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9 10:0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式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明确提出,成为国家倡导的学习新理念和教学新方式,中学生物学教育领域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笔者分析了2002年~2009年,在我国中学生物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通报》四种期刊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发表的有关探究式教学的论文497篇,旨在把握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策略及建议,为探究式教学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 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对所收集的关于探究式教学主题的文章进行概况分析。
从数量发展看,在新课程启动后的最初几年,论文数量已达一定水平,2005年达到峰值(84篇),表明教师主动关注并积极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使其迅速成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从地域分布看,除新疆、、青海、海南四省外,全国大陆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物学教师均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生物学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全部成果的74.4%,其中江浙两省教师研究的氛围最为活跃,研究成果在全国排名居首,西部地区论文数量甚少,仅占7.4%。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域间,中学生物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该地域教育、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与不同地域教师素养有关。
从研究主题看,教师特别重视探究式教学实践应用,相对忽视理论研究。46.9%的文献论述一节探究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0.6%是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讨,提供指导策略和教学经验,其他文献涉及内涵特征、教学模式、试题编制等理论内容。
短短几年,涌现出大量研究探究式教学的论文,这是教师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行探究式教学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理论基础薄弱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中有浅尝辄止的现象,表述其成果时常常以相关的名词术语“武装”自己,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解读,如简单的介绍和引用建构主义。实际上,建构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在融合皮亚杰的自我建构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基础上提出意义建构。其学习观的发展正在从自我建构向社会建构转化。社会建构增加了对学习者的情意、社会文化影响等重要因素的考虑,强调学习是活动的和社会性的,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两方面,缺乏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基础等多视角的研究。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科学的特点是系统性的提出问题,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求答案,并对答案提出说明与解释,科学前进的历史是曲折的,科学家只有经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登上科学顶峰。这就为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基础。因此,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需要把新鲜、有影响的探索与理论进展吸收进来,使探究式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1.2 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决定权被忽略
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面临困难的情境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对现象做出解释,认知冲突便产生了,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探究过程中寻求什么样的假设,收集哪些信息证据,如何做出解释等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没有问题,探究活动无以依托。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探究性问题的产生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
(1)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得到了教师或教材的指导;
(3)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或教材,但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4)探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
在497篇论文中,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依据类型进行细分,发现探究性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可见,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教师习惯性的直接提出教材已设计好的问题,或铺设过多指导性的问题台阶,引导学生往自己的观点上靠,舍不得把问题建构的自完全赋权给学生,结果学生在教师极权的氛围中被剥夺平等参与的机会,探究活动的开端就已处于被动地位。
1.3 教学评价口号化
教学评价可有两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知识识记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可以是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还可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涉及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及得出结论4个基本要素的探究案例共计258个,但只有极少数探究案例具教学评价,大多数教师仅关注对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这些案例还显示教师关注设计实验方案的评价多于对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多集中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而忽视访谈、档案袋、概念图、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方法;缺少评分规则和评价结果的表述。评分规则是对学生表现的不同等级水平优点和不足的描述。没有明确具体的评分规则,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收获和需要的改进目标。
2 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探究式教学近十年的探索过程显示出教师普遍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的思考建议如下。
2.1 以学习交流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生物教师应将生物探究式教学置于教育理论的广阔背景中予以思考。通过校内外培训、专家讲座、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理论。
2.2 以反思性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现
由于对探究式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认识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学生自主性的丢失。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采取撰写反思日记、开展行动研究等方法来帮助自己反思,转变教学观,把问题建构的自还给学生。
2.3 以教学评价一体化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都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的建议及案例,教师应认真体悟,遵照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2.4 创建适合探究式教学生存的土壤
建立长效、合理的考评制度是探究式教学能否落实到课堂实践层面的推动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形成合力,双管齐下。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状况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加强教育督导。学校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探究式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评价、教师反思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调动教师组织探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奋生,生物学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3:28(4):52~54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讨式教学 发展研究
引言
探究式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当中重点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还可以通过采用各种数学知识来提高其在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破除传统数学教学弊端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存在过于理论化,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弊端。在这种比较僵硬的教学方式下长久的学习,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价值完全无法得到体现。而探究式教学则恰恰相反,它主要是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用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习惯,进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这对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老师从传授者转变成为指导者,学生也由原先的被迫接受转变成为自主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普遍采用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民主。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总体的来说,我们可以简单讲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决模型和知识构建。下面我们进行简要分析。
创设情境说的就是 将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当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思维,使学生可以产生疑问并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建立模型主要是指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当中提炼出数学概念和相关计算法则,将常识化为与数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将这个环节细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模型构建三个阶段。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其能够达到对所学知识概念的全面正确认识。
解决模型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得出上述所建数学模型的相关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知识构建则是指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对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希望学生可以从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性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甚至做到举一反三。
三、小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和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理论和实践的沟通桥梁。在我国的新课改当中曾提出,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就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最开始的那几分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想要探究。而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阶段,所以势必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且这些问题 将会充斥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假设教师在其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当中,提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那么就能将学生引入到探究学习的状态下,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探究欲望。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教学指的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用更加合适,更能够增强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教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教师特长习惯性的以思想和知识者自居,使得课堂成了老师的一堂演讲,而学生则只是听众。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3.开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引导学生自主实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整个探究活动当中积极思考、认真实践。探究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单只实验操作,还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分析等,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来搜集资料信息,提出猜想,将自己的意见与他人谈论分享。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科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价值判断。数学课程的探究性格教学的目的是在于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对于学生的评价则不能改仅仅将是否探究出结论作为唯一标准,反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通过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将学习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考试成绩相结合。这样既能关注学生在探究当中所表现的出来的方法和思维,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方式,但尽管如此,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是不变的,即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究。除此之外还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才能够真正使学生自由、和谐、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仁.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0.
[2]王欢.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关键词】数学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1-02
探究式教学是近些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致力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自己的乐于发现、发明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活动来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现代的初中数学调查研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大多数数学教师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采取“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而学生只是充当着观众的角色,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只是听过即可,没有任何深入思考的机会,对于某些不明白的地方,也没有发问的机会。其次,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听懂自己所讲的知识,就会完全照搬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按部就班地琐碎讲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学习没有热情,有些学生在沉闷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丧失对这一课的兴趣。所以,教师就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采取一种新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探究式教学能够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多种探究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呢?
一、挖掘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教材在很多章节后面都设置了一些想一想、做一做之类的练习题,这部分正是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课本设置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好好利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讲解完本节课的知识之后,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利用这部分课后题来检测自己的知识内化程度,看一看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不懂得地方要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这样老师可以对大多数学生不懂的地方再次进行讲解,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进行课下辅导。学生自己思考了问题,自己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才能对其进行解决,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生由于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对某些抽象问题很难理解透彻,量变才能生成质变,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明白的地方越来越多,就会使他们对数学丧失自信心,从而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而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能力以及数学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创造条件。下面,我将介绍几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在课堂中也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展,主动地投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探究,提高自己对知识的认识水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其大脑对知识呈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是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我常常采用愉快教学法。我经常在一天或者一周的学习之后,开办知识竞赛活动,将这一段时间内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制成问答题的形式对学生小组进行抢答测验。在竞赛之前,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搜集资料、生生互问交流等方式来弥补自己在某一知识点上的不足。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来实现自我提高,同时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为学生知识的获取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在竞赛之后,我会对各个小组按情况进行奖励,这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创设情境法
当教师在创设了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的时候,学生会将注意力投入到这个问题当中,他们会就这个问题与小组成员开展讨论,灵活应用以前学到的数学知识对此问题进行解答,采用独具特色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先不直接讲出“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而是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如果我想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出5cm,那么我应该怎么剪这个铁片呢?学生会在纸上写写画画,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一步步来推算,得出结果。这时,我会通过展示某些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式来揭示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之后,我会提出某些问题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像二次项系数是0的时候,方程式成立吗?一次项、常数项是否和二次项的限制一样?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多媒体的运用
某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在讲不清楚或者为了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海上日出”的实景,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来探究位置关系,并自己动手做出了图形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探究、发现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35-01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的新型人才。因此,在现代教育当中,更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1)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从小学开始就将学生们当作考试的机器,教师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是十分被动的。因此,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式学习强化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学习乐趣,在培养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为学”,让学生在学习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
(2)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若不具备与人合作的意识,只凭个人的力量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因此,在小学时期,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式学习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与同伴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果。在与同伴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会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在团队中做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1)营造氛围,引导探究。要让学生自主地萌发探究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只有创造出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和谐氛围的前提就是师生之间要形成民主化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一切独断、抑制都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要尊重他们,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其次,在教学中多鼓励、肯定学生一切通过自主探索而发表的言行,让学生在轻松、无负担的状态下学习、探究。任何武断的批评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使自身变得和蔼可亲,更加具有人格魅力,让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候不再有畏惧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精神始终处在自由的状态下,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意识和习惯。
(2)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指导。要想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必须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若只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方法,而没有机会实践,学生永远无法将知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阅历也不足,所以,在其自行探索知识时,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以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画杨桃》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采取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在这堂课中所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们展示一个真实的杨桃,可以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在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将你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出来。”“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让同学们以结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求助。学生们可以观察这个真实的杨桃,也可以研读课文与同伴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有一点必须要做到,学生们要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出来,并且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写在讲台上进行展示。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说得精彩的地方教师要及时鼓励,说得错误的地方教师要以委婉的方式、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予以指正。通过学生自行探索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其他有意义的探索中去。
(3)在语文课堂中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所谓角色互换,就是学生讲课,教师听课。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备课”,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给每位同学五分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备课内容。教师在当“学生”时,要在适当的环节表现出思路受阻,有意识制造一些问题。例如,下雪天、下雨天在野外迷路怎么办呢?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当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形成一种“共教共学”的模式,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习惯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明确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采取营造氛围、放手操作、给予指导、角色互换等方式来实现探究式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按照科学发展史的顺序,该内容是遗传因子发现、减数分裂过程发现的延续。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萨顿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联系“遗传定律”与“减数分裂”的桥梁。教材叙述了从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到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提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这一科学探究的历程对学生来说是较好的科学史教学材料,同时也是学习后续内容如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等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具备了“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概念,了解了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顺理成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已掌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做好应对意外生成的准备。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比较、推理、观察、分析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学探索中的质疑、求实、创新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4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讲授,本节课会有以下不足: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论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直白地告诉学生,教学过程将平淡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缺少了体验“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两种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的机会。这样会使教学远离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笔者将本节课设计成基于问题导引的探究式学习。通过承前启后的系列化问题,既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给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避免课堂上学生盲从地探究。最终,学生在这些层次化问题的指引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等思维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两种重要方法,深刻理解了本节课的结论。另外通过延伸的问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为其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的铺垫。
5教学过程
5.1引入
教师简述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试验和魏斯曼提出的减数分裂过程的科学史,提出学案上“复习回顾”部分的3个问题:(1)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画图,并总结Y、y和R、r两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规律。(2)依据减数分裂的一般过程图示,总结含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3)孟德尔提出的成对遗传因子与减数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回顾、思考,不难总结出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无意识地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比教师举例讲述什么是类比推理,更为深刻。而且,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很自然地聚焦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
5.2萨顿的假说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萨顿照片和实验材料———蝗虫,并展示提问学案上“课前预习”的3个问题:(1)萨顿假说的内容是什么?(2)萨顿假说的依据是什么?(3)萨顿假说的提出,运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这一部分知识在课本上有较为详细的文本叙述,且难度不大。所以笔者设计为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展示。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亲自体验了“萨顿假说”的发现过程,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的兴奋点也自然转移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探索。
5.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摩尔根和实验材料———果蝇,并提出问题①: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有何优点?结合教材的文本描述和教师的提示,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难事。接下来,教师课件展示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和红、白眼果蝇图片,并提出问题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需要把教材中的遗传图解转换为规范的语言描述。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自然过渡到“如果我们是摩尔根的研究助手,面对这样的杂交结果,我们又该做何分析呢?”教师提出问题③:根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分析:①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哪个是显性性状?为什么?②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吗?③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了什么?④用孟德尔遗传规律分析,什么现象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前3个小问题。但对第四个小问题充满了疑惑。这时,教师适时讲述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及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并举例说明性染色体上基因型的表示方法。为下面探究环节做好知识的铺垫。然后提出问题④:如果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如何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有几种可能的假设?与摩尔根的杂交实验结果都相符吗?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学生的分组讨论激烈展开。教师引导学生用遗传图解进行分析。学生先提出四种假设。假设Ⅰ:位于常染色体上(P:WW×ww);假设Ⅱ: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P:XX×XYw);假设Ⅲ: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P:XWXW×XYw);假设Ⅳ: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P:XWXW×XwYw)。给过讨论,学生很快排除假设Ⅰ和假设Ⅱ。教师提问,学习小组代表演板假设Ⅲ和Ⅳ的遗传图解,并分析结果。学生不难发现两种假设都可以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此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顺势提出问题⑤,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分析: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以验证各假设的合理性?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测交的实验方案,并演板、分析。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得以有效突破。通过这一系列逻辑关联的问题的导引,学生的逻辑推理、实验设计与分析、发散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虽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探究,却亲身体验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过程。
5.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细胞减数分裂模式图,引导学生总结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并提出问题⑥:用细胞减数分裂模式图,分析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还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师通过设置新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总结,不仅加深学生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解,同时又突出了摩尔根的“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这一环节既解决了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学习提出了任务。
6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37-01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发展、对教学模式理论的丰富,而且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被动地“读”科学。过去的大纲和教材,由于实验含量先天性不足,使得学生在认识上的感知过程明显欠缺。针对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内涵特点,新教材增强了探究性实验功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设置了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条件,如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为此,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明确做探究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正确途径,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进行认知,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探究性实验中,既遵循教材的逻辑性,又不拘泥于一般实验的具体形式。
二、创建自主探索的初中生物教学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包括弹性的时间、灵活的空间、民主的教学氛围、丰富的地域文化以及开放的教育管理体制等。其中,创设和谐民主的、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生物教学氛围最为重要。生物教学氛围的创建要使学生的发言权、建议权得到尊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进行非逻辑的异想天开和发散性的举一反三。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学生既要多鼓励表扬,充分肯定并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要容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完成探究式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生物的,从而由此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生物教学环境。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意志是自由的,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其自身学习生物的需求产生的,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精心组织并指导初中生物探究
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学习。具体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假设。面对问题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可能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初步提出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用的有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其次,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探究技能和方法。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报刊或其它信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灵活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比较等方法去验证他们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的技能,而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假设从多方面进行验证,如果结论证实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学生的认知就会趋于平衡;反之,则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不得不提出新的假设或修改自己的论证过程,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这些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四、构建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激励评价机制是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使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学生潜能得以全面激发,评价机制必须是开放、多元性的。与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对评价的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生物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生物相关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实验报告、绘制的实验图表、制作的实验模型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性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 钟凤权.对初中生物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 邓桂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浅析[J]. 黑河教育 2011年06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所谓的信息技术,是指能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它包含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逐渐提高,它广泛应用在各个方面,目前教学方面也大量引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使数学教学的内容变得直观化、教育方法多样化、学习范围扩大化,引进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
一、多媒体技术让数形教学更直观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图形、轴对称图形时感觉最困难的是让学生如何把数形的概念结合起来。通常教师可以用一些图形、图纸直观的把边、角、高度、中心等等指给学生看,然而数形教学中要涉及的图形太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专门准备所有的图形,只能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讲讲;同时数形教学中要涉及的概念太多,教师要让学生把每一个概念都详细的弄清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引用多媒体技术后就能解决这些难题。比如教师在教学初中初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图形、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时,可以引导学生去看多媒体。多媒体用生动的画面把每一个图形的特点用详细、直观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直观的动画,动画中的图形时而对折、时而旋转,它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把图形的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会动的、又能让他们一看就明白的教学方式,他们被多媒体画面牢牢吸引住,因此对概念的记忆也非常深刻,以后再出现数形概念时,他们脑中自然会出现那些生动的画面形象而不会犯下概念的错误。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数形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让学生喜欢数学,这是他们愿意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展交互式学习
在教学概念性、逻辑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通常感到很烦恼的是怎样用最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比如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式、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律和平方根、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等等内容时,它们的概念性太强,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其理性思维的方法还没建立,让他们了解这些比较抽象、逻辑性又很强的内容他们很难理解。如果他们反复的学习还是难以理解,或者记错概念、或者应用错误时,学生心理上就会受到挫折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专门为数学教学开发的软件能解决这类难题。比如在网络上有专门为初中学生学习方程式开发的软件,教师可以去挑选合适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通常这些课件有非常生动的动画,在学生开始使用交互学习时,学生点击自己想要学习的范围,软件就从例题讲起,然后开始让学生做习题。当学生做得对时,它给出非常亲切的鼓励,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它会给出幽默的抱憾语句。学生在做完一组习题后,它会总结评估学生错误的基本范围,并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短板,直到学生完全理解方程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简单的题目后,它会提示学生要不要学习更复杂些的题目。.由于计算机软件生动性强、亲和力好、学习范围具有针对性、学习方式有可进阶性的特点,学生往往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而是自己在通关一场很有趣的游戏,学生在憋足劲一次又一次通关的过程中已经掌握软件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计算机软件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闯关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有极大的学习动力,它们让学生有极大的热情学习数学。
三、网络数学库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料
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有时需要大量的做数学练习才能熟练的掌握解题技能。特别是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式、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式、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第八章分式等非常需要掌握解题技巧的内容时,学生更是需要大量的做练习题才能熟悉技巧。过去教师为了给学生找适合的数学题常常到处找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辅导书然后鼓励学生一起去买自己去做题。海量的数学资料书让教师很难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性,学生也不乐意把钱花在大量的学习资料里。
网络数学库的建立改变了这些难题。目前一些专业的数学教学网站里存储有海量的数学试卷、代表数学题型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数学网站有专门针对分式内容的数学题库,学生自己选取需要学习的范围,挑选网站推荐的经典题型,学生学完之后可以自己对比答案,如果错误可以看解题的思路讲解,海量的学习资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只要想自主学习就能找到学习资料。
信息技术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优良的学习环境、有趣的教学方法、直观的教学效果,它构成一个非常适合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学习数学,学生也不再觉得学习是件苦事儿。可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教学方法良莠不齐、多媒体技术直观性太强让学生可能着迷于看动画而不注意学习知识的弱点,因此,学生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有可能会迷失学习方向,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引导作用。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适合自己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内容、挑选合适的课件等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必须意识到,信息技术为载体仅仅只是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更好的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高建军.计算机与初中数学教学[J].科学之友.2010(10)
[2]陈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3]曾仁平.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6)
[4]杨世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群文天地.2011(10)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问题;对策
高中政治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形成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发挥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教育者重形式、轻教学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明确强调教育者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然而当前从事高中政治课程的教育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改的中心思想理解得不够透彻。虽然也对学生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灵活性高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但是教育者太过偏重教学形式,而不注重教学内容,导致学生难以学习到足够的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众所周知,对学生进行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但是,高中政治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时,有不少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因为教育者担心学生参与探究式教学活动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育者将自己放在了探究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不想浪费学生原本就不充足的学习时间,自己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这完全与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踊跃地阐述对问题的见解,而教育者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育者的变通能力差。随着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多数教育者均创新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探究式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但唯一不足的是教育者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依旧根据学校教材或课本内容来开展探究工作,未结合学生所在学校实况予以适当调整。并且,有的高中政治教育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存在公式化现象,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也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问题的措施
1.教育者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探究式教学质量。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育者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扮演指导者与引导者的角色,紧跟时展步伐,创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探究式教学质量。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大都是将政治教育者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政治教育者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制订相匹配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多种高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政治教育者在教学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意愿。
2.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可通过节假日主动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到校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给同学、教师听,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和教师、同学互动,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发展。
3.拓展探究性资源,将新课标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仔细认真地选择一个实效性高的探究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可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因此,政治教育者应拓展探究性资源,将新课标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提高政治教学的教学效率。需要强调的是,教育者在明确探究性资源时,必须是所有学生都能涉及到的问题或者现象,唯有如此,整个班级的学生才会投入到探究活动过程中,才会共同提高学习水平。
4.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如在教“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时,教育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将课堂变为直播现场,教育者扮演主持人一角,学生则扮演嘉宾和观众,主要探究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为何不断下降,致使幸福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学生由于从未扮演过观众和嘉宾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新鲜感,学习积极性增强,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知道了什么样的民生问题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情境中所揭示的问题,而且为学习政府部门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政治教育者应严格按照探究式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同时,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贯彻新课程理念,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丹.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指导[J].青年文学家,2010,(02).
[2]郑传霞.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孙园园.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开展课程教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小学也是如此。它可以改善师生关系,明确学生主体低位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探究 浅议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刍议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古诗教学问题探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问题处理初探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味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竹.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下),2012(9).
[3] 俎艳香.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4] 姜秀林.中学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5] 潘晓安.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的支撑. .
[8]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1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http:///html/200904/20090420175400n2oz.shtml.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对于机械制图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度也在大幅度提升,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社会对于机械制图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性要求的提升,也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开展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究,通过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在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在机械制图行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优良的发展前景。
一、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研究
开展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究,首先应当明确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根据学生的发展所需,可以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总结如下,
1.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进程中,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确保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各项原理和概念有明确的认知,在为学生奠定稳定的知识基础之后,再进一步开展知识拓展的教学工作。
2.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无疑是机械制图专业学生所应当具备的最为基本的能力之一。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开展机械制图课程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机械制图上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和分布比例进行详细的观察,多画一些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便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机械绘图的精确性和全面性。空间想象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培养的。教师在开展教学课程中也应当有方向地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在机械制图教学课堂上播放不同的机械制图模式,引导学生在机械制图行业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达到“胸中有丘壑”的良好境界。
4.有方向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其对于机械制图美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机械制图课程的过程中,也应当根据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点,逐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开展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探究可知,职业院校在开展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扎实学生的基础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且有方向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提升可以促使其成长为优秀的高素质机械制图人才,进而为我国机械行业的良好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研究
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后,进行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研究,主要可以将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归纳如下:
1.根据社会和学生的职业需求,调整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的教学目标,根据社会的发展所需和机械制图的行业所需,适当地调整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
2.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完善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
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接受能力差异性都相对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能力需求的教学内容。
通过探究可知,职业院校在开展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社会和学生的职业需求,调整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完善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性的提升,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收获更加理想的学习成果,进而为其日后在社会职业生涯中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完善工作的实践方式
针对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完善工作的实践方式探究,主要可将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完善工作的实践方式归纳如下:
1.通过“精讲多练”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应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在机械制图行业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2.通过“讨论式教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应用“讨论式教学”教学模式,可以在中职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自助学习能力的真正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进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出自身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并且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3.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学模式的应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启发式教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引导学生以更加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开展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完善工作的实践方式探究可知,职业院校机械制图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应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完善工作的实践方式,在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开展进程中的有效实施,可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堂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小结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英语能力;英语成绩
1.引言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过分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对思维的培养强调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提倡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注重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思结合。
对于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施瓦布(Schwab)于1961年在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中把探究式学习定义为: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解决疑问。施瓦布主张把科学看作是一系列概念结构,他提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由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通过探究教学”和“作为探究的科学”。探究的教学程序为给学生呈现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明确问题,确定研究中的困难;思考问题,提出假设;思考解决困难的途径、方法,组织数据;导出结论(徐学福,2005)。
按照目前引用较多的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2005:2)中把探究定义为“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或其它信息资源发现已知,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知作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所谓英语探究式学习就是指让学生本着科学精神,用类似科学探究的形式,针对英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文化,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验证,运用,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并尝试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促进英语的学习(林立、王之江,2005:24)。
国外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对探究式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如主要的五种教学模式:学习环模式(Robert Karplus and his peers in 1960s);5E教学模式(Karplus);理查德·萨其曼(Richard Suchman)的“探究训练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摸式”;拜伦·马尔斯(Byron Massialas)和本杰明·考克斯(Benjamin Cox)“社会探究模式”。对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Anderson,1999)。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具体学科的教学研究,如Hutchings & O’Rourke(2003),Luke(2006),Justice et al.(2002),Spronken-Smith et al.(2007a)等。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例如Shin and McGee(2002),Geban,Askar,& Ozkan(1992),Windschitl(2000)等。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孙志璞,苏继红,陈淑清(2006),江光化(2009),徐学福(2009),高凌飚,张春燕(2002)。
本文是关于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我们对所选取的被试应用探究模式教学,旨在发现:(1)探究式教学前后学生的英语成绩如何;(2)学生对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主观评价有何不同。
2.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与受试对象
受试60名同学均来自开学英语分班时的普通水平班级,把这些同学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前两组同学均参加英语前测,结果显示两组同学英语成绩未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同学大学英语施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控制组同学依然使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实验为期18周,即一个学期。试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再参加英语水平测试以比较他们的成绩差异。实验组同学还需参加访谈,以反馈对探究式教学的主观评价。为控制变量,两组同学均是我一人任教,即无教学能力的差异。
2.2 测量工具
我们采用的测量工具有两种,一是英语能力测试题,二是访谈。英语能力测试共有两套,分别作为前测后测试题,两套试题均采用大学英语四级真题形式及难度,难度系数相当。访谈提纲包括学生的背景情况,对探究式教学的适应程度。
2.3 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具体操作
课堂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课上活动可灵活选择,但总体包括四个步骤:
1)课前活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学生自主选择问题或是提出假设。教师的导入活动一定要紧扣所学内容,并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课堂活动学生要充分投入到探究的过程。通过搜集、分析所得信息以验证课前假设。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此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难点老师可适当给予建议。
3)课堂进行过半时要鼓励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适当时候可以头脑风暴或是角色扮演等各种生动的形式体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途径要允以充分肯定,对有偏差的答案也应适当引导探讨原因,不应立刻否定。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鼓励学生把探究所得的观点引申至其他学科。
4)课程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英语能力测试结果
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前测及后测中的成绩做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均有显著提高,但实验组成绩已经达到特别显著差异的水平。这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效果,但其显著程度远不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效果更显著。
3.2 学生主观评价
访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兴趣,觉得探究式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探究活动让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领会了学习的技巧,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但同时也有一些同学表示还需要时间在心理上和技术上的调整以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4.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英语水平明显高于控制班。从实验班学生接受的访谈记录看,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满意度比传统教学模式满意度高。这种差别可能源自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学生是问题洞察这和能动的创造者、主动的探究者。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合作性,既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小学 数学课 运用
一、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的意义
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采用相应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教师为中心教师大多使用讲授的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知识。实践证明,在传统的那种单一的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下,学生只能学会接受。基于以上认识,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更好的探究学习,我们教师应该大力推动探究式教学,它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以授受式为主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全面、准确、系统地传授数学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于重视数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等。而数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通过对数学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求数学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做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二)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不怕失败,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只有这样,才一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真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在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框架下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毫无疑问,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真正付诸现实。
(三)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开展数学探究式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以教学促教研成了一种必然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使教师们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四)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把学生从单纯教科书的学习引领到走向生活的学习,从注入知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从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从追求考分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只有实现了这些正确走向,教育才会有提升,才能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用的策略
(一)探究式学习要重视情境创设
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探究式学习的重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生活情境,构建了知识点,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认知状态,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就积极主动。因此说探究式学习需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探究式学习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相应的小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局限性。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我为每个学生发了一张格子图,上面画了一面小红旗并标上了A 和点O,要求学生把图形小红旗A 绕O 点顺时针旋转90 度,得到小红旗B 图形。明确任务后,学生积极进行操作探索。老师来回巡视,不时指点一二。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到讲台前进行交流。生1 边演示边说:“我是先把铅笔放在图A 旗杆上,因为格子的每个角都是90 度,只要把铅笔顺时针旋转90 度,就能先画好图形B 的旗杆,再画旗。”生2 说:“我是先用一张纸放在小红旗A 上面照样子剪下来,然后按要求旋转小红旗,就得到图形B。”生3 说:“老师我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画好图形不剪,只要拿着这张纸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度就行了。”生4:“老师我的办法更简单,只需看清小红旗的样子,把格子图逆时针旋转90 度就能画出图形B。”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不同,表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共同点都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正确的掌握了旋转的方法和画法,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三)创造充分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索。一是确定适宜的知识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要探索的知识空间。二是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学生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由直观的操作、演示观察再到抽象的思维,想象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三是运用多样的探索形式。四是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探索。
总之,探究性学习,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化,特性化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牟世建.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引导[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