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助教心得体会

助教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16 08:15:38

助教心得体会

第1篇

农村助教活动心得体会

休息片刻之后教务主任便叫来与我们结对子的老师们。和我结对子的老师叫汪少秀,和我岁数相当,看着人非常朴实。因为我是第二节的课,所以我们没有更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一些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就直接上课了。我这次送课到七年级一班。 我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九模块。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看着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感动。刚开始学生因为也是第一次上我的课,课堂气氛有些紧张,有点放不开,我设置的一些问题同学们不敢举手,但是随着我们一些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开始高涨,我和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在了一起,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同样令我深受感动的还有那里的教师。参与活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在整个听课过程中认真地听着、记着,全身心的投入令人感动。他们和我们一样,一样有着理想和抱负,不一样的只是环境。但他们比我们还多一样东西,那就是扎根农村,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甘于奉献,孜孜以求的精神,我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着

一天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是我却收获很多,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研读和分析,发现了很多对人教版学习非常有价值的帮助,此次送教下乡活动从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交给了老师们开启教育成功的钥匙,在教学层面上又有了新的感悟与提高。我们谈教学、谈学生、谈管理,学校无界,学科无界,心灵无界。我想:说是送教下乡,其实对于送者和接受者,都是收获者。送课下乡,并不是把一节所谓的“示范课”送下去,而是城区教师与乡镇教师的一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带去的可能是我们对教育教学一种理解和认识吧。

“送教下乡”是一次难得和难忘的经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我过得很充实,只要这些事对他人有用,我就很快乐,这就足够了。讲评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把送教下乡作为契机,创设课程改革氛围,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我想,这也正是送教下乡的意义所在。

第2篇

2020年9月19日“国培计划(2020)”—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中小学英语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落地了。本次国培项目主题为“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本次国培项目内容丰富,团队建设、专家及一线教师讲座理论学习、教学问题诊断、示范引领,研课磨课,优质课展示等,且学习反馈也多样化,培训心得、论文、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评比、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成果展示等。通过国培,我的教育目标、单元主题式深度教学理论内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国培,返岗后我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成长。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聆听了诸位专家和一线专家教师们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兼具理论和实例,知行合一。我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谐人格的人。更让我醍醐灌顶的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英语教研员陈春晖老师讲解的理论和展示的优秀课例,让教师文本解读应采取的策略和注意的问题生动形象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其次,在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积极参加了“国培计划”第二阶段---诊断示范课教学设计和展示活动。我结合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理论和教师学生特点,精心撰写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3 Section C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日常真实的生活情境,假设自己是商店老板进行导入,紧扣课文重点,针对文本,有效设置问题,图文结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后部分阅读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快读,找读即关键词读法的引导,并结合主人公Michael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了情感升华,带领学生进行了学习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深度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会感恩和乐于助人的思维品质,并引导学生将所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在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课堂教学能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更深层次理解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我在返岗后教学中融合了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我执教了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 3 Topic 2 的复习课。以一个《We are fighters》有关战斗在新冠疫情前线的抗疫英雄的真实视频引入职业身份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形象生动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英语语境,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将本话题的职业身份、工作地点的词汇和询问职业及工作地点的句型进行了操练巩固,即低阶思维的学习。再通过对文本知识的构建以及对学生潜力的挖掘,设置了有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题,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现在疫情仍然在蔓延,假设我们是抗疫战士,我们会做什么工作?为什么?”这既是高阶思维的学习,也是深度学习的体现,同时还是思想情感的升华。我深刻体会到研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更应注重在结合单元主题式深度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并坚持在教学中实施,并注重课堂中进行反思是否进行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转化,真正从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且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重知识、能力的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以及培养高阶认知中的批判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并铭记要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关键要靠作为教师的我坚持在教学工作中来实施与实现。

国培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我衷心地感谢“国培”,让我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了教学技能的增长。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智慧和汗水创造教学生涯上明日的辉煌!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资助育人系统 经济困难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4

University System of Education Funding System

SHAN Shan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7)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ding system hold to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according to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incentive brain, strengthen the heart, exercise capacity," the funding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work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funding, inspirational efforts from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kills training, emotional train four aspects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education funding system; financially poor students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以下简称困难生)人数众多,已占到在校生比例的30%,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奖、勤、助、贷、补、减、免”为主体的困难生资助体系,已经基本解决困难生的经济问题。但当前广大困难生面临更多更深远的问题是精神上的贫困,据有关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困难生性格封闭和敏感,心理有压力极少与人沟通;觉得自己不懂得交际,技不如人;压力主要以就业为主,认为自己懂得社会技能过少,很怕进入社会;迫切想要得到相应的激励,振奋精神;希望得到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感觉现有资助体系中这些方面相对欠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资助工作如何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 高校资助担当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资助困难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做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1)资助工作对困难生的激励作用。激励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困难生成才的动力保证,促进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保持强烈的改善动机,让他们产生改变自我、超越他人的希望,并将内在的巨大动力释放出来,为自身成长的远景目标释放强烈的热情。资助工作以困难学生对经济帮扶、人文帮扶等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能够通过经济激励和与之配合的行为、心理激励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困难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困难生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目标。

(2)资助工作对困难生的心理抚慰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能在帮扶困难生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以提供经济资助作为载体,并注重在学生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搭建和利用各种平台采取各种手段,逐步引导受资助困难生保持心理的平衡,使其做到自尊、自爱、自信,为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资助工作对困难生的社会技能提升作用。资助工作在完成经济资助的同时,应当涵盖对困难生社会化技能提升的工作要求。通过对社会化技能包含的三个层次以及九种技能的研究,加强针对性的设计和平台搭建,能够根据困难生的特征逐步加强其社会化语言技能(表达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社会化行为技能(组织技能、协调技能、合作技能);社会化思维技能(观察技能、适变技能、创新技能)。从而达到困难生社会技能的提升,加强资助在育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 以常态资助工作为平台,构建四位一体的强壮教育HHSL资助育人系统

大学生资助工作仅仅只是基本措施,而学生成才才是最终目标。如何在开展经济资助的同时艺术性的开展与之相辅相成的育人教育,把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将直接关系到困难生学业能否顺利完成、身心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深入研究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能动性,旨在构建四位一体的强壮教育模式,通过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机制强化积极向上的大脑;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大动力澎湃的心脏;通过勤工助学等社团活动,锻炼健壮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树立以爱为源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畅通机体的血液。实现经济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结合,最终建立“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HHSL资助育人系统。

(1)构建奖助学金的激励体系,强化积极向上的大脑(Head)。目前高校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国家以及社会奖助学金,这些奖助学金的设立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载体,高校应该深层次的发掘这其中包含的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激励体系与奖助学金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针对困难生的激励体系。

目前,高校设置的奖学金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出资设立的奖学金。这些惠“生”政策的设立是以困难生的需求作为激励需求,我们应该尽量了解困难生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通过奖励措施的条件制定与激励条件挂钩,形成一种激励效应。促使困难生在内心中拥有强烈的学习和生活动机,使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状态和精神状态,对困难生的行动产生激发、推进、加强的作用,调动困难生的积极性,激发困难生的创造力。通过“需要行为满意”的激励连锁过程使困难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在物质奖励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需求,学校要通过开展奖助学金、标兵宣讲会等辅助活动把激励内化,形成持续性的激励效果,固化在头脑中,使得资助育人四位一体系统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大脑。

(2)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大动力澎湃的心脏(Heart)。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导,创建相关的心理健康社团,在班级选择阳光开朗、懂得心理知识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通过大力的宣传心理知识、举办相关主题活动打破心理健康的神秘色彩,做到普及化、常态化。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开展针对性的扶志工作,主动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寻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性格指导和品德教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怀。切实保证困难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健全的个性特征;确保困难学生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都处于积极状态,并具有健康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心脏承受能力和泵血能力。

(3)以社团为载体提高困难生社会技能,锻炼健壮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Skeleton)。有了积极向上的头脑,动力澎湃的心脏,这就为锻炼健壮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打下了内在基础,作为内在强大的外在表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方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针对社会化技能包括3个层级模块、9项基本技能,利用校内的各种社团活动搭建锻炼困难生社会技能的平台,提高困难生的综合素质,做到授人以渔。为困难生组建专门的励志组织,以锻炼困难生社会语言技能为教学目标编写对应教材,设置相应的演讲和指导课程,锻炼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交流技能和沟通技能。以困难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爱心家教等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在组织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时要将德育和现实生活的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将勤工助学平台和德育教育的相结合,促进学生提前感知工作,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困难生开展一系列的拓展训练,邀请校内校外懂得拓展思维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提高困难生的观察技能、适变技能、创新技能,锻炼困难生社会化思维技能,并将社会化思维技能反作用于语言技能和行为技能,并不断的进行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化技能的提高。

(4)树立以爱(Love)为源、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畅通育人机体血液。具有了积极上进的头脑,强有力的心脏,健壮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HHSL育人模式的各个主要部位都已经成熟。但是缺少了以爱(Love)为源、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那么育人机体就会因为没有供给养分的血液,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坏死,再好的模式,再好的机体没有爱的滋润,都会逐渐枯萎。

以爱(Love)为源、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首先体现在平等对待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采取各项资助措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做到,情为学生系,善为学生谋,在学习、生活、感情、机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时要加强资助管理体系,在资助机会上给他们创设一个平等的竞争机制以促进公平。另外,在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安排等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到困难生机会平等,使学生树立竞争、平等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是靠自己实力争取的,不是学校救济,这对其自信心的塑造与加强、对其积极进取、努力上进的阳光心态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对促进学生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这种工作理念还体现在工作方法上,要身临其境,站在困难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让他们正确认识资助。贫困不是一个简单的衡量物质经济多少的的概念,更是包括自尊、体面、精神,生活等要素的全面完整的社会概念。人来到这个世界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情况,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路。要让他们懂得“磨难本是财富”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做人,高校以育人作为目标的资助体系,探寻更加体恤周全、充满爱心的内涵使其也更具有实际价值。

三是体现在全员育人的环境构建。做好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大学的重大举措。高校应始终把资助育人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通过合理、有效的资助途径创造优良的育人氛围,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每位老师的殷切关爱。

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以爱为源、以生为本的理念要始终贯彻在每一个环节之中,高校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让困难生头脑、心脏、肢体骨骼的强壮,更要让困难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体会爱,学会接受爱,最终学会去给予爱。

参考文献

[1] 余辉,唐继平,邓巧玉.新资助体系下高校助困育人模式探索[J].文化教育,2011(48).

[2] 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3] 任纬兵,孙爱玲,杜伟.高校如何利用新的资助体系做好育人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第4篇

关键词: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91-03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扶贫力度,从物质上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现实问题。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一支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的主要形式。然而,近年来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的状况频出,探究其原因,高校作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所开展的感恩教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1.高校的感恩教育在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

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落实国家资助款项,筹措社会资助和开辟勤工助学岗位,下属二级院系将精力和时间重点放在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及资助款项的申请审批过程中,对于受助学生的情感健康、心理疏导等精神层面关注较少;在感恩教育的理念上,有的学校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感化;有的学校重学校教育轻家庭和社会教育,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不能够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1]。

2.高校的感恩教育在内涵上缺乏科学界定

有学者认为,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2]。也有学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3]。感恩教育理论基础的多样化直接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模糊性。

3.高校的感恩教育在行动上缺乏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多元发展,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念多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部分扭曲。高校所开展的感恩教育或者是局限于课堂讲授,或者是流于举办形式活动,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式单一,从而使得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和长远发展。

综上,本文提倡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阐释高校的感恩教育,从新的视角去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能力和品质的道德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个体心理活动知、情、意多方面思考,探索感恩教育规律,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指导感恩教育的实际活动。只有这样,受助大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的感恩知识、感恩道德要求内化,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和社会,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一种人文教育,是教育者在挖掘和拓展特定或特殊情感情境下针对学生个体心理采取某些手段和方法,引导和激发原恩情结,产生共鸣,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原恩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4]。感恩教育分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然后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养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5]。

感恩教育的内容与个体的心理发生发展机制具有统一性,感恩教育的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和持久性,因此本文拟从受助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建议将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纳入高校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中,期望能够为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制定可行性模式。同时本文也认为:培养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强化感恩意识转为引导感恩倾向,潜移默化地提升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受助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总体而言,大部分受助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能够正确对待资助,合理使用奖助学金。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的学生,他们在感恩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

1.强大自尊导致坚决抵制

有部分困难学生,他们的自尊比一般大学生都要强烈,在接受资助过程中,他们是坚决抵制的,宁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取上学费用。出于自尊,这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明显,表现敏感、多疑和偏执;在这强大的自尊背后,还隐藏着个体深度的自卑。由于自卑,这类学生经常自我否定,情绪低落。强大自尊与深度自卑的矛盾冲突让个体形成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2.归因偏差导致理所应当

有部分困难学生,他们认知偏差并产生消极的归因。在接受资助的事件中,这一类学生带着功利的心理去揣测资助者的心理。他们对资助者持冷漠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牺牲了尊严向社会大众宣告自己是困难学生的背景获得资助,而资助者是用金钱换取了政绩和名誉,两厢比较是等价的。因此没有亏欠感,更加谈不上感恩。

3.习得性无助导致自暴自弃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3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增多。为了确保贫困生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各高校也在努力拓展资助渠道,积极探索资助工作新模式,初步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高校资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部分贫困生“等、靠、要”思想突出,觉得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受到资助后缺乏感恩之心。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一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过程由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组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在于认知层面上不知恩,在情感层面上不感恩,在意志层面上不报恩。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物质上相对匮乏,容易产生自卑、嫉妒、虚荣等心理,易对资助行为产生误解,认为国家和学校有义务对他们进行资助,很难产生感恩和回报的想法。

2.家庭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苏联教育家戈别奇亚说:“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善良、富有同情心、热爱祖国、尊重各族人民等品质就是在童年初期养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品德的形成,父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贫困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即使家庭条件再差,父母也会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平时只关注学习成绩,加之忙于生计,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不够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和感恩教育的忽视,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感恩意识淡薄,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

3.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逐渐开始关注贫困生感恩教育,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存在一些不足。目前,高校感恩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相关教材也极其缺乏,难以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偏重对受资助学生的理论灌输,很少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教育内容偏离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高校往往关注资助工作是否公正、公平,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了对其进行“精神脱贫”。感恩教育没有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与资助工作脱节,两者未能形成合力,大大削弱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4.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社会矛盾多发。与此同时,社会道德教育滞后,部分人追求金钱利益和物质享受,社会不良现象偶有发生。而在信息时代,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会迅速传播,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贫困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判断力,在接触这些社会不良现象时,很容易受其影响,片面地看待社会,产生功利思想,不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削弱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 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因其经济基础较差,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具有感恩意识的贫困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因此,高校应将贫困生感恩教育作为资助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1.感恩教育是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立足于“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对于提高资助工作实效,实现资助育人目标有着重要作用。感恩教育能够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使贫困生懂得知恩图报,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因此,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还应积极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2.感恩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坚持德育为先,而感恩教育则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能够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深化感恩认知,懂得感恩、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会心怀感激之情,能够以诚信、包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提高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可以弥补感恩意识缺失,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完成心理调适,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基本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也是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感恩教育可以唤醒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在感激别人帮助的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实现爱心传递,增加社会正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感恩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其他成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 资助育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践途径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引导,才能唤醒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行为。高校资助工作与贫困生密切相关,是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而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资助育人目标,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感恩教育,将其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1.营造感恩氛围,增强感恩认知

良好的感恩氛围,是在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若没有良好的感恩氛围,只是机械地开展感恩教育,会让受资助者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阻碍资助工作的开展,影响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生资助管理中,保持感恩教育的常态化,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刚入校就对感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节庆日为契机,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内涵,营造感恩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大学生感恩情感

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小,覆盖面较窄,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教育效果不显著。高校应高度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感恩教育,通过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团支部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华熏陶学生,进一步深化贫困生感恩情感。

3.全面融入资助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高校应充分利用资助过程中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学生提交各种资助申请时,高校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学生在申请资助时就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在资助评审过程中,应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资助。在后期管理中,深入挖掘受助者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树立资助育人典型,通过报告会、微电影等形式,大力宣传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对生活不俭朴、奢侈浪费、评选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取消其资格,已经获得资助的要予以追回,必要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引导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报酬,在工作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4.成立贫困生社团,构建感恩实践平台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从小缺少综合素质训练,没有一技之长,自信心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让所有贫困生都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并从中受益,高校有必要成立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在资助工作中可要求受资助者履行一定的义务,如一年内参加志愿活动50个小时以上等。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志愿活动信息,贫困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特长申请参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唤醒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恩行动,并从中体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乐趣,实现“感恩认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

高校资助工作者应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不仅使贫困生在经济上脱贫,更应使其在思想上“脱贫”,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94~96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资助 贫困生 感恩教育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anksgiving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unding Work

DANG Ruiqiong, YANG Fan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 College poor students' funded work into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a long and effective working mechanism, but also one of the goal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funded work, and is also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function carrier. Howev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sidized funding system will encounter all kinds of poor students who do not understand or simply do not want thanksgiving. 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nee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funding educational function.

Key words college funding; poor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sense

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今年来各高校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也日趋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比例也在持续上升,有关贫困生的更多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部分贫困大学生应具有的责任使命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优良品质日渐消失,与之对应的自我意识、拜金主义越来越占据首位。因此,在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的指导下,将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感恩活动,深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建立高校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更好地实现国家进行资助的目标。

1 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诠释

感恩教育,是“内化”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灵成长的教育,不仅净化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还激发人们的爱心、责任心。使受教育者能够知恩,感恩,报恩,甚至施恩于人。它是一种用感情打动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用善心启发善良的人性教育。①

1.1 培养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体系的完备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受助学生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健全受助学生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对经济资助的长效运行有推进作用。②

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索取而不知回报的人数日益增多,每位教师都知道,感恩意识并不是简单地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是一种自立意识、责任意识、自尊意识。一直以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问题,早就提出“决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重大决策,所以各高校都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勤工助学等多元化帮扶为辅的资助模式,为每位需要帮助的同学搭建健康发展的成长平台。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每位受助的同学都在无偿地接受来自政府和中央的恩情,对他们适时进行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接受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来唤起被资助者的感恩情怀,帮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1.2 帮助高校贫困生学会如何感恩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假如我们做老师的只知道奉献,而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学生,那么他们无从感受到人们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因此,有新闻报道说,有位67岁的老先生为在读大学的女儿筹集学费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卖艺三年,而他的女儿却毫不知情,这样的现象让人心痛而无奈。所以,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更好地激发起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来实现,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提醒学生给父母亲打电话,记得父母的生日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从活动中体验到感恩情怀,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学习中去体验并实践感恩。这要求我们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的完善,并能很好地回报社会。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通过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得到帮助的大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这些资助怀有感恩之情,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受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同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只懂得一味索取,不愿意付出,生怕自己吃一点点亏,所以在资助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拿到资助就立即挥霍,且不会感恩的学生。

2.1 感恩意识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方面存在困难,资助体系要求的是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学生要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形成统一标准,虽然有评议小组做保障,但还是漏洞百出,让一些非贫困生钻了空子,获得资助后自己享乐,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品质,更别提无私奉献了。据报道: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原先每年可得到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资助金日前被资助者取消,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里,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任何感激的话语。③其次是对部分贫困生的资助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规律”,这部分同学已经习惯了被资助,不积极上进,抱着一种在大学里面饿不死并混日子的人生态度,什么活动也动摇不了这些同学们的顽固思想,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这类学生谈何感恩?另一类群体是真正的贫困生却嫌贫爱富,他们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自卑心重,心灵脆弱,内心深处仇恨自己为何不生在富人之家,容易产生心理扭曲,这类群体需要正确的引导,并不断传递正能量,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自信心即可。最后一类是怀有感恩之情的贫困生群体,他们积极乐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全校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感恩意识和爱的力量,这类学生也成为各大高校独特的风景线。

2.2 影响高校贫困生形成感恩意识的要素

第一,家庭教育。出生在90后的大学生的父母都想着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环境,虽然自己艰辛,但决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头,这些无私付出,恰恰使学生远离了中华传统美德――感恩。④部分家长素质不高,也不以身作则,孩子的成长固然会受此影响。第二,人文环境。新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思想被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信息充斥着,它们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很多高校注重辅助贫困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却忽视了贫困生心灵的抚慰,学生们不了解资助的真正用意,使得社会责任感缺失。第三,个人素质。部分贫困生因长期物质生活不能得到满足,慢慢产生了自卑心理,对金钱的欲望越发强烈,所以就出现了获得资助后不能有效利用,也不会去想这些钱的来历,只一味地认为自己可怜,是国家和政府必须帮助纠正的扭曲心理,这样的心理根本不会产生回报的想法,更别提感恩行为了。

3 深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感恩教育

古话说得好:“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意思是说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最起码的修养,是大学生人格魅力的体现,是推进高校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共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3.1 正确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

大学生的感恩之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外界持续地、正确地引导,使大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服务社会的心态,因为认知意识决定认知行为,所以感恩行为是感恩意识的最终表现形式。为了让贫困生更好地接受感恩浪潮的熏陶,高校可以适时组织受助学生聆听有关感恩事迹的系列性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实例感化同学们的心灵,让感恩字眼深深扎入学生们的心底,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接受社会资助,在之后力所能及范围内传递爱心资助,通过教师感恩教育课程消除内心深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消极思想。通过网络建立贫困生微信、微博等多元化信息端将各种有影响力的事迹进行宣传,让社会上各界人士都能看到善举的影子,从而形成坚实不可动摇的感恩意识。

3.2 营造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氛围

高校可以通过专业特点,发挥在校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贫困生发扬不怕艰苦的精神,在校园内为师生提供贴心服务,据悉,部分院校目前已经成立了贫困生组成的“善行方便你我他”的各类小分队,例如:为学生们免费修理手机、耳机、台灯、自行车;小分队免费维护学院基础设施等,受助学生借助学校平台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比如:支教、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慈善基金会等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感恩季活动,让高校贫困生体验为大家服务的乐趣,丰富自己的感恩阅历,带动身边更多的学生参与感恩活动,促进校园和谐健康地发展。

3.3 了解善行之举,与社会助学金资助商进行近距离交流

目前,各个高校除了有国家资助体系中涉及到的奖助学金外,也都会有对应的当地企业奖助学金,这也高度显示了我们国家的企业精神之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企业之气魄。让受助的贫困生和企业高层进行交流,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感受社会给予的爱和温暖,明确企业的善举,在心目中形成“别人助我,我助别人”的观念,激励受助学生传递爱心、奉献社会。这种交流激励同学们参与公益事业,自发形成“物质上的受助者,精神上的资助者,今天的受助者,明天的资助者”的感恩心态。⑤

4 结语

总之,高校感恩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同学们从小接触的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只能成为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宝地,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对受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鼓励他们去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积累经验,磨练意志,使更多的受助者能接近国家进行资助的真正目标,进而带动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释

① 刘林.高校辅导员针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6):48-49.

②④刘荣贵,崔亮,王志臣.论高效经济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96-99.

第7篇

一、宗教与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中国民间社会生活不过是近二十年以内的事。同时,悠久而广泛的宗教文化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影响巨大。同西方社会一样,两者不可替代而将长期并存,共同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人类的一些永恒问题。不过,作为“新兴”事物的专业社会工作,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即在漫长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是怎样有效地完成“助人”工作的;怎样植根于中国民间社会,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并在助人中实现价值,获得自身的发展。中国社会中的宗教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助人”的作用。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形式与实现方式上两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与一致性。在伦理价值观上的契合性表现在它们都强调爱人、助人、奉献、敬业、尊重、接纳、自救、自助的价值观;都遵循倾听的原则、理解、尊重、接纳等原则;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于民间社会的宗教也形成了很多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类似的助人技巧和经验。在服务对象上首先是弱势人士和群体,也面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内容方面,两者都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群开展慈善性质的社会援助工作,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社会工作开始进入更为广泛的社会公共领域,帮助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思考与启示

一是本土语言与本土人士。宗教在不的地方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甚至用的是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版的宗教很快就抓住了当地人的心,从而使传播效果和社会服务效果大大增强;在长期的发展中,绝大多数寺院、教堂、道观的宗教职业人员都会本地化,个别留下来的外来宗教人员也会在行为和思想上本地化。所以本土的力量是社会工作在推进社会服务时应该特别值得记取的。

二是持续和直指心灵的心理慰籍。围绕丧葬的宗教活动以其特有的方式抚慰亲人死亡带给人的创伤,同时增强人们对死亡的知识和预期,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许多宗教还介入婚礼、诞生等人生重大事件,相当于对当事人在重大历史时刻的心理援助。宗教的各种“仪式”无一例外的都是通过心理暗示,获得一种个人在命运中的稳定感、希望和平衡。真正的助人就是这种持续的直指心灵的心理慰籍。

三是诉说和倾听的模式。诉说既是人释放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心理治疗模式。而宗教仪式或宗教场所,往往就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诉说的特定环境。中国民间寺庙一般没有专门的“忏悔室”,但每一座神像前都不乏诉说的善男信女。制度化的宗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人员为求助者提供帮助,但通常他们采取倾听的方式,不打听,不妄言,不介入,特别是禁止干涉施主的个人生活,必要的时候从宗教大义出发加以点拨,期待个人自救。这样的“不作为”,既符合宗教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高明的心理咨询技术。

四是善于运用群体的力量。借用社会工作的术语,中国宗教既有个案工作方法(比如个别的交谈),也有团体社会工作方法。各种形式的集体性宗教活动,最突出的心理功能就是使个体获得了被群体接纳的感觉;个体的心理压力得到放松和解脱;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创伤得到修复。可以说,宗教活动的这种潜功能往往是许多精心组织的集体活动都没法达到的。

此外宗教禁止和干预自杀;宗教福利和救助制度的制度化的安排;宗教场所接近社区或家庭,让宗教在空间上贴近百姓,保证宗教和信众之间的及时互动,这是宗教能够在民间社会发挥社会工作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因素。

根据以上,将宗教值得社会工作借鉴的地方归纳为七个方面:对服务对象真诚的同情;对助人事业的虔诚和敬业;运用本土的人员和本土的语言去完成助人的事业;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心理和现实问题;持续和直指心灵的心理慰籍技术;把教内互助与社会慈善结合起来;使服务机构进社区。这给社会工作的启示是:专业社会工作,要想真正深入社会,服务大众,就应该走进社区,走进“田野”。应该借鉴宗教的办法,让自己首先在空间上近距离的接近普通民众,与人们建立起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工作。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助困育人 物质资助 能力发展性资助

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贫困生已成为一个极特殊的学生群体。对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奖、贷、助、补、减、勤”助学济困体系的实施,使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也基本达到助学济困体系建立时所期望的助学济困两大目标。但是,从国内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发展趋势来看,仅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从以物质资助为主转为物质资助与能力发展性资助并重,从帮助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到帮助其能力脱贫,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1促进教育公平

接受高等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也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实施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是贫困生享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扶持困难群体”[2]。教育公平思想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最根本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直接反映。只有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公共资源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倾斜,才能创造机会平等的竞争起点。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富裕的学生一直享用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压力,由于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打工谋生,无法集中学习,学习压力极大。因此,我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通过助困育人,实现高等教育相对公平。

1.2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平、公正和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全体人民应该共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在高校,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交织产生的矛盾不可避免,并将各种社会矛盾带进相对宁静的校园。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反而会影响其自身身体、心理、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各自的家庭,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这就势必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切实做好助困工作,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缓和因贫困产生的矛盾,才能提供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大学生安心学习,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障。

1.3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救助中具有特殊伦理意义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我党和政府向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庄严承诺。“教育救助”和“教育资助”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概念,教育救助对于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具有关键和根本的作用,而“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3]。因此,要根本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必须强化“教育救助”的理念,从制度正义的层面思考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与代际正义接受良好教育正是防止弱势群体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教育救助代际正义的重要表现。

1.4彰显人文关怀

按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生存;(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以生存为目的的生理需要被置于首要的位置,归为第一层次――物质需求。物质贫困是贫困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实质上体现的就是人文关怀,因为“幸福”的重要内容是人的正常生理要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尊严”是指人不容侵犯的地位和身份,核心是人的自利,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自由和权利,然而,家庭经济贫困给他们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诸多问题,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尊严受损。因此,我们必须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校助困育人就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助困育人措施可以缩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物质需求与目前他们拥有物质条件间的差异,使他们自信、自强,强化幸福感与尊严。

2.助困育人工作的现状

2.1认定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活指数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加上诸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经济状况评估、统计制度不健全等众多因素,各地对“贫困”的界定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一般来说,实地考察或家访会带来认定的准确性,然而这种认定方式随之带来了认定成本的增加。还由于求助者与执行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资助标准不清、受助对象随意的情况。因此,解决贫困生界定标准难,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界定制度,提高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

2.2资助力度不大

目前,我国对贫困学生救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解决一部分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从总体把握好各项政策的运用。如对国家现有“奖、助、贷、补、免”五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性不强,对多种救助项目的统筹安排和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造成教育救助力度不大。如高校大部分经济困难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之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有的高校在选择救助对象时往往会选择学业成绩优良的贫困生,由于救助名额有限,学业成绩便成了是否享有教育救助的隐性条件,这使得教育救助变成优秀贫困生的救助。

2.3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

现行各项贫困生救助形式是以无偿或半偿为主,渗透传统的救济思想,在把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贫困生是未来拥有较高预期收益的人群这一基本情况。据世界银行专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明显高于社会一般收益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个人收益上。这实际上使贫困生教育救助政策的实施出现“一个收入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把中低收入纳税人的收入转移给了那些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未来获得高于平均收入的人”[4],现有教育救助的无偿资助形式可能会助长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此,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拿包括低收入阶层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的钱作为救助,赠予那些未来的可以预期的高收入高待遇阶层,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3.关于构建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探索

3.1加强全过程助困育人

学生助困工作应该贯穿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阶段,包括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一是开辟“绿色通道”使新生报到不再受阻。如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就使入校新生全面详细地了解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消除顾虑,按时报到入学。二是做好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认定及建档工作。我校于2007年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建档制度,提出“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以及困难情况认定”,将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两个等级。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目前我校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机制。三是持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助困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我校注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做好“奖、勤、补、助、贷”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不同需求,寻找育人契合点。四是注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校后的贷后管理工作。学生离校前,学校着力加强贷款学生的信息档案建设,将包括家庭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在内的贷款学生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做到信息准确、详细,保证学校与贷款毕业生联系渠道的畅通,便于及时跟踪学生离校后的去向和还款情况,我校对于毕业生的助困主要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及毕业后还款。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打造诚信品牌,全面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3.2做好全方位助困育人

高校不仅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学生,而且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不仅关注贫困学生的眼前困难,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一是开展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学校要给予经济困难学生零距离的精神关怀,关注生活细节,加强心理健康疏导,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塑造高尚人格。如我校通过组织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回馈社会活动,唤起他们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二是开展发展支持教育。针对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采取的“授之以鱼”的助困方式的缺陷,我校尝试“授之与渔”的方式,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如学校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助研、助管、助教”三助活动,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平台,开拓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助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训机会和实践机会,提升其各种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避免出现从在校贫困转向社会贫困的窘境。三是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近年来,我校成立诚信教研室,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弘扬古今中外诚信品行,采取定期诚信教育与不定期诚信教育相结合引导贫困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采取建立诚信档案等途径引导贫困生自觉约束行为,真正做到明德自律、诚信笃行、励志修身。

3.3拓展全员助困育人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参加到助困育人的队伍中,拓展助困育人多元化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化地教育助困。如我校已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各项资助工作。我们在校外建立了多个长期的勤工助学基地,设立长期奖学金,每年解决1000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和学费,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二是落实学校助困育人工作,壮大校内助困队伍。我校建立了一支工作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并采取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制度,通过队伍和制度上的双重保障,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的多层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推动学校的育人理念深入贯彻资助政策有效落实。三是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捐赠主要来源于企业、企业家、校友及基金会等,具有非交易性、非行政性等特点,是个人或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校外资源的广泛性,需要充分利用校外渠道。对此,我校努力开辟校外资源,开拓社会捐赠渠道,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助困。如学校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接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让更多的贫困生获得资助,极大地帮助全校贫困大学生。

总之,高校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公平、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成人成才。“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新的体系消除了过去传统的以经济资助为主的模式所带来的短板影响,赢得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泛积极的参与,激发了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随着学校这一新的助困体系的内涵不断深化,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实效必定愈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姜思宇,罗大贵,杨红,李军.“共享型教育公平”思想及其政策框架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3-27.

[2]王莉芬,黄建美.高校助困与育人结合的资助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VOL26(3):55-58.

第9篇

【关键词】学困生 习得性无助 成因 对策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M.E.P)在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是指有机体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在初中阶段,总有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弃学,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级最难管理、班主任最为头疼的一分子。他们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并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学困生的一种典型表现。那么,在教育领域中,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帮助学困生走出习得性无助感的阴影呢?

一、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形成的成因

1.学业成绩长期不良积淀的结果。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在学习中经受了过多的失败和挫折,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失去信心,不敢主动尝试,产生退缩。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如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减弱,逃避学习、情绪上悲观失望,毫无信心,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从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另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肯定,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便慢慢泯灭了希望,也由此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群体。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是经过无数次重复的打击以后而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2.家长、教师不恰当的评价。在家里,虽然好多家长也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一些家长还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无视孩子的努力,很少对孩子持肯定态度,而把“过失”都归于孩子还不够用功。这样孩子的努力往往换来的不是赞扬,而是批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变得茫然、沉沦、绝望、最后毫无斗志。

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正确归因。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不能从学生散发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导致不公正的评价,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只会无限放大他们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忽视他们的努力。当学生接受到这些消极评价信息后,就会改变认知,降低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迷失了前进方向,以致于自我放弃。

3.不良的社会竞争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和学校仍是以班级中考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政绩的标准。因而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不良的竞争环境下,学生为分数而努力学习,大多数教师也只会“以分数论英雄”。到了毕业班,教师再也不会把精力放在学困生身上,根本也不愿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家长对学困生的希望也慢慢落空,学困生也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一分子。一些学困生由于在多次的模拟考试中屡屡失败,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

二、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1.倾注持续的爱,正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你的爱,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更需要你的爱,这种爱就是教师要采用鼓励、安慰、支持、帮助等办法保护学困生走出迷茫,重树信心,用温和的话语和耐心的启迪使他们鼓起勇气,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尝试做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渐渐在实践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最后走出失败的阴影,克服其“习得性无助”心理。

2.挖掘学业外特长,体验成功的喜悦。习得性无助学困生往往因长期在学习上的受挫而产生根深蒂固的挫败感,而中学阶段衡量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学习上的成功与否,因此,学业上的失败往往导致他们对其他事情也无所用心,不思进取。这个时候,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挖掘学生学习外的特长或爱好,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到久违的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潜藏己久的进取心。

组织和开展适合学生发挥特长的活动,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也许,一次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长久的信心,而信心的获得必将带给他们更大的成功。

3.引导归因训练,增强学习意识。要使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由于“习得性无助”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自己智力低下,接受能力不强,所以对自己丧失希望。为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

第10篇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面对日益增加的贫困生数量,国家和高校对贫困生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并为此出台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生的扶持和资助,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包括“奖、助、补、减、贷、勤”等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已经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为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奖”,是指国家、学校或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是指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补”,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对家庭经济有困难学生给予的补助,同时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予以资助;“减”,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贷”,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制订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方案;“勤”,即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岗位,使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定的报酬,贴补在校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开支。

这些以“奖、助、补、减、贷、勤”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解决现实的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现有的资助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资助工作仍以经济资助为主,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或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无经济来源;或家庭突遇不幸或遭遇自然灾害;或家人重病、伤残,其中又以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居多。

1.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贫困学生生活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有部分学生连必要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为了自己的学业与生计,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靠勤工俭学来补贴花销。为了节约路费和赚取生活费,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都曾有过寒、暑假不回家的经历。有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中超过三成的人生活费开支仅为普通同学的一半。但是,重经济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也导致了小部分贫困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平时的消费能力比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还强。

2.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当多的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通过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但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成绩比较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此外,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抗压能力差,沉迷于网络与小说之中,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因此,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一个“两头聚堆”现象。

3.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生活、学习、心理压力大的特点。国家无偿性的资助在暂时缓解部分贫困生的困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促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态,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更不利于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此外,社会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体制和道德教育实效不足、加之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和自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了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个人诚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道德问题。

4.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低,遇到挫折后悲观消极,许多贫困大学生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优秀生的优势,感到失落以至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不愿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从朋友那寻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如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逆反和偏激的心理、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冷漠的心理、焦虑抑郁的心理、错位的嫉妒心理、出人头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及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及心理状况,我们发现,随着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现有的资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贫困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需要,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1.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贫困与贫困意识的日益增长,给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扶贫助学工作的内涵除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帮困”显得更为重要。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2.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我们发现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长期以来形成的资助体系也使得学校和辅导工作者相对重视物质上的资助而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帮助,随着贫困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一些潜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以致使很多出发点很好的工作收效甚微,甚至产生了副作用,进而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助学工作的大局。因此,大力加强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已经成为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入学和成长问题的迫切需要,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努力培养勤奋刻苦、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办学的关键要素,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体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对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对策与方法

1.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观念和资助方式

首先,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和帮助的方式和观念,应该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即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结合的 “双助型”资助方式。应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长期实施并不断深化扶贫励志工程,在做好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思想上的引导。

其次,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通过开展勤工助学,转变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通过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生勤工助学渠道,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劳动来获取报酬,使资助和自助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次,改进奖学金评定制度,从支持和保护贫困生的角度,设立贫困生奖学金项目或贫困生资助专项资金,在贫困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还有助于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有助于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

还有,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以往由社会单向给予的资助方式,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回报社会中升华自己。

最后,突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导地位。现行的资助方式多数是无偿援助, 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通过及时调整资助措施,突出国家助学贷款在“经济支持”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2.加强教育、立足引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精神资助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自主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应更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首先,要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使其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可以通过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增加感恩情怀;通过挖掘生动感人的事迹和鲜活的感恩情景,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借助济困助学、召开捐赠仪式、写感谢信、定期向资助方汇报学习情况等形式点拨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活动引导和帮助贫困学生提升感恩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奉献意识和精神的大学生。其次,要加强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教育。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改变贫困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可以实现梦想,成就自我。通过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寻求社会支持,依据实际情况,与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对贫困生的在校资助、毕业后到捐助单位定向就业的“对口支援”关系,这样既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同时又保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难题。通过扩大勤工助学的范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学生。每学期组织一次“自强之星”评选及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入挖掘资助企业中的自立自强典型,现身说法,使贫困学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再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应给贫困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真诚、博爱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通过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全面记录其在校期间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强化大学生自律、他律意识,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贷款诚信知识教育和警示教育,将“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培养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在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让诚信走进课堂,强化诚信的作用,让学生树立事业心、责任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通过谈论、签名的方式,将诚信的理念融入专业的课程中,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贫寒的家境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矛盾心理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常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极度的自卑又使贫困生的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得不到疏解和宣泄,可能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学校和辅导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引导他们正确地自我定位,鼓励自尊、自信、自强,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进行心理讲座和座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要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适度的干预,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物质贫困导致新的心理贫困,遏止原来有的心理贫困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应该逐渐拓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服务的渠道,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给贫困大学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解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比如开办心理咨询讲座、设立心理问题专栏、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帮助贫困学生及时化解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44-46.

[2] 全洪兵,罗玉华.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教育导刊,2007(17):14-15.

[3]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3-45.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11.

[5]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贫困生及受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第11篇

    教育办公室(OfficeofAcces-sibleEducation,简称OAE)为学生提供有关住宿、辅导方面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确保学生能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7],让所有学生在校内都拥有平等的机会来获得学术和实习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担任的各项工作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4)院系。在斯坦福大学每个学院的各个系中,系是教学助理工作的地方,直接承担对教学助理的监督和管理。教学助理主要由系主任负责管理,各系根据自身的需求安排教学助理相应的教学工作。另外,各系还要为教学助理分配指导教师,安排专职咨询和服务人员。

    二、斯坦福大学教学助理的培养

    1.教学中心提供的培训教学中心为教学助理设计了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并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每学期向教学助理提供短期职前培训、教学咨询、探讨会、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学资源和讲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等。(1)学期前的短期职前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前,教学中心会对教学助理进行一个简单的为期半天的职前培训。培训的主题包括:欢迎来到斯坦福大学;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介绍教学中心为教学助理提供的资源;研讨如何有效的开展讲课、评分、引导讨论;第一天如何开展教学及如何学习工作等[8]。通过短期职前培训,教学助理对教学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教学助理为新学期的班级教学工作做准备。(2)联络和咨询课题。为了促进教学中心与院系对培养教学助理进行交流合作,教学中心设立了联络和咨询课题(LiaisonsandConsultantsPro-grams)[5]。各院系为教学中心组织的课题和为教学助理提供的资源提供意见,院系和教学中心一起合作优化教学服务。所有的院系在实施教学时都要寻求与教学中心合作,通过教学中心提供的支持来展开对教学助理的培训。教学中心为院系的教学助理提供个人教学咨询、期中学生评估和班级管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咨询员都是在教学助理评估中表现优秀被选拔出来的,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助理经验。经过一定的培训后,这些做教学助理的研究生在教学中心为其他教学助理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和咨询。(3)教学助理研讨会。教学中心每月都会组织全校性的教学助理研讨会。每次研讨会的论题不同,中心网站会提前公布会议的时间、地点、讨论的题目。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信息对研讨会内容进行提问或评论。2013年秋学期将举行研讨会内容:学生学习投入策略探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学助理可以做些什么;饮食、交流、教学与运动[10]。另外,教学中心会定期开展关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诊断教学的研讨会。(4)发行《教学手册》。教学中心通过编写《教学手册》(AnIntroductoryHandbookforFaculty,Ac-ademicStaff,andTeachingAssistants)为教学助理提供书面上的指导,手册中对课堂教学准备、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给予了详细介绍。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助理、教学助理的职业发展、时间管理、学生课程指导、多媒体的使用等方面从目的、内容、方法角度进行了细致说明。在每一所院系,教学中心与院系合作根据院系的需求编写了各院系独具特色的教学助理手册,以此为教学助理提供指导。(5)实施教学档案袋。教学档案袋(TeachingPortfolio)是教学助理自我成长和发展、任职和晋升的有效工具。档案袋内记录了教学助理作为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成长、优点和成绩等。袋内装有个人简介、教学大纲和课程资料、学生的评价、学生的作业、课堂教学的视频记录等。教学档案袋可以帮助教学助理获得来自同事、学术指导员、教学中心咨询员的建议[11]。建立教学助理教学档案袋,可以有效地观察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课程教材的使用和评估方式,帮助教学助理认识自己教学的过程和进展,并据此判断教学效果。教学档案袋也反映了学生的教学经历,对学生未来的求职有很大帮助。(6)视频记录和咨询指导。教学中心会将教学助理上课的内容和情景用视频记录下来,以提高其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教学助理需提前一周向教学中心申请进行视频记录。视频录制结束后,中心的专家将与教学助理一同观看教学视频,协助教学助理分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为教学助理提供改进建议,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改善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12]。教学中心的教师还经常与教学助理进行对话交流,询问教学情况,提供教学指导和帮助。

    2.院系提供的培训方式是教学中的导师制斯坦福大学的很多院系都安排了教学导师,为教学助理提供指导,这些导师由教学效果优异、经验丰富的教学助理担任。他们既是经验丰富的教学助理,又是新任教学助理的指导教师,根据院系的实际需求实现多样化的角色,为新任教学助理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技能,为院系和教学中心评估教学助理提供有效反馈。由于教学导师掌握了卓越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知识资源,他们既能为新任教学助理提供专业发展指导,又为班级和院系的培训项目提出建议。每年秋季学期开始前,院系会组织为期2.5天的工作坊,推动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导师与新任教学助理一起交流教学助理的成长与发展,不同课型的教学指导方式,不同类型班级的管理,本科生学习的特点,为教学助理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在此,教学导师可与教学助理展开深入的互动与交流。导师制项目还包括在每个学期和其他的教学导师交流,其形式可能是一个圆桌讨论会或课堂观察[13]。教学导师将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既提高了新任教学助理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学导师学习了反馈、评估教学助理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学助理的培训,目前斯坦福大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教学能力、指导能力。通过教学助理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的学习,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三、斯坦福大学教学助理制度的特点

    1.保障教学助理的工作质量为保障教学助理教学技能的提高,斯坦福大学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教学中心在教学助理的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教学工作开始前,通过学期前短期职前培训,教学助理对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络和咨询课题及开展教学助理研讨会,教学助理能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说明并得到解决。在指导方式上,不仅发布书面指导材料,如《教学手册》为教学助理的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说明,而且安排了教学导师,为教学助理提供面对面、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服务。教学档案袋的运用,关注教学助理的成长和提高。这些培训形式有效地帮助了教学助理认识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使本科生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学习指导与帮助。

    2.及时评估与反馈,以评促教评估是一种有效改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方式。通过评估,教师和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检查教学助理工作的实施情况,为改进教学助理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也是评价教学助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期中评估和期末评估相结合,可以帮助教学助理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和提高教学助理的教学效果。每一次评估结果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学助理,让教学助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调整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小组讨论评估与在线网络评估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使评估的结果更加真实可信,有利于教学助理的成长和进步。

    3.关注教学助理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斯坦福大学认为,教学助理经验对研究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助理制度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安排教学指导教师。无论是对教学助理的培养还是评估,都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沟通能力,同时促进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教学助理培养制度为将来想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在籍研究生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教学助理未来到大学任教提供了比以往更有价值的工作经验。

    四、斯坦福大学教学助理制度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1.将教学助理制度纳入到研究生教育20世纪中期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突飞猛进。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队伍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入高校本科生的需求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助理不仅能够协助教授教学,分担一些学习咨询、作业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减轻教授工作的压力,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及时和细致的学习咨询与指导,实实在在地改进本科教学质量。博士生是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新进的高校教师通常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在博士阶段急需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教学助理制度的建立对于教学助理本身而言,其教学技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教育部自2011年提出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有必要建立教学助理制度,将教学助理制度纳入到研究生培养中,鼓励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

第12篇

何为善、何为慈善、何为公益?帮助他们——这就是善,这就是慈善,这就是公益!善,就是帮助那些你认为应该得到帮助的人;那么慈善就是那些帮助那些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得到帮助的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秋高气爽,情满人间,善莫大焉,益莫大焉。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情系学子,爱心永驻——省城知名书画家枞阳公益行”大型公益活动,我代表安庆市公益联盟向支持本次活动的爱心人士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弘扬慈善文化,助推善事业,“情系学子,爱心永驻”大型公益活动,主要是向枞阳贫困儿童提供援助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各界有责任感的企业,团体及个人积极参与关注与支持,并慷慨解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扶贫济困,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激励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将公益活动引向深入,尽已所能,共同来关心需要帮助的弱势贫困群体。

用慈善心、公益心、博爱心、爱心感染爱心,传递温暖,帮扶弱势群体是民生的有效彰显,民风的有力感染,和谐的强力推进,具有极强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持之以恒的开展慈善活动,为弘扬慈善文化尽绵薄之力。

最后祝“情系学子,爱心永驻——省城知名书画家枞阳公益行”活动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嘉宾、爱心人士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好人一生平安!谢谢大家!

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2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代表捐赠单位作个发言。

~~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承担城市建设的设计企业,近几年企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积极回报社会。慈善助学,这是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六个年头,去年我作为嘉宾有幸被邀请参加助学金发放仪式,深受感动,作为企业,我们愿意积极参与这样的慈善活动。

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次公益活动,来表达我们的一份回馈社会的爱心,使得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人生境界得到一次升华,同时我们也呼吁,我们的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的教育事业,使得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公平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我本人也是一位学生的家长,我也能够充分的体会天下父母之心,只要人人充满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我们个人、一个企业的力量其实很微薄,今天我们的付出其实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行为,能够在社会上倡导这样一个爱心风尚,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点燃更多寒门学子的求学欲望、生活的希望。

通过这样的助学活动,我们也感谢这些寒门学子,正是他们那种与命运不屈抗争的顽强精神感动和教育了我们,作为企业我们也需要耐得住寂寞,不断地超越自我,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各种挑战,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追求品质的提升,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穿越经济发展的各种历史周期,我们将以一颗至诚之心,努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并始终把这种责任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我们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深知只有企业不断地发展,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当我们用爱心在这些寒门学子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搀上一把,我们相信今后当他们成长为社会栋梁的时候,他们也同样会用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智慧来回报我们整个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帮助他们,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也是在帮助整个社会!

谢谢大家!

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们隆重举行“园丁奖学金”捐助仪式。全校教职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捧出一份关怀,献上一片爱心,为这温暖的季节增添一份温馨。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参与捐助的全体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每一名一中人应尽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华美德的传承者和示范者。而我们一中的全体教职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心、责任、敬业”三项核心师德。

自20年以来,由校党委倡议全体教职工积极相应自发捐助设立了“园丁奖学金”,每年~月进行发放,主要用于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支持和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校园内营造-爱心互助,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勇于进娶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促使每一名学生努力践行“诚信、勤奋、自信、责任、感恩”五项核心品格,锻造成为充满责任、满怀感恩的真正一中人。截至目前,“园丁奖学金”共开展了五届捐助活动,捐助资金近~~万元,受助学生达~余人。

今天的捐款活动中,全体教职工积极响应,人人参与,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本次捐助金额共~~元。这些捐款将用于资助我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希望我们的帮助能使同学们的成长道路少一分坎坷,让同学们的生活多一些阳光和欢笑。

古人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希望广大同学敢于正视困难,树雄心,立大志,努力把老师们的关爱化做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我们也希望每一名一中学子在我们充满爱的校园里,自觉历练五项“核心品格”,学会感恩,学会去爱。

老师们,同学们,一中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小爱孕育出一中的大爱。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谨记:生命因有了爱而更为富有,生命因付出了爱而更有价值!

最后祝同学们在新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中心小学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有幸参加图书捐赠仪式。首先,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祝大家工作顺利、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中心小学自办学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心系乡村孩子们的未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学校老师们专心教学、悉心教导、辛勤付出,培养出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修养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韵令人向往,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往往让人扼腕叹息,可见读书之重要。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多读书,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多读书,可以增加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同学们,你们是后备军、是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就要勤于学习,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发愤图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今天,我们把书送给你们,虽然不多,但也深深地寄托着我们对你们的殷切希望,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用心聆听老师的教导,排除各种不良习惯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争做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希望你们从日常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正直的优良品德;甘于吃苦,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关爱我们的老师,回报所有热心帮助我们的人,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贡献祖国、奉献社会的有用之才。

最后,“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借此机会,提前祝同学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也祝愿我们的学校在未来的日子里越办越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谢谢大家!

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5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代表诸位家长,在这次捐赠大会上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也很激动!

首先请容许我向--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红十字会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凝聚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秉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金秋送爽时节向学校了捐赠书桌椅,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紧缺的状况,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写上了浓重的一笔。新的书桌椅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这给我们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把桌椅用好、保管好、爱护好,加倍珍惜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作为学生家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学习红十字会的互助精神,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回报社会!最后祝各位领导和老师工作顺利,亲爱的同学学业进步!

爱心公益活动村干部讲话稿范文6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市妇联、县妇联和撒可富教育基金会领导来到我校开展“冬日送暖、情满校园”爱心捐赠活动,首先,我代表重峪口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来宾、各级领导的光临表示真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创办于1974年,服务人口约1800人。学校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现有校舍30间,共有教职工10名,教学班7个,在校生160人,其中有留守儿童22人。

我校位于卢龙县最北部山区,这里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村民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造成校内留守儿童较多。学校由于生源较少,经费相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环境得到改善,硬件设施得到加强,教学成绩不断提升。

今天,各位领导和来宾冒着冬日的严寒为孩子们送来了爱心、送来了温暖,用朴实的情感弥补了留守儿童缺失的情感,用无私的博爱弹奏着社会主义和谐的音符,燃起了孩子们内心的希望。你们倾注的真情、奉献的爱心,将深深植根于每个师生的心田,让他们明白自尊自强,学会关心他人,知道奋发有为,懂得报答社会。你们对教育的支持,将会成为我们师生勇往直前的动力,鼓舞我们不懈努力,超越自我,迎难而上,锐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