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9-28 03:1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第1篇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第2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经常能读到一线教师们撰写的教学论文,这使我受益匪浅。这“益”字包含了作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对我的鼓励和他们的思想、实践及行文中的许多优点给我的启迪,也包括我由此获得的一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和撰写教学论文的想法。这里,我想就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几个关系,与广大教师们讨论。

一、理论与实践

一个教学策略的诞生,总是多次教学实践的结果,也总离不开相关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支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其论文的理论成分不应该超过它所阐述白勺实践部分的分量。因为,论文是作者自身深入教学改革的一次归纳、一次反馈、一次调整,有着阶段性和明显的个体性,对他人的启示是针对新问题如何运用新理论来实施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因而,它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可为什么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总是有那么多的思想、观点要陈述,甚至在生动可爱的教例后面还要补上一段论述,以强调某一教学事件因符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中的某一个规律或原则而显示在学生能力、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多处意义,这样重复,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读者们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科学结合后形成的有效的切切实实的做法。相对于“声势浩大”的理论.某些文章中的实践则显得软弱无力,有的也无内在系统可言。即使在读者看来应该介绍一些具体操作方法的地方,可往下一读,却发现还是作者理想化的一种教学境界的描述。教学的策略、精彩的教例只在大堆理论中星星点点地散乱着。

二、个性和共性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体,教学论文也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不管是研究还是在撰写论文时,应该重视对一般教学规律、原则、方法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引入,而同时,又要顾及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现在有不少论文都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但我觉得语言学、阅读学、历史学、美学等与语文学科联系更为紧密,语文学科的论文写作应以这些学科理论的指导为主。比如,研究“主体性阅读”。我们可以从阅读学的角度去探讨一下不同文体的阅读,不同年龄阅读者的价值取向。可以从阅读教学的多角度,如独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语言学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交流的角度以及由此确定的阅读教学的目标群等方面进行探讨。又如,研究“语言感悟”,也可以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先去钻研语法学、语义学,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再去发现语言新现象,明白语言规范和语言创新的关系。如果,我们能融共性于丰富的个性中,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和总结更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也会使研究更有实效性,使操作更具推广和实用价值。

三、教学和学习

在深化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的今天,研究学生的学习应该成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在众多的研究论文中,我发现研究教师“教”的大大多于研究学生“学”的,文章中提及的教学策略也多于学习策略。而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只凭作者的主观感受在评断,并非来自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即不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兴趣、知识、技能等的变化这些客观事实来评价教学。即使是那些看似研究“学”的文章,但从其介绍的操作方法来看,也不是关于学的方法、形式等学习策略。在我所读到的文章中也不乏研究“自主学习”的,可实践者不调查、收集、分析学生方面的信息,如学生个体性格、兴趣、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等:不研究有效的学习条件,如动机、清晰的目标、适宜的学习任务、支持学生积极完成任务的信心、激励和反馈、迁移的情境。也有较多研究“合作学习”的,可实践者很少研究合作的形式如何依据学生的情绪兴趣、学习内容、学习子目标的改变而变化,即一种适合于合作学习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所以,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及学习后果的测评,只凭教者主观评价自身策略的优劣,何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呢?思想和表达在动手撰写一项研究的总结性论文前,如果没有已制定好的操作程序,也应该理清思路,使行文有较强的内部逻辑。

如果操作要点是并列式的。要避免其内容的重叠性,如果是递进式的,则要避免内容的跳跃性。总之,当有了较成熟、系统的思想后,应努力做到表达的科学性和缜密性。相反,如果表达有缺漏,则证明实践过程甚至整个研究过程有必要改进。下面想通过两篇相似内容的论文在认识和表达上的差异比较来作简要说明。

我们不难发现:《开放式作文教学尝试》一文,提出的“向生活开放”、“开放语言”等概念都不够科学:策略二提出的“训练思维,搞活思路”与全文提出的几个策略的标题格式不一致:策略三中介绍的具体做法停留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语言训练的层面上,而非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言语表达指导:策略四提出的“向学生开放”又与前述策略有相融性。而《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文则思维严密,行文简洁1:3o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和总结时,除了对以上几个关系的思考,也有必要注意思辨型和实验型、大课题和小课题等一些关系。我以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应该多选择实验性强、口子小、费时少、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形成的论文应该是理论精辟、操作性强(有较系统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效果的评价、验证和再分析等。

第3篇

1.1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

对于有些小学语文老师而言,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可以通过版面或者口头讲授知识的地方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教学。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过分的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图像,使学生懒于思考,削弱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会减少师生沟通与交流,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与压抑,使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主体地位。

1.2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

与许多老师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相反,有一部分老师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现象,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辅佐教学。很多老师整堂课都依靠口述与板书传授语文知识,但是小学生却是缺乏耐心的群体,这样的语文课堂会使小学生很快的失去兴趣。对于有些概念,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这也会极大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思维。如果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讲解知识与概念,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力才能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不断加大。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知识体系非常繁琐与庞大的课程,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内容也存在着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小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低年龄群体,往往生活阅历与感官发展水平不够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来制作课件,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教学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能力。小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写作往往是很令小学生为难与头疼的一件事。如果教师能够灵活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作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问题。比如当写作题目为“我最喜欢的季节”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提前收集整理一些与四季相关的图片与视频,通过在课堂中对四季景象的放映,让学生感受到春的活力、夏的热情、秋的丰收与冬的雪白。这样一来死板的作文题目就会变的形象化、生动化,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说出来,然后再将说的写到纸上。这样一来,小学生能够通过影像资料充分的发散思维,不会觉无处下笔了。

2.2营造生动的教学情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特点与其好奇性,通过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来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多媒体作为日常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对视频、幻灯片的播放,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导蜻蜓的“蜻”这个生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幻灯片播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青草的“青”字,然后一点鼠标让画面中飞来一只小蜻蜓,引导学生想象蜻蜓是昆虫的一种,然后再一点鼠标,“青”字的旁边加上了一个“虫”字旁,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蜻”字的写法,而且会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去认识新的汉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

有句古话叫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切实的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提升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让小学生喜欢老师,自然而然会加强小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度和积极性。小学老师除了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予以耐心的教导与温暖的关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也是抓住学习的心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景,仿佛身临其境,在一种轻松与有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沉闷性与枯燥性,小学生们一起昂着头兴致勃勃的观看与课程有关的图片与视频,再加上观看完毕后教师与学生间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活跃的、轻松的、令人兴奋的课堂气氛,让小学生们不知不觉爱上了语文的学习,甚至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3、结语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从《弟子规》中悟教与学的方法

 

在《弟子规》总叙里有一句话是:“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说古人是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基本德行的修习开始的。也就是说古人是从先修身,再修学的。这与我们现今推行的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今重学《弟子规》是有很深厚的现实意义的。

在《弟子规》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智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巨大作用。今天,我就《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中有关我们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交流,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句话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方法。然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心不在焉,结果造成收效甚微。于是,每当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都要让学生先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自我调节到最佳的读书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

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小学生读书往往会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就自以为全会了。于是,在老师讲课时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就会把书放在课桌上,而眼睛却在看后面未学的课文内容。因为他以为自己早就知道课文的内容了,学不学、听不听无所谓。以前,我总会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一顿,使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可是,这个学生不这样做了,另一个同学还会涛声依旧,治标不治本。为了更有效地制止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每当再出现这种现象时,我就会让学生诵读“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通过几次集体诵读,慢慢地学生不再看其它的课文了,读书、听讲都专心了。

三、宽为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每当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时,我都会很发愁。因为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背诵下来。如果再增加一课时,时间往往又不允许。以至于造成“紧为限,宽用功”的后果。学了《弟子规》以后,我将背诵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每天利用学生站队前、吃饭后、等候排队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两遍,经过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不断反复背诵,学生就差不多背下来了,而且学生背得轻松、愉悦,效果又好。这样就真的做到了:“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了。

四、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也很广泛。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学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中,我哪些地方不懂,或者哪个词,哪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都要标出来,打上“?”。对于不懂的字词要鼓励学生查字词典解决;对于段落中的疑问,要通过多读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对于实在不明白的疑难,要留到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带者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直到彻底解决疑难。此外,对于平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老师询问解答,以求达到“知确义”的目的。

第5篇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而小学正是发展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时期。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训练常在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特别是农村的低年级儿童生活经验少,词汇贫乏,很难讲出完整的句子,因此有的学生怕讲话。那么应如何根据农村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环境,让学生大胆说话。

由于平时缺少口语锻炼,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比较胆小,怕说话,怕说错了被人笑话。这种心理上的障碍严重地制约了他们口语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说话。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富有耐心,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消除胆怯心理。其次,要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对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必要的训练后,可根据其能力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努力发掘其口语能力,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说话的兴趣。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要及时肯定,甚至可以多说些表扬的话,使他们在被肯定后,提高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遇到学生说得不好或不对的,也不能横加指责、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要尽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有勇气大胆说话。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说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口语交际是学生互动交流表达的过程。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说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尽情地说。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五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该怎么办》,我在上这一课题时,学生的兴趣不高,说的很少,有的学生认为无话可说。课后我认真总结了一下,认为失败原因是:农村一般没有订鲜牛奶的习惯,学生对这一图意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想到的办法单一,就显得无话可说。因此,我就针对这一特点,经常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说。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人跃跃欲试,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说。

三、多种形式,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口语表达有困难,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啥说啥,想到哪儿说哪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教给说话的方法。

1.看说结合。首先训练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扩大视野,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日常生活中可供观察的内容很多,我力求有步骤、分门类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各种观察为“说”创造取之不尽的素材。

在观察活动中,我耐心地教会孩子们“看”的方法和顺序。如观察植物的花草树木类,让孩子们从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去观察,将其特点看仔细、说清楚。在学生表达时,我提示学生适当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动,流露自己的喜爱之情,启发他们联想古诗佳句以增加表达效果;还鼓励他们将观察所见编成童话。观察动物,也是如此。

2.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读也是练说的有效手段之一。经常让学生上台读报、读课文、读童话故事,能使口头语言更规范、更富有色彩。我经常在练习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上台表演,以动作、神态促进语感训练,积极防止口头语言的干涩与呆板。讲读课文时,对于那些故事情节比较强,语言比较生动的课文,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反复朗读和复述,并经常布置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的作业。对于语言优美的精彩片断,则要求熟读成诵。这样本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高农村孩子的说话能力由八七教育资源网搜集整理,本站是全国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提供国内最全面、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学科教案、教学论文、试题、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等,同时还有各种日常范文写作指导,范文参考。

第6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就要求将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融合,从学生抓起,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教育则是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小学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理念的一步步深化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实用型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更轻松更务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性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开放性阅读的基本原理

首先,“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其次,“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再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最后,“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二、开放性阅读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其次,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再次,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三、开放性阅读的积极意义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其次,提炼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再次,实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实现。从而形成可以延续一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处世办法,这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7篇

语言的运用表达,称之为“言语”。良好的言语习惯是成才的重要标志。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越来越感觉到言语习惯影响孩子的心理、思维、气质、精神。而良好的言语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习练。小学生在形成这种优秀言语能力的同时,也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优化完善他们的个性特征。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有意识地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落实这种习惯的培养。

一、严把朗读关

在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感悟语言、规范语言的首要途径。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因此,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矫正学生不良语言习惯,提高规范的语言组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素质,犹如奠基工程。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学生朗读文章时的音准、停顿、语气、语速都有严格的要求。

普通话要标准。我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字正腔圆,遇到读音不明确的,必须查字典,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听学生朗读时,尤其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轻声儿化的规范,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读书习惯。

停顿要恰当,语速要适度。朗读时,提醒学生预做准备,调整气息,不急不缓,从容开始。根据文章的情感需要,自然地抑扬顿挫,调整语速。如遇学生读破句或拖腔拉调等不良现象,我必定要求学生停下,反复纠正,及时鼓励,长期督促,及至满意。

严格要求,促使学生养成了很好的朗读习惯。朗读时,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基本上能做到人人无唱读,朗读正确、自然,根据文意跌宕,语气起伏变化;并且,听同学朗读时,也能像老师那样时刻关注字词、标点、语气变换的正确合理,及时指正。

二、严把背诵关

背诵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内化、运用至关重要。好文章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如果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来记住,那么到用的时候则容易出现用词不当或文理不通的现象。可以说背诵是学生把别人的优秀语言转换为自身语言的必经之路。

但是,我们平时大多只要求背诵的量,而忽视背诵的质。有的老师要求课本内容课课必背外,还要增加课外材料。学生背诵时,往往只求短时突击,死记硬背,变成了“单打一”的语言外壳的记诵,而把蕴藏在语言之中的特定表象和思想感情抛到了一边。我认为这样做大大削弱了背诵训练的价值,而且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积累。我认为,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必须是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或概念的外壳,而不是“空壳”,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

精选背诵内容是老师布置背诵作业前,自己首先要做的作业。背诵必不可少,但首先要考虑学生所能承受的量。背诵量过重,学生被迫以和尚念经的方式来应付,收效就会大打折扣。所选内容尽量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心领神会,既增强语感,又陶冶性情。

我要求学生背诵时要像朗读时那样正确、清晰,语速平稳自然,遇想不起来的地方,可以停顿回忆,但不许反复拖拉或加上“嗯、啊”之类的赘言。努力使学生逐渐养成朗读――记忆――背诵,整个过程,准确严谨的好习惯。

三、严把对答关

与老师、同学对答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倾听、理解、思考、做出判断、组织语言回答、纠正思想,整个思辩过程,集思维、言语、表现与一体,此时,学生的个性、气质、能力尽览无遗。而我认为,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只盯着学生回答内容的对与错,更应注重要求学生从容自然的仪态、流畅严谨的语言。高要求、严把关,养成他们良好的交流习惯。

因此。我要求学生细听问题,想一想再举手。举手时在大脑组织语言。有些学生性格浮躁,常常问题还没听清,还没理解,就急于表现,甚至等不及老师指名,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针对这类学生,我时常特意提醒他们养成先想后说思考周全的习惯。

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极力鼓励,大力提倡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的行为,我送给学生的口号是:说错比不说好,说不好比不想说好。

四、严把示范关

孩子最大的优点是模仿能力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认为身体力行,自己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8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自己喜欢写作文,热爱写作文,学会自主写作,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就如虎添翼,轻松愉快很多,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就要重视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写作欲望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龙泽武指出:“在促进儿童学习方面,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障碍,或者成为刺激。”地球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受个体灵性与情感的制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氛围,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其情感得以激发,个性得以主动发展。因此,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轻松自由,让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着他学,而是他主动去学。

例如,教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可启发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为保护地球妈妈的环境出“金点子”。在学生出“金点子”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的每一个发自内心的观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真行”、“这个办法真棒”、“说的真好”、“你的点子真奇妙”、“你的见解很独特”、“我怎么没有想到,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样,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每个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活动,使他们共同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的思想深入了内心。此时,教师若再相机引导学生把自己刚才的看法或“金点子”写下来,并向社会呼吁,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散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在浓浓的兴致中写出自己很有创意的、富有个性化的文章,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感受写作成功,增强创作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则是他们不眠的创作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畅游于写作这片海洋里。

在作文训练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创作热情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向《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作文报》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让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班级还成立了文学社,从主编到编委由学生评选优秀者担任,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作文的风采。此外,还鼓励学生“着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集成册,书的装帧完全出自学生之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编写的作文集,大家爱若珍宝,相互传阅。得到了有关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每位“小作家”很有成就感,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三、重视生活提炼,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例如,晨会课上老师表扬了调皮大王,大家都很奇怪。原来一向被批评的调皮大王也有优点,也会做好事,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从这么个事例又可看出老师对他的关心及老师善于调动每位同学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像这样的事似乎司空见怪,这恰恰也是个作文材料,而同学们却忽视了。所以作文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关键看我们是否做了有心人去寻找、去发现。因此,我们要善于去感受、体验、认识生活,要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才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反之,写出来的文章则有可能枯燥乏味,缺少真情实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

四、课内课外结合,增强习作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语文课机械地拆分为“讲读课”、“作文课”;将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搞成貌异神离的三层皮;特别在课文的分析中,只关注语言内容,忽略语言形式。这样就导致了作文教学的“孤军奋战”,造成阅读教学的“舍本逐末”。由此,教师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应努力去除以往刻板强硬的内容,加入一些自主、灵活的活动性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广阔天地。

第9篇

摘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采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的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创新是不竭的动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民教师责无旁贷。因此,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各科教学都要以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新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小学语文学科是重点课程,必须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作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好乐者。”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作为教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最大的学习渴望,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通过放录像设计情景,让学生对齐威王、田忌赛马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学生对赛马的情景特别感兴趣,非常认真地观看两次赛马的过程,并注意人物的表情及语言的变化。此时,学生非常兴奋,对赛马过程记忆深刻。抓住这一时机,我就接着启发学生去思考、回答问题:说说你们最感兴趣的一幕。顿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通过学生对画面的感知再说说个人的感受,学生自然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之中,看看文本是怎样叙述的,学生学起课文就不感到枯燥无味了。只有学生对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才会感到轻松,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的乐趣,下次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去思考,去回答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有问题、有疑点,才能有思考、有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应抓住文本、抓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给学生自由天地,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都要给予多鼓励,都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不能跑的可以走得稳,努力做到人人都能发展。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例如在教《司马光》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质疑:除砸缸外,是否还有既可救人又可保证缸不受损失的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同学们互相启发,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课堂气氛浓厚。从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相比较,以及司马光救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别出心裁,可贵的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向司马光学习,学习他遇事冷静,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合理的想像,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讲读课文中,对重难点处渗透一些必要的新知识,可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飞夺泸定桥》一文时,着重理解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意义,体会战士奋勇夺桥时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是文章的重点,讲到这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就有意识渗透为什么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跟敌人抢时间?战士是怎么跑到敌人前面的?在攻天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怎样攻下天险的?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重点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学生不仅真正理解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意义,还较容易理解了战士为什么火速以“飞”一般的速度去夺取泸定桥这一难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灵活机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提倡求异,提高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求异往往是创造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 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教师应该有一种宽宏、坦荡的胸襟,在课堂上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真正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改变那种人云亦云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刻舟求剑》一课组织讨论:“刻舟求剑的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就有一个学生总结说:“江里有浪,水有浮力,那把宝剑掉下去不可能掉在那个位置,任何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多么可贵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总按照一个定义、一种答案、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应突破常规的禁锢,让学生充分去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光靠课内是不够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激发兴趣,发挥特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也应有机结合、沟通。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作为语文教师,要将各科知识融会在语文教学当中,各学科教学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

第10篇

汉语拼音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学生学起来易感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首先就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依据一年级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我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度过汉语拼音这一难关。

一、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虚实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汉语拼音教学特别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如:yī―衣服、医生、一年级;yí―阿姨、一个;yǐ―椅子、已经、以后;yì―容易、意见,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ai”时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喜爱―我喜爱画画”。“我喜爱踢足球”……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编记儿歌,记住字形

在拼音教学中,结合音律识记汉语拼音,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感官,将美妙音律与拼音字母合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其中,儿歌是一种将乐感和所学内容本身相结合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字母的音,还是教字母的形,甚至复习记忆声韵母,都可以运用大量的儿歌进行教学,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如:伞柄朝下ttt,9字加弯g g g,张大嘴巴a,a,a.一个门洞nnn,有时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 p p。”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在教e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孩子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小论文。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飞来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嗡叫不停”。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能。

三、运用色彩,视觉记忆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总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四、将拼音教学融于游戏中

游戏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最好学习。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唱唱,跳跳,听听,玩玩中领略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例如摘果子游戏:教师将音节写在果子的后面,挂在大树上。学生上前摘下一个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节大声的读出来,如果读得对,其他同学就跟着他把音节读两遍;并把这个果子送给他,作为奖励;反之则大声的说:“请重来”;再如看谁跑得快:教师预先将卡片发给同学,然后大声的读出一个音节,持相应卡片的同学迅速跑上讲台领读;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和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还可以利用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来编成“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休息,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总之,汉语拼音有教法而无定法,只有把握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汉语拼音教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学,愿学,才能把拼音学得更好。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人本个性;微观策略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我们既从整体出发也要从局部做起,既看到宏观,也要看到微观领域中的奥妙。

一、差异的人本个性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二、差异的尝试评论

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阅读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那就是让学生尝试阅读评论。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琢磨传神的词语。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梳羊角辩的小姑娘》时,学生提出文中“捡了了半截油条”、“拣了最刻薄的话”的“捡”与“拣”有何不同?通过琢磨,使学生感悟到张丽认为小姑娘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小姑娘十分的不满。

玩味优美的句子。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这一段时,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听曲子读课文,想贝多芬创作的经过读课文等,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收获阅读的成果。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需要教师的细心地微观指导。

三、差异的指导方法

(一)指导学生勤于感悟、主动积累―强化语言积累。

在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自觉习得和领悟读写规律的基础上,要注重大力强化读写整合意识,切实保证读写规律的有机迁移,让学生学会领悟和品味语言材料的精妙。同时加大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力度,对文思俱佳的段篇,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品味、多积累。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运用了“熟读成诵”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在反复的吟诵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意境美和语言材料的韵律美;在研读交流中,学生逐步领悟了作者“抓住特点,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

第12篇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既然,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我们就要在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表达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尽可能广阔的天地里,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发展自我、表现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一、创设情景,培养口语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所以我们要依据教材优势,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在执教《小鱼的梦》时,对学生说:“小朋友们,老师昨天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条尾巴,变成了一条美人鱼,在海里游来游去,可高兴了,后来我游到了海底宫殿,见到了海龙王,他送我一棵珊瑚树,让我带给你们,希望你们去海底做客,我做了这样的好梦,小鱼宝宝会不会也做梦呢?”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跃跃欲试,就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把手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此得到较好地锻炼。

二、结合想象,培养口语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孩子们的想象是一个无限的资源,要多广就有多广,要多深就有多深,要多奇妙那就会有多奇妙。所以,孩子们的想象仿佛是童话中的宝库,丰富而神奇。既然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那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让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呢?

在执教《小小的船》一课时,可以问学生月亮还像什么?假如你坐在月亮上还能看到什么?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学生1:月亮像我们弯弯的眉毛,我坐在上面看到了我们的家乡德阳;

学生2:月亮像我们吃的香蕉,我坐在上面看到了木星和土星;

学生3:月亮像我们德阳的彩虹桥,我坐在上面看到了美丽的宇宙,还看到了外星人;

……

从学生赋予个性的问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确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想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图片,培养口语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具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展示。如在上《冬天是个魔术师》时对学生说:秋姑娘带着最后一片金黄的落叶悄悄地走了,冬天来临了,他带来了什么礼物呢?我看你们带来了很多图片,大家小组内交流参观后,再告诉我们冬天带来了什么?组长派资料准备最充分的成员回答问题。美的语言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好奇心。在交流图片中进行口语交际,学生能说雪、冰、冰凌花、寒风等冬天特有现象,把学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借机发挥,培养口语

新教材(北师大版)具有很多的优势: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古诗、儿歌,各种各样。渗透着美,孕育着情,饱含着道理。那何不借机发挥,为学生创造培养口语能力、提高口语能力的条件呢?

如在执教《水乡歌》一课时,当整篇课文结束,看着课后的思考题:你的家乡什么多?便借机发挥:让学生借着优美的诗歌形式,来赞美自己的家乡,这不是一举多得吗?于是,让学生仿照“水乡什么多?”四句诗歌形式,用“德阳什么多?”来赞美我们的家乡――德阳。学生不仅说得好,而且夸得实。

学生1:德阳什么多?楼多。千座楼,万座楼,东西南北千万座,人人都住大高楼。

学生2:德阳什么多?车多。千辆车,万辆车,大车小车载满客,处处有车人方便。

学生3:德阳什么多?路多,东一条,西一条,东西南北数不清,引来天下好朋友。

……

看,孩子多棒,用自己美丽、朴实而幼稚的语言,赞美了我们的家乡,将我们德阳的优点夸得淋漓尽致,而且从中体会到了这种文体形式的美。

五、开展活动,训练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