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象征

文化象征

时间:2022-06-15 23:0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象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象征

第1篇

关健词:葫芦象征 葫芦崇拜 葫芦吉祥 文化

葫芦古代称为匏、瓠、壶,后来又称为壶卢、浦卢、匏瓠、胡卢等,其历史源远流长,它最初作为一种植物,是与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葫芦由食物因素不断赋予它文化内涵,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乐之邦,葫芦很早就做成了礼器乐器,周代制“陶匏”,用来祭天,以象天地之性。陶匏就是仿照葫芦的形状而成的。春秋战国时,楚国筑形如葫芦的观象台,称“匏居之台”,大约己认为葫芦与天宫是有缘的了。秦汉晋唐以来,葫芦被视为仙品、仙居、仙境,甚至行医卖药,也要借重葫芦的仙气,悬壶为记以示灵丹妙药。在人们的观念中,葫芦由一种常见的原始植物逐渐演变为一种葫芦象征,形成了葫芦文化。探究它发展演变的轨迹,不难发现,葫芦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

多子多产的文化意象

据考古发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葫芦和葫芦种子。它最初作为一种食用蔬菜,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诗经》中就有不少葫芦作为食物的记载,《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采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描述了将葫芦叶采下烹调成美味招待客人的情景。《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写的是葫芦作为食物的情况。《小雅•南有嘉宾》:“南有木,甘瓠累之。”《大雅•生民》:“麻麦蒙蒙,瓜瓞唪唪。”都描述了一派葫芦丰收的景象。这些描写都表明,在当时,葫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元代王祯《农书》记载:“瓠之为用甚广,大者可以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最为佳蔬,烹饪无不宜者。种如其法,则其实斗石,大之者为瓮盎,小之为瓢杓,肤瓤可以喂猪,犀瓣可以灌烛,咸无弃材,济世之大功矣。”葫芦最初作为一种蔬菜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它的其它用途,葫芦越来越受重视。

在弥漫着原始宗教气氛的原始母系氏族公社,葫芦既可作食物、又可作天然器皿,还可作制陶模具等,具有多种功用。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葫芦多籽而且有旺盛的繁殖能力,这正是古代先民所羡慕和追求的,因而很早就把葫芦作为崇拜的植物对象,于是产生了对葫芦的崇拜。童年时代的人类想像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先民早期那种“多子”意识,与葫芦的多籽、“绵绵”不断、极强繁殖能力,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索人类起源时,原始人的思维是直观的,认为生儿育女是女性特有的本领,葫芦浑圆的外形特征,类似怀孕妇女的肚腹,在原始的思维“同类相生”相似律的作用下,先民的感性思维自然而然地把葫芦与生殖联系起来,甚至有的民族更有葫芦直接生人的神话,认为人类最初是从葫芦中出生的。葫芦所具有的这种神秘力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思维表象与意义的对应,葫芦形象与生殖形象的相似,圆形葫芦在原始思维中就成了母体的象征,成了生殖的象征,成为多子的象征,逐渐演变成为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物,而葫芦崇拜被人们搬进了生殖崇拜、母体崇拜的领域。这是早期人类对生殖的原始崇拜的体现,表现了先民生殖繁盛的愿望。《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正是先民葫芦崇拜的记录,葫芦绵绵多籽,喻生命的繁衍,这又与生殖崇拜有关,因而葫芦的多籽多产也就具有了文化意蕴。《左传》鲁宣公十六年记载,东周匡王时,晋灭“赤狄”而赐“士伯以瓜衍县”,这里用葫芦作为地名,以象征当地人畜和作物的蕃衍,这正是葫芦的文化意蕴的体现。

壶天仙境的文化意蕴

中国人历来就把葫芦当作一种神秘的宝物,认为葫芦中所装的都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因此,自古就传有“悬壶济世”的佳话,很多神医、神仙、高人在小说中都是背着葫芦或腰悬葫芦,不但八仙中的铁拐李,就是寿星南极仙翁龙头拐杖上也挂着一个葫芦。由此可见,葫芦文化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人们心理追求的需要,逐渐从带有自然崇拜性质的母体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化出一个“葫芦仙境”的世界。

葫芦除了最初作为食蔬以外,还可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首先用作盛酒。古代酒器繁多,葫芦便自然地加工成酒器,《诗》:“酌之用匏”,古代有祭天之礼,也是使用葫芦酒杯,称为“匏爵”,《周礼》中记载:“其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后代封建王朝行郊祀礼,承古法仍用匏爵。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壶尊”?《礼记》中说“器用陶、匏,贵其质也。”陶为土质,象征天地,匏,取其包藏东西之意,象征上天容纳万物,博大精深,用陶匏祭祀天地,寄托着祖先希望上天赐福给他们的美好愿望。

葫芦象征“天地之性”,在古籍中多有记载,《礼记•郊特牲》:“祭天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通考•郊祀考一》说:“周之始,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由于葫芦的神圣性,而使楚庄王筑“匏居之台”(葫芦形的观象台)以望“国氛”,观测国家的吉凶,可见葫芦已沾上仙气了。《国语•楚语上》:“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汉书•郊祀志下》:“成帝初即位……其器用陶匏,皆因天地之性,贵诚尚质,不敢修其文也。”《晋书•礼志上》:“(祭)器用陶匏,事返其始,远以配故祖。”这些记载都是用葫芦来象征天地之性,把表达“民之初生”的葫芦来作为远祖供奉的礼器。

东周时的瓜衍县,当在今晋南和豫北之间的王屋山区,它是道教称之为神仙所居及道士修仙的名胜“洞天福地”之境,王屋山居“十大洞天”之首。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腰系一葫芦,曾云游于晋南王屋山和中条山之间。《宋史•陈抟传》记载,唐末宋初大思想家、著名道士陈抟“斋中有大瓢挂壁上”。唐玄宗时,官至御史中丞的道士李筌,在道教典籍《集仙传》中说,他云游王屋山,遇女仙骊山姥从袖中取出一瓢为他取水。葫芦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葫芦在秦汉时期就象征神仙的栖息之所。《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等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汉书•郊祀志》说:“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曾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临之,患且至,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秦皇、汉武奢望长生不死,均好神仙,秦皇遣童男女数千,往蓬莱三神山求仙,并未如愿。汉武帝并不甘心,遣人远观蓬莱仙气:“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史记•孝武本纪》)如此仙境可望不可及。

起自东汉的道教有以葫芦为象征的仙境“壶天”,把葫芦看成一个包容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可以对酒当歌的神仙所在。壶天是道家心中的灵祖世界,视壶天为小宇宙,常以“壶天”、“壶中天”、“壶中天地”、“壶中日月”指神仙世界。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丹丘国》指出:“东海有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云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这就是说,被视为神仙栖息之地的东海神山都以葫芦为命名,且形如壶器。尔后由之出现有关仙葫芦的传说神话,西王母从东海蓬莱道士得灵瓜,《拾遗记》卷六《后汉》条说:“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方国。时,敦煌献异瓜种,瓜名‘穹窿’,长三尺而形屈曲,美味如饴。父老云‘昔道士从蓬莱山得此瓜,云是崆峒灵瓜。’”此所谓“瓜名穹窿”,是将葫芦比作宇宙穹窿。发展到后来,葫芦不仅仅是仙境的象征,葫芦本身也被神化仙化了。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说:“庭州灞水,以金银铁器盛之皆漏,唯瓠芦则不漏。”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二补云“西域苟夷国山上有石骆驼,腹下出水,以金银及手承之,即便对过(漏),唯葫芦盛之则得,饮之令人身香泽而升仙,其国神秘不可数遇。”可见葫芦是充满仙气了。

人们这种对仙境的追求,使得葫芦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入人心,古老的葫芦文化,不仅变成使秦皇汉武向往的壶天仙境,而且在各民族中长期流传。

吉祥福禄的文化象征

吉祥福禄是人们对幸福、安康、美好理想的追求,在长期的沿袭、演化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一种吉祥文化观念,由吉祥物、事、词语、符号等构成。葫芦在中华吉祥文化中,为吉祥物的典型,葫芦意象使葫芦文化成为中华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昏义》记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举行婚礼时,夫妻要同居而食,合卺而饮。卺就是葫芦的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瓢,合卺即两瓢相合,以象征夫妻合体。

由自然物为吉器,成为一种吉祥物,正是先民的经验与创造,葫芦获得文化的属性,成为一种独特的吉祥文化的象征。而且人们不断地丰富它的文化内涵,人们由它的果实累累,圆润饱满,联想到兴衰、繁衍、美满;由它的便于使用,携带,贮存,寓意顺利,富裕,如意;由它的济水、共济,代表保平安、济世救人,健康长寿,葫芦与五福联系起来。旧时,民间农家在葫芦成熟的季节,请私塾先生在葫芦上写“五子登科”、“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万事大吉”等吉利之词,然后用刀刻好或涂上清漆,供奉在家堂菩萨神位之前,求得吉祥如意。

民间结婚喜庆之时,在新房内的摆设中,将葫芦挂件挂在喜床前沿口处,以示新娘像葫芦一样多子多孙,传宗接代,还认为有葫芦这种圣洁之物在,妖魔邪气不敢进入洞房,万事大吉。民间传统民俗,老人过六十大寿时,在寿堂之上,大都挂着一幅彩绘“老寿星”中堂立轴,画中的老寿星手中拿着龙头拐杖,上面画着一只神仙葫芦,示意老者儿孙满堂。亲友馈赠的礼品中,亦有赠送葫芦,呈放在神柜之上,以示敬祝长命百岁、吉祥纳福。

民间年画多画蝙蝠、葫芦,葫芦即取其“福”、“禄”的谐音,因其为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蔓带”即是“福禄万代”,故它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民间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它作为吉祥图案的设计,家具、刺绣、衣物、剪纸、年画等多为此图案。

这种吉祥文化不只民间崇尚,统治者更是需要,清代宫廷每逢新年和端午节,在帝、后寝宫的门楣上,倒贴红纸剪成的葫芦,用它的谐音表示洪福的到来。这一具有剪纸艺术趣味的民俗,同红纸黑字的书福字相比,无疑更生动、更形象,祝福性更大。

葫芦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人类早期生殖崇拜的典型意象,而且象征着蕴含天地之性的神仙境界,在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社会,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载体,它又发展成一种精神信仰,成为吉祥福禄的象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葫芦作为原始食蔬的实用价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却丰富着我国的民俗文化内容,葫芦崇拜依然是文化崇拜的情结,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们不吝把葫芦称为宝葫芦,而“壶天、悬壶济世、壶中日月、葫芦乾坤”等优美的词语透露着人们对它的钟爱。谈到葫芦文化,人们依然津津乐道,陶醉于美妙的神仙世界,沉浸在吉祥幸福的氛围之中,享受着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食粮。葫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据和整理葫芦文化,对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王 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

[3].阮 元:《十三经注疏》,北大出版社,1999。

[4].杨元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6].韦 昭:《国语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班 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

[8].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83。

[9].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11].王 嘉:《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

[12].张 华:《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

第2篇

【关键词】文化研究;象征性暴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他们

1.社会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近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被炒得火热,很多学者都在打文化研究的擦边球。那么什么是文化研究呢?对于这一文学概念,很难有统一的定论,因为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研究方式,它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包括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等。正是因为它广阔的内涵,所以很难给出文化研究的确切定义。文化研究的广阔内涵往往使学者在研究文学或者文艺的时候横跨许多学科,涉及众多领域。因此,这一新兴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摆脱了多年仅仅被束缚在单一领域研究的桎梏,让文学研究与历史社会现实接轨,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研究指导方法。大文化家威廉斯就说,“我要试图发展一种社会整体理论,把文化研究视为整个生活方式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找到研究结构的方式……这些方式可以用于联系和阐明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也可以用于更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关系,取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公式,代之以最能动的观念,即一个不均衡然而相互决定的力量场。”[1]“也就是说,通过对某一社会的文化进行分析,以‘恢复生产和消费该社会的文化作品和实践的男女老少们应共同拥有的规范和行为和思想体系’” [2]国内有些学者则认为,“文化研究就应该是揭底,将这种同谋的关系,将文化领域中这种不知不觉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揭穿”。[3]

文化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往往很难从单一学科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而杂糅了各类学科的文化研究又往往显得过于泛泛。因此,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切入点的研究方法不失为一个良策: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以象征性暴力为切入点,对于欧茨的小说《他们》进行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和我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表现过去社会的一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引导我们面向未来。”[4]因此有必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探究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分析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的警示作用。

2.文化视野下的暴力解读

暴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在政治和阶级斗争中,暴力是一种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传统的暴力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强制性力量(硬暴力)。社会学中也把暴力定义为以权力为基础的物理性强制力;当提到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力量时,则称为自觉追随引导的力量。有些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把“暴力”分为“真实性暴力”(real violence)和“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真实性暴力顾名思义就是各大辞典对于暴力的传统定义,就是可见的有形的,也可以叫做硬暴力;而象征性暴力,布迪厄称之为“象征符号性暴力”,他认为,“对个人而言,通过教育、文化、知识、美感、情趣、语言等,象征符号性暴力为人们提供或剥夺其所需要的关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3]以教育为例,“社会通过教育来调和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变化,在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幌子下维护现存的社会再生产秩序。于是,教育成为再生产和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统治形式。那么,对社会主体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暴力’或‘软暴力’过程。”正如布尔迪厄所说:“当教育在商品和服务生产以及生产者本身的生产过程中扮决定性角色时,教育就不再是纯粹的教育了。”[5]可见象征暴力是相对于真实暴力也就是传统有形的硬暴力一种暴力类型。

荷兰人类学家安东·布洛克Anton Blok也认为暴力有象征符号性这一分类,他指出,“解读暴力者传送出来的信息非常重要,正是他们的行动所带有的符号因素触及到了这一关键问题。使用文化的研究方法去探讨暴力,关键是要揭示出那些从表面上看来‘无意义’暴力中含有的意义……”[6]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正如布迪厄认为的那样包含教育、文化、知识、情趣等,那么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布迪厄以教育为例,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在从事社会的再生产,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获得,而建立起一种权利支配与被支配的之间的关系。”[3]“教育和学术变成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新高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3]

3.《他们》中的象征性暴力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符号性暴力给我们重要的文化启示,从小说《他们》的文本出发,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就是爱情、金钱、婚姻和阶级等。这些象征性符号暴力手段和教育、语言、美感等一样把“社会统治真实的经济根基被转换或掩盖为其它关系,经济关系被转换为主体在天赋、品位、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因此,社会统治结构的再生产就依靠文化价值进行强化,而这些本来就不具有普遍性或真理性的文化价值变为普遍性的真理,约定俗成的‘规则’变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而其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与语境被掏空。”[7]和教育一样,《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阶级等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存在。它们已经变了调,不再是字面所具有的单纯意义,而是“他们”所利用的温柔暴力。由于当时社会、阶级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他们需要利用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或找寻自我价值,于是,利用金钱,爱情、婚姻、阶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如布迪厄所说是“软暴力”或“象征暴力”的过程。那么,它们所具有的原本意义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达到某种目的的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

在小说中,金钱不再是表面意义的钞票,而是被女主人公莫琳比作像文学一样具有崇高意义之物,甚至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金钱对于莫琳来说更是一种精神需求,委身于不同男人实际上是实施了变相的金钱暴力。爱情自古是崇高神圣的字眼,但却被小说中的娜旦用以满足自己骚动不安的情绪和永无止尽的,她这个空虚的女性对朱尔斯施了一计甜蜜的爱情暴力。小说中的婚姻不是由爱而生,只是为了满足结婚的需要。莫琳和吉姆的婚姻是互相使用温柔暴力的结果。吉姆大学教师和中产阶级的身份无形中对莫琳施加了阶级暴力,而莫琳这个饱受暴力侵扰的女性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段,从而达到自己跻身中产阶级的目的。通过揭示金钱、爱情、阶级和婚姻等暴力,欧茨提醒人们社会中不仅充斥着真实性暴力,还处处隐藏着象征性暴力而各种过度膨胀的欲望则导致象征性暴力的恶果。

4.结语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性暴力主要是针对教育而言,考察了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其实不难发现,社会文化中类似教育暴力的符号性暴力还有很多,比如《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欧茨不仅给出了一个平淡的暴力前奏,甚至将暴力本身也生活化了,哪怕是暴力,也如同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小事故而己。象征性暴力的场域极其广泛,相比真实性暴力,它们隐藏在当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真实性暴力已经屡见不鲜,而隐蔽于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暴力却往往不易察觉。欧茨描写的那些真实性暴力已经让我们触目惊心,而更令人们心理感到可怕的是象征性暴力无处不在的阴影。

参考文献:

[1]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理论(第2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转贴于

[4]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5]Bourdieu , Pierre. Utopia of endless exploitation: The essence of Neoliberalism. Le Monde Diplomatique(12).1998.

第3篇

[关键词]黑色糯米饭;侗族;祭祀;牛神

当人类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对变化万千的世界和奇特的现象无法理解,对自然灾害和疾病无法抗拒,使得当时的人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种神奇的力量来操控他们生存的环境,并把这种神奇的力量看成是超自然的具有意志的东西,把其加以人格化。他们认为,只要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通过献祭、祭祀的方式取悦它,人们就可以身体健康,安居乐业。献祭的仪式的多种多样的,但用食物作为祭品则是祭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时间,场合和背景下,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特定食物一般都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用黑色糯米饭祭牛神这个特殊的文化事象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隐藏在糯米饭染成黑色的表象背后,有何深层的文化含义。

一、侗族的图腾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奥吉布瓦斯部落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种族”等意思。一般认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对于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引发的,这一点恐怕以图腾崇拜表现得最为典型。图腾崇拜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祖先是从植物、动物或一些非生物转化而来的,抑或是人与这些自然物相交而来,从而把此类自然物奉为始祖。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自然物曾经庇佑了自己氏族的先祖,因此这些原始氏族就对这些自然物顶礼膜拜,祈求庇护保佑,图腾崇拜就这样产生了。它与人类的起源和生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最初的宗教形式之一。

侗族以龙蛇为神灵,视其为保护神,是古越人图腾崇拜的遗存。贵州《玉屏县志》引明末清初曹申吉《八黔有述》说当地侗民“文身笑白鹇”,又榕江等地老人善终,后代要剃发藏在死者肩旁同葬,均为骆越“文身断发以避龙”的遗俗。直到清末,一些侗族家族仍自称蛇家,保持着对蛇的祭祀。清明扫墓时,动土垒坟,如看见蛇出没,就视其为祖先的化身,不能伤害它;村外预蛇则认为是祖先显灵,不能打也不能惊吓到它;蛇进屋,要祈求“社神”显灵,兴云降雨。

二、侗族尚黑习俗

侗族服饰尚黑,侗族人衣服的布料一般为藏青色侗布,衣袖及衣服的边沿用彩线绣上花纹,对比强烈;下着长筒黑色裤子或是百褶短裙,脚穿深底绣花布鞋。

在建筑色彩上,侗族村寨地位极其重要的村寨“鼓楼”和氏族“鼓楼”均以青瓦覆盖,木质结构的鼓楼框架则涂为黑色,唯瓦岩间隙有白色。鼓楼在侗族社会中是一村一寨或一族姓的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鼓楼用色,非同小可,非尚色不足以为之。”除此之外,侗族地区著名的“风雨桥”亭廊建筑,也为木青瓦,用色与鼓楼一致。

糯米饭着黑色在侗族风俗节庆中被用到。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每年农历四月八被称作“祭牛神”。那天,会用枫叶或者一种当地人叫做“把烟筒”的藤状植物,把其捣碎,用水浸泡四至五个小时,取汁去渣,把糯米放入汁水中,浸泡一晚,第二天用木甑蒸熟即可。将制成的黑色糯米饭揉成团放到牛圈中,在牛棚外点上香,敬牛神。这天不允许放牛,有“不准上山动根草,不准到河碰滴水”的说法,与牛相关的事物人都是不许触碰的。关于为何要在四月八这天祭祀牛神,还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牛被贯公差遣下凡,给人类带来谷种,转告人类:三天吃一顿饭,并帮助人们开荒种地。牛认为人们三天一顿饭会饥饿,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劳作,故其把三天吃一顿饭说成一天三顿饭,且告诉人们要制作黑色糯米饭,让它带回天界给贯公,用以弥补故意传错话的过错。但由于人类一日三餐,粮食不够吃,贯公还是很生气,就把牛罚下凡间,帮人们犁田。可人们认为牛是无辜的,就把牛被罚下凡间的那天即农历四月八,作为牛神节,祭拜家中年年岁岁勤劳耕作的牛。

三、黑色糯米饭象征意义的解读

如前文所述,在每年农历四月八当天,梅林村寨每家每户都会按照沿袭下来的风俗举办“祭牛神”仪式。为何牛在当地社会占有如此神圣的地位?其实不仅仅在当地侗族村寨,在以农耕为主要经济类型的各民族社会中,牛是一个大写的文化符号,其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动物,传统农耕技术的最高水平――牛耕,就是借助牛来实现的,所以牛是农耕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牛获取了拉犁耕田的功能,便成为农耕生产的主要帮手,作为象征丰产的文化意义一直被传承下来。侗族具有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牛与稻作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侗族对牛的崇拜是建立在稻作文化根本的基础之上的。“动物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信奉万物有灵的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必须依靠的重要劳动力,它跟人类一样有灵魂。在农忙时节牛承受了劳累折磨,还常常被鞭打训斥,牛魂受到惊吓。所以在农历四月八这天,家家户户会带牛去河边清洗干净,做好黑色糯饭,供奉在牛棚门外,一是对牛这一年来的辛勤劳作表示感激,希望牛及其子嗣繁衍兴旺,继续为人类出力,二是期望谷物不断丰收,寄托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从古到今,食物作为祭品是祭祀的主要方式。人们祭祀时用的祭品形形,但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动物和植物。侗族人在祭牛神的时候选择糯米饭,而且是染成黑色的糯米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黑色糯饭犹如牛的排泄物,所以用来祭牛神”。

可在人们传统的意识观念里,排泄物是不洁的,用污秽的物品敬奉给神灵是对神灵的亵渎。其实不然,在特定时间、背景和场合下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特定食物一般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其外显的形状、色彩以及人们赋予它的特殊含义,使其象征意义得以表现。

“象征是文化的建构…象征的意义是不固定的……一个象征只有放在与其他象征的关联中,才能被理解,它们构成同一个文化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只要习惯与风俗允许,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象征。”从黑色糯饭的形与色出发,根据当地人的叙述,黑色糯饭像牛的排泄物,而牛的排泄物形似于一条缠绕蜷缩的黑蛇,这样便得出了“黑色糯饭――牛的排泄物――蜷缩的黑蛇”这一象征关系。

色彩一旦被赋予某种功能,承载某种意义,它就不仅仅是色彩,而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为色彩语言。色彩语言的功能包括标示个体的社会归属,驱邪庇佑,审美表现,显示个性。作为族徽和保护神的图腾与作为社会归属标示和驱邪庇佑工具的色彩语言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关联。笔者认为图腾崇拜与色彩语言之间的纽带是图腾的色彩。侗族先民是百越中骆越的一支,骆越尚蛇图腾,且侗族人有尚黑的习俗,黑色糯饭便是承载着这两个重要信息的象征物。各种象征图案的意义与涵义,与物品拥有者的图腾信仰有关。既然不同的象征代表不同的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代表的呢?可以是动物的全貌,是具有象征特点的纹样,或不管其形状如何,用其色彩来代表涵义。象征也是一种符号,一种特殊的符号,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号的宇宙”――“人类文化的世界”。简单描述以上观点可以用一个公式: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侗族人通过色彩符号的运用和理解的过程,通过直觉、理解、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等诸种心理能力综合发挥作用,把色彩与象征的意蕴结合起来,用黑色糯米饭的形与色作为图腾与尚黑习俗的表达物,创造了每年农历四月八用黑色糯米饭祭牛神的民俗文化。

结语

作为祭礼的黑色糯米饭用其形与色的象征方式诠释了侗族图腾文化,把符号象征与色彩象征融为一体,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神灵信仰,还传递了侗族人的民俗文化。同时,黑色糯米饭是一种以糯稻为主要原料的食物,在此习俗中,我们也还可以体会到隐藏在其中的浓厚的糯稻文化的意义:一方面,牛的辛勤劳作与稻作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作为对牛的犒劳奖赏,也仍旧是糯稻文化的物质结晶――糯米饭。

参考文献:

[1]朱净宇,李家泉.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37.

[2]李子贤.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J].楚雄师专学报,2000-03-30.

[3]管彦波.云南稻作源流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61.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62:438-439.

第4篇

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约古宗列盆地,一股清泉涌出,启开洋洋大河之源。自此,黄河揽雪山、越高原、辟峡谷、纳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弯,流经9省区,绵延5464公里,在山东垦利入海。

黄河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是中华文明之母,炎黄子孙之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浩浩黄河穿越漫漫岁月,给流域及沿河人民带来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的基本象征与旗帜。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则是其心脏的动脉,与祖国身心相连。黄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和智慧的中华儿女;而炎黄子孙犹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不朽的荣光,影响着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对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我们对黄河水患的治理管理,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黄河的壮美景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人文情怀;黄河的恩惠与润泽,养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在利用和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相继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黄河的恩泽,需要通过我们的辛勤劳作,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黄河的洪水,需要通过奋力抗击,才能够化险为夷。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而流入大海,她以其自然规律告诉我们,顺境中要自强不息,逆境中要迎难而上;只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能够历经坎坷而薪火相传。

黄河滔滔奔流、是炎黄子孙创新灵感的寄托和启迪。人类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必将顺应大道、与时俱进。在与黄河的相依相处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例如,我们顺应自然,就会得到恩赐;我们悖逆自然,就会受到惩罚。这些是黄河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些也在不断丰富着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

在人类居住的神秘地球上,流淌着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江大河。从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大河的流域、两岸以及三角洲地区都比较繁荣。河流孕育了当地发达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生产,河流支撑着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经济研究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黄河文化又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

黄河文化是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史的文化。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吸引力,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产与工作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黄河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农牧业、工业、文学艺术、水利、建筑、风俗习惯、制度礼仪、、舞蹈绘画等各个方面。

黄河文化是已经融入全球价值体系,并且是可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文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明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始祖的四大文明中,尼罗河文明沉寂在时光的寂寞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掩埋在亘古的沙尘里,印度河文明徘徊在虚无的忧伤里,只有黄河文明,仍然奔腾传承着五千年的生命密码;她打破了地域边疆界限,成为流传千载的不竭动力。

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上看,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地理单元的中间地带,介于草原和长江流域之间。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文化特殊的历史作用。她不仅不断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持续向南方输出自己的文明;而且,以其博怀吸收着域外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文明推向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人类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

向东,她与朝鲜唇齿相依,与日本一衣带水;向南,她与长江文化相互依存,深入东南亚,并且漂洋过海,把黄河文化带到海外;向北,她影响辽河流域,与北美、中美发生了关系。以中原为中心,对外交流规模最大的还是向西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织品、漆器、铁器、瓷器、麻织品及造纸、火药、印刷等技术源源不断传往西方,西域的毛皮、香料、银器、艺术、佛教、西亚的伊斯兰教等也传向东方。

黄河文化是持续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文化,是真正的先进文化典范。这种引领既涉及中国国内,也引领着世界发展潮流。

究其原因,这是由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早熟性和发达性决定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和农业经济丰富复杂的内涵,对较为低级简单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较为粗放的长江流域的稻鱼文化有着明显的优势。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泽润神州并远播寰宇,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比如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五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即是草原、黄河和长江三大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三种文化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黄河文化在政治上的正统性,使其高踞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

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

黄河流经齐鲁大地628公里,在山东垦利县汇入大海。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在山东大地融合,二者相融相通、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历史上,山东号称“一山一水一圣人”,形象地概括了山东的大好河山与文化神韵。现在概括齐鲁文化,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这“一山一水一圣人”,精确地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齐鲁文化与黄河的关系。

黄河经千转百回,纳千溪百川,在山东集大成,在齐鲁大地汇成滚滚洪流奔流入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壮气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与大海的交汇融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文明与蓝色文明的碰撞、融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百折不挠后的归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文化那磅礴宏大的愿景。

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讲,齐鲁文化表现为以“仁”、“礼”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政治意识、重道轻器、重视群体关系的和谐等特征。

第5篇

关键词:樱花;日本文化;多元;象征意义;探析

樱花自平安时代就得到广大日本人的钟爱,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提到“樱花”,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和日本联系起来,这种看法在日本江户时代就应经开始普遍了。不同的民族都会有自身独特的民族特点,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念,日本把樱花作为“国花”,充分体现出日本人对樱花的爱恋之情以及樱花的独特地位。樱花除了是自然美的载体以外,还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底蕴,是日本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数千年的日本历时发展长河中,樱花在日本文化中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

一、樱花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观

樱花的花期比较短,一般情况下可以持续七天,花期时候花团锦簇,十分的壮美,但是若突然来了一阵风,满树的樱花就会向下雪一样簌簌落下。樱花在经历了短暂的七天之后凋落,给人们视觉上带来很大的冲击,自然而然的引发出人们的哀愁和怜惜。樱花瞬间的飘落之美与佛教提倡的生死轮回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并与日本传统文化中“哀”的思想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日本民族对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樱花与日本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日本民族的法院源自于遥远的农耕文明,当时的劳动能力和生产力都比较低下,人们的生活都是靠天生存,如果自然条件发生恶劣的变化,人们就会面临可怕的灭顶之灾,所以,日本人对自然有很深的敬畏之情。樱花盛开的季节有无风雨等天气现象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一年收成的好坏,樱花就成为了一种占卜农业生产的手段。日本对樱花有着独特的感情,从而衍生出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日本人将自然和人类视为一个整体,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另外,花开有期,又会凋落,日本人就把樱花和人生活的变迁联系在一起,感叹青春短暂,生命有限,也是自然与人事方面的写照。

三、樱花是跟神话、土俗信仰、宗教等有关的符号

日本关于樱花的记载要追溯到8世纪编纂的《故事记》一书这是一本关于历史典籍的神话传说,后来在《日本书记》等书中陆续出现。与神话故事联系较为密切的要数原始时代的“浅见信仰”,就是把富士山奉为神山、把樱花奉为神花的自然崇拜,在日本民间,还修建了数量众多的浅间神社,供奉山神和花神,人们祈求他们能够保护平安。除了神话以外,日本人还把樱花看作是与谷物神灵相关,樱花盛开的季节就是谷物神灵降临到大地的象征,这种信仰早在弥生时代就在日本农民的心中根深蒂固了。

四、樱花与日本武士精神

日本对武士精神的推崇,忽而对不亚于对樱花的喜爱程度,所以才有了“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这句谚语,就像樱花是国花 一样,武士也是日本人的典范,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樱花因此也成为了代表武士道精神的没学符号。在日本的很多著作中,都是把樱花和武士放在一起,用樱花的自然之美,映衬武士精神的雄浑和伟大。例如,日本作家新渡户稻造在其作品《武士道》一书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不是保留在我国历时上的植物标本集里的应经干枯了的标本,它仍然是我们中间的力量与美的活生生的对象。”

五、樱花与日本人的道德意识

日本人自古就把樱花视为高洁的象征,品德高尚的人都会以樱花自喻,既表达出对樱花的喜爱,又能突出自身高尚的品格。樱花的盛开与凋落,分别显露出生机与死亡两种象征意义,人们从而也就给樱花赋予了双重性的性格,这就是日本人主观观念在樱花身上的体现。日本人自身性格也具有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有善良、高尚的一面,当然也有罪恶、丑陋的一面,日本人生性好斗又不缺乏温和,勇敢而又胆怯,保守而又十分开放,这就与樱花性格的双重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们通过对樱花美的方面的赞扬,突出人性中存在的美,也希望以此来促进人们之间真、善、美的传播。

六、樱花与日本人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樱花和日本人性格都具有双重性,从而造成日本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表现较为明显的要数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个方面。日本文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渗透,他们本着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种信念,只要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好处的东西,都可以为其所用。在日本现代的市场经济中,日本人利用人们对樱花的热爱,推出许多与樱花有关联的产品,将文化元素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与实利的结合。在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往来中,樱花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樱花作为友好和和平的载体,促进了日本外交的发展,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综合上文关于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多元象征意义的探讨,樱花是日本重要的文化符号,其本身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了解和学习樱花的象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从一定层面上讲,了解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能促进我国文化去粗取精,吸取日本文化中的精粹,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第6篇

Abstract: Will the youth be the social culture fu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ventor, how the Contemporary China youth's cultural attribute, will relate our country tradition outstanding culture whether can obtain the inheritance, relat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ulture which our country will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ether can obtain promotes and develops, this will also relate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future and the destiny.

关键词:当代青年 文化属性 象征文化

key word: Youth of the period Cultural attribute Symbolic culture

作者简介:李昕,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研究生

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角度看待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会得出不同的关于文化属性的判断,本文主要应用马格利特・米德的“文化模式”理论,即“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属性。

青年是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社会文化形态影响着青年怎样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这也就影响着青年文化属性的形成和确立。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处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地位,互象征文化处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前象征文化在当代中国有一定的苗头但并不明显,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未来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三种文化属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一下当代中国青年的这三种文化属性的所处的地位和表现。

首先,研究一下当代中国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属性。中国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传统和尊重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使得当代中国青年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长者、向过去经验学习的后象征性。可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国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属性,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具备决定中国的青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基本文化属性。

其次,考察一下当代中国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属性。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互象征文化形态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社会存在着属于不同辈分群体文化期望和文化价值,所以互象征性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要文化属性。这表现在:老师、同辈人和青年团体已成为青年人学习和获得文化信息的楷模。当代中国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辈人作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这种属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当代中国青年互象征文化属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互象征文化无处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们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长者,而是与他们年纪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辈或年轻成年人中的精英,总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他们更亲近于与自己成长背景相似的同辈人。

最后,重点探讨一下当代中国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属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为社会的权威,长辈以青年为文化楷模。当今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显,但当代中国青年的身上已经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属性的某些体现。在经济领域,许多青年人成为中国行业和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未来发展的领路人。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向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前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开拓着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新型科技领域,青年人的创新、开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已经把他们的父母远远抛在了另一个时代。许多长辈不得不向青年人学习新的知识,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文化领域,青年人已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领路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路标。

以上我们从社会的不同领域呈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前象征文化属性的一些表现。但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当代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的表现是有限的。当代中国青年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他们往往只是学习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始创新性。可以说,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真正确立和壮大,还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很长一段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千年文明深深的牵绊着中国人,中国的前象征文化的发展一定会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是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属性的形成也一定会更加漫长并伴有自己的特点。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青年人身上的文化属性会具有多种类、多层次的特色。中国青年的前象征性绝不会是横空出世、无土栽培的,而是有根的,这根就体现在中国人的后象征文化属性中。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象征图形;语义;语法;语用;语境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图形具有符号性与语义性双重语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演变过程视为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中华民族通过象征图形这种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使图形符号达到一种综合效应,包括功利的、审美的、历史的、宗教的、生理的内涵,呈现出多重动因结构和象征意义,隐含着社会的秩序与法则,透露出诸多的非语言代码信息。

一、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研究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与对象的关系。象征图形和其他图形一样,由点、线、面、色彩和形状组成,抽象象征图形由点、线、面这些可见的视觉元素组成,具象象征图形则由一些现实形象构成,它们都具有情绪意义,但还不是艺术符号,而是现实符号,它们本身还不具有审美意义,只能引起现实的情绪。只有它们的特殊组织才能构成艺术符号,产生审美意义。中国象征图形有两重符号结构,即现实符号与艺术符号两重结构体系。两重符号结构决定它的两重语义,现实符号具有现实意义,即象征图形的显性语义;艺术符号具有审美意义,即象征图形的隐性语义。

1、显性语义

显性语义是象征图形的最表层的意义,是理解图形意义的基础。一切象征图形都由现实符号构成,中国象征图形的显性语义就是它的确指意义,现实的指称与含义只在图形的现实层次上存在。现实意义(指称与含义)是艺术意义的必要构成,舍此图形就成为意义的空洞,审美意义也就无所凭附。

显性语义就是感性、知性意义,它有现实的指称、含义。图形只有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也就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联系,才能开始被理解。对于文盲、色盲或音盲,文学、造型艺术和音乐是无法理解的。相反,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体验的人,对于图形艺术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象征图形的显性象征性通常通过形声而获得,形声,是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运用某个具体形象获得象征效果,如连(莲)年有余(鱼),福(蝙蝠)寿(桃)双全等等。这种象征手法在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很常见,中国的象征图形重视结构形式的律动感和生命感,不追求对自然形象的逼真摹写,而是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抽象美及音律美,通过这些象征图形来表达人们心目中的追求与愿望,也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心领会其中的含义。

2、隐性语义

图形不能仅仅用现实符号来解说,不能停留于现实意义水平。探求图形的语义,更重要的是越过显性语义,发掘图形的隐性语义,即图形的审美意义。但是这里不是探求具体的哪一个图形的审美意义,而是探求整个象征图形的共同意义。在语言学范畴内,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作出语言(相当于符号系统)与言语(相当于符号表达式)的区分,即语言是社会的、共时的,言语是个体的、历时的;语言本质上是音义之间的关系、结构,它没有实在的意义;言语则是语言的应用,有实在的意义。与语言不同,图形艺术符号是不可分析的意象符号,它不能分解成更小的符号单位(因为构成它的符号单位是现实符号)。因此,象征图形与具体的象征图形形式具有统一的语义。

隐性语义是象征图形语义的高层次,它是象征图形符号所表达的真正意义。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隐性语义常常通过形意而获得。形意是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的内容,例:松鹤以示长寿,石榴示多子,莲花示高洁等。此外,还常用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表现在装饰内容中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如用岳母刺字宣传精忠报国,用桃园三结义教人仁义忠厚。

二、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研究的是符号之间的关系,艺术符号具有多层次、多形态的语法结构。所谓多层次的语法结构,是指艺术语法既有深层结构(逻辑与时空范畴),又有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可划分为文化语法、历史语法与文本语法三个层次。

象征图形的文化语法,也就是象征图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所具有艺术普遍的形式法则。这个规则是超越历史特征的对艺术形式规则的最基本的抽象,它表现为象征图形的多种形态。从视觉欣赏的角度来看,象征图形具体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有抽象人形态、动物形态、植物形态、抽象形态、具象形态等等。

植物纹是彩陶上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纹样。有类似卷瓣花朵纹样的旋花纹,还有以单叶为母题,用不同形式组织起来的叶状纹。植物纹又常与象征果实或者花蕾的圆点连结起来,而这些黑点很有节奏的装饰在流利多变的线条、块面中,展现出优美的韵律和瑰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象征图形的历史语法,就是在一定的艺术传统内,各个时代形成的表现手法和寓意。有些象征图形是在一定艺术传统内、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形式规定。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形成,又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则,制约着象征图形的创作。

象征图形的文本语法也就是象征图形的形式结构特征。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在图形中,由点、线、面构成基本词汇之后,需要将这些基本词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构成法则就是图形的语法。中国传统象征图形具有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依此我们也可将其语法分为艺术语法与现实语法。现实语法是艺术语法的基础、前提。现实符号的语法和语义支撑着艺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中国象征图形的现实语法就是各种形式构成法则。

1、现实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在图形中,由点、线、面构成基本词汇之后,需要将这些基本词汇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些构成法则就是图形的语法。中国传统象征图形具有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依此我们也可将其语法分为艺术语法与现实语法。现实语法是艺术语法的基础、前提。现实符号的语法和语义支撑着艺术符号的语法和语义,中国象征图形的现实语法就是各种形式构成法则。

2、艺术语法

艺术语法是非自觉性的自由法则,是充分个性化的涵义表达的形式规则,它要求更为自由的语法,突破现实语法的限制。

中国传统象征图形艺术语法本质上是非时间性的空间操作规则。色、线、形的配置,主要不是依前后相继关系确定意义,而是从聚合中确定意义,是色彩与色彩、线条与线条间的同时性对比产生审美意义。线条、色彩、形体是空间中展开的,这自不须多说,图形创造了审美的空间形式,必然违背自然空间形式。因此现实语法与艺术语法发生矛盾,结果是现实空间服从审美空间,发生变形。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变形现象在民间图形中犹为广泛,例如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的环形透视和透明透视构图法,表现出与西方写实主义迥然不同的构图方式,据此产生的象征图形亦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创造出独有的审美空间。

3、语法修辞

语义“修辞”被称为语言的艺术,主要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象征作为一种语言表现手法,是通过符号表达非符号本身的信码。与文学一样,中国象征图形语义修辞手法也非常丰富,其中暗映着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征,中国象征图形的语义修辞形式主要有:隐喻,寓言、拟人化和对比等。

象征图形的修辞形式使图形充满了“意味性”,唤起人们的想象,当通过联想寻找到另一层意思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理的愉悦感,当人们观看一幅图形作品时,象征为图形带来了强烈的美感。语义修辞的运用使图形变得更加生动、深刻,传达力和艺术表现力获得空前的解放和提高。

三、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研究符号与人的关系,任何符号表达都要依存于一定的语境。语境有两类,一是指上下文,一是指符号表达式所处的现实环境。前者称小语境,后者称大语境。

1、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语境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它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国象征图形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游离于中国古代整体文化的进程之外。中华民族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象征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早熟”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及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风俗,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图形与象征的结合,从而形成一条贯穿古今的象征通道。

第一,古老的农业文明在数千年间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原始象征形象跨越时空而再生的根源。中国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中。崇尚恒久而少变,相信四季循环、周而复始的自然法则,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反古复始”的意识形态。汉代以前的中国象征母题,绝大部分是象征性的神人和神兽,较少有植物。这正是原始社会象征思维延伸和发展的结果。动物是原始人获取食物的第一选择,也是大多数图腾崇拜的对象。彩陶纹样中,可明确辨认的图形多数是动物和人;青铜器更有大量的动物和神兽;一本《山海经》也全是神人和神兽。它们都具有象征的意义。

第二,专制集权在政治生活、心理行为、观念习俗等方面大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弗洛伊德说:“象征的表示就从来不是个体所习得的,而可视为种族发展的遗物。”从商纣王、周厉王的暴君统治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清代文字狱,暴虐统治加上以“忠”、“孝”为核心,扼杀个性的儒家伦理思想枷锁,造成中华民族含深沉、内敛的性格。含蓄和模糊性成为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如生活中,各种物欲以及男女情爱的用比喻或暗示含蓄地表达自己想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内向性格在文化形式上的体现,因此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象征性,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到了图形形式的体现也充满了象征精神。

第三,中国的民俗保存并发展了象征图形的发展,使之成为民族装饰艺术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民俗活动极为丰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个方面,都有特定的象征物、象征色彩、象征符号或数字。它们历史悠久,并贯穿社会的上层与下层、时空的远古和现代。我国的文化象征,“大致不外两大系统,即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系统和子孙繁息的生殖观念系统”(注:参见刘锡诚、王文宝编著《中国象征词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象征图形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生命观,封建社会自帝王至庶民的祈望,几乎都离不开象征的表现手法。明清以来用谐音、寓意象征吉祥的图形遍及社会上下,象征也成为中国装饰艺术的重要特征。

2、中国传统象征图形的情感表达

在世界上不同民族从远古至今的文化传统中,丰富多彩的象征语汇犹如浩瀚的大海。象征图形在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表示的寓意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在基督教的艺术作品中,绝对不能出现生殖的象征图形;而在某些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却对生殖器顶礼膜拜,认为其代表了人类繁衍的神力。

中国图形艺术的象征表现,其象征手法巧妙、细腻、丰富,能够充分表现出抽象寓意和意境。中国传统图形发展史历以数千年,同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展示了丰富而深厚的象征性内容。

岩画或崖画可是说是我国最早的象征图形,它是我国原始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类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反映了我国早期─数千年、上万年或更早时期人类的艺术文化。这些岩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了多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涵义。

中国洞窟壁画图形所具备的文化意蕴和岩画比较一致。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画图形,画面描绘两猎人执棍棒将两只野兽驱赶至陷阱的场景,这画面寄寓的是祈求狩猎以获丰收的一种愿望,更有可能的是反映了某种巫术的、信仰的或是寄托着某种愿望的抽象寓意等。这些古老的象征图形不仅包含了大量直观的现实生活内容,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文化深层意蕴几乎是普遍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就中华文化而言,这些图形还代表了发达的多源头的中华文化之根系。

先秦时代的漆画、帛画同样是象征图形之一,如楚国的凤鸟漆纹画及一些狞猎漆画映现出那一历史时代所描绘的远古先民征服自然以及人类统治地球的精神。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的《人物龙凤帛画》是一贵妇做合掌祝祷状,《人物御龙帛画》描绘了贵族乘驾龙车之态,它们一方面象征着人类征服之意,另一方面也象征了早期人类幻游太空或升入天界的精神境界。帛画图形的其他象征意义还包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远古华夏先民的一些风俗信仰和精神风貌完全可以由腾龙飞凤舞的象征图形透射出来。

彩陶纹图形所表达的一些象征涵义同样比较突出,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彩陶纹符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总体上看它一方面反映人类最初对美的朦胧追求,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直接或间接的象征意义,如反映奇异想象力的纯自然艺术特征和表现宗教、巫术、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社会寓意。

其他彩陶纹,如十字和星纹等象征太阳(神)、鸟(凤)纹象征太阳、蛙(蟾蜍)纹和月桂树纹象征月亮等等,就是后来的引申义了。另外,等级制度出现后,一些象征图形还能表现出种种等级差距,如衣饰图形可以显示等级、贵贱差异,这类标识及象征一直被保存并传承下来。再如,商周铜鼎纹象征政权、王权;春秋战国时代,所谓九鼎为最高权力之象征,周天子以九鼎食,诸候七、卿五、士三,等级分明。

总之,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取向,图形所表现象征的各种信仰、习俗等文化内涵,则更加突出,映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四、中国传统象征图形语义研究的现实意义

象征图形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形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发挥着它们的自身魅力。中国传统象征图形中的人情意识、比喻暗示、谐音联想、符号标识、移情通感也正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传统图形蕴藏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学习它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丰富了视觉语言,给设计注入了中国特征的元素。了解象征图形的语义能够使我们在运用象征图形的时候更加自如,从而使现代设计更加多姿多彩,丰富了现代设计语言。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第8篇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选文有删改)

阅读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3分)

2.结合语境,填空:(2分)

(1)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2)文章第⑥段加横线的“后三者”指代什么?

3.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4.结合第⑦段的相关知识,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请用四字词语作答)?并作简要的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3分)(1)玉是君子的象征;(2)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3)玉,是权力的象征;(4)。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5)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全分。)

2.(2分)(1)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花雪月。(每小题1分)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承载中国文化意蕴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意蕴,是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不可多得的视觉教材。

一、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蕴

以吉祥题材为例,其构成形式就可以分成三大类:其一,“单成象征寓意,即用一个形象或花或鸟就能构成一个意思”;其二,“复成象征寓意,即通过两至三个以上的形象互相搭配构成一个意思”;其三,“组合象征寓意,用几个复成象征寓意组合成一个意思,体现一个总的主题”。每个构成形式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具体物象和深刻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以单成象征寓意为例,其构成的物象就有禽鸟类中既象征大富大贵和大吉大利、又象征爱情“凤无梧桐不栖”和“龙凤呈祥”的凤凰,有象征喜庆、吉利、喜事逢双、喜从天降的喜鹊,有象征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和平鸟等;有名花类中象征富贵繁荣的牡丹,有象征雍容华贵的芙蓉,有象征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莲花等;有竹木类中象征长寿的松柏、象征气节的竹、象征富贵和早生贵子的桂树等。以复成象征寓意为例,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梅花图、寓意“白头富贵”的牡丹白头翁图等。以组合象征寓意为例,有象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和谐美满的“五伦图”――由凤凰、白鹤、白头翁、鸳鸯、燕子组成画面,有象征着经得住考验、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在任何情况下彼此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和气节的“三友图”――由松、竹、梅组成画面等。这些多姿多彩的以吉祥图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或民间风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趋吉避凶的恒定的心理定势,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折射着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情操的追求。

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以琴、棋、书、画“四雅图”为例,有表现知音难觅的“伯牙抚琴”图等;以渔、樵、耕、读“四乐图”为例,有侧重于道德教化的“舜耕历山”图等;以赤、黄、蓝、绿“四才图”为例,有表现坡豪迈气概的“赤壁怀古”图,有表现山阴道人渴慕王羲之书法、以白鹅换取王羲之写的《黄庭经》之雅谈的“黄庭换鹅”图等;以忠、孝、节、义“四全图”为例,有赞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武穆精忠”图,有颂扬苏武节操、彰显民族气节的“持节牧羊”图等;以菊、鹅、砚、酒“四爱图”为例,有赞扬陶渊明秉性刚直、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园隐居、赞秋菊傲霜的“渊民爱菊”图,有表现李白不愿趋炎附势品质的“李白醉酒”图等;以悬梁、刺骨、编蒲、凿壁“苦学图”为例,有赞扬衡匡“学无烛、邻舍有烛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映光而读”的“衡匡凿壁”图,有赞扬苏秦勤奋学习、用锥刺股、终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刺骨”图等;以“浩帅图”为例,有颂扬北宋杨业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等。上述历史文化题材,有的记述了中华民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高尚情操,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有的表现了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热烈追求,有的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它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题材和其他题材

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例,有“群仙会”图、“八仙骑八兽”图、“八蛮进宝”图、“十二花神”图、“十二生肖”图、“十八罗汉”图等。以历史故事为例,有“商山四皓”图、“竹林七贤”图、“廿四孝”图等,还有用百为单位编成的“百子图”、“百美图”、“百将图”、“百仙图”等。这些题材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热烈追求。

可见,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中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这些审美意蕴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还丰富了学生在美术课中鉴赏景德镇陶瓷的内容,更为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国古代民间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古代神话传说作品鉴赏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鉴于此,我谨向各位美术教师提出诚恳的建议:不管我们的美术教学课时多么地少――普通中学每周只有2节美术课,就是这可怜的2节美术课,还常常被任课教师以各种名目和理由占用――我们都得在每个学期安排1~2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鉴赏景德镇陶器,引导学生鉴赏景德镇陶器古彩装饰中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学会鉴赏我国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制品的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古代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历史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等,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增加其美丽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方复.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

第10篇

关键词:民族旅游商品;瓦猫;象征;符号价值

瓦猫,是置于屋脊之上的瓦制构件,因其形象似家猫而得名。大理鹤庆瓦猫由白族传统工艺制作,在云南民族旅游地最具代表性。作为旅游商品,瓦猫是被旅游者消费的商品,是旅游消费系统中的符号。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物,也就是说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消费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向对蕴含意义及符号价值的需求。瓦猫能够折射出旅游者地位的变化、角色变更、自我表达、自我认同等多种符号象征意义。戴曼齐(Dimanche)和山姆德尔(Samdahl)认为在旅游消费中其象征性主要体现自我表达和符号价值上。自我表达是自我认同和与自我交流的表达方式,其交流对象是一个内化的社会性听众或者是私人听众。符号价值是社会认同和与他人交流的表达方式,其交流对象是外部的听众①。因此作为旅游商品的瓦猫也具有自我表达和符号价值的内外化双重象征性。

一.瓦猫的自我表达

瓦猫首尾相通,能够吸纳财富,招财纳福、“吞金屙银”,它是降服妖孽、躲避灾祸、护佑吉祥、获得吉庆祥瑞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灵物。瓦猫作为招财纳福、吉庆祥瑞的象征,是民族文化中认识自然、把握生活、追求生活强烈愿望的物化符号。人们认为瓦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可以镇宅辟邪、扶正风水。瓦猫记录了民族生活中的经历,是趋吉避祸的物化符号。云南少数民族中有猫虎同源、敬猫拜猫之俗,用瓦猫镇宅是虎图腾崇拜的延续②。瓦猫被称为“降吉虎”、“镇吉虎”,额头有 “王” 字,瓦猫的原型就是虎,这是虎图腾崇拜象征。瓦猫还是民间自然信仰物化符号,瓦猫身上刻有明晰的日月图形,人们通过对瓦猫赋予超自然的灵性,赋予日月的能量,来摆脱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灾祸与威胁,祈望瓦猫能把“异己”的力量,通过瓦猫转化成“顺己”的力量。 安置瓦猫须举行一套完整的仪式,这种仪式被称为“开光”。瓦猫在民族旅游地居民生活中形成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世俗生活交融的情景,在一定程度展示着民族对宇宙秩序和超自然存在的认知和理解。人们通过仪式将象征意义赋予瓦猫符号实体,通过仪式激活了瓦猫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了超自然的象征符号。

二.瓦猫的符号价值

瓦猫作为对外交流的符号,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是一种旅游者与社会的交流器,旨在向社会外部传递地位的变化、角色变更、自我表达、自我认同等信息。

(一)旅游者“地位”转变的象征

从旅游消费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在购买瓦猫的过程中,地位由瓦猫带给他们的而使自己感觉声望提高,瓦猫的工艺与制作都是为“博红颜一笑”。旅游者购买瓦猫是旅游地居民的意愿,受到他们尊重与款待,让旅游者倍感受重视的喜悦。因此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动的经济贡献者和消费的中心,一个日常生活中地位不高的旅游者在这样的旅游情景下特别感受到地位瞬时攀升,尽管如此短暂,但仍具有“过把瘾”的美好。

(二)旅游者“角色”转变的象征

角色是人对身份的表达,也是社会的符号,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角色

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旅游者进入瓦猫制作坊或购物点时,从原来现实生活中的我向旅游场景中的“新我”转变,我在体验购物消费的过程中暂时放弃了常规生活,像一位“当地民族”一样通过感官体验着瓦猫内在的民族文化氛围与气息。旅游者购买瓦猫的过程是旅游者角色转化的过程,也是瓦猫符号化的过程。

(三)不同文化交流媒介的象征

瓦猫作为外化的符号,它充当了自身内化的象征意义与旅游者回到当地社区文化的交流

媒介。是当地民族文化与旅游者社区文化中“我”与“他”交流。旅游商品成了一种“本土”与“非本土”民族、民众与世界之间的纽带。③瓦猫作为民族旅游地的文化产物,当旅游者作为旅游纪念品把它带回当地社区后,以展示或赠送的方式,向社区居民阐述它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其民族文化开始与旅游者的社会文化产生多维的交流。

(四)自我表达与认同的象征

第11篇

关键词: 动物词汇 象征含义 翻译策略

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大家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有关动物的词汇。这些词汇受到动物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影响,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樊清华,2007)。这就使得动物词汇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Brewer:1870)。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它们已融入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本文将对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进行讨论,并就其翻译方法提出一些见解,从中既可见中西语言中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差异,也可发现其相通之处。

一、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构词类型

1.表示动物的单词。

(1)bee:蜜蜂,象征勤劳,人们常用as busy as a bee来形容某人忙忙碌碌。

(2)beetle:甲虫,象征盲目,当作名词用时可以指近视眼,当作不及物动词时可以指某人乱撞、瞎撞。

(3)cat:猫,象征欺骗,常用来形容某人心地恶毒。

(4)goose:鹅,象征自负、愚蠢,常用来指某人是呆头鹅或傻瓜。

(5)monkey:猴子,象征诡计,可指某人捣鬼、瞎弄。

(6)nightingale:夜莺,象征悲寂,诗人济慈就曾写下《夜莺颂》以抒发悲寂、忧伤的心情。

(7)swan:天鹅,象征优雅或才华横溢,因此人们也用the Swan of Avon(艾冯河畔的天鹅)指Shakespeare。

(8)chicken:小鸡,象征胆小、懦弱的人。

2.由动物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1)dog:狗,象征忠诚。如:dog-1ike常用来指某人像狗一样地忠于主人。

(2)dove:鸽子(一般指小野鸽),象征天真无邪,无害于人。如:dove-eyed(双眼温柔无邪的),dove-like((鸽子般)纯洁可爱的,温柔的)。

(3)eagle:鹰,象征灵感,敏锐。如:eagle-eyed(眼力敏锐的,目光炯炯的)。

(4)hare:野免,象征胆小。如:hare-hearted指人胆小的,易受惊的。

(5)hawk:鹰,象征贪婪,敏锐。如:hawk-eyed(目光锐利的),hawk-nosed(长着鹰钩鼻子的。)

(6)owl:猫头鹰,象征智慧。如:owl-wise指像猫头鹰一样聪慧。

(7)pigeon:鸽子(常指家鸽),象征胆怯。如:pigeon-hearted(怯懦的),pigeon-livered(温柔的)。

(8)puppy:小狗,象征自负,幼稚。如:puppy-love(初恋)。

3.由动物单词构成的短语、成语

(1)bull:公牛,象征直来直去和力量。常见于以下短语中:to bull in a china shop指动辄闯祸者,笨拙的粗人,to bull into(仓促地投入(某事);鲁莽地参加某事),to bull through(硬挤),bull of Bashan(源自《圣经》,Bashan为约旦河以东的沃土,古代以产壮牛著名),常用来形容人气壮如牛,大嗓门。

(2)pig:猪,常和顽固、肮脏、贪婪等意思联系在一起。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吃得过多,喝得过多;过分放纵自己),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the flute(教猪吹笛),常指做荒诞、不可能实现的事。

(3)snake:蛇,象征奸险、卑鄙和虚伪。如:a snake in the bosom指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a snake in the grass指隐患或背后捣鬼的人;to wake snakes指惊扰人、闹事。

(4)wolf:狼,象征残忍、凶猛。如: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to wake a sleeping wolf(自找麻烦),to throw...to the wolves(弃某人于危险和困难境地而不顾)。

(5)bat:蝙蝠,象征盲目、愚蠢。如:(as)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有眼无珠),like a bat out of hell(不顾一切),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

(6)fox:狐狸,象征狡猾、诡计。如:crazy like a fox(非常狡猾,十分精明),play (the)fox(行为狡猾),fox’s sleep(假睡)。

(7)duck:鸭子,象征欺诈。因此人们常用duck soup来指那些好欺负的人。

(8)sheep:绵羊,象征愚蠢、怯弱。如:follow like sheep(指人盲从),a lost sheep(误入歧途的人),a black sheep(败家子,败类)。

(9)leopard:豹,象征罪恶。如:人们常用“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指某人本性难移。

(10)tiger:老虎,象征凶猛。如: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指遇到劲敌,ride a/the tiger指骑虎难下,处境岌岌可危。

(11)ass:驴,象征愚蠢。如:act the ass指某人做糊涂事,胡闹、出洋相;The ass waggeth his ears.[谚]驴子摇耳朵,傻瓜装聪明。

(12)horse:马,象征速度。如:horse and foot(全力以赴地;竭尽全力地)。

(13)spider:蜘蛛,象征奸诈。如:spider and fly(设圈套者和入圈套者)。

(14)fly:苍蝇,象征脆弱和微不足道。如:a fly on the wall(不易被察觉的观察者),break the fly on the wheel(杀鸡用牛刀),指浪费精力。

(15)peacock:孔雀,象征虚荣,常指那些爱招摇、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如:(as) proud as a peacock指某人非常高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

(16)shark:鲨鱼,象征贪婪、狡猾。如:a loan shark指高利贷者,the big sharks指垄断资本家。

(17)gull:鸥,常指容易受骗、轻信别人。

(18)lion:狮子,象征高贵和庄严(英国人以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如: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

二、动物词汇的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造成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有一些经验和认识是世界共通的,另一些则因文化不同而相异。因此在使用动物词汇时,有时一种动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象征含义,或可以称之为动物隐喻的同形异义现象。

1.直译。

在翻译中,对待译入语和源语中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可采用直译法,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用来比喻看似友善、实则像狼一般凶恶的人。在这里,羊具有善良、温顺的象征含义,而狼则引申为残忍、凶险的人。在汉语和英语中,wolf(狼),sheep(羊)具有相同的象征含义,完全可以信手拈来,用对等直译法。又如:cock-a-hoop用来形容像公鸡一般自命小凡、傲慢无礼的人。在汉语文化中,公鸡也有相似的象征含义,因此可以译为“得意洋洋地”或“傲得像只大公鸡”。

2.意译。

翻译中真正的难题还是在于处理译入语和源语中象征含义差异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动物词汇。对于这样的动物词汇,译者可采用意译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具有相同或相近象征含义的动物词汇来代替源语中的动物词汇。如:talk horse可译为“吹牛”,中国人以牛为重,其体积大且常见于日常生活中,所以用“吹牛”一词来形容说大话;而在西方国家,马是主要的劳动畜力,因此用talk horse。又如:a lion in the way可译为“拦路虎”,以及“Rats desert a falling horse.”可译为“树倒猢狲散”,等等。用意译的方法可以取得相似或相近的读者反应。

在有关动物的成语及习语翻译中,还有一种情况:形式相似甚至相同,句型也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其意义却相异乃至相反,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一不小心就会踏入“陷阱”。比如: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很容易译为“不要引狼入室”,但是它的英文意思是to be able to buy enough food for oneself and one’s family,相当于汉语中的“能够免于饥饿”“勉强可维持生活”,与是否“引狼入室”毫无关系,所以绝对不能混淆。

3.注释。

但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非文化蒙蔽。张今(1987)给翻译所下定义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所以具体到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翻译,应尽量保持源语中动物词汇的原形,利用直译加注或直接在正文中释译的方式,让译文读者了解源语文化。例如:Serpentine Wisdom可以直译为“蛇一般的智慧”,然后加注说明在《圣经・马太福音》中,serpent(蛇,尤指大蛇或毒蛇)很聪明,可以引诱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犯下原罪,所以是智慧的象征。又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常指人情绪恶劣,动不动就发火,可以直译为“像一只易怒的熊”,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在英语文化中bear(熊)具有“粗暴、怒气冲冲”的象征含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普遍,有些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翻译已无须再加注解。实践证明,这种直译方法已经为读者所接受,并丰富了译入语的语言表达。如:crocodile tears最初可能被译为“假慈悲”或换成中国人习惯的形象“猫哭老鼠”。但在不知不觉中,“鳄鱼的眼泪”已被读者接受,且给人形象生动的感觉(杨自俭,2000)。因此对待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直译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也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

[3]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樊清华.英语中动物词汇的翻译及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7.6.

[5]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辞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元素符号;建筑装饰:符号美学:商业步行街:楚河汉街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067-03

1 传统元素符号与汉街建筑装饰的定义

1.1 传统元素符号

传统元素符号是过去某个时期或地区文化的精华,是由种种特性或特点长期积淀结合而成的,反映了当时的一般社会和文化模式。

1.2 商业步行街建筑装饰设计

商业步行街是一种为现代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业化的娱乐生活空间。不仅是居民的主要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建筑装饰设计指人们对建筑环境进行有意识的美化行为,它可以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风景。装饰设计是手段,商业街是载体。

2 符号美学设计方法

在园林设计语言的分类中,主要采取两级分类方法。第一级采用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第二级采用园林分类法,根据不同设计风格、符号来源和功能等因素进行二级分类。而现在商业步行街建筑装饰同样可以用这样的两级分类方法。

2.1 皮尔斯符号三分法

根据皮尔斯的符号分类学,把后现代主义建筑装饰的符号分为图象符号(l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三大类。分别说明符号活动(也就是人类认知)的三个方面:过程、方式和结果。

2.2 图像符号的分类

由于建筑装饰设计的特殊性,在皮尔斯的符号分类的基础上,从符号来源、设计风格和功能等因素进行具体把图象符号细分为二大类,常规性的历史性图象符号、地方文化图象符号、大众文化的形象符号;象征符号划分为惯用性象征符号、表现性象征符号、叙事象征符号和色彩象征符号。

3 符号美学在汉街中的应用

3.1 常规符号

3.1.1 历史性图像符号

历史性图象符号是指后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从传统历史建筑装饰、文化等抽取的部分片段的图象符号,这些历史性图象符号与原来的传统历史建筑装饰、文化符号具有肖似性。

汉街建筑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性图像符号来进行设计,这些历史性图像符号包括建筑的整体构造及细部结构、街景小品及雕塑、铺装等。如那些建筑立面中,用各种新材料替代或者简化的、按新的秩序组织在一起的罗马柱(仿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塔司干式、组合式)、柱头、拱券、屋顶都能在历史建筑找到它们的原型。

汉街建筑装饰除了从传统的建筑、古典园林的植物造型吸取特定的历史性图象符号外,还从文化典故、深化传说中等吸取特定的历史性图象符号来进行设计,在铺装中体现的更为丰富(图1-4)。

3.1.2 地域文化图象符号

地域文化图象符号是指从地域文化中如地理环境特征、建筑、园林、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当地材料等抽取的部分片段的图象符号,这些历史性图象符号与原来的传统符号具有肖似性。

汉街直接根据湖北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把历史典故传说作为图案缩小并拼贴到汉街铺装中,隐喻着楚汉文化历史。在入口广场中,屈原的雕塑广袖当风(图5):昭君的雕塑,“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伯牙子期的雕塑正对汉街大舞台(图6),依稀还能听见当年的高山流水。随后的太极广场和药圣广场也鲜明的代表着楚文化,以著名的地域性名人雕像做标志。

3.1.3 大众文化图象符号

大众文化图象符号是指直接引用大众的、通俗的、消费性的符号或形式,这些图象符号与它们的原型有着比较大肖似性,除了尺度的差别之外基本上和原型差不多。

在汉街的建筑装饰中,很多商铺也运用大量波普艺术也完成对店铺的装饰,如Bershika、U&R、charles&keith、pull&bear等,墙面有大量抽象图片,色彩明度高且大量撞色夸张放大形成了大众文化特色的汉街商铺图象符号。

汉街建筑装饰除了运用具象的大众文化图象符号,还运用文字等大众文化图象符号来进行建筑装饰设计,如石头上印刻的篆体logo(图7)。

3.2 指示符号

在汉街建筑装饰中,有着大量的指示符号,最常见的是指向性指示符号和功能性指示符号。设计师利用原有的道路、建筑、自然风景等引导人们的游览走向和行为方式。

3.3 象征符号

在汉街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符号来进行意义的传达与交流。这些象征符号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为人们熟悉和了解,具有易读性和一定的约定性,使得装饰意义表达成为可能。

3.3.1 惯用性象征符号

惯用性表意象征符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符号。在惯用性表意象征符号中,有部分符号是人们刻意创造出的“象征”符号并以其表达某种意义,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象征作用,如中国传统的石狮子(图8-11)。有部分符号已丧失了原始的意义而被新的意义所取代。

汉街的标准步行街道由竖向的青石板分隔成主道与2个辅道,类似于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铺装方式,不但是等级的象征而且导向性明晰。屈原广场的牌坊与昭君广场、药圣广场的牌坊构成汉街乐章的三大段的重要切点。

3.3.2 表现性象征符号

表现性象征符号是通过设计师根据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事件,挖掘出人们潜意识的东西并通过多种意义的联结构成新的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大部分汉街建筑装饰中,根据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事件。挖掘出人们潜意识的东西并通过多种意义的联结构成新的象征意义的符号。汉街中末尾的钢架大门远望去和天空的背景在一起像是通向天堂的道路,(图12)配合夕阳西下的橙红,LED的迷幻,充满了后现代主义色彩。

3.3.3 叙事象征符号

叙事象征符号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等,包括工业遗迹和历史文脉遗迹等。这些遗迹一旦进入历史保护的视野,便改变了最原先有着明确的功能所指的废墟,它们意指的范围扩大了,即它们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把这些符号称为叙事象征符号。

汉街建筑装饰的叙事象征符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保留、改造或重建、恢复等方式显现出来,有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这些叙事象征符号有古典的消防栓(图13)等,配上墙上的介绍铭牌,怀旧味十足。

3.3.4 色彩象征符号

色彩是一种特别的象征符号,具有表达民族情感和民族象征的作用,并把这些色彩运用到设计中,形成了独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的符号。

在汉街建筑装饰中,这些色彩运用到设计中,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汉街的建筑采用灰调子,砖红、深灰、浅灰、暖灰、冷灰,层次丰富,点缀以大型盆栽,搭配统一高度色彩不一的西式雨阳蓬,构筑出连续的商业色彩篇章(图14、15)。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