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21:0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坊间流传着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的一句励志名言——你们现在不努力,将来上大学只能去隔壁。刘彭芝校长所指的隔壁大学就是人民大学。听闻此言的时候,记者非常佩服刘彭芝培养学生的宏图大志。不过,现在看来,刘校长还是颇有前瞻性的。
相比较人大附中的知名度,不少人民大学的毕业生酸溜溜地自谦道,如今的人民大学已经成为人大附中附属人民大学了。或许,这就是人大附中与人民大学办学境界之高低的反映。
2013年12月底,当“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相继2014年自主招生简章的时候,唯有人民大学“缺席”了。人民大学解释的原因是,为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自主招生工作,人民大学暂缓自主招生一年。当然,这只是人民大学自己的解释。教育部的说法是,“人民大学明年暂停自主招生,将按中央巡视组要求整改到位后恢复招生资格”。如此看来,如果一年之内无法整改到位,那么第二年的自主招生仍将有可能暂停。
人民大学暂缓自主招生的举措,自然让人联想到正在接受有关纪检部门调查的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据称,由于受到蔡荣生的“牵连”,人民大学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护照都被上缴了。在貌似平静的人民大学校园里,即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所以,即使花100万元能上人民大学,建议还是暂缓进行如此的教育投资吧。
当然,“100万可以上人大”只是坊间流传的说法。最初见诸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的博客,“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100万上人大,大家都听说过。”不难看出,“100万上人大”的说法,张教授也是听来的。不过,在之前的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的招生网站上,“特殊招生”的导航似乎提醒着考生们,除了高考的成绩,还有“特殊”的录取渠道。
“100万上人大”姑妄听之,但花上100万在人大还是能够获得名分的,那就是可以成为人大的校董。在国外,大学的校董所推荐的学生,在大学录取时的优势非常明显。不知道人大的校董是否也有这方面的“权利”。
一位在人民大学在读的学生,当年以高分被人民大学录取。但是,入学之后她惊讶地发现,与自己一起被人民大学录取的另外两名“老乡”,高考分数竟然都没有达到当地的录取分数线。眼下,她终于明白了,那两位“老乡”有可能属于“特殊招生”。
如今,不少人怀念民国的大学。比如,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得了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却特别优秀,英文还得了满分。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他。比如,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都得了100分的满分,数学却考了0分,北大不予录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仍然是满分,数学依然是0分。最终,清华大学决定破格录取。
然而,能够流传下来,大多是经过时间洗刷的美好传言。现在,大学自主招生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发现“钱钟书”、“”。但是,时代真的不同了。
那个时代的大学与现在的大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大学的校长们在一心办教育,至于能否成为教育家留待后人评定,但至少没有想成为“教育官”或者“教育土豪”。
多年来,自主招生频现乱象,往往从"选优"演变成高考前的"掐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竞争。
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掐尖"、"小高考"等问题。2015年起,自主招生也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这意味着,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综合性大学联盟高校"、"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和"卓越大学联盟高校"的笔试联考将全部取消。
日前,《法制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三大联盟中高水平大学联盟和卓越大学联盟表示将继续合作。
而北京大学则表示,综合性大学联盟"没有了"、"合作以后再说"。
意见出台三大联盟联考全部取消
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明年起各试点高校要结合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
而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更不能组织专门培训。换句话说,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综合性大学联盟高校"、"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卓越大学联盟高校"等联考将全部取消。
此前,天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谷钰曾表示,联考笔试内容的一致使得自主招生的高校选才差异性减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的选才空间。
综合性大学联盟:"都没有了"
就自主招生联盟问题,今天上午记者致电北京大学招生办,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称联考取消,各校将独立展开自主招生,至于北大如何招生,需关注招生简章。
而当问到联盟是否解散,工作人员称:"没有了,都没有了。"而今后合不合作,怎么合作都"以后再说"。
此前记者向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询问,对方表示目前能确定的是师大明年仍将进行自主招生,联考取消后联盟间的合作关系尚不清楚,均在讨论环节。
高水平大学联盟:不解散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联考取消,但取消联考并不意味着解散联盟、考生逐一申请高校的自主招生。
他表示,未来,可以探索建立大学自主招生统一报名平台,将提高考生申请自主招生的效率,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高考。
此前该联考笔试科目为2门,其一为必考科目《数学与逻辑》,另一科目则在《物理探究》或《阅读与表达》中选择。而2015年清华自主招生是否还将保留笔试,如果保留笔试将如何进行等,这些都尚在研究中。
卓越大学联盟:继续合作
此前,卓越大学联盟内的9所高校分别在官方网站上宣言称,将继续推进校际资源共享。未来将致力于创新合作的方式和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联盟发展成为卓越理工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天津大学招生办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过去联盟除了联考外,还有其他合作互惠政策,例如,优先录取、互相保研等。而各校根据不同政策,也会有其他交流合作活动。甚至有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可以作为交换生到其他联盟学校短暂学习,而学分也互相认可。目前联考明确取消,但联盟成员间如何继续合作还未可知。
联考三年2013年录取新生2.5万人
自主招生自2003年在全国范围实施以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目前国内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2013年录取新生2.5万人左右。
2011年,部分重点高校形成了三大联盟,即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联盟高校”、清华大学代表的“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北京理工大学代表的“卓越大学联盟高校”。
三大联盟成立后,根据此前的自主招生政策,当年高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参加高考后享受降分优惠。一般考生可享受降低10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另外还有专业选择方面的优惠,具体合同要与学校谈。
专家解析2015年先笔试再面试很难实施
然而,如同所有新出台的制度,自主招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其改革和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本文针对目前自主招生制度和模式存在的问题,选取“选育衔接”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生源和校方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调查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式相结合,从而评估“选育衔接”模式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有理论基础的创造性建议。
关键词: 自主招生 制度 模式 问题 建议
Abstract: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is the pieces of breach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in China, which was partly carried out in 2001 and came to stage officially in 2003. Autonomous enrollment which is an enrollment mode coordinates and parallel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a significant measure of deepening the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 it helps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select excellent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s well as expands the education autonomy.
The same as the issue of all the new systems, Autonomous enrollment system meets lots of problems during its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article is mainly aimed at the issues that exist in the principles and disciplines, choosing the pattern of "connection between 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as the object, and the universities in Wuhan Province as the sampl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various approaches, such as bibliography research, comparison researc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composed with the technique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leading to the evaluations of the certain pattern,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ly based on solutions.
Key word:Enrollment system reformation pattern issues suggestions
一、引言
全国各大高校在2012年陆续出台了自主招生简章,吸引了社会和考生的极大关注。全国高校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进行国家试点,报名势头逐年递增,2011年报名总数超过40万。优质教育自主招生考试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校一共推出了多达11个“计划”,旨在彰显本校自主招生的侧重点,选拔具有个性化的优秀学生。另外,教育部刚刚出台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中,明确了“自主选拔录取作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由这一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对自主招生的高度重视。
但是,在这些学生入校后,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模式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培养。实际操作方式是否已经与自主招生的目的出现了偏差?学校应如何探索“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后续培养问题?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后续培养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计划或是方案,将选拔与培育结合,使这批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如2012年复旦大学将占招生总额5%的自主选拔机会,全部投放到数、理、化、生、文、史、哲和基础医学基础学科专业。这些学生通过自主选拔录取进入学校后,将自动进入该校“望道计划”候选名单,可享受集中学校优势资源的众多科研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南开大学也提出,要构建以“公能”为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南开大学决定独立实施“南开标准”,选拔多元人才。据介绍,学校12月将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据悉,特别优秀者还可直接入选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而开的“伯苓班”与“省身班”。但这只是部分高校的措施,而且不具有代表性,本文将结合上述在高校实施的具体情况,提出我们的“选育衔接”模式。
二、模式提出与指标设计
常听人说,高三是痛苦的一年。所以我早就准备好了强大的心理盾牌,铆足了劲儿等待着迎接人们所谓的近乎残酷的高三生活。然而,我失望了。
想象中的高三生,整天或埋头苦读,或行色匆匆,或挑灯夜战,或闻鸡起舞。当我步人高三,却发现我的高三生活与高一高二并无差别。早上常会赖床到接近七点,几乎每天都是把握好时间在最后一分钟跑着赶到教室:中午吃完饭不紧不慢地喝杯奶茶,找本杂志随手翻翻,午睡一个多小时后就开始上课;晚上十点半熄灯,十一点睡意就会很自然地袭来。老师说,跟重庆主城区的高三学生比起来,我们就像是在天上过日子。不过我很享受这种时间安排,学习最讲究效率,每天的生活劳逸结合,使自己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最佳,才会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好。
涪陵五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曾在高三时仔细观察过雨后的校园:雨水顺着斜坡汩汩流下,晶莹透明,全然没有任何被污染的痕迹:树顶嫩叶泛着点点红黄之色,与深绿的老叶相得益彰,生机盎然;雾气未散,漂浮在半空,偶尔两声鸟鸣使人恍若置身仙境。我们班的教室外有一片桂花树,还有一片木棉树,走在林子中的羊肠小道上,常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在如此美丽的校园里,享受着充实而快乐的高三生活,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教室里也是温馨和谐的。从高三起,黑板上方“青春、梦想、奋斗、无悔”八个大字就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窗台上摆满同学们自己种的花花草草,有时下课后会发现刚上课时还很羞涩的花骨朵已经悄然绽放,于是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心生诗意。后面的黑板报也变成了论坛,同学们在楼主带领下看帖回帖,课间放松心情,不亦乐乎。
因为我挺喜欢吃,所以高三时也没有亏待自己的嘴巴。早上飘香的豆花饭是我的最爱,中午冲食堂被我当成了锻炼身体的好机会,晚上则是炒饭加肉串。周末常常和同学在校门口吃火锅,或者尝下各种小吃。在紧张的高三,时不时感受一下美食的魅力,真是惬意,惬意。
一句话,我的高三依然是那么轻松愉悦,那么有滋有味。
Anything But Ordinary(决不平凡)
高一时喜欢上艾薇儿,听她的歌,会感受到天籁之音与摇滚律动的完美结合。歌里不乏励志之处,每每听来总会让人心头一亮,忘却所有烦恼,全身充满甘愿为梦想不顾一切往前冲的动力。在时常陷入迷茫的高三,有她的歌声陪伴着我,也就够了。印象最深的一句是“I’d rather be anything but Ordinary,please.”(我什么都愿意,除了平凡)我常用这句歌词勉励自己。
高三上期期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给了我不小的打击。那个寒假里我特别努力,春节前已经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完,春节后则全力准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因为在我们区县中学,没有各种各样的奥赛培训,也没有特地为自主招生考试开设的补习班,所以一切都只有靠自己。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前几年的自主招生考试题,慢慢研究了十几天,摸索其中的考点和考试规律,学到了许多新的思维和方法。
那十几天是寒假里最难熬的时候,一张试卷里大半都是很陌生的题型,甚至是从未了解过的知识,让我不知从何下笔。很多次想放弃,但为了梦中的清华大学,我不曾停止。我无数次地梦到自己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成为其中的一员。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我的座右铭。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这个寒假,让我对自主招生考试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高三下期的复习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自主招生考试顺利通过,让我信心倍增。我一遍又一遍地浏览清华大学网站上对我的认定资格说明,感到自己与梦想的距离一下子变得很近很近。那一刻起,清华大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所以我选择冷静,狠狠压制住内心的喜悦,我相信,再坚持几个月,我就能成功!
高考结果好得有些意外,不过我想这也是我努力付出后所应得的。天道酬勤,我真的走进了清华的校园!
高三这一年,我不甘于平凡,也并没有平凡。
高分小诀窍
语文:勤积累,善思考,养气质
语文范围广泛,知识点又零散,需要不断地积累。读音、字形、成语、古文背诵,这些记忆型的内容要重复记忆,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本子记录不熟的字音字形,考试前翻看几遍。诗歌鉴赏和主观阅读是比较难的题型,这些题有套路,但又时不时超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平时多做题可以开阔思路,考试时也会得心应手。作文重在积累素材、观点和文章结构等,多看优秀作文,模仿他人的写法。
语文考试实际是对思维的考验。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做题,而要在思维方面进行锤炼。思考的内容很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书本里的不同观点,都是思考的对象。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会养成个人独特的气质。
数学:回归基础。灵活运用
数学是一门挺有意思的学科。新颖的方法,巧妙的思维,常会让人惊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细细想想那些难度值很高的压轴题,很多都是由几个最基本的方法步骤组合而成。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应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总结各种方法,然后在做题中慢慢体会这些方法。
数学的一个魅力就在于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陌生的问题。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知识板块的问题,可以用另一个知识板块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灵活运用。学数学少不了多做习题,积累一些解题经验。也可以尝试一题多解,以求真正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
英语:多积累。练听力
英语和语文一样,重在积累。我在高一高二时就已经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和第三册前40课自学完;我常在网上浏览一些英文网站,开阔视野;在听英语歌、看英语电影时,我也会学到很多新的东西。总之,在缺乏学英语的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要把握一切机会,使自己尽可能多地接受英语的刺激,在不停积累当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英语听力也是学习的重点。我每天晚上都会用MP3听一听英语,内容包括课本听力和VOA的特别英语。高三一年我用每晚20分钟的时间将高中三年的课文反复听了几遍,边听边回忆知识点,也算是复习了三年来所学的内容。
理综:融会贯通。注意细节
关键词: 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 大一统
高校办学自是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章第11条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所取得的权力,其主要包括:招生权、学科专业设置权、人事权、财务权、教学权、国际交流权等。高校办学自是尊重大学自主地位、维护高校权益、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1]《高等教育法》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不过,从该规定看,它只是赋予了高校很有限的招生自。[2]
扩招期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后,高校结构、类型多样化,教育主管部门继续采取措施切实下放高校办学自。其中,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备受关注。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初衷是想把那些真正优秀的、有特殊才能的,却可能高考失手的考生录进重点大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对于怎样影响及如何兼顾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如何实行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这个概念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前期就已提出来了,并由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率先实践。根据当时的报道:“在上海市政府和高教局的支持下,1993年秋季上海工业大学面向社会自主招收全部自费生,不参加全国和全市的统一招生。这在全国尚属首次。”[3]
2001年,江苏省的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试行申请经教育部批准,从而成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第一批吃螃蟹者。2002年,江苏省又有3所高校加入了自主选拔录取的行列。2003年2月,教育部在上述6所高校试行的基础上,又确定了一批自主招生的高校,从而把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改革的高校增加到22所。自主招生是经教育部批准试点的这些高校,可以不受1∶1.2调档比例限制,自主确定在同批、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的调档比例和要求,择优录取经过申请、批准、公示、测试、审批等环节的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8]
我国目前53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属于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目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在政府批准的基础上,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有特长的学生”。[5]
我国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试行打破了长期以来“大一统”的高校招生模式。如何使得高校招生在操作中既能体现其公平性,又能为高校有效地招揽到合适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招生讨论的一个焦点。无可否认,自主招考的确存在某种程度的缺憾,在录取计划中的地区差异、自主招生选拔中的偏差、高校收费制对公平性的制约及城乡受教育机会悬殊等方面的确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
二、我国高校为什么实行自主招生
1.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是想把那些真正优秀的、有特殊才能的,却可能因高考失手的考生录进重点大学。
2003年,教育部批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分重点大学在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以内试行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到2007年,试点学校总数增加到59个,有越来越多的素质高却不擅应试的学生和“特长突出、考分疲软”的“偏才”、“怪才”通过这一政策享受到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6]
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之所以确定在5%以内,而不是10%、20%,正是为了尊重与维护统一高考在保障基本教育公平方面的功能,保障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而对于一些具有特长的学生,自主招考体现了对其个性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考虑了“机会平等”,又考虑了“个体差异”;既顾及公平,又不忘效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一种公平性的进步。公平的教育既要让所有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机会,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最适合自身的发展。[6]
2.我国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的根本动力,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
以多样化、职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更新旧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扩大高校自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国部分院校试行自主招生,这是改革传统招生录取制度的目标和要求,也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必然举措。[9]
从各试点高校所规定的报考条件来看,学科潜力大、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文学、语言等某一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成为各校青睐的对象。这种“不唯分,只唯才”的录取标准观较好地体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心,有利于高校培养具有更强适应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建设型人才。[9]所以说,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更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如何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这主要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起点公平,也就是入学机会公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财产状况、等如何,都享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也就是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公平,如同类学校的教育物质条件大体一致,师资力量水平与学校类型级别相符合,并与同类学校大体一致;教育者公平地对待每一位不同背景的学生,并且根据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造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结果公平,也就是学业成就基本均等,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平,可以理解为: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在经过某一教育过程之后,大体上获得了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教育公平涉及制度和操作两个层面。教育制度层面的公平是通过对教育关系、教育行为和教育发展的协调、规范和引导,以保障教育秩序、达成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实践过程。为了更好地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制度化,首先,保障受教育结果公平的政策应着力于完善招生考试制度,除了“大一统”的高考形式,也要考虑灵活的自主招考形式。其次,在考试方法上应增加选拔性考试以外的测定教育结果的有效方式。再次,在考试制度设置方面,应采取国家考试、区域考试、学校考试相结合的制度,配套实施新的招生录取制度等。最后,在宏观政策指导的前提下,政府应给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拔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学生的自主决策权,使各个学校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实际来选择真正适合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人才,让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决策的实体。相比较而言,操作层面的公平正受到威胁,无可否认,自主招考的确存在某种程度的缺憾,在考试成本、名额投放、操作流程等方面也的确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暗箱操作的情况,这些都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而与指导性的制度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一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问题,就怀疑这个制度的正确性、可行性,甚至于贬低、否定这个制度。我们应客观、理性地对这个制度本身和这个制度的操作过程加以审视,找出问题的真正症结之所在。
我们知道,美国各一流大学都是根据各校的办学理念实行自主招生,其招生标准也是同中有异的,而且其灵活性很强,可以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查,又不致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与我国现在正在实行的自主招生可以说是不谋而和。这充公说明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的出发点和政策是正确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或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统一高考确实具有其保障最基本的程序性公平的强大功能,但是有忽视局部、漠视特殊的缺陷,而自主招生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之所以确定为5%以内,而不是10%、20%,正是为了尊重与维护统一高考在保障基本教育公平方面的功能,保障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而对于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学生,自主招生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个性的人文关怀。这样,既考虑了“机会公平”,又考虑了“个体差异”;既顾及公平,又不忘效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一种公平性的进步。
公平的教育既要让所有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机会,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最适合自身的发展,为此,大一统的高考不断增强着自己的针对性。自主招生亦如此,由于自主招生中考生的范围小,考试的针对性较强,也就容易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以及以后的有针对性的培养。自主招生给了一些专业素质高、有培养和发展潜力,却在“大一统”的高考模式下难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学生以重新选择的空间。这种情况,从相对的、个别学校、部分学生的公平性出发,表面上似乎是缩小了公平性,而实际上却是扩大了公平性。如果仅仅把教育公平看成是大众意义上的“同一起跑线”,而不考虑少数人和个体这个特殊群体,这样的教育公平就很难说是公平的。
由此可见,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更不是整齐划一,应该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之间确立一种合理曲张的状态,也就是在确保整体、一般公平的前提下,合理地考虑到局部、特殊的公平。这里所讲的整体、一般正是“大一统”的高考模式,而局部、特殊就是自主招生模式。也就是说,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我国的高校招生模式应该是“大一统”加“自主招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刘慧珍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6,4(3).
[3]王一鸣.自主招生引发的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02).
[4]徐瑞英.试论自主招生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5]程斯辉.自主招生与高校的自觉、自律和创新[J].湖北招生考试,2004,(06).
[6]幽风.更公平、更素质:我看高校自主招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7,(44).
[7]梁水芹.对我国高校招生公平与效率问题的理性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7,(7).
[8]刘自团.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
【关键词】新课改 高考改革 高校招生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如何开展自主招生、高校生源竞争、综合选拔机制、法规制度建设等研究,如何使学校作为招生主体在今后招生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和多样化选拔录取制度是我国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特点是高考录取以统一考试为主,与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突出了高校选才的主体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正逐步实行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逐步建立“三位一体”等多元化考试评价选拔体系。所谓的“三位一体”是指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选拔适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以浙江省为例,2009年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同时开始建立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由于高考改革涉及面广,浙江省分阶段推进,2009年、2010年浙江省高校招生录取基本还是按照高考总分进行。2011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高考招生在浙江省内部分高校开始试点,2012年逐步在浙江省内高校进行推广。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其实质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大程度保证高考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更大限度地满足考生和高校自主选择权,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校发展。在现行的高考选拔体制下,高校招生自还是十分有限,高校招生部门对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参与性不高,对其主体性影响研究还比较匮乏,对其相关政策了解也一知半解。对于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对高校招生主体性影响谈及比较少。可以预见随着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地逐步建立、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必将对高校招生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
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原则,以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科学、公平、准确、规范为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可见,高中课程评价和高考只要真正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并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高校招生工作来说,深化完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招生制度试点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深入落实。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招生工作必须尽快适应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自主招生
高校招生的主体性是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突出高校招生主体性是素质教育、自主招生、生源竞争等迫切需要。强化高校招生主体性能突出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性、科学性、公平性,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模式,在文科、理科两大类和艺术、体育两小类的框架内,所有的招生学校不管其培养模式是否有差异,均实行统一的考试科目。高校的招生自很难得到实现,随着高考投档比例的缩小(有些高校采取1∶1投档)以及远程网上录取的应用,高校招生工作几乎没有自,只要下载电子档案按程序操作就够了。在高中新课改的基础上,高考将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高考模式,其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高等学校招收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新生,让适合的人通过合适的考试接受适合自身的教育。
三、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生源竞争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招生环节中的竞争是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之一。应该说高校间的生源竞争,既是高校办学自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点,因为生源质量决定着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2003年,部分高校开始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国内名校间自主考试有三大联考阵营,实实在在形成“三国杀”。以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人大等7校组织的“华约”,以北京大学、复旦、港大等13校组成的“北约”,以及北京理工、同济、哈工大等9校组成的“卓越同盟”。
近几年,港澳名校也加入内地高校生源竞争中,这种竞争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经受国际化冲击的一次有益“热身”。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改革的深入,国内高校面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用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港校与内地名校之间、内地各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将更多体现在高校综合实力的竞争以及高校品牌特色的竞争。
四、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自我约束
目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范围还十分有限,学校范围有限定、选拔标准有限定,其最根本原因在于监督体制不够完备,有人认为自主招生可能助长高校招生腐败现象的发生,不利于诚信教育的开展。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改革难免出现问题,改革本来就有一个渐进完备的过程。因此,对于自主招生,高校必须要有一套保障制度,包括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此过分担忧大可不必,因为高校虽然拥有招生的自,可以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录取标准,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学校不敢也不愿意做出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否则,高校就会面临法律法规的追究以及道德的谴责,学校的办学声誉更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考改革必将稳步向前推进,既然是“改革”,无论其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有人认为名校联合考试只不过是“圈地选羊”,不但加剧了生源竞争,而且可能演变成“小高考”,加重学生的负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入选的中学,都是各地的重点中学,无法惠及农村普通中学,无助于教育公平地推进,基于以上考虑,2011年,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推出A计划和B计划,推出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考生的试点方案。可以看出高校招生工作在逐步完善中,高校招生工作改革推进同样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社,2007.
[3]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4]徐涌金.大学生素质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A).
[6]叶燕.我国高考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 , 2008(13).
一、由传统到时尚:考查对新词的掌握
考查常用词语是高考一贯遵循的原则,考查的对象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网络的普及,催生出一些网络新词;社会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同样造就了一大批新词。这些新词一经出现便迅速传播开来,被广泛使用,于是部分新词也开始出现在试题当中。
[考题展示](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从“酷”“粉丝”“小众化”“媒体”等1O个流行名词中选择5个,来解释其含义。
[试题解析]此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当下媒体流行的很多新词没被汉爵词典收录,评卷时只有参考答案,不设惟一答案。解答时既要语言表达规范,又要联系报刊上的相关内容,概括出词语的真正含义。
[参考答案]“酷”是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指可以赞美的一切人和物 “粉丝”是英语“fans”的谐音,可以理解为“××迷”或者“××追星族”一类意思。“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这个概念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应试策略]新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新词带有鲜明的叫代特色和丰富的社会内涵,这要求考生平时关注媒体,把握文化新现象,如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关键词、十大新词等的评选结果,并做好积累,以备应考。
二、由“正解”到“曲解”:考查发散思维能力
过去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现存则由“正解”转向“曲解”,要求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曲解”词语的意思。
[考题展示](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写出两个成语,要求曲解它的意思。
[示例]度日如年: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
[试题解析]曲解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或达到辛辣嘲讽的目的。
[参考答案]语重心长:别人话讲得重了,心里怀恨很长时间。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功夫学那些无用的技术。
[应试策略]很显然,这里的“曲解”并不是胡乱歪曲解释,而是考查考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性的思维方式,考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多角度、多起点、多层词、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一般训练方法:①材料发散法――思考多个物品可能用作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②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③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脂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⑧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⑤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组合成新事物;⑥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⑦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三、由正向到反向: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借助语境写出反义成语,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考题展示](2008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与句中“乐不思蜀”构成反向意义的是。
A,流连忘返 B,饮水思源
c,乐面忘返 D,乐不可支
[试题解析]表面上看,此题考查反义词,实际上,此题也是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看是否能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然后从相反的方向给出答案。“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同,后形弈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近义词为“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饮水思源”的意思是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参考答案]B。
[应试策略]同学们平时既要做好词语的积累工作,又要训练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逆向思维呢?①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如司马光救人是打破缸,使水脱离人,这就是逆向思维;②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如人上楼梯是人走路,而电梯是路走,人不动;③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如开展假如“我是某某”活动;④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如表说他们的表不够准,每天会有1秒的误差,不但没有失去顾客,大家反而非常认可,并踊跃购买。
四、由直观到语境: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大部分高考试题对词语的考查,命题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目前这种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词语考查开始由客观判断转到主观表述,出现了回归语境的新趋向。2009年上海市语文科高考《考试手册》中就出现了“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一“变点”。
[考题展示](2008年天津卷)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①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____。
②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____,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③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____,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④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在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②越俎代庖(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③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④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应试策略]词语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某一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是确定的,要想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必须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这种考查是对过去直观思维的一种逆转,要求考生在平时积累词语尤其是成语的时候,不能光死记硬背,还要理解词语的用法。有效的策略为:一是关注词典中典范的词语例句;二是使用该词语造句。
五、由判断到释义:考查词语的定向运用
高考试题对成语的考查一直是选择题的形式,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项。近年来有所变化,出现了成语释义题。
[考题展示](2008年福建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____。
[试题解析]此题规定了方向,让学生在规定的情景下寻求意义相近或同一范畴的成语。
近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在年内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尝试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近年来,大学先修课逐步走进国人的视野,中国对此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进展如何?为什么要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如何开展?推进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一定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修得学分有可能成为大学入学参考标准并可转为大学学分。3月18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牵头启动,被业界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端。
其实,中国对大学先修课的探索早已开始。
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兴起,近年来,美国AP课程被引进中国,在国内中学日益火爆,许多中学的国际部将其列为专修课程。来自美国大学理事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在中国,美国AP课程注册学校就有220所,其中80所已在上课。
近10年来,一种类似AP课程的尝试――“中学与大学对接课程”也在国内学校屡见不鲜。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清华大学后来加入)联合举办教改实验班,规模达70人,取消高考应试课程,代之以微积分、英语等大学先修课程,学生高中毕业后保送升入这些高校继续学习。金陵中学的目标非常明确:推行中国的AP课程。然而,这项改革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
原因何在?曾主导这一探索的安生基金会美国高中课程中心主任、原金陵中学副校长王余健分析:“第一,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各个大学之间没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更没有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第二,家长和学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学生在获得保送资格后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2003年,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上海交大联手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在国内率先将部分大学必修课搬到高三年级;2009年,北京大学开设中学生选修课,利用暑假,面向感兴趣的中学生开设了7门暑期课程……许多国内知名中学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北京十一学校自2011年起,已经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避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重复学习。
“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先修课,只能说具备了大学先修课的某些特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准确地讲,这只是高中与大学有效衔接的有益尝试。无论是把大学教师“请进来”,给中学生开课,把中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参与大学课题,感受大学氛围,都有各自的弊端。王殿军认为,大学不是“救世主”,其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向高中派出师资;大学教师到中学开设课程还有工作量的问题,他们花费同样的精力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与在大学授课完全不同,到中学开课对大学教师来说可能更费精力;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大学生不一样,大学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学生能否完全理解也是问题。有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另外,这种尝试很多是在少数名校之间进行,受益的学生很有限。
2013年1月,北京大学宣布与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供高二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将作为北京大学自主选拔的重要依据。北京大学招生负责人表示,若条件成熟,对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大学相关学科审核认定,入学者可免修相应课程,认可其相应的大学课程学分。
北大这一创举搅活了一池春水,在国内开了“大学先修课程”先河,先后吸引了40多所国内中学加入。有了北大在这方面的积极推进,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导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开始正式启动,不过,其是否有能力号召内地所有高校,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真正上升为“国家标准”?如同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一样,“大学先修课程”会不会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其对应试教育的撼动能有多大?诸如此类的疑问接踵而来。
蒋方舟,去年今日,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获得60分加分被录取,成为最引人注目的freshman。和所有新生一样,她把未竟的梦想都预留在大学里。她渴望进了大学能毫无束缚地穿高跟鞋、买漂亮衣服、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理工男谈一场恋爱。 与蒋方舟约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采访中,蒋方舟会习惯性地把两肘放在桌子上,身体前倾,一副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姿态。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她熬夜复习、写作的黑眼圈还未褪去。刚刚读完大一的她,对大学的种种期待是否还在?“大学生活与我向往的波澜万千差别太大了,感觉像是还未开始热恋,就已进入了婚后。大一一年,我有过空虚的阶段,我不到志趣相投、值得深交的朋友,觉得大多数同学只经营对自己有利的人际关系。”作为新生,她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惑与你我无异。然而她却能抱着“玩”的心态寻找自己尚未开发的长处,并且把清华人的严谨、守时、行动力一一收为己用。
允许自己困惑
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蒋方舟挂在嘴边的固定词组是“进了大学我一定要……”她笑言,“对刚刚结束炼狱生活的高三学生来说,大学就是逃出魔窟、得道升天,一派俊男美女、骂语花香的好风光。”
一位名叫颜元叔的台湾教授笔下的描绘更让蒋方舟对大学心生向往。“关在家里的人,可能变得偏执;踏上社会的人,可能向现实低头。大学校园里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比较开豁,有抱负、有襟怀,他们好像是同道修行过来的人,走人人间,眼睛里闪出一式的青碧火星。”那时候,她以为大学里随处可见雅典学派的学生,大家身着白色长袍,坐在图书馆的台阶上高谈阔论,互相争辩。
可是当她第一天走进大学,拿着门牌卡找到了宿舍、食堂和教室,却找不到自己在大学中的归属地。“我原本以为能在大学里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的部落,谁知这个愿望很快就落空了。”和所有新生一样,蒋方舟渴望从大学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中规中矩地参加新生舞会、到处听讲座、在院报里从最基层的“报童”干起。然而放眼望去,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静下来论道的场景、引经据典的探讨,统统看不到,这让她对大学很失望。
有一次,她去听著名作词人家林夕的讲座。提问环节中,台下同学的发问让她差点晕倒:“听说你曾经得过抑郁症?最近我们清华有两个学生跳楼自杀,你作为抑郁症患者,有没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那一刻,蒋方舟期待中的漂浮在空气里的思想碰撞消失无影。
入学不久,蒋方舟惊异地发现,“大家的脑门上都闪着两个字――‘空虚’,还是荧光字体。每到晚上,那盈盈绿光就愈发狷狂地一闪一闪,每次闪烁都令人揪心。”
最可怕的是,她发现很多新生根本不允许自己产生困惑、感到空虚。“大家苦读了那么多年,终于熬到了中国最高学府,你怎么能怀疑自己望眼欲穿盼了十几年的大学呢?”于是,她身边的同学们都急于寻找新的评判标准来证明自己,学分排名、奖学金、学生会和社团里光鲜的头衔,甚至包括谈恋爱,都要一样不落紧紧抓在手里。
别让焦虑提前敲门
每到深夜,蒋方舟都能在清华的bbs上看到这样的调侃;“这么晚还在bbs上瞎发帖的肯定是loser吧”、“现在还没收到offer的都是loser”……清华大学的新生们会在入校之初就被默认为winner和loser两派,非此即彼。在蒋方舟看来,“这种‘合并同类项’瞬间就把新生的个性都磨光了,可见在我们的大学里,成功的模式和典范有多么单一。”蒋方舟所在的班里,大部分同学都能很熟练地结合学分、成绩和社会实践来计算期末综合排名的积分,他们觉得找到了新的评价标准、把自己的生活填满了,就不会空虚。结果把大学生应该享受的东西都浪费掉了,只会让焦虑提前到来。
外界眼中的大学新生无非是一群幼稚的小孩,但蒋方舟看到的新生都过分地社会化。一次寝室聊天就让她听得心惊肉跳:“大一的学生就开始谈论房子、地价,开始恐慌自己没有房子。看到他们早早地就被社会咀嚼、消化,居然还得意自己这么懂事,真是太可怕了!”她认为,外国大学生的社会化体现在行动力上,但中国大学生却学走了形,“我们是心态社会化,做不了实事,却又成天为社会人遇到的问题操心,把大学生该享受的东西都浪费掉了。”
在蒋方舟眼里,读大学就好比玩一局局不同的游戏,“贵在尝试,直到找到我最适合、最熟知游戏规则的那。局。”
大一的她,乐此不疲地辗转于各种“游戏”:帮同学策划运动会开幕式、给别人写歌、学别人拍DV,甚至同学去参加某个大赛,她也乐呵呵地帮着写个人简介。“其实很多事情我并不擅长,但我还是愿意去尝试,从尝试中发现自己隐藏的天赋。”
大一暑假,她报名参加了本校赴三峡考察的社会实践团队,有的团员想出成果拿个社会实践奖,但她却是抱着探索的心态去的。“因为我崇拜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曾经关注过三峡问题,我很好奇那里到底有什么吸引他们,所以我也想去看看。”
吸纳母校的优良传统
盘点大一,尽管蒋方舟有很多失落,但清华大学仍然在这个文艺女青年的身上打下了理科院校的烙印。
进校后的军训,蒋方舟头一次见识到了理科男生的完美主义。“光看他们叠被子就让我绝望。早晨6点集合,他们会3点钟就起床,然后花1个半小时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我原来哪见识过这样的人啊!”最初,她对这种严谨压根不屑于正经打量,但渐渐的,他们的认真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正经打量,并且思考他们这么做的意义。”
第一次班会就给蒋方舟来了个下马威。中学时代,每次班里有活动大家都是一副拖拖拉拉的姿态,“晚到5分钟属于提前到场。”大学第一次班会,将方舟照例迟到5分钟,没想到全班同学早已经按时到教室了,她只好像老鼠一样溜到最后一排坐下,“超级丢脸!”从此,她特别警惕,每次集体活动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场,从一个懒散、甚至有些吊儿郎当的人变成了一个守时模范。
关键词:80后作家 阅读积累 阅读经验 语文教育
80后曾是被热议的一个群体。随着80后群体的成熟,他们已陆续登上社会各业的舞台,成为各类岗位的责任人。青年作家是中国文坛的希望,一批风格独特、才华出众的80后作家们也凭借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独到理解和出众的才华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一、写作同阅读的关系考察
语言积累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语言积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青年作家笛安198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留学法国,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她是中国富有影响力的青春文学作家,曾荣登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并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
二、80后作家阅读素材探究
有人计算过,世界上几乎每分钟就有一本书问世。书籍数量繁多,浩如烟海,而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科目众多,如果不加选择地阅读或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推荐,不仅耽误时间,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概括开来,几位典型80后作家大学前的阅读主要集中在以下类型:
(一)童话故事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 儿童时期阅读童话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启迪孩子的情感,更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对事物的专注度。
80后作家中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蒋方舟儿时受童话的影响很大。她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1989年出生的她在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获得散文奖。在童年的阅读体验中,童话在蒋方舟生命中占据了极大分量,甚至影响到了她后来的写作。
(二)名著经典
有专家认为,大众文化的崛起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审美情趣,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4]因此青少年学生若想获得积极的思想引导、强大的精神力量寻求和远大的理想就应该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
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的典范,曾多次于“作家富豪榜”多次位列第一。连续两年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连续八年荣登“福布斯名人榜”。现为文化公司董事长,杂志主编、传媒公司文学总监,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1998、1999年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很喜欢读小说,那时候读了很多的小说,最喜欢苏童、余华的作品。” 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活》、《妻妾成群》,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这类文学经典都是郭敬明中学时代阅读的对象。另外,在他19岁的作品《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我们可以发现,19岁的郭敬明已经对莎士比亚、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有了很深的认识。
七堇年,1986出生于四川川泸州。高考前外语过GRE,顺利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她自称,史铁生的作品是引导她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与写作的滥觞,它在心中永远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武侠、言情等兴趣文本
在文本类型上,武侠小说应当属于兴趣文本的范畴。兴趣文本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实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自主化。兴趣阅读建立在兴趣选择之上,具有阅读选择自主性、内容非经典型、目的非功利性等特征,能够促使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解放。[2]当然,兴趣文本可能存在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挖掘促使学生成长的阅读资源。
步非烟是80后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北大少帅”之称的钱志熙教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步非烟的创作同样与其年少时的阅读经历密不可分。 也由此激发了她创作武侠作品的冲动.“我想武侠是一种青春的文体,我们无意描摹世态之深沉,人性之沉重,只是在书写一种少年人的梦境”。[3]
三.阅读经验对80后作家的影响
从80后作家的创作和人生发展轨道来看,他们年少时期的阅读材料和经验对他们后来的创作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小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他们来讲是相当持久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作风格的影响
由于写作的发展和创新是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学生阅读的类型和风格对其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从80后作家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同其阅读素材和阅读经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谈到80后作家,不得不提到来自上海的韩寒。1999年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引起文化各界强烈反响。而其后的作品《零下一度》、《杂的文》等也都获得了许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与其他爱好武侠、散文的作家不同,韩寒中学时期曾夜读《二十四史》和钱钟书的《管锥篇》。
(二)个性特征的影响
在北京举行“读书六十年”论坛中,彭林教授说道:“要做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心理学家认为,读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和修养,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从80后作家的上述阅读素材来看,韩寒的理性率直、郭敬明的多愁浪漫、张悦然的稳重成熟、蒋方舟的灵动机智,七堇年的深邃警慧都同他们阅读的种类和素材密切相关。
阅读不只是一种精神的积累,更是心智的成长、自我的建构。正如加拿大的一位阅读专家所言,学生在兴趣阅读中,会发现自身生命的种种痕迹。作文教师和语文工作者,为学生提供和选择适宜的阅读素材,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在语文和人格教育中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健.快乐童年,书香作伴[N].北京:人民日报,2012年5月
[2]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04
[3]许多余.步非烟.文学是个什么玩意[[DB/OL].腾讯读书.2012.05
摘要: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问卷,对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五大指标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该校在生师互动水平和校园环境支持度上的总分显著高于“211工程”院校常模总分,其他三项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科一、二年级在五大指标上的得分均高于“211工程”院校常模的得分,三、四年级在教育经验丰富度上的得分低于“211工程”院校常模得分;不同学科本科生在教育经验丰富度上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茅以升学院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班学生的得分;除学业挑战度外,该校其他四项指标2014年的得分均高于2011年的得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085-06
A Study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 Engagement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DAI Ning, LEI Li, JI Xiaoxu, LENG Wei, HU Saiming
(Deans Offi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Sichuan, China)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engagement; education quality; NSSE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used 2014 NSSEChina and investigated the five indicator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gagement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WJTU).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total scores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indicator and 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 indicator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norm, whil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other three indicators; the scores of undergraduates in year one and two in five indicator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norm; in enrich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ndicator, undergraduates in year three and four scored lower than the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norm while undergraduates of different programmes presen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at indicator; students from honors college obtaine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ordinary students in 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indicator; the scores of 2014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2011 (except 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indicator) when the scores of 2011 and 2014 were compared.
一、引言我国高校自20世纪末实行扩招以来,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其教育质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确保高校“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如《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在此背景下,如何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并据此对高等教育实践做出改进成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影响下,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主要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以及声望等外部因素〔1〕,然而这些外部因素与教育质量提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2〕。因此,一些学者和机构开始更多地将关注目光转向高等教育内部机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并提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重点、以学习经验和产出为基准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3〕。大量研究表明,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机制中,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性投入,可以有效评价大学教育的过程性质量并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提供依据〔3〕。基于此,西南交通大学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组织的“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课题,该课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现状,课题调研结果可为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进而为学生创造更加有效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效。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年级完全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西南交通大学18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通过学校教务网让抽样学生以自我报告的形式对结构化的问卷进行作答,共回收问卷1467份。问卷数据由清华大学课题组统一处理后,保留有效问卷1305份,问卷有效率为72.5%。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问卷,该问卷是在“美国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问卷的基础上,由清华大学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共同组建的研究团队通过双向翻译、题项文化适应、认知访谈和试点研究后,最终形成适合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开展调查的工具。NSSEChina问卷的设计基于这样一个理论观点:学习性投入是一个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①。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概念包含了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以学生为主导的个体投入和以院校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创设。相关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性投入主要包括个人努力、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等,以院校为主导的学习性投入主要包括学业挑战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等〔3〕。因此,NSSEChina考察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指标包括以下五项(简称五大指标)〔4〕:
1.学业挑战度(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LAC)
学业挑战度主要指学校和教师提高课程的要求和标准,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该指标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每周学习时间、课程要求严格度等。
2.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CL)
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主要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投入程度和团队合作学习水平。该指标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内的参与程度和课堂内外的合作学习行为等。
3.生师互动水平(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FI)
生师互动水平主要指生师之间的亲密程度。该维度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内外学生与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等在学业、生活、人生规划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4.教育经验丰富程度(Enrich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EEE)
教育经验丰富度主要指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大学学习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不同的文化知识。该维度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与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群体的接触情况,学生对海外学习、课外拓展性学习的参与情况。
5.校园环境支持度(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SCE)
校园环境支持度主要指学校整体环境创设对学生发展的支持性程度。该维度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为学生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所提供的制度、政策、服务和活动。
NSSEChina问卷各维度的标准α值都大于07且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①。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
(1)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数据;
(2)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数据;
(3)《CCSS2014问卷使用手册》中的“211工程”院校常模数据。
2.数据处理
数据使用SPSS20.0及EXCEL2011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一)西南交通大学与“211工程”院校常模2014年五大指标的差异
从总体得分情况来看,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在生师互动水平和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211工程”院校常模的得分,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年级水平来看,西南交通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在五大指标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211工程”院校常模的得分,本科三、四年级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以及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的得分与“211工程”院校常模的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教育经验丰富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211工程”院校常模的得分,具体情况见表2。
的学习资源和主体体验,以支持学生全面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西南交通大学适时提出推进第五课堂建设的措施,即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等虚拟课堂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以MOOCs课程为例,截止到2015年12月,西南交通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上线课程22门,课程上线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5〕,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为生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与途径;第二,教育指导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该校建立并实施了本科生班导师制、朋辈导师制度等,以此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科学而及时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业表现及身心发展。
从年级水平来看,与“211工程”院校常模相比,西南交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在五大指标上的表现更好,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校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新生研讨课,该课帮助新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加深对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从对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的调查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逃避性学习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愈加明显〔6〕,因而影响了高年级学生在五大指标上的得分。
(二)不同类别本科生在五大指标上的差异
1.不同学科本科生在五大指标上的差异
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不同学科本科生仅在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工学类本科生在该指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学类本科生。不同学科本科生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以及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十二五”规划中的学科建设目标,此表中仅纳入理学、工学和文学学科的本科生进行比较,其他学科如艺术、管理等学科的统计样本数未达到统计学要求,因此未将其纳入比较,具体情况见表3。度文(A)16361.9314.28理(B)6360.7614.341.32工(C)93263.4816.81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工科特色鲜明的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教学组织与管理以及校园整体文化环境与氛围的创设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工科偏好。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工科类专业在师资配备、硬件支持以及其他教育服务方面都享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为工科类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学习支持和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得该群体在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科类型的学生。从已有研究来看,不同学科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成就与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和感知具有密切关系〔7〕,因此,该校需要继续积极协调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各类学科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对非工科类型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并制定更为详细和可行的支持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科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需求。
2.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在五大指标上的比较
2010年,随着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西南交通大学成立茅以升学院,以探索和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在2014年的调查中,共有239名茅以升学院学生参加了调研,占所有调查学生总数的18.31%。调查发现: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学生在学业挑战度指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院普通班学生的得分;在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学院普通班学生的得分;在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以及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上,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4。0.008**茅以升学院学生22161.1216.32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历来是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西南交通大学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人才,通过开设茅以升学院着力培养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相应地,培养目标的标准对茅以升学院学生在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茅以升学院学生在学业挑战度指标上的得分高于普通班学生。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茅以升学院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茅以升学院学生对校园环境支持的感知程度却低于普通班学生,主要原因在于给茅以升学院学生设置高标准和高要求的同时,为该类学生提供的支持和服务却未能满足其要求,因而影响了该类学生对校园环境支持度的感知水平。
(三)不同时间节点五大指标的差异
2011年与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在五大指标上③的差异如下:在学业挑战度指标上,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2014年的得分低于2011年的得分;在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以及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2014年的得分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得分。
因该调查数据采用的是传统均值法进行分析,因而不能直接将学校本科生2014年在学习性投入水平上的提升看作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结果,但不同时间节点在指标上的均值差异提示我们要关注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5。四、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十二五”期间,尽管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学习性投入水平整体得到提升,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学科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生支持与指导的针对性等方面还有待改善。因此,本研究对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推进“四大行动计划”战略,促进不同学科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
面对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新趋势以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全面推进的新要求,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工科特色鲜明的院校,西南交通大学亟需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平衡资源分配,以满足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这也是该校创建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南交通大学对学科建设的政策已经进行了调整,制定了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和生命跨越的“四大行动计划”。但由于学科建设本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更为细化的学科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方案,并通过推行目标责任制,确保“四大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二)扩展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建立惠及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都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8〕。西南交通大学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对生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对校园环境支持程度的感知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协同推进“五课堂”建设。然而,目前“五课堂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还仅在茅以升学院进行试点,“五个课堂”之间也未实现全面深入融合。因此,在下一阶段,该校应扩展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建立惠及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五课堂”间的协同融合,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生师交流的途径和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从而真正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确保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
受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要求,我国也逐渐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9〕。“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首先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前述调研结果反映出西南交通大学对高年级学生、茅以升学院学生等的支持与指导的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因此,在下一阶段,该校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确保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支持与教育指导更具针对性,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不同学生的学业表现及个体发展。
注释:
①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课题组编写的“NSSEChina问卷使用手册(2014)”第4,9~10页。
②此处普通班学生仅指茅以升学院开设专业所对应的其他学院的普通班学生。
③选择2011年作为比较指标是因为该年是西南交通大学开展“十二五”建设的开局年。
参考文献:
〔1〕王超逸,高鸣,吴彤,等.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21):100-102.
〔2〕钟春玲,陈华,陈兴明,等.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32-39.
〔3〕王纾.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24-32.
〔4〕文雯,管浏斯.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学习性投入初探――以九所“985”、“211”高校自主招生群体为例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9(6):19-25.
〔5〕阮琦,李俊鹏.西南交大代表团在中国大学MOOC研讨会上发声〔EB/OL〕.(20160115)〔20160120〕.http:///ShowNews1189701.shtml.
〔6〕马广永.期望价值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投入及效应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院,2012:50.
〔7〕Berdie R F.A University Is a ManyFaceted Thing〔J〕.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1967,45(8):768-775.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上海
6月10日,2012年度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路翔就出现在了上海虹桥火车站。在那个被称为“老家”的湖北襄阳市,他没有多待上一段时间。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上海,因为这里有他在此工作的父母和分别一年多的朋友。
“如果不是因为考试我肯定不回去,在那边一点都不习惯。”略显羞涩的路翔告诉记者。
比路翔更苦恼的是他的父亲路振国。一年来,没有上海市户口成了这个44岁中年男人的心头之痛。原来,依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201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在其户籍地报考。
“没上海市户口,就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只好让孩子回老家了。从出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我们。”路振国说。
作为父亲,路振国很清楚:面对记者,儿子并没有说出来,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他需要学习两套教材,体会两种不同的学习进度,感受两种不同的学习氛围……
被户口决定的高考
直到2011年的夏天,路翔都没有意识到他和自己的那些同学有什么区别,甚至还因为在私立高中上学有一点点优越感。
当时父亲路振国告诉他,为了高考,他需要回襄樊(2011年改名为襄阳市)上高三了。
“我和孩子的母亲从小伙子、小姑娘的时候就来上海打拼了。小翔就是在上海出生的。”如今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的路振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上海这座寄托着他们夫妻青春和梦想的城市,路振国一直努力为儿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中,路翔都和其他的上海孩子一样,在本地就读。“尽管当年是为了上初中,曾经给学校缴纳一万多元的借读费。”
初中毕业后,路振国又花了一大笔钱让路翔进入了上海一家私立高中。“只要是为了孩子,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路振国说,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儿子离他们近一点。
当2011年高中二年级暑假到来的时候,路振国听从了孩子班主任的建议,“如果不能在上海市参加高考,那么最好还是提前回去适应一下。”
路振国知道老师是好意。实际上,多年来,他一直以儿子为骄傲。因为孩子非常要强,也特别争气,成绩也一直优秀,“这么多年来不容易,眼看就要熬到头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无奈”。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上海市户口的重要性。”路振国对记者回忆道。
没有办法,路翔不得不面对要回湖北参加高考的困境。而实际上,之前除了随父母偶尔回去过几趟,他几乎没有在故乡生活过。
“一年的日子终于熬出来了。”6月10日,在与记者交谈中,路翔如释重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人。在这2.6亿流动人口背后,则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
正是如此,自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人员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他们还成立了“我要高考网”,截至6月13日,一共征集到了101742个签名呼呼早日实现“异地高考”。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缓慢推进的异地高考
自2005年起就有家长开始进行努力,一些家长走上街头,发放传单,向市民征集签名,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
而2011年10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中国法学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联名向总理上书,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呼吁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同年的10月29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这些家长组织召开的会上,他们希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这些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不少家长还选择前往各地、市教育局表达诉求,希望政府重视他们的诉求。
在这些努力下,异地高考的政策闸门,也慢慢开启。
2011年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只要湖北省高中学籍满3年,户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分管此事的副部长杜玉波接受媒体采访时均透露,将定于在今年出台总体性方案,并要求地方于今年年底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高考大省山东成为异地高考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在其近期出台的政策里,明确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此后,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纷纷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份当中不少是因为用工荒倒逼的。
以福建为例,作为中国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福建是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大省。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福建省的教育资源就面临着挑战。
根据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2学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67.8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41.9万人,占62%。
然而,据福建教育考试院最新的情况来看,2009年以来,福建省已连续4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出生率下降,2012年高考人数再创新低,与去年比减少了近万人。
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本地高考报名人数逐步减少、高校生源面临冲击,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省份在异地高考政策上做出调整。
然而,异地高考在北京、上海等指标性城市却停滞不前。
实际上,北上广作为最先开放的人口流动的大型省市,成为异地高考最难啃的骨头。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指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教育状况的问题”,长期关注此事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高考录取成绩在各地有较大差异,且各高校在不同省份的录取人数也多不同。
而教育部今年上半年出台政策的承诺恐怕也难以兑现。“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全部一下解决,到不了那个程度。高考方案要先让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决策部门也正在讨论之中,”一位熟悉决策部门政策制定过程的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人士吐露,正是要顾及到北京、上海等地改革难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目前决策部门难以下定决心。
地方利益与门槛难题
作为去年10月26日上书总理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的人,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明确指出,高考与户籍挂钩不合法,认为该项制度违反《宪法》和《教育法》。
“全国每年几百万考生遭歧视,却没有人站出来从法律上挑战招生指标制度。在我看来,高考户籍限制违反了《教育法》,从法律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但教育部是国务院的下属部门,所以我们通过行政复议程序提请国务院审查教育部的规定。事后我们得到了国务院的反馈,大家也看到目前教育部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向记者回忆“上书”的原因。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这让那些原本可以留在父母身边,享受家庭温暖的孩子,将不得因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因素,被迫加入‘留守儿童‘大军,有的甚至要从初中开始,即要承受三年以上的分离之苦,并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谐、青少年教育、不同族群的割裂等。”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997.1万。
但是专家们也坦言,异地高考的实现目前也遭遇一些阻力。而正是这些难点,让路翔和他的爸爸希望落空。
“最大阻力在于地方的既得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居民以及对决定招生和考试政策有影响的地方官员。”张千帆教授指出。
众所周知,各地现行的政策均倾向于本地考生,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直接相关。
即使是一些部属院校,也不可能脱离与地方政府的联系。“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其建设资金却基本是中央与地方一比一配套,其在土地、治安、水电等各方面,对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赖。
“谁都知道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上大学容易得多,在上海能上一本的分数,在有的省甚至连二本都上不了,有上海户口的人当然不会愿意放开这种特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
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6.1万余人,710所高校公布计划招生5.28万余人,实际录取5.45万余人。高考录取率达89.3%,不仅高于全国高考预计录取率的72.3%,而且比山东、河南等省份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担心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会引发很多“投机者”奔赴“低地”,甚至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
“毕竟开放户籍限制将增加地方考生数量和竞争压力,如果按照当地标准录取还将占用各大学对当地分配的招生指标。”储朝晖对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担心表示理解。
实际上,门槛多高是异地高考政策“何日来”的另一个焦点。
早前山东的方案是,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以。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纳税年限等。
“获得异地高考资格的纳税等年限不宜全国统一,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例如一线城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适当将年限提高一些,而一些压力比较小的城市,3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北上广,可以略微提高一点。”储朝晖指出。
储朝晖指出,不管怎样改革是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异地工作的子女在当地考试,必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南科大:在“招风”中招生
招生指标姗姗来迟,“自主招生”被指很有限
本报记者 洪若琳 发自广州
南科大的老师们最近都很忙,因为南科大不仅转正了,还可以合法招生了。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几年来跟在南科大校名后面的“筹”字,终于有抹掉的一天了。
不过招生工作却迟迟没有展开。5月29日,离高考只有8天的时间了,迟到的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方案,才终于得到正式批复,当天第一时间,南科大的网站就贴出了校长朱清时的《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详解招生方式,仿佛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了。
和南科大创立初期完全自主招生的初衷有所不同,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是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参加复试考试。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有些失望,认为这是有限的自,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南科大在沉默了一年之后,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迟来的招生指标
一年前,南科大还在为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是否要参加高考而纠结。最后结果是45名学生集体“抗争”拒考,这在当时无疑是冒险之举,当时,南科大的“筹”字还未卸下。
不久后,有消息又传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已悄然退出南科大。其中三位去职教授更发表公开信,称南科大缺乏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同时,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都未明确制定落实,改革空有口号。
一时间,南科大被推往舆论的最前端。承担教改重责的南科大,面对内忧外患,未来将何去何从,引来多番猜想,自此之后,与前期高调出镜相比,南科大选择了退到舞台后方。
不过这半个月来,南科大又“复出”了。犹如一部经过重重审查的电影,终于能合法亮相于世人了,但却遭遇了尴尬的档期。5月29日,招生方案最终确认,6月15日,考生报名就截止了,也就是说,留给南科大招生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
6月5日一早,广州某师范高校内的酒店房间,王怀清、吴文政、何祝兵三位老师在等待考生家长前来咨询招生问题。
桌面上摆着印制的宣传册、报名表格、教师名片,还有《朱清时校长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像这样的招生团队,南科大一共有8个,分别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这8个地区,是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范围,指标为180人。朱清时本人十天奔走八个省份,马不停蹄地宣讲。
成为舆论的焦点。
师资的初步到位
事实上,2010年的12月底,朱清时同样写过一封给考生和家长的公开信。那一年,朱清时在信中不无激动地说:“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和一年半之前写的那封公开信不同,今年的版本,朱清时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停留在呼吁关注教改理想的口号上,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来解释招生政策——“南科大的复试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
5日上午,广东招生组组长王怀清迎来第一位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大部分家长问的是如何报名的方法,内行一点的,就会问,南科大的定位是什么?怎么证明南科大是‘亚洲最好大学’?”王怀清说,这个问题比较不好回答。“现在肯定还不是,但我们有优势,也有信心,将来可以是。”
王怀清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金融系教授,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和朱清时接触,一两个月后,没怎么犹豫,就签了合同,寒假之后已经投入教学工作。
朱清时在公开场合核实的,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与南科大签约的全职教师已经有65位。宣传册上则写着,“南方科技大学目前拥有一支70人的国际一流水平教师队伍”。
多位教师佐证了朱清时的说法,福建招生组的许宗祥说,70人当中只有少数几位是兼职教授。
香港人吴文政,就是在去年八月份正式签约南科大的,虽然南科大已经有许多香港工作背景的教师加盟,但目前为止,他是南科大唯一一名香港人出身的香港教师。他透露,今年至少还会有两位像他这样的香港本土教师加入南科大,未来会更多。
妥协中前进
吴文政加盟南科大的时候,离三位香港教师离开南科大筹建团队的消息传出仅仅才过了两个月。来深圳之前,他也对此做过功课。“我来了以后,他们三位已经离开了,没有机会坐下来聊一聊,所以并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不好多说。”
但后来的事情吴文政是知道的。“教育部经常会派人过来审查,我们也一直在为‘去筹’做准备,我们这些老师看到他们会来,也会批文件,都觉得所谓的内忧外患都会好起来。”
朱清时更为看中的南科大学术副校长,却仍然没有定下来。去筹转正之后的南科大,仍有迂回的路要走。2012年的招生方案,看上去更像是讨价还价之后的结果。朱清时曾在4月27日,找到了《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几家媒体,公布了今年南科大准备的招生计划。当时的方案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与南科大的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则各占30%,即433模式。最终出炉的方案却改为613模式,高考成绩的比重占了六成,坊间开始用“妥协”二字来形容南科大的无奈。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得大了一点,”朱清时说。“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的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实习生方灿对本文亦有贡献)
办学12年投入1.5亿,助30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高考
海丰好人陈介仁
本报记者 侯斌雄 发自广东海丰
6月2日上午,广东汕尾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叶小燕,腼腆地站在海丰县任荣中学董事长陈介仁的面前,自述家境:“我家三个孩子,全靠爸爸一人登三轮车养家,经济条件不好。可是,我想继续上学……”
陈介仁神色宁静地看着叶小燕,专注地倾听她的述说。13年来,陈介仁无数次面对同样的场景。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介仁创办的仁荣中学,有1/3学生享受着包学费包吃包住的“三包”资助。多年来,陈介仁投入的助学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元,3500多名寒门学子在他的帮助下,步入大学校园。
办学的缘起与代价
每当新学年即将到来之际,陈介仁的手机通话量就会急剧增长,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向他申请资助或减免学费。
陈介仁的助学情结,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
陈介仁家庭成分不好,五岁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历经“”苦难岁月的他,耽误了学业,1980年高中毕业时,未能考上大学,就一脚踏入社会,开始为衣食生计奔波。
“我21岁白手起家做小工。1988年时,我24岁,组织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建筑队,到惠东县淡水镇建房、装修,忙碌了一年,没挣到什么钱,就回到了海丰。”
在海丰,陈介仁进入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挖到第一桶金。1993年,陈介仁组建海丰县第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年后,又成立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在2004年当选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事业有成的陈介仁,目睹海丰县不少寒门学子辍学的现状,忆起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辛酸经历,心生悲悯,决定帮助那些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圆上求学梦。
从哪里入手?“办学最直接,也最好。”陈介仁想起族中先贤陈炯明主政广东时的办学盛举,决定自主办学。
谈及陈炯明这样一个被历史烟尘遮蔽了的族中先贤,身为海丰县陈炯明研究会会长的陈介仁如数家珍。
1919年冬,时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特意从当时的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留法学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
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为111万余元,陈炯明闻后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介仁亦提及,陈氏家族有位前辈也曾于1949年前创办“培园”学校,培育海丰子弟,得到族人和家乡父老的敬重与感佩。
而这些族中先贤,正是他追慕和学习的对象。
陈介仁先后斥资1.3亿元,先后创办仁荣学校(注:小学)和仁荣中学(注:完全中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80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
海丰地处粤东,背山面海,虽然毗邻港澳,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寒门子弟念完初中,便外出打工,其中,尤以女孩居多。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先于1997年创办仁荣学校,随后在1999年创办仁荣中学,成为汕尾地区首家十二年一贯制的私人办学实体。
仁荣学校是所小学,既招收海丰县本地籍学生,也招收外来工子女。仁荣学校办学15年来,每学期的学费一直保持500元水准,早年比公立小学便宜,与当前的公立小学大致相当。
另外,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仁荣学校减免学费,每年扶助的贫困生均有100多名。
为了使汕尾市的老区、边远地区的贫困生能继续读书完成学业,陈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决策:对立志向学、品德好、成绩优秀、家境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每年免费三包的优秀贫困生占仁荣中学1/3比例,就读高中。
每年5月前后,仁荣中学相关员工就要奔赴全汕尾市各乡镇学校,走访家庭,挖掘挑选学习好又家境贫寒的学子。
6月2日上午,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办学的一部分代价:“光是补贴贫困生,仁荣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400万元。”
因办学成绩优异,仁荣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绿色先进学校”;目前,仁荣中学已成为汕尾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完全中学。
风风雨雨的办学路上,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仁荣中学也遭遇一些非议。
有人批评仁荣中学打着“扶助贫困生”的幌子,抢夺优秀生源,其早年招收议价生的做法亦被称为“劫富济贫”之举;甚至有人说,陈介仁办学,就是在做一门生意……
对此,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澄清说:“海丰县中考后,澎湃中学得到县里扶持第一批就录取了拔尖的苗子,仁荣中学再录取,不存在‘掐尖’现象。”
以前招收议价生,可以叫做“劫富济贫”,因为这些收入,仁荣中学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而现在,仁荣中学已不再招收议价生了。
2010年,仁荣中学高三学生王思雯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创造海丰县13年无人考入北大的历史纪录。
“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
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仁荣中学毕业,考入全国各地的大学,对于母校仁荣中学和“教父”陈介仁,他们一往情深。
每年假期,很多师兄、师姐回到母校看望学弟学妹,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拜访陈介仁,答谢他当年的助学恩情。
陈介仁也挂念着他们,因为他们是他的骄傲。在陈介仁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文件盒,里面装着十几本学生花名册,那里面,记录着一个个让他感到骄傲和欣慰的学生的名字。
仁荣中学每学期,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增加优惠生名额;因此,每学年第二个学期的优惠生人数,都会多于第一学期。
常务副校长罗远辉介绍,对于每一名优惠生,学校不单单只是免费,还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档案,以继续跟踪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陈介仁会继续资助。因为关心下一代成长,2009年,陈介仁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介仁的助学故事,不胜枚举,广为传诵的是仁荣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刘秀凤在他的资助下考上大学,最终东渡日本攻读博士。
6月2日,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简述当年资助刘秀凤一事。
刘秀凤出生在海丰县平东镇新湖村,一座小村庄。2000年刘秀凤初中毕业,她的母亲思想古旧,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处,家里又捉襟见肘,派去东莞打工。
尽管万般不情愿,刘秀凤无奈前往东莞。忽然,亲戚听说仁荣中学提供优异的贫困生三包免费读书,于是刘秀凤被叫回。疑虑中,她成功申请就读高中,成为新湖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她的弟弟,也得到陈介仁先生的资助。
高考之前,刘秀凤到广州住院动手术,6000元医疗费全由陈介仁先生支付。对于刘秀凤求学的资助,一直继续进行。陈介仁见刘秀凤成绩优秀,支助了她四年的大学费用和一年到日本做交换生的费用。8年来,陈介仁光支助刘秀凤的资金已超过30万元。
现在的刘秀凤,靠着自己的努力,已经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月下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刘秀凤来到仁荣中学,与学弟学妹座谈,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和求学史。
提到陈介仁,刘秀凤感慨万分:“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每次回国,我都首先回母校看望陈先生。要是没有陈先生的鼎力资助,我如今不知生活在哪里,不知生了多少个孩子。”
扶贫的未来
即使交学费的学子实际上也得到补贴,每学期学费才交1400元,一个学期住宿费350元,每个月伙食费300元。而培育的成本需6000元,完全是输血办学。
非“三包”学生只要遇上家庭困难,同样可以递交申请书要求三包。接到申请书,班主任会作家庭调查,再交由学校德育部批准实施。
为了凝聚师生的团结向上士气,仁荣中学给予教师待遇还好,多数教师的月薪达3000-3500元,比公立中学的教师高四五百元。
6月2日下午,刚刚听完师姐刘秀凤讲座的仁荣中学学生江祥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不去外地出差,陈介仁董事长每天早晨7点都会站在校门口,看着学生步入校门。
陈介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谈时,总是在不经意喃喃自语:“我就是读少了书,否则不是如今的状况。”因此,他说,他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