行排序。初次接触排序的学生首先想到用if…else…语句将三个数两两比较,直到完成排序。再提出问题:当数字的个数增加到四个、五个甚至任意个数时,怎样排序?上述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显然,不可行,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回顾算法的要点:算法应具有通用的表达方式,可以给出计算机可执行的操作步骤。上述方法不具有通用性。
(2) 引入一种排序算法如交换法的思想。利用动画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的场景,如N个人从高到矮排队会怎么做?个子最高的站第一个,然后是第二个,…,在这个过程一直重复做两件事情:比较和交换位置。引申到用计算机实现N个数的排序,学生能比较自然地接受交换法的思想。再次让学生给出解决方案,画出如图2所示的算法流程图。
(3) 提出问题:上述解决方案在实际编程过程中N个数怎么存储?引入数组这种重要的存储结构
(4) 核心知识的学习: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可以用典型的、较为简单的例题进行讲解,如Fibonacci数列、矩阵的简单计算以及字符串的复制等。帮助学生学习涉及的核心知识点: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字符数组的定义、引用和初始化方法,并熟悉数组结构在程序中应用的场景和方法
(5) 学生成绩排序案例的程序讲解
(6) 用类似的方法完成查找算法思想的介绍和成绩查询案例的程序讲解
3. 总结深化:教师就教学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起再一次的思考,以真正掌握知识。
〔同步实验〕
同步实验需要和课堂以及书本紧密结合,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其一,和课堂上的典型例题相似,学生通过读程,仿照程序开始编写程序的学习,能较顺利的开始实验,增强信心,也能通过积极的思考回顾并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其二,对课堂例题的延伸,如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突破思维定式,更好的掌握算法。
实验内容:
1. 任意输入10个整数,存储在一维数组中,实现数组的输出、排序、查找
2. 二维矩阵的最大值求解并输出其所在的行列
3. 打印杨辉三角
4. 字符串的输入、输出、在字符串前增加一个字符、排序、查找
〔自主实验〕
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引入自主实验。除了布置实验内容,教师还应介绍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站等),给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带有目标的完成任务。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从不同途径中获得帮助,学会查找资料、使用资料的能力,使其具备扩展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实验内容:编写一个小型的游戏程序,如猜测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数字,实现玩家成绩的排序或查找玩家的历史成绩。程序设计过程中请考虑:查找或排序的效率和哪些因素有关?还有哪些排序或查找算法可以使用,如何衡量查找或排序的效率?
〔实验讲评〕
学生程序得以实现后,并不意味着实验的结束,必须进行讲评,包括:
1.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讲解,深化知识的理解
2. 学生有代表性解决方案的展示,使得学生对所作的工作有成就感,提升学习的兴趣。在这个实验中,学生普遍对排序算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查阅相关的教材资料,尝试了不同的排序方法,如选择、冒泡、快速排序等,开拓了视野。这显然不同于以往学生局限于学习教材所讲的一到二种算法。在排序效率分析上,除了常规的获取系统时间的方法,还有同学想到用统计算法中比较次数和交换次数的方法。此时,教师的鼓励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解决方案中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用现有的知识能否解决?如不能,需要学习怎样的知识?例如程序中猜数字、查找、排序等功能都在一个main()函数中实现,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作为语言的设计者会提供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又如玩家每玩一次游戏,记录成绩的数组长度就必须增加,但是数组定义又要求长度是常量,所以只能选择尽量大的值,那么在事先不确定游戏次数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不固定长度的数组呢?这样自然的引出后续的教学单元:函数、指针等内容。
〔方案评价〕
教师根据案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实验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最大程度的使教案适应学生。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评价。
上述教案经笔者实践,学生反响积极,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特别是自主实验后,学生理解了计算机语言学习的重点所在,学会资料的查找和使用,开始大胆尝试编程,后续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在提高程序质量和程序风格上多加引导。
4结束语
案例实验教学法通过课堂讲解、实验巩固扩展,将教和学紧密结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程序设计思想,在案例的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注重实验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掌握语法规则、熟悉且能应用编程语言的同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董荣胜,古天龙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近年来,盖州市杨运学校针对本山区村小管理工作特点与规律做了科学探索和改革尝试,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和教育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育人措施。2011年春盖州市村级小学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杨运学校召开,山村小学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方略与目标建设给与会所有校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研究者以深深的启悟。
杨运学校目前有8所村小,一所中心幼儿园,小学部在校学生1466人、幼儿236人、50个教学班、5个学前班。其中中心校14个教学班,村小36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分大、中、小共4个班,100余名幼儿。在岗教师122人,其中本科学历33人,专科学历69人,学历达标率为84%,获得省级荣誉称号1人,市级荣誉称号22人,县级荣誉称号25人。杨运镇地域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面积240平方公里,东西窄、南北长,最大跨度达70华里,而已调整优化的8所村小就分布在这70华里七沟八岔的偏远山区。
在教育管理上本校探索出现代校本制度理念的管理策略,即一个放心,两个统一,三个不干预,四个不放松。一个放心,就是放心聘用村小负责人,充分发挥其校本建设的自主管理作用。两个统一,办公经费统一下拨,教师监督,帐目公开;教师统一调配,均衡教师资源。三个不干预,不干预村小教师的聘用;不干预村小教师激励性专业评价排序;不干预村小教育经费的使用支配。四个不放松,一抓安全教育不放松,这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二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这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三抓师德师风建设不放松,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精神风貌;四抓校本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不放松,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保障。这一管理理念和策略赢得了村小负责人的支持,也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
中心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村小,与村小领导沟通,与教师座谈调研。研讨校本制度建设,按教师考核方案落实教学工作。学校每周一次例会,在落实村小办学策略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教师家属有困难,也尽最大能力帮助解决,领导有了亲和力和感召力,教师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园和谐,师生安心。各个村小负责人,个个任课,每周不少于8节课,不管岁数大小,没有一个甩手“掌柜”。各校签到簿上,第一名的位置上均是我们的村小领导。为了学习外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每年都组织村小领导、部分骨干教师到沈阳、大连、丹东、营口市内、鲅鱼圈等地参观学习,给领导和教师“充电”、“给养”,同时也让他们放松一下紧张的工作情绪。这既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鼓励。
在均衡教学质量的校本机制建设中,学校尽一切可能让每所村小都成为杨运教育的闪光点,均能发挥出校本管理特色。不能因为它是村小,地处山沟,远离中心校,而忽视和降低管理标准。有效制定领导和教师考核考评细则,内容具体翔实,专业考量评价标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每学期定期大规模全面检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次,不定期抽查督导,定期组织各村小负责人拉练检查评定。交流经验,研讨对策,相互激励,资源共享。在教师校本培训研讨中一致认为:“制度制定了不实施,等于没有制度;实施而不检查,等于没有督查机制;检查了不评比,等于没有检查;评比了不开展奖惩,等于走过场。”所以要求检查的领导要出以公心、公开、公正、公平,每次检查的加分、赋分和扣分,都做到阳光下操作。对领导考核,要查看学校的各种计划、表册、记录是否齐备详尽;学校的环境卫生、办公室的布置、教室的点缀等是否全面到位。对班主任的检查要看教案、作业、中队会、班会记录、月考记录等;对英语教师的检查要听课、有教案、作业;对体育教师的检查要有教案,同时看课间操、看大课间活动等;对幼儿教师的检查要有教案、看幼儿跳舞、唱歌、会用礼貌用语等。所检查的每一项都有赋分标准,然后排出名次。而他们的名次,也是领导的成绩,记录领导的考核总分。学校坚持做到只要有活动就要有评比,如跳绳比赛、踢毽比赛、作文竞赛、数学竞赛、文艺汇演等,获得名次的分数,也记录领导考核总分。行政领导、办公室人员则根据平时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工作态度等,由教师代表和全体领导打分排出名次。同时,中心校检查、督促村小领导对本校教师的考核。村小领导必须根据教师的考勤、月评比及学期教学业绩等把本校教师排出名次。中心校根据小学分散的特点,把村小领导、班主任、英语教师、体育教师、幼儿教师、办公室人员分成6个纵向排序,根据考核所得的分数排序,再分别乘以不同的系数,就把6个纵向变成了一个横向顺序。把全镇领导教师排出了工作序列,这个序列所对应的分数,就是某个领导或某个教师本学期的考核分数,这是以后教师专业评优评先、评职聘职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以后实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和竞聘上岗提供了可靠的直观激励评价参数。学校所制订的《领导与教师考核方案细则》广泛征求了领导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调整,领导班子反复进行商讨、论证,最后才公布实施。眼下已实行了3年,实践证明还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种校本管理对策调动和强化了领导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以使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各村小的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逐年上升。但是,这种考核方案,还不够尽善尽美,如各村小领导能力的差异、师资力量的匹配、检查项目、评比标准的确定,以及主观分和客观分的公正性与科学性,都存在诸多的瑕疵和缺陷,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但不能因噎废食,还要继续植根于现代校本制度建设理念来进一步深化完善各项管理体制,让理想的内涵式发展基础教育,离我们愈来愈近。
如今杨运学校被评为“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营口市目标管理先进学校”,盖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营口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学校被省政府评为“标准化学校”。全校正以校本育人青春和理想教育睿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深入开展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勇于探索现代校本制度建设的新思路。尤其是农村乡下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校本体制建设,敢于正视现状,理性思考问题,关注人本发展,打造校本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模式
一、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包含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信息类专业的初学者讲授计算机的基础概念、思维模式,以及用于解决问题的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这一课程在推进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类学科的理解力,培育学生学习信息类专业的兴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习惯。
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经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均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有的学校也对该课程进行过相关改革,有的学校多年来延续同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单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设置,近年来,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均以“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算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指针、文件等知识点。虽然C语言是非常经典的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但学生在学习C语言之后的第二学期还要学习JAVA语言。在目前高职课程学时受限的情况下,这两门程序设计课程仅有96学时,无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任何一门编程语言。
2.授课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进行单向传递,即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外化,用自己习惯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本领。但@种方式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另一方,实际上也处于以完成教学计划为目标的被动状态。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因而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然采用机房授课,教师利用“投影机+电子教案”的方式将程序设计的过程、算法讲授给学生,虽然比起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但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电子教案能够反复使用,反倒让一些不喜钻研的教师一劳永逸。而有的教师虽然精心制作了PPT,但在课堂上利用播放幻灯片的方式给出所有的程序代码,让学生依然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其缺乏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这种教学模式过于依赖电子教案,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材单一。教师授课内容一般都是遵循教材上的篇章和知识点,并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准备电子教案。教师的授课过程也就是实施教案的过程。经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程序设计基础”采用的教材都由任课教师或教研组选定的,每一学年更换的频率不高,而且实训教材的章节案例也都类似,有的院校甚至尚未采用实训教材。
三、课程改革建议
1.课程适度整合,重置教学内容。“程序设计基础”的任课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项目案例进行研究性教学,并让学生参与课程改革项目,及时将最新教研成果和学科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探索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根据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课程内容。针对学时数少的问题,教师可以将“程序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由原先的C语言程序设计改为JAVA语言程序设计,即将原来的后续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内容,合理分布到一年级的两个学期进行讲解,统一课程名称为“程序设计基础”。这样就能有充裕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将这门课程学精、学细、学牢。
2.改进授课方法,活跃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是语法规则多,实践性强,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够接受并熟练使用语法规则最为关键。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授课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和语法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冒泡排序”这个算法时,教案应有一种动态的效果,对一个数值序列中的每两个数进行比大小,实现“两两相较,小的升上来,大的沉下去”这样一个排序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而应该突出学生的重要角色。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派一名组长为大家演示算法,以此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知识并内化。
3.变换教学手段,提升课程质量。采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的手段已经稍显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为了克服传统课堂授课的时空约束,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可以建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及答案、电子辅导书籍等教学资源;还可以将一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线观看和下载,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手段使教学不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进行学习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决定何时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教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多种教学手段的并行使用,能够较显著地提升课程质量。
4.加强教材建设,注重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程序设计基础”教材若连续三年不更新,其内容就会落后于市场需求。而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关于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更要熟悉计算思维和算法规则,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市场上适合高职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教材良莠不齐,笔者建议任课教师或教学团队能够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材,最好结合本专业的实训教程。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也是一次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是一种对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在我国“十三五”时期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又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首要标准。随着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也应该加快速度、提升高度。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讲授者,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实践,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高效的教学手段,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与科研,切实提高“程序设计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培育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信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科.“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03-205.
[2]董淑娟.高职“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0):125-127.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大胆进行推理与预测,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愿意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 一手一张统计表 铅笔 橡皮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1、这是一家什么店?
2、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蜘蛛和糖果店》(让幼儿说说自己爱吃的糖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听故事根据线索预测不同人物喜欢的糖
1、来买糖,蜘蛛出示的买糖记录。
提问:你们同意蜘蛛的猜测吗?从记录中的哪里可以看出喜欢吃棒棒糖?都记录了什么?
2、东东来买糖,出示东东的买糖记录。
提问:东东来过几次糖果店?买过什么糖?这次要买什么糖?
3、羊羊来买糖,出示羊羊的买糖记录。
提问:羊羊买过几种糖?他来过店里5次,怎么只买了4种糖?这次羊羊要买什么糖?(幼儿操作记录表)
小结:要观察和多了解客人,把客人来的次数和买的名称记录下来,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猜测出这个客人可能喜欢会吃什么糖?(从生活中的故事出发,以绘本为主线,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边看边推理,边预测边验证,训练孩子通过观察到进行推理到验证预测的思维能力)
三、最受欢迎的糖果
1、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最受欢迎呢?
2、出示"糖果一周销售记录表"和"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理解。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统计表,找出最受欢迎的糖果。
小结: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很快找到了最受欢迎的糖果,阿姨非常感谢蜘蛛的帮忙,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身边的朋友和爸爸妈妈,来统计看看他们喜欢的东西。
四、活动结束
课程介绍:
它的画面有的湿漉漉有的暖洋洋,有的栩栩如生有的惟妙惟肖,有的穿越时空直抵心灵有的精确严谨干脆是照片。它讲故事,只看图也让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和美丽。
它的更大魔力在于,它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讲的是世界万物的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它讲的是数学。年轻的妈妈们一定困惑,怎么给讲时间呢?
怎么让孩子知道统计和概率归纳了生活?还有平面和立体、收集和刯、分类和排序、整体和部分、加加和减减,这些充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课程。目前,笔者所在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多媒体教室授课 + 机房上机”。虽然相对于“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来说,“多媒体教室授课 + 机房上机”的教学模式显示了其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暴露出来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不能同步,只有实验课学生才能到机房上机实践,学生得不到及时训练,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和实验的脱节问题相对突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1]
鉴于程序设计课程教室授课存在的种种弊端,机房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机房授课模式是将课程教学从传统多媒体教室改在安装了相应机房教学管理软件的机房上课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融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研究于一体,具有讲练结合,任务驱动,实时辅导,强化实践,及时反馈,注重实效的特点。
一、机房授课模式
机房授课教学模式具有讲练结合,适时辅导,任务驱动,强化实践的特点,是一种“多媒体教室+机房+机房教学管理软件”的信息的教学模式。在机房上课,每人一机,教师授课时通过教学软件向学生进行广播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同步编辑程序。通过讲练结合,实时辅导,及时实践,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2]
1.机房的软硬件环境是前提
良好的机房软硬件环境实施机房授课模式的重要保证。目前,信管学院有5个机房,每个机房可同时容纳2个班学生。信管学院的机房已经具备教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软硬件环境。另外,从安全角度考虑,机房采取了硬盘保护技术和网络克隆技术,协同管理机房的所有设备。对于硬盘不大的计算机采用还原精灵对硬盘进行保护,对于大硬盘则采用硬保护。
机房的网络教学软件采用的是“极域电子教室”系统。“极域电子教室”系统是应用于台式机房的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管理软件。该系统功能强大,能够全面协助教师开展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实时评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提供多样化的班级管理功能,真正实现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践与创新。强大的广播教学功能可以全面支持全屏电影及各类多媒体课件广播,能够流畅广播3DMAX、AUTOCAD、PHOTOSHOP、CORELDRAW、PREMIERE等各类软件操作过程,满足各类教学需求;投影广播功能使得只需通过VGA连线将教师个人笔记本电脑与学生机房教师机连接,即可方便地将教师个人笔记本电脑里的备课内容广播给学生,无须重复安装多个软件,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完善的课堂管理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监控学生听课情况,防止学生进行与课堂无关的电脑操作,如随意使用U盘、浏览无关网页、运行无关程序等。
2.合理的教学组织是关键
立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涵,转变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老三中心为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3]
目前,信管学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和配套的“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包括58学时的机房授课和16学时的学生自主上机。配套的“程序设计实践课程”为10学时的学生自主上机,让学生运用C语言完成一个综合的小程序。
在教学方法上要综合合理应用多种层次的教学方法。将探索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分层递进式教学、产学研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巧妙地融入到不同的知识点教授当中。任务驱动是教学方法的核心,科学合理的任务一定能够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4,5]
3.教师熟练的上机操作能力是基础
无论是传统的“粉笔+黑板”,还是“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教师基本都是把代码准备好,直接书写在黑板上或者PPT上。而在“机房教学”模式中,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在程序开发环境中熟练的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必须能够及时对课堂上的学生操作练习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教师必须在课前训练出扎实的编程功底,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PPT和教案。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保证
机房授课的特点要求计划学时以内必须做到“精讲多练”,但是由于课时紧张,内容多,因此学生练习必须精简,所以要求学生课下必须进行自主学习,即在课堂中的计划内实验学时只能解决学生课堂外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免费机时。
另外,我们专门为该课程制作了相应的教学网站,该网站可以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浏览该网站,学生可以查看课程信息、下载课程资源、提交课程作业。如图 1所示的作业提交系统为教师布置作业、控制作业的提交时间、统计作业的提交情况、批改作业,为学生查看作业、上传作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上机考试模式是必然
教学方式的改革必不可少的就是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了,也不能客观地衡量学生程序类课程的掌握水平。因此,与机房授课模式相呼应的考试模式必然是上机考试。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考试采用的考试系统是万维全自动考试平台。该考试平台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将传统考试的各种工作流程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和电子化的管理,使各种考试可以在平台下实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资源合理分配、简化考试,增强安全性和保密性。该系统平台采用万维捷通独创的智能识别技术,融合万维捷通多年的考试经验,实现了OFFICE操作类考试和多语言程序设计等操作类考试的全自动评测,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教师的程序类考试人工判卷的尴尬。使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自由组织考试,即刻得到测评结果,不只是可以实现简单的标准化考试,而且能够实现复杂的计算机能力的自动测评。
该平台基于 C/S 结构,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技术测试、全自动评分的智能化软件,考试系统包括四个部分:(1)服务器端的考试系统管理平台;(2)服务端的教师管理平台;(3)客户端的考试系统;(4)辅助工具集。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管理平台是整个考试系统的管理模块,针对考试的流程及内容进行管理,包括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参数管理,考生管理,以及对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进行在线考试。客户端功能:考试题型、题型选择、考试计时器、考生和试卷信息、交卷按钮、信息栏、答题卡。当考生交卷成功后,如果服务器的参数设置中允许查看成绩,考生可以查看考试成绩和试卷分析情况。[6]
二、机房授课模式教学案例――冒泡排序
机房授课模式要采用讲练交替进行,教师实时辅导方式。注重任务驱动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冒泡排序”教学内容为案例讲解笔者总结的机房授课过程(如图 2所示)。
(1)课前准备:教师通过机房教学软件的黑屏肃静功能锁住学生计算机,显示安静文字,要求学生平静等待上课。
(2)问题提出:教师首先提出排序问题,演示排序前后的效果。然后通过PPT的动画效果演示并讲解冒泡排序过程。
(3)问题分析:当学生理解了冒泡排序过程后,让他们在Visio中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教师通过监控功能可以监控同学们的操作情况。
(4)学生演示:让完成较好的同学通过网络教学软件的“学生演示”功能将其程序流程图向大家展示。
(5)任务分发:确定流程后,教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的“文件分发”功能将事先准备好的有空缺的“冒泡排序”代码分发给同学们,让学生补充调试代码。学生与教师同步编写程序,程序调试成功所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是在教室无法比拟的。
(6)学生演示:让完成较好的同学通过网络教学软件的“学生演示”功能将其程序向大家展示。
(7)代码调试:为巩固“冒泡排序”代码,教师在VC++工具中重新编写一遍“冒泡排序”程序,演示编写和调试过程。教师在书写代码时有所控制,适时讲解。可以故意写错一些地方,让学生观察检查语法或执行命令后的错误提示,能够根据提示找出错误并修改,训练学生的调试能力。
(8)其他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本次课程的其他知识点。
(9)课前复习:为督促学生在课后进行认真地复习和练习,下次新课开课前10分钟,让学生通过考试平台做一道相似的排序题目,一方面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一方面让教师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授课过程中,在非学生的实践/练习环节,教师启动“屏幕广播”时应注意启动“锁屏”功能,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三、教学反馈
通过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实施上机考试方案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理论知识的认识层次也有所深化,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图3所示,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且中心分布在80-90分之间,较教改实施前有较好的提升,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授课如何组织和管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否可行,学生最有发言权。为了及时了解自己所采用的一系列机房授课方式学生是否满意,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时,在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对学生肯定的方面继续延续和发扬;对不足的方面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同时斟酌学生提出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议,试着应用到自己的今后教学中。本学期的学生教学反馈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84.6%的学生认为机房授课的效果比较好的,79.5%的学生认为上机考试效果比较好,其中还有25.6%的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报名参加了学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四、结束语
1 进行不定时园内专题公开课及培训
我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的给新老师进行培训,让她们明确的知道怎样上好一节《智能数学》课,知道上课的流程。教研小组开展了不定时抽查班级的授课情况,实行授课透明化,并且给带智能数学课的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并多次邀请全称教育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教研中心讲师杨鹏佳老师:1.2010年11月郑州智能数学专家来园观课指导。2.2013年3月22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观摩及培训》,杨鹏佳上两节示范课中班《按规律排序》、大班《统计》及我园两位教师观摩课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3.2013年8月20日来园进行《智能数学培训》,通过多次给我园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上示范课、听我园教师授课并加以点评,使每位教师能更好地学习和改进!
2 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操作常规培养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智能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智能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3 开展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提升教师智能数学教学能力
我们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数学《认识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数学《区分左右》,2012年4月吴成英中班智能数学《找规律》,2013年3月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等每位做课老师在设计时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较有情趣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过程中能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儿学数学的心理过程。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次展示、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点,为我们智能数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智能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紧抓幼儿园智能数学活动契机,积极培养锻炼老师
每一次智能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教师的智能数学教学组织能力,又能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台,真正起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统一思想,紧抓机遇:
2011年4月我园7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井亚娟老师中班教案《10以内的单双数》获得“活动设计奖”。
2013年4月我园11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潘瑜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教案《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教案《相邻数》、范晓红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教案《分类统计》均获得优质课件“活动设计奖”。
2013年8月我园教师井亚娟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活动《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活动《比较高矮》、吴文娟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活动《10的加减法》将参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5 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
智能数学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6 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三年的智能数学教育教学,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智能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7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7.1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进行智能数学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7.3 方案教学中的实施工作中,中班级和小班级的有待提高和加强。
关键词:建构主义;重点课程建设;弹性内容体系;网络化协作学习;基于兴趣的学习
近年来,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军校都致力于信息类专业的建设[1]。作为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数据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院也于2009年确定了“数据结构”重点课程建设,教学对象主要是生长军官学历教育指挥类学员。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2]为指导,将“教员引导下的学员自主学习”教学思想贯彻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把握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本重点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下面,我们将就体现该特色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组成环节进行阐述。
1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是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对于学员的知识能力建构的效率和效果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目前,各高校普遍压缩了专业基础课教学课时,因此,为了让学员在有限的学时内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必须首先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问题。
一般讲,“数据结构”课程包括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状结构、查找与排序等内容,并以抽象数据类型、算法度量与评价贯穿其中[3]。各类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员特点,在课程内容组织上也有明显区别:有突出数据逻辑结构的,有侧重算法实现及度量的;有用C语言描述的,有用C++或Java描述的。结合我院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学员特点,根据ACM/IEEE CC2005[4]和教育部CCC2006[5]学科规范,我们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几点措施。
1.1采用弹性课程内容体系
由于“数据结构”课程课时有限,本院数据结构课程仅为50学时,课程内容设置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结合建构主义思想及学员的具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在此次课程建设中,我们在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均采用了弹性内容体系,在课程讲授内容设置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基本模块”+“扩充模块”的体系,其中“基本模块”包括算法度量基础、线性结构、字符串与模式匹配、树、图、排序、检索等7个模块共16个二级知识点,要求教员必须全部讲解完成;“扩充模块”则包括广义表、AVL树、倒排序及一些前沿应用譬如XML的DOM树、OWL的分类树等,由教员根据学员学习情况灵活掌握实施。
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采用分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自主编写实验教程,设立验证性实验、提高性实验、课程设计等三层次实验要求。其中最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指课本知识点的具体实现,譬如,线性表存储结构以及其插入、删除、替换、检索等算法的实现等,侧重加深学员对基本数据结构的理解以及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性实验则从实际问题解决出发,综合2至3个数据结构的应用或对相关数据结构的算法扩展等,譬如银行的多窗口排队服务,多叉路口车辆调度等问题,需要将现实世界抽象成数据模型并应用相关数据结构的知识解决,有一定建模与实现难度;实验内容体系的顶层是课程设计,以一定规模的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具体任务为驱动,覆盖数据结构的多种模型,锻炼学员抽象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时的要求及数据结构教学目标的把握,共计设计了20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12个,提高性实验7个,课程设计性实验1个,要求学员在数据结构实践过程中至少完成15个实验,包括12个验证实验,任意4个提高性实验以及参加课程设计。
1.2采用C++结合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框架的描述方法
根据CCC2006的建议,选择面向对象语言C++作为数据结构描述语言,从数据结构的逻辑描述到物理存储及算法实现过程均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路;同时考虑到主流编程语言C++、JAVA及C#等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STL框架并提供了常用的数据结构类,譬如Vector、List、Set、Stack、Queue等,在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对于主流语言中常用数据结构模板类的分析与编程,以增强学员对数据结构应用的理解。例如,对于STL中的Vector类,其实现功能为大小可动态增长的数组。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员能够应用该类型,同时要求能够分析理解该类型,譬如要求学员找出其动态增长性实现的代码段,并对其插入、删除算法进行归纳总结等。通过分析STL框架相关类的实现,扩展讲解面向对象思想与概念在实现该类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学员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能力。
1.3规范化的教学文档建设
教学是否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否采用了合理的教学方法,我们从教学文档中就可以看出来,教学文档的形式十分重要,而更重要是教学文档的内容。在本次课程建设中,我们采用了规范化的模板,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进行了统一的设计与规范。譬如,在教案设计中,哪些内容易于CAI展现,哪些内容适合传统板书,我们都进行了仔细研究。譬如概念定义、背景知识、计算结论等,可以拟制要点并进行文本展示;公式定理推导过程如二叉树的性质推导,必须进行板书;原理与过程展示如递归过程分析、树的遍历、排序过程等,推荐使用动画。同时,我们要求教员授课时必须将教材、课件、教案、教学实施表(包括课程标准、大纲、计划)等文档备齐并通过教学组审核。课建组认为:严格规范的教学文档看似传统的要求,实则是课程教学是否成功的前提条件。譬如,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即知识建构的基础;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与教案则体现了知识的传递体系,即合理地引导学员完成知识的掌握与新知识的建构。通过教学文档建设,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规范化。
2教学方法改革
在本次“数据结构”重点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是研究重点。传统“教员教,学员学”的方法已不能适应“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需要;而照本宣科式的“PPT课件播放朗读”已严重束缚了学员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与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对此,我们在本次课程建设中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网络化协作学习方法”、“基于兴趣的学习模式”两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了研究尝试。
2.1网络化协作学习方法
“网络化协作学习”是一种以WEB网站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学习方式[6],在信息资源平台面前,教员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更加平等,它提高了学员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以学员为中心的学习。在“数据结构”重点课程建设中,我们通过引入“网络化协作学习”,引导学员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网络化协同学习”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两个要点:网络课堂的开设与网络化协同学习的实践。
2.1.1信息资源建设与网络课堂开设
开设网络课堂主要依赖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信息资源。此次“数据结构”网络课堂建设采用了总部统一配发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该软件平台不仅提供了章节知识点的构建、关联、、检索,而且可以通过公共信息、小组信息、点对点的信息支持交互,该平台能够较好满足教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协同学习。基于该网络教学平台,以“数据结构”课程的内容体系为依据,课题组将该课程的章、节、知识点进行了统一的组织,不仅设定了章、节、知识点的隶属关系,还以数据的逻辑结构为线索,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关联,形成了“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网,这样做有利学员整体把握该课程;同时,为每一章、节都设置了教学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习题参考、实验练习等栏目,这有利于学员进行自主学习。
2.1.2网络化协同学习方法实践
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基础,而基于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协作学习”实践则是该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 “网络化协作学习”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它即不同于远程教育模式,也有异于绝大多数的自学网站,“网络化协同学习”强调在教员引导下的学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该方法学习中,教员是“导演”,是“总指挥”,教员需要完成学习场景组织、学习进度管理、学习效果评价等活动;学员则可扮演“演员”与“分队指挥”双重角色。作为“演员”,学员需要提出学习计划、实施自主学习;作为“分队指挥”,学员需要组织学习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合成工作成果。
例如,针对模拟实现XML解析器这样的实际应用问题,教员的活动应包括:1)提出应用问题:模拟实现XML文件的DOM存储机制(要求模拟程序能读入、存储XML文件并将XML文件中节点关系按树型显示);2)提示讲解内容:XML文件的DOM存储原理;3)提示学习任务:树型结构的逻辑表示与存储方法、树型结构的遍历、树型结构的显示;4)分配任务给各学习小组,明确学习进度要求;5)验收并讲评学员实验报告等。学员的活动应包括:1)学习任务计划;2)树型结构相关知识学习与交流;3)XML解析器设计;4)XML解析器实现;5)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和相关代码。以上学习活动,主要通过网络课堂所提供的信息、信息浏览、BBS、文件传送进行支持,并通过教员策划组织、学员协作实施的方式完成,是一种有效的“网络协作学习”方法。
2.2基于兴趣的学习模式
“基于兴趣的学习模式”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特点,从课程引入、课程展开以及课堂气氛营造等方面进行以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为目标的相关方法研究。该模式的详细论述见文献[7],此处作一简介。
在课程引入阶段,我们将“数据结构”与学员所学专业领域问题相结合,让学员认识到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现实意义,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展开阶段,我们采用“循序渐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学习”两种方法增强学员学习兴趣。“循序渐近式教学”主要指重视先导课与当前课程的衔接,让学员“能够学”;而“任务驱动式学习”则通过应用情景创设提高学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员“有兴趣学”。“基于兴趣的学习模式”的第三个主要措施即课堂气氛营造,通过多种方法譬如小组竞赛、知识竞答、结对互助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员“乐于学”。
3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重点课程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在课程建设初期,我们根据教研室和课建设小组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引进
来,走出去”的教学团队建设策略和具体的教员培养计划,在两年内引进教员2~3名,送学培养2~3名。目前,我们已引进3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员,其中1名教员加入课程建设小组;选送2名教员攻读博士,1名教员攻读硕士学位,其中,1名脱产2名在职;我们还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选送教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拓宽视野;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的方式选派教员参与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上述措施使教员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员队伍培养计划圆满完成。此外,通过课程建设活动,我们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员,其中有些教员已成为教学骨干。在两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大胆启用年轻教师,每年都有意识地安排部分年轻教员承担“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任务,积极推荐和支持他们参加院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并指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员进行跟踪指导。在这些年轻教员中,先后有5人在课件制作、教学研究以及优质授课比赛中获奖,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4结语
此次“数据结构”重点课程建设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特别是一些改革后的、具有通用性的内容和方法,如“数据结构”课程弹性内容体系、基于兴趣的“数据结构”学习模式以及网络化协作学习方法在本次课程建设得到应用,它为下一阶段的软件基础类课程群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喜贵. 军队信息化建设研究[M]. 北京:出版社,2002:17-19.
[2] 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3]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3.
[4] ACM/AIS/puting Curricula 2005[EB/OL].(2007-05-08)[2010-12-20]./education/
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40.
[6] 陈文汉,张建奇. 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研究综述[J]. 比较教学研究,2003(9):46-52.
[7] 张立,王伟嘉,石岩,等. 基于学习兴趣开展数据结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10(13):95-97.
Key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Data Structure Base on Innovative Teaching Ideology
ZHANG Li,SHI Yan,ZHANG Hongping,WANG Weijia,YU Congbin
(Department of Logist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China)
一、规范集体备课流程
1.拟定计划和分工。学期初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备课组成员集体研究并制定本学期的集体备课计划,初步确定集体备课分工,明确主备人的任务。备课组长将分工表打印发给组内每一位教师,并报教管部一份备查。
2.一次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要围绕备课主题进行个人自备。主备教师按学校统一格式备好所承担的课时,于上课前一周写出初步的教案,我校使用的教学模式为我校自创的“六自三交流”建构式教学模式,教案形式也是统一要求的六大模块,即教学目标及达成度、教学过程、导学提纲、知识链接、知识树图及教学反思。
3.二次备课。备课组按规定时间进行集中研讨。主备人说课,其他教师补充完善并提供修改意见,主备人在一次备课的修订栏中做好修改记录。研讨中各抒己见,讨论修改,集体打磨,形成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三次备课。主备人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再一次修改完善,去伪存真,把零散的意见梳理整合,上下贯通融为一体。并重新抄写一遍,形成工整规范的教案。即三次备课,将三次备课交备课组长签字后复印,各学科的主备人提前把教案及教案中的导学提纲复印,下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
5.四次备课。任课教师要根据主备人的案,在修订记录一栏内,根据本班学情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适当调整,或列出对问题的各种预设,或细化重、难点的突破办法,设计出个性化教案,即教案使用人采取的第四次备课。但是,不能改变大的内容,在听课检查时,上课与教案基本一致,严禁备课上课两张皮,确保集体研讨的质量。
6.反思备课。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可以是对教学中出现的亮点进行捕捉,可以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可以是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剖析,也可以是对当堂检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的反馈,等等。
7.检查评比。教案检查评比实行一周一收,一月一考评制度。每周由备课组长收齐本组教案交给教研组长,教管部每月组织一次教案评比,评比由业务校长、教管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领导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排序,记入教师业务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规范化的集体备课流程,有助于克服过去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弊病,有助于解决集体备课的假、大、空问题,有助于教师合作研究氛围的形成,有助于集体备课实效性的提高。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采取多种集体备课形式
针对我校各学科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我们采取了多种集体备课形式。
1.同学科同年级集体备课。由于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学科教师人数比较多,教师实力比较均衡,他们可以按照上述流程开展同学科同年级集体备课。
2.同学科跨年级集体备课。我校的政治、历史、地理、书法、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由于年级组人数较少,因此就实行以学科组为单位按照上述流程开展集体备课。
3.同学科跨校集体备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学组参加了区内的兄弟友好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个别老师借助QQ、Blog等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活动。
4.随机集体备课。上课前同一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在一起议一议这一课时要注意的问题,某一环节的处理,或交流一些教学实践中的新的想法。课后大家再一起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不足,这种随机集体备课活动讨论的问题具体,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同学科同年级集体备课、同学科跨年级集体备课这两种形式是我校内部的常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跨校集体备课是我校大力支持、积极倡导的与先进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集体备课形式;随机集体备课是我校教师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一种自发、自觉的集体备课形式。
三、建立集体备课评价体系
对集体备课的评价主要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开展。
1.对集体备课过程的评价。集体备课过程的评价关注的是对教师个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是教师个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实施办法如下:①对非主备教师进行评价:由包挂学科的校干、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对备课组所有非主备教师的评价。主要考察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的改进建议等,对被采用的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化的建议等,每一条给提出者加2分,满分为10分。②对主备教师的评价:由包挂学科的校干、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及所有的非主备教师对主备教师进行评价,主要考察主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三维目标的定位是否做到准确、适当、具体,有梯度、易检测;是否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合作、探究、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否自然、连贯;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进行预设;导学提纲的编制能否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满分为40分。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时,由备课组长汇总得出每位教师的分数。学期末把每位教师的主备得分和非主备得分汇总,得出每位教师在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中的总分,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提高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2.对集体备课结果的评价。集体备课结果的评价关注的是对备课组集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和教案、论文、公开课、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等。备课组其他成员按获奖本人的1/5记分。另外,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管部主任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验评小组”,每学期对各备课组的课堂教学至少开展两次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各备课组编印的教案、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对教案的补充完善情况、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评比的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计入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学期结束时“学校验评小组”综合考虑上述评价结果,评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备课组,并给予表彰奖励。这种捆绑式的评价把个人的发展与备课组整体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
以上评价体系主要是对校内集体备课活动的评价,为了引导教师“走”出去,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活动,我校对跨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备课组在考评时给予10分的嘉奖。另外,捆绑式的评价促使随机集体备课成为教师之间的一种自发、自觉的需求。
在近一年的实践中,规范化的集体备课流程克服了过去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弊病,多样化的集体备课形式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兼顾合作与教师个性发挥的捆绑式评价体系淡化了教师之间的相轻与封闭,促进了教师间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研究氛围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分层;分层教学;化学教学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针对已经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这一阶段的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掌握。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分层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表现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类排序,按照高低顺序将其划归到不同层次,进而根据每个层次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教学工作者都针对分层教学法在其学科领域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表示支持和倡导,主要包括陈莉、王惠琼、廖敏、蒋永强、王征、冯中旗等等。
二、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1.符合针对个体差异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强调共性的发展,忽视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容易造成对非拔尖优等生的培养和提高的忽略,同时也容易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分层教学法是以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习化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工作参与者教与学的热情。
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分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使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充满信心,从而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
2.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学生的学习心理
因材施教中学生的“材”不仅包括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整体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等表现,还包括这个整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整体实际,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化学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需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保护学生的热情,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内驱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化学知识。
三、分层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分层、将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以及教学方法的分层。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1.实施学生的分层
化学教师以不对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造成伤害的原则,从高一化学课开始,将全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基础和能力的差异,隐性的进行A(优秀)B(良好)分层,A层学生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在实践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比较积极和认真,接受能力较强。B层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比较差,对化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做到认真听课和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接受能力比较差,在化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探讨的精神。这种分层结果应该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2.实施目标的分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针对A、B层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目标,即可分为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B层学生,以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为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如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A层学生,在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后,并能归纳总结和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适当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激发和不断提高A层学生主动学习化学和探索化学的能力。
3.实施教学内容的分层
依据不同学生以及不同目标的分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相应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分层。B层学生以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为目标,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教授,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掌握。A层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学习和主动归纳总结并对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为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能力为目标,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施化学教学内容的分层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施教学方法的分层
分层教学方法中教学方法的具体分层主要包括:
(1)教案分层。教案是化学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A、B层的学生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所设计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的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自己观察、分析和探索的能力,确保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B层学生则以巩固其基础知识为目标,教师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比如多给学生教授和讲解化学基础概念和原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问的问题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性问题。
(3)课后作业的分层。不同层级的学生,其作业的难度应会有所不同。对A层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作业,对B层学生应尽可能地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性比较强的作业。
【参考文献】
[1]冯中旗.分层次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新课程(上).2012(1):181
[2]廖敏.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9):170-171
[3]张素霞.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新课程(上).2012(2):103
有效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以下是我多年从事中职VB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获得的一些启示。
一、中职校在VB课实际教学中学生怕学、厌学的现状及成因
计算机专业的VB课对中职生为什么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会产生“未学先惧”的心理,不喜欢VB课,对VB不感兴趣呢?通过对2010级、2011级、2012级计算机班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你是否喜欢VB课,VB语言学不好的主要原因、学习VB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等,发现影响职校生对VB课出现怕学、厌学的的因素包括:
1.VB课程强逻辑性和严谨性,比较抽象。学习VB既要有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又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思维,更要掌握一定的物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知识,这些对中职生是一个难题。比如:冒泡法排序,学生既要掌握冒泡法排序的算法,又要注意编程语言的语句格式、先后顺序等。
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够好。目前的社会环境和考试招生制度决定了中专生的初始素质是相对弱势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学习效率存在差异。90%以上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弱,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而VB对这两科要求较高,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职专生的特点及VB课的要求,使VB课成为中职计算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及教师最难教的课程。
3.职校生通常比较喜欢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和上机实训操作,对新知识的学习有比较强的好奇心。
二、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中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把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首先,教师不断收集信息,进行理论学习。我们要时刻注意国内教学的最新动态,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收集有关中职专业化教学的信息与资料,包括报纸杂志上、网络上的著作等,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集中开展业务学习。其次,我们还要积极观摩校内外的优质课,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开展个性化的研讨课。比如我执教《计时器的应用――电子秒表的实现》时,为了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使职校学生“乐学”、“能学”、“会学”,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专业特点。基于职校生的认知规律,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分层次评价法、小组合作法等)为辅进行实验教学。这节课我从教法、学法、案例选取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课堂组织特色鲜明,令人耳目一新,教学效果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大胆实践,积极总结教改经验,撰写经验总结,在交流中进步,在体验中成长,才能让VB课变得有趣、生动,充满活力。
三、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中职校VB课有效性教学研究的策略
通过集体备课,在实际教学的几个环节改变现状,和学生共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在“营造课堂氛围”环节,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让所学内容或所采用的形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开发思维,也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才会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在集中精力做事情的过程中的快乐也会影响精神状态乃至性格,从而真正发挥潜力。比如在教学排序法时,让三个身高不一样的学生上台,让学生按身高从高到低对他们排队,从而引申出三个数的比较法排序,让学生掌握比较法的思路及编程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践,寻找适用于中职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大胆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形象教学法、操作实践法、游戏学习法、小组合作法、交流评价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此,介绍两种在VB课堂教学中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项目的选择与教师相结合,与学生相适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项目教学法适时、合理、灵活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职校生的认知规律,在VB实践课中用项目教学法能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使职校生“乐学”、“能学”、“会学”,我认为采用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应用已学的理论知识。针对VB计时器这节内容,我设计了一节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课参加了省说课比赛,获得了二等奖。教学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分组展示作品并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作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95%的同学参与了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并掌握了知识点)。
(2)形象教学法。VB课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对于中职生既抽象又严谨。因此在这个学科中采用形象教学法,将使知识形象化,对于中职生的学习事半功倍。比如在两数交换的编程过程中,我问学生把两个杯子装满的水进行交换,该如何实现(借助于第三个杯子)。这例子形象,贴近生活,学生一讨论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很快掌握了知识。事实证明,形象教学法在VB课中,切实可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相关形象体,找到合理的比喻对象,相互联系,辅助教学,寓教于乐,同时为教学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教学内容的取向、知识量的多少,难易程度,案例的选取、教学目标层次化程度都要进行探讨,让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与专业联系、与生活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对于VB程序整本书的教学我们进行了详细探讨,一起编写了教案,在教案中把以上的内容体现了出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案例的选取上,要收集生活化的、可视化的、项目化的经典有趣的案例,并整理成案例集,以适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教学服务。比如FOR循环在穷举法中的应用,就选这个例题:面值100元人民币换成面值50、20、10元人民币,有几种换法。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就主动地进行探讨、思考,很快掌握穷举法在VB中的应用技巧。
4.注重恰当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自我展示,并将每位学生的最近表现记录下来,给予恰当评价和鼓励。评价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可以有自评、组评和总评等方式,学生通过展示评价活动,加以借鉴与创新,从而巩固知识。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验成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进行分层次评价总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提出不足并指明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语文课中的知识点的教学,应让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枯燥的知识,而是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下面,以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人物语言描写练习所经历的这次教学为例,来讨论浸润在童趣里的语文教学。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是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发表,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朋友们~
《课外语文》杂志创刊于2002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出版集团主管,辽宁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二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组权威学术指导,《课外语文》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全国优秀教育期刊。本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1-1479/G,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0490。邮发代号:8-35。
栏目设置:
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党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来稿要求:
1.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及作品质量,作者保证论文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文责自负。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2.欢迎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投稿。论文应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行文流畅,文字简练。篇幅一般在2100-7000字符数为宜。
3.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WORD文档投稿。凡给本刊来稿者,必须符合以下规范:文题一般不超过18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标题下注有作者姓名及单位全称;正文前放置摘要和关键词;文尾注明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来稿如果是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来源和批准文号。
4.本刊为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借助“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文稿进行检测,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5.本刊对所有来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6.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论文摘要】本文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教师在自主性学习中承担的任务。设计了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流程。并论述了此流程中各个教学板块的功能和结构。其中提出一个“填充库+模板”结构的教学版课件模型。教师可以从情境库和信息资源库中选取相关信息,填入教学模板,生成自己的电子教案。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上世纪9o年代的兴盛,人们意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不断地自行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过程。这一理论在EFL教学中的体现,是对自主性学习的大力提倡,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兴起。而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又为自主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所以各种英语学习课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其中高质量的课件并不多见。有的课件采用“课堂搬家”、“电视上课”的方式编写;有的仅仅是纸质教材的电子版本[1]。因此虽然有了现成的课件,教师和学生却未将其真正加以利用,大部分时间这些课件都只是摆设[2]。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一个教学课件的设计框架。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内部情感动机的驱使下,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会话等手段,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世界绝对真实,绝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说,它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针对问题的不同,不断地修正、升华其内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正如我国古代的一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是去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索。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而且学生在个性、气质等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个体,所以教学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实施的因材施教。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将评价的重点放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上,而不是知识的结果上。“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一评价观的具体体现。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都是首先创设一个基本的学习情境,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最后进行效果评价。这些特点是设计教学版课件的依据。
二、课件设计思路
本文设计的教学课件,其依托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上机自学和教师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课件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的物化表现。其首要问题就是分析教师在这一学习模式下的任务。
1.教学目标分析: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建构的目标。另一类是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知识建构的目标分析应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出发,确定整门课程,每册书,每一单元的子目标,并画出这些目标间的递进、包容、形成关系。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样也要细分。要确定出每一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环境气氛的营造需达到的目标,同时要让学生也清楚地了解这些目标。
2.情境创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尽量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通常需要完成三类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室中的情境创设,常规教室中的情境创设和教室外的情境创设。前二者在教学中基本上成熟,而教室外的情境创设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弱项。众所周知,学生仅靠课堂中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课外对口语的操练,英文资料的阅读,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条件。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为学生创建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的课外学习环境,还不多见。教师在这方面还大有可为。
3.对自主学习的辅导: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步入了适宜的学习情境之后,他们便可以自主学习了。教师必须能引导和监督学生按步骤地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尽量做到及时解答。还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当提供最丰富,最直接的信息,方便各个层次的学生查阅,提供各种查阅信息的有效工具。
4.促进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协作学习是指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也可以把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强调和掌握,对学习策略的引导和应用融入到讨论中,使学生对这些关键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也是讨论的评估者、反馈者,应当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给予明确的评价。
5.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习的知识性评价,一是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评价。分阶段定期进行的教学评价,在师生对评价结果达成共识后,要对知识点的弱项设计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对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弱项,设计相应的强化培训。
三、课件的设计
对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这两个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系统自动反馈给学生一个导学模板。在这个导学模板的指引下,学生便可以开始学习了。系统同时给教师反馈一个教学模板。教师根据教学模板的提纲,用情境库和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依照具体的教学目标,生成课堂教学版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辅导后,将再次接受系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的形成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系统给出相应的强化练习以强化训练学生的弱项。同时再次给出相应的导学模板。如果学生的学习状况无太大变化,系统反馈的导学模板就不会改变。但如果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显著变化,导学模板就会变更。这样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教学版课件设计的总体结构是一种“填充库+模板”的填充式结构。模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纲。其中设计了教师要达到的一般性教学目标,和一些必须进行的教学步骤,是一个粗线条的授课计划。而这一计划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每个教学步骤具体的活动,则是由教师根据需要从各个填充库中选取后,再填充到模板中,最后制作成自己的教学课件。这样既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依据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从整体上给因材施教定出一个相对稳定的路子,也就是有一个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而设计的,框架结构性的教学模板;同时又给教师在具体施教时留出了足够的微调空间,使教师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安排自己的授课,这样的课件才能够真正被充分利用。
这一总体结构中具体的板块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分析板块:该板块用在课程开始前,是教师设计教案时的向导。它可以分为两类,即知识点目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另外,按时间段再分为几个次级板块,即每单元、每阶段、每学期的知识点目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这部分内容可用于教师设计课件时进行填充。整套教材的知识点目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有关系树图,以便教师对各具体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位置、作用了然于心,也方便教师调整教学节奏。
2.评估板块:(1)知识水平评估板块:这一板块包括两类测试——分级测试和课程测试。分级测试用在课程开始前,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时。它是学生晋级的考核标准。系统会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反馈相应的导学模板和相应等级的课程内容。课程测试可以分单元、分学期来安排。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形式是强化训练。即对未达标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加以强化。
(2)自主学习能力评估板块: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可以按五个指标进行:是否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是否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是否能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是否能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4]。系统根据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建议。但对学习策略使用一项,尤其是对听、说、读、写的技能学习和使用策略一项,可以设计强化训练型反馈,以便强化这四项技能。
3.强化训练模板:该模板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点掌握上的弱项,听、说、读、写技能使用上的弱项,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这里尤其要强调一下对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上的强化训练。正如Nunan(1999:62)[5]所说:应该把策略训练纳入到常规的语言教学中去,而不是把它作为独立的成分看待一样。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并且应该督促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后,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
4.导学模板:导学模板的引入是为了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自主学习的新方式。它可以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设计成层次不同的几等,供系统选择做出反馈。因为对知识水平不同,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个导学模板的设计内容主要是二部分。一是对这一学习形式的整个流程和特点的总体介绍。二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教师授课的过程也可以用视频的形式放在课件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下这种学习方式。
5.教学模板:教学模板是教师进行教案设计的纲。它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应于不同等级的导学模板而进行设计的。所以它也会分成几个等级,而每一等级的模板又要分学期,设计出几个形式各异的版本。因为如果教师在四个学期的教学中,他所教的学生整体水平没有跳跃式进步的话,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他必须变换教学形式,所以就要求设计本质要求不变而形式不同的教学模板来辅教。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该类模板的教学目标,教学设备要求和教学步骤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