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教师论文

职业教师论文

时间:2022-07-17 14:2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教师论文

第1篇

本文采用问卷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过程,对赤峰市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在赤峰市区随机抽取六所幼儿园,从办园性质来看,政府级别幼儿园三所,企业性质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两所。在六所幼儿园中,省级类幼儿园一所,市级类幼儿园三所,一般幼儿园两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在本研究样本中,来自市级幼儿园的教师共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来自政府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共5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5%。从调查对象所在单位级别来看,市级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大,因为他们更具有群体代表性;所抽取幼儿园样本中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政府级别、民办性质的幼儿园里,因为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性质的幼儿园仍然是幼儿园的主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民办性质的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股新的力量。

(二)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的调查分析。

1.工龄与职业幸福感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工龄长短没有显著关系。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在上升,但仍然没有超过一半,总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说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工龄没有显著关系。对于工龄不同的幼儿教师,体验到幸福感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有的幼儿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能体验到幸福感,有的幼儿教师则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适应了工作环境,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后才有幸福的感觉,而有的幼儿教师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验到幸福感。

2.幼儿园级别与职业幸福感

数据分析显示,在自治区一类幼儿园中,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在市一类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在一般幼儿园中,偶尔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达到71%,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级别的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幼儿园的级别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所在幼儿园级别越高,其越能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而在级别较低的幼儿园工作的幼儿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较低。

3.工作成就感与职业幸福感

结合以往研究和本次调查研究可知,目前,赤峰市幼儿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现状值得深思。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教师在工作中只是偶尔能体验到成就感,经常能体验到成就感的教师只占13.3%,这说明整个幼儿教师群体工作成就感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幼儿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对其幸福体验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成就感高的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较高,而低成就感的教师只体验到较少的职业幸福感。

4.人际关系氛围与职业幸福感

经过调查可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体验与其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其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能经常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占57.4%,有超过60%的调查者只是偶尔能体验到幸福感。在调查中,大部分的幼儿教师为女性,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十分和谐的幼儿教师所占比例极小。幼儿教师中男、女比例的失调不仅对幼儿的成长有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幼儿园和谐人际关系氛围的形成。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

5.社会地位与职业幸福感

虽然本次研究中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公办幼儿园、市级类幼儿园,但数据显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从总体上来看,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选择了“等级在5级以下”(级别越高,说明社会地位越高)。幼儿教师体验到的他人眼中的幼儿教师群体社会地位主要集中于4、5、6级别,并且有超过80%的调查者选择“在4级以下”。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社会地位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提高其职业幸福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赤峰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和谐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相对于发达城市来说,赤峰市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缓慢,但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作为新一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建设地区,决策者要从幼儿教师的切身实际出发,寻找改革的突破口,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改革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以幼儿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升私立、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关注幼儿教师,为幼儿教师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好的环境造就好的心态。社会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同运作,尽可能地为幼儿教师营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针对赤峰市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鼓励社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使更多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提高城市的幼儿入园率,给更多从事幼儿教育的年轻教师提供就业机会,使其感受到幼儿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感。幼儿园管理者应为幼儿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改革成果,使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感。

(三)鼓励幼儿教师,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第2篇

教师怎样,教师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教师论文在哪里发表,这是很多教育工作所关心的问题,教师群体对于来说,可以说是终生绕不过去的,既然绕不过去,就要面对这个问题,就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而不是抱怨这个制度不合理,就是假如不是论文评审制度,而是别的制度,你认为更合理吗,你认为对你来说,更容易评上职称吗,我想未必,所以,我们就要认真对待这件事。

每天有几十个过来咨询的,其中三分之一就是教师群体,可见这件事,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中小学教师,要求发表省级,国家级期刊。大学教师,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去发表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而且近几年来看看,尤其的核心期刊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容易发表,所有,关乎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

我们先说一下教育类期刊,省级,国家级期刊。由于这两年新闻出版总署加大期刊监管力度,很多垃圾期刊,假刊被打击停掉关掉,总体刊物数量在变少,同时,很多刊物为了提高刊物质量,只收长文章,4000字以上的文章,页码也相应缩减,再加上物价上涨,所以费用增加了很多。但这也并不是说,随便弄篇文章就能发表出去,并不是这样,现在论文审核也比以前严格许多。现在教育类期刊,基本可以说是刊期排的最靠后的,现在是8月份,大部分教育类期刊已经排到明年2,3月份的刊期,有的甚至排到了明年下半年刊期,注意,我说的普通期刊,而不是核心期刊哦。可见,的期刊版面多么紧张。

论文遇到很多作者,总是嫌弃版面费贵,发表慢,这个问题已经是既成的事实,你更能改变了吗,你找我们是这个费用,这个刊期,难道你找别家能便宜一半费用吗?能快一半时间发表吗?并不能,甚至有可能更不靠谱。我们非常理解这些作者的心情,但是请先看清事实,看清现状,光意味着在那考虑,寻找不需要版面费的期刊,那你又错过了最佳时机。现状收费发表的论文的刊期,都能排到明年下半年,你觉得不收费的期刊,真有吗?有的话,你觉得你的论文能过吗,能过,能那么快发表出来吗?难道不收费的刊物,比收费的要求还低,难道不收费的期刊比收费的发表时间还短?

想一想,想一想这些最简单的道理,你就会明白。

立即动手准备论文吧,明年用的话,现在就必须准备了,因为现在教育类期刊的刊期都是明年的了,你过几个月准备,就只能排到明年下半年了。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管理 对策

一、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滞后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科研起步相对较晚,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尚未来得及研究或研究尚不够深入。近些年来,不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很多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生源组织、就业安置、条件改善和规模扩张等方面,对教育科研认识不高、定位不准、重视不够。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把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科研管理。由于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论文的数量虽有所增多,但真正从所教专业出发或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的理论不多,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和总结上。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常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教育科研。随着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师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过重,不少教师穷于应付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多门课程,无暇顾及教育科研或满足于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体会的总结上,造成学校管理思想和方法、教师的教育观点和理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本身教科研能力不强、水平有限。①科研与己"无关论"。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应属于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负责,职业技术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②教育理论薄弱。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中,相当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尽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也很有特色,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考,无法用教育理论来进行提炼而上升为理性成果。

第四,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科研工作的成绩没有同个人收入、奖惩制度和职务晋升有效地联系起来,整个学校没有或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也有些学校急于求成过急,将科研目标定得太高,脱离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员的科研能力的实际,使不少教职员望而生畏。

二、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科研意识

首先,努力使教育工作者:①对教育科学方法和教育科学过程有基本的了解;②对教育科学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有基本的认识;③能够运用教育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以示范带动全体。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应自己带头搞课题,以此做出表率,并及时把研究成果介绍个全体教师,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

再者,引导教师立足"校本研究",从教学反思入手,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性研究的开展使教师走出"教书匠"的角色,自觉地把科研当作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自我定指标、定任务。

(二)健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没有成立必要的科研管理机构,科研课题的立项、落实、检查、总结、鉴定等科研管理工作由教务科或督导室兼管。要加强教育科研,职业技术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研究室的作用,应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确定教育研究室成员的数量和职责范围,设专人管理,享受与同等部门职务一样的待遇。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统筹全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协调、督促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科学地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并从经费、资料、设施等方面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条件,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将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融进各种制度和措施中,激发全体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以"外推力"触动"内推力",从而达到自觉学习教育科学,自觉研究教育科学的目的。

1、量化考核

(1)在以教师为本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对教师和学科教研室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并坚持每学期对教师、学科教研室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2)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套考核制度,加大了教学研究在整个工作质量考核中的比例,将撰写能力、教改实验和教研成果评比量化。由于考核评比中其他项目拉分差距不大,教学研究分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凡在考核评比中获奖的教师和学科教研室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并将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评先、晋升直接挂钩,激励教师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创新。

2、科研激励措施

(1)学校教育教研部门应制定论文、教研、科研成果评比奖励条例。每年教师的论文、成果奖励申报表,交教育研究室审核,按不同等级给予一次性奖励。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校负责给予指导,其研究经费由学校适当资助,课题完成后,由学术委员会审定,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2)对学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教科研课题,在项目鉴定后可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教科研成果奖。

(3)对有贡献的课题组成员在评职、晋级等,优先考虑,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充分调动从事教育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第4篇

1 指导思想

我区根据工作需要,每年都要聘任一些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热情高,但经验不足。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将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舞台,促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我区教学的骨干力量。为使青年教师培养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制定本计划。

2 培养目标

(1)培养青年教师不仅是各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磨练自己各项教育教学技能。成为充满教学智慧,洋溢教学热情,挥洒教学魅力,“享受教育”的现代型教师。

(2)使培养对象树立职业自豪感、荣誉感,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学研究及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培养对象的教育创新? 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3)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学科教育教学的个人风格和特色,使他们在各方面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需要。

(4)青年教师经过培养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3 培养内容

学校为培养对象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师德修养,现代化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课程整合能力,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能力,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4 培养对象的选定

学校本期新聘任的教师及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

5 培养方法及措施

学校本着 注重能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形成特色的原则,不仅在工作中关心青年教师,更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调动他们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活力,让他们始终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前沿、最具活跃的群体。

5.1 加强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

每周周前会前20分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一话”(普通话)、“三字”(钢笔、毛笔、粉笔字)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技能和基本功竞赛活动。

5.2 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1-2次理论学习。学习各个学科《新课程标准》、《课堂评价标准》及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动态。

5.3 开展一帮一活动

为青年老师精心挑选“教学导师”,开展一帮一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使其成长更具科学性。

5.4 强化对青年教师专业教学基本功的培训

每月份学科组织青年教师观看名优教师的优秀教学录象课例。当场点评,发表感受,记录学习心得。

积极发挥身边名师的作用,要求年轻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提倡青年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听课,从各学科中取之精华,吸各学科之所长。

5.5 认真落实集体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本期一开学校长亲自主持召开各学科教师会议,安排集体备课工作。本期我校教师的备课要做到“三定”,即定时间(每周周四下午数学英语学科,周五上午第三节语文学科)、定内容(主要说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定课件(说完课后每人根据内容制作一个课件,周五离校前上交教导处)。为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学校除了教导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和包级领导推门听课外,每周校长组织所有领导到一个级中听课,听后组织这个级的老师评课,对课堂教学情况不佳的教师进行谈话,以此促使每一位教师备好课。

5.6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本期由于工作需要,我校各学科新进了一些教师,这些教师热情高、精力充沛,但缺少教学经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用示范课引领广大教师去欣赏新课改新方法给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用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广大教师去领略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真情实感。

5.7 跟踪听课,提高新来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每周包级领导和业务领导一起到年轻教师班中听课,听课时,听后就评,评课时,指出优点,点明不足,让新进教师看到希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位教师备好课。

5.8 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实践锻炼的舞台

通过多种形式让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学校将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积极推选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赛”、“创新教学设计赛”、“优质课比赛”、“现场说课比赛”等。

5.9 大力鼓励青年教师创建个人教学博客

大力鼓励青年教师创建个人教学博客。坚持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困惑、烦恼和欣喜、感动。

5.10 在校园网上创建“青年教师教学论坛”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题,为他们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进行思想碰撞的“硅谷”。

5.11 对青年教师进行撰写论文、专题心得的培训

第5篇

一、学校“理解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诠释,即“理解教育”和“理解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学校领导理解老师,老师理解学生,师生理解学校。反之亦然。这种理解体现出的是积极的、和谐的,由此而激发师生良好精神状态的氛围,学校教学效率自然高效。

因为“理解文化”是个多元体,各元素之间关系复杂,我只从教师这个层面上谈学校“理解文化”的构建。因为,教师是这个多元体的核。

二、学校“理解文化“的构建

(一)学校制度文化深入教师心中

一是让教师理解制度制定的必要性。

二是让教师参与到制度制定中来。

三是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四是引导教师把执行制度当做一项挑战。

(二)教师融入学校环境文化

“理解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时时处处教育着周围的人,使师生随时随地

受到感染和熏陶,以和谐、优美的环境表达着师生对学校环境的理解。

1.理解学校“三风一训”的内涵,并牢记心间。学校在制定“三风一训”时,先让教师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酝酿,再吸收部分有代表性的教师的意见。“三风一训”出台后,作为专题向教师做了解读,并把“三风一训”贴在每个办公室的墙上,从而使教师永远记在心里,落到实处。

2.理解学校“三园”(即菜园、果园和花园)建设的重要意义,让

师生共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实践证明,“三园”建设使学生更多

的接触到生活实践,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作用明显,很多学生在活动

中都能写出丰富多彩的观察日记及实践活动记录,今年我校学生习作

有6人在省市报纸杂志上发表。

3.理解校园文化、廊壁文化、班级文化等阵地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使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教师理解了这些后,对学生的教育自然也能及时到位。

(三)教师传承学校的“精神文化”

1.建设学习型组织。学校在资金及其紧张的情况下支持教师外出和远程学习,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引导他们把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今年,我校有5篇教师论文在省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2.让“理解”作为全体教师的座右铭。一是学校领导做“理解文化”的带头人。时时考虑教师利益,处处为教师着想,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需,将理解落实到各个细节。二是引导教师理解学生及家长。这种理解很快会转化为教学效率。你对他人理解了,别人也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

3.将“理解文化”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理解教育内涵的先进思想,尝试先进理念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

4.构建学校“理解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真诚平等是理解的基础,尊重欣赏是理解的过程,健康成长是理解的结果。这样最终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的模式――理解教师,促进成长;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三、构建学校“理解文化”的渠道

1.学校“理解文化”的构建,形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今年,我校教师郝玉秋、曹冉执教五年级毕业观摩课,很多教师主动帮忙,使得这两位教师的课上得都很成功。

2.学校“理解文化”的构建,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教师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对校、对生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执著上。

第6篇

1、教学质量再攀新高。紧紧抓住我县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这一契机,深入宣传、广泛动员,普及高中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今年全县高一招生1565人,比去年增加582人。我县通过了省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验收。今年高考我县本二上线人数380人,比去年增加32.87%,全县本二上线率继续保持前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67人,比去年增加60人。初中巩固率显著提高,中考参考率达到最好水平。

2、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对口升学实现突破,本科二批上线25人。电子商务专业每月开设3个培训班,累计培训960人;电脑横机专业每月开设1个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400人;为亿力橡塑开展企业员工素质培训2期,培训8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18000人次。赴等地开展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培训6人。

3、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全县小学生趣味运动会、中学生篮球大赛、乒乓球大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等活动,2014年中学生运动会将于9月26日举行。

二、“六校二十园”进展顺利

1、六校:中心小学综合楼,预计年底前完工;中心小学教学楼,招标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开工手续,9月底开工;中学宿舍楼餐厅,招标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开工手续,10月份开工;一中综合楼,招标已经完成,正在办理开工手续,10月份开工;黄河小学、济华路学校,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0园:等6所新建幼儿园完工,其他幼儿园维修项目全部完工,教学设备和教玩具正在安装、调试中。今年上半年4所幼儿园通过了市级一类园验收。

2、县重点项目。二中女生宿舍楼,已经完工;六中宿舍楼,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心小学综合楼,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

3、市政府督办项目。中心小学综合楼,预计年底前完工。青龙小学宿舍楼和赵店初中宿舍楼,已经完工。普及高中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4、校舍维修项目。利用中央资金71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70万元,安排一中、奥城、马屯校区、镇中学等学校维修项目20个,现在大部分已经完工或接近扫尾,9月底全部完工。

三、教育教学改革

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以研带训、以研促训、研训结合。一是组织开展联片、联盟式教研活动共计35次。开展了全县初中化学、数学两个学科的优质课评选活动;5月份开展了小学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了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一年来,共申报省级课题立项9个,市级课题结题12个,县级课题立项30个,先后参加了省优秀教育科研教学实验成果评奖、市探究性实验公开课和创新实验设计评选等活动,300多人次获奖。三是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4月份我县参加了西安综合实践活动第十二届年会,并有多名教师论文获奖。在今年的省中小学说课比赛中,代表市参加比赛的6名教师中,我县有4名(小学1名、初中3名)。

四、队伍建设方面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培训,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提升素质。一是与石家庄桥西区建立合作关系,分5批,选派20名校长到桥西区维明路小学等学校跟岗学习。二是邀请多名专家、学者来我县开办报告会、培训班,参训教师2200余人次。三是举办了自制教具、探究性实验公开课、创新实验设计、“微课”、三笔字、演讲等教师基本功素质大赛,检验培训成效。四是教师节期间开展了优秀教师、教师道德模范、教学标兵等评选活动,并对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问题 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领导、老师重视;校园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校园文化活动很有成效,有声有色;较重视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管理、学生管理与教师管理。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当前,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都是照搬普通高中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内容,这从大多中职校校训、校风与相关高中、高校雷同的现象中就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在谈及自己学校的特点时都如数家珍:有科技节、体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有运动会、读书活动、书画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演出等活动[1]。学校整体环境与普通中学大同小异,校园、教室里遍布科学家的名人名言。与企业文化、专业文化、技术文化及区域文化严重脱节。置身于这些学校无法感受到职业学校的气息,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很难找到职业学校的特征。

(二)突出面向学生,忽视教师需要。不少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课外文化娱乐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第二课堂。因此,绝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完全依赖学生工作处和团委。尽管很多学校制度建设和学生管理很到位,成效也很明显,不少学校在概括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时对此津津乐道,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不仅有学生,而且涵盖了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学校全体人员。

(三)强调短期见效,忽视长远目标。一些职业学校缺乏长远观点,急功近利,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招生宣传的装饰品,不重视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显现功利倾向[2]。反映在学校管理中,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上,而是片面宣扬专业前景与个人待遇,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也有学校为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推荐中不能公平全面地介绍,导致学校教育忽略学生良好个人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培养学生为企业承担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克服职场初期的考验和压力,企业用人满意度不高。

(四)突出部门分工,忽视系统规划。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部门,缺少学校层面的系统规划。因此,多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完全依赖学生工作处和团委。尽管很多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很到位,但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缺少系统规划的先天不足,往往一旦涉及多部门合作,执行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针对上述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下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采用系统提升策略。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活动的和行为的校园文化。

(一)推动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是学校形象的外部表现。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学设施、宣传设施、仪器设备、校门、校服、雕塑、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科技馆、图书馆、各类教室、语言室、艺术馆、人文景观、体育场馆、教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等有形的硬件设施。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能营造一种教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3]。

为了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中职校有必要加强校刊、校报、系报、校广播台、校园网的工作,扩大图书馆规模与容量,扩建电子阅览室,形成局域网,使学生文化、体育、美术、艺术社团及青年志愿者协会保持活跃。校报、学生文学作品集、教师论文集的相继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通过上述措施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氛,融合了师生的生活,涵育着身心素养。

(二)丰富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学校使命、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发展战略、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模式、管理模式、管理思想、职业道德、组织目标、价值观念、服务理念、校训、校风、校歌、教风、学风、班风、学生观、师生观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这一层次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导向层面,它渗透并决定和影响着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是一种隐性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师生员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目前,部分中职校借鉴企业经验以建立形象识别系统(SIS)为契机,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识别度和认同感[4]。

(三)开展活动文化建设,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对人的影响,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活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艺术活动、技能竞赛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重大节日活动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提高、个体潜能的发挥无疑起到巨大作用。

(四)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校规校纪、学生守则、规范、惯例和人际交往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既有隐性作用,又有显性作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对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五)瞄准行为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及其他活动中通过校园主体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建立在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理念完全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并在各自行动中自觉地、规范地、协调地、统一地对学校理念的执行。行为文化主要由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干部行为和工人行为四种行为构成,它反映学校管理者形象、教职员工形象、学校工作形象、学校产品(学生)的形象和学校的服务形象。

创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优秀校园文化,实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质量的稳步提高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职教工作者不仅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发展共性和突出个性的关系,而且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汇其中。

参考文献:

[1]赵丽敏.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22):68-71.

[2]周和平,周曦.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策划[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80-82.

第8篇

一位普通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的过程,无时无刻不受到学校文化的濡染。校长的办学理念、领导风格,教师之间互相支持、彼此欣赏的氛围,学校里开放、钻研的学风,学校发展的关键事件,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内在信念、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对教学的价值取向,普通教师正是借助了这些学校文化基点,搭建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平台,成为“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成果”的骨干教师,本文试以S小学胡老师专业发展的个案为例加以论述。

胡老师,美术专业专科毕业后,1991年7月分配到S小学工作至今。他是建校第二年就来校任教的,所以,在现任教师中他是教龄较长的。初到学校,胡老师主要教授美术、自然、政治、书法、社会等课,学校委托他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担任大队辅导员期间,他负责学校的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在当时还是创举,现在改名叫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他指导过的学生获过很多奖项,这是他非常得意的地方。

他来校工作的第四年,申请改教数学。

第五年,他任教务副主任。

第七年,他晋升小学高级教师。

第九年,他参加全国统一专升本自学考试。

第十年,他任教务主任至今。

第十五年,他取得本科学历。

他不善言谈,信奉着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原则。除了讲课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肯定,他还成功地组织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多次年终考核优秀,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地区级小学教师论文一等奖一次,市级教师论文一等奖两次,市级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次。

胡老师给笔者讲了这些年的经历,如,“开拓型校长的开拓故事”“混在老女人堆里的故事”“零的故事”和“逼出来的本事”,笔者从中发现,初任教师适应学校后,会首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在此阶段,通过苦练教学基本功,能够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随后,在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取得―定的科研成果,逐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逐渐被同行和学校领导认可。

一、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一――校长领导风格

许多调查研究已经证实,校长对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利思伍德(L.Ieithwood)和贾帝齐(D.Jantizi),对校长的领导风格划分出四种类型。

第一种风格,其特色是瞄准人际关系,即通过构建能够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实现真正合作的“风土”,来谋求改善学校工作效率的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认为,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全校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这也是学校完成更多工作的必要的基础。

第二种风格,把焦点置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发展上。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把学生的成就与发展本身作为领导行为的目标,为此采取多样的手段。

第三种风格,推崇以课程为焦点的行为模式。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为了确保有效的课程教学,致力于开发和提高教职员的能力。

第四种风格,专注于学校日常的运作和基础管理行为。具有这种风格的校长,重视在经费预算、日常事务、人事管理、对外事务上发挥领导作用,而在教学法、课程决策之类的工作上不会太花费时间。[2]

对照领导风格分类,S小学第一任校长可以算是具有第二种风格的领导者,他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管理风格。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拥有明确的设想与目标,他的价值观影响并促成学校建立了“课内、课外一起抓,建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将来的发展,让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利分享,这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支持源。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支持,相互之间更加依赖、欣赏、支持,这使校长本人已经不是个人的代表,而变成了学校文化的象征。

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二――学校氛围

一个学校的学校氛围与学校的管理方式有关,Halpin, A.W.和Croft, D.B.将学校氛围分为四类:开放型、忙碌型、松散型、封闭型。[3]民主、自由、宽松、积极、上进的学校氛围能够使教师彼此更加亲密、相互更加尊重,交流更加频繁,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形成积极、开放、合作的学校文化。

S小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领导支持和鼓励教师发展,尊重教师及其工作,关注教师对工作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学校民主管理所培育的学校氛围,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引导力量,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懂得互相支持,愿意彼此分享、鼓励,教师队伍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另外,学校注重学习风气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办学理念通过学风的塑造得到践行。这样,校长、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的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忙忙碌碌的工作氛围中,S小学教师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学校里“人气很旺”。“我觉得我们学校更像一个生产队,每个人都在挣工分,校长自己也在挣工分,他比我们多了个哨子,到时间就吹,”胡老师这样评价。

三、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三――专业团队

当教师跨过适应期后,获得专业团队认可是教师发展的激励因素之一。这个团队可以是学校里的年级组、教研组,可以是教师之间非正式的合作团体,可以是学校里的决策机构(如校委会),还可以是校外的专业组织(如小学语文学会、小学数学学会)。这些组织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机会,如出任领导,同行合作,提供服务和支持,给予认可、鼓励,等等。

任何组织给予教师的机会、奖励和支持,实质上是一种组织期待。教师喜欢在这些组织中开展活动和合作,这会激发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和竞争。当年级组教师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教师们参加校际研修,互相听课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经验中获得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处在一个必要而难得的知识更新的过程之中。

S小学一直积极争取各种机会举办专业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观摩,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交流。对每一次专业比赛,学校都成立专门小组,帮助教师设计、演练,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学校对教师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也使教师们乐于参加各种活动,逐渐形成一支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专业团队;而专业团队对教师的期待,又成为学校文化中激励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胡老师切身的感受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来源于校内的信任和支持,又来源于校外的交流和合作。

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基点之四――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既可能激励一个教师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也可能削减一个教师的斗志,使其保守退缩。对关键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对自己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及相关决策,反映了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感悟。同时,关键事件也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和改变的机会,它能够引发教师深刻的自我反思,使其反观自己的专业结构,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专业结构的策略,以求更快的优化专业发展。据胡老师说,对他的专业发展起到激励作用的关键因素和事件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发展时机。新建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也蕴涵着许多发展机会。他赢得了发展机会,搭建了自己专业发展的平台。如教学竞赛、外出观摩、学术交流等。

第二,文化身份。学校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学校的发展与他个人的发展没有冲突,胡老师是以一个文化创建者的身份,主动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他坚持把自己的教育理想统一在学校办学理念之中。实际上,胡教师对学校的高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高度负责,个人与学校是完全统一的。所以,他在精神上是非常幸福的。

第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办。学校曾经把“第二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当胡老师一边研究课堂教学,一边探索“第二课堂”时,“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就成为他充实专业知识、改造专业结构、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提升专业理想、接受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契机。

第四,学生成长。一个教师最大的关注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回报,这让教师体验了“我有多大力量”,增强了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零的故事”让胡老师发现了专业发展的缺陷;学生的变化使胡老师体会到做教师的意义和快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给其专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教师要从关键事件中得到发展,仅有关键事件本身还是不够的。关键事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具备潜在的意义,但教师自身还必须有一个深刻反思和调整,即对自己已有专业结构的反观、对未来专业结构的思考、在现有条件下调整或重建专业结构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校文化的这些基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它们代表着学校文化的不同方面。校长的办学理念、领导风格是校长文化的主要标志;教师之间互相依赖与彼此欣赏、充分支持与互相合作,所形成的是教师文化;学生的学风、活动反映的是学生文化……学校文化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内在信念、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价值取向。胡老师正是借助学校发展时机,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不断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主动探求专业发展新的途径,成为学校“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成果”的骨干教师。当然,S小学对胡老师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学校面临的很多发展危机,同样也是教师发展的障碍,需要教师在自身学校化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应对。

“教师的学校化”是教师对学校文化的适应过程,如果说初任教师的学校化是适应学校文化、并与之互动的初始阶段,即“被动学校化”,那么,骨干教师对学校文化的适应就多了选择性,多了主动性,甚至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改造的主体,其学校化就是“主动学校化”,即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深化阶段。

参考文献:

[1]蔡方,王丽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1-3.

[2]钟启泉.校长领导风格与学校文化的创造[J].教育参考,1997,(5).

第9篇

1.深化校企合作

改革、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机制,在校内名师的引领下,带领工作室骨干教师,积极开展企业调研,考察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建立紧密合作,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课程开发等工作,定期开设技术讲座、共同培养年轻教师;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组织教师进驻企业,开展调研、实践,共同开展技术开发研究、咨询与服务等工作。

2.助推专业建设

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适时更新调整实训课程内容,指导实训教学,开展教学成果展示,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企业评价制度,实现教考分离等。

3.指导技能大赛

在名师及金牌教练的引领下,积极开展技能大赛相关工作的研究,强化大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技能大赛要求、内容、技术走向和维修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探讨、优化技能大赛指导、训练方法,提高效率,培养一批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金牌教练,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竞赛选手的选拔制度,力争在各个竞赛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

4.提高教科研水平

积极开展各类教研、科研活动,以工作室名师及成员为骨干力量,组织并带动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学术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论文撰写水平与质量,推动全校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5.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服务意识,适时拓展工作室的服务功能,结合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利用专业优势开展面向本校学生、教师或社会的专项服务,通过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提升工作室的影响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二、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特殊性

1.名师遴选的特殊性

对于名师的遴选或选拔,除了在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水平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外,更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实践技能,对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将技术转化为教学的能力。

2.工作室硬件要求的特殊性

工作室的地点可以设在学校,也可设在企业,但各专业的名师工作室都应该拥有本专业开展各类实训教学的实训条件,部分设备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先进性,以满足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需要。

3.活动定位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除了开展各类常规的教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水平外,更应注重与企业的密切合作,积极开发与企业合作的技术革新或科研创新项目,服务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

4.成果推广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成果,不仅可在职教领域的学校内推广,如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及教师成长的经验等;而且可以在行业、企业中推广,如社会培训的经验、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成果等。

三、加强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章制度,创新运营模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质量观,充分认识到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理解“名师”的概念和内涵,把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规范名师工作室的申报、建设、管理等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大对名师专业研究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力求探索出适合个人和工作室发展的有特色的运营模式,各级名师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专业研修任务,发挥好“引领、示范、带动、促进”作用,实现名师、名校长教育资源的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认真研究激励机制,强化监督功能,优化评价体系,统一各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严格名师工作室成立的条件,对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和人员管理实施动态管理的策略。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名师工作室专业研修活动的指导,充分互动交流,提高教研实效,使名师研修活动得到有效引领,逐步形成“政策主持、名师引领、团队协作、共同成长”的教师发展机制。

2.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为使工作室的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愿景,各工作室的负责人在建立之初就应与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制定工作室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再细化为每学期的工作计划,让每位成员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工作室负责人还应要求每位成员从个人实际出发,依据“工作室活动计划”,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考虑教龄、个性特征、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等因素,制定“个人职业成长规划”,从教育、教学、学习、科研等方面明确具体措施,并由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商讨,根据成员的特点和研究状况,形成针对每位成员的个性化指导方案,促进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如将教科研课题研究、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档次等科研成果指标量化分解,作为科研成果目标,做到目标明确、考核有据。工作室应建立定期主题研讨制度,由负责人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定期集体研究,完善工作室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工作室工作制度、工作室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确保工作室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建立研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个人的风格与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来做好各项工作。

3.汇聚名师资源,强化梯队建设,建设优秀团队

工作室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名师,形成了人才高地,工作中应尽可能明确师徒关系,形成帮扶梯队,利用榜样示范,紧紧围绕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性的提升,落实“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研究”等行为,引领成员研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新平台,帮助教师在各自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都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逐步形成“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五级教师梯队。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应以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为形式,集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智慧,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引导教师“在合作研究中成长、在自我反思中提升、在互动交流中丰富”,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使全体成员具有更专业的信念、更专业的知识、更专业的能力,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室应允许人员的动态调整,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推广团队科研成果,加强各工作室之间的横向联系,着力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4.立足课堂教学,拓展校本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工作室应立足课堂,努力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应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夯实教育理论基础,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主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如成员间的相互听课、评课等,不断实践反思、内化和提升;另一方面,以项目载体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形式,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挖掘全体成员的潜力,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诱发、加强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不断在“学中做、做中学”。

5.营造科研氛围,关注科研成果,提升科研能力

教科研成果是工作室的立室之本,也是工作室追求的目标。名师工作室应根据专业或课程的不同特点,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名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实在、操作性强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体系,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帮助工作室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课题带动教研与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既关注校本课程的研发,又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提炼;既注重研究目标的方向明确,又关注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促进课改成果从逐步积累到稳步推广。名师工作室要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让课题为教学服务、科研为教师服务,将日常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充分结合。

6.搭建网络平台,架构专题网站,实施资源共享

依托学校网站平台,对名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师德风范等进行有序梳理并集中展示,凭借“名师”品牌力量,借助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特征,有主题地宣传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强化“名师”导向和凝聚作用,构建知识与技能的共享机制,逐步扩展成学习实践共同体,既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有助于促进名师与同行本专业教师、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服务师生发展、服务社会经济的效益。“名师工作室”专题网站可划分为名师成长、教学随想、教学资源、建设动态、互动平台等版块或专栏,其中“名师成长”介绍名师的个人成长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团队内其他骨干教师的基本情况,加强名师及“名师工作室”的品牌宣传;“教学随想”是名师及团队内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案例、课例、研究论文、听评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教学随笔或者是学习心得、体会等,促进同行教师教育理念的共鸣和教育实践的转化;“教学资源”用于搜集、整理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优秀教学录像片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动态”展示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名师”为核心的团队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建设进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推广情况等“;互动平台”是求教、切磋的交流平台,对同行教师、学生们的学习困惑和难题进行解答,以网络研修的形式增加教师与名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更多师生搭建凝聚动力、积聚智慧、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的平台。

第10篇

感觉(Sensation)在普通心理学中是指个体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艺术和舞蹈心理学中,舞蹈感觉(Dance Sensation)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范畴都超出普通心理学。它不仅包括演员的外部感觉(视觉和听觉),而且包括演员的本体感受(动觉和静觉)和自我感觉等等。因此,舞蹈感觉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主体感觉 又称自我感觉,这是普通心理学所没有涉及的,但它却是艺术感觉的关键。这里的“主体”和“自我”,是指一个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舞蹈感觉与音乐中的演奏、声乐和指挥,都是以这种感觉为基础和最高表现形式的。

2、舞台感觉 这是演员的外部感觉,即演员本人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其中包括演员的视觉和听觉等。

3、本体感觉 又称身体感觉或躯体感觉,这里主要是指演员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运动感是其主要内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舞蹈是一门动态艺术。运动不仅仅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更是一切表演艺术的基础。因为表演艺术都是以身体的运动和准确控制为前提的。

二 、从实践角度谈“舞感”

感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来自于外界事物对人的刺激,其中包括动作感觉。通过动作感觉的作用,我们就能够规范自己的动作力,以便使动作协调起来。这种对外界的反映所产生的动作能力,应称之为“动作直觉”。除了我们对事物采取的行动之外,还存在对这些行为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感情”。

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那么,它首先是建立在“动感”基础上的,因而,舞蹈动感也是舞蹈感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就像人们对音准的感觉、旋律的感觉先天有差异是一样的,个人对于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好,有人就较弱。为此,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要求,我们在选择舞蹈苗子时要进行相应的测试。

然而,舞蹈的动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动感,而是对自身各部位动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协调,即一定层次的动感意识,这是舞蹈感觉的基础。而这种良好的动作敏感力不纯是先天遗传,它也是可以从实践中挖掘和培养的。躺在摇篮中的婴儿在自娱中翻动小手,得到了手的动作感觉,也得到了愉悦,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重复去做。此时,他找到了最简单的舞蹈感觉。舞蹈训练,即是这一简单道理的延伸与提高。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不断提高蕴藏于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感觉器官对自身形态的感受力,无论是静止的造型,还是激烈的动作,都在不断地增进这种动感的敏锐度和准确度。例如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蹈者长期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部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还大大加强了脚底、脚尖对于地面的敏感程度。大量的练习,不断地接受体内感官信号的反馈,使得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舞蹈者在观察不到的情况下准确地感觉出自己所抬腿的高度,而一个未经过训练的人就很难准确地判断。因此,舞蹈演员需要一个规范的训练过程。这一方面是训练技能,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动作准确性的培养,它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训练中,教师在纠正学生的动作之后,又常常要求他们“自己找找感觉”,这就是一个外部视觉检查向内部动感的转换,然后又反馈到外部动作检查的过程,这也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敏锐力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舞蹈者,除了完善地塑造角色人物之外,还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换句话说,就是舞者不一定表演完整的作品,却能通过使人赏心悦目的舞蹈动作展示他的舞蹈才能。因为舞蹈感觉给予人的美不仅表现在舞台上,还体现在舞蹈动作的各项规范中,造型的空间感、过程的韵律和全身的协调,以及时间和力度的适当处理等等。漂亮准确的舞蹈造型和动作还可以脱离于作品,成为美的一空间、一时间、一物件,因此,有理论家把舞蹈视为“流动的雕塑”。对于观看舞蹈的人来说,舞蹈感觉是被视为美的事物来欣赏的,于是,舞蹈感觉也就被带入到了审美的范畴。

第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明确职责,当好助手,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是我多年来的一贯工作作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观念。如何用全新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当好教师的带头人,学生的引路人,已成为我人生追求的全部内涵。

一、抓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

1、抓各类计划的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教学管理是建立在科学性和计划性的基础上。每年学期开学。我首先抓各类计划的制定,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加强统筹管理和目标管理,使工作有的放矢,有目标、有方案、有规划、有管理。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注意和加强可操作性,保证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管理到位。通过各部门反复研究协调。使各类计划清楚地反应学期各项工作。我们共制定如下计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师业务学习计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等。

2、抓住教学环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期开学,我组织一线教师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教育教学具体目标。

a.抓备课备讲辅批考,备课是首要关键。如何提高教师备课质量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开学初,学校根据本校工作实际,明确提出备课的具体要求。尤其是要做到:环节齐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设计合理、板书规范、习题适当、反思跟上。如何精备一堂课,要求教师“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挖掘到位,知识准确。”每学期都要评出校内优秀教案。在全校推广展览,并给予奖励。

b.抓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龙头环节。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明确提出:如何上好一堂课,关键应做到:“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师生配合默契,精讲多练,层次分明,因材施教,各有所得。”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板书规范工整,电教手段齐全,教具使用合理。其次,开展全员听课。教师讲课要让大家来听,来评。一堂课要经得起推敲、点评和“说长道短”、“评头论足”。教学领导要首先完成听课任务,每学期我按学校要求完成听课节数。同时,检查听课情况:听课节数,听课人数,听课学科。要求任课教师要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听课这一环节,给全校教师创造一种改进,提高的机会。同时,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根本素质会其到重要作用。

c.抓反馈如何检验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我在抓批改,反馈环节上做了大量文章:①开放性习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由过去的固定习题改为开放性习题,由学生自主选做。习题难易程度具有不同档次,习题数量也由学生自主选定。②AB卷。每次小考、反馈、测验都采用AB卷。两张试卷,是按学生层次具有梯度性。分值相同,由学生自主选答,不同的学生答不同的试卷各有所得和心理满足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控制了流失生,营造了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校园气氛。③月考制。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建立了月考制,每月举行月考,内容都是近期所学知识,试题由任课教师自拟。体现双基,侧重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质量分析会。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由包组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年组长做综合发言,学科教师各自分析所教学生各类情况。同学科教师对比成绩。找出差距与不足。想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抓师资队伍,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几年来,我在抓教师队伍建设上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a.抓培训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2003—2004学年度学校在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上出资万余元。我们先后去长春、吉林、公主岭、东丰等地参观学习。假期又有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成了他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他们越来越对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乐趣和疯狂的投入。b.抓学习我校在抓教师业务学习,校本培训,继续教育上投入之大,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为了使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个人素质,学校精心制定《业务学习计划》,每名学生每个学期也自拟《自修学习提高计划》。

200*年学校共出资一万七千元,购买了大屏幕、多媒体设备,新上电脑12台,书籍,光盘等。今年又计划购买微机30台。重新改进微机室与电教室,切实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学校为教师定了大量的刊物和资料。同时,还为教师个人购买了大量书籍。学校每周三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业务辅导、业务讲座。教师人人有自学笔记和体会文章,2004年在辽源市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上。我校教师7人的论文被收集发表。2005年我校共有25篇文章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校内教师论文集,共收集全校教师精品论文28篇。二、抓新课改工作实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2003年秋季我校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我主抓了此项工作,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关键,制定三年规划,启动四项工程。取得多项成果。1、围绕一个中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为中心,全面实施新课改,用新的教育理念创办一流的学校。2、抓住两个关键:在实施新课改两年的时间里,我们感到: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深入的关键在评价。3、制定三年规划: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了实施新课改的整体框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创四个一流的宏伟设想:三年内实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质量。”4、启动四项工程:a.抓学习与培训,促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b.抓课改教学模式的改革,促龙头环节作用的凸显;c.抓评价机制的改革,促师生个性化的发展;d.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师生整体素质的提高。5、取得多项成果:a.我校先后两次代表东辽县接受市教育局、课改办、研修院、督导室对我校课改工作的检查验收,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誉。b.在县中小学课改系列活动中取得可喜成果:

①12人组队参加县课改理论与学科竞赛,有8人获奖,3人参加决赛选拔。

②有两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县进修组织的全县观摩课,并受到好评。

③在全县领导干部课改理论知识口语大赛中,我校参赛三人均获个人优胜奖并获优胜单位称号。

第12篇

关键词:因人而异;全员参与;激励成长

小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如何熟悉新课程,运用新教材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实现每一位教师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它注重建构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所有这一切,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般定义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那么,作为学校,该如何配合并着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呢?有心插柳,柳必成荫,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筹规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组织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创设专业引领的有效平台,真正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切服务。

一、教师培训:因人而异,目标清晰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进行阶梯式培训。一般可分为“上岗”培训、“骨干”培训和“名师”培养三个档次,实行分层要求,逐级培训。

1.夯实“上岗”培训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使刚分配的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缩短“适应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上岗”培训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要求他们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相关培训,积极锤炼教学基本功。其次,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督促检查,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专项交流。第三,进行师徒结对,让每位新教师拜1~2位“教学师傅”,并签订“师徒结对合同”,每学期由学校进行量化考核,内容一般包括:交一份自认满意的教案、写一份教学心得、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设计一份活动方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等。经过卓有成效的上岗培训后,新教师大多能“一年站稳讲台”。

2.强化骨干培训

在“上岗”培训基础上,组织教师分批参加市进修学校举办的“90学时实践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完成网络学院学习任务;通过QQ群、博客等开展网上交流,经常性地组织互动式教学观摩活动,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作品、教学课件、论文成果展示等活动。这样做,既激活了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又为有待提高的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有深造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争取让他们“三年崭露头角,五年创出牌子”。

3.注重名师培养

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风格特色的教师,以此来带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在时间安排、硬件保障、经费投入上不遗余力,成立“名师工作室,想方设法为一些潜心教育科研的优秀教师研究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区外、市外、省外参加教学展示观摩、研讨培训,努力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及教学风格。同时通过汇报课、心得讲座、校园教学沙龙等形式反馈所接受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给全校教师。既巩固了他们接受的新知识,给了他们尝试领悟实践的机会,又扩大了接受新信息的教师范围,拓展了专家理论精华渗透的外延。

二、校本教研:全员参与,层层推进

“校本”的意思就是“以校为本,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顾名思义,校本教研,即指“围绕教师对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拘形式、不分场所、不限人数,随时随地地进行研究”。它不但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捷径。

1.激励全体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突破自我”

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但潜意识中不敢放手;重视运用多媒体,却忽略了其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时缺乏有效调控教学信息、促进信息重组的手段,对教学反思缺乏理性思考,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样的教师始终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几十年原地踏步。所以,要激励全体教师以课堂为主阵地“突破自我”,使每位教师做到每上完一节课,都能好好反思一下:有些什么收获,还存在些什么不足,今后怎样改进等。“一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课堂中“学会教学”,在反思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师获得发展、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历程。

2.鼓励教师切实参与教学研讨活动

要使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提高,抓好教研组建设是关键。教研组是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教研活动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予以解决业务的讨论活动。所以,在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对教师进行教学业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研究。教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如何就落实素质教育开展研究,寻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模式新经验?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教研活动该如何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进行讨论、研究。基于教师群体群策群力、互动成长的巨大优势,集体的智慧得到发挥,集体的力量得以整合,就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大弥补个人的局限与不足。可以这么说,把校本教研植根于集体的交流与研讨的这块土壤上,就能使每位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全员参与,让教研活动回归研究的本位,确实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一条普及面广、受益面大的教师培训捷径。

3.深化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兴趣及能力

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参与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方向,产生新的行为,树立新的观念,获得新的发展。所以,要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重视课题研究。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的延续,在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调查小论文等的基础上,运用课题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能极大地丰富教师对教育科研实践的整体认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可以根据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让教师带着课题走进课堂,落实有关研究任务,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他们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具备科学的思维、树立起搞科研的信心,自觉参与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发展的进程中来。

三、专业引领:创设平台,激励成长

教师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吾生有涯,知无涯。”作为教师,永远面对着新知识的挑战。所以,学校应集思广益,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让每位教师有学习的阵地、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

1.有学习的阵地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终身培训是每个人适应职业生活的最主要的武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新理念,完善方法。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学习伟大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基本建设;多安排有关专题讲座,接受新的信息;倡导教师博览群书,保持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探索活动,鼓励每位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真正使学校成为教师学习的场所,能真正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2.有实践的机会

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每一位教师必须走“学、教、训、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不断迈向成功的彼岸。所以,学校要鼓励教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使大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使每位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底蕴,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3.有展示的舞台

教师的学识才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挖掘与发现,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所以,学校应当多组织教师论文评选和教师案例评选,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项教学科研课题,承担学校“家长开放日”任务,评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帮助教师寻找教育展示的舞台,唤起他们热爱学校、拓展专业、献身教育的情感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