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23:0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业务员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学结合;外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61-02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导向是就业,目的是通过市场需求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生在课堂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和校外工作获取的实际经验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任务;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实际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需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
二、外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商务英语和涉外经贸专业知识,具有外贸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涉外经贸专业应用能力的学生。因此毕业生主要在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行业从事商务英语应用、涉外文秘、国际贸易业务员、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等工作。对外贸英语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与日俱增,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合资和独资企业急剧增多,对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外贸运作常识的外贸英语人才需求十分迫切,该专业毕业生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
但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在 2007―2009 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调查中,外贸英语排第七位。造成以上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部分英语课程设置仍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一线实例;教学以教为中心,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所需理论相脱节;教学与岗位能力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就业导向”被束之高阁,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工学结合、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因此,要想提高外贸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大力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使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面,更具有超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此提高就业质量。
三、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科学设置外贸英语课程
科学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以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基础的。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特别是与工学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外贸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打破原有的外语学科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一套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系。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贸英语专业将课程模块分为基础必修、基础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模块。每个模块都围绕某一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论与应用的综合设置。特别是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模块,更注重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方、涉外导游、涉外文秘、货运员等职位要求,开设了商务英语翻译、金融英语、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
表1 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块
(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外贸英语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一支强大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一个好的外贸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们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功底,同时又需要有丰富的对外贸易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外贸英语的授课教师大多分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学士或硕士,英语基本功扎实,但是缺少外贸工作的相关经验;另一类是常年从事外贸工作,对外贸业务精通,有丰富的外贸行业的实践经验,但是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
黑龙江科技大学外贸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在17名教师中,最终学位为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的教师为15人,2人为管理学学位。在全部教师中,有2人有外贸公司工作经验,1人有海外商务专业留学背景。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缺乏外经贸行业实践经验和对国际贸易实质性的了解。因此,要想建设一支专业的外贸英语师资队伍,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聘请兼职教师。这类兼职教师既可以是本校外贸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是在外贸等相关企业工作的人员。这种方法见效快,需要的时间周期短。他们的强项是外贸工作实践经验丰富,能够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对外贸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但是这种兼职教师也存在弊端,他们的英语功底不是很扎实,此外,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以及兼职教师的责任心也因人而异。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这种培训包括让现有教师深入外贸相关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以较快提高英语教师的外贸业务知识水平,也包括让有一定外贸经验的教师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这种方法虽然需要的时间长,但是有利于英语教师扎实掌握外贸行业的业务知识,是建设一支稳定师资队伍的必然选择。
三是加强教师团队授课。只有团队化的师资才能满足模块化的教学需要,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协作、能力互补、突出优势。英语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以讲授基础课为主,具有外贸行业相关经验的教师以讲授专业课为主。因此,在外贸英语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打造一支形成梯队的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能突出、合作能力超强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外贸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黑龙江科技大学对外贸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定位以及自身条件,外贸英语专业改革了原有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确立了“3+1”人才培养方案,即理论学习时间为3年,实践教学活动累计为1年。该专业最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在原有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1周的语音训练,1周的翻译训练及6周的专业实习,使实践环节从原来的30学分,占总学分17% 增加到了现在的43学分,占总学分21%。
第二,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突出实践的专项性。以新增加的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实践环节为例。专业语音训练设置在第二学期,时间为一周,之所以定在此时开设是因为学生刚好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语音理论课学习。语音训练的辅导教师通过把学生英语发音中语音、语调等具体问题逐一记录成册,然后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训练,最后评定成绩。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语音训练、教师认真严谨的监督指导和定期开放的语音实验室保证了语音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此项实践环节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语音面貌。
第三,加强毕业设计和实习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现在多数外贸英语专业实习流于表面,学生没有得到实际锻炼,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又空谈理论,缺乏实践支撑。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该专业实行了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的实践方式。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顶岗实习选题计划进行公开,并要求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必须与所从事顶岗实习内容密切相关,还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实习计划和毕业论文,让学生直接带着选题去顶岗实习,目的更明确。通过实习单位开具证明的方式,确保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与实习内容具有相关性。这样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地方院校 国际经济贸易 实训实践 师资队伍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考试中心2011年度对外经济与贸易研究课题立项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A-11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6-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企业也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理论扎实,操作能力强,聘用后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情有独钟”。“国际经济贸易”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实训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未能有效解决的课题。通常,其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从书本再到书本,纯粹纸上谈兵;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训实践场所,此类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训实践的缺乏导致地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操作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与当前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两个方面的建设。因此,从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稳定、专业、规范的实训基地,对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要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和关键。
1.课程内实践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设一些实训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来巩固、理解、运用之前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过程,可以依托软件平台开展课程内综合模拟实践,如使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等来创造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中的各种单项技能,解决外贸业务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提高其外贸实践能力。
在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考试、外销员考试等,做到课程内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培养、提高学生“国际经济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得到外贸企业的首个“敲门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就是带领学生到外贸相关领域如进出口企业、海关、港口或开发区等进行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国际经贸的认识程度,使其了解国际经贸活动的一般要求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
专业实习往往可以融合几门国际经贸类学科内容,如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和外贸实务流程等,可以很好地模拟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消化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它教学环节和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习外经贸活动中。[1]这种实习远离学校,是真实的企业体验,实践内容也是企业的真实工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使其提前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双重锻炼。
毕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体统一到实习基地实习与分散个人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熟悉并巩固进出口业务与国际贸易流程,包括外经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内容、操作和技能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出口业务,包括贸易磋商、签约、履约等相关各个环节;各种外贸单证的知识与制作,各种主要贸易术语的报价及其计算等。(2)了解外经贸公司、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企业背景、隶属关系、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过程、货源组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经济效益核算等内容。(3)了解国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及管理措施,及本地的国际经贸状况。(4)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情况。
毕业实习要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一般可选择行政事业机关中的涉外经贸管理或服务部门、有涉外经贸业务的企业或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办的服务贸易企业。[2]此外,实习岗位可选择以下几类,如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助理、报关员、单证员、外汇结算员等。这些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对实习者的国际经贸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可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及发展,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某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是再一次地在实际环境中验证、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各实训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学校应将上述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确定必要的学分,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
二、“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高〔2012〕4号文件要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稳定、规范的实训场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
1.学校自建实训基地
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根据自己特点及需要,自己投资建设、自己管理。这种实训基地要充分体现实用性、真实性原则。要最大化的再现真实的企业情景,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各项流程,使学生始终以企业职员的角色参与实践教学,将学习和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国际经贸仿真实训实验室,成立虚拟进出口公司、报关公司、报检公司、货物运输公司等相关部门,按照国际贸易流程,分学期、分批次让学生在相应的“公司“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其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3]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的外贸企业精简人员,缩小企业规模,现已不具备大规模接收实训学生的能力,因此与这类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当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依赖于与行业协会、大型进出口公司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推荐及介绍,与有进出口业务的大型企业建立双向的、长期固定的实训基地,学校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同时,可以适时的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4]通过这样的双向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指导,为企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稳定、持久,可以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值得借鉴、推广。
3.校校联建实训基地
通过共同出资,资源共享,校校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也成为一种潜在的合作形式。这种模式下,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校优势资源,弥补自身资金、设备、场地等的不足。例如,可以有几个学校按照资金比例共同投资建设国际经贸实训基地,基地按照真实的公司模式进行运作,体现现代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建立实训基地,学校都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设立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加强管理和考核,使实训基地不断巩固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实训实践教学作用。
三、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训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训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高效、合格的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他们是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保障。
“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训实践教学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实训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了解外贸业务流程及外贸企业的运作过程,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外贸企业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参与国际经贸业务,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从外经贸企业聘请或引进业务员和管理人员来充实实训实践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教师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旨在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的经济人才,而其中实训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实训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在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院校需构建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新形式的、更深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训实践教学能力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旺,郭常亮.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房朝君.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1, (3).
[3]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2, (1).
[4]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办高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践教学 改革
现代社会使得大学与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实际上也成为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但我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加以全面审视和改革。
一 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 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 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对于科研能力上不具备优势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也就是说,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3.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被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活动,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学校重视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轻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往往被当作教辅人员看待,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学校缺少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以致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学校到政府缺少对实践教学投入的热情,以致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以理论知识为主,不重视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的动力。大多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指导思想沿袭了公办高校的做法,由于人才的限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系统研究。
2.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的重点依然集中在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理论方面,实务方面也往往体现为两门课程,即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而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实务、报关实务、商务函电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但是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应根据“三本”的实际,坚持“培养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加大实践教学的设置和改革,以体现与“一本”、“二本”学校培养研究型的和高级管理、经理人才目标的区别。
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而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各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实践,其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应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要建立高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提出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
4.师资力量不足
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扩招以后,随着学生和课程的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实验教师,实验课大多是由理论教师指导,加上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而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实践经验缺乏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硬伤”。民办高校教师或是从外校返聘,或是新引进的毕业生,教师年龄出现断层,教师来源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5.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这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学生实习,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真正能做到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之一。以上这些问题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需要加以重视。
三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在认识上各个高校基本统一,都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都在充分利用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浙江大学主要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来完成实践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利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关系到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实习;宁波大学采用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进行定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包括物流班、期货班和银行班,把技能类培训纳入学科系统,加强专业内容的学习,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赛带练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对于问题较多的民办高校而言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绩比较显著。北美地区的CBE 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还有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校为数不多。
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借鉴CBE 模式较为可行,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 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利用民办高校办学灵活的特点适当加大对校外实践的力度,以此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可以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巩固。
1.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验室操作同步进行
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增长,因此首先应保证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专业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课程设置准确。其次准确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大学4 年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各种实践,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验室操作是校内实践,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较真实的场景模拟,使学生能够在该模拟场景中完成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际贸易的现实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但前提是应保证教学软件的真实性和先进性。因此,我们在校内可以进行课堂实践环节练习和实验模拟,例如:通过案例、习题、讨论、小组作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的初步技能;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保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据在实验室模拟软件中均应结合真实案例编制,交易磋商、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货款支付方式的选择和阶段、外汇交易等这样的实验课程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实验室操作可以克服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约束、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所以大多数学校将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较好选择。在这里,教学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当然这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
2.课程教学与培训考证相结合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科学正确,实践能力强的标准如何确定,需要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反馈,要经过社会的检验。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1~6 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普遍要求获取的证书中,选取几个证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标准,如“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和“报检员”,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取得1 个(含1 个)以上的专业证书。这样,通过考证一方面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降低工作时的入门门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集中安排专业实习的保障。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和实验室模拟操作后,可以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学习。通过到相关单位的实习,学生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及时更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认识工作的性质,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实习单位可以是相关的进出口公司、报关行,也可以是每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这需要学校和学院下大力气来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过程虽然较难,但效果也是长久和有效的,值得去做。若效果好,这样就可以一下打造实习—就业两个平台。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于毕业论文通常放在第四学年,与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放松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使得学生不下功夫去找实践中的问题而流于形式,对内容的把握不如形式上的把握,毕业论文只成为形式上的作业。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视,严把开题关、写作关、答辩关,真正使大学本科4 年不缩水。
以上就是笔者对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工程,意义重大,关系到学校、学院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全社会、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
[2]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高教质量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8.4.17
关键词: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43-03
一、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人才培养介绍
(一)专业定位
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9月份开始招生的专业,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40人到2016年的100多人。该专业立足新疆,面向中小微型涉外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适应新疆和中亚方向经济贸易和商务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基本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商务沟通和服务能力、俄语交际能力、进出口操作能力和产品营销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能力主线、三项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俄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国内外、校内外实习实训融合”。专业学习在两个场所完成,一是在校内,4个学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在国外和企业,第5至第6学期,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教师和公司兼职教师的指导下,积累工作经历,直至形成职业能力。国际商务综合操作能力和俄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在对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当年的岗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委员会等相关专家的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格,进而确定课程种类,明确具体课程内容,最终确定课程体系。以当年确定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再反馈到第二年的岗位需求调研中。周而复始,不断修正课程体系,使之更趋完善。
二、“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普通学徒制是一种简单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学生入学就是准学徒,校企双方共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施步骤,双方的教师都是“师傅”,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岗位进行实践,直至形成职业核心能力。
现代学徒制是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形式之一,它与订单式培养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是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入校就是学生和准学徒双重身份,逐步向学徒过渡;后者是企业预订,学校培养,最后企业录用。
目前,国外研究现代学徒制很透彻并且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是英国、德国、瑞士,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强化并完善了现代学徒制体系,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挂钩,分为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瑞士中职学校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芬兰、奥地利)的现代学徒制也很有特色。国外政府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制定了培训法,向相关企业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及实行免税等措施,奠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地位,使其得到顺畅发展。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起步不久,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校企共育技能型人才方式加速了为社会、行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进程,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升级。“现代学徒制”采用的是“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即校企双方都是培养“学徒”的主体,双方“同呼吸”“共命运”、互补性强、良性互动、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新疆从去年才开始研究现代学徒制,新疆的职业院校已经行动起来,任重道远。
三、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一)专业项目实训
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目前进行了以下专业项目实训:(1)职业认知项目有俄语听说、涉外商务服务、商务俄语翻译、进出口业务、市场营销;(2)技能大赛项目有大赛项目训练、俄语口语、俄语写作、市场营销大赛;(3)商务类岗前培训;(4)专业新技术或新技能创新。
(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1)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商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商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流程中,遵循企业工作规范,完成国际商务的整个业务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实际能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2)实习内容:俄语听说;俄语翻译;国内外物流;商务服务;进出口业务;国内外营销;商务助理;完成顶岗实习报告。(3)说明:顶岗实习商务类相关知识占60%,俄语知识占30%,其他占10%。由于学生顶岗实习地点比较分散,所以主要通过提问、问卷、测试、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现场操作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实习实训状况,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予以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并给学生们鼓气、指导实习、指引方向,同时与实习单位联系,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以便更好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工作打好基础。(4)时间:第5至第6学期。(5)指导教师条件(符合以下至少一个条件):有二年以上当俄语翻译的经历;流利的俄语口语表达能力;听力敏捷,能够听懂商务俄语谈判内容;俄语书写流畅且准确;国际贸易知识丰富;国际商务综合运用能力强;商务服务能力强。
(三)海外实习(含在顶岗实习中)
(1)时间:第五、第六学期;(2)地点:俄罗斯大学、哈萨克斯坦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大学;(3)要求:每两周向国内指导教师汇报一次;随时随地向国外指导教师学习;按时填写海外研修与实习手册;(4)目的:提高俄语综合水平,特别是俄语听说能力;加深中国学生对俄罗斯的了解;为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四)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2学分)
(1)时间:第六学期;(2)目的: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检验;(3)要求: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按时在学校论文答辩,不及格不能发放毕业证。
(五)职业资格证书考取
必须取得的证书:(1)国际商务俄语等级证书(初级);(2)英语B级(从预科班转来的民族生以40分为合格);(3)自治区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以下选考证书至少需取得1个,方可参加毕业答辩:一是营销员;二是国际贸易跟单员(包括电子跟单员);三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包括电子单证员);四是国际商务俄语等级证书(中级);五是国际贸易业务员。鼓励学生考取国内俄语翻译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报检员 、关务员、物流员、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资格证,也可作为选考证书之列。
四、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步骤
(一)“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分院与新疆会展服务业协会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体,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人才培养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具体实施委员会,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师傅与学徒协议、企业聘用协议,聘对方专家为自己的“师傅”,发放聘书,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的待遇。制度和规则建设从宏观上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同时不断完善和修改。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现代学徒制是由新疆会展服务业协会和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分院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工程,即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共同管理学生。从新生入学就以两种身份(学生、学徒)参加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渗透企业元素,以新疆会展服务业协会的国际商务活动为线索,以参与国际商务服务为契机,以服务俄语国家外商为重点,以接送机、翻译、餐饮、住宿、导购、布展、微信服务为工作内容,以俄语为工作语言,以互联网为信息平台,以国外研修和实习实训为拓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共同锤炼商务管理(中亚方向)专业的高职学生,使其迅速成长,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企业教师的聘用和培养
1.分别聘用1―2名行业和企业知名专家为专业带头人。为专业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指导与决策;指导培养骨干教师,并完成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的建设;指导培养骨干教师各项工作,使其完成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学团队面向社会的各种培训和技术服务。
2.聘用4名行业专家为骨干教师。组织实施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参与至少一门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一个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指导培养专职教师各项工作,使其参与完成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的建设;参与专业教学团队面向社会的各种培训和技术服务。
3.聘用企业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选派到国内知名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培训班;参与至少一门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和一个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参与专业教学团队面向社会的各种培训和技术服务,使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比例达1∶1。
(三)完善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校内专业实训室有两个,能够满足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听说要求的含电脑与触屏式主控制台和软件的语音室,面积达150平方米,能够保证学生外语听说、语音模拟及情境模拟等要求,有效地提高语言学习及表达能力。
2.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外与疆内数十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能够保证学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之需。与其他职业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为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
3.海外实习。与俄语国家大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每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去俄语国家进行俄语语言的研修和实习实训,并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和相关资料的搜集,为毕业论准备。
4.合作企业实习岗位。首先,内销岗位,含各类物流公司、国内销售公司、房产公司、餐饮业;其次,外销岗位,含各类外贸公司、口岸、市场;再次,俄语翻译,如面向俄罗斯、中亚、格鲁吉亚的外贸公司和商行以及国外单位等;最后,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和单证员,如面向俄罗斯、中亚国家的物流公司、集团等。
(四)硬件资源
1.建成校内两个实训室,争取2019年完成。国际贸易实训室:主要用于进行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管理、外贸单证实务类的课程实习实训。商务外语实训室:主要用于商务俄语、商务英语口译与笔译类的课程实训。
2.计划用四年的时间(2020年)选择30家发展前景好、实习条件优良的大中型涉外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学结合实践、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多运用“使用式教学法”和“应用式学习法”――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再创造”中学习,以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师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使用”和“应用”,每一个引导、诱导和点拨都体现着对学生的“使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反复咀嚼、探寻和感悟,为完成任务的每一次寻找都体现着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的痕迹。
(六)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成长性、过程性评价,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吸纳更多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考核评价。建立过程性、多元化的工学结合评价体系:根据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实习实训的考核采用“两结合”的动态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等级评定”和“评语”相结合。具体的考核机制有如下三种:第一,建立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考核机制:积极推行由校企双方联合进行学生学业成绩及技能水平考核鉴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技能水平,企业顶岗工作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组成部分,由企业指导教师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进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作为其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建立“三证书”的考核体系:“三证书”即毕业证、俄语应用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任职需要,以专业核心能力为重点,确定每个专业方向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考核方法和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和内容不仅限于课程教材,也不仅限于单元、期中、期末的测验或闭卷考试,采取如下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俄语面试、分组讨论、俄语辩论、角色表演、商务谈判、函电写作、专题调研、问卷调查、团队活动、顶岗实习、俄语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和自身所掌握的技巧决定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和方式,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对不能进行社会考核鉴定的课程,采用现场答辩、设计、提交可行性报告等能力测试为主要形式的方式进行考核。
(七)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
校企双方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合作设计、编写教材《商务俄语实践》,此教材从零起点开始,声情并茂,音视频结合,浅显易懂,实操性强。
(八)校企双方资源共享
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韵达快递公司,其次调查阐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行业的现状以及韵达快递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状,韵达现阶段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等,最后结合电子商务对快递行业的要求提出了适合韵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ISO质量管理体系 运输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
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具有广大的市场与发展空间,然而其蓬勃发展已明显受制于低效率的物流体系,低效的物流体系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电子商务物流以民营快递公司为主力,顺丰、申通等民营快递三甲,占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然而电子商务行业整体物流需求很大,单一订单规模小,且地域分散,因此对快递公司有着更高的要求。
随着快运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EMS、顺风、宅急送、申通、圆通等民营快递行业竞争加剧,韵达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韵达快递中存在了很多问题。
1.韵达简介
韵达快递品牌创建于1999年8月,注册于上海虹口区溧阳路109号,是一家以经营快递为主的国内民营企业。公司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集物流、速递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并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韵达公司于2005年通过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2005年度“中国快递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快递行业客户满意安全放心十佳品牌”、“2006年度中国最佳快递企业”的荣誉称号。而且为了更好的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创国内一流的民族品牌, 韵达在全国各全国各城镇建立了1450多个分公司,吸收1821余家加盟网点,全网络有员工23500多人。并且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等地,设置了1万到2万个仓储场地,为客户提供更多仓储快速流转服务。
韵达快递网络现有20余个集散中心,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无锡、杭州、金华、临海、泰州、成都、温州、济南、潍坊、南昌、淮安、盘锦、芜湖、南通、宁波、合肥等。187余家加盟公司,4个全资子公司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1个在北京的控股公司,快递网络分布在国内1200多个城市,设有3000多个网点,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的快递网络布局,为客户提供全年360天的服务。韵达快递自创立之日起,始终遵循“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限时的、门到门的、安全可靠的服务,并为客户提供以“次日达”为主的服务产品。总部为客户提供快件信息查询系统,强化了对快件运行整个系统的监控[1]。
公司为了更好的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创国内一流的民族品牌,于2005年投入了巨资,在上海北青境内购置100余亩土地兴建了“韵达总部基地”,又购置了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分拣流水线和物流软件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新公司已于2005年12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智能化的民营物流、速递企业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韵达快运拥有并且不断提升快递、物流解决方案、空运和运输各方面的专门技能和帮助客户完成他们的目标,以成为客户的长远互利的合作伙伴。
2.电子商务环境下快递行业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统计,2012年“双十一”,天猫和淘宝销售额达到190亿元,是去年这一天的3.65倍。可以说,电子商务正在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快递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物流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环节。然而据了解发现,目前我国快递行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霸王条款
快递业属于新兴的产业,至今还没有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因而行业中出现了许多“霸王条款”现象。
调查发现,快递公司存在着赔偿金额限制、索赔时间限制、扩大不可抗力范围、随意处置逾期、滞留货物等诸多霸王条款。消费者意见最大的是索赔时间限制,有47.2%的消费者反映快递公司限定索赔时限。几乎所有的快递公司均规定,快递物品一旦损坏、丢失,顾客的索赔时间只限于在货品到达之日起的30天内,过期视为托运人主动放弃权利。对于赔偿金额限制,消费者意见也颇大,有31.67%的消费者反映,在投递贵重物品时,快递公司没有事先提醒或明示要求消费者作保价投递。如果物品传递中损坏,消费者要求赔偿时,快递公司往往以消费者没有做保价投递为由,只给予最低100元的赔偿。
2.2丢失赔付问题
据调查,不少快递公司在遗失或损坏顾客的物品以后,非但没有主动告知消费者,甚至还欺骗消费者。遇到纠纷时,快递公司往往以各种理由来推卸责任,或者与消费者磨蹭,或象征性地给些补偿等等,让消费者在筋疲力尽后自认倒霉。有的快递公司因本身是加盟外地快递公司的,因此在快递物件丢失后,往往将责任推到外地公司,给解决纠纷添加了许多难度。
2.3投递不及时
调查发现,快递不快,也是消费者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按目前快递服务业内规则,国内同城快递服务时限在24小时内,国内异地城市在72小时内,但不少快递公司往往不遵守承诺,快递延误一两天成家常便饭。有37.68%的消费者反映,快递公司存在快递延期现象。如一些快递明明已经到了本地,快递公司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快速送往消费者手中的,就寻找理由请消费者自己上门领取,这样来来回回,就耽误了许多时间。
此外,少数快递公司还有失职业道德,他们利用航、陆快递资费差异较大的特点,擅自将已受理的航空快递改用铁路、公路寄递,从两者收费差价中获取利益,导致货品到达时间延迟;更有一些规模偏小的快递公司,因为缺乏竞争力,利用一些虚假的承诺去吸引顾客。而后再转手给资费较低的快递公司寄递,从中赚取差价,导致快递变成了慢递。
2.4收费没有标准
由于缺乏规范的服务标准和相应的职能监管,目前快递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服务定价标准。而随着快递公司的不断增多,收费混乱现象也日益突出,同一件物品送往同一地点在不同的快递公司价格不同的情况相当普遍。本次调查显示,23.5%的消费者反映快递企业有乱收费现象。快递公司随意增加快递收费标准的情况常有发生。如一些快递公司在投递海外快件时,实行双向收费,而他们事先并没有向消费者说明;快递业务员一般不向消费者提示快递价格,一旦达成协议,收费额则在保价额的3%~5%,远远高于中国邮政同类快递保价1%的快递费。比如,100元的物品,中国邮政的快递保价费是1元,一些快递公司却要收取5元。
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利用节假日,就会降低收费。虽然减少了费用,但是服务水平确是大幅度降低,为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3.电子商务环境下韵达的现状分析
3.1韵达业务流程
调查发现,目前韵达快递的业务流程,简单归为以下5类:
3.1.1打电话叫送货员来收货:
(1)数据整理;
(2)业务部填取货单交公司;
(3)公司安排投递部配合取货,取货后,取货单交公司督察部;
(4)业务部填写数据打印申请表。
3.1.2送货员把货拿回公司:
(1)打印签收单(3小时内数据部交业务部,特殊情况例外),打印完毕后将数据打印单交督察部;
(2)业务部填写投递通知单。业务部提前24小时将投递通知单、签收单一并交于投递部(特殊情况例外);
(3)投递部接单后安排投递 。投递部48小时内将签收单、投递通知单交于督察部(特殊情况例外);
(4)抽查完毕后交数据部进行数据整理。督察部抽查后制作抽查报告连同投递报告及所有单据装订交公司存档。
3.1.3运输:交给运输部,确定货物已送出,签收单据。
3.1.4中转:中途可能遇到转运,例如海陆空联运,从一个城市转运到另一个城市。特别是在中小城市转运更为明显,还有村镇的转运。在途中都会有单据的记录,确保货物的安全。
3.1.5目的地送货员送货:当到达客户的地方,就会分送到各个送货员手中,分配任务,在送达客户手中[2]。
3.2韵达当前服务优势
3.2.1同城当天件
韵达快递在成都市区以每小时一个频次,数百个快递员为客户提供准确、快捷的快递服务;在远郊区有专线快递员将快件直送站点,让客户以优惠的价格,享受到特别的服务。
3.2.2成都地区次晨加急件
成都地区当天下午限时交接的快件,第二天上午即可到达客户手中 这就是韵达推出的重庆以及四川省内两地的次晨加急件。
3.2.3快速
韵达快递的空运能够保证省外市区2天到达,当然省内市区亦能保证1天到达。
3.3韵达快递存在的问题
但是,调查发现,韵达快递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下:
3.3.1派送货物大多不能时效保证
由于韵达快递网点覆盖面没有涉及到偏远地区和农村,所以有一些地方无法到达。而且由于在派送过程中靠的只是个人的摩托车或电瓶车等运输,无法做到区别对待以及保证时效。
3.3.2派送货物破损赔偿无法保证
由于快递公司的野蛮运输以及不专业的装卸搬运和堆码,使得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遭受到损坏;公司内部制度的松散,丢失现象频繁发生。货物运输过程中产生了损坏、丢失、污损等一系列问题赔偿事宜分歧众多。
3.3.3最致命的物流公司中搬货物人员
不管是不是易碎品 还是特殊货物搬运过程多是视而不见。也就是专业的物流技能还不够,没有专业的物流个方面人才。
3.3.4资金的匮乏
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再加上快件收费的低廉,使得快递公司为了获取多一点的利润而不敢多买点专业的运输设备以及招聘专业的物流人员。
4.电子商务环境下韵达的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所面向的是最终的消费者,因而在时间、空间、客户需求的多样性方面都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配送地点分散。
电子商务直接面向的是终端的消费者群体.只要是网络所能触及之地,消费者能够进行网上购物,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都有可能产生业务,所以配送地点也就会高度分散。
二是订货时间不同。
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使24小时,全年无休的服务。所以任何时间都可能会有消费者光顾网站,也就需要时时刻刻的进行物流服务。
三是商品种类不同。
电子商务企业所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大至家电小到首饰、钱包等。因此,就要求快递企业要区别对待。
四是配送批量小。
电子商务企业的消费者通常只是购买一件或者几件少数商品。
五是时效性不同。
每一个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期待值并不相同,急需程度也不同,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企业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3]。
电子商务企业对于快递行业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以韵达的现状来看,还难以满足。所以,笔者认为,韵达快递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就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4.1抓住机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4]
4.1.1重视消费者的要求,提升企业的形象
作为企业,所服务的对象就是消费者。所以,企业要想发展,首先就应该重视消费者的要求。对于消费者担心的霸王条款问题,韵达应该做出回应;当快递物品一旦损坏、丢失,要快速及时的进行处理;在投递贵重物品时,韵达有责任事先提醒或明示要求消费者作保价投递;如果物品在传递中损坏,消费者要求赔偿时,公司应当做出合理的赔偿;收费应当有一定的标准,努力营造消费者满意价格,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自身形象。
4.1.2加强培训,提升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提升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特别是一线业务员、客服员、配送员等,他们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此外,快递物流企业的部分高管人员也需要加强培养和素质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客户。
4.1.3实施奖惩政策,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和顾客或者下游客户真正相接触的只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内部员工实施奖惩政策,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客户,从而赢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4.1.4无时间限制
企业应当全天24小时营业,可以任何时候为顾客送货,满足网上消费者的“即购即得”的要求。
4.2积极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中,要求物品能够准确、快速的交付客户手中。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射频技术、条形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重要标志,还要利用无线网络或电话等方式,及时的在快递员在收件的同时,把信息传入网点,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这样做不仅能使信息处理及时,还能使各个网点对将要发送的快件进行准确的配送准备,更加便捷、快速的完成快递的全部过程。
4.3大力扩展运输范围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绝大部分规模较小,有些地区难以普及。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高速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也会逐渐增多,发展壮大,将会需要更有配送能力的快运公司。因此,韵达企业应当扩大配送范围,发展农村物流,积极的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借鉴他人的经验及教训,建立更加完备的运输管理系统。
4.4推进品牌战略[5]
电子商务时代下,消费者的各种选择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包括物流企业的选择,如何让消费者在众多的物流企业中选择自己并且固定下来,除了价格和质量上双方满意之外,用户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也非常重要,因此,韵达需要大力推进自身品牌的建设。虽然,现阶段韵达企业实力较弱,无法在市场推广上与国外大企业相比,但也应对品牌建设加以重视。
未来的电子商务时代即将到来,韵达应当充分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拓展配送范围,实施品牌战略和绿色物流战略,扎根农村市场,就一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5.总结全文,笔者在此得出以下结论
要想企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快递物流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电子商务企业和终端消费者两方面的需要,除了加强公司内部的管理,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提升员工专业化的培训,还要确定公司发展的方向,健全公司的制度。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调整机构,起用能人,并设重奖,激励员工为单位的发展做贡献。只有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服务项目,认真履行服务义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快递物流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渐发展壮大。
注释与引文:
①李秋亚,韵达运输有限公司运输业务流程问题分析,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2011,1
②李秋亚,韵达运输有限公司运输业务流程问题分析,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2011,2
③曾兰丽,B2C电子商务物流浅谈,东方企业文化,2011(14)
④焦建红,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1)
⑤焦建红,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1)
参考文献:
[1]李松庆.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2]张宝来,第三方物流发展与第四方物流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2,26(2)
[3]焦建红,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1)
[4]王建辉,基于移动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发展新趋势,中国商贸,2012(11)
读了三年的大学,然而大多数人对本专业的认识还是寥寥无几,在编程与软件测试周围缠绕不定,在大二期末学院曾要求我们做一个关于计算机行业前景研究的报告,但由于当时所学知识涉及本专业知识不多,所看到的东西与本专业根本就很难联系起来,在很多同学心里面对于本专业一直很茫然。
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我们所选的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本专业前途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参加了这次的实习。本次实习在主管马楠老师、瞿浩、杜强和宋林四个老师带领下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总共范文大全精心挑选四个班,110几人参加实习,我们小班四十多个人,预定为三个礼拜完成。由于所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实习的地点定为学校,环境其实挺好,机房可以二十四小时提供空调,而且只要学生愿意学习,老师都会在休息时间出现在机房。又遇暑假,其他年级的同学都已离开学校,人少就免了打扰,清静的很,真是学习的好机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计算机专业在行业实践中的工作对象、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行业责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感,实习的日子里也加深了同学友谊,锻炼了团队精神。现将实习的个人感想如下:
在这三个礼拜的时间中,我复习了曾经学过的编程语言C#,让我对C#在认识的基础上,又具备了用C#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的能力。现在我再去理解.NET和C#,就会发现.NET是个强大的新平台,而C#则是该平台下最佳的开发语言。我还系统的学习了.NET编程,并努力完成我此次实习的任务----商品进销存系统设计。系统采用,开发工具为SqlServer2005,开发语言为C#。这个系统是针对中国中小企业开发的进销存管理软件,全面提高商业企业的管理效率,高效管理库存,提高销售力度,为企业增加更大利润。使用简单,最大程度的简化了财务管理软件的操作复杂性,使企业无需学习,即可自己轻松上手,不但界面简单易于操作,而且通过此系统您可以知道您每天、每月、每年的销售额、利润,统计所有的应收款、应付款,知道精心挑选您的哪个分公司、门市、柜台、商品、业务员赚了多少钱,库存商品的价值,等等!有了此软件您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打理您的企业,获得更多自由时间。还有此软件数据流比较大,数据库中表有五个,可光视图就建了十来个,我们小组经过三个礼拜的开发时间完成了该系统,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此次的实习中我们小组合理分配时间,恰当的调用人手,时刻争当速度最快,界面最整洁的小组,我在其中主要完成了详细设计文档和测试设计文档的编写,还做了其中几个页面,同时协助同事进行开发,现在能熟练进行开发环境中各个控件的使用。
我们小组的名字为powerbeggar,顾名思义,power有力量的(力量来源于团结)故寓意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Beggar乞丐,powerbeggar即:有力量的乞丐!但"此乞丐非彼乞丐"!传统意义上的的乞丐是叫花,但是,我们觉得:理论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课内与课外有很大的区别,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我们很缺乏"实战经验=="justlike-beggar,与此同时,也暗含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另外,还隐含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一定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与学生交流一次。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是公司研发部的一员,我们每天坚持按时上下班,甚至有时还会早到或者加班,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下劲量做到劳逸结合,时而做个小游戏放松我们自己的大脑,随后便尽快让大脑做到高速运转,我对自己技术上的特点作一个概括。熟练的编写详细设计和测试设计文档;努力学习,ASP,javascript编程;熟练掌握SqlServer2005,复习并掌握了简单的Sql语句;熟悉Windows应用系统的开发,开发语言为C#。
最后总结一下我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实习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在实习过程中成立一个小团队,彼此之间公文有约精心挑选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为了我们的目标而努力,让我看到了大家对于工作的热情,还有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关键词:“四化两型”建设;商务英语专业;对接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旨在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建设型社会。“四化两型”建设着眼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本发展,统筹了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产生结构持续优化。以2016年为例,虽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湖南省对外进出口贸易仍非常活跃,呈现一些积极的变化与亮点。2016年湖南省进出口总值为1782.2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205.2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同期增长1.5%;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香港、美国、东盟为主要贸易伙伴,其中对美国贸易238.6亿元,比同期增长5.8%,与欧盟(28国)双边贸易为223亿元,比同期增长327.1%。湖南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大,湖南省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以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动“四化两型”建设,实现“科技发展,富民强省”为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湖南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高院校有42所,占总量的近70%;自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商务英语专业收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在逐年明显增长。本科院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有12所,占本科总数的近40%。经过多年的建设,湖南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比以往有显著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赢得广泛认同,建立了英语+商科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生源充足、就业率高,一批批既懂英语又精通商务行规法则的商务英语人才从高校不断输出,为“四化两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上的支持。然而在这种良好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模糊,教程体制僵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社会市场调查与企业的参与,对岗位的实际需求了解不深入,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内涵缺乏清晰的界定;专业课程体系僵化,部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为英语语言类课程和国际贸易类课程两个板块的简单相加;课程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不明,先导后续的关系不清,对拓展类,选修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没有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也是如同虚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缺乏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来指导教学;院校之间缺乏共同交流合作的平台,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出现了或“百校一面”或“各自为政”或“闭门造车”或“培养空泛”的局面。
2.实践教育没有落地。很多高校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但由于师资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课程中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少,走出校门的机会少。由于企业商业竞争激烈需要保守商业机密、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等等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中,能找到对口实习的岗位少,外贸公司很难大面积接受实习生,很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的安排到桂林、阳朔、西安等旅游景点进行口语实习,或与某些公司签订协议将学生安排在电话客服、市场营销或者培训机构老师,专业不对口。还有某些高校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是招生好,就业好,投入少的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是个形式并不重要,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上经费支持较少,没有在校内建设商务英语模拟实测室,没有购买外贸进出口流程操作软件等。
3.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培养过程中,高校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足。一方面,市场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却无法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毕业即啃老,毕业即跳槽,毕业即失业,毕业即放弃专业的大有人在。
4.培养出的商务英语毕业生较多没有留在在本土。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对接区域经济,与湖南社会产业结构不一致,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造成商务英语人才市场竞争力不强;也因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在就业机会、市场机制、薪酬水平、城市的竞争与发展等方面对应届毕业生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许多毕业生都北上南下就业,没有服务于本地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二、对接区域经济,解决人才培养问题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使人才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服务,鉴于目前湖南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高校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应做出更积极的反应,根据湖南地方高校当前商务英语教学实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区域经济进行对接:
1.理念对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者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在办学理念上对接“四化两型”经济建设对高校的要求,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发展体系。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以提升服务社会经济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以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积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新湖南提供人才与智力的保障。
2.信息对接。商务英语在高校学科体系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省内非常必要建设一个信息化平台,促进校政之间、校企之间、校校之间、校友之间、校与学术界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者们能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到国家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标准和最新要求;学习学术界的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跟踪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获得国内、业内学术交流的途经;能够通过平台交流学习各高校商务英语办学的经验,能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行业的最新发展,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信息平台能通搭建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供需桥梁,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建立商务英语信息平台能充分建立一种多元的新型合作交流关系,加快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
3.课程体系对接。要建立与市场连接紧密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在人才需求的驱动下,明确课程体系中各个模块的学科背景、模块组成、比例、课时与课序,加大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大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与实践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商务英语专业中跨学科复合型课程与商务技能模拟类课程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修养、跨文化交际、公关与商务礼仪、英语口才与演讲、商务谈判、办公室软件使用与基础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同时,还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就业课程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开设选修课、设立弹性课时、创立创新团队等途径来解决。高校还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办学优势,让商务英语有专攻有特色,让商务英语学生熟练掌握某个行业知识,如公关、会计、物流、会展、法律、金融、工程等,使商务英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4.师资对接。商务英语专业目前师资状况令人堪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背景是英语语言文学和商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培养的学生既要又要懂英语又要懂商务,这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师资中能将商务与英语两学科融合的人才不多,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较少,高校老师急需更新理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高校可以从企业请老师来进行交流与讲座,担任创新创业导师,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等。在培养师资的制度上,高校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促进师资转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如在教师聘用、评定职称、考核、薪酬激励制度上对双师型教师给予倾斜;大力为师生实践能力增强创造条件,如与企业共建教师培训基地,允许教师去企业带薪挂职锻炼,在教学上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在科研上对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性强的研究项目倾斜,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成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等。
5.实践教学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协同培养为重要形式。高校需要通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主要途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实践在学生个人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有具体的内容、学时、学分,目标与需求,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与形式手段要根据社会岗位的需要进行不断更新c改革。要拓宽实践教学的内容,除课程内实践教学实习,毕业论文之外,社会调查与研究,创新创业竞争与活动,学科竞赛与活动都应纳入实践教学的体系。鼓励老师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中,鼓励老师企业挂职、业内培训、组建教学团队,担任创新创业老师、开发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案例集、编写实践校本教材等。要鼓励学生在校考取专业从业资格考试如国际商务秘书、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外贸单证员考试等。对老师实践教学开出的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应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校内商务英语实训室的建设也要加大投入,外贸业务员流程软件、建设商务模拟实训室是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实训保障。学校在组织校内实习同时,要拓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和企业协同育人,为师生提供一线的企业环境与岗位,提高师生的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学校还可请外企外贸公司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指导实践教学,开展讲座或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企业人员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以充实、弥补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6.就业对接。高校首先要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科学动态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建立全学程的职业指导规划,如在低年级进行社会岗位市场调研、就业岗位见习实习,在高年级进行职业个人规划、就业心理指导、求职咨询、开展创新创业各种实践项目,举行行业内就业形势讲座等。其次学校要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开拓实习就业基地,开拓共同育人的模式,创新合作方式。学校还可以建立全方位的就业信息系统,通过网站、微信、qq、微博等方式建立集信息、指导、服务、反馈于一体的就业信息互动平台。深化“四化两型”建设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各行政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建立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给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一个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使人才留在岗位,留在本地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三、结语
高等教育与社会产业建设对接,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一直都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对接“四化两型”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构建既符合商务英语学科发展规律,又能符合当前经济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发展区域经济输送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情况报告,2016.
[2]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2017.
[3] 关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17年8号文件).
[4]茂,彭剑.“四化两型”建设与湖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探讨[J].经济视角, 2012,1.
[5]叶兴国.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当代外语研究, 2014,5.
[6]卢璐.湖南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枢纽工程” 服务“四化两型”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6,20.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能力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的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排行和就业率均名列前茅,黑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所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标准,完全胜任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类企业越发重视市场营销,需要大量营销专业人才。其实,现在许多企业都要求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09 年3月2日,百度的《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称,20.9%的企业认为缺乏训练有素的营销人才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之一。用人单位开始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黑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简单的说,我们的实践教学由早期的案例分析法转向现在的多维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即多类型、多场所、多角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从课堂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从分析讨论到实训实习、从教师指导到企业家演讲等。
一、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培养实用型人才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出发,根据我们学校与专业特色,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及较高的人文素养;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3.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4.熟悉我国的经济政策及市场营销的方针与法规,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
5.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采用“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该校提出并实践着“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研究性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为达到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还提出具体教学要求:
1.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了解市场营销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多维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自主、协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的能力;
3.在创业教育方面: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和培育学生的开拓、创新观念、使学生具有自主创业能力。
(三)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使实践教学名副其实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大学四年总学时的18.9%,每门专业课均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实训教学部分,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市场营销情景模拟》课程,设置了学年论文,延长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在教学设计上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二、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形式体现——多类型
1.案例分析和问题分析实践型。经过多年的实践、精心选择和梳理,我们确定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是指结合专业课程,把中外经典案例,引入课堂。有些案例,如课程章节导入案例、总结案例等由教师讲析;有些案例,如有关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惠普、三星、哈尔滨啤酒等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分析。这样,使学生对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广告制作、物流管理、消费者行为、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知识有了一个接受、理解、消化的过程,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企业营销活动,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研究法,有关专业课程一般安排2—3次问题研究项目,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文献阅读、归纳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互相研讨、互相启发,扩展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发展的最新方向,激发创造力;促进了教与学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模拟实践型。学院设有ERP沙盘实验室,利用实物沙盘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ERP沙盘对企业的主要物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仓库、库存物料、资金、职员、订单、合同等各种内部资源进行调配;还可以与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合作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利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外部资源,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设有工商管理实验室,购置了“现代市场营销模拟系统”软件,开设了“市场营销情景模拟”实验课程,软件内预置了多种行业的市场和消费者数据,可以进行市场调查分析,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研发自己的产品,然后通过定价、包装、促销、渠道等策略,把自己的产品销向市场。系统可对最终的购买结果按月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数据衡量自己的营销结果。“现代市场营销模拟系统”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的营销环境中既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商务谈判》课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两组扮演谈判的甲乙方,展开模拟谈判。同时组织学生模拟企业不同岗位人员等。通过这些情景模拟实践活动,培育了学生的营销意识和职业素养,熟悉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流程和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实训实践型。我们为配合理论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利用现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学生到中央红超市购物的同时,让他们观察、调查消费者的品牌选择等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等内容,并写出调查报告。比如组织学生为他们熟悉的学校食堂、学校管理、团队运营、学生创业等进行营销策划、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制定等。这样既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业实践型。由学校层面立足通识课程平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管理”必修课程,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入学讲座等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入门教育,通过专业课程、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研究创新实践与自主创业实践等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创业系统教育,通过毕业教育对大四学生进行创业选择教育。加强基地建设,建设了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全国首家4 000余平方米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科技创业园、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的院级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汇通驾校等技能培训基地、新东方集团等200余家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扶持学生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组建跨专业、跨年级专业创新创业团队,在学校2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下开展项目实战实训,鼓励学生参加模拟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暑期创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实践,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创业一日游、创业大本营等活动,开展企业家论坛、星光论坛等创新创业和学术论坛。市场营销专业层面立足专业课程平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开设“市场营销情景模拟”实验课、“经济应用文写作”课,在25%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专业读书”内容,积极开拓利于学生就业的认证培训和考试,加强创新课题、创新实验室项目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专业分类设计和实施。由此培养和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
(二)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空间体现——多场所
1.课堂与校内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着问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谈判等;实验室里在模拟环境中学生们进行着商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学生创业团队的专卖店、摊床;学校食堂、篮球场上、宿舍楼里学生们做着市场调研,等等。
2.校外的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周边的超市和商场、当地的一些企业都是我们实习实践的场所。
(三)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角色体现——多角色
1.有些实践活动的主角是教师,如案例讲析时;有时是学生,如进行市场调研等营销实践活动时。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有时是市场调研人员,有时是促销人员;有时是总经理,有时是业务员;有时是谈判中的主谈人员,有时是幕后人员,等等。不同的角色变换,让学生明确到了不同职务的职能和职责,明确了不同职务的业务范围,体验了各种具体营销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团队意识,使学生的营销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
三、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与控制
(一)创建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合理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学期、学时、学分、内容,协调好不同类别、不同课程的实践、实训、实习,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编写教案,选好案例,提前选择并确定实践单位与场所。
2.设置公正、有效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目的是督促学生自觉、主动、认真地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并有所收获。因此,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实践实验活动一结束,交篇总结即可的方式。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应采取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实习实践单位评议的多元评价方式,并且把实践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考核。
3.制定规范和激励教师的制度和规则。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大纲、教案、案例等必须提前备好,实践课时必须上满,等等。专业负责人和主管教学副院长要不定期听课和检查,学生定期评价教师。
4.创建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的组织制度和质量保障。学校层面设立教学评估、创业种子基金、师资培训、奖励机制等20余项教学管理和保障制度,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制度,建立创新课题立项和学理论课题立项机制,创办校外实习基地等,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组织制度和质量保障。
(二)创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目前,制约多维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市场营销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学历较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这就限制了他们实践课程开发能力、实践与创业活动指导能力。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变这种状况。比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挂职等营销实践的时间与机会,请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走进课堂等。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上课忙着记笔记”,“考试忙着背笔记”,记笔记和应试能力极强,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项目研讨、情景教学、现场实训等灵活、有趣的实践教学方式,吸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使其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角;另一方面,通过考核等规则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与创业活动,从而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黑龙江大学将不断探索和完善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商务英语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商务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实践服务、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更新优化实践教学结构,既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也是对“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应该结合地区经济特点,本专业发展实际状况来进行。并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能只停留在对理想状况的设想上。
一、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
目前,国内对如何完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很多改革思路,也有验证性研究,如广东白云学院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和实习在岗实训或顶岗实习三级实训项目为核心。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内实验(课堂训练)、商务模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这些实践都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借助了地区经济优势进行的比较成功的改革。国家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所培养的高职人才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因此课题组除了对外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研究外,也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本市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学习。并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总结。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天津市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也在经历这个过程。姜大源教授提出高职课程开发应基于工作过程,即在行动领域找出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在学习领域中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学习单元,最后落实到学习情境实施方案为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下列岗位是本市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过调研得出本专业学生在本市的主要就业方向:涉外文秘、商务文员、外贸业务员和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导游等。这些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知识主要集中在:翻译、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因此各校均对相关实践课程进行了强化,如函电、翻译、听说、贸易等。
2. 加强语言类课程的应用能力培养。语言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在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用英语开展工作。本专业学生无论进入何种类型的企业工作,该企业看重的都主要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语言类实践实训是贯穿本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项目。
这方面的实训主要通过开设两年的口语和视听说实训课程进行。选取的实训材料均为英文原版素材,然后由学生模拟相应的情境。第一年进行生活类场景的训练,第二年进行商务情境的交际训练。
3. 整合商务类实践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纯讲课的授课模式,将实践项目加入到商务类课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利用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不再将知识简单地组合,而是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一个模块均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作任务,涉及到不同知识技能的综合使用。
4. 采用新的评价考核方式。考核不再以教师独立进行,而是有专业人员参与完成。如口语考核,采取学生即兴表达,由本校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
引入过程考核方式,取代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传统模式。如函电考核,采用企业提供的真实工作任务,学生上机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笔业务所需的函电内容。最后由企业人员参与成绩评定。学期末综合各考核项目分数和学生平时表现确定最终成绩。
取消毕业论文,改为商务综合能力考核,即考查学生在商务情境中从事实际商务活动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和口试结合,由企业人员命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涉及函电,商务合同,单证等综合知识应用。机考由企业人员阅卷,口试由企业人员参与当场打分。
二、完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无论我们采用哪种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均是要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来加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了解,将校内所学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和自身实践,我们认为要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首先解决好几个基本问题。
1. 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室建设。本市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非易事。一方面,外贸企业由于要保护业务机密,一般不会让实习生涉足真正的业务。对于外事活动又不放心把翻译尤其是口译工作交给在校生。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岗位群集中在文秘、客服、翻译、进出口业务等,而这些岗位用人数量有限,最多为1~2人,目前任何单位都很难接受大量实习生。这样,要把学生安排到数十家业务、规模甚至体制千差万别的企业实习并要规范管理实在很难实现。而酒店、餐饮、旅游、销售等可以接受大批实习生岗位,主要面向酒店和旅游专业学生,虽然也接收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但从专业角度考虑并不完全对口。
这就要求通过校内实训来弥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实际业务对一线工作人员动手能力及其素质要求,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教学软件,按照外经贸岗位业务实际设计和布置实训环境、内容仿真。实现如商务谈判、商务单证、外贸函电、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等的单项技能实训到将业务谈判、函电往来、合同拟定、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租船/订舱、报关与报检、运输与保险、结汇与善后、结算与核销等项目综合起来的综合商务实训的全方位仿真。并通过灵活的组织方式,使学生对商务公司不同岗位和真实业务所有流程均进行实践。商务英语类实训室的建设需要一定资金支持和企业人员的参与指导。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很重视教学改革,实现起来相对不是太困难。
2. 按照工作过程开发实训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开发实训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每个实训项目的开发均应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并有完善的实训项目文件,如实训项目卡片、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实训教学设计方案、实训项目开设与开发总结报告,以及实训基地管理方案等。实训项目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即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不断完善。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使用新型教学手段。采用“教学做”一体方式授课,按技能训练的体系组织教学,理论知识是不连贯的穿插其中,以学生动手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如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把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自主学习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善于合作的能力。
4. 改革考试制度。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单一考试形式,采用由任课教师、同行教师、企业专家、学生本人、学生小组参与评分,笔试、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更充分全面合理的考试方法。由于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5. 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要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技能人才,首先必须有“复合型”的教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缺少商务工作背景和经验。学校应鼓励一线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到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进出口单位等部门实践学习。对于每学期1~2名教师的实习安排,无论是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还是寻找实习企业的问题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是商务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和有效实施,不应该只停留在理想化的理论思考上,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结合地区经济特点,本专业发展实际状况,综合财力、物力、人力通过不断实践来总结经验,而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侯 松 曾美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关键词 双师素质 国际贸易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Double-Typed" Teach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based on the Training Model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WEN Xiaoqiong, LI Xiangping
(Hu'nan Mechanical & Electr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Double-Typed" Teach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and the promotion of "Double Quality" Teachers from teacher certification system,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s,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 "Double-Typed" teacher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建设一只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1 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能力结构应该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一,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能够制定所认课程的课程标准,参编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胜任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组织与指导工作。第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等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能够胜任企业外贸相关岗位的工作,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第三,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日益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能够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现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终身学习能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连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是终身教育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当成一种自觉行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专业上的自我突破。
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能力结构应该具备综合性和职业性。第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同时具备教师和外贸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把教师和企业人员两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再现,再传授给学生,形成“双师素质”教师所持有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外贸行业知识、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内化,并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结合,转化为一种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种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使“双师素质”教师既能将专业知识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又能将专业实践技能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表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双师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能够将教师和外贸企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的融合起来,相应地决定了教师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
2 基于工学结合的国际贸易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分析
2.1 构建“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
高标准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保证。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学历证、技能证、师范证”三证齐全的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的质量。从可操作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以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为标志,实践操作技能以获取国际贸易相关岗位技能证为要求,教育教学能力以通过教师资格证书来体现。其次,建立完善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体系,从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在知识上,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能力上,国际贸易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应该具有进行专业知识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进行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外贸岗位需求融合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经验进行课程开发和改革的能力;在素质上,应该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如科学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2.2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发展的动力。首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制订体现教师工作绩效的显性指标,使其在各种评价及待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同时定期考核“双师素质”教师工作业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激活教师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积极性。其次,对“双师素质”教师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以特殊政策,设立“双师素质”教师特聘教学岗位,充分发挥“双师素质”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主导、骨干带头作用,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再次,建立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职业技能竞赛,并积极选派技能高手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对成绩突出的教学能手、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进行表彰奖励。
2.3 形成“双师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机制
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学习思想的体现,形成科学有效的“双师素质”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可靠保证。首先,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建设中应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时间、条件、经费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给出继续教育的指导方针,规定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为教师继续教育指明方向。其次,应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激励机制,将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与职称、晋级等紧密联系,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紧密联系外贸企业,明确规定教师培训基地任务,建立教师论训和定期实践制度,使教师能够深入外贸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保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持续性。
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只有有效地建立一套与发展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认证、考核激励、继续教育机制,才能构建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KY11B18)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Z].2008-04-09.
中德合作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所长
会展专业教师缺乏是当前教育界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需求。由于国家人事政策以及各院校的不同利益所致,至今还没有一所院校具备条件主动去申报国家会展专业师资培训基地资格。当然,边教边学不乏是当下最有效的途径,长则5~10年短则3~5年,相信中国会展师资队伍的未来之路总会走出来的。
课程设置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关键因素是我国会展教育(包括人才、课程体系、师资、教材等等方面的测评)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国家教育部也在考虑从招生目录上对课程名称有所规范,我们期待着教育部明年的会展教育专家论证会召开。
我国会展教科书还缺乏理论系统性和研究深度,大部分属于资料性、汇集性、概览性,相当部分编者是通过编写教科书认识会展业和学习会展相关知识,知识的系统性、成熟度及对行业把握度均显不足,教科书的数量虽然上去了,而学术性、学科性、理论系统性、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先进性均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理解会展活动中实践的重要性,因而比较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在学期中安排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展会的现场调研工作,与此同时指导学生的学年及毕业论文。
对于一个新兴的会展大国,一切从头开始,尽管需要借鉴国外的东西的确不少,而结合中国国情却至关重要。我国会展教育的理想模式是:教科书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师个人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底蕴和实践背景,教育机制灵活而富于成效,市场需求十分明确,“以销定产”定单式培养各个层次的会展人才。
中国的会展教育是一个“创新教育体系”体现在:一是要根据业界的需求进行会展教育创新;二是要有国家的会展教育规划;三是要各个教育相关人士要进行更多的交流,避免各所院校之间、各位会展教育者之间各自为政的经验性传播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在此建议各院校会展教育者积极加入11月份即将成立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一个共同的行业平台上集中地交流思想、一起来推动国家会展教育的更大进步。
过聚荣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会展是一个年轻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会展归属于哪一个学科,众说纷纭,还不能确定。不过,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许多人都把会展局限于展览上。而事实上,会展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展览、会议,而且还涉及节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会展理论研究、职业培训都处在初级阶段。
现阶段,关于会展教育师资的问题讨论的比较多,有些观点还相当极端,比如有的认为没有做过会展的老师进行会展教育是不可行的。应该说,会展是融操作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授课老师要全部精通相关的知识,恐怕是勉为其难。但是,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需要教师对会展的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对会展的全过程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当然,有很多实践经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要走上讲台、讲好课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值得指出的是,现在真正能够理解会展,了解会展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一心一意研究会展
的教师太少了。许多冠以会展专家头衔的“会展专家”提出的建议往往不是很符合会展活动的发展规律。
另外,会展教材的出版也存在许多问题。已经出版的教材有许多在质量上较粗糙,互相copy的比较多,缺乏深入研究、能够很好体现会展发展规律、符合教学所需的教材。
会展业还有一个话题谈论的比较多,即就业率。有机构统计会展人才流失严重达80%,但据报道,南方某所学校的就业率却达到100%。客观地说,会展就业率是很难精确统计的,原因在于,会展是一个大概念,策划、营销、设计、搭建以及相关的会展服务(大饭店、旅行社等)都可以纳入会展业范畴。会展就业范围并没有明确界定,也不太容易界定。因此,所谓的就业率并不能说明具体问题。
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
从总体来说,现在会展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会展本身是国际化的,二外的学生有外语方面的优势,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广,选择性比较大。旅游社、协会、商务酒店、展览公司、展览中心以及一些大企业的展览部,都是我们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的就业前景比较好。
各个学校的教育定位差别很大。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与会展职业教育不同。我们教会学生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并且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这样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会很快,容易融入社会。
目前中国的多数院校都只是提供很少几门会展课程,有些只有2到3门。五年之内可能就会淘汰一半。事实上真正称得上会展教育的不到20所院校。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应用化。要跟国际接轨,了解和研究美国、德国、香港等地的课程设置;另外要与实践结合,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做教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有一定理念和依据。我们培养的学生完全与国际接轨,并不象有些人说的与国外差距很大。目前,教材的出版也呈现泛滥的趋势,出版社之间互相竞争,会展教材的出版一哄而上。但是时间不会长久,经过三五年的时间就会淘汰一部分。
枣林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展示设计专业教师
教师去国外参观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学习设计理念,潮流,还有就是材料、方式方法。教师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从事过实践工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他的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也能够更快的运用到实践中。在会展设计人才教育方面,应该减少硬性教育,增加开放性教育。
虽然现在出现了大量的教材,但是针对展览展示设计方面的教材很少。而且所谓的教材,可利用价值不高。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的教材都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在编写展览展示设计专业的大纲时没有任何横向参考,只是凭借实际经验,每年修改大纲。
另外,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我们的重点课程,就是要求学生用语言结合图纸当众描述自己的设计。但是学生往往面对图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是目前中国教育十分欠缺的。
有需求才有市场,目前中国的会展教育有点一哄而上的味道。今后几年,将有大量会展专业学生毕业,应该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我们现在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大部分在展览行业。今年我们扩招为两个班。但是目前师资和社会需求有限,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不宜再扩招了。
丁萍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主任
教师要适应并满足中国会展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千方百计引进既有会展实践经验,又满足学校对教师其他方面要求的老师。其次,原来接触会展业较少的老师要多下公司,加深行业了解,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另外,这个问题也要辨证地看。教师在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定位以后,即使原来不是学会展专业的,只要加强学习,也能很快适应教学需要。
目前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和企业一起制定的,并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每年作一些调整。我国的教育管理“计划”色彩浓厚,教学灵活性差!在制定计划时要注意到有一定的前瞻性。
因为我们是高职教育,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我院的十几个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业内顶尖企业,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贡献不少。校内除实训室实践以外,还组织大型的会展实践活动。我们的毕业生一次签约率高达96.1%,且就业岗位和地点都相当不错。85%的毕业生在会展公司、会展场馆、会展业协会等专业对口单位就业。但是,按照保守估计,每年全国市场可容纳1万名会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会展业应该学习会展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兼收并蓄,结合德国式的“在岗培训学位派”(在岗培训为主)和美国式的“饭店管理旁系派”(学校教育为主,从饭店管理专业学生中培养会展人才)为中国式的“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并驾齐驱”(学历教育以高职为主,在岗人员长期轮流培训提高)培养模式。
张金祥 厦门国际会展学院 国际会展系主任
我国会展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应采取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的原则,形成综合性管理人才、技能性专业人才和辅助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各个教育培训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增强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尚处在初始阶段,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我个人认为大学本科和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应以培养会展理论研究和会展管理综合性人才为主;大专和中专学历教育应以培养专业技能性人才为主;短期培训应以培养会展服务性专门技能为主。只有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这个产业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为了解决目前会展专业教师短缺的状况,我个人认为开设会展专业的教育机构应打破条条框框,选调一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来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另外,采取多样的合作方式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会展专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直接引进教师或对我们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我国会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史习平 清华工艺美院展示设计专业教师
会展专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受过专门教育的会展人才缺乏,教师队伍更是如此。我们的教师队伍应多在实践中探寻解决方法,突破传统的会展设计观念的束缚。行为的解放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把创意作为会展设计的灵魂,走出华而不实的竞争圈子,把突破性的创意思维、确切的市场需求、真正的实践经验变成为会展教育的新意所在。
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依据应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检验的反复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成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践机会过少,过于模仿和依赖国外课程。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科学,细致。目前大多数的教材并没有真正具备理论的高度,所谓的教材大多只是操作过程的介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应相互辅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尽量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生应具备宏观上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所谓的会展研究机构过于重视理论,而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又只把技术放在首位。会展设计与实施应是同等重要的。学生的实践活动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抓大放小上。设计的过程应是将所谓的理想、概念物化为现实的过程。
潘安岚 北京城市学院会展心理学教师
现在会展教育的教材虽然出版了不少,但是教材针对性太差。我曾经阅读过一本关于会展营销的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基本都是市场营销的内容,只是冠以会展两个字而已。会展教育市场的升温,导致出版社为短期商业利益仓促出书。教材一是要考虑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需要。虽然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在社会中应用不是太多,但是它是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的提高。而且实用性强的教材对实际工作还是有非常大指导力度的。我是教消费心理学的,但是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也没有找到会展营销心理学的书籍,而其它类似的专业基本都有心理学教材。由于没有正规教材,我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凭经验和其他方面的消费心理来引导学生,没有针对会展业的营销心理来进行教学的参考依据,同样,这方面的教学案例也没有。
许康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服务系主任、书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当地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学府,于2004年开设会展专业,当时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呼应与理解,会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广西社会各阶层了解甚少,对社会的宣传也不够。经过我们的全员推广与介绍,第一年招生来了70多个学生。
我们对已经开辟会展专业的上海、江苏、浙江、北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而当时会展的热潮已经火遍全国。人才的短缺呼声,加上有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定2004年开辟会展规划与管理专业。
专业开设后,在教材制定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第一年的基础课还算好处理。第二年的专业课开设我们就开始了“四面出击”、“精挑细选”。作为专科的技术学院,我们就是要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对于专业的老师使用,我们多年来坚持“双师型”教师教学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特点。我们的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的老师,这种老师都是来自我们学校正式编制的内部,大多是各专业的大课资深老师。另一部分是来自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负责人,他们不仅有专业基础,而且拥有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学员提供多方面的实习机会。比如南宁鹫鹏的金巨福总经理,不仅为我们的学员传授了大量的专业社会实践知识,而且在他们的展会中还为学员提供了现场实习的机会。在我们的老师队伍中,这种拥有实践技术型的老师一直保持在60-70%。
我们的教学与社会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大量进入相关企业,不断进行实践锻炼,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达到学为所用,以用验学的目的。比如,今年4月,我们的一位女同学陈芬燕在参与了广西“水产展”后,就动手写了一份举办学生用品展览的详细策划案。就十分成熟地对如何举办展会的整个流程,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我们在寻找会展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后,决定在适当的时候支持她把这一方案落实为一个真正的展览会。
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学生中还存在一些眼高手低的现象,从我们假期去实习的学习反馈回来的消息看,还没有完全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标准。中国的会展业没有真正成熟,会展人才的教育也是在摸索中进行,会展人才教育任重道远。作为会展人才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展的研究型人才、高学历的人才教育还不能成为主流,满足社会实用型人才教育的大专人才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会展人才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人才教育中的一种叛逆。
杨智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会展研究室主任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旅游系会展专业特聘教师
昆明的会展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从原来单一的文化、教育艺术、重视意识形态的成果展,开始更多的转型贸易为主题的各类专业展会。原来从事会展的人才,也大多是从政府或协会等相关领域半路转行的,尽管这些年也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人才,但是对于现代昆明的会展发展还是不适应的,昆明许多会展公司对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最为紧缺的还是会展管理、营销、策划、设计方面的人员。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昆明对会展人才教育的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昆明会展教育的发展。现在昆明已经有三所院校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今年已经有一批学生(50多名)走入社会。我们所教育出来的人才的走入社会还有待进一步社会实践的检验。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会展的专业人员来看,我们使用的教材内容与实践也有一定的距离,会展专业课程的开设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国内的相关教材十分有限,我们当时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教材,许多还是直接从国外翻译的,与中国的实情相脱节的。所以,我在讲课时,常常是将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来讲,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我们要培训的是未来会展的操作手,并不要理论家,理论如果占到60分,而实践知识就应该占到40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太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会展的真正理解与认识。
市场对会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全国各地院校的大量开设会展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几年以后的会展人才的就业,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检验。
胡卫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因人而异,分清层次培养。会展人才培养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培养。会展业三级人才层次: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高级运营管理等;会展业辅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广告制作等。
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发展。在会展人才培养中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应从战略上形成“重点布局、积极引导、培育发展”的建设机制,按照区域会展经济需求结合各地院校办学条件、培训师资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规划全国会展专业教育工作。
高教、职教、短训三管齐下。会展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和培训。
突出实践,产学研一体化。各会展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或要求会展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会展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也亟待加强,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经常直接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参与接待服务。
铸造品牌,争设独立专业。会展人才培训市场应该注重品牌化的高端教育,结合中国会展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操作经验,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
南宁职业学院学生访谈
莫炜炜:南博会的大力宣传,使我们认识到会展。学院的招生大蓬车开进我们的学校,并一再提出这是个新兴行业,新兴的行业竞争少,一定会有市场机会,我也就选择了。通过近几次的实习、我们更有信心将来可以找到好的工作。
方艺专:从书上看到过会展,也参与过展会,对会展有一定了解。我对新兴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我认为一个有活力、有发展、有前景的行业、也一定有市场需要也就报了会展专业。通过实习,我也认识到,会展的每个细节都是经过调研,还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要随时准备好自己。
罗雁翎:老师来我们当时的学校推介会展专业时,解说十分有吸引力,充满了挑战性。我喜欢接受挑战,再说会展包括了许多全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营销…综合性十分强,将来从业的面也宽。会展还是一个三维立体,考核细节,可以锻炼出我们周到细致的好习惯。
谭宗和:在实习时做过会展的接待,通过热情的服务,得到了展商与领导的认可与表扬,使我们认识到作为服务业的特点,更加强了我的信心。在工作中还接触到许多新事物,学到许多本领。广西的会展刚起步,东盟博览会又会在南宁永久举办,我们一定会有个好的未来!当然书本知识也非常重要,比如应用文写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可常常用到。
黄静:走进会展,仿佛是走进一座美丽的森林,这儿鸟语花香,到处都充满了美丽的诱惑。小小的博鳌通过会展,从海南的小渔村,在一夜间成了世界的知名旅游盛地。还有广交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这也都是会展创造的就业与发展的奇迹。只要学的好,并将之付诸实践,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学生 李冬旭
我从大二开始参与实践活动,参与过第六届朝阳区商务节,两个半月的暑期都在组委会实践。之后,朝阳区推荐我去团中央青年人才国际交流中心做论坛,大约半个月左右。间或也参加一些展会的翻译或联络工作。最近一次是在北京航展。我们这一届有60 多个学生,经过实践后,各个方面对二外的学生能力比较认同。会展行业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行业,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学校教育理论性太强。我们对会展业的感性认识基本都是来自于实践。
与同行业相比,二外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好的。毕竟大家都处在摸索之中,需要学生配合老师来进一步完善。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与我们进行沟通。学校经常邀请业内实际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来讲课,我们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老师也经常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并且过后会与我们交流。我觉得经过实践之后,认识到不足,知道哪方面需要提高,再上课学习时就更有针对性。即学习理论,之后实践,然后再学习理论,之后再实践,这样反复进行,会加深理解。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牛佳
我是大三的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从事过会展工作的老师,既依托课本又加入了自己的经验进行授课,内容充实,并且能带动我们的情绪,比较好理解。有的老师理论性比较强,讲的课程不太好理解,尤其是没有会展工作经验的老师,感觉课讲的比较学院派。大部分时候是照本宣科。如果能在理论的同时和实践相结合就比较好了,去请一些职业的会展经理人,或者主办承办单位的负责人来给我们做一些演讲,或者上一些讨论课程,让我们真的能站在一个从业人员的角度理解会展行业。多增加一些带到场馆进行讲解的活动。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家明确自己需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从业人员。
会展专业的教材很多,但是理论性很强,不好理解,而且重复的地方很多。学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我个人认为这套教材很好。此外,还应该增加会展成本效益、会展策划、大型项目管理等。课程安排上个人建议把比如毛概等公共课程压缩到半学期一门,加大专业课的授课时间。另外应该开设专门的会展英语课程。在实践方面,我们主要是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或者其他的机构的联系,定期举办企业与学生间的沟通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和知道自己的不足。
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毕业生
牛浩(05年毕业) 朱钥、高深(04年毕业)
目前的中国会展设计行业中有许多是学计算机软件出身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展览展示设计训练,这是导致中国的展览设计行活太多,风格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设计的很重要的原因。而从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可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设计思路,实际的搭建、使用的材质多是工作后在公司学到的。
在学校中创意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他知识都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掌握,唯有这种发散性的创意思维只能在学校培养,工作后只能削弱不能增强。由于工作是不断的重复同一过程,因此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应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经过实践之后就知道该学习什么,这样才能学透彻。
展览设计毕竟和艺术设计不同,展览是需要应用的。因此在加强基础课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程,多进行实际的训练。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应该增强表达能力的训练,你的设计是死的,只有用你的语言使你的作品鲜活起来。学校应该增加与客户沟通这方面的实践内容。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课程安排都疏忽了这方面。
教师应该有很多的实践经验,有些教师理论上很好,但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现在有许多教师有实践经验,但是还需要加强。
我认为中国展览设计的学科设置太专了,就是为了就业而培养。而国外有些就包括在建筑设计中,涉及面很广,思路比较开阔。我比较喜欢这样。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我们曾经上过外教课,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给我的实际工作很多启发。
虽然有60多所院校涉及会展教育,但是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如何培养才能满足就业需要。我认为如果学校能够做到完全满足就业需要,那也是非常成功的。即是说,或者培养高级核心人才;或者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就业。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我们认为,现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中国的会展人员需求基本饱和了。但是,有能力,非常专业的、杰出的少。
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大三实习生访谈
学习过程中,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够精细,每门专业课学习时间太短,有些一周或两周就结束了。根本没有巩固加深的时间。因此,课程虽然不少,但是,每门课程都没有学透彻,只是泛泛的了解。另外,虽然每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都有调研活动,但是实践活动只是在大三时才开始。应该再早一些进行实践活动。
明年是会展业人才就业的高峰,但前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口碑不错,而且展览展示设计专业可以向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方面发展,事实上在展览行业发展的毕业生可能只占一半。因此对于明年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不是太担心,持乐观态度。我们现在还没有参加商业培训的想法,而且工作的前两年大概都不会参加培训。
李纪伟浙江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7月毕业生,现就职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校期间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是有指导意义的。譬如,对展会整体工作流程的掌握、对专业观众组织的重要性认识、起草展会策划方案等。这些在校期间学到的理念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这也使得我们在从事具体工作时比较容易上手。同时,也证明当初学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向导的定位和推行的“三段式”培养模式都是正确的。即“课堂教学――实习(了解实际专业工作)――课堂教学――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与思考能力培养――实习(直接从事专业工作)”。
目前出版的关于会展的书籍在内容上大多都很相似而且实用性仍比较弱。我们的核心专业教材是由我们自己老师精心编写的,将会展分为展前、展中、展后三个重要操作阶段来论述。但没有将每个阶段的工作再细化、具体化、流程化,应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从事会展专业教育的老师最好拥有展览的实际操作经验,或与学生一起实习,在工作、生活中建立如朋友之间的友谊,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这样,更利于师生互动、学与用的互动、激发两者的灵感,使会展教育朝更实用、够用、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所就职的是一家以国外展为主的展览公司。虽然在校期间的学历教育使我们对会展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掌握。但这只是解决了“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如何“做得好”的问题,也并没有灵活地随着展览市场发展而吸收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做得好”的问题上加强学习。
编后语:
自99年我国某高校开始了开设会展方向的课程教育后,全国各地会展专业教育遍地开花。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教育的领地,仅浙江就有21所学校有会展专业或者方向。
有人说,中国的会展教育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开展会展教育。
在我们的采访中,业界的有识之士对会展师资、课程设置、会展教材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对未来会展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有人认为“会展教育”已是老生常谈,谈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如同会展产业中存在的“骗展”和“垃圾展”等问题,虽然业界人士一直在呼吁,却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不能否认会展产业和会展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但也不能以偏盖全的认为会展教育发展不健康,相反这正是向规范化、正常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次论坛侧重专业人士的不同观点,把脉会展教育的方向和未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需求,供关心会展教育的人士参考。
在与某学院大三实习生的访谈中,记者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是品牌展会的规范化的流程和操作。但是走上实习岗位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展览活动与课堂所讲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展会操做的不规范化是让学生很难理解的,比如某个展览会的招商工作往往是以外包的形式交给某个广告公司去做,或者临时招集几个人、几部电话、几台传真机就可以招商了。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仅被安排去扮演招商的角色。接受采访的6名学生中,有4名被实习单位只安排参与了招商这一环节的实践,甚至有的仅限于端茶倒水的层面。至于前期的策划和中期、后期服务的各个环节,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相对很难涉足。
学生们在为期不短的社会实践中究竟学到些什么东西,用人单位不必为其负责,但在招聘时却希望拿来就用。但是作为将被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学生,没有完整的参与展览的整个流程的实践,无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无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从何谈起?
当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众学生雄心勃勃的表示要为会展行业走向规范化贡献力量的时候,记者被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感染,同时也在为他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但是我们更应该欣喜的看到,有这样一批接受过正规化、品牌化会展理念熏陶的人才在摸索中逐渐成长,中国会展业步入正轨指日可待。
会展培训应定位在“博、深、精”
浙江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郭牧
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加上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足够认识,加之实践能力薄弱,这说明大学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误区。还有目前各种会展证书的认定概念不清,从而很有可能导致三年后的中国会展行业证书泛滥。要使会展教育走持续健康之路,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牵头对会展教育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误区。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的人才结构布局各地是不平衡的,这也与我国会展业发展状况相吻合的。会展核心人才、会展业辅助型人才和会展业支持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地区;二、三流人才则相对集中在中等会展发展城市。
在中国究竟有多少会展企业和人员需要培训?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现有会展企业和人员数。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还是空白,因此全国范围不好说,但对于我们所处长三角洲地区而言,还是知数的。据我们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调查,目前该地区会展企业数近2000家,按平均每家20人计,约有40000从业人员,其中所需初级人才20%,约8000人;中级人才15%,约6000人;高级人才5%,约2000人,合计约16000人需要通过培训解决缺口。培训重点主要是会展策划、经营管理和工程设计等应用类技术。
会展经济独特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会展学科的复杂性,从会展所牵涉的知识领域来看,会展学科涉及到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口岸学、艺术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在综合中又兼具很强的专业性。从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来说,会展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文学素养、美学常识、心理学常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宣传推介能力以及筹资能力等。因此,会展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材施教,依据的是会展与现代经济的密切关联。由此决定了会展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会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学历教育其教学计划、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以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等,均严格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操作,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获得的学历文凭,国家予以承认。商业培训即非学历教育,它紧贴人才培训市场不断更新项目和内容,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求学者的需求,为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出国留学、求职就业、升学深造、考前辅导等提供了广泛而有力的智力支持,满足了人民群众提高科技文化知识的需要。
由于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还是在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设置方面都还不够完善。这不仅使会展人才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对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出发,现在及今后会展培训应定位在"博、深、精"。所谓"博",是指要提供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的会展项目的要求;"深",是要深入掌握会展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精",就是要精通整套会展业的操作流程,培训时间最好是分期进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需要与会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走特色人才培养之路。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的细分化、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以及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
准确把握行业需求探索教育培训不同模式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任蓝星
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类学校的运作特征决定了其先招生,后找师资,以获得其经济效益,而授课老师的来源,教学资历、行业知识、教学目标均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挂着会展专业的旗号,实际上连一些会展管理的本体课程都没有力量开设。会展课程内容多为东拼西凑、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效果可想而知。出自不同主管机构的会展职业证书培训层出不穷,由于尚处于试培训阶段,均未形成成熟的培训体系,“证书”难以反映受训者的职业能力。
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和职业人才培训是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替代。关键是要搞清楚,会展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历教育和培训机构如何各司其职,满足不同层次的求知需求。
社会职业培训要抛弃功利性,重在提升培训内涵,切实培养合格人才。会展职业培训是随着业界对人才的急需而应运而生的,具有周期短、适应快、和赢利性等特点。目前社会培训状况尽管很热,但是质量效果不容乐观,真正成功的会展培训班尚不多见,其主要症结在于合格的会展师资匮乏和课程设置薄弱。社会培训机构仓促开设各类会展培训班,因具有一定会展实践经验的讲师凤毛麟角,便请学校里的市场营销、管理和旅游等专业的老师来讲会展策划营销和管理等课程,其结果是空洞的书面知识的讲授,偏离了培训班传授“实用有效的职业知识”的宗旨;有些班则偏向于宣讲会展业的总体发展形势、国外会展业现状、政策法规等上层理论内容,无助于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从会展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多数讲课的效果来看,由于讲课专家来自不同企业和单位,不可避免地存在讲课内容笼统、重复和零散等现象,难以深入系统地传授实际经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专家未必都具备有正确合理的讲授方法,以及未必都愿意将本企业的内部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受训者。
社会职业培训课程的目的是为会展业培养具有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其实效性表现在讲授实际业务工作的过程、步骤、环节、要点和技巧等实务方面,并贯穿在鲜活的案例中,而应避免以纲领性的罗列、经验性的总结和分析为主的讲授方式,从而真正让受训者学到行之有效的知识。社会培训机构只有把握科学的教学过程设置、严格的师资选择和管理、实用有效的培训效果,才能培养出会展业急需的实用人才。
中国会展业缺乏良才
中会联合国际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
中国会展业不缺乏人才,缺的是良才。由于人才没有接受过正规化的培训,尚处于很迷茫的状态,市场有多大需求要和产业挂钩,会展产业的发达状况决定了人才的需求量。
老师应该加强对会展的认识和体验。采取积极与学生互动,与组展机构、服务机构进行交流的方式,加强市场认知。我们目前进行的“会展角色扮演"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让老师和学生担任会展组织中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巩固理论基础,使得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授课老师总结出更多的经验。
开设会展专业和会展方向的学校不停在增加,如何使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上一个新台阶是当务之急。作为会展专业的授课老师,在掌握理论、实践经验、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与市场的结合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目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跟风的现象,二者应该各有侧重,比如社会培训侧重实践,院校教育侧重理论知识,宏观方面。二者有机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
现有的会展方面的资料和教材是非常珍贵的,是很多人多年总结出来的,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但是,这些教材也存在内容太空的缺点,不切合中国会展的现状。应该根据展览的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再具体一些、务实一些。
会展,到底教什么?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培训中心主任孙瑞
中国的会展培训市场在短短三年的时间从萌芽到泛滥,这样的几何级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一种中国会展业要集体补钙的假象,事实上,中国的会展培训尚处于摸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会展培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任何一种培训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观察目前国内现有的会展培训,很显然,这两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得以解决,但是不管对于讲师还是学员,教什么和学什么才是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大小报章不少报道,会议、展览、节事活动从商业角度进行狭义定义,显然归属于市场营销活动的范畴,高水平的市场营销活动必然是策划、管理、技术、营销的综合水平体现,反映到我们的培训活动上,就是相应的会展策划学,项目管理学,陈列展览设计学和现代服务营销学,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序列中业已成熟,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国内60多所院校迅速进入了会展学历教育领域。这就是我们早期的会展教育模式,我们俗称“拼盘教育”。
随着成功学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升温,以及例如陈安之这样的大师红遍中国营销界,“职业经验分享”也进入了会展教育课程序列,应该说这本是一个会展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标志,但是由于中国会展业先天发展不足,后天运作畸形,真正胜任这种教学的人物比较欠缺,因此这种教学在中国还未能得以规模发展。
从2004年底开始,一批来自国外的专业会展机构利用自身经验积累进入专业培训领域,这些机构熟悉中国会展实际,拥有解决“培训出口”的实力,通过校企联合进入会展培训市场,“实习教学”进入了大专院校的会展教育课程序列。
从2005年中旬开始,会展培训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一批来自中国会展市场一线的资深人士顺利完成向专业培训讲师方向的转型,与此配合专业的培训课程开发团队也开始组建,他们从事一线会展工作,但是更多的精力是负责将最新的工作体会转化为普及知识进入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适时更新。
从会展培训教学内容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会展培训更加关注中国会展本身的运作特点,日渐迎合中国这种拥有浓厚政府色彩的市场化办展模式,任何一种商业服务业,把握盈利方向的前提必然是洞悉所属行业的习惯与特点,我们相信,关注中国会展业的本土特点,将是下一阶段会展培训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刘友德 (原苏州南亚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
2004年第一期“注册会展经理”培训班学员
作为2004年第一期“注册会展经理”培训班学员,我认为培训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国内及美国展览协会请来的老师水平也比较高,培训就国外的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经验,如何根据不同的国情应用于中国进行了探讨,培训效果不错,对我有比较大的帮助,只是时间比较仓促。
目前会展培训机构相当多,但是机构素质良莠不齐。如何使会展丛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的重视和关注,建立统一的标准,加强规范指导和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广告业也曾经面临类似问题。当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中央电视台专门开办了广告业务员培训班,广告业务员必须经过考核,持证上岗。我们也许可以丛中吸收一些经验。
会展培训应该可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几个层次。如针对业务员的培训;针对项目经理的培训;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定位突出不同的培训重点。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牛佳
目前,培训机构很多,我会重视他们的授课方式和老师,以及课程设置,专家级的人物能不能请到,最多的是看我的收获.有很多有名的专家我们都是比较有印象的,在选择上可能就会偏重去听他们的课程。还有就是培训中认识的同学是哪种类型的,也是选择的一个方面。
我参加过会展角色扮演。和会展职业经理人的培训。感觉比较实际.尤其是会展角色扮演,可以说和实践结合的很好。因为是把我们带到场馆里去讲的。然后大家就分别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感觉非常真实.这样更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好。
会展培训应该划分几个层次,有所针对。比如学生群、对会展感兴趣但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从事会展但不具备正规理论知识的人以及其他会展相关领域的人。这几个类型需要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编后语:
随着商业培训的不断升温,会展培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国内多数的培训对会展人员的素质的提高成效不大。师资和教材匮乏,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主讲专家也往往浅尝辄止,对业务素质提高并无太大帮助。因此,会展教育已经到了质变的阶段。不过,质变也是需要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的。
缺乏权威会展管理机构,培训质量亟待提高,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尽快建立权威的会展管理机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应该是今后培训发展方向。培训班应该划分为几个大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另外,针对现在比较紧缺的人才加强专业化培训。这也是采访过程中业内人士的共识。
当然,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合理安排课程、增加典型案例的讲解、巧妙应用各种适当教授方法和表达工具(图、表、影像、游戏等)、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及时评估学习效果,加强教师与学员的交流等等。
在就教育培训问题采访业内企业时,记者遇到了一些阻碍。企业相关负责人一般都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没有仔细思考过会展教育的问题,无法作出回答;二是认为会展教育培训问题是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关系,不愿作出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会展企业对人才的教育培训缺乏长远认识,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阶段。当然,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这点无可厚非。此外,中国的会展企业规模都不大也是关键因素。不过,令人鼓舞的是有极少数的展览公司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计划每年派遣员工到会展发达国家考察学习。
要迅速提高会展培训的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必要的。据了解,目前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会展人才培训,似乎只有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引进的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的“注册会展经理(CEM China)”培训班。据称该培训班也是世界会展业现有的惟一资格认证体系,是由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开发和运营的展览管理专业培训和认证体系。照搬国外的模式必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学习会展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是解决目前中国会展业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绝大多数的培训班商业气息浓厚,培训时间太短,费用昂贵。功利心过重,必然会延长中国会展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周期,并在此过程中付出昂贵的代价。诚然,培训班的盈利性是必然的,但是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是否应该适当减轻商业气息。正如业内有识之士所呼吁的,中国会展业需要公德心。
在走出去方面,中国贸促会做出了有效的尝试。据了解,中国贸促会与德国国际培训和发展协会合作推出了中德系列展览培训班,培训班包括赴德国培训内容。培训效果不错,获得大部分人士的认同。目前,国内的出国考察培训班可以说数不胜数,但多数只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众所周知,出国的真正的目的并不培训上面,借鸡生蛋而已。这是国内出国考察培训的通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