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17:2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秋天的一段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容]
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并列段。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课文中这种段式较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全段共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教后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秋天的梧桐树、宝塔松,花坛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观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壮的梧桐树上那巴掌般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树枝上挂着的小绒球由绿变黄了;宝塔松仍然碧绿碧绿的;美人蕉火红火红的,在浓碧的、又宽又长的绿叶衬托下十分鲜艳;月季花有粉红的,有深红的,也有淡红的,有的花刚开,从羽毛形状的红绿色的叶子里张开了笑脸,有的花快谢了,花朵搭下来,像做错事的小姑娘低下了头,还有圆鼓鼓的花骨朵,被几片花萼紧紧包着,里面是红色的花柱。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能转为准确的表达。这时可以让学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总分段。即由总叙和分叙的句子组成的段。这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见的段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总起句,再说说课文其它三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课后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重点指导观察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把的形、色、味具体写出来。
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句子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达》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首句用“怎么能”提出问题(即结果),第二句用“原来”进行解说。这种段课文中也常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懂段句后,指导学生观察班上同学迟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班上同学因病(或因事)上学迟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断。
方位段。即按一定的方位或地点的变换顺序写的段落。如《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书屋北墙正中挂的画,第二句写画前先生的座位,第三句写先生座位四周是学生书桌,第四句写鲁迅的书桌在东北角。《南京长江大桥》中第二自然段也是这种段式。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读懂句段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按教室前方,教室正中,教室两旁,教室后面的空间方位顺序说一说自己的教室。然后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教室》为题写一段话。课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学到的写作顺序观察自己的卧室或客厅,以《我的卧室》或《我家的客厅》为题,按观察顺序写一段话。
承接段。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组合成句与句的承接关系。这种段式在写人记事的课文中常见。如《做风车》中第三自然段,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学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牛顿每天放学过了些日子他的心情。这些句子是按顺序连在一起的。学生读懂这段话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亲手教学生做风车,板书词语,“首先、接着、最后、裁、剪、折、钉”指导学生观察、口述,然后让学生回家按老师做风车的方法、步骤亲手学做风车,再以《做风车》为题写一段话。
上述几种段式的读写结合,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可以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然而,言之有物却是个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根据课文段的特点设计一些小练笔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如教《翠鸟》一课后,先应教给学生观察动物的方法,即抓住动物本身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动态等方面观察描绘。再让学生回家观察大公鸡,最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抓住大公鸡的羽毛、鸡冠、尖嘴、脚描写一段大公鸡外形的片断。教了《课间十分钟》后,可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前要告诉学生留心观察做游戏时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游戏后引导学生将游戏的过程具体口述,教师将重点词语“飞来、扑向、怕极了、叫着、张开、保护、猛扑、躲、闪、窜、佯装、扑、捉”写在黑板上。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丢沙包”一段的写法,先交代做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将凶狠狡猾的“老鹰”怎样捕捉“小鸡”,勇敢机灵的“鸡妈妈”怎样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这一游戏过程具体写出来。
一棵光秃秃的梧桐,无枝无叶,有什么好写的呢?读读这篇短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这棵秃的梧桐的。这对你有什么启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秃的梧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秃的梧桐????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个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树。
谁说这株梧桐树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已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秋天,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絮?——现在它的叶儿已去的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恶( ) 憔悴( ) 沉郁( ) 居然( ) 遮蔽( ) 保存( )
2、选词填空:
惋 惜 怜惜
(1)小露珠太可爱了,真让人( )。
(2)本来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可是 …… 唉,真让人( )。
3、造句:
……仿佛……
……好象……
……犹如……
……好似……
4、用上“!”“?”“、”这三个标点符号写一段话。
5、写带有“如”字的成语:
--如×:
×如--:
如--×:
6、“蔚蓝”“酣饮”等这类词都是前面的一个字形容后面的一个字,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使之与这两个词的结构相同。
( )览 ( )绿 ( )醉 ( )奔
7、写几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8、从文中你读出了梧桐的哪些特点?(多项选择)(
)
A:甘于奉献B:勇于斗争C:舍己为人D:拾金不昧E:播种希望F:兢兢业业
理由:
A:
B:
C:
D:
E:
F:
(以上你认为不是的选项可以不写理由)
9、课文写秃的梧桐在秋天里的状况用了
等植物与它进行对比,这样写的目的是:( )
A:贬低其它植物以抬高梧桐树的品质。
B:用梧桐树来衬托其它植物,说明其它植物是多么卑微、可怜。
C:用其它植物在秋天凄凉的样子来渲染一种忧伤的气氛,以此来反衬梧桐的高贵品质。
10、“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段话的意思是:( )
A:梧桐树经过秋的折磨,冬的摧残,怕是再也不能活了。
B:虽然有春风,但蚂蚁的力量总比梧桐还要大。
C:秋天再残酷,但是梧桐总能在春天复苏;蚂蚁和风即使能将梧桐摧残,但梧桐也播种了希望.
11、第一自然段和第十四自然段的关系是
12、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3、“落在土里的种子”会想些什么?
《秃的梧桐》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恶(可恨) 憔悴(苍老) 沉郁(浓郁)
居然(竟然) 遮蔽(遮盖) 保存(储存)
2、选词填空:
惋 惜 怜惜
(1)小露珠太可爱了,真让人(怜惜)。
(2)本来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可是 …… 唉,真让人(惋惜)。
3、造句(略)
4、用上“!”“?”“、”这三个标点符号写一段话。
(略)
5、写带有“如”字的成语:
--如×: 相敬如宾 生不如死 风景如画疾走如飞等
×如--: 尽如人意 心如刀绞 心如死灰 一如既往
如--×: 如梦方醒 如饥似渴 如漆似胶 如痴如醉等
6、“蔚蓝”“酣饮”等这类词都是前面的一个字形容后面的一个字,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使之与这两个词的结构相同。
( 饱 )览 (碧 )绿 ( 酣 )醉 (飞 )奔
7、写几句描写春天的诗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8、从文中你读出了梧桐的哪些特点?(多项选择)(ABEF)
A:甘于奉献B:勇于斗争C:舍己为人D:拾金不昧E:播种希望F:兢兢业业
理由:
A: 它不被损害的时候,给两家一美荫,雨天,可以让两家享受雨打桐叶的诗意。
B: 虽然遭到侵蚀,仍然可以长出枝叶,形成美荫。
E: 它将种子播撒在土中。
F: 它同风雨和蚂蚁的斗争从春天一直坚持到夏天。
(以上你认为不是的选项可以不写理由)
9、课文写秃的梧桐在秋天里的状况用了
老柏、香橙、老榆、大理菊、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等。等植物与它进行对比,这样写的目的是:( C )
A:贬低其它植物以抬高梧桐树的品质。
B:用梧桐树来衬托其它植物,说明其它植物是多么卑微、可怜。
C:用其它植物在秋天凄凉的样子来渲染一种忧伤的气氛,以此来反衬梧桐的高贵品质。
10、“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段话的意思是:(C)
A:梧桐树经过秋的折磨,冬的摧残,怕是再也不能活了。
B:虽然有春风,但蚂蚁的力量总比梧桐还要大。
C:秋天再残酷,但是梧桐总能在春天复苏;蚂蚁和风即使能将梧桐摧残,但梧桐也播种了希望.
11、第一自然段和第十四自然段的关系是
前后呼应
12、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命是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而顽强地奋斗,不要惧怕遇到的挫折,遇到的阻力,哪怕暂时不能战胜它们,也要努力地播种下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影响下一代。
13、“落在土里的种子”会想些什么?
爷爷放下眼镜,抬眼望向窗外:“多好的雪啊!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下雪呗!”
爷爷笑了:“就这些?雪是猛然间就下的吗?下雪前没有什么预兆吗?雪又是什么样子的?大概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这,下雪还有这么多可说的,爷爷你就教教我吧!”
第一招 典型元素重点写
“想把天气写具体,第一招就是抓住典型元素重点写。你们看――”
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俗话说‘善变是天气’,所以才会有‘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之类的谚语流传于世。不同的天气变化都是带着自己特殊的元素登场的,抓住典型元素来写天气,就不难了。读了峻青《瑞雪图》中的片段,你们发现他关注了哪些典型的元素?”
“云,风,雨,天空、地面的雪花,等等。”
“对!这里的阴云、寒风、冷雨,还有那压断树枝的咯吱声,都是下雪天气所常有的,抓住它们写,下雪的感觉就更具体了,别人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语翻开《鲁滨孙漂流记》,找出了这样一段:
我躺在舒适的帐篷里,听着外面越来越大的雨声。大风猛烈地撕扯着帆布,树在风中猛烈地摇晃,树叶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暴风雨肆虐了一整晚,然而,我躺在运回来的物资之间,心中感到万分踏实,很快就安然入睡。
“我明白了!你看,当鲁滨孙在帐篷里躲雨,他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外面的风雨声。此刻树的摇晃、树叶的声响就是典型元素,抓住这些重点描写,就会让读者感受到那一刻暴风雨的可怕了!”
小语突然拿起笔,埋头写了起来,他的思绪飘得很远:
假如我写春天的风,我会抓住__来写;
假如我写夏天的雾,我会抓住__来写;
假如我写秋天的晚霞,我会抓住__来写;
假如我写冬天的霜冻,我会抓住__来写;
这时,小文走进屋来,他走到哥哥身边,默默地看着哥哥写句子。
第二招 时间先后要有序
爷爷看着他俩专注的样子,笑了:“想把天气写清楚,第二招就是按照时间先后有序写。”
“山坡上的积雪开始变得疏松,露出了许多孔洞,早晨,脚一踩在上面,“咔嚓咔嚓”地响;而到了中午,再踩到上面时,就像踩在棉花上,不一会儿,一只一只脚印,就变成了一摊一摊水。屋檐口的冰凌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但这光芒正在不停地变短,因为冰凌正在不停地融化,水珠钻石一般闪亮,在地上滴出湿漉漉的一条线。家家屋顶开始变得潮湿,积雪一天薄似一天,中午时分,整个屋顶像在散发热气。
“这是曹文轩《火印》中的一段话,你们发现和峻青笔下的雪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小语看了看峻青的“雪”,又看了看曹文轩的“雪”,一拍X袋:“我发现了,它们都足按时间顺序写的。峻青从一清早写到中午、黄昏,再到夜里,将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景色写清楚了。曹文轩从早晨写到中午,将雪化时不同的感觉通过声音的不同、形状的不同表现出来了!”
第三招 合理想象更生动
“对,天气的变化离不开时间的变化,这样一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就能将天气的变化描写得清清楚楚。想把天气写形象,还有第三招呢,这第三招就是合理想象生动写。你们读读这段文字吧!”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雾成了魔术师,太有趣了!‘拂袖而去’这样的词语,又让人觉得雾成了一位带着仙气的智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阿里山的雾,你们从中还得到了什么启发?”
小文抢过话头:“作者合情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雾气似乎可以触摸得到。就像上而曹文轩《火印》中‘棉花、钻石’的比喻让雪、冰的样子更加具体,这样的语言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语也豁然开朗:“这几位作者不仅写所见、所闻,还写所感、所想。”他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这时,只见谷底旋起一簇雾团,像有仙人推举般向上翻卷,初见时尚在几百米的深处,眨眼间便腾身上来,不客气地裹起了小亭和周围的世界。我的小本上只记下几个字,再也辨不清字迹的走向。这雾也真浓,挥不去拔不开,足有半个时辰方才散去,颇有不许我窥探的意味。
“看,高洪波的这篇《雾中情》,雾团好像是不许我窥探的人,活灵活现的。雾浓的感觉更明显了。”
“风雨雷电,雾雪冰霜,准备好你的心灵和眼睛去发现这止匕,记录这止匕。透过你的文字,更多的人会清楚、了解天气的变化,这就是文字的功劳啊!”说完,爷爷给他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写好天气并不难,
典型元素是重点。
一、巧抓题目空白,启发思考
题目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是思维的窗口。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课文题目这一“空白”,精心地设计揭题、解题思路,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草帽计》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课题,用质疑课题的方法来整体感知文本,诱发学生将“谁实施的草帽计”、“为什么要用草帽计”、“怎样用的”、“结果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抓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创设描写空白,加深理解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不直抒胸臆,而是将喜、怒、哀、乐完全融合于景物描写之中,创设出一种有情之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在《秋天的怀念》中,课文末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简笔勾勒了的色彩,造成了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揣摩回味的余地。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这段时,引导学生对“简笔画”进行画面后的探索,让学生从想到生活。有的学生说,黄色的花淡雅,就是母亲希望儿子能平平淡淡地活着;有的说,白色的花暗示要活得有尊严,要高贵、不卑贱;紫色的花意味着要对生活充满激情,永远不在挫折面前爬不起来……学生通过对侧面景物的意象把握,创造了景物的语言,使作品中“好好活着”的意蕴具体化,更为生动丰满,从而对本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挖掘标点空白,深入研读
“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出自《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抓住标点辐射出的讯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荔枝》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此处可设置问题: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能起到什么作用?细读前文,我们就不难看出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她买的沙果每斤只有5分或1角,而儿子买的荔枝却几元钱一斤,母亲自然会觉得儿子浪费,但同时,当她面对儿子的一片孝心,她又怎能不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四、填补心理空白,把握形象
“人以事显,事在人为”。小学课文虽然以写人叙事为主,但由于感情抒发、表现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影响,有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
例如《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中,儿子雅克年仅12岁,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文本运用大量的篇幅对他进行了刻画,留出大片心理活动的空白。我利用这一空白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当被德国军官厉声喝住时会想:( )。当走出这个可怕的房间后会想:( )。又回到房间,默默坐待最后时刻时会想:( )。这个创设的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不难理解雅克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男子汉的勇敢、从容,再来读读对雅克的描写,一定会入情入境。
五、深究背景空白,扫清障碍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合理的背景空白点,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扫清认知上的障碍,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教学《》,特级教师李吉林为了突破“金沙水拍云崖暖”中“暖”的理解疑难,提供了这样一段背景资料:“1935年5月,主力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凭着这个背景空白点的设置,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金沙江巧渡成功,战士个个喜洋洋”的图景,同时体会到:这里写云崖暖,实际上是写战士心里暖。
六、想象结尾空白,拓展延情
优秀的文本常常让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如果能更好地挖掘文章结尾的空白点,将更有助于我们整合文本资源、激活想象力,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情境教学;言语模式;美的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74-01
优秀的文学作品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智慧,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共鸣”是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感悟文本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文字的内涵,提升语文素养。
一、揭题导入,进入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课题为切入点,积极发掘文本资源,如结合课文插图,音响等文本资源,创设环境氛围,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进入情境之中,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赶海》一课时,由于“赶海”离我们生活较远,在理解课题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融入赶海的氛围之中,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描述大海的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常去干什么。在这一系列的视听形象思维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赶海”就是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等。在这一情感氛围的激活下,学生就会轻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生活经历,去感悟“赶海”的乐趣。
二、披文入境,再现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捕捉情感基调 ,然后指导学生抓住主要段落、词句,通过积极联想和感悟,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内化到学生的心理层面,再让学生美美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出示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画面,让学生融入到浓郁的草原氛围之中,激活学生表达的激情,让学生畅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教师可以用以下话题引导学生表达,如“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舍先生用了哪些画面来描写和展示草原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小组交流讨论,在充分朗读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很容易出现“明朗、清新、翠流的草原”风光图;“襟飘带舞,骏马疾驰”的草原迎客图;“载歌载舞”的草原联欢图。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及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把这些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内心的草原形象通过画笔表达出来,再现课文情境。
三、赏析文本,品味情境
赏析是个性化阅读体会和表达的升华。在赏析文本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情境,做到切己体察,含英咀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从而内化文本言语结构。《北大荒》秋天第四自然段着重写“原野热闹非凡”这一场面。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硕果累累的田野,让学生先从感官上进入文本境界,激发“我”要读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眼”中看北大荒,“口”中读北大荒,“心”中想北大荒的境界里,通过“哗啦啦的笑声”和“乐呵呵”的演唱,让学生感受到丰收的情景;通过“一团团火”和“把人们的心也跟燃烧起来了”,体会秋天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激动的心情。在优美真切的语境中,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一行行文字符号通过学生情感思维的再创造变成了优美的意象,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试想这样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学生怎能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
四、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去写
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学生在倾诉的基础上迁移文本情境,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1、挖掘作品的“空白点”,拓展延伸写感悟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有意留下一些“空白点”,有待读者去“再创造”,这时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让学生入情入境,拓展延伸,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如《爱之链》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写话的练习。学生在读课文,悟课文的基础上,被乔依和他妻子的真情深深地感染着,心中充满着爱的暖流。此时此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设置以下写话练习: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写的时候,注意情节的连续性;描写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与动作,升华“爱”的主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写话练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感的心弦被拨起,他们文思驰骋,浮想联翩,能围绕“爱”的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在情感熏陶中迁移文本结构,表达心中感受
小学阶段所选课文大都层次清晰,结构明了,有利于学生迁移仿写。在朗读会意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揣摩文本的谋篇布局,在文本情感的熏陶感染中,迁移文本的篇章结构及言语结构,抒发自己的情怀,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围绕中心句组织言语材料是常见的构段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东方之珠”》第五自然段为了表现香港夜晚灯光的华丽,作者分别从灯的颜色,灯的形状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在教学本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右边的课文插图,感受比喻句的准确和生动,感受灯的海洋的形象性。这一自然段是很好的仿写范例,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煽情”,要积极引领学生挖掘文本资源,找准文本情感的联络点,生成点,锻炼学生思维,以此提升言语感悟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二、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三、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jiān yìng pèng qiǎo nán shòu chì jiǎo xíwǔ liàn gōng
( ) ( ) ( ) ( ) ( )
huǎn huǎn de huà láng xiàng bí bú zài hu yīng yǒng shàn zhàn
( ) ( ) ( )( ) ( )
二、找出正确的读音,并用“ ”画出来。(6分)
年龄(lín líng) 深涧 (jiān jiàn) 唇(chún chuén)儿
兴(xìng xīng)奋 增(zēng zēn)添 蚕卵(ruǎn luǎn)
三、写出同部首的字。(6分)
木: :
虫: 扌: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写在括号里。(6分)
jiē jié
1、秋天,树上结( )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
2、马路上结( )了一层厚厚的冰。
zhāo cháo
3、朝( )东望去,那满山的桃花像灿烂的朝( )霞。
qiáng qiǎng
4、方亮长得很强( )壮,好几个男生才勉强( )推得动他。
五、选字填空。(6分)
1、带 代 ( )领 ( )表 替( ) 现( )
2、争 征 长( ) 战( ) ( )光 ( )兵
3、先 仙 ( )女 ( )生 ( )后 水( )花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分)
( )的祖国 ( )地成长 一( )闪电
( )的阳光 ( )地飞翔 一( )阳光
( )的白杨树 ( )地爬行 一( )武艺
七、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12分)
1、我觉得
2、 、 和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3、花木兰
4、 一 就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4分 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1、从蚕卵里钻出来的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丝结茧,最后开了窗,飞出了蛾姑娘。(6分)
2、狐狸是借着 把百兽吓跑的,这个故事就叫 。(4分)
3、默写一首你喜欢的关于春天的古诗。(4分)
, 。
, 。
九、课外阅读知识。(7分)
1、选词填空:玉帝 皇帝 花神
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后,叫大儿子掌管天上的一切,人称
;叫二儿子掌管人间的一切,人称 ;叫惟一的女儿掌管百花;人称 。
2、写出几个表示高兴的词语:开心
3、你认识它们是什么字吗?
十、请你将正确的序号标在前面的括号里。(5分)
( )经过激烈的争夺,我们班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
( )早晨,金色的阳光洒满校园,同学们陆续来到操场,准备参加运动会。
( )运动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了。
( )运动会开始了,运动员你追我赶,奋力争先。
( )同学们高兴得蹦啊,跳啊,欢呼啊……
十一、读读答答。(10分)
春夜静悄悄, 春夜静悄悄,
小鸟睡着了, 小鸟睡着了,
树枝上的小花苞, 竹林里的小竹笋,
还在微(wēi)微笑。 偷(tōu)偷在长高。
1、这首儿歌描写的是 时的景色。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并打上“√”。
还( hái huán )在 长(zhǎng cháng)高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笑——( ) 睡——( ) 高——( ) 静——( )
4、儿歌中说 睡着了, 在微微笑, 在长高。
请以“夕阳、风筝、乞丐、西装”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一个词语可多次使用,词语顺序可自由组合,但四个词语都要用。
这种命题要求学生具备在短时间内找到几个独立词语内在关联点的思维能力,合理组合语言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嵌入式小作文有较严格的限制性。学生要认真阅读命题给出的条件,要弄清楚限制的范围,明白自己“活动空间”,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个“空间”去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些学生往往忽视作文的限制,不推敲命题中那些限制性的词句,任意发挥,跳出“三界外”,按自己历来的习惯去写作,结果跑了题或者是偏离了题干的限制。还有学生虽然研读了命题限制条件,但却被这些条件将思维限制在一个局促狭小的空间里,写不出满意的文字。
就上面这个命题来看还是比较宽泛的,它没有限制我们的表达方式,叙事、抒情、描写、议论都可以运用,这就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仔细推敲这四个词语,找出它们潜在的关联点,然后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合理的运用写作技巧就可完成写作任务。
这是一组名词,我们很容易理解其意思,运用合理的想象,找出这组词语能够隐含什么,关联什么。“夕阳”,它既是我们描写的景物,也可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风筝”,是一个物,更是一个事件;“乞丐、西装”可以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也可以是人物的两种命运。弄清楚了词语之间的关联,我们就有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了。我们列举两例构思:
其一:夕阳下,一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起来时却挂在了树枝上。孩子看到一个穿着西装的青年路过,就请求他帮忙把风筝拿下来。青年顾忌自己的西装被刮破,摇摇头走了。孩子哭了,一个乞丐跑来,爬到树上,帮孩子取下了风筝,褴褛的衣衫被树枝挂得更加褴褛。
其二:乞丐在草坪一角,看着孩子放风筝,孩子的身边是穿着西装的爸爸。乞丐的眼前浮现出几十年前的一幕:夕阳下,他带着儿子放风筝――那是他亲手糊制的。此刻,乞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以设定西装的爸爸就是乞丐的儿子)
词语嵌入式的小作文看似空间狭小,其实非常的灵活。因为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对给出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找到词语间的关联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式小作文给出的词语一般具有定向性特点,也就是说词语潜在着一定的指向性,即语段的表达方式、题材或文体,如上面这个命题给出的词语更适合记叙和描写。又如:
请以“秋天、森林、月亮、琴声”四个词语写一个情境性的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描写性的嵌入式小作文题。四个词语提供的了人物、事件和环境,应试者要从中找到描写的主体。秋天是时令,森林是环境,月亮即是环境要素又是时间提示,琴声既是事件提醒,也是人物提示。在众多因素中,隐含着一个描写主题,那就是弹琴的人。
描写要确定描写主题和描写顺序,将描写的对象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还要注意描写主题的主次和详略。
选择合适的文体是词语嵌入式小作文写作的关键。记叙要把记叙要素完整地表达出来,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清楚,还要将开端、发展、结局展示完整。议论则要完整地呈现出议论的要素,即文段中必须要有论点、论据和完整的论证过程。如:
请用“规则”“公平”“服从”“权益”四个词写一段意思完整地话。
这是一组抽象的词语,明确词语的意思才能找出词语之间关联点。“规则”是指典式、法则、规律,也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公平”是指公正而不偏袒,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权益”有多种理解,但我们更容易想到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弄清了词语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这四个词语看似独立,实则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四个词语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服从规则,追求公平,维护权益――这就形成了一个论点,因而这个命题更适合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此一来,答题的方向就明确了。
例文:规则是不分年龄与身份的。否则,社会公平又从何谈起呢?规则之下,年龄,身份,权利,地位,财富都是那样渺小。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罪锒铛入狱,引发社会一片争论。法律可否会因为李天一的年龄而原谅他吗?道德准则会因为他父亲是李双江母亲是梦鸽而宽恕他吗?不会。倘若真有释放李天一的“法外开恩”,不知社会将会出现多少像他这样的人。面对规则,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只有规则,才能真正维护每个人的权益。
这段文字确定的段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很好的统帅了“规则”“公平”“服从”和“权益”四个关键词,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一般来说,文体决定了表达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文体,写作者都要准确把握相关的文体特征,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表达方式,精心地组织个性化的语言。虽然是以小篇幅的形式呈现,但展现的还是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功底。与大作文相比,词语嵌入式小作文更注重细节,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要“精打细算”,开头、结尾、布局谋篇都要精心谋划,在有限的篇幅里容不得“铺张浪费”。
有些命题给出的词语,看似毫无关联,风牛马不相及,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联想法,去寻找词语的隐喻意、象征意,从中找出词语的关联点。如:
一、定位单元主题,形成整体教学主线
单元整体备课的关键就是能准确地定位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并以此为线索去研究每篇课文与它的对应点,形成整体教学主线,从而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高效性。我们一般是从单元习作要求入手,结合口语交际、单元导读来考虑这一问题。
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习作?那就是要从阅读课文中学习观察的方法、写作方法。再看单元导读是这样说的:“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快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显然,“随着课文的学习发现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秋天里的景色(色彩、声音、气味等)特点、秋天里活动带来的欢乐,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描绘心中的秋天”――从不同的方面抓住特点写出秋天的美好,秋天里的欢乐,就是习作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整体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二、沟通内在联系,设计整体教学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主线确定后,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将它一一对应落实的问题,即要“沟通整体与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秋天”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从多角度来表现了秋天的美好。精读课文《古诗二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看到的”到“想到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风筝》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到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和略读课文《听听,秋天的声音》从颜色、气味和声音等方面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根据单元整体教学主线和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可把每篇课文的对应教学要点整体设计为:
从《古诗两首》中学习发现和感受秋天,要注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风筝》一课学习发现和感受“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特别是“心情什么样”。
从《秋天的雨》一课学习从色彩、气味和声音等方面观察和感受秋天,表现秋天。
从《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学习怎样听声音,感受秋天的声音,特别是用心去听,展开想象去感受。
不难看出,这样设计会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单篇孤授、面面俱到,但对实际教学又无较大指导作用的“单课式备课”的弊端,使各课教学能前后照应,形成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三、放眼单元整体,统筹整体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单元教学主线整体安排这些活动,能更有效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益。
1.演讲。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自动化和敏捷性,我们提出了每节课安排5分钟演讲的要求。演讲内容和主题的设计,也要对应着单元整体教学主线来确定,而且题目要小,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忌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着“描绘心中的秋天”这一主线,可作如下安排: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围绕“金秋的词语我知道”展开,让学生把积累的关于秋天的词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第二课时“用秋高气爽、心旷神怡说一段话”,锻炼学生用词造句,善于表达自己心情的能力。
《风筝》第一课时以“早晨的空气真清新”为题,重点突出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以“早晨走出家门,呼吸着凉爽、清新的空气,仰望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我……”为提示,重点落脚在对自己心情的描述上。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以“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为题,重点让学生描述对颜色的观察和感受。第二课时以“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为提示展开想象,重点突出气味的描述。
《听听,秋的声音》以“我听到了蟋蟀的欢叫声”为题,围绕秋天里的声音展开演讲。
以上内容都是学生身边可及的,既能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又有利于口语交际和习作目标的达成。
2.积累。积累是单元整体教学极其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最基本的双基积累、有导向的阅读积累和有指向的生活积累。围绕教学主线系统安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降低写话要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1.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写话时,不必要求学生把事物描述得多么具体生动,也不必限制写话的篇幅 ,学生只要能写好一句话,把话写完整就行。比如,布置学生写自己最高兴的事。有的学生写到:“老师表扬我课堂作业写的好,我很高兴。”还有的写到:“今天考试,我得了一百分,妈妈奖给一个芭比娃娃。”句子中学生并没有把事情写具体,但是他把句子写得通顺完整,教师就该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就使孩子觉得写话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句完整的话就行了。
2.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写话时,不必要求学生用华丽的词语去描写事物,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让人看明白就行。比如:今年5月12日,学校举行防震防火演习,学生亲身参加了活动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写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学生写到:“演习开始了,我看到到处都是浓烟。”有的写到:“演习开始了,我听到刺耳的警笛声,看到操场上到处都是人。”这些句子没有动人之处,但是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清楚了,让人看懂了,教师也该鼓励和表扬。
另外,我还发现识字量大、阅读能力强的一些学生,不仅能把一句话写完整了,而且能够写几句话,甚至写一段话。如:秋天到了,我带小朋友们到野外找秋天。有学生写到:“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树上的树叶黄了,秋风一吹,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池塘里,鱼儿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马路上,小蚂蚁把它当作游乐场;还有的落在小朋友的头上,像漂亮的发卡。秋天真美呀!”这样的孩子,值得好好表扬,我不但当众奖给他们小红花,还让他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号召大家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3.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话时,不必限制写话的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写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写自己看到的事,有的写自己听过的事,还有的写自己做过的事……全班52名学生尽管知识水平与能力经验各不相同,写出来的话长短多少不同,但都乐意去写,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有时,我还会搞些活动,再训练学生写话。如:课前,布置学生带几样自己喜欢的水果。上课时,全班开一个赏果、吃果、写果的茶花会。小朋友们一边欣赏漂亮的水果,一边尝一尝诱人的水果,再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水果知识,最后再写一写。活动很精彩,写话作业也很棒。有的学生写到:“我最喜欢吃苹果。它穿一件漂亮的红裙子,特别可爱。咬一口,又香又甜,真好吃!”有的写到:“今天,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水果,有黄色的香蕉、红色的草莓、紫色的葡萄……我最爱吃香蕉,它弯弯的像天上的月牙,味道又香又甜,皮还可以用来擦脸美容呢!”
指定写话内容和不指定写话内容相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话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写话就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快乐活动。
二、多渠道激发写话兴趣,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最难集中,也最爱热闹,所以要多渠道激发孩子的写话兴趣。
1.先画后写。学过《人有两个宝》以后,我先让学生画画自己的小手,再写上几句话,写一写自己的小手都干过什么。
2.先看再写。春天到了,我先带孩子们到大自然找春天,然后再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3.先做再写。学过《乌鸦喝水》以后,我以“我帮乌鸦想办法”为主题,鼓励孩子回家先动手做一做,再把它写下来。
多样有趣的写话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无论是先画后写、先看再写、还是先做再写,学生都必须自己去看,自己去体验,在观察和体验中孩子们才会有话可写。
三、多形式激励写话愿望,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 打到村子 离开村子躲避 东西不能带走 妈妈埋箱子 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教学中,教师发现该段从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首先让学生阅读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并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后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段落结构和作者描写的四个方面;接着迁移课外,为学生搭建实践和运用语言的平台。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努力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图”,将导图植入学生的心田。有了思维导图的全面介入,学生对这类段落描写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表达段落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1. 句式仿写。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多处出现句式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这是进行写句子训练的好素材。如《鸟语》一课里,作者用了这样的句式:“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根据这段话的句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作者是抓住各种鸟的特点来写的,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猜还从哪些鸟儿的身上学到了什么?用上“从的 那里,我 。”这种句式来写。学生想到的很多。此时,学生不但多形式、多角度地表现了动物的特点,还领悟了作者别具一格的表达方法。
2. 段落仿写。课文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好榜样。中年级有很多课文都有结构严谨,可供仿性作的段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段落,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用的表达技能。如《燕子》第1自然段抓住了燕子的“活泼机灵”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在教学中,我在多媒体中映示一只公鸡,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用两三句话把公鸡的体态写出来,再让学生课后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进行体态描写。到后来,学生甚至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用在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上去了。
一些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场景描写的好段,也是很值得让学生进行仿写的。如《庐山的云雾》一文的第3自然段,我除了让学生展开想象还会有怎样的变化,还让学生以“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眼前的白云,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写一段话。
3. 诗歌仿写。有些现代诗歌每节的结构形式很相似,例如,《秋天》一文就比较典型:“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穿紫袍。”学生可以参照它的形式,尝试写一两节诗歌,为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埋下种子。
二、 在情感共鸣处一触即发
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候安排小练笔,就能达到“情动辞发”。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例如,教学《开天辟地》一课,体会“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地之间,不让他们重新合拢。” 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的训练:“呀,你一定很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吧?你为什么不愿意休息呢?”在学生的发言中,一个具有伟大献身精神的大神的形象屹立于笔下、脑中。《掌声》这课中,也能多处让学生与英子、英子的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这些训练中,与文中人物走得更近,受到人物高尚品格的熏陶,写话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 在文本留白处激活潜能
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略写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使它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还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1. 情节延伸。“言虽尽,意未穷”,不少课文的结尾让读者回味无穷,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我们如果能顺势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测,延伸课文情节,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表达的欲望。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教学后,我问学生:“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联系课文内容把故事继续写下去。教师顺势利导,学生顺藤摸瓜,进行了再创造,发展了思维,内化了内容,也训练了表达能力。
2. 悬念补白。(1) 挖掘内涵。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交流中,深入理解内容,真切地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里,李时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地查访药材,途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发生怎样的事情?学生想象可能会发生的情景,写成一个小故事,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一心为民造福的精神。
(2) 填补空缺。只要我们认真解读教材就不难发现,文本中很多地方都以相似的句式列举一系列的例子,但为了使文章显得简洁,又为了给学生留一片想象的空间,在列举两三个例子后,就用上了省略号。在这省略号里,学生就可以进行大展想象的翅膀了。例如,《荷花》一文中写道:“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好一个省略号,还有什么过来了?会告诉我什么?
3. 标点想象。语文教学中有一重要的板块资源,就是标点。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等都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适时的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练笔,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如《兵马俑》一课着重描写了兵马俑鲜活的神态。文本以“有的……好像……”的句式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最后以“……”给学生留下想象练笔的空间。教学中,笔者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进行练笔。出示将军俑、武士俑、老兵俑、年轻佣等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用文中的句式写写兵马俑的神态,充实文中的“……”。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在学生的笔下得以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