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专业实习论文

机电专业实习论文

时间:2022-02-10 15:0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专业实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专业实习论文

第1篇

一、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每位指导教师负责分配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学生需要上交材料:生产实习手册全部内容,是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依据;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习报告,是评定毕业(顶岗)实习成绩的依据;毕业设计(论文),是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依据。

三、实习单位:学生可以到各种机电设备(矿山、运输、农机、能源、轻工、化工、工具、食品、玩具等机械设备)生产与制造、模具加工、汽车维修单位;各研究院所;机电设备经营、销售与维修等单位实习。学生可以去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单位,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四、实习内容:根据实习单位具体情况,熟悉机电产品造型、结构设计;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初具数控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具备产品零件工艺设计能力和机电产品的基本装配、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及使用能力,能够解决机加工过程中实际问题。能够独立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对机电产品设计、加工等工作结果的归纳能力。

五、实习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应在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具体参加有关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实习结束时,要求全部完成生产、毕业(顶岗)实习手册的内容。重点注意:

1.实习开始时,必须填写好实习申请表,指导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前安全培训,同时要求学生签定实习申请表。

2.实习结束前要填好“实习鉴定表”,并有实习单位盖章。

3.毕业(顶岗)实习报告内容必须与实习内容完全一致,否则成绩不合格。毕业(顶岗)实习报告格式统一,字数不少于10000字。

六、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要求:

1.指导老师将任务书、论文格式、设计预选题目等文件在学生离校前布置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采用飞信、qq或电子邮件方式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每半个月至少给指导老师汇报一次。

2.根据学校教学安排,指导老师提前通知学生上交毕业设计(论文)时间、答辩时间。

3.答辩委员会组成可以根据老中青结合的原则按专业组合,不得少于2人,并确定组长一人,报教研室。答辩要求XX年4月底完成,成绩上交时间另行通知。

七、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

1.实习学生应牢记“安全第一”,必须遵守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操作制度,进入车间必须戴安全帽,并确保服装、鞋子符合安全要求。实习结束前不得提前离开实习单位,严禁下河游泳,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不遵守安全制度造成的事故,由学生自行负责,对工作不负责造成的损失,必须追究相关责任。

2.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企业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一律不准请假,特殊情况要取得实习指导人员和指导教师的同意,病假要有医生证明,否则从严处理。如果在实习期间,由于违反单位的管理规定或因品德表现等原因被实习单位退回学校,则视为实习成绩不及格。

3.学生必须尊重实习指导人员的指导和安排,对重大问题事先要向实习指导人员反映,共同协商解决,学生不得擅自处理。认真做好岗位的本职工作,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实习中努力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任务。

4.在实习期间,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实习生和文明礼貌的员工。服从领导、听从分配,不做损人利己、有损企业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情。尊重工地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搞好团结。

5.生活艰苦朴素,不得有任何特殊,爱护公共财物,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坚持原则,特别班干部、党、团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准搞任何不正之风。

第2篇

 

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将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极大的督促作用,促进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1]。国际上广泛应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究提出的[2]。它主要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部分组成,目的是通过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按照CDIO的培养模式,工程毕业生的能力被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次,并通过12条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与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相比,在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同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或相互冲突的地方等缺点,因此要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全面地进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建立符合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情况

 

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里包括的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控制、传感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互换性、工程材料等;主要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电子电路实训、工程制图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PLC与组态技术综合实验、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综合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自动化生产线认知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

 

2.CDIO模式下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

 

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办学特色,为适应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对机电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重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广泛吸取企业专家建议,深入探讨和修订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选择典型的工程实践项目,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在项目中反复训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达到CDIO标准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对企业的适应性[4]。近年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1)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四个阶段”的工程教学体系。

 

“一个核心”是以矿业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研发为主,覆盖了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涉及机械设计、机械传动、机械制造、机电传动控制、PLC、单片机、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多种技术;“两个方向”是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系统,选修课中增添“煤矿机电设备”、“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四个阶段”是指根据CDIO理念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指导,学生要经历认知实习、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及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综合实训,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工程应用技术。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安排工程实践环节,按照核心知识点和要求来设定每个工程实践项目,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参与。

 

(2)依托产学研合作背景,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已经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慧鱼模型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控制技术实验室、虚拟仪器综合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等实践创新平台,与淮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淮南阶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从而可以保证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单片机和PLC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检验学生电工电路、单片机、PLC综合开发的能力,往往借助典型机电案例(如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皮带机集控系统、立井提升系统过卷过放保护系统等),让学生经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的完整实训。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深入到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中,在相关机电系统中顶岗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缩短学生个人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3)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借助学院设置的创新团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平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融入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种赛事,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3.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坚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依据校企合作背景,不断创新改革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第3篇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一、专业概况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由原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整合而成的。目前在教学中又分为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及专业特色开设课程及各种实践环节。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机与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与维护等方面工作,因此对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生产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结合点,总结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实习的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哈尔滨理工大学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周时间,实习的内容除全面了解电机的设计、生产、工艺、总装和试验等整个过程外,还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熟悉电力设备的配置、运行方式以及电力部门的工作流程等。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目前的生产实习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目前国内电机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迅猛发展,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任务饱满以及对生产安全要求高,使得他们对接待在校大学生生产实习态度消极。加之各高校众多学生集中进行实习,超出了企业的接待能力,因而使得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越来越难以有机会实际动手,生产实习逐渐发展为参观实习,随着这种现象的日趋严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最终使生产实习流于形式。

二是经费不足。市内企业的实习费用逐年见涨,市外实习所需的交通住宿费用较多。而学校对实习费用的投入增长缓慢,远远抵不上实习成本的上涨,使得实习经费预算捉襟见肘。

三是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生产实习作为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良机而很好把握。另外,用人单位也未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内容及成绩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参考指标,这也使学生对生产实习的作用产生怀疑而未能高度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1.实习内容

(1)增设实习导论课。为保证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实习前两周开设实习导论课。在实习导论课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生产实习设置的目的、意义、主要实习内容及教学模式。并结合专业具体情况向大家介绍今后工作中需要的而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生产实习中能够掌握的知识。实习导论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为生产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习内容的优化。

1)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对原有生产实习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并结合目前各大电机厂对电机专业本科生要求,在生产实习的内容中增加了电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绘图、电机工程应用软件等内容。利用生产实习第一周的时间让学生采用国家标准机座号进行电机的电磁设计,用AutoCAD软件绘出电机定转子冲片图及绕组连接图,采用Ansoft软件对所设计电机的电磁场进行计算,应用Matlab对电机的性能曲线进行仿真,最后指导学生自己绕制绕组并下线,通过试验看可行否。可行总结积累经验,不可行分析设计中的环节,重新设计。这样,学生对电机设计的整个内容就真正掌握了,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内容。利用一周的时间增加了电机设计制造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部分特种电机的内容。为学生介绍了如特殊工作环境的潜油电机、特殊结构形式的采煤机用高功率密度防爆电机、特殊供电形式的变频电机、适应当前国家节能形势的高压高效节能电机、采用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全局优化算法对电机优化设计等专业教师所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课题等项目中的特殊电机的设计。请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的电机设计专家结合他们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做电机设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型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把科研中的内容和工厂技术专家的讲座融入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觉得学的内容贴近实际应用,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开阔大家视野,深受学生喜欢。

3)为拓宽知识面,实习内容安排饱满,在介绍科研内容的一周内同时安排学生参观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制造厂家等,使学生熟悉电力设备的配置、运行方式以及电力部门的工作流程,增加就业竞争力。

4)最后两周的实习时间联系校企合作厂家,安排学生在企业跟班实习,参与电机铁心的冲剪、机座端盖的铸造及加工、线圈的绕制、下线、铸铝、装配、试验等整个电机的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由企业配备生产、技术一线员工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学生真正实际动手操作,真正熟悉和了解电机的生产过程。

2.实习基地的建设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前身是哈尔滨电工学院的电机专业,本科专业设立于1958年,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相应的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广大校友现在多是各大电机厂的技术骨干和重要领导,利用校友起到联系学校和企业的纽带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和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大型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和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节能电机工程研发中心”,和南阳防爆电气集团联合建立了“防爆电机工程研发中心”,和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江苏变压器研发中心”。这些工程中心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 同时良好的合作使得这些企业愿意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愿意安排学生进行跟班实习,在师傅的带领下实际动手操作。实习基地的建设成功能够有力地保证了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另外,由于这些企业均为行业内著名企业,学生感觉能够在这些企业实习非常荣幸,都认真对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客观上也保证了实习质量。部分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企业的认可,就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教师队伍建设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关实习能否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能否提高。指导教师应该由本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但一般这样的教师都是博导、教授和硕导,他们承担课题多,指导的研究生多,加上科研任务繁重,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指导生产实习。因此本专业目前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多是青年教师,他们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学科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深入的生产实践经验。哈尔滨理工大学正在参与国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结合这一计划,哈尔滨理工大学选拨年轻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从事1~2年的实践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对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催化作用,造就了一批理论素质高、工程能力强的后备队伍,为学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实习经费

哈尔滨理工大学目前对生产实习经费的划拨标准按照245元/生。实习经费主要用于企业实习费用、外地火车票、租车费、住宿费和专家讲课费等几大块。实际上经费根本不够。由于专业在行业内的良好声誉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度认可,合作企业或实习基地为加强校企合作,更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去该企业工作,他们一般会减免实习费用,并适当对每个学生的交通费用和在厂实习期间的住宿、伙食费用给予补助,这样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实习经费紧张的所造成的困难。

5.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对于部分将来不从事电机行业的学生,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但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放弃管理。必须监督学生按照生产实习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自身的就业意向及个人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具体实施中要求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必须提供以下材料: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接收函,并承诺保证学生在厂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学生本人及家长签字的安全保障协议;实习手册(含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完备的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期间的照片)。没有上述材料则视实习无效。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单位必须指定一名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和校内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增强实习的针对性,提高实习的效果。

四、实习效果

自2006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实施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来,本专业方向对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而在实际中很有用的知识。调查表明,通过实习导论课,93%的学生明确了实习目的、意义和任务,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热情;87%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任务安排饱满合理,实习效果好;98%的学生喜欢这种实习模式。

通过对新模式的实践,实习学生和实习企业的信息反馈表明我们对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了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收获有: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就业需求,为其提供了自由的选择机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够实际动手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企业的接触,为学生就业和企业考察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5篇

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自2013年10月启动到2014年6月顺利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毕设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环节监控,现对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 启动阶段

20xx年10月25日,教务处制发了《关于20xx年毕业教学实践工作安排的通知》,标志着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正式启动。要求各专业本学期内完成选题和开题工作,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不少于9周。同时,文件对毕业实践环节从前期准备、过程管理到成绩评定都提出了要求。

20xx年11月22日前,各二级学院将20xx届各专业毕业实践教学工作安排交至教务处备查。

实践教学科对20xx年7月编印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手册》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发到每位指导教师手中。

上述文件的制发,进一步明确了毕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规范了管理环节,保证了工作质量,为毕设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选题、开题阶段

各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并对选题、拟题和审题、开题、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选题、开题环节12个专业都能按照规范要求严格审查,并做到一人一题,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性选题比例较往年明显增加。每个学生都下达了任务书,完成了开题报告,国际学院、人文学院还组织了开题答辩。

(三) 前期指导检查阶段

寒假期间,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收集毕业论文(设计)所需的相关资料,构思整体框架,开始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撰写工作。指导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采取当面指导、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定期和学生联系,指导论文写作。

(四)中期指导检查和整改阶段

20xx年3月21日,教务处下发《关于开展20xx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期检查的通知》,并于3月24日至3月30日组织开展了中期检查。

本次检查的重点是工作进度、论文质量和教师指导情况。同时,也是对学生前期调研、论文(设计)完成过程、进度、工作态度的综合评价。检查分二级学院自查和学校专家组抽查两个阶段。自查阶段,各分院从20xx届本科毕设是否做到一人一题,指导教师的资格和指导学生人数是否达到学校要求,工作进度和质量是否实现任务书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指导教师要为每为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论文完成质量评价打分,学院对整体工作进行总结。抽查阶段,学校组成文科和工科两个专家检查组,10为专家采取查阅资料、与学生座谈、听取汇报和质询等形式,对分院的毕设工作给予综合评价。

从检查结果看,20xx届12个本科专业均能按照学校的整体安排,严格有序地开展工作。据统计,全校20xx届本科毕业生共1328人,1266人按时完成初稿,延迟完成62人。总体优良率为79.5%。中期检查通过 1178人,占学生总数的 89%。87.9%的学生态度认真或较认真。

7个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比例均大于50%的合格标准,文科、经管类专业中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达标,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和英语专业整改后能基本达到要求。

专家组从指导工作、学生状况、教学管理、资料留存等4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对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给出了量化的总体评价。同时,针对性的指出了各专业的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五月下旬,校评建办联合教务处、教学督导团及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开展了全校教学资料“四查”,其中本届毕业论文(设计)为重点检查内容。学校教学副院长还组织召开会议,把检查出的问题当面向二级学院反馈,并要求限期整改。

(五)论文答辩阶段

20xx年4月30日,教务处下发《关于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通知》,本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于本学期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进行。

各院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答辩工作小组,负责评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审定学生答辩资格,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审核答辩成绩等项工作。

5月19-25日,各学院集中组织学生论文答辩。教务处对各个专业的答辩开展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并就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意见和整改建议。

(六)论文抽检

为端正学风、规范学术行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原创性,学校对本届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位学生在签订任务书时都同时签署了独立完成论文(设计)的诚信声明。成稿前,教务处要求学生统一利用维普通达系统对自己的论文(设计)进行复写率检测,并根据比对结果进行整改,规定学生最终提交的论文(设计)复写率不得高于30%,优秀论文不得高于20%。

(七)评优选优阶段

5月8日,教务处制发了《西安思源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优秀论文(设计)和指导教师评选工作的组织管理、评选奖励办法以及理工类和文史经管类优秀论文(设计)的评选标准。

经二级学院评选,有88篇论文(设计)被推荐参评校级优秀。这些论文经教务处审核,并组织专家进行二次评审,最终2014届12个本科专业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76篇,推选出优秀论文指导教师40名。经校专家组评审后,将正式颁发文件给予表彰和奖励。

(八)资料归档阶段

目前,20xx年毕设工作已基本顺利完成,为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各项留存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5月24日,教务处下发了《关于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归档工作的通知》,并提供专门的档案袋,要求学生论文(设计)资料统一按照10项内容和顺序归档保存。要求二级学院按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个教学环节收集整理归档资料。

二、毕设工作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1.学生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理论欠扎实,缺乏论文写作的专门训练,造成论文完全是策划或材料堆积,缺少实证研究;

2.由于学校对本届学生论文的格式提出了统一严格要求,并反复强调检查,使论文格式规范化程度整体上大为改观。但少数学生仍存在格式不规范,摘要写作质量不高等问题;

3.学生论文研究课题的独创性不够,有的设计性课题过于简单,只覆盖1-2门课程的内容,学生在毕设中得不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不能起到检验学业水平的作用。学生尤其是文史类学生论文在实习、实验、实训和社会调查中完成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4.近一半的应届毕业生由于提前找到了工作,有的已正式上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质保量完成毕设工作。极个别学生对毕设工作采取消极的态度,土木工程、建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各有一名学生因为没有及时提交论文 (设计),成绩不及格。

(二)教师层面

1.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指导毕设的经验,个别教师不能胜任指导过程所有知识内容的要求,需要别的老师协助完成。

2. 外聘教师大多年事已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完成毕设;部分专业几次更换指导教师,由于每个教师的指导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造成学生长时间适应不了,因而影响了论文的进度和质量。

(三)二级学院层面

1.机电学院在毕设写作阶段对学生监督检查不严,严重影响了答辩进度。

2. 交通运输专业提供给学生的选题中,分析类课题占50%多,设计类课题不到50%。学生论文内容叙述性文字多,专业知识含量和综合技能的展示不足。

3.检查发现,个别学院过程资料不完整,或表格填写信息不统一,准确性不高。

(四)学校层面

1.大四学生没有固定的自习教室,到图书馆作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有限,建议学校能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专门作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室、场所。

2.电信、机电、能源等学院都有部分学生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制做出实物成果,但学生和二级学院都缺少购买零部件的经费,建议学校能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改进意见和建议

让学生到企业、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部合格评估的一项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桥梁。总结2014届本科毕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过程管理和论文写作形式的规范化方面已日趋完善,指导教师资格和工作量要求也基本达到,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课题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在实习、实验、实训和社会调查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真正作到“真刀真枪”、“真题真作”。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办学主体、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广州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1],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在学校的倡导支持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等。其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学术氛围,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因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备受各高校推崇,也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特点及内涵

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一般都按学科范畴设计,注重“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和系统理论的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相对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体系也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往往倾向于忽视学生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业素质等综合素养的培养[2]。而高职高专所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则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偏重于依据岗位技能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突出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上手快”和能即刻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是介于“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人才和“职业性、技能型” 的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创新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我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特质是“广适应、擅应用、敢创业、能创新”,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糅合了理论型人才与岗位型人才的综合性特点。

二、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

(一)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建设创新性教学平台,促进应用能力培养

依托我校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为“实验中心”)及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等实验环境,基于我院优秀师资,建立创新性教学平台[3]。同时,积极推进示范实验中心建设,一方面开展课外实验教学,增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技能,使实验中心成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我院逐步建立了新型的课外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建立部分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通过科技竞赛和论文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我院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一方面,以科技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以学科竞赛为重点,以学生社团科技活动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自2008年起,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机电风”文化节,至今已是第四届,成为了学院的品牌活动,在校内外引动广泛影响。“机电风”文化节由一系列校内科技竞赛及体现学院专业水平和特色的社团科技活动组成。我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技能特长为每个学生课题组至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为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的全程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提升学生的应用研究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从选题到课题实施实行严格监管。选题要求既符合专业方向,又体现实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整个课题的执行过程进行规范管理,选题、立项、中期检查、评选等环节都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指导和审查,并推选优秀的课题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我院几乎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奖,这也是我院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升的佐证。

(三)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项目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广东省自2010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实验项目”)建设,我院至今已获得创新实验项目立项达9项,其中,笔者负责指导的项目达4项。在创新实验项目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方案的实施,论文式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对立项的创新实验项目,按省教育厅划拨的经费总量给予1:1配套,并给学生记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做为创新实验项目负责人,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项目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水平,使学生尽快明白如何进行科研,如何实施项目,为学生毕业后开展企业项目提供良好的预演平台。

(四)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4]。结合我院的专业特点,通过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在机器人项目活动中,需根据分工的需要组建具有机械、电子、计算机甚至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专业方向的团队,通过发挥团体成员各自的专业特点,在合作中完成实践设计与作品制作。在课外学术活动中,一个团队把每个成员的机智、耐力、毅力、自信、知识集结在一起,使他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彼此坦诚、信任,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沟通和交流,树立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加强社会实践,培养适应社会能力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在各相关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增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与实习单位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亲身体验、了解本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我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工程专业人才,他们在珠三角区域机械、电子电气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近三年,笔者指导的学生在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屡获佳绩,曾获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季军等国家级奖项8项,第十一届 “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发明类“特等奖”等省级奖项17项,市级奖项2项,获奖学生达140多人次,同时,笔者指导学生获得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4项,申报专利5项,撰写科技论文3篇。具体情况详见表1。

(二)社会反应满意

通过实习基地的学生毕业实习调查显示,实习单位对我院专业的毕业实习生满意程度较高,部分实习学生由于表现优异受邀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并于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不断涌现优秀人才

通过一系列的课外科技活动,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仅笔者近三年指导的学生当中,有5名考上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学生进入南方电网、广州本田、日立电梯等著名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禹奇才,张俊平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2]邵波.创新性应用型工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88-92.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内容;就业岗位;对接

国家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在服务产业的目标中明确讲道:职业教育要“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而目前,中职院校的就业形式趋于低迷,其中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是重要原因,造成学生们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单位较长时间的训练实习,迟滞了实际工作的时间。

一、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教学计划的确立与修正缺少科学和严格的态度

在确立机电专业的教学程序和计划时,对那些公共基础课如何安排的把握上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公共基础课的安排造成了纷繁芜杂、重叠或空缺的现象。做常见的情况是对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课时:有的中职院校将其课时压缩至最少,考评标准最低,资金投入最少,甚至成了学生的休息课、放松课。

(二)教学计划的实施缺乏严谨的作风与认真的态度

部分学校落到实处的课程和最初确立计划的差别明显;部分学校在有的课程授课时没有达到教学内容制定的课时量和目标,有的甚至连关键课程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没有讲述完备;少数的中职院校课程安排的内容不但没有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就业岗位的情况来设置,也没有根据这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吸收与技术掌握规律,却根据教师与资金、场地等现有情况,可以安排怎样的课就安排什么课程。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陈旧“三段式”的讲述方式没有进行有效的革新,许多课程其实早已落后于生产要求与就业水平,明确冲着就业的授课制度并未确立。课程因袭过去的材料,较少进行二次开发活动,和社会单位经营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技术脱节,课本模式化,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讲话课本的内容记住,然后再讲述给学生来死记硬背,并未利用自己的了解、观察、感受、操作,把单位采用的先进器械、技能、流程与工作方式吸纳到实际教学里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德国的“双元制”,每学期学生在校一星期理论学习1至2天,在工厂企业做学徒3至4天;

(二)美国所普及的在社区进行培训的制度,职校的学生讲学习融入做工当中,将做工融入到学习里去;日本很流行的丰田模式,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左中目标,特别关注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能够合二为一、灵活贯通。

(三)国内中职学校也做了很多务实的探索。如:建教合作教学,台湾地区中职学校注重主动与学业有关的社会团体或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培训机制;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与反思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项目教学法,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如何对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优化与实践

(一)提升思想观念水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要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就需要利用思想、观念的提升为基础,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和锻炼紧紧的统筹在一起,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所以,中职学校需要先做号下面的几个店:首先是建立以骨干教师、本专业的知名专家与经营良好的厂家组成俄专业指导小组,用来衡量与参谋几点专业的教学与发展方式。小组的成员们配合学校制定相关培养方案、教学规划,训练场所与实习基地建设、师资投入、教材购置等的指导;其次安排骨干教师到兄弟学校、各大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学习,熟悉各岗位的相关能力与岗位的人才引进情况;再次是组织教师对中职教育在教学特点、培养方式、课程内容、实习安排等问题进行探讨,把握好机电专业的具体目标。利用考察参观与学习探讨,能够让学校意识到: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特殊内涵与特点,因此既不可以将其做成其他教育阶段内容的“压缩简化”,也不可以将其做成工作培训的“延伸扩展”,而应该按照机电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的特点,塑造文化技术适合社会发展,技术实践能力学得会、用得上,服务于经营、管理、操作第一线的人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应作为中职机电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通过“根据岗位设置课程,把握实践安排教学”的理念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思想观念与培养模式,切实科学规划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模式等层面的教学,塑造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中职机电专业人才教育模式。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按照机电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学生技术能力的进步与企业岗位的需求,中职院校需要利用详细调查、专家认证,在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培养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层面做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课程中的理论重复和内容重复,把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融到实践锻炼里去。利用“精简、优化、增添、统筹”等手段,做好《机械制图概论》等核心专业内容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予以调整,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配备优秀的教师。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审核部门的考试,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用这样的硬性指标来确保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2.实施项目式的授课方式。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的新要求对机电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职院校的学生若是想在机电教学内容的提高上直接表现出机电专业能力的全面化与过硬的技术水平。学校应改变以前的陈旧教学模式,多方促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达到一体化教学,将技能培养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将内容的讲述和技术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分城两个部分,即教学内容与技术水平,对各个部分再理出具体的标准、要求。如此一来,专业针对性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目的性的把握更加准确清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根据综合职业能力来设置专门的训练课题,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课题,来加强学生们的多方面素质技能,以实现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就业能力的提高与机电行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使学生就业时能拥有匹配的实践技能和切实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够在车间进行生产和管理等。

3.突出实践教学。以往的讲课方式,都是从书本再到实践,过多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现在迫切需要扭转的是僵化的“灌输式”课堂语言讲述为现场进行教学、在具体操作里进行教学、师生互相探讨的进行教学,讲练同步,如果能够在现场进行讲述的,尽量不在教室使用板书等方式讲课,而是将大家带到实训场地、手工车间、训练场地等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切实的掌握,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经过训练、通过专业考试获得适宜的职业资格认证。在实习时,可以采用“三个层次”的实训的教学模式:这几点分别为基本技术实训、专业技术实训、综合能力的掌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在推进中教学,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术,从简单的基本的操作到多种技术的灵活应用。各个层次都要尽量符合工厂实际情况,比如,技术操作实习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机电行业理论之后,选取实际操作能力强教师腊进行讲述和指导,领导学生实施的各种训练操作。经过实际操作锻炼,使学生可以都市实施机电加工作业生产出合格的部件与产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设施建设是做好机电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学校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这两项建设得落实做好保障。首先是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待遇的有所提高,能留住人才、稳定军心。要教育打造一大批高能力的高技术水平实用性型毕业生,就必须有一支师德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专业技术高超的教师团队。学校可以利用培训、招聘或交流的方式,组建一支顺应社会发展与专业内容特点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其次是对实验室与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与设备配备大力投入。实验室与培训基地是实习锻炼的基本平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们学习成绩的优和劣。所以,学校要将实验室和培训基地的建设、相关设备的配置当成日常教学的核心项目来实现,要多方筹资、大力增加投入来用于先进设备与实验场地的建设和完善。比如,建立训练大楼和生产车间,佩奇相关设施,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加工中心与数控车等。同时多方促成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把多家优秀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实习基地与合作伙伴。可以让这些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为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和提供实习平台,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学生在其中学到了真技术,经历了锻炼,企业也可以在这些活动里观察、发现与吸收优秀的人才,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四)塑造适宜的环境和专业文化、专业精神

环境与专业文化的塑造与优化可以在大体上划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担负全体中职院校机电专业的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的专业文化环境的养成与优化;其次则是贯穿于全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能力素质的养成。这两个部分,就其针对性和效果的最终检验、衡量的内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专业文化环境的养成,从其御寒的精神层面到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完善上看,又能够表现在三个层面的意义:

1.打造复合专业特点的系统气氛与认知的学习环境。从机电行业技术的历史严格,来展示通过该技术所塑造的各个技术阶段的特点,以及以新知识、新方法、新器材、新需求等基础上的发展方向,并于中职院校机电专业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所起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引导、启发、暗示的潜在式的教育效果。

对于建校时间较长,专业内容比较全面、技术水平较高的中职院校,也可以将所在地区、学校自身的机电专业的开创与发展经历,和我国机电科技的发展历程融合在一起,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照片展览、动画、文物),讲解建国之后机电技术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就,数控机床、军备、汽车等机电产品的国内工艺水平,从而产生为祖国的机电行业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第8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机电专业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35-04

机械电子工程是科技高速发展以及学科相互链接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于一体,又不断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和创新,使其本身得到持续地发展,是多技术融合与集成而面向应用的综合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的本质是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产业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广泛。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是该学科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学科知识面广,交叉性强。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一种办学类型,是一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办学规律的本科大学,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应该强于研究型大学,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又强于高职院校。所以,应用技术型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将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三者有机结合,培养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创新能力),兼具良好职业道德和学习发展能力的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就该专业人才模式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突出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目前,广东不少高校开设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制订大多依据传统的机电工程教学,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大而全,一些课程相对陈旧,没能很好的跟上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和结合地方最新产业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光电信息产业(涵盖太阳能电池、半导体LED照明、激光3D打印、手机、数码照相机、激光扫描仪、激光打印机,各类光盘驱动器、液晶显示器,高清晰度电视等等)迅猛发展,并成为广东省的新兴支柱产业。纯光学专业和传统的机电工程专业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同时熟悉机械结构设计、光学系统设计、激光技术应用、传感技术、光电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硬件接口和软件设计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我们基于原有专业,进行教学计划优化设置,通过加强光电技术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建设“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培养方向,以凸显专业特色和提高学生竞争力。

其次,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广东的传统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则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和最终目标。随着人口红利的持续消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呈现高低充分发展中间断层的不合理局面:大专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初具规模,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则还很少见。广东省必将实现由传统装备制造业(数控技术)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下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培养方向,有利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迅速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热爱教育工作、教学和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科建设需要,需进一步优化和充实师资队伍,加大引进高层次中青年人才的工作力度。同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通过到国内外进修、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以项目合作、技术开发和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到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锻炼,以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所谓“双师结构”是指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导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相互协作、能力互补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中既有学术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和开发能力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的学缘、年龄、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障。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演变,对机电专业的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机制等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保障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增大选修课比例,压缩选修课的课时数,增设具有先进性、综合应用性强的课程。实现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两个培养方向之间大部分选修课可以互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突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学生创新能力体系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制订系统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开放性实验、科研能力较强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研究(以定期举办助研岗位招聘的形式选拔)和机电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的智能车开发、机器人设计和开发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对优秀生、特长生实行导师制等,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整合优势资源,积极申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科普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开创新的实体平台。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大学生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主要是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共建基地”、“科技联合攻关”、“双向兼职”、“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与校外合作教育基地联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进行基地的合作共建,硬件上的建设可以改善学生实习基地条件,提升实习培养质量,软件上的建设是通过协议的签订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使实习基地固定化、实习指导制度化、实习流程规范化。采用“全程双师制”,即机械电子工程系和实习单位分别指派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以及毕业设计的研究工作。实现指导老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即外面的导师能进来里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

2.依托对口(重点)企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就和对口(重点)企业签订双向选择的协议,实施定向定位的订单培养模式。对口(重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完善,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适当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选派科研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择优在合作企业中就业,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提升企业工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保证。积极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有志献身现代制造业、学习优异、表现优良的学生。

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一)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点,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这条主线,构建起重基础理论、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一重两强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切入点首先应调整教学培养计划,反映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精选内容、提高起点、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次。

(二)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现有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加强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争取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开展相关主要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争取有1-2门尽快建设成为校级资源共享课程。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课程教材的选用上,鼓励选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 世纪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优秀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将行业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提高教材的新颖性、实用性、针对性;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

五、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一)以科研促教学

科学研究既是独立于教学和社会服务之外的大学基本功能,同时又是大学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科学研究对大学的学科结构、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培养质量、毕业生去向和层次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专业的专任教师科研基础扎实,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工业机器人”特色研究领域为核心,整合本专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及合作单位的科研力量,发挥本专业在经济发展主潮流的优势与潜力,在现代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研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等方向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并且在项目级别和研究成果方面稳步发展,积极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培养学习能力,鼓励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形式。如有些内容教师给出思路,学生自行学习,或者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师布置相关的一些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地去深入探讨一些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一种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一些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2.推广理论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

理论授课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室教学不局限教材,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的、应用现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浓厚的求知渴望,再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一个学时的理论学习,紧跟着一个学时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拿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3.建设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以更好地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减少教师的板书量,又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并且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模拟现场的动画课件,由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后,建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实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学习之余鼓励师生灵活运用微信、QQ等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便捷,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沟通、协调,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一)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制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改革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整合专业实践(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验实训室(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注重实践教材和实验讲义的建设。利用综合实习、科创设计竞赛、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实践能力、职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充分挖掘和利用包括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在内的各种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逐步完善实验项目库建设,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申请学校经费购置新设备和组建新的实验平台,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构建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广东省光电信息行业和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并积极申报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这个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教学与培训,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加强教师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掌握企业对相关技术技能的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对每一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如各类实习均有相应的实纲、实习任务书和实习计划,和相关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定点进行实习等。

七、教学管理改革

(一)建立教师考评机制

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的内容,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制订团队建设规划、评价体系,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使团队成员的交流制度化;制订互动交流制度,实现校内的教师走出去、校外的导师请进来;发挥团队的辐射作用,服务区域性地方经济。

(二)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实现学校与合作教育单位的双赢。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本专业将更加注重合作培养单位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殿君,焦向东,王伟,陈亚,申爱明.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9-42.

[2] 胡天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102-105.

[3] 范红刚,杜林娟.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0(24):198-203.

[4] 倪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3(5):224-226.

[5] 阮谢永,蒋胜永,朱敏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135-137.

[6] 洪华杰,柯冠岩.关于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4):64-66.

[7] 萧泽新,黄美发,陈宁,莫秋云,刘惠娟.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J].光学技术,2008(S):317-320.

[8] 朱永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王福元,倪骁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07(11):26-27.

[10] 李孝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44-45.

第9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daptability training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s still based on internship outside the university. Although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specialty and work-related docking are solved in a short time, there are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student management, teaching plan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o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ship students outside the school. In this paper, through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proposed initially.

关键词:顶岗实习;实习计划;实习指导;学生管理;成绩核定

Key words: internship;internship program;internship guidance;student management;results approval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79-03

0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需求的变化,一方面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面对此种状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就业和实践学习无缝对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推出一系列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文件,根据(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文件精神,为了响应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强学生实训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十分注重顶岗实习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校中厂探索仅仅是起步阶段,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训练仍然以校外顶岗实习为主,近年来,确实在短期内解决了学生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对接的问题,但也存在不少疑难杂症诸如:企业不执行教学计划而是把学生视为打工仔,实习单位分散和学生频繁更换企业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大,教师临场指导工作难以介入到企业中去,学生实习效果难以量化评价等。

本文中笔者通过机电工程系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探索,收集并整理了一系列资料,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思考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

1 以往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校企管理层面沟通不够

顶岗实习从内容上说理应是学校专业课程的发展延伸,是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之下,协商制定实习计划,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但是事实上校企在这方面缺乏沟通协作,企业把学生完全按照正式员工看待,任意更换实习岗位,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直到2015年,专业对口率也才是84.1%。必须承认,多数企业当初签订《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前预定工人,而校方每年也存在基地共建指标的压力。在实施过程中,企业不理睬实习计划,不允许学校老师参与到现场指导中,完全是根据生产需要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直接导致失去顶岗实习的意义。

1.2 双方指导教师互动少

按照实习计划,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指导教师和车间师傅的双重指导,校方教师了解学生顶岗培训的内容后,主要通过网络或临场的形式结合专业理论进行指导,企业师傅负责技术传授和企业文化灌输,而且要求双方教师就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互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出现学校指导教师“进厂难,进生产车间更难”的问题,老师对下企业指导有畏难情绪,下企业指导次数逐年减少,截至2014年,每名教师平均每年不足3次。

1.3 学生更换单位频繁

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部分学生对学校指定的企业不满意,其中多数学生能够按程序申请校方重新为其分配顶岗实习单位,但个别学生擅自离岗自己找单位,有些甚至回家不愿继续实习,2015届毕业学生自己更换单位的占29.1%,顶岗实习时间不足1年的占18.5%。按照国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过去几年我系安排学生实习长达1年,对这部分学生极易出现失联失控的危险,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分散了校内教学精力。

1.4 顶岗实习成绩核定不够精确

过去的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成绩核定主要参考2个方面。一是提交一份毕业论文,系里组织进行论文答辩,答辩表现和论文质量成绩占60%;二是由实习单位填写《顶岗实习考核手册》,主要记录学生在企业期间的生产、学习、生活表现,该项成绩占40%。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不能反映学生在专业上的个体发展,而《顶岗实习考核手册》的填写也缺乏有效监督,演变成学生填写企业盖章。总之,顶岗实习期间的成绩核定已经变得流于形式了,不能真实体现学生的真实表现。

2 有效管控顶岗实习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2013年组织教师仔细调研分析,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实现三个目标。第一,必须真实反映学生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轨迹,系领导和教师要起到监督作用;第二,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找出制约自己发展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起到协助作用;第三,学生勇于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并且面向当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始实施,主要围绕学生《顶岗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考核手册》做足文章,本着“保留上年成果,不断改进完善”的办法逐年推进,用三年时间形成固定模式。总结下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改革考核形式和内容

取消毕业论文,由《顶岗实习报告》替之,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撰写调研报告,流程有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撰写调研报告和企业介绍。通过此项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理性分析问题,关注所从事的行业、岗位、技术技能和企业经营特点等;二是顶岗实习回顾和总结,重点描述在此期间的所经、所思、所获;三是精选2个生产中的典型案例详细分析,如产品加工的规格型号、生产标准、图纸图形、加工流程和个人收获。

另外,仍然沿用过去的《顶岗实习考核手册》,填写每月的工作学习经历,只是指导教师必须随机检查或抽查,提醒或督促企业师傅签字。

2.2 扎实做好离校前准备工作

我们在顶岗实习前一学期初就开始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筛学出专业对口率高的企业,协商学生顶岗实习事宜,统计实习岗位的工作性质和数量。大约从该学期第5周开始,组织指导教师分析总结上一届学生提交材料的不足。之后把学生分成每10人一组,安排1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培训,培训期为1个月,培训内容有:分析岗位特点,布置课程任务,辅导企业调研流程和内容,讲解顶岗实习期间的毕业设计报告格式和撰写方法。期末考试前安排到校中厂参加2周的“生产性体验实习”。

2.3 多样化的教师指导方式

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指导,尤其要有效管控校内指导教师的工作行为。我们要求教师通过电话、互联网、建QQ群或微信群等现代通信途径,结合亲自下企业现场指导或委托企业挂职锻炼教师等方式,悉心指导和关爱学生,教师每月上报一次学生去向表。校内教师要主动与企业师傅取得联系,沟通和交流,如果学生更换岗位必须及时告知教师新师傅的联系方式。系领导通过下企业、打电话等方式抽查、询问和证实,在系内及时通报督导结果。

2.4 成绩核定必须反映真实情况

成绩最终核定依然由《顶岗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考核手册》2部分组成,但由于全程监控管理,变得更加真实准确,权重分别为70%和30%。前者偏重于专业技能,返校前一个月截稿,指导教师最多提出2次修改意见,否则判定“不合格”,系里组织专家对教师评定的成绩核准后即可生效;后者偏重于日常行为,包括“吃苦耐劳,圆满完成任务”、“钻研技术,安全意识强”等6项指标,每月一填,师傅签字方可生效。

2.5 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成效

此项工作自2013年实施,经过三年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际上所有指导和管理工作以抓《顶岗实习报告》为核心,该报告的撰写内容、质量和提交形式完全能够反映校企双方参与管理的程度。通过表1对比情况不难发现其效果一年比一年显著。

也正是因为我们将这项工作做细了,学生的思想也就稳定了,从今年毕业生统计数据看,学生自己更换单位的占14.4%,顶岗实习时间不足1年的占25.0%(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另外,典型案例的选题、质量、数量明显提升,有些可以入选教师教学案例。

3 结语

今年我系各专业开始实行2.5+0.5学制,即2014级的顶岗实习时间将缩短为半年,学生除了可控程度会提高以外,因为多数专业课已经结束,第5学期可以从容布置校内准备事宜,我们考虑为学生提前安排一些毕业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先跟着教师完成前期工作,带着任务到企业再完成后期工作,相信顶岗实习的管理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黄杰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0(4).

[2]朱以财.主体性人本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新视野[J].职教论坛,2008(10).

[3]赵延峰,张晓峰.大学生分层教育管理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5).

[4]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7.

[5]宁夏:高校须把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程[EB/OL].

第10篇

关键词:优秀人才;工程教育模式;CDIO项目;课程体系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二十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在此原则指导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组织校内外专家研讨,制订相关专业CDIO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将以安徽建筑大学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交流。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是土建类学科群中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其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3月,我校机械专业负责人牵头召集了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机械专业负责人开展了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开展了以下研究与实践。

一、以工程机械为主要方向、机电液一体化为专业特色,规划CDIO课程群模块,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结合我校特色与安徽省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及安徽高校各机械学科特点,我校机械专业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工程机械为专业方向,以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在CDIO教育模式培养计划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工程教育模式、体现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规划了我校机械专业CDIO课程群模块,调整了实践项目与内容,建立以工程机械学科为特色、CDIO项目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二、研究构建CDIO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支撑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调整工作研究方向,研究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制度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为此,我们通过研讨与实践探索,优化本课程体系的支撑要素与结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快速发展,机械专业不断引进与培育出大批博士、副教授、教授,教学科研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之际,选取2009级机械专业和2011级机械专业(入学超一本分数线)班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同时,通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交流、校外进修(包括专项培训与学历深造)和自我研修等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扎实的机电液领域综合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课程体系确定后,修订了所有课程项目的教学大纲;通过多种学习讨论交流、听课考评、专家指导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颁布与修改新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与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新课程体系的执行。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大力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CDIO二三级项目和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相结合,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遵循人类认知与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机、电、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为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申报建设大型装备故障诊断及预警工程技术中心、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独特的机电液技术教学科研机构,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内容,还利用周末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职业技能培训、见习机械工程师培训;同时,开展实践基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及CDIO项目和理论课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为解决二三级CDIO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我们创新其实施模式,紧抓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将部分CDIO项目与课外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以赛代练、以赛促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四、联合机电液领域的相关企业,改变脱离亲身实践的参观式生产与毕业实习,开展与企业生产结合的工程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2008年以来,机械专业与相关机电液技术领域如徐工集团、合肥锻压、凯盛重工、合肥科振、安徽建机、博一流体、合肥赛特等企业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在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校和日立公司合作建立了联合办学机构,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上海HCS公司建立了联合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学人员,为企业培训与输送销售、维修等方面中级技术工程师;利用技术、市场、信息、设备等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我校应用型机械专业本科生。目前,已经为日立建机培养长期班学员400余名,经考核大部分学员获得销售维修工程师(中级)资格,并成为各地公司技术骨干或领导;同时,该联合办学机构为我校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000余人次。在双方合作交流过程中,带动学校30名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加深了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程机械产品的熟悉。2012年,我校进一步与合力叉车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设立“合力叉车高级营销本科班”。机电学院2009级共38名学生在校内完成半年的营销知识学习,2013年初入驻企业半年,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在企业与校方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课题或工程机械产品相关技术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级项目),其中10余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目前,这些学生已通过企业销售工程师考核,进入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通过与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企业的合作,结合CDIO教育方法,我校机电专业已实现了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

五、认真进行成果总结,注重成果宣传推广

在机械专业CDIO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成功与不足,并积极向其他专业与校外推广。共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申报与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编制了大量的教学文件,积极制定与修改了相关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本研究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相关实践与经验得到多家网站、报刊、电视台宣传报道,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二等奖。通过成果总结与宣传等举措增加了与教育同行、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学者的交流机会,也激发师生成就感,促进改革有效地推进。

总结:我校机械专业通过4年的CDIO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本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解决目前项目指导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将CDIO模式教学改革成效由部分学生深入地推广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学生在CDIO团队中每人都发挥自己作用,杜绝滥竽充数,真正投入到CDIO项目中锻炼自己,在设计项目与任务分配时,充分考虑与相关专业知识联系,科学合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朱达荣,姚燕生,张克仁,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一体

化技术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Z].2013.

[2]姚燕生,张克仁,李大华,等.CDIO模式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

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7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的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趋势与企业的需求,努力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宁波大红鹰学院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8年随着学校升本以来,至今已经招收五届学生,共计1200名左右,学院包括学校明确提出要办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非常重视。随着08级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学院对学生所在的中小企业做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调查问卷,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更好地推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打下基础,使得我院机械类毕业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为企业服务。

我们深入调查了毕业生在企业里的工作情况,与企业进行大量沟通,了解企业对我们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从而修订了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领域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基本要求

2.1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第一,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科学知识,较好地掌握本国和一门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 第二,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等基础知识。 第三,了解企业运行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第四,具有机电一体化装备、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制造信息化等专业方向之一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前沿及发展趋势。

2.2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

第一,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撰写和阅读科技论文、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第二,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的基本能力。第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第四,能够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和涉外业务处理能力。第五,具有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必需的基本工艺操作能力。第六,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能力。第七,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八,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

2.3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第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具有求实诚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第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六,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4 应用创新性人才的职业资格要求

推荐获得下列证书之一:

第一,熟练掌握一类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达到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或以上水平。第二,机械AutoCAD(Ⅱ)级或以上水平证书。第三,Pro/E(Ⅲ)级或以上水平证书。也可以是(UG、MasterCAM等同级证书)。

3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点

学校为了配合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项目驱动为教学改革手段,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和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快速适应性。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一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了工程制图学完后的机器测绘、工程力学中的常用实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金工实习等,这些实习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动手能力。第二,专业技能主要是课程设计,其中包括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以二级减速器的拆装设计为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以不同的夹具设计为主)、电工电子课程设计(PLC、单片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第三,创新设计主要包括全国挑战杯设计大赛、浙江省机械设计大赛、学生的专利申请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第四,专业考证包括了数控加工技术、AutoCAD、PRO/E及Solidworks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为今后在工作岗位的发展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根据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企业需求分析,提出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按“一核心三方向”的要求创建专业知识培养体系:以数控制造为专业核心,以机电装备制造、模具制造、制造信息化为专业方向;按“一突出三加强”的要求创建能力培养体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学习能力、涉外业务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为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杜柳青,杨翔宇.面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邹景超,刘万福.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2010.

[3]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

第12篇

一对一结对帮扶突出党员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中午好

我是来自机电研14党支部的谭礼斌,作为一名热能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机电工程学院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中表现突出,很荣幸地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结对帮扶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深层次理解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的意义,一对一帮扶就是你我携手,互帮互助,相互交流,齐心拼搏,共同进步。

一对一结对帮扶,提供了一个学院间不同年级甚至是不同专业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解决师弟师妹在学习上、思想上、或学习目标等问题上存在的困惑;通过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能够让学弟学妹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收获优异的成绩。

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帮"亦是纽带,是两个"一"的桥梁。两者既是帮扶的关系,又是平等的关系,在帮扶活动中,学长学姐在关注同学们成长的同时,也是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实践自己教育观念和人生价值的渠道。

如何顺利地将自己的一对一帮扶活动顺利进行呢?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对于我来说,也不列外。在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中,作为一名帮扶者,要时刻以高标准、高追求要求自己,确保深入学习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确保做出好的成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积极动员,全局参与,沟通联系,保持稳定,增进交流,确保帮扶活动顺利开展。

在一对一帮扶活动的开始阶段,进宿舍和13公寓418宿舍进行初步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英语四六级基本情况、就业或考研等相关问题,为后面根据对应的情况做相应的帮扶打下了基础。

作为一名研究生,认真学习、阅读文献和记录笔记是做课题的关键,同时也经常浏览网页,收藏一些实用的网址链接。在机电学院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四六级相关备考方法,针对我所帮扶宿舍(13公寓418)进行了四六级、考研、就业、以及大四论文之前文献收集相关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帮扶。在学习方面的帮扶,主要提倡多种形式、多途径的学习,比如通过观看图书馆的新东方教学视频、考研的相关视频等,都是一种学习途径。网络上不仅仅能够提供学习的资源,还可以关注相应论坛进行在线交流、经验分享、资料收集等,此外,就业方面的也有丰富的知识,个人简历网和应届生就业网分别给大家提供了简历制作的知识和就业相关的消息。对于实习,不仅可以通过应届生就业网进行实习单位的寻找,还可以通过乔布简历等微信公众平台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自己了解后进行网投。为了提供课外知识的学习平台,推荐了募格学术科研平台,观看募格学术备选框里的募格原创里的原创视频;同时建议在线看一些TED演讲的视频或网易公开课、高校精品课程等,增添课外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一对一帮扶活动,要针对需求进行相应的帮扶,有计划的进行。在帮扶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巧,与被帮扶者的经验交流也是对自己之前学习的一个总结。与学弟学妹间学习资料的传递和方法的交流更是一种传承。帮扶是一种心的交流,用心助人,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