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7-24 05:1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马克兰 单位:吉林省湾沟林业局

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天保工程的实施后,湾沟林业局局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过量采伐,木材产量急剧下降,逐渐失去了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面对积困积贫的局面、严峻的形势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我们转变思维,抓住机遇,实现了早转快上,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全力发展了水泥产业,通过强化管理,提前实现了“三年脱困、五年振兴”的奋斗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局上下深化改革、严细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职工收入在第一个十年里,翻了两番,实现了湾林人想脱困、谋发展、盼振兴的良好愿望。———“十二五”开局之年,局党政与时俱进,紧紧围绕集团“三六九八”发展战略,科学谋划、严密实施了我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可以说,从建局以来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无不凝聚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在现场教学参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及海澜集团后,我个人也切身体会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了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以人为本,凝心聚力。中国古代的儒家,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以实现修己安人之目的,这也不可不理解为古代经营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之理念。在现代学者眼中,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和价值导向,这是企业和员工获取共同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湾沟林业局局所经历的改善积弱积贫局面和艰苦创业的艰辛及每一次决策发展过程中,无不凝聚着湾林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的凝聚,练就了一支团结向上、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率先垂范的领导班子;练就了湾林人同舟共济、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主人翁意识;练就了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湾林实现未来不断、可持续、更好更快发展的宝贵财富。———以人为本,坚定信念。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就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而湾沟林业局局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提炼出了“青松”精神、“拼搏、创新、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不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目前,在集团“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核心价值观感召下,在湾沟林业局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号召下,全局上下将秉承吉林森工集团柏广新董事长“得道义利自来、得人心企自兴”之箴言,发扬踏实工作、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结合经济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员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将企业文化内化为全局上下每名干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总结经验、爱岗敬业、献计献策的具体行动上来,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最终实现了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

谈了感想,还要有所作为:———要有恒心。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的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所从事的岗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或多或少是有些重复的,关键是要在重复中能不能探查到一贯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端正工作的态度,借鉴好的工作方法,为我所用,为局所用,积少成多,以实现学有所获,做有所得。———要聪明、勤奋、忠诚。

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湾沟林区,发展好我们的企业,作为一名中层干部,要有智慧,更要有知己之明、知己之智。但也要勤奋,虽不至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但也要不断地总结工作,反思不足,以利进步。更要忠诚,忠诚于岗位、企业、家人,这是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终会化成内心的无尽力量,让我能够在企业的可持续及个人发展过程中,实现有所作为。

通过培训考察,深刻认识到,具体工作不是仅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和精力旺盛所能够100%圆满完成的。但求知和求进精神是要有的,要通过这种精神的激励,不断强化和多渠道的深入学习,将精神融于自己的实际工作,熟知、熟记本职工作业务知识,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社会发展、企业振兴的道路上,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2篇

选题依据: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兴企

0 引言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而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自身发展形成的价值观点、经营宗旨、以及道德行为准则的统一。

在现代的管理观念中,真正让企业有价值、有魅力、流传下来的不是企业的产品,而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新员工了解企业,快速融入到企业的方向杆,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塑造一种团队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相同的文化气氛,树立一致的价值观,建立在相同价值观下的企业精神、企业目标、职业道德等,激发广大员工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发愤图强的精神,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产生企业归属感、企业使命感、企业凝聚力以及对企业的向心力,最大程度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国内企业文化的形成

早期的企业文化兴起于建国初期,主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独特的经营理念,由于不规范,当时的企业大多并不重视,并未形成体系化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伴随着引进外资以及技术、管理的同时,企业文化也被引进到我国。由于国内的企业文化先天不足,仅靠摸索缓慢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后,企业发展差距变大,有些现代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资源开发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还有国有的银行体系,整体发展的非常不错。但是,很难说他们的企业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与长期以来企业的发展路径、制度变革等因素存在很大关系,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在特定的经营框架下形成了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将这些特征不断的识别、甄选,并且去粗取精和去劣存优,才能锻造出适合国情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进而推动现代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五花八门的,例如说比较好的典范像中国移动,他的企业文化是有自身体系的。“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是创无线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愿景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而整体对企业文化的解析也非常清晰,从缘起到内涵,直至承诺,全面解释了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核心。这样的企业文化无疑是契合企业的,是优质的。

著名的电脑帝国-IBM公司的企业文化由小托马斯·沃森提出的三条准则贯穿其中,包括必须尊重个人;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老托马斯·沃森在创办IBM公司初设立过“行为准则”。他把这些价值观标准写出来,作为公司的基石,任何为他工作的人,都明白公司要求的是什么。在小托马斯·沃森在任期间将“行为准则”,由总裁至收发室,达到无人不晓。这些准则一直牢记在公司每位人员的心中,任何一个行动及政策都直接受到这三条准则的影响,“沃森哲学”对公司的成功所贡献的力量,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或庞大财力所贡献的力量更大。IBM公司在会议中、内部刊物中、备忘录中、集会中所规定的事项,或在私人谈话中都可以发现“公司哲学”贯彻在其中。

据研究指出:成功而杰出的企业是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员工们愿意去遵守和传播,这类型的企业文化一般是自然约定俗成。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影响到一些策略决策的确定、人事任免,以及员工们的行为规范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在两个外在条件相差不多的企业中,由于企业文化的不同,对企业后续发展就可能完全不同。

2 企业文化建立误区

由于国外企业运作企业文化的优秀案例比比皆是,因此,一些企业为了急于求成,外请公司为企业设计企业文化,为了通过优异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这样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在企业文化形成和建设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点:

2.1 忽略内涵,注重形式

在国内,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划分的层次,从核心到表面依次有基本假设、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是各种表现方式,包括活动、英雄以及各种符号等。企业文化的普及不能仅靠企业文化活动和一些形象设计。

2.2 等同于企业精神,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人的认识是企业文化的宗旨是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灵魂,而与企业管理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其实,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而不能将其脱离企业管理。

2.3 忽视个性和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一件标准化的商品,具有标准统一的外观,更不是口号、标语。一些企业存在彼此企业文化雷同,缺乏企业鲜明的个性特色、独特的风格。每个企业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侧重点、价值内涵、基本假设加上类型和强度,这些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创新常被用在商务模式上,在企业文化上创新也会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独特之处。此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还是要来源于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层面,结合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从接受度层面提出。

2.4 视为传统文化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就是企图用儒家思想或是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曾经是具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在古代运用与于指导当时商业的经营管理。时过境迁,依旧想要通过传统文化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这在实践中一再论证是不可取的。

2.5 一厢情愿的企业文化

这类情况一般出现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喜欢纯粹从自身特点,甚至自身利益出发去建立企业文化,而并未考虑过员工能否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是难以贯彻下去的。企业文化不同于规章制度,不是靠设计出来就能执行下去的。所以创建成功的企业文化绝不能一厢情愿,在别的企业成功的企业文化,在自己的企业未必适合,一定要首先分析本企业的性质。

2.6 重国外引进,轻历史挖掘

改革开放之后,外商在携带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一些企业盲目的引进国外企业文化加以套用,而忽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费用大幅度的上升,而且延长了企业文化建设时间,却收效甚微。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一些企业领导存在着崇洋迷外的心理,对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盲目跟从,浪费了资源。

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环境文化的背景,例如说国家传统文化背景、行业产业背景以及自身独特背景等,结合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3 企业文化从宏观方面分析的关注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辅助企业是否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中如何能提炼恰当的切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并加以运用,让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相生相伴,茁壮成长,首先我们要分析以下几点:

3.1 从社会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尝试创新容易理解为企业自身可以决定的事情,然而,来自于大形势的趋势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对下一步的行业发展目标的预期,计划实施的方案,政府、社会、企业和研究机构这几方面如何协调,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如何共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这些不仅靠简单地舆论引导和喊空口号能够解决的。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社会引导、社会支持、社会评价和社会激励等许多社会的因素。

3.2 从经济基础分析

企业文化是高级文化管理模式,它适用于企业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是在欧美和日本等国迅速发展起来的,这源于这些国家是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实力强健的大集团企业中,像小型企业是完全没有必要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的,一则因为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才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二则因为企业文化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有高素质的管理层,强有力的执行层,才能塑造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3.3 在研究方面

与国外1980年到1990年期间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以及对企业文化应用研究相比较,国内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单薄,迄今我们的研究还停留在粗浅阶段,严重滞后于企业文化发展实践。我们没有数据研究理论支持,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又不够深入,导致在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这样的企业文化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推动力。这和国内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建设中,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采用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有直接的关系。

4 运用需把握的关键点

面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用机制,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把握我国企业文化作用机制的发展方向,加强企业文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加强企业文化作用机制建设中的科学理论指导,特别需要把握几个方面:

4.1 构建体系模型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文化,研究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文化管理阶段。文化应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便于制度的实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文化要起飞,更要落地。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应用型文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展开,支持战略的实现和文化建设。

战略导向型的文化理念体系构建分为战略层、策略层和执行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入驻企业后,对企业进行文化调研、访谈、座谈、综合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秉承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将原有企业作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4.2 提炼文化因子

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文化建设具有不同的影响,有对应的文化因子。文化理念体系构建是在对三个阶段的调查、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布局及系统分析,前瞻性的提出文化理念体系。

4.3 创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能促使企业永续发展的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常见的企业价值观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地结合这些基本价值观创建适合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本的内涵体现在人文精神上,促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人本的内涵表现在人性思考上,尊重员工,满足员工需求,人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人本思想采取的是关心员工生活、交流情感,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尊重人的主体意识;采取的是人本管理,就其职能而言就是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人本注重人的价值,注重内协外争效应,注重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并举,因而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2)责任。员工的责任来自对企业的忠诚,意味着我们必须恪尽勤勉,献身事业,积极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承诺。责任同时需要必要的牺牲和奉献,意味着舍弃个人或局部的利益来成就团队的利益。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经济贡献力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使企业发展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

(3)和谐。和谐是指加强沟通与协作,追求员工、企业、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和谐意味着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整体与个体和谐的良好氛围;和谐院所的发展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充分认识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重视协调发展过程中各方利益关系,协调产业布局与发展速度,实现整体的持续发展。

(4)进取。进取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进取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进取是一种动力,以一种永不服输、不甘人后的赶超精神,是一种敢于破解难题,克服困难的勇气。

5 企业文化的运用的具体实施

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理念一定是全员的理念。不只是高层或老板的个人理念。推行时要注意:

5.1 全面推广

(1)寻求具有广泛性的正面理念;

(2)加入企业宣导的价值观;

(3)将汇总提炼的理念观点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征求全员参与,走民主的道路;

(4)征求专家意见,凝练升华。

5.2 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

要让每一名员工都知道,都尽可能的理解领会,让理念深入每一名员工的心。具体形式活动可以多种多样,如果能借助媒体更好。

5.3 印制成册,讨论学习

把理念以及由此理念派生的理念系列,结合企业的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使之标准化后印制成册,成为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学习讨论的标准。

5.4 让理念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企业文化需围绕企业具体的管理制度、行为识别、操作流程等建立,并做好融会贯通工作。加强培训,加强监管和技术防范,带领全员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领导的影响力,透过员工的行为能看到企业理念的精神支撑。

5.5 坚持不懈,必有成效

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重复企业文化的理念,通过日积月累,必将影响到员工的日常行为并逐步体现出来,形成企业整体统一的行为识别。

5.6 伴随发展历程,识别企业文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在创业初期,企业难于有完整的理念识别系统,企业的理念不是朝夕之功,它是在每一个企业员工身上的烙印,在企业每一角落链环上闪烁的光芒。真正的企业理念会深深融入到每一组织成员的思想深处,物化为每一个经营管理的细节。因此,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亦要注意理念的一致性,理念悬差太大者不容易共事。

6 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没有大的发展前途。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中,深入到员工中,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发展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作用机制。让企业文化之花在企业中越开越盛!

参考文献

[1]陈红玉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再认识》【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2006

[2]张庆国等《企业形象与文化落地》【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05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与各项管理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融于一体的企业个性,它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是最直接的竞争力,但是支持技术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创新真正的源泉。当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时候,企业文化就成为与多种文化进行沟通的媒介,成为融合多种文化和进行文化整合的媒介,成为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

1.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融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理性抉择。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同时它自身也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企业中,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科技论文。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这使得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更加依赖企业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除了包括企业的技术因素以外,还应包括适应性的文化理念,以及企业整体的适应能力和整合能力。缺少这些素质,技术再强的企业也难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其业绩难以长期持续增长。

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又面临着企业自身走出去立足于全球化市场的重重困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要使企业具备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适应各种竞争条件、各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能只图短时期的业绩。世界上优秀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凡是经营业绩能够长期保持优异,企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企业,它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的兴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关,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这意味着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形塑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从道德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种是基于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旨在建立一种学习型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种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旨在建立一种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者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对知识价值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企业基本假设认识的角度不同、认识的清晰程度不同,由此得出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文化方面的差异,也有认识程度的差异,但是,最基础的仍然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而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企业公民”理念则认为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企业与社会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是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赚取利润、获得成功的,所以,企业应该回报社会,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获得了积极的社会的支持。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中,都将“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作为其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理念突出地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法人,除了创造利润以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很难相信一个社会责任意识差的企业能够获得持续良好的经营业绩。要将社会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体现出一种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

3.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把握好三大新趋势

(1)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一是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步,使企业文化理念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既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性精神,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二是要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兼顾多元文化的融合,因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不是单一文化的单向度影响,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又一次新的革命。如果企业文化只强调本土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而不考虑多元文化的普遍性特征,那么,就势必降低企业文化本身的文化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三是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不断推出新思维、新观念,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以有益的发展,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由此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第二个方面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以生产过程和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更加强调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塑造一个形象标志,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方式,如企业领导创业故事的传说,企业领导工作作风的示范,企业的文化氛围来传承一种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让员工直接感受和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意义,最后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同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去,这就是员工从不了解企业文化到自觉认同企业文化的过程。科技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员工,始终是一个主体的人,主动的人,受尊重的人,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也是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长期绩效和长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根本原因。所以,文化管理模式就可以达到制度化管理所无法覆盖的层面和难以达到的效。

(3)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第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个性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科技论文。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创新和过程的创新,因为,企业文化的形式基本上是标准化的,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形式没有多大区别,真正不同的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历程选择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和行为规范,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和形式化,而缺乏个性化。这是由于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的塑造直接等同于CIS设计,缺少对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认真梳理,无法找到真正属于企业文化个性的东西,所以,很多企业文化的塑造并没有表现出企业真正的个性。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因为它已经根植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根植于企业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并且能够引领潮流。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与时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的创新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创新之路,将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出新的内涵,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做出贡献。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闽南文化

一、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形成

(一)经营历程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企业家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突破旧生产模式,借助侨胞的外来基金开始尝试创业,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新路子。80年代的家庭作坊到90年代的家族型企业和合资企业是那个时代最明显的企业特征,泉州民营企业兴旺的时期却是从90年代的合资创业时间开始。民营企业是80年代比胆识,90年代比技术,跨世纪的泉州民营企业家为应对入世,如创业一样务实:听专家论坛、外出“取经”、聘请企业顾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而质量体系的建立,是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次进步,建立质量体系,是推动品牌的创新。从企业发展历程看,泉州民营企业抓住改革开发的大好时机,以闽南特有的“爱拼敢赢”精神,利用廉价的人力成本优势和地理优势,凭借敏锐的市场直觉,运筹帷握,迅速抢占市场,可以说品牌的推动和创新是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闽南文化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经过长期的相生相长、交汇融合,形成了泉州人敢冒风险、勇于拼博、重商务实和开放的人文精神。泉州地方文化特征之一:富有冒险进取精神。从明清时的冒禁出海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沿海贸易,处处都体现了闽南人“铤而走险”的人文特点。今天,“敢拼会赢”成为泉州人重商与务实逐利精神。闽南文化是多种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在这种文化系统影响下,闽南商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热爱家乡、热心奉献、团结和睦等精神,这些都是是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尚义精神对泉州民营企业企业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闽南人只要家庭有收入,只要经济获得发展,他们就想做些好事,以此扬名,如铺桥修路、修建学堂、扶危济困、修宫建庙等。

(三)企业家素质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早期的泉州民营企业家总体文化水平低,企业主要从事传统性行业,由于管理理念、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制约,导致企业虽大但难以达到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家族企业家们开始认识到了传统家庭观念和落后思想的消极影响,逐步形成了大家风范意识。有些人误解泉州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文化,其实只要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新世纪以来,泉州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自身文化素质低将局限企业发展,并开始注重知识的深造。许多企业家不但攻读MBA,还带动企业员工参加学习,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泉州市政府实行的“二次创业”和“二元制”教育其实就是对企业文化的思想引导,政府出钱,派人进企业开展特种工种等培训,就是把企业文化正确地、更好地引导进企业里。

(四)家族式企业对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家族企业是泉州早期民营企业的组织形态,由亲朋好友共同集资而兴办起来,这种基于血缘、亲缘或情感纽带的联合在很大的程度上形成一种天然无形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过程中,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减,内在弊端不断显露。家族企业由于在管理上任人唯亲,管理决策上情大于法,对外交往采取特殊主义等,当这种决策方式的弊病凸显,企业管理便开始缺乏效率,最终将给企业带来灾难。家族企业管理方式往往使制度虚设,最终使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无法开展。因此企业不但必须在研发、生产和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坚持科学和现代化的运作模式,而且必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

二、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特征

(一)勇于拼搏,敢为天下

先泉州民营企业起步发展较早,是改革开发初期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企业的发展扩展大多是企业的内在自发行为,自发性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的痕迹。泉州人多为晋人后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鉴于晋人“衣冠南迁”的艰辛创业史,素来就有“爱拼敢赢”的风骨,深具海洋文化特有的冒险精神,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泉州民营企业文化,这种“勇于拼搏,敢为天下先”文化精神在泉州诸多民营企业主中得以彰显。在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早期,泉州人追求财富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爱拼敢赢,民营经济在改革开发后得以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成功的民营企业。这种“勇于拼搏,敢为天下”先地域文化为企业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内在冲动,成功地促成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中落后因素,如自我中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二)讲究实效,注重功利

性受闽南海洋文化的影响,泉州民营企业家开创企业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改革开发初期,这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很容易实现,激发经营者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了资本积累,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但是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导致眼光短浅和贪图小利,这严重阻碍了企业上台阶、上规模。这点在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后期更为显现。讲究实效性固然无可非议,但是过分追求实效,使得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目标,决策短视目标模糊不清,难以真正做大做强。而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制定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但真正按规划贯彻执行仅为少数。“讲究实效,注重功利性”倾向促使泉州民营企业将业务范围局限在“投资少、见效快”等行业。

(三)血浓于水,讲究伦理性

在改革开发的初期,泉州民营企业大多以家族式企业的方式快速发展。没有什么能比“血浓于水”这句话更适合于解释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那种简单而又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了。以血缘所凝聚起来的企业,往往富有情缘,企业管理中更为注重乡亲、熟人等的感情联络。据统计,泉州民营企业大多存在家族式的管理的组织模式,这是泉州民营企业文化最显著特征之一。这种家族式企业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早期的成长发展中提供了土壤和养分,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当泉州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创业初期所凭借的文化资源,开始转化为消极因素妨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对家族外的人不放心、聘请优秀人才但有职无权、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等等问题和矛盾,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故在泉州民营企业说面临的更为广阔的市场时,对家族企业所出现文化排挤便难以避免。

三、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议

(一)企业家素质提高与观念创新

“企业文化即老板文化”是民营企业的典型缩影。大量研究都显示,企业家素质对企业文化有直接影响。泉州民营企业的文化发展也需要通过企业家自身转变来实现。转变企业家的观念,就是将企业文化定位到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企业家既要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吸收优秀管理经验,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避免企业管理中的短期狭隘的功利主义,将企业定位在长期发展目标,真正将民营企业家成功的“无形资产”建设成为特殊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对企业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二)企业文化中核心竞争力培养

从国内外成功企业成功案例来看,“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群体心理积淀过程,需要时间并不断强化。归根结底,现代企业间核心竞争力就是是人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所以,要构筑员工发展平台,在制度建设上,奖惩机制上,人文关怀上,重视、尊重、理解、关心员工。只有这样,寓教育于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中,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

(三)企业制度与文化创新

企业制度发挥发挥需要企业文化的辅助,但企业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也需要依托与企业制度。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上,重视制度文化建设是泉州民营企业发展中重中之重。一是建立重视和体现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的企业制度,二是,让企业价值观成为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实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企业工作环境三者相互关联和制约,用制度建设来强化和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用开放企业管理模式实现柔性管理,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新时期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管理转型。例如:安踏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团队、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在制度管理方面匹配。让供应商的发展水平与公司的发展相匹配、从流通批发的“坐商”转轨为商和专卖店的“行商”模式、聘请国际一流的广告公司开展品牌营销、和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建设人力资源体系、采用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等,系统化、制度化管理是确保安踏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碧秀.泉州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企业文化建设浅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

[2]黄身发.浅析民企转型升级中的企业文化建设———以泉州市民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3]黄身发.浅析新泉州模式下的企业文化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5(4).

[4]吕振奎.论新泉州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5]吕振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6]颜志煌.泉州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7]李文庚.泉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4.

第6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对策

1、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特点

(1)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高速公路文化本身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它既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针对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建设管理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的特点,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将对整个行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高速公路文化建设能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企业必将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要在公路建设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增强竞争力,而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凝聚团队精神、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现状

2.1.1核心层面

公司确立了 “以路为家,勤勉敬业,追求卓越,共铸和谐”的企业精神,以“红色”领航,“绿色”,“金色”服务为文化理念,以“司乘提供全程服务、为员工搭建广阔舞台、为社会创造最佳效益”为公司宗旨,“ 安全畅通,增益增效”的企业使命,“奋斗创造未来 ”的企业价值观,“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争创科学管理样板路,全面建设文明服务品牌路,精心打造绿色生态示范路”的企业愿望。

2.1.2中间层面

企业文化的中间层面就是公司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制度层面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制度,策划相关机构,以保证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逐步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制度上,公司以“规范管理年、服务基层年、成效显现年”活动为主线,不断完善管理章程。

在行为层面,为提高员工思想政治,公司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如江西高速摄协和泰和管理中心在井冈山站联合开展“映山红杯”江西高速风采摄影采风活动等。

2.1.3表层

第一,抓好道路保畅,服务保障有了新提升。全面展以桥梁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整改率达到99%,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进一步规范服务区管理工作,提升职工服务水平。如为全面提升所站收费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收费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吉安西管理所开展了映山红杯”收费岗位大比武、大练兵技能竞赛。

2.2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精神层面

一是企业文化宗旨认知不足。公司员工对公司宗旨的内容认识模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己无关,只不过是一个口号而已。二是一些单位将企业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体,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协助单位搞好党政思想工作,或是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搞文化活动,唱赞歌;三是公司个别单位没有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很少规划公司长远目标。

2.2.2制度层面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贯彻力度不够。在调研中,很多员工表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注重表面化,只重视在领导讲话或在大会上不断提及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对于制度的建设,员工的培训,职业规划没有较高重视,没有把员工学习作为一个考核的目标,不太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交流。

第二,沟通渠道不畅。在调研中,不少员工表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很难向上级及时反映,或是在工作中遇到不同意见不能很好的同上级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2.2.3物质层面

企业文化建设内容趋同。企业文化没有反映公司自身的特点,虽然同属交通行业,但是与不少同类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大同小异,缺乏自身个性,本地区的特色。同时公司各部门没有在公司精神的引领下,协同行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掘属于“江西高速”的企业文化。

3、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建设的对策

3.1优化企业制度的设计

在进行现有制度与文化理念的整合时,首先把握现存制度和企业理念的主题思想,然后比照两者是否一致,若完全契合,则此制度就应巩固和发扬光大,否则进入制度的修订程序。深入一步找出问题的所在,是表述不准确,还是考虑不周到,亦或是根本上就背离了企业文化。针对不同的缘由,确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接下来将修订后的制度公布于众,调查员工的反应,不断修正,直至员工表示接纳,此制度便正式出台。

3.2提升物质文化的水平

企业文化的形成反过来又会推进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物质文化表现在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活动场所、路容路貌、站容站貌等建设。江西省高速高速集团可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聘请专业策划机构对企业形象和外显文化进行设计,以企业标志、企业名称、专用字体、专用色为基础,向企业内部的办公用品、品牌、旗帜、员工制服等方面全方位辐射,形成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不仅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而且可对物质文化的理念传播功能重新强化和整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3提供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实施保障

一是要建立江西省高速公路集团企业文化的常设组织。该机构的职能应该包括:编制、实施、检查、完善文化发展规划;全面导入形象识别系统,负责 CIS 的宣传贯彻、培训和指导;协助人事部门进行员工行为规范的训练及检查工作,负责员工意见箱的设置并收集、整理和传达意见;组织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工作;策划、制定、完善企业文化活动项目及规范程序;负责企业内部报刊、BBS 等的编办工作。

二是要建立保障机制。设立企业文建设专项经费,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的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同时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员工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并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因地制宜地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努力挖掘文化资源,广泛宣传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让员工在活动中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形成共识。

4、结束语

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它既能把企业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确定的文化态势和目标上来,又能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既能起到凝聚人心和鼓舞斗志的作用,又能使企业全体成员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刘霞.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第7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套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意义符号对人的精神塑造和行为指引。企业文化传播具有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传播场共振律、传播对象扩散律、传播行为模仿律、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以及传播主体与受众对立统一律,在企业文化传播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企业文化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

企业文化传播形式的有机组合和迭加,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效果量的迭加,而是质的倍增.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迭加是一个无限制的扩大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优化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所产生的价值能量呈几何极增大。建立企业文化传播模式,是遵循这一传播规律的最好表现。通过传播模式,把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形成传播形式的迭加,就能确保企业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比如,企业文化开放式公域传播模式,以展览形式为中心,迭加了培训讲座、文娱活动、影视展播、歌曲舞蹈、仪式典礼等多种传播形式,取得了倍增的传播效果。其中,展览采用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图文资料、视听影像、文艺活动、教育讲座、实物展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知识追求、娱乐等需求。图文资料包括各参展企业精心设计的展板展示,以及室内展厅陈列的300余件精美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主办方还编写了相关宣传材料,分期向公众免费赠送。有的企业专门拍摄了企业文化专题片,在展示现场循环播放,声像影片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体会企业的文化,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主办方在展览同时,举办了3场企业文化专题讲座,邀请著名专家深度剖析企业文化,成功企业家介绍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等,提升了公众和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理性认识。主办方还组织了数场文艺演出,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展示企业文化。歌曲、小品、舞蹈、诗歌、乐曲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企业文化传播。

2企业文化传播场共振律

根据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在社会文化场之下,企业内部还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场。现代工业社会,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由于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的生产力状况,代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状况,所以它所蕴育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反过来,由于企业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范畴,社会文化的面貌又会对企业文化的建构产生影响,中华民族优良的社会文化道德传统,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而某些拜金、功利、欺诈的社会不良风气,则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企业是一个天然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交换,必然包含文化信息的输人输出,企业文化场与社会文化场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具备潜在的共振效应,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借助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企业内的企业文化场与企业外的社会文化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叉范围内的共同场,实现传播场域的共振效应,促进两个不同文化场之间的良性循环交流,发挥企业文化传播的最大效果。

3企业文化传播对象扩散律

早期的企业文化传播对象,仅仅集中于企业内部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现代管理方式调整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以全体员工为中心,因此,企业文化传播的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员工,每一个人都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对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促使社会大众和企业家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之所以存在,并不是为了赚钱盈利,而是为了承担社会的责任,企业担负着社会使命、经济使命和文化使命三项历史重任。企业的社会使命在于塑造社会的面貌;企业的经济使命在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的文化使命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力水平,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由于意识到这三项历史使命,企业认清自身作为社会构成细胞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开始将企业文化的传播对象,扩展到包括社会全体公众在内的更广大范围,以发挥企业在塑造社会文化面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企业文化传播行为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在重复某种东西,客观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模仿。相互模仿的个体所组成群体的综合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模仿,人们借助模仿而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文化的传播。塔尔德提出三种模仿规律,距离律、方向律和插人律。个体在群体中模仿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行为,称之为距离律;群体中的底层模仿高层,弱势模仿强势,称为方向规律;当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互斥行为时,个体选择一种行为取代别的行为,称为插人律。企业文化传播基本遵循模仿律,企业向员工提供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模式样本,供员工参照模仿。如果员工选择和保持与企业文化标准不同的模仿模式,就会与企业或他人产生对立和冲突,此时,企业就需要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引导员工改变模仿对象,实现与企业的和谐一致。距离律导致企业文化的横向人际传播,方向律导致企业文化的纵向正式传播。在企业文化传播中,企业必须遵循传播的行为模仿规律,促使员工、公众选择与企业文化一致的模仿行为模式。

5企业文化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

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广程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重视程度及传播活动方式的选择实施,还取决于企业的文化风格。企业风格就是企业的个性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上野明认为,“正如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一样,企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或独特的性格,这些独体的性格可称为企业风格。”企业风格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外在表现,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保守型的企业风格、开拓型的企业风格、张扬型的企业风格、开放型的企业风格、内敛型的企业风格、稳健型的企业风格、活跃型的企业风格、经验型的企业风格、慎重型的企业风格等,企业风格与企业文化传播的程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比如开放型、活跃型的企业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性,与企业文化传播的要求锲和一致;而内敛型、保守型的企业风格,低调处事,具有较强的文化内倾性,不易主动进行企业文化的扩散传播。任何类型的企业文化都需要传播,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先进管理作用,但是,由于文化风格与传播程度的关联律,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传播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企业风格,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与企业风格保持一致。

第8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是理念的竞争。煤炭企业作为传统型企业要想更好的取得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必须对其企业文化实施再造。论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2l世纪人类经济形态已经进入了以知识、速度、创新、文化理念为根本特征的新经济模式。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能力,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为企业生成价值的重要来源。一个企业要打造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就必须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着手,培养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是新世纪重要的企业管理模式。煤炭行业作为能源基础性行业,其作用和地位不容质疑。不久前国家为了力促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和现时的一些因素积淀,煤炭企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煤炭企业正经过着历史性转化过程:即从“制度+控制”型转变成为“学习+激励”型。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国际原油等替代性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煤炭行业的形势开始出现好转。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煤炭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时机、适时掀起企业变革、塑造新型企业文化,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l企业文化理念的产生与实质

企业文化理念的产生源自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20世纪60~8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并在各个领域与世界经济第一的美国展开强有力的竞争。美国学界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分析思考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其“管理软件——文化因素”的成功。从1981年到1982年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四部重要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2煤炭企业文化以往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文化观念陈旧、思维模式定化

由于地理条件和作业环境限制等原因,煤炭企业矿区一般都远在与城市市区相隔较远的郊区或野外。因此煤炭企业难以接受到外部最新的信息,思维模式容易固化。而思想的僵化又往往就是企业文化再造最大的敌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安于现状,害怕变革、不愿变革,使得企业的改革发展创新的尝试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以从根本上起到引领企业发展思路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2企业领导层不理解或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目前煤炭企业占相对多数的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很多的领导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选择产生,而是直接由上级安排任命。这其中虽然有很多有志于改变企业落后面貌的领导者,但苦于对企业文化理念的不理解和认识不足。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开阔,企业文化建设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只投入,不产出的“买卖”,搞不搞对企业效益都无所助益。

2.3企业文化建设政工化、部门化

在煤炭企业调研的时候经常发现在许多企业中,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等同或混淆两者之间的异同。实质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建设中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通过两者有机的融合和协作,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所潜在和发生的一些问题;还有的煤炭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职能安加在工会、宣传部等部门,实际上企业文化建设是整个企业都必须共同承担的职能,而不是哪一个具体部门自己的事情,企业文化细化在企业运作流程的每一个阶段之中。

2.4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口号化

以往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口号化。由于思想保守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对企业建设的效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经常是“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嵌入到企业的灵魂之中,企业文化留于表面。因此我们走进矿区经常发现是口号、标语很多;今天号召这个,明天要求哪个。没有一个有序、继承性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设思路。

3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思路

3.1以“客户服务至上”为导向

由于多年来传统体制的影响,使不少煤矿至今还没有在思想上真正确立“服务至上”的思想,煤炭产品同其它产品相比虽然有自己的特性,但作为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上有共同之处,如认真履行合同、定期走访用户、提高质量、扩大产品品种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等。及时了解市场动态,预测客户可能会提出什么要求,提前准备,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客户,从而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客户节省时间、为客户节省成本、为客户提供方便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3.2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企业有价,人才无价。新经济时代中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生产力要素。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从过去只注重物转到重视人的基点上来,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培养人、重视人的价值,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何有效的引人、留人、用人、培育人已经成为煤炭企业文化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企业必须充分调动资源,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

3.3以构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支撑

煤炭企业文化重塑要以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促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明确化。为企业下一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落实沟通培训和激励机制

由于煤炭企业内部传统势力强大,抗拒文化革新和消极对待文化革新的现象普遍,而且广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认识不一。要想在煤炭企业内部顺利开展企业文化理念革新,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有效沟通。解除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再造的疑虑和不解,并通过具体培训的方式,使广大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再造的效用与意义所在。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中来,实现由“企业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3.5以绩效考核机制为约束

有时候企业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企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部寸步难行。此时为破除阻力、引进新思路,就必须果断借助绩效考核机制等强制手段,引导员工个人行为向企业希望的方向转变;新文化的引入要想真正“生根”必须有一定的强化过程,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使得员工逐渐生成“习惯反射”,使得企业文化最终能够在企业内“生根发芽”。

3.6以企业与员工“双赢”为诉求

强制并不等于强迫。虽然要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自觉做到相统一,但不能抹杀员工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需要。长久以来,煤炭企业以“牺牲、奉献”精神为感召,而忽视了员工作为个人有自身多元化、多层次需要的现实。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是双赢的世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双赢”的文化理念,只有企业和员工都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4煤炭企业文化再造的具体内容

4.1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新型企业精神

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灵魂,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中外企业无不把培育企业精神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把企业精神当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视之为企业之魂。煤炭企业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行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和塑造。将长期经营活动中培育的能反映企业精神风貌、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和规范企业行为的群体意识,能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相融合,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企业精神要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同时要突出时代性和个性化。

4.2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事故高发及难以遏制的趋势,不单源自科技管理水平低下,更在于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不高和企业整体安全文化理念不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先”,实现文明生产,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高效发展。珍惜、爱护和尊重员工的生命,从安全的意识、思维、观点、行动、态度、方法上使员工形成深层次的安全文化素质,并付诸于完善和维护企业安全文明生产上,认真将安全文化细化到现场生产管理之中。

4.3重新塑造煤炭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和评价。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关系到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一方面,传统上社会意识中煤炭企业的形象就是“苦、脏、累、险、黑、大、笨、粗”;另一方面由于只注重效益,缺乏环保意识。导致企业环境恶化:煤尘飞扬、地表塌陷、酸雨、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光化学烟雾等敏感环境问题既危害了企业,更危害了社会。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新型企业文化,首先就要重新塑造自身企业形象。对内要提高环保意识,提升员工素质。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新型矿区。对外要通过cI形象设计塑造个性鲜明、全面完整的企业形象。注重企业声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讲文明、负责任的光明形象。

4.4通过质量文化树立强势企业品牌

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它既反映了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业吸引客户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也只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文化理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产品质量实际上是企业质量文化、伦理观念在实践层面的反映和体现。有什么样的质量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质量。良好的技术、设备固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还必须以人为本,从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形态着手寻求解决途径。从煤炭企业长远发展、从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经营的大视角出发,重视企业形象、商标形象、产品形象的策划、宣传、投入,把品牌意识和策略引入企业营销机制中,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才是煤炭企业在21世纪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

4.5科技文化兴煤,创新文化富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在今天的煤炭企业改革中意义犹为重大。今后我国煤炭企业的改造目标重点是要应用高新技术:比如遥控与自动化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推进洁净技术的产业化。煤炭企业的发展正朝向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毫无疑问,科技文化将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能源有限、创新无限。煤炭企业不可能永远靠煤吃饭,大力推进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体系,为煤炭企业不断飞跃,添砖加瓦。

第9篇

论文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强大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今天我们正面临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产品、市场、资本等方面展开竞争,更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文优势,不断的通过吸收与融合,使组织进行系统的提升和修正,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并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延伸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归纳、积累,最后成为一种组织内部待人处事的制约氛围,因此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易变动。众多管理学家都认为,一般而言,当人们讨论企业文化时,指的是一个组织内个体所享有的主观性文化。比如Stock与McDermott认为企业文化是员工工作时采取的一组隐晦的基本假说、价值及观念,并且相当稳定而不易改变;Leisen等人也认为企业文化是众人共享的价值与信念,有助于个体了解组织的运作,而且能提供个体在企业内的行为规范;Matins则指出企业文化是组织独有的特质,通过决策过程与规章制度的建立而显现,它代表着一组基本假说,因历史运作良好而被接受成为组织内部具体出来的文化信念。这些假说体现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以及态度和行为上。

综合各种企业文化内涵的表述,可以认为,企业文化已经内化成正式的组织结构与管理风格。我们也可以通过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来考察企业的文化特质,显性层面是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来了解企业文化的特质,包括建筑物、穿着、人际互动的过程、规则、故事、语言以及仪式,或者可以从成员对企业组织的认同感、团队强化程度、人本思想、单位整合、控制力、风险容忍度、奖励制度、绩效导向与组织对外部环境适应性高低等因素来考量企业所具备的文化倾向为何;而隐性层面则是指无法直接由观察来了解企业文化特质的因素,包括员工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念以及植入组织成员心中的种种行为假说,这必须身临其境,与员工实际交流,才能从中体会到成员在工作行为与态度上的文化假定。

二、文化类型与变革活动

不同企业文化类型下的组织成员,不论在决策制定、工作态度与行为规范上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与标准。这些影响充分体现在组织成员个人的特质、可容许的模糊程度、职能设计与文化氛围等层面上,进而对员工在工作满意度与自我对未来工作的期许产生显著的效果。Harris也认为文化的影响会体现在个人管理风格中,比如方案决策的制定、对风险与竞争的态度,以及与同事的相处之道上,他在比较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管理风格上的差异后,提出了官僚、技术与管理三种文化类型。Williams则进一步针对企业文化对人与人、人与团体及团体与团体间的互动成效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组织的员工发现团队行为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或基本的假设相抵触,将会引起合作上的冲突对立,因为这将挑战企业长久以来植入成员心中的信赖感与向心力。因此,企业想要将某些新的管理策略推广到既有的组织中,必须先考察其文化类型,然后才能设计合适的导入策略。

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企业在推动各种流程再造与变革活动的时候,企业文化的类型是一个很重要的干扰因素,比如Jassawalla和Sashittal的研究就指出,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与基本信念会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它会和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准则深刻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固定的参考框架,这在新产品开发策略上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Ruppel和Harrington的研究也指出,从表面上看,企业文化对组织建构的直接效益并不高,但是,它绝对是一个长效指标。

在Ruppel和Harrington的研究中,更进一步将组织面对转型时,成员改变其价值观与信念的难易度,以及组织对外部环境变迁的敏感度划分成四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发展文化、理性文化、层级文化和团队文化四类。他们认为,发展文化下的组织面对转型的弹性高,对外部环境变迁的敏感度也很高,成员相信改变才是维持组织成功的法则;理性文化下的组织面对转型的弹性低,但对外部环境变迁的敏感度高,组织现有的架构呈现出一个高凝聚力的效果,通过既有的组织结构回应环境的挑战;层级文化下阻滞面对转型的弹性低,对外部环境变迁的敏感度也很低。组织不将环境视为一个会显著影响经营成效的因素,管理者的重大责任就是强调绩效、强调制式化的工作内容;团队文化下的组织面对转型的弹性高,对外部环境变迁的敏感度却很低,组织重视已有的运行良好的组织心痛,不会轻易变更,但是却鼓励员工间的合作关系。

三、企业文化与创新机制

随着时代变化,企业要求生存,势必要不断追求进步,创新求变,创新机制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有成功的机会。这就意味着,企业组织必须能快速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信息科技来强化内外部资源整合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动态能力说。

Matsuno针对企业文化、市场占有率与新产品投入/回收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当组织越倾向集权化组织结构时,因为市场导入文化的特质被抑制,使得市场占有率与新产品投入/回收率就会明显下降。不过,在2002年,Harris与Ogbonna的研究指出,这样的文化类型也可以经由开放性的领导风格而降低它对经营成效的负面效应。在Jassawalla与Sashittal2002年针对企业文化对组织新产品创新策略与成效的研究中,则进一步从企业文化的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提出创新机制的导向:

Ruppel与Harrington进一步认为,从不可观察的层面来看,组织隐性的价值观与信念必须倾向开放、诚恳与真诚的人格特质,从可观察的层面来看,组织显性的行为表征必须通过完善与健全的授权制度,让成员都能有被上级充分信任的感受,而能自动自发地建构知识分享与交流的基本假设,强化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市场敏感度。因此,他们从成员价值观与信念转变的弹性,以及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根据相关研究证实,管理者都相信组织变革的弹性越高,对整体创新的提升越有帮助。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创新机制就是指组织内部授权制度、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成员对上级的信任度、团队合作的融洽度,以及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等问题的整合,从企业文化的外显性因素的层面来看,它会体现在员工自主性、组织集权化程度、团队合作与知识分享程度等问题上;从内隐性因素的层面来看,它会隐藏在组织追求胜利的决心、员工对上级的信任感、成员或组织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与员工本身的人格特质内。

四、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

创新机制被重视企业文化发展的组织日益重视,但是要如何落实则需要领导者充分的决心与毅力。从管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领导功能是管理者运用的最具艺术性的指标,那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融合了权威、尊重与信任等因素。Roger1995年认为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对变革的态度、反应及行为都会影响组织内部创新扩散的成效,这回体现在组织集权化的程度、正式化的程度、内部资讯的流通性、对投入资源的态度上,另外,领导者在连接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开放程度等也会塑造成员看待变革的行为指标。因此,从团队的角度来看,领导就是通过对成员言行的影响力,来引导成员努力的方向,使其同心协力奔赴目标的过程。

综合以上的探讨与归纳,我们认为,管理者本身对创新求胜的积极态度,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动时,也能以开放、互动与学习的态度去面对,努力让自己成为该领域中的佼佼者,同时也能在组织中发挥自己的企业家精神,鼓励成员都能勇于创新尝试,不怕失败,这就形成了开放性的领导风格。所谓领导风格就是指管理者激励部属以及协调成员的态度与做法,选择最有效的沟通途径以解决成员间的冲突,其最终目的在于激励与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所谓开放性就是强调管理者本身对创新求胜的积极态度,以及不断吸收新知的学习精神,在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以开放、互动与学习的心态去调整自己。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企业文化的思考也是开放的,这将是一个总结前人经验而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持续不断地深入下去。

第10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会计文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131-03

会计文化作为会计行业价值系统的主体,无论是对会计准则、制度建设的导向,还是对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影响,都是从最为根本的思想层面发挥作用的。虽然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看不到会计文化所发挥的直接作用,但一旦会计文化建设出现偏差,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是极为巨大的,可能导致的损失也将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引入了大量西方做法,造成同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会计人员“三观”受到极大冲击,一味要求西方宽松的工作环境而忽视了自身工作质量建设的不足;会计报告的披露程度越来越高,一味要求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却没做好配套的内部控制措施;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面对如此众多影响因素的干扰,该作出如何的路径选择方能打牢会计行业的根基,使得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文化的引导下健康持续发展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文认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路径应是:传承与弘扬。

一、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每一个工程在开工建设之前都会将建设要求、建设思路绘入工程的蓝图中去,并以其作为后续工程建设每一步的基本依据。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亦是如此,建设目标就是这张“蓝图”,要想不偏不倚地走好我们所选择的建设路径,实现好对中国会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进一步发展会计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构建适合国情的会计文化发展模式

会计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信息系统,受文化的影响,所输出的信息将会呈现不一样的特性。例如西方文化崇尚进取,偏好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因而其会计系统特别重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中国文化则推崇中庸之道,偏好对已有事物的解释分析,会计信息自然而然更加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虽然基础的业务数据是相同的,然而不同的会计处理手段所输出的会计信息是不一致的。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两种信息的输出都是在这一阶段最能满足管理者需要的。

由此看来,会计文化的建设路径应符合其所处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文化发展模式。什么样的会计文化发展模式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呢,细化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树立会计价值观,建设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的影响力归根到底源于会计工作者在会计工作中所做的不同的职业判断,会计工作者只有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方能在每次作出决断时,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其次,应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基础改进会计工作方法,建设会计制度文化。会计制度是会计从业者行为的准绳,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于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因而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必须以适应国家的经济环境为出发点,才能让会计制度不仅便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也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再次,应以中国传统道德观为指引规范会计行为,建设会计行为文化。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都有着不同的方法,并且最终会对会计账目收入、利润等诸多因素产生影响。随着中国会计准则转向以原则为牵引,会计从业者在工作中的选择判断就不再有刚性的制度规范,因而将传统道德观念中是非取舍融入会计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将对会计从业者的职业判断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应以文化传承的理念为牵引丰富文化载体,建设会计物质文化。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而未间断,可见我国素来重视文化的传承。然而文化是无形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因而会计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止步于精神层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文化,还需要丰富会计文化载体,同步发展建设会计制度文化。

(二)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国独立的会计文化

传统一词出自于《后汉书・东夷传・倭》,指的是世代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可见传统一词的根源就来自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代代传承中已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个性,并且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中国会计文化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就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方能在当前大量不同文化思想碰撞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血脉,发展出独有的特性。

当前传统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还仅仅局限于对人行为道德的教化,无法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会计文化的发展中。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更多把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运用到会计理论、规范乃至工作中去,真正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会计文化。

(三)挖掘与整理中国会计文化,丰富中国会计文化的内涵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起始于西周时期,“单式簿记”的萌芽以及钟鼎文的创造为会计文化的萌芽提供了条件。唐代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繁荣的阶段,此时会计单式记账方法已趋于完善,会计法规建设也十分健全,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多个方面促进了会计文化的飞速发展。宋、明、清时期,“会计录”的出现表明对会计进行科目划分简化的会计处理思想已然逐步完善。中国近现代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借贷记账方法,但中国会计文化并未停止发展,以徐永祚为代表的改革派保存中式簿记的核算方法,吸收西方记账方法的优点,将单式簿记改良为复式簿记,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会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会计的发展来看,中国会计文化有着极为丰厚的底蕴。无论是遗留的会计账簿、算盘、交子等物质文化,还是从单式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的发展历程的思想精华,中国会计文化本身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地方。然而当今,中国会计的发展一味追崇西方做法,忽视了对自身优势的发掘,长此以往,必然是邯郸学步,无法立足。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去挖掘与整理优秀的中国会计文化,并以此丰富中国会计文化的内涵。

(四)宣传与推广中国会计文化,弘扬中国独特的会计精神

任何优秀的文化如果缺少受众,无法发挥出其在特定领域所独有的影响力,就必然会被淘汰。会计文化亦是如此,会计文化来源于会计在长期发展中物质、精神、制度等诸多方面的积累,通过人们的总结与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会计精神。然而其影响力来自于广大会计人员发自内心的认同,缺少宣传与推广,必然会给会计文化的推广带来极大的阻碍。

文化的力量在于其对广大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中国会计文化不仅要注重自身内涵的丰富,也得发展外在的传播手段。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传媒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会计文化应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亲和力,扩大其覆盖范围,培养出一批“粉丝”,进而以此为基点影响会计行业的方方面面。物质终会被磨灭,然而精神的力量却是永存的。会计文化的发展就应该紧抓这一核心,发挥其影响力,弘扬中国独特的会计精神。

二、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会计已然在众多行业中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然而会计文化的发展却并不像会计本身那样欣欣向荣,究其原因,在于会计文化无法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无法对企业的建设产生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企业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轻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多个方面减缓了会计文化的发展。为了扫清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障碍,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减弱了会计文化建设力度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是以思想为先导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必然造成领导引领无方向,成员实践不积极。而这一点,也是影响当前会计文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首先,企业的生产运作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利润,而会计工作在其中起着核算数据、监督资金流动、提供经济信息等许多实践性相当强的作用,因而会计文化由于其影响的外在表现不容易被感知,无法得到管理者的重视,这就造成了会计文化建设无力的一个首要影响因素。其次由于西方经济学理念的冲击,企业对人性的看法越来越趋向于“唯利观”,而文化所注重的以文化人的思想高度的教化方法被弃之一边,思想观念的西化也让对会计文化的建设需求难以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当前会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极为微弱,由此而导致的思想重视不够必将进一步削弱会计文化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地位,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将极大阻碍会计文化的发展。

(二)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减慢了会计文化建设速度

会计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会计的灵魂、根基,决定着会计发展的方向,是影响会计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无形中能够改变会计人员的认知与行为。反过来,会计人员既是会计工作的参与者,又是会计工作改革的策划者、推动者,是决定会计文化发展走向的关键性因素。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共同提高。然而当前会计人才队伍良莠不齐,对会计文化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大量基层会计人员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在会计文化的建设上缺少好的经验做法,其自身也无法提出好的建设想法。另一方面,许多会计人员本身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将会计文化视作会计工作的“调味品”,不去主动地认识与学习,更不用提参与会计文化的建设了。

(三)会计文化独立不足,降低了会计文化建设认同

最早会计界开始关注会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源于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研究的盛行,因而一直以来会计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研究的影响。虽然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会计文化提供了借鉴,但是同时也使会计文化出现了独立性不足的弊端。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文化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纷纷开始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例如海尔所提出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联想提出的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然而这些文化思想核心都指向企业的管理与用户的体验,少有涉及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文化理念。许多管理者认为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践行企业文化就好,没有必要再去建设会计文化。这种思想是极为错误的,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要对企业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与监督,并且要通过一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将这些收集到的经济数据转化为信息,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会计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管理并且在很多时候要以自身理解作出职业判断,这一点同企业其他职工是十分不同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无法全面涵盖会计文化内涵的,会计文化的建设不能作为企业文化的附属品而存在,必须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企业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认同感。

(四)会计文化影响力低,阻挡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旨在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大文化输出,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会计文化亦是如此,要想实现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得到世界各国的真正认同,仅仅做到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是不够的,必须输出自身特色鲜明的文化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会计才有可能在国际上立足。

然而,当前我国在会计文化的建设方面十分不足,对会计文化的讨论大多还局限于书面,这就导致了会计无法借助文化的影响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会计国际化的步伐。

三、中国会计文化建设路径选择:传承与弘扬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行业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由于民族性格、观念习俗、思维结构,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多元的国家会计文化。中国会计文化就是会计文化同中国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产物。建设中国会计文化,需要结合其地域特点,以传承民族传统为基础,实现内容的丰富;以吸收新兴文化的优势为助力,推动会计文化创新发展;以其他行业文化发展为借鉴,不断优化自身结构;总的来说就是传承与弘扬。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会计文化的传承是指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的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传承之间就难免会出现两代不同的文化理念的冲突和碰撞,所以对会计文化进行传承首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礼制精神、以人为本以及刚健有为。中国现代文化则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进入,中西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价值和观念体系,不仅有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更有着适应新时展的多元形态。那么在建设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在结合二者的基础上,实现在会计文化建设中的二次发展与创新呢?本文认为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有的价值理念作为切入点,实现二者的融合。虽然中国现代文化有着多元的文化形态,以及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但其许多文化理念还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如朱■基为会计学院所写的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就同《管子》一书中“明法审数”、“崇尚节用”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越多就能越好地感受到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文化现象里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实现在会计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再次发展。

(二)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记录经济事项的会计工作必然随之改变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然而,制度与规则的改变仅仅只是会计行业变化的冰山一角,会计行业变化更多地来自与国内会计不一样的核算理念的冲击,也就是西方文化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因而,在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关键因素纳入到关注的范围中来,并尝试通过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来推动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西方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强调职业精神和职业主义,偏重灵活性,倾向于激进主义,强调信息透明公开。虽然这些文化特征同中国许多传统观念差异性十分巨大,似乎很难实现同中国文化的结合,但是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融合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在研究会计文化的建设问题上我们就能更好地探讨本土会计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扬弃不适应时展的旧文化。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结合最为关键的就是研究二者在会计工作中所提倡的不一样的理念,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工作方式在实际事项中所发挥的不同效果来研究哪些理念是真正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而找到中国会计文化在建设中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地方需要坚持。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更多的是给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一面明镜,让中国会计文化在发展中有一个对照,避免钻入文化发展的“牛角尖”。

(三)注重会计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巨无霸”级的跨海集团让人们交易的范围从家门口走向了全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几乎与交易相关的每一个领域,无论是同信息技术结合所带来的自身的信息化转型,还是同环境、人力资源结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都让会计的发展显现出勃勃生机。

行业之间的交流带来的思想碰撞,亦是会计文化建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从自身来看,当前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已然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ERP等会计信息系统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提高了一个等级,信息化的理念已然成为会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会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当前会计工作信息化的性质,将业务集成、信息资源规划等先进的思想纳入到建设工程中来。其次,从会计同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来看,不同行业在交易的过程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这个规则亦是其行业文化的表现。会计在不同行业中应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核算方法,以期达到真实可靠计量、记录经济业务的目标,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不同行业的文化有所了解,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挖掘不同行业间规则的区别。通过对行业文化的学习,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为会计在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更能增加会计文化的行业适应力,为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苏孜.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J].财会研究,2007(2):23-24.

[2]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构建 高职院校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高教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办学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阐释。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一个新生事物,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又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几乎是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翻版”,忽视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特征,从而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文化特色。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以校园人(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包括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园风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及一定的物质形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教育类型,由高职院校的校园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校园精神和物质文化的总称[1]。

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不能直观的以物质形态表现高职校园的综合实力,但是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规范性和激励性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员工,当个体言行、思想与校园文化所主导的目标、价值观念产生差异时,就会受到校园文化主体的有形或无形压力而受到约束,从而修正个人的言行,加强思想修养,自觉融入到群体之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会激发每个师生员工在内心产生一种激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转变为学生的个性品质而影响其一生[2]。同时,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理论熏陶和文化滋养,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培养合格的人才赢得社会信誉和支持,具有先进特征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不仅表现在校园之内,还会表现在校友与学院、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联系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将是今后高职院校竞争的焦点。学校特色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积淀才能形成,因此只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将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状况、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等紧密结合,才能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创造出真正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扩招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得到了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重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作用初步显现。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高职院校加大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研究,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关注校园面积、校舍扩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办学效益,着眼于可见的实体文化,例如,修建气势宏伟的图书馆、耗资巨大的人工湖、宽敞明亮的教室、多功能的活动中心等等,而非物质的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却被忽视了。结果,校园里只是增加了物质化的大楼大厦,却缺乏了校园里能使人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国内名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经过历史苍桑,分别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文化理念,并且深入人心,体现了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精神,规范行为,指导办学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形成这样的校园文化需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系统实施,整体推进[3]。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生源来自高中毕业生、对口升学学生、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大都经过升学挫折存在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生活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差、社交能力不强,害怕走向社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看重学生实际能力和团队意识,高职学生中存在的行为问题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是学生择业难的主观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校园文体活动较多,专业社团活动和技能竞赛较少;教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模糊,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不紧密

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比较密切,但主要强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具备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的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不少学生还不习惯于这要求。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下,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4]。

(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联系不紧密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互动尚不明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没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联系不紧密,区域文化的精神实质还没有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长期不懈地培育、积累才能“生根发芽”。

(一)准确定位、整体推进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同时体现这两个属性。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它的校园文建设起点要高,既要通俗,又要高雅。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又存在差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紧紧围绕“高素质高技能”来做文章,将侧重点放在对实践技能的肯定、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道德弘扬上,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适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目前,高职院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培养了一批人才,形成了一定的学校特色。因此,应充分发掘办学历史、发展背景、专业设置、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开展、制度建设、社团活动等各个要素的内涵,加以提炼,形成符合本校实际,促进发展,激励进取成才的和谐校园文化[5]。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需要每个部门参与,每一个师生员工都是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创造者和传播者,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和协调。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融为一个整体,互相促进;将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各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方法和步骤,分解到每个部门,责任到人,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统一,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服务,需要一批综合素质高的管理者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已由硬件建设转向内涵发展,生源开始出现“拐点”,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居安思危,改革创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同样,针对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管理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建设能紧跟学校发展步伐。在各项工作中,管理者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从促进学校发展和广大师生的需要出发,努力实施细致、温馨、人性化的管理,通过善意的引导和刚性、有效的约束,促使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生活并逐渐形成习惯。

(三)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第一,确立具有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时代要求,形成的对办学有着根本性指导作用的指导思想。只有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所肩负的培养任务,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第二,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优良校风。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通过校训、教风、校风等体现。作为高职院的校训,应该特别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内涵,高职院校的教风和学风也应该体现“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社会责任、诚信”等内容,通过一定时间的积淀,逐步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第三,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还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要求学生学好专业掌握技能、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诚信做人,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做好本职工作的价值观。

(四)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互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互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文化侧重于经济价值,以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而校园文化侧重于精神价值,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尽早融入企业文化,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尽可能地融合企业文化特色,实现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一方面,通过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深入基层,接触或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三,通过“引企入校”、“校中厂”等方式,将企业文化直接引入学校,影响和熏陶学生。校内实训基地要完全按企业要求设置岗位,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行。还要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带来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初步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认知企业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企业氛围中尽快成长为职业人[6]。

(五)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中加强与区域文化的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高职教育的竞争力最终靠的是文化的竞争力。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文化与经济的互促化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要通过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创建符合区域文化发展方向与要求的特色文化,在文化上融入区域。创建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注重吸收区域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建设独特的校园制度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文化,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成为全体学校成员凝聚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曹忠琪.杨正周.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2]兰成琼.黄晓初.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

[3]顾伟黎.科学发展观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4).

[4]迟卫东.刘增安.师寸丽.王冬梅.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第12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关键体现,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的地位。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民生活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可以强化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推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对文化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群众文化辅导;文化发展;意义;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群众文化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成为我国文化的关键形态之一,并且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得到民众的欢迎。群众文化的地位越重要,我们越要厘清群众文化和文化整体发展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文化的健康以及稳定发展。

一、群众文化现状

当前,在我国社会中,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并且在近些年,管理不断完善,形式和内容更加积极向上。在我国各地都有各种形式的和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广场舞蹈、民间表演队、文化广场以及文化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成为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庆典和传统节日期间,众多民间表演会相继开展,这种民间的草根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贴近我国社会实际,不断吸引人们加入其中,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化形态。同时,群众文化也逐渐延伸出一些新兴的群众文化,例如公共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机关文化等,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提高群众文化辅导与文化发展

(一)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的必然性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外国思潮大量涌入,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大繁荣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逐渐发生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概念,并且由被动欣赏逐渐向积极参与方面转变,促使文化体现人文性质。同时,政府也更加支持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且给予群众文化以充分的重视,将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有机结合,体现了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密切关系,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滋生的土壤,其是由群众文化中提炼而得,是其精髓,如果失去群众文化作为支撑,专业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和色彩。因此,群众文化一定要在发展中体现其专业性和活力,与专业文化有机融合,提高辅导水平。对群众文化实行科学的突破、继承、发展、创新和引导,是促进群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高辅导水平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关键形态之一,其价值体现对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促进群文发展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途径,是实现中国梦的捷径,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内容。因此,群众文化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提高其辅导水平,可以促进群众文化实现品牌化,对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群文辅导水平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群众文化品质

通过提高辅导水平,可以将群众文化打造成具有当地地域特点的文化品牌,融入当地的风俗风貌以及人文思想,确保群众文化呈现规律性和组织性,提高当地群众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进而延伸更多高品质、有特色的文化精品。新时期,群众文化体现了大众性、自主性以及普及性,因此,提高辅导水平,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升华,是一种高技术、高品质的文化,但是这种艺术性群众接受速度较慢、传播范围较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如果仅仅因群众接受速度慢就放弃,会导致群众文化停滞不前,不仅不利于群众文化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对文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要通过缓慢渗透的形式,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并且提高和普及这种文化属性,其不仅是群众文化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辅导水平是范围广、任务重、繁琐以及缓慢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一定要找准定位,根植于群众文化中,积极发动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推动我国文化的整体提高与发展。

(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

群文辅导还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并非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属于一种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得文化以及科学知识,但在价值观念以及公共道德方面,却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由于学生没有完全与社会接触,对社会知识并不了解,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难以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社会文化的意义,导致知识教育淡薄而孤立。学校教育的缺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教育质量提高的拦路虎。因此,对于学校教育的文化缺失,要利用其他教育形式进行弥补,而群文辅导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群众文化具有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提取其精华,并且注入新时期的活力,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对群众文化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开展,并且突破传统的文化观念,根据新时期的特点,融入专业文化的理念,进而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和昌盛。总之,群文辅导起到多种文化形式联系和沟通的作用,并且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特性和意识。

(三)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近些年,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加,在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农村的业余生活还比较单调,文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对新农村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提高群文辅导水平,可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创新意识、道德水平以及思想素质,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果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我国社会的建设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

(四)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

如果人们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会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进而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影响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提高群文的辅导水平,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文化熏陶培养人民的公德心。

(五)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任务,通过群众文化可以优化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调动人民的文化热情。提高群文辅导水平,还可以促进人民正确理解我党的相关思想和政策,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提高群文辅导水平对推动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全社会一定要加强对群文辅导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群众文化向高质量以及高水平方向发展。

作者:王娟 单位:通辽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运动——以延安县冬学为中心[J].南京大学学报,2011(03).

[2]沈召庆.群众文化活动的探索与认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3]白旭.沈阳市“艺术百味”群文百场讲坛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音乐生活,2014(11).

[4]吴福平.浙江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群众文化”课题调研报告[J].文化艺术研究,2010(05).

[5]郭佳.文化辅导之我见——再谈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J].中华少年,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