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

时间:2022-03-07 07:2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舞蹈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舞蹈学院;实践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0-01

一、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对于音乐舞蹈艺术院校来说,实践教学就是根据目前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艺术实践能力。这是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本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了音乐舞蹈的作品设计、创作、表演与比赛等等。一切的实践都是源于理论,因为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参加一下艺术设计比赛、创作比赛或者表演等等。这种实践强调的是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为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社会艺术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实训环节。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而言,实训就是在规定的一些场所进行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如舞台、剧场、演奏厅等,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某一技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况,艺术教育的实训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给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培训,这也是增强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实习环节。这是培养艺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舞蹈教育、音乐教育和艺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实习,其实就是走进社会,走进岗位,让学生真正了解职业和工作环境等。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环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纪工作中去。

(四)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对自身学习的分析和总结环节,虽然这与实际技能有所脱节,但是它检验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毕业论文也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舞蹈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1.调整教学目标。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舞蹈院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呆板、单一、乏味,会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无趣和枯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唱歌、跳舞兴趣这一方面下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并激发他们的跳舞、唱歌兴趣,随之引导他们树立学习计划、监督和调整。2.调整培养计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培养,而实现“二合一”,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实现舞蹈或者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其包括着多个方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但无论是哪个体系,我们都应该重视,因为它们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各方面落实好,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程向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昭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第3篇

我主修经济专业,她说,可以去银行工作,我担心银行会破产时,她幽幽地说了句,也只有华尔街的银行会破产;

我放假在家想练练毛笔字,于是我们一起出去逛街时,她说,你那个2B的毛笔要不要买一支;

我给她听王力宏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她问,歌词“有了你什么都不差”里面那个“你”是不是指钱?

我教她打字,她给我发信息说能不能拍个照片就能把字放进word里,打字太麻烦了。

她因为工作需要,读完大专又读本科,跟我炫耀,她是带薪读本科,然后等我放假回家帮她写毕业论文;

我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放假回家要给幼教专业的某人写论文,还被逼着看幼教专业的课本;

威逼利诱我给她写论文,如果我不写论文她就不买肉给我吃。

小时候,她规定我每天都要练字,大年三十儿也不例外,但是周末从来没有补习班,总是带着我去郊外;

她去挑荠菜,几次蹲下站起就累得不行嚷嚷着要回去,却还四处寻找,嘴里喊:我累啦,要回家啦,回家吧……哎呦,你看看,这边好大一棵啊……

晚上我跟着视频学跳舞,她就贱贱地在我面前飘来飘去,还说是在饭后散步;

突发奇想要跟我学复古爵士舞,然后就变成了机械舞,被她说成是擦玻璃和爬绳子;

自己发明机械舞动作然后教我5岁的妹妹爬绳子,妹妹对虚无的动作和想象中的绳子表示不能接受和理解,我个人觉得妹妹会得妄想症和精神分裂;

跟我一起跳健美操时自己创新偷懒动作,让我无力吐槽;

我学跳sorry sorry时,她在旁边看了半天,说,这个舞蹈编得不错;

她让我教她跳骑马舞,每天都教,一个寒假,还是不会。

有天她突然抱着几张卷起的凉席嚷嚷着要洗要洗,然后就又过了N天,之后某天终于打算实施行动,还一脸无辜地跟我说,这几张席子去年夏天也没有洗;

她进厨房,总是忘记掉要干什么,还总是会顺路进来我房间陈述一下这个事实;

她把盒装牛奶直接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牛奶盒膨胀到爆破,她还忘了这事,问我:什么东西活过来了;

晚上煮粥时把不锈钢饭架子一起放进高压锅蒸了,其实什么东西也没有放,但是这样她就可以不用洗架子了,第二天晚上我问她你还蒸架子么,不蒸我就把它洗了,她说你不洗我就继续蒸它;

她煮的白木耳都被吃光了,然后在洗碗的时候自言自语:都吃完了,这么好吃,我是怎么煮出来的?

我读大学,她就等我放假回家教她大学生流行词汇和新潮事物,比如龚琳娜和鸟叔的新歌;

回家的时候发现5岁的妹妹被她教得开始说脚脚、猪猪等各种卖萌叠词,小孩子本来就口齿不清,害得我把猪猪听成了蜘蛛;

她觉得龚琳娜的《金箍棒》好听,一边听一边笑抽抽,想跟着唱,结果发现自己连歌词都读不清楚,于是放弃;

她听了《High歌》后第一天晚上让我放了N遍,然后第二天早晨起来跟我说昨晚睡觉时脑子里一直都是“mountain top”;

自从我给她听了《High歌》后,她开始管我妹妹叫“mountain top”,妹妹姓毛;

第4篇

关键词:舞蹈学 本科 培养目标 人才规格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 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 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 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 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 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 理论与技能

其他专业课程均有如上所示类似的评分标准。

从宏观上,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有具体的要求。比如1、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45学分。2、学生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150学分(包含公共必修课学分51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80学分、专业限选课学分10学分、专业任选课学分最低4学分),并完成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且外语、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基础课的能力特点。增设专业选修课,按照舞蹈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出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按照学习规律进行调整,重点是能力的形成,明确每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各课程群应该形成的能力单元,注重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3、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4、努力创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全体教师把教书与学习相结合,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多渠道交流探讨的机会,建立学习制度及学习共享系统。

5、教书与科研相结合,大力推进校本教师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多搞科研,尽量把教学问题列为科研课题。

6、建立导师制度。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7、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成绩记录在案。

8、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考试采用表演式技能考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9、开展特色活动,发展学生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第5篇

一、民族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近4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将其概述为如下三个阶段:(1)恢复和萌芽期(1978年—1984年);(2)探索和发展期(1985年—2000年;(3)深化和成熟期(2001年至今)。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广泛吸取精华、借鉴外国先进高等教育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外传播本国高等教育和文化的精华,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具体表现为来华留学、出国留学、聘请外国文教专家、中外合作办学等。

目前,我国民族高校留学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国别”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出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亦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渠道。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学习世界各国之长,拓宽我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出国留学主要采取公派出国与自费出国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提高了访问学者的派出比例。民族高校出国留学工作不仅很好地宣传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还提升了各民族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进了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另外,来华留学形式主要为语言教育方面,包括汉语长短期培训班、中国文化夏令营、参观交流等形式。民族高校留学生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韩国、日本等周边国,而且其群体主要是以语言生为主。

为了加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各民族高校还积极主动聘请外国著名专家、学者、教授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了讲求实效,在引进时不仅考虑到人数、质量,而且还考虑到聘请领域、聘请形式及待遇等诸多因素。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校已先后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围绕着各民族高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成功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展示了中国民族高校在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推动了对外学术交流,提高了民族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尤其“入世”后,民族高校更加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了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也纷纷坚持走校际合作办学道路。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民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多样化,使民族高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对民族高校薄弱学科的建设和原有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适应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成效

目前,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给予了不同的看法和表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可归纳出如下五个特征:一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二是高等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三是高校师生间的国际化交流;四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五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30年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独立设置模式,它包括项目的模式和二级学院模式;另一类是独立设置模式,它指独立设置的法人办学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热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截至2014年2月,我国共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2个,合作办学项目760个。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在学位授予上,本科项目既有授予中方学位的,也有授予外方学位的。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然也包括民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中外合作办学。我国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组成,要敏锐地面对时展的要求,调整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略,切实融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开拓更加有利于自我生长和发展的空间。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亦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诸如:外事接待工作日益频繁;出国访问交流形式多样,人次逐年增加,领域不断扩大;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越来越多,引进外国智力成效显著;来华留学质量和数量大幅提高,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出国留学快速发展;与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日益频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与日俱增,大大提升了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是,与一些重点高校、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民族高校合作办学项目规模有限,数量较少,层次较低。

三、推进民族高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策略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在诸多方面成绩斐然,但仍然存有如下问题:(1)其规模有限,须进一步扩大;(2)效益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3)留学生教育层次偏低;(4)国际型课程比较薄弱;(5)合作办学力度不大。所以,我国民族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就必须顺应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体现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全球发展需要的人才。其具体策略设想如下。

(一)增强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同时也是一种办学理念。然而我国民族高校的国际化意识薄弱,对其认识还只停留在一般的规划中,其措施流于形式。

民族高校应注重制订国际化办学规划,把国际化办学的理念融入高校发展规划之中,将国际化办学作为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和重要任务,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国际化办学乃学校未来发展之必由之路。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彰显民族高校的品牌课程

大学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培养学生国际化策略的基础,民族高校可通过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念、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改造现有的陈旧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可根据民族高校的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开发自己独具一格的双语教材,打造自己的品牌课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独有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学校的发展亦靠主打课程来支撑,民族高校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课程,比如延边大学就应以朝韩民族语言、朝鲜族民族舞蹈为自己的办学主打品牌特色,形成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民族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往中确立应有的优势地位。

在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就可以树立自己学校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吸引国外名校主动加强联手办学。

(三)建立合作办学资格认证与质量认证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保证质量,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国际质量认证必不可少。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是非常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各要素在不同国家体制下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的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有的学校没有。办学方式不同,有的是公立,有的是私立。教学模式不同,学制有长有短,师生比有高有低。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定义也不同,质量评估的方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评估指标也不可能一致。但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找出可比较的质量因素,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建立我们自己的完善质量体系,包括办学过程的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估,管理体制的完善等,进而在国际教育中得到认可。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成效显著。但纵观民族高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情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只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且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中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从长远考虑,从国际化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避免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就一定能够使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陈达云,刘晓红,李俊杰.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33-270.

[2]欧以克.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2:137-154.

[3]《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与发展研究》

第6篇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高校 音乐表演 四种能力培养

    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校的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是一个巨大的培养工程。笔者长期在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对该地区的教育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一定的办学基础,但仅能基本满足现有的教学需要。与其他音乐院校和同级同类院校相比,实力不足。专业教育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学设施有待添置,实验室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缺乏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能够顺利通过教育部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养音乐理论研究型师资,还要特别重视培养音乐技术训练型和就业市场开拓型师资。只有三种类型师资的合理搭配,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面较广、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开发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建构学科梯队,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引进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鼓励与本专业相关的年轻教师考研攻博。

    二、调整培养目标 强调对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开发应用型音乐表演本科人才的培养,拓宽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口径。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按学科大类(音乐表演类)招生,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

    1.大学4年,前“1”年学完大部分“必修课”(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

    2.第2年分专业方向──分器乐、声乐、舞蹈三个方向,并增设地方特色的课程,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遵循四条原则:自愿原则;专业方向人数(设置最低线和最高线)控制原则;先选者优先原则;服从调整原则。

    3.后“3”年学习“限选课”+“特色课”+“实践课”,其中第4年主要安排特色“实践课”和毕业论文。

    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色课程,允许本专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也允许在本系内的相近专业中交叉选课,从而形成一种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运转灵活、周期短,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调整充实课程体系 利用地方特色资源,音乐表演专业应该增设或加强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增设特色课程,进行专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改造。课程体系是一定时期的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最集中、最精练、最系统、最基本的综合反映,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课课程体系、实践课课程体系、创新教育体系。调整后力求突出育才特色,努力探索和实行“四位一体”的育才体系(专业知识+表演技能+教学实践+特色课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五结合”(即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排练与演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师制”和技能教育的“多证制”的新措施。具体改造如下:

    1.加大应用性课程的课时量。在“专业必修课”中增加各方向表演课程的课时量。

    2.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在“限选课”中增设“音乐美学”课程。

    3.进行适度的专业、学科渗透。在“限选课”中增开《文学概论》,为拓宽学生视野打下基础。

    4.在特色课程中增设原生态歌舞、民族器乐、地方戏、曲艺创作等课程,以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道路,聘请当地真正有名有实力的“歌王”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原生态的教学。同时可根据仫佬、毛南、苗、瑶、壮族的舞蹈素材为基础创编民族舞蹈,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创编排练,学生修满后给予相应的学分并颁发相应的证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目的,培养及训练实用性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5.开辟音乐表演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多方面获取信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线答疑、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每学年以班为单位,负责一台自导自演的文娱晚会;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学生三项全能比赛;每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艺术之春”演出活动、专业汇报演出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本校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以及参加全区、全国专业比赛等活动;定期开展音乐理论比赛活动。

    五、强化实践应用环节 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方面的实践能力,建设三至四个音乐表演实践基地,对当地的民歌及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创编,使民族歌舞得到继承与发展。

    六、突出地方特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虽然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具有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调整改造后的音乐表演专业是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进行专业设置,同时也利用本地区的特殊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具有地方特色。

    七、配套教材建设

    1.所有课程都必须具有符合专业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应能够涵盖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内容。

    2.2/3以上的专业主干课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没有采用正式出版教材的专业主干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3.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教学,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一套地方少数民族音乐表演特色教材(系列讲义),争取经过试用后再正式出版。

    通过调整改造、优化音乐表演的结构,使其更加完善或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经过整体优化而形成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其效能的发挥并不体现在某一要素单一的或局部的功能发挥上,而是体现为整个模式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调适与和谐运转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上。这样,学生既打牢了主修专业的基础,又满足了学生求职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张应强,肖起清.中国地方大学:发展、评价与问题.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6期.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改革相配合.

第7篇

关 键 词 (冒号):民间舞蹈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推进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人们试图通过课程与教学的调整与变革,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应对社会的需求。

笔者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人才培养中,1方面,要努力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与此同时,还要更加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创设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舞蹈学专业,除了重视艺术实践、社会实践、论文写作、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以外,还应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民间舞蹈的教育资源,在课堂学习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开设着力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以学习者自主提出问题,深入田野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舞蹈采风模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舞的教学与民间舞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冒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国外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到(冒号):“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里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里表征的过程。”①北京舞蹈学院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认为(冒号):“重新提倡回归田野的做法,对现代中国民间舞教学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而教会学生做田野作业的方法,对整个舞蹈学生也是1件功德无量的事情。”②为了更好地实施民间舞蹈采风课程的教学,下面就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基本含义和对舞蹈人才培养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1、民间舞采风课程含义分析

潘志涛教授将民间舞采风界定为(冒号):“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感受为主,获取舞蹈创作灵感,以参与观察、非结构反弹和模仿复制为主的方式收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舞蹈动作现象的1种研究方式。它既是采集舞蹈动作素材、了解特定区域人民的民族历史即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获取舞蹈创作灵感、感悟特定民族精神的方式,同时也是1种舞蹈理论建构的方式。”③

民间舞采风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深入到民间观察、调研、感受、学习、了解民间舞蹈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方式,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为根本目的的1种课程开发模式。其课程的内容是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到民间中直接感受,而非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主,而非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可见,民间舞蹈采风课程是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对应的1种课程开发模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说,两者是互补关系。

2、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地方高校民间舞采风课程在课程开发和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方面有其独到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开发是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1种重要手段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2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冒号):“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更为重要。”④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已经不再遵从课堂民间舞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寻求与民间舞学科课程截然相反的组织形式,例如,采风方法的培训、采风相关问题的文件查询、采风方案的设计、采风活动的实施、采风信息的处理、采风总结等。确定这种组织形式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主体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民间舞蹈有关动作、队形、服饰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各种经验,以及资料收集、调研、记录、信息、加工、处理的直接经验,基于这种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开发,既促进了学生本土民间舞的学习,也丰富了舞蹈学专业实践课程,拓展了舞蹈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外延。因而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开设是舞蹈学专业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舞蹈学课程方案的重要改革。

2.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1个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运用、转化创造的能力。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支撑,还要有情感作为动力。这是1个细致复杂的培养过程,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作为1门将身体动作、思维、情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不同层面和谐结合在1起的课程,对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课堂的民间舞教学注重的是学习前人,提炼、总结已有的动作知识技能,其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习继承前人提炼总结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主要采用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高效快捷地掌握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技能。这对舞蹈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仅仅掌握舞蹈知识技能还远远不够,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指出(冒号):“‘成功智力’理论,认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3个方面是1个人智力整体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3方面协调统1时才最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3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3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智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有效地运用这些智力。”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将人的整体发展归纳为4个方面(冒号):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当把所学的知识有所应用、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时,才是最有效的知识。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教学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反,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民间采风调研,这种课程形式恰恰弥补了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不足。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自1996年建立以来,秉承福建师范大学把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优良传统,1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开设了福建民间舞的课程,还增设了民间舞采风课程。在组织学生前往闽南地区、莆田湄洲岛和宁德地区进行民间舞蹈采风时,从主题的确定到民间调研方案的设计,从采风过程阶段到回来后的信息处理等教学过程,除了采风方案设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其他的环节,均由学生分成小组,按照方案进行实地采风调研活动。在活动实施阶段,通过对民间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音乐的收集,采访各民间艺人,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这几个阶段,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冒号):获得收集信息能力,民间调查访问能力,舞蹈拍摄记录能力,动作形态分析能力,处理收集信息能力,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意志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如湄洲湾“妈祖舞”(冒号):《甩刀轿》和《摆棕轿》由于生活多重的变化,这1极具区域特色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均日益变得简单化乃至懂得其完整动作和队形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采风中,这1情况激起了学生对其家乡传统舞蹈文化继续探索研究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在回来的总结中都写到(冒号):“要立志学好专业知识,争取为家乡民间舞蹈的弘扬光大,贡献自己的1份光和热。”由此深化到“爱我家乡、爱我福建、爱我中华,兴我家乡、兴我福建、兴我中华”的情感效应。

综上所述,民间舞采风过程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有效的应用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这3个层次的智力结构,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与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和谐在1起进行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有效地开发这门课程又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采用,这就要求我们进1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齐心合力在实践过程中作深入持久的探索,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舞蹈人才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注释 (冒号):

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4页.

②③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第223页,第226-227页.

第8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需求、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构建了“2+1”的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实训,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专题创作实践、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据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性方案),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类别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选修课。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及所占比重可参见表1,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见表2。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课程中,文艺理论、艺术原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专业主课、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艺术实践属于纯粹的实践性课程。学院要求这一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音乐会或实践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培养方案要求他们必须开两场音乐会,方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处的实践课程同独立实践环节不同。独立实践环节侧重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而必修课中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类课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贯穿于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能力,学院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作品分析、视唱练耳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而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于此,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音乐表演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演出中的怯场等。开设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现作品,在创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质。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门视唱练耳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除了必修课程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还有独立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能力展示(毕业音乐会)三项内容。该校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艺术实践基地的行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学位论文(设计)须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该校艺术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同时还须通过艺术行业职业资格认定,方可毕业授位。“2+1”课程体系即两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加上行业中的实习、实训,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第9篇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使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这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之一,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学生更加符合未来的职业需求。本文主要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涵以及具体构建的方法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4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培育出来的学生,既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要特别强。将这样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就是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薄弱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然而近年来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发展,因此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当今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典型,对上述的课题进行探究。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狭义的角度看,实践教学体系换一种说法可以用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来代表,指的就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的目标,在课程之前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的设置要做到科学合理,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要相互结合。在广义的角度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内容是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具体的机构内容共同组合而成的。

在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综合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而且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学生心理初次形成职业道德的雏形,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各种的良好品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

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典型,在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是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这里是培育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的摇篮,这所学校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色,主要以蒙古族和朝鲜族为主。

(一)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就是使学生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既可以学期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实践的技能。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要将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显示出来,使职业素质得到同行。学前教育专业具体的职业能力主要就是艺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拥有实践的情感,不断激发出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热爱,培养学生不断钻研、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由五个大的部分构成,以下对着五个部分进行具体的论述。

1.实践课程教学: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将与专业的有关的知识进行传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由专业活动和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三个部分组成其专业课程。而具体的时间课程和理论课程应该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出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略掉,以培养学生的具体的能力为目标,以训练为主要的措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具备多元性,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活动实践:活动实践就是以各种类型的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具体活动可以是和学前教育有关的竞赛活动、主题活动等。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详细的划分,组织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竞赛;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开展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活动,可以是主题演讲比赛,也可以幼儿园名师的讲座,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地参观;也可模拟幼儿园的具体游戏,使学生初步具备具体的应用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的能力。

3.职业技能活动:这个部分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有关于幼儿教师的能力,可以在学校每年定期进行有关于专业技能的竞赛,使学生将自身的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还可以学到另外的才艺,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可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等,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属于民族高校,因此学校领导对于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继承和保护方面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平时要练习马头琴、蒙古古筝、四胡、蒙古舞蹈。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内部开展技能标兵的活动,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4.科研训练:这部分强调就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平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写毕业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以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础,教师要积极的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具体答辩的时候,教师要严格审视学生的论文,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具有科研规范的意识。

5.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属于拓展性的活动,其具体的类型可以是志愿者活动、支教活动等。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在寒暑假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和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校学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去蒙古族幼儿园进行实践,让更多的孩子对于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更好的理解,可以带领学生去幼儿园去进行支教,对于各个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的统计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服务社会,其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服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具体的论述,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进行详细的解释,主要是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典型,对其构件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希望可以为我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充满兴趣,可以在未来全面综合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于学前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小玲.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77-82.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27-02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第11篇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四性一体”的要求。所谓“四性”:一是体现基础教育学习的完善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基本技能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体现高等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体育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四是体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一体”即按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六年课程体系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即: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从课程体系来看,一师范体育系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辅修课程六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高中所有科目文化课程)、教师技能课程(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中外教学思想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实践教学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58.8%,专业课程占16.5%,选修课程占9%,实践课占15.9%。第一师范体育系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教学计划表从课程结构的课时分配比例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选修课程程的学时比为:8:3:2:1,通过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综合,着力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一师范体育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课程的安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三年制、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区别,没有突出其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资源有待优化整合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各个系部教师,对于六年制课程任课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部”统一管理:对课程有机编排,对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注意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调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有序衔接。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教师技能形成的特殊性,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4]。1.2专业理论课时偏少,不能覆盖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课顺序有待调整教学计划仅开设了6门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不能涵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专业学科构建不能反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后的发展,建议增加《体育史》、《体育伦理学》、《体育营养》课程,以增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开设的《学校体育学》、《小学体育教学论》针对学生学校体育授课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应在调整到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开设,教学计划中把《学校体育学》放在大二第一学期,而且六年制的课程计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养三年制、四年制课程计划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用书相同,不能体现初中起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特点。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授课教师深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基本上都是从理论角度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前沿发展动态;同时只有注重教师培训与学历的提升,全面提升系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而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来感受教师这一角色,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得尤为重要。如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4注重学生师德培养,实行人性化管理初中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是第一师范就初中起点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正确的引导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要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钟小燕石岩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第12篇

她是一位令人羡慕的母亲,因为她的女儿是江苏省第一个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学生。对于教子经验,她有话要说。她说:“孩子的教育,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但分工不同,各有侧重。我把学校的事放心地交给老师,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实我只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009年9月底的一天。远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易菲菲给南京家中打来越洋电话,母士俩说起了悄悄话。易菲菲说:“妈妈,谢谢您让我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帮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虽然来美国不足一个月,但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感觉到大的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很自立、很国际’!”听到这里,易妈妈欣慰地笑了。

今年18岁的易菲菲出生于南京市一个普通家庭,妈妈是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小时候,易菲菲各方面的表现并不出众,但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她从小爱看书,所以学习成绩还算不错。

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菲菲放学回家,什么也没说就哭得昏天黑地。易妈妈吓了一跳,仔细一问,原来女儿在一次小测验中因为紧张没有考好。妈妈心想: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教孩子学知识,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好孩子的人格、品行和性情。孩子不会处理事情,遇到挫折就哭,这怎么行?必须让女儿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女儿没考好就哭,说明她心里害怕。怕什么?当然是怕父母责怪、老师批评和同学们嘲笑。说到底,她是对自己没信心,太在乎别人的看法。问女儿是怎么回事。结果,菲菲又哭了。原来老师说她的作文写跑题了,她不敢让父母知道。

易妈妈仔细看了作文。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女儿写的是有个小男孩自己跑到河里游泳差点儿出了人命,她觉得这件事可以警示同学们不要独自下河游泳,很有意义,但老师的要求却是写好人好事。

女儿的作文除了与老师要求的主题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写得都很好,而自己又不能说老师的要求不对。怎么办?易妈妈带着女儿找到老师,一起探讨到底什么样的事才有意义,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最后,老师觉得易妈妈说的有道理,自己不应该用成人的思维模式要求孩子,于是改变态度,肯定了易菲菲的作文。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多次,每次妈妈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后来,菲菲做错了什么事情再也不瞒妈妈了,因为妈妈不是一味地指责她,而是用理解的态度去帮助她、对待她。

事后,易妈妈和易爸爸总结经验,在教育孩子上,父母不能当“法官”,而应该当“律师”:要像律师对待当事人那样,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而不是像法官那样只进行评判。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跟你交心,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信、健康地成长。

除了当律师,易妈妈还当起了孩子的“拉拉队”。菲菲开始学英语时,一时没能找到窍门,成绩不好。易爸爸见状,赶紧给女儿补课。谁知方法不当,易爸爸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反而让孩子的学习效果降低。易妈妈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对女儿讲起自己当初学英语的趣事和体会,在教给女儿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帮助她建立自信。菲菲在英语上有了一点进步,易妈妈就会说:“我就知道我女儿只要找到了方法,很快就能把英语学好!”在妈妈的表扬声中,菲菲的英语有了很大进步。易妈妈对丈夫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们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当‘裁判员’,而要当‘拉拉队员’,因为空洞的批评没有用,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赞美。”

为了更好地培养女儿,易妈妈还坚决不当孩子的“驯养员”,而当孩子的“镜子”。她把自己和丈夫的书桌搬到女儿的房间,这样每天晚上一家三口就能够在一起看书、学习了:一来,父母的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孩子;二来,也可以培养孩子跟父母的感情,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愿意跟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帮女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易妈妈明白“习惯决定命运”的道理。她不止一次地说:“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比如,智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为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素质教育更多体现在做人的细节上。孩子是张白纸,说到底,培养孩子就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这一观点得到易爸爸的有力支持。

菲菲读小学五年级时,一天,妈妈检查作业。发现她的自然作业做得有些马虎。仔细一问,原来这天轮到菲菲那个小组值日,她和同学们把班里的卫生打扫完后,因为时间紧张,所以作业做得比较匆忙。菲菲说:“妈,您放心吧,我的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得非常仔细。自然是副科,不认真做也没关系。”

这可不行,学习没有“副科”,要知道自然是将来学习数理化的基础啊!万一女儿养成了对学习的马虎习惯,将来怎么可能学好数理化呢?易妈妈先是温和地对女儿讲了学好自然的重要性,为了纠正女儿的马虎毛病,她又讲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当年前苏联实验人造卫星时,专家要求科研人员将有关数据必须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但其中一位科研人员出于习惯,将数据保留到了小数点后两位。结果就因为这个小误差,致使卫星上天后远离预定轨道3000多公里,实验失败了。

小菲菲听完故事,瞪大了双眼:“妈妈,我懂了,现在我就把自然作业检查一遍,以后我不会这样马虎了!”

易妈妈还发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格,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小觑。一次,她帮学校的一个本科生修改毕业论文,由于论文视角很新,自己对其了解不深,她翻阅、查找了大量资料,忙乎了几天才修改满意。饭桌旁,易爸爸说:“一个本科生的论文,值得下那么大工夫修改吗?”易妈妈说:“人家把论文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何况论文视角很新,修改论文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新知识,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把它修改好,花多少精力都值得!”

妈妈的做法对菲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久之后,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福利院慰问老人,要求每人做一件手工制品作为礼物送给老人。菲菲一连做了几个都不满意,等做出满意的手工制品时,却耽误了正点吃饭的时间。妈妈表扬女儿道:“孩子,你做得对,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

在妈妈的影响下,菲菲慢慢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做事严谨、专心。一天晚上,菲菲有道数学题没搞懂,爸爸想教她,但菲菲担心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即使听了爸爸的讲解,以后遇到同类题目还是不会,于是坚持自己琢磨。折腾到深夜,她终于依靠自己的能力把题目完成了。

为了让孩子更有爱心,每逢有自然灾害发生时,易妈妈就会向灾区捐钱、捐物,并让女儿帮着收拾家里的干净旧物。然后把它们打包送到捐助点。易爸爸说:“女儿学习已经很累了,你还让她掺和这些事干什么?”易妈妈反驳道:

“你怎么能这么说?我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培养女儿的爱心和责任心!”

与一些家长的做法不同的是,易妈妈对菲菲的要求从不功利,只要孩子喜欢,就让她去做。易妈妈的想法是,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全面发展。菲菲从小喜欢跳舞,易妈妈就把她送到舞蹈班训练,从幼儿园一直学到小学三年级。此后,菲菲还学过电子琴、声乐等,并经常参加文娱活动。易妈妈只要求女儿把这些当成爱好,从不要求她拿奖,有时候女儿拿了奖,易妈妈也表现得无所谓。

易妈妈建议菲菲读鲁迅的书。开始时,菲菲读不懂,后来在妈妈的启发下才渐渐理解。易妈妈特别强调女儿要注意鲁迅文章的思想性。菲菲边读边思考,慢慢地,她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不由自主地多想一会儿。菲菲说:“只要多想想,很多事情都能举一反三。”并由此养成了按计划学习、认真做作业、整理错题、随手笔记等好习惯。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易菲菲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2006年中考时,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

易妈妈说,孩子的学习就交给学校负责了。做父母的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但后勤部长并不是只管“吃喝拉撒”这些硬件,还要管好“思想”这个软件。孩子就像一辆车,老师是司机,父母则是机修工,车要跑得快,必须保养好。只有意识到这些,父母才是合格的“后勤部长”。

第三件事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易妈妈很少过问女儿的学习成绩,但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上却从不放松。

由于易菲菲是南外中考的第一名,作为奖励,被学校派到美国圣路易斯市进行了半年的交流学习。当时易爸爸不赞成女儿去美国,担心浪费时间,影响以后的高考,但易妈妈鼓励女儿去。她说:“这是见世面的好机会。再说,如果让女儿读死书,就算将来她考上大学,也不过是个书呆子!”

这次赴美交流,让易菲菲大开眼界。她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多亏了你一直像朋友一样跟我交流,不然我真的无法适应美国。因为美国跟国内大不一样,美国人对长辈都是直呼其名,开始我还觉得他们不礼貌,现在才明白,其实这样交流更平等!”

易菲菲在美国半年,上课用的都是原版教材,很多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听课感到吃力,想先把英语学好后再学知识,但易菲菲是为了学知识才学英语的,所以她并没有感到有多难,结业考试时竟然考了高分,让美国老师都吃了一惊。更让易菲菲获益匪浅的是,美国的教育方式跟国内不同,对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甚至争论,没有标准答案。这让易菲菲想到小时候自己写作文跑题的事,她从内心感激妈妈对自己的宽松教育。

回国后,在妈妈的鼓励下,易菲菲把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参加了江苏省第五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并获高中组一等奖。不仅如此,进入高中后,她还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奖学佥等多个奖项,被评为南京市三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