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05:4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实训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局局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勇于开拓创新,推动劳动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劳动保障工作体系向基层、农村延伸。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社区的劳动保障所(工作站),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建设“五到位”,做到工作落实在基层,服务延伸到社区。二是社会保险制度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民工“平安工程”,在各类用人单位强制推进工伤保险,大力宣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政策,鼓励有能力的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是就业再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统筹制定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城乡劳动者凭知识、凭技能竞争就业,营造平等就业的环境;依托各乡镇劳动工作保障平台,全面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在现行全民医保体系下,我们要进一步畅通职工、居民、新农合医保关系的转换通道,加强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待遇调整工作,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医疗保障”的实惠。二是加快全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以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契机,推动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全覆盖工程,逐步将养老保障对象涵盖到企业职工、被征地人员、城镇老年居民、农村居民等各类群体,使城乡所有居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范畴,初步实现城乡统筹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建设。一是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特殊困难就业群体实现成功就业,促进就业的增长;及时出台政策意见,给予企业政策扶持,帮助减轻负担,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对其造成的影响。二是保障民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医保服务长效机制,做到参保群众问题及时受理,及时解决;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机制;积极做好新型农保养老金和老年补贴发放工作,使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三是维护民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选派业务骨干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引导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行人性化执法,对劳动用工纠纷坚持先调后裁,积极疏通,妥善化解矛盾,有效维护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四是提高民智,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特点,实施分类培训,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或自主创业;本着“技能扶贫、转移就业、技能提升”的培训宗旨,开展特色培训,做响劳务品牌,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输送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方”。
第四,夯实基础建设,完善劳动保障服务一体化。一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功能,推进服务流程一体化。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办公资源进一步进行有效整合,所有对外窗口实行集中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系统五保合一,高效运行。二是打造公共实训基地平台,推进技能培训一体化。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和更新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实训设备,使公共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的先进性得到提高,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全面开放老年人活动中心,推进退管服务一体化。坚持把老年人活动中心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面向全市广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开展有特色、有内涵的老年活动项目,为他们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1.1考试设计理念的变革
以往我们的考试过分重视对“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使得教师教学形成了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本本主义、教科书主义的倾向.对教学的评价更多侧重对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该把期末考试的功能定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把改革的指导方针定为“能力考核为主,理论够用为度”,考试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培育,使考试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会、学懂、会用、巩固为目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1.2考试内容的变革
(1)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课程考试改革经常都是弱化笔试部分考核.通过何种方式来核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情况,把考试科目的改革细分成几类,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的覆盖面、重难点是否突出等角度制定相应的考试试题质量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多层次的评定方式.课程考核可以由多种考试形式按比例构成,包括理论考试、实践考试、实习考核、口试等.
(2)强调考试试题的情境性和应用性.现在的考试方式忽视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应加强考试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专业知识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最终的成绩,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建立考试结果分析体系,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4)强调加强考务管理工作.健全课程大纲建设,加强各类考试试题库的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科目的题库建设,逐步实行教考分离,突出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实施方案探讨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省内其他几所有财经类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黑龙江财经学院的办学特色,将考试改革方式优化为以下五大类型:
2.1平时全程考核加期末随堂答题或随堂测验
这类科目强调平时全程考核的成绩认定,不以一次考试判断学生的所有学习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以“金融英语”这门课为例,将课程考核方案改革如下:
(1)课堂纪律考勤(10%).
(2)课堂参与程度(30%).考核办法为:一是组织几次两人组的小组情景对话,要求达脱稿并能流畅表达,此口语训练占10%;二是根据其上课学习状态给予其平时表现分,此分数也占10%;三是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次课前的五分钟的英语报告,此报告也可以采取编排英语情景剧(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企业的业务开展为内容)的多人员的形式进行.
(3)平时测验考核(30%).考核主要方法为:对商务专有名词进行听写,一共进行四次听写,每次听写占10分,最后取其中较高的三次分数加到一起即为平时测验分数.
(4)口语考试(10%).考核主要方法为: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口语测试.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来进行打分.
(5)平时作业(20%).这种考核方式突出“内容综合化,结果全程化”,把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考核内容.像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职业礼仪这类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课程可以尝试使用此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程设置不同的参与模块,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给出平时成绩.这种方式难点在于对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的掌控,这样才能对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区分度.
2.2平时成绩加期末写相关专业论文或报告
这种考试方式核心在于论文分值的给定,这里以“投资银行学”、“金融监管学”两门专业选修课为例,把论文进行分解,每部分给出相应的分数,在论文分数给定方面细化为:①题目自拟(5分)②报告概述(10分)③正文内容及结构(60分):a内容包括:问题提出(5分)、分析过程(20分)、建议或办法(15分);b结构包括:标题设计(5分)段落设计(10分);字号与标点使用(5分).④参考资料(3~5个,近两年的资料)(10分)⑤字数:2000~2300字左右(10分)⑥结论(5分).还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演化成相关的形式,比如农村金融学、房地产金融学、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金融理财等课程,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五一、十一假期作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期末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理财规划书,锻炼学生数据的分析、整理、提炼能力,也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种考核方式的重点就在于一定要明确给分的细则,否则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完全凭借个人喜好评判的印象.
2.3平时成绩加期末试卷考核
这种方式和传统考试形式上没有变化,但是内容上有很大不同.这类课程改革侧重出题方式变化,减少名词、简答这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论述这些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的内容.以“财政学”为例,试卷70%的分值侧重于考核所得税的计算、关于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欧债问题的分析等内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这种考核方式适合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果在这类课程上还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变化不一定适合.但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可以根据课程本身性质多增加一些和现实联系的问题,加大理论的应用性,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平时成绩加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适合内容本身和现实联系紧密,操作性强而授课学生人数少、学生比较活跃的课程.以“期货学”这门课为例,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讨论发言,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然后选择一种期货品种(黄金、豆粕、铜、铝、股指等).对该期货品种进行讨论,分析其近期的基本面情况,结合基本面的情况,预测未来走势.整个内容形成文字材料并做成PPT,选出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和最后的文字材料及PPT制作情况综合给出成绩.另一部分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答辩,准备30个左右的问题.将问题分为基础内容(课程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实分析部分(根据基础知识联系现实问题分析),让学生在两类问题中各抽出一个进行回答,教师也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深入发问,最后根据整个答辩状况给出分数.结合两部分的表现和平时成绩给出最后的总分数.
2.5平时成绩加校外实训加期末考核
设计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看似简单,工作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设计,仔细斟酌,查漏补缺。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都要认真对待,才能保障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专业顶岗实习准备工作流程
1.1确定专业顶岗实习所在学期
各专业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之前,必须进行各专业的市场调查。根据各行业、企业工作业务量、客源量、用工量的高峰期确定各专业顶岗实习所在学期。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所属旅行社、景区通常是从五月份持续到十月份;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管理专业通常是从十月份持续到第二年的三月份。
1.2协调课内教学任务与实践教学任务
专业顶岗实习在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课内教学和教学时间和教学量,那么就要考虑小学期教学,通过小学期教学完成课内教学任务,有其它小学期完成专业顶岗实习教学。
1.3预算实践教学费用并申报
(1)专业顶岗实习工作教学工作量的测算
根据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量的安排,专业顶岗实习班级每周的课时计16节。具体测算过程要分为市内实习、省内(不含本市)实习、外省实习不同类型进行权重。测算结果要确定带每一个实习的学生的课时量。
(2)专业顶岗实习带队教师费用测算
带队教师根据所带队专业和企业不同,进行路费、住宿费、生活补助、通话费用测算。
(3)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相关费用测算
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所需费用根据各专业所在的实习单位不同进行测算。酒店、餐待业通常为包吃住及来回路费;旅游管理专业通常情况下学生要自行负责吃、住、行费用。测算健康证办理费用,争取由企业负责。实习结束后的优秀顶岗实习生的奖励费用进行测算,通常情况下是按5%的比例由企业和带队教师共同评价。
(4)其它费用测算
各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测算企业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的培训费用。在实习中期,各专业教研室教师及系工作人员到各实习单位进行工作调研及实习工作座谈,看望实习学生的费用进行测算。所有各项费用测算结束后,要立即申报资金预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不无道理的。
2专业顶岗实习工作流程
2.1购买保险
专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最重要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各项安全教育的前提下,必须购买意外伤害险或是大学生医疗保险。这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更好的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2.2调查问卷
因各专业对接的行业、企业不尽相同,各行业、企业对实习的学生的要求不同,必须做细致的针对每个学生的调查问卷。例如:旅行社要求实习的学生必须具备导游员资格证,而导游员资格证的过级率全省只有30%,本专业学生过级率达到50%,但仍有50%的学生没有资格证,不能参加旅行社的实习。所以必须考虑各专业的相通行业和企业接受实习生,同进还要考虑学生的自我技能的发挥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2.3联系实习单位
根据学生的调查总卷的统计。可以得出,顶岗实习所需的企业、行业人数分布情况。如:省内人数、省外人数、旅游企业人数、酒店企业人数、餐饮企业人数等。根据需求的不同,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单位的联系工作。
2.4签定实习协议
确定专业顶岗实习单位后,必须签署专业顶岗实习协议。这是保障学生实习期间责任、利益和义务的有效方式。协议内容对实习人数、实习时间、岗位、工作时间、加班处理方式、补助发放、安全问题等进行详细的制订。协议需要一式两份,由各单位的法人代表签字并盖章,同时加盖骑缝章。
2.5申报专业顶岗实习方案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进程表的安排和顶岗实习单位的情况,制订各专业顶岗实习工作方案。向系部、教学务处、实习就业处、校企合作处申报顶岗实习工作,得到学院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专业顶岗实习工作才会顺利进行。
2.6召开带队教师会议
每一个实习单位必须确定至少一名带队教师。带队教师有两种形式:一是和学生同吃同住、挂职锻炼的教师,以非长沙市实习单位为主;二是长沙市的实习单位,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问题处理。对带队教师的职责进行讲解,并利用相关实习案例,学习带队实习期间突发事情的处理办法。
2.7召开学生实习单位分配会议
召开学生实习单位分配会议过程中,必须强调专业顶岗实习做为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是认识实习—专业实训—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四个阶段中的必经阶段。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时,必须树立单位不分好坏,岗位不分贵贱的理念,根据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及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2.8召开顶岗实习动员会议
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上,将会把以往实习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说明,并请往届优秀实习生就实习工作发表感想。请实习生代表发言,谈谈实习的设想和决心。请各级领导讲话,就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要求、意义、注意事项进行强调。系部就实习期间需撰写的相关实习资料进行说明。包括:《顶岗实习安全协议》《、顶岗实习承诺书》《、顶岗实习联系记录表》《、顶岗实习月记表》《顶岗实习报告格式要求《》顶岗实习鉴定表》。
2.9送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每一位带队教师负责将实习学生送往实习单位,办理各项实习手续,安顿学生住宿,对实习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沟通。
2.10顶岗实习工作中期检查
专业顶岗实习工作根据各不同专业,实习的时间各不相同。每个实习点有实习中期的时候要进行实习工作检查。一是检查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和实习单位沟通,了解学生优缺点;三是系部检查带队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情况。
3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工作流程
3.1各顶岗实习单位实习工作总结会
召开各实习单位实习工作总结会,实习单位负责人把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改进今后的学习、工作方式。
3.2接顶岗实习学生返校
各带队教师协助实习学生,订车票或包车,衔接好班主任、学校宿舍管理人员,使学生返校就能迅速融入学校学习环境。
3.3收集专业顶岗实习资料以实习地点为单位,由带队教师收集专业顶岗实习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签署意见,对学生实期间的实结和感想进行分析,撰写带队实习心得体会。所有实习资料交系实习就业老师处存档。
3.4召开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座谈会
召开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对校方、实习单位方以及自己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做好会议记录。为今后的实习工作顺利开展吸取更多宝贵的经验。
3.5召开专业顶岗实结暨表彰大会
召开专业顶岗实结暨表彰大会,对在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优秀顶岗实习生与同学们共享实习心得体会,让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拓展深入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6编制专业顶岗实习资料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结束后,要把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汇编成册,存入系部档案。
二、专业顶岗实习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1实习单位的确定
1.1专业对口单位优先
实习单位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实习的岗位是否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帮助,这是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学生被分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并且是对口的岗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实习期的心理状态也较稳定,实习后的个人收获也较多;反之,学生被安排到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单位,比如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被分配到餐饮企业,这样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就较低,实习期的心理状态也比较波动,容易因为小事闹情绪,导致迟到、旷工的行为,增加实习管理的难度。因此,在确立实习单位的时候,应优先联系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
1.2实力与信誉俱佳
目前服务业人员流动率较高,餐饮、酒店、旅行社尤为严重,人员流动率高一方面反映目前服务行业的就业状况不佳,就业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表明此类行业人才缺口比较大,服务类企业普遍有“难招人”的问题存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各类企业参差不齐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佳,学生在企业学不到东西,只是被单纯的用作“廉价劳动力”,曾经有旅行社叫实习生到高速公路上拦车拉客,招揽业务,这样的做法不但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实习,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还有的企业在招来实习生后,并未给实习生安排系统的培训,就让学生匆匆上岗直接面对公司业务。由于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没有接受企业系统的培训,工作较难上手,容易产生挫折心理,进一步产生消极怠工心理,直接导致实习失败(中途放弃)。在确定实习单位时,有针对性的寻找管理水平高,行业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是很有意义的。
1.3结合学生需求
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安排实习单位的时候,注意结合学生不同的需求,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实习兴趣,提高实习管理效率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境较为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实习待遇相对较好的单位给对方选择;针对有想法提高自己的某方面能力的学生,比如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想增强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或者只是想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可以分别安排到一些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岗位,比如西餐厅、康体娱乐部、景点讲解等。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从工作中吸取经验,能保持吃苦耐劳的心态完成实习。
2协议的签署注意事项
2.1安全条款的完善
在签署实习协议时,要高度关注安全问题,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问题直接影响实习工作的顺利与否,甚至决定了实习工作的未来走向。除了要求实习单位在工作时间之内,对实习生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障。还必须特别强调:实习期间,学生因工负伤,实习单位要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湖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相关工伤待遇的规定给予负伤学生享受相应待遇。这样做避免实习企业以“非正式工”为由,对因工负伤的学生进行差别对待,把责任推卸给学校。
2.2权利与义务的体现
(1)实习企业要负责对乙方实习生进行岗位培训,使其在此期间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以加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和提高乙方实习学生的技术和专业素质。
(2)实习企业要负责管理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明确注明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否包含用餐时间)、加班是以发放加班费还要补休方式体现、每月休息时长等。
(3)企业要负责提供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补贴。有关实习期间的待遇问题学生往往较为敏感,大多数企业都不会按照正式员工的待遇发放给实习生,一般只会按照实习生的待遇(较正式员工低)发放,因此,事前与实习企业,与学生的沟通就极为重要,一方面要让企业做好管理,避免让正式员工的一些消极言论影响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提前告知学生实习待遇的分配情况,有的学生在攀比心理下产生波动的时候及时解释安抚。
3.带队老师对学生的管理
3.1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其个人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有关。在单位实习期间,表现为不适应实习单位,不服从岗位安排,消极怠工,迟到、早退,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定等。这些心理问题往往由于学生消极掩饰或者可以回避,而比较难以被带队老师察觉,所以要跟实习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其最新的心理动态,防患于未然,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文/伍素英
摘?要:近年来,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生产制造类专业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而对于商贸类专业的尝试相对滞后。因此,本文从校企合作实践主体之一的指导教师的角度,探讨了优化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 :校企合作?指导教师?工作步骤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近年来,各技工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困扰。例如,大多数院校与生产制造类企业的合作较多,实践较普遍,而商贸类合作较少,探索不足;生产制造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地点较为集中,多聚集在工业园区,商贸类专业实习场所较为分散,多分布在商贸区、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制造类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高,专业针对性强,商贸类涉及的专业面广、跨度大,企业强调学生的服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等,两者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如何深化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作为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师,多次参与所在学校商贸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与企业、学生充分接触,经历了合作的全过程,深有感受。本文试从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出发,从校方指导教师的角度,论述了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前、中、后期工作的“三部曲”,从而实现优化校企合作,提升商贸类专业校企一体化育人效果。
一、校企合作前的“预警曲”
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下企业实习,需要由单纯的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换,学习场所由课堂向工作车间迁移,学习内容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人际关系由师生、同学、家人向上下级、同事、客户等复杂关系转化等。众多的变化,对于大多数未成年、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与心理准备,但从其生理年龄与心理成熟度来看,很多情景他们自身是无法完全预知的,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接受。学校不能简单地扮演送“工”者的角色,教育不能止步于学生下企业之际,否则无异于劳务中介,也与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时,校企合作中教育主体之一的指导教师要发挥不可缺失与忽视的作用,指导教师应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做好校企合作先期学生的引路者、辅导者,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为一体。指导教师将学生即将面临的种种变化分析归类,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专题性的开篇教育,唱好“预警曲”,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1.安全教育序曲
安全包含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物品设备安全三个方面。摆在首位的是人身安全,包括出行安全、生产操作安全等。实习前,要开展安全专题教育,签订安全协议书,购买相应人身保险,发放相关安全手册,通过考核的方式让学生牢记安全要点;财产安全是指学生个人财务安全及企业财务安全两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个人财务及企业财务保管的基本原则,提高防盗技能;物品设备安全是指实习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设备的安全,即生产对象的安全,确保这类物品安全的最好方法是规范操作。
2.挫折教育序曲
现在,学校强调赏识教育,学生很少受责备,即便犯错,也有改正的机会,导致挫折教育缺失;而到企业实习,出现失误就要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公司制度的处罚,这让学生一时难以承受。这就需要在学校教学中增加挫折教育这一内容,开展挫折活动体验及训练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抗压能力。
3.职场文化教育序曲
这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及企业文化背景等内容。通过企业的讲座,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从而加强职业意识、劳动纪律观,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融入企业,最终发展为企业人奠定基础。
4.专业技能强化曲
针对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具体岗位,加强校内岗前专业技能提升。例如,客户服务中的语言技巧,仓管员的入库、在库、出库流程标准,收银员的辨钞、数字键盘的训练。通过短小时效的校内实训,弱化学生的心理不适应感,增强学生的期待值,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二、校企合作中的参与“跟踪曲”
在上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企业班组基础管理层,企业基层班组长是学生实习的直接领导者,此时,技工学校的指导老师多半起辅助作用,配合企业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企业员工存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学生还不能很快从学生转换到企业员工的角色,对企业没有归属与认同感;另一方面,企业班组长认为来企业实习的都是员工,急于让学生立刻成长为熟练的员工,在管理方法上有时过于简单,甚至与学生发生口角;在情感上,将学生当做临时工,没有从心底将学生接纳为同事,两者间有生疏感。这些差异带来的矛盾不时在实习过程中爆发,成为校企合作中的绊脚石。此时,指导教师要担负起协调、指导的作用,全程实施跟踪辅助教育,积极参与班组的日常管理,表现在:调动协调全员参与,包括校企合作中的校方,即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包括企业方,即企业班组长与老员工。指导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在参与全过程,包括岗位安排、交接班会议、考勤管理、岗位技能培训等各个方面,关键做好以下四个跟踪。
1.岗位安排跟踪
校方加强与企业基层班组长沟通,可以互换信息,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双方及时修正实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实习效果。在岗位安排上,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可为企业班组长提供意见。排岗时,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性格特点,将学生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与性格相仿的老员工进行配对实习,例如,性格外向的可以先安排促销员岗,做事细致的可以安排到收银员岗,技能熟练的直接安排在仓管岗,使学生较快适应实习环境,消除初入岗位的不适。
2.考勤管理跟踪
在以企业的考勤制度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班组长与指导教师相互配合,班组长以企业的工薪奖惩制度吸引学生,教师从心理上鼓励学生遵守劳动制度,双方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做好疏导。例如,有些学生身体不适、家中遇事或因工作上不顺心而出现请假或旷工情况,班组长要与教师共同协调,做好调整。在节假日前夕,对服务企业来说正是最繁忙的时候,需要增添人手,可学生还有放假休息的习惯,不为企业考虑而选择休假,教师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入职培训跟踪
一般企业会对实习学生再次进行入职教育,主要是通过视频、员工示范等进行短时间的强化培训。教师参与入职培训,及时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又能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并学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从而将学习成果引进学校、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4.交接班会议跟踪
交接班会议通常是对上一班的情况总结,也布置本班的工作任务。这对学生、教师都是很好的学习岗位技能、岗位责任,深入了解企业运作与管理的课堂。指导教师也可以将交接班会议延时,将学生的实习当班情况进行总结,迅速提升学生的实习技能。
三、校企合作后的“反思曲”
每一次学生到企业的实习都是校企共同的成长过程,要将第一次的合作发展成长期合作,实习学生真正成长为企业员工,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总结、沟通交流。因此,指导教师在每次校企合作结束后,要做好后期的反思工作,唱好“升华曲”,为后续的合作提供帮助与借鉴。
1.建立实习风险基金
对于学生实习风险较高的岗位,校企可以共同建立实习风险基金,作为学生实习期的补偿金。例如,收银岗对学生来说存在较大风险,出现短款、数目不符、设备损耗都要理赔,这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尤其在实习初期,学生的岗位技能还不熟练,容易出错。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可以抵偿学生实习初期无意造成的无重大责任的赔偿。例如,从企业入职培训到学生独立上岗的第一、二个星期,无意过失损失赔款从风险基金中支出,在过渡期后,逐渐取消风险基金补偿制度,或设定赔款比例,适当降低学生实习的风险,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抵触情绪,帮助学生快速转化为企业人。
2.建立激励制度
企业方可适当引入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交接班会议中,多表扬优秀学生、进步学生,鼓励适应较慢的学生,以表扬、赏识为会议主调;或奖励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商家提供的促销品奖励周明星、月明星实习生;或为优秀实习生提供入职机会,促使学生较快地融入企业、认可企业,从而为企业吸引熟练技能人才打通渠道。
3.建立实习日志制度
要求每位学生记下每次当班的心得体会,指导教师通过学生的实习日志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技能弱点和他们实习的所思所想。有的学生会在日志中吐露他们的奇思妙想,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学生在收推车时,发现聘用人员过多,收车点分散,建议公司建立有明显标志的几个收车点,同时,逐步将普通超市推车更新换代为自取自还智能型推车,减少收车人员,从而降低成本。这一合理化建议经教师反映,得到了超市的重视,在后期果然得到了改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合作效果。
4.建立顶岗实习案例库
指导教师应养成记录实习过程中典型案例的习惯,整理校企合作中的规章制度,改进条文,这些积累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随着案例的增多,这就成了一本校企合作的“活教材”。
总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实践,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一体化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2]涂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摘 要] 文章认为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重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从宏观教学规划和微观教学方案的实施,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类群“三大模块”提供有效可行的实践教学支持体系。以此为依据开展的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 实习见习 社会调查
一、地方院校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地方院校主要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与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相对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精英型大学教育转向大众化的大学教育,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他们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力量,成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往往在社会基层从事各种基础性工作,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因而深深融入民众之中,他们必将代表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从而体现民族整体素质与特征,而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展现着技术进步的时代特征。因此,构建适合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模式的创新十分重要。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特征,应该是培养既有学科综合、文理并蓄、视野开阔、理论基础宽厚,专业特色鲜明,富有科学精神、富有人文素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理论,掌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运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除了构建理论教学完成课程体系和完成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方案中的比例和分量,才能真正实现上述目标。为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应突出体现了实践性教学,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与实践现状
目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从两个大的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实践教学本身出发,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进行归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学科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描述,构建学科建设基础上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便于区分,我们把第一种研究成为狭义上的研究,第二种研究成为广义上的研究。
1.在狭义研究上,一些研究者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三种类型。陈淑君中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分类化管理,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熟练掌握管理流程 、管理方法和技巧。(3)综合性实验课程。但是对这三个方面内涵的描述尤其是对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界定有很大差异。夏艳玲认为基础实践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Internet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课程。而李艳荣则认为专业认知实践教育、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形势与政策教育、军训与国防教育等课程。
另一些研究者根据课内课外的标准,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种类型。如杜毅把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划分为(1)是融入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讨论式教学、观摩式教学等;(2)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包括到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社区基层组织以及公共福利部门进行实地参观和实习,或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周慧文将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课堂教学包括模拟仿真实验,课程实训等。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对学生有明确要求的校园实践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蒋蔷则将实践课程分为(1)模拟实习课程。包括建立模拟社会保险服务大厅该大厅是一个面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社会保险业务电子化建设的集开发、研究、实验、培训于一体的实验基地。建立模拟法庭,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模拟实习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2)集中实践课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集中实践课程。
2.广义上的研究,也就是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的角度来对实践教学进行定位与规划。
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对专业建设的科学定位。即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比如,褚福灵(2003)认为首先应照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定位,设计成劳动管理职位和社会保障管理职位两大类别,相应地实践教学划分为(1)劳动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关系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组织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劳动人事软件操作职位模拟实习等模块。(2)社会保障职位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医疗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失业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工伤与生育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职位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职位模拟实习等模块。(3)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主要部分。毕业实习即社会实践,将学生安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或者相关岗位顶岗值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成果总结,也是衡量高校毕业生理论和技能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以毕业论文或社会调查的形式,就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某一方面的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际运作设计。
李贺平[8]等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划分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三大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实践设计及实施中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展开。 就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课程而言,通过课程实习应使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习应涵盖人力资源的规划与招聘, 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培训、工作绩效考核与奖惩、工作分析等内容, 培养学生熟悉管理环节,进行人力资源诊断;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实习应着眼于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劳动就业, 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残疾人权益保障等内容, 使学生了解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状况, 存在的问题和立法完善方向, 劳动监察管理的要领等等;社会保障理论课程实习,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关系、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主要类型及其发展变迁、社会保障的理论流派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状况,熟悉现行社会保障政策等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实验, 进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拨付,保值增殖模拟实验, 财务核算及其信息系统维护、开发等。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实际开展的现状
应该说现在各个高校已经普遍重视实践教学,能够按照教学的具体要求管理实践教学,这对于完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如实习中学生的分散性,考核中有些项目很难量化,主要以定性为主,加上长期形成的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思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6)经费投入不足。院校中尤其是新成立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设备少,一些模拟实验无法开展。实践教学一般都要外出,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类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三、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选择
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地方院校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搞好专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战略。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教学实践过程结束后,评价实践效果。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构成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的必须实践环节;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训练上;如学生基本的政务礼仪训练,主要掌握政务礼仪的基本技能和交往技巧;其他必须的各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管理能力等,主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实践训练完成。
第二部分是集中实践,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不同的学期和不同的课程中进行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
(1)课程大作业与学年论文:主干课程如社会学、社会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等安排课程大作业;安排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写好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2)见习、实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安排主要参观社会保险办理流程、社会保险实务,了解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了解民政部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等工作状态,见习主要目的是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最后环节,一般安排9周时间。
(3)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主要集中在寒暑期进行专业课程实习和社会调查研究。
以上实践教学的三大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宏观的层面整体体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为模式的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新机制。
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根据地方院校师资力量和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可以形成实践内容三大模块专业方向:人力资源模块;社会保险模块;社会工作模块。三大模块实习集群的形成,为学生全面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社会实践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模式的建立,为确保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协调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新活动评价体系
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的有机整体。因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价机制。适合地方院校、特色鲜明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评价新体系。应分别建立与“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指标和评价办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实习、见习评价体系;社会调查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等级设置,一般设置五个等级;评价标准根据五大等级要求分别制定,评价过程严格集体评价程序,评价教师签名等。根据各类实践教学性质的不同,设置的评价标准也不大相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单独规定(参照河南城建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相关规定,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具体要求。)(成绩评价参考附件资料,各种实习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实习、论文任务书)
要实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条件,为实现实践教学新模式建立良好的必备基础。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主要通过征订著名院校的实践教学教材,自编实践教学使用教材。
实验室建设,文科实验室建设主要应体现现代社会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需要。现场仿真环境建设,如建设社会保险中心模拟现场;专业实验室群建设,特色实验室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满足三大模块方向建设目标的实现,不同课程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综合实习的需要。人力资源、劳动关系方向,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职业介绍中心;社会保险方向主要选择,社会保险中心,社区、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民政部门、住房建设部门、住房公积金、慈善部门和各级各类工会等等;社会工作方向主要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有社区、国家其他各类基层组织、福利机构、救助机构、妇联等社会公益性组织、慈善组织、为残疾人工作提供服务的场所等等
发展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与全国同类型院校的经验交流,不断实现和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地方院校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建立适合地方院校的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吸取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与各级各类院校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新体系。
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方式与作用
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主要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以提高思想意识和个体素质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以提高思想认识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和指导下,根据课程教育和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素质教育的相关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参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劳动就业职业介绍中心” “社会保险中心”;民政部门的“爱心超市”“儿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等,深入社区, 参观社区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重心下移后的工作情况。了解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参观具有标本意义的村镇或者社区,调查国情民情乡情,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考察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和老百姓的满意度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根据教学要求,在学生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
2、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提高学生能力和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参与服务当地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参与社区社会保险材料的整理、建档;参与民政部门的相关工作;社会保险中心的相关工作。在整个活动和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宣传了学校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提升了学校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学生在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促进了社会的认知等。
3、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该类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形式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计;到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见习和实习;或协助劳动与社会保障有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社区等部门开展劳动与社会宝宝长的相关工作;或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创新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基本方式,作为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的研究创新体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性调查研究在目的方式等方面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不同。从目的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研究性创新活动不仅注重知识的把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是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使之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外化是把已经掌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从方式来看,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性研究依托实践,倡导以社会实践为主导,从而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4、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作用
在构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相一致的作用。通过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本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环节更加科学与完善,成为教学环节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并通过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促进本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丰富本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持系统,增强学生专业发展竞争力。
通过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更加科学的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从事本行业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开阔眼界,增强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能力培养,主要突出4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三是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四是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在实践教学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和情感实践观念,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富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富有人文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障专业的特殊性就是与弱势群体交往多,通过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信念,培养大学生一定的道德觉悟,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事物规律的方式和方法,而后对事物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和价值观。这样大学生就能在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有利于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情境,能互相交流认识,体验情感,分享彼此的成果,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在接触的人群中形成对特定人群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特点
具体来说,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作用的独特性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教学过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环节则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实现从专业理论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它在保证大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2、功效的特殊性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功能上,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是实施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基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反过来又促进传统的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的发展。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的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共同构成完备的教学体系。从这个层面讲,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弥补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发挥不了的特殊功效。
3、方式的综合性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一种功能型综合教学过程。这里所说的功能型综合教学过程,主要是与结构型综合教学过程相区别,它是指把知识看成是促进综合经验增长的一种资源,注重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它不像结构型综合教学过程那样强调教学过程领域内知识结构的重组,而是要打破纯粹的理论教学环节的结构。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目标追求上,它并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学生能根据现实需求把各种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灵活地运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大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集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融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展开多方面的联系,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游离其外。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不仅指适应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的系统性,而且还包含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系统性,即体现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讨 .商场现代化.2010(6).总第614期
2、夏艳玲,劳动保障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劳动保障世界.
3、李燕荣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研究.2009(10)
4、杜毅. 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三峡高教研究.2010.
5、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0)
6、蒋蔷.普通本科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科教文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