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11:1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师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重视教书、轻视育人许多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把大学的课堂理解成只要完成教学量,不出教学事故就行。没有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做的,这些工作与己无关。由于工作量的巨大使得有些高校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动向的观察。而在工作中,一些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自律培养方面是缺失的,就难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陶冶和教育。使得有些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是自己工作的全部,完全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
2.重视论文的发表、轻视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高职青年教师刚进高校就开始探讨如何晋升职称,目前,高职院校在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制度上普遍存在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倾向,这就导致了青年教师几乎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论文的发表中,他们着力研究论文的数量,评优的标准,如何在和他人的竞争中取胜,这无形中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只有按进职称的要求达标了就是成功了。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很少去研究怎样教,教什么,至于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不去探讨,教学效果好坏一个样,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就行,因而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争项目、写论文上。因而,在教学方面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大打折扣,上课随意讲授,不去研究教学大纲,不研究学生的心理感受,或偷工减料,往往造成部分高职青年教师上课时随意发挥、不仅损害了教师形象,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校的形象。
3.缺乏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现在高职院校中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少高职青年教师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等问题,脑子里往往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这样考虑过。他们认为只要能晋升职称就万事大吉。就可以混日子了。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多少自己的追求,态度比较被动;当工作不满意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制约,认为自己尽了力,不管结果怎样。缺乏强大的职业发展内在动力,通过制定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将使高职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获得极致的发展。
二、改善高职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针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缺乏要建立多渠道的考核制度。第一,高职院校应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并进行严格的多方位考核,考核后才能上岗,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才能上岗,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对年轻高职教师除专业进修外,还要坚持请名师做师德方面的讲解。第二、推行导师制,也就是结对子的帮助制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做人做事的指导。从一开始就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第三、是把教师岗位聘位与考核与师德教育相结合,凡是师德教育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聘用。从而增强高职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第四、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和师德骨干队伍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聘用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评价机构,深入到学生中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2.高职青年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师德的魅力体现在教师在处理不同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人格素质和精神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师德的培养、古有“厚德载物”之说,通俗点说一个人有多少德就能承载多少物。如今,只有师德高尚,才能厚德育人。师德集中表现在敬业爱岗、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方面。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使高职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进行中国梦的教育,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要在高职青年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使广大高职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仅因为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需要,更是推进以德治校、进一步推进高校中国梦教育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严谨治学,因材施教,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地完成高职教学任务,并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高职教育朝着良性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很多党员教师认为,科研、课题能决定一个教师的发展空间,项目带头人才能决定教师的地位,做支部工作是出力不讨好,白费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马马虎虎,草率行事。实际上,教书育人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每个高职院校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党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至关重要,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由党性强、政治素质好的教师担任支部书记,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加入党员队伍中来,为党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4营造良好氛围,体现人文关怀要在社会大环境中,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关心理解教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校长要海纳百川,把教师的意见当作学校决策的依据,把满足教师心愿当作决策的目的。教师就会把学校当家庭,教师全心全意干工作的积极性就会高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更好地进行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让学生换位思考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也让教师增强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学生心目中教师地位提升,教师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李杰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一)备课不充分
对于备课投入的多少是一个教师能否上好一门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有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也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进行充分地备课,他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教好学生的。
(二)教条主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了PPT上,讲课的时候,不能脱稿、不能联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很是乏味。在大学里,教师本应是传授思想的角色,可大多数教师还是只能教枯燥的理论,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体现大学教育的特色,使大学教育丧失了它与基础教育不同的功能。
(三)不积极进行自我提升
如果要当好一个大学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才能使教出来的学生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却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对于前途的不稳定而担忧等因素而不能安下心来做学问,抱着应付的心态来对待教学,这样其实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也是违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和教师的职业道德。
(四)重科研轻教学
民办高校由于其独特性,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本应该是重教学、重实践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职称评定以及教师薪酬的调整制度中,科研所占的比重大多大于教学的比重,而且衡量科研成果的依据就是论文的发表,这样的体制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太符合。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将太多的时间放在科研上,必定会减少教师教学的精力,同时,教师不并不代表他没有思考或者不做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充实和提高,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而且,会把课也上得更好,但是,这些却没有办法用一些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无法放到制度中来对教师进行评价。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院校来说,也是一种违背师德的现象。
二、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高校教师尤其如此,因为,它与基础教育不同,其教育对象是心智已经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在大学期间,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影响着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后是否能更好地回馈社会,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能否培育出身心健康并且符合社会要求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因此,针对以上在民办高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背师德的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端正态度,正确看待学生。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不好、自我约束力不强,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于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使他们以后能够走向社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师首先要改变对这些院校学生的看法,不能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可教的顽劣之徒,不能认为他们不爱学习就以一种应付的心态来对待他们,不能平时不认真备课,也不积极主动地进行自身的学习与提高。第二,做好备课工作,写好教案。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严廷德教授的手写教案曾经一度风靡网络,严廷德教授也被学生大力传颂,学生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严廷德教授的认真、负责与静心,而这些正是当下高校教师所缺乏的一些认真的品质。在严廷德教授看来:“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如果过于依赖它,反而会让学生的强制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书写能力等得不到锻炼。手写、板书的方式能够带动课堂互动,有利于让学生回归传统、融入课堂。”现在的年轻教师习惯用多媒体做教案,没有静心剖析的备课,很少会有人手写教案,但是,“手写”其实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毅力等优秀品质,做学问、搞研究都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慢慢积累文化学养。年轻教师更多地应该学习老教授的毅力、认真、负责与静心,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学问,才能教好学生。第三,丰富教学方法。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大多文化基础不好、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但是,他们普遍思维活跃、喜欢新奇的事物,他们更喜欢在一些有趣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所以,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应该多与学生互动,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学,例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第四,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平均不到三年,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却大多是十多年前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不断地从各种途径获取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才能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使培育出来的学生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没有课的时候多读一些书籍、论文等来充实自己,同时关心社会动态,使理论能与实际相联系,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等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也能使学生受到的教育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应用型的价值。第五,学校绩效考评等制度的改革。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说,应该改变它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制度,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学校要在教师薪酬、绩效等制度上进行改革,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安心于教学,将心思多放在学生身上,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只有教师把教学搞好了,学校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知识汇聚与创新的来源地,高校教师是高校传授知识、科学创新的主体。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在连年增加,那么,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一大批致力于民办教育的高校教师,然而,在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中,师德建设是其中最基本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1不断完善的激励制度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渐引导青年教师养成符合社会、学校所倡导的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促使青年教师形成符合学校期望的师德师风观念和行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三个面努力:一是构建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相关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等基础条件以及评价的科学性、学术研究规范和公平性都决定着青年教师能否发挥其科研主动性。学校应尽可能创设条件,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奖励。二是重视情感激励机制。这要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切实解决他们在学习、个人发展以及思想等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营造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其归属感。三是学校在工作津贴、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直接关乎教师利益的方面给予青年教师一定扶持政策,并逐渐提高薪酬待遇,快速改善生活物质条件。
2科学的评价制度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要靠教育引导,更多的依靠靠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保障。要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其重要措施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考核是评价的基础,在考核中应尽量量化各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成果和职业道德,并将考核结果分为若干等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等级给予相应的奖惩。二是建立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体系。应建立科学完整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应包含为人师表、教学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科学评价过程才会有效激励教师切实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3完善的培训制度
德为人之本,立人先立德,"要进行师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学习教育,然后才能内化为师德意识,形成师道情感,磨炼为师道意志,进而才能外化为师德行为"。因而完备的的师德师风培训机制至关重要。首先,应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严格监控培训过程。"按照《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逐一落实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包含师德师风等各项培训,严格考核,不符合要求绝不允许上岗。二是开展在岗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明确师风师德要求,增强责任感。同时,宣传师风师德先进模范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建立教学导师制。各部门应为每位新进青年教师配备一到两位教学经验丰富和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其教学导师,实行"传"、"帮"、"带"。教学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指导青年教师,要重要的是在师德师风方面给予引导和培养。以教师为本,依靠教师办学已经成为共识。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的主干力量,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得以有效加强和改进,才能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师德失范的原因,为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逐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作者:张恩茂单位:宁波大红鹰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民办高校办学跟随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具有市场化的显著特性。可以说民办高校教育的市场化已经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标签。民办高校在把市场机制运行应用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时,具有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这也是民办高校办学独有的几大市场特点。从民办高校教师的结构层面来看,民办高校教师跟随民办高校市场化的特征实行聘任制。聘任制一方面使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使教师的气质更接近企业员工。从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看,不少民办高校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教师理念上对民办教师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比例较公办学校的高。郭建如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特征》一文中曾对高校教师队伍特点进行研究,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的共同特点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退休教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坚力量教师(35-45岁副教授)较少。市场化的民办高校教师受市场影响深刻,有些青年教师在道德风尚方面对自身要求不高,客观上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从民办高校办学属性看当前青年教师的道德状况,社会激烈转型以及市场化风云变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奉献精神不足。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意见
不论公办高校抑或民办高校,高校都需要职业道德。从社会的文明、教育的规律以及高校发展的角度出发,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全面谋划、提高标准、不断完善。对比退休的老教师,青年教师更有可塑性,要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发展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一个高校的理念是高校进步的灵魂,是方向的指引。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以及能否把这一理念贯穿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三亚大学为例,三亚大学是一所建校刚刚十年的年轻学校,但是三亚学院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抓住教育的时代脉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自身特色,同时不忘学习老牌大学的优良传统。2014年9月,三亚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民办高校德育研究院成立,这也是清华大学担负国家德育教育研究的研究中心首次在民办高校设立研究院。对于民办高校,建设成高起点、大志向的高校,为我国精神文明和思想建设积累经验责无旁贷。
2.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
民办高校的教育市场化逐步渗透到民办高校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既然是市场,就要建立好市场本身,为高校教师师德提供宽广平台。既然是市场更要坚持符合事物本身规律,根据高等教育规律改变资源配置。
(1)坚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取向。
高校教师的学术取向即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所谓职业理想,就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希望达到的某种成就。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理想保护。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一样有大学之精神,就像董云川所说:“大学教师若无能于学术研究,其知识便是僵死的,就不会具有鲜明的科学追求精神,也就无法进入大学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无法拿出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也就失去体现大学本性的能力基础”。民办高校在学术上重视评价制度,以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为核心,是保证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前提。
(2)科研环境保障,资金条件支持。
青年教师面临工作、生活双重压力,民办高校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心做科研的环境,并且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企业解决学术经费紧张、科研资金不足问题,帮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
(3)坚持教学、科研和师德相统一的职业观。
要想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理想,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要对教育作用有深切理解和重视。师德是教师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准绳,是教师从业行为的准则。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才能产生高尚的师德行为。教师职业具有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科研水平、磨练教学的艺术,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力:用宽广深厚的知识、躬身践行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见贤思齐。
(4)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建设,力求德才兼备,服务社会。
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青年教师应该精心提炼教学内涵,教授方法,做好本职工作。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找到自身与团队的正确结合点,融入团队,构筑学术的共同体,不断提升自己,做真正有德有才的合格教师。
三、结论
一、教师应有“博爱之心”
“苏赫姆林斯基”曾经明确指出: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学习,也是来生活的,学生们要在学校里获得文化知识,并且在这里寻找到真执的友谊,学会怎样生活,并且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使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让学生亲近课堂,单单靠家长的督促,规则的约束是无法达到要求的。首先需要教师亲近学生,让学生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互动,才有进一步能上好课的可能。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宽容的对待学生。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长期性的,也有短期性的。有无意错误,也有有意错误。常常以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与同学聊天为代表。如果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错误时只是一味的“镇压”起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亲近课堂是在学生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情况下,而不是在教师高压之下,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宽容。第二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这里教师要清醒的认识,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一份子,既然他们参与了学习,那么教师就应对其一视同仁。而问题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的可能性比一般学生要大的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一视同仁,会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二)全面的了解学生以及于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教师们就会认为他一切都会很好。但加强教师们特别要注意到捕捉到班级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并且要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以及上进的欲望。要坚持做到一分为二的教育观点。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生本身的比较感兴趣的积极的因素,要加以扶植和培养,使后进生健康向上。各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来,要与学生们交朋友,要熟悉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中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区别于不同的对象,要求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因人而异的做好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三)尊重并且信任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一般都是非常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重视,并且希望老师理解自己的心理上的需求。伴随着学生们年龄的不断增长,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于自主性都在逐步的加强。学生们的思维也比较灵敏,思想也比较活跃,学生们的上进心切,学生们的自尊心也比较强。加强教师们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们上进的学习动力,只有充分的尊重以及信任自己的学生,才能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才能够使得自己更快的融入班集体中。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医生”。因为部分学生们心理素质方面比较脆弱,导致现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的问题的存在:表现于学习生活上的紧张情绪、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表现于人际关系上的出现怀疑和孤僻,甚至于嫉妒等;表现于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和失落,或者是冷漠等,甚至失去了生活乐趣等。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二、教师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除需要具备满腔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自觉地,并且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塑造自身的良好的人格。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自己模仿的榜样,可能会对学生们产生比较大的甚至是终身的影响。所以,为人师表的教师在师德方面一定要重视,要起到良好的为人师表的作用。
(一)品德的修养。为人师表要做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这几句话是讲,通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应当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完善品德修养,是怎样一个漫长、艰难、痛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们本身而言是要求更加努力做到“品德、要高尚;处世,要坦率;举止,要礼貌”。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言谈举止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
(二)治学的态度。要求提倡加强教师工作者们应当成为“职业学习者”、“终身的学习者”,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打开一个新的知识天地。教师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教学相长,从而为学生作出榜样。总之,师德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造就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名师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的师德要求,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加强教师良好人格品德特征的体现。
作者:朱树涛单位:山东省新泰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拓宽青年教师视野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结语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综述
1引言
新时期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建设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新要求,如何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研究新对策,已经成为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课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主要分析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高校师德建设”为主题词都能检索到论文百余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师德相关领域的专著:浦卫忠和周编的《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安云凤主编的《高校师德论》,钱焕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等。以上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高校师德构建研究的重要性所在,也反映了目前学界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国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读师德概念及内涵:大部分学者将“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或“教师伦理”,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学者们普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上看,例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向出发,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放在战略工作的高度加以重视,还从微观上具体总结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机制上和制度层面上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的对策,如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等,这些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对高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变性,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尽善尽美,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对象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将教师作为共性群体来普遍性对教师群体师德构建进行一般性的无差别研究,这种一般性研究忽视了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及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的诸多差异,搞“一刀切”研究,很难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与时代脱节严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密集型和思维密集型群体,具有极其敏锐的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因此最易受到社会环境变迁地带来的影响并发生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模式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此类问题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但从总体说来说大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都是有交叉和重复的,而且在现实中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操作性较差。这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今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关注的方面,也是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研究目的
厘清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时代特征、专门针对40周岁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可操作性强的青年教师师德培育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修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有利于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有利于为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探索正确的师德建设路径、建立全面的师德培养模式。(2)实践意义。首先,加强和改进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对于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觉悟高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长效机制。师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应着力关注这支队伍,应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第三,有助于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厘清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个人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培育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宏宝.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的影响因子及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2]虞文娟.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青年教师如何迅速适应新角色,合格的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师德修养的锻炼和提高是必经之路。本文作者以自身体验出发,初步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锻炼的必要性及实际意义,并根据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状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前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容量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数量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年龄层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青年教师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大都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出生,独生子女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绝大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学历,有些是刚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之一,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大计。
笔者所在高校广东药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学校,该校自2004年搬往广州大学城后,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也在2005年前后两三年时间内得到大量补充。作为一所广东省省属院校,广药十分注重紧密跟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基于近年来引进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在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学校先后组织了四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培训班得到了各级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领导亲自登上讲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高等学校教师的心路历程;培训班邀请了广东省著名高校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做报告,加深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笔者从自身体验出发,谈谈高等学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与提高问题。
如何认识师德的本质,如何使其更好的为教书育人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师德应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培育并贮存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使教育行为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推动学生人格修养的价值观的进步。所以,师德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创新精神塑造的土壤。师德建设的目标应该是积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治学环境,知识的传授应该与人格培育同行。①
笔者认为,在师德建设方面,由于高校领导积极重视,高年资教师悉心辅助,青年教师注重自我提升,目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整体水平是较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少数青年教师的从业观念转变得不够,在对待学生工作时会出现缺乏责任感,育人意识淡薄的现象,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不好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课来,下课走,对学生的思想关心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开拓精神不足,认为读书多年后进入高等学校任教后,自己就可以彻底放松了,职业素养较为低下;青年教师面临职称晋升等压力,部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直接在思想上降低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教书育人的观念逐渐淡薄。
因此,对于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来说,对师德修养的锻炼和培养应放在教书育人的第一位,如何卓有成效的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20页)面加以考虑。
(1)我们应倡导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师德建设不能只是口头上的思想重视,也需要实质的建设内容,如果没有具体可循的制度和规范,老师的从教行为就缺乏约束力,对师德评价也会缺乏依据和标准。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工作,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考察标准和评价体系,其内容应涵盖师生关系、教师与同事及教师与学校关系等多层次,同时应该引入类似于绩效考核的制度形式,使师德修养的评价结果与青年教师的年终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自身密切相关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可能提高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锻炼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师德师风的塑造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知行合一。②
(2)我们应该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不多,这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锻炼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优秀青年教师要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这样将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规范的认识,自觉提高师德师风的修养。如完善和深化学评教制度,对评价优良者及时给予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奖励,发现和肯定青年教师中的突出人物,及时对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不拘一格地给予破格晋升等各种机会等等。可以预想,有效的激励举措将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因师德师风而带来的奖励预期,同时又面对明确的规制办法,从而促进师德建设从他律走向自律。
(3)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工作环境的好坏对个人品德的熏陶有巨大的影响力,高校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氛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可通过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减少方方面面的硬性条件限制,为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应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精神,使青年教师能通过在校努力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取更高地收入,引导青年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而不被外界的经济利益所诱惑。③因此,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温暖、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对提高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水平是不可或缺的。
(4)学校应完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具有优秀师德修养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树立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典范,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广大青年教师树立榜样。同时,可以在合适范围内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教学名师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等活动,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求奉献、勇于奋进”的良好风气,促进青年教师树立做名师的崇高理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每一位青年教师高度认识、认真对待,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改正和提高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合格完成教书育人目标的高校教师。
注释
① 胡全仑.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认识和师德建设[J].教书育人,2011(6):66.
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16―01
更新教学管理的目标导向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面向课堂,实现管理的人本化。其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更新管理理念,实现教师管理的人本化,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传统管理的基础是制度,注重对管理对象的规范与约束,注重对管理过程的控制与监督。管理理念的改变,就是要把人的发展因素看作是有效管理的核心因素,要变传统的相对束缚人的个性的刚性管理为充满人性化的“人本化”管理,达到人本化和制度化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教师管理的人本理念,始终坚持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本化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把崇高的职业道德、动态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现代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校拥有一支具有饱满热情、良好态度、顽强意志、奋发精神、扎实作风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想基础
遵循现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以敬业、爱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主体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健康心理素质。1.实行师德师风承诺协议制度,每年组织教师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向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做出师德承诺,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2.实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采用领导评议、年级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评价教师师德。年终,学校整合四方面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结果。3.实行师德师风奖惩制度。将教师师德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与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挂钩,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评优,不得享受年终奖金等。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人才支持
实现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教师,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使之成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知识与素质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经验与研究并重”的教师培训和发展原则,采用多样、灵活、实效的教师培训方式,不断充实、壮大教师队伍,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立足校本培训,狠抓继续教育。这包括:校内全员培训;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骨干教师培训。采用制定计划,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方法,培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功训练,举行普通话、三笔字、计算机等基本功培训和竞赛活动。
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确立“立足校本,加强基础,倡导多样,形成特色,善于总结,适应改革”的教研总体规划,坚持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原则。全面管理就是要激励人人参与教研,人人撰写论文。全程管理就是对立项的课题,及时开题,搜集资料,拟定方案,定期召开实验阶段性研讨会。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竞争力
探索包括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努力构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把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考核测评标准和办法,完善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建立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推行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程,让优秀教师敢于冒尖,早成名师,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实行教师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让能者上,庸者下;评价、激励机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改革分配制度,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政策向名师、优师倾斜,按劳分配,优质优酬,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对策
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水平对他人的影响,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言行对学生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随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在高校中的不断提高,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因之成为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他们学历较高、业务较强、思想活跃,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自身素养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物质,轻道德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具体表现为个人追求务实,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致使这部分青年教师视教学为副业,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不认真备课,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反而热衷于第二职业,重创收轻教学,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受物质利诱,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随便泄题、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既败坏了学术形象,更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重业务,轻思想
由于一些高校只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加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年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得失,仅仅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缺乏敬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业务学习,轻视思想修养的提高。有的对政治学习不重视,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思想松懈,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上有失偏颇;有的对自身要求不严,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上自觉性较差,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的对集体不关心,只关注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发展,对于其他一切工作都只是敷衍了事。
(三)重教书,轻育人
在工作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由于一些青年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与学生谈话沟通不多、关心不够,因而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因自身缺乏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教师表率作用欠缺,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青年教师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格魅力等,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并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广大学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从青年教师自身要求
1、教学方面
(1)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潜力。
(2)青年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不仅是对每位教师的要求,更是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增强教学能力可以从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增强教学的组织、管理、调控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掌握教学艺术等几方面实现。青年教师应从这几方面入手,认真提高实际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能力。
(3)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青年教师应不断巩固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研究水平。高校青年教师是专业知识人才,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能力都较高,在实践教学中就应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在以专业知识授人的同时,也要于教学中不断巩固扩充自身知识体系,通过研究探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观点,努力提高专业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好专科学习,还要努力跨学科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功底深厚、知识渊博的老师。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可跨学科学习,通过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面,还可以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理论角度发现新观念,以此弥补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之处,发挥两者互补有无、相互促进的作用,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
2、人格培养方面
(1)首先应保持积极心态。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拥有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的宽广胸怀,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才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更好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于平凡的教学中保持永远的活力,从而塑造学生心目中良好的教师形象。
(2)具有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言行具有明显的辐射和示范效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教师对自我情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生活是简朴的、平静的,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是“曲高和寡”的,相反,一名全面发展的老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体现了个人的魅力与活力,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魅力与活力,才能保持心态的平衡,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去。
(二)从学校外部环境要求
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培养,青年教师师德的培养更离不开学校的大环境。高校应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必须以稳定、求实、开放、发展为特征,要具有勤奋、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温馨的氛围。可以说,环境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职业理想动摇,存在功利思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好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而现实中教师收入与职务职称高低挂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角色模糊,一些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创收渐成为压倒一切的硬任务,只关心自己评职称的事情,学术心态功利化,而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局限了当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道德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应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加强师德建设。
(二)对高职学生特点认识不足,对学生投入不够
相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偏低,生源整体素质不高,而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更为突出。由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入学成绩较本科生差,基础知识不牢固,出现一些高职教师在没有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情况下,当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时,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一味将原因推到学生基础太差。胡向荣在《师爱论》书中提到:“爱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一生应该是热爱学生的一生”,作为高职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三)主动性不强,教学态度消极
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相比,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在教学设施、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有些教师并没有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思考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是整天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无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想法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态度,以致学生也受观点影响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上课不听课,教师更无心讲课,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四)不愿面对教学改革,竞争意识薄弱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本身所处地理位置就占有劣势,许多教师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沟通较少,竞争意识弱。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本身就缺乏在一线企业工作经历,而在教学改革中,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必须重视的一个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对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甚至有些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到一线去实践,但由于许多教师缺乏教研科研意识,相对比较保守或不够积极主动,甚至有抵触思想,只是为了完成教书任务而教学,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想而知。
(五)缺乏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意识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尽了最大的努力招聘好的专业教师,地方政府也给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地理位置或地方经济等原因,引进的一些教师将教学工作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或仅当作转向其它单位的跳板,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教学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满足于课堂教学和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上课只管讲理论,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认为育人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在课堂上和课堂外与学生沟通少,认为是浪费时间,缺乏敬业精神与责任感。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学校的,还有教师个人的。整理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种思想观念使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使其难以全向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体制原因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育管理部门在对高职院校考核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这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等原因,为了招到高学历的教师,学校可能会放宽了对其它方面的要求。另外,在专业职称评定过程中,虽然有师德方面要求,但在实际过程中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和论文,造成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写论文而不是教学。
(三)学校原因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将大多精力搞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科研等工作,忽视了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和培训,忽视师德建设管理工作,在师德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督导机制。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日益增多,造成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工作量过重,忽视了师德的养成。
(四)教师自身原因
一些教师由于个人素质和涵养不够,意志不够坚定,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容易被金钱诱惑,造成心理上严重的扭曲和失衡。另外有些教师,心思并不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是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职称与收入,这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严重背离的。
三、加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督导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将师德建设摆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相关制度如师德培训教育制度、师德建设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等。通过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保证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的动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德自律主体的需要,这是师德自律的内在动力;二是师德他律,是师德自律的外在动力。这里所提出的外在动力就是他人监督,良好的考核和督导机制是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如建立学校对教师的督导机制,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间的相互评价等均纳入考核,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通过匿名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价,使教师确保师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开展多种形式师德教育,树立师德荣辱观
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不定期地多开展培训与交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尽可能地让高职教师多交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加强师德宣传,开展师德实践活动,使教师从师德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师德力量,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院师德建设中来,增加教师的师德自律意识,实现师德规范的内化,树立师德荣辱观,促使教师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并自觉将高尚的师德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可以教研活动中,鼓励将师德教育渗透到教研活动中,使师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起来。
(三)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待遇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工资待遇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虽然欠发达地区因地方经济原因,教师工资待遇无法与发达地区的相比,但学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争取政策方面的扶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使教师把精力用于教学工作。另外,将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师德建设相结合,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将师德师风纳入考核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教师师德存在问题,将对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使教师对师德产生一种敬畏,鼓励教师的敬业精神。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