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时间:2022-07-07 20:1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建筑赏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 民办院校 选修课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实行学分制,学分是由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组成。在必修课学习之外,学校还要开设一些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科学拓展和重要补充。科学合理地开设选修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其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大连艺术学院开设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出发,从选修课的类型、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以此为民办院校选修课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一、选修课开设及实施的现状

1.选修课的类型 大连艺术学院以艺术类专业为主.选修课的开设呈综合性的特点:一类是专业限选课即只允许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如音乐系开设的巴乌、箫等课程.这些课程的选修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一类是带有专业性质的公选课,如由艺术设计系开设的《装饰配置设计基础》、美术系开设的《陶艺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性基础没有很强的要求.可以拓展非专业学生的能力与视野,也可以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一类是人文素质类公选课.如《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亚洲电影文化赏析》、《心理学基础》、《书法>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性情为目的;一类是实用技能型课程,如《网页设计基础》、《社交技巧入门》等课程。

2.任课教师队伍的建构 选修课的开设一般是面向全校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比较深刻.教学方法也要具备多样性。我院新开设选修课,要经过课程申报(包括课程内容简介、学时分配、课程意义及教学手段等内容)、个人资格审核(学历、专业等)、开课论述(课程申报的理由)、试讲(考核教师对课程教学实施活动的把握等)、学生公选(选课人数达到40以上)等环节。顺利通过前四个考核环节的教师,具备开始选修课的资格,如果学生公选环节未通过.该教师下一学期还有一次参与公选的机会。

3.教学内容

选修课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对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的要求不高.但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凝练和整合,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例如,《建筑艺术赏析》就是对中外古代和现代的建筑艺术做经典的筛选和整合,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艺术。同时也向学生介绍现代典型建筑风格。让学生对建筑艺术有一个“史记”性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以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提高其能力。例如,笔者在学院小学期开设的《社交技巧入门》课程,以“寻找自己”为授课切入点。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重新鉴定。利用学程短,课程集中的特点.建立自由组合的陌生同学社交小组,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始学习并实践与陌生人的交往。

5.考核制度

我校选修课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理论型的以论文为主.技能型的以出成果为主。其他可采用随堂考试的形式进行。无论是哪一种考核制度,都是对课程教学成果的验收,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

二、选修课开设及实施的经验

1.丰富选修课程类型及内容

丰富选修课程的类型.既要有专业素质的拓展和延伸的深度课程,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课程。笔者以为尤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毕竟民办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能将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实现人的整体进步,相信民办院校的选修课设置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大选修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通过有效的途径如将选修课教学改革等纳入教师考核中.使教师意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 学生作为选修课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开设的种类和授课的效果.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能力。一是了解选修课开设的意义。选修课作为知识和能力延伸或拓展的课程,是在就业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选修课内容要精挑细选,从培养能力。丰富知识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安排。课程内容在讲授的过程当中要具备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5.完善选修课的管理制度

所有问题的良好解决.根本上要从管理制度上入手。首先.要加大选修课开设的管理力度。我校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引入激励机制,让教师有更高的热情参与选修课建设。其次,要不断研究选修课开设的合理科目及比例,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第三,要加大教学过程的监管力度。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质量进行考核.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协同任课教师及教师所在教研室进行研讨,制定合理的方案,使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都有所提高。第四.加大对选修课内容及意义的讲解。使学生在选课之前了解课程的内容及意义.避免选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三、选修课开设及实施的新尝试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窗式;装饰设计

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它综合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构成的意境,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联想。而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建筑的风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建筑装饰,由此可以看出装饰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各种装饰手法要依附于建筑的基本构件来表现,而窗就是承载这些装饰的最为重要的界面之一。近年来东方主义复古风在世界掀起,使传统窗式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传统窗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审美等很多方面相结合,这种中国建筑中独有的风格和式样,不断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的精美绝伦的装饰功能,对于不定性空间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借景寄情,意境创造等都能给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一些新的启示。就目前我所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传统窗式本身属于建筑的一部分,在传统建筑中称为小木作,所以在建筑学上对其有一定的研究。无论是从建筑史,建筑的营造技术或者是从建筑装饰方面都有一定的篇章提及到传统窗式,而把这种传统窗式作为单独的对象来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而且并不完善,现代室内设计多数把传统窗式当作一种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中,而对传统窗式的文化底蕴的研究及其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相对比较欠缺。本文就对中国传统建筑窗式做主题,从其古展状况、现代研究状况以及它在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综述。

一、古代建筑窗式发展状况

窗(window);(1)“窗”本作“囱”(cong),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来灶也叫“囱”)。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本义:天窗。(2)同本义。也作“囱” [window]。泛指房屋、车船上通气透光的洞口。各种著作中各有表述。《说文》:囱,在墙曰,在屋曰囱。《考工记・匠人》:窗,或从穴。四旁两夹窗。王逸《鲁灵光殿赋》中注解为:“窗助户为明。” 天窗绮。《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北朝乐府《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明・魏学《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以上是古代最早时期对窗的定义,但仅仅只限于对窗本身的功能而言。真正让我们见到建筑窗式具体形象的还是通过汉代的明器。汉代明器再现了当时房屋的真貌,我们可以看到位于立柱之间的落地窗和上下分为两段的窗等等。而到了宋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一个。当时,朝廷颁行的《营造法式》记载了宋朝建筑从总体形象到内外各部分的装修式样。窗式也从此开始被列为“小木作”部分。通过《营造法式》可以告诉我们宋朝建筑的窗式形式多样,装饰华丽,已成为建筑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后明清两朝留存至今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建筑窗式的大量实例,使原本具有实用功能的窗成了建筑装饰的特点,成了表现建筑人文内涵的重要部位。通过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显示,古代对于传统建筑窗式的研究只停留在窗式本身,或者是以时代描述性的文字进行记录,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资料还是比较缺乏的。

二、现代的研究状况

现代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的,并且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去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和审美。多种资料着重于从中国文化底蕴和审美角度去探讨中国传统窗式,如楼庆西说编著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王抗生《园林门窗》,彭才年,翟利群,马本和,《中国传统建筑门窗》等。有部分文献书籍是在谈论建筑窗式的同时提及到了它的装饰性,但并没有更加深入透彻地去研究传统建筑窗式的装饰内容、装饰工艺、装饰材料以及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地域等多方面对其的影响。例如,有些研究窗饰的文章中只单纯地针对窗饰的形式、色彩、雕工工艺几个方面来阐述,停留在研究窗饰中“饰”的这一表面层次中,并没有深入细致地去剖析窗饰与窗的关系,没有将承载这些装饰的最为重要的界面之一 ――“窗”交代清楚,更没有细致的去分析当时的文化背景、生活水平等因素对窗饰的影响。另外,在探求传统窗式之美时,并没有将其深化到同现代设计相结合。只有将中国传统窗式这一艺术形式作为现代装饰的一部分,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才能有新的活力前行。

三、建筑窗式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窗的实用功能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集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中国传统窗式却因为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发生变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现代装饰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传统窗式,目前的理论还比较缺乏。近几年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将目光集中在室内设计中传统窗式的运用研究中,没有深入全面地去将传统窗式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涉足的领域扩大,黑川纪章曾说:“不要只把看的见的东西作为传统搬到现代建筑中来,而要注意那些眼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眼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固然重要,可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审美,生活方式等等也是要值得思考的。

众所周知,窗户不仅是一种表情,甚至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有篇报道至今记忆犹新: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千疮百孔。一个外国记者在柏林市区闲逛时,发现那些家徒四壁的德国居民,家家个个窗台上摆满鲜花。记者感慨: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他们一定会创造奇迹。果真,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记者的观察是敏锐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存在人们生活的窗只有空洞的建材展现。对传统建筑文化也要加以创造,并简约化,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中国文化神韵的现代建筑。建筑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就是要建筑设计师们在建筑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既能采用现代的材料,但又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表现地域特色。真正的中国建筑必须基于建筑师对于传统和今天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的深入理解,弄清楚传统建筑当中优秀的成分与今天的人到底有什么关系,与今天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水平有什么关系,这些理解和判断最后要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上,这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现代的中国建筑。现在,外国的建筑文化在我国渗透的面积越来越大,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并不失去中国文化?

中国地域广阔,传统文化也不拘一格,所以在传承民族文化时,也要考虑地方文化特色。即使我们的建筑做到了民族风格,但也不能忽视与当地文化结合。像成都的清华坊,在做中国特色民居方面很有代表性。但它在成都做的是江南民居风格,如果能结合当地的巴蜀文化就更有特色了,当然这对设计者来说是个难题。那些我们称之为好的建筑,无论是中世纪的、封建时代的或原始时代的,都是对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有准确理解和表达的建筑。好建筑一定是表达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和人类争取自由、争取更加完善的生活环境的努力,或者说,在重新定义人和物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有所建树。只有这种建筑才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如人类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生活,人怎样看待自己等等。

四、结语

中国有着自己很优秀的文化,建筑装饰上也有很多可供后人学习和模仿的长处。在全面学习前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窗式的发展、形式、装饰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要从窗式发展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特征、装饰内容、装饰色彩、装饰材料等方面系统研究和分析,能够为以后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要勇于创新,在对传统建筑窗式的装饰性有了深刻理解以后,讲其元素进行抽取,信息进行捕捉,灵活地运用在各个设计领域当中……后人做的,只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中国传统建筑窗式发挥到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学位论文:罗曼. 中国传统窗式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重构[D]. 广东:汕头大学,2009.6

[2] 专著、图书: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3] 专著、图书:楼庆西.《户牖之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1

[4] 期刊:赵丽雅.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J].《文史知识》1988.1(1)

第3篇

摘要 现代艺术为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正是现代艺术的变革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西方现代艺术在现代文明的构建中成为急先锋,使艺术创新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几百年来古典艺术所遵循的法则给予了彻底否定,同时创造出了现代社会审美思想、审美内容、审美形式的艺术样式。西方现代艺术在西方世界形成共识之后,必然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艺术设计领域借鉴现代艺术创新将是十分有价值的。

关键词:现代艺术 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一 西方设计对现代艺术的青睐是历史的必然

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工具,逐渐进入了人类的生产领域。到19世纪,机器已经在西方成为了一种主导性的生产工具,展示了巨大的能力和影响。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试图找寻一种能够适合工业生产的美学而先后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这是西方首次试图将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但这两个运动仅仅将传统装饰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并没有树立彻底而坚定的现代化生产观念。通过这两次运动人们发现摆在现代设计面前有的两大难题。

其一,在工业生产初期,相对传统手工艺制品而言,机器制造的产品显得十分简陋和粗糙,只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的要求,而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传统艺术无法给予工业产品以美的启示,传统的手工业大量使用植物和动物中提取出来的曲线装饰,这与工业化、批量化大生产方式相背离。传统艺术已经无法提供给工业化时代足够的养料。

其二,传统的审美观与机器生产相抵触。19世纪后半期新兴的艺术还处于萌芽期,古典写实的艺术观念统治欧洲几个世纪之久,传统的审美观念在欧洲可谓是根深蒂固,虽然在那时的工业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但古典韵味的沙龙艺术和精致的手工艺品还在社会名流中备受宠爱。传统的艺术是以二维画面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具象艺术,展现逼真的形象和正确的透视,以具体的自然形象来塑造产品也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法国的新艺术运动都提倡复兴手工艺与装饰艺术,并没有真正的将艺术与工业联系起来,新兴的工业生产急需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审美观念,急需超越传统的艺术家以新的视野理解视觉艺术的内在规律。正如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艺术设计理论家里德在总结18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与工业发展实践时指出:“工业需要的不是平庸的装饰家,而是一流的艺术家。”很显然艺术与设计的第一次结合以失败告终,为了实现艺术与设计结合的这一理想,现代设计的先驱再一次开始了实验。事实也证明只有现代主义艺术才真正适合现代设计发展所需的一切营养,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对现代艺术的青睐是历史的必然。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有力支持,现代艺术对艺术形式、色彩的探索和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现代艺术设计。

二 机器文化的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1 现代设计几何化的基调

将塞尚视为现代派艺术之父是艺术史的一个共识,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摒弃对自然物象外在形态的再现而探索事物本源并用几何形元素解析自然。追求“事物本源”是对“本质主义”的认同,就意味着这种艺术比印象派绘画更加接近近代科学观念。遵循着“绘画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观点,塞尚在艺术创作中不迷恋物象的色彩和外形,只探索存在的稳定性和结构性,以反思代替经验,在反思中形成的量感和结构的逻辑必然使他的艺术走上抽象的道路,给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定下了基调,也留下了现代艺术设计美学的火种。

塞尚开启了艺术研究和实践的新途径,但却被毕加索的名望所淹没。作为全新的、独立的绘画语言,立体主义被评价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最完整、最激进的艺术革命。立体派的绘画开始脱离了现实,这是西方艺术的一个重大变化,对于欧洲艺术传统写实的方法和观念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即使是有别于传统的印象派也是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这些创新与探索都没有立体派来的彻底。立体派的艺术观念开启了现代艺术形式创新的历史。在艺术史上,毕加索是艺术由具象走向抽象的转折点。在毕加索的带动下立体主义热衷于提炼反映世界本质的基本艺术元素――几何形。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进一步分解了在塞尚那里继承的具象特征,并将重视构成这一优良的基因继承了下来,画面中打破了单点透视的束缚,从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几何形组成的平面世界。在新的世界里开始探索新的结构,几根线条经过组织又呈现出另一种支撑与依赖,进一步追求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第一次将机械形式和法则应用到艺术创作中。1909至1911年间立体主义受机器形式和科技观念的影响,从机械装配中汲取了一系列基本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如《吉他手》几乎是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结构,就像是一座用玻璃、钢筋和砖块建造的现代建筑。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开创了审美趣味的新时代。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成就广受社会的赞誉。当传统手工艺的自然主义表现形式无法应用在机器生产中时,以毕加索艺术探索引导的抽象表现形式成为能与机器生产相配的造型元素。源于工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立体主义抽象的、几何化的形式展现出类似于数学的结构和秩序,直线与几何化的曲线形成的美感正是工业生产所需要的。

2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为伍的精神支柱

未来主义者艺术化的赞美了20世纪的机器与速度,为日后设计形成机械美学和工业技术艺术化思想给予了精神支持。安贝尔多・波菊尼在1910年创作的《城市的上升》,没有哪个作品比它更形象、更全面地呈现现代主义艺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精神了,正如河清所说“上升吧,城市!那用钢、水泥、玻璃等现代材料堆砌起来的城市,代表着现代人的骄傲,向上,向着上帝的居所上升。”(注)城市在上升,体现了现代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想。运动感正是波菊尼在此画中所致力表现的。运动表达了未来主义者改造世界的意志和现代生活的速度。这幅画成为向旧世界的挑战书,新世界是机器与技术、速度竞争的时代,未来主义者还反对一切形式的艺术传统,认为是工业时代的技术成就给了艺术创作以灵感。这与赖特对机械化及其美学潜力的乐观态度相一致,赖特认为尽管机械使设计趋于简化,但能揭示材料的真正特点与美感。艺术家应抓住具有创造性的机器力量,机械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以前各种艺术作品所占据的地位。赖特呼吁掌握机器的艺术潜能,这一观点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并逐渐发展成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信条。未来主义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了建筑和平面设计方面,在版面设计时违反常规的编排规则由此产生了一种像绘画的印刷板式――自由印刷板式。在自由印刷板式中,文字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且成了视觉传达的信息要求和构图素材,可以自由安排,自由变化。在同一版面上可以有多种油墨色彩与字样,用动态的、非直线的构图以及不同的色彩和字样可以传达意义。如斜体字代表快的印象,黑体字则代表剧烈的噪音。

由于有了科学进步的思想,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艺术开始朝着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艺术观念逐渐被抛弃,新的理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并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科学、民主、自由这一西方文明的根本观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3 抽象艺术对现代设计产生最直接影响

绘画艺术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早在1907年,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在描绘树与自然景色的画作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抽象特征。到了1914年,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他进一步简化绘画语言并开始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在1918年至1920年间,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已形成有黑色、白色、三原色以及最简单的矩形构成的画面,这就为抽象主义艺术语言转化成建筑的形式提供了可行的原型。同一时期在万・陶斯帕设计的房屋模型中可以看到矩形片状物层层叠叠构成了形式感极强的建筑样式。在里特维德设计的施罗德府和乌德勒支住宅中,这些荷兰风格派最典型的代表作中都体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里特维德的作品中由光洁的板片、横竖线条的穿插与大块玻璃的错落组成的简洁立方体建筑几乎就是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总之抽象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构成美感的创造给正在寻求简化建筑风格的设计师以极大的启发,进而引起了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运动。

抽象艺术使色彩得到了彻底解放,色彩成为艺术设计中自由运用的重要语言。在野兽派绘画中,色彩得到了自由,但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讲,色彩仍依附于自然形态之上。但是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夸张运用给抽象艺术极大地启发,使色彩在抽象艺术中才真正得到了解放,同时色彩成为一门超越学科界限的科学,并开始广泛的影响设计领域。色彩的解放起源于马蒂斯,虽然马蒂斯对色彩的使用是主观感受的大胆夸张,大量平面化的鲜纯补色并置创造出快乐、单纯、强烈的色彩效果,与野兽派不同表现主义也大量使用纯色但大多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恐惧与反抗,相同的色彩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关系使感受截然相反。

真正赋予色彩自由的是康定斯基,他对色彩的敏感早在俄罗斯的儿童时代就已经被启发了,信筒的淡黄色、有轨电车的天蓝色、圆屋顶的金色和墙面的中黄色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主题彻底的消失了,因为康定斯基后来所说主题很可能成为“障碍”。作为“青骑士社”的核心人物康定斯基总结出一套抽象艺术的理论,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艺术设计从现代主义艺术中吸收营养建立了桥梁和纽带。艺术的目的是使观众对即将开始的新的精神境界思想有所准备。例如,他在写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里认为,强烈的黄色象征着活泼好斗,橘黄色像教堂的钟一样清脆响亮,而绿色象征着自命不凡和消极被动。康定斯基第一个系统的分析色彩本身所表达的情感和视觉传达信息,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为日后色彩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随着康定斯基在包豪斯的执教,他所提出的理论被带到了包豪斯,又经包豪斯传播到了世界。康定斯基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几何图形与色彩,努力找寻既可以充分表达感情又不失理性控制的表达方式,从而用有限的图形和色彩传达出无限的可能。

现代艺术设计的成功也佐证了现代艺术的价值。现代艺术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正是现代艺术的变革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设计风格上必须改变僵死的设计风格。设计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将人作为尺度,充分尊重艺术创造方式,使机器生产对人而言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我们的生活世界由机器化世界重新带回到一个人性化世界。因此,现代设计既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又不能一味依赖技术。现代艺术为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正是现代艺术的变革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西方现代文明强调民主、自由和对个体的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力得到释放。西方现代艺术在现代文明的构建中成为急先锋,使在艺术创新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几百年来古典艺术所遵循的法则给予了彻底否定,同时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思想、审美内容、审美形式的艺术样式。西方现代艺术在形成共识之后,必然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论文,项目名称: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与借鉴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佳祥:《现代主义绘画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周宏智:《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版。

[3] 席跃良:《西方现代设计赏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版。

[4] 甄巍:《西方现代美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4篇

关 键 词:传统文化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教育改革 忽略

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会有着独特而强大的设计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美国、日本、欧洲如是,同样,正面临着产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不例外。然而,形成我国今天令人难以满意的设计现状固然存在着众多的原因,但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支撑起今天现代设计实践的是远远落后的艺术设计教育。其中有教育方向、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等问题,但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应冷静地反思一下和我们民族发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已经被我们忽略甚至遗忘了。

作为“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传统文化,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已。我们不能够先入为主,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而被保留下来的,对我们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很多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髓。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艺术设计,它是以艺术文化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为产物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其中的艺术文化与不断发展中的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具有不可逆转的传承性。虽然历史上每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都在不断地创新中完成自己的丰碑,但骨子里还是透露出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够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及科学技术最优化结合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师的原因。这些例子在设计界比比皆是。例如被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巴黎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是一个现代材料加现代技术的玻璃金属结构,但骨子里折射出的却是埃及大漠上巍然耸立的古典艺术精神。又如他在中国的代表作——香山饭店,玻璃金属太空顶下延伸着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所特有的灰瓦白墙的园艺景观。又如靳埭强、陈汉民、韩美林等,也不难从他们身上找出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实践领域尚且如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那么担负着振兴祖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这样。一直被我们推崇仿效的包豪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又何尝不是一种传统文化呢?甚至包豪斯教育思想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吐纳的一种最好的反映。譬如它的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主张的“把人作为尺度”“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的观点就渗透着古代希腊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在教学当中,极具影响力的约翰·伊顿把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当中,他的“天地人为贵”“有教无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材施教”等等都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诠释。在当代,各国对传统文化教育也都很重视。美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虽然没有像四大文明古国那样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对印第安文化、殖民文化却表现出无比的珍视。1994年美国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是最好的例证。《标准》对视觉艺术的规定,涵盖了素描、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电影、电视和民间艺术。视觉艺术可以作为创作活动、历史和文化的探究或分析的基础。其根本宗旨为:建立全面、透彻、坚实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明确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文明社会的作用;强调学科的合理联系,力求实现整体教育;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

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是非常严重的现象,这可以从全国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中见证问题的严重性。下面列出三所国内院校的课程设置来作分析比较。

1.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素描、色彩、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主体构成、摄影、设计基础、雕塑、画法几何、模型技法、设计制图、设计与消费心理、人体工程学、材料与加工、设计概念、设计思维与方法、专业史论、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及室内设计史、专业课程、材料表面与装饰工艺、视觉设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及网络、3D—STUDIO、三维电脑设计、环境设施设备、日用器具设计、改良性产品设计、工作机具设计、开发性产品设计、展示设计、装饰造型、实习课程、毕业展览、毕业设计(论文)。

2.东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

①平面设计:构成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摄影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和机构视觉形象设计、销售环境设计、设计概论;

转贴于

②广告设计:综合造型基础、综合设计基础、广告概论、广告文案与创意、市场营销、媒体研究、广告摄影、计算机图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立体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等;

③摄影专业:摄影史、摄影机械、感光材料、摄影技术技法、暗房工艺、构成原理、平面设计、人像摄影、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摄影艺术创作、计算机图形设计;

④动画专业:综合造型基础、综合设计基础、透视学、影像表现编排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动画美术设计、原动画技法、影视广告、漫画、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影、动画赏析等。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设计史、室内设计学、工程制图、设计表现技法、装饰材料和预算、装饰施工技术、住宅室内设计、电脑表现技巧、创意概念设计、酒店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室内环境与设备、空间模型、展示空间设计、园林设计、家具与陈设、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营销、平面绘图软件、光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尽管以上只是列举了三所院校的部分专业课程,但其中涵括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在内,虽然不能极尽代表全国的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就是基本上都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对艺术设计有莫大帮助的传统艺术、设计、建筑、园艺、古诗、名著及可以称得上国粹文化的易经、儒、释、道等的传授。正是因为缺少了传统文化的传授,所以在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就缺少了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民族、地域特质的文化,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文化圈中突围而出的底蕴。这应当成为当今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急需要正视的严峻问题,更应当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专门从事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所以并不能把这种知识当成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如果太过侧重,未免会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我们应当从提高专业文化素养的角度来考虑,既要避免学生因为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又要达到提高修养的目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我们的学习宗旨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传统文化有的思想方法和深邃的意境表达,这就需要长久的和孜孜不倦的传授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不单是把学会、学通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在提高修养的同时要学会懂得合理和恰当地运用,无论是以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符号或精神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上,这是我们最终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当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在灵活、富有条理性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下面是围绕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进行的设想。

第一,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适当补充设置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丰富理论传授这一知识框架,完善理论知识的承传性,特别是针对传统文化中表面形式下的思想、意境等环节应作比较细化的讨论、讲解,作为难点来解决,力求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领会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语言。

第二,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多以结合实例的方式来进行,让理论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事例的展开当中,积极鼓励学生互动,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结合传统知识应长时间学习的特点,所以除了集中设置课程外,还应该让传统文化分散、分流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专业性的理论和原理讲授当中,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适当地深化到每门课程甚至每堂课当中,并且结合专业应当定期举办一些讲座、论坛,以此来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紧扣专业的基础上来学习传统文化,增加学习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钢结构;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曾聪(198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贾玉琢(196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规划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C11088)、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钢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016)、东北电力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27-02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教育部组织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带动和促进下,吉林省制订了《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省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东北电力大学也在2012年制订了《东北电力大学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钢结构”课程相继在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是精品课建设目标的核心,[1]因此,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成具有可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并向着国家级精品课的建设目标迈进,课程组针对网络资源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

一、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有误

课程网站建设是各级精品课评价指标的一个重点,比如吉林省精品课的评价指标中关于网络资源建设就做了如下规定:“建立了此门课程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同时该网站已开展课程的辅导教学。”很多课程的网站建设都是以该规定作为网站的设计蓝本,规定上需要什么,网站就设立相应模块,共享相应内容。这就造成当前精品课网站的建设是以应付课程评估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导向。这种思路成为了目前制约我国精品课网站建设进步的一个严重瓶颈。

2.网络资源的可学性缺失

可学性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即愉快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和快速的学习。针对精品课网络资源在可学性方面的缺失,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王佑镁[2,3]的研究表明,现有精品课网络资源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愉快和满足感,学生学习时间短、积极性差、对网络资源的应用水平低,以上都导致了网络资源可学性的缺失。

3.网络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和应用较差

很多课程的网站都是在申报精品课时临时做出来应付评估的,申报结束后既没有后续建设,也没有学生去应用,很多网站出现链接失效甚至整个网站都无法打开的现象。这是目前精品课网络资源“重申报、轻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资源建设者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认识不足。网络资源的建设应该是课程教师对于优质教学成果的一次整合,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思路不能模式化,课程的网络资源不能仅仅是文本、课件、图片和录像的简单罗列,每门课程的网络资源都应该是有灵魂、有特色的,应该能够体现教学者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比如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法的体现、作业和讨论主题的布置意图以及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按照以上思路建设的网络资源,才是独具特色的,是具备可学性的,是可以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只有明确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网络资源建设目标,精品课的网络资源才是真的“精品”,精品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改革和实践

1.将混合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网络资源具有生命力的前提是其必须要被广泛应用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钢结构”课程具有信息量大、课时紧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多、部分课程内容抽象等特点,采用传统学习方式难以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组提出了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把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与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4]该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同时网络资源在教学中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其核心是做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同步,本课程组在课程网站中创新性加入了一个“混合教学”模块,该模块与每次课堂教学实行同步更新。

“混合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六个子模块,下面分别介绍:

(1)“温旧”模块。在该模块中对本次课程涉及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比如在讲授“焊缝连接强度计算”时,用到了材料力学中求惯性矩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已经忘了,通过“温旧”模块即可以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节省上课复习的时间,提高授课效果。

(2)“知新”模块。介绍一些工程背景,设置一些小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本次课学习的内容意义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课。比如在讲授“轴心受压构件”一课之前,给出一些工程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构件是轴心受压构件,然后问一下学生,在没学本课程之前,认为轴心受压构件应该如何设计?这样很多学生会从材料力学的角度给出答案,而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现是稳定起控制作用时,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3)“复习”模块。将本次课所讲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

(4)“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5)“自学”模块。一些在课上不讲的章节,可以通过该模块让学生自学。

(6)“签到”模块。作为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签到情况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量依据。

以上模块中,(1)和(2)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登陆学习,(3)和(4)要求学生在课后登陆学习。

通过在网络资源中设置“混合学习”模块,实现了“钢结构”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高了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和可持续性。

2.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5]东北电力大学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并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网络资源作为“钢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卓越钢结构工程师”模块,将实际工程和注册工程师等元素融入其中,设置了3个子模块,分别是“工程赏析”、“注册工程师”和“工程论坛”。

在“工程赏析”模块中,搜集了一些国内国际的著名钢结构工程的多媒体资料和一些实际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图纸,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走近工程;在“注册工程师”模块中,将历年国家一级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与钢结构相关的题目摘录下来,供学生作答和讨论;“工程论坛”模块直接链接到了国内最大的钢结构工程师讨论平台——中华钢结构论坛(),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工程师,与工程师交流。

3.将“深层次学习”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王佑镁[3]的调查表明,当前精品课网站的模块类别还处于“浅表学习”层次,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教案等下载的“教学资源下载”类模块在网站设计和使用中都占到了统治地位。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具有交互性、自主学习性、科研性、工程性的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和设计。针对此问题,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走近科研”模块和基于google工具套件的“云服务”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

在“走近科研”模块中,网络资源建设者会不断从国内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中下载一些与钢结构相关又较为通俗易懂的学术论文,在该模块中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阅读体会汇报,以此加强师生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走近科研,接触一些书本中接触不到的新知识、新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钢结构节点连接时,给学生分享了一些半刚性节点的科技论文,让学生对于钢结构节点的连接方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云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使学生可以更方便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交流互动。除了网站上的“交流互动”模块外,课程组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博客等多种交流方式,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以上两个模块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资源使用的层次,真正做到“深层次学习”。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正在经历一个从重视资源共享到重视用户学习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途径就是网络资源建设者必须要将课程教学和网络资源建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课程的网络资源做出特色,做出灵魂。通过设计一些独具匠心的功能模块,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通过课程组教师长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实现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喜欢用,真正提高精品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53-56.

[2]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习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9-62.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第6篇

【摘 要】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已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在美术课程学习中通过五种美术学习方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以云技术为载体的美术创生型学习模式”。这种新型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籍、学生与网络、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构成了一张多维的学习网络。它基于网络,通过iPad类智能终端来实现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创新精神、合作沟通能力。

关键词 智能终端;美术课堂;学习方式改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3-0062-0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家庭、在街头,随处可以看到手持平板电脑进行游戏或学习的数码达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快速提高,学习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平板电脑集网络接入、影音娱乐、学习、工作、游戏等为一体,以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新宠。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尝试。但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还传承着几千年以来的师生同堂、讲授—互动—练习—反馈的教学模式。作为当代教师,我们面临一个时代性的命题:是否还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或者说,我们应该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实施的中国教育学会

“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是支撑北京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实践的研究课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叠代过程中试图探究基于Pad有效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该课题与北京以及外省市一线学校进行合作,本校在这一课题中进行了深入参与。自2012年底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团队在平板电脑教学学校层面的推进方式、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模式、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度的研究工作。笔者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对美术课堂学习方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1]。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在享受创造成果的同时,也在不停创造新的世界。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智能终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美术创造的方法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新的美术学习方式中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我校开办云教育技术实验班以来,在美术课堂内外对上述目标理念的新教学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实践。历时一年多,初步形成了基于平板电脑的五种美术课堂学习方式。

基于智能终端的美术课堂学习方式

(一)翻转课堂——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的介入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高效学习环境,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文化。

美术学科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科知识点较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英语等)来说,更灵活易懂,学习活动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审美素养之上,注重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就学科特点而言,美术课更适合翻转课堂这种学习模式。

美术学习的翻转课堂,可以依托智能终端,以课前电子书预习、课中进行核心问题研讨的形式来开展。电子书是教师制作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集文字、图片、视频、问题、检测等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包。相对美术教材而言,电子书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与电子书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

【案例1】电子书《龙的传人——中国龙文化》的制作思路及课堂收效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13册中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教材内容偏重制作方法的介绍。作为偏人文的美术课,美术文化内涵体验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应放在首位;再加之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对龙文化的了解对中学生来说有重要的民族意义。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大量的龙文化的学习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图片进行讲授的模式为主。由于龙文化的资源丰富,涉及面广,在长时间的讲述中,多数学生易分散精力,未能达到高效的学习预期。借助智能终端,可以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在电子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这些知识素材简单易懂,可以减少课堂学习中的低效讲授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并通过个性思考,产生一些课堂讲授难以出现的思维火花。

通过电子书进行课前预习,在实践中总结归纳了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

(1)提出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每个电子书的第一个板块,都设置了“目标导航”,把该节学习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制定五个学习目标层级:了解与知晓、理解与感悟、鉴赏与评价、实践应用与探究创作,把学习内容和目标做相应的标注,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检测,如图1所示。

(2)提供丰富的电子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组合在一起,并加入恰当的影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欣赏视界。教师在制作电子书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和组合,形成既有典型性又有教师教学个性的电子资源包。

(3)基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电子书的板块设置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习需要,问题可以分为:内容问题——复述学习的主要内容;框架问题——构建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核心问题——本课最重点的知识要点梳理;挑战性问题——提出学习内容的衍生问题,或极具主观体验性的问题,或富有个性的具有美术批判性质的问题。

以《龙的传人——中国龙文化》电子书提供的“学习问题”为例,主要有:①内容问题:你知道有哪些与龙有关的民俗,它们是以什么形式来呈现的?②核心问题:我们可以用到哪些材料?我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材料?我将用于“龙”的哪个部位?想要达到哪种艺术效果?③衍生问题:你知道“龙生九子”的传说吗?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它们?④主观体验问题:龙的起源传说各有不同,你支持哪一个?为什么?

(4)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围绕电子书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或学生自主创生的问题,展开充分的阐述和讨论,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深度情感体验的课堂,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课堂。

翻转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主张学生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问题解决、课后实践运用提升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巧妙地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其应用和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网络学习社区—— 多渠道交流,发展批判性思维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交流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书信交流方式衍生出了多种可能。即时聊天工具、微博、论坛等都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乃至公众之间的多维交流,并且有即时性和记录性的功能。将这些交流方式应用到美术学习中,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

1.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形成师生共建的学科学习平台可以通过学校校园网搭建一个美术学习专区,进行名作赏析推荐,发起美术热点问题讨论,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等,也可以创建美术学科论坛,在论坛就一个学习主题或兴趣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个性化认识。由于打破时空和交流方式的限制,这些学习平台能达到以往课堂讨论所不能企及的教学效果,见表1。

【案例2】学科论坛讨论—— 主题赏析课《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旷世杰作,是现代派绘画的典型作品,但画面色彩单一,主体形象抽象丑陋,作品主题复杂而沉重,往往不被社会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教师采用以往的讲授模式,多有“灌输”艺术认识之嫌。像这样极具主观欣赏体验和开放性的赏析课,多可应用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

首先,教师发表主题为《格尔尼卡》的讨论帖,展示《格尔尼卡》作品图片,提出问题: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论这幅作品。学生用跟帖的方式,用2-3分钟做出简短评论。①这种形式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基础,为接下来的学习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方案。②能让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做统一的事,参与度达100%,并能通过跟帖时间看出学生的反应速度。③通过大屏幕的投射,让学生之间也相互了解。④客观地记录下学生的这一学习过程。

其次,进行其他方式的学习。对该作品和作者进行充分了解之后,教师提出本课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成就了大师毕加索?再读《格尔尼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学习论坛将自己的想法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将这次的赏析评价和最初印象做比较,师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学习的心路历程,体会学习的成就和快乐。

2.开通教学微博,定期艺术作品的赏析,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远远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评论,发表学生的个性化观点。把学习的时空延展到课堂之外。

(三)协作探究——集中展示,培养合作沟通能力通过智能终端为学生搭建更便捷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根据学习有效性的金字塔图示,马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教授别人,学习的有效性能达到80%以上,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按照翻转课堂的观点,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先学再教。这个“教”,既可以是教师的讲授,也可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整理出知识框架,提出个性观点,形成学习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案例3】协作学习、展示—— 主题赏析课《格尔尼卡》

在通过学习论坛发表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之后,教师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分小组、分主题进行网络搜索,整理出有用的学习资料(图文并茂),制作成简单的PPT或Keynote文件,推选1-2名同学进行全班讲授交流。由于主题分工的明确,学生们可以用15分钟左右完成小组探究并形成成果。接下来,可以用10-15分钟进行班级交流。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充分了解本课相关的知识点,如:毕加索的生平、《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内涵、毕加索开创的立体派的艺术特点、作品及作者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等。这些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交流展示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更主动,更快乐。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需要扮演的是学习过程的导演和课堂上的智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的引导、点评、追问、总结、提炼,以升华课堂学习的层次,润物无声地进行审美教学。

(四)体验学习——第三方软件帮助获得即时艺术体验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体验性极强的学科,但由于时间和工具的限制,不是每一种艺术形式和方法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如今科技发展为我们的艺术体验提供了更便捷的可能。很多公司和个人开发了大量的美术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即时体验一种陌生的美术工具的使用和创作方式,并能很快得到接近预期的效果;对比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达到的不同效果,快速感受各自的特点;学习简单的平面设计、图片处理的技能;记录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让作品的形式多样化。

【案例4】学校校园艺术节期间,布置一项多媒体综合应用作业

“同学们,把你们手中的iPad都用起来,用拍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我们的艺术之旅。记录下自己、我们班同学、全校同学的风采。每个人都以第五届艺术节为主要内容,编制一小段内容完整、形式独特的iMovie。艺术节后在课堂上展示。”

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好智能终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案例5】在《焦点透视》一课中,用15分钟进行学生对焦点透视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再走出户外,到校园里观察建筑的透视,并利用iPad上的绘图软件(MyBrushes等)进行简单的手绘透视图,在绘画角度上拍张建筑的照片,进行比较、修改。完成作业后保存为图片形式通过邮件发回给老师。

(五)交流反馈——提高教学实效

运用智能终端的拍摄功能,随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片段;并运用多智能终端的融合,将拍摄的影像即时投射到大屏幕。这个功能在美术课堂上应用广泛并有实效。尤其是在动手实践体验的板块中,用智能终端进行实时的展示,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可展示优秀实例,给予表扬和激励,提高教学实效,记录教学过程。

以云教育技术为载体的美术创生型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的五种美术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初步形成“以云教育技术为载体的美术创生型学习模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籍、学生与网络、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构成了一张多维的学习网络。这种学习方式基于网络,通过智能终端来实现,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创新精神、合作沟通能力。

新时代新要求,教育先行,面对社会的迅速变化,作为教育者必须思考如何与时代接轨,甚至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云技术”广泛进入社会各领域之际,我们漫步云端,相信从现在开始,学习,无处不在;体验,丰富多彩;沟通,畅所欲言;创新,直通未来!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文化;大学精神;评价制度

创新文化泛指一切创新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和活动氛围的综合,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创新文化是主体的文化素质与客体环境的综合。创新主体文化素质指创新的理念、动力、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等;客体环境主要指适于创新的制度和物质环境。高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本质特点。创新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精髓,赋予了大学持久的生命力和创新的原动力。在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大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化创新为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提供了精神支持。大学文化将学校的各个系统机制有机地融合,产生了不同于并且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并形成合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文化创新就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构建创新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就精神层面来说,一方面忽视大学精神的建设,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大同小异,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带来了文化趋同和学科设置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足。这种功利化、工具化的倾向表现为:教师为晋升职称而科研,学生为就业、考试过关而学习。大学人缺乏创新的主动进取精神,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形成。

就制度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①在人事管理方面,激励制度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差。②评价制度不科学、不完善。职称评定没有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在评定职称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量化地评定教师的业绩,即主要看发表文字的多少,论文篇数的多少,承担研究课题数目的多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不再重视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教师的收入由国家支付的工资、学校的津贴、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他一些收入几部分组成。④在教学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教学内容、专业结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手段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使得学生创新潜能培育不足,未能形成促进个性发展的环境。⑤在科研方面,教学与科研相分离,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还很难开展。⑥大学里实行的是按行政级别区分的科层管理方式,制约了办学的效率和活力,严重地抑制了学术的发展。就物质层面来说,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办学上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高,重学校升格扩大轻办学特色创造。盲目盖千楼一面的大建筑,忽视了“大师”的培养、遴选和作用的发挥。

二、构建大学创新文化的措施

1.精神层面。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大学精神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1)革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大学要在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办学理念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治校理念和办学风格。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的建设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每所大学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资源优势、地域文化背景,明确办学目标,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有个性的学术氛围,孕育创新文化。

(2)改变观念,构建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大学在清醒认识全球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大学应该把西方文化的创造力吸收进来,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要正确对待科研风险,提倡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逐步形成有自主学术特色的大学创新文化价值体系。

(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克服功利主义的短期行为。大学的基本功能在于吸收、创新、致用。要克服教师为评职称而进行科研,学生为就业、考试过关而学习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将创新文化作为大学的精神支持。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产品以及创新人才。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学校通过有意识地创新教育,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的丰富创造力,从而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创新素质。

(4)发挥大学引领文化的功能,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大学要培养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推陈出新的学术氛围,努力汇聚各学科领域有独立见解的专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孕育形成创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同时大学还应该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和先进学术思想的交流,在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纳新、育新、推新的文化中心作用。

2.制度层面。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教育观念的创新,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

(1)增强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学术型管理制度。大学应树立独立自主的办学意识,在育人、办学的一些关键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的体现,学术自由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应该明确高校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制度,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强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2)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①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顺应时展,以知识、能力创新的综合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在课程改革中,要开设诸如影视鉴赏、文学赏析等人文课程,使人文与科技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同时要增加实验性、实践性的课程数量,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结合本专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组织、解决问题等综合创新能力。②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灌输现成的知识,应当运用提问、观察、互动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③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④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大学生定期在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实践,引导学生“实学”创新,从实践中获得提升。⑤建立新型评价模式和激励体制。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现、培养和提高的新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机制。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与教师建立“导师”关系,导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上因人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

(3)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机制。①在人事制度方面,高校首先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以吸引人才。其次是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达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公开招聘引进人才,高校的教师资源不能只局限于本校或本地区,应该在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吸纳贤才。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尝试进行特聘教授制度,实现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加强多方合作,打破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用人界限,搞好互聘和联聘,达到资源共享。③全面进行绩效考核,应设计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激励先进,鞭策后进。④学校要改革科研奖励机制,改变目前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以严谨的学术标准衡量论文质量,鼓励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大学要加大对团队合作攻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高校学术创新环境。

3.物质层面。大学创新文化的构建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物质环境中进行。这个物质环境既包括推动创新的具体活动,即与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包含体现创新文化的校园物理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邀请学术大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开展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或发起学术论坛;校园规划应体现一所大学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把校园环境看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以长远规划的眼光来实施新的建设工程,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主题、独具特色的校园物理环境;校训、校歌、校旗、校园雕塑等都是体现大学文化的符号,是大学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构建大学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建设,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参考文献:

[1]吴微.文化创新:既是理念的又是实践的[N].中国教育报,2007-12-10.

第8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38-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以能源、矿业为例等基础产业正逐步走出国门,开展国际性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英语知识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但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课程,部分院校在大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不但学习过程缺乏连续性,而且学习内容难以实现有效对接[2],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多专业学者的关注[3]。郭少朋[4]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对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洪美[5]、王小丽[6]、马彦青[7]等则是对材料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张娅[8]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屠志健[9]从电力专业、王春振[10]从水利工程专业等,对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目的及教学内容,根据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对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期望对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背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采矿工程专业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测试部分,由于本科生招收时间较短(1999年招收第一届采矿工程本科生),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以来只有基础英语教学环节。2002年开始,我国的煤炭行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无论是开采技术的进步还是采掘装备的研制方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外资企业(力拓、英美资源等)就业,或者帮助国有企业(首钢集团、中煤进出口、中国机械进出口、五矿集团等)开发海外市场。2011年,在采矿工程专业教职工的极力倡议下,本科生培养大纲中增设了《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并组织专业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编撰教材。

作者全程参与了《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教材的编撰、修改和出版工作,出版的教材名称为《采矿工程英语》(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教材的内容主要包含:煤炭资源介绍、矿山地质与测量、采矿方法及装备、矿物加工、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矿山安全与管理、未来采矿技术等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反映了当前煤炭工业的新技术和新发展。英文章节篇幅适中,每篇文章后面列出了生词和注释,通俗易懂,方便读者快速学习和阅读。教材还介绍了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提供了英语泛读文章和常用的矿业工程专业技术词汇,便于读者学习、赏析和查阅。从定位上来看,这本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材,也可供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和从事采矿工程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二、目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作者也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的主要授课人员之一。授课过程中首先介绍课堂所要讲授章节的内容背景,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然后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确定是精讲还是略讲,对于文中的关键单词和短语加以分析,部分内容可以做延伸性讲解。总之,力求做到以教材内容主导,但是不局限于课本。努力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截止到2015年6月,《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已经完成了对2011级和2012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和其他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类似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方面。英语专业教师擅长语法和口语,词汇量丰富,但是对采矿工程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教学过程中很难深入和拓展;而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普遍存在缺乏英语教学经验的问题。

2.教学内容方面。采矿工程专业可选的专业英语教材并不多,每一本教材的编著者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再加上近些年矿业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更新很快,因此很多教材也急需更新。

3.教学方法方面。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与其他专业的英语课程一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多采用PPT课件、课堂提问阅读和翻译等方法,教学质量有待考证。

三、目前的主要做法

为了避免或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提高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教研组经过积极探讨和思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老师仍然由采矿工程专业老师担任,但是要不断提高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具体途径包括: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加强对外交流,参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等等。

2.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由教研组组织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英语专业教师,也包括授课教师一起,集中制定、编写和出版,这样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本校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形成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

3.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在保证课堂学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定期举办的国际采矿设备展览会,并利用学校对外交流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学术会议当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

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丰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不但授课教师对《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课程授课充满信心,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对《专业外语(采矿工程)》这门课程越来越重视,该课程的教材《采矿工程英语》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未来1~2年内,教研组将认真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对教学计划及教材进行进一步修订。

四、结束语

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化是采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英语教学是帮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拓展视野、最终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采矿工程专业本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教育输出热身所要做好的自身功课。应当说,我国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体系当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可喜的是,采矿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笔者也期待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36-40.

[2]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01):76-80+95.

[3]李伏生.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J].高教论坛,2004,(04):68-70+73.

[4]郭少朋,金光,王晓彤,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23-124.

[5]陈洪美,芦笙.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64-165.

[6]王小丽,魏晓伟,曾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下的材料成型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8-159.

[7]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72-173.

[8]张娅.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改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62-63.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西部地区;高师成人教育

面对目前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尤其是西部音乐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确实感受到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师成人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师成人教育的学生来源与别不同,可以说是“职后教育”,大多数人来自于西部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因而,学习音乐专业的不少人均有一定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有些学生还是当地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能力都远远超过同级的源的学生,同时,由于他们的音乐观念落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自我摸索出的严重乐感错误),加之感性思维的匾乏和对接受新事物、改换旧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过程中的一定阻力;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成之后又是教育西部下一代人的教师,责任可谓重大。因此,针对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进而,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首先基于这一实情。

二、高师成人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教育教学当中的重头戏

综观古今中外一切有音乐造诣的人或是有思想的习乐者,没有谁不经过先进而正确的音乐理论知识的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和熏陶。例如舒曼、李斯特、傅聪等等的大音乐家,他们不仅仅只是钢琴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音乐理论、作曲和音乐评论集于一身的大学问家;许多音乐教育战线的老教师中(包括西部的教师)“‘一专多能”的也不乏其人。对于将要继续教育后代的西部“成教生”来讲,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重大使命,使其接受并吸收广泛音乐理论知识的滋养用以提升全面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能够为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以从思想上使某些技术性手段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音乐理论课程的科目林林总总,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巨大宝库。从最浅显的乐理到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予任何细节的理论依据。总体上讲,音乐理论课其课业量的覆盖面是广泛的。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音乐技巧的训练不是主要的,因为成人学生已经过了技巧训练的最佳时机—幼儿、少年时期,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观念的重新定位及组合就相应的要成为学习重心:虽然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至于如上述的那样完备细致,但也应是涉及到其中的许多领域.差异只是在于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而已否则,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观实际。

三、西部地区成人音乐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西部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地区,信息资源非常康乏。音乐教育如此,高师成人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共同点是: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弱,思想不够活跃,这主要是地域条件限制的结果;同时,这些学生普遍优势是求知欲强,学习肯下苦功,比较踏实。西部地区不仅需要活跃的音乐氛围和土壤,更需要经过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的基层音乐师资。这些成人学生就是西部各个地、县、市(区)的能给予孩子们第一次音乐理念的关键的人—音乐教师,他们的音乐理念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培训,因此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严肃。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环节的取舍、侧重都是很关键,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否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这又将影响到以后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认为西部高师成人音乐理论的课程改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音乐理论课程的涉猎面。形成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理论课程设置中,乐理、初级和声、曲式、小型乐队编配等理论课程是形成程式的,教材保守而单一,所涉及内容均为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最原始的部分,并且完全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事实上,这些理论知识是西方二、三百年以前的音乐事态(以’‘和声”最为典型),而且经典教材的选择面也很宽,并不仅限于多年来所采用的这些教材(在教学中,许多教材被证明是冗长和乏味的)。当今,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创作已是超越传统、迈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世界在发展,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也已改天换地。因此,在集中而精练地学习传统理论知识之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到近现代西方理论知识体系及创作技法的了解、训练和掌握中去,应注意结合西部“成教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后的工作环境,有取舍、分重点地进行。20世纪作曲技法、现代乐理、现代记谱法、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方面的许多教材都是可以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音乐脉搏,了解时代的音乐动态,也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二、改变音乐理论学习观念,努力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学习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有时候,观念的及时调整会避免理论学习的“走弯路”的情况,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观念错了,往往是南辕北辙、碌碌无为。西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音乐理论学习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和观念问题,需要在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得到及时地调整。

目前音乐理论教育现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一个观念:重视西学,轻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所大量接触到的来自于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真是少之又少,几乎全部是被西方的理论体系所占据的。作为世界文化精华的西方体系固然是先进的和科学的,但是,中国人也亦应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中国的民族乐理、汉族调式与和声、五声性调式和声等等优秀的民族理论知识板块急需要继承和发扬,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人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音乐理论,有独特的理论框架下的创作原则。如果只完全学习西方理论体系,是不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西部的高师成教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大力加强此项项目的建设和挽救工作。

三、突出实践课程比例,加强素质课程质量,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理论课程的实现是要在实践中来体现的,成教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课对于他们更为重要,他们毕业后将要面对的是那些生动活跃的孩子们,因此他们的工作状态必须是可弹可唱的实用型的因而,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小型乐队编配、歌曲做法、分析习作与练习(练习课)等课程应加重授课比例,以使理论知识得以最高效率的吸收和运用,日后能出色得将所学所用发挥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去。

第10篇

本文在论述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外语通识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外语通识课质量的途径:一是了解学生需求和外语水平并积极予以引导;二是提高通识课任课教师教学能力;三是规范通识课程的开设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

大学;通识教育;外语通识课;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等教育应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全国各高校近年都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是课改的重点。大学英语课程完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焦点转移到课程设置即教学内容方面,充分发挥外语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通识教育与外语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牛津大学著名思想教育家纽曼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从而使这一理念极大影响着欧美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是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识课只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途径,是对通识教育的部分体现而不是全部。通识课内容的组织并不是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是借助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在智力、身心、和品格方面协调全面的发展,培养独立思考以及善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识教育能让学生跳出自己狭窄的专业局限,了解当前的世界,进而加深对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外语通识教育就是以外语尤其是国际通用语英语为媒介语言的通识教育。通过大学外语教学让学生通过外语去了解外国文化,对比本国和外国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扩大视野,从一种新的角度看本国文化。语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外语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课,不能只满足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而应该兼具人文内涵。外语课应该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样外语教学就成了通识教育有机构成部分,贯彻全人的教育理念。

二、大学外语通识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直很注重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各院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并且已经建设通识课程资源库和通识课任课教师信息库,实行网上选课和评教。全校总共开设107门通识课,其中外语通识课仅有19门,开设课程包括《诗经》英译及赏析、西方音乐剧入门、国际会议英语、英国文化入门、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导论等等。外语通识课程涵盖了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及语言应用类,其中文化类和影视类很受学生欢迎。个别通识课内容浅显通俗,只是走马观花式的介绍,不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分析内在原因,对于训练非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多的帮助。有些课程是源于英语专业课程,但是通识课学生人数较多且来自不同专业,英语水平与外语专业学生差距较大,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未必适合。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来看,存在选课具有盲目性和功利性,学习态度不认真,课堂协作不积极,旷课等问题。大部分同学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希望通过通识选修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有少数不少的学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不考虑对所学专业的帮助。选课存在盲目和功利性,只求数量不重质量。他们往往会选择考试容易通过,平时要求不严格的课程。

学生对通识课的态度比较随意,认为只要通过课程考核拿到学分就好。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通识选修课,听课不认真,课堂参与不积极,有无故缺席和中途逃课现象。教师提出课外要准备小组讨论和协作任务时,学生以专业课程负担重为由拒绝执行。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对于通识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明确,将它简单的理解成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具有更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既不能开成专业课也不能开成一般的讲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只有没有能力开专业课的教师才会开通识课。有的教师把上通识课当做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途径,开设轻松的课程。

外语通识课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大学英语教师基本出自于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专业或教育专业,缺乏跨学科知识,有些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多媒体使用也需要提高。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课人数较多,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管理有难度。以上因素导致了教师开设通识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很多课程只有一位教师开设,其他教师很少参与,无人合作和竞争,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梯队也无法形成。

三、提高外语通识课质量的具体途径

目前高校的外语通识课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师生主客观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外语通识课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的作用。

1、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外语水平并积极予以引导

通识教育的授课对象为全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外语的需求也不同。即使是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英语水平也有差别。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有所差异。进行通识教育之前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专业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的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引导可以通过宣传或者在入学教育周进行,辅导员、班主任或外语教师在入学培训时应引导学生了解通识课程开设的目的,介绍选课制度和程序,介绍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2、提高通识课任课教师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基本出自于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专业或教育专业,缺乏跨学科知识,所以建设真正能胜任外语通识课的教师队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学校可安排有经验的通识课教师示范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师多提供国内外进修机会,扩大教师的眼界,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鼓励教师多看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学习世界知名大学先进教学方法。此外,外语教师中跨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数很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更是寥寥无几。教师自身要具有忧患意识,主动提升学历,加强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3、规范通识课程的开设和考核体系

加强对通识课的申报管理,不能只要教师提出申请就可以开设,开课前需要提交明晰的课程介绍、教学日历和大纲。此外,加强通识课教师的团队建设,外语通识课大多由单个教师开设,各自为阵。教师间既无合作也无竞争,教学梯队无法形成,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为期末论文,由教师提前给出题目和字数要求。这种考核存在严重的弊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寻相关资料拼凑而成。课程的考核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平时成绩要考虑出勤、课堂发言、平时作业、小组协作、学习态度等等。考核应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有效的结合起来。

四、结语

外语通识课已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目前高校的外语通识课由于受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师生主客观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外语通识课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向明. 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教育部高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唐靓.试论通识课内容设置的几个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07.

王哲, 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外语电化教学, 2010.09.

第11篇

作者简介:刘晓航(1947-),男,安徽芜湖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旅游系系主任,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大批多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现在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明显地存在着有效产出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我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抓住机遇,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打造富有中南分校特色的品牌专业。

关键词:市场化;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亟需培养大批多层次旅游专业人才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各种形式的旅游发展很快,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并且拉动了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的机会,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5年的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第五大目的地(前4位是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国际旅游的创汇收入也居世界第5位。到了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中国将从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及创汇水平将名列世界前列。到了2020年,我国旅游收入将从2001年的占国民总产值的4.6%,提升到8%。届时旅游行业就业人数达到6889万,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8.5%。

由于我国旅游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全国各地旅游业发展不均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缺口较大(如上海市到2010年缺口达10万人),据国家旅游局2003年对全国各地旅行社经理及导游人才结构的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各地风景区,旅行社的经理及管理人员中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学历的不到20%,人数庞大的导游人员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者不到30%,从业人员中大多为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仅凭通过当地导游资格考试上岗。这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大批与世界旅游接轨的旅游管理人才历史地落在我们旅游院系肩上。

二、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亟待改革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快速发展与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正在呼唤旅游高等教育的改革。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还是一门较年轻的专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在普通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明显地存在着旅游教育的有效产出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办学定位偏离行业要求

旅游行业是一个风光在外,辛苦在内的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做好从最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目前高等旅游教育依旧以培养中高级管理人员为目标,这种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接受从最基层岗位做起,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往往在实习阶段体会到旅游行业的艰辛,从而产生不愿在这个行业干太久的念头,旅游教育并没有真正建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学历越高,这种情况越明显。今天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校应该把培养合格的就业劳动者放在首位。因此,可以说,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是造成目前旅游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旅游学科成熟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

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行业,旅游教育应该紧贴行业实际,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大量应对市场而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科的不成熟与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一对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矛盾,造成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不协调。而目前某些仓促上马的旅游院系,仅从旅游比较热门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以历史、地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上,容易沿袭一般的大学教育方式,导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甚至使实习环节流于形式,使旅游教育体系,人才结构严重滞后于旅游企业市场水平。

(三)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规格

旅游行业是一个涵盖宾馆、餐饮、旅行社、风景区、旅游商品、旅游规划设计、旅游信息、旅游文化、旅游政府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的综合系统。旅游教育作为学科群教育,涵盖面呈现多学科性及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由于旅游管理学科发展不完善,导致它尚未形成一个完善教育体系结构。比如在旅游管理学科专业中除了“旅游概论”“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等几们旅游基础课外,许多旅游课程都是对其它学科的应用和嫁接,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宏观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这些课程基本上是采用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解释或解决旅游问题。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却要在一个专业中组合,必然使教学体系与行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不协调。

(四)教师缺乏行业经验

旅游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大多数缺乏旅游行业从业背景,许多教师仅仅只有一些书本理论知识,但对旅游行业不甚了解,这种师资队伍状况怎么能培养应用性、复合性的旅游专业人才。

三、打造富有中南分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武汉有目前几十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只有几所是本科,大多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专业的覆盖率达21%,我校是2004年开始招收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前不久教育部批准我校从2006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一年来我院讨论旅游管理专业设计已经历经几个回合,我校旅游专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上述普通高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借鉴,避免重蹈其覆辙,以我校首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南和准绳,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顺应“全球化”的时代环境,适应旅游市场化需求来打造独具中南分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一)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的大前提是旅游业市场的需求与我们培养对象的实际现状。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及餐饮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策划等旅游服务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根据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99+1”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培养规格应该是:首先教育学生要树立做一个旅游企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敬业乐群,吃苦耐劳。去旅行社工作就从一个称职的受游客欢迎的导游做起;在酒店工作就要从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做起,然后再向高级管理者(白领)及职业经理人方向发展,实现事业的成功。

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是多面手,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有旅游市场变化的适应性,适时转化自己的职业角色,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来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

同时我们要培养旅游专业的精英人才,如旅行社与酒店的经理、外语导游等。外语导游门槛高难进入,但随着国际旅游发展,外语导游需求量不断增大。另外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重实践,重多种能力的特点,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创办旅行社或旅游饭店(如农家乐旅馆)。我们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调查总能欣喜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及家长有这方面的打算,这是一个可喜的观念变化。

(二)做好课程设置

要根据旅游业市场化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结构要求和“成功素质教育”的“适用、够用、会用”的教学理念来确定课程设置。正如前面说到的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旅游专业教材很不成熟,不少仅仅是对其他学科的应用与嫁接,与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我们决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取舍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与旅游业市场化需求的对接,除了保留旅游管理专业10余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外,舍去一些今后学生在从业中派不上多少用场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诸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产品策划与线路设计、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等与世界旅游接轨的新知识新课程。大幅度调整选修课程,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加饭店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营销策略,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熟悉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使今后择业和就业创业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与选择性。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形象设计与个人气质,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选修课上开设旅游公关礼仪,形体训练,旅游的心理学、旅游美学,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赏析,民乐演奏课程。

为了适应国际旅游发展培养外语导游的需要,我们要加大06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英语的授课量,增加专业英语课程门次,从原先的280多课时增加到784课时,特别要加强英语阅读(不做四、六级英语文盲),听力与口语的训练,为培养合格的外语导游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对06级新生,要根据英语入学成绩实行分班教学,在听力与口语教学中希望能安排外教。在选修课中开设第二外语(日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

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实践至上的原则,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门类中选择实践性较强的6-8门课程组成“实践实训课程”,从第2学期至第5学期每学期开出2门。它们分别为:1、“形体与礼仪实训”(包括艺术体操)2、导游实务技巧实训3、旅游企业会计实训4、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实训5、酒店餐饮管理实训6、旅游电子商务与办公自动化实训7、普通话实训8、民乐演奏实训。

(三)坚持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

“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大多数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率达到一比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观念。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开放性较强,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已基本上做到6∶4,争取做到5∶5。我们能否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加大实践性环节教学,使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以适应旅游市场化需求。

今年我系承担了校级教学科研课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其运作”,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等12门)。以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野外考察、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的设计与实施,编拟出成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制作成课件,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景区、饭店,走向社会(如“中南分校半日游的模拟导游,对绿林景区和武汉市14个景点的旅游资源定性调查)。第二部分是到京山绿林景区的顶岗与见习实习。第三部分是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必须跟团带团,写出有质量的实习报告与毕业论文)。

京山绿林景区和汤逊湖宾馆为我系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几门酒店管理的专业课许多时候课堂就在汤逊湖宾馆,具有优越的现场性。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已基本上做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去绿林景区顶岗实习,不仅经受了磨难,还参加了对该景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刮起“头脑风暴”对景区的开发建设提出一系列有见地的评价与建议。

为了改变现有青年教师普遍缺乏旅游实践经验的缺陷,根据学校安排,我系的青年教师从今年秋季开始轮流去京山大洪山旅游公司挂职锻炼半年,担任该公司副总经理,使他们的全方位地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便今后更好地承担该专业的实践性教育。

我们将非专业素质教育放到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毕业生今后从业的服务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物体,而是鲜活的不同年龄、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国籍的游客,特别是日益发展的国际旅游,大量境外游客来中国旅游,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以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去接待他们,为他们服务,把中国的山水风光和“哲理与诗情融合”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他们。首先我们自身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素养,这里既有个人的气质与修养,还应该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与知识储备,不然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比如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宗教文化很感兴趣,如果我们对宗教的起源、宗教建筑、宗教礼仪、宗教情感、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必须知之甚详。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非专业素质课程与实践活动来完成。在非专业素质教学中对学生意志,毅力承受挫折的训练是不能或缺的,这是我们亟待加强和努力的。另外,口头语言的表达,并且是讲普通话,较强的写作能力的形成,个人气质修养的塑造,都只能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来完成。

(四)努力拓宽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途径

推行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使学生成功完成学业,成功地就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但旅游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稍好一些。我们将寻找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我们毕业生找到工作。这是专业设计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意味获得从业的准入证,对06级本科生,我们将创造条件,让一部分人通过考试获得英语导游资格证。

我们已与国内一些五星级酒店(九江、武汉、广州等地)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输送毕业生去这些酒店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毕业实习,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顺利就业。对于经过2年考试仍拿不到导游资格证的同学,我们将安排他们去酒店实习,多增加一种职业技能,顺利就业。

就业问题解决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这样的专业设计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王玉廷.旅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第12篇

>>2013年10月宁夏自考真题

>>2013年10月宁夏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宁夏自考科目(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