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05:5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督学研修班实践思考
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教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教育督导改革,将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举办督学研修班的实践
教育督导呼唤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呼唤针对教育督导需求开展督学研修。据此,浙江大学・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好督学・好教育”骨干督学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于2014年1月3日至10日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举办。深圳市50名专、兼职督学参加研修班。
1.研修班的研修目标
研修班的研修目标:以“好督学・好教育”为导向,以“理论引领、实践生成、砥砺思想、分享智慧”为特色,重在促进督学的教育督导理念的提升,与促进督政、督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能力的有效发展。我们以为,促进督学教育督导理念的有效发展,重在提升督学对教育督导重要性的认识。督政旨在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督学的根本任务是督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依规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是有效开展督政、督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必须完善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机制。研修班围绕上述研修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研修活动。
2.研修班的课程特色
研修班课程包括:教育博士主干课程、管理实践智慧课程、异地名校体验课程、生态文化寻访课程、智慧论坛互动课程五大模块。
教育博士主干课程。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向)课程方案中精选。主要聘请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及国内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为学员作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的辅导。本期研修班开设的课程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舟教授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文新华教授的《国外教育督导的发展及启示》;浙江师范大学曾平飞教授的《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监测》;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吴卫东教授的《领导力:职业幸福的核心能力》等,重在引导学员理论研修。
管理实践智慧课程。从全国范围聘请教育督导、行政、业务部门领导、专家、各层级督学、知名学校管理者、名师结合任职实际,为学员作专题讲座,并根据学员之需安排互动研讨。本期研修班开设的课程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的《浙江省督导框架建设》;浙江省督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研修中心主任周培植的《漫谈“好督学、好教育”》;浙江省督学施光明的《学校教育督导的几个问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赵婷婷的《解读学校管理》;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的《莫道春兰初长成,敢育英才放眼量》;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俞国娣的《现代学校建设》等,重在与学员智慧分享。
异地名校体验课程。定在杭州或其他城市的一些知名学校进行,组织学员参访名校或在名校“驻校研修”,接受名校校长指导,开展观察学习和研究,以深刻感受名校的办学理念、制度与方法。本期研修班组织学员参访杭州市建兰中学与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学员在这两所学校听取校长的专题介绍,与师生随机访谈,考察学校相关工作,巡视校园环境等,重在为学员提供一个实践浸润的场所。
生态文化寻访课程。以自然环境体验、文化圣地探访、教育经典研读、生态影视赏析等形式,拓展学员专业视野,丰厚学员专业涵养,提升职业幸福感。本期研修班组织学员参访阿里巴巴、胡雪岩故居、南宋御街、河坊街、丝绸城等,聆听浙江大学教授、全军中医治未病中心特聘专家吴明作《中医养生秘诀》讲座。
智慧论坛互动课程。由专家、教授、其他行业精英及研修班全体学员,以“好督学・好教育”为主题词,各抒己见,重在思想砥砺。本期研修班组织了“教育督导案例现场演讲与点评”,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浙江省特级教师赵士勋对“教育督导案例现场演讲与点评”作整体评述。50位学员现场演讲的每个案例都含有“情境叙述”与“点评”两部分。“情境叙述”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校教育督导诊断案例”,包括事件呈现与处置,以及本人经历这个“情境”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认识;“点评”则能做到以例引理,就实论虚,“述、评”结合,集“监督、指导”于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案例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智慧,并渗透对“好督学”内涵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
此外,研修班还编辑了《学习材料选编》与《学员手册》。《学习材料选编》分为“督导法规与文件”“督导研究与实践”“督导文稿示例”几个部分;《学员手册》除介绍研修班整体安排、课程特色外,重在为学员的研修与生活提供咨询服务。
综上所述,研修班由于创设“教育博士主干课程、管理实践智慧课程、异地名校体验课程、生态文化寻访课程、高端论坛互动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坚持“课题式”“互动性”“接地气”式研修,学员感到督导方向更明确,督导程序更清晰,对自身督导技能的提升更为迫切,也更有信心。
举办督导研修班的思考
1.围绕全面提升教育督导能力开展研修
研修重在提升督学的督政、督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等能力。
督政,重在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引导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督学,重在完善督学队伍管理,实行督学责任制,监督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评估监测,重在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权威的评估监测,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监测结果使用,重在建立分级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建立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明确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监测结果是资源配置、干部任免和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我们将围绕上述方面的督导能力提升,细化课程,组织研修班学员开展研训,以研究促研训,以研训促研究。
2.重点围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开展研修
《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规定了责任督学的基本职责,并明确要求责任督学对以下主要事项实施经常性督导:(1)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情况;(2)招生、收费、择校情况;(3)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情况;(4)学生学习、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情况;(5)师德和专业发展情况;(6)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学生交通安全情况;(7)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8)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情况。为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程》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工作守则》。
一、三座智慧“桥梁”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教育研修机构要建立基于标准的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仅应该完善书面测试,而且要针对音、体、美、品德、科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时段推出基于“绿色质量”各学科评价方案,改进教育教学。
远程研修即将结束。在远程研修期间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动时间学习,感到收获很大。特别通过远程培训学习后,我的体育教学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教案的设计思路清晰,并且有力促进本人的体育教学工作,现在我将自己总结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感悟、培训心得以及培训收获有如下:
一、学习快乐
回顾远程研修培训这些天,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从网络学习到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等等,这一切让我的收获很大。
每天上午我观看专家讲座的视频。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堂,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观看视频后是做作业,那是我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舞台。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家的引领,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能积极参与在线讨论、交流,阅读文章,发表评论。专家们的分析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特别是在线研讨的时候我收获更大,当自己的观点跟别人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因为我分享着智慧,和大家互动着、交流着,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着工作带给我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喜悦。这是激情燃烧的日子,是精彩无限的日子,这些日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给我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在研修中我还不断反思自己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真正领略到了培训的精彩,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筑,也有实践的品鉴入微;既有专家的专业引领,也有同伴的经验互助,也有促进了交流与分享。
远程研修培训,点燃了我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前行,激励我在体育教育这块沃土生根发芽。远程研修给我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远程研修是传承文明的纽带,远程研修是我的良师益友,远程研修是我进步的基石,远程研修是帮助我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我真的非常感谢远程研修。
二、心得体会
分享性是远程研修这种学习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重要优势。同行老师提出的如何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重要问题,同行们提供了各自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为全体同行所分享的。
远程研修的最大魅力是形成了一个“学习场”,构成这个“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实场”,即伙伴学习;二是“虚拟场”,即研修场学习。远程研修需要“现实场”与“虚拟场”相互促进。良好的“现实场”的形成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老师所在学校的重视、组织与服务;二是学科同伴老师的团结与互助。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教法,精彩的实践,真实的反思,无不让我感受到体育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和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新课程理念。不仅给我以崭新的观点,更给以我深刻的启迪;教学智慧就是让我在这样的反思中不断积淀起来的。
“交流、感悟、反思、提升”这几个词是我通过此次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新认识。我将以这次研修学习为新的起点,积极主动地从教育专著中,从专家的报告中,从同事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明确自己的目标教育理想和追求,逐步确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教学实效,力争做到反思昨天与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与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与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体育教育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勤于反思,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工作中,及时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让自己上好更高层次的体育课,为我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幸福体育教师。不断努力推动我为学校的课教学工作中不断发展做出的贡献。
一、增强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
学校在长期的教师研修中,结合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对教师的专业研修内容和校本研修的模式做了如下梳理:
教师专业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研修(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能力研修(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经验积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专业品质研修(师德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专业意识研修(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创新品质等),专业情感研修(钟情教育、专情学科、钟爱学生等)。
校本研修模式包括:课题带动模式、听课评课模式、例课引导模式、师徒结对模式、讲座提高模式、外出取经模式、以点带面模式、交流研讨模式(沙龙、茶座、交流、展示等)、反思总结模式、校际互动模式(校际教学共同体)。
梳理的目的:一方面,使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做到“胸中有丘壑”,形成比较完整的研修体系。通过梳理,我们在校本研修的年度计划中,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宣传,使得参与研修者做到心中有目标,提醒自己完善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查漏补缺,更好地领会每次校本研修的目的,以便更有效地参与。
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模式中,“课题带动模式”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宣传课题研究意识,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引导和支撑教师的深度发展。然而,一个学校省市立项的课题数量有限,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有限。在大力加强校本研修的今天,2013年我校推出“项目研究”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草根化、普遍化。项目启动后,经过自主申报、专家组考核,最终21个校本研究项目通过了审核,研究方向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工作;合作形式包括教研组、备课组、团队或个人组团等;研究内容切入口小、针对性强,富有现实意义。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以一年时间为基本时限,制定出过程管理、成果展示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推动“项目研究”扎实开展。
二、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
如果说对研修内容和形式的梳理是横向的划分,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纵向延续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问题。由此,学校针对教师的不同年龄、资历、学历等情况,实施分层指导,力求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由于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点,全体教师自然处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将苏州市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学员分为基石工程班、新苗工程班、新秀工程班、星光工程班、名师工程班、青蓝工程班,制定了《景范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各班学习目标任务》。
三、提升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性
当前,每所学校都重视教师的学习,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教职工大会、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班主任会议、党员活动、青年教师学习班、行政干部学习班等。教师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很多,但教师比较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集体学习的时间也使得教师缺乏个人学习时间。
专业发展说到底关键是教师的个人学习。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掘出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学习也应该朝这一目标迈进。为此我们提出今后在校本研修方面努力实现“三化”。
1.活动主题化
大量的学校学习,甚至集体备课常常是比较随意的,其中真正具有专业分量的学术性、研讨性内容较少。这需要主持会议者设定好学习的主题,确定好主讲人,确定好讨论话题。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迁移到教师研修中来,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
2.形式多样化
每所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教职工学习时间,但是全校教师坐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话题,没有贴近全体教师的会议内容,学习很难有效果,以至于教师的会风与学生的“课风”有天壤之别。另外,学校部门众多,并且每个部门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想要有所作为,如团委组织的青年教师学习班,党委组织的党员学习班,德育处组织的班主任学习班等,结果教师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学习。
结合两方面,可以尝试如下的学习方式: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主题,同时进行。设想在某个周三下午四点之后,教师讲坛开讲,班主任论坛开讲,青年读书班开讲,党旗下讲话宣讲,学术沙龙开讲,主题鲜明,并实现通告,教师们各取所需,分赴学习场所。这样人数相对分散,人员相对统一(想法、兴趣、专业发展类型的统一)。如此的小班化学习更易于产生思维有形和无形的碰撞。如果能走出“选修课”的第一步,提供多种选择,就一定能够调动听讲者的学习自觉性,将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E S P”管理体系;园本研修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09-02
教育质量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借助优质的园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成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园始终以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儿童要“做中学”,教师要“做中教”,教师与儿童共同在“做中求进步” 的观点为推进我园小公民教育课程实施和园本研修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我们认为“做”,就是要求教师立足问题、结合实际,体验参与、交流分享、注重实践,为此紧抓“家园同步小公民教育”的园本特色,逐步形成了“E S P” 湖幼园本研修模式。所谓“E S P”指的是体验(Experience)、感悟(Sentiment)、实践(praetice)的英文单词缩写,我们通过“体验·感悟·实践”的研修过程,凸显“体验享快乐,感悟有深度,实践重创新”的研修理念,带领教师积极投入到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研修活动中,推进了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了一日活动的质量,从而达到“Enrich scholoship”也就是“专业成就更加丰富”,使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1 架构“E S P”管理体系,保障园本教研快乐有序
1.1 民主开放的管理团队。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在专业引领下的全方位体验互动、感悟交流、实践分享的“E S P”管理体系是幼儿园管理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全体教师应成为管理团队的成员,人人都应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幼儿园教研发展的脉络,关注同伴专业素养提升的步伐,为此形成了由领域研究教师——教研组——教科研室——业务园长——园长自下而上教学研究体系;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级部教研组长——班主任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使幼儿园教育管理功能和教学研究功能并行。园领导高度凝练的管理智慧和理论指导,再配合教师的个性实践智慧,形成了一种快乐、轻松地管理氛围,帮助教师研究解决了环境创设、课堂教学质量等实际问题。将管理者与教师这对原本的矛盾对立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不同层面和水平的干部教师都纳入到园本教研管理工作中,构建起开放、民主、合作的研究型管理团队,实现了同乐共赢管理目标。
1.2 纵深延展的管理制度。制度是教学研究的保障。分析幼儿园园本研修的现状,我们逐渐完善了相关的教研制度,通过《亲子活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将我园的亲子活动引向常规化、规范化、课程化,进一步发挥了亲子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作用。同时我们发现了亲子活动中的存在问题:家园双方活动地位不平等;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作为管理者我们从制度的角度反思。
通过一轮一轮的反思、调整、实践、梳理,使我们的亲子活动研究制度更有深度、更具实效,提升了教师组织指导亲子活动的能力,总结出更优化的亲子活动组织策略,为管理者搭建了指导、评价的良好平台,引导家长走进课程、融入课堂不断探索出新的亲子活动指导模式,形成了良性的四方互动教育效应:即:教师“教” 家长、家长“教”教师、家长“教”幼儿、家长“教”家长,促进了我园亲子活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更好的发挥了ESP教研管理模式的价值。
2 实施“E S P”园本研修模式,促进园本教研高质高效
“E S P”研修模式倡导在体验——感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带领教师进入特定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中,迁移思考,感悟其中蕴含的教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智慧。
2.1 快乐初体验——自由开放的研修氛围。所谓体验,就是为教师创设一种适宜体验的情境,老师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形象的记忆和经验的迁移,让这种体验成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片段,从而为教师的思考感悟奠定基础。
2.1.1 游戏体验。游戏不仅是属于孩子的,也是属于成人的。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及开放性和生成性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它在园本教研中的价值。游戏体验是我园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活动模式之一。快乐的游戏体验引导家长与幼儿园积极合作开启崭新的家园合作之旅,教师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利用已有经验反思建构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所学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1.2 形象迁移。具体形象的画面或实物最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使老师们通过形象的特征,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引发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理念,来诠释教学的策略。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老师们对教学中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反思、梳理。
2.1.3 经典品味。为了引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将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一段视频引入园本教研中,引领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品味深刻的哲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2 互动思感悟——理性深入的思想碰撞。如果说体验是具体形象的,那之后的感悟就是逻辑缜密的,目的是使教师通过思考感悟,形成教师间有效的“合作探究式互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2.2.1 对话交流:体验之后,我们有目的地预设一些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探讨,或是根据教师在讨论中即时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讨论。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采取“三分钟发言制”,即活动前每位教师根据教研主题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中在规定的三分钟内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活动结束时我们都要评选本次活动的“教研达人”,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鼓励,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2.2.2 重温解读:在体验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理论、材料、案例等进行分析、解读。在理论的支撑下,运用知识经验重组的方式,拓展教师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力图用专业的眼光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考察和反思,去发现和了解,去讨论和诠释。
2.2.3 思辨冲撞:对同一事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观点。我们为教师思维的冲撞、激荡、分享、交汇提供了平台,使教师们从不敢说、怕说错、说不清——敢说、能说、说得好;从不去想、想不出、想不到——愿意想、想得出、想得妙,其中给老师们带来的变化已远远超越了“讲”和“想”的本身。
2.3 聚焦新实践——立足问题的重点突破。通过感悟,老师们对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教师的需要,进行新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在实践层面上,鼓励教师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具有实效性的具体做法。
2.3.1 在日常困惑中研究实践。结合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引发教师运用团队的力量,积极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进行了理论的提升,设计制定了多种记录表满足不同教师观察需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2 在拓展课程中研究实践。园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园本研修的基本要素,研修活动中,将实践的目光转向课程的拓展,是十分有针对性的研修。
2.3.3 在凸显特色中研究实践。我园的《小公民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亲子公民践行活动”为切入点,注重把公民素养的培养隐含在整个园本课程教育体系之中,邀家长与课程同行,帮助家长更好地转变观念,以更优化、更艺术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快乐发展,凸显了我园的教育特色。
我们的园本研修过程中之所以注重教研形式的创新是因为研修活动是植根于教师实践活动之中,我们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携手共行,同时不断更新、创造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创建这些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一种形式的变更上,更是我们教师团队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一种整合和升华,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促进幼儿最大化的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我想这也是课例研究所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课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它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课例研修是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课例研修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教师参与课例研修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 二是能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能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研修就是教师通往专业的必经之路,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也在课堂度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才不会虚度自己的光阴。
在课例研究中我认为一定要改进教师“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得意、得言、得法,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做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老师要有创新,让自己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真的在读,真的会说,真的会写,真有感悟,真去体验,从“学会”,“会学”到“乐学”.
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我的教学水平运动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
第十九期顶岗实习支教正藁晋分队 正定四中 历史学 刘彦东
拓展阅读: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
——学习王洁博士《课例研究》课件有感
假期,学校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就是观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的课例,然后撰写学习体会。我先是上网查找了有关王洁博士的一些资料,然后又走进了她的论坛,最后找到了她的这个名为: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对于这个课件,我反反复复认真研读了几遍,其目的就在于要领会王洁博士这个课例研究的精粹所在。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远比其他变量重要得多。因此,一开始,王博士就抛出了三个共同思考的问题:
1.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和常规教研活动的区别?
2.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做课例研究的目的?
3.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该如何作为?
王博士认为,我们要倡导的课例研究,那究竟什么是课例研究?她从我们最熟悉的一堂数学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出发,生动的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所谓课例,就是一个变成研究的对象,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课例研究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课堂,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及时记录,及时反思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必须“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养成对家常课质量检测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的经验。
那么究竟该怎么研究呢?她在这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研究》基础之上,深层次地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做了剖析。她认为,“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该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有些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但事实上,只是教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额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那么,这恐怕就是造成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因为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反思一:
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交流还是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的和最有的算法。
反思二:
课堂教学中的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那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知以下几点:
研究的目的: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研究的方法:行动中研究 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
研究的形式:以课为载体 正式与非正式研究的结合
研究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研究的关键: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
研究的成果: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 不断的行为改进
研究的条件: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我们倡导的课例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接下来又向我们展示了课例研究的基本途径,一般流程,接下来又解决了,我们该如何做的问题
当前,尽管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师培训,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培训陷入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境地。这突出表现在:(1)重视理论理念培训,忽视操作性培训。培训中往往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参训教师的参与互动和实际操作。(2)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的需求被排斥在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之外,教师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3)多用授课式培训,少用互动培训。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内容,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因而无法突显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为此,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以下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培训模式。
1.以学科分班制为单位的探索。采用分学科小班制的形式确保了培训的时空和课程有计划的实施,避免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聚一堂,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实质上其背后却极度不和谐的局面。班级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他们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校文化背景,能真正实现相互间经验的分享和智慧的挑战。另外,在培训班中,教师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形成了友好的学习共同体。许多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每一次的小组活动、课堂展示、专题讨论、头脑风暴中都能施展智慧和才华。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更具针对性,班级组织和教学事物上更便于管理。
2.专家与一线教师结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班采取与各类院校合作的形式,两年中邀请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省内的许多院校的专家教授,特别是有几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著名博导,如华东师大戚业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云南师大教授、EEPO创始人孟照彬教授等作学术专题报告,邀请了上海、江浙一带和本省一些有造诣、有特色、有风格的优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进行学科指导、谈为师的认识和经验,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谈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专家与一线教师渊博的知识素养,昂扬饱满的激情,丰富的实践经验等都能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为他们教学生涯指明了新的方向,让他们“走近名师”,开阔思路,成为激励他们不断求索的力量源泉。
3.举行研讨式、论坛式和对话式的互动活动。传统的模式是把教师集中起来,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要求他们成为“学生”来接受培训,缺乏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缺失了互相间的智慧与智慧的交流、知识与知识的互融。对此,我们采用“示范课”、“研讨课”、“说课”对教师进行培训。老师们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弱点、疑点等处展开共同研讨,对本课的设计理念、特色、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安排等处,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等形式,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们举行的学科高峰论坛活动中,要求参训教师用个人提供的教学案例上示范课,进行集体点评,大家踊跃发言,总结出上课的优点、长处,同时分析不足,并请来自上海市和江浙的特级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师进行初步诊断,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拓展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的思路,提高了参训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参训教师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对话,与专家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在省级骨干教师中,为使参训教师得到专家和指导老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邀请到全省各学科一线的特级教师与院校经验丰富的教授共同协作,担任各学科的指导专家,采用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方式,与学员平等对话,相互讨论,进行互动反思。先由学员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再由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指导,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在骨干班主任培训中,邀请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作主题报告,现身说法,与参训教师一道分享自己班主任工作体会和心得,受到了参训教师的热烈共鸣和欢迎。
4.参加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参训教师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系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就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校本教研的途径措施为参训教师作了专题报告。另外,通过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确立教研课题,建立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达到了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
5.面向实践,将培训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培训行动。这既体现在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又体现在从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出发,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既体现在学习的内容要能联系实际,引导教师指导实践,又体现在参训教师能运用理论省察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经验,评议自己的行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之地,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开展,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阵地。参训教师的自主与主动、自立愿景、自拟计划、自我实施、自我调节、自我总结才是培训工作顺利性、有效性的关键。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每位参训教师根据学习的知识,结合个人实际,制定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校本研修计划表、实施表和学科小组校本研修方案,并要求在培训后进行研修与实践,专家进行跟踪考察。
6.互助团队机制建设。团队建设是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参训教师按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学科委员会、或学科课题小组、或互助团队校本研修行动小组。并让指导教师、学科指导专家与参训教师一道讨论互助合作机制,既有参训教师之间横向的合作机制,也有教师们与学科指导专家和培训机构指导教师之间纵向的合作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互助团队间流动、交互。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指导,引导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
7.参加国家级培训、享受国家级培训资源。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参训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类国家级的培训。使他们有机会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名专家的指导。同时,能与全国一流学校里的骨干教师相互交流,同场竞技,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真正认识了自我,找到了差距。通过上述办法和途径,我们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员走出去,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这些交流观摩活动,使参训教师视界开阔,见识增长,获益匪浅。视野决定思维,学员视野的开阔是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差距和接受并认同新理念的先决条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研修应运而生,并且蓬勃发展!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阶梯!校本研修是当前学校开展教研的一个热点,但在很多学校,校本研修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校本研修往往只是上面布置下来的任务,高高在上,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学校应付了事,教师反应也很冷淡。
现在我们对“校本研修”要有一个重新再认识的过程。过去,由于课程和教材全国统一,因此教师培训也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在今天的形势下显然已经行不通。现在教师需要在学校里解决自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甚至连专家也没有遇到过。因此,校本研修中心下移是势在必行的。校本研修的对象直接产生于学校,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基于学校文化重建和自身发展而进行的研究活动。“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以校为本”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主阵地和最终的归宿,即“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校本研修“平民化”,有利于解决教学中最实际的问题,回归教育教学的本原。
近年来,一些学校的校本研修开展得颇有成效,他们是如何做的?这里概括了工作的开展较有效的几项措施。
一、从思想入手,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意识
有位专家谈了自己对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认识和主张,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成长为本;成长大计,研修为本。他提出:教师成长问题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而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问题。他谈到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而教师成长=学习+实践(经验)+反思+创新=校本研修的途径。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必须是教师想成长(动力),即改变源于想改变。只有自己有了改变的意愿,通过自身的一系列努力,才能超越自己,从而成为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教师职业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点就是:从传承走向创新和从奉献走向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春蚕、蜡烛,而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一)养成学习的习惯
我们要读书。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校本培训。我们要虚心拜师。
(二)养成反思的习惯
美国学者波斯纳就曾十分简洁地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为“经验+反思=成长”。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其实也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教师不只是完成和执行教学任务,而应该作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准备好上课了吗?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了吗?学生在知识以外,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吗?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在课堂上又落实得怎么样?我的教学还存在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还应该做哪些调整,使之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还是合作探究式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二、增强研究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教材,而应该学会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只有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思想,让教育教学跟上新课改和时代的步伐!要想在教育领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必须充分认识时展的特点及其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时代、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进。也就是要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其实,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的话题有很多。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作业的指导等等。就我们学校而言,开展教研活动、写论文随笔、实施课题研究、落实集体备课等,都是有效的研究途径,我们都应该积极而认真地参与其中,并力求取得发展!
二是加强校本教学研究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保证。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并把制度建设和修改权交给教师。可以开展校际和校内的各种问题的交流。制度是有效实施校本研修的保障。
三是校内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天天干的事情干好,这样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也比较容易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一些研究方式也被创造出来,比如“多人同上一节课”、“一课多轮”等方式,研究的时候有了具体抓手。在以课例为主的研究中,教学难关被一个一个攻破,教学中的教学问题被一个一个解决;
四是认真抓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组织,教研组的研究活动情况直接影响到每位教师的成长。因此,他们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为了建设好学校教研组,教研室和各个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教研组的骨干,加强了教研组在思想上、组织上、能力上的建设;
五是通过案例推介服务学校。把案例推介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服务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教研员在工作中通过寻找与抓住一些典型个案,再把这些个案推介到学校,通过抓案例、讲案例、做案例,用典型案例促进教师的研究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是与专业人员建立联系。针对教师教研缺乏深度的现状,学校与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建立持久与固定的联系,使校本教研有了专业引领;
一、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创建的现实背景
青浦区地处上海市远郊,由于多种原因,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全区5794名专任教师中,各类名优教师427人,占比不到7.4%。其中,农村学校教师3077人,占全区53.15%,各类名优教师161人,仅占2.8%。区域名优教师总量不足,城乡学校名优教师比例悬殊,成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创建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有效集聚区域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让它在超越本校的、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和释放辐射功能,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可行选择。
二、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价值取向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专门场所,也是进修学院教研人员服务、指导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前沿平台。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建立,是对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功能性开发,即以拥有优势学科的中小学为依托,挖掘、发挥其优质教学资源的效用,同时吸纳其他学校的区、市级名优教师,必要时再从高校、科研院所引入高端智力资源,组成教师发展指导者群体,采用团队引领方式,围绕教学改进,深入开展实践探索,探索教师在职学习新模式,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价值取向是:成为区域性教师学习与教学资源中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促使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职责功能
(一) 课堂改进的实践研究
以构建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课堂为目标,针对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以课例为载体,深入开展课堂改进的实践与研究,创生课堂改进主题经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及典型案例,为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提供操作性思路与方法。
(二) 有效培训的实践探索
以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依托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和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以“课”为载体,以“研”为内容,以“训”为形式,以“修”为目的,让教师在教、研、修一体化中有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形成教师在职学习新模式。
(三) 培训课程的研究开发
基于学科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区域课改推进的现实需要,以培训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专题研究、主题研修,并将研究成果案例化、课程化,形成既融入本体性知识又凸显实践性知识的优质培训课程,为有效实施区域教师专业培训提供资源保障。
四、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运作方式
(一) 团队专业引领
由学科教研员牵头,整合区内外名优教师资源,组成引领团队,运用群体智慧指导基地内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习活动。“团队引领”是对“一对一”师徒制带教指导方式的改进,它既能有效弥补个别带教过多倚重于指导者本人素养所产生的不足,又能推动指导者优势互补,促进被指导者博采众长,从而有效发挥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与辐射功能。
(二) 双主持人
由学科教研员与基地所在学校校长共同负责研修基地的建设。研修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主要负责学校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供给保障,学科教研员主要负责区内外名优教师资源的引进、研修计划与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双方通过不同功能的发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促进基地有序、有效地运行,以逐步形成科学的共同体运作范式。
(三) 临床学习
以课堂为培养场所,将教师培训导入课堂,将理论学习导入课堂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将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充分地结合起来,形成持续的“实践—理论—再实践”螺旋式上升过程,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临床学习,既破解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理论难以与实践充分结合的难题,也解决了教师在职学习中理论向实践、课堂的转移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主要特色
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据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95%的青浦区中小学教师表示愿意成为学科教师研修基地的一员,92%的校长表示全力支持本校教师参加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学习。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学习之所以得到校长、教师的认可,是因为其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一) “研训一体化”设计,解决了培训难以与教研有机结合的问题
教研和培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就像饮食和运动同样为健康所需要一样,不可缺少。培训和教研只有融为一体、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研训一体化”是培训改进的方向,其关键要素是培训目标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学科教师研修基地以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统筹规划研训内容及其形式,积极构建“研训一体化”的培训课程,解决了教师培训“远离课堂”、培训课程设置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
(二) 名优教师资源的有效集聚及功能释放,推进了其效用最大化
依托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有效集聚名优教师资源。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开展课例研究、专题探讨、教学论坛、案例教学等活动,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释放其辐射功能,使得名优教师的效用进一步扩大,走出了一条“优质教学资源全区共享”之路。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首批12个研修基地共举行236次研训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达14820人次,有效提升了青浦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培养了一批教师培训者,从而为学校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 基于学校的临床学习模式,破解了教师学习中理论难以与实践充分结合的问题
基于中小学校的临床学习,将教师的学习从“象牙塔”转向中小学校的真实课堂。其理念是:教师学习教学不是在“模拟场景”中,而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培养教师的关键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教学。基于中小学校的临床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智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实践智慧的主动建构者。
(四) 以教师“行动教育”为指导,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科研培训指导机构,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拓展培训职能、助力转型升级,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平区教师学校多年来从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出发,在“研训一体化”工作格局下,注重培训者、管理者、参训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协同发展、上下联动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和平区“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的培训工作特色。
关键词:
智慧转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这对作为区域教育业务培训指导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在省、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和平师校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为己任,全面规划培训项目,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不断拓展深化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断满足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构筑区域教师研修的坚实基地,为全区教师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以智慧转型为理念,全面优化培训者队伍
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而取得这一成效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师者之师智慧转型”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师校的教科研人员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多样化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从培训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靠前服务,带好团队,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研训一体化”工作策略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者培训、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培养建立起了由师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评测中心、编辑部等62位教科研人员组成的专职培训队伍。他们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技能,并基于教师最佳实践经验萃取凝练开发了系列区本课程,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教科研人员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活动实施、培训项目评估等多项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突破了狭义的研训一体方式,而逐步实现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即教研、科研、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合作,并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研讨活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力争实现全体教科研人员在教师教育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培训与教科研工作统筹安排,建立起“实践、研究、培训相融合”的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从而完善了“研训一体”的共同体,营造了“研训一体”的学习场,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情感链,保证了培训工作低重心、高实效地持续开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我们一方面既注重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培训教师,又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注重拾遗补缺,按需选择兼职培训教师,以“专兼职结合”的策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适应区域教师培训需要的培训者队伍。
二、以专项工程为牵动,统筹管理培训项目
为了有效落实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基于教师需求和区域发展所需,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群体,从宏观大局着眼,从目标细节入手,实施了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牵动,对全区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统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果。近几年来,我区先后启动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新教师岗位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科能力提升工程、班主任培养工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搭建起了从新教师到青年骨干、从学科带头人到名师、从名师到首席教师的金字塔成长架构,力图实现区域人才成长梯队发展。我们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微软公司等高端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了校长培训班、名师高研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新教师培训班、名班主任培训班、科研骨干研修班、网络新技术培训班等项目,取得了卓有影响的培训效果,也深得基层学校的欢迎。针对这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我们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确定时间表,画好路线图。每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我们都非常注重狠抓四个环节: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培养过程。我们建立实施项目负责制,每年学期初,各相关部门围绕队伍建设工程自主申报培训项目,学校成立专门项目评估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通过确定的项目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和经费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培训部专职人员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培训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总体上,我们强调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严格以项目培养对象的需求为目的,因材施教、深度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结合经验。如在实施区名班主任高级研修项目过程中,我们对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培训需求调研,同时,又积极考证目前国内班主任培训的前沿方向和培训目标。我们选定了深圳龙岗师校的班主任培训团队及李玉平培训工作室作为我们的合作方,确定了以提高班级管理策略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经过理论导航、名师引领、行动内化、借鉴学习、实践跟进、总结反思等几大阶段的研修,使参训教师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合作单位的智力支持,也十分注重内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外借脑、内借势,践行研训一体,助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特色创新为手段,构建内涵丰富的培训模式
我们知道,培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师的理念问题,而这一内容的落实往往是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进行的,对一线教师来说总觉得过于高深;而培训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技能技巧,这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看似简单,但特别容易老生常谈,往往形似而神异。为了解决培训的效益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融合、互通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学用结合。几年来,我区以立足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建立“全程、全员、全面”大培训体系为目标,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调整和完善培训过程,逐渐形成了关于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载体、培训取向的“全能统合立体化”培训工作模式。既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内容、关注三个维度、实现四个转变、达成五个目标。我们始终围绕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中心,着重突出校长教师通识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两个方面内容,力求实现在“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发展,以四个转变为载体实现培训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培训主体从培训者中心向参训者中心转变;培训内容从理论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变;培训场所从报告厅向教育现场转变;培训方式从讲座式、授受式向参与式、体验式转变。并最终达到培训“有用、实用、够用、好用、耐用”的价值取向。实践中,我区根据不同的参训对象的发展需求和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打造,以多种形式和方式积极推进培训项目有效运行。一是通过名师高研班及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以优秀个体和团队的培养扶持牵动整个区域队伍的成长。二是通过多元化培训方式的改进,如引进“破冰之旅”和“世界咖啡”等形式,增强参训者的学习体验和自我提升。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如“学思分享教育讲堂”“青年教师沙龙”等,为教师提供交流思想观点分享的平台,既强化了团队建设,又打破了学科、学段的界限。四是通过建立网络研修室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或以专题为主线、或以案例为载体,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培训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师培训的“课堂翻转”和资源共享。五是通过“微研修”课程的开发,包括“微行动”学习、“微课程”制作、“微研究”实施等,为全区教师的研修学习提供多种资源和途径,并以送课下校的主动服务意识,为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了学习课程,解决了部分工学矛盾。总之,在各项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科教培电评”五位一体的大培训运作方式,并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为场景,以流程、工具、方法为培训切入点,全面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了角色感与归属感,寻求到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理论和技术层面有了质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的培训被学员们誉为“走心的教育,落地的指导”。
四、以校本研训为抓手,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一,厚德以载物。作为一名教师,我信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传递正能量。我爱岗敬业,严守教育部门提出的“六个严禁”,廉洁奉公,兢兢业业。
第二,能者愿多劳。2018年上半年,我担任教师发展部干事、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七(3)七(4)班语文教学工作、自主拓展课课本剧教学;2018年下半年,我担任教师发展部副主任、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八(3)八(4)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发展部主要负责学校师训、科研、语言文字等相关工作,事务琐碎繁杂,成效不易察觉;七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量多。这一年里,虽然工作量巨大,且肉眼不易看到成效,但我依旧勤恳耕耘在工作岗位上。
第三,业务精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己所能,将工作做好。(一)身为七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我注重备课组建设,关注年级学业质量,2018年本年级语文学科成长性良好。2018年区质量监控较六年级入学时有明显进步。同时,还组织好教学视导工作,对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进行了视导。作为被视导年级时,组织好备课组的上课磨课工作,和组内老师共同成长。(二)身为语文教师,在班级基础薄弱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快的提高。指导卜凡、杭怡婷获得“小杨生煎·新知杯”作文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指导周海齐获得第32届上海市现场作文大赛闵行赛区三等奖。(三)身为教师发展部干事和副主任,我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取得的成果在下一部分详细罗列。
第四,功到自然成。教师发展部是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的,2018年本部门工作主要取得如下成效。
一、师训工作——智慧教师,培训先行
师训方面,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十三五”市级课程培训,区级各类培训以外,还立足校情展开各类工作。
(一)完善培训制度,形成专业能力梯队
为更好地推动各能力层次的教师发展,2018年制定了《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方案》、《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协议》和《xx中学青蓝携手共进工作手册》根据青年教师意愿,经学校讨论,第一批青蓝携手对象为:宫雪、关红慧——唐连芳;吴静——杨泱;曾丽媛——王竞;宋佩佩——肖素晴;盛兆静——文霞荣;李素娟——梁惠华;薛光俊——陈艳。其中的蓝方教师有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有外聘专家。
在教师发展部的组织下,青蓝携手教师和学校签订了协议。协议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考核相关要求,学校以学期为单位对任职于本校的青蓝双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奖励。
2018年初,结合闵行区第五届骨干系列教师评选活动,制定了《xx中学骨干教师评选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制定了《xx中学区骨干后备评选细则》、《xx中学区骨干(学科带头人)评选细则》。方案出台后,共收到20位教师的评选申请,评出区级和校级骨干系列教师若干:
区骨干教师:吴莹、王琼、梁惠华、潘秀霞
区骨干后备:王xx、王文杰、王秋儿、文霞荣、丛娟、汤秀君、蒋乐华
校骨干教师:许雅梅、沈冬贤、吴忠圆、宗爽、顾慧轶
同时,完成了2017学年骨干人才评审工作,吴莹、王琼、梁惠华、潘秀霞四位教师被认定为闵行区骨干人才,并组织四位骨干教师完成了本学年新教师汇报课的观课、评课工作。
(二)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2018年,整合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活动,共申报两项校本研修项目。
上半年,申报《多方位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慧型教师队伍》;下半年申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
自主研修方面,已完成2017学年的学分申请。为更好地指导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在全教会上进行了职称评审交流。
二、科研工作——创智xx,科研引领
(一)积极组织课题申报,数量质量稳步提高
2018年,学校立项龙头课题《初中学校构建“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宗爽老师立项大课题《基于解题型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17个区级小课题。
(二)做好课题结题指导,课题评比结果喜人
学校坚持不懈抓科研,教师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8年初,两项大课题结题合格:刘志猛《“知行课程”开发背景下学生体验式学习的实践研究--以艺体类为例》、王琼《“知行课程”开发背景下,基于学生学情创设真实情境的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的探索与研究》。
第九届小课题成功结题20个,其中七个获得等第奖。
(三)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与评比,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教师发展部以闵行区课堂教学改进案例评选为契机,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教学案例撰写培训,有14位教师撰写了教学改进案例参加评选,5位教师获得等第奖。
立足2018年“创智杯”系列活动之征文评比,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征文培训,鼓励每位教师撰写论文。在此基础上,选送18篇参加区级评选,共有9篇文章获得区级等第奖,占参与评选数的50%。其中胡继国老师《为了谁而信仰:发现生命》获市二等奖、沈冬贤老师《润心无声,润行有痕——我的思品课从研究学生开始》获市三等奖。
2018年,完成了闵行区首届青年科研班的培训工作,吴静、俞伟鹏、梁丽丽三位教师顺利结业。根据教师需求,2018年第二届青年科研班报名工作也已完成,李迪、盛兆静、徐浩瑞、王xx四位教师成功报名,并接受科研工作培训。
为了提高课题立项质量,2018年还开展两项工作:
组织有意向申报课题的老师,参加“区级课题申报的项目设计”培训;召开学校教科研推进会,在2017学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思考2018~2019学年学校工作的突破点,以课题的形式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推进会邀请了教育学院专家庄明老师为教师作专题指导。
(四)汇编《xx教育》,分享教育教学智慧
三、其他工作
(一)完成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复评
上半年教师发展部接手语言文字工作,完成了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复评。
xx中学是闵行区前四轮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因此我们对于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不止于规范,更在于突破与提升。本次复评我校汇报的主题是“文”心雕“龙”,即以全校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用心,去雕琢出一个更好的xx。
教师发展部从主要做法、经验与成效、特色与亮点、反思与展望四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学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在答辩时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学术校庆完美收官
学术校庆活动中,教师发展部主要负责文本内容的设计与打磨,配合各教研组完成每月活动。
综理组“七彩综理,智慧xx”、数学组“同画一个圆,共筑一个梦”、综文组“四维综文,花样年华”、英语组“花开四季,璀璨xx”、语文组“‘文’心雕‘龙’”、艺体组“‘艺’心同‘体’”,六大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围绕主题分别开展了学术校庆。xx师生一起交流了课堂教学改进的成果,分享了教育教学中的智慧,张扬着教师们的才华与能力。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术校庆中,教师们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增强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提高了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如何提高教研组的组织力凝聚力?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学术校庆,原本只是一次投石问路般的尝试,至此终于柳暗花明。
总结学术校庆,本人撰写论文《融学术与校庆为一体,让教师与学校共成长》,获“闵教杯”论文评选三等奖。
(三)制定并推进2017学年“创智杯”系列活动
2017学年“创智杯”以“创智xx,智慧教师”为主题展开,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主线,以“关注师生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努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品质。
教师发展部制定本届“创智杯”方案,方案共设置7项活动:1.创智课堂教学评比;2.校际同课异构研讨;3.“我的课堂我来晒”——“一师一优课”网络晒课活动;4.校际命题评比;5.“我的教育观”征文评比;6.优秀教学设计征集、优秀教案集评选;7.校本资源库建设评比。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晒课活动,总计晒课75节,其中李蓉蓉《狼》、胡继国《人口发展的历程》、盛兆静《零食(或饮料)与健康》被推选为优课参与区级评选。
(四)2018学年学科月方案设计
在2017学年学术校庆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盈科后进,学以致远”为主题的教学方案。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需求,设计了系列活动。
(五)其他工作
此外,教师发展部还承担了一些列其他工作,主要是文本内容的撰写与修改,如校庆主持稿、党建汇报稿、开放日PPT制作等工作。同时,帮助多位教师撰写并修改参赛论文、课题、汇报稿等。完成了2017学年教师专业发展数据的填报……其他琐碎工作不再罗列。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 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