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9: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创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创意产业是精神生产的凝聚形态。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文化、科技、经济、教育等因素融为一体,生产出既具有物质意义又具有精神内涵的产品或服务。文学作为艺术的母体具有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精神和智力资源的能力,理解和挖掘文学资源,尤其是经典文学资源,有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立足长远来看,按照文化产业化的路子再造文学经典作品,会形成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再造的产业链或产业群。从商品营销的角度来看,今天是一个讲究“品牌至尊”的时代,人们在购买产品时,品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甚而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文化产品也不例外。因此,就文化产品的开发而言,由于经典作品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是一种“品牌产品”,而且很多经典是头顶着“神圣光环”的“名牌”,因而比非经典作品会显现出更大的优势,更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品牌效应”,也即商业开发价值,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文学经典具有“明星效应”,能够有力争夺公众的注意力。在经济资本控制下的传播形态,日益演化为一种商业化传播,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利润。而今天的经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一个产品如果要在市场中获得成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文学经典显然具有这种功能,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不同年代的人所推崇和重视,在大众心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对它们的关注几乎成为了一种自然状态,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经典作品是一种带有“神圣光环”的存在,只要它进入人们的视野,就自然而然地会聚焦社会大众的目光。人们对经典的推崇,使经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人类文化活动的中心,占据着人类话语秩序和表征系统中的特殊位置,甚而在相当程度上对话语权构成控制,对意义的表达形成规范。在很多的社会历史语境当中,我们发现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话语权的获得。有很多时候,文学素养和文学能力甚而会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表征。而这种素养和能力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文学经典的滋养。文学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话语垄断,使经典相较于其他的话语形式,更容易争夺公众的注意力,形成引人注目的“明星效应”。
从这一意义上讲,“不是说消费者主观上需要拆借经典,而是因为经典在客观上堪值利用。哪怕是拆借嵌入经典的只言片语或地名人名,它立刻就可以获得一种招引力,一种情调感,一种‘差异性区别’的标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①其次,受“明星效应”影响,文学经典还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文学经典由于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和很强的商业扩张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的产业化,使得文化生产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进而让文化产品市场形成了广泛的延伸性和关联性。一种文化产品的成功,往往可能带动相关产业链上很多其他产品的发展与兴盛,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滚滚财源。文学经典由于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进入市场后,更容易引发文化创意产业的连锁反应。实践表明,通过“经典再造”、“故事新编”等方式,文学经典可以被转化为异质文本,演化为戏曲、话剧、舞蹈、评书等艺术形态,通过电视、电影、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可以有效改变因传播方式的单一化和传播对象的精英化而造成的局限,增强人们消费经典的便利性,从而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迅速扩大。对经典作品的再生产,可以使经典以更快的速度向网络产品、音像产品、视听产品等文化消费领域延伸,并且这种影响力将很容易被扩散至诸如玩具、服装、旅游、休闲、礼品、文具、饮食等其他相关产品市场,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将文学经典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层次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经典文学更是如此。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生产富有审美属性的文化产品,借助经典文学充实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审美水准的提升,让文化产品更具魅力。此外,文化产品需要个性,需要富有经典意味的底蕴,将文学经典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民族个性,充实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内涵。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国际潮流,文化创意产业自然也被裹挟其中。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电影为例,中国电影面对好菜坞的全球化扩张,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其具体表现为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但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产业机制的严重不成熟。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中国拥有丰厚的经典文学艺术资源,这种资源早已被国外的电影产业开发和利用——迪斯尼的《花木兰》便是显例。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着非常独到的特色,这种传统,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对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对西方世界而言,中国经典的文学艺术也有着独特的东方魅力。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可贵的文学艺术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完全有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从而占据广阔的市场。中国有着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从楚辞汉赋到明清小说,从礼、乐、诗、书等精英文化到坊间说书、戏曲故事、民间传说、通俗小说等通俗文化,都彰显出中华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可资利用的资源。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唯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沃土,从中汲取强大的能量,才能真正地与世界文化产业相抗衡。我们应该走出效仿跟风的窠臼,有意识地整合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学艺术资源,将经典作品与产业形式进行有效的组合嫁接,进而形成文化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也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阐释经典文学艺术,完全可能赢得世界观众的喜爱。《花木兰》的全球发行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经典故事与现代科技,使《花木兰》获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对《花木兰》有着原始版权的中国,却至今缺乏对这类经典故事的有效开发与运作。中国文学艺术资源的丰富性有目共睹,它完全有望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潜能:一方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植根于本土的文学艺术,因为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国际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现代意识对本土文学艺术的观照与超越,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积极地与“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使之更加具有世界性和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才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更容易获得国际化的认同。我们应该认识到,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便是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来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中国有那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传说、典故,那么多优秀的文学名著、艺术作品,这些都是让我们这个国家具有东方魅力的重要元素,如不加利用或不善利用,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遗憾。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中,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经典文学资源将是我们的优势,把文学经典有效融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力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三、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嫁接,有助于丰富既有的文化体系
从前瞻性的眼光来看,产业化了的文学作品会对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积淀,它们也会表现出长久的历史性的文化功能,会使既有的文化体系更加饱满。实践表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融入文学元素,让经典文学在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富有激情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完全有望催生新形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从文化创意产业崭露头角开始,文坛便依托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掀起了一股文化创意产业批判与文学精神保卫之风。批判者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汲取理论来源,抨击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传统文学的破坏,进而倡导维护传统文学精神。他们认为,就生产手段来看,文学致力于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秘密,是人的心智的形象化体现,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更像是工厂里的流水作业,侧重于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模式化生产。由此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精神无缘。这种观点单方面看非常有道理,它敏锐地看到了机械式的生产和商业化的运作对于文学的灵动和追求真善美的破坏,但如果从更多元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这种观点却未必经得起推敲。笔者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成与发展确实对文学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文学的存在形态,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精神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与冲突,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产业形态所带来的改变。事实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文学都难免会受到社会发展、产业变更的影响,因为文学毕竟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与各个时代的产业发展带来的变革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其差异主要在于影响力的大小,其造成的结果也不是毁灭性的。毕竟,文学精神的保持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文学对自身认同的努力,对文学追求的信守,这才是文学精神能否持续的内因,而不宜单方面地归责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创意活动的文学,难免会与文化创意产业产生诸多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出现磨合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态,我们不妨以更加理性全面的态度对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学的磨合期予以观照。辩证地来看,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碰撞与融合,确实会对原有的文学形态造成冲击,但是在这种冲击动荡之中,新的文学形式也会应运而生,而它们的出现则可以有力地丰富文学的既有形式,有效地充实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比如图文文学书籍“绘本”,便是文化产业运作的典型个案,它作为一种“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现代都市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①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它不再囿于传统的文字叙事,而是借助现代化的构图手段,着力展现文与图的内在联系,将文字与图画有机融为一体。在绘本作品中,创作者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让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起讲故事的任务,通过形象生动、韵味十足的图像符号来引发读者的关注,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更加可感的方式与读者展开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创作方式瓦解了“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学的传统观念”,重新界定了文学创作中的图文关系,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类似绘本这种结合了现代传媒手段的作品形式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它们本身将成为新的文学样式,会对文学和文化体系的发展和丰富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将文学经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有益于文学作品的保存与弘扬
文学经典经过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得到有效的保存与弘扬,甚至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学艺术形态或作品,也可能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被激活。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一个由数字媒介主导的信息化文学社会正在形成。人们往往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电视、网络这样的媒介上,而开始摒弃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倘若文学要作为少数人的一门学科而保留下来,它就一定要将自己的感知和判断技巧迁移到这些新媒介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的生存境况势必会受到文化格局变动的影响。文学经典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形态继续下去,很有可能导致消费体验缺乏新意,继而传播范围越来越窄,传承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站在文化学的维度,大胆地将文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将有助于文学经典找到另一种生存状态,从而促成经典的延续与弘扬。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是,除了印刷传播的方式之外,随着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原典传播发展出了数字传播的新形式。阅读现状已经表明,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传播将越来越成为经典传播的重要手段。此外,影像传播也构成了当代非常受欢迎的经典传播方式。它是一种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学经典改编现象,主要形式是经典作品的影视传播,比如电视剧版的“四大名著”,也包括各种flas、影像视频、图文书以及漫画书的传播。自2O世纪以来,电影一直占据着影像传播的主导地位,许多艺术形式,包括文学在内,都需要依照与电影的关系来审视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文学经典是否被改编成电影也成了衡量其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方面。①中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厚的文学艺术财富。
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留存的中华典籍及人物事迹得以弘扬。史书《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衍生了精彩纷呈的“三国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影视界掀起了一股改编三国经典的热潮:从8O年代初的《诸葛亮》、《曹操与华佗》,到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卧龙小诸葛》、《武圣关公》等,以及电影《见龙卸甲》、《吕布与貂蝉》的上映,在相当程度上引领了三国影视改编的潮流,之后对三国的关注被扩展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网络作品《大话三国》、图书《水煮三国》、动漫《Q版三国》,都是以三国故事为蓝本进行的经典资源开发。在国际市场上,很多国家从中国引进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同时自己也拍摄了一些以三国为题材的电视作品。如日本横三光辉以三国时期“桃园结义”、“草船借箭”等著名典故为依托,拍摄了动画作品《三国志》。与此同时,日韩等国家以三国为背景的网络文化开发更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对三国文化的现代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比如《西游记》、《搜神记》、《红楼梦》等。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运用产业化的方式,把这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经典作品传播出去,形成充满生机的文化输出格局,运用经典的力量有效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无论是传统的文本阅读,还是新兴的视觉影像传播,文学经典都以其丰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彰显出动人的魅力。正如汉朝人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说的“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②美国辛普森也认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不仅没有全面失守,相反的,文学在这个时代完成了它的统治,并且渗透到各个学科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⑧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学经典与新兴媒介的结合让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从学科内涵来看,升级后一级学科无疑要更加丰富和广泛。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为: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音乐与舞蹈创作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表演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教学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等。
截止2012年,全国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共计90家(其中12所院校为博士点,其余78家为硕士点),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艺术院校。
201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招生从数量上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音乐剧等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舞蹈专业的高学历层次教育有所扩大,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攻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数量有所攀升,舞蹈专业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趋势日渐明显,为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涵盖博士与硕士两个学历层次,舞蹈学方面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开设舞蹈学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两所,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除艺术硕士(MFA)外,还包括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较高深的专业技艺,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与综合学术修养,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舞蹈学综合人才。
在招收舞蹈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单科性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舞蹈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方面的优势,个别舞蹈单科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较为丰富齐全,涵盖了舞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学术成果汇集
2012年舞蹈学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在内容与研究对象方面相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也愈加广泛。传统的舞蹈学研究方向如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研究、民间舞蹈研究、舞蹈作品批评、舞蹈编创理论、舞蹈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人物研究等依旧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新媒体舞蹈、舞蹈产业与舞蹈创意、舞蹈知识产权、舞蹈医学、舞蹈管理等也逐渐进入舞蹈研究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增添了时代气息。
1. 科研项目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7项涉及舞蹈史、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综合等方面,相比2011年增加了3项。其中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有北京舞蹈学院高度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赣南师范学院赖丹主持的《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许昌学院刘柳主持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国家一般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郑玉玲主持的《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国家一般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库来西・ 热介甫主持的《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史》(国家西部项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葛树蓉主持的《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国家西部项目)。已获立项的项目中暂无国家重大项目。从立项情况来看,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交叉研究占绝大部分,而舞蹈理论、舞蹈文化研究、舞蹈社会学研究等课题方向需要在未来的科研立项中予以重视。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舞蹈研究1项,为西北民族大学才让主持的《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研究》。
2. 著作/出版物
本年度舞蹈学方面的著作及出版物颇丰,除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舞蹈类视频出版物之外,也有不少理论性著作出版或再版。
在舞蹈学理论方面,比较主要的著作有资华筠与王宁的《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吕艺生、毛毳所著的《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苏娅的《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舞蹈史论方面,王宁宁、江东、杜晓清的《中国舞蹈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王克芬著中国专门史文库丛书《中国舞蹈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自原始舞蹈产生开始,历经夏商奴隶制时代、两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唐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舞蹈发展轨迹,全书史料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舞蹈艺术传承与变异的总体史学脉络。
在舞蹈管理与创意产业方面,比较主要的有张朝霞的《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主编的《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前者从新媒体舞蹈的语境、发展、谱系、创作、技法及管理等方面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后者通过对各地舞团,演出市场的调研考察,对中国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研究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舞蹈专业类教材方面,比较主要有池福子主编的《朝鲜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史敏著《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世界图书出版社)。
3. 期刊论文
2012年,随着各个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对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舞蹈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舞蹈学的期刊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主要发表在《艺术百家》、《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艺术理论类期刊,《大众文艺》、《艺海》、《大舞台》、《艺术科技》等艺术类综合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论坛》、《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民族民俗类综合期刊,《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舞蹈类专业期刊,以及《艺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综合来看,舞蹈学类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批评类
此类论文通过对一部或多部舞蹈作品的细读与分析,或在形式结构、立意表达等微观方面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或在发展趋势、文化审美取向等宏观层面对某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或某一特定舞蹈种类进行分析与研究。
文化部于平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7期发表的《纤纤的彩绣 烈烈的情――无锡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观后》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许锐在同期发表的《绣的是寂寞――舞剧《绣娘》的立意追求与意象营造》,分别对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作品《绣娘》进行评论,前者在对作品进行分幕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情感、结构、意象方面的成功之处。后者则通过对舞剧核心立意――用艺术的完美填补生命的缺憾的把握,强调舞剧的立意对统摄作品整体意象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连载于《舞蹈》2012年第1-3期的《当前舞剧创作的趋势与若干问题》对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宏观综述,并对作品体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王晓蓝在《舞蹈》2012年第6期发表的《积极突破,还是止步不前?――中国现代舞发展备忘及其他》集中梳理了现代舞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
(2)理论(史论)研究类
在此类研究中,理论类论文通常是借助艺术学理论平台对舞蹈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进行综合阐释,史论类论文则关注舞蹈史发展中的特定形式或时代特征。如北京舞蹈学院仝妍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以艺术学的发展视角,辅以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着重探讨艺术特别是舞蹈以世俗间的身体端显达欢、载道的世俗性。
河南大学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的《拂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乐舞艺术的仪式审美特征与世俗娱乐精神》分别选取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形态特征及历史演变分析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舞蹈史论类研究范畴。
(3)民俗宗教类
由于民间舞蹈常常与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研究常常与民俗研究、民族研究与宗教研究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此类论文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素琴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江苏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综述――以玄妙观和茅山道院的斋醮仪式为例》,该文以江苏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道观:玄妙观和茅山道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道教宗派之一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其主要斋醮仪式加以舞蹈学和身体语言学的分析,目的在于用舞蹈学方法梳理和认定斋醮仪式殊的舞蹈形态,并进行程式性结构、主干动作的形态特点、面部形态特征的分析,进而发现道教仪式舞蹈形态“活体传承”的价值。同类文章还有西北师范大学郜鹏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发表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苏蓉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论“信仰效应”下的羌姆仪轨舞蹈――东竹林寺“格归堆姆”节的田野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晶莹在《贺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形态研究》等。
(4)艺术教育类
此类论文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与舞蹈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层面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这一类研究在开设舞蹈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师范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各级专业舞蹈院校中较为集中,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种类的舞蹈研究论文。
如云南艺术学院于景春、吴绍良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的《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就业形势、舞蹈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此类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建议。同类论文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张烨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在规则中寻求创新――舞蹈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广西师范大学陈东云在《大舞台》2012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舞蹈教育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等。
(5)舞蹈科学及其他
随着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等舞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推广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沈阳音乐学院王伟、朱玉红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发表的《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潘芊如在《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艺术治疗发展初探》。
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江毅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就目前舞蹈创作的版权与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学术交流
2012年舞蹈学方面较为主要的学术交流活动集中在创意、赛事、教育等方面。
摘 要:高校“创意文化园”是产学研一体的园区,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高校产业园合作模式和现状,发现安徽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
>> 高等艺术院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的作用浅析 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的高职艺术院校专业建设 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对策 浅析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校园文化与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 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院校人才培养 浅谈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塑造 艺术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思政教育视角下艺术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与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对接 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责 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论跨文化交际与艺术院校的外语教学 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构建艺术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模式的研究 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艺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01.
[2] 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 刘淮兵.安徽文化产业与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对接研究[J].艺术科技,2015.
[4] 袁如恩.高校校办企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刘淮兵(1970―),女,安徽枞阳人,硕士研究生,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
(一)建构突出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社会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体现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高技术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核心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对此,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清晰体现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的专业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将版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版式设计的概念模块、视觉流程模块、形式法则模块、网格训练模块、文字创意模块、图形设计模块和专业版式设计模块);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人文素质模块(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评价形式上,打破传统大作业考试形式,而采取多样的考评形式,如对三个教学模块采用三次作业评分,最后综合评分的标准。不同的模块所占评分比例分别随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例如目前可采用版式设计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占30%;专业能力模块的实际操作能力占50%;人文素质模块的综合素质能力占20%的组合评价方式。这样,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三个方面的教育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构突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突出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版式设计课程设置实践课时应不少于总课时的60%。在设计选题上,绝大部分训练应是“真题实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承接的企业项目进行真实性设计,使学生不仅熟悉专业知识,又锻炼专业技能,也帮助企业解决设计问题。如果缺少实际项目,可以创设“真题重构”模式的实践教学。依据一个真实的版式设计项目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该案例的重新组构,通过改进性设计,强化训练创意并增强美学法则的运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设计能力。
2.教学方式侧重实践
建立“校内工作室+校外合作基地”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实战情境化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目标。在校内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内成立版式设计工作室,接受本单位的版式设计项目的任务,如学院招生宣传的手册版式设计等。这种模式初步地走出课堂,进入实战的演练,便于师生互动,随时把握进度,调整设计,具体指导。在校外合作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完成“项目准备—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评价总结”五个教学情境的项目流程。这种模式属于大规模地真正进入社会实践环境,全面真实地体验职业岗位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学期放假,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确保他们能尽快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3.师资力量支撑实践
应重视为教师的实际项目实践提供机会与条件。派出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或挂职,充分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使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具体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4.评价方式导向实践
对于学生的设计成果,应多邀请行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人员、工作室导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以提出实践视角的合理化建议,形成实践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目前指导教师单一评价的闭门造车模式的弊端。
5.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实训
研究在数字技术、互联网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情境下,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对版式设计的角度教学实训进行改造。如增加数字类版式设计的项目,如电子书籍、软件界面、多媒体系统、门户类网站等的版面设计。因此,版式设计的实训内容要完成众多方面的转型与跨越,如从手工排版到信息化设计;从单一媒体体现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呈现样式演绎到三维立体和空间反映样式;从传统印刷设计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传达网络多媒体的互动版式设计。
(三)建构突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1.适应快速变化的多元的教学需求,建立弹性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些院校探索出“主辅相济”、“一专多能”模式,突出强调应用能力上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多方面应用型工作的潜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培养广泛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此,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依据不同专业、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方法、组合结构,调整各部分比例权重,便于多种专业学生选课学习。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分模块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既保证核心教育目标,又具有适度的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适应信息时代特点,采用现代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版式设计课程应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计算机对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以现代化媒体承载海量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具有交互性、大容量性的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采用具有真实性效果的实物投影;还可以采用具体的实训基地现场设计操作的录像形式等进行教学,视听交替、讲演互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适应当下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建立创新的教学方法
(1)研究式教学方法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理论教学中,不采用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撰写与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相关的总结报告或论文,形成具有一定主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如在图形创意设计模块内容学习中,研究式教学步骤如下:①确定选题。如选择研究图形的创意表现形式还是图形的色彩处理。②调研分析。查阅、收集图形的创意表现或者图形不同的色彩处理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不同的分类和表现形式,分析其优缺点,得出结论。③撰写初稿。根据分析总结,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及时检查研究进度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最终撰写相关总结报告或论文的初稿。④评价提高。教师对总结报告或论文进行审阅和评定,召开研究经验交流会或进行总结讲评,指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2)自主式教学方法
自主式教学方法是在版式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方法。如在版式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的基础上,在具体应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中,可以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步骤如下:①自选设计项目。让学生根据具体给定的应用设计项目,如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任选其一,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②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优势,查找相关项目特点及要求,分析总结优秀项目版式的创意表现形式。③项目设计实践。学生根据总结的项目特点及版式设计优势,进行自选项目的版式设计训练。④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定的评价方式,测试自己的学习效率,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自主式教学方法,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掌控学习进程、负责学习效果,有助于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多元化评价方法
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校外专家参评、盲评、联评,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自评以及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评价内容上,改变传统以表现形式评价的弊端,进行版式设计的多样化考核,对于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设计创意能力、设计实现能力和设计表述能力均进行专项考核。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应重点强化,鼓励学生在注重设计创意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完美表达。
(4)快速反馈机制
学生的生源不断变化,要求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心理,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且能够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可以采用问卷调研和总结交流的形式,及时掌握教学问题,把握教学质量,同时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5)以赛代练
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在全国举办的各级设计比赛,使他们真切地体会高水平设计的要求,建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进学习兴趣和动力。
(6)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交互技术支持下,整合现代数字技术,如电子邮箱、FTP、腾讯QQ、微信软件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时间局限,建立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进行即时互动教学,在课后也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辅导,使课程具有新颖性,满足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全天候即时教学模式为实现版式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提供了方便,其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版式设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结语
论文关键词:汇整智慧,在线脑力大激荡,Jam,方法借鉴
在网络2.0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自媒体”、“众包”等情报信息以及内容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出现,造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的政府机构、公益团体、企业组织都在思索和尝试新型的沟通互动、协作创新、知识管理的模式和办法。其中,IBM推行的在线脑力大激荡(Jam)的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参考价值。IBM号称世界绿色巨人,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其在知识管理、合作创新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具有前沿性,其所开展的名为“Jam”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直接催生了包括“智慧地球”在内的众多重大成果。国内对“智慧地球”给予极大的关注,却鲜有研究和介绍其背后的“Jam”。深入摸查国内外的零碎信息材料,还原Jam的真面目,研究其内涵、深层特点以及技术方法,才能够切实掌握其中的奥妙,剖解其中可吸收借鉴的经验做法。
1 在线头脑大激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尽管IBM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知识型企业之一,但要对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进行研究,不是因为IBM在IT行业或世界产业当中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而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和意义。
1.1 IBM公司Jam活动引领了集智创新潮流
IBM公司是世界级IT企业,有蓝色巨人之称。它从2001年开始,探索推行一个名为“Jam”(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创新活动,成功地革新了企业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和流程,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创意活动开创了在线收集创意点子的全新方式。相较于一般企业花同样时间的思考效率,IBM采用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方法是千倍、甚至万倍的力量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行业实务人士对“Jam”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其在中国大力推行的“智慧地球”概念及商业模式就是“Jam”的产物。可惜,至今为止,国内大陆的人们多关注“智慧地球”这一“后果”,鲜有人研究“Jam”这一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前因”。这一方面会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IBM的商业布局及重要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吃了“智慧地球”之“鱼”,而没有掌握到“Jam”这一“渔”具。
1.2 网络2.0下众包成为知识创意新模式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互动、透明、协作、共享成为关键词。开源软件、维基百科及脸谱等交往社区为代表的众包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成广泛的影响,逐渐被各种信息、知识、创意行业和组织所采用。众包模式说明,众人之力可以善加利用,完成以前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做的事。众包解放所有人隐伏的潜力,也使得工作的组织方式、人才的运用方式、研究的执行方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急剧变动。以通过大量参与者协作创新、合作创意的办法发现及确定新的知识、技术、机会、方案的做法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成功经验。
1.3产出“创新”的机制需要创新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原始积累并开始进入了以信息化、知识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一方面,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培育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组织到个人,都意识到创新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纷纷从各个层面和角度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希望能突破固有思维、掌握内在规律、站立发展前沿。“创新”比黄金还贵,产出产品不如产出知识,尤其是产出真正具有知识含量的“创新”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全社会要把注重点放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先进有创意的创新产出机制上来。
2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内涵及特点
2.1 在线头脑大激荡及其内涵
Jam(在线头脑大激荡)是IBM公司受爵士论坛(Rock Jam)和布鲁斯论坛(Blues Jam)(音乐专家的顶级聚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强调即兴创作)的启发,自2001年起推行的一种由大批人并行参与的72小时在线会议(World Jam)。World Jam首次验证了IBM通过内部网联系员工并采集想法的能力,开创了新型在线讨论方式。由于该次尝试非常成功,IBM意识到这一计划还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自2001年在内部举办第一个在线头脑大激荡以来,截止至2010年2月5日,IBM已经举办了超过30个不同主题、类型的在线头脑大激荡,其中20个是为其他机构提供合作服务,既有来自联合国、欧盟、法国、美国、瑞典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公共部门,也有诺基亚等私营机构。另外10几个IBM自己的在线头脑大激荡活动则针对各种不同的主题,有Manager Jam、Consultant Jam、On Demand Jam等,还有非常有名的针对IBM新价值观讨论的Value Jam,以及由IBM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以创新为主题的Innovation Jam。
Jam是全球第一个使用Internet进行大规模系列在线讨论的方案,可以支持成百上千的甚至数百万人同时进行沟通,一般称为“创新头脑风暴”或“创新即兴大讨论”。Jam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创新活动。Jam透过网络举行集中式脑力大激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通过大量参与者合作创意,在很短的时间内集合成千上万人的智慧,并运用内容挖掘分析工具,搜集、识别、消化大量主张。其次是全新的群策群力的扁平化机制。Jam就像一个大规模并行的会议,通过多对多的对话创建多对一的信息收集。扁平化的放权机制达到了吸纳和集中控制信息流动的效果。再次是全球化协作式管理工具。Jam具备清晰的业务用途、明确的目标和可预期的结果,是适应全球化时代特点和需求的协作式管理工具,可以成为跨区域组织的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第四是知识管理的新型模式。Jam的参与者尤其是思想、知识、点子贡献者实际上参与建立了一个关于最佳实践和点子的收集库。
2.2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特点
在线头脑大激荡与传统的在线社区、最佳实践分享项目等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规模。Jam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在大规模的沟通中识别出重要的知识。并非只是管理团队里的少部分代表,而是任何人都可参与讨论。二是横向平等性。从结构上看,Jam是水平平等的。无指挥系统,无人管理,甚至权威专家在民主讨论面前都要退居次席。人人有权发言。三是明确目的性。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进行Jam(脑力大激荡)。Jam的发起旨在分享各自的经验做法、思想火花,以解决与组织相关的特定紧迫问题。四是即时性。Jam是实时发起的并有时间限制的事件。由于时间紧迫,会在参与者中间发生真实的,且经常是偶然发现的“知识意外事件”。五是可追溯性。尽管Jam有即时性,但是任何记录都不会丢失。因为一切讨论都是在线进行,所有的相关记录都是即时可查询的和可分析的。
3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方法和技术
Jam方法在本质上类似于在上世纪50年代里被人归纳出来的那种集体想象或头脑风暴方法,其核心任务是让所有人的智能结合在一起。然而诞生于网络2.0时代,具有开放创新观念支撑的Jam在具体操作上已经面目全非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特别是它所覆盖的“集体智慧”大大超越了一组必须处于同一地点的专家,而是全球各处数以万计的人群。看似“无为而治”,实际上难度很大。既需要管理方法和技巧,还需要技术和工具。
3.1 程式:“流水线”创新
Jam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流水线”式创新,其摸索设置了一套成熟的流程。以2006年创新Jam(InnovationJam)为例,Jam的程式包括:
一是组织筹备。通过全球高端调查的方式,听取世界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了研讨的主题和方向,事先张贴在Jam专门网站上,作为参与者讨论的基础。明确将议题限定在四方通达、金融与商业、医疗保健、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地球这四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的讨论方向作了具体说明,并为每个版块设置若干“联合负责人”,随时控制无关的研讨,引导大量的参与者集中在研讨的主题方向上。
二是开展第一阶段研讨。为了避免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头脑风暴成为混乱的大塞车,Jam设计者分两个阶段安排了两个时间窗口开放讨论。第一阶段开放的是第一个72小时时间窗口,参与者点入特设的网页,输入代号和密码,看到四大讨论区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主题进入,就可针对议题发表意见。网站则随时更新热门讨论的话题。
三是对研讨内容作初步整合。第一阶段的活动结束,IBM借助专门开发的文本挖掘分析系统,对第一阶段收集到3.7万个想法和评论进行自动化处理,交给专门的项目小组会挑选出讨论数最多的创新方案,过滤掉已经被商业化或离现有技术太远的想法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一个独立的核心小组,对这些初选的点子分别提出技术、商业等方面的四到五个疑难问题。放到网上,讨论如何进一步将好创意执行出来。
四是第二阶段研讨。第二阶段(第二个时间窗口)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将这些理念化为具体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这一阶段参与者和前一阶段“大杂烩式”的参与者已经有了很明显的不同,参与期间的主要分为两大类: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这个阶段的研讨,不再安排相关的负责人。另外,尽管这个阶段Jam依然是只要有帐号,就可随时随地发帖研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但是会谈室才是最为有气氛的地点,“网上创意”与“室内创意”共同促进。
五是消化利用研讨成果。最后IBM50名高管和专家细化消化第二阶段产生的设想,将其变为公司将投入资金的10个项目,它们是:3D互联网、大型绿色创新、无分支银行、数字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智慧医疗支付系统、集约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智能电网、实时翻译系统和简化的商业引擎。这些被发现、提取和整合出来的“金点子”,会被投放到IBM的创意工场,进一步进行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3.2 主要支撑技术
Jam运用包括 Web2.0 及云端运算等强大“网络社群”技术,透过动态资源共享、虚拟化和高可用性的新一代运算平台,后端连接巨大的系统资源,以互动和服务的方式将运算、智能型的商业应用和管理资源提供给参与者,更快速、有系统地汇整讨论,协同创造出更多价值与智能。其中,网络社群及内容分析技术是主要技术手段。
一是网络社群技术。IBM整合利用了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网络社群技术,服务于Jam研讨活动,这些技术都属于“协同技术”,对合作创意、集体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关键词是如何被使用的;而主题云是展现Jam大讨论中紧密相关的对话,其以很有逻辑的方式来突出显示讨论的重点,以使新参与者能尽快加入讨论。这样可使参与者即时快速了解讨论的进展程度及出现的新讨论主题,参与者就会愿意再次上论坛来进行对话。
二是内容分析技术。由于是大规模并行在线研讨活动,如何对零散的、海量的观点内容进行识别、筛选、分类、整合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IBM利用的是内容挖掘和文本分析工具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其中,IBM日本实验室开发的内容分析软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为了适应全球范围内员工、客户等讨论参与者中少数参与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思维习惯,IBM还专门开发了同步断点技术、不同转接工具(如思维工具)。
3.3三层把关机制
为了保证质量,Jam要求发言者要避免空谈,不要偏离目标,用事实说话。由于参与创新的人数是以前的百倍,甚至万倍,需要引导,才能让创新的过程不会各谈各调,最后失了焦。在看似自由的创新网络中有三层把关者,确认参与者的创新方向与深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不会偏离。
Jam的最底层协助者是营销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他们兢兢业业地在协助参与讨论者,并随时翻译整理出最热门的讨论议题, 张贴在主要网页上。另外,在全球的上千名技术专家也将轮班上线,充当各个方向的技术顾问,保障创新的讨论时刻能够精炼和聚焦。IBM在全球分公司邀集上千名专家72小时轮班挂在网上,每个人专长不同,有人懂技术,有人懂业务,一个新留言出来,他们可以立刻反应,表明此想法已经被实现了,或许可以另寻方向讨论,或是这种应用可能牵涉到某些技术等。技术专家让创新的讨论不会失焦,最上层的主持人,则负责去整合,随时丢出新的话题,引导大家谈得更深。
此外,IBM规定,参与者事先要签署声明放弃知识产权(不是交给IBM,而是成为公共产权),成功的也没有报酬。另外,还规定,只有当一家企业参与人数达到或超过40时才有权直接于网上观看各个讨论主题的资料,否则只能获得由IBM公司按照主题,地区与产业等指标,归结出的创新应用服务报告。
4 在线头脑大激荡的方法借鉴
在线头脑大激荡(Jam)产生的影响及可借鉴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汇整智慧、协作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并可提炼梳理出若干可吸收借鉴的宝贵经验做法。
在认识论层面,首要任务是在思想观念层面改进对创新的认识。目前大部分人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老旧的观念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完全受制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流程,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在研究阶段,产学研需四个层面联系不强,关起门来挑选研发突破口的做法比比皆是;在知识成果产出上,强调的是又快又多,往往在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出来后,就束之高阁了。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流程创新等方面更是处于全社会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动的边缘。其实,知识经济的定义已经悄然被改写了,新经济必须由供方、需方甚至第三方一起来创造。IBM的经验是,创新=发明 + 社会洞察力 + 商业思维。
在方法论和具体操作层面,关键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开展“流水线”创新。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判断,Jam是新时期尤其是互联网环境下头脑风暴的有效工具,可以推动创新,促使区域、组织和企业对变化作出更快、更好的反应。借鉴IBM的做法,开展Jam需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明确目标和话题。召开Jam时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目标。组织的领导及相关人员需要考虑召开Jam所带来的预期变化。此外,还要研究和选择合适的话题作为研讨对象。最好是选择一组特色各异的话题而非一些焦点话题。可以利用员工调查、经营管理策略、焦点团队和其他沟通工具来帮助确定Jam的话题。话题说明要足够吸引人,因此,要特别对话题说明做精心的制作。一旦确定了讨论话题,需要对每一个话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全面了解整个组织对该话题的认识程度。根据已选的话题数目,研究过程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便慢慢梳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其次,选择协调员和主持人。协调员小组由有过Jam经验的人组成,他们往往是主题事务专家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成Jam达成预期目的的一群人。协调员可以作为参与者,享有引导对话的自由。进行全球性的Jam(global Jams)协调员应是遍布全球各地的。与协调员不同,主持人是较正式的讨论引导者。主持人的选择依据是其在话题领域的公认专业水平或权威程度。他们往往废寝忘食地忙于日常工作,且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参加Jam。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位主持人可以配一名主协调员。这位主协调员有过Jam的参与经验,可作为主持人的得力助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Jam进行期间协调整个协调员小组的工作和引导主持人抽时间进行有重点的沟通。
再次,组建和培训协调员小组。Jam召开前大约提前一个月,协调员和主持人抽一天时间开会,简要梳理Jam的目标,并要针对Jam最佳实践进行培训,这是一个技能交付的过程。在此会议中,他们需要阐明各自的角色,并正式组建协调员小组。协调员和主持人小组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协作空间,远程在线持续进行Jam的准备工作。在Jam进行时,此协作空间也可用于协调员、主持人进行信息沟通。
第四,最后的筹备和正式启动。Jam开始前的一个月内,协调员小组审阅其相关话题的调查研究材料,制定Jam的工作流程,讨论其话题对话的可能走向及调整各协调员的可能行动。Jam研究小组开始对Jam结束时开展的研究进行规划。沟通小组开展吸引参与者和确保参与者不中途退出的相关活动。时间的设定要参照参与Jam的主要管理层人员的行程表。Jam进行时,准备妥当的小组执行其计划。话题协调小组通过短信息发送和时不时打电话来持续保持联系。跨话题讨论和地理传递在协作空间中进行。
第五,挖掘吸纳知识。随着Jam的全部讨论内容被保存,所有想法或点子都应该被转化为组织知识库的一部分。Jam结束后的数月内,组织将适当地使用一些内容分析工作来辅助开展知识挖掘, 持续从该Jam的成果中汲取知识。
参考文献
[1]缪其浩,党倩娜.“智慧地球”给我们的启示:从技术到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值得关注[N].科学时报,2010年3月30日.
[2]李超.IBM“流水线”创新,21世纪经济报道[N].2006年9月16日.
[3]旷文琪.IBM与Google不断改变世界 秘诀在不断集体的创新[J].商业周刊(台湾版),979期.
[4]张晓峰.从随需应变到全球整合的IBM[J].国企杂志,2008(7).
[5]许.IBM:狂想与创新[J].T经理世界,2006年10月5日.
[6]Lynn Dorsett, Michael A.Fontaine and Tony O’Driscoll. Redefining Manager Interaction at IBM. KnowledgeManagement Review. Sept/Oct 2002.
[7]Spira, Jonathan,Friedman, Steven and Ebling, Susanne. (2001). ‘IBM’s WorldJam: How IBM Createda New Standard Intracompany Communication. Basex: New York.
[8]Feder, B.J.IBM Meetswith 52,600 Virtually. New York Times, 29 May 2001.
[9]Boone, Mary(2001).Opening a Dialogue with the WholeOrganis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Sept/Oct 2001.
[10]许.IBM:狂想与创新[J].T经理世界,2006年10月5日.
[11]IBM公司网站:ibm.com/.
[12]IBM公司Jam项目办公室网站:collaborationjam.com.
摘 要:本文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研究,旨在促进艺术设计院校(或系)有意识地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狭窄的专业技能教育转变到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较强、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综合素质教育上来,并对探索更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促进相应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创新;实践性;艺术设计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一、设计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即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构想
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1.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1)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策略与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获得对各种各能表达方式的了解,并具备足够信心与创新力,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
(2)整合专业结构,突显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可以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实务,深入的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的材料工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2.“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突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其次,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辩析能力,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以探讨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奇妙关系。
(2)引导式教育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设计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的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3)讨论点评的教学模式
在每项课题即将完成时,通过完成的每项作业来测试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理解和诠释,使他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通过讨论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以便因材施教。
(4)论文总结式模式
主要针对一些高年级专业课,和艺术考察的作业期较长的课程。有必要通过论文的方式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知识量,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新发现、新手段。进行文字总结论文式模式的两大优势:一是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二是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把握。
3.重视商业实践
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以模拟命题的方法与实际创造相结合。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验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通过完成每项作业来测试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会使你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观察比较每个学生所选用的方法c创意通过大量的模拟课题,激发学生在平面造型设计创意方面的个性色彩,帮助他们寻找一种途径,把他们引向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领域,过实践,强调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
三、结语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课题辅导中引入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内容摘要:现代设计的大环境中,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减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从具象到半抽象再到设计的过渡,是对同一物象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从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它的扩散性思维和多元化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也起着一定的影响。
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内的设计教育呈飞速发展趋势,社会经济需要设计教育的大步跟上,创造本土品牌需要设计教育合理结合传统设计教育与现代观感的设计教育。我们在赞叹速度带来的各种丰富便利时,也应该感受到面临的某些问题与困难,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在现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的全球环境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怎样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扬本土设计艺术,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设计领域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抛弃原有的艺术文化,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在学习西方设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发展国内设计艺术,在现代感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近些年来,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学院和学生为了尽快进行专业实践,专业设计课有提早进入低年级阶段班级的现象,这个调整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统装饰基础课程来说,相应地裁剪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会使设计思维的形成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工业设计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设计,也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多元化创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适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优秀设计。
一、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
传统装饰基础是对具体的物象中体悟,是对原有物象进行再创造,是连接具象与抽象设计的纽带,它既具有现实自然形态丰富的一面,又具有创作中形成的或繁琐或简洁的风格,把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有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在装饰基础的训练中,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抽象的变形,相应地拓宽设计思路,掌握具象事物的最重要特征,掌握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思维链接,运用现代的设计形式,进行图像化的形式设计,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具有人性化的一面。装饰基础课需要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如果缺少了从自然形态到创作这一环,相应地就减弱了对事物的深入观察。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也是在对具象事物的观察和形式构造的探索中创作,“牛”的系列形象展示了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可见,对自然形象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形式美感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传统无法跟上现代设计的思维,其实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在传统装饰艺术中也一样存在,清代的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其实就是构成艺术美。“一以当十”、“似与不似之间”,这些传统装饰基础中常用的手法一样用于现在的构成设计中。装饰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来源于生活,对设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西方简洁主义的艺术冲击,工业化产品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设计,设计是为市场和社会服务,和经济、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只讲究形式的设计难免让人感觉华丽的虚构,一个脱离了本土文化的设计无特色可言,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也无优势可言,装饰基础课程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熏陶,在设计教育中,我们现在不是寻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模式只会使设计的路子走得越来越窄,豪无创新的可能,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掌握基础设计步骤,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在加强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熟悉本国的传统艺术设计中比较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拓宽思路,一方面继续提升本国的传统设计,一方面在激烈竞争中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在《2007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中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二、装饰基础的多元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名词,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装饰基础课作为创作的基础训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各种材质的表现,对各种传统装饰艺术的多元化造型手法进行研究,在图形设计、色彩感觉、构图设想、材质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的可能,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意需要有这种发散性思维,这能启发在思考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到更切实的表现方式,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把握创新。
从图形设计上来说,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从现实物象中提炼、概括,是对物象经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在观察中寻找切入点,从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多元化的造型手法,作多方位的图形设计变形,这就要求对观察对象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进行剖析深入,再进行延展,激发联想,而创意行为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创意行为需要突破普通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有深入的观察,作多方位的思维,才能有合理的异于常人的创意。创意并非是无物可据,无形自来,创意行为的思维训练中,观察是创造性技法之一,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可言,创意的行为起始于设计的初步,装饰基础设计的这种仔细观察多方位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意的迸发。
从色彩感觉来说,装饰基础包括研究各种色彩对人类情感的作用,而各种场所、日用品、大到城市建筑色彩的整体规划,都同色彩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对色彩的喜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创意行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色彩感觉,那就忽略了人类的感情。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图形财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性色彩,这对掌握不同人群的色彩感情有着很好的探索。
构图设想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一环,装饰基础设计所涉及的图形中,无论对单独的图形还是绘于各种材质上组合的图形等,都对构图作了细致的考虑。在现阶段的装饰基础课程中,并非是要抱着原有的传统内容不放,而是力求在符合现代设计思维的创作中设想,所思考的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把传统的精华融合于现代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产业实现价值创新,分析具象造型艺术构图设想的三个必要环节——观察、研究自然;抽象、概括自然;引申、表现自然。这三个环节都是在发展的模式下进行,根据现有的内容通过构图设想进行新的思维来实现创新。
艺术的实用性是传统装饰艺术固有的内容,各种图形在材质应用上达到新的视觉感受。装饰基础设计来源于现实中的物象,通过一定的装饰手法对现有的物象进行设计变形,再通过各种材质表现,使图形在材质上达到观赏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对图形作适合于某种材质的考虑。装饰基础设计在材质应用的练习上对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也唯有在实用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在当今创意时代,具有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材质上的应用教学,无疑使装饰基础设计能够尝试更好地与现代产业接轨。通过装饰基础的模拟教学,把设计与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传统艺术产业的延伸,又可以为现有的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使创意产业成为可能。
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设计教育切实了解市场所需,只有跟市场结合,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闯出自己的市场,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我们的定位,传统的装饰艺术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使装饰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创意产业。
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关注美感设计,包括对生活形态的理解、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装饰基础设计是从生活形态中,通过观察事物内部外部结构,进行多种思维变化创作,它是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对同一物体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
当然传统装饰基础课从现代设计观中来看,思路上也有陈旧的一面,以往有重技法轻创新、重平面效果轻材质塑造等的现象,我们只有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大环境中完善装饰基础,才能让传统装饰艺术更上一个台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2001。
[2]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美术观察》,1998.8。
[3]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5。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编辑推荐: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
2010学年个人年度总结
2012年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2012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严峻的生存环境催生户外广告创意
中国经济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了户外,现代城市人每天在交通上的时间花费空前增多,这就客观上给户外媒体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根据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研究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户外广告市场近些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2003年的户外广告经营额为120亿元,2005年为210亿元,2008年超出300亿元大关。通过研究数据不难发现,户外广告经过了改革开放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冬眠期之后,现已步入了蓬勃旺盛的发展期。传统户外媒体通过大量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得传统的户外媒体得以用声光电一体化的形象示人,而与此同时,户外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蓝海。
然而市场整体繁荣的背后,传统户外广告媒体却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威胁:
⒈户外新媒体的威胁
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一批新媒体的崛起凭借声光电的多媒体和新奇性特点,更容易吸引受众。各类户外新媒体纷纷发掘市场空白、创造经济新增长点后不忘稳步进行媒体扩张和升级,这在一方面挤压了传统户外媒体的市场。
⒉个人娱乐设施的威胁
原本利用户外受众无聊时间注意力的户外媒体,面临着诸如手机、MP4等个人娱乐设备的注意力争夺。毕竟无聊时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要比看单调的户外广告牌要吸引受众。
⒊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威胁
传统户外广告媒体(如大牌、墙体、候车亭、公交车体等)处在混乱不堪的市场环境中,众多户外广告几乎是与城市景观的塑造站在了对立面,一批急功近利的户外广告公司只注重短期效益,与市民、政府的关系并不融洽,导致政府会不定期地整改传统户外广告市场,这自然增加了传统户外广告投放的风险系数。
⒋传统媒体的威胁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较之户外媒体成本高出许多,而且报刊、电视等广告的接收场所往往由于与消费场所脱离,不能带动冲动型消费。基于这些优势,户外广告对众多品牌有天生的吸引力。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通过与电脑、手机设备的接驳,使得室内消费成为可能,户外广告的部分优势被逐步削弱。
户外广告面临以上市场威胁,短期内仍然可以依赖资源的独占性与稀缺性,从事简单基础的媒体建设来生存,但面临资源并购的风潮,只有加快自身进化程度才是长期生存之道。如果把户外广告产业也按照三大产业来划分的话,仅靠滞留在加工制造这类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水平生存条件将会日渐恶化,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将带动其赢利模式步入良性循环,而创意水平的高低无疑是第三产业比例的一个直接体现。
二、户外广告的创意表现方式
⒈唯户外广告所独有
传统户外广告多以平面展示为主,但并非随便把海报简单放大即可投放,针对户外媒体设计的广告创意既可以避免受众重复接触的视觉疲劳,更能够让一块广告牌脱颖而出,甚至让受众驻足欣赏。
以olive oil的户外广告为例,该广告整体试图传达的意思是“纸盒包装更保鲜”。如果只是在产品旁附加上一句描述性的文案,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户外广告则由“保护”一词发散联想到了红外警报器,并在广告位的上方模拟出了两道光束,以此表现该品牌的产品对于营养保护的重视。一幅简单的平面喷绘配合两个光束灯箱就打造出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户外广告,而这种形式也是其它任何媒体都达不到的。
多数情况下的户外广告独创性都少不了对所处环境的充分利用,这也正是户外广告创意的第二种表现方式。
⒉超越平面,因地制宜
户外广告的形式在特定区域应不拘一格,在不损害城市景观的情况下对城市空间进行创意的利用与结合,是一门无中生有的创意艺术。广告公司在充分观察和研究过受众的行为方式、生活规律后,大胆的在看似不起眼的位置户外广告,往往能够给人加倍的震撼。
MINI COOPER曾选择在地铁站入口户外广告。上班时间大批的市民鱼贯步入地下,如同进了敞开车门的车内一样,小车的实际容积即刻被玩笑似的夸大了。与之相对应的是下班时大量市民拥出,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则户外广告创意既融于环境,又凸出于环境,令人乐于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的户外广告不能随心所欲,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区、商业区之间的不同,不能一地的认为好的创意可以粗暴地抢占受众的眼球,而应该在合适的地方把好的创意发挥到极致。
⒊多媒体搭配,连续更迭
媒体广告的目标是能够为了客户塑造品牌和提升销售,因此户外媒体之间,甚至不同媒体间都可以尝试合作,以期达到效果最大化。媒体间的搭配,不但给人以连续性的感觉和诉求的强化,还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印度地铁一则汉堡灯箱广告在众多五光十色的同类中原本并不显眼,然而下面放置的一个警示牌却突兀的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原来警示牌上的文字解释是提醒路人当心广告牌前满地的口水,两种广告媒体的搭配顿时让该广告趣味性尽显。
更为常见的则是户外媒体与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间的搭配,既能保证了盲点覆盖,又实现了二次强化。
⒋与受众互动,带来体验
互动的户外广告能保证受众的参与,给受众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足够闪光的创意还能够在事后通过参与的受众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从信度和效度上扩大广告效果,还可以换得受众在网络等媒体上积极主动地了解广告主的商品或服务。
一则狗粮户外广告选择了偏僻的墙角作为广告位,但凭借内置的狗粮香味发散装置,致使路过的小狗纷纷止步不前,积极地配合广告主的期许猛舔广告中的狗粮,最终狗的主人――目标受众不得不蹲下身来细细“欣赏”这则广告。
三、户外广告与销售力的关系
再原始、简单的户外广告一般来讲都能对广告主的品牌、商品、服务知名度提高有所帮助。但身为广告,其目标就是尽可能更好的为客户塑造品牌和提升销售,因此一切广告创意的落脚点都集中在了品牌建立和商品销售上,这也正是广告创意与胡思乱想的区别。
但谈及户外广告与销售力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⒈行业分类
户外广告服务的商品分类极为广泛,不同类别的商品投放户外广告的目的也不相同,但归结来讲无外乎意图长期销售达成的塑造品牌和短期销售增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户外广告投放行业排名前五名的是:房地产,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酒类、烟草等),通讯产品及服务,机动车,金融服务保险。由此可见,不论是以房地产、机动车为代表的奢侈品(当然并非所有的房地产和机动车都是老百姓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笔者在此仅以其中的高端产品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凡是快速消费品都偏爱户外广告媒体的投放。笔者在此就以这两大品类的户外广告销售力进行对比分析:
奢侈品的户外广告创意受到了较多限制,其小众定位决定了呈献给多数非消费者受众的广告是为了让他们保持仰视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品牌和商品。而越多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才会让那些有购买实力受众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奢侈品户外广告一般是长期投入,创意比起画面的精美、广告材质的高档、广告位的易见性、广告面积或体积的巨大来讲稍显逊色,因为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营造一种高层地位的优越感。但笔者并不认为奢侈品不能采用广告创意,只是说它们使用的更为挑剔。
与之相反的是快速消费品类的户外广告创意,往往能够迅速地产生市场反应,由于价格低廉且销售范围广,受众在接纳创意后乐于并易于购得此类商品。
可口可乐2009年春节投放在大卖场销售终端的广告创意是,消费者手中的手推车前都有这样的牌子,这些广告随着手推车被推向了卖场的每一个角落,消费者本人似乎就成了可口可乐的促销员。而当其他消费者接触到这一问一答的创意广告时(还有诸如“爸爸,我想与你分享”等内容),内心都会有所触动,考虑应该带瓶可口可乐回家团圆。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可口可乐仍然顽强地取得了2009年春节的市场成功,这则卖场终端的户外广告功不可没。
⒉信息内容的分类
户外广告创意并不止步于形象展示和产品展示,销售信息的直接传达有时也包含在内。意念型的户外广告创意能够优化品牌或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排序,最终增加商品或服务的销售筹码,相比较而言,销售信息若能够假借户外广告创意得以推广和传播,无疑将赢得更强的销售力。
⒊广告创意地点分类
户外广告类型繁杂,许多地点也比较灵活,但经验显示靠近销售终端的户外广告创意更容易带来市场回报。比如高速公路的两旁很少见有大量的快速消费品火拼户外广告创意,因为消费者极有可能停车到了购物场所看到一个不错的店门头就改变了购物决定。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尽可能多的完成市场上店铺门头的广告就万无一失,多媒体的搭配无疑将会以更低廉的成本换得更丰厚的市场回报。西方的科学测验显示:两种媒体作用于人一次的效果,比一种媒体作用于人两次的效果要高出30%。因此,传统户外媒体的创意化与多种平面户外媒体混搭立体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商品的销售。
世界权威市场研究公司亨利中心曾宣布:户外广告媒体将成为21世纪最具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优质媒体。这一结论既得益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方面是由于户外媒体可以不断产生新媒体,其本身的创新性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户外广告面临日益涌现并规模化的新媒体,透明度不断提升的户外广告市场,只有提高自身硬件、软件的创新性水平,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流动的表现形式上的升级,才能同时吸引广告主与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未来的广告市场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樊志育,樊震:《户外广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永炬:《活化终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1
[3]梁峰:《交互广告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4]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新华出版社,2004.01
[5]杜国清、邵华冬:《中国户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4
[6]王肇民、蒋演德:《广告设施设计与检测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1
[7]张洁:《户外广告及传播效果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8]赵蔚:《城市户外媒体广告分析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9]陈枫:《因地制宜》[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10]卓越形象:《创意无所不在――浅谈户外广告的全氛围体验式创意》[J],《广告大观》,2005.03
[11]杨振昆:《 户外广告的创意化生存》[J],《广告人》,2007.10
相互作用为标志的新的视觉文化,它以城市景观为主要载体,日
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城市街区”入手,通
过分析城市设计在公共空间的作用,进一步挖掘不同公共图像所
营造的城市氛围,从而总结出这种视觉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提
升城市品牌形象。
The image of urban public space of the time is a new
visual culture marked with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which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with the
help of urban landscape. Starting from the “urban block”,
the article further goes into the city atmosphere created
by different public images by way of analyzing the role
urban design plays in public space. In this way,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is visual culture is summarized to improve
the brand image of the city.
一、城市街区的公共图像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视觉图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改变了文化交流方式。公共视觉图像(简称公共图像)冲击着语言文字艺术,并在人们的审美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共空间图像”顾名思义是公共空间投射到社会群体中的视觉形象。公共空间既包含现实空间(如街道、广场等),也包含虚拟空间(如电视、现代网络空间等)。在这种虚实之间,“图像”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媒介物,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城市街区,由当地居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建造起来,是市民的生活舞台,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其视觉图像,演绎着城市的兴亡与变迁,呈现着城市设计和建设的观念和质量。
二、上海当代公共空间图像的分类
上海,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出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风格,面对全球城市的竞争,从盲目追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到重拾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质作为城市公共图像的核心品牌资源之一被日益重视。
以街区为载体的公共空间图像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图像、商业街区图像、居住空间图像、创意社区图像。它们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变迁的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历史街区图像
改革开放以来,旧城改造,新商业圈崛起,老街区也面临着再开发的压力。如何协调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更新的关系,成为当代环境空间设计的新课题。
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位于四川北路商业街的北段,平面呈“L”形,街短而窄,路曲而幽(见图2)。多伦路的整体风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也有西洋建筑元素。这里的居民住宅多为里弄建筑,即使光线、通风、卫生条件不及现代高层住宅,但里弄的尺度和邻里关系仍值得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人们羡慕不已。
2、城市商业街区图像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都市商业街陆续进入“升级换代”大改造阶段,上海大力发展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市级商业中心从“三街一区”(1990年以前)到“四街四城”(1995年),进而向“四街六城”(2000年前后)的格局转变。
淮海中路位于卢湾区,全长2.2km,因其集聚了种类繁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法国情调的街道环境,被冠以“高雅淮海路”的称号。从建筑特色上看,沿街建筑既彰显典型石库门样式,又带有现代气息,高层建筑穿插其中,体现出上海特有的大都市品位(见图3)。在景观设计上,分布着大小各异的广场,形成了空间序列的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给整个街道景观带来生机与活力(见图4)。在装饰设计方面,饱含欧陆风情,建筑立面上的欧式装饰艺术彰显现代装饰的尊贵与高雅,与现代主义建筑相交融,呈现出多元化的时尚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
3、石库门居住空间图像
说到住宅,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近代历史文化的代表,它的建筑形式借鉴欧洲的联排式布局,内部保留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洋风格。(见图5、6)。
瑞安集团早在1997年就提出一个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新天地位于上海市卢湾区(见图7),设计上保留建筑外型、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引进新的生活内容,将几种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1、历史表皮和现代功能交融;2、建筑新旧杂交,迸发出艺术和创意的火花;3、精心设计的街道开放空间、重要节点、景观和公园,可以容纳和诱发多种多样的活动。
4、创意社区图像
自2000年起,大批工厂随都市化的发展而拆迁改建,政府鉴于老城区遗留的大量工业生产空间,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产业进驻以转变产业空间格局。
M50创意园位于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莫干山路50号,这里集结了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风情各异的厂房,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址。建筑改造和利用方面,在原有旧建筑上加以改造要比拆除重建更显历史韵味,厂房的钢结构与旧砖墙、斑驳的混凝土,让人感受到存在的真实与完美。整体布局方面,考虑到滨河地区与原莫干山路立面的形象重构,形成一条主要轴线,结合园内三条次轴,共同构成统领空间的基本元素。在不同空间节点处搭建骨架,形成丰富的点和面,利用点、线、面相结合,凸显有特色的地理形态特征(见图8)。M50自建成起,便受到众多艺术家的追捧,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上海时尚地标”为题,将其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并列为推荐参观之地,成为目前上海最具规模和有艺术质量的当代艺术社区。(见图9)
三、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们看看这个城市,我们就能知道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城市结构的更新与完善,带动公共图像不断地发生变化。依托工业遗产转型的创意社区、赋予石库门生命与活力的新天地、推动城市功能升级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它们本质上都是历史的图像,却充分体现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态度。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是大上海消费景象的集中体现,繁华与现代的气息留给人们无限遐想与渴望。
未来的上海仍在迈步向前,城市还在不断生长,人们不可能拘泥于前人创造的某一种特定风格,但已经形成的街区风貌也不会丢弃。对于一代又一代人来说,不仅要给旧街区注入新的生命,更要重视它曾经承载着的回忆,它有沧桑的历史,有活力的今天,也有不可预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飞、阮仪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分类比较与保护规划的应对[J],城市规
划学刊,2008(2)104-110.
[3]扬・盖尔(丹麦)、拉尔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间,何人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3.140-143.
[4]王现玲,现代城市步行街的规划设计探讨[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10(7).
笔者会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抓住某个切入点确定选题,设计出诸如鞋类商标的命名及文化、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鞋类创意设计中的应用、经典三节式葫芦头高筒女靴设计与制作等题目;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时装设计、服装样板制作、服装商品企划、服装市场预测、营销及企业基层管理等工作,所以,在论文选题上,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设计师品牌与高级成衣品牌的风格异同、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面料在服装中的重要性、服装卖场的个性化设计、服装市场营销对服装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动漫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培养动画设计、编辑、创作以及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因此,笔者在进行论文选题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动漫文化的发展与前瞻、中外动漫对比、漫画技术的发展等等。最后,完成专业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对选题方向进行引导,避免了重文体格式轻专业知识的写作教学现状,充分体现出专业应用文内容的针对性特点,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围绕专业设置
教学案例在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准备,包括动笔前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料,或者实际调查以获得真实可靠、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取得必要的材料后,并不立即动笔,而是将书面资料和调查材料集中起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加工制作,把零散、表面、片面的感性材料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并最终确定论文的论点。当然,毕业论文格式是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统一面对的共性问题,讲解时教师需要采用规范化的事例展示。另外,讲解例文时,教材内容倾向于建筑类和经济类,与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专业没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加区分而一味沿用,势必使课程枯燥,将论文写作指导课置于无的放矢的教学状态,学生也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非专业例文进行写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备课工作,调用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岗位特点贴近的相关论文为范文并配合理论知识讲解,不仅有效增强了写作教学的生动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教师以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背景,能与不同专业零距离接触,更加切合实际地为专业课服务。以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写作教学为例,笔者在授课前通过互联网找到优秀毕业论文《雅致哥特洛丽塔装的设计与工艺研究》,首先向学生介绍洛丽塔的来源,依循例文的内容安排和脉络图,解读文中作者从介绍雅致哥特洛丽塔装的起源和流行现状开始,通过阐述设计灵感、说明流行趋势和市场价值,深入分析其设计与工艺研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同学们简述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将文学素养知识纳入到写作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面向物流专业的写作范文教学中,笔者首先以物流行业的人才紧缺与学生对物流专业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态度这一矛盾为素材,联系电子商务日益磅礴的发展气势,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成功运营对物流专业的极大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信心。同时,笔者选择与同学一起熟悉当当网,结合范文《浅析当当网物流配送的模式》,与学生一起解读作者谋篇布局的技法以及论点的论证方法,使看似深奥的论文写作变得通俗易懂,也增强了学生写好论文的信心。
针对专业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笔者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岗位需求,改革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专题总结、文献阅读体会、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的作业,同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引导学生有目的阅读,完成由知识学习到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转变。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门课程实用性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实现了专业课与公共课相融合的目标。总之,笔者认为,非专业课程的应用写作课应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模式,围绕不同专业的特色进行创新教学设计,这样,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就会有广阔的前景。创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的体现,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是必须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结合专业和就业岗位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专业特色不断创新内容,并根据专业需要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写作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真正实现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作者:林圣娥 单位:泉州轻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